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1
【策略说明】
1.例文导学。教师通过例文,将作文目标具体化,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白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
2.创设情境。通过音乐、***片等视听冲击,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回忆。
3.训练提升。将学生交流片段作文和教师展示下水作文相结合,让学生在写作上领悟要旨,提升能力。
4.合作探究。通过美读、问答、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清楚作文“写什么”。
【过程设想】
一、导语设计
在很多学生看来,写作并不轻松,经常会碰到无话可说的情况,有人曾经用这样一副对联描写写作时的愁苦情状:
上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下联: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为什么作文时无话可说?因为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都为素材的积累和选择而苦恼。
二、材料感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节选
明确:选段是史铁生生活中的一个简单片段,但小小的细节表现出的伟大母爱,深深打动了读者。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从生活中来。
三、合作探究
1.简介生活
生活很简单,学生的日子平淡得近乎于单调。作文怎样才能写出精彩,写出真情实感呢?
宋学大师朱熹曾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活水从何而来?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人和事,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应该多尝试写写自己的生活,多写写身边的人和事。
罗丹说过:“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用善感的心灵去感悟生活,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2.理性分析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节选
明确:父亲为我买桔子,本来是一件很简单平凡的小事,因为细节里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深情,所以打动了作者。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节选
明确:老师的一次讲演,本来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但是在演讲中先生喜怒哀乐皆形于色,投入而真诚的学者风范深深打动了作者。
通过名家名作给学生提供审美、鉴赏的文本,让学生明白作文可以写身边熟悉可感的人,写真实动人的事。
3.发掘感动
通过音乐、***片展示,营造触动心灵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真挚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唤起曾经的往事和内心的感动,并引导学生发掘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让学生作文有话可写,有得当的材料可写。
四、方法归纳
一是着眼于“真”:常怀感激之心,用真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真情。
二是着眼于“小”: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中那些触动心灵的小事。
三是着眼于“细”:生活中最能触动心灵的可能是一个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要紧紧抓住这些细微的动人瞬间。
五、能力提升
引导学生用文字再现脑海中浮现的触动心灵的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作文“写什么”的问题。
片段作文完成以后,分组讨论,推荐交流,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六、范文展示
展示老师的下水作文,通过示范,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场景刻画、细节描写等方法精彩地再现脑海中浮现的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七、课堂小结
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个片段的组合,更是点滴情感的凝聚。作文来源于生活,让我们用心去生活,用笔去书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作者单位:湖北天门中学。
(本教案于2014年11月获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教案一等奖)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2
1.找准作文中记叙描写的重点。
2. 在确立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升华主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题解
三国演义中有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写作时也有三个“好兄弟”,能帮我们把作文写
得更生动,他们就是作文的三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今天我们学习怎样把它们很好地用到作文当中,去写好一件事,特别是把事件中最触动自己心灵的东西写出来,实现作者与读者的心灵交换,让你的作文充满打动读者的力量。
二、 原题回放
《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最触动我心灵的是父亲“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哲理;《散步》记叙的是全家的一次散步,最触动我心灵的是家人意见不同时“我”的重要性;《冬夜的灯光》记叙的是“我”的一次出诊经历,最触动我的是出诊路上寒夜里引导“我”的灯光。写一件事,关键是把最触动自己的因素写细腻,写深刻,请你试着写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努力把触动自己的情节、细节或者感悟写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要求:写记叙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题目自拟,尽量表达写作的重点;不少于500字。
针对作文要求,很多同学选取了一件事情来写,来龙去脉基本能交代清楚,但是大部分同学的作文没有充分地表达出灵魂深处的感受,写得还不够生动细腻,更谈不上深刻,比如大家手中的这篇文章《捉蚂蚱》,选材很好,但是在记叙、描写、议论上还存在许多遗憾。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很好地修改一下这篇作文。
三、 课文领路
展示《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片段,问题设置:文章为了表现自己感悟到的人生哲
理,可以重点写爬下悬崖的过程,作者却为什么屡次强调“我”“恐惧、害怕”的心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预设答案:“我”越是恐惧害怕,下不来悬崖,对爸爸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引导领悟就越发深刻,用心理描写为下铺垫。可见,记叙描写的重点都是为表达议论做准备。
表达文章的中心,要与记叙的事情紧密结合。
比如《散步》,作者由一件小事开篇,结尾写道: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本来是背着一老一少,在作者眼里怎么变成了“整个世界”?这个结尾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虚写,用象征表现了作为中年人肩负整个家庭、整个社会的重大责任感、使命感,背着老人、背着孩子,幸福地走着。这句话很好地升华了文章主题,可谓神来之笔。
试试你会给《捉蚂蚱》这篇作文改个结尾吗?
