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诗人是谁篇1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接着仇怨的姑娘
她静静地走近,走近 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目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黑白居,青石巷,柳絮纷飞墨点香;烟花笑,雨朦胧,伊人持伞独自行。是谁撑一把油纸伞,穿过多情的雨季。寻觅江南繁华的旧梦;是谁品一盏清茶,倚栏静静的远眺,等待那朵寂寞的莲开;是谁乘一叶小舟,在明月如水的霜天,打捞匆匆流逝的华年;又是谁折一枝寒梅,在飞雪轻扬的窗前,书写俊逸风流的诗篇?
雨中的江南,悠长的雨巷,寂寥的脚步声,丁香般的姑娘,那把油纸伞下面,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愁怨,纵使挡得住那绵绵的雨丝,也挡不住那绵绵的愁思,在诗人戴望舒的手中,就连这把普通的油纸伞,都为了经典。
油纸伞是开在雨中的花,小时候很喜欢下雨天,在微雨中撑一把伞,伞儿牵着软软的风,细细的雨如珍珠般从伞面坠落。这个时候,世界是诗意的,雨天是诗意的,待到风雨后,收了伞,呼口气方知,心情是一杯刚冲开的茶,在水中,起起落落……
一把灵动的油纸伞,应该走在一条古老曲折的小巷,那里有青石板路,有杏花竹影,有长满青苔的古渡口,脚尖掠过无声无息,身影如风般轻盈。“恻恻轻寒翦翦风,杏花飘雪小桃红”,忧伤的诗句,散淡的步履,我们都需要一种心绪来逢迎心灵。
那柳岸花堤上,是否徜徉着古人暗淡的背影 那池亭水榭间,是否收藏了昨日遗失的风景?西湖,明净如玉的西湖,你究竟酝酿了多少你白雪的情怀?有隐含了多少渔樵冷暖的故事?总是想起:一把油纸伞递到了书生的手里,在那断桥的一隅,烟雨朦胧,书生的脸上,几分惊喜几分羞涩。这便是江南的油纸伞,倘若没有江南的雨,没有那绰约多姿的油纸伞,我想,便不会有那缠绵千古、惹人断肠的爱情故事。
风雨中一个人撑一把伞独行,形单影只,那背影无端的惹人爱怜,却总有些悲怆、有些凄凉。《倾城之恋》里,范柳原撇下白流苏和萨黑夷妮去玩了,白流苏打着油纸伞在花园里散步柳原瞥见流苏的伞,停止了脚步,他知道这个长着一双清水般眼睛的女孩恋着他,是那把油纸伞泄露了白流苏的心事啊!一把油纸伞一把心事,挡住了外界的风雨,挡不住感情的潮涌。
一把伞,一段古老的浪漫,一段真挚的爱情,只属于古代,不能奢望。而如今,谁还会弹一曲油纸伞的古调,弹着苍凉,弹着忧伤,尽是倾城的曲子?油纸伞已渐行渐远,连同那位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
撑一把油纸伞,那是一种老天给我们的诗意的生活情致,那种娴静的神情与自然和谐统一让中国女子就此婉约了千年。而如今,下雨时我们总是匆匆避着雨,避开了享受着雨中那情投意合的氤氲环绕,也就避开了油纸伞下那淡淡的享受着雨声如乐的幸福。一把伞即使普通的也是奢侈的,当你匆匆时,它只是避雨的工具,何不放慢脚步去触碰心灵深处那抹情怀?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在雨中,和着风雨声,把心交给自然,真正的走进自然。
记忆中,油纸伞是有味道的,桐油的味道。现在我们手中的伞,只是轻飘飘的塑料手柄、冷冰冰的金属手柄,感受不到一点木质手柄的踏实和自然的气息。我们还能撑出油纸伞的味道吗?我们还能找到能撑着油纸伞袅袅婷婷行走的地方吗?大街小巷车水马龙,红男绿女川流不息,呼啸而至的喇叭声会惊退迈出的步伐,好不容易找到一条小巷,当我们那样古典而诗意地徘徊时,恐怕那侧目而视、诧异的目光会让你被人笑为花痴,在心慌中、狼狈中回到现实,那摇曳的身姿恐怕只能在想象里和梦里活色生香。
雨巷诗人是谁篇2
笨女人
你的城市下着雨,我听说。
幽深的小巷,我看见一个孤独的女人在雨中踟蹰,撑着淡雅的雨伞,散发着丁香花的忧郁。
斜风,细雨,编织幽怨的旋律,似你眉间淡淡的清音,风吹过,洒落一地的音符,遗落在冰凉的石板路上,发出寂寞的叹息。
抬头仰望,灰蒙蒙的天幕下,一群雨燕还在翻飞,无奈的,落落的,找不到方向,找不到依托。在空寥的天幕下毫无目的的煽动着纤弱的翅膀,随着冷风失意翻飞。
多自由啊,路人也在仰望,并由衷的赞叹。多自由自在啊!你苦笑,人们只看到雨燕飞翔的自在,却看不到她心底的哭泣。曾经有一个声音在问:你不是雨燕,你怎么知道他的痛苦。你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
抬头看天,是不让涌动的泪流下,将懦弱狠狠的逼到无人窥见的角落。世上有很多的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参透,世间很多人,不是你能看得懂。一段繁华的背后会有一些伤心的过往。一场美丽的邂逅会有不可预期的伤痛。那些美,那些伤,那些泪,只有自己去慢慢梳理。
灰蒙蒙的天幕下,你是一粒飘飞的尘埃。人来人往,你是个孤独的过客。仰起头睁大眼睛不让泪流下,长久站立的你是雨中的一道风景。有人站在不远处欣赏你雨中诗一般的浪漫。当你狂奔在雨中,让雨淋湿一切,分不清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的时候,有人羡慕你雨中不顾一切的惬意。只有你自己知道为何疯狂,为何放纵。
雨还在飘,繁华的是街道,寂寞的是路人。你还在雨中的小巷默默行走,洒落一地丁香花的凄美。身后的脚印句句成诗,行行成韵。书写着你的哀怨,弹奏着你的忧伤。
所有心情在雨中凋零,所有美丽在风中凋谢。你拒绝一切的疼惜与温情,只为了等待那个应该出现的人。然而,灯火阑珊处他的身影已无处可觅。
雨还潇潇,风还潇潇,如今相遇又如何。落花纷纷,小桥流水人家处,人面桃花依旧相映红,只是不见去年人。桥依旧,花还在,岁岁年年人不同,你还是你,他已非他。
杨柳岸,曾经晓风残月处,孤独的身影无奈徘徊。寻谁?觅谁?
