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老人与海篇1
关键词《:老人与海》;海明威;生态和谐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老人与海》被很多人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该部巨着的问世在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同时,学术界也掀起了对其作品的研究高潮。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老人与海》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小说的硬汉形象、悲剧意识,虚无思想和艺术特色等,但是从生态视角进行研究的则较少,这势必造成对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个缺憾。本文试***以生态视角为观照,对这一巨着进行剖析,探究其生态学层面上的意义。生态批评(eocriticism)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它通过寻找文本中自然的缺席,以研究文学作品中自然如何被再现,并通过重新发现、重新思索、重新阐释自然写作,以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作为一位迷恋大自然的作家,对大自然的关注是海明威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大自然中莽莽苍苍的森林,奔腾不息的河流,波涛汹涌的大海,树木葱郁的青山,为海明威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对自然的酷爱又使他一生酷爱打猎、钓鱼、游泳、滑雪等这些接近大自然的活动。他去过伊利诺斯州的大草原,密执安的铁杉林,西班牙、东非、基韦斯特、比米尼,古巴、美国西郊的落基山等地,他用心去贴近自然,欣赏自然,关注自然,努力做到回归自然。甚至他的住处———橡树园、华隆湖畔的避暑茅舍、基韦斯特了望田庄、太阳谷、凯彻姆等,都是贴近自然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他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西班牙内战,旅居过法国和古巴,到非洲打猎,到西班牙看斗牛,还当过救护车司机,受过伤,得过勋章,曾四次结婚,三次离婚,其辉煌而又坎坷的人生更加激发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战争的厌恶,对人类文明的失望。可以说海明威一生都在寻找未遭破坏、未被开发的自然,并希求从中找到慰藉。然而在《老人与海》中,我们虽然发现了一些生态和谐的画面,但更多的则是一幅幅生态失衡的画面,我们似乎听到了画面背后海明威老人一声声的叹息,似乎又看到了海明威老人如同书中的老人一样在生态遭到破坏的环境中挣扎着,思考着。那么他在思考什么呢?
一、没有胜负———老人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
老人圣地亚哥出海八十四天没有捕捉到一条鱼,他不但被剥夺了代教徒弟马诺林的权利,而且受到了当地一些渔民们的白眼。为了不服输,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为了对得起他曾经获得的那些诸如圣地亚哥冠***的称号,他决定冒险,把船划进大海的深处,把陆地的气息抛到身后。圣地亚哥知道大海的深处是一个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他和他的小船到来之前一直保持着自身的生态平衡,构建着自身的生态和谐。他的到来必将破坏它的生态和谐,尽管他也爱着朝夕相处的大海,因为在老人圣地亚哥看来,自然界应该是人类的朋友、兄弟,甚至是母亲。他常梦到“小时候见到的非洲,长长的金色海滩和白色海滩,白得刺眼,还有高耸的海峡和褐色的大山…,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发生过的大事,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某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它们在暮色中像小猫一般戏耍着,他爱它们,如同他爱这男孩”。(参见海明威《春潮·老人与海》,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下面引文同出此书)。他非常喜爱飞鱼,因为“它们是他在海洋上的主要朋友…他替鸟儿伤心,尤其是那些柔弱的黑色小燕鸥…海洋是仁慈并十分美丽的…这老人总是拿海洋当女性”。可见他梦中的狮子不再是凶猛的草原之王,而是像小猫一样可爱,于是在梦中他和狮子的关系不是猎杀和被猎杀的关系,而是像伙伴一样地相互嬉戏,而他和大海的关系也就像母子关系一样。既然他和大海相依为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理论上来说他得保护大海,不能伤害大海,包括里面的大马林鱼,这样他才能和大海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然而现实迫使他放弃了原先的信条,侵入了大马林鱼的活动领域,准备破坏既有的和谐,而大马林鱼也在无意中中了老人的圈套,生态和谐进一步走向失衡。尽管在老人圣地亚哥和大马林鱼之间出现了如下的一些和谐画面“:鱼儿一刻不停地游着,鱼和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行进…再吃一些吧,美美地吃吧…鱼儿,我爱你,非常尊敬你…我巴望也能养那条大鱼,他想,它是我的兄弟…你觉得怎样啊,鱼啊?拖着这船吧,鱼啊…这条鱼也是我的朋友”,但这种人鱼一体的画面背后总是充斥着即将到来的血腥屠杀,而老人也一次又一次地表明了他对大马林鱼的态度“,鱼儿,我要奉陪你到死…不过我今天得把你杀死…我不得不把它杀死,而且得保持精力来这样做…不过我必须把它弄死”。于是无辜的大马林鱼便从不知不觉地中计、全力以赴地逃跑、难以忍受地疲惫、困兽犹斗地反抗,而逐渐走向挣扎,无奈,绝望和毁灭。最后这令人揪心的一幕彻底把人鱼生态的和谐毁掉了“,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他感觉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从水中高高跃起…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大马林鱼虽然死掉了,然而它并没有失败,它在和老人的搏斗中很有风度地、优雅地离去了,它没有放弃自己的尊严与抵抗,它已经为自己和谐的生态环境负了应尽的责任,它让老人吃尽了苦头,使他浑身是伤,疲惫不堪,心力憔悴,最终一无所获。大马林鱼失去了生命,赢得了尊重,老人圣地亚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打死了大马林鱼却得不到它,可见老人圣地亚哥和大马林鱼都在实践着书中的那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给打败”。大马林鱼虽然被毁灭了,但没有被打败,老人圣地亚哥虽然毁灭了大马林鱼,但没有打败它,也没有得到它,他们之间没有胜利者。
二、没有胜负———大马林鱼与鲨鱼,老人圣地亚哥与鲨鱼
大马林鱼和鲨鱼是和谐的海洋生态圈的组成部分,他们能否和谐相处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海洋生态的平衡。在《老人与海》中,他们却和睦不再,可怜的大马林鱼虽然悲壮地死了,但凶猛的鲨鱼却并没有放过它,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海域,不同的鲨鱼群向已经丧失抵抗能力的大马林鱼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规模也越来越大,大马林鱼在默默无闻中任人宰割,身上一块块肉被无情的鲨鱼撕下,在悲壮、惨烈、血腥的屠杀中变得体无完肤,最后只剩下白骨和长刺,生态和谐再次被杀戮替代。但鲨鱼并不是胜利者,而大马林鱼也不是失败者,因为鲨鱼被老人圣地亚哥打得死的死、伤的伤,老人圣地亚哥的行动虽说是为了保护自己用生命拼来的大马林鱼,但却以另外方式为已经死去的大马林鱼报了仇,可见在这场战斗中,鲨鱼不是胜利者,而大马林鱼也不是失败者,因为老人圣地亚哥替它报了仇。同时我们不难发现,老人圣地亚哥虽然打死 第3期一场没有胜负的战斗打伤了一群又一群的鲨鱼,但却无法保住他的战利品大马林鱼。对鲨鱼来说,老人圣地亚哥是它们业已生活许久的海洋生态环境的侵入者、破坏者,对其战利品大马林鱼的攻击就是对老人的有力反抗,最终它们以死伤为代价消灭了整个大马林鱼,可见老人圣地亚哥和鲨鱼之间的战斗也没有胜利者。
三、没有胜负———老人圣地亚哥与社会
老人圣地亚哥是一个打鱼技术顶呱呱、恪守传统捕鱼技术的倔强老人。在八十四天没有捕捉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人们认为他倒了血霉“,不少渔夫拿老人开玩笑”,他消瘦憔悴,手上有勒得很深的伤疤,没钱买吃食,得靠原来的徒弟马诺林给他送来;而曾跟他一起捕鱼的男孩马诺林,迫于父母的压力最后也离开了他,于是他被剥夺了代教徒弟马诺林的权利,而马诺林是他身边唯一的伙伴和助手,可以说支撑着老人圣地亚哥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又被抽掉了一根。马诺林到了另外一条船上,头一个礼拜就打到了三条好鱼,当地渔民们又怎能不对老人白眼相看呢?在物质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他的精神与心理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受到了极大的打 击。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为了对得起他那些诸如圣地亚哥冠***称号的辉煌历史,物质上已陷于困顿、心理上也陷入了绝对孤独的老人不顾一切地要到远海去打一条大鱼。在漫长的三天里,他拼尽全力并且用尽所有技巧却仍像以前一样一无所获。他痛苦地挣扎到自己的棚屋中后,生命体征都已经大幅下降,鱼具也基本被全部毁坏,他虽然向社会证明了自己不屈的精神和高超的捕鱼技术,但除此之外却一无所得,物质状况和身体状况的恶化还将继续下去,心理承担的压力也不会减轻很多,因此也不能说他在和社会之间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同样,他一无所获的回来虽然不能让社会的人对他完全认同,而只能换来人们的一丝同情,但当时社会上对他白眼的人会因为他三天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捕鱼技术而认为他有别于从前,因此社会在和老人圣地亚哥的战斗中也没有获胜。应该看到,尽管男孩马诺林决定不顾父母和社会上的反对回到老人圣地亚哥的身边(似乎老人占了上风),尽管老人准备改善捕鱼工具,弄一支好钢做的长矛(似乎老人下次会获胜),但再好的钢做的长矛也不能掩盖捕鱼工具上的落后,和当时已经被很多人采用的先进捕鱼技术已经无法相比,其后果必将是下一次捕捉大鱼的失败,徒弟将再次离开他,他将再次面临上一次八十四天捕捉不到鱼的困难局面和尴尬境地。可见老人圣地亚哥与社会之间本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却因双方种种原因而被破坏,结果是两败俱伤,不分胜负。