四、达标拓展
题目好比文章的眼睛,怎样给文章起个好题目呢?既要简洁明白,又要突出中心。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用“我”感悟到的哲理当题目,而不仅仅写一次冒险脱险的经历;《冬夜的灯光》不是用“一次出诊”做题目,而是选取 最温暖“我”的心灵的“灯光”做题目,快去试试吧,给你的文章起个好题目,擦亮文章的眼睛。学生思考,修改交流。
五、小结
记一件事,找准记叙描写的重点,把这个重点写丰满了,文章自然充满打动人心的力量。
附:作文《捉蚂蚱》片断与升格
有一年秋天,我和奶奶还有杜亚琪去了田里收割玉米。
到了田野,只见到处一片金黄。这时,收割机正好到了我们的地里。奶奶去帮忙了,我闲得没事,就想到割过的地里走走。到了地里,只见有一个绿色的东西忽然从我眼前跳过,我当时很疑惑,心想:这是什么东西呢?于是,我为了能搞清心中的疑惑,开始趴到地上,进行了“地毯式”搜索。
我慢慢地移动身体,仔细地盯着地面不放,生怕放过一个生物。这时,我忽然看到了一个活动的东西,以为找到了心中的疑惑,可一看,原来是只蜘蛛啊!蜘蛛不会跳,自然不是我要找的东西啦。之后我看到了又一个绿色的东西从我眼前跳过,是蚂蚱!我高兴极了!立刻来了劲儿,一下子捉住了它。升格修改:我小心翼翼地慢慢挪动身体,微微俯下身,那个调皮的小蚂蚱神气十足故意也往前爬了一点,正当我准备出击捉住它的时候,这个小家伙却灵活地一跳,反倒把我吓了一大跳。它得意洋洋地回头“瞥”了我一眼,嘿!向我挑战呢!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3
关键词 灵感思维 写作活动 主要特征
在作家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灵感思维的触发,而出现“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的现象。在人类认识活动当中,灵感是一种非常神奇美妙的精神现象。但灵感思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产生是作家长期生活积淀和知识储备的结果。灵感通常是在创造主体集中精力常时间反复思考却又无法解决问题时突然产生,使主体在瞬间形成新的思路,发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它是创造主体潜意识里对问题反复酝酿而显现于显意识的顿时感悟,是人们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
灵感思维与写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文学创作发展史中, 我们可以发现,古今中外的作家们对写作活动中的“灵感” 现象, 都有比较深切的体验。茅盾看到报纸上一则浙东春蚕丰收而蚕农相继破产的新闻, 激起强烈的愤怒, 产生创作冲动, 为揭露帝国义对中国农民残酷剥削的罪恶行径, 因而写了《春蚕》;托尔斯泰在路旁看到一株被折断的牛蒡,牛蒡虽被人践踏仍顽强地活着,他心里很受感动,从而创作出了《哈泽·穆拉特》;司汤达从报纸上法院公布的青年家庭教师杀了女主人这个案件中得到启发,产生了创作灵感,写出著名小说《红与黑》等等。
写作活动中灵感思维具有偶然性、情感性、模糊性、综合性等主要特征。
1、偶然性。灵感由外界偶然机遇触发, 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受什么启迪或触媒而发生,都是很难预料的,所以灵感的产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中国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灵感的出现正应验了这句古话,我们往往有意召唤它,它反而不光临我们;我们无意去找寻它,它却翩然而至。苏轼的“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戴复古的“有时忽得惊人句, 费尽心机做不成”,灵感来时犹如闪电一般,来得突然,去得迅速,稍不留意就会消失。由于灵感的产生难以预料,而且来无踪去无影,因而,文学家们总是十分珍惜灵感的来临。著名诗人臧克家在《忆向阳》中写道:“诗思一来, 怕它跑了, 赶紧披衣起床, 扭亮台灯……我有两句诗描绘这种情况:‘诗情不似潮有信, 夜半灯花几度红’。”这些例子说明灵感常常不期而至,确实具有偶然性的特点。
2、情感性。在灵感爆发的瞬间,写作者往往会出现迷狂、惊喜和情绪高涨等心态,这说明灵感思维具有情感性的特征。普希金说:“灵感是一种敏捷地感受印象的情绪。” 巴尔扎克在写《高老头》结尾时,灵感思维勃发,躺在沙发上的他曾产生幻觉, 为高老头的死而悲愤欲绝,以致来拜访他的客人感到很奇怪。郭沫若写《地球, 我的母亲》时, 灵感突然从脑中跃出, 他“干脆赤脚在石子路上走来走去,时而又率性倒在路上睡着, 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 受她的拥抱”。
3、模糊性。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瞬时性的特点,而且是跳跃式的思维活动,这就使得灵感思维在闪现的刹那只能从整体上描述思维的精髓,而无法描述细节。在灵感思维发生时, 只要其中有一项信息不准确, 其思维结果就难以精确,因而灵感思维常常是模糊不清的,呈现出模糊性的特点。有一次马雅可夫斯基在午夜时分获得了写诗的灵感,终于知道怎么具体地去写好他那几天在构思的一首诗,但他没有全部记下来,他只是迷糊地跳下床,用一根烧过的火柴棒把“一条腿”的字样写在一个纸烟盒上,然后就甜蜜地入睡了。第二天起来,他花费了三个钟头去追忆:“一条腿”究竟指什么?为什么要把它写在纸烟盒上?“一条腿”究竟指什么?为什么要写在纸烟盒上?连诗人自己也记不清楚,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灵感思维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4、综合性。钱学森说“灵感是综合性的。人脑的综合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是灵感的重要特征之一,灵感激发系统的心理机制就根植在人脑的综合功能之中,具体地说,灵感与随同人类进化史形成的遗传因素有关,也与一个人的多才多艺、明白事理、知识积累、形象思维、理性认识等活动有关,因此它是综合性的。灵感思维活动的综合性特征表现在: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相互综合;逻辑与非逻辑的相互综合;想象力与直觉力等思维能力的相互综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综合;理性与非理性的相互综合等等。杨朔写《茶花赋》的过程中,“童子面茶花开了”成了潜意识的触发信息,它一下把脑子中各种各样的信息综合起来,得到了久久探索的***画构思,闪现出综合性的灵感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覃可霖.写作思维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4