谁,也逃不过命运的纠缠,你是他的过客,他是你的过客,你们都是命运的过客。这些你懂,只是忽然怀念,很怀念……
怀念那个避雨的屋檐,潮湿的气息中传递的温暖眼光。如今的伞下容了谁,如今的心里装了谁,是谁忍心让你一个人在寒冷的夜里孤单行走。如今的真情给与谁,如今的衷肠该诉谁,谁为你在雨中撑一把伞,谁为你在寒风中加一件御寒的风衣。
雨巷诗人是谁篇3
也许读者会把《雨巷》当作一首没有得到爱情的伤感的爱情诗,如果按接受美学“作者只完成了作品的一半,另一半到读者手里才完成”的观点来说,读者完全有权利那样处理去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但这样处理不能很好把握诗人的复杂感情。如果了解作者的生平,我们就可以知道诗人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曾投身于***洪流之中,但1927年反***给他以沉重的打击,他感到非常惶惑和痛苦。在施蛰存家中避难的时候,他结识了施的妹妹施绛年,试***通过爱情来调衡一下自己痛苦的心灵,但不能如愿以偿,因为不久后他们就分手了,这又给诗人带来更多的感伤。《雨巷》就是诗人当时复杂情感的真实写照。
我们应该如何去读《雨巷》呢?又该怎样理解丁香姑娘呢?
《雨巷》这首诗是着重表现诗人在经受双重打击之后的虚无飘渺的梦幻和痛苦的内心世界,诗人似乎有这么一种感觉:现实世界是虚妄的,不可知的,只有主观世界才是真的,现实世界只不过是主观世界的客观对应物。他力求捕捉那一瞬间的感受和幻觉,把抽象的思想化为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诗中写到的那个梦幻般的丁香姑娘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诗人因幻觉而产生的一个有形具象,是为了象征和暗示作者隐蔽的思绪和悟出的人生哲理。我们没有必要搞索隐,认为丁香姑娘就是施绛年。
清代学者涂瀛认为“袭人,宝钗之影子也。写袭人,所以写宝钗也。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这就是红学史上有名的“影子说”。
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写妻子对诗人处境如何焦心,实际上写出诗人被叛***抓获后送到长安,在这种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时候异常想念家中的妻子儿女的情感。要写自己的情感,却不从自己方面着笔,而是写对方的心理,这种“背面敷粉法”更富有艺术表现力。
我在这儿妄作猜测,戴望舒在运用象征主义写《雨巷》时,可能糅合了“影子说”和“背面敷粉法”,塑造了一个梦幻般的、影子似的美丽而又哀怨的象征化意象――丁香姑娘。在不会产生误解的前提下,我不妨称之为“三位一体”的丁香姑娘。这三种方法都是通过写丁香姑娘来写诗人自己,不过丁香姑娘是虚幻的,而作者是实在的。
丁香姑娘美丽动人,有丁香一样的颜色和芬芳,她给人一种神秘感和虚幻感。丁香姑娘和诗人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同是当时一代苦闷青年彷徨惆怅心态的象征,是一种情绪的两个侧面。丁香姑娘是诗人的影子,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象征着朦胧而痛苦的希望。戴望舒通过象征和暗示,把读者从丁香姑娘这个虚幻的外在有形具象引向诗人内在的精神世界,表现了超现实的梦幻,深刻地展示了自己内心的痛苦。
诗人采用“背面敷粉法”,着重写丁香姑娘,写了她的冷漠、凄清、惆怅、哀怨、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实际上是为了写自己的这些情感。读者能从“我”和丁香姑娘这一实一虚的“双影形象”中把握其相同的情感,从而深入诗人的内心。
诗人原本很痛苦,希望有人来安慰自己,谁知幻化出丁香姑娘以后,她的美丽哀怨让诗人产生了一种怜爱之意,诗人很想去安慰一下和自己一样痛苦的丁香姑娘。但是这位丁香姑娘似乎并不领情,完全无视“我”的存在,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地走近,投出太息般的眼光,仿佛并不相信诗人能真正理解她内心的痛苦似的,然后像梦一般地飘过、飘远,直至消失在雨巷的尽头。满怀哀伤和诚意、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同时又愿真心去安慰别人的诗人,受到如此的冷遇后,心情又将如何呢?与其说是对丁香姑娘的同病相怜,不如说是诗人在这儿顾影自怜。这种自我安慰式的幻想带给诗人的是更多的空虚、惆怅、失望乃至绝望。
象征主义的理论家马拉美认为幸福不在世上,只在梦中,只有梦幻才是“纯粹的美”,才是诗人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雨巷》里诗人怀有一种朦胧而痛苦的希望,把它幻化为美丽而又哀怨的丁香姑娘。诗人还为我们读者描绘出了几幅美的画面,避免了空洞抽象的直说。
在诗里面首先读者可以看到孤独、彷徨的“我”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寥的雨巷里行走,接着读者可以看到在“我”的期盼之下,像丁香一样美丽而哀怨的姑娘奇迹般地出现在雨巷里,她也像“我”一样孤独,彷徨,撑着油纸伞由远而近地向我默默走来,当她和“我”擦肩而过的时候,像梦一般轻盈飘忽、悄无声息,最后慢慢地远去直至消失,留下的仍是“我”一个人在雨巷里孤独、彷徨。
雨巷诗人是谁篇4
望着这悠悠长长的小巷,我的整个心儿便悠悠飘了回去……
小巷的路面 ,镶嵌着一颗颗大小均匀的鹅卵石,一圈圈的石子,密密地有规则地排列着,仿佛是雨滴在水面上激起的波纹,一层一层地向外荡漾开去。经过了长久的岁月的洗礼,石子都是圆润润的,赤脚走在上面,有一种很滑很爽的感觉,真的是一种享受呢!