四、没有胜负———海明威与社会
评论界普遍认为海明威和当时他所生活的社会之间也可以看作是一场战斗。这是因为海明威《老人与海》之前的作品《丧钟为谁响起》既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也遭到评论界的批评,不少评论者认为此书和他先前的《有钱的和没钱的》缺乏海明威原先那种凝炼、白描、控制、纯净的艺术风格和冰山一角的写作原则,取而代之的是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直露,认为海明威在创作上开始走下坡路的人不在少数。《过河入林》毫无节制地表现了一位身患癌症的退休美***上校追思昔日恋人、顾影自怜的伤感情调,更加深了评论界的这一推断(参见李公昭《20世纪英国文学导论》第139页,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很多学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海明威像老人圣地亚哥一样也承受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也急于向社会证明自己不朽的创作力。而他沉寂十多年之后并且于1952年发表的《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则让评论界眼前一亮。他们普遍认为这部文笔优美、风格纯净、思想深邃的巨着恢复了他在《太阳照样升起》等作品中的自律、优雅、紧凑、凝炼的写作风格,将他的叙事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也重新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并获美国文学最高奖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于是很多学者说,这证明了海明威在与社会的战斗中获得了胜利。然而笔者认为,海明威在长期的写作生活和坎坷的人生体验中应该对他和社会的这场战斗持无所谓的态度,一种平和的态度。正如前文所阐述那样海明威是一个迷恋大自然的作家,是一个重视生态和谐的作家,他早已把自己融入了自然,融入了社会,早已把自己和社会看作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一部分,并且把维护这一整体关系的和谐作为自己终身实践的目标。这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有反映,如《最后一方净土》、《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以及《丧钟为谁响起》等。既然他根本就没把社会作为斗争对象,又哪来的胜负之说呢?而《老人与海》获得巨大成功之后,评论界再次掀起了研究海明威的热潮,正如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样,该书留给社会一个说不尽的海明威,海明威似乎俘虏了社会,但社会每时每刻的不停变化又何尝不是海明威以后的写作素材呢。此时他似乎又成了社会的俘虏,这似乎告诉我们相互俘虏才是他和社会之间生态和谐之所在。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依据真实人物和事件塑造了圣地亚哥,一个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又不断表示后悔的老人,老人不断说的那句“我原不该出海这么远的,鱼啊,对你对我都不好啊,鱼啊”,不就是海明威本人观点的真实流露吗?可见海明威与社会之间的战斗的胜负无从说起,也就无法分出高低了。正如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样,我们又何尝不能有说不尽的《老人与海》”呢?自从《老人与海》这部博大精深的巨着问世以来,它激起了一个又一个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或者是相同视角的不同认识来阐述他们的观点。为了丰富与补充这些学者们的观点,本文从生态视角全面阐述了老人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大马林鱼与鲨鱼,老人圣地亚哥与鲨鱼,老人圣地亚哥与社会,海明威与社会之间的战斗是没有胜利者的战斗。笔者相信在以后有关《老人与海》的生态视角的研究中,还会有许多全新的观点,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尽早到来。
参考文献:
1.海明威(Hemingwvay,E.)1春潮·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何树、苏友先.美国文学导读与应试指南[Z].上海世界***书出版公司,2005.
3.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刘海平、王守仁1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海明威老人与海篇2
【关键词】:老人与海;命运;骄傲;勇气;成功
厄内斯特 海明威是一位著名的美国作家,多年来他的小说《老人与海》一直是一个流行的话题。许多研究人员做了大量关于小说人物的研究,我想从几个层面分析海明威对人的定义中最具价值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正是他对人的定义: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要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用海明威一个常用的比拟,他就象一座冰山,更大的重量在水面以下。海明威通过描述圣地亚哥的眼睛来揭示他真正的力量:“除了他的眼睛,他的一切都是老的、旧的,而他的眼神是和海一样的颜色,是愉快的、不可战胜的。”
一、 骄傲
当然,圣地亚哥84天的坏运气对他作为一名熟练能干的渔夫的骄傲是一种侮辱。表面上看,圣地亚哥的骄傲迫使他冒险去深海,“超出世界上所有的人”去捕马林鱼。他试***航入远海来展示他的技能的尝试导致了不幸。海明威并没有因为他的主人公充满了骄傲而谴责他。相反,圣地亚哥成了骄傲驱使人取得伟大成就的范例。因为老人承认他杀死那条强大的马林鱼绝大是出于骄傲:“他并不是为了谋生为了卖了鱼买食物才杀了它,他想,你是因为骄傲才杀了它。”并且,因为他捕到了马林鱼转而导致了他被打败的英雄超越。骄傲成了圣地亚哥伟大力量的源泉,没有强烈的骄傲感,人与鱼之间的斗争就不会有,或者更可能的是,在已有的结果之前早就放弃了。
圣地亚哥的骄傲也激发了他超越自然破坏力的欲望。整本小说,不论环境变得多么悲惨,老人都展示出一种抓住马林鱼并把它带回岸上的不懈决心。当第一只鲨鱼来的时候,圣地亚哥的决心在几段里提到了两次。一开始作者说这位老人“充满了决心但是几乎没有希望。”然后,几个句子后,作者说:“他充满了决心但毫无希望地攻击。”这位老人带着同样不动摇的决心面对每一个挑战:为了把那条马林鱼带回岸上他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了打败那些鲨鱼他愿意去死。正是这种去做,去斗争,永不放弃的决心使圣地亚哥能避免失败,尽管他返回哈瓦纳时没有带回战利品,但是他返回时,他已经骄傲地和果断地原谅了自己。海明威似乎想要表明成功不是荣誉的前提条件。取而代之,荣誉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有勇气坚持斗争到底,即使老人带着完整的马林鱼回来了,他的荣誉时刻,象马林鱼的肉一样,也是短暂的,圣地亚哥获得的荣誉不是来源于斗争本身,而是来源于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二、 高贵
已经在几个场合下告诉曼诺林,他是一个奇怪的老人。在这奇怪是高贵的同义词,是一种普通人表面上看来缺少的东西。他现在必须证明它“千百次他已经证明它不算什么,现在他正又一次证明它,每次都是新的并且他证明的时候从未想过过去。”这是圣地亚哥特定心理的一种表达,事实上,他从不考虑过去,每一种新情况出现的时候他总是需要证明自己,他认为高贵是用行动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把那只绕圈的鱼拉上岸累得圣地亚哥筋疲力尽。这位恼怒的老渔夫大喊“你要杀死我啊,鱼,但你有权力这样做,兄弟,我从未见过一条比你更大、更美、更镇定、更高贵的鱼。来杀了我啊,我不在意是谁杀了谁。”和从前一样,这条马林鱼是圣地亚哥的一个高贵的范例。有趣的是圣地亚哥似乎不在意谁杀死谁。这就像圣地亚哥和鱼的关系一样,似乎唤起了以死在一个高贵的对手手中和打败他同样为荣的一种高贵的行为方式。这在圣地亚哥遇到的第一条鲨鱼的描述中鲜明的表现出来“他是一条鲨鱼,生来就是海里游得最快的鱼,除了他的下颌他的一切都很美,他的背和剑鱼的一样蓝,他的腹部是银色的,他的皮肤是光滑漂亮的。”事实上“除了他的大下巴他就是一条剑鱼。”这鲨鱼不是一种污秽或残酷的动物,而是有它自己独特的高贵方式,一条掠夺性的马可鱼。
三、 英雄主义
挺过能打倒人的苦难取得胜利是英雄主义的中心。为了让圣地亚哥成为全人类英雄的象征,他的苦难也必须是巨大的。海明威对英雄主义的幻想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以获得瞬息的完美的结局。英雄做的就是有尊严、有风度地面对苦难,因此海明威强调自我控制。
我们外在的成败对英雄主义来说并不像使我们自己举指与内在的高贵一致那样重要,像圣地亚哥说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我们可以从书中对海龟的描述看到这一点,圣地亚哥说“大多数人对海龟都是冷酷的,因为海龟在被割开、杀死后它的心脏会跳几个小时。但老人想,我也有这样一颗心脏,我的脚和手也像是它们的一样。”这一定义是重要的因为它巩固了我们对圣地来哥不屈不挠的理解。海明威在小说中提出的打不败的品质:他的身体毁灭了,他的心,他的精神将会继续斗争。这预兆出了圣地亚哥将要面对马林鱼的艰巨任务。并且,海明威告诉我们圣地亚哥吃海龟蛋来补充体力,喝鲨鱼肝油来保持健康。这样,他内化了海的特质并且把它们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通过圣地亚哥和曼诺林的对话证明了圣地亚哥在这部小说的结束也是未被打败并且保持着他的尊严。他对那个男孩说的第一句话是“他们打败了我,他们真的打败了我。”在这些句子中,他们指那些鲨鱼。然而,他很快转向了世俗的事情,如怎么处理马林鱼的头,他不在的时候曼诺林捕到了什么鱼。当圣地亚哥由于运气不好,拒绝和曼诺林捕鱼时,男孩说他能带来好运气。很快,圣地亚哥谈论如何做一个新矛为下一次出海做准备。最后,在小说最后一句“老人又梦到了狮子。”这是他出海前力量和青春的象征。确实符合海明威英雄主义的公式,圣地亚哥,经历了所有这些磨难,仍像从前一样保持着未成功也未被打败的灵魂。
四、 成功
海明威区别了两种不同的成功:外部的,物质成功;内部的,精神成功。我们可以从圣地亚哥的衣服、他的船和他的房子看出来,圣地亚哥缺少前一种成功。而由于他拥有后一种成功,缺少前一种成功的重要性就被拥有后者给掩饰了。圣地亚哥的故事可以描述成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匮乏的物质资源的成功,在圣地亚哥一点一点失去他的艰辛所得——极其宝贵的马林鱼之后,他仍以从未被打败的状态结束了这部小说,是因为遵从了内部成功高于外部成功的原则。
