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课堂笔记篇1
地处偏僻山区的农村学生,受地域、家庭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局限,相比视野开阔的城镇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差距越来越大。如何全面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养,使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急需探讨的话题。我通过近十年的教学摸索,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始终做到突出课堂,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抓住以下两点。
一、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四步互动式"。
(一)、预习发放指导
教师给学生们课前指引学习研究的路径,要认真指导学生预习,布置预习任务。预习内容既有基础知识的掌握,资料的搜集整理,还应有文本的阅读理解(课文整体感知、结构、主题、写作手法以及含义深刻句子的品味),文本阅读理解一定要注意精心设计问题,便于学生动脑思考。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主动接受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激发学生们学习的趣味性、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如:我在教学《少年闰土》时,主要布置以下预习任务:1、搜集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了解鲁迅。2、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在文中勾画出7个生字和5个词语,并把注音和词义积累在预习本上。3、二读课文,找出闰土讲述的几件趣事,了解闰土的性格特点。4、再读课文,划出并体会含义深刻或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后,可以让小组讨论制定预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采取小组轮流对全班同学布置预习任务,从而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和任务进入自主预习环节,通过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和与之相关资料,探究、感悟、吸收、积累新知识,并记录整理学习笔记,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疑点问题进行圈点勾画加以梳理,准备在课堂上向老师、同学质疑。自主学习关键是预习时间的调配。精读课文或预习量大的课文,专门安排一节预习课;略读课文或预习量少的课文让学生课余时间完成。这一环节的重点是教师要辅导学生养成如何整理笔记,如何梳理问题或疑点的习惯。这一环节的难点是预习结果的督促检查,教师可用随机抽查批改、小组长检查或小组交流检查等多种方法,努力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三)、课中交流展示
教师通过情景创设进入课堂后,教师或学生先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接着进入展示环节。此环节首先按预习指导分组在课堂上通过黑板展示、多媒体展示或小组交流展示等方法把预习结果呈现给大家。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我分六个组进行展示:1、生字注音和多音字;2、词语解释和近反义词;3、鲁迅介绍;4、闰土讲述的四件趣事和闰土形象;5、含义深刻的句子;6、朗读课文。其次让展示同学或本组其他同学充当小老师角色,小教师设计问题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问题设计突出应考训练和分层训练,尤其利用简单题目关注学困生的展示,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如:《少年闰土》中学生设计的题目:给生字注音组词,给多音字注音;词语造句,写近反义词;四件趣事中"雪地捕鸟"文中哪几自然段讲述?闰土"见多识广"的特点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等等。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对知识内容进行评价、点拨和总结,来体现教师主导地位。最终达到同学间、师生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并对疑点问题通过相互讨论辩解得到解决。交流结束后指导学生完善、修改自己读书笔记。
(四)、课后拓展提升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练习册等复习资料进行强化训练,同时针对教材内容的感悟认识,还可以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或研究型活动,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或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系统的梳理和写作练习(日记)等。如:学习《少年闰土》后,可以让学生阅读《故乡》后,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性格的巨大反差,理解造成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或学习课文外貌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求学生仿写老师或同学外貌,写的时候不出人名,只写特征,让全班同学猜猜是谁等。
"四步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使我的语文课堂比以前变得活泼而生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能够在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成绩。多年的教学探索深深领会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随着新的教学理念深入,我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提升语文素养整体的关键。
(一)、调控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总以一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尊容"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把自已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挥学生积极创造力。这将改变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解除束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知品位,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一个个昏昏沉沉。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我倡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学生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三)、"听说读写"相辅相成,发展学生思维。
少年闰土课堂笔记篇2
一、猜读法的提出
1.阅读教学现状之反思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文章亲密接触的过程。教师应当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感知文本,思考文本;不能以教师的阅读结果(其实大多是从参考书上生吞活剥下来的)来取代学生的阅读过程。这似乎已不新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教师仍然舍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长期形成的以教师讲授教材知识为中心、以学生听记和练习为主要目的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依然顽固地占有市场,教师仍然热衷于照本宣科。从字词讲到内容,从主题讲到写作特色,面面俱到,恨不能全灌了之。只可惜“知识不是商品,不能直接地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杜威语)。结果听得人昏昏欲睡,激不起学习思考的念头,即使有认真的学生埋头苦摘,可摘下的这些理解的结果又有多少意义?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这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分析研究饭里有什么营养成份,可就是没有真正地扒几口!无怪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的,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说到底仍是观念在作怪:教师眼中只有教材而没有活生生的学生,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当作容器!
