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作品10篇

古典文学作品篇1

一、中国传统体育活动与古典文学作品的关联

(一)描写传统体育活动以丰富古典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创作形态

可以说,体育活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而衍生的一种活动形式。而古代文人们常常将体育活动作为创作题材,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思考与情感,这样不仅拓宽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内容与形态,而且还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对于传统体育与古典文学的共同发展都有极大的推动力。据统计发现,描写传统体育活动的古典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如在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骑御射猎体育活动;又如在汉代、唐代时期歌赋《弹棋赋》与《拔河赋》中的下棋、拔河等体育活动场面。伴随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新换代,文人们依旧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来描述与记载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小说作品中同样不乏体育活动的踪迹,像《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就有对传统体育活动的描写。如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对传统体育活动描写是丰富其内容精彩性的有利之举。

(二)以古典文学形式来展现传统体育活动的文化韵味与风采

通过分析那些描写传统体育活动的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古代文人们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融入自身对当时场景的思想情感,有些文人还利用这类文学作品来抒发个人的情怀与抱负。于是乎,传统体育活动通过古典文学作品的形式被传承下来,同时由于融入了文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渲染,因而令传统体育活动散发出文化的韵味与风采。简洁、精美、诗意的诗词歌赋作品让读者更能从中感受到传统体育活动自身所呈现出的健康与力量审美认识,而笔记戏曲、小说等古典文学作品因加入了对体育活动的精彩描述,从而赋予了体育活动鲜活的时代与生命气息,更加强了古典文学作品的可读性。此外,传统体育活动本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活动形式,但文人们将其带入到古典文学作品中,以文学视角来描写传统体育活动,进而赋予体育活动文学性的审美情趣与内涵,展现了不同朝代人们的生活喜好与精神追求等。

二、从古典文学作品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具体呈现

(一)***事武艺类型的传统体育活动及文化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常常面临战争的危机,因而***事武艺类型的传统体育活动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射、御”是我国古代六艺中的两种,具体是指骑御技术、射箭技术,足以可见这两种技术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以及重要性。而古代君王统治者之所以如此热衷于骑御射猎的体育活动,这是因为通过举行这项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展现君王的个人***事武艺能力,而且还能训练***队,以提高***队整体的***事武艺水平。在《诗经》中就有许多描写骑御射猎的作品,如《秦风驷》这一诗歌作品中,通过细腻、精炼的文字,我们能够领略到古人们高超的骑御与射箭技能。而在其他的古典文学记载中,我们能认识许多具有高超射箭本领的人物,如春秋楚国人养由基,他就有“百步穿杨”之称号;如西汉名将李广,他就有“射石没羽”的壮举。在小说作品中也塑造了许多来自民间的射箭高手,如《水浒传》中的“青面兽”杨志、“小李广”花荣等,他们高超的射箭技术曾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智力技巧类型的传统体育活动及文化

智力技巧类型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所描写,如围棋就是一种较为流行的智力体育活动。下围棋,不仅能够陶冶棋手的情操,而且还能够体现个人的品性魅力,如在《围棋赋》中,作者马融就通过描写将领在大兵压境的时候依然能够临危不惧地下围棋,从而彰显了这些将领的个人魅力。同时,下围棋是一项非常考验智力的休闲体育活动,若棋逢高手时想取胜则需要棋手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古代的角抵运动也是一项考验人们智力与技巧的传统体育活动,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该项运动结合了相扑、散打的运动特点,从而加强了角抵比赛的精彩刺激性与观赏性。宋代出现了许多角抵艺人,这些艺人为了提高自身的名气往往给自己封上霸气的绰号,如擎天柱、铁板沓等,以此来凸显他们的身强力大。但当比赛双方在体型上呈现明显的大小对比时,体型弱小的一方则需要发挥智力,利用技巧来获得比赛的胜利。就如《水浒传》中燕青那般,他就是凭借智力、技巧取胜了擎天柱。

(三)足下风采类型的传统体育活动及文化

在传统体育活动中,展现足上风采的体育项目不在少数,如马球、蹴鞠、长跑等,这一类型的体育活动项目不仅丰富了古典文学作品的题材,而且还向读者展现了古代人的娱乐追求。马球,这是一种较受欢迎的足下体育活动,在汉代时期推出,打马球(又叫击鞠),曾一度是统治贵族阶级喜爱的运动。如在《名都赋》作品中,诗人曹植就描写了打马球比赛场上选手们激烈竞争的画面,展现了当时古人们打马球的高超技能,以及场上选手的勇猛英姿。到了唐代,马球运动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与推广,就连女子也加入了打马球的队伍中。

此外,长跑也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足下类型传统体育活动。 “夸父逐日”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出现在《山海经》这部古典文学作品中,从而折射出古人希望征服自然的勇气与精神。如在《令鼎》这一青铜文作品中,作者周朝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长跑的故事;又如在《水浒传》中就刻画了一个长跑高手戴宗,号称“神行太保”;再去在《元史兵志》中为我们介绍了长跑在元代传递信件的重要性。

(四)水上本领类型的传统体育活动及文化

中国是一个水域辽阔且丰富的国家,因而在古代许多地区的人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水流的干扰,尤其是在捕食及交通方面困扰着临水的古人。为了战胜自然,为了锻炼自身的生活本能,于是水上运动成为古代传统体育活动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曾记载了许多具有高超水上本领的游泳者,为我们展现了古人的游泳本领。如在《庄子》这一古典文学作品中就描述了一位游泳高手,因为住在环水地区,所以这个古人不得不掌握游泳技能,从而适应与战胜自然环境。此外,在古代游泳也属于***事技能范畴,游泳在水上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有具体描述。

当然,游泳在古代除了是一种生活与***事技能之外,同时还发挥着表演娱乐的功能,尤其是在南宋时期水上表演运动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在游泳竞技比赛过程中场面非常热闹,在音乐的伴奏下,岸上的观众将银子投掷到水中,并让水中游泳者钻入水中找寻,如《宋史礼志》所记载的那样。而跳水运动就是其中的一种,在《东京梦华录》中,作者孟元老描述了跳水运动的场景,只见利用“水秋千”这种跳水工具来完成跳水表演,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古典文学作品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古典文学作品;民族精神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74-02

民族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占有很大比重,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其中的许多篇章都蕴含了民族精神的精髓。概括起来,中学语文教材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炽热昂扬的爱国情怀

1.“国家至上,勇者无惧”的爱国胆识。为国而生、为国而死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一生致力于楚国的***和富强,即使遭到奸人陷害、国王流放,诗人也从未动摇过爱国决心与意志。《离骚》中为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子之心,两千多年来,一直焕发着不灭的光辉,感染和鼓励了许多英雄志士。屈原以下,诸葛亮的“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花木兰的临危受命、金戈铁马(《木兰诗》)以及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令人肃然起敬。

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凌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在班固的《苏武传》中,我们看到一个奉命出使匈奴而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在冰天雪地里忍辱牧羊,历尽艰难,心如铁石坚,仍存汉社稷的民族英雄。辛弃疾《破阵子・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即使在梦中也不忘为国献身的豪情;也有些作品由于作者的身份,不能战场杀敌,但通过歌颂祖国山川美景表现出一片赤子之心。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的西湖美景、郦道元《三峡》描绘的名山大川的壮景。

二、“仁***爱民”的民本思想

1.以民为本、实施仁***的安邦伟略。孟子的民本思想很具进步性,他把以民为本的仁***思想提升到了关乎统治者“王天下”的高度。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根据梁惠王欲“王天下”的心理,引导梁惠王以民为本,实施仁***,说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速灭的原因时,总结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教训,他告诫历代君主想要国家稳定长久,必须以民为本,实施仁***。

2.心系百姓疾苦,抨击时***忧民意识。《诗经》之《采薇》通过一曲“采薇歌”,借普通战士之口道出长期服役、有家难回的悲壮;杜甫《石壕吏》则通过老妇说出“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的悲情,透露出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强烈抨击,对百姓久戍疾苦的痛心;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过蒋氏苦诉“苛***猛于虎”的严峻事实、白居易的《观刈麦》通过描绘“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悲惨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繁重赋税给人民造成痛苦和灾难的血泪控诉;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表达了诗人对官吏劫掠行为的批判和对人民无奈与辛酸生活的同情.

