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的谚语10篇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篇1

1、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谚语)

2、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3、数不尽的土粒,渡不尽的学海。(蒙古谚语)

4、聪明来自见多识广。(阿拉伯谚语)

5、少时所学至死不忘。

6、打水靠井绳,学问靠实践。

7、不愿看的人,比瞎子还瞎;不愿听的人,比聋子还聋。(法国谚语)

8、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9、知识无底,学海无涯。(蒙古谚语)

10、打铁才能成为铁匠。(法国谚语)

11、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的一生还有价值。(阿拉伯谚语)

12、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麦谚语)

13、凡事都得从头学。

14、烂笔头胜过好记性。

15、思索,就是跟自己争论。(西班牙谚语)

16、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法国谚语)

17、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18、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

19、从胜利中学得少从失败中学得多。

20、天才在于磨炼。

21、无生而知之。

22、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捶。

23、欲速则不达。

24、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25、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南斯拉夫谚语)

26、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27、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8、羽毛使孔雀千姿百态,知识使人聪明能干。

29、一分学问,百倍工夫。

30、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31、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32、行动是通往知识的惟一的路。--萧伯纳

33、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34、实践是打开理论宝库的钥匙。

3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6、舞剑是一回事,作战是另一回事。(朝鲜谚语)

37、知识贵于纯金。

38、久住坡,不嫌陡。

39、两脚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40、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41、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42、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亚美尼亚谚语)

4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4、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45、十艺半懂,不如一艺精通。

46、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

47、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48、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49、贪多学百艺,一事无成白费力。

50、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得自己亲自尝一尝

51、身体越炼越壮,脑子越用越灵。

52、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日本谚语)

53、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54、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55、学习不日进则日退。

56、追逐双兔两落空。()

57、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58、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59、不离家园,满脑偏见。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篇2

中国戏曲谚语,以它独特的方式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戏曲演艺人员的舞台实践和艺术创作生活,它是划定在戏曲范畴之内的一种戏曲行业“谚语”,它背负着中华戏曲传承的重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经过数代戏曲艺人们的总结、提练、发展并逐步完善相对固定的一种动态言说形式。戏曲谚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虽然寥寥小语、言辞不多、但却语言精辟、深浅适度鲜明。戏曲谚语不仅有力增加了戏曲舞台上的表演艺术效果,更向基层民众巧妙的传授了切于实用的生活伦理,它总结和概括了戏曲艺术实践的经验。对于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具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作用。因此,戏曲谚语独树一帜形成与其它艺术门类所不同的理论。

一、戏曲谚语通俗易懂、富有深意

1、戏曲谚语语言朴实、通谷。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戏曲谚语形式短小、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究押韵、对称。它是更加精致、精确、生动有效地传达给观众的一门艺术形式,因而一直为戏曲人所钟爱。如:“千斤道白,四两唱”短短七个字,即朴实又通俗,明确说明了“念白”与“唱腔”的比较。同时告诉人们“念白”的难度远远大于“唱腔”。关于演员唱腔、念白的谚语很多很多,又如:“气刀音之帅”、“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放声不放气,永远不费力”等等都说明了演员要学会运用气息,吸入的气息不可轻易放掉,气息要用在发声上,演员演唱中节约气息,不仅保证发声的完美,也使演员少费力气。还有“不怕练不成,就怕志不恒”指出了一名戏曲演员从小学艺练功,成功的关键在于立定方向,并且要持之以恒。简短的几个字,却义蕴深厚。它告诫人们,要从事戏曲艺术这一行,首先要立志,然后再练功学戏,一名戏曲演员自幼就应“早练五更天,晚练半夜睡”,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练到老,唱到老”。周而复始,长年累月的积累、持之以恒的学、不屈不挠的练、只有这样才能成才。一名台拳道的冠***这样说:“自己从地方队进入国家队六年多的时间,除了练就是练,除了教练规定的时间必须练之外,自己还要为自己增加压力,直到拿到了世界冠***,还没有看到北京的天安门城楼究竟是什么样。”这位运动员如果没能明确目标,特别是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信念,就很难问鼎世界冠***。戏曲演员也是如此,无论是大师、还是名家,都要经历“不怕练不成、就怕志不恒”。这句谚语所指出的立定方向,持之以恒的过程。戏曲谚语指导性强、通俗易懂,如今凡从事戏曲艺术的演员无论年龄大小都能说出多条戏曲谚语。这是因为从他们迈进戏曲艺术大门的那天起,就开始接触这些通俗易懂的戏谚,并每时每刻在用戏谚的理论指导着学习、创作的艺术实践。

