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篇1
关键词:《峨眉山月歌》 “月” 感性
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似乎都有着一种独爱月亮的情结。《诗经・陈风・月出》以“月出皎兮”的诗句来衬托佼人的娇美;诗佛王维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为我们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纯美诗境……月亮情结可以说是一种民族心理,在唐王朝的国度里,最善于表现这种民族心理的当属“诗仙”李白。人们常说“太白十诗九言月”,可见,在李白众多的诗歌中有许多描写月亮或有月亮意象出现的诗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等等。
细析《峨眉山月歌》一诗,我们也不难体会到诗人独特的月亮情结。诗的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共七字,“月”字位于正中,前后分别有三个字加以修饰、补充。前三字“峨眉山”,点明了地点,即映入作者看到的不是别处的月亮,而是峨眉山上的月亮。后三字“半轮秋”,我们应重点抓住“半轮”一词。“半轮”,即半月形,这里是补充说明月亮的形态。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往往被视为人间聚散离合的标志。苏轼曾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将人的悲欢离合寄托在了月的阴晴圆缺。在《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月的形态是“半轮”,这残月为我们营造出一缕缕离的氛围,给读者流露出作者悲的感受。作者从小抱有“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宏大抱负,此时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于是写下了这首离蜀远游的启程绝唱之歌。作者告别故乡,辞别亲友,独自一人在外,度着孤独、漫长的羁旅岁月。因此,作者内心充满了离愁别绪,这种离愁别绪在作者心中不断地涌动,进而产生了“悲”的情绪与感受。
首句写的是峨眉山上的月亮,可谓之“天上之月”,第二句“影入平羌江水流”则描摹了月影倒映在川流不息的平羌江中的美景,即“水中之月(影)”。在天上月光的注视和水中月影的陪伴之下,李白连夜登舟出发,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则讲述了他出发的境况。第三句以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夜)、出发的地点(清溪)、作者的去向(三峡)。
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揭示了这首诗歌的主题,即对“君”的思念之情。对这首诗歌主题的把握关键在于对“君”字的理解。过去,人们常常把“君”字理解为“友人”,但是纵观全诗,我们很难发现有“友人”存在的踪迹,因此,我们也很难推究出思念朋友的意思。现在,有人提出可把“君”理解为“月亮”,这种观点是否恰当?我认为,把“君”理解为“月亮”是可行的。李白“偏爱”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暮从碧山下,山月同人归”。在他的诗歌中,常将月亮人格化,常视月亮为自己的契友。李白为什么常将月亮视为自己的契友、知己?古人常说“同志为友”,要成为友人,而且是契友、知己,显然,彼此要有共同的志向、追求,换言之,需在心灵上形成某种契合。月亮往往散发着光明、圣洁的象征意义。再看看李白,李白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变时期,在当时腐朽的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之下,他怀才不遇,但他不屈服于黑暗势力,不苟同流俗,始终保持着傲岸不群之姿态。正如他自称自己为“青莲居士”一样,李白有着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优秀品质;又如同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写到的那样,李白有着一种“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的人格品质。由此可见,月亮的圣洁、光明与李白高洁的人格品质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契合。因此,李白常将自己的生命、情感寄托于月亮之上。
把“君”理解为“月亮”,那么最后一句可说成是“思月不见(月)”,意在说“想看月亮,但是看不见月亮”。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质疑,诗歌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上高高悬挂着半轮秋月),显然是能够看见月亮的;这里,将“君”释为“月”,即“思月不见(月)”,看不见月亮。那么,我们把“君”释为“月”是否造成诗歌首尾矛盾呢?我们仔细分析诗歌会发现,其实并不矛盾。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是不矛盾的。
一.从理性的角度上来看。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写出月亮的形态是“半轮”,即“半圆形”。结合地理学科有关月相的知识,我们可以得知,这种半圆形的月亮从月相上我们称之为“弦月”。“弦月”有“上弦月”、“下弦月”之分,“上、下弦月”除各自形成具体月相的时间不同以外,它们月出、月落的时间也不一致。“上弦月”月出于正午,月落于半夜;“下弦月”则刚好与之相反。由首句我们已知月亮为“弦月”,从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我们得知作者是在夜晚出发,而此时要形成“思君(月)不见(月)”的意境,则可推出这半轮秋月是“弦月”中的“上弦月”。此时的“半轮秋”已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中,所以有“思月不见(月)”之说。
