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故事篇1
一、例题回放,明确题型
首先,回顾柳州市近五年句子赏析专题试题,由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
例1: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与《年年依旧的菜园》(5)(6)段,请从语言、写作手法角度分析其中你喜欢的一个选段。(4分)(2010年柳州市中考《年年依旧的菜园》)
例2:
文中第(9)段的景物描写很精彩,与下面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来比较它们的共同特点。(3分)(2011年柳州市中考《品味时尚》)
例3:
第(7)段中“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的走了”一句,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李想怎样的心理?(3分)(2012年柳州市中考《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例4:
找出一处父子俩感动“我”的细节,抄出句子,并做简要赏析。(4分)2013年柳州市中考《雨中》)
例5:
请任选一个角度(如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方法、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3分)(2014年柳州市中考《父亲的雨》)
从这些题型当中,大致可概括出考查方向有以下几种,修辞手法、词语运用、人物描写、描写方法、描写角度以及其他表现手法,归纳***表如下:
二、回顾课本,方法探究
例题1请赏析: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的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选自七(上)老舍《济南的冬天》
解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山景小巧秀丽,表现了济南温暖、舒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放”、“安静不动”、“低声说”将小山拟人化,赋予小山慈母之情,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山像慈母般的温存、体贴、慈祥,表现了济南温暖、舒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修辞手法的考查,是句子赏析题最重要的考点,能分辨修辞手法并熟练掌握修辞手法的作用,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也归纳如下:
例题2:
请赏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选自八(上)朱自清《背影》
解题:
动作描写,描写了父亲穿过铁道的情况和爬上月台的艰难情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年老体衰、动作迟缓、步履艰难的特点,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外貌描写,描写了父亲暗淡朴素的穿着,呼应了上文的惨淡家境,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私伟大的爱。
人物描写及其作用的考查也是学生在赏析句子时的重要考点,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也归纳如下:
(1)外貌描写:揭示人物人份、地位、境遇,表现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3)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品质;
(4)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变化,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5)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心理特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例题3:
请赏析: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选自九(上)鲁迅《故乡》
解题:
环境描写,描写了萧瑟、凋敝的故乡景象,渲染了抑郁深沉的气氛,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为下文写故乡人、事的改变作铺垫。
环境描写作用通常是: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社会习俗、时代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②渲染XX气氛;③烘托人物的XX心情;④表现人物XX性格;⑤揭示了文章XX主题;⑥为下文XX情节作铺垫;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题4:
请赏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选自七(上)朱自清《春》
解题:
运用了生动的动词,“钻”字写出了青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运用了准确的形容词,“偷偷的”是“悄悄的、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写质地,“绿绿的”写颜色,准确形象的写出了春天“新”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的旺盛生命力。
词语赏析通常抓住关键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等。
例题5:
请赏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选自七(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都通过百草园有趣的美景的描写来衬托(烘托、映衬)自己欢快、自在(高兴、惬意、舒畅等)的情感。
动静结合,“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是静态;“蝉在树叶里长吟、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是动态,动静结合,有张有弛,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有趣的儿童乐园。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是不少学生复习的盲点,下面归纳如下:
(1)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例题6:
请赏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选自七(上)朱自清《春》
侧面描写,描写“花下”蜂闹蝶舞,侧面表现了花儿的繁荣、鲜艳和香甜,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春花鲜艳的颜色,从嗅觉角度描写了春花香甜的味道,从听觉角度描写了蜜蜂喧闹的声音,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描写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还包括人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三、方法总结
通过以上例题的分析,结合相应考点的作用,我们就能更全面的答题,总结答题方法如下:
(1)句子赏析考查角度:①修辞手法。②人物描写。③景物描写。④词语运用。⑤表现手法。⑥描写角度。
(2)解题思路:找准角度结合文本分析效果。
(3)答题格式:方法、角度(修辞、描法等)+内容(写了什么具体内容)+作用(现人、物、景的特点和主旨、感情等)。
描写冬天的故事篇2
笔者认为这部作品看似描写的是爱情故事,其实更多的是诺冬对自我身份的探析之旅。作为一个“无国界作家”,身份是最困扰诺冬的问题,在她返回日本寻找自己身份的时候,与日本男子伦理相识相恋。在与这位日本男子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她体验着日本人的真实生活,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真实身份。
本文将从身份的迷失、找寻自己、逃离与写作这三个部分来解读《闻所未闻》这部作品,探析阿梅丽・诺冬自我身份的追寻之旅。
一、身份的迷失
(一)童年的记忆
诺冬于一九六七年出生在日本神户,由于父亲任比利时驻日本大使的缘故,她在那里度过了五年的童年时光。因为这段幸福的童年生活,她认为自己“曾经是个日本人”。[1](P41)她总是在怀念“生活在美与宠爱之中”的童年,怀念在神户的田园生活,“从零岁到五岁,我生活在日本一个田园般的地方……我想,因为这个原因,我对那个时刻才记得这么清楚。我很想回忆起来。”[1](P141)
除了神户的景色,童年时的保姆西尾太太也是她一直想念的。这位日本奶妈把诺冬当作亲生女儿般地疼爱,给她做好吃的日本传统食物,给她讲日本的传统与神话故事。她对诺冬的爱与关注,让诺冬慢慢地爱上了日本与日本文化。“只要我有求于她,她会随时放下手中的活,把我抱在怀里,我,给我唱歌,唱的是柔夷和盛开的樱花。”[1](P41)诺冬在与西尾太太的交流中,学会了说日语。日语的启蒙与学习,让她与日不落帝国的联系更加紧密,记忆更加深刻。
(二)成年的孤独感
父亲外交工作的缘故,诺冬跟着父亲辗转多国生活。可是在每个国家生活的时间都不长,只能生活在家庭这个圈子里。在一次访谈中,她提到:“从十岁到二十岁,我不想孤独,却孤独得不得了,我因此痛苦极了……”[1](P120)
诺冬十七岁时和姐姐回到祖国比利时,“我们俩第一次孤孤零零地呆在布鲁塞尔,我们的祖国并不真的想要我们。”[1](P121)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攻读罗曼语文学的她发现:她无法在比利时的文化和生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当时,我不知道怎样与年轻人聊天,不知道摇滚乐队是怎么回事。总之,我一无所知。结果,谁都对我不感兴趣。”[1](P136)这种强烈的文化落差,让她很难融入到比利时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我非常孤独,因为我无法与西方的年轻人沟通”。[1](P136)