三、“厚德载物”的道德情操

1.源远流长的慈孝之美。尊老敬老是中华孝道文化的道德风范,古语云“孝为百行之首”、“父母在,不远游”。李密在《陈情表》中上表君主以感人肺腑之言叙说了他辞不赴命之由,表现了一个孝孙誓报长者恩情的拳拳孝心。而尊师重道则体现了汉民族教育文化的道德风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老师用师爱取得了如同父亲般尊贵的显赫地位。《论语》十则中,我们感受到了师生之间情深意厚的道德情操;《师说》则表达了要发扬尊师重道的传统。

2.崇义尚礼的品行之美。在孟子看来,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为了正义宁可舍弃生命。孟子《鱼,我所欲也》表达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义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则通过塑造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的形象,表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情怀,弘扬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四、“豁达淡泊”的超越心态

1.飘逸洒脱、宠辱不惊、自信豪迈的豁达心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即使被贬而游离于黄州、惠州、儋州几处,他仍以飘逸洒脱的襟怀、宠辱不惊的处世姿态、自信豪迈的人生态度来从容应对人生的起伏,屣险如夷,诗意旷达。闪现这种豁达情怀的作品还有苏轼《赤壁赋》、李白《行路难》、刘禹锡《秋词》等。

2.不以物役、淳朴高洁、自由恬静的淡泊心态。陶渊明厌恶虚华浮躁、勾心斗角的黑暗***治,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选择寄情山水,力求与官场的尘网和世俗的人伦保持距离,追求一种人格自由、心灵恬静、生活闲适、与自然合一的理想状态。因而他沉醉于渔猎躬耕、游山泛水、品茗饮酒、吟诗赋闲,其《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诗文描绘了一幅幅淡雅空灵而又余味无穷的山水田园画和恬淡淳朴的生活场面,表现了他志存高雅和淡泊的心态。

五、“穷本探源”的求索品质

古典文学作品篇3

关键词:大团圆;人狐恋;自然环境;审美意识;人文心理

中***分类号:I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48-03

一、“大团圆”结局的人狐恋故事类型

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以阖家团圆为结局的人狐恋故事占有一定的比重,笔者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第一种类型

该类型故事的主要情节是:狐经过修炼幻化为人形,邂逅人类男子后,与其结为夫妇(有的会育有一子或多子),但由于某些外界的客观因素使得狐妻必须离开丈夫(及子女),念及多年的夫妻情分,狐妻忍痛向自己所爱慕的对象引荐其他女子为妻,方才放心离去。具有代表性的狐故事,如《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中关于献县周氏仆周虎与狐女的记载、《聊斋志异》中的《娇娜》、《莲香》、《封三娘》和《小翠》等。另外,该类型故事中还存在一个特例,就是狐女不是与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缔结婚姻关系(或存在性的结合),而是与其祖辈存在婚姻关系,以“祖辈狐”的身份前来帮助子孙后代,使其过上幸福生活的。《聊斋志异》中一则题为《王成》的故事就属于这一类型。故事中的狐妇感念与王成祖父之间的深情厚谊,因而帮助其子孙后代重新建立幸福家园的行为是值得我们赞扬和歌颂的,虽然“它”在故事的结尾之处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但仅就这个故事的情节本身而言,可以说应该算是“圆满的”。

(二)第二种类型

该类型故事的主要情节大致为:狐幻化为女子,与家境贫寒(或怀才不遇)的年轻男子相恋、结合,为其生育子女,并帮助其脱贫致富(或考取功名)。该类型中具代表性的狐故事,如《聊斋志异》中的《鸦头》、《房文淑》和《红玉》等。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大团圆”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结尾方式,具有一定的喜剧性质,但这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却并不多见。对于此种现象的产生,以下将分别从自然环境、审美意识和人文心理等方面进行剖析和阐述。

二、中国的“团圆式”

首先,“大团圆”的人狐恋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多为风华正茂的才子,而女主人公是由狐幻化而成的绝代佳人,二者志趣相投,便在“发乎情”的基础上缔结了婚姻关系(或发生了性的结合),他们的情感是真挚而热烈的,即便是在礼法森严、门第观念极强、人们的情感长期倍受压抑的封建社会当中,男、女主人公也总是想方设法地冲破种种阻隔,执着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婚姻和幸福,这便为此后产生团圆而美满的结局提供了可能。例如,《红玉》中的女主人公红玉、《鸦头》中的青楼女子鸦头等都是文学创作者以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婚姻作为主线,从而充分地体现出其对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强烈渴望和对封建制度的坚决反对,同时也使这种违反了封建礼教制度的婚姻观念合理化了。于是,成就了一段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不但在上层社会当中引发关注,而且在下层的普通民众之中也成为美谈佳话。除此以外,“大团圆”的结尾又多采用“家道日益兴旺”或“考取功名”或二者兼有的桥段进行处理,笔者认为,这是为“大团圆”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经济基础。

其次,在人狐恋故事的“大团圆”结局中寄托了创作者和读者双方面的主观意识。实际上,它是将许多现实世界里无法实现的理想状态呈现于文学作品之中了。因此,该类型作品的生成是创作者最初由自身的视角出发,在作品中注入了创作者个人的满腔热情和远大志向,然后又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个至少能够从精神层面上使之得以一定满足和补偿的理想化的世界,由此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引发共鸣的。例如,《聊斋志异》中《娇娜》的男主人公孔雪笠是个宽厚又有内涵的书生,他通过十数载的寒窗苦读终于考中进士,被授予延安府司理一职,后来却因冒犯了御史行台而被罢了官。就在他自身也前途未卜之时,偶遇娇娜的兄长皇甫公子,得知其兄妹二人并非人类,实为狐狸所变,惊异万分。皇甫公子却说家中天降灾祸,央求孔生搭救,孔生虽然并不知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却立即表示甘愿承担,并发誓与公子全家共存亡。这份愿为恋人和朋友肝脑涂地、两肋插刀的深情厚谊,绝对是人世间可遇而不可求的,不禁令人羡煞不已。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创作者本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初衷,又在孔生性命攸关之时,得到了娇娜及其兄长的救治,“娇娜使松娘捧其首;兄以金簪拨其齿;自乃撮其颐,以舌度红丸入,又接吻而呵之。红丸随气入喉,格格作响。移时,醒然而苏。见眷口满前,恍如梦寤。于是一门团K,惊定而喜。”[1]不得不承认,这正是“善有善报”的圆满结局。

再者,《聊斋志异》中的男主人公多为一届贫苦书生,想要通过考取功名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却总是因为官员之间的官官相护而名落孙山或被革职。然而,作者却在创作过程中给予了平凡的弱者极大的同情,让他们与狐精幻化而成的女子相遇、相知、相爱,并且得到其帮助,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或是恢复官职。例如,《红玉》中的男主人公冯生一家遭到官宦宋家的迫害,家破人亡,却反被其诬陷杀了人,不仅蒙冤入狱,还被革去了功名。出狱后,与红玉相逢,红玉不仅为他含冤昭雪,还在大考的前几日,送了银子给学官,为冯生恢复了原本秀才的资格,在考簿上重新登记上了名字。冯生不负众望,考中举人,家中肥田连片,房屋宽阔广深。此类型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封三娘》等。另外,男主人公还多为家境窘困或家道中落的平凡男子,但在结识狐女后都受到了她经济上的援助,有赠与银两为其经营生意的,也有提供资金为其筹备婚礼的,还有资助经费为其打点人际关系的,《王成》、《红玉》、《房文淑》、《褚遂良》等均属此类。除此以外,也不乏狐女通过神奇的医术救治男主人公的情节,例如《娇娜》、《莲香》、《鸦头》等都是典型例证。总之,创作者在以上各故事中均运用了非现实的描写,使狐女具有超乎常人的神力,将现实世界里难以达成的愿望变为现实,从而促成了“大团圆”结局的形成。读者虽然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感到绝望,不忍直面残酷的现实世界,但却能够通过此类作品看到一丝转机,获得新的希望。这种出自创作者自身主观意***的、虚幻的“圆满式”结局,在相当程度上使读者得到了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慰藉,因此,这种结局方式也成为了读者最容易接受的。正如鲁迅先生针对中国人的国民性问题展开议论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大概人生现实底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而中国人不大喜欢麻烦和烦闷,现在倘在小说里叙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读者感着不快。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2]

最后,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圆满”也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圆满”,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仅仅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最终结局而进行的简单判断。然而,世间万物并无绝对,从“大团圆的人狐恋”故事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其中也包含了诸多悲剧的因素。人狐恋故事中的年轻男女在追求幸福或取得事业成功的道路上,总是费尽周折、历经磨难的。这些故事中都存在着“为他人做嫁衣”所获得的“圆满”,而这种“圆满”中则饱含着无以言表的无奈与忧伤。

三、日本的“悲剧式”

