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1
想要得到一个新的电视节目创意而且大获成功,最主要的就是耐心。
对于任何新电视节目,观众的反应是很难预估的;因而,成功就像是一场机会游戏,需要很多努力才有可能获得。问题是,很多播出机构没有那个耐心去不断尝试新东西。
我们来看看世界电视创意创新的发电站英国的数据,也就是新节目的数量和创新的成功率。
英国第四频道(C4)可能是世界上最具持续创新力的频道之一。几年前,一位C4的高管告诉我,他们一年会得到来自***制片公司和外界的约20000个创意。但她补充说,其中19000个都是垃圾。单单来自C4自己的编辑和制片人的创意也很多,这样又得加上额外的2000-4000个。负责定制的编辑每年大概会考虑5000个左右的节目创意。就在几年前C4曾报道说,在9个月时间里,他们在黄金时段播出的新节目有137个,也就是说平均每周在黄金时段有4个新节目播出,即可以说C4的新节目创意和定制数量比是25/1。但有些部门可能会更“难产”些,一位负责定制的编辑声称,在他收到的4000个创意中,只有3个做成了节目。
创新的成功率,显然会因节目的类型而不同。比如制作了极为成功的“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制作公司,他们的节目创意与播出比例是30:1,而该公司在娱乐节目领域已经非常有经验;商业电视台ITV的娱乐节目部也透露了相似数据,他们5个全职研发人员一年时间里产生了约300个创意,平均只有12个做成了电视节目,其中有6个是较长期的节目;最成功的“纪实类节目”***制作公司之一Lion TV ,也说他们1%的创意被播出机构定制成功。看来,“纪实类”节目的创新成功率相比“娱乐类”节目更低些。
那么,播出的电视节目的成功率又是多少呢?曾经担任英国最大商业电视台副总、目前是英国收视数据公司BARB***的Nigel Walmsley曾告诉我,根据他的经验通常约1/8的新节目可以成功。他曾有这样的建议:大多数的新节目会失败,尤其是在喜剧和娱乐节目领域。你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允许尝试、允许让钱打水漂,直到击中那个真正成功的节目。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2
《我为创业狂》在东方卫视晚间11点档播出,每期都有6位青年创业者参与现场比拼,角逐单期冠***。他们不仅要在60秒“电梯时间”内阐述自己的项目及优势所在,更要接受由国内顶尖投资人和企业家组成的三人评审团严格的考问。而在密室里的基金管理委员则同步进行考量,在节目结束部分即决定与谁洽谈股权分成,签订投资意向书,并***下进行尽职调查,最终完成实际投资。从播出效果看,节目所设置的高仿真商业环境使深夜档的电视荧屏呈现出别样的氛围。
首先,《我为创业狂》的定位与东方卫视所选择的传播时机,以及上海的城市气质及商业传承不无关系。从国家整体的战略考虑,经济结构及增长方式面临新一轮转变。事实上,进入21世纪以来,创业的时代主题和多重价值越来越受到追捧和关注,创业者的年轻化和多元化特征日益突显。仅7月底起至9月初的五个星期内,《我为创业狂》节目组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商业计划书超过22000份。入围的120位选手中,大学生创业者占25%。参与者的年龄比例为20岁以下1%,20到25岁12%,26岁到30岁50%,31岁到35岁35%,35岁以上大约2%。创业领域中,最多的IT界占33%,高科技占20%,文化传播11%,制造10%,教育培训10%,餐饮6%,农业4%,还有其他的占6%。创业不仅是普通民众实现自我价值的创新路径,更是创造岗位扩大就业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为创业狂》在今夏暑期档的出现,被主创人员称为是顺势而为和趁势而上。节目的推出应景应时,这行为本身就已经体现出电视从业人员的新闻敏感度和潮流引领力。
其次,就节目内容而言,“电梯时间”、“深入调查”和“终极决策”等环节的设计使专业气息浓郁的《我为创业狂》显得精彩刺激而不觉枯燥。一个小时的播出时长,观众频繁地跟随着“创业狂”们共同体会模拟商场的跌宕起伏,同时感受真实状态下的残酷竞争和创业激情。制作人坦言,希望通过节目体现中国当代青年人的精神内核,但如何让一群没有电视经验的青年创业者在一个大的平台上呈现出自己的真性情、真性格和真实感,确为他们最初要攻克的难关。而从节目的呈现效果来看,《我为创业狂》倒更像一部生动的创业指导教学片,青年创业者的执拗不时与评委的经验发生碰撞。有评委提问:三年后项目不见起色,是否会退出?在场的所有选手全部摇头。而评委的忠告则是三年不成,尽快放弃。有选手陈述项目时大谈盈利模式、执行能力,却只字未提社会责任,当场遭遇评委批评。更有选手凭借不可能获取商业利益的公益项目,在被淘汰后直接获得了评委的个人资助。参赛选手中有3/4是拥有几年打工经验后再来创业的,而面对大学毕业直接创业、甚至辍学创业的选手,不少评委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反对意见。选手与评委、投资人的良性互动,凸现出创业精神及其代表青年创业者的自信与张扬,更展现了整个中国社会乃至华人社区对于坚持不懈的意志力、时代担当的使命感所给予的肯定和激励。而《我为创业狂》不仅仅让青年人表现疯狂、轻狂和张狂,也并非单纯地鼓励创业的梦想、勇气和冲劲,而是呼吁中国第二代创业者在实践中将理性与感性结合、情智与责任兼备。
第三,从节目收视情况看,以全新的节目模式挑战深夜时段收视,《我为创业狂》在上海地区的平均收视达到0.28,全国26城市平均收视0.06,取得了较为平稳且喜人的播出效果。(附表)
经过前期的宣传及8月14日的新闻会,第一期节目受到了普遍的关注,期待感的加剧以及8月17日当天相对较高的开机率,使上海及全国的收视率均达到20期节目的最高值。五个星期收视的最低谷出现在9月1日和2日,这与开学阶段收视群体的作息调整有一定关联。除去这三天,全国26城市的收视相对持平,而在上海地区,最低收视0.07出现在8月24日(第二周的周一),最高收视0.51出现在9月8日(第四周的周二)。早期观众未掌握播出规律导致收视率下滑是客观因素,而从整体收视看,每逢周二收视普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20位冠***的产生相对***,赛制未设置周冠***及季度冠***,节目的播出呈现出单一的平行状态。因此以自然周和播出季为单位的宣传热点无法形成,使得整体收视曲线过于平稳。另外,从第三周开始,周五的深夜档让位于《加油!东方天使》选秀直播,在未作特别预告的情况下,节目顺延至下一周播出,临时改变了观众的收视习惯。对比8月17日的第一期节目和及其他19期节目的平均收视情况,上海收视从0.66到0.26,全国收视0.11到0.06,呈现出明显的高开低走、不升反降的趋势。9月1日即完成所有节目的录制降低了线下参与热情,而节目的封闭结构也弱化了真人秀的互动元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收视效果。
当然,《我为创业狂》并不只为追求高收视率而生。20期节目尚未全部播出,已有客户主动联络上海文广新闻集团广告经营中心洽谈第二季的合作意向。第二季所拥有的提升空间,正基于第一季悬而未决的种种质疑。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为创业狂》到底是一场集体作秀还是一档模拟实战的创业节目。第一,既然是创业节目,为何参赛选手不是那些有创业想法、带项目草案的准创业者?从120名选手的创业年限来看,1至5年占66%,6至10年占29%,10年以上占5%。节目中出现的大多是有实体且部分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选手有的接到了山西煤老板的投资电话,有的获得了上万元的订单。参赛选手以电视为平台实现了除理想之外的利益诉求。第二个质疑是评委是否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到底是看重人还是项目?几个有理工科背景的博士项目不错,但由于表达能力的问题很快即遭淘汰,引来观众大呼不公。评委个人的喜好和主观判断肯定会决定选手的去留,但是否能够代表受众以及投资人的想法?有评委称,出于对节目效果和投资资金的双重考虑,他所要做到的是平衡兼顾,选择时以稳妥为原则。第三个质疑是一个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商业投资行为,如何与电视节目实现深层对接?《我为创业狂》的创业资金来自于一家新成立的投资基金,投资方为20位冠***储备了2000万元的基金池,最终总资金投出了1840万。该资本自身定位于天使基金,投入的单笔资金在50万至300万之间。有人因项目资金需求量过大而与冠***擦肩而过,也有冠***因自我估价较高而放弃了需要以公司股份作为回报的这笔创业资金。