小巷的老屋都是木结构,显得非常古朴。吱吱呀呀的木楼梯,唱着优美的歌谣。窗台上,时常有人摆着一盆盆的花草,有轻盈的报春花,清幽的兰花,浓烈的,还有平平常常的午时花。巷子里的人们特别和睦,彼此间有一种默契,谁家的花草种得好了,不等人家上来要,便早已剪了枝条,送给同样爱花草的左邻右舍。于是,家家窗台都热闹起来,都成了花草的世界,在古雅中的老屋中镶嵌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江南多雨,雨是柔柔的、细细的,雨中的小巷最富有情调。在细雨中,撑一把小伞散步,一种诗情画意便油然而生 。记得有位叫戴望舒的诗人写了一首《雨巷》,一定是在雨中的小巷漫步得来的灵感吧!
雨巷诗人是谁篇5
江南如诗如画,一山一水,旖旎人家,浅墨清韵,何处飞花,碧水飘萍,沉落烟霞,水墨江南。
在泼墨山水画里,动人的不止是那诗人留下千古名篇里熙熙攘攘的秦淮河畔浆声灯影,而是那份淡雅深巷小径的宁静。
我穿行于水乡的灰墙白瓦间,不由的想起“江南水乡展旖旎,屋衍风铃声悦耳”这句诗,仿佛在一呼一吸的间隙间都充满了江南独有的气息。
置身于江南的亭台水榭,倘徉在小桥流水,垂条烟柳曳痕,走过一树一树的花开,桂花香了鼻尖,仿若薄雾轻拢纱,氤氲成一幅素雅的丹青水墨画,似风若沙,飘入空灵澄澈的梦境。睡莲呢喃,微雨湿了窗棂。曾几何时,文人墨客一袭长袖青衫,在幽径徘徊,提笔描写着风雅,着墨记载着年华。就如戴望舒《雨巷》所写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走在小巷,围墙不高,上有苔痕斑驳,墙里人家后院,修竹森森,小径曲折回环,巷陌深深,亦加幽静,泼墨处,恰如唐人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夜凉如水,月尽清寒。风将水的容颜刻画,雨落凝香,丝丝扣入心扉。幽雅迷离的江南,定格了多少留恋的目光;含蕾婉转的江南,倾泻了多少画屏般的深情古意?
江南的美,是朦胧而古朴的,是树下悠然的下棋,是花间醉然品酒,是庭中淡然品茶。绿水萦绕着白墙,红花洒落于青瓦,蜿蜒曲回的小河在清晨和夕阳中浅吟低唱。乘一叶扁舟撑一支蒿,穿行在青山绿水中,两岸是历经风浪的班驳和亘古柔情的飘零,一泓清水所承载的,是似水流年的痕迹和沧桑。
是谁,在绿荷苑中题词诉怀,又是谁在亭内研磨斟茶?临水画溪,一梦千寻。庭院深深深几许,花颜凋零,然,暗香盈袖。相遇江南,一曲琴音一阕词,山水一程,风雪又一更,几笔浮云梦,余霞沾染几抹乌墨。
雪月风花,轻抚琵琶,弹不断千丝岁月。月下独酌,波澜不惊,玉洁渊清。曲终,霓裳迎风舞,散尽一世风华。江南静谧,悠闲,是城市喧嚣纷扰中的一带洞天幽境,吴侬软语,江南丝竹,绘出一幅水墨江南。
雨巷诗人是谁篇6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题记
读过多少江南的诗词,看过多少江南的文章,都在吟诵着江南的烟雨,赞其柔美,夸其缠绵,爱其多情,恋其细密。撑着伞站在雨中,望着两岸垂柳痴痴迷迷,望着如烟的远方,恨不能飞去。觅着江南,如获至宝,不知不觉拒不了这份情缘,兑现了三生石上的约定。可是,当我可以定居在这江南的雨里,安心观赏个年年岁岁时,那是多么喜人……
【江南,烟雨】
烟雨、石桥,水巷、摇橹,油纸伞、丁香般的女子,可不就是那记忆中的江南么 又怎能忘了睡莲呢?