2.对教材的重新认识
要重新认识教材的作用,就无法回避对什么是语文的思考。有观点认为,语文课不是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主的课程,语文课不是知识中心的课程,人的语文水平――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只能在实践活动(或者叫做交往活动,阅读也可以看作是―种交往)中发展和提高,语文课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具有学科特征的活动课,活动课程则是以学生的活动为核心,强调教师辅助作用的教学过程。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只是课堂学习的一个凭借,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就是如何用好课文这个例子,超越例子;即不把学例子当作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将其看成“桥梁”,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探索规律,通过这个“桥梁”让学生到达更广阔的人文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灵动起来,飞舞起来。这便是猜读的魅力。
根据阅读教学虚拟论思想,这种缘于课文却又不受课文制约,但又不脱离作者和其所处时代的猜读教法,其实体现了过程虚拟。强调从解读课文这种作者思维的物化结果来再现过程,并在过程中虚拟文章的立意选材、语言运用和谋篇布局,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调动自己全部的生活积累和审美感受来表现课文丰富的可能性。而运用比较是激活和评价学生虚拟过程的有效方式,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在筛选比较中提高。
二、猜读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知道,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其的感悟和理解。而猜读就是让课文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成长需要相沟通,激活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的方法。如下面这则为《故乡》设计的导语――大家是否还记得鲁迅笔下《百草园》里的名叫迅哥儿的“我”?有一天,他家里来了一位与他年纪相仿的小孩闰土如果你是迅哥儿,你希望闰土是怎样的一个小朋友?请同学们猜测,畅谈后再阅读有关少年闰土部分,小闰土的品格特征与你猜得差不多吗?――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但是教师从同学们猜测畅谈少年闰土部分入手组织教学,突破教材原来顺序束缚,进行重新筛选组合,目的是为了提升他们的主动探索的欲望,让阅读过程更加显示出个性色彩,并为进一步学习下文作了准备。这可看作是第一次猜读或叫阅读前的猜读。
下文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闰土的变化及其深刻的社会因素,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制约,就必须突破学生的认识局限,但是理解的起点又不能脱离学生的经验世界,这是一个难点。该如何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参与到教材中来并始终保持探索精神,这更是一个难关。不妨让学生以设计重逢场面来猜读一番。
少年闰土课堂笔记篇3
一、创设情境要有的放矢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他们创设生动情境,营造浓厚的氛围,激活他们的创造潜能。比如导入设计方法多样,或提问导入,或复习导入,或故事导入,或音乐导入,等等,都应有的放矢,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反应,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比如在《春》一文的导入,笔者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看到《春》这个题目,我们会想到哪些景物,并选择一景物口头加以描绘,语言尽量要优美。”再导入对课文的学习,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与大家所描绘的有哪些异同。这种情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比如在讲《藤野先生》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1937年,在日本的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热情高涨,急不可耐地进入课文的学习。由此可见,背景知识的介绍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创设了积极的氛围。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要求教师要有所选择,做到有的放矢,切不可为新颖而新颖,结果离题甚远。
二、 互助合作要面向全体
著名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认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得生动活泼,又能尝试成功的喜悦,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各组中只有少数“优等生”“坐庄”的现象,其他学生完全成为配角,特别是一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更是边缘化,不利于全体学生能力的提高。为此,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让各小组每一个学生轮流为“主”,特别关注一些中等学生及学习能力相对欠缺学生的参与,并大力表扬他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三、师生质疑要巧用智慧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门艺术。它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有效的问号。”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让提问更有智慧,更为有效,设计有价值、有趣味、有创意的问题,不仅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有时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可能没有精心设计,不是太宽就是太窄,不是太深就是太浅,结果表面热闹,问题却没多大价值,不能启发学生对课文更深层次理解,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激情。比如教授《背影》一课,笔者设计的问题是:“文章为什么要抓住父亲的背影来写?又从哪些角度加以刻画的?文章开头先交代父子已有两年多没见面有什么必要?这段话去掉好不好?”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深层思维,让学生对文章的选材、主题、详略等方面深入思考。
在课堂上,笔者也遇到过学生有智慧的质疑,还是在《故乡》一文中,当我们谈到闰土说的“看跳鱼儿”这件事,文中说“鱼儿有青蛙似的两只脚”,有学生问:“鱼儿有脚吗?”面对这一质疑,笔者巧妙地问各位学生是否见过,他们都说没有。不过有学生问笔者是否见过,笔者回答:“老师也从未见过,但只有谁见过呢?”学生答:“闰土。”笔者又问:“我们都不知道,只有闰土知道,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答:“他知识丰富。”笔者说:“用课本上的话回答就是……”学生齐声说:“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又回到了原文的教学,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少年闰土课堂笔记篇4
一、注意选择激趣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媒体激趣法