蔡 戡
多谢江神②不世情③,为怜逐客④送归程。
一帆风力如飞疾,千里湖光似掌平。
要是吾生仗忠信,自然此意格神明⑤。
反思宦路风波恶,屡触危机梦亦惊。
[注]①便风:顺风。②江神:长江之神,有地方性的长江之神和整体性的长江之神之分,是对长江的一种崇拜。③不世情:不懂得世态炎凉,不势利。语出唐代诗人罗邺的诗《赏春》:“芳草和烟暖更青,闲门要路一时生。年年点检人间事,唯有春风不世情。”④逐客:被贬谪而失意的人。⑤神明:明智如神。
[阅读思考]
1. 颔联中的“疾”“平”二字非常具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 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疾”和“平”这两个字简洁贴切,生动传神。“疾”字写出了帆船在顺风中行进如飞的情形,突出了船速之快,把鄱阳湖的动态之美衬托得淋漓尽致;“平”字写出了辽阔的湖面如摊开的手掌一样平坦,形象地展现了鄱阳湖的静态之美。以动衬静,动静结合,鄱阳湖优美迷人的景象瞬间呈现在读者眼前。
2.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诗歌首先描写诗人在归途中看到鄱阳湖风平浪静、帆船如飞的迷人景色,表达了诗人此时愉悦的心情。同时,这一“湖光似掌平”的美景又触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勾起了他对自己坎坷遭遇的反思,表达了仕途险恶给其心灵带来的惊扰之情。
[品评赏析]
从字面上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我乘船回归的路上,江神不像世俗之人那样势利,而是怜惜我这样一个被贬失意的人,特意一路相送,我是多么的激动和感谢啊!帆船在顺风中疾驰前行,快速如飞;映入眼帘的辽阔的鄱阳湖,水天相接,宛如展开的手掌,显得格外的平坦。如果我一生都坚守忠信,内心自然也会像这湖面一样平静,更加明智如神。然而,反思自己的仕途人生,危机四伏,处处险恶,多次陷入危难境地,连睡觉都时常被梦惊醒,惶恐不安。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5
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倾诉得淋漓尽致,真正“以我手写出我心”呢?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用眼睛去观察
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看,对身边的事物多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事物的相同与不同。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当“看”成为一种习惯,学生的作文中就有了他眼中的生活。因此,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四周的人、事和景物,就会发现目之所及均可作为写作素材。
二、用心灵去感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同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人们,生活是作文的源头。生活不仅为作文提供事实材料,也让学生对人生有了认识,有了情感体验。专心去感受生活的脉搏,用心灵去感悟学习,感悟世界,感悟人生,才能让作文闪动睿智之光。感悟得深刻,写出来的作文才更充实、更有灵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静心听学生倾诉,用心与学生沟通,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同时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写作。
三、用文笔去实践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6
1以“生活”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使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就要矢志不渝地坚持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源泉,来源于生活的素材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也能流露出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必须多花心思,让学生凿开这一泉眼。教师针对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每学期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游览、访问、比赛等各种有益身心的课内外活动。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感受着美,感受着爱,感受着生活。这样,他们在写作时,创作的灵感迸发,笔下的文字自然也就如泉水般汩汩流溢,绵绵不绝。
如在教学场面描写的习作时,我针对场面描写一直是学生写作比较困难的情况,趁学校举行冬季运动会之机,把第九册第七单元习作“描写一个场景”的习作内容提前上。我准备好习作例文,指导学生归纳出写作方法后,让学生带着“仔细观察”这个任务到50米接力赛比赛场地,运动员参加比赛,非运动员当拉拉队。为了营造热烈的比赛场面,我还安排一个学生当解说员。全班同学都亲临了这场“盛况空前”的比赛。比赛结束了,大家还沉浸在紧张激烈的比赛氛围中。回到教室,一阵交流过后,我让他们以“一场____的比赛”为题目把刚才的比赛写下来,学生爽快答应,埋下头,刷刷刷就写起来。还没下课大多数学生就写完了。活生生的直接感受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把学生从“横眉冷对方格纸”的“苦写”中***出来,换之以“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乐写”。
2以“积累”铺就写作的功底