诗一般的江南,一直摇曳在记忆里的深处,袅娜出沁人的馨香。绸缎一样细软的气息里,绣满了挥之不去的淡淡的愁意。
是那,采菱的小舟荡开了田田的莲叶,采菱女素指纤纤,左采右撷,菱角嫩黄,莲子碧绿如水么?
烟雨永远是属于这里的,因为那是她揭不开的面纱。隔着那浮动的烟雨,你可以想象得到后面朱红的唇,皙白的肤,秀气的鼻,清丽的眸。却唯独猜不透那眸子里锁着的深浅不一的目光。
撑着油纸伞慢慢地踱步在那飘雨的小巷子里,你能清晰地听到每一块青石板诉说着的往事。深深的梧桐后院里,谁人的一曲多年未奏的丝竹,飘忽雅韵,竟也把人带到了多年以前的古镇。在那细竹环围的小阁楼中品上一口清茶,唇齿逸香,绕梁不绝,会有一种茉莉花香般的思恋,弥漫在内心的深处。或是去看那一池的清水芙蓉,碧波锦鲤,也会在心头滴淌出一丝脉脉的情愫。
有低飞的***燕掠过贴到水面的柳条,有翩舞的蝶儿流连在昨夜初开的蔷薇,有清脆的牧笛缭绕在爬满草苔的瓦檐……风也不曾停息,饱含着微微湿黏的水汽,游走在明丽的山水之间。诗意的画卷徐徐展开来,历经了几千年烟雨的缭绕,几千年莺燕的呢喃。不曾衰退的韵味飘逸而出,典雅而又伤感到了极致。
听一曲安详的丝竹,品一口淡雅的清茶。从心底流出一泓依恋的溪水,流遍江南的水域,去看繁华玉树,小桥人家,去看细雨缠柳叶,清风叠竹涛。在泼墨般的山水间,临风而立,翩翩衣袂,就仿佛张开了无边无际的思绪,任它漫到天涯之外。然后,一头歪斜进烟雨的最深处,醉成最痴最迷的姿态。
枕着那被春风染绿的柳岸,嗅着丁香的气息,轻抚着纷飞的杏花雨,随润湿的风潜入江南。趴在那刚刚撑过芦花丛的轻辑尾,倾听那忽远忽近的汩汩声……
江南,烟雨,这样一个江南女子,撑一把油纸伞,莲步款款,走在江南青石板路上。步入诗人笔下的小巷,呼吸,一路的紫丁香在空气中弥漫……
【路过,小小的城】
坐在扁舟之中,听着船橹摆出的水波声,沐着细细地雨,悠悠然然地漂一路。
是你么,撑着油纸伞的江南女子,在时光的缝隙里乍然回眸,那抹星辉从此永留人间,在三生石上刻下了前世今生的爱恋。永远的步入了今生的雨巷
那乐音是与人间挚爱相和的锦瑟么?让相爱的人们羽化而成仙,他们衣裙飞舞,在中国传承已久的神话中御风而行。
这绵绵的锦瑟,驱走了魑魅山魈,将顽石点化为飘尘,在细雨空朦的江南烟雨中,又牵绊出了多少不老的情缘。
霓裳歌舞中的江南女子,拢了那些把翠绿的纸伞,粲然回首,身影在转瞬间消失在画舫的右舷。船儿无声的经过新生的芦苇叶尖。在雾气中渐行渐远,只剩下在烟雨中,笑声中伫立的江南……
那天晚上,露台上的月牙儿分外清亮,没有一丝流云。不知不觉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又沁入了心头,心尖处,有一点刺痛。好像一柄锋利的小刀,破开心脾,一半江北,一半江南,想合为一处已不可能,永远都是浓浓的离愁和隐痛。江南的烟雨,像个鬼魅,无声无息地紧贴上来,将我的魂魄重又抛入青山绿水的幻境里,让我在那里,寻觅一处世外桃源。失落啊,失落啊。
莫名的风,来自不为人知的地方,在窗外吹过,仿佛召唤着谁的魂灵,似要带走身边的一切。只留下孤单的我,在这漆黑的夜幕中。其实回想起来,生命中的我曾得到过什么?曾失去过什么?曾拥有过什么?曾遗落过什么?淡然一笑,其实原本萧瑟的我未曾改变些什么,只是在情感的世界中,增添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有欢乐的,也有悲哀的。
江南的雨仿佛欺生,日子久久的,也没有下过几滴。倒是自己泪水的雨,时不时落下几颗。在江南做久了客人,真有点不堪负荷。
不知道究竟想去表达些什么,一种期待,一种迷惑,一种失意,一种无奈,一种孤独,一种萧瑟,一种茫然,一种怀念。
让我想一想,让我想一想,岁月会慢慢告诉我的,所有的女人都曾是女孩,而所有的女孩也终成了女人。一首小诗,跃进我的脑海里,又自唇边轻轻吐露:
江南之烟雨,
在思念之外。
有足音跫跫,
不起半点烟尘。
旧伞如梦,
旧梦如烟。
季度东风
几度飞花
雨巷诗人是谁篇7
一、由浅入深的原则
在浅读——整体感知这层中,最初设问:请大家诵读全诗,并自选一种事物把你对《雨巷》这首诗的感觉仿照这个句子写出来。(仿句:《雨巷》是一支在冷风中摇曳的清荷,凄美动人。)
反思:初来的远望毕竟只是陌生的初观,而不是回身的再读。经过上课实践,发现此设计过难,学生仿写时要么找不到合适的事物,要么意思跟诗歌脱离,问题设计没有遵从学生认识由浅入深的规律。
修改后再设问:大家初读此诗有什么感觉?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内容,初步感知诗歌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用诗歌中的词语来概括,同时引导学生朗诵。)
二、细致入微的原则
在品读——品味意象、语言中,最初设问:诗人戴望舒心中的愁怨哀伤主要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反思: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细节”的品咂,语言是语文的精魂,是美的凝聚。