从某种角度看,东方卫视作为主流媒体,搭建了创新平台,促进了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交流互通,部分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产业链的构建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这一行动是公益的,表现形式是娱乐的,但如同现实生活中各个群体、阶层的利益诉求不一,单一的节目模式亦不可能承载过多。一个令人激动的创业节目必定是还原现实、悲喜交加的,它的参与者和潜在参与者(观众)的情绪会不断游走于争议和妥协之间。因此,对于第二季节目的开发,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要以故事性和命运感强化精神内涵。有1期节目中的6个网游人,辍学的5个,仅有1人完成大学学业,已经把公司卖掉过一次的有4个,曾经失败再重新创业的有4个。这足以代表该群体强烈的狂劲和勇者无畏的精神,也最能触动观众心弦。选手背后各不相同的创业故事,仅仅通过主持人的介绍无法详述。多元的人生轨迹、多样的人物个性须通过追述过往和追踪后续一一展开。比如投资效果究竟如何就需要以VCR的形式进行跟踪报道,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残酷在节目里也应该被真实演绎。
同样,《我为创业狂》不能只聚焦在那些夺得冠***头衔、获取投资意向的选手,从荧屏回归的他们和其他参赛者一样无法摆脱经营的重压。卸下“老板”的光环,现实中的大多数创业者一定都是充满悲彩的苦行者。对于很多社会企业家来讲,他们既为自己创业,又为弱势群体创业。所谓的人物命运是选手在参赛前的真实故事、节目中的临场表现、参赛后的发展状况三者的有机集合。关注失败、总结教训,比记录成功、推广个体更具有实际借鉴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说,周播节目一定比日播节目更易产生强烈的后续传播效应。因此主创人员需要在节目的赛制设置、版面安排上充分体现创业的精神内涵,更需要注重在此基础上提炼并积累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非物质财富。
其次,要以匹配度和互动性提升节目质感。事先设定好的选手、评委和投资方,若行业知识不配合,对话的纵深度很难达到。因此单期节目的人员安排应注重参赛者创业阶段、领域,以及其与评委从业背景的关联度。由于第一季节目时间的限制,主持人作为整个现场故事的铺陈者,几乎没有给予在场观众任何话语权。即使能够手持话筒的大众评审团代表,也都仅以“小我”为立足点,忽略了电视机前受众的观看感受及参与热情。封闭的场所将所有的思想碰撞都局限在了固定的演播室空间内。
作为节目外延,观众同样有权表达他们的意愿,其中也包含了来自不同领域拥有不同定位的投资方。第二季节目应不限于现场的一家或几家投资基金,而是建立起庞大的后援基金组织,甚至是企业家投资群体。一个好的项目应该让多个投资方来争抢,可以说在中国不缺资金而缺项目,竞争态势并不单纯地存在于参赛者之间。创业者之间是明争,投资者背后则是资源的暗斗。事实上,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是一种双向多重选择的关系,节目完全可以以电话、短信或者现场PK的互动元素去呈现这种争议。前提是对节目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适度延展,将视野尽可能拓宽。由于每个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际总和不同,更需要将对于项目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看法,充分反映到节目中去。这不但更易拉动收视,也更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出中国投资市场的现状。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3
在经历短暂的休整后,2013年湖南卫视又亮出了自制、创新的杀手锏。10多档创新节目密集式线性排播,歌、舞、奇秀全面开花。同时,开发最前沿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出电视移动终端APP“呼啦”,深入互动,增强观众黏度。“大屏+小屏”形成对观众注意力的“包围圈”。
20多个创意制作团队,每年两次创意季。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是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湖南卫视总监张华立最引以为傲的核心竞争力。“2013年我们还是坚持2012年的格局,在这个前提下拓展。”
在2013年湖南卫视新节目体系中,有音乐类的《我是歌手》,舞蹈类的《奇舞飞扬》。而《中国最强音》将接力大热的《我是歌手》,继续打造湖南卫视的“周五中国音乐之夜”。
大型活动坚持做“特色”,尤其重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大节庆,比如端午、七夕、中秋、跨年、春节、元宵等。“节点的庆祝一定有其他的样式,例如电影表达,这些目前还只是想法。在今年可能会有部分实现。”张华立说。
《中国最强音》
全民音乐梦想励志秀
总导演:廖珂 执行总导演:曹意峰
播出时间: 4月中下旬――7月初
《中国最强音》作为湖南卫视打造“周五中国音乐之夜”的第二个重拳,将于4月中旬强势接档《我是歌手》。深圳地区的“大众演唱会”已于3月启动。
“这档音乐节目的精神内核不是制造偶像,模式所要表现的是人本身对音乐和人生的态度。”《中国最强音》总导演廖珂介绍。
除了廖珂团队,另有2个制作团队被调入节目组,组成了一支100多人的制作团队。“这个项目需要这么多人”,而工业制作流程以及时间码摄像机的运用等都会让湖南卫视团队大为受益。
从大众演唱会、训练营、导师之家,到最后的Live Show,“ 一方面,我们会标准化做细节,另一方面,整体策划上会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Live Show阶段有一个全新的竞技规则。”廖珂表示,《中国最强音》已非选秀,而是 “全民音乐梦想励志秀”。
《奇舞飞扬》
平民创意舞蹈奇趣秀
制片人:罗强良
播出时间:每周一22:00
“2013年跟往年的任何一个年份比,都是个‘舞蹈年’。”《奇舞飞扬》制片人罗强良有10年的制作经验,曾担任《谁是英雄》等多档高收视节目制片人。
《奇舞飞扬》自1月7日播出以来,收视表现一路上扬,“第一要有创意,第二要有趣味。‘中国首档平民创意舞蹈奇趣秀’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罗强良说。
《奇舞飞扬》有三大特点:一,从策划到播出不到3个月,堪称“史上最快”;二,第一档“草根舞蹈秀”;三,绝对原创。尤其是“OUT区”的环节设计被罗强良称为该节目核心。
“OUT区”的设计第一次赋予选手淘汰评委的权力。“这符合衡博弈的心理。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选择。这个节目除了比拼舞蹈的精湛、创新、创意、趣味之外,还有运气比拼,这就是一个浓缩的人生。”
《百变大咖秀》 把周四做成周末
总导演:洪涛 播出时间:每周四22:00
《百变大咖秀》是湖南卫视于2012年“7月绽放季”推出的旗舰节目,是“国内首档明星模仿秀”。这档综艺节目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五味杂陈的趣味情景,成功地把周四做成了周末。
“7月份上档很多新节目,但收视始终是硬指标。”总导演洪涛介绍,与其他引进的模式节目不同,制作团队结合国情和制作成本的考虑,对原版模式进行了粉碎性改造。
在西欧走红的原版节目,重点以明星为话题进行事件性操作。而《百变大咖秀》则将重点放在节目的趣味性和喜剧元素。“我们是边做边调整,原版主持人是一个,重点在艺人模仿上找看点。我们是把艺人模仿作为一方面,同时主持人也要参与模仿,并与艺人互动形成看点。最终呈现的是模仿后产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新媒体・呼啦
“呼啦”是湖南卫视1月1日推出的一款电视互动手机客户端应用。“这是第一款由电视媒体出品、基于客厅用户的移动互联社交应用。” 湖南卫视总编室副主任刘琛良表示。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4
作为电视媒体,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还是应该对价值观导向问题增强敏感和觉悟。电视媒体理当在不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媒价责任与社会担当。当然,这不仅仅是相亲交友一类节目要注意的,在电视节目创新与节目策划实践当中,整个业界都应对此引起足够重视。那么从节目策划角度出发,三档交友节目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呢?