艺术大师列宾说:“灵感是对艰苦成功的奖赏。”可见灵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不可捉摸的东西,更不是只有天才才有的,只要勤奋总有卷,下笔如有神。要培育学生的灵感,就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语文教材荟萃了各类名家名篇,内容几乎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激发学生作文灵感的重要媒体。不仅要阅读教材,力求做到泛读中又有精读,从中领会文章的妙处,更要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领悟语言,积累素材,为写作开辟希望的田野。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背诵名家名篇和佳作美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读写结合,善于从“导读”向“导写”的延伸,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有所触发,并有感而作。
2.1悉心观察,随时记录。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作文是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综合体现,所以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对周围的人或事物细心观察获取作文的灵感。生活犹如万花筒,五彩缤纷。教师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引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走进生活,观察生活;调动一切感官,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加之以头脑思考生活,有效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从而将生活中的景、物、人、事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上升到情和理的高度。再以观察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逐渐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
2.2大量练笔,积淀写法。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形式上比较单一因而“言之无物”,这样长期机械化的训练结果,使学生既少了写作兴趣,又少了写作欲望,更不会产生写作灵感。所以,引导学生做大量的、多样化的练笔是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有效途径。老师课外布置写作训练,如时令日记、活动纪实、心灵独白、写随感等等训练形式,弥补教材习作训练的不足。学生只有在多角度、多渠道的表达训练中,才能唤起他们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的热情,才能激发他们“我手写我心”的写作冲动,才能形成学生写作灵感的源泉。
3以“情感”引发写作的冲动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7
一、发挥想象对文章空白进行补写
发挥想象对文章空白进行补写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方式之一。小学语文中学习阅读是最常见的课程,但是这些文章为了整体结构和突出主要线索,对于辅助的线索和话题大多是简写,这时,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简写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进行补写,这种做法可以不断地刺激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故乡的元宵》这一文章中对于作者离开家乡和回忆家乡的部分留有很大的空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对文章的理解发挥想象,补上这些空白。
二、利用模板对文章格式进行仿写
利用模板对文章格式进行仿写,也是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小学生在有限地习作教学中接触的文章类型有限,学习写作的方式比较狭隘,但阅读教学不一样,阅读教学中具有丰富的文章类型和格式,这些文章中有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和叙述理念,学生可以在学习完阅读后,利用这些丰富的模板进行作文格式、修辞手法的仿写,丰富自身对于写作知识的匮乏,提升习作的文笔水平。例如《藏羚羊的跪拜》这一文章中有很多动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也有很多拟人、仿真的描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按照模板进行仿写,丰富习作的文笔类型。
三、整理思维对文章过程进行改写
整理思维对文章过程进行改写也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的主要方式。小学语文文章的故事性都很强,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启示性和过程性,学生可以根据文章来领悟生活道理,也可以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悟改写故事发展的过程,锻炼学生习作的发散性思维。例如《田忌赛马》这一教导人们灵活处事的故事性文章,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对故事发展的过程进行改写,同时,根据文章中的修辞手法积累优美词句,提高习作教学的真实性。
四、意犹未尽对文章结尾进行续写
很多文章都有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陶醉,进入到作者所描写的环境中去,往往文章结束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性质较高时引入习作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续写他们想要的结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习作的连贯性,也能够根据文章意境延伸来锻炼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本文章的描写发挥想象继续描写景物,充沛学生习作的情感,增加作文的感人性。
五、放空心灵对文章感触写出随笔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8
关键词:张扬习作:鼓励学生
一、鼓励学生写“真话”,自由作文,开启灵性