这一激趣方法主要是适当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营造出声、形、色结合,***文并茂的教学意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更直观地感知学习内容,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可提出问题: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济南的冬天的?然后配乐创设情境,要求学生朗读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画面,要求学生看***复述内容。①第一张***:阳光下山景***。要求小组选出代表看***复述第二自然段的内容。②第二张***:薄雪后山景***。学生看***复述课文第三自然段内容。③第三张***:城外远望山景***、冒着热气的绿水***。这样,通过多媒体手段,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所描绘的意境,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 对比激趣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知识点的内在关系,亦或相似、易混的知识,诱导学生进行新旧比较、正反对比,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在分析对比中深化认知,巩固记忆。
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教师可利用对比启发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闰土形象,提问:和少年闰土相比,中年闰土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闰土的变化呢?通过对比启发,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其由人物形象的分析进入到对文本主旨的分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设疑激趣法
设疑激趣是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可打破学生原有的知识平衡,使其产生认知冲突,形成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设悬置疑,诱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使其在解疑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探究,自主学习。此外,故事激趣、比赛激趣等都是有效的激趣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
二、注意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 注重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是主要阵地,但课堂时间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课堂听课效率,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听课方法,使其学会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引导学生重视课前自主预习,提前梳理知识,标出不懂之处,便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认真听讲。如在教学《十三岁的际遇》时,教师可提问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①了解作者。②文章的标题是“十三岁的际遇”,那么此际遇指的是什么?③观看或查阅有关北大的资料介绍,谈谈你对北大的印象。④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如何知道的?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⑤找出“我”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尤其是进入北大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同时,在自主预习中,学生可勾画出不懂之处,写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便于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
第二,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需要做好听课笔记,便于今后复习与巩固。所谓“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再好的记忆也会有遗忘的时候,而通过笔记记录却可帮助我们克服在头脑中记忆与储存知识的时限性,可见,记笔记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强化记笔记的方法。如记录重难点:当教师分析、总结知识重难点时,通常会加重语气,放慢速度,反复强调,亦或板书呈现,此时,学生可用简洁的语言记录,这样便于课后复习,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记教师板书的表解、***解、提纲等;记教师补充的内容;记典型例题、未理解透彻的内容,便于课后请教老师或同学等。
2. 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诱导学生大胆发言、主动学习,实现师生间的有效对话、多向互动。如教师可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其敢于表述不同的观点,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理解。
如在教学《端午日》时,教师可提问导入: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教师可请学生回答,亦或让学生举手回答。过渡: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沈从文是如何记录茶峒人欢度端午节的,在这里我们又可体会到怎样的文化魅力、民族精神?这样,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中,使其主动学习,找出答案。
少年闰土课堂笔记篇5
[关键词]音乐 语文课堂 情感教育
让音乐牵手语文课堂,旨在对语文课堂注入情感关怀。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或循循导入,或渲染气氛,或调动情感,或深化意境,或突出中心,或愉悦身心,其作用不一而足。经过课堂实践探究,笔者归纳出如下五种“牵手”类型。
一、课文导入型
中国有句古话说:“善于始者,成功一半。”可见,开头的好坏,对于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音乐这种听觉艺术,它最能拨动人们的心弦,掀起情感的狂澜。如教《次北固山下》一文,我先播放《橄榄树》歌曲,好多学生会跟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唱着唱着,大家沉浸在“乡愁”之中。此时,我顺势写出题目,简要讲解了题目中“次”(停泊)的意思后,启发学生思考诗中怎样表达了作者的乡愁?同学们动情地朗读,继而踊跃地发言……
再如,教《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为了把学生带入诗人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把握全诗的内容及诗中所蕴涵的深沉的思想感情,我播放《阳关三叠》二胡独奏曲,学生从听觉中感受到悲伤、哀婉的气氛,他们也似乎置身于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气氛之中。有这样的感情积淀,对本诗就能轻而易“教”了。
又如,教《看云识天气》一文,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认识云就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我用闽南话唱了浙南民歌《天乌乌》中的一小段:“天乌乌,要下雨,阿公扛锄头去掘芋……”学生笑了,我顺水推舟,同学们,你想快速成为气象小专家吗?那么请看课文……