那么,为什么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却难以搜寻到“大团圆”式的人狐恋故事的实例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与日本人的悲剧意识脱不开干系的,而日本人的悲剧意识的形成又不得不从该国的自然环境、人文心理、审美意识等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自然环境影响着日本人的民族意识及其性格的形成。顾乃忠认为,一方面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的外部因素,对人类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和布局、自然性的民族性格的形成乃至人类的存亡和社会的兴衰都起到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的内部因素,对生产力的数量和性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变迁以及社会性的民族性格的形成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理论界在这两个观点之间的争论仍然僵持不下,但笔者本人则更为倾向于顾乃钟的观点。总之,无论如何,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日本自远古时代起处于怎样的地理环境条件之下的呢?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南北狭长的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以及近7000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为37万7819平方公里。纵观日本的地形特征,可以发现其中约61%为山地,约11.7%为丘陵地带,而平原面积所占极少。在日本的国土中,超过3000米的山脉有21座,且全部集中于最大的本州岛的中央部位[3]。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日本固有的风俗文化及特有的民族性格的形成奠定了自然基础。“大海不像高山,不是把人们分隔的元素,而是把人们连结起来的元素,大海给了人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觉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中略)而大海虽然看起来驯服、和蔼、可亲,但实际上是‘最危险、最激烈的元素’,因此特别需要人的敢于冒险的精神和机智、沉着的品格。”[4]由此看来,古代日本人不仅需要充分地利用岛内资源,发展农耕技术,在有限的耕地上进行劳作,从而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粮食资源,同时还必须鼓起勇气开始探索浩瀚无际、变幻莫测的海上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建造船只,出海渔猎,一方面逐渐地适应了海洋生活,另一方面也使自身得到了迅速发展。

其次,在这种受到限制的生存环境下,一方面,日本人开始积极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总结防御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又向外寻求途径,主动学习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另一方面,面对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日本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渺小、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常,这种对生命的怜悯和岁月无常的悲凉心境构成了日本人的悲剧审美意识。这种意识在文学艺术中被称之为“物哀”。王向远在《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审美概念的形成流变及语义分析》中还特别强调了,所谓“物”并非是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特指那些足以能够引发“哀”的事物,也就是说只有能够使人“哀”的事物方才是“物哀”之“物”。这种“以悲为美”的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几乎成了日本文学艺术中的情绪之源。不仅如此,这种悲剧审美意识还影响到了日本民众的自然喜好。

另外,社会伦理也成为影响日本人的悲剧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武士道的伦理精神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武士的生死观及名誉观是与他和主君之间世代累积的恩情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时为了维护武士集团的整体名誉,武士们宁愿放弃宝贵的生命,从而履行自己作为家臣应尽的义务。对于“生”与“死”的选择,是武士集团内部伦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地体现了日本人的悲剧意识,具有极为强烈的悲剧色彩,其所带来的诸多影响也是多为悲剧的。日本武士压抑自身个性的服从和奉献,当可称得上是一种美德,而这种“美德”中却给人留下了无限忧伤之感。

四、结束语

由于上述原因,比起“大团圆”的喜剧,日本人更喜欢悲剧。在文学方面,从史上第一部作品《古事记》到平安时代的名著《源氏物语》,再到今天的川端康成、村上春树,无不贯穿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在戏曲方面,他们热爱近松门左卫门的剧作;在诗歌方面,他们称松尾芭蕉为至高无上的俳圣;在神话世界,他们喜欢天照天神之胞弟须佐之男命;在现实世界,他们同情以悲剧了结其一生的源赖朝之胞弟源义经,甚至整个民族都怀有“义经情结”。源义经身为“判官”,“判官情结”(日语叫做“判官びいき”)这个词已经成为固定词汇留下来,在当今日本社会仍广为使用,以此表示对命运不幸的弱者的同情及袒护的心理。

参考文献:

[1]蔡春华.中日文学中的蛇形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9.

[2]蒲松龄,著.朱其凯,主编.聊斋志异(上)、(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4.

[3]大森和夫,大森弘子,曲维著.日本(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1.

[4]于长敏,等.管窥日本 从日本民间文学看日本民族文化[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0.

Comparative Study of Love Story Between Human and Fox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Centering on Reunion of Human-fox Love Story

XU Li-li,JIN Xiang-mei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chun,Jilin 130012,China)

古典文学作品篇4

一、网络文学对古典文学资源的利用

提及网络与古典,人们恐怕立即就会联想到“大话”、“恶搞”,对“经典”的戏谑、颠覆、篡改,等等。这里,网络作品对经典乃至整个古典文学的态度是游戏的、嬉笑不恭的。然而,深入网络文学的丛林之后,我们会惊讶地发现,颠覆、恶搞只是极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严肃认真的学习、肯定性的模仿、有意识的资源利用。

纵观网络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大量的古典文学资源的蛛丝马迹。这最明显地表现在语言的沿袭上。首先是命名。网络文学的文章命名、作者笔名、专栏名称,多有直接引用或间接化用古典诗文句子的。如著名的武侠沧月,其名就是化用李商隐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晋江文学原创网(

然后是行文。网络作品颇有在文中引用或仿作古典诗词的,它们或匿名不匿名地点缀于篇中,或被假托为文中角色之作。如起点中文网(

而有些网络作品本身就局部或大部分在模仿套用古典文学作品的行文。如久久的《富贵繁花录》(httpL///readbook.asp?bl_id=31553),号称“男版十二金钗”,行文也是一派《红楼梦》口吻:

今日却实在迟了,回了府里,已近午饭时分,早有家人小童接了,迎进上房去,几个贴身大童儿服侍着卸去宫妆,才歪了歇息,外面有人传:“姑娘来了。”忙掀帘子,已进了屋,初春天气,却没穿大衣裳,着了件雪白的箭袖,下面淡水蓝的裤子,未着靴,散了裤脚,也除了冠,只挽着发,越显得唇红齿白,眼清面润。进来了便嚷热,行了礼,也不上炕,便坐了下首椅子,一头扎在郡马怀里,又说今日如何玩耍,又说何处见到甚么有趣玩意儿,又说认识了什么朋友。郡马摩挲了她道:“我儿,起来说罢,闹了一上午,想是也饿了,怎的才这等天气就脱了外面大衣裳?跟你的那班丫头也是该打,什么都由着你性儿来,她们倒乐得少事,听说出去,连食盒也是不带的?这般不用心,你就该开革几个,换些人才是。你这么身娇肉贵的,不可纵容了奴才去。”

这用词、句式、描绘笔法、对话口吻,在在皆有《红楼梦》的影子。另外,像凤歌的《昆仑》(网络文学对古典文学资源的利用还表现在意象和情境的化用上。在一些网络作品的场景描绘、景物描写等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意象情境的踪影。如:

水晶在紫藤树下吹了一回短笛,见侍女们要清扫秋千架上的落花,连忙起身阻止。来到秋千架前,脱了鞋,裸着双足踩上秋千架。两个侍女一前一后,配合默契地推送起来,几下冲跌,秋千便高高荡起,架上飞花,扑簌簌撒了满天。水晶衣衫流黄,仿佛绿杨丛中一束娇阳,衣飞袂卷,语笑嫣然。(湖衣《乌夜啼》,

无疑,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花下弄笛”、“绿杨秋千”的典型意境。

梅树底下的清浅池子里,荷叶擎了几个翠绿的尖角出来,两只细细的蜻蜓正停在上面歇息,忽尔几片梅花儿飘下,惊得震翅飞去。(方谢晓《洛书·大荒志·血婴》,

很明显,这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境的化用。类似的意象情境还有“四季意象”、“江南意象”以及其它山川草木意象,等等。此等情境多数非作者亲身阅历,而出自想象,而想象的素材来源,大多数发自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这些意象虽经网络改建再创造,但其象征意向以及审美趋向大多仍是古典传统中的格局,如“春”之为生机烂漫、“梅”之为孤高清洁、“江南”之为妩媚秀丽,等等。

另外就是故实的摭取。在文学形象的构建创造中,网络文学中不乏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名物典故为依据,而发挥、而营造的。如林寒烟卿的《春色岂知心》(在网络文学中还可以看到许多其它形式的古典文学资源利用现象,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网络文学对古典文学的审美性认同

对于与古典文学发生的这种牵连,网络作品是引以为荣的。作品中有引用古典诗文或典故时,作者往往特加注释标明,这固然是不愿掠人之美,却也隐隐透露着“无一字无来历”的得意和炫耀;而评论者的“颇有古风”、“古文功底深厚”等等诸如此类的评语,对双方都意味着一种很高的赞誉。这反映了网络文学对古典文学的基本态度:肯定、欣赏、赞叹、认同。

这种认同,首先来自对古典文学的高度艺术成就和优秀思想传统的景仰和企羡。如所谓的“红楼体”,这蜂拥群集的模仿就肇自对《红楼梦》的高度艺术成就和丰富人生意蕴的欣羡。又如网络作品中对古典诗文的借用,这常常表现了年轻的们对这些诗文中展示的襟怀气度、精神境界的追慕向往,如《任平生》、《诗酒趁年华》的命名与内容,都表现了对苏轼词中展现的那种超然荣辱、不计小利、豪迈奔放的积极人生态度的向往。