海明威巧妙地说出“除了他的眼睛,他的一切都是旧的,它们和海同一颜色,他们是愉快的,是打不败的。”这让人们注意到将上面提到的两种成功一分为二。在引用的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把“一切”当作是他贫困的生活条件;而“他的眼睛”则显示了他的精神胜利。尽管他缺少物质成功,但他打不败的精神战胜贫瘠的物质条件是小说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五、 宗教
在一本人与命运抗争的小说里圣地亚哥对罪的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他疑惑他杀死马林鱼是不是罪。“我想它是罪尽管我这么做是为了生存和给许多人提供食物,那么什么都是罪。”圣地亚哥试***通过回忆起“他生来就是个渔民就象鱼生来就是鱼。”来缓解这种疑惑。根据这种推理圣地亚哥注定要犯罪,也许,要为犯罪受惩罚,受苦。这也许表达了海明威的观点——人生就是具有不断遭受苦难的特征,不是因为一些可避免的犯罪,而是因为人生就是这样。
海明威老人与海篇3
关键词: 海明威 《老人与海》 象征意义
一、引言
海明威以现代叙事艺术和对当代风格的影响而闻名,他的作品《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是一位著名作家,他的写作手法独特,语言简朴而有寓意。从《老人与海》中发现,浮出水面的那部分是象征手法的寓意,而剩下的八分之七则取决于读者的想象力。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展现了作者杰出的文学创作技巧。
对于《老人与海》的象征性,海明威本人的立场是这样的。海明威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海就是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人家说的象征主义全是胡扯。”(Baker 1981:780)但他也曾说:“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着很多东西。”《老人与海》是海明威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巧妙地运用象征主义手法,让小说的主题远远超过了表面材料的内涵。该作品凝聚了他一生的思想和艺术探索,也是他运用象征主义创作取得最高成就的一部作品。
二、自然主义象征与相互依存思想
海明威认为,人和自然是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老人与大鱼的搏斗过程也可以反映出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但是人作为一种生物生活在生态环境中,就需要与恶劣的环境斗争,才能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体现了“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以大海为代表的现实社会既是充满危险的世界,又是永远无法理解的客观存在。因此,大海就是人类社会的象征。海明威所描绘的“老人与海”的***画实际上也是他所生活的那个大时代的缩影。“迷惘的一代”正是被一种孤立无援、人与人、人与生物、人与社会之间冷酷无情的氛围笼罩,整个人生就是孤独荒诞的。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生动描绘了加勒比海独特的环境,一幅生动的海景***立刻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紧接着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包括飞鱼、海洋上空的小海燕、水母、***舰鸟、小金***鱼、野鸭、海豚、大马林鱼及各种各样的鲨鱼等。这些动物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尽管主人公桑提亚哥总是孤身一人,但是他并不感觉到孤独。因为大海里的一切生物,都是他的朋友。很显然,在辽阔的海洋上,桑提亚哥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与大海的关系,就是互相依存与互相矛盾斗争的关系,他既要依赖于大海,又要战胜大海。人类总是和自己所面临的对象形成一种既矛盾又斗争的关系。他对大自然的爱与怜悯的态度,不仅从社会主义的观点上可以解释,而且从自然主义观点及与大自然相互依存思想的观点上也可以解释。
老人与大鱼、鲨鱼和大海的搏斗象征了人类和自然的搏斗,象征着人类和命运的搏斗,也象征着人类和世界上种种“邪恶势力”的搏斗。与自然之间的搏斗其实正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每个人最应该做的也许就是像文中的老人一样,拥有永不可摧的坚强意志,勇敢地与敌人、与自然搏斗,用行为维护尊严。人的不屈精神固然可贵,人的尊严固然不可失去,然而在强调与肯定人类能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人类本身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切不可无视自然规律而盲目求取自身利益,这便是海明威这位先知先觉的伟大作家在小说中给我们的启示。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与战争
欧洲中世纪大规模的蛮族入侵,他们见人就杀。文艺复兴时期,黑死病、鼠***,夺去无数人的生命。近现代社会从资本主义早期走到今天,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地摧残了人性。人类可能还会遇到更大灾难,同样,人类也还会有更多希望。面对这种境遇,要么逃避,要么行动。但是逃避不是办法,“老人”选择了行动。
桑提亚哥所看到的马林鱼似乎比人类“更崇高、更有力些”,也看到了鲨鱼的“无所畏惧”,实际上写鱼也是为了写人。因为他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这一个总要去杀死那一个”,其实也是“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被鲨鱼蚕食后的马林鱼只剩下的“白色鱼骨”又何尝不是战争的另一个缩影。海明威由于从少年时期就具有了“迷惘”的“病史”,而战争给他的精神和肉体都造成了人所不及的创伤,海明威说:“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印象坏透了。”“战争在一个作家心灵里留下的创伤是很难愈合的。”海明威令人拍案而起的反战情绪在他战争为题材的各种作品中有突出表现。在白色的鱼骨这座“小冰山”的底部,还有八分之七可能就象征着残酷的战争。
海明威通过象征性描写隐晦地表达了对美国现实的极度悲观。小说有多处描写“能够使人联想到距离耶稣蒙难”的情景。当桑提亚哥看到星鲨时,他的喊叫就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里而不由自主发出的喊叫声”。这里暗示的“一个人”就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再如桑提亚哥“他扛着桅杆坐在那儿”,还有他睡觉的姿势,“两条胳膊直直地伸在外面,两只手心朝上,就这样瞅着了。”作者用这些象征性描写是在暗示:美国的耶稣又被钉在十字架上了,基督精神死亡了。海明威正是以这种无言的、隐晦的,基督徒或许能够领悟的方式,向绝大多数信奉耶稣基督的同胞、世人传递对美国现实的莫大悲哀。
四、克己主义象征与不败精神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贫穷而又不走运的老渔夫桑提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而他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打不败的失败者”。主人公老人身体瘦小、年迈、身上布满了多年以来捕鱼所留下的伤痕,他身上的每样东西都显得那么破旧,他的船帆“用面粉袋补了又补,正好似一面象征永远失败的旗子;他的神态消瘦而憔悴。他的双手布满了很深的伤疤,这些伤疤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样古老”,这些描写都使作者看到了一个失败者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体会到老人在那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的艰难。老人出海84天一无所获,他仍然没有放弃,想要证明自己的勇气和实力,想要捕获一条大鱼。在第85天又出海捕鱼,这次他真的遇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通过描述老人和大马林鱼及鲨鱼之间三天三夜的斗争,海明威高度赞扬了人类的勇敢和在逆境中敢于克服各种困难的克己主义精神。比如,老人由于年老而导致的虚弱、疲惫、孤独,左手肌肉痉挛,甚至他随时都可能面对死亡。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显示出丝毫畏惧。虽然在返程中大鱼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骨。桑提亚哥用行动告诉了世人: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中的英雄。在人生的种种搏斗中,他追逐着胜利,但也不免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显示出他不屈不挠的性格。人可以失败,但精神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正是《老人与海》所颂扬的精神。
五、结语
《老人与海》运用深刻的象征涵盖了整个作品丰富的思想主题、象征和寓意。老人与大鱼、鲨鱼和大海的搏斗象征着人类和自然的搏斗,象征着人类和命运的搏斗,象征着人类和世界上种种“邪恶势力”的搏斗,也象征着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性。桑提亚哥与强大势力搏斗的不败精神,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着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却无论如何都无法试***改变命运。鲨鱼的“无所畏惧”,还有被鲨鱼蚕食后的马林鱼只剩下的“白色鱼骨”,象征着“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战争社会。他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作品的教育意义依然光辉无限。
参考文献:
[1]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445-447.