上面所述的音乐导入,渲染了气氛,调动了情感,架起了“教”与“学”的桥梁。难开的“头”开好了,结果往往也会好。
二、配乐朗读型
配乐朗读,犹如有伴奏演唱,歌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是通过演唱者和伴奏的共同再创造得以最终实现的。同样,选择适当的音乐有助于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
如教鲁迅先生《故乡》一课,为了让学生从闰土少年时的形象与中年时的形象的巨大反差中把握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能领会当时社会的黑暗。在朗读描写少年闰土部分,我选择了富有江南水乡气息的江南丝竹《欢乐颂》来配置音乐情境。这一首曲子气氛热烈,旋律轻快,与闰土少年的开朗活泼相映成趣,学生深深地被少年闰土的快乐所感染。而在朗读中年闰土部分则选择《江河水》来渲染气氛。这一曾被用于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苦难岁月》配音的著名二胡曲,开始便是一段类似哭腔的引子,接着,音乐由低到高,迸发悲伤的气氛、情绪,随着旋律的缓慢,缠绵悱恻,似在诉说满腔的悲苦。一时,课堂里气氛低沉,再配上抑扬顿挫的朗读声,更显得凄凉悲伤。在这两种截然不同气氛对比下,只见学生动情动心,仿佛回到了闰土生活的年代,更深地体会到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生活滋味,并且领会到作者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故乡》的最后一段,作者从对故乡的伤情中解脱出来,写出了有关“路”的深刻内涵,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因此,我选择了刘天华先生二胡独奏曲《光明行》的引子,来表现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此曲鲜明的节奏感,优美的旋律,刚劲而流畅的热烈情绪,刚好和“路”的深刻内涵相吻合,催人奋发,引人向上。
又如,上***所写的《沁园春雪》一课,为了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这首词的磅礴气势以及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我选取了《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颂》为《沁园春雪》上阕配置情境。《黄河颂》激昂高扬的音乐声如黄河奔流,如万马奔腾,意境十分壮阔。此时学生受其感染,情绪激昂,仿佛自己已身处黄河岸边倾听水声,身处高山俯视茫茫雪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心中激荡。凭着这一份激情来朗读《沁园春雪》的上阕,成功地表现了这首词磅礴的气势。
如上的配乐朗读,绝对要比“清读”好得多,好得很!因为,课堂气氛浓烈,情感涌动。
三、讲解插花型
这里所讲的插花,是指在上课中适当地插入并唱出一句或几句歌词,以达到此时“歌声”胜“讲”声的效果。可将其形容为锦上添花,烹调之味精。
如上名著导读《水浒》之精彩片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文中最精彩的地方是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我指导学生明白了用比喻等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这“三拳”的威力,有力地表现了鲁智深侠肝义胆、疾恶如仇而粗中有细的性格,然后,我问学生,鲁智深路见不平、见义勇为的故事,可用电视剧《水浒》《好汉歌》中哪几句歌词来形容呢?怎么唱?——“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我和学生齐唱着,学生的情绪激动,边唱边挥动着拳头,俨然自己就是“鲁智深”在除暴安良……这“三拳”,不用说永记在心。
再如,上王家新《在山的那一边》一课,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山”与“海”的含义:只要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敢于拼搏,向既定的目标进发,你就有可能成为赢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当学生回答了此问题后,我选择了粤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中的几句唱起来:“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拼命,这样才会赢……”学生笑了,目光坚定了……
又如,教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了突出莲的君子品行,作者以牡丹等花来作对比、衬托。尤其是牡丹,花中之王,我演唱了蒋大为演唱的《牡丹之歌》中的几句:“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这歌词,这歌声,打动了学生的心:哇,多美艳的牡丹,多迷人的牡丹。然而,作者不喜爱花王,却喜爱花之君子莲花。可见,作者之情操非俗流所能比,非常人所能及。
再如,讲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文学常识后,我特地唱了歌曲《朝花夕拾》中的一句:“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儿在风雨后……”
这些小插曲,犹如画龙点睛,一“唱”中的。
四、单元综合训练型
少年闰土课堂笔记篇6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少年闰土课堂笔记篇7
【中***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134-0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1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的无限深情,很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 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整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3 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少年闰土课堂笔记篇8
【关键词】课堂提问 语感 培养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98-02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这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以下,笔者谈谈利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点做法。
一、通过提问,在听记中积累语感
学习材料是学生积累语感的基础,包括语言材料和文字材料。对于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可以通过多听、多读、多记来理解和记忆。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听别人说话时,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义并评判话语。而另一项科学研究表明:“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从这一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理应成为小学生吸收、积累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且不可或缺的一环,提问状态下的听记,是在教师问答状态下,教师与学生成为对话的双方,教师通过问题把信息“介绍”给学生,引起学生对言语材料浓厚的兴趣,在大脑中形成记忆。为此,教师可以借助提问让学生“听得准”,从而准确理解和评判对方所表述的语言,以及积累语感。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1.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你能找出几处?2.对于嘎羧行为的具体描写,你有什么看法?3.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会在听记过程中主动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并且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和识记,通过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深刻体会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获得语感。此外,要想让学生真正通过课堂提问的“听”来积累语感,还需要教师熟悉文本及相关知识,并精心设计能引发学生“听”的兴趣的问题,以此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完成“听”和“记”的训练,从而积累语感。