这种认同,更主要是对“古典”本身的认同。网络以古诗文命名自己或作品,不仅是表达自我,还有强调自己“渊源有自、出自名门”的意味,正如匪我思存在晋江专栏里说的,“匪我思存,以此ID来标榜自己曾经读过《诗经》”。作品中行文叙事的拟古化、古诗文的托名借用,则是在有意地摹拟一种“古典”的口吻,制造一个贴近“古典”的仿真现场。而那些借用或化用了古典文学意象的作品,其目标主要也不在推陈出新、酿花为蜜,而是借着这些古典诗文名篇中的经典意象、或那些极具鲜明的非现代特色的形象、或若干古代特有的器物名称等等,作为一种“蜜引”,引导人回溯到它的最初意象,从而强化自身与“古典”的牵连,营造出一种“古色古香”的气氛。所以,网络文学对古典文学的资源利用,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上的借鉴和模仿,而是把它作为“古典”的理想化身而在追求的。

这“古典”指示着一个遥远的起点,一段悠长的延续,一种深厚的经验知识智慧积淀,一种对“起源”的无限接近。当人们遭遇具体的生活疑难乃至陷入对生命本源的迷惘时,它为人们提供本体的支撑,知识论的解释,乃至实用的技术保障。

这“古典”还指示着与“现时”的绝对距离。这距离消解了一切现实社会的羁绊,被压抑的欲望得到骤然释放,自由放逐,作者与读者的“YY”(意***)可以毫无忌惮地横行。

最普遍也最重要的,这“古典”指示着一个纯粹的审美对象与一个单一的审美过程。利用古典文学资源精心构造起来的“古典”,大多用词雅致,句式考究,摹状细腻,绘景绮丽,整个透着一股唯美、古雅、精致的情调。它不看重情节的紧凑起伏,虽然也编织些复杂曲折的故事,但都是伴随着相应的情境氛围的优美描写,缓缓行进。它尤其偏嗜对服饰器物的刻绘,不惜笔墨,精雕细刻,务求穷形尽相,造就出美轮美奂的效果。例如:

他的手指从绿头签上抚过,每一块牌子,幽碧湛青的漆色,仿佛上好的一汪翡翠,用墨漆写了各宫所有的妃嫔名号,整整齐齐排列在朱红填漆大盘里。身旁的赤金九龙绕足烛台上,一枝烛突然爆了个烛花,“噼叭”一声火光轻跳,在这寂静的宫殿里,却让人听得格外清晰……却不想一只手斜刺里过来握住她手腕,那腕上覆着明黄团福暗纹袖,她只觉得身子一轻,不由自主站起来。目光低垂,只望着他腰际的明黄色佩带,金圆版嵌珊瑚,月白吩、金嵌松石套襁、珐琅鞘刀、燧、平金绣荷包……荷包流苏上坠着细小精巧的银铃……(匪我思存《寂寞空庭春欲晚》)

这样详细精致华美的书写,不但使读者沉迷在惊奇、欢喜、贪婪的观赏把玩中不能自拔,而且令作者自己也陶醉在繁复的铺叙编织中不能自已。这样,“古典”被物化为一个“对象”,去满足作者与读者共有的“观看”欲望。这种“观看”不带任何认知与道德的目的,只是沉醉在视知觉的感官快感中。在这里,对象只是一个“形象”。但对象的物质性质在这里决不是毫无意义的,组成“古典”形象场景的物品往往有着名贵的质地、高昂的身价,如Ane的《好山好水好花儿》(一整座城池通体透亮,全部是由一块块切割打磨均匀约寸许大的宝石晶体堆砌而成,玛瑙翡翠胭脂玉猫眼绿紫水晶玫瑰钻……约两尺见方,映着玻璃外的天光和店堂内的柔和灯光,熠熠生辉,宝光流转,那样强烈的美感几乎要直接灼痛人的视觉神经。”一片奢华、贵重、华丽的形象堆积。所以这其实又是一种影像消费。

因而,这“古典”只是一个意象性的、审美化的乌托邦。它不是一种认知性的、对历史真实的好奇和追溯。虽然颇有在写作古代题材作品时大肆收集史料,在名物制度细节上极力凸显一种“历史的真实”,如匪我思存写《寂寞空庭春欲晚》时,“有大量的史实资料做参考,细节处基本与史实保持一致,比如太监与御医的名字,皇帝得病的时间,祈雨以及地震的时间,包括保定行围的时间都是按史实来的。参考的史料主要是《康熙皇帝的一家》及《清史稿》,以及一些这方面有所研究的朋友的大力支持”。(《当时明月——匪我思存访谈录》,

这种想象的“古典”乌托邦,也不同于古典文学传统中的“古典”乌托邦。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称道所谓的“羲皇上人”、“唐虞盛世”,等等,也梦想着一个遥远的古老时空中的黄金社会,但这种古典的“古典”理想基本上是一种伦理性的向往和假设,是作为当时社会的伦理状况的对照而构建的一种参照系。而言辞再古雅、意境再古色古香的网络作品,其间充斥的,也是完全现代的生活理念——突出的现代个人主义色彩,强烈的自我意识,往往还夹带着对某些古代习俗观念的质疑和批判,等等。“古典”在这里完全构不成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它只是经由作品的语言修辞、叙事行文、情境意象等等显现的一个情境,一个背景,一种审美氛围,并不具备一种实质性的内容。

这样的一个“古典”无疑大不同于古典文学本身的“古典”。后者中沉重的历史积淀、深厚的现实精神、丰富的人文意蕴,都在前者里被抽离了,只剩下一个空洞的“形象”,满足网络文学的审美欲求。因而,网络文学对古典文学的认同,是片面的、架空的审美性认同。

三、网络文学的古典文学“传统”

但这个“古典”并不是网络文学的独造,它本来就蕴藏在古典文学以及传统文化之中。以“古”为尚,崇古、复古的风气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到“古”中去寻求生存根据和解决现实人生问题,这在古代文人那里也形成了一种习惯。而出世、隐逸更是诗人之一宗,对十里红尘的厌倦与对世外桃源的憧憬于古典诗文中简直无时无处不有。而细腻肖似的摹状与华美的形式追求亦是古典文学中不绝之一脉,咏物诗赋、西昆体等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因而,这“古典”也可以说是古典文学传统在网络文学中的延续。

从现实的学术发展与文化进程来看,古典文学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现代已然断绝。在当代语境中,古典文学已经作为文学遗产被封存起来了,作为生长于现代汉语语境和当代媒介文化土壤之中的语言生物,网络文学实际上已经断绝了与古典文学传统的血脉传承。但是,在民族审美心理模式、民间无意识沉淀以及现代汉语语法中,却仍有启功所说的“血小板”似的因子遗存下来,顽强地活动着作用着,传递着民族文化的最深层的血脉。①所以,网络文学与古典文学在“古典”这一理想上的契合,并不是偶然的一拍即合,而是有着深远的内在的历史文化关联。总之,网络文学的“古典”理想,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内在的心理趋向,都体现了与古典文学乃至传统文化的关联传承。

但是,现代社会毕竟是现代文化为主体文化的社会,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古典文化只是作为古典残片生存下来,完全不能构成一种有力的、能够自我传承的“传统”。它能够存活、能够起作用,必须依赖现代文化的激活、接济、注入。所以现代社会中的古典文化实际是嫁接在现代文化粗壮的枝干上、赖现代文化才得以重生的寄生性的文化。它“已不再是古代的古典文化本身,而是现代性中的古典传统”,王一川称之为“后古典性”②。

而这传统表现为什么形态,对现代文化发挥什么样的影响,这不由它本身决定,而是由现代性决定的。对生活在现代性社会里的年轻的网络而言,伴随全球化浪潮冲击而来的现代文化淹没了他们,给予他们几乎噎食的餍足,但这不劳而获的文化饲养使他们深深不安,他们想寻找一个根基,给他们一个深远的牵连的幻象,使他们得到安慰;现代社会高度商品化,极端功利,拜金主义盛行,人们丰富的感性和想象被生存的压力挤压成了“单维”,他们需要一块逃离的飞地,使他们得以尽情释放心灵的梦想;现代社会高度技术化物质化,物欲被人为地膨胀乃至影像化、符号化,生存“形象化”、审美化,他们需要一个对象展现足够把玩观赏的细节和精致,满足人们的审美消费欲望。这些需要投射到古典文学传统中,便营造出了这样一个“古典”的幻象。从这一点来看,网络文学的“古典”其实又是对古典文学传统的扭曲、异化、割裂。

如此一来,网络文学中的古典文学“传统”呈现出复杂的情态。一方面,它是一种断裂,一种肢解,另一方面,在这断裂肢解中它得以延续前行。网络文学的“古典”理想决定了它所模仿借鉴的对象是有所倾斜的,一般多是一些抒情性较强、偏重于景致的铺陈、比较含蓄婉约的作品,它所营造的“古色古香”的氛围一般是富于形式美、讲究细节、精致、繁复、阴柔的形象。因而,网络文学的“古典”是狭隘的,实际上摒除了古典文学中大量的现实主义的、富于批判性的部分。因此,古典文学传统在这里实际上被肢解了。它里面丰富的人文意蕴,深厚的历史积淀,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都被抽空为一个审美化的“形象”。因而,网络文学里的古典文学传统实际上只是一个标签,一种形式,一个点缀,这“传统”在网络文学中是断绝的,支离破碎的。