海明威老人与海篇4
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大家,也有诸多作家获得了文学至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可谓大家中的大家。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作家像他一样对美国文坛甚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如此深刻的影响,他俨然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他本人、作品以及与他相关的研究也成为后世作家、学者膜拜与研究的对象,他的出现与离开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附近郊区的一个医生家庭,1961年自杀于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在其戏剧性的一生中,海明威积极投身世界,体验生活,为以后的辉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生笔耕不辍,成果颇丰,单是经典成名之作就有多部,如《太阳照样升起》(1929)、《永别了武器》(1929)、《丧钟为谁而鸣》(1940)、《过河入林》(1949)、《老人与海》(1952)。这些作品均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反映了海明威不同人生阶段对社会的冷峻观察与思考,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海明威独特的自然观。其中,发表于1952年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称得上是其经典中的上乘之作,也是其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助推器,在世界范围内更是风靡。截止到2012年,《老人与海》中文译本近40个,小说中桑提亚哥的英雄形象也成了人们永久传唱的经典。
二、《老人与海》故事概述
作为一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就是一个渔夫和鲨鱼搏斗的故事。海明威通过这个朴素简单的故事,像一则人性寓言一样告知世人在人生追求当中“永不放弃”的宝贵精神,不可过分计较物质财富的得与失,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故事的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已经坚持了整整84天还是一无所获。刚开始,一个敬佩老渔夫的小孩曼诺林跟着他捕鱼,可是40天过后,因为老渔夫仍没有任何收获,在父母的强硬命令下,小孩离开了这个没有好运气的老渔夫。失去小孩陪伴的桑提亚哥孤独地在大海上继续寻找目标,可好运依旧没有到来,直到第85天才有了转机。这天一大早,老渔夫就把船划得很远很远,鬼使神差地竟然钓到一条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但是鱼太大,钓不上来,鱼居然拉着老渔夫和船一块儿走,坚毅的老渔夫也没有放弃,和大马林鱼大战两天,最终用叉子击中它。悲剧的是,被击中的大马林鱼流血不止,引来一群鲨鱼的蚕食和攻击,老渔夫依然不放弃,转而和鲨鱼群搏斗,坚强的老渔夫终于回到了码头,但带回来的只是大马林鱼的一副骨架,他自己也累得轰然倒在地上。小孩曼诺林来看老渔夫,依然充满敬佩的眼神,并鼓励他说他并没有失败,在随后的梦里,老渔夫梦见了狮子。
三、《老人与海》——海明威自然观的展示
海明威出生于芝加哥郊外,从小就与大自然亲近无比,酷爱玩耍的海明威经常缠着同样热爱户外运动的父亲出去打猎、骑马、捕鱼等,这种从小与大自然结下的亲近情结有助于他成人后自然观的形成。从心理学层面来说,童年时期或青年时期经历的野外生活,对孩子成长中生态意识的形成具有极强的潜移默化作用,成年后的生活习惯都有以前野外生活的影子。早年创作之前当记者的经历,使海明威有机会穿越各地的河河山山,接触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这为后来海明威创作时体现的自然观埋下了伏笔。同时,对社会满怀热情,使海明威积极投身于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体验了世界各地的自然风情,更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及其对人性的摧残。骨子里对自然的向往,使海明威畅游世界,非洲的草原、中国的绿水、欧洲的高山、美洲的大河都成了海明威心灵震撼的触发点,让他对自然有了一种深刻的理解。
其实《老人与海》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战结束后移居古巴的海明威爱上了出海捕鱼并结实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一次海明威乘船出海遭遇暴风雨,老渔民救了他,从此二人结下不解之缘。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捕鱼,一天出海很远,结果捕到一条以前没有碰到过的大鱼,由于鱼体过大,无法拖动,耗时几天才运回来,但是回来时发现就剩下了一副鱼骨架。这个故事对海明威触动很大,因而他开始结合自己的经历,凭借对大自然的透彻理解,运用超强的艺术处理,让这个小故事成了一个文学经典。小说中涉及诸多自然意象,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同时反映了海明威内心隐藏的朴素自然观。
小说一开始就是对大海环境的热情讴歌,显示了海明威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其中有这样的描写:“陆地上空的云块像山冈一般耸立着,海岸上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呈深蓝色,水中穿梭地闪出点点红色的浮游生物,阳光在水中变幻出奇异的光彩。”寥寥数句,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海天景象,显示出自然的平静淡雅,没有唯心的一味盲目刻画,海水的蔚蓝纯净,天空云朵的气势,清晰地呈现眼前。同样,背后的山是灰青色的,并不是常见的“唯美式”描述,这样反而更加真实,这正是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平静对待而不去过分造作美饰,这不由让我们想到爱默生、梭罗的超验主义自然观。而后面出现的闪闪而动的红色浮游生物更是令景观有了灵动的气息,自然显得更为和谐动态。这种描写算是海明威纯景式的描写,只涉及自然景物,但依然反映了他的自然观,那就是显示自然的平静淡雅本性。
而对人和自然的融合描写,海明威有所区别地对待。一种是人物只是自然的衬托,比如这样的描述:“他划到海里的某一片水域,看见果囊马尾藻闪出的磷光,渔夫们管这片水域叫‘大井’,因为那儿水深突然达到700英里,海流击在海底深渊的峭壁上,激起了漩涡,种种鱼儿都聚集在那儿。这里集中着海虾和可做诱饵的小鱼,在那些深不可测的水底洞穴里,有时还有成群的柔鱼。”这是老渔夫桑提亚哥一出海时作者的一段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冗长的语言,这也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体现形式。通过这段描述,我们看到了海面上闪闪而动的马尾藻,不是很漂亮,只是以本色的朴素形式在那里闪耀,更显质朴之美。这会儿自然界中的动物——鱼儿也出现了,它们在海中自己的空间自由地穿越,似乎与世无争,最多被当做渔夫们的鱼诱饵而已。通过这种情形,作者有意让我们思考自然界中个体的角色问题,在自己的空间位置里自由活动,与邻为善乃本质追求。这段描述顺便带及了人类的身影,当然只是自然的衬托而已,提到了渔夫,提到了渔夫曾经在这片水域有所活动,才有了所谓的对水域的命名。这种意境没有联系到自然界的对抗与杀戮,依旧阐释着自然的和谐,也可以说是对抗的和谐。鱼儿成了渔夫的鱼饵,成了杀戮的对象,但正如小鱼吃水草一样,成为彼此共生共存的链条。而这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最淳朴的关系。另外一种描写就是,自然成了人物活动的衬托。在渔夫桑提亚哥与鲨鱼对抗搏斗的过程中可以明晰感知。小说中有这样几句:“它选择是待在黑暗的深水里,远远地避开一切圈套、罗网和诡计。我选择的是赶到谁也没到过的地方去找它。”这完全成了人类和自然界对抗的写照,显示出彼此的对立。人类的诡计与动物的智慧在博弈中对抗,而“黑暗的深水”等自然意象则成了对抗的背景衬托。这是数百年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浓缩体现,它并不是海明威宣扬的主题。相反,在与鲨鱼对抗的过程中,老渔夫桑提亚哥体现出的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意识令我们深思。在与大马林鱼对抗的一天夜里,老渔夫曾经说出这样的话:“我很高兴,我们不必去弄死那些星星。”他把大马林鱼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对大马林鱼他有这样的感慨:“在海上过日子,弄死我们自己真正的兄弟,已经够我们受的了。”从桑提亚哥对待星星和大马林鱼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无奈与庆幸。作为渔夫,他的使命或职责就是捕鱼,然而他却把鱼类当做自己真正的朋友,可以想象他内心的苦楚,也许是生活的无奈才致使其去捕鱼养家。而只有对星星发出庆幸以表达对大马林鱼的悲悯情怀,他是多么希望大马林鱼能像星星一样继续点缀我们的星空和海洋。在与自然对抗的过程中,人类体现的悲悯意识正是海明威通过老渔夫桑提亚哥之口告知人类的。
四、结语
永恒的经典之所以千古不朽,不仅在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慧眼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高超运用,更在于作品永久的社会辐射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老人与海》这个取材于真实生活经历的中篇小说,用笔不多,题材也不新,海明威却能把它打造成为一个传世经典,就在于作者运用了简练的语言,融合了大自然的内在潜质与人性世界的真美,一方面,展现了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面对困难的积极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展示了在大千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不是社会的主宰,鲨鱼之类更不是人类的主宰,人类应该告别陈旧的“人类中心主义”,冷静平等地对待自然中的万物。人类和世界万物都是大自然的有效组成部分,不可诋毁、对抗另一因素,相反,大自然应当朴素、平静地存在。作为曾经宣称“大自然主宰”的人类,切忌再用所谓的“理性主义”来理性地对待这个世界,那样大自然必将失去“理性”。当今人类内心那片久违的宁静以及对自然的悲悯意识,正是我们应当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动力源泉。《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朴素自然观或许正是我们“只知其名不知其真”的追求理念。
[参考文献]
[1] 鲁枢元.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M].海口: 南方出版社,2002.