二.从感性上加以分析。“思君(月)不见(月)”体现了作者对家乡、亲友、月亮等的浓浓的思念之情。作者乘船漫溯于蜀江之上,渐渐远离自己的故乡。此时,作者眼中的异地之月显然与作者心中的家乡之月是有区别的。在作者心中,故乡是自己熟悉、喜爱的,所以,一种“月是故乡明”的独特情感油然而生,作者想念的是故乡的月亮,而不是异地之月。因此,作者身处他乡,仰望异地之月,不禁发出“思君(月)不见(月)”的感慨。作者在这里为我们展示的是一种“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
峨眉山月歌篇2
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
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峨眉山月歌篇3
峨眉山以其秀丽山水风光和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著称于世,享誉天下,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为此留下千古绝句,呤颂此山的诗词,歌赋传承至今。
鸟瞰峨眉山,风光秀丽,植被茂密,编制出绿色的海洋,山野里花团锦簇,郁郁葱葱,青山之间,一道瀑布飞流直下,巅峰之下,神泉碧水,下通江陵。峨眉山是绿色的山,风光奇丽的山。
游峨眉山,沿山路拾级而是,令人感到满目青翠,山野里野花清,香空气醉人,人游其间,灵岩叠翠,罗峰晴云。观不尽,双桥清音,洪椿小雨,一线天涧;赏不完,象池月夜,金顶佛光,日出云海,峨眉灵猴;峨眉山神奇、奥妙尽现其中。
峨眉山蕴藏丰富资源的宝山,各种各样的植物3000余种,千年桫椤,堪称与恐龙世代的植物活化石,银杏、珙桐,佛兰、含笑更是峨眉山的瑰宝,每年春下之交,盛开在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峨眉山还有稀有珍奇的动物,像树叶一样的枯叶蝶,有筷子一样粗长的大蚯蚓,会唱动人音乐的弹琴蛙;可以发出婴儿般声音的娃娃渔尤其罕见。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它秀丽的同时,也给予了它的灵性。峨眉山-------令人神往的山,天下名山。
峨眉山月歌篇4
2、原文: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朝代】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译文 :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峨眉山月歌篇5
一读古诗之“未成曲调先有情”
古诗是一种意境,一种精神,执著于解词析句上的兜圈子。如何领略诗词中丰富的意象、蕴涵的感情呢?古诗的教学应该给孩子们一个诵读古诗的氛围。诗与歌本是一体的,一曲悠扬的古筝,可以带你来到一个离别的长亭;一首苍凉的胡笳,可以带你来到秋风萧瑟的古战场;一段急促的琵琶,可以带你来到波涛汹涌的黄河边……教者在课前找到适合的音乐,是古诗教学的初始手段之一,踏着音乐的节拍,就能开启古诗之旅。比如,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前播放“但愿人长久”的音乐,让学生进入情境,学完后再让学生把词的内容填入这首歌曲中进行演唱,现代和古典的结合让学生回味无穷。
“未成曲调先有情”,除了教师营造的氛围外,还需让学生主动进入诗作的情感世界中。诗作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挥洒下的作品,让学生走进诗人生活的空间、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遭遇,与诗人感同身受,才能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例如,教《示儿》前,可简介陆游生平,让学生知道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写诗时南宋已摇摇欲坠,这样学生方能更好地把握此诗的悲和其中的坚定信念。
二读古诗之“大珠小珠落玉盘”
古诗不同于现代白话文,他有独特的语言美,韵律美,古诗首先要读准确了,才能读出韵味。这个准确,一是读音准确。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这里如果读成了斜(xié),那么这首诗就不押韵了;比如“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这里的“见”通“现”,读成“见”,诗意就改变了。二是停顿正确。一般而言,五言绝句的节奏是××|×××,七言绝句的节奏是××|××|×××,而诗题的停顿则需要灵活把握。比如“峨眉山月歌”,这里究竟是“峨眉山月|歌”,还是“峨眉山|月歌”呢?通观全诗,诗人望的是月,思的是人,是借月抒怀,因此诗人要描写的对象是月,峨眉山是地点,所以应读成“峨眉山|月歌”。读正确后,还要读出节奏。对孩子而言,有时诗意太深奥,吸引他们的其实是诗歌的韵律,是诗歌像唱歌一般的节奏。如教学一年级诗歌《江南》时,先让孩子们一气呵成地读,接着教他们以声断气不断的节奏来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加着重号的字加以适当重音)。这样,读出了顿挫的语调后,再让孩子们加上动作来读,就达到婉转动听的朗读效果。多样化的读避免了孩子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指读,也避免了拖腔拉调的唱读,古诗在孩子们的口中真正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了。
三读古诗之“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要感知其中的意境,需要的是在读中悟,在读中解。如《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如果只是讲解,那么学生很难真正体会诗人那种虽处境孤独,但依旧傲岸不屈的性格。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师播课文录音)
师:听着诵读,你心中会有什么感受?这样的空旷,这样的无声。
生:孤独感
师:文中有吗?你油然而生的是孤独。细细地读,静静地品,文中哪几个词还能读到孤独?用笔圈圈。还有哪些字也在写着孤独?