古典文学作品篇5

一、预习激趣,感受诗意美

我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充分证明:高中同学只有对自己将要学习的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时,才有可能主动地、愉快地、积极地投入学习。那么,我们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激发同学们学习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呢?我认为,应善于运用新颖独特的、以点带面的预习激趣法,可以激发这种浓厚兴趣。

比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之前,我布置了以下两道极富艺术趣味的预习题,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请列举三首我们没有学过的苏轼的古典诗词,(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并简要介绍作者在这三首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古今中外以咏古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很多,请列举三首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不一致的咏古诗。

课后,我在检查同学们的周记时,发现不少同学都认为“通过这两道预习题开阔了学习、品鉴中国古典诗词的视野”,“我们在完成这两道预习题的同时,不仅品鉴到了同一作者在不同古典诗词中所寄寓的丰富而美好的情感,还品鉴到了不同作者在同一主题的古典诗词作品中所寄寓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细细品读,感受情操美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认为:“虽然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非常多,但是有一种经典艺术却保存得非常完好,这种艺术就是中国的古典诗词;而中国的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够千百年来一直蕴含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古典诗词‘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的缘故。”中国古代先民历来都非常重视对古典诗词的涵咏与诵读。教学时,我们必须引导同学们反复诵读古典诗词,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他们领略中国古典诗词所特有的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等美学特质,体味古典诗词中所寄予的美好情感,得到愉悦的审美体验。

比如,教学曹操的《短歌行》这首乐府诗词时,我要求同学们每读一遍,就把自己在诗歌中感知到的作者情感或作者在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等美学特质记录下来。课后,我检查同学们的阅读笔记,发现很多同学每次诵读曹操的《短歌行》时,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请看下面这位同学的诵读笔记:“第一次诵读品鉴:我感受到了三国时期的***治家、***事家、诗人曹操生逢乱世却胸怀一统天下大志的豪迈气慨和忧国忧民之心:他目睹黎民百姓因战乱而颠沛流离的悲惨情景,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他渴望为天下的统一建功立业却一时难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因而发出深沉的“人生苦短”的忧叹。第二次诵读品鉴:我感知到了曹操具有求贤若渴之美德……”

三、快乐写作,展示才艺美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诸多文学作品中最具凝练美与想象美的一种精美的文学作品样式。鉴于此,教学中我注重在同学们反复阅读、深刻理解古典诗词审美意蕴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对古典诗词中的诗题、诗中或者诗末等部分进行合情合理、富有文采的补白,并给同学们创设展示、交流精彩文笔的机会和平台,引导他们在缥缈的、神秘的、唯美的、虚幻的时空中与远古作者的美丽灵魂、与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并在这种美妙的沟通与交流之中,展示自己的口头表达或者书面表达的艺术才能。

比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要求同学们在反复诵读这首古典诗词的基础上,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诗句,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对其进行合情合理的激情演绎。结果很多同学在对其选中的诗句的补白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展示出了各自的写作技艺。

可见,引导同学们对古典诗词进行快乐、精彩的补白,不仅可以有效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思维,还可以让同学们在展示自己美丽精湛文采的同时,与老师、同学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古典文学作品篇6

关键词:古典诗词;古代汉语;音韵学;格律;吟唱;感发

中***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2-0123-03

古典诗词的教学,不但是中文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对传承中国文化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然而,从目前的大学教育来看,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笔者试就现存的问题提出一些浅薄之见,以求抛砖引玉,为古典诗词教学质量的提高略效绵力。

目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很多大学中,古代诗词教学的目的出现功利化倾向,导致以简单记诵为目的,忽略了诗词的真精神。有的老师认为,学习古典诗词,只是为了写作时引经据典,或者在交谈时展现学识。甚至有的老师让学生背诵诗词,只是为了应付硕士入学考试,从而提高考研率。背诵作品是学习古典诗词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但在无法真正理解作品,不能被作品打动的情况下,只是死记硬背,哪怕能够背诵再多的作品,恐怕也无法由背诵者而转变成爱好者,更遑论从作品中去吸收精神的力量。量的积累并不一定会导致质的变化,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并不限于简单的记诵,包含着涵咏玩味的意思。笔者遇到很多学生,他们能够背诵大量古典诗词,但他们并不能深刻理解这些作品,对古典文学也毫无兴趣。单纯的背诵作品,对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意义并不大。

正因为教学目的的功利化倾向,很多老师在选择作品上出现偏差。在大学课堂上,老师选讲的古典诗词,大多是各种选本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作品。然而,广为传播的作品并不一定是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各种诗词选本的质量良莠不齐,单纯依靠选本去选择作品,只会陷于重复或是偏见之中。作为一名担任古典诗词教学任务的老师,缺乏对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博观通识,不能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鉴赏能力,是很难从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挑选出真正好作品的。

还有一部分大学老师在教学中常将作品孤立起来,断章取义,从而造成对作品的误读。很多老师除了对自己研究的作家比较熟悉,对大多数的作家都不曾认真去读他们的年谱、全集和历代的注本。他们常常以课时有限为由,忽略对作家生平资料和思想心态的讲解。所以,他们无法真正做到知人论世,对一些作品的解释存在偏差,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现象在诗词教学中屡见不鲜。

目前,大学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对诗词格律的忽视。很多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并不了解诗词格律,甚至分不清古诗和律诗的区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教材编写的缺失,大多古代作品选没有涉及作品的声律特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东润先生选编的六卷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从“解题”到“注释”均未涉及作品声律特点,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郁贤皓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从目前大学使用的各种版本的作品选来看,标明作品体裁和声律特点的教材笔者尚未看到。各种文学史中在分析作品时,也鲜有提到声律特点的。

二是教学的忽视。声律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缺失的一块,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很少有老师讲授与诗词格律有关的知识。在一般的大学中,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很多古代文学的大学老师不懂声律,而古代汉语、音韵学等课程的开设也无法与古典诗词的教学很好地衔接,导致学生无法将音韵学的知识应用到古代诗词的阅读中来。

三是诗歌刊物和媒体的误导。大量诗歌刊物将只有简单押韵、不讲格律的作品标注为“律诗”。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介绍一些诗歌作品时,以字幕在显眼的位置标明为“律诗”,事实上那些诗歌是不符合律诗的格律的。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误导人们对“律诗”的认识,不利于古典诗词的传承。

正因为对声律知识的忽视,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往往将古典诗词当作纯文本来阅读。而中国古典诗词是文字和声音的结合体,单从文本的角度进行解读无法真正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针对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

关于教学的目的,笔者认为,大学古典诗词的教学,既不是要培养诗词创作者,也不是要培养诗词的研究者。比这些更为重要的是,要传承诗词中承载的人文精神,挖掘诗词中让人兴发感动的力量。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诗歌不只是那长长短短的文字,更是一种生活的姿态,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当你有了读诗心情,当你学会用诗性的目光注视生活,你会发现,即使最平凡琐屑的细节,也处处洋溢着惊心动魄的诗意之美。比如吃饭,原来不只是果腹充饥,还可以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可以是“晴窗雪沫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比如恋爱,原来不只是耳鬓厮磨,还可以是“朱灯灭,朱颜寻”,可以是“梅如雪,雪如人”。给学生讲诗歌,最重要的不是让他们记住某几个作家,读懂某几部作品,而是要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情,让他们在某一刻能用诗性的目光注视生活。我们教出的学生,不必成为诗人,但至少可以保留诗心。叶嘉莹先生说:“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这也正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一份珍贵的宝藏。”[1]如何去延续这条感发的生命之长流,才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

选择第一流的作品来进行讲授,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要做好这一点,一方面是老师要努力培养自己艺术的审美眼光,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待于教材编选的不断改进。真正的好作品有一定的判断标准,如思想性和艺术性、文学价值和文学史价值等都是应该考量的标准。但是,最好的诗词是从诗人心灵中流淌而出的文字,很多时候又无法用这些既定的标准去考量。比如杜诗,早期的作品选倾向于“三吏”“三别”这样带有人民性的作品,而现在的作品选开始更多地选取杜甫到夔州之后作品,如《秋兴八首》《登高》等,这些作品无疑代表了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但除了这两类作品之外,像《赠卫八处士》《又呈吴郎》这些作品没有太多技巧,却能直指人心,题材没有那么高大上,却在平凡琐细中更能见出真实和深刻,不失为杜诗中最优秀的作品。正因为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是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也可能会经历的事情,它们往往能引起学生更多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热情。所以,我们有理由去期待一套更柔软也更温暖的文学史和作品选。