[2] 高青.海明威自然观的双重性及其悖论——生态批评视域中的《老人与海》[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3] 余箐,王桃花.生态批评视野中的《老人与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2).
[4]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海明威老人与海篇5
关键词:桑提亚哥 精神世界 超越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文学创作的最高峰,他成功地刻画了桑提亚哥这一人物形象。海明威早年比较悲观,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态度和观点在晚年改变了许多,《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精神世界正表现了这一点。这里着重从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以及他的乐观态度和永不服输的精神中,对桑提亚哥做深层意识的挖掘和精神世界的探索。正如书中所说的那句话:“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他可以被消灭,可不会被打败。”[1]桑提亚哥的精神上是永远也击不败的。
一、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老人与海》塑造了桑提亚哥这个经典的硬汉形象,讴歌了面对强大不屈不挠的所谓“重压下的优雅风度”[3]。这里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桑提亚哥的硬汉精神在小说中的充分体现。年轻时的桑提亚哥,曾和一个黑人大力士扳过手腕子,开始时,两人势均力敌,不分胜负,但最后,桑提亚哥以顽强的毅力使那黑人败在他手下,他成了当之无愧的胜利者。到了老年,桑提亚哥的精力不比当初,毅力也有所衰竭,但其硬汉精神却不减当年。老人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有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老人以不屈不挠的精神,竭力奋战两昼夜,终于以其硬汉精神降服了这庞然大物。把大鱼刺死,拴在船上。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老人实际上成了鲨鱼的手下败将,老人的失败并不是缺乏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是年老体弱,再加制服大马林鱼消耗了大半精力。鲨鱼可以打败老人的肉体,但那硬汉精神却是永存的、打不败的,因此,桑提亚哥永远是一个精神上的胜利者。
二、桑提亚哥的乐观态度
在桑提亚哥的精神世界中,另一个值得讴歌的精神――自信、乐观,在桑提亚哥眼中,永远充满着希望。就是在极度困苦的环境中,老人也表现出乐观的精神:“Everything about him was old except his eyes and they were the same color as the sea and were cheerful and undefeated.” 桑提亚哥连续出海了84天,一条鱼也没有捕到,可是“那双眼睛啊,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4]作者又将“那双眼睛”轻轻一点,就让读者体会到老人那昂扬、达观的精神世界。
在小说中,海明威通过桑提亚哥的海上斗争形象地诠释了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种种的考验和磨难。无论白天黑夜,无论有多少条鲨鱼轮番攻击,无论他受多重的伤,无论他有多么疲劳,多么饥饿,他从没有想过放弃。桑提亚哥用它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生活的困难中,应该勇敢地面对,微笑地面对,要对生活充满希望,不能被眼前的困难所压倒。
桑提亚哥的乐观态度贯穿着小说的始终,体现于文中的字里行间。例如:原先跟随桑提亚哥出海捕鱼的小孩,谈到他爸爸把他叫到别的船上去,说道:“He hasn’t much faith” “No,” 老头说,“But we have,haven’t we?”桑提亚哥的乐观态度是绝对的,是不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不用与他人比较的乐观。在桑提亚哥的生存哲学中,即使遭遇了极点的背运而孤独无助,人也只能乐观地面对。桑提亚哥的乐观精神,是老人抵御风雨的雄鹰,是老人胜利的预言,也是勇者的象征。正是这种乐观的态度支持他度过了那一无所获的84天,也正是这种乐观,使桑提亚哥可以在精神世界中超越现实的挣扎,让一切失败都转化为精神的胜利。”Every day is a new day. It is better to be lucky.[2]
三、桑提亚哥永不服输的精神
《老人与海》在淡化背景、超越时空限制下突出了桑提亚哥的永不服输的精神。孤独的老人在同外界强大势力的斗争中,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但是桑提亚哥勇敢的对付敌对势力,决不认输,即使失败了,也保持优胜者的风度。从表面看来,老人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可是,从桑提亚哥的精神世界来看,老人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尽管生活的无情,让桑提亚哥屡遭厄运,但他那股强大的“***暮年,壮心不已”的永不服输、进击不止的精神力量,给人留下生动感人的不可磨灭的印象。
尽管老人已年迈力衰、饱经沧桑,岁月和命运几乎夺去了他的一切,但老人仍有对胜利的冲动和渴望,依旧梦见那金黄色的狮子。狮子是作者反复运用的象征意象,每当老人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需要力量来支撑下去的时候,每当老人孤独无告的时候,总是会梦见海滩边上的狮子,来象征着老人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精神。可以说,在桑提亚哥的精神深处,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胜利,充满着成为雄狮,成为王者,成为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胜者的冲动和梦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桑提亚哥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充分地感悟到:“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充满希望是一个人的责任,无论是胜利的欢乐,还是失败的痛苦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无限执着的追求才是永恒的。”[5]我们对于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应该像桑提亚哥的精神世界那样,永保乐观的态度,永不服输地拼搏,以硬汉的形象屹立于风雨之中。
参考文献:
[1]Hemingway,Ernest The Old and the Sea[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52.114.
[2]Hemingway,The Old and the Sea[M].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1. 24.
[3]张玉书.20世纪欧美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30.