模式:电视策划的基本建构
模式的本意是指传统印刷的铅版,可大量复制。引伸到节目模式,即是对节目规则设置的描述和设计,它是节目外部特征的凸现,可反复出现在媒介中。如“开心辞典”对英国“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模式的引进。英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节目原创国,平均创新节目量达到1 0万个,若以小时计算,全球年均45%的节目创意来自英国。这些节目模式经过美国市场运营成功、推广放大,然后,流经日本、港台传到中国内地,填补了中国内地电视节目模式的空白点。谁抢得了这个先机并适时转化嫁接,谁就有可能成为我国电视节目创新影响力的大赢家。
中国电视界在节目模式建构上,一般有三种方式或途径:
一是在模仿中进行改造。坦率地说,国内许多节目创意来自模仿,但在版权意识愈来愈强的社会背景下,完全的模仿就意味着抄袭和侵权。如果采取引进模式,往往需要巨额资金。因此,改造性的模仿成为现实中诸多电视台的首选。这种模仿,往往选取对象的创意核心,但在形式上进行适当调整,实施本土化改造。以1994年4月1日创办的“焦点访谈”为例,该栏目借鉴了美国“60分钟”***板块的访谈形式,但是却结合中国“水土”,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舆论监督之路。“超级女声”对“美国偶像”的模仿,虽然在本质上与”美国偶像”模式并无差异,但湖南电视台在节目程序上有所改进。
二是在相似中寻求差异。世界电视节目在逐渐走向市场化的今天,节目形态也逐渐呈现类型化的趋向,不论是节目内容,还是节目形式都可根据一定的标准归为一定的类别。但类型化并不意味着同质化,而是于类型中显出差异。如同是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为讨论型,而“艺术人生”为叙事型。即便同是叙事型谈话节目,也可因嘉宾对象的定位而不同,“艺术人生”讲述的是艺术明星的故事,而”讲述”则是普通人的不平凡的故事。
三是在策划中设计规制。电视策划的设计,最重要的是电视节目的规则制订和环节设计。
故事:节目创新的核心要素
电视节目创新是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未来媒体的竞争中,媒介市场份额的争夺将成为竞争的重点,而要保持一个媒体的恒久竞争力,就必须打造一批自主生产、具有原创意义的特色栏目。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江苏卫视的“人间”等栏目,近几年来一直居于全国同时段收视率的前列,并以一个栏目的影响力带动提升了整个频道乃至媒体的美誉度,这与该栏目的独特创意及运作不无关系。
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68年9月创办了一档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是世界上最为成功的新闻节目之一。在谈到“60分钟”的成功因素时,该栏目的创始人和前总制片人唐・休伊特曾说:“60分钟”成功的公式是简单的,它可以简化为几个字,那就是:给我讲一个故事,就这么容易。??正因如此,寻找一个好故事,就成为节目创新的核心要素。
在节目内容设计上,要贯穿故事性制作原则。“60分钟”每期节目通常由三则报道构成,每则报道时长13分钟,关注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社会热点到历史事件,从名人轶事到凡人琐事,几乎无所不包”。***、健康、时***、黑社会、新闻人物、社会体制、教育弊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个人与制度的矛盾、文明之间的对立等,都可以成为“60分钟”关注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60分钟”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不仅仅是停留在报道的层面上,而是想方设法使事件或社会问题向纵深拓展。
在频道栏目定位上,要搭建故事性讲述平台。四川卫视和重庆卫视先后定位于“中国故事”和“故事中国”频道,为突出“故事性”的特色定位,重庆卫视专门策划设置了六档特色栏目,形成了“故事”性栏目带,成为该卫视的核心栏目支撑,包括“雾都夜话”,讲述感动的故事;“龙门阵”,摆人文话题故事;“巴渝人家”,记录幸福的故事;“生活麻辣烫”,串起高兴的故事;“拍案说法”,演绎情与理的故事;“人文天下”,讲述亲人团聚的故事。
在叙事形态表现上,要加强故事性媒体互动。节目的传播亦不局限在单一媒介上,而是对各种传播媒介的积极整合,通过媒介之间的联动传播,以达成最大传播效应,去制造并推动社会文化事件,向社会文化热点的提升。江西卫视“传奇故事”的收视率一直居于全国同时段的前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故事性”的传播视角,基本表现手法就是主持人为我们讲述一个新闻故事,每期节目紧扣“传奇”二字,抓住受众求新求异的好奇心理,形成了最大的“眼球”效益。
创意:媒介竞争的制胜法宝
创意,是指为了确定和表现栏目的主题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以富有创造性的主意、意念或点子贯穿在策划的全过程中,并以新颖的策划方案和可视(听)形态表现出来。
在英国,电视节目创新的中坚力量是800多家***制作公司,他们通用的创意方法就是“头脑风暴”。每当电视播出机构竞标时,***制片公司就会组织全公司上上下下尽其所能地想点子,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一张张小纸片,哪怕是天马行空也是非常鼓励的。在一些大的制作公司,甚至规定每个员工3天就要想一个新点子,然后在同事之间相互模拟兜售,如果3周没人欣赏你的点子,就有可能被淘汰。头脑风暴法力***通过一定的讨论程序与规则来保证创造性讨论的有效性,由此,讨论程序构成了头脑风暴法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英国同行的电视创意策划,对电视新元素的开发和运用欲望非常强烈。因为他们知道,在节目样式极其丰富的今天,再要创造一档全新的节目样式已经非常困难。于是,他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在一种节目类型受到社会热捧之后,再加进新的元素,使之成为又一档新的节目形态,如生存者类真人秀节目之后的职场秀、美容秀、舞场秀等,依然能够受到全世界关注和追捧。其实很简单,即加入和整合新元素,让节目升级。
创意是策划的前提,是策划的核心,是策划的艺术境界。如果创意错了,即使再好的策划,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电视娱乐节目互相“克隆”,就是没有新的创意。创意并不反对借鉴,如果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超越,仍然是较好的创意。东方卫视2010年1月开播的”幸福魔方”并非原创性栏目,它的节目创意和片头来自美剧”Lie to Me”,但其在理念、形式和内容三大方面则有全新的创意突破。??
理念突破:从“故事思维”到“魔方思维”。“幸福魔方”摒弃了“故事+悬念”的模式,着重点在于当事人为解决问题而做出“完全沟通”的那种努力、那种尝试和那种突围的态势。
形式突破:从“平面视角”到“全景空间”。“幸福魔方”开创了舞台中央的“玻璃屋”设计,让主持人和当事人居其中,矗立起全景空间360度的原点。各方当事关联人和心理疏导师围坐在玻璃屋的四周,通过灯光的变换,强烈向外界告知,任何问题都是有“多维元素”的。
内容突破:从“场景再现”到“幸福关怀”。“幸福魔方”颠覆了故事的结构,不再纠缠于一个场景的细节再现,更关注当事人和关联人对于未来幸福所做出的一种努力。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关注内在的心理,关注幸福,关注追求幸福的过程和手段。因此,“幸福魔方”正好契合了受众这样的心理需求。
“幸福魔方”的当事人主要以一线城市的80后为主,并且都是年轻、时尚和都市的正面形象。他们的生活形态具有代表性和感召力,同时又是当前生活矛盾的聚焦点,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收看。这样的定位正是“幸福魔方”的错位竞争策略所在。它完全不同于过往的情感类谈话节目,从形态看,“幸福魔方”的谈话是立体的、全景的,而其他的谈话节目则是扁平化、平面化的。
电视栏目创新的最高境界是重原创。原创,凝聚着电视策划人员的聪明才智,来源于丰富的想象力和节目形态融合的联想。原创既有内容上的创新,如民生新闻;也有形态上的创新,如“今日说法”的举案说法式;还有节目类型的原创,如“一日厨师”将真人秀形态融入服务性节目之中,“坐出租车赚钱”将真人秀与纪实手法相结合。
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新既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洞察与判断,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则设计。研究电视策划与节目创新,必须从社会历史的高度去看待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现阶段、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才能应和时代的脉搏,反映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注释:
①[美]唐・休伊特:《60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年历程》,马诗远、林州英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序言。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5
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人们对央视春晚的收视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初创期的推崇备至,到上世纪90年代鼎盛期的万民狂欢,再到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诟病挑剔,人们对央视舂晚的不满越来越多。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受创作体制的束缚、节目创作遇到瓶颈、文化功能缺失。
受创作体制的束缚