2、形式短小、富有深意。戏曲谚语用简单的语言表明通向艺术必由之路之奥秘,它同现代汉语里的“谚语”一样,内涵丰富、缤纷多彩,就像满天星斗一样,难以计数,这些宝贵的谚语有助于演员扮演角色、塑造人物。也同样有助于戏曲创作,在戏曲中有各种有内涵有经验的长篇大论,但却没有这些精辟、短小的戏曲谚语来的到位。有句谚语叫“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是戏曲演员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技术和程式等,才能进行艺术创造。还有关于角色的谚语“角色无大小,全当正戏唱”,说的是扮演次要角色的演员也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表演,切不可掉以轻心,一出戏中的角色有主次之分,他们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有所不同,表演上的分量与难度也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构成全剧的整体审美效果来说缺一不可,因而每个角色又是互相平等的,没有大小之分,在演配角时,只有拿出演主角的严肃认真态度才能真正把戏演好,又如说明舞台经验重要性的谚语“舞台方丈地,一转万重山”、“乐队、化、装,打幻灯,台前幕后一家人”、“救场如救火、台上无闲人”等等。“救场如救火”是戏曲舞台上表演的一个重要技巧之一,舞台上的演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有意外、有事故的发生,在当演出不能继续进行时,所有演员必须竭尽全力解决和挽救局面,为了完成救场使命,即使台上需要的演员行当与自己的行当不一致,也应把个人的困难放在服从演出的地位,把演出正常进行这种谚语是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的意识,是一种顾全大局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戏曲谚语不仅影响到我们的舞台实践和艺术创作,同时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边策。

二、语言质朴、运用广泛

1、语言质朴,道理明确。戏曲谚语在中华国土乃至世界有中国戏曲演艺活动的地方,都会有中国戏曲谚语的存在。戏谚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在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有“三绝”、“五不可”、“两不辩”;明代的沈宠绥的《度曲须知》中有“出音总诀”、“收音总诀”,除了书面上对戏曲谚语的记载以外,更为戏曲人广泛用之,戏曲谚语易懂好记的特点,也使业内人士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它的言词质朴,是因为在众多戏曲谚语中,言词直白,一语道破其精神实质:“一招鲜,吃遍天”、“十旦易找,一净难求”、“三年胳膊,四年退,十年练不好一张嘴”、“早扮三光,晚扮三慌”、“死戏活人唱”、“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等等,正是因为它的言词质朴、简单明了、又朗朗上口,所以戏曲谚语才能相传至今。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篇3

过去,中国戏曲诀谚以口授形式代代相传,个别著作或笔记中仅有一定的记录和传播;后来,有人做了大量的收集、辑录和注释,但大多是站在介绍戏剧遗产的立场上进行的。

根据诀谚所传达出来的戏曲艺术中各种信息的因素,我们认为戏曲诀谚本身就是一部以特殊形式存在的中国戏剧理论系统大观。戏曲诀谚是以谚语形式记录有关戏剧思想、戏剧美学、戏剧实践、演员表演、舞台美术、观众审美意识、戏剧未来观念等范畴认识的反映。

站在戏剧实践与理论的角度考量,戏剧诀谚本身并不要求它在形式上与某些理论专著相同,它所反映出的信息与相对的模糊性概念,完全是客观的合理的存在,它并没有排除洗练及精确信息的语言特色。如:“声要圆,腔要满”,“咬字千斤重,听着自动容”,“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横起顺落,三节六合”,“站如亭亭玉树,形如风送落叶”,“软如摆柳,硬如石柱”,“青衣两手交,闺门目下瞧,武旦风摆柳,摇旦手扦腰”等等。把演员的表演、语言、歌唱等所有的艺术手段都集中为调动观众听觉、视觉感官,为如何达到悦人耳目做了恰如其分的总结和概括。