文章贵在“真”,有了“真”,文章才能有棱角,才能显示自己的个性风格。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极力鼓励学生写“真话”,开启学生的灵性,呈现独特的个性风格。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有大胆地鼓励学生敢于写“真话”,才能打开学生的灵性之门,使学生的文章个性纷呈。因此,我鼓励学生写“真话”,就是让学生自由创造.写出具有自己个胜的文章。
1.求异性想像作文。所谓求异,就是打破常规,破中求立,立中出新,思维延伸至不同的方向,以探求新的多样化的结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中挖掘能引发学生求异思维的材料.营造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让学生增强创新能力。如我在布置学生写《龟兔赛跑新传》文章时,要求学生抛开原先“骄兵必败”的主题.重新大胆合理地界定。有很多学生都提出了自己有悖传统的独特见解:有的写乌龟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使兔子昏然大睡;有的写评委授意让兔子故意输给乌龟,为的是不得罪大赛组委会总顾问老虎:有的写孙悟空变成了瞌睡虫附在兔子身上让兔子睡觉,结果帮了乌龟的大忙。这些观点虽显稚嫩,但无不闪烁着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和智慧的光芒。
2.实践行“真话”作文。我曾让学生写过《我的母亲(或父亲)》的文章,因为鼓励写“真话”,所以避免了过去学生尽写雨中、雪中送鞋、送伞,以及生病送我上医院、整夜陪伴我等一类反映母爱父爱的老题材、老话题,而是出现了多姿多彩的话题。有的指责父母粗暴,不理解儿女;有的抨击父母或沉迷舞厅,或嗜赌如命的陋习等。读后,我或同情、或困惑,清楚地看到了这些孩子心灵深处的痛苦、尴尬、无奈,触摸到了他们那颗过早受伤害的心灵和被扭曲的思想灵魂,情不自禁地与他们一起呼喊:“妈妈呀!您既然不珍惜这个家,又何必要成这个家!父亲呀,当你寻欢作乐时,你可曾想到一颗幼小的心灵正受伤害.在滴血!”“真是毁灭家庭的魔鬼!”……所有的这一切,皆是他们思想的流淌、个性的张扬。
二、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真话”,濯亮情感个性
1.引导学生坚持多观察生活,多积累素材,勤写日记、随笔。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一部无字的鸿篇巨著。正如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曾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在社会生活里,有取之不尽、写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立意能力。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将那些亲眼目睹或道听途说的事情勤记下来。只有这样,才会有写作的材料,才会逐渐产生自己的个性情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悟性。有悟性才能在作文中显现生机勃勃的创新能力,才能显示个性生动的独特性。作家在创作前常去体验生活,实际上就是到生活中寻找悟性、寻找灵感,然后创造出有独特风格的文章,这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很有启示的。如果我们能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悟性,他们就能触类旁通,联想顿悟出创作的灵感与欲望。而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感悟是不同的,因此写出的文章即使是同一事、同一材料,其认识、构思立意也决不可能相同,他们一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世上绝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千个人看《红楼梦》,必定会出现一千个林黛玉”。原因何在?个性异也!‘‘文如其人”即是最好的佐证。可见,只要我们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悟性,他们就一定能写出具有自己个胜的文章。因此.教师应全方位地为学生沟通接触社会生活及生活实际的渠道.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在对大自然的审美与感悟中怡情激趣;引导学生步入社会,评议时事,关心社会热点,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用心体会,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萌发写作激情。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展潜在的个性
1.鼓励学生“我能行”。“我能行”是自主意识和自信精神的有力表现,是个胜锋芒的展露。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极力提倡“我能行”的精神,因为它能唤起潜在的个胜动力。这种鼓励,无论对爱写或怕写作文的学生都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效果明显。
2.放手让学生互改作文,增强主体意识。学生互改作文是培养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很好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中最繁重的任务便是作文批改。很多教师认真细致地将学生的习作修改评点,可是学生呢?只看一下分数便塞进了书包,他们并不领老师辛苦改作之情。这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不明智之举。而让学生互改作文,不仅解决了教师吃力不讨好的无效劳动问题.也把教师从繁重的改作中***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参与了改作实践,明确了自己是作文的主人.领悟到了自己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或未出现的问题,在修改过程中又将根据自己的评判来修改,个性得到了体现,感受到了一些作文章法和写作要领之类的问题,无形中提高了写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9
关键词:小学作文;创造性;高效