央视利用全国性的资源,却奉献不出让全国人民满意的春晚语言类节目,问题出在春晚的创作体制,主要是两方面的制约:一是春晚节目的审查很严格;二是春晚备受全球华人瞩目,导演的压力非常大,不敢将赌注押在新人身上。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央视春晚的组织者已经明白了这一点,推出了一档民选央视春晚节目的栏目《我要上春晚》,其中的作品很有创意,尤其是语言类节目不乏精彩的作品。但是这种方式还处于磨合阶段,离真正成熟尚需时日。
节目创作遇到瓶颈
央视舂晚语言类节目之所以每况愈下,“笑果”不佳,另一个原因就是节目创作遇到瓶颈。语言类节目能不能让观众叫好,引起观众共鸣,全在“包袱”。而“包袱”并非一两句无关痛痒的搞笑话,关键是看节目里的人物有没有传达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敢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说几句真心话。每年央视春晚中语言类节目不少,知名演员也很多,但如果没有好的本子,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用著名演员的演技来弥补脚本的不足,只能是一种奢望。另外,由于央视春晚审查很严格,演员们为了登上这个万众瞩目的舞台,即使牺牲了节目的犀利性,创作者也愿意作出修改,最后登上舂晚的笑料和“包袱”便很生硬、牵强,有着明显的生拼硬凑的痕迹。
语言类节目原创的难度极大。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对此解释说:“包括相声在内,笑剧的递减效应很明显,尤其是在春晚这样一个关注度极高的舞台上:‘包袱’第一次曝光后,观众的期待会减弱,之后再次呈现的时候便难有新奇感和最初强烈的喜剧效果。这点不像歌曲,旋律越熟悉反而越有味道。”
还有就是语言类节目创作者流失,以前梁左、冯小刚等都曾参与过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创作,而现在像他们那样既有能力而又愿意参与春晚创作的人越来越少了。语言类节目要想再次出彩,必须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重视表现生活和人物的内在逻辑.让观众在饱含“真善美”的有意义的笑声中获得快乐与感动。
文化功能缺失
春晚是一台呈现给老百姓的大联欢,有着独特的文化功能,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有独特的艺术规范和评价体系。语言类节目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将喜剧性审美作为节目的主要追求并且能针砭时弊。《宇宙牌香烟》、《超生游击队》,这些春晚历史上的经典,莫不如此。2015年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数量可以说是历年之最,但实际效果欠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冯巩不再滥用网络热词的小品(相声剧)内容乏味,而且涉嫌抄袭,蔡明、潘长江则继续拿身高说事,但“笑果”明显不及往年。
对官场丑恶现象进行批评是央视春晚的传统,《三鞭子》、《五官争功》等,都因批评官场而被观众深刻记住。而“打虎拍蝇”、反腐倡廉是2014年百姓最关注的话题,2015年羊年春晚为了响应中央反腐倡廉和民众的呼声,出现了三个以反腐为题材的节目――小品《投其所好》,相声《这不是我的》、《圈子》,但是从观众以及网友的评价来看,六成以上的人认为力度一般或很小。无论从反腐层面还是从内容形式上看,都没有体现出当前的情势,而且在艺术具体表现上,更看不出讽刺的尺度大,表现的只是些不关痛痒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以往同样以反腐为主题的《牛大叔提干》相比,内涵及趣味明显逊色不少。特别是此前被隆重推荐的相声《这不是我的》,曾被称为“讽刺尺度之大,堪称三十年来之最”,百姓认为这是羊年舂晚的一大突破而寄予厚望。但结果是观众非常失望,觉得这个相声不够给力。而且,在这个相声中,没有任何人物身份和背景的暗示,批判的指向性虚无化,与冯巩、牛群的《领导冒号》、《小偷公司》无法相提并论,与黄宏的《打扑克》也相去甚远。“只是抨击某些贪官受贿时,自我心安理得的心理过程。如果这也算是反腐和讽刺的大尺度,那也只能算是隔靴使劲搔痒,并没有触及真正的腐败。”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6
保证持续创新力和改进能力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这个问题对那些有着多部门垂直综合体系的大型电视台来讲尤为重要。
在英美,最具创意的是***制作公司。看看最近获得英国主要电视大奖的优胜者即可窥豹一斑。在这里,创新和对观众的冲击力是获奖与否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大型的英国电视台,只在创新较少的节目领域,如新闻、新闻评论、体育和超长电视剧领域里占主导地位。
为什么***制作公司具有强大的创新力?简单地说,是目标明确。英国***公司的主要目标,就是将新创意卖给电视台并据此制作成电视节目。它们的成功要素是:勤奋、坚持,聚焦在创新上,并持之以恒。
因为***制作公司将创新作为目标,他们通常会确保最高层也参与到创新过程中。这样,整个经营就与最关键的战略联系在一起。
根据麦肯锡对全球公司决策层的最新调查,那些创新成功的企业都是创新与公司战略紧密结合,而且常常设有由专家组成的研发部门。公司高管参与到创新过程中并提供有力支持,公司各部门积极配合,打破了公司通常的“筒仓”结构。
英国***制片公司以勤奋著称,因为创建者通常是经验丰富、具创新精神的制片人,所以,创新部门通常都直接与负责人挂钩。譬如英国最成功的***制作集团公司Endemol,在新节目研发和样片制作阶段,公司高层会与节目创意部门经常沟通甚至一起工作。
从英国电视发展初期到***制片公司刚刚兴起的30年中,英国主要的两家电视台对创新不是真的感兴趣。他们也许拥有几百人的创新团队,但节目创新只是偶然会成为管理层的关注重点。
所以,当英国电视创新有大的突破时,主要是因为面临绝境。英国有句俚语:需要是发明创造之母。对于英国电视产业来讲,这句话再贴切不过了。
第一次突破是在上世纪60年代——商业电视台ITV诞生了。ITV的新节目夺走了BBC的大部分观众,迫使BBC不得不改革。新总裁上任,鼓励员工进行一系列新实践,包括***治上的涉险想法。他的***策取得成功,几年内BBC重新赢得了自己的收视群体。
然而,20年后,英国***府授予BBC1、BBC2以及 ITV的竞争者第四频道(C4)经营许可证。***府强加给C4的职责是创新,并且该频道不能自制节目,必须委托***制作公司定制。C4于是成为创新带头人并延续至今。BBC 和ITV也学习C4和***制作公司发展的创新技巧,但是创新成功率却越来越小。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7
在这个全民娱乐时代,成功综艺节目的标杆效应,“大投入,高回报”的诱惑,让各大卫视雄心勃勃,纷纷在招商期间抛出大量综艺节目计划。“超200档新节目”已成业界热议的话题,内容制作领域也开始面临“泡沫危机”。
在有限的综艺市场里,有多少节目可以出线?观众有多少“精力”为之消磨?广告商的价值回报又有几何?都是繁荣景象之下,需要客观审视的问题。
海量综艺
数量激增是2015综艺节目热度的直接表现。有人对各家卫视在招商中推出的综艺节目做了粗略统计――2015年国内主要卫视将推出超过200档新节目。
湖南、浙江、江苏、东方等卫视继续加码。湖南卫视宣布,2015年每季度都有两档大型综艺节目上档。浙江卫视对《综艺报》记者表示,虽然浙江卫视目前综艺节目总量已经不少,但2015年仍将有20%的增长。东方卫视也表示,“明年比今年一定会有增长,具体增长多少还要看市场情况。”
以往在大型综艺上发力不足的卫视也跃跃欲试。江西卫视总监朱育松表示,明年将全力推行季播节目。在他看来,在卫视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日播节目要创新已经很难,需要通过大型季播节目激发观众对平台的关注。
湖北卫视一口气抛出《纲到你身边》《我为喜剧狂》《你好,陌生人》《梦想桃花源》《嘻游记》《模范星导师》《鲁豫的礼物》《天才想得到》《如果爱》等9档综艺节目计划。而一向主打“大剧策略”的安徽卫视,也开始筹划“全面升级”,新增7档大型季播综艺节目,数量创历年新高。
投入量级飙升是2015综艺市场的另一参考热值。“只有大投入,才会有大产出。”湖南卫视常务副总监李浩表示。浙江卫视策划推广部主任王征宇也坦言,“2014年以来,浙江卫视投入10亿资金研发新节目,打造新团队。2015年浙江卫视的投入只会比2014年更多。”
大手笔投入的背后,是巨额广告赞助的支持。湖南卫视即将于2015年第一季度播出的《我是歌手》第三季,“立白”以3亿元继续冠名;第三季度的《爸爸去哪儿3》由伊利以5亿元继续冠名;新节目《偶像来了》获得了OPPO手机4亿元的冠名赞助。湖南卫视在11月13日举行的2015年部分黄金广告资源招标会当天,总计拿下了30亿元的广告收入。
其他卫视同样期待着他们的创意能卖个好价钱。辽宁卫视推出由成龙监制的大型公益季播节目《梦筑中国》,为其标出高达1亿元的独家冠名费。湖北卫视2015年主推的明星合宿真人秀《你好,陌生人》,独家冠名6000万元,再加上联合赞助、指定产品、互动伙伴等其他招商合作形式,该节目广告招商的标价总额达1.78亿元。
“2015年综艺节目的竞争肯定很激烈,高投入、大成本、拼明星,以及类型化追随,是明年节目激烈竞争的特征。”东方卫视中心常务副总鲍晓群表示。
理性突围
“所有电视节目的最终出口都是观众”,王征宇认为,综艺节目多,对观众来说意味着有更多选择,但具体到每一档综艺节目,竞争加剧压缩了市场突围和出线的空间。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许行明表示,明年愈加严峻的竞争态势令人担忧。“蛋糕就这么大,每家的收视率一定是从现有的观众群里去切分的。节目量还是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会在收视率上有正常体现。供大于求,收视率势必会被稀释、分流。”
对于外界“‘一剧两星’‘一晚两集’的***策将利好综艺节目”的说法,鲍晓群认为,***策实施与综艺节目有一定关联,但并不代表会对综艺节目有多大帮助。“虽然两集之后不能播第三集电视剧,但也明确规定不能播综艺娱乐节目。”王征宇也表达了同样观点,“综艺节目能否胜出最终还是市场选择。”
200档新节目并不等于200档创新节目,观众对同质化综艺节目难免会审美疲劳。
在鲍晓群看来,所谓的200档节目其实是个伪命题。“200档节目或许只是电视台的招商手段,最后只有招商成功的节目才能制作、播出。现在没有哪家电视台的节目是‘裸奔’的。最终播出的节目与现在招商的节目,基本是两个概念。”
