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与子期的故事篇1
一、疏通意思,感受汉字文化
本文中有几个字意蕴深刻,从字理角度进行剖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把握内涵,并从中感受汉字文化。如结合板书,讲述“绝”的演变,进而理解课题:金文,“绝”写作,像(刀)断两束丝之形。小篆写作,左偏旁()是一束丝,右上的“”是“刀”,右下是“卩”(音jié,在“节”字中作声符)。会意为“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再理解“绝”的引申义,最后结合课文的讲解,深入理解“破琴绝弦”,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再不鼓琴,与琴决绝的痛苦心情。再如,课文中出现了四个“善”字,可以从这样做:第一,板书:――――善,讲清小篆的“”的字理,理解本义。第二,讲解引申义,表示赞叹,也引申为做得好,擅长。(出示:善:①吉祥、美好;②表示赞叹:好;③做得好,擅长。)第三,让学生为文中四个句子的“善”分别选择解释条。这样,学生在浓浓的汉字文化熏陶之下轻松地理解了字义,科学合理又不乏趣味。
二、还原意象,感受泰山江河文化
伯牙以琴声写志,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子期以诗回应:“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是音乐的和鸣,这是灵魂的共振,这更是精神的共筑!怎样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子期的两句话,进而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为领会“知音”的内涵打下基础,我采用了四个步骤:首先,引领学生穿越时空,假想自己就是伯牙,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汉阳江边,在琴声中与子期不期而遇。用引读的方式,创设伯牙与子期的对话情境:当“我”想到高山时,子期不由赞叹道:――(生读)当“我”想到流水时,子期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的赞叹:――(生读)。接着,引领学生还原意象,说说自己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泰山与江河?这样,巍峨高耸的泰山、顶天立地的泰山、磅礴雄伟的泰山、波澜壮阔的江河、波涛汹涌的江河、气势磅礴的江河,源远流长的江河等,就会随着学生的读,还原成孩子头脑中的画面。从这些画面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伯牙的琴技,更领悟到伯牙以琴抒志,抒的是泰山之志、江河之志。再接着,引领学生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里的关键在于理解“所念”的含义,进而理解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中的心声。最后,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伯牙弹琴中还会“念”到什么?子期会怎么赞颂?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学生以文中句子为例,进行笔练。于是,精彩流泻而出:①伯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②伯牙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③伯牙志在芳草,钟子期曰:“善哉,萋萋兮若芳草!”……这样一来,学生对“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理解,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而是形象化、立体化的。
三、感悟意蕴,领悟知音文化
伯牙所念、所志、所想,子期必得之,懂音乐,懂志向,懂情感,真乃知音!如何引领学生突破难点,深刻感悟这知音文化呢?可以这样做:第一,补充故事:伯牙在楚国宫廷中演奏成名作《水仙操》,楚王嫌嘈杂,众大臣昏昏欲睡,伯牙内心感到无比的寂寞与孤独。这一故事为伯牙后面遇到子期,无论在琴声中寄托着怎样的志向与情怀,子期都“必得之”,形成鲜明对比。这也为理解伯牙遇到子期时的欣喜若狂打好了铺垫。第二,安排随文练笔,出示:“我欣喜若狂,感慨道:善哉!善哉!”在背景音乐《知音》的伴奏下,让学生以伯牙的身份写话。伯牙得遇子期的巅峰情感也随着学生的写推向了高潮:①“善哉!善哉!吾终于得一知音!”②“善哉!善哉!有幸遇子期,乃我伯牙之福也!”③“善哉!善哉!人生虽短,知音难求,懂我琴音,唯有子期!子期乃我知己也!”……练笔填补了文中情感的空白,在回味与想象中,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而这一高潮与后面“子期死”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使课堂充满了震撼心灵的跌宕起伏。在学生交流练笔之后,师出示伯牙原话:“善哉善哉,子之所夫,志想象犹吾心也!”让学生抄下,再与之前的写连起来读一读,进一步加深对伯牙与子期“知音”之情的理解。第三,分角色朗读。伯牙与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是那样的默契、和谐!在回环反复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相对应的特点,领悟这样的语言形式正是“知音”在心灵上的自然写照和深刻呼应,从而更加深刻感悟到这两个人之间的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四、突破难点,领会绝弦文化
