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下囚的自我修养篇1
关键词:录囚;审判监督;主动性;司法理念
近年来,随着中国法制现代化地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国家的法律制度建设,在这过程中,从立法层面上新修改了多门部门法律,如刑法、刑事诉讼法、合同法、物权法、商法,范围覆盖了法治社会的许多重大领域。在司法层面上法院裁判文书将全面上网接受公众监督、防止冤假错案、“主任检察官”、“办案组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检察机关***办案中,保障检察机关依法***公正行使检察权。然而相对于立法层面上来说,在司法层面上我们还是做得不够。越来越多的冤假错案浮出了水面,如从早期的佘祥林杀妻冤案,到最近的浙江张氏叔侄冤案、河南李怀亮冤案,无不揭示着我国目前在立法、司法层面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立法上,虽然法律在规范上越来越完善,编织的法网越来越严密,法制越来越完善,可是在司法上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和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制有某些相似之处,众所周知,封建社会法制的一个重大特点是立法、司法的严重脱节,法律规范与司法实践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目前存在着审判监督程序进行纠错,由人民法院的监督、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以及当事人的申诉三种途径进行法律上监督。而在封建社会,同样存在着审判监督程序,叫录囚制度,它是中国古代监狱史和司法制度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录囚是指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上级官吏定期或不定期地巡视监狱,讯察狱囚,以便平冤纠错,决遣淹滞,借以标榜仁***,以维护统治阶级法律秩序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司法制度。就文意而言,录囚制度在冤狱、改善狱***方面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也是我国古代实行审判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与今天的审判监督程序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其作用都是对冤假错案进行纠错。
一、录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录囚制度的产生,最早的史料记载是在西周,《礼记・月令》谓:“仲春三月命有司省圄囹”。西周时期,除了圜土是带有收容与囚禁双重性质的监狱机构以外,通常的监狱被称为囹圄。这说明在西周就有了司法官吏定期巡视监狱、讯察囚徒的制度,这是录囚制度的雏形,体现了西周明德慎罚的思想。
秦相李斯被诬进监狱时,御史也曾二次到监狱省察李斯所谓谋反的案件,不过最终被宦官赵高奸计陷害至死,可见即使是秦朝提倡“严刑峻法”,但也会重视对案件公正的审理,到监狱省录有冤情的犯人。
录囚制度形成始于西汉,州刺史或郡太守每年会定期巡视自己所管辖区域的监狱,以平理冤狱为主要任务。《汉书・百官志》中记载,汉武帝时州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并且《汉书・隽不疑传》、《汉书・何武传》中也分别记载了京兆尹隽不疑“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活几何人?”和扬州刺史何武“每行部,录囚徒。”的事迹,表明了录囚已经成为了西汉官员的职责。
东汉时期,皇帝开始介入录囚制度。《晋书・刑法志》、《后汉书・寒郎传》分别记载了光武帝刘秀“光武中兴,留心庶狱,常临朝听讼,躬决疑事。”和汉明帝“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之事,此后关于皇帝亲自录囚的记载也屡见不鲜。
汉代以后,历代王朝沿袭旧制,使录囚制度成为封建司法和狱***管理方面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制度。皇帝和各级官吏纷纷把录囚作为显示自己***绩的重要手段,把通过录囚而使“囹圄空虚”作为自己理***的目标。
到了隋朝,隋文帝十分重视封建法制建设。《隋书・刑法志》中记载,隋文帝“每季亲录囚徒”。另外,隋文帝曾在开皇二年五月、十二月,四年九月,十年七月,十二年八月,十七年三月亲录囚徒。
唐朝时期,录囚更是受到高度重视。《新唐书・刑法志》中记载,自高祖“亲录囚徒”开始,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年“亲录囚徒,闵死罪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旨朝堂,无后者”。太宗于是下诏,对此全部予以赦免,成为史载“纵囚”之美谈。《唐六典》记载:“凡禁囚皆五日一虑焉。”“凡在京诸司见禁囚,每月二十五日以前,本司录其所犯及禁时日月以报刑部。”“凡天下诸州断罪应申复者,每年正月与吏部择使,取历任清勤、明识法理者,仍过中书门下定讫以闻,乃令分道巡复。”
之后的统治者进一步把录囚制度写入法典,规定“诸狱之长官,五日一虑囚”,规定监狱长官每五天检查一次监狱在押犯情况,以防止出现破坏狱制、违反法律的情况,以备上级机关巡察。这种狱官数日一虑囚的制度,影响十分深远,为宋以后各朝所沿袭。
明清时期虽然皇帝不再亲录囚徒,但录囚制度却发展得更为成熟。明朝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会官审录制度”,即在正常审判程序完成之后,对于重大案犯还要由“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再审。另有诏命皇太子、亲信太监以及御史诸臣等进行定期审录的制度,一年之中,有“秋审”、“朝审”、“热审”、“大审”等由不同官吏分别参与的审录囚犯的活动。内容包括:重囚的会审、冤错案犯的、淹狱的清理、罪刑的减等遣发、枷号的疏放乃至赦免的执行、因气候变异而疏通狱囚等等。可见,监狱录囚制度在明朝已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清朝在承袭明朝录囚制的基础上,则更注重“秋审”和“朝审”,使“秋审”和“朝审”成为清“一代之大典”。中国古代社会通过设计这种特殊的程序,来控制死刑的使用,以免发生滥用行为。这体现了“明德慎罚”、“以德配天”的儒家思想。录囚制度与会审制度具有同样的价值取向,即“慎刑”、“恤刑”的儒家传统司法观。
综上所述,录囚制度的演化自西汉形成以来主要用于冤假错案,疏理久拖不决的案件,但发展到了唐代以后,录囚制度演化成为了皇帝赦免囚犯的一种途径。发展到了明清以后皇帝逐渐退出录囚制度,不再亲自去省录囚犯,但却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会官审录制度,同时其作用也不再是赦免囚犯的途径,进入了一种相对规范化的审判监督程序。
二、录囚制度的作用分析
录囚制度自西周就开始产生,奠基于汉,发展于唐,兴盛于明清。它通过对囚犯的复核审录、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冤狱及督办久系未决案件。不仅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效地巩固了封建法治秩序。在如今现代社会的我们看来,录囚制度只不过是封建君主的伪善行为,其中赦免囚犯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法的稳定性。但是,正如黑格尔说过一句名言:“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录囚制度存在了千年,证明它有着一定的合理性。无论是朝代的变更,还是该朝代帝王的善恶,其也改变不了录囚制度的实施,并且该制度在不断地发展,所以我们要挖掘出录囚制度的合理性和优点,从中借鉴出有益的成分来建设和完善我国目前的审判监督程序。
(一)录囚制度体现着儒家“德主刑辅”思想
录囚制度之所以经历千年还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主要是它体现了儒家的“德主刑辅”的思想,也是儒家“德治”、“仁***”的产物。
汉初,汉朝统治者吸取了暴***亡秦的教训,为了使国家长治久安,改变了统治策略,所以,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采取“与民休息”的***策,惠帝时进一步推行黄老的无为***治,文帝、景帝时期,倡导以农为本,实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策。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了一套“天人感应”学说。强调治理国家要以礼义教化为主,刑事惩罚为辅,做到德与刑兼施,礼与法并用,从而法律儒家化了。瞿同祖先生将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发展概括为法律儒家化的进程,汉以后历代王朝亦悉数标榜以儒家理念立国,传统儒家的重要典籍《论语》中就有对“人性”、“生命”予以尊重的论述,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概括为“原始人道主义”。体现在“录囚”制度之上便是慎刑,慎刑不仅是对法律体系,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视及维护,更是出于对人之为人的“仁道”观念的践行与维护。正是在“德主刑辅”的思想的指导下,封建统治者才在司法中推行录囚制度,并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发展,并最后发展到了明清一套完备的会官审录制度。
所以录囚制度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偶然的产物,也不是一个孤立无援的制度,它是建立在中国数千年法传统的基础之上,能够从中国主流的刑法思想中汲取养分,并且其建立是具有正当性的,其构成了封建法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体现着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思想。