修改后再设问:在学生对最初设问回答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提出如下问题:问题1,篱墙:“篱墙”这个意象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问题2,雨巷:“巷”用“雨”来修饰会有什么效果呢?“悠长悠长”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寂寥”一词写出小巷什么特点?问题3,姑娘: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等意象?“太息一般的眼光”为什么用“太息”来写姑娘的“眼光”呢?(学生诵读。)“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为什么说姑娘“像梦一般的”呢?(学生诵读。)“她静默地远了,远了”为什么要重复?(复沓,学生诵读。)“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消、散、消散”的使用有什么区别?(学生诵读。)
三、找到恰当的提问角度
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要有探究性,提问的角度要恰当。老师问:“诗中如果是撑着‘现代伞’为什么不行?”此问题研究价值不大,改为“‘油纸伞’这一意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才是帮助学生分析意象,理解情感,体会意境的切入口,才有“咬嚼”的必要。比如,有教师提问:“诗人眼里的姑娘为什么是哀怨的呢?”学生从全文中看不出任何的端倪,只好胡猜一通,这就使问题失去了意义。不是来自文本的分析,都是无谓的劳作。若将之改为:“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忧伤的姑娘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要从诗歌里找原因,找依据,就要了解诗人的追求和处境等,这才是教学中研究的目的。
四、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性
在深读——品主题的时候,最初设问:《油纸伞下的羞涩》中这样吟唱:“你为什么愁苦,寂寞,又凄凉?|是失恋了吗?|是朋友的妹妹无奈的勉强吗?|是失望了吗?|是孤寂中咀嚼着大***失败后的迷茫?是寂寞了吗?|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感伤吗?”经过对诗歌的品味,你同意哪种看法?
反思:忽然蹦出一首诗,让学生谈论自己同意作者哪个观点,而不是经过学生的思考品味,从诗歌的意象和背景感悟品析出来,打断了学生整堂课的思路。
雨巷诗人是谁篇8
———题记
文/空谷幽兰
柔柔丝雨纺紫烟,
雨巷青石细水潺。
回首淡观风起处,
花开花落几庭前?
———《雨巷相思》
一缕暗香,因你而浮动飘舞;一点凝烟,因你而萦绕盘旋;一手素笺,因你而染遍清愁;一腔柔肠,因你而千回百转;一阙相思,遥寄有你的天涯彼岸,你——可收到了?
说不清,你是如何的来,我是怎样的往。只记得,花开时节,江南烟雨的韵律,飘载着空灵而又熟悉的箫声,在悠长的雨巷里悠悠的回荡,几分柔婉、几分苍凉,几迭幽深、几迭澹远,纤舞着心瑕玲珑,斑驳了青石板上的朦胧碎影。
谁的油纸伞?在绵绵细雨中,循着沁满心扉的箫声慢慢移动,你如星闪烁的双眸渐渐透过迷濛的紫雾,期盼的眼神和哀怨的箫音与伞下的两行清泪相融,灵犀相通。
或许,前世里曾有过约定,于是,便把你温婉如玉的容颜深深镌刻在记忆中,只是经过千年的烟雨,那份爱一直掩藏在心底,那段情也无从拾起。而今生红尘里,在雨巷最深处,才得以默契相遇,油纸伞下,许你笃定的温柔,与你共缱绻于细雨缠绵的雨巷中。
你说,你读懂了我油纸伞下如水的忧伤,我就是你在雨巷里彳亍彷徨了许久,才遇见的紫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女子,待到下一个花开的季节,你也不会再有忧伤,会飘着明朗的箫声、微笑着归来,牵住我的手再也不分开。
我若天边漂泊的一朵云,就这样,飘落在你住的城。我不知道,停在这里究竟算不算缘分?不知你是不是寻香而来,不知你的箫声是否为呼唤那份远古的情,和那份千年的爱而响起。为何,又匆匆消失在茫茫烟雨中?丢下我在这寂寥的雨巷里独自徘徊。
江南雨,滴滴复滴滴;雨中泪,凄凄复凄凄。阵阵轻寒中,手捧你留赠的诗卷,和为我制作的那把精巧古扇,采撷墨香里蕴藏的一缕缕柔暖。仿佛看见,你撑着我送你的那把紫色油纸伞,踩着青石板上的潺潺流水向我徐徐走来......再仔细聆听,那熟悉的脚步声,却越来越远,雨和泪渐渐模糊了视线,你,又消失在濛濛烟雨中。
傻傻的等,痴痴的盼,花儿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眼眸的顾盼流离,依然望不穿悠长的雨巷。静默的等待中,临风、沐雨,细数每一瓣丁香花开花落的声音,丝丝心痛与爬满青砖墙上的紫藤青蔓缠绞在一起,缕缕相思随之蔓延到巷口,不知,何时才能牵回你飘逸如风的身影,像紫藤绕丁香一样与你牵绊缠绵,再也不分开。
梦,随风万里,几度红尘来又去。弹指间,又是一年春华成秋碧。
相思的雨巷,因遇见而更美丽,因分别而更惆怅;落花的雨巷,因等待而更寂寥,因盼望而更悠长,
冷雨过后,柔暖的阳光穿过丝丝清凉,轻轻抚吻青石版上的绿荫,丁香的花絮早已零落成泥,冷风里,却摇曳着一抹散不去的余香和忧伤。天亦高高,云亦淡淡,而谁的泪仍在天际、在云端飞扬?摘一片墨绿的叶子,轻咬在嘴边,苦苦的味道顺着舌尖滑向深喉,望着有你的远方,哽咽无言。
月色溶溶,秋意浓浓,孤影婆娑舞清风,不知天涯处,月也这般明,风也这般清?斜晖脉脉,倦鸟归巢。 细听黛瓦檐下的燕语呢哝,不禁由心顿生无法捉摸的纤纤情愫。此时,你是否与我一样,身披轻寒、望月怀远;是否看得见,我思念的句句言言随如水的月色在慢慢流淌,不知是否溢到了你的眉间,湿了你的眼?