有些诀谚绝妙地道出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亲密联系,如:“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看戏流眼泪,替他人担忧”,“演员不动神,观众便走神”等等。有些诀谚对演员艺术道德及其修养的要求也是极为严格的。如:“懂得道理,才会唱戏”,“观其舞,可知其德”,“艺无止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戏保人不算好戏,人保戏才是英雄”,“宁让艺术压着钱,别让钱压着艺术”,“带艺求师,借道交友”等等。

对于从事戏剧艺术创作的人与人之间,按这样的关系去看,不是很具有辩证的哲学道理吗?对我们今天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现实的参考意义。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篇4

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预防胃肠病,饮食要干净”、“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癌”——它们从不同角度,提醒人们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又如“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贪吃贪睡,添病减岁”、“饭吃八成饱,到老胃肠健”、“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饥不暴食、渴不狂饮”、“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提醒人们注意吃饭的量,把握好饮食的“度”。

有的谚语则提示人们吃哪些东西才有益健康:“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一天吃个枣,一生不知老”、“鱼生火,肉生痰,粗粮淡菜保平安”、“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这些谚语,对老年人的养生益寿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入伯不动,脑伯不用”、 “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不抽烟、少饮酒,活到九十九”、“饭后散步,不进药铺”、“不抽烟、不喝酒,病魔绕着走”、“拍打足三里,胜吃***鸡”、“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走,药铺不用找”。——健康长寿,这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这些谚语传授的经验道出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的真理,它告诉人们,勤劳动、常运动,是健康长寿之道。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篇5

一、强调细嚼慢咽———渝西方言谚语所承载的渝西养生文化之节食寡欲思想

节食和寡欲的思想是渝西养生文化中头等重要的精华性思想。承载这种思想的渝西方言谚语如:1.节食去病,寡欲延年这里的节食,当然是节制饮食,但有控制食量、忌暴饮暴食和限食某些食物品种、不该吃的不吃这两层意思;接下来的寡欲,当然是说少欲望,但是这欲望,又常常是特指人的———一般说不会自然减少,须以恒心和毅力去加以节制。因此,这里的寡欲,实际上也就是节欲———通过节制使自己减少那种伤身体的欲望。饮食有节欲望也少,人的疾病通常就少,身体通常就好———所谓益寿延年就不是一句空话了。这类渝西方言谚语又如:2.食多伤胃,怄气伤肝不节食乱吃或者多吃了伤害肠胃,欲望多了得不到满足怄气(生闷气)则伤肝,伤胃和伤肝都可能会“伤”命,全世界不知每年都有多少人栽在这两者身上。因此,节食和节欲都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又有渝西方言谚语进一步强调:3.花莫多贪,食莫重餐在渝西方言中,贪花与贪色是同义语,有时甚至是的婉辞。诸如渝西民间歌谣《辛苦不过堂客家》便云:“栀子花儿瓣瓣张,辛苦不过堂客家……娃儿醒了要喂奶,丈夫醒了要贪花”,这里的“贪花”,就是直接指。至于谚语的后半句“食莫重餐”,则当然是说饮食莫过量,特别是不能饮了又饮,吃了又吃。暴饮暴食伤身,过滥折寿,几乎是多数人都已经懂得的道理,生活中也不断地出着现眼报,可是却总有人管不住自己,总是不知饱足地贪,不知饱足地吃。———简直是前赴后继地贪花和贪吃,害得那阎罗殿前陡增死魂灵无数!正因为如此,这条谚语已经不屑于像前面两例那样温温和和地婉言晓以厉害,而只是直截了当地、语重心长地加以劝告。当然,由于渝西百姓像别地的中国人一样对“性”历来有忌讳,要必须谈的时候才偶尔谈谈,这类渝西方言谚语谈得更多的,还是劝人们在饮食上细嚼慢咽并加以节制。例如:4.少吃香,多吃伤5.细嚼慢咽,胜过加餐。