海明威老人与海篇6
【关 键 词】海明威 研究 综述
一
首先笔者对海明威作品的现代叙事艺术也即创作风格做了一个梳理。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为由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海明威。“现代叙事艺术”素来为海明威研究的热点之一。
首先从语言文体方面来看,一般学者们认为海明威的语言风格以电报式的简洁,生动,优美,含蓄而著称。戴金喜在其《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一文中认为海明威喜用安格鲁・萨格森词汇,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其行文以短句为主,穿插以长句。薛海燕在其《主题的微观再透视》中指出海明威喜欢用大量的自由直接隐语和独白式直接隐语。在《老人与海》中,仅就飞机飞过天空至老人将致命的鱼***刺入大马林鱼的胸膛这一片段而言,共出现了41处自由直接引语,20处直接引语。由此可以看出海明威小说的语言风格清新,明快,简洁,流畅,质朴无华,有极强的画面感,节奏感和音乐感。
其次从叙事技巧研究来看,主要认为海明威采用客观真实的有限叙事方法,使叙述尽可能冷静客观,拒绝主观干预,让人物按照客观逻辑来行事,在行动中显示个性与品格。何海英在《独特的形式美――海明威小说的语言特色》中认为他的小说常常只有人物的对话与行动,由人物角色的行动和事件,造成一种具有实感的画面,通过情节的发展来提示主题。
最后关于象征性,许多学者认为海明威善于通过象征来扩大他作品的容量,含蓄地表达他的思想,他运用象征的技巧十分高明,从不滥用,而是根据作品的内容巧妙地发挥这种“诗的技巧”,使本来平面的肖像一下子具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深刻性和生动性。苑东香在其的象征手法》中提到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社会的剪影。大马林鱼象征人的理想,追求和目标。关于的“鲨鱼”的象征意义,也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诸如象征复仇女神,象征时间,象征死神等等。这些鲨鱼无疑是冷酷和可怕的异端世界的象征。恰恰相反的是,老人是整个人类的美好象征。
二
关于海明威思想的研究可谓是不计其数。笔者主要归纳总结了以下几个研究领域:硬汉精神,海明威的死亡意识,虚无意识,悲剧意识和荒诞意识,哲学思想,生态思想和伦理思想。
硬汉精神
可以说被研究的最多最透彻的就是海明威的硬汉精神或者准则英雄了。在海明威看来真正的英雄不在于那些胜利在望时的勇敢,而是明知前面是失败而依然挺起胸膛无畏地走下去的人,即西西弗斯式的英雄。张丽,孙周年在《死亡・孤独・抗争――论海明威作品的悲剧意识》中提到海明威将西西弗斯式的绝望与奋斗相融合,这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醒冷峻的现代悲剧意识。刘久明在《重压下的优雅风度”与海明威的“准则英雄”》中认为海明威的硬汉们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从《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到《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菲特力,再到《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和《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可以看作是海明威的人物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这三个发展阶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海明威小说中的悲剧主人公是如何从一个消极处世的迷惘者而成为一位积极抗争的悲剧英雄的。
海明威的死亡意识,虚无意识,悲剧意识和荒诞意识
对生命悲剧性的揭示,贯穿在海明威全部小说中。海明威几乎所有小说都写到死亡或涉及死亡问题,以至有人提出死亡是他全部作品中潜在而又反复浮现的唯一主题。死亡无所不在,它不仅是生命的终点,而且随时威胁人的生存。暴力,战争,手术,拳击,斗牛,狩猎等,都渗透着死亡的。伍建华在《海明威死亡意识论》一文中认为海明威笔下的死比生更现实,也更真实。《乞力马扎罗的雪》对主人公哈里弥留之际各种复杂心理的描写出神人化。苏顺强在《论海明威的虚无思想》中认为海明威的小说浸透着一种虚无思想,海明威的人物是痛苦的,他们因虚无而痛苦,又因痛苦而更感虚无。海明威的虚无思想决定了他创作的主题――“人的本质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性”。这一主题形成了海明威作品的令人沮丧的、低沉的基调。苏煜在《试论海明威的荒诞意识》中说海明威虽然不属于荒诞派作家,但他的作品中却透发出强烈的荒诞意识。在海明威的笔下,焦虑是荒诞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海明威的哲学思想
首先叔本华的“人生即是痛苦”的哲学命题,在海明威的一些作品中,得到了形象化的体现。林一民认为叔本华曾作过比喻:人生如同怒海行舟,千方百计地避开暗礁和旋涡,但到头来,却走向必不可免的船沉海底。《老人与海》带着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浓厚色彩。人们在桑提亚哥老人归航的途中,在他小船的破帆上,看到了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子。
其次是尼采的超人精神,尼采认为美体现在强力意志、超人之精神,人生是悲剧的人生,唯全意志意欲的艺术才能让人摆脱生之悲剧。而海明威其人以及其作品中的硬汉精神、主人公的悲剧性的人生以及创作语言方面正好体现了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和悲剧人生的美学思想。戴树萱在《尼采哲学、美学思想与海明威的小说创作》中说道也正如尼采所认定的美是具有强力意志的特征一样,海明威眼中的美也是体现在强力意志上。
最后是存在主义对在海明威作品中的体现。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孤独,痛苦,虚无的。因而重要的是人自己的行动,“人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懦弱,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而在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中,同样强调选择和行动的重要性。杜隽在《海明威与存在主义》中提到海明威的作品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表现手法上也与存在主义作家(如萨特)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海明威的小说简约,含蓄,不注重人物性格的生成,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刻划人物。这两大特点与萨特的“境遇剧”创作有惊人的一致性。
生态思想
近年来,随着生态思想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从生态角度来阐释海明威的作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着明显的生态意识,然而海明威本人的生态意识却是矛盾的。马云霞和郝佩宇认为海明威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他热情歌颂桑提亚哥老人不屈不挠地与代表自然力量的大鱼和鲨鱼搏斗的精神;另一方面,他描绘浩瀚的大海五彩缤纷,静谧迷人。重返自然的怀抱是生态文学批评的另一理想这一理想也在《老人与海》中体现出来。桑提亚哥就是敬畏自然的原始先民的化身。老人的梦境也充分表达了回归自然的愿望。在老人远航前、船上休息时,以及老人远航归来的睡梦里,呈现的都是金色的海滩,与人相处融洽的狮子,还有怡然自得的人们,人完全地融于自然。这是老渔民的梦想,也是生态文学批评的理想。邓世彬在《二元对立自然观的悖论――生态学解读》解读了《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对待自然的双重性。他一方面肯定自然不可战胜,人应该亲近自然和热爱自然,谴责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径;另一方面却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高唱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表现了现代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迷茫。
伦理思想
聂珍钊在《丛林法则》一文中深入探讨了《老人与海》中的伦理意识,《老人与海》中,反复出现的狮子形象体现了自然界的丛林法则,揭示了潜藏于老人潜意识里生存竞争的伦理意识。老人出海捕鱼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老人同大马林鱼和鲨鱼之间的血腥搏斗是按照动物界的伦理进行的一场生存竞争,是为老人信奉的丛林法则作出的伦理诠释。老人用自己的失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伦理混乱的典型范例,他的失败表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伦理越位,不能毫无限度地入侵大自然留给其它生物的领域。
三
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是作为有争议的热点来被解读和研究的。有研究者认为海明威倾向于用男性视角来创作而忽略女性,甚至故意将女性妖魔化。而有些研究者则认为其实海明威是具有双性视角的作家。
于冬云在《对海明威的女性解读》中把海明威小说中的女性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女性,像海明威的第一个妻子哈德莱,第四个妻子玛丽、《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战地钟声》中的玛丽亚等都是这一类型的女性。她们是海明威和他的男主人公心目中的“天使”,其存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她们是男人的审美对象。其二,她们是男人征服的对象。第二种是有自我意识,要求与男人平等甚至竞争的女性。可再被细分为两种类型,第一,“魔女”。在父权文化世界中,“魔女”指称那些不道德,诱惑男人、对男人的主置起破坏作用的女人。这种类型的女性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有《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布莱特。布莱特是一个有着明确的性意识的女性,而且她也不愿为杰克放弃自己的权。第二,女英雄。《战地钟声》中的比拉尔是海明威笔下唯一一个与男人并肩战斗的女英雄形象。隋燕在《没有女人的男人――也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中认为海明威的作品带有很强的男性意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始终处在男主人公的阴影遮蔽下,成为没有话语权利的傀儡。
四
近年来,随着比较文学的兴起,学者们也经常将海明威的作品和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林一民将《老人与海》和《一个人的遭遇》进行比较,认为两者都是从哲学的高度,直接对人的命运,人类的生存意义进行独特的表现。但是,由于两位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哲学观和艺术观不同,又是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层次去考察人的命运,因此两部作品在基调和风格上迥然不同。
沈一鸣在《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19至20世纪英美文学的个人主义英雄范型》认为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首先都是英雄,也就是说,他们都敢于为人类的和个人的理想而战,并坚持不懈;他们都敢于挑战比他们强大得多的敌手,无论这敌手是人,社会,还是抽象的命运。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都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拜伦式英雄悲剧性在于其理想主义的努力的失败,他们往往怀着满腔热情,但最终还是不免会失败,甚至毁灭个体生命。海明威式英雄的悲剧在于理想主义的缺失和意义的虚无。
参考文献:
[1]王宁.海明威的美学思想及创作实践[J].外国文学研究,1983(3).
[2]戴金喜.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以《老人与海》为例[J].南平师专学报,2006(1).