你不在的日子里,月,无论阴晴圆缺,总有数不尽的苍凉,那雨打丁香的声音,常在耳边回响,让人感到阵阵惊慌。
今夜,我又是独对瑶琴心向月,纤指颤寄一曲相思引,远方的你可否听见?是否也箫韵悠悠,遥共相思雨巷里的七弦齐鸣。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落花随风飘,落花逐水流,不知何处是尽头。此怨几时解?此忧几时休?情,为何物?笑问红尘,几人参透?
雨巷诗人是谁篇9
——重读戴望舒的《雨巷》
许多人曾经追索《雨巷》一诗中的“女主人公”——“丁香姑娘”的原型,有人把她理解为戴望舒(1905-1950)的初恋女友,曾与之订婚的施绛年(施蛰存之妹),但此说很难确切地指认。
《雨巷》一诗的写作最迟不迟于1927年夏,而戴望舒寄居施家并狂热地爱上施绛年,则发生于1928年。与望舒相交极深,诗集《望舒草》的序作者杜衡(1907-1964)说:“一九二七夏某月,望舒和我都蛰居家乡,那时候大概《雨巷》写成还不久,有一天他突然兴致勃发地拿了张原稿给我看……他所给我看的那首诗的题名便是《我的记忆》。”①这段话,有两个重要的信息让我们感兴趣:一是《雨巷》写作的时间应是1927年夏或之前数月;二是被公认奠定了其后期写作品格的《我的记忆》一诗的写作时间,与风格迥异的前期代表作《雨巷》相隔竟然如此之近。但是,另一方面,戴与施家本为杭州同乡,1926年戴望舒就与施蛰存(1905-2003)、杜衡共同创办过《璎珞》杂志,完全可能认识施绛年,并在内心深处留下了她的倩影,只是写作《雨巷》时,他尚未向施绛年表白自己的爱情。
读诗向来有一个很大的难题,是像一般的读者那样就诗读诗,单从文本出发理解诗歌,还是应该像专家一样考索它的全部背景材料,对诗歌进行“考古式”阅读?不管怎样,诗歌首先离不开文本,即便如后一种读法,也不能脱离文本说话。就文本本身而言,显然从《雨巷》发表(首发于1928年8月《小说月报》)至今的八十多年来,它已经在广大读者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印象,这是一首极其美丽极其哀怨的爱情诗,诗中所期待的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似乎存在过,又似乎从未曾出现过,这是一个介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人物,因而显得格外动人,格外地惹人怜爱与向往。
读者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阅读印象,与诗歌采用的写作手法显然有极大的关系。许多专家都曾指出,戴望舒早期的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杜衡就曾确切地说过:
“记得他开始写新诗大概是在一九二二到一九二四那两年之间。”②
“可是在当时我们和谁都一样,一致地追求着音律的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的可‘吟’的东西。”③
“一九二五到一九二六,望舒学习法文;他直接读了Verlaine,Fort,Gourmont,Jammes诸人底作品,而这些人底作品当然也影响他。”④
“在望舒之前,也有人把象征派那种作风搬到中国底诗坛上来,然而搬来的却正是‘神秘’,是‘看不懂’那些我以为是要不得的成份。望舒底意见虽然没有像我这样绝端,然而他也以为从中国那时所有的象征诗人身上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这一派诗风底优秀来的。因而他自己为诗便力矫此弊,不把对形式的重视放在内容之上;他的这种态度自始至终都没有变动过。他底诗,曾经有一位远在北京(现在当然该说是北平)的朋友说,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这样的说法固然有太过,然而细阅望舒底作品,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倒的确走的诗歌底正路。”⑤
《雨巷》诗情的古典作派是一目了然的,与晚唐诗或宋词中的婉约派极为相似,连使用的主要诗歌意象“丁香”或“丁香结”,也有人考证来自于古诗,如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至于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字形上的***画感,则多有宋“词”的味道。诗歌中长短句(极长的句子一般裁为短句排列,如诗的第一节,实际上只有两个句子,每一句裁为三句)、排比句的运用很多。复沓的韵律形式,包括词语的重复、短语的重复、句子的重复、段落的重复,双声(如“芬芳”、“彳亍”、“凄清”、“惆怅”、“迷茫”)、叠韵(如“忧愁”、“彷徨”、“默默”)的词语大量使用。在用字时,甚至特别讲究字形上的特殊画面感及其情绪传达,如“彷徨”、“寂寥”、“愁怨”都有相同的部首,形成视觉上的连续性和情感上的连绵感;“彳亍”则几乎是同一字的变异写法;“冷漠”、“凄清”等词则因其多“水”,而形成一种特别柔美、凄婉之感。所有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诗歌的特殊情境和艺术气氛,试读之下,朦胧、迷茫之情油然而生。但是,此诗尽管使用了许多表达凄清、忧愁的词语,总体情境却并不特别的哀怨,这一方面因为全诗只是表达一种“希望”(诗的最后一节仍然表达的是“希望”),并没有彻底地陷于绝望,另一方面与全诗押ang韵有一定的关系,有的专家曾指出,ang韵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感觉。此诗之韵脚,恰恰校正了许多哀愁的情绪,达至某种平衡。
雨巷诗人是谁篇10
关键词:古代诗歌;鉴赏方法
中***分类号:i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26-008
诗歌鉴赏是具体的一系列的过程,下面我们按照一首诗以及诗后的问题的顺序来详细的讲解诗歌鉴赏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关注题干中提供的朝代信息
试卷中的题干表述形式往往是“阅读下面一首×(朝代)诗,然后回答问题。”
朝代的不同,国力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乃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表达类似的思想情怀。比如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在初唐时期,由于国体初建,百废待举,浮艳***糜的南朝齐梁诗风不能适合时代的要求,诗人肩负时代使命,积极开拓诗歌的题材领域,创建清新刚健的风格成为诗人的追求。盛唐时期,唐帝国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一方面小康人家,一方开疆拓土,清秀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豪迈的边塞诗派应运而生。中唐时期,直面现实,兴利除弊,诗人仍然向往盛唐的强大。晚唐时期,兴国无望,诗人哀伤的情绪笼罩诗坛。
试题中诗歌的作者,大多出自唐朝,知名度也比较高,学生一般不会陌生,所以对唐朝的历史一定要了解清楚,其他朝代的国家势力、民族矛盾等也应有所了解。了解朝代乃至某一时期的特点,就对诗歌的总体风格有了一个宏观上的了解,解答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关注诗歌的题目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看到一首诗歌后,马上就其诗句进行分析,根本不去关注诗歌的题目,结果往往答非所问。