二、提倡早睡早起———渝西方言谚语所承载的渝西养生文化之起居有常及勤于运动思想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古人早就念就的养生秘诀了,难能可贵的是,渝西人还在后面加上了“勤于运动”这一条。承载这种思想的渝西方言谚语如:1.早起早睡,精神百倍2.早睡早起,天天雄起①这两条谚语,是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表达,并且已含有现代成分。而现代的人们,往往却偏爱反其道行之即晚睡晚起,把所谓夜生活看得太重,总是过半夜还不肯休息,半上午日上三竿了却还在床上“困起”,成了渝西百姓所说的“夜游神”:“白天狗都撞得倒,晚上狗都撵不上”。对于这种阴阳倒置的作法,渝西方言谚语告诫说:3.颠倒阴阳,早见阎王真的有这么凶险么?———这话恐怕也不是危言耸听:一般的讲,大凡夜生活过多的人,眼圈黑黑的,精神恍恍惚惚或者没精打采的,没病也像是大病了一场,真有病还不会脱层皮么?———当然,这都是人们在白天看到的情景,一到晚上,“病人”便会焕发出精神,上歌楼、酒楼甚至上红楼或者别的楼,都会雄纠纠气昂昂像是打冲锋———直到有一天,病来如山倒,白天晚上都精神不起了,那人也就差不多彻底玩完了。因此,颠倒阴阳,该动的时候不动,不该动的时候却乱动,实在是一件干不得的事。这类渝西方言谚语又如:4.贪吃贪睡,添病减岁贪吃贪睡本来是猪的习性,就是要贪吃贪睡的猪才长肉才算是好猪。可是人就大不相同了。人如果也像猪一样贪吃贪睡,也可能会长些肉,但那很可能只是些赘肉,并且,长得更多的则只能是病———一些减福减寿减岁数的毛病。由于这样的实例太多,一次接一次地起到了教育作用,尚远未进入新时代的渝西先民,便明白了“生命在于运动”这个道理,他们通过渝西方言谚语表示:5.活动活动,百病难碰这里的“活动”,当然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运动”。然而还需要说明的是,这条谚语乃至整个劝人早睡早起、勤于运动的这一类渝西方言谚语,在过去都只适用于有钱和有闲的那一部分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渝西穷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日里成天挥汗如雨,到夜晚“早早关门早早睡”———你劝他白天少活动恐怕还不行,你让他熬夜他也会熬不起,哪里有条件“贪吃贪睡”呢!因此,过去那些吃出来的病和睡出来的病,多半是些富贵病,是大多数人想得也得不到的病。倒是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有条件贪吃贪睡的人多了,有闲心阴阳倒置当“夜游神”的人也多了;吃“低保”也吃出了满街的大肚汉和大肚婆子来,麻将色子夜总会等一类玩意儿城乡都可以玩到通宵达旦———因此,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传承,这类渝西方言谚语具备得更多的倒是一种针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现实意义,便说它是一套现代的“警世恒言”也不过分。承载这种思想的渝西方言谚语还有:6.饭后三百步,不用进药铺7.练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第六例与全国通用的“饭后百步走,要活九十九”大致相同,但语言有渝西地方色彩,内容则显得更朴实可信些。第七例也颇为朴实并且颇有科学依据,但是相形之下,后面还有一例显得更完善和全面一些:8.饮食贵在节,锻炼贵在恒这条谚语,相当于把本章第一二两节的内容都概括了,而仍数后一句切实中肯:锻炼贵在持之以恒,切勿以为偶然起个早或者偶尔动一动就动出了好身体。