小学是学习的黄金阶段,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我们在语文作文教学工作中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其综合能力为目标,学会充分利用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发达的想象力以及超强的模仿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做到教学的高效性。作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会出现表达思路不清晰、表达方式过于单一、文章用词简单重复、内容表达含糊不清等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正确、高效地开展作文教学工作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一、发现写作魅力,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热情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从一年级学会写字开始就被要求写一些简单的句子,然后是一些简单的小日记,接着是写简单的作文……写作对学生来说应当是如同抄写字词一样经常性遇到的作业,然而写作却是一直困扰着很多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对写作很反感、很头痛,害怕写作文,这都是他们对写作没有兴趣的表现,他们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写作文,自然心里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抵触感。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动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幼儿时期,注意力是自发的并不会受孩子的有意控制,而与自发性关联最大的便是兴趣,每一个孩子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无意识地集中注意力。提升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
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及写作的兴趣,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写作,从而发现写作的魅力,享受写作的过程。比如,小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语文教材,现在的小学教材内容丰富,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教材当中的美词美句,借此向学生展示语言的魅力,并组织学生仿写这些句子以让学生在增加文学积累的同时对文字魅力有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此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字去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是如何描述一件事或一人的,是如何描写风景的等等,向学生展示语言的美感和表达,以此鼓励学生用写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从而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在讲《丑小鸭》及《日月潭传说》等故事类文章的时候,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象改编或者续写该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现代学生在写作时经常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缺乏写作灵感,以至于根本无从下手。从学生简单的日记中就不难发现,学生在写作时找不到写作素材,不知道自己该写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显得十分的散乱无序,层次不清晰,缺乏中心内容和主题思想。
灵感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灵感,只是这需要我们去仔细观察细心发现。虽然小学时光是人一生中好奇心最旺盛的阶段,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与求知欲,处于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对很多事物都想探究出个为什么,但是因为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发展尚不成熟,活动表现仍表现出混沌未分化,同时对事物的探索多停留于流露在外的表层现象,缺乏对事物内部本质发展的探索。因此学生接触的新事物虽多,但仅仅是停留于表面的观察往往无法作为作文素材,在写作方面的外在表现便是文章缺乏灵魂与思考。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好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信息高度发展的现代,学生可以通过电视、书籍等各种传播媒介去认识世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也同时产生自己的疑问,老师应该循循善诱,让孩子在解惑之后,更具思考能力,使学生在写作时自然会为文章注入灵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向学生展示一些故事、***片或者声音等信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认真解答小学生的各种疑问,并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引导小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去观察,鼓励学生尽自己的能力从多角度去思考,以此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适度取舍框架式作文教学,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