江苏卫视广告部主任王霆也认为,“季播节目的招商与生产实际上是脱节的,在今年这个时间段任何一家卫视都不可能推出明年所有的季播节目。”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前期宣传、招商中的真真假假,反映出当前综艺节目市场上投机风气严重,带有一定的泡沫成分。“现在的综艺节目市场还不是一个健康理性、公开透明的市场。综艺节目价格随着炒作、投机波动,不像电视剧价格那么透明。电视剧市场经过多年的市场化,已经相对健康,而且***策上对电视剧的限制也比较多,所以不少人转向综艺市场,冒险投机。”
受投机心态的驱使,“不惜亏本砸钱,重金请明星,跟风抄袭”之风渐盛。很多电视台都要承受相当的压力和风险:首先是招商压力,拿不到广告赞助的节目只能被无情砍掉;其次是收视压力,广告赞助与节目收视率、排名等收视成绩是挂钩的。一档节目如果收视率不能达到预期,不能让客户认同,广告赞助也会相应缩水。
与其盲目跟风炒作,不如在内容上下工夫。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要理性看待当前综艺节目市场的火热,真正把节目做好。
强台创新方***
“内容为王,以质取胜”是综艺节目的立身之本。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关玲表示,“一档成功的综艺节目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娱乐需求,体现当代精神。”
从2010年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到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以及2013年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这些现象级的标杆节目一步步激活了业内对海外正版模式的热情,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模式潮。
反思模式潮,凸显出自主创新的匮乏。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贾辰、邢文敏分析称,当前国内综艺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过度依赖模式引进,原创动力不足;二是同质化风气泛滥,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挖掘潜在的观众群体。
面对2015年更加激烈的综艺竞争,不少卫视将自主研发视为从综艺鏖战中突围的重要手段。
“2015年湖南卫视将加大棚内节目的创新。”李浩表示,“电视观众愿意接受精品,突围的关键是能否制作出观众喜爱的节目。只要是理性竞争,在创新上做足功课,打开视野和境界,而非囿于抄袭和模仿,在制作上也不要一味以拼明星资源为噱头,相信市场空间会很大。”在湖南卫视公布的2015年新节目中,两档原创真人秀《动物园奇遇记》和《偶像来了》备受关注。
王征宇认为,完全自主研发和引进模式再创新都属于自主创新的范畴。“《中国梦想秀》《我不是明星》《回到公元前》等都是完全自主研发的,而《奔跑吧兄弟》则是与韩国SBS电视台战略合作,进行本土化改造,属于第二种类型的创新。”
为了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浙江卫视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自己积极研发,另一方面向社会开放资源,寻求更多的合作方式和可能性。“我们的原则是‘对内百舸争流,对外风云际会’,即内部形成竞争机制,员工竞争上岗,好节目有好位置,有高回报;外部寻求更多空间,只要方案好,什么样的合作机制都可以谈。”王征宇说。
2014年浙江卫视举办了“首届中国蓝电视节目原创模式大赛”。即将于2015年推出的真人秀节目《回到公元前》,就是来自于南开大学文学院3名学生在大赛中摘得特别创意奖的策划案。在明星牌渐成主流的国内综艺圈,这档纯“拼创意”的草根节目令人期待。
江苏卫视也在寻求社会上新鲜血液的注入。江苏卫视从今年8月起面向全社会公开召集节目创新方案。江苏卫视总监李响在2015资源推介会上表示,江苏卫视共收到了12000份方案,考量方案的首要标准即必须是“无版权纠纷的原创节目模式。”
鲍晓群特别强调了东方卫视对版权的重视。“我们有自主创新的节目,但如果涉及海外节目模式,无论是欧美的,还是韩国的,我们制作的前提就是明确版权的归属。”
许行明表示,真正的创新应着力于有突破性的节目样态和观众新的需求点,而不是在现有模式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改动就视为一档新节目。“观众肯定是喜新厌旧的,所以要不断地研究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心理变化。观众不可能说得出他们喜欢什么,一定是我们研发一些新的东西,去契合观众的心理诉求,这样的节目创意才能火起来。”
王征宇认为,综艺节目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卫视频道一要加快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的步伐,二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但不必担心过多的综艺节目会导致收视率分流的问题。”
错位竞争
错位竞争方能另辟蹊径,避免陷入同质化的缠斗中。
在2015年招商会上,东方卫视打出了“新闻权威大容量、剧场贴近都市生活脉搏、综艺时尚多样”的节目定位。鲍晓群表示,与其他卫视不同,东方卫视一直坚持都市人群的市场定位,而且主要面向都市当中比较成熟的人群。
湖南卫视的特色则是年轻、新锐、偶像、时尚。李浩表示,湖南卫视一直是以年轻观众为核心, 2015年的综艺节目将着重关注年轻观众的成长、教育等社会议题。同时对个人与家庭,人与自然、动物、人文等之间关系的节目题材做深入研究和策划。
山东卫视是少有的以男性为定位的上星卫视,提出了“最男人,最中国”的口号。2015年,山东卫视将推出《中国面孔》第二季、《中国最美丽》《向世界出发》《我本闪耀》等综艺节目。
作为旅行文化、生活方式、时尚理念的传播者,旅游卫视的差异化的定位在卫视频道中独树一帜。旅游卫视总裁、频道总监韩国辉表示,2015年旅游卫视将以产业立台,大项目立台,在旅游、时尚、高尔夫等强势节目带外开发人文节目带和子夜时尚带,用产业倒逼节目,用节目带动产业,以多维度的节目组合向都市人群提供由客厅到全球的生活引领与服务,实现从单一节目生产到产业开拓的“越域”。
此外,节目编播也需“错位”。综艺节目数量越来越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调控***策从未放松,这也必然促使各大卫视对编播策略审慎思量。
湖南卫视在编播策略上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摒弃了2013年招商期间的“主题日编播”,强化带状分布和板块集结。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8
抢购曾是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的历史符号,却似乎根深蒂固地植入“国民性”之中,即便是早已告别短缺经济的今天,哪怕市场上有一丝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某种抢购潮,如:抢食盐、抢绿豆、抢板蓝根……近年来,国人的抢购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从婴儿奶粉、苹果手机到名牌箱包、高档洋酒无所不抢。电视业也未能免俗,不仅抢电视剧、抢明星已成常态,新近又掀起一波争抢国外节目版权的风潮,堪称“中国式抢购”的文化样本。《中国好声音》火了,让各大卫视真正见识了洋节目模式的厉害,也见识了什么是原装正版的专业化大制作,遂像国人抢洋奶粉、洋奢侈品那样蜂拥而上抢起了洋节目模式,让尚未摆脱山寨旧辙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又一下子都拥挤到引进洋节目模式这条窄道上来,显然已离真正的中国本土原创越来越远。然而,潮涨必有潮落时,这一波洋节目引进潮究竟给中国电视带来了什么?潮退之后,时光的沙岸上有多少“裸泳者”?的确是业界应沉下心来认真思考的问题。
追潮:荧屏上的“洋节目模式博览会”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一直走的是“拿来主义”的模仿创新之路,借鉴洋节目模式由来已久。最初主要以零打碎敲、小打小闹似的仿制国外节目样态和山寨为主,往往是“一家花钱引进,大家争相克隆”。全套正版模式引进风潮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社会化制作及商业化运营告别了低水平、低成本的简单模仿时代,由较为初级的节目要素竞争转变为集聚整合各种要素资源的模式竞争。
1.从“零打碎敲”到“洋***洋炮”。1990年代末以来,央视、湖南卫视等率先引进国外节目模式,曾打造出《幸运52》《赢在中国》《舞动奇迹》等品牌节目。自2010年的《中国达人秀》伊始,出现了全套正版引进洋节目模式,完全按照国外版权方的“节目手册”和流程标准来制作节目。2012年暑期,浙江卫视推出引进荷兰《The Voice》版权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仿佛一键激活,全国卫视都将注意力盯向了洋节目模式,迅速掀起了一波洋节目模式引进风潮,如广西台的《一声所爱·大地飞歌》购买的是欧洲节目《舍我其谁》(True Talent)的版权;深圳台的《The Sing-Off清唱团》是引进美国NBC的版权。2013年新年刚过,洋节目引进风潮越刮越烈。1月18日,湖南卫视引进韩国MBC版权的《我是歌手》打响了“领SHOW2013”的第一***,接着便有《中国最强音》《中国偶像》《星跳水立方》《舞出我人生》等引进版洋节目接档次第登场。至此,差不多所有当红欧美、日韩娱乐节目模式都有了中国版,还扩展到生活服务、励志探险、财经商业、读书文化等类节目,甚至有的国外节目模式在本国还未开播,就拿到中国“先行先试”(如江苏卫视的《芝麻开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原本少得可怜的本土原创节目被挤到边角上更显冷落。虽然各大卫视公布的有关收视数据大都很亮丽,而就广大受众而言,眼花缭乱之中,早已没有了看“好声音”时的新鲜感,就像韭菜馅儿饺子很好吃,但是吃撑了,几个深深的饱嗝打上来,味道就不对了。当下国内电视娱乐节目市场上,几乎完全是各种洋节目模式的轮番操练和比拼,国内荧屏简直变成了“洋节目模式博览会”。