三、讲究勤换勤洗———渝西方言谚语所承载的渝西养生文化之卫生防病思想

勤换勤洗,卫生防病,是“庄稼人不顾衣”,“不干不净,吃了不生毛病”等旧说法的反义,是渝西人文明进步和认识提高的体现。承载这种思想的渝西方言谚语如:1.干干净净,不得毛病2.不怕衣裳烂,只要勤洗换3.周身勤换洗,毛病②少找你第一例是一个总的概括,强调指出卫生直接有益于健康。第二例是一个委婉的劝勉:讲卫生并不是有钱人才有的专利———不是说人穷水不穷么,衣裳破旧一点没有关系,各人勤快点换洗就是。第三例的“周身”则有多义,既指全身上下的衣裤鞋袜又指人的全部身体肤发,这么多的东西,通通都做到了勤换或勤洗,病毒少有侵袭的机会,毛病(疾病)自然就跟着也少了。这类渝西方言谚语又如:4.无事勤打扫,强似把药找5.饭前洗洗手,百病不入口6.睡前烫烫脚,胜过吃补药第四例强调环境卫生。第五例专门强调饭前洗手,是因为庄稼人的手接触的东西多,成天泥一把肥料一把杂草一把的,因此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希望人们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第六例讲的睡前烫脚已经不是单纯的卫生问题了。睡前烫脚,甚至是一种重要且经济实惠的保健与养生手段。因为,“全身健康足下始”,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睡前一盆汤”(烫脚)当成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措施之一。脚下暖和全身都暖和,用热水足浴,可以使脚部血管扩张,促进全身血液加快,增强御寒能力,助人安稳睡觉。讲究的人甚至用中药来泡水足浴。据说,剩茶水泡脚可以治失眠,水泡脚可以护眼,丹参和益母草煎煮后泡脚可预防褐斑……又据说,中国工农红***长征途中,号称中共“四老”的徐特立、谢觉哉等,每到宿营地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搞到半盆热水烫一烫脚。当然,那是在一种非常时期。在平常时候,烧半盆热水烫一烫脚,人们无论贫富都容易做到———无非是半盆水和一点给水加热的燃料而已。然而要养成睡前烫脚的良好习惯,有时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劝人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是渝西养生文 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类渝西方言谚语还有很多。诸如:7.热不露腹,冷不蒙头8.热不急脱衣,冷不急加棉9.出汗莫当风,走路不敞胸第七例谈睡觉:夏天炎热难当时人们喜欢光身子睡觉,但这时一定不要忘了在肚子上盖点什么;冬天上床先把被子捂紧是非常必要的,但千万不要连头也蒙住了。因为,光着身子睡觉易凉着肠胃,蒙着头睡觉影响呼吸,都是极不卫生也不利于养生的生活习惯。第八例讲适应季节变换:天气刚转暖时不要慌着减衣服;天气刚冷起来时也不要慌着添衣———若用一句书面语言来表述,这就是人们早就耳熟能详的“春捂秋冻”。“春捂秋冻”虽然比“热不急脱衣,冷不急加棉”精炼、现代甚至优美,但它却并非文化人的感悟或者创造发明,而是从劳动人民“热不急脱衣,冷不急加棉”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一条熟语和一种道理。第九例是说运动或平常走路:活动出汗了莫当着风吹,走路热了也不要敞胸膛。因为,这样做容易造成“背汗”,即或当时感到舒服凉爽,过后却会生出疾病来。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篇6

关键词:谚语;高考作文;词汇量

不论是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是以在历年高考题中出现的频率来说,英语谚语在英语教学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英语谚语,不仅能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能陶冶情操,促进品德修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加强英语谚语的教学,无疑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谚语进行了活学活用的微探。

一、直接用于作文中,提高作文分数

学生都知道作文要想得高分,一定要有高级句型和高级词汇。不少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只重视背单词和词组,很少读书,所以,写起作文来不是总出错就是句子结构太简淡。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教学生一些谚语,甚至鼓励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谚语,把它们用在作文里,为作文锦上添花。如:

1.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当学生写到交友的话题时,可以用到)

2.No pains,no gains.(“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常看到学生在高中作文里用到这句话,这句话不仅朗朗上口,适用的语境也很多。)类似的讲到努力的重要性的谚语还有:“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一日之计在于晨。“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It is the early bird that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二、在熟悉谚语的基础上仿写谚语

大多数谚语结构对称,学生可以在熟读熟背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结构造句子,举一反三,由此提高了写作能力,对于写高考作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如:

1.Reading is to the mind what exercise is to the body.阅读对于我们心灵之重要犹如运动对于身体一样。学生的仿写:Clean water is to the fish what fresh air is to human.干净的水对于鱼之重要犹如新鲜空气对于人类一样。这篇作文是以环保为话题的。

2.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学生据此仿写出:Where there is determination,there is hope.

3.It is the early bird that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句话用的是强调句结构,学生的仿写:It is love that makes a beautiful world.