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和补充:第一步,链接故事蓄势:这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两人都相见恨晚,于是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相见。只可惜天意弄人,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低垂,流水呜咽,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第二步,诵读中悟情感。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呜咽的音乐情境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进一步感悟伯牙内心对“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的痛苦。第三步,补充诗句增情感。子期死后,多少文人墨客感怀于此,用诗句抒感的诗句。可以出示“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等,在深情吟诵中,让学生领悟到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从而明白《伯牙绝弦》所蕴含的“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的感人情怀。
五、资料诵读,传承经典文化
古文教学适度“拓展链接”,不但可以丰赡教材内涵,实现课文这一“例子”的增值,而且也让语文课展现出更加浓郁的文化色彩。在本课中,除了上述进行的“拓展链接”外,在课的结尾处还可以这样做:1.链接资料袋。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边的资料袋,进一步了解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2.补充其他的资料记载,比如宋代王安石《伯牙》等。然后结合引读,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升华认识:
师: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了多少的中国人,故事发生300多年后,战国时期的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生读)
师:500多年后秦朝的《吕氏春秋》,又生动地记载了这令人难忘的知音故事――(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生读)
师:时间转至1000多年后的唐代,多少人还在为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子期死……终身不复鼓。(生读)
师:到了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生读)
最后全班尝试背诵。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篇2
看,雄壮的高山屹立在我们面前,多么的雄壮,有气势,听,一条条奔腾不息的江河,犹如桀骜般奔腾着,咆哮着,奔流不息。。。。。一曲高山流水催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至今流传。
此是一个知音难求的故事,讲述着子期与伯牙的友谊故事,孟浩然曾经说过,知音世所稀,想要得到一个知人、知面、又知心的人太难了,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但如遇到,则要珍惜珍惜在珍惜,伯牙就是一个。
伯牙和子期出身不同,有差异,俗话说的好,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即使身份不同,可只要能够以心灵相通,那必是贵人。可正是这山野农夫读懂了伯牙的意境,不管伯牙如何想,子期必得之,这是多么的有默契,可天有不测风云,子期死了,伯牙悲痛欲绝,亦将贵琴伴君所取,以示纪念,这是多么的感人啊,伯牙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谢知音使后人十分的受感动,虽然是无用之功,可是伯牙对子期的不舍也就因此体现了,可以看出伯牙的所想,他想让琴音永远伴随着他,想做一辈子知音,就算用自己的一生的才艺及饭碗换取这一点点的心理安慰,伯牙也觉得值了,让自己的高山流水在另一个世界绽放,也使子期如高山般的庄重存在,犹如流水般的潺潺(潺潺包括了举止文雅等),高雅的谈论这首高雅的、含义深刻的曲子。正如史记所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就像伯牙和子期的写照。
广东广州天河区华阳小学六年级:祁***豪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篇3
现在常用伯牙绝弦来比喻知音难求。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来源:文章屋网 )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篇4
高山流水之:俞伯牙琴技过人,但却因琴术太高而无人比试,甚至连他弹的曲子也少有人听懂。高山流水(二)之:一个叫李晨阳的男孩,也就是我。乒乓球打得虽然不是冠***,但也胜人一筹,却很少有人能与我打“热”。不是因为乒乓球技术差别太大,就是老粘连在一起,一点点热度都没有。
高山流水之:俞伯牙正独自一人乏味地弹奏《高山流水》时,忽有一个人再听,他弹到高山时,那个人赞扬高山;他弹到流水时,那个人赞扬流水;俞伯牙惊喜万分。高山流水(二)之:我和爸爸正无聊地对打着乒乓球(我和爸爸打部热)时,忽见一个青年人和一些“乒乓菜鸟”对打,看着他那一个个标准的动作,左旋、右旋、扣杀……看得我几乎如痴如醉,真想与他PK一场啊!