古典诗词的教学,是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在有限的课时中,不是要尽可能介绍更多的作家作品,而是要将某些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讲深讲透,从而让学生掌握阅读古典诗词的方法,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要理解作品,必须先了解作家。对作家生平经历、思想心态的讲授,是古代诗词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部分。钱穆先生曾经提到学习杜诗的方法:“我们读杜诗,最好是分年读。拿他的诗分着一年一年地,来考察他作诗的背景。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写这诗,我们才能真知道杜诗的妙处。后来讲杜诗的,一定要讲每一首诗的真实用意在哪里,有时不免有些过分。而且有些是曲解。我们固要深究其作诗背景,但若尽用力在考据上,而陷于曲解,则反而弄得索然无味了。但我们若说只要就诗求诗,不必再管它在哪年哪一地方为什么写这首诗,这样也不行。你还是要知道他究是在哪一年哪一地为着什么背景而写这诗的。至于这诗之内容,及其真实涵义,你反可不必太深求,如此才能得到它诗的真趣味。他在天宝以前的诗,显然和天宝以后的不同。他在梓州到甘肃一路的诗,显和他在成都草堂的诗有不同。和他出三峡到湖南去一路上的诗又不同。我们该拿他全部的诗,配合上他全部的人生背景,才能了解他的诗究竟好在哪里。”[2]这样的学诗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作为老师在讲解某首作品时,必须预先通读这个作家所有的生平资料和作品。同时,在课堂上,也应该注重作者背景资料的介绍,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使诗歌的讲解充满生活的质感,让那些千年之前留下的文字变得生动和鲜活。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必须重视诗词格律的教学。一些诗歌是和音乐紧密相连的,如汉乐府中有一首小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3]单从文字来看,这首诗写得重复而拖沓,但当我们把它和音乐联系起来,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这首诗来自汉代乐府,是采用唱和曲的形式来演唱的。前面三句由一人领唱,而后面四句由众人相和。我们可以想见这样情形:在江南水乡的烟波浩渺、莲叶田田之间,采莲女们一唱三和,余音袅袅。将文字和音乐结合,立刻使这首小诗变得鲜活而生动。唐宋之后的律诗虽然很多不再用来演唱,但是也可以通过平仄的安排、韵脚的处理,使得声情与文情相配合,既能深化情感的表达,又能在吟诵之时更为美听。如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4]此诗多用双声、叠韵词,如“清秋”“永夜”“荏苒”都是双声,“独宿”“萧条”“伶俜”“栖息”都是叠韵,给人音节谐婉之感。特别是末句连用五个“i”韵字,且“息”“一”都为入声字,传达出压抑的心绪,妙不可言。结合声律来进行讲解,无疑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给学生讲授古典诗词格律的同时,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去学习诗词的吟唱。叶嘉莹先生说:“就重认中国旧诗之传统而言,则熟读吟诵实在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中国旧诗所使用的原是与日常生活口语迥异而全以音律性为主的一种特殊语言,本来凡属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经常要有讲说和聆听的练习,而学习一种富于音律性的诗的语言,就更需要在熟读吟诵间对其音律有特殊的掌握能力。因此我们唯有透过熟读吟诵的练习,而学习一种富于音律性的诗的语言,就更需要在熟读吟诵间对其音律有特殊的掌握能力。”[5]叶先生的这段话,可谓行家的会心之语。在注重诗词吟唱的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尝试去创作古典诗词,将诗词阅读和创作相结合。写诗是为了读诗,只有通过创作,才能真正掌握古典诗词的格律,也才能在阅读中更细致入微地去体会作者的用心。

参考文献:

[1][5]叶嘉莹.进入古典诗词之世界的两支门匙[A].我的诗词道路[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29,175.

[2]钱穆.谈诗[A].钱宾四先生全集・中国文学论丛[C].中国台北: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136-137.

古典文学作品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古典诗词课堂中的教学情境指教师采用诸如多媒体电教化设施等教学辅助手段营造与蕴含在古典诗词文本中相匹配的情感意境或情绪氛围等。它由学生全方位的感知和复杂的情感体验等交织而成。阅读古典诗词时,当学生的阅读体验处于与所阅读的对象――古典诗词文本的内容、意境、情境、形象、心理活动描写等相契合的情境时,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的丰富感知与体验就会被充分唤醒,就会在教师设置的古典诗词教学课堂情境的“春风化雨”中产生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就容易感知到作者在典诗词本中所寄托的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比如,教学《诗经・采薇》这首距今三千多年的戍卒咏叹之诗时,上课伊始,我就利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从网络***的集配乐朗读与深沉合唱于一体的音画视频《诗经・采薇》供学生观赏,在《诗经・采薇》音画视频呈现的一幅幅身着戎装、手持战戟的远古将士出征、凯旋的精美画面和悠扬、低沉的古典背景音乐的视觉、听觉盛宴中,在《诗经・采薇》音画视频名家抑扬顿挫的朗读和合唱团深沉、哀怨、豪迈的咏唱等审美元素感染下,学生很快就对教材中的《诗经・采薇》文本产生了强烈的诵读、探究、理解、品鉴等兴趣,于是不约而同地伴着《诗经・采薇》音画视频中的诵读节奏和歌咏曲调走进了三千年前的远古战场,与远古时期远逝的戍边将士的幽灵进行了近距离的、深层次的对话。一时间,教室里回荡着同学们集深沉、豪迈、哀怨、喜悦等复杂情感于一体的咏唱之声:“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

二、设置悬念,激发多向思维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高超的提问艺术能优化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使师生之间不断处于和谐的古典诗词信息交流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效率。因为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活动的启动阶段、深入阶段和结尾阶段进行恰到好处的提问具有设置悬念的作用,师生可以在设疑和解疑的矛盾互动中,在兴奋与和谐的思想交流中,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品鉴古典诗词的兴趣和欲望,有效促进学生提高阅读、品鉴古典诗词的思维能力,继之提高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效率,完成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任务。

比如,教学唐代李白的《蜀道难》前,我曾预设三道预习题供学生思考:

1.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备的学习辅导资料或者网络资源等读顺、读通、读懂课文,并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

2.关于《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就有三种观点,你赞同其中的哪一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3.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盛赞李白的《蜀道难》为“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请你为沈德潜的这句评语提供事实论据。

这三道预习题采取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分步设置障碍的方法,既顾及到了问题的难度与梯度,又考虑到了处于不同古典诗词修养层面的学生在学习品位和心理满足等方面的需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蜀道难》、探究《蜀道难》、品鉴《蜀道难》的浓厚兴趣。次日课堂学习《蜀道难》,全班学生动口、动脑的积极性被强烈地激发了出来,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阐明自己的见解等,就是极好的明证。

三、读写结合,体验创作快乐

有人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德国文艺评论家莱辛语)品鉴流传千古的古典诗词,我们无不感到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精美的画,甚至是一幅由众多的意象和情境相互交融组合而成的极具形象性和动感性的连动组画。教学古典诗词时,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吟诵、涵咏、品鉴、揣摩、联想、想象、感悟等鉴赏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吟诵、品鉴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还会激发学生在品鉴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奇特的联想与想象:一方面古典诗词中的情、景、人、事、物等会在“润物细无声”中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促进学生产生与作者、与古典诗词文本进行畅所欲言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强烈欲望;另一方面古典诗词中的美好情境也会在“润物细无声”中促使学生在古典诗词中的语言、情境、意蕴等高度凝练处、明显跳跃处、有意“留白处”、“言有尽而意无穷”处等产生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由此,教学时,教师必须好好把握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时最容易产生二度创作动机的瞬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对古典诗词文本的感悟,对古典诗词中思维跨度大、情境浓缩度高等“留白”处进行合情合理的补白,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与理解,使古典诗词文本中蕴含着的形象、情感、意境、情境等更加形象生动、更加真切感人。

古典文学作品篇8

新课改以后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古诗词的容量增大了,归类也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而且高考古诗词所占比例也有较大上升。古诗词鉴赏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不仅关系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但是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把古诗词教学等同于文言文教学,忽略从诗词本身去阅读鉴赏,一味迎合高考出题者的意***,从而使古诗词鉴赏教学走向歧路,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要研究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明确界定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p散文p小说p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1]强调了阅读和鉴赏的文学知识要求,提出了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文学知识掌握标准。同时新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2]提出了古典诗歌教学要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行为习惯,也就是提出了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审美标准。综合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标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文学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价标准。文学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价标准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基础知识的把握,如字词的释义p用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以及文学常识,包括背景材料中的时代背景、诗人p作品等背景,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不同流派的诗歌风格特点、重要作家有比较深的了解。文学知识掌握能力的标准体现了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文学特征。文学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价标准要考察古典诗歌教学中学生是否了解了古代文化常识,是否了解了诗词的写作特色,是否能借助一些注释理解诗词内容,是否让学生抓住了诗人所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这是古典诗歌教学的基础性标准要求。