海明威老人与海篇7
(一)女性与海洋的共生性“海”作为整部小说题目的一部分,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所占的地位及意义本身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从大海这一原型来分析,她代表着人类的母亲。虽然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女性形象,但是大海这一形象的意义却能够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小说中存在女性角色,这一点在海明威使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对其展开描述的过程中就能够确定。在这部作品中,老人曾经这样来形容过海洋,“她是仁慈而美丽的”,“他一直将海洋称为lamar,那是人们使用西班牙语来叫的一个词,在他们的语气中总是将海洋看成是一名女性”。在很多时候,桑迪亚哥都是依靠海洋来生存的,他通过捕鱼来获取生活所需要的资源,否则他的存在就无从谈起了。按照生态女性主义的看法,自然与女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合就是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人们普遍使用大地来象征母亲,同时海洋自身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命的孕育系统,海洋与大地的作用一样,都是用自己广阔的胸怀包容与哺育了世间千千万万的生物。海洋赋予生命,让世界充满了色彩,但是人类是怎样来对待海洋的,笔者在下文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二)桑迪亚哥对海洋的摧残很多学者普遍都觉得,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对于女性的压迫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主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受到父权制度社会文化的压迫与剥削,并且被放置于边缘的地位,在这些方面,自然与女性都有着相同的命运,即她们都是父权制的牺牲品。恰恰是因为女性和自然之间的相通性,当自然受到蹂躏的同时,女性也受到了奴役与剥削。在这部小说中,老渔民桑迪亚哥被海明威塑造成一个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渔夫,这个老渔夫把自己一辈子的时间都用在了捕鱼上,但是海明威为什么会在小说的开头部分就描写桑迪亚哥已经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呢,同时在下文的描写中读者也可以知道老渔夫在过去也有过相同的经历,这些现象难道不是因为海洋对人类的报复吗?在小说中海明威虽然并没有非常明确地提出,但是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分析,海边的人们一直以来都是依靠捕鱼来生存的,如果失去了海洋,他们就不能生存。所以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向海洋母亲索取,从来没有想过关于休渔期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毫不留情地进行捕鱼活动,不断地扩大捕鱼范围,导致了海洋的生态遭到破坏,海洋偶尔也会向人类进行报复。
二、《老人与海》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还存在另一个让老人不能忘记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就是小孩马诺林。马诺林的形象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形象之一。他属于一个继承希望的人物。在小说中,对于小孩的性别描述是比较模糊的,他本来是一个男孩,但是海明威却将他的思想、语言以及行为都描写成了女孩的特质。首先,在小说中,桑迪亚哥好像不喜欢把马诺林当成是一个男孩子来看。也许只有在捕鱼的时候,小男孩的男子汉形象有所体现,但海明威并没有对其进行描述,而单单是一笔带过,但马诺林的女性形象却非常明显。海明威不留余力地描述马诺林对桑迪亚哥的悉心照料以及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老人对于马诺林真诚的关心以及思念很明确地告诉读者,海明威不单单希望让马诺林成为老人的继承者,同时还为这一角色赋予了其他的意义。笔者认为,老人桑迪亚哥与小孩马诺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师徒,也可以是父子,甚至可以是夫妻或者恋人。马诺林这个性别模糊的人物形象和海明威的幼年经历息息相关,海明威的父母为其灌输了模糊的性别意识,他的父亲常常带他出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而具有女权主义的母亲却刻意把海明威打扮成比他大一岁的姐姐的模样,为海明威穿女性的衣服,梳女性的头型。海明威正是在这种性别概念含糊不清的环境下长大,对于女性自然而然地拥有某种感情,同时这也让他形成了双性视角。其次,在这部小说中,还体现出了海明威对于两性关系的思考。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海明威身为当时时代的一员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正如同上文中分析,海明威对于女性具有更多的体验,但是这种认知普遍是伴随着非常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海明威非常同情那些受到压迫的女性,尽量刻画出她们的不幸,海明威支持女性去争取自己自由的权利,在他的作品中塑造出了很多新女性形象;另一方面,海明威又害怕女性主义太过张扬而威胁到了男性的传统权利,这种矛盾是双向性的,不仅是对女性而言,同时也是出于男性的软弱。正是因为这种矛盾,海明威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些理想中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能够很好地和男性融合。所以,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刻画出一个具有女性特征的马诺林和老人和谐共处,正是处于他本人对于男女之间关系的体验。最后,从《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整体结构来看,马诺林的角色作用还可以与老人的角色进行互补,在桑迪亚哥身上所缺少的东西读者都能够从马诺林的身上去挖掘。老人没有后人,也没有妻子,而马诺林很好地补充了这些角色;当老人需要与人进行沟通或者需要受人照顾的时候,马诺林也进行了补充;在老人捕鱼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帮忙的时候,马诺林是最好的人选;老人的坚强中带有一丝温柔,而马诺林充满温柔的感情中也略带了一丝坚强。海明威还在小说结局的地方巧妙地描写了一位女游客,从而带给读者非常强烈的心理暗示,这一女性人物的出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在小说中仅仅使用了几句话对其进行了描写,看似简单的描写实际上体现出了海明威的良苦用心。海明威笔下的女游客这样说到,“我过去没有见过鲨鱼,不知道鲨鱼有这样好看的尾巴”。这正是画龙点睛之处。海明威借助女性的赞美,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肯定了老人努力的价值,同时透过女性的口吻来对老人的形象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在两性关系中,海明威试***寻找男与女性认可之间的平衡。
三、结语
海明威老人与海篇8
【关键词】海明威,《老人与海》,艺术成就
《老人与海》出版50多年了,但仍历久不衰,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读者,包括中国在内。它用十几种语言译出,成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艺术成就:
1.简约的风格
海明威有一句名言:“冰山在海上移动是很庄严、很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海明威反对传统史诗式的小说,也从不写恢宏的长篇巨著,他的小说往往只载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做“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海面之下,但他又要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老人与海》就是这样,情节非常简单,除为开头与结尾简单写老人亚提亚哥与孩子曼诺林的交往,中间篇幅全是老人在海上所见所闻、所想、所为,特别是老人与大马林鱼对峙搏斗的艰难经历,这就是故事的全部情节。这样,使人们读起这篇小说,似清澈流畅、朴实无华的散文,简洁含蓄。
2.精湛的叙事艺术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是这样评价海明威的:“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这突出表现在他的近作《老人与海》中。”在这部短短5万多字的中篇小说中,海明威把其精湛的叙事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冷静的纯客观的叙述。小说开头和结尾部分主要通过老人桑提亚哥和孩子曼诺林的对话来交代老人的生活背景,以及这一老一少之间真挚的友谊。对话采用的都是直接引语,没有转述,没有叙述中介,它使读者与文本中的人物零距离接触,直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小说主体部分,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独白,小说仍大多采用自由直接引语,将老人内心的感受直接袒露在读者面前,由于没有叙述语境的压力,能自由表现人物话语的内涵、风格和语言。
2.2 频繁转换叙事情境。小说开头部分“准备出海”采用的是作者叙事情景,采用第三人称“他”“老人”的口吻描述老人的相貌、阅历、居住环境、生活状况,把故事的主人公展现给读者。小说主体部分——老人与大马林鱼搏斗,采用两种叙事情境,一是作者叙事情节,二是人物叙事情境。写老人每一个捕鱼动作时采用作者叙事情境,叙述者仍以第三人称的眼光来观察。对于老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作者则采用人物叙事情境,用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让老人自我倾诉,叙述者还经常潜入到人的潜意识中,通过内心独白,揭示出老人的内心世界。
3.以写实达到象征寓意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托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途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一副骨架。这件事给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决策觉察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并与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开始创作《老人与海》,并与1951年2月23日完成初稿。小说发表后,许多人感到这篇小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但海明威却对此予以否定,他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海就是海,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人家说的象征主义全是胡扯。”不过他也曾经说过:“我试***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够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可能代表许多其他事物。”的确,尽管海明威的写作动机并非象征,但由于他为小说虚构了一个虚的背景,它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这就使得故事近似寓言,作品本身所散发出的浓郁的象征意味却是人们普遍能感受到的:马林鱼可以象征人生的理想,鲨鱼可以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大海可以象征变幻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可代表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勇气和力量,桑提亚哥可以是人类中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的代名词,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可以蕴含着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而孩子准备与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则可以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精神将代代相传。为什么作家明明在写实实在在的人物、景物和事物,然而却达到如此引人深思哲理的效果?读读海明威的生平介绍,是他一生勤奋写作所致,是其丰富的生活经历加上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所致,更是海明威艺术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所致。正如一个优秀的诗人在他努力再现原汁原味生活得诗作中不经意地援用了典故一般,并未刻意追求,只是底蕴深厚使然。
总之,《老人与海》的篇幅是简短的,然而,在这短短的文字当中,却渗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体现着作家精湛的艺术功力,因而,这部作品才被世界广大读者长久地喜爱着。
参考文献
[1]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6.