高山流水之:俞伯牙打听到那个人叫钟子期,便邀请钟子期去喝酒,两人一见如故,一中午便成了百中无一的知音。俞伯牙大声道:“高山流水,知音难遇。”高山流水(二)之:那个青年人看我技术不错,便想与我PK一场。我高兴极了,用我的“三星拍”来与他打。哇!我们打得都很投入,左旋、下旋、直冲、旋扣……打得真是热火朝天。刚半个小时,我便已经大汗淋漓了。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篇5
1、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2、羊角哀和左伯桃:羊角哀、左伯桃是春秋时的读书人,因为志同道合、相见恨晚,就结为了异性兄弟。后来,楚平王招贤纳士,这二位就想一块到楚国去,干一番大事业。但因为两人都比较清贫,走到半路上,就缺吃少穿了。左伯桃自知羊角哀的本事比自己大,于是就把自己的衣服和食物全都让给了羊角哀,自己却活活冻死了。羊角哀到楚国后,获得成功,走上了人生巅峰。在羊角哀的请求下,楚王以公卿的礼仪安葬了左伯桃。一天,羊角哀梦到左伯桃,左伯桃说自己在阴间受到别人欺负。羊角哀梦醒后,热泪涟涟。为了到阴间去帮助左伯桃,羊角哀竟然自杀了。
(来源:文章屋网 )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篇6
人们常把懂得自己想法,有共同理想,能赏识自己的人称为知音。
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直至今天,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来源:文章屋网 )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篇7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这首七言诗出自宋代大诗人王安石之手,讲的是敬佩伯牙破琴谢知音的精神。的确,俞伯牙摔琴是为纪念知音钟子期,行为确实比一般人要高尚的多,但伯牙处事过于偏激,不懂得儒家的中庸之道,这时,这种行为就显得痴态多了。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这种默契,在当时确实是非常罕见的,非常珍贵的。但子期逝世后,伯牙却断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在当时被世人理解为高尚,但在我看来,这虽不是假借仁义去换得名声,但也是一种消极、极端的处世态度。因为如果钟子期泉下有知,也会感到内疚,并还会问伯牙:“琴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为什么在我死后,把琴摔破?难道这就是思念我吗?你不该这样,你应该更加努力地练琴,这样,琴声在哪儿,哪儿就有子期了!”“子期不在对谁弹”,在我看来,是一种鲁莽,是一种无知。“酒逢知己千杯少”在我认为是错误的,知己难觅,与知己相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君子交,淡如水”,淡就是一种过程,与知己相交,也同样,不求结果轰烈,只求“淡’能长久回味,这样已足矣。
马克思与恩格斯是***战友,也是难寻的知己。所以,都很珍惜对方。但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不但没有因此堕落,反而更加奋发***强,把马克思生前的文章收集起来,加以整编,这样,著名的《资本论》才得以问世。
像这样的例子,多得数不胜数,所以,伯牙绝弦的处世态度是不对的,他认为知己已死,自己的炉火纯青的琴技也该放弃,这其实是懦夫的表现。他没有明白中庸之道,处事过于偏激,这也正是有些中华文明灿烂艺术遗落的根源所在。说到底,伯牙的行为是令人敬佩的,但更多的是无限的惋惜……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篇8
关键词:反复对读;带着问题品读;了解背景再读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293-0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读书,多读书,是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途径。为了加深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认识,教师不能只***读书的遍数、次数,还应在读的效率上下功夫,可以采用引读方式,以读促悟,从读书声中、朗读的表情中、语气语调中了解学生是否读懂了,学会了。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居里夫人在成绩面前不骄傲,不为名不为利献身科学的美好品质,采取了引读。
第一次引读,突出居里夫人面对成绩不骄傲。师:居里夫人取得的成就有――生: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师:她面对成就――生: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师:她面对成就――生: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师: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的这种品质――生:“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师:居里夫人的美名,――生: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
第二次引读,侧重表现居里夫人视力利为粪土的品质。师: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如此多的盛名――生:“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师: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生: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师:直到她死后40年,生: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师:面对大奖和荣誉,生: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在一次次的对读中,学生的感情不断得到升华,学生对居里夫人的崇敬感情都饱含在深情的朗读中,居里夫人美好的品质如春风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什么叫做谦虚,什么叫执着,什么叫热爱事业。