生:绝、灭。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找这两个词吗?
生:没有人,没有鸟。
师:空旷无人,这两个字看似写鸟、写人,实则写孤独。看看,再找一找。是一座山,是一条路吗?还有吗?
生:千山。
师:为什么是这个词?
生:是很多山,很多路,都没有人。
师:这么空旷的世界只有渔翁一个人,这种孤独太深、太浓、太厚了。
生:千万孤独。
师:看似写景,实则写情,写了千万孤独。谁来读?
(生配乐读)
师:我看到了千万孤独,我听到了飞鸟绝迹的感觉。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这个永恒的孤独来。
诗是活的,常读常新。多读,就能读出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正如诗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读古诗之“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同一时代,不同的作者对于相同的事物会有完全不同的见解;而同一个作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使是对于相同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把相同主题的不同作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交给孩子们阅读,不但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而且可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古诗素养,达到“为有源头活水来”之境。例如,教六年级下册杜甫的古诗《闻官***收河南河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阅读,以“安史之乱”为背景,让学生初步感知诗人的颠沛流离;再出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理解诗人的忧国情怀;然后范读《闻官***收河南河北》,感受诗人的“喜欲狂”,整合古诗资源,于一喜一悲中,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强烈爱国情怀。
峨眉山月歌篇6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安徽省芜湖市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初二:钱懿
峨眉山月歌篇7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内涵也往往不同。李白在他的作品中赋予了月亮哪些内涵呢?下面让我们结合他的几首作品来了解一下。
唐开元十三年,踌躇满志的青年李白要走出自己的家乡,到外面的广阔世界去周游一番。在离别家乡时,那种依恋之情怎能割舍?明月就成了这种思乡之情的最好载体。《峨眉山月歌》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写于开元13年,即公元725年。这一年二十六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在离开家乡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尤明。 “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同样写于出川的途中,作者第一次走出大山,目睹平原风物之盛,为美丽的景色所陶醉,用诗绘下了这美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川,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这里“月亮”是美丽事物的映衬物。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大约天宝八年,离京漫游的李白在扬州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官夜朗的消息时,强忍心中的悲愤,怀着对朋友的倍加关心,写下了这第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西,交给那不幸的贬谪者。李白在诗中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之人格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与怀念之情。这里,“明月”是作者关心、怀念友人的“纽带”。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年,当时李白在长安。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彷徨。
峨眉山月歌篇8
呼伦贝尔:世界上最美的草原
呼伦贝尔东邻黑龙江,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带,地广人稀,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这里的草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大兴安岭林莽苍苍,遍地是宝,多民族聚居区使呼伦贝尔风土人情各具特色,独添魅力。
海拉尔四面被草原包围,伊敏河将小城一分为二,海拉尔河从城北玩转扫过,不愧“草原明珠”之称。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草原,几千条大小河流,草长莺飞。额尔古纳河为蒙古族发祥地,上下游流域地形差异很大,草原丘陵、湖泊沼泽、沙洲岛屿、峡谷山地无所不包。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是针叶原始森林,山峦起伏,树木参天,溪流密布。满洲里是中俄边境小城,干净、漂亮,俄罗斯建筑。