没有朋友的大学生活,让她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所笼罩,让她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困惑。她的内心渴望被认同被授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实现。对自我身份的这种焦虑,让她格外怀念童年时期的生活。当地的风土人情,一直陪伴她的日本保姆,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让诺冬对日本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二、找寻自己
在比利时生活的孤独感让诺冬在大学毕业后的急切地重返日本。她在《闻》的开头部分写道:“一九一月三十日,我成年后的第十天。自从得知要回去之后,每天早上拉开窗帘的时候,我都发现天是那么蓝。”虽然十分清楚自己的比利时国籍,可是在她的内心,日本才是她的故乡。在《闻所未闻》这本小说里,诺冬从语言、食物、日本人身份去找寻自己,她渴望找到一个确定的身份,而不是在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边缘游离。
(一)日本语言
“学习日语最好的办法似乎是去教法语。”这是《闻所未闻》开篇的第一句话。童年时的诺冬,在与她的日本保姆的交往中慢慢学会了日本语,因为五岁时离开了日本,她都没有再使用过这种语言。日本语始终将诺冬和日本紧密联系着,所以当她重回日本,她便积极从自己的“童年记忆中重新激活这种语言”。[2](P3)诺冬选择了两种方式来学习日语: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一对一的教授法语来提高自己的日语水平,这便是《闻》中的诺冬和伦理相识的起因,另外一种方式是报名课堂学习。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诺冬非常地积极、主动,在日语表达方面取得了惊人进步:“我想尽量提高自己的日语水平。每当有什么细节不明白,我就毫不犹豫地举手。”[2](P32)日语的努力学习,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融入到日本社会和日本生活中,另一方面是童年时的记忆让她觉得学习这种非母语语言成为了她的命运:“对我来说,日语是一个真正的例外,我试***用命运来解释。”[2](P71)
(二)日本味道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常常通过故乡的食物和儿时所记忆的味道来表现。诺冬寻找并描写着记忆中的味道:“白菜、虾和姜混在一起的味道把我带回了十六年前,当时,我亲爱的西尾奶妈也给我做过同样的东西。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吃过这菜。”[2](P17)在日本朋友家里做客时,当她闻到熟悉的味道,她的反应十分强烈:“我带着怀旧之情使劲地吸着酸李、醋、清酒和大豆的味道,好像在纸盒里***。” [2](P17)在这本小说里,她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日本食物的喜爱。“日本菜很清淡,这是众所周知的。”“我喜欢刺身和寿司。”[2](P55)所以,比利时国籍的她却不爱西方食物,男友为迎合她的口味,精心为她准备了瑞士火锅,可是她“很快就厌倦了这一现代火锅”。在她眼中,日本的菜肴是精致的,而男友吃的意式加美式的色拉米肠,就是“恶果”。
(三)日本人身份
虽然拥有比利时国籍,可是诺冬在心理上一直倾向于自己的日本人身份。她童年时期的美好记忆和在比利时的孤独感,让她一直憧憬着大学毕业后重返日本的生活,她认为日本才是真正合适她生活的地方。同时,她也意识到日本身份很难获得:“要有日本国籍,仅仅是出生在这里是不够的。没有哪个国籍这么难得到。”[2](P16)
在书中,诺冬描写了她和日本男友登富士山的情形。在她的笔下,登富士山不再是日本名胜景点的“到此一游”,而是一次证明自己日本人身份的考验:“富士山,那是我的梦想……极其渴望成为日本人的我,把这次登山看作是一场身份证明。”[2](P84)
在登山途中,她变身“查拉***斯特拉”,拥有巨大的能量,飞快地向山顶奔去。她从自己的超能力中意识到:“我生来就是比利时人。出身于平原地区却属于琐罗亚斯德的一员,这是对你的嘲弄,让你成为一个双重间谍。”[2](P87)从她的身体特征来看,她始终是一个白皮肤,蓝眼睛的欧洲人。但是在心理上,她对日本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希望自己能够被日本接受和承认。因此她的内心始终充满了对自我身份的焦虑。
三、逃离和书写
诺冬在学习语言、品尝日本食物、寻求日本人身份方面不断的尝试和努力,想要得到日本这个“理想家园”的肯定和接受。可是最后,她还是以逃跑的方式宣告了她身份探寻之旅的失败:“离开这个我所爱的国家,又是以这样方式离开,我真的感到有些失望。”[2](P174)逃离后的她,用写作来表达自己:“我会写很长时间。”[2](P178)诺冬通过文学创作来确认自己的身份,缓解自己的身份焦虑状态,或许,这是“无国界作家”最好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比]阿梅丽.诺冬.许永健译.管子的玄思[M].海天出版社,2002.