二、通过提问,在比较中习得语感
有比较才能鉴别,比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提问状态下的比较,就是对言语形式进行比较,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考虑如何设计比较问题,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知道该“怎么说”。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学会激活思维比较结果,并在比较中形成语感。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教师统领整册课文,提出让学生进行比较的问题:1.你能把这一册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分类吗?请你尝试分类。2.你在归类整理学过的同类词时,有没有对比过各类词之间的异同和写法之妙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3.你能把整理好的成果在小组内分享和在组间分享吗?这样设置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中,基本都能把本册的好词佳句分为“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等几大类,并且归类整理出诸如“狂风怒号”“碧空如洗”“波涛起伏”等状物类好词佳句,还有“左冲右撞”“行色匆匆”“溜之大吉”等写人的好词佳句……最后,学生通过分享好词佳句的比较经验,很快掌握了同类内容丰富语言的运用,建构了丰富的语言系统,学生们从中发现了更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开阔了视野,自然而然习得语感。
三、通过提问,在联想中丰富语感
联想,是指由某人或某事物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联想对学生语感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感本身具有联想功能,丰富的联想又为发展语感创造了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联想是大脑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心理过程。可见,联想反映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它由“刺激”引发。因此,教师也可以设计能“刺激”学生形成语感的提问,通过提问将言语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与现实生活中所体验的情景联系起来,使学生能从眼前的文字,拓展到丰富的生活阅历,扩大语言感知面,进而达到提升语感的目的。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如何精心设计能“刺激”学生想象的语言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人或事来设计问题。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课时,教师一揭开课题即可利用问题引发学生尽情想象:“作者将要拜访的朋友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想知道作者和这位朋友之间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吗?”这样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感,学生也会对此非常感兴趣,并且乐于发挥想象去阅读、理解课文,从而拓展生活阅历,扩大语言感知面,最终提升语感。
四、通过提问,在思考中强化语感
在语文课堂中,追问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要运用好课堂追问,让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穷追不舍,直到能正确地理解内容为止。追问表现为提问的内容环环相扣,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深化认识和增强语感。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时,这一课所在的专题是“初识鲁迅”,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认识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以及重点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方法。教师设计问题时,就要注意照应本课的学习目标,有目的地设计有深度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强化语感,如设计这样的问题:1.你认为本课中含义最深刻的句子有哪些?2.你是如何看待闰土这一艺术形象的?3.你认为鲁迅塑造的闰土形象最成功之处是什么?4.你能从生活中找出类似闰土的人物原型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呢?这些指向教材内容的层层追问,促使学生急切想了解故事的结局,也正是这种急盼、渴求的心理,促使学生联系生活积极思考,以求寻得答案。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正是他们对言语材料理解深化的过程,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语言知识,其语感自然得到强化。
少年闰土课堂笔记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教学 兴趣 激发 经验
一、对教学目的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对课文悬念的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对学生情感的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通过教学媒体的激趣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是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用电视录象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有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五、通过课文对比的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六、通过设疑进行激趣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估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3、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更佳。
因此,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得有声有色,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滋味。
参考文献:
少年闰土课堂笔记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和对策