2.审美鉴赏能力的评价标准。古典诗词教学实际是用文学的形式来教化民族的文化,审美鉴赏能力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也就是诗歌内容所蕴含的人文性。新课标中规定:“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突出强调了古典诗词教学的人文性,也就是突出强调了古典诗歌审美性特征。审美鉴赏能力标准主要考察学生的鉴赏兴趣,是否喜欢古诗词的阅读,考查学生是否把握了古典诗词中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考察学生是否能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励,并追求美好的理想,是否把握了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

二、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教学设计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的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一种精神活动,古典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既要把握作品的思想性,又要把握作品的艺术性。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效性的培养主要是从教学设计开始。因此,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性需要从文学知识掌握能力和审美评价标准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达到知识审美两相通的效果。

古典文学作品篇9

关键词:古典名著;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救济

最近一则新闻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文中提到《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等我国古典名著已被日本游戏公司抢注为游戏商标,号召我们对古典名著进行保护。 这不禁让笔者忆及前段时间在***书市场所看到的一幕:一册册《四大名著》的漫画改编本给这四本文化巨著带来了“现代”气息,小说中我们所熟悉的角色不仅穿戴时髦,故事情节也加入了现代元素。由此,笔者深深感到古典名著的保护刻不容缓,否则将酿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悲剧。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以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的回音。

一、古典名著的定性分析

我们要对古典名著进行行之有效的保护,首先必须界定古典名著的概念以便于确定保护范围。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古典名著主要是指《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这“四大名著”。而笔者此处所说的古典名著意指更广的范围,笔者认为它在法学上应该是一个集合概念,指创作于近代以前 ,其后一直对社会产生着深刻的文化影响和价值影响并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艺术作品。由此可见,古典名著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时间限制。一是创作要完成于近现代以前;二是所产生的影响要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2、能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3、具有历史意义。此处的历史意义并非严格限定在历史学的范畴,而是指该作品要能反映出作品创作时的社会现实。4、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一部作品如果能真实地反映它创作时的社会现实,那该部作品对于现下人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就是具有研究价值的。5、具有艺术性。艺术性意味着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此点将那些汇纂性和科学性著作与古典名著区分开来。上述古典名著的概念和特点同时也揭示了古典名著保护的必然性,正是因为其巨大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我们才必须给予这一文化瑰宝以法律保护。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古典名著的保护程度。我们知道,古典名著早已进入公共领域,如一味地追求对古典名著的保护,会阻碍古典名著的传播进而影响到其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但若不给予保护,又会间接促使本文开始提到的那些情况愈演愈烈。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平衡,不是在传统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而是在一种公共利益与另一种公共利益之间。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从这些名著中汲取营养并对其进行研究,挖掘它们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名著是过去文化汇聚和交流的见证,也是未来的记忆和希望的表达,其守望的文化价值永远是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笔者认为古典名著的保护应是一种“消极的防御”,其目的在于提倡名著的合理利用并对这种合理利用进行制度化的监督和管理,这有别于著作权法所宣示的对作品的保护目的,其保护程度也存在明显的不同。这样的目的使得我们将更多地关注古典名著作品内容的完整性,确保它在利用的过程中不会失去其原有的文化色彩和价值。

二、保护古典名著的法律困境

(一)著作权法保护的困境

我国《著作权》第二十条规定:“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进一步规定了作者死亡后上述权利的保护主体。那么古典名著能否作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予以保护呢?按照《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这里的“中国”应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能无限制的上溯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中国。因此,创作于近代以前的古典名著不能作为《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

如果古典名著不能作为一般作品给与保护,那它是否可以作为《著作权法》第六条所称的特殊作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而受到保护呢?由于我国目前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尚缺乏国家层面的明确规定,笔者只能借助国际层面的立法以确定古典名著是否属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范畴。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突尼斯通过的《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样板版权法》中对“民间文学艺术”解释为“在某一国家领土范围内可认定由该国国民或种族群落创作的、代代相传并构成其传统文化遗产之基本组成部分的全部文学、艺术与科学作品”。在1982年,UNESCO与WIPO在《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损害国内示范法》中提出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这个概念。它是指“由具有传统艺术遗产特征的要素构成,并由(某一国家的)一个群落或者某些个人创制并维系,反映该群落之传统艺术取向的产品。”笔者认为古典名著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与上述两个概念所指称的民间文学艺术有所出入:一是在创作主体方面。民间文学艺术的创作主体具有集合性特点,不是由某一个主体完成的,而古典名著的创作者一般只有一人或两人。同时,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主体具有不确定性,而古典名著的作者基本都是确定的。二是在时间持续性上。虽然两者都具有时间持续的特点,但古典名著的持续是持续传播,而民间文学艺术则是持续创作。但由于古典名著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因此我们至多只能称其为带有民间文学艺术特征的文学作品,而不是《著作权法》所称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古典名著是不能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的。

(二)商标法保护的困境

在《商标国际注册分类表》上,“书”作为一种典型的作品被纳入了第16类商品,但事实上书与商品还是存在差异的:作品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内容,而商品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品牌及其所代表的商品品质。因此,商标的内涵是为了区别不同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表彰商品来源功能”,但这里的“来源”是有明确指称的,即商品的制造者或服务的提供者。而作品的标题甚至其中著名的虚拟形象,不能当然的作为商标使用;对于古典著作来说,则肯定不能作为商标使用。这是商标的本质所决定的,现代作品因为其具有权利人,因此权利人还可以通过使用作品而使其标题或某个虚拟人物取得“第二含义”,使得公众将该名称与特定的作品及该权利人相联系,获得一定知名度,从而获得显著性。而古典作品存在于公共领域,它们的标题或某个虚拟形象虽然满足显著性的要求,但其无“来源”可供区分,它们就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商标的存在空间。

在文章开篇所提到的那则新闻中,有人提出可以根据我国《商标法》第三十一条“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对目前仍在申请注册中的商标提出异议,以阻止外国游戏商的注册。这条途径的确是切实可行的,但关键问题在于古典著作享有什么样的在先权利。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除非“破格”认定古典名著是一种民间文学艺术,否则很难找到明确的在先权利。但同时,笔者不禁反思:是否有必要去寻找这样一种在先权利?也即是说古典名著的名称或虚拟人物的保护是否应该扩展到商标法上?美国2003年的Dastar案就涉及到进入公共领域的作品通过商标法延长保护的问题,最终美国最高法院拒绝对作品提供商标法保护,从而阻止了著作权人在著作权期限届满后通过商标法保护使著作权永久化的企***,捍卫了公共领域。无独有偶,2003年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案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英国沃恩公司发生了一宗关于***书商标的纠纷。在该案中,沃恩公司将一部已经进入公共领域的作品中的插***和虚拟形象注册成商标,以期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办法将该作品的著作权化公为私。结合以上两个案例,是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已经进入公共领域的作品不应再得到商标法的保护,作品的标题、***画及虚拟形象均可以自由注册成商标,但注册这类商标的商品不能与原作品属于相同类别。

按照上述结论,公共作品几乎完全被置于“阳光”之下,任何人对公共作品的使用都将是无偿的,而其他人却将为在此基础上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而付费。但这种“无偿利用制度”将导致对公共作品的过度“开采”,损害原作的完整性,歪曲甚至丑化原作的形象,这也正是本文开篇所出现的一幕。

三、困境的出路

在当代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古典名著正处在一个尴尬的灰色区域,它既不能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也不能扩展到商标法的保护伞下,更不可能寻求专利法的帮助,即使反不正当竞争法也不能对其予以保护,古典名著本身并不作为主体进入竞争之中,它只是竞争主体竞相追逐的客体,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是解决知识产权滥用问题的,但是古典名著根本不存在滥用,一是它自身还不存在被我国法律所认可的权利,二是它的权利主体的缺失。因而,它现在处于知识产权法的边缘地带,我们无法否认它的无形财产权属性,无法忽视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就是不能在现有体制内给它提供应有的保护。

古典文学作品篇10

今天,怎样吸引人们阅读经典,推广经典,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做个经典阅读“指南针”

什么才是大多数人公认的经典?文学批评对文学经典的建构有重要意义。以柳永的词《蝶恋花》为例,这首词在古代并没有多少影响,因为王国维《人间词话》引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为人生一种境界,于是得到公众认同。王兆鹏所做的排行榜,是古代文学批评方式的现代转换。其实古人早已有品评诗歌的方式,面对现有的庞杂的诗词选本,以文献资料和数据的科学统计为依据做一个新的选本,不失为对今人推荐经典的一种尝试。