如:《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后问题是: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我们关注了题目中的“闻笛”,再加上第三句中的“闻”字,肯定会明白“闻”的对象——“折柳”是一种曲子名。再联想到“柳”与“留”的谐音关系,“折柳”的“惜别怀远”之意就会十分明了,如此,本诗所抒发的思乡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后的问题是: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如果我们不关注诗歌的题目,只是关注闺中琐事,那回答恐怕就差之千里了吧!同时本诗运用“比喻现意”的表现技巧也就无从谈起!《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后的问题是: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理趣”?如果只看诗句,无视题目,就无法正确回答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理趣”更是无从谈起。
三、尽可能全面的了解作者
对于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作者,在试卷中不会给予解释。而对于比较陌生的诗人,在诗句之后、问题之前会给予注解。注解有的简单,有的较为详细。较为详细的除了诗人的经历外,一般都附带出该诗的写作背景。这对把握整首诗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对于作者李纲,学生较为陌生。在诗句之后,做如下注释:李纲,官至宰相,由于反对媾和,力主抗金,并亲自率兵收复失地,终为投降派谗臣所排挤,为相七十天即“谪居武昌”。这些注释使得我们对诗歌的鉴赏变得容易的多了:运用比兴和拟人的手法,抒发先忧后乐的襟怀抱负以及乐观、高旷的胸怀。
四、解读诗句的具体含义
解读诗句的具体含义就是首先要读懂诗句本身的意思,然后再进行想象与联想等精神上的再创造,使之在脑海中形成立体的形象。
1. 注意词类活用、语序颠倒等语法现象
由于诗歌高度概括的特点,诗人在选择字词时力求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在加上音节平仄的要求,词类活用、次序颠倒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语法现象往往影响对诗句本身意义的理解。
词类活用: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朝常建《题破山后禅院》)二句中的“悦”“空”字,都是使动用法。“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朝晏殊《蝶恋花》)中的“凋”字,也是使动用法。“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屈原《离骚》)中的“哀”字,是为动用法。
语序颠倒: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二句的语序应为“泉(遇)危石(而)声咽,日(透)青松(而)色冷。”;“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正确语序是“应笑我多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正确语序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朝王维《山居秋暝》)的正确语序是“浣女归喧(于)竹,渔舟下(而)莲动。”等等。
2. 关注诗歌中意象的文化积淀
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月亮”是思念家乡、亲人的寄托物。“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等诗句都是表现月圆之夜人们共有的怀人思乡的心绪。“菊花”成为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的象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等表达了诗人们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梧桐”成为凄凉悲伤的象征。“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寒蝉”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朝柳永《雨霖铃》)。“鸿雁”成了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的参照物。“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朝薛道衡《人日思归》)、“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禾黍”也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见姜夔《扬州慢》注释)。还有平平常常的“橘树”,因屈原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吟咏而成为矢志不渝、砥砺志节的榜样;普普通通的“柳树”,因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的咏叹而使人想起古代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从而成为丰容盛鬋年华的美人的化身;就连人们餐桌上的“莲藕”,也因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成为高洁人格的象征。还有高山、大海、兰草、木叶;还有流水、落日、飞雨、鸣蝉等等。
这种万物因古诗文的附丽而成为某种精神象征的现象,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解读诗歌语句时一定要关注我们的文化习惯。这样才能够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感情。如“梅”这一意象,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赞美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外,还赞美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的美德。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赞美了“梅花”虽遭摧残人痴心不改的精神。这正是诗人矢志不移、坚持理想的高尚品质的写照。而“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宋朝陈亮《梅花》)则赞美“梅花”香在百花之先,不与百花争艳的高洁品德。
3. 注意引用或化用典故
诗歌引用或活用典故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也是诗歌高度概括、精练的特点所决定的。
a.正面用典
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王谢堂”都运用了典故:朱雀桥、乌衣巷、都是金陵城中秦淮河一带的地名,东晋豪门世族居住此地。王、谢指东晋宰相王导、谢安。了解了这些典故,再加上斜阳野草、燕子归来的烘托,就能较为准确的把握住诗中寄托的兴亡之叹。唐朝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语文第三册)句句用典。
b.反面用典
试题中对所用的较为陌生的典故一般都会作一解释。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正面使用典故的情况较多,但也有反面使用典故的现象。