2.全版模式引进的“负作用”。这一波近乎疯狂的洋节目模式引进潮,使中国电视得以与国外最前沿、最热门的节目模式、技术及流程接轨,电视娱乐节目的收视、收入及专业化制作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也带来很大的“负作用”。一是模式创新上,大家只顾一窝蜂地购买国外现成的节目样式,是一种走捷径、***省事的“懒作为”。长此以往必然会越来越没心思在自主研发创新上下工夫,以至于失去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这方面已有太多“中国制造”的前车之鉴,如汽车、家电、电脑、重大装备等行业因过于倚重从国外全套“拿来”,一直没能掌握一些关键部件、基础部件的核心技术,最终只能沦为低端部件生产、组装等产业链末端。二是节目内容上,过于依赖明星资源和过度放大明星要素,创意能力严重不足。在电视内容产出结构性过剩、节目与收视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势下,各类引进版洋节目无论内容制作还是推广营销都以明星效应最大化为核心,一些节目的改版创新只是换明星、换主持人或在明星组合搭配、互动游戏方式上玩花样的“伪创新”,荧屏上每天看的都是那几张明星脸,既加剧了节目内容同质化,也打破了明星与节目之间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平衡关系,使明星的个人角色与节目及媒介角色呈游离状态,甚至产生错位和落差,与节目和频道的品牌形象也不相协调。三是电视运营上,各大卫视抢购洋节目版权的恶性比拼,在让国外版权方渔翁得利的同时,将国内综艺娱乐节目推入高成本、大制作的“大片时代”,导致了电视业“内战”全面升级。如第一季《中国好声音》总制作费达8000万元,邀请四位顶级导师花了2000万元,一套音响2000万;《一声所爱·大地飞歌》不算设备投资,仅节目制作费用就达3500万元,广西卫视自己也用“砸锅卖铁”来形容;2013年推出的《舞林争霸》《我是歌手》《中国星跳跃》《星跳水立方》《中国最强音》等节目投资均上亿,开启了综艺节目制作的“亿元时代”。这样一来,必然会进一步加剧中国电视市场的“寡头”垄断和电视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及成本结构的失衡,以后综艺选秀恐怕要变成中国电视“富豪俱乐部”的游戏了,一般卫视很难玩得起。
根由:宏观与微观环境不支持创新
这些年来,“创新”一直是电视业使用频次较高的主题词,不仅频现于管理层的***文本,也成为电视人的口头禅以及电视业发展的普遍共识,但在节目样式研发、媒体运营等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到实处。种种事实表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下无论宏观层面的环境、氛围还是微观层面的机制、心态,几乎都不支持、也不鼓励本土原创电视节目的自主研发创新。
1.社会大气候,电视小气候。从社会环境来看,当今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关口,在整体上告别高增长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出口导向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扩大内需和发展服务业为主的新引擎难以开动,未来经济发展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多和社会矛盾多发,整个社会弥漫着迷茫、焦虑、浮躁的气氛。一些微观经济领域的决策者以短期利益最大化为***绩标杆,将吸引外资、引进成套国外生产装备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长期忽视完全知识产权的自有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电视业内来看,各级电视媒体面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和白热化的内部竞争可谓“鸭梨山大”,除了受社会大气候影响之外,囿于体制和行业壁垒,电视产业的发展冲动缺乏与其它经济领域有机融合的宣泄口,只能沿着争夺“收视率+广告额”的“刀背儿路”一条道走到黑,各大卫视抢购洋节目版权不过是连番恶性竞争中的鸟***换炮而已。
2.创意能力弱,只依靠“拿来”。电视在国内大面积普及不过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电视娱乐节目产业更是当代大众文化土壤中孕育的“生瓜蛋子”,电视节目样式原本靠从国外“拿来”。近年来国内电视节目制作业通过引进和仿制国外节目模式,在掌握技术、熟悉流程、积累经验、培养团队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无论资本、团队还是创意能力,仍无法与西方内容巨头相比。各大卫视在综艺娱乐节目制作中更多地以资源组织者的角色出现,通过与具有一定国际背景和节目模式引进渠道的节目制作公司合作来打造和运营电视娱乐节目。电视业内普遍存在着“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思维,“买船”(购买节目模式)的好处是可以马上投入运营,马上赚到钱,买得越早越多,可能赚到的钱越多;而“造船”(自主研发节目模式)短期不能见效,风险又高。应该说,如果从长远发展来看,谁都知道这种以引进洋节目模式为主的发展方式有重大缺陷,其实是在步中国制造业大量购买国外现成的生产装配线、最终失掉自有技术创新平台和机遇的后尘,但在现有的绩效制度、市场环境中,自主研发节目模式显得那么不合时宜,最后有关决策者在节目创新方面也只能更多从短期利益来考量,舍弃“造”而选择“买”。
3.市场粗鄙化,竞争非良性。正如邵燕祥所说,粗鄙化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病和社会病。当下国内电视行业靠一种极为粗鄙的市场机制维系运转。主要表现在:电视媒体整体运营的市场化商业化,使节目、收视率、关注度成为可售卖的“商品”;不成熟、不完善的电视市场和电视产业体系,使电视竞争以“收视+广告”份额最大化为目标而呈恶性、失序状态,此番扎堆式的洋节目模式引进潮实为电视业内恶性竞争的升级版;法律法规、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节目制造和播出领域存在着大量侵权盗版、恶性竞争等超越法律和道德界限的行为;频道和电视台市场化运作的退出机制缺失,意味着市场化仅仅是一种经营方式和牟利工具,其优化配置要素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几乎失灵;播出资源垄断,严重扭曲甚至割断了电视产业链,也重创了电视节目制造业,使其沦为产业链低端,陷于低水平运作,电视内容产业再生产无法形成健康、良性的循环。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如此不规范、不健全的市场环境中很难产生出成熟的本土原创电视节目样式及商业模式。
4.考评功利化,缺少“正激励”。国内电视业缺乏科学规范、标准化的国外节目模式评价体系和本土化改造机制,多数引进洋节目模式的行为并非建立在科学严谨的市场调查、数据分析及可行性论证基础上,而是决策者凭市场直觉和经验做出的判断。有些全版引进的节目与频道定位、整体节目风格的关联不紧密,也遭遇到水土不服、南橘北枳的问题,如央视引进自澳大利亚热门节目《Thank God You’re Here》版权的《谢天谢地你来啦》、东方卫视购买荷兰节目《Sing It》版权的《我心唱响》,收视效果并不如意。目前,电视台内部财务管理仍然大都是粗放化的预算管理办法。一些卫视可以安排几个亿资金去购买电视剧、洋节目版权和引进名主持人,却舍不得在研发原创节目、培养创意人才上做大的投入;很多电视台都是“只用人、不(培)养人”,在媒体经营方面只注重于守住播出资源,各种要素资源都依靠市场来解决,甚至不惜出大价钱。同时,电视台内部的节目绩效制度缺乏有效的“正激励”机制,无论电视台对频道还是频道对节目栏目的绩效考评,都是“收视率+广告额”年年加码、鞭打快牛、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粗放型管理办法。每年的递增比例往往不是科学严谨的市场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而是管理者“拍脑袋”拍出来的,常常将频道和节目栏目逼入疲于奔命的死角。这种做法实质上遵奉的是“压力多大就能跳起多高”的“弹簧法则”,逼迫制片人和频道总监们不得已“上有***策,下有对策”地在“弹性”上做文章,被动地以追求短期利益为目标去完成收视和创收任务,绝不肯在原创节目研发和积累后劲儿上出血本、下工夫。
启示:这一波潮过后有多少裸泳者
多档引进版的洋节目质量参差不齐,已令人眼花缭乱产生审美疲劳,有些节目播出中频遭观众吐槽。虽然目前各档节目的收视收入成绩榜单出笼尚早,但最终结果并无太大悬念。如此巨大的投入,能够回本盈利的必定是极少数。这一波潮退后,恐怕多数节目要成为赔本赚吆喝的“裸泳者”。因此,我们不妨做一回“事前诸葛亮”,提前预测和总结一下,这一波洋节目引进潮能带给中国电视的几点启示。
1.本土电视内容创新必须以模式创新为核心。现代商业竞争早已超越了产品竞争、技术竞争和营销竞争而进入商业模式竞争时代。成熟的电视节目模式绝非仅仅是一具节目的“外壳”,它既是一套完整的节目结构框架和制作流程,更是一个具有集聚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功能并经过市场检验的成功商业模式。如今电视节目模式版权经营已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全球性产业。由简单的山寨模仿到正版引进洋节目模式的过程,是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逐渐认识到节目模式核心价值及衍生价值的过程,是从实践到理念的跨越式成长。因此,中国电视节目创新必须从节目模式创新做起,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洋节目模式,学会打造节目模式的方法,催生出更多的创新创意,凭借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节目构架、流程、成片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并极大地扩展本土电视节目的附加值。要做到这一点,中国电视就不能陷于“拿来”而不能自拔,而必须从“拿来”中走出来,否则就永远无法找到自主创新的“金钥匙”。