在现代教学之中,不少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都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框架式作文结构,以让学生迅速掌握如何规范写作并取得高分。如三段式写作结构:总分总,分分总等;更细致一些,有的老师还提供第一段常用到的排比句结构,以及不同写作对象的切入点,如写蜜蜂时应写它的勤奋,写蜡烛的无私奉献……这样的套入式写作方法的确∪醚生很快的、轻松地写出作文,但问题同时也出现了:明明是不同学生写的文章,但是在结构、思路上几乎一致,语言也大致相同。更糟糕的是因为依赖于现成的写作资源和结构,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同时想象力与创造力也逐步消失。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作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应顺应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在向学生讲解框架式作文结构的时候需要小心谨慎,尽量减少对孩子想象力的破坏。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10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
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文章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作者情感的外观,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就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人格。这种大语文观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有意为之”。
中华民族固有的那种贫穷志不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胸襟抱负,愚公移山坚忍不拔的精神,温和敦厚、谦逊内敛的传统美德,向往自然、崇尚科学的创新意识,这些都应该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勤俭自律、发愤***强的自立意识,大公无私的***精神也应该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这其中教师的价值取向对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语文教师应把握住学校文化的导向,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夯实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文学审美的功底。我们的作文教学,要从情感、审美、意志而不仅仅是认识的角度进行;同时教师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扎实的学科知识,并能灵活使用相宜的教育方法,信任学生,相信他们学生的学习及自我发展能力,学生的写作潜能才会在他们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进程
事实上,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犹如万花筒,万般色彩尽在其中,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而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它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淡化了学生思维的灵性。一个真正有民族责任感的学生,应当从小就把目光经常在这些事关民族进程和社会步伐的大事上。过多地把视线锁定在学校家庭的趣事风波,未免会钝化心灵思想的敏感度。
一是关注热点焦点。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之所在,它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把从各种渠道收集的热点问题向学生介绍,让学生从这些热点问题中,渐渐地认识到:在我们周围,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那里风起云涌,时刻上演着或喜或悲,或忧或乐的剧目。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思考,激发他们去探索其意义。例如“南京彭宇案”一事,笔者曾将这一热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谈自己的感想。学生在接受这样的认知后,在作文选材时,就会把触角有意识地投向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
二是走向社会生活,打造美好心灵。作文是源于生活的,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活水,我们的作文课堂要向生活打开一扇窗,让学生走向社会和自然,深入生活,接触人民,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同情弱者、爱护生命的赤诚之心,去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愫,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体味“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精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生活中打捞湿漉漉的作文素材。
三、鼓励学生博览少儿读物
作文教学的前提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优秀文学作品美的意蕴,体会其真挚的情感,学习其写作技法,从而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在浩瀚的书的海洋中如何选择、选择怎样的书已成为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时地引导学生去读一些经典书目,如叶圣陶、严文井、洪汛涛、张秋生……一批中国最著名童话作家的优秀作品,以及外国的少儿经典名著,如:《法布尔昆虫记》《剑桥少儿百科》《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等。通过阅读,让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意志的激励和智慧的感悟,从而触及心灵深处,滋养其精神,润泽其灵魂。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产生个性化的体验,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