如:《商歌》(宋·罗与之)“东风漫天地,贫家独无春。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商”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个调值,象征萧瑟的秋天,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情。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于贫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反用典故”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要特别小心。
4. 注意调动必要的生活常识积累
宋朝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如果我们没有“黄梅时节”雨水多达一个月的常识,怎会体会到约客下棋来打发时光的无奈,更怎会想象出作者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的寂寞心情。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果我们没有燕子在同一个巢穴居住的生活常识,恐怕就会怪罪燕子的朝三暮四了吧,如此,兴亡之叹将从何谈起!
五、合理地补充、想象
解读诗歌语句的同时,还有调动联想、想象等一些思维活动,完成由纸上的汉字到脑海中的画面的过渡,以便揣度在这种情境之中,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通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戏分茶”的诗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诗人“听春雨”,“闲作草”“戏分茶”等一些动作,还可以想象到诗人愁容满面,思绪烦乱,独坐窗前,思国家前程之渺茫,想个人仕途之不畅,进而来体会作者不安的心情和绵绵的羁旅之愁,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六、总结明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经过以上步骤的鉴赏,无论诗歌后面的问题中有没有要求回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之类的内容,明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这一步骤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牵涉到鉴赏诗歌有关写作技巧的问题,还因为它是诗歌的“根”与”本”。
七、关注所设问题的具体指向
由于命题者考虑到学生对某一作者比较陌生,又不可能在注释中进行解释,因为那样试题的难度就没有了,所以,命题者在设置鉴赏试题时往往带有一定的暗示性、指向性,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依据诗句本身来解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有可能失之偏颇。
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上渔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问题:透过诗中渔家欢乐的表象,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分析:该问题中的”表象”二字就极具暗示性,它确定了答案的指向是”欢乐的表象”的相反面(也就是”不欢乐”)。试想:白头老人,以船为家,风波浪中,打鱼为生,除此之外,家产尽无,虽钓得新鱼,煮鱼为食,然被生活所逼的无奈,也跃然纸上。诗人以此入诗,表现的是渔者生活的艰辛,表达的是对渔者深深的同情、哀伤。
答案:体会到了渔家生活的艰辛,作者对渔者的深切同情。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问题:①李清照是一位婉约女词人。《渔家傲》整首词都是写,显示出风格。
②这首词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分析:问题①中已明确指出”李清照是一位婉约女词人”,后面要求回答”显示出何种风格”,那答案肯定不是”婉约”风格,因为,如果答案是”婉约风格”的话,那这个设置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意义!故命题者在暗示你,答案应该是”婉约”的相反面——豪放。
答案:①梦境;豪放。
②对光明、自由生活的渴望之情。
八、既要”会于心”,又要”达于言”
通过以上鉴赏过程的实施,可以说诗歌鉴赏的两个方面——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的内容已经成竹在胸了。然而,如何将头脑中的东西变成文字书写在试卷之上,还要斟酌一番。
1. 紧扣问题做答,忌讳答非所问
解答”问答类”的试题,总体要求是”紧扣问题做答”,怎么问,就怎么答;问什么,就答什么。不拐弯摸角,不罗罗嗦嗦,要一步到位。
送元二使安西
唐朝 王维
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题: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写的是。从抒情手法上看,这首诗用的是
。
答案:送别;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秋 词
唐朝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技巧表现的?
答案: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 明确陈述的顺序
解答”综述类”的试题,要注意采用合理的陈述的顺序。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先概括,后具体;先具体,后概括。概括就是用一个肯定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具体就是围绕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语言把对诗句的感悟表达出来,它是较为详细的阐述。
春兴
唐朝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问题:”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两句诗想象新奇,意境美妙。你认为诗句中哪两个字富有表现力?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吹”和”逐”都很富有表现力。(概括)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善解人意,竟吹发了诗人一夜悠悠思乡之梦,而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至魂牵梦绕的故乡。(具体) 春雨
宋朝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的一二两句写耕人在雨中话土地的墒情,话”好雨知时节”,写鸥鸟的因雨来在水上嬉戏的欢跃(具体),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春雨来临的喜悦之情(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