林芝:不是江南胜江南
林芝是海拔最低的地区,只有2900米。与其他地区不同,林芝呈现一派森林云海风光,以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著称于世,并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垂直地貌分布,异常丰富的植被及野生动物资源,原始自然风貌保存完好,被誉为“江南”。这里还是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他们的生活习惯及皆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色彩。
林芝地区是特殊的热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七八月平均气温13~21℃之间,气候宜人。
鲁朗林海两侧青山中是溪流蜿蜒,野花竞放的草甸,篱笆、木屋和牧民的村落星罗棋布。巴松措为红教(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集雪山、湖泊、森林、瀑布、牧场、名胜古刹为一体,景色殊异,实为人间天堂。
峨眉山:无四季之分,只有冬春之别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7月平均气温为11℃,最高20℃左右,无四季之分,只有冬春之别。山上有寺庙28座,重要的有寺庙,佛事频繁。峨眉山地势陡峭,秀甲天下,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树种。山路沿途猴群结队,向游人讨食。
峨眉山经典景点包括金顶景区、万年景区和清音景区。金顶代表峨眉山佛教最高境界之地;万年景区为峨眉山佛教心脏位置、李白吟诗佳地;清音景区是峨眉山秀气之精华地,也是峨眉山夏日里最凉爽的净地。
甘南:格桑花开满凉爽的雪域高原
甘南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风光秀美,藏族特色浓郁,境内有山地气候,也有高山草原景观,是自助休闲游者的“背包天堂”。甘南的夏季是最美的季节,气温在15℃~26℃左右,凉爽宜人。
甘南以藏族民俗风情、藏传佛教文化建筑和草原风光为主,这里有藏传佛教寺院121座,其中包括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寺,寺内有造型别致的贡唐宝塔;有“虎穴仙女”之称的郎木寺,一半属于甘南,另一半属于川北;有天险腊子口等遗址;有天然牧场桑科草原,开满格桑花。草原上有独特的民族节日,如娘乃节、莲花山花儿会、插箭节、淋浴节等。牧民们举办赛马会、大象拔河、赛牦牛等民族活动。如有兴趣,你可到牧民帐篷里做客,过过吃糌粑、喝青稞酒、住帐篷的生活。
迭部至朗木寺沿途景色不输桑科草原等,途中寺庙如造仓寺、电尕寺等规模小却非常宁静。郎木寺早晚课后会有辩经,是僧侣们学习藏学和佛学的方式之一,动口动手,场面激烈胜似争吵,值得一看。
门源:青海湖边看油菜花海
门源因油菜花而著名,七八月正是门源油菜花绽放之时,也是门源气候最惬意的季节,白天最高温25℃左右,夜间最低只有十几度。
高原特有的蓝天白云,白色祁连雪山,几百亩金黄的油菜花海绵延,蓝色的大通河穿流而过,碧绿的杨树在岸边摇曳多姿。
油菜花最佳观赏拍摄地有三个,一为距县城西北20公里的青石咀镇圆山观景台,这是花海中唯一的圆形小山丘;二为县南海拔近4000米的达坂山观景台;三为门源县往北山方向的田间道路。除了看油菜花,青石咀往西30公里左右的岗什卡雪山也值得一观。每年7月,国际环青海湖自行车赛(门源段)和门源花儿会(中国民歌体裁山歌的一种)如能有幸碰上,无疑给旅程添一抹风情。
伊春:原始森林沐浴天然氧吧
伊春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位于小兴安岭腹地。伊春是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城市之一,夏季温热、短暂,雨水较多,平均气温在18~23℃间。
境内沟谷密布,大小河流702条,河水清澈见底。伊春是我国著名的林区城市,蜿蜒的汤旺河边遍布大大小小的国营林场,森林覆盖率82.2%,堪称“天然氧吧”。这里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誉为“林都”;曾挖掘出大量不同种类的恐龙化石群,因而又被称为“恐龙故乡”。
伊春市内越往北,越深入小兴安岭腹地。较著名的景点有茅兰沟,为地壳变迁的褶皱断裂而形成的深谷;汤旺河,中国唯一的国家公园,以稀有的花岗岩石林地貌景观和完善的原始生态为特色;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山林奇石为其一绝,你可在此进行负氧离子“森林浴”;丰林河是原始森林漂流最佳地。
伊犁:“塞上江南”瓜果飘香
峨眉山月歌篇9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这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平。
峨眉山月歌篇10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话译文:
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话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3、《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朝代:北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阁夜》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白话译文:
年中白日的光阴逐渐缩短,寒夜霜雪笼罩着荒远天涯。
破晓时***营中鼓角的悲壮,星河的影子在三峡上荡漾。
荒野中的人家为战争痛哭,远处传来渔夫悲凄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