描写冬天的故事篇3
记得那一个个美丽的夏夜,一望无垠的夜空中镶嵌着一弯明亮的月牙。我躺在院子里的草席上,爸爸挥着扇子坐在我身旁,给我讲《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我一边听着故事,一边看着美丽的夜色,随着故事浮想联翩。渐渐地,渐渐地,我睡着了。醒来之后,发现爸爸手中的扇子还在扇着,扇着……
时间在悄悄地流逝,我慢慢地长大了。那温馨的记忆,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心中的每一处角落……只是,爸爸不再给我讲“小白兔”的故事了,而是换成了保尔,鲁滨孙……
今年父亲节那天,我给爸爸擦背,蓦然间,我发现爸爸的背弯了,脑海中忽然蹦出一首诗:父亲是弓,我是剑,要把箭射得远,就得把弓拉得弯。
是的,爸爸老了,不知何时,无情的岁月把爸爸的两鬓染成了花白,在爸爸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我有些害怕了,爸爸的生命之树正在逐渐衰老,我害怕有一天,我会失去最亲爱的爸爸。想到这里,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老爸。
同题赏一赏
两位同学都通过回忆抒写了自己的父亲。虽然场景不同,但是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父爱,以及自己的感悟和成长。
陶醉入睡VS赖床不起
潘斌汉同学在美丽的夜色中,在老爸娓娓道来的故事中,陶醉了,迷迷糊糊地入睡了。刘冬婷同学是贪恋床的温暖,尤其是在一个淅淅沥沥的雨天,写出了一个孩子的真性情。这两个场景,也许大部分同学都经历过。潘斌汉通过对夜色的描写将那种朦胧的美写具体了;刘冬婷通过平常日子和那个下雨天两件事一详一略地写。构思都很有特点。
爱的无言VS爱的有声
潘斌汉的文中,老爸对儿子的爱是无言的。而在刘冬婷的文中,这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就用了较多的笔墨,如用眼神一“瞪”,一个字的命令“起”,拿起鸡毛掸子一抡,还有默默跟来学校送买早餐的两元钱。这些小细节,是严格,是宽容,是默默无言,也是掷地有声的。
用心感恩VS用行动感恩
事过境迁,儿时的我们都日益长大,对父亲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潘斌汉在父亲节里为父亲擦背,并暗下决心;刘冬婷在父亲默默赶来送钱的瞬间,被感动了,用早起的行动来回报父亲。两个同学都用各自的方式践行着自己对父亲的感恩,很让我们感动。每个人都有父亲,读了你们的文章,我们会不经意地联想自己,是否该为父亲也做些什么?
侧重叙事VS侧重抒情
描写冬天的故事篇4
笔者从事农村基础教育二十余年,对于农村学生的作文现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绝大多数学生面对作文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来形容“提起作文皱眉头,看到题目咬笔头,思来想去难心头,一堂下课未开头”。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日常积累少,平时不注意细心观察,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等等,面对以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侧重描写和叙述的训练。
一、描 写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人物描写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和个性,如《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关王熙凤的描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如此细腻的衣着描写,学生若能取法一二,定获益不小;还有语言神态描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为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说着便用帕拭泪”活脱脱写出了一个伶牙俐齿,精谙人事王熙凤,笔者曾将这段描写作为范例指导训练人物描写,有好多学生当堂就写出了令人满意的的人物描写片段。还有鲁迅笔下嘲讽的那个站着喝酒而唯一穿长衫的孔乙己,他知道茴香豆的回字有四种写法,自视清高,满口之乎者也;老舍笔下的小时候被驴咬过的祥子,契诃夫塑造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一时五变等,这些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对训练学生写人技巧裨益甚大。景物描写方面,技法众多:1.白描式,白描作为文学艺术的表现方法,我国优秀的传统古典小说多用这种手法,鲁迅也是白描的圣手,如《故乡》的环境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寥寥数笔便将故乡的鸟瞰***展现于读者眼前,清晰明朗,言简意真。2.移步换景,《小石潭记》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情,顺畅自然。3.诗情画意,情景交融,鲁迅先生的《社戏》堪称典范,尤其是第二部分去看社戏的第一层指定背诵的那几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繁星》的由实到虚,虚实相衬,《幼时记趣》的想象和联想结合,《春》中的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济南的冬天》中的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荷塘月色》的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这些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值得细细琢磨。诚然,写景贵有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有感彩的描写只不过是苍白的躯壳,所以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训练描写应以课文为范本,当堂设计,即时练笔,学生感受深,效果好。
二、叙 述