2.优化本土电视环境必须从完善市场入手。电视创意产品的研发、生产及运营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成熟的产业环境和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环境,电视节目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需求和良性竞争,打造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和现念的本土电视节目力作要靠实实在在的市场行为和全产业链的协调运作来实现,而并非行***命令和领导规划的一厢情愿。因此,必须加快建立统一开放、鼓励充分竞争的要素市场体系,为电视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足够大的舞台和足够好的环境;加快健全完善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及监管体系,按照传媒规律和市场规律,建立起完善的传媒市场竞争秩序和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规范电视产业主体的竞争行为;加快建立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改变“进”和“出”两头堵死的现状,让那些运营最不得力、严重违规的电视媒体出局,通过“市场之手”实现整个电视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真正激活电视生产力。
3.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必须完善激励机制。无论电视行业还是电视媒体内部,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并非是单一的刺激手段,更是一种系统化的机制,能够使系统内部产生出可持续的动力,推进电视节目创新、创意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从三个层面建立电视节目创新的激励机制:***府应从文化强国战略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将本土原创电视节目研发创新作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予以大力扶持,通过制定投融资、税收等优惠***策和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鼓励国有主体和民营制作企业致力于原创节目形态的研发;电视行业内制定出科学规范的节目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对具有独特创意的节目结构框架和制作方法进行模式化、标准化,形成可复制的、模板化的新盈利模式;电视台内的人财物资源以及薪酬、荣誉、专业层级等奖励***策向节目创新和创意人才倾斜,鼓励频道、节目等主体坚持节目立台、创意立台,通过强化本土节目模式研发做精做强核心主业。
4.做大电视创意产业必须有一流的主体和团队。电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及节目模式创新归根到底要靠一流的主体和一流的团队。拥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专业水平高的内容生产企业和创作团队,是能否出本土原创电视节目“大作”的决定性要素,也是提升中国电视创意生产力水平的先决条件。目前国内电视节目制作的圈子其实很小,节目生产能力较强的央视、湖南台、上海台也主要以“自足”为主;很多电视台在“制播分离”改革之后,甚至没有保留自己的节目制作团队,能力较强的节目主创人员都已流向社会;社会上4000多家影视制作公司大多以生产电视剧为主,专业从事电视节目生产的并不多,更没有具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内容提供商。而且,近年来活跃于业内的节目制作团队及领***人物大多出自湖南台、上海台,穿梭于各大卫视、在知名节目制作公司之间跳来跳去的也就那么几拨人,几乎都是原湖南台的班底。因此,未来要做大本土电视创意产业,必须要有一大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本土骨干企业和国际化、专业化团队。
总之,国内争抢洋节目版权的风潮作为各大卫视新一轮恶性竞争的升级版,很大程度上是在重复中国制造业“造船不如买船”的老路。从长远看,中国电视引进洋节目版权毕竟是学习国外先进的节目生产机制、创新节目形态的一种过渡性选择,关键在于要花大力气消化吸收(日韩企业每花一元钱购买欧美技术设备,都要花两三元钱来消化、吸收和掌握其中的技术),进而实现本土节目创意研发的升级再造,而不仅仅是为恶性竞争找到了一件更称手、更昂贵的“器物”。中国电视应当像中国航天业那样走自主创新之路,通过强化核心创意和本土原创能力形成完备的自主化研发制作体系,走出一条以内涵挖潜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9
龚立波接受《综艺报》采访时,正在云南的《极限挑战》录制现场。今年6月14日这档节目在东方卫视开播,第三期收视率即C***34城2.06%,它背后的制作方正是龚立波创办的公司“大道行知”。此外,正在热播的网剧《盗墓笔记》,第二大投资方也是大道行知。龚立波创业的处女作,则是在北京卫视播出的《妈妈听我说》,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称其为,是“与《最美和声》并驾齐驱的另一档品牌节目”。
从大道行知目前的表现看,龚立波的开局可谓稳扎稳打。对于未来,他表示,没有考虑太多,“我们只想集中精力踏踏实实做几部精品出来,获得观众和行业内的好评,就很开心了。”
尝试不同的人生道路
龚立波创业,并非为了钱。在江苏卫视这样强势的平台担任重要职位,又有领导的重视和培养,龚立波承认他在体制内年薪很高,并不缺钱。“如果人能活两辈子,那我这一辈子可以都活在体制内。但人只能活一辈子,所以总要尝试不同的人生道路。世界这么大,总要在岸上走一走,水里游一游,不能只有一种活法。”龚立波表示,辞职创业之心早已有之,内心不安分的基因从未消失过。按照他的人生规划,体制内生存也并不在他当年毕业时的计划中。一切的因缘际会,在即将奔四的年龄,让他最终产生了放手一搏的念头。“如果熬到60岁退休,我回忆自己这辈子,一直想创业,却从没给自己尝试的机会,一定会觉得特别遗憾。”
所以,他给新公司起名为“大道行知”。《道德经》有云,“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但普通人肯定做不到,只能通过“行走”悟出“大道”。
大道行知主体业务主要为节目制作、影视剧制作和广告经营三部分。每块业务各有几位核心成员负责。在公司中,龚立波的股份占得并不多,只有30%左右,剩下的全部留给了团队。“这是投资人最喜欢的股权结构,未来如果融资、上市等,都会比较好谈。公司属于大家,我们是合伙创业,不是我当老板,他们当伙计的概念,大家都是股东。在这样的架构下,人才队伍非常稳定,没有人会愿意离开。”龚立波解释说。
公司创立之初,龚立波接受《综艺报》采访时也曾表示, 公司走了一条“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创业”的道路。他和几位相识多年的朋友以合伙人身份,先成立一家广告公司,之后收购市场上现有的一些比较专业的、优质的公司,大概4家左右,再将它们整合成一家公司。合伙人之间相识多年,能力、人品彼此信任、了解,不会去争一些蝇头小利,这保证了公司未来能够长久发展。
“商业上的成功绝对不是全部,甚至不是主要的目的”,说到这点,龚立波例举《盗墓笔记》项目。“这个项目做得有点可惜,虽然网络上播放的热度很高,但是好评不多。有人劝我说,你能赚钱就行了,我觉得不是这样。从赚钱角度说,我们更希望赚长期的钱。名声也很重要,如果做的是一个被人骂的产品,尽管能赚到钱也不是好事。”
今年下半年,大道行知将重点规划2-3档节目,2-3部电视剧。“我认为内容产业都是相通的,即发现观众需求并满足它。评判内容产品的眼光,无论从市场角度还是营销角度,其实标准都是一样的。”
“烧脑”综艺《极限挑战》
对于中国的综艺节目发展,龚立波断言:模式引进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这么多国家和地区的综艺节目,该引进的好节目已经引进得差不多了,今后原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当然不断学习仍然必不可少。”
龚立波认为,中国的国情和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不相同,在此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我们有这么多频道,这么多电视台,更需要不断创新。我们也是一个喜欢思考的民族,我们受的教育、行为习惯都是如此。所以你能发现,中国的现象级节目都是有些思想性在内的,不可能做纯娱乐内容,至少让人看到后感到愉悦、快乐的同时,还会有点感悟、启发。”
正是“希望能够做出一点有意义的综艺”,所以《极限挑战》的每一集都设定了一个主题。龚立波举例说,“第一集我们想传递的是‘时间很宝贵’。人们总说等我有了时间再如何,总感觉过了明天还有明天。但真是这样吗,时间都去哪儿了?第二集我们想传递看待财富的正确观念,所以做了‘继承者’。对于金钱,不会管理不行,但是太贪婪同样不行,所以游戏规则设置为,最后一名被淘汰,但第一名同样也会被淘汰。”
对于户外真人秀的发展,龚立波认为:创新,是永远不会走到尽头的。“我不太赞同户外真人秀的说法。其实无论棚内、棚外节目,都会有不同的发展和延伸。真人秀归属棚外节目,这种形式可以给拍摄、制作带来更大空间。”他认为,户外节目的精髓,就在于它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展现了开放的过程,最终呈现出开放式的结果。由此展现出艺人最真实的一面,而不只是简单地做些游戏。
对于《极限挑战》这档节目的表现,龚立波表示没有超出他的预期。“我们不敢说做节目是我们的强项,只能说是经验和爱好的结合。我们希望做出更多1.5版本的节目。很多批评的声音认为中国的节目题材和模式抄袭、跟风,我认为借鉴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市场上现有节目属于1.0版本的,我不敢说一定会做出一个2.0版本的来,因为这样风险比较大,完全跳空也不现实。所以做1.5版本是我们的追求,总要比现有节目高出一点。”
《极限挑战》就有点像龚立波所形容的,是“跑男”的1.5版本。同样激烈的体能对抗、紧张有趣的游戏规则,不同的是平民化的视角和高智商的考验,该节目已被用户评价为“年度最烧脑综艺”。网友总结称,如果第一集完全看懂了,那是黄磊的智商;如果完全没看懂,那是孙红雷的智商。“对大部分观众而言,可能是看的有点懂又有点不懂。这是我们的一种尝试。观众是否愿意接受、喜欢这类烧脑的综艺节目?我们当初预判是可以的,所以会选择东方卫视这样偏高端的平台播出。结果让我们很高兴,证明观众看综艺节目并非只追求通俗和娱乐,人们其实愿意付出精力思考,只是我们没有提供这类产品给用户。”
对于快速兴起的新媒体领域,龚立波也认为文化传媒行业会迎来变局。未来,或许没有新旧媒体之分,只有内容提供商和终端播出平台两种角色。“本质上不变的是内容和播出,一个是内容商,一个是渠道商。渠道商受技术的影响太大,随着新技术的更迭,稍有不慎就有被彻底淘汰的危险,但内容总是被需要的。”正是基于这个判断,龚立波的创业还是在内容产业。
对话大道行知文化传媒董事长兼总裁龚立波
创业,痛并快乐着
《综艺报》:如何设计新公司长远规划,有上市打算吗?