那么,当代作品中有没有经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经典的标准,不能用几十年、几百年前的标准来套现在的作品。所有的批评应建立在更为客观、广博、有历史感的基础上。“今天要在新的世界性文学、中国文化自我更新、中华文学自我创造的语境中来理解,才能产生经典。应该向读者推荐这个时代的经典。”以被援引、被借阅次数的多少等统计数据为依托,借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制作阅读的指南针,或许对推介今日经典亦有启发。

拉近经典与读者的距离

经典作品尤其是古代经典,容易让现代人产生距离感。这就需要在保证内容品质的前提下,采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人们对经典的阅读。在大学的实际教学中,王兆鹏注意到这个问题。他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来讲授古典文学。他尝试用“情景还原”的方法对古诗做意境讲解,不用文字而用***像,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照片、画面等多种电子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学生做起来觉得有意思,有兴趣了,这才会回归到纸本阅读。”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接触经典的主要途径仍然是传统的出版物。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周绚隆介绍,人文社每年经典作品的重印书占比达60%,超过新书。但如何将经典作品推广出去,还需下一番功夫。“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古典的内容、时尚的形式。”周绚隆说。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认为,“经典需要普及”。中华书局所做的工作,就是使大众将原来看不懂的典籍都能看懂,以前是学者看懂,现在大众也能看懂,好的学术内容应该为大众服务。“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来做古籍的注释和文白对照等工作,扩大受众面。下一步,还将做一些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选本。”此外,还得符合推广的规律与要求,做大品牌,做好营销,尽量让资源效益最大化。

经典走进当下路正长

经典阅读是一种精品阅读。目前,出版市场上经典作品的版本非常多,鱼龙混杂,让人眼花缭乱。“选本太多,有好的也有粗制滥造的,客观上说粗制滥造的多。”周绚隆说,粗制滥造的文本必然会伤害经典,伤害读者的阅读体验。

经典阅读的推广活动形式多样,但往往有南辕北辙的现象。在顾青看来,对于经典的推广,切忌热情有余而学养不足,“选择高品质的文本做推广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盲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再比如高考语文试题,设置文学常识的考查和诗词填空等题型,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但最后往往变成学生以大量的背诵来应付考试,造成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反感。毕竟只有体会了经典的美,才能从根本上热爱经典。

经典阅读是一种文化传承,要让读者在文化传承的语境中接受经典作品。今天的文化多被娱乐、享乐所占据,如果没有对经典的坚守,文化的平面化、粗鄙化、无聊化就将不断扩大。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让经典走入当下生活,进入大众视野,深入阅读者心中,是一道待解的课题。

(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5月15日)

思考吧

1.文章标题为“经典离我们有多远”,那么,作者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代作品的经典性是怎么产生而得到公认的?制作经典作品阅读指南所依据的现代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让古代经典走进大众读者就要消除距离,那么,文章提出了哪些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本文后,你懂得了在今天阅读经典作品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今天的中考、高考中都有名句默写内容,作者对这种考查持什么看法?你对这些看法有什么评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典文学作品10篇

学习

初一地理知识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初一地理知识10篇,内容包括初一地理知识问答大全,初一地理知识清单汇总。一、地球与地球仪1.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并列举出证据。形状:球体。证据:①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②地球卫星照片;③月食时月球表面地球的影子;④海边看帆船

学习

有关黄河的古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黄河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有关黄河之滨的古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古诗。在这里,笔者与大家一起分享两首诗人佳作。《阳关怀古》:“即穿时隧迹前汉,大漠抗敌置郡关。三面斥候匈奴骑,八方风沙戈壁滩。王维劝酒辞僚友,岑参领事过营盘

学习

高考材料作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高考材料作文10篇,内容包括高中材料作文十篇,高考材料作文10篇。第二、材料作文的材料可分成几类?“材料作文”是从既定材料出发,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的来源一般是寓言故事

学习

父爱的故事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父爱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关于父爱的事例10篇,关于父爱的故事短篇。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始创者、总经理奥尔森是美国大名鼎鼎的人物,曾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他总是要提到父

学习

师德师风年度个人总结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师德师风年度个人总结模板,内容包括2022-2023师德师风总结,2021年师德师风自我总结免费。五、廉洁从教,爱护学校财产,勤俭办学。不从事有偿家教,不接受家长的礼金礼物,不接受家长的吃请,不强迫学生购买教辅书。六、衣着大方,仪表

学习

有关读书的作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读书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有关读书的优秀作文,关于读书的优秀作文范文5篇。看完那本书后,我便每个星期都泡在充满书香又博学多闻的***书馆里,看我最爱看的书籍、小说、漫画、自然科学、历史演义等等......,这样既可以把课业

学习

动画产业考察报告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动画产业考察报告,内容包括动画市场调研考察报告,动画行业调研报告怎么写。学校现有55个本科专业(方向),建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各

学习

抗震救灾手抄报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抗震救灾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关于抗震救灾的手抄报大全,抗震救灾手抄报内容大全。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四川省地震应急预案》、《*市防震减灾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及

学习

文明礼貌手抄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文明礼貌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关于文明礼貌的手抄报大全,文明礼貌手抄报高难度。小学文明礼仪手抄报***片(2)小学文明礼仪手抄报***片(3)小学文明礼仪手抄报***片(4)小学文明礼仪手抄报***片(5)小学文明礼仪手抄报的资料:关于

学习

幽默证婚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幽默证婚词10篇,内容包括幽默的证婚词100句,幽默证婚词简短经典词语。秦奋:要最后一吻吗?秦奋:他们说不必了。(来宾哄笑)秦奋:那就像熟人一样握个手吧!再像熟人一样拥个抱吧。离了也是好朋友,散买卖不散交情……秦奋的台词,听起来就

学习

写中秋节的英语作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写中秋节的英语作文10篇,内容包括英语中秋节作文范文10篇,关于中秋节的英语作文100字。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天,每个家庭都团聚在一起,一家人共同观赏象征丰裕、和谐和幸运的圆月。此时,大人们吃着

学习

六一儿童节手抄报内容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六一儿童节手抄报内容10篇,内容包括六一儿童节手抄报简单好画,六一儿童节手抄报内容英语。在我的生活中,有许多人给予我知识,让我的心灵充满智慧的源泉;有许多人给予我快乐,让我在健康中成长。再次,我衷心的嘱咐我身边的所有人

学习

一年级下册教学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一年级下册教学模板,内容包括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案可复制,一年级下册教学进度安排表模板。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专题,分别为: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

学习

财务经理年度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经理年度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财务经理年度工作总结范文10篇,矿业公司财务经理年度工作总结。过去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除了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领导交

学习

朱自清的代表作品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朱自清的代表作品10篇,内容包括朱自清的代表作品匆匆,朱自清散文代表作品。随笔在英国经过长达三四百年的流行,有堪与诗歌争奇斗艳的辉煌成就,是英国散文最兴盛发达、最引人瞩目的一大品种。朱自清留学期间,虽然英国随笔已不再

学习

克雷洛夫的作品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克雷洛夫的作品10篇,内容包括克雷洛夫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克雷洛夫最好的作品。一、塔尼娅,爱情的加冕与金钱的脱冕作品中的塔尼娅,原名叶卡捷琳娜。叶卡捷琳娜作为教授安菲洛果夫的合法妻子到火车站送别丈夫。克雷洛夫作为教授

学习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10篇

阅读(320)

本文为您介绍鲁迅作品中的人物10篇,内容包括鲁迅的作品的经典人物,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大全。1.逃避现实的阿Q在鲁迅刻画的农民形象中,逃避现实者阿Q的形象,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学习

张小娴作品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张小娴作品10篇,内容包括张小娴十部经典作品,张小娴作品集有哪些。一、作品的标题意境不同亦舒与张小娴的作品名称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唯美,像是一幅画,很有意境,不像内地的一些作家的作品名称,像《桃花灿烂》、《活着》之类

学习

艺术作品分析论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艺术作品分析论文,内容包括艺术作品赏析1000字论文,艺术管理案例分析论文。音乐艺术的理性认知与审美有利于深化观众在音乐艺术欣赏过程中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从音乐艺术所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内在情感思想等对作品进

学习

中国梦绘画作品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梦绘画作品10篇,内容包括中国梦儿童绘画作品,共绘中国梦绘画作品。目前像《红楼梦***咏》、《点石斋画报》等仕女画***谱早已成为国内春秋两季拍卖会上“古籍善本专场”的抢手货。如在2010年1月下旬江苏省拍卖总行举办

学习

三毛经典作品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三毛经典作品10篇,内容包括三毛作品经典段落和语录,三毛的作品完整版。梦想,耐心,造就传奇十五年来,新经典为读者奉献出众多传奇杰作,其背后都蕴含了“梦想、耐心、快速行动”这一核心价值观。上世纪80年代,由于擅自出版引发的y

学习

汪曾祺作品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汪曾祺作品10篇,内容包括汪曾祺有哪些作品至少十个,汪曾祺经典作品大全集。4、代表作品:《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黄油烙饼》、《葡萄月令》。(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