叙述是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也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它是写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表述方法。包括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五种。顺叙主要使文章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感和层次性。倒叙主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可读性。插叙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文章容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平叙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于把头绪繁多,错综复杂的事件,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通过叙述把分散的场景,片段和故事,人物的身世,经历,贯穿起来,交代清楚,叙述能体现事物的本质,也能传递感情和意念,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说:“写文章须善于叙述”。叙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阅读评书,这些评书语言精炼,形象生动,逻辑性强,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能使学生快速掌握叙述技巧,提高叙述水平。
描写冬天的故事篇5
一、文学鉴赏作用
经典美文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就是艺术形象的生动性与文笔的优美性。故此,阅读教学经典美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视觉去触摸与感知充满童趣的艺术形象“我”、善于编造美女蛇故事的艺术形象长妈妈、教给“我”雪地捕鸟技巧的艺术形象闰土的父亲、略带迂腐却严厉且是“本城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艺术形象寿镜吾先生。其次,引导学生用诵读的方式品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等句式的整齐美、节奏美、音乐美等。再次,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等语言的生动美、形象美等。然后,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中“扫”、“露”、“支”、“撒”、“系”、“牵”、“罩”的用词准确等。最后,引导学生启动丰富的联想思维与审美思维等诱发其特定的审美情感,以此达到激发学生愉悦的审美体验之目的。
二、素材积累作用
素材是构建文章的基石。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经典美文,不仅是作者对美的事物、美的情感的追求与作者聪明才智的结晶,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极为丰富且非常适合初中学生写作的素材,如此,正好弥补了初中学生在写作训练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素材不足的缺陷。 笔者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至少为学生开展写作训练提供了下列诸多写作素材:1.课文第二段中提供的描写夏天景物的素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2.描写充满儿童生活趣味的素材:在百草园翻断砖捉蜈蚣与斑蝥、用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迫使其放屁与喷出烟雾、因为想拔到像人样的何首乌根而弄坏泥墙、摘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的覆盆子”、夏夜里听长妈妈讲赤练蛇的故事并由此感到“做人之险”、冬天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等。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在其后面的园子里“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画画儿等。对于上述素材,同学们只要在阅读时加以内化,写作以“夏景”或者“童趣”为话题的作文时,便可以直接移植到作文中。
三、写作示范作用
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下水作文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难免会出现粗制滥造等不尽如人意之处。而入选语文教材中的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经典美文则可以为学生直接提供文质兼美的示范资源。故此,我们如果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课堂写作示范有机结合起来,则会起到极好的作文训练效果。比如,我们可以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写作范本,从下列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1.景物描写类的仿写:主要仿写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对百草园夏季景物的描写。可以将仿写的话题换为“春景”或者“秋景”或者“冬景”等。
2.句式仿写:引导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一个句子,体味这种句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3.人物动作仿写:主要仿写冬天雪地捕鸟一段,学习动词的准确运用。
4.人物肖像描写:学习文中对寿镜吾先生外貌、语言、神态等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主要描写班级中某个老师或者同学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文中不准提及被描写者的姓名,写好后依次在班上大声朗读。被同学们猜中所写之人者即为佳作。
5.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技巧:将文章内容按时间顺序分为二个部分,中间用过渡段承上启下。
描写冬天的故事篇6
记叙文中,运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渲染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反复:它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如《***,您在哪里》一文。
描写冬天的故事篇7
在《春夏秋冬》这部散文长卷中,陆建华既塑造出了“人道其里,抒情其华”的汪曾祺形象,也塑造出了温情、温爱的自身。