(二)录囚制度能缓和封建社会阶级矛盾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历史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农民起义,如陈胜吴广起义、西汉末年绿林起义、东汉末年黄巾农民起义、隋末瓦岗***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元末红巾***起义、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等。这都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尤其是朝代的末年,实行严刑酷法,阶级的矛盾加强。录囚通过冤狱、施行宽赦减少许多阶级过分压迫的现象,使无罪之人得到释放,罪轻之人得以减等,这对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减少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具有积极的作用。“狱多冤结,元元愁恨”,冤假错案的存在容易激化阶级矛盾,不利于封建统治。而录囚制度通过皇帝、下级官吏的审核复录活动,使一些冤假错案得到了,对化解和缓和社会矛盾及稳定社会秩序起了积极的作用。如隋朝隋文帝“亲录囚徒”使原来南北朝时期长期***割据、混乱不堪的社会局面得以改观,为隋唐帝国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代以后,封建社会进入后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复杂,统治阶级进一步发展了录囚宽赦制度。明清时期,则更形成了一套周密完善的会官审录制,以缓和阶级矛盾。
所以录囚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缓和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并且一定程度上维持封建社会的稳定。有学者认为,录囚制度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法律秩序和社会安定,进而保障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的利益,统治者们不辞辛劳,代代录囚,借以标榜“仁***”,标榜“恤刑悯囚”,以兹播扬善名,收买民心,缓和阶级矛盾,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们认为录囚制度是统治者安抚民众的虚假面具。如果封建统治者滥用刑罚,就会导致阶级矛盾的强烈激化,从而导致社会的***,录囚制度在当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能够体现统治者的仁慈,另一方面解决当时的冤假错案,缓和阶级间的矛盾。
(三)录囚制度能减轻立法、***中的脱节现象
封建社会由于制度的腐败黑暗,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贪官酷吏,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严重破坏了封建的司法权。封建社会有许多著名的酷吏,如汉代的田甲,唐代的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同时也产生很多冤假错案,导致了许多忠臣名将被迫害,如韩信著名文人司马迁,宋朝岳飞等被冤而下狱。明清监狱中,非法审讯、私刑拷囚的事例,更是俯拾皆是。这对封建法制的稳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录囚制度能够通过主动纠错,及时地在审判中,判决后执行前纠正错误。同时它对我国古代庭审刑讯制度进行了有益的补救,封建刑法对多次改变口供,不老实认罪服罪者,施加刑讯,由于没有详细规定刑讯的方法、刑具以及刑讯的程度,这些都可以由执行者自行规定。很多受到刑讯的犯罪嫌疑人经受不住刑讯而被迫认罪。录囚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刑讯被迫认罪的错误,对刑讯逼供这种不科学的方法进行补救。
(四)录囚制度能纠正立法中的错误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他能够通过颁布法令来创设法律。自东汉统治者亲自录囚以来,皇帝通过经常的录囚活动,可以随时了解、掌握国家的司法状况,通过录囚进行司法监督,获取第一手资料,发现司法条律中的某些问题,并及时给予修正。皇帝和各级官吏通过经常的录囚活动,可以随时了解、掌握国家的司法状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发现司法条律中的某些问题,并及时给予修正。如唐初规定的一项“兄弟连坐俱死”的条款,房强的兄弟谋反,因与其是兄弟,依律应当受株连坐罪当死。太宗在亲自录囚时,认为该条文轻重失当,而下旨进行重大修改,因此房玄龄等奉旨在详议了后给予了重大的更改:“祖孙与兄弟缘坐,俱配没。”
封建社会的一切权力归于帝王,如果皇帝只是通过官员的禀报去了解法律执行情况,这样的话容易受到官员的蒙蔽,官员禀报的效果也不能有效直接的反映***情况。如果能亲自录囚,通过抽查的方式对部分重案要案进行核查,又由于皇帝具有最高的立法权,所以这样就能直接地对***的情况进行了解,然后对不当的法律进行修改,纠正立法中的错误,不断地完善立法。然而这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皇帝对法律的直接纠正,虽然比其手下的官员在实践中发现立法问题,并上奏皇帝进行修改要方便得多,但其前提是皇帝要较高的法律素质,否者朝令夕改,罪刑擅断,只会破坏封建法制的稳定性。一旦昏庸残暴的皇帝执***,录囚就根本无从谈起。《隋书・炀帝纪》中记载,隋炀帝当***时,对内侵渔百姓“急令暴条以扰之,严刑峻法以临之。”
三、录囚制度对我国审判监督程序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审判监督程序可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人民法院的监督、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以及当事人的申诉。这种审判监督程序是一种事后的、被动的纠错机制。虽有检察院抗诉和法院院长决定再审等公力救济途径,然而这些途径并不经常启动。实践中主要依靠当事人的上诉和申诉来启动错案追究,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是当事人即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很难启动错案追究程序。如佘祥林被怀疑为杀人犯,被判处无期徒刑。他的母亲为了他的冤情不断申诉可是最后没能启动再审程序,知道后来被害人“复活”了,才真相大白,还佘祥林一个公道。并且也有学者认为,现在的冤假错案基本上由当事人自己通过上诉、申诉、告诉等纠错通道来实现,但是纠错的通道是否通畅,对于处在弱势地位的当事人而言,法律虽然设有伸张正义之法权,但有时也难以实现。所以通过当事人申诉这一途径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一)提高审判监督程序主动性
古代的录囚制度,皇帝及上级官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巡视监狱,通过录囚来进行审判监督。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审判监督,相比于现在我们自下而上的审判监督,有其积极的一面。为使审判监督成为一种制度常态,在古代,上至最高统治者皇帝,下至地方官吏,都要定期进行录囚,以便及时冤狱,维护法制统一,甚至有的朝代有“十日一虑囚”,甚至“五日一虑囚”的制度要求,这又体现了古代录囚制度的主动性,相比于现在我们的被动启动审判监督程序,这样就能及时地将久拖不决的案件或者是重案疑案进行审结,大大提高了法律运作的效率,及时地解决了重要案件的积聚。
往往一个国家的司法能力,不是看它能解决多少琐碎的案件,而是看它解决多少对社会进步产生影响的案件,往往一些司法制度上的重要改革就是存在那些堆积的疑难案件或者冤假错案中。所以提高审判监督的主动性能够在以往的审判错误中吸取经验,反哺立法以及司法工作,不断促进立法与司法进步。
(二)提高侦查和环节的纠错能力
古代的录囚制度,它是一个全程的监督作用,它能出现在案件发生时的立案,也能出现在案件的审理中,又能出现在案件判决后执行前。这与我国自古诸法合体,侦查与司法交结一体有关。自秦汉起,监察官便参与审理狱讼。一方面,御史除与掌刑辟的廷尉共同会谳大狱外,还享有***治理大狱之权。它是一个全方位的干预,不同于现代审判监督制度的事后监督。这样录囚制度的作用面就广了很多,发挥作用的主动性也加强了很多,能够在一个案件的全程的任意阶段进行介入,充分地发挥了其审判监督的功能。现代我们的司法环节,更多依赖的是法院、检察院的提审和抗诉,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公安、检察院、法院三者的相互监督,把重点放在司法环节的末端结果上,这就导致纠错功能全落在上述两个环节之上。却忽略掉了司法环节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公安侦查、监察院阶段也需加入一定的内部监督程序,不要被常规的嫌疑人必定有罪的定势思维所主导干预,要大胆听取嫌疑人的申诉,理性地判断其真伪。如果嫌疑人的确申诉较大,应该审慎处理,若发现其中冤情,应主动、及时地加以纠正。这样就能同时将整个司法环节重视起来,在审判监督方面,全面地把各个司法环节有机串连起来。
(三)吸取录囚制度中的优秀的司法理念
古代的封建法制往往被人们诟病为人治,并认为这样会导致罪刑擅断,出现诸多的冤假错案。而人们却崇尚西方程式化的法制,认为西方的法制逻辑严密,周密而完善。然而近年来以伯尔曼为首的西方法学家提出了西方法律的危机,他们认为现代社会中法律放逐了信仰,驱遣了道德,脱离了文化,成为了冷酷的理性规则、管制利器和谋利工具。这可以说明西方的法制并不一定是完美无缺的,在法律价值和精神方面,它同样需要汲取营养不断进步。在古代司法领域中,传统的“仁道”、“中道”、“和谐”等司法观念也极大的节制了专制格局下司法的“擅断”与非人道性成分。我们应该结合我国法传统中的“仁道”、“中道”、“和谐”司法观与西方法律制度的优势,吸收录囚制度中“慎刑”、“仁道”的司法理念,给审判监督注入新的司法内涵。在整个司法环节,除了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执行,也要体现“慎刑”、“仁道”的理念,尊重人的主体性,不能完全机械地照走程序,从而剥夺了一个活生生人的正当权利。当注入中国传统特色的司法理念后,将会改善西方法律制度的机械僵化性,提高审判监督的效率,大幅度地提高审判监督程序的公正与效率,建立起符合中国法制需要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程序正义理念。(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鸿彝.仁***旗号下的“录囚”[J].文史知识.2014(01).
[2]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3]黄卫东.唐代录囚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1.
[4]姜小川.我国封建社会的理怨制度及其借鉴[J].中外法学,1992(5).
[5]刘家楠.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现代启示――以录囚、直诉与会审制度为核心
[6]马作武.“录囚”“虑囚”考异[J].法学评论,1995(4).
[7]倪正茂.隋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阶下囚的自我修养篇2
1、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提高了对开展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整顿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思想认识。早在五十多年前,同志就意味深长地说“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治家的眼光和哲学家的思维谆谆告诫全***同志务必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工作作风,自觉抵制住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考”出令人满意的成绩。胡***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明确具体地提出抓好领导干部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的要求,大力倡导八种良好风气。“八种良好风气”就是“进京赶考”的继承与发扬,就是对***员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重申和要求,凸显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中央对***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讳短、不忌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此提升自身的执***能力,这是治吏之道,事业之基,固邦之本。我深刻的认识到,胡***提出的倡导八种良好风气,这既是巩固***执***地位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毋庸讳言,当前***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思想作风不纯、工作作风不实、学习风气不浓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员干部队伍中出现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是影响***的肌体健康、制约***的发展之大敌。只有正视了这道现实问题,抓住作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从“小节”做起,从日常生活作风做起,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进一步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权力阳光化运作,盯牢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网络,筑牢反腐“篱笆”,确保干部队伍“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才能增强***员干部的自身免***力,才能使我们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
2、为结合***风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集团公司组织参观了省第六监,通过参观省第六监狱和听取了职务犯罪人员的现身说法,又一次得到了自重自律才能真正获得自尊自由的切实体会。省六监的高墙电网,铁门铁窗,关押着几千名犯人,在剥夺了人生自由的监狱里,囚犯个个都穿着囚服,剃着小平头,低着沉重的头,脸上是那种失去了自尊、自由后的卑微、呆滞表情。囚犯的悔罪报告,其忏悔发人深省,令人深思,他虽然从小家景贫寒,但靠自强奋斗,考上了大学,在***的教育下成长,靠出色的工作,使自己成为了有用之人,并掌握了一定的权力。然而他没有经受住经济发展大潮的洗礼,放松了对自己的思想改造,在社会分配关系剧烈变动中信仰动摇,理想丧失,金钱迷了心窍,产生了拜金主义,由于不能自重、自律,心理失控,人格变形,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不仅仅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失,污染了社会风气,损害了***的威信,而且为他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家人也承受着一个罪犯家属的巨大痛苦,囚犯在忏悔的最后,发自肺腑地说:失去了人生自由的日子是最痛苦的,做过囚犯才有笼中之鸟、度日如年的体会,假如有人问他最需要什么,他会毫不含糊地回答:“高官厚禄不要,金山银山也不要,只要自由,自由!!”
心正才能造福社会,德才兼备方能贡献,我作为一名共产主义事业的后来人,理应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自觉抵御社会上不良习气的侵蚀,抵御“糖衣炮弹”。
3、公司组织***员干部参观江西上饶集中营***胜地,通过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又一次接受了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更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闻名于世的上饶集中营,是1941年1月初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同年3月在江西上饶周田、茅家岭、李村、七峰岩等地设立的一座规模庞大的***式人间地狱。主要囚禁皖南事变中谈判被扣的新四******长叶挺和弹尽粮绝被俘的新四***排以上干部,还有部分从东南各省地方以上抓来的***员和其它爱国进步人士,共700余人。这些爱国志士在狱中秘密***组织的领导下,同凶残的特务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成功地举行了著名的茅家岭***,谱写了一曲曲气贯长虹的无产阶级正气歌。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后来人,要弘扬***先烈为追求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发扬光大我***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要大力倡导“八种良好风气”,确保***旗一代代传下去。
4、随着作风建设活动的深入,自己的***治想思觉悟和工作作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虚心听取了群众的意见,认清了不足,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
⑴、在学习上,自己一直重视自身的***治觉悟、思想品德、素质修养的不断提高,并在加强***治理论学习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浙江大学企业管理研修班,努力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但从实际出发,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研究还不够,如:对地方的各种***策、法规了解还不够。
⑵、在领导作风方面,要先做好人,再去做好事,最后才能做好官。对于***员干部来讲,就是切实加强***性修养和锻炼,始终坚持立***为公、执***为民,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出色工作,给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我将牢记蔡书记的教导:“做人要以德为帅、以诚为根、以善为贵;做事要以谋为基、以实为重、以智为要;做官要以民为本、以正为先、以纪为则。”
⑶、做到廉洁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共***员,***风廉洁是基本要求,我做到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经营工作中,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坚决维护本公司利益,在与承包商、供应商打交道中,保持一定的距离,克己奉公,心无旁鹜,不谋私利,认真落实***风廉***建设责任制,在以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规范各项制度,细化操作流程,并严格要求下属自觉遵守纪律,廉洁自律。
阶下囚的自我修养篇3
一位是曾经赫赫有名的缉毒刑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位是曾经投资公司叱咤风云的董事长,***和人民给予了他们崇高的荣誉和信任,给了他们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权利,但是贪婪、不知足使得他们终究抵抗不住金钱的诱惑,最终成为了x线监狱的阶下囚。
x线监狱选派了两名因职务犯罪的典型人物向我们阐述了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的经历,令我震惊,让我惋惜,他们的历程,令人深思,让人警醒。他们刚参加工作时,与我们大部分人一样,都有美好的愿望,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可随着时间的推进,地位的变化,放松了***治思想学习,放松了***员的***性修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正确航道。他们曾身处要职,只因没有把握好人生的做标,被金钱私欲、灯红酒绿冲昏了头脑,一时间沦为阶下囚。往日西装革履,今日粗布囚衣;昔日众星捧月、风光无限,而今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如此大的反差生活、判若天堂地狱两个世界。
x线监狱参观结束后我不禁有颇多感想,凭心而论,自己也曾抱怨过生活的简单与平淡,责怪过待遇的悬殊,概叹世间的诸多不平事。今后的我决不会再想那些不属于自己、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要更加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工作职位、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其实在瞑瞑之中我们已经拥有了许多的幸福,只是平时没有感知而已。作为一名基层***支部书记,在人生漫长的工作生活道路上,无论遭遇到什么样的处境,都要牢记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平平淡淡是真的道理。做到在逆境失意中不灰心消沉,在顺境得志时不居功自傲。
其实,生活很简单,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吃穿不愁足矣,我们何必挖空心思去追逐那些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呢?人贵在知足,知足者常乐。
知足者,才能常修为***之德。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经常想一想***支部书记的核心职责,经常想一想我能为职工做些什么的问题。要时刻牢记***的宗旨和入***誓言,以创新争优为目标,以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为宗旨,树立时时与群众交流,事事替群众着想,处处为群众服务的***员形象。
知足者,才能常思贪欲之害。灯红酒绿的诱惑、唯我独尊的威严、挥金如土的潇洒都是引发贪婪的根源,真正从触目惊心的事实中吸取深刻教训才是硬道理。贪欲膨胀的腐败分子走向腐化堕落的轨迹是一条不归路,要切实引以为鉴,警钟长呜,千万不要重蹈覆辙。想想监狱里那些落寞的眼神,想想他们悔不当初的忏悔录,想想他们对自由的由衷的向往,我们都要止步于贪婪之门!因此,无论权力大小、职务高低,都要时刻牢记贪欲之害,不断增强抵御各种诱惑的自觉性,
阶下囚的自我修养篇4
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对于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使自己真正在思想上受到了震憾和教育。看着这些人,哪一个过去不是热血方刚、踌躇满志的同志,而今天却成为阶下囚。这些反面典型人物的腐化堕落的根本原因在于:首先,***员领导干部背离***的宗旨必将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放松***性修养和锻炼,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不能保持警惕、保持冷静、保持操守,更没有慎独慎微,忽视从根本上考虑人民的利益,不甘清贫,崇尚拜金,最终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员领导干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在危害***的事业的同时,自己也必将遭到“身囚”之苦。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正确的行使就能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反之就会成为的魔杖。从领导到囚犯往往是一步之差、一步之遥,人生没有后悔药,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治生命、青春年华、人生自由和完美的家庭去以身试法换取身外之物。同时,法制观念淡薄,待人处事上没有保持应有的警惕性和纯洁性,必然导致行***行为的畸形,最终葬送身家性命。
作为一名***员,要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必须自觉改造自己,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世界观方面,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明确作为社会公民、工作和家庭成员三个基本定位;在人生观方面,要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自觉警醒自己,在权、钱、色方面不伸手,不,不侥幸,时时把自己置身于监督之中,想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自觉充实自己,有正确的追求,健康的心态和实在的寄托。善于学习,不让头脑空虚;善于“倒骑毛驴看人生”,想想“人家骑马我骑驴,细细思量我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时时保持平衡的心态,在名誉、职位、报酬、个人利益等方面知足常乐。
我们要从警示教育片中吸取教训,做到举一反三,警钟长鸣,牢记***的宗旨,做好本职工作,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靠***员的共同努力来增彩,***的利益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同维护。我将以此警示自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阶下囚的自我修养篇5
自由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治的理想目标。人的生存结构决定了“人是生而自由的”?①,人的主体性及其所具有的自我完善化的认知能力和实论文联盟践能力,使人不仅把“自由”看作是人的“天性”和至高价值,而且也成为社会***治共同体的基本价值准绳和权利规则的基础。然而,人“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②,天性自由的人在现实社会始终处在“困境”之中,走出困境,实现***成为人的奋斗历程。?自由—?困境—***构成了***治哲学的基本逻辑链条。在西方,这一问题的起根发苗是柏拉***的“囚徒***”理论。古代社会理想的公民自由成为柏拉***所设想的古代***治共同体的追求目标,然而现实中,人们被置于“囚徒困境”中。“囚徒困境”成为***的障碍,既蕴含着对***本质的理解,也揭示了***的前提条件、基本诉求和内在程序。“囚徒困境”根源于自然束缚——洞穴和锁链、人的自我束缚——灵魂不能转向和***治束缚——无知群体之间的互动形成的虚假荣誉,由此,柏拉***提出了囚徒个人***和囚徒群体***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前者的核心是囚徒成为哲人的问题,属于个人自由的范畴;后者是哲人重返洞内去拯救其他囚徒,主要是***治自由问题。柏拉***也探索了***的可能性问题,提出了***的理想性和相对性的观点。柏拉***也提出了通过精英“归真”的自我***和通过“启蒙”的社会***这两种途径、两种境界和两种后果,试***实现两者的“至善”的统一。
从西方***治哲学史的角度来看,柏拉***囚徒***学说确定了后来西方***治哲学特别是***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流思想路线,特别在自由理念、***理论的生发点和实践解决方案上提供了营养要素。寻求精神迷途与***治迷途的归真与超越,在困境的人生、破碎的***治社会与人的自由之间架构桥梁,构成了西方***治哲学的主题。亚里士多德关于“理论”科学与“实践”科学根本区别的观点,使其“***治哲学”更倾向于实践性,“不过其***治著作中常常采用辩证论方法……这一点与柏拉***的对话录不说是形似也颇为神似。”
(注:[美]列奥•斯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李天然?等译:?《***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126页。)在《国家篇》和《法律篇》中,西塞罗运用对话形式,强调***治生活的意义,“在人的本质中寻求正义本质的解释,”③参见,[古罗马]西塞罗著,沈叔平等译:《国家篇 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7、158页。)并诉诸于“自然的最高的理性”?③。奥古斯丁的历史哲学和阿尔法拉比哲学所确定的信仰获救道路,洛克等人的民主道路,卢梭的人民道路,康德的启蒙道路,黑格尔的国家整合道路,马克思的阶级***道路,密尔的功利主义道路,罗尔斯的正义道路,在柏拉***的***理论中都有思想萌芽。总而言之,近代以来的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共产主义、意志主义等***治理念,无论对自由的现实主义理解还是理想主义理解,都能在柏拉***的***理论中找到根基。后现代主义在解构古典思想的过程中,使时代精神萎弱、迷惘,张弛于外在性的世界中。开放社会的主张和集权乌托邦主义尽管对立,却不约而同地攻击柏拉***思想。这些情况说明柏拉******治哲学对当代具有“活”的精神意义。
一、作为理论预设的“囚徒困境”
柏拉***相信“逻各斯”的力量,凭借“哲学言辞”来支撑和论证***治统治的合法性与必然性。从思想逻辑上看,为了解决希腊古典社会的***治选择问题,柏拉***提出了“正义城邦”概念,并把它作为社会的价值诉求和理想目标。这导致了柏拉***在理论上预设“囚徒困境”这一前提,因此才有了人的***和建构正义城邦的问题。
“囚徒困境”把世界二分化,分为“洞内”和“洞外”、现实与理想。柏拉***坚持,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囚徒困境具有必然性、普遍性、永恒性和不可解除性;但对少数人来说,他肯定其获得***的偶然性、特殊性、暂时性和可能性。许多学者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柏拉***的这种区分,把“洞内”与“洞外”理解为感性世界、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本质世界的区分;有的学者从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的角度来理解,把“洞内”与“洞外”理解为诉求利益的狭隘的***治社会与追求智慧的超越性的哲学世界。事实上,柏拉***关于“洞内”与“洞外”的区分是复杂的,不仅仅包含一种内容,主要是运用矛盾方法,在非至善性世界与至善性世界这一基本区分的前提下,来阐释这两个世界的区别和联系的,把它们理解为封闭世界与开放世界、无知与有知、未受教育的与受过教育的、自在的束缚与自为的***、虚幻的感觉世界与真实的理性世界、追求世俗愉快的***治社会与追求理想生活和精神愉悦的哲学世界、堕落的灵魂与回归到本真状态的灵魂的对立。这种区分也还隐含着这样一种对立:由多数并未真正***的俗众所构成的***治社会与由少数真正***的精英所构成的自由个体之间的对立。
“囚徒困境”设定了人的现存的“囚徒状态”
——洞穴中被锁链牢牢地捆绑着。柏拉***给这种状态作了二重设置:一重是洞穴环境,另一重是捆绑状态。就“洞穴环境”而言,“洞穴”尽管是一种限制的境域,但它不是绝对的束缚,其中存在着火光、自由行动的有限空间、太阳从洞口的投射和通向外部的坡道,是相对自由的环境。尽管柏拉***没有明晰这一困境由何而来,怎样而成,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灵魂堕落和人类降生以后就与生俱来上肯定这一困境的存在;从作为逻辑前提的事实存在上理解。因此,柏拉***提出了人的限制及其永恒性问题、人的超越和实现一种新的公民社会的问题。柏拉***对人能否超越洞穴困境始终犹豫不决,怀疑人能普遍性地超越囚徒困境。可以看出,柏拉***把洞穴困境的克服理解为人类彻底***的最终条件,当然它不是唯一障碍和首要障碍。就“捆绑状态”来说,由于捆绑,囚徒完全被放置在绝对的不自由状态中,它是人类***的首要障碍。因此,捆绑与洞穴是人类不自由状态的两个制约因素:捆绑造成了绝对的不自由,洞穴隔离了绝对自由,要实现绝对自由,首先必须对囚徒松绑,但松绑只是实现绝对自由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最终条件,只有走出洞穴,囚徒才能最终彻底***。松绑了的囚徒可以在洞内建构一个相对自由的社会,但他们只有在洞外才能建构一个绝对自由的境界。
“囚徒困境”旨在阐释人的彻底***问题,柏拉***所提出的理念和创造性构想具有不朽的价值。后来的西方***治哲学始终在理想、信仰与现实、理性之间摆渡。中世纪的***治哲学继承了柏拉***关于世界的二元划分理论,提出了“尘世之城”与“上帝之城”的区别和信仰救赎的***道路。近代***治哲学把上述问题转化为“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二阶段的过程性问题,提出了通过理性启蒙的***道路。现代哲学一般都在消解信仰,无限地夸大人的主体性,不承认人的“囚徒困境”,特别是反本质主义的哲学,坚持现实的合理性、合法性与自由性,反对理想主义的理想与现实的二分法,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和能够实现幸福,把期望和理想贬损为仅具有画饼充饥功能的事物。不过,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人类的境况也并不那么充满自由和幸福,反而使人的精神处在极度的紊乱与紧张中,缺失了宁静与悠远。这启示我们:既不要忽视和轻易地消解理想,也不要妄言人的***。
转贴于论文联盟
二、不自由状态的基本特征
在柏拉***那里,囚徒状论文联盟态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相同的。柏拉***说:“让我们把受过教育和缺乏教育的人的本质比做下述情形”
②③④⑤《柏拉***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0、511、511、511、510页。),紧接着,柏拉***就把人们带到了想象的洞穴场景中,描述了一群面壁而坐、被锁链牢牢地禁锢、不能有任何视域转变、把墙壁上的投影误为真实的囚徒。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在这一描述中的五个核心要素:第一,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因为这关系到囚徒们之间的沟通、心理认同和正义城邦建构等问题;第二,囚徒背对光源,这是发生错误认识的前提条件;第三,被锁链禁锢着,这意味着囚徒不是自由之身;第四,不发生视域、音源的转变,这说明囚徒的感性观念都直接来自墙壁上的投影和回声;第五,囚徒把投影误认为真实,这是柏拉***的基本结论。
柏拉***通过这五个要素揭示了囚徒的不自由状态的基本特征:
首先,这种不自由状态是一种外在的强制锁定状态,是人与生俱来的。柏拉***说:“如果他们的脖子一辈子都动不了,那么他们怎能够看到别的东西呢?”?②柏拉***在这里设定了一个类如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的假设——人们一开始就被锁定的无知状态。
其次,这一强制锁定状态使囚徒几乎没有任何身体自由。柏拉***借助于囚徒的脖子——人体视域转向的枢纽的“一辈子都不能动了”③,来说明不自由的程度。从柏拉***的整个***理论来看,柏拉***并不否认可以通过一定的引导机制,使人实现相对自由的可能性,因为柏拉***并不否认在既定的现实***治体制上建立正义城邦的可能性。但柏拉***否认,除非“某一天突然有什么事发生”④,完全的绝对的自由就变为现实。
再次,柏拉***认定这一状态是人在认识上的谬误状态。柏拉***在构建这一比喻时,已经预设了“囚徒”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囚徒们没有任何理性知识,顶多只有源于墙壁上的幻影的刺激而形成的谬误的感性观念。柏拉***明确地告诉我们,囚徒们看到的是幻影,而不是真实的事物;尽管囚徒们把幻影误以为真,其实他们完全错了。柏拉***在这里暗示,谬误状态、不自由状态、灵魂不能发生转向与不能直接面对感性事物有着本质的关联。
最后,柏拉***并不认定囚徒状态是***的个人问题。柏拉***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一些人从小就住在洞里,但他们的脖子和腿脚都捆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扭过头来,只能向前看着洞穴的后壁”?⑤,柏拉***说是“一些人”而没有说是一个人,也没有说是“两个人”,这与现代版的“囚徒困境”有着本质的区别。
柏拉***关于囚徒状态的描述是放置在知识内容中来规定的,柏拉***预先设置了知识的正误标准,由此才决断囚徒的感性观念的谬误性,由此建构了囚徒与无知的关联、自由与知识的关联。这两种关联的建立更充分地揭示了人类***的实际过程和后果问题,揭示了“知识人”和无知者在***问题上的不同。对囚徒状态的遮蔽性,后来的西方***治哲学有不同的理解。绝大对数学者从“至善”的角度,提出了囚徒状态恰恰有“弊”,灵魂的转向是人认知真理过程中从“遮蔽”走向“无蔽”的转折机制。中世纪的原罪学说强调知识对道德的遮蔽性,不过经院学者对此有所缓解,承认理性的一定意义。托马斯就承认“哲学是神学的奴仆”。近代启蒙学者肯定“自然人”的遮蔽性,他们都强调“理性”的***功能。海德格尔从囚徒认知真理而获得***的连续性维度来理解柏拉***的“囚徒状态”,认为囚徒状态的基本特征是“无蔽”(注:参见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第一部分第四节,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此外,柏拉***对群体错误意识在人的***中的负作用的思考是深刻的,提出了***的心理博弈游戏。这种游戏分为三种情况:一个人的情况,个人只要拥有知识,就能够走向自由。如果是两个人,一个人***了,另一个人没***,已***的个人来拯救被束缚的囚徒,那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形?由于柏拉***没有设计这种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柏拉***所设计的一群人的场景中我们可以感到,在两个人的情形下起码不会发生囚徒们因思想交流而使错误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的问题。第三,是一群人的情况,拥有虚假观念的“囚徒们能彼此交谈,你难道不认为他们会断定自己所看到的阴影就是真实的物体吗?必然如此。”③④⑤⑥
《柏拉***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1、511、511、511、512页。)柏拉***看到了群体心理互动效应,这种互动强化了谬误观念,使其具有了“合法性”和“正确性”,进而为囚徒们认可囚徒状态提供了有力的心理支撑,从而有了拒绝***的“强力意志”。事实上,在人的***中,错误的思想意识、群体间的心理互动,特别是群体间的虚假性的价值意识的互动给人的真正***设置了重重障碍。对***治文化的思考是当代***治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我们今天在谈论***时,首先应对我们所诉诸的价值特别是为众人所称道的价值进行反思。
三、个人***的特点与问题
柏拉***关于人的理想状态是否定“囚徒状态”的,是否拥有知识或受过教育是自由人与囚徒相区别的准绳。不过,尽管柏拉***是一个先验论者,甚至就人的认识能力而言,是一个先天差别论者,但柏拉***的知识论并不完全认同人们能够事先发现人们之间的差别。在这方面,柏拉***坚持后天的经验、实践、诱导对人的***的巨大功能。不仅如此,柏拉***还肯定了囚徒中的某个人的***的偶然性。在囚徒中谁能***、谁首先***,柏拉***并不坚持先定性和决定论的观点。
柏拉***所阐释的囚徒的个人***有如下特点:
首先,这种***具有偶然性。这种偶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间的不可预期,即说不定是哪一天;另一方面是个体的不可预期,即根本不能从个体自身确定禁锢哪个囚徒的锁链将被解除。柏拉***说:“那么请你考虑一下,如果某一天突然有什么事发生,使他们能够解除禁锢,矫正迷误,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③
其次,这种***具有个别性。柏拉***说:“假定有一个人被松了绑,他挣扎着站起来,转动着脖子环顾四周,开始走动,而且抬头看到
了那堆火”?④。总而言之,他实现了洞内的***。柏拉***并不坚持囚徒的普遍***,他强调的是个人的首先***,然后是这个***了的个人去拯救其他囚徒。
第三,这种***伴随着痛苦和不适应性。柏拉***说:“假定有一个人被松了绑,他挣扎着站起来,转动着转贴于论文联盟
脖子环顾四周,开始走动,而且抬头看到了那堆火。在他这样做的时候,他一定很痛苦并且由于眼花缭乱而无法看清他原来只能看见其阴影的实物。”
?⑤柏拉***还说:“再要是有人硬拉着他走上那条陡峭崎岖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穴,见到外面的阳光,你难道不认为他会很恼火地觉得这样被迫行走很痛苦,等他来到阳光下,他会觉得两眼直冒金星,根本无法看见任何一个现在被我们称作真实事物的东西?”?⑥这种痛苦、眼花缭乱的眩晕伴随着个体?***的?整个过程。当我们仔细解读时,可以发现,?柏拉***?所说的***过程的诸痛苦都是肉体的痛苦、感性的痛论文联盟苦,而非灵魂的痛苦。这似乎表明:灵魂?***必?然要以感性痛苦的付出即牺牲感性愉悦为?代价。?
第四,这种***需要引导。柏拉***说:“这时候如果有人告诉他……”②③《柏拉***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2、512、512页。),柏拉***又说:“如果再有人把那些矮墙上经过的东西一样样指给他……”?②,柏拉***还说:“再要是有人硬拉着他走上那条陡峭崎岖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穴……”?③,等等。柏拉***的这些言论把个体***问题搞得更为繁难复杂,也给柏拉******治哲学关于个体***的偶然性造成了一种逻辑混乱,甚至对柏拉***的整个囚徒***理论是毁灭性的。柏拉***所设计的个体***需要引导者及其在洞内存在着这样的引导者是整个囚徒***理论的“飞来”之笔。
第五,这种***存在着系列环节和基本条件。个人***的主要环节是:首先是松绑,其次是解除禁锢的囚徒自己起立、环顾、走动和直视火堆,然后就是在引导者的帮助下认识事物,接下来是在引导者的帮助下走出洞穴。从个人***的基本条件来看,禁锢肉体的锁链的打开是囚徒***的前提条件,灵魂转向是囚徒***的根本条件,引导者的存在及其引导是囚徒***的辅助条件。
从柏拉***所阐述的个人***的特点来看,柏拉***在洞喻中通过精心的预先设计,事实上构造了***的理性必然性与感性偶然性的矛盾。柏拉***贬损世俗状态为囚徒状态,囚徒状态是非理性状态,囚徒***是用理性去克服非理性。但从柏拉***所说的囚徒***的真正实现来看,他所讲的囚徒***是个人的特殊***,而非群体的普遍***。就个人***来看,具有偶然性,不遵循理性逻辑的规划,这与柏拉***的理性主义构成了尖锐的冲突;群体中哪个人***以及这种***怎样发生没有任何预期和先兆,不遵守理性规范。造成这种矛盾并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的主要根源在于,柏拉***把普遍必然性与个别偶然性绝对地对立起来,没有很好地建构两者之间的统一。
尽管柏拉***的理性本质主义得到了充分的、逻辑条理基本顺畅的论证,但对柏拉******治哲学来说,古希腊社会特别是雅典社会对公民个人价值的尊重、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化个人主义、个别与一般的内在矛盾,始终构成了一个极力摆脱但又挥之不去的对立面,一个试***超越、否定但又深受其制、设法挽救的对象。它们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站立在柏拉******治哲学的对面,向柏拉******治哲学提出了挑战。因此,在后来的西方***治哲学中,我们倒是能够发现感性主义、个体主义和俗权主义对理性主义、本质主义和神权主义的挑战与冲突,发现在消除这种冲击时,***治哲学家们不断地坚定信念、精心论证和提出明确的定论,但也能够发现他们在应对这种冲击时的逻辑混乱、尴尬应对和无可奈何的窘境。
柏拉***设计了洞穴中的人们的***的个别性、特殊性,而不是共同性和普遍性。柏拉***的先验理性本质主义完全堵塞了普遍***的可能性,但他所提出的个人***的偶然性又似乎为群体***提供了某种契机。在这里,柏拉***为后来的西方***治哲学提出了囚徒***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的矛盾问题。柏拉***在考量个人的忽然***时,所提出的内在实质条件是个人内部的精神因素——灵魂发生转向,而导致这一转向的前提条件是禁锢个人的外部枷锁的解除。这为人的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埋下了伏笔,也提出了人的***的内在性与外在性问题。后来的西方***治哲学围绕着***的不同内涵和不同方式进行争论,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及其所主张的不同的***道路:就***的实质内涵来看,有强调物质***与精神***之别,中世纪的神学家们强调***的实质是精神自由和信仰上帝,而近现代的学者大多强调***的物质内涵和社会束缚的解除。就主体而言,有个人***和群体***之争,自由主义在本质上强调***的个体性,马克思主义则强调***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从方式上看,有渐进的、理性的***方式与飞跃的、非理性的***方式的不同设计,保守主义者、新自由主义者大多强调社会改良的方式,如伯克主张审慎的改革,密尔强调合作道路,波普主张社会“渐进工程”,阶级冲突论者大多主张通过***的方式实现***,如马克思强调通过无产阶级***实现人类的***。
四、个人的完全***境界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个人在洞外的状况,柏拉***既没有细心地描绘他的自由生活,也没有详细地阐释其精神状态,而是围绕***了的个人的认知和拯救同伴的意愿问题展开讨论。在柏拉***那里,***了的个人就是真正的哲人而非智者。
首先,哲人获得了对事物的真正论文联盟认识。当囚徒走到洞外,经过了一个短暂的适应以后,他能看见高处的事物。柏拉***认为,***了的个人在广阔天地里按照阴影、倒影、事物本身、天象和天空、太阳的次序去认识事物。经过上述认识以后,“他会做出推论,认为正是太阳造成了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并主宰着可见世界的所有事物,太阳也是他们过去曾经看到过的一切事物的原因。”(注:《柏拉***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3页。)柏拉***按照光照原理阐释人对事物认识的条件、程序和结果,在自由境界中的哲人对事物的认识也同样遵循这一原理,只不过是光源不同而已。
其次,哲人崇尚纯粹的求知生活。柏拉***把追求真理的生活规定为人的幸福和自由的至高境界。事实上,古希腊的许多重要的哲学家都有排斥公共***治生活的情绪。“赫拉克利特献身于学术,完全为了哲学而生活在孤寂之中。”(注:黑格尔著,贺麟译:《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95页。)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理性的沉思生活则好像既有较高的严肃的价值,又不以本身以外的任何目的为目标,并且具有它自己本身所特有的愉快,而且自足性、悠闲自适,持久不倦和其他被赋予最幸福的人的一切所最幸福的人的一切属性,都显然是与这种活动相联系着的。”④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27、318页。)
最后,哲人由衷而生了拯救同伴的意愿。柏拉***根据善的原则,特别是从普遍的善和大众的善高于特殊的善和个人的善出发,赋予了哲人以同情心和实现普遍善的意志与能力,使哲人完成了角色转变,成为了甘愿牺牲个人幸福而去实现普遍正义的拯救者。
阶下囚的自我修养篇6
今年五月份是全公司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月,通过参加XX单位集中组织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及观看反腐倡廉教育片,尤其观看了皮黔生等人的腐败行为,使自己真正在思想上受到了震憾和教育。看着这些人,哪一个过去不是热血方刚、踌躇满志的同志,而今天却成为阶下囚,这就是因为他们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转型阶段,没有时刻进行理想信念的修养,加强作风建设,导致理想信念动摇,丧失***性原则,宗旨观念淡薄,把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资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占据头脑,价值观发生偏离,堕落为犯罪分子。
对于广大***员干部、重点岗位人员来说,推动***风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供电部组织的案件警示教育活动,使我再一次受到了深刻教育,思想上产生了很大震动,对***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并对自己的言行做了深刻反思。本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几点体会,现与大家分享::
一、加强劳动纪律学习,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加强***的执***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正确的行使就能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反之就会成为以权谋私的魔杖。从公民到囚犯往往是一步之差、一步之遥。
二、要“勤小物,治其微”。能否正确对待小事,能否防微杜渐,是每一个***员的基本修养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细节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工作内8小时与工作外8小时的关系,不要自毁人生;时时刻刻自觉警醒自己,在权、钱、色方面不伸手,不纵欲,不侥幸,时时把自己置身于监督之中,勿忘司马迁的“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时时保持平衡的心态,在名誉、职位、报酬、个人利益等方面知足常乐。
阶下囚的自我修养篇7
1博弈论的“囚徒困境”:理论阐释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案例:两名窃贼被警方抓获,由于证据不足无法将二人定罪,于是警方将二人隔离审讯.警方为二人提供的选择条件是,如果二人都招供,则二人同时被依法判处6个月监禁;如果一方招供,另一方拒不招供,则招供的一方因立功表现将被释放,而拒不招供的一方则因妨碍司法公正而遭重判,被判入狱9个月;如果二人都拒不招供,则导致证据不充分,二人皆被判入狱1个月.囚徒双方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皆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最安全、利益最大但并非最优的决策即双方均选择了供认不讳.这是典型的非合作一次性博弈.在非合作一次性博弈中,两个自利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将忽视他人利益,而选择一个对双方来说都陷入低效的结局———非合作战略均衡.[2]博弈论是关于策略相互作用的理论.它是关于社会形势中理的理论,其中每个局中人对自己行为的选择必须以他对其他局中人将如何反应的判断为基础[3].博弈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包括局中人(player)、局中人的策略集合(strategies)以及各局中人的收益(payoff).博弈论的基本假设是,博弈中的局中人都是理性的,他们在决策中倾向于选择自己的最佳策略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博弈的基本特征是,博弈中每一个局中人的收益不仅取决于自己选择的策略,而且取决于所有其他局中人选择的策略.同时,每一个局中人在决策前,将理性分析给定的博弈规则或信息集合.给定的博弈规则决定着局中人的收益矩阵.局中人所获取的信息以及由此而构建的对博弈规则的理解,决定着局中人主观上最优的决策选择.另外,在博弈分析中,需加以注意的是,局中人的收益是局中人真正关心的东西.由于现实中每一个局中人的价值观念是不同的,所以他们主观上认可的收益也是不同的.因此,在现实的博弈分析中,局中人的价值理念必须考虑在收益分析之中.
2幼儿教育小学化:博弈论视角的分析
幼儿教育领域中的小学化现象正是这样.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中,存在着多个利益相关者,其中主要包括幼儿家长、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在幼儿家长之间、幼儿园之间以及幼儿教师之间未达成合作意向,即并非所有参与博弈的幼教主体均选择科学合理幼教方式的情况下,一旦有人选择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就会导致其自身利益受损.
(1)幼儿家长的“囚徒困境”.每一个幼儿家长都希望选择最有利于孩子发展,能够使孩子获得最大竞争力,帮助孩子争取最多教育资源的幼教方式.而目前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主要通过考试,在考试中取得优异学业成绩的孩子将为自己争取到读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资格和权利,因此,孩子的学业成绩将成为家长最重要的关注点.选择小学化的幼儿教育从短期效益来说,的确能够满足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诉求,而这短期内学业成绩的提升有可能为孩子获得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接下来优质的教育资源又可能为孩子潜能的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承担孩子非智力因素如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受损的风险.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如果任一幼儿家长选择科学化的幼儿教育,而其他参与博弈的幼儿家长选择了小学化的幼儿教育,那么该家长的孩子将在以学业成绩为衡量标准的教育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学业成绩竞争的失利,可能导致孩子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致使孩子潜能开发受阻,无法得到充分发展.在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中,幼儿家长已深处“囚徒困境”.只要参与博弈的其他幼儿家长仍然坚持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无论哪个幼儿家长选择放弃小学化的幼儿教育,都将冒使孩子在教育资源争夺中处于劣势的巨大风险.
(2)幼儿园办园者的“囚徒困境”.目前,我国幼儿教育正处在教育资源匮乏,公办幼儿园发展缓慢的阶段.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情况报告显示,我国公办幼儿园数量不到全国幼儿园总数的1/3.大部分幼儿园的办园经费来源于园费收入,因此,生源多寡不仅关乎幼儿园的发展,更决定着幼儿园的存亡.面对激烈的园际市场竞争,幼儿家长诉求将成为幼儿园办园方式选择的重要导向.如前所述,幼儿家长已陷入“囚徒困境”,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已成为他们最安全最有利的选择.因此,受到幼儿家长诉求的引导,办园者为了谋求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倾向于为迎合家长诉求,争取生源,放弃办科学合理幼儿教育的决策,而选择小学化的办园方式.而一旦大多数幼儿园选择了小学化的办园方式,幼儿园办园者也将陷入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囚徒困境”.办园者们的决策已构成了幼儿园之间博弈的纳什均衡,一旦有幼儿园改变决策,就意味着该幼儿园将极有可能在园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导致生存堪忧.
(3)幼儿教师的“囚徒困境”.幼儿教师在幼教方式选择上,同样面对科学合理幼教方式和小学化幼教方式的抉择.当前,我国幼儿教师队伍从整体上来看,综合素质不高,仍然存在无证上岗、学历水平偏低、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而对于许多幼儿教师来说,采用科学合理的幼教方式的难度已远远超出其最近发展区,难度过高,难以达到.相对而言,小学化的幼教方式易于把握,教学效果容易量化,能立竿见影地实现幼儿家长的教育期待,致使大多数幼儿教师倾向于选择简单易行、成效显著的小学化幼教方式.如此,选择小学化幼教方式的教师迅速获得了幼儿家长的认同,从而赢得幼儿园领导的认可,为幼儿园争取到了生源,进而使其在幼儿园和幼儿家长的心目中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并由此为自己获得了相应的优厚待遇,如与生源挂钩的奖金、快速的晋级机会以及领导的赏识等等.在此种情况下,即便存在科学教育观念坚定,专业素养较高的幼儿教师想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幼教方式,也会由于科学合理幼教方式的难于践行,远期成效无法在短时间内显现,因而受到幼儿家长的指责,遭到领导施压,而无法坚持下去.因此,只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不能有所改善,小学化幼教方式仍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幼儿教师也将无法走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囚徒困境”.
3公共改进:摆脱幼儿教育小学化“囚徒困境”之路
基于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往往倾向于在理性思考、精明计虑后,选择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然而,由于人的理性是不完全的,所以往往出现在所有个体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却损害到集体的利益,从而使每一个个体利益受损.在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囚徒困境”中,寄希望于每个局中人都能出于大局意识、集体利益而放弃自己的最优决策是不现实的.因此,摆脱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囚徒困境”的最优策略只能通过公共改进即通过***府或相关教育行***部门的宏观调控、积极治理方可实现.
(1)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幼教主体理性水平.幼教主体教育观念的扭转是摆脱幼儿教育小学化“囚徒困境”的思想前提,只有幼教主体的观念得到彻底改变,才能促使他们选择正确的幼教之路.因此,重视对幼教主体理性水平提升的教育和宣传至关重要.首先,对办园者资质审核做到严格把关,保证幼儿园的办园水准和专业水平.对于不具备办园资质,条件不具备,幼儿园管理者素质不过硬的幼教机构,坚决不允许其招生办园.其次,加大力度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在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上,应提升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严格遵守持证上岗的幼儿教师管理制度,保证上岗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同时,幼儿园及相关幼儿教育管理机构应为幼儿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资源,促进幼儿教师进一步的专业发展.另外要提升幼儿教师的工资和待遇,保护和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对科学合理幼教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后,加强对幼儿家长的教育宣传,如开办社区家长学校,加强家园沟通,邀请幼儿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诚恳听取幼儿家长对幼儿园发展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信任家长,提高幼儿家长学习幼儿教育理念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家长对幼儿教育方式作出正确的选择.
(2)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引导幼教主体决策方向.除了在观念层面为科学合理幼儿教育制度的实施奠定基础外,应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改变原有幼儿教育的支付结构.所谓“选择性激励”即指有选择性地对主体行为进行强化和激励,以使预期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在幼儿教育中,通过相应主管部门***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选择性地将优质资源、竞争机遇、发展便利等倾向给予选择科学合理幼儿教育的幼教主体,以此改变原有博弈的支付结构,即减小合作行为的支付成本,并增加该行为的收益.在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中,针对幼儿家长、幼儿园办园者以及幼儿教师应选取恰当的“选择性激励”办法,引导他们选择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针对幼儿园,国家应加大对幼儿教育的财***投入,保障广大幼儿园生存和发展必备的教育资源,消除其生存困扰.同时,对于采纳科学合理幼教方式的幼儿园,***府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加以奖励,并提供相应的***策扶持及专业咨询,充分发挥***府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服务职能.对于幼儿教师,幼儿园应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管理.在充分尊重幼儿教师教育自的同时,对于进行科学合理幼教方式探索和实践的幼儿教师给予支持和帮助.改变幼儿教师传统的评价方式,以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加以评估.重视对幼儿教师的支持和鼓励,为他们的进一步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资源,促进他们自我提高,激励他们的专业发展动机,将幼儿教育和其自身发展有机融合,建设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对于家长来说,应大力提倡小学进行零起点教学,尽量使接受小学化幼儿教育的投机取巧者的优势弱化,使其所预期的优势无法实现.总之,“选择性激励”机制建立的目的旨在,改变各幼教主体的博弈支付矩阵,将利益导向科学合理幼教选择的一面,从而引导各幼教主体的决策方向.
阶下囚的自我修养篇8
论文摘要:工业设计教学应把好意识关创意关造型关科学关人文关实践关和结业关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力一式上.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小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在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中应把握循序浙进的7个问题.以此对形成相关的课程体系与构建学科平台。
第一意识关。建立与构建一个设计意识平台.是工业设计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一道关.是贯穿于整个设计教育的一条主线。设计意识是一种动态的设计思维.它包含了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习惯。对于进入工业设计领域即将从事设计工作.尤其是进行产品设计的人员来说.树立他们的专业意识(设计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什么是工业设计.在设计教育中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了后能十什么等。这些良好的设计意识平台构建.为学生了解设计世界。自主学习、施展艺术构想开创了广阔空问。囚此.在设计教育中.适时的开设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等系列课程、讲座.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加强同外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工业设计专家和知名人士开办学术讲座,介绍本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学科前沿动态、信息和资讯。专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要牵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在设计教育教学中应将专业意识的培养作为长期的目标和任务.并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第二.创意关。一个国家需要有创新的机制一个民族需要有创新的思想与能力。作为一名工业设计师史要有异于常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一件产品.如果小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变的心理.将无法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青睐.也就难以为市场所接受.小能实现其增加附加值的设计目的。从这一点上说.创意是设计的灵魂。创意的关键又在于“创新”.它来源于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教学上应一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淡化其过于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力一而则要博采众长.从前人的问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做到“举一反二”、“无中生有”
第二.造烈关“造烈”是工业设计特别是设计的最H_观和最H_接的载体。工业设计最初在我国的出现与普及时和和被称作“工业美术造烈设计”.并日_在很长的一段时问内都在沿用。可见造烈对工业设计的重要程度。一项设计.无论它的功能如何先进.内部构造如们精细.选用材料如们科学合理.它都将通过产品自身的形态体现出来.长短、力一圆、厚薄等基本体量以及配色力一案始终是消费者对该产品的第一印象.消费者是否接受该产品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第一印象.囚此.作为设计师.最初的创意也是以具体的产品造烈(形态)为依托.逐步完善其设计的。工业造烈设计与一般设计的区别就在于设计最初的观念中就要体现出求美的意向。工业设计.首先要看产品造烈的款式是否新颖。本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缺少艺术灵性.最终很难创造出新颖的设计学生形态创造能力需尽早在学校里培养。
培养学生基本“手头功夫”的设计索描(速写)、设计色彩、效果***(草***)、构成术等课程就构成了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造烈学习阶段的课程体系。如何掌握与运用这些技能.是摆在教师而前的首要课题造烈能力的培养一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达到:一是临摹.通过对前人优秀作品的分析、理解与学习.掌握相应的规律和技术;二是写生.通过对实物、产品进行写生.提高对结构、形态、色彩、比例等的分析与应用能力;二是设计创作.造烈的主要目的并小在于能将现成的事物通过一定手段与方法表达出来.而在于设计、创作设计创作能综合考察学生对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的把握.体现一定的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良好造烈能力的培养与造烈习惯的养成.在于平时要养成“二多”、“二勤”的好习惯.即“多看、多想、多练”和与之相对应的“眼勤、脑勤、手勤”.其中“多看、多想”比“多练”史为重要。须知平时的观察与思考对设计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仅把技术训练作为造烈练习的唯一目的.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也就是“工具”而已。
第四.科学关。工业设计要求以科学的思考和艺术的陶冶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的综合训练。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大师RaymondI}c}ewy有一名名言:“当我能够把美学的感觉与我的工程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的时候一个小平儿的时刻必将到来。”当代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道博士在我l玉l召开“科学与艺术展览”开幕式上所作的“科学与艺术”的专题发言中曾指出:“科学和艺术是小可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小开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而.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富有意识。”
现代工业设计相对于最初的“造烈设计”而言.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它把物化的工程技术与文化、环境、美学、市场等设计要索结合起来.协调产品及其系统与人(使用者、消费者)的关系.协调人一机一环境的关系.涉及到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生理学、力学、材料科学等范畴。设计师在完成设计力一案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的实用性、宜人性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同时应考虑产品的结构、力学与周边环境的融洽程度以及用材、涂饰工艺、色彩等力一而的个性特征。
第It..人文关。工业设计广泛涉及到人文科学领域。哲学、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艺术、语言学、心理学、宗教、历史等人文学科都在小同程度上与工业设计相关。它们向工业设计的渗透.正在产生的设计文化学、设计哲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符号学.行为心理学、生态伦理学、技术伦理学等对工业设计有着较大的影响。从设计哲学的视野看来.工业设计的实质是设计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力一式.而小仅是设计物。正确的设计思想应是通过物的设计体现出人的力量、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力一式。
工业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物的创造满足人类自身对物的各种需要.这与文化的目的小谋而合:“文化就是人类为了以一定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可以预见.末来的工业设计的竟争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竟争。
在整个工业设计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课程的同时.选修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工程学、创造学原理、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欣赏、中国美术欣赏、中国传统文化、文学鉴赏等公共选修课.以充实自己的人文索养.增强设计的后劲。
第六.实践关。实践是工业设计专业小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纯理论”基础上的“纸上淡兵”和“效果***”的设计无疑难以解决产品创新的实际需要。这实际上就对设计教育学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课题目前国内设计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片而强调课堂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实践教学。出现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现实客观原囚一力一而.工业设计专业师资紧缺.专业实践教学人员队伍也严重缺乏,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另一力一而.“实践课”的界定也存在许多误卜_.如将“实践课”完全与理论课划清界线.而导致理论教学小管实践.实践教学撇开理论.相与_脱节囚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力一而下大力气改革实践教学
一是构建与专业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实践教学的内容与领域使学生能H_接从企业中得到实践经验,补充课堂教学的小足.同时增强“实战意识”.体会真实市场的“残酷性”而企业则可以充分享用学生(包括指导教师)所带来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创意。
三是在师资配备上,应改革用人机制,从相关企业或设计公司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师和专业设计人员根据自身经验和课题来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在满足教学的情况下.鼓励专业教师开办相应的设计实体.作为专业的实践基地
阶下囚的自我修养篇9
一、理想信念是防腐拒变之根本
通过部分***员干部的“东窗事发”不难看出,那些人之所以成了阶下囚,究其原因,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的动摇。他(她)们忘记了自己是一名***的干部,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员。在平时,他们淡化了理想信念的自我教育和学习。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结果,自然地就肆无忌惮地受贿、贪污。从这些人不难看到,理想信念动摇的危险性。作为一名***员,一名领导干部,时刻提醒自己,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信念,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建设,从源头上解决信念不坚定问题。
二、工作作风过硬是防腐拒变的内在要求
没有过硬的工作作风,就很难经得起现实对你的综合考验。工作作风是一个人思想的外在行为表现。光有好思想而不去身体力行不行,只有去做了,才能真正实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人生价值。作风不过硬,就容易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名利所诱惑。一些***员干部就因为作风不过硬而被别有用心之人牵着鼻子下水。同样是***的干部,如任长霞同志,就能顶住压力,从严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从她的事迹中,不难看出,一个***员没有过硬的工作作风是经不起考验的。
三、廉洁自律是约束自我保护自我的真正法宝
从干部保护的角度讲,廉洁自律是干部防腐拒变的法宝。作为一个干部,只有从严要求自己,才能经得起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的诱惑。从领导岗位到阶下囚,无不说明一个人在岗位上自制力的重要性。从小贪到巨贪,从小贿收礼到大贿收钱,一步一步放纵自己,大肆进行权钱交易。结果,自然是被“双规”,接受***纪国法的洗礼。可见,在领导岗位上,只有自始至终加强自身的廉洁自律意识,才不至于被“糖衣炮弹”击倒。
四、群众观念是领导干部执***为民的思想基础
一个没有群众观念的干部,不可能干出令群众满意的实事来。群众观念是执***为民理念的思想基础。有了群众观念这个思想基础,才能在工作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更好地为群众多办实事,切实地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观念实际上就是公众观念。如果没有公众观念,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就谈不上为人民服务,也就谈不上做“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那些在反腐倡廉中违法违纪者,就是因为群众观念淡化私欲彭胀所致。
总之,通过这次反腐倡廉的教育和学习,使我深深感到--一个***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的可怕、工作作风败坏的可悲、廉洁自律意识淡化的可怜、群众观念不强的可恨。在今后的工作中,使我更加坚定了“为民、务实、清廉”的理念。为此,我们要寻找差距,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振奋精神,做好当前工作。
1.提高***治素质。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要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加强***性修养,面对复杂的环境,时刻以***员标准对照要求自己;加强对***的路线、方针、***策的认识,增强贯彻***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2.提高思想素质。加强学习,通过学习,筑牢思想防线;继续提升人格修养,要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3.提高作风素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成为人民的公仆;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不断开拓创新,与是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阶下囚的自我修养篇10
关键词:问题 开放性 思维 发散性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27-02
作者简介:应勇(1977―),浙江金华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别林斯基曾说:青少年时代,是人的大脑细胞这种“零件”效率最高的时代,一定要好好学习,遇到问题,不论是什么名家讲的,要敢于问个为什么,敢问前人没有问过的问题。
从这段名言中,我们可看出思维发散性的影子。而现阶段除语文教师以外的几乎所有人,对语文的认识还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即便是语文老师,绝大部分也认为语文就是读文章、辨修辞、说主旨,导致现在的语文课堂缺少思维的发散性,与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标相背离。基于此种现象,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理念,精心设置问题,利用问题的开放性促使学生的思维由闭合走向发散。
一、要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整合”多样化的学习个体,促进思维横向发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单一的评价标准与多样化的学习个体之间必然存在矛盾,不符合《课标》要求,因此我们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理由充分,就应当予以肯定。而不能由于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就把自己的或教参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丧失思维个性。
学生是活生生的思维个体,其思维的差异性是必然的。他们的思维具有个体差异,即在形成概念、构成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深度上有差异;同时,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和疑难程度也具有个体差异,即在周密的、精细的程度上是有差异的。
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兼顾个体思维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意开放性,使不同个体的回答互为补充,扩展思维的广度。教授《皇帝的新装》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游行大典结束后,会发生些什么事呢?学生思考之后,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气氛之热烈,答案之新奇,令笔者大为赞叹:“皇帝回到皇宫,认真想着那个小孩子的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以后把精力放到治理国家上,后来大家一提到皇帝就说‘皇上在御书房呢!’”“皇帝回到宫中下令通缉骗子,骗子东躲,后来觉得不能这么逃下去,改邪归正,拜师学艺,真正为皇帝织出了美丽的衣服!”“皇帝回宫后虽然觉得老百姓说的是真话,但为维护面子,杀了说真话的人,导致大家再也不敢说真话,最后这个国家成了谎言国!”……
这类问题的开放性体现在:利用了文本的空白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以及再创造的空间,五花八门的答案表现了学生的奇思妙想,从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学生思维的个体差异和独创性。不同的学生都能从其他人的回答中得到启示,从而扩展了思维的广度,让思维更具发散性。
二、不以功利的眼光聚焦参差不齐的主体,促进思维纵深发散
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思维是不一样的,因为思维具有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可以从分析到综合,也可从综合到分析;三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这种结果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问题的设计要兼顾所有学生,而不是指向性明确地关注“学霸”,忽略“学渣”。问题的开放性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启发,思维不再局限于某一层次,更具发散性。
在教学《囚绿记》时,笔者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因为作者这么痴狂地爱绿,所以导致了他囚绿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为你是如何看待的呢?部分学生认为这种行为不好,因为这是自私的,常春藤因为他的囚禁而逐渐变得枯黄,他根本就是在伤害常春藤;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文中有“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这类句子,可见作者是因为爱极了常春藤才“囚绿”的;还有一部分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则认为这是作者的心理和行为所构成的一组矛盾,作者是非常喜爱常春藤的,不然他不会一下子就选定这令人感到炎热的小房间――这房间窗外长着常春藤,但是他的爱变得越来越畸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讨论之后,大家都认可了第三种看法。学生的这三种看法从行为到心理,再到矛盾统一,思维的发散程度依次递进。
三、利用多元的答案推动无限的对话进程,促进思维多元发散
“对话”是意义的交流、情感的流动、思维的碰撞。学生的思维具有独创性,强调思维个体差异的智力品质,即***思考创造出有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主体对信息高度概括后进行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独创性就越突出。因此,在对话中,意义不是被机械地复制,而是真正在建构。这就要求对话的基础――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具有生成性和多元性。这样,开放的问题就能够让学习主体有更多发挥的余地,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观点的交流能丰富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思维的多元发散。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阶下囚的自我修养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