[2] 孙海芳.《外国文学史简明教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海明威老人与海篇9
一、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是其典型代表作。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斩获了多项文学奖,在1953年获得了普利策奖,并在第二年又凭借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身处古巴时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围绕老渔夫在海上的生活经历,讲述老渔夫在克制住了大鱼后,在返航过程中又遭遇了鲨鱼的袭击,于是老渔夫又与鲨鱼进行了激烈而又惊险的战斗。小说中涉及多个文学形象,例如老人、鲨鱼等,这些文学形象在海明威笔下都富有强烈的象征性意味,象征手法也在小说中得到了鲜明的展现。他用大马林鱼象征理想以及人类作为一个生命体而无法逃避的欲望纠缠;而鲨鱼则象征逃脱不了的悲惨命运;大海象征了风云变幻的整个人类社会;狮子则象征了果敢英勇,消灭罪恶,创造美好的未来;主人公桑地亚哥是整个人类社会中的硬汉代表,他具有不服输和勇于抗争的精神,而他在捕鱼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危险遭遇象征着人类与自然厄运之间的对抗,他的失败收场则意味着人类无论做出怎样的努力都难以逃脱自然命运的钳制。海明威曾说,这个故事可以被无限地延伸为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关于小渔村、人物性格等都可以展开细致的描写,但是很显然他并没有这样做,他的这种简略的创作手法被称为“冰山”。他经常根据冰山原理去设计小说中的矛盾和情节描写,他正是要通过这种简单的故事描写与自己、也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就好像是在述说一个寓言故事,抑或者是一个哑谜,但都需要读者去深入地探析全文,从而挖掘出文本中蕴涵的价值。这部意涵浅显的中篇小说在不同的读者面前也会产生多种反射,站在不同的视角也能挖掘出不同的结论,得到不同的人生启示,总结出不同的象征意涵。尽管海明威曾经说过最不喜欢采用象征手法来创作,认为大海无论怎么变都是大海,孩子终究是孩子,但其实他真正想要说明的是,《老人与海》中他着力于刻画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实的孩子,这些象征物象都是真正的,没有参入任何杂质。
二、象征内涵
美国作家海明威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象征派作家,他只是在文学创作中采用了象征手法。事实上,象征派和采用象征手法来创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象征派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以象征为主,并不仅仅是单一的采用象征手法。象征派作家也经常采用象征的手段来凸显主题内涵,而采用象征手法来创作的作家只是利用这一手段来进一步地挖掘主题。简单地说,以象征手法作为写作策略的作家只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来作为小说内涵的补充和深化,但也许小说中并不仅仅采用这一手段。象征是作为一种事物或者定义的集中代表,只要能表现出某一种事物或者思想的特定符号都可以称之为“象征”。它包含的事物十分的广泛,具有丰富而又深远的意涵。它往往是借助某一意象来引发读者的情感认同和思想共鸣,并促使文学作品饱含了永恒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中采用象征手法来完成主题的构建,很显然他是属于后者。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叙述了老渔夫已经有84天没有捕获任何一条鱼,与他做伴的小孩曼诺林在第40天的时候离开了,但老渔夫在第85天意外地捕获了一条珍贵的鱼。就在他返航的途中遇到了鲨鱼,而这条珍贵的鱼也被鲨鱼抢夺,最后只剩下一堆骨头。此时的老渔夫已经无法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劳动成果,只有那鱼骨头能说明他的惊险遭遇。海明威采用象征手法进一步剖析了这个故事中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老人与海》象征手法的多重运用
(一) 老人的象征
小说《老人与海》深刻地描写了老人具体采用什么手段与鲨鱼展开激烈的战斗,并凸显出人类在遇到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小说中为读者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充满自信、果敢的老人形象,但是细细地品读文本也能挖掘出老人作为一个象征意象蕴涵了深刻的哲理,他象征着一种顽强和坚忍的精神意志。小说中描写到老人每取得微薄的胜利都需要付出几倍的惨痛努力,以至于他最后陷入难以收拾的惨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虽然失败了也可以称为胜利者。因为在他身上,无论是面临了怎样艰难的处境,他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自然进行抗争。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硬汉精神的老渔夫,也要面对自己的年老,所以他也不免会感到力不从心,或许他随时都可能死亡。在他的整个生命中,他没有显露出任何一点畏惧感,特别是在他与鲨鱼交战时说出的鼓励自己的话语,更是鲜明地展示出他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
(二)大海的象征
在《老人与海》中,大海是老渔夫进行捕鱼的主要场所,也是与鲨鱼展开斗争的基地。在小说中,海明威并没有过多地对大海进行描写,而是通过老人的回忆等形式来展现出一个富含主观色彩的大海。在大海中也埋藏了激烈的斗争,如鲨鱼吃海龟等循环下去,但就是这样一个适者生存的大海世界中隐藏了种种预料不到的危机。所以大海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也象征着等级制度,可以说,美国社会中几乎没有公平,而是强调等级。只要有权就能颐指气使,而底下的平民只能受尽侮辱和剥削,就如同小说中描写到的老人与大海之间的搏斗,意味着美国等级的剧烈差别。
(三)鲨鱼的象征
《老人与海》中描写的鲨鱼则象征着残酷和邪恶,老渔夫与鲨鱼进行的三天三夜的搏斗过程就象征着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双手来获得幸福的生活,暗喻人类在心中对于未来寄予了希望和憧憬,而幸福的获得必须与邪恶力量进行激烈的斗争才能如愿以偿。小说中设置的鲨鱼是海明威特意设计的一个具有象征性的角色,老人把马林鱼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珍贵,但是鲨鱼突然出现抢夺了马林鱼,甚至把马林鱼吃掉了,致使马林鱼最后只剩下了骨头。鲨鱼还不断地侵袭老渔夫,经过长时间的搏斗,老渔夫最后还是把鲨鱼杀掉了。鲨鱼无疑代表了邪恶,它们的生活法则就是对他人的幸福进行残酷的掠夺,而老人则作为守护幸福的象征,正邪两方展开了相互的对抗,而要获得幸福就必须要打败邪恶。
(四)骨架的象征
小说中描写到的马林鱼的骨架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斗志,它是老渔夫获得精神支撑的一个代表。当老渔夫在持续了84天都没有捕获到鱼的时候,他仍然没有气馁,而是毅然地选择继续出海。小说中也描写了老渔夫和马林鱼之间的激烈斗争,经过了一番生死搏斗,老人终于如愿地得到了马林鱼,但是在他返航的途中却遭到了鲨鱼的侵袭,于是他为了保护自己得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与鲨鱼进行了长时间的较量,但最后马林鱼还是逃脱不了被吃的下场,剩下的只有骨架,而这一堆骨架却无法证明老人的胜利,但是却依然成为了老人精神世界的象征,代表了老人对自然的生死搏斗,甚至是失败后对死亡所展开的对抗。
(五)标题的象征
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生动地展现了老人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中与大海之间的对抗。事实上,这个标题中的“老人”并不是一个独有的象征体,他代表了与渔夫同一类别的人类及其坚韧的精神品质。这一类人不会向命运低头,尽管面对自然界中的艰难困境,也要保持抗争的勇气和信念。虽然代表胜利的马林鱼最后只残留下了一堆骨头,但是在这场人类与自然的生死抗争中,老人所宣扬的人类坚毅品质和高昂的精神在文本中得到深刻而又饱满的展现,因此,《老人与海》这个标题的意义是真正地把人类和自然实现了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彰显出人类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价值,这一可贵的人类精神在文本中得到了肯定和赞扬。
四、结 语
海明威无疑是美国现代的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他老年时期所创作的,也是最受瞩目的一部小说,它虽然是一部中篇小说。但却包含了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创作思想,具有深远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内涵。小说创作的背景处于美国的战后时期,当时的美国人民已经忽视了自我奋斗的价值追求,处在和平时期的美国社会中充斥着腐朽、堕落的风气。而海明威则深刻地意识到人生中最为可贵的应该是勇于追求的这个过程,每个人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过程,所以他在小说作品中总是赋予他者一种敢于挑战的勇气和决定。小说《老人与海》充分地展现出象征手法的具体运用,并对老人、大海、鲨鱼等象征蕴涵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后人也能不断地从这部小说中摘选有效的价值思想。
[参考文献]
[1] 杨秋喜.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手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04).
[2] 任燕燕.浅析《老人与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9(02).
[3] 刘建芳,李绍杰,毛海涛.硬汉与基督――《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分析[J].时代文学(双月版),2010(10).
[4] 章志红.现实与理想――试析《老人与海》的象征主义手法[J].作家,2011(12).
海明威老人与海篇10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忧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一场“文学***”,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作为初中生的我,对于他的一生,只能感慨!“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没错,这句话就是出自于海明威着作《老人与海》中的一句经典语句。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几乎都是在写老人桑提亚哥出海钓那条大鱼的故事:好几天,老人与那条大鱼在海上,有风、有浪、有小鱼,没有淡水,没有食物,只有鱼。有点恐怖,有点枯燥。可它就是那么真实,那么让人难忘。是的,是这样叫人难忘,这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魅力。也许,我就是被这画面给吸引住了。而且,小说里的那个老渔夫,海明威并未刻意用笔墨诉说他的善良,而老人从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话语反而更能让人看到他的灵魂深处。他心的善良如同重重掩在岁月幔帏后面明亮的灯光,偶尔透出一缕光线,让人猜想到是何种饱经沧桑的善良在后面闪亮。
如果你看了关于海明威这个成功人士事迹,或许,你也会质疑,究竟是什么会令他有这么伟大的成就?其实年少的我也不知道,但我觉得大概是一种精神,一种硬汉的精神吧,也有可能是别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海明威老人与海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