阅读能够让学生融入到作者文章的情境之中,体会到作者创作文章时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渴求大量知识的重要阶段,因此,老师应当利用这个阶段和时期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乐趣,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想要提高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就要了解现阶段课堂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阅读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自互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一、现阶段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
1.学生缺少阅读兴趣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小学生的阅读途径也是多种多样,可以在书籍馆藏丰富的***书馆借阅***书,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阅读电子书籍,现在的小学生面临着阅读途径多样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其他的业余生活和娱乐方式,例如,电子网络游戏、电视节目等。丰富的娱乐方式充斥着小学生的生活中,这些娱乐方式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使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降。高年级的小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忙碌于各种补习班和大量的试题之间,不能够进行有效阅读。
2.阅读达不到有效的阅读效果
如果把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比作是一部电视剧的话,那么老师就是这部电视剧的导演,而学生在这部电视中是主角的角色,但是,大部分的情况下,老师成为了主角,而学生却成为了这部电视剧的群众演员。随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教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活动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阅读教学,多数的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3.阅读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首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没有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很多教师出现的问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目标的模糊,一成不变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意义不够明确,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发展教学,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很大的成果。其次,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分的干涉,局限于狭隘的教材内容,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阅读教学模式仍然是分析课题、作者生平简介、写作的时间背景和原因,再逐段分析,最后总结中心思想。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也被削弱。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去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窃读记》的课堂教学中,现在的小学生可能无法体会家境贫寒的孩子混进书店“窃读”的行为。这时候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的困苦条件下,“她”是一个快乐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富有的人。现代的小学生在优越的条件下,更应该学习“她”的阅读行为,利用时间去阅读和学习。
例如在教《两小儿辨日》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情境对话,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小学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鼓励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四大名著,国内外名著来丰富小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小学生的阅读乐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综合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读写能力
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例如在《山雨》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对课文深入了解,熟练的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随后在学习《索溪峪的“野”》时,仔细阅读对索溪峪天然风光的描写。上面两篇文章都是描写自然界风光的优秀作品,教师可以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写作手法,鼓励学生对风景的练笔练习。例如在《少年闰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对少年闰土形象的讨论,在文章中寻找描写少年闰土形象的句子。有的语句描写了闰土怕人的性格,有些语句表现出闰土聪明能干。讨论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于班级里自己熟悉的一位同学进行描写,让班级里其他的同学去猜一猜是谁。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明确阅读教学目标,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
想要理解和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感受,就需要深入的了解作者的语言文字,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和作者的情感共鸣。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就是说通过阅读想要得到什么,学习到什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发现,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作为学生引路人,应当引导学生寻找文字的深层含义,品味作者语言文字中的意境。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对于文章的整体和段落都有明确的教学流程,而明确阅读教学目标就是要了解文章中字、词、句、段、篇之间的关联,一个字或许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结合段落之间、全篇之间就会发现其奥妙所在。
三、结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给人们阅读带来很多的方式和便利,同时也容易使人们在五彩缤纷的信息中心迷失自我。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结合实际,不断的去积累总结,完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少年闰土课堂笔记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