龚立波:没想太多,只想踏踏实实做出几个精品节目,尤其是原创方面。我们都是追求理想的人,如果我们的原创模式,能被国外同行借鉴,哪怕一分钱不给我们,都是开心的。
《综艺报》:公司今年是否盈利,营收状况如何?
龚立波:倒不是故意不说,只是目前还真的不好估算。我们从事的这个行业,风险很大。从经营角度和盈利来说,它不应算是个好行业。统计数字可以看出,仅电视剧我国每年大约有30000集以上获得开拍许可。但能够转换成发行许可的,约在15000集左右,被砍掉一半。全国地市级以上电视台能够播出的新剧,大概每年在8000集左右。这其中,能够盈利的最多只占一半。所以从投资立项算起,只有1/2能够获得发行许可,1/4得到播出,1/8能够赢利。
再看综艺节目,每年真正能够引起大家关注、被人称许的节目数量非常少。收视率突破2个百分点,同时收获口碑和影响力的成功新节目,一年不会超过3档,一般是1-2个,所以风险很大。
《综艺报》:初创公司该如何应对这种行业风险?
龚立波: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你做到比别人好才能生存。现在没有哪个行业是门槛高到只有你能做,而别人做不了的。
《综艺报》:做得比行业竞争者好的关键在哪里,眼光和判断有多重要?
龚立波:我们尚不能说成功,只能说暂时还没死掉。这真要感谢多年来体制内给予我们的经验和判断。现在有很多社会资本想进入内容创意产业,想做综艺节目。一些咨询我的人,私下我也会告诉他们,如果你连教训都没获得过,何谈经验呢?这就像学走路一样,没摔过跤是不可能学会走路的,没学会走路还要跑得快,除非奇迹发生。但我是不太相信会有很多奇迹发生的。
《综艺报》:目前与各家卫视的合作主要采取什么方式?
龚立波:基本是联合制作、联合招商,每一个项目都是定制化的。现在综艺节目投入这么高,不太可能是我们全部投资制作完成再卖给电视台。都是先跟台里沟通,提出一个想法,然后报方案,再跟台里的人一起思考方案是否可行……不断完善吧。
《综艺报》:《极限挑战》这档节目目前看来开局很好,是否有比较高的信心和期望?
龚立波:先抛开艺人的阵容不提,整个项目我们从剧本开始到筹备、投资、制作等,配备的队伍都是超一流的人才,所以出现目前的表现应该算是合理的,没有超出我们的预期。加上我们对观众的判断,他们不是不喜欢动脑,只是还没有习惯而已。
《综艺报》:为什么会做这种游戏规则很复杂,看起来比较“烧脑”的综艺节目?
龚立波:总要有人尝试创新。电影剧本一般都写得比较复杂,起承转合,但是观众看得懂也愿意看。这是因为电影有很强的仪式感,需要花钱买票,然后坐在电影院中等待上映。当灯黑下来后,人们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全神贯注,人们花了时间和金钱,也愿意为此付出精力。
但电视,现在大部分的功能是客厅的“背景音”,是打发时间消遣用的,也形成了人们看电视剧、综艺节目不爱动脑子的习惯。但是,现在很多观众都在批评这种状况,主管部门也提出要求,希望从业者能够做些有意义的内容。我们也知道这种做法不讨巧,在收视率上不一定能获得好结果,因为费脑的事情,违背了现在这种通俗的大众主流。
这是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观众“被”养成了不愿意动脑子的习惯,一方面电视台不敢做这种费脑的内容,形成了一个死结。但我们仍认为,这档节目有希望成功。既然观众愿意去看“烧脑”的电影,为什么综艺节目不可以呢?总需要有人来尝试,结果当然让我们很开心。
《综艺报》:这类“烧脑”综艺会不会开始扎堆流行?
龚立波:大范围推广的可能性不大,所有综艺节目在智力的考验上肯定会分三六九等,这样类型才会丰富。而且这种类型的节目多了,观众看起来也会很累。
《综艺报》:自己创业后,是否会感觉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变得更辛苦?
龚立波:任何一个事业,无论是你自己当老板,还是在体制内做事,如果把这个工作当成事业来做,想做好都是不容易的,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我从来没有轻松过,都差不多。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10
北漂:秀出你的愿望与憧憬
1月18日下午,由北京市各区县社区青年汇所选送的节目所组成的“北京首届社区邻里节暨社区青年汇网络春晚”,在朝阳区甘露园19号718传媒文化创意园中的壹空间内正式开演。
晚会共计节目17个,由28个***节目组成,表演形式除了包括传统的舞蹈和歌曲以外还融汇了让人略感新鲜的跑酷。
晚会上的大部分主创和演出人员大部分为“京漂”人员,且平时都工作于平凡的岗位,所以这也是一场彻彻底底地“草根春晚”。这些节目通过全市16个区县的社区青年汇以及社区网选送,并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上进行展播投票,再经过专家现场评审后,最终选出参加北京首届社区邻里节暨社区青年汇网络春晚现场演出。在现场演出活动中,团市委书记常宇同志、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副主任倪阳平同志、团市委副书记杨海滨同志、北京中投视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苗步林同志对优秀节目进行了表彰。
这场“春晚”中,年龄最小的演员只有4岁,年龄最大的演员已经将近6旬,大家通过各自的表演,表达出自己对2014新的一年的愿望和憧憬。
现场还有地铁流浪歌手和在京白领演唱了自己的原创歌曲,表达了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还有一位来自东北的保安,原创了一首歌曲,写给自己远在家乡的父母,对他们表达了思念,希望能够过年回家团聚,而他的父母也在家乡拍摄了感人的短片。
这些思乡的节目,让现场不少“北漂”看后都觉得感同身受,这些节目唤起了大家共同的“回家团圆”的愿望,演出现场可以感受到十分温馨。
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几位“北漂”演员,大家都觉得自己所表演的节目能够入选到“北京首届社区邻里节暨社区青年汇网络春晚”很荣幸,很高兴能在这样的舞台上表演,表达出作为“北漂一族”的心声,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心情。
现场:小空间,大场面,770万网友票选17个精品节目
记者在现场看到,所选演出场地被定在了位于朝阳区718传媒文化创意园中的壹空间,这是一个颇具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艺术空间,内部被分为上下两层。而演出的舞台共有四个包括一层的大舞台、移动舞台和二层的小舞台以及阳光棚舞台。
台下的观众区域并没有传统的“排排坐”而更像是一个大舞池,所有的观众全部站立在此,可以将舞台包围。
在演出过程中记者发现,演员似乎也并无固定的后台等待区域,大多会穿梭于观众区域,所以当观众不时的一个回头也许就会看到身后有个身着华美服饰的女子正在此练习着即将登台表演的舞蹈。
这台晚会的导演介绍,这次晚会在风格上十分创新,没有主持人进行串场,而是直接由一个个短片和节目衔接而成,现场也丝毫不觉得突兀,反而让人觉得整体演出十分连贯、紧凑。
据了解,这次“北京首届社区邻里节暨社区青年汇网络春晚” 在短短的13天时间里, 面向全市社区青年汇和社区网共征集了333个节目,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上展播。活动期间,共有770余万名网友参与投票,其中13个优秀节目得票数过10万。随后,现场选拔共有66个节目接受专家现场评审,28个优秀节目进入演出阵容。经过导演组的大胆创新和精心编排,最终形成了大家最终看到的这17个精彩节目,且大部分都属于原创。
花絮:“草根春晚”贴近生活
团市委副书记杨海滨介绍了“草根春晚”在录制时的感人故事:
跳开场少儿街舞的18位小朋友均来自平谷,每次彩排他们的老师和家长都陪伴着他们,自费包车往返,不分白天晚上;还有,年近60岁的王一凡先生,彩排前的几天还一直在打点滴,但彩排当天王先生还是带病坚持出现在了现场,大家都很惊讶,老先生却说“为了胜利都能坚持,我有什么不能坚持的?我一定会配合好你们的工作”。演出当天,包括王先生在内的好几位演员都是带病登台,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的节目;另外,表演快板节目的安迪和高山,评审过程中节目三次被拿下,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反复修改脚本,最终通过审核。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