好文不厌百回读,运用补白的方式,促进学生反复细细品读课文。如教学《伯牙绝弦》,伯牙除了弹高山流水,还会弹什么呢?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读懂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丰富内容,进一步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特点,学习并运用句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表达学生想象的内容。学生说道;伯牙鼓琴志在田园,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春风!”志在校园,曰:“善哉,琅琅乎若书声!”乡村、春天、蓝天、秋天、思念……、炊烟袅袅、杨柳依依、白云悠悠、硕果累累、明月皎皎……学生将自己说的填进横线上,然后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言抑扬顿挫音调之美,实现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迁移,有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一遍遍诵读中悟得“知音”含义,交人要交心,正如文中所写“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让问题带着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到语言文字中去,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阅读教学从整体出发,采取先默读后吟诵。提出的问题应是一环套着一环,使学生养成默读思考的习惯,为有感情朗读奠定基础。促使学生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德国人种花有什么习惯? 把花都种在窗外。这种习惯好吗?从养花中看出德国人的什么?请画出有关语句。课件出示: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2、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3、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学生边读边议,读中品味,议中交流,然后带着新的认知、感悟、体验等诵读句子,以高兴、赞美、向往的不同语气和语调表现出来。如果学生朗读时找不到感觉,可以启发学生读了句子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又会是怎样的感受,让学生相互说说议议,然后再朗读。这样学生就会用欣赏的眼光读书,就会带着羡慕敬仰的神情朗读,就会带着美好的想象进入情境,每个人都是眼前美丽景色的创造者,又都是享用着,一花独放不是春,倘佯在花海般的街道,心情是多么愉快!与这样的人民交往,感觉是多么的亲切!难怪作者说这里是自己的又一故乡啊!学生会饱含深情朗诵这两句话:德国的街道有――多么奇丽的景色!德国人民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在吟诵中内化优美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在吟诵中感受异域风光和风土人情,在吟诵中接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教育。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篇9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我国大文豪李白与好友汪伦送别的诗句。不远处,我看见两个好朋友依依不舍的站在岸边。千尺的潭水呀,你见证了李白与汪伦的友情,只恨相见甚晚。于是,忘不了那依依惜别的友人深情的目光,忘不了那份仅存心底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默契,更忘不了这一潭清水。潭水依旧如故,友情越积越深,一叶素笺为你寄去相思,一封飞鸿让我们永远记住潭水般深厚的友情。
忽然,一阵悠扬的琴声传了过来。顺着琴声,我看见了俞伯牙在钟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伯牙哀伤地说:“没有人能像子期一样听懂我的音乐了,那还要这琴有什么用!”接着,便将琴在子期的坟前摔碎,并且发誓终身不在抚琴。这一首《高山流水》,记载了伯牙和子期的友谊,用它优美的旋律,向人们讲述了这个故事。风觅尘世从何济,子期去,伯牙离,唯留高山流水曲。只可惜,高山流水易得,知音难求啊。由人及己,便想起了冯梦龙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写到:“摔碎瑶梦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方,高适正在和好友董庭兰道别,没有那种淡淡的离别之伤,反而感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高适鼓励有人,不要灰心,也不要丧气,总会有人赏识你的。可见其用心之良苦,友情之真挚。虽然有人正是失意时,诗人用诗句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祝福,鼓励友人踏上征途。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篇10
曾几何时,你成功了,你是否会想到他?他一定会比你更加高兴,会陪你一起开怀大笑。但也不忘了给予你善意的提醒,让你不会在成功中迷失方向。
曾几何时,你迷茫了,你是否会想到他?他一定不会和你一同在浓雾中迷失方向,而会为你点明前进的道路,让你不会在迷雾中跌入陷阱。
曾几何时,你失败了,你是否会想到他?他一定不会和你在荆棘中一同沉沦,而会给予你鼓励,让你在他的鼓励中感到未来的光明,不知不觉中抚平了你心灵的创伤。
也许上面大家还听不懂,那就让我们乘上时光机器,回到春秋战国时代,走近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里,探寻友谊的真谛吧!
俞瑞,字伯牙,善于弹琴,极负盛名,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如此高超,但他知道没有一个人能听懂琴中之意,所以,俞伯牙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知音。一次,俞伯牙奉晋国国君之命出使楚国,中途由于风大,不得不将船停在岸边。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云开月出,月色朦胧,望着远处清淡的月光下平静的湖面,拿出他的琴,如痴如醉地弹了起来,这时,他隐约看见朦胧的月光下站着一位青年,一身农人打扮。他见俞伯牙看见了自己,就说:“我是个打柴的,听到琴声,觉得美妙,就在这里听听。”于是俞伯牙就问:“您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您说说我刚才弹得曲子吧!”打柴的人回答:“您弹的是孔子赞堂弟子颜回的曲谱吧。”
俞伯牙大喜,请钟子期上船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普普通通的打柴人,竟然听得明明白白。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这里,可是他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俞伯牙与钟子期两位知音的相逢也许是必然的,也许是偶然的,但是钟子期在俞伯牙人生之路上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虽然两人不能相见,但友谊的力量却推动着相隔千里的俞伯牙,迈过道道难关,跨过酷暑严寒,走向人生美好的彼岸。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