三、巧用谚语,完善作文

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运用一两句富有哲理的谚语,会为文章增色不少。在论证的时候用一两句谚语旁征博引,也会提高作文的档次。

1.作文题目:以约120个词就“空气污染”这个话题谈谈你的看法,内容包括:(1)你对昆明“禁止燃烧柴火”举措的评价;(2)简述你所在地存在的空气污染现象;(3)作为中学生,谈谈你如何为防治空气污染作贡献。在写评价的时候,学生可以用一句谚语来说明环境的重要性。比如:“I am totally in favor of the measures taken by the Kunming government.Although we may lose a traditional way of cooking,we’ll get cleaner air.Anyway,a bit more green,more than a chance.A little green,less a glimmer of hope.(多一抹绿色,多一线生机。少一份绿色,少一丝希望)。”在谈到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时,学生可以用的谚语有: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Don’t let our tears become the last drop of water on the earth.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地球上的水。

2.2015年南京市一模的作文讨论的是大学生在校园里参加劳动的必要性,不少学生都觉得大学生应该参加劳动,比如:“If a thing is worth doing,it’s worth doing well.”(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而且值得认真做。)“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众人团结火焰高).还有学生根据谚语中的强调句式进行了仿写:“It is only when w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labor that we can build character and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It is not the labour itself but the benefits it brings that really count.”

四、给教学的建议

1.分类整理,精选谚语。英语谚语的数量多达几千句,教师要根据英语课堂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潜心研究谚语,从中精选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谚语,并结合翻译、造句,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日积月累,不断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在谚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可以在教室的黑板设立一块谚语角,也可以在上课前几分钟请同学和大家分享他最近整理的谚语。教师只要坚持,学生三年积累下来的谚语数量是惊人的。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篇7

1、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2、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3、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4、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5、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6、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7、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8、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9、读一书,增一智。

10、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11、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2、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3、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14、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15、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16、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17、谦虚是学习的朋友

18、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19、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20、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21、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22、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23、自赞就是自轻。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24、如果有了胡子就算学识渊博,那么,山羊也可以讲课了。

25、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26、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27、言过其实,终无大用。知识愈浅,自信愈深。

28、讷讷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29、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30、山不厌高,水不厌深。骄傲是跌跤的前奏。

31、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32、说大话的人像爆竹,响一声就完了。鉴难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权物。

33、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

34、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35、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36、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37、喜欢吹嘘的人犹如一面大鼓,响声大腹中空。

38、人唯虚,始能知人。满招损,谦受益。满必溢,骄必败。

39、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40、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41、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42、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43、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以人为师能进步。

44、试试并非受罪,问问并不吃亏。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丰富。

45、不听指点,多绕弯弯。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4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47、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

48、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49、井淘三遍吃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50、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学无前后,达者为师。

51、边学边问,才有学问。若要精,人前听。

52、只要是有益的话,小孩的话也要听。

53、要学蜜蜂采百花,问遍百家成行家。

54、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55、怕问路,要迷路。嘴勤不走冤枉路。

5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57、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谚语)

58、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59、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60、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61、一个不想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针越用越明,脑越用越灵。

62、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63、才华是血汗的结晶。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64、上如阶尽管费力,却一步比一步高。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

65、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6、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多练多乖,不练就呆。

67、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68、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

69、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先学爬,然后学走。

70、心坚石也穿。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勉是成功之母。

71、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72、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过来当师傅。

73、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74、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75、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76、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77、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

78、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瞄准还不是射中,起跑还不算到达。

79、没有艰苦的学习,就没有最简单的发明。(南斯拉夫谚语)

80、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法国谚语)

81、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亚美尼亚谚语)

82、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麦谚语)

83、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84、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日本谚语)

8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86、读了懂不了,用处也不大。

87、一窍通,百窍通

88、心里没有眼,有眼也无用。

89、仔细考虑一天,胜过蛮干十天。

90、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91、尽信书,莫如无书。

92、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93、没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难;没有头脑的人,一切都感到简单。

9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95、闻而不审,不若无闻。

96、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

97、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98、读书不想,隔靴挠痒。

99、温故而知新。

100、刀越磨越利,脑越用越灵。

101、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102、强记不如善悟。

103、思索,就是跟自己争论。(西班牙谚语)

104、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南斯拉夫谚语)

105、知识无底,学海无涯

106、万川归海海不盈。

107、山上的石头能背完,河里的流水能舀干,世上的知识学不完。

108、书囊无底。

109、生命有限,学问无涯。

110、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111、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112、学到知耻处,方知艺不精。

113、到处留心皆学问。

114、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115、做到老,学到老,活到八十还学巧。

116、聪明的樵夫,应该是既善于砍柴,也善于磨刀的。

117、聪明来自见多识广。(阿拉伯谚语)

118、不