汪曾祺的《荷花》描写了荷花的“一生”,短短三百字的篇幅,潜藏了多少生的欣悦和隐痛啊。他在《葡萄月令》中用更长的篇幅、更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葡萄的十二个月。只是这次他压抑住隐痛,着力追踪着、发掘着葡萄一年四季不同的美丽。葡萄发芽了,成熟了,收割了,败了,败了就败了,它会在另一个春天里重新绽放、生长。汪曾祺就是陆建华笔下的荷花,《春夏秋冬》就是一部更翔实的《葡萄月令》。在这部《葡萄月令》中,陆建华详细、生动地描写了汪曾祺的十二个月。我们看到汪曾祺在“神山爽气”和“邻寺疏钟”的氤氲、濡染中发蒙;看到他和父亲一起喝酒、一起抽烟、一起写情书,多年父子成了兄弟;看到他顶着日本飞机的轰炸,体验着“躲警报”的消极,“逃警报”的狼狈以及“跑警报”的从容;看到他“效力***台”画《中国马铃薯***谱》时自谑:“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苦中也能作乐,随遇都能安妥;看到他写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忍不住加了一句“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时哭了;更看到1997年5月16日,他因肝硬化引起消化道出血遽然仙逝,但“托体同山阿”又何足惧?圣桑的音乐、白色的丝绸、满身的鲜花和自己的自选集便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于是,月令里的汪曾祺不仅是一位风格独具的作家,更是一个有生有死、有悲有喜,困厄时不颓唐、顺利时不张扬的生命。
既不是把汪曾祺当作文学大家来仰视,而是把他当作生动而又平实的生命来亲近和追怀,陆建华在写作《春夏秋冬》时就不会拘泥于烦琐的考证,即便有些事实经过辛勤考证方才理清楚,他也会隐去考证的痕迹,以免因学害文。陆建华更不会把汪曾祺放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中作漫漶无疆的比附,或用结构、解构之类的时髦理论肢解掉汪曾祺,而是知人论文,因文说人,在对汪曾祺为人为文的娓娓道来中还原一个让人着迷的生命。但是,前面已经讲到,这世界本无“原”可“还”,《春夏秋冬》中的“原”便一方面可以在汪曾祺的笔下和他亲友的口中寻出影影绰绰的身形,另一方面更是陆建华倾注了自己全部情感的想像性建构。说是想像性建构,并不是指无迹可寻的杜撰,而是指建基于材料又不为材料所缚的创造。所以,《春夏秋冬》中的汪曾祺是也只能是陆建华心目中的汪曾祺,陆建华对汪曾祺的情感和由这情感所催生的想像才是这个汪曾祺形成的真实动因。
描写冬天的故事篇8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了的主导作用。这为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探索方向,为语文教师的施教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开放、平等的环境下思考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欲望,也使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与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也一去不复返了。然而,这样的课堂在展示出一片光明的时候,也让人产生了新的思考: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课文内容尚未充分阅读,便分成一个个小组,展开讨论,展示评价,再配合影视观摩,动作演示等,一节课就热热闹闹地结束了。当课后冷静下来反思时,教师们无奈地发现,热闹繁华之后,我们的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学习的目标、任务到底完成了多少?这些都值得怀疑。
众所周知,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是在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探索中逐步实现的。以往的教学方式应当改变。然而要怎么改,改到何种程度,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慢慢摸索。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在放开让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掌握住一个尺度,同时知识的传授以及知识运用也应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新课改的目的是“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可以看出,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强调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的同时,并不否认知识传授的应有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传授知识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好评;当学生在探究后仍对问题存在疑惑时,教师则大胆的讲解。因为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是我们求知的真谛。
描写冬天的故事篇9
关键词: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暗示主题
中***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88-02
环境描写在小说和散文中,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奢华文章主题思想都有重要的意义,是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内涵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心理,更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下面就分类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社会环境描写对作品的主题有暗示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活动空间,对文章情节的发展和文章的主题思想往往有一定的暗示作用。教师在分析社会环境的时候,不能简单按教辅和教参的笼统答案讲解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要结合文章具体的社会环境描写,从它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出发,来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比如,鲁迅的《孔乙己》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很多教参只将第一段作为环境描写,将其作用定位: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所,通过一长一短、一内一外、一坐一站三组对比,表现了当时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做铺垫。我认为这是不确切的,更不同意“铺垫”这个说法。第二、三自然段,从内容上看似乎是交代“我”的身份和经历的,实际上是作者委婉介绍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因为我样子太傻,掌柜的不让我去侍候长衫主顾,只能去招待短衣帮,表明当时社会不仅贫富分化严重,而且等级森严,掌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店铺的伙计进行了等级划分,而且是针对不同顾客的需要,可见等级制度侵蚀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小伙计所说“短衣帮”所谓的纠缠不请,指“短衣帮”对酒店伙计的严格监督,目的只有一个:不让伙计向酒壶掺水,这表明这些“短衣帮”曾无数次喝了掺了水的酒。然而“我”还是被“撤职”了,因为我掺不进去。我们可以想象,顶上去的小伙计一定是个灵活的、能掺进去水的精明人。因此我们断定:那些“短衣帮”还在喝着掺水的酒。在这样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像“短衣帮”这些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尚且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那读书没有进学、又不能自食其力的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因此,本课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做铺垫,而是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一种必然。
二、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文章主题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自然环境描写是小说和散文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重要方式,很多文学作品都通过景物描写或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心情,或者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心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气氛。在《有月亮的晚上》中,“月光下的晚上,窗子大开,夜风悄然潜入教室,能感触到额际的发丝被风拂动着。窗外的大叶杨不时发出沙啦啦的响声。”就渲染了一种安静、恬淡的氛围。(2)烘托人物心情。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处环境描写:“轮船离开了防波堤,在风平浪静,像绿色大理石桌面一样平坦的海上驶向远处。”此时,菲利普嫁了女儿,心中还有发了财的于勒会给自己带来幸福生活的梦想,看到的大海“像绿色大理石桌面”,衬托了菲利普一家去旅游时的欢乐心情。而遇到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后,回家途中的景物:“在我们面前,天边远远地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衬托菲利普夫妇见到落魄的于勒后失望、沮丧的心情。(3)既渲染气氛,又烘托心情。在鲁迅的《故乡》中,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通过对故乡冬季荒凉、萧索的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我”此时悲凉的心情。结合后文可以看出“我”既为故乡变得破败而悲凉,也为从此远离故乡而伤感。
2.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文学作品里,很多好似闲笔的环境描写,其实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荷花淀》里,荷花嫂和同村妇女去探望丈夫没见到,在回来的路上遭遇日***的船。她们在摆脱敌人追赶的时候,有一段环境描写:“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的环境描写,就起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用:她们为摆脱敌人的追赶,将船摇向荷花丛里,从而将敌人引进了游击队的包围圈,从而使这次伏击仗打得更漂亮。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防止学生用固定答案向题上套的弊端,让学生真正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描写冬天的故事篇10
我是一个寻梦的人,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去发现属于自己的谜底。但我深深地明白:是你让我有了寻梦的心愿,你的荒芜,你的眼泪,你的呐喊,唤起了埋藏在我心底的梦。如今,我要走了,去寻找自己的梦。对你无限的眷念,只有溶入到这儿的一草一木,这儿的春、夏、秋、冬,这儿的朝霞与夕阳。
溪边的垂柳下,村口的古树上,田野里的小径中,都留在我的足迹。伙伴们啊!当你们尽情的在田野里狂奔和大自然嬉戏时,千万别忘那伴随在你们耳边的风声是寻梦的我的梦和给你们衷心的祝福。
人生如一张白纸,是要你用一生的时间去谱写它,去描绘它。十几年的沧桑,我的白纸上已留下了许多的故乡的回忆:春天,在绿油油的溪畔上,躺着一个小姑娘,正和小溪中的小鱼儿相望;夏天,一群小伙伴们手拿一个网,悄悄来到树下抓知了;秋天,稻草堆里伸出一个顽皮的、做着鬼脸的小头:“来呀!来抓我呀!“;冬天,屋檐下,门槛上,双手撑着脸,望着天:“什么时候才下雪呀?雪人,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你呀!这一切都那么清晰、有序、纯真,没有停滞,没有污渍。故乡啊!你还能再为我描绘这些吗?”
田野孕育着一个个梦,春、夏、秋、冬描绘着一个个梦;朝霞与夕阳共同编写一个个梦;为了梦的实现老乡的人儿啊!请原谅我的离开。
蓦然回首,映入眼帘的还是那些,但一切都那么依依不舍。感激啊!感激啊!十几年的养育之恩,我将永生不忘,会用实际行动来报答。
此刻,说起这陈年往事,不禁想起那些我们曾经走过的点点滴滴,我们一路成长的道路,一路哭过笑过,一路为得失而生气、懊恼、自卑、堕落……
如今的自己已经长大了,所有的事都需要自己去规划和安排,没有了妈妈在身边的唠叨,没有了奶奶偷偷的给你两块糖,也没有了他们都对着你幸福快乐的笑。转眼,所有的一切真的变了,那些美丽的花朵随着岁月的步伐凋谢了,那些曾和自己一起长大的他们也步入了成人的行列,为了各自的生活与梦想各奔天涯……
岁月无情,记忆尤轻。我们拿什么留住那些快乐美好的时光?
别了,我亲爱的故乡,你今天的播种就是你明天的收获!
别了,我亲爱的故乡!
背后还在挥舞的手儿,耳边还在呼唤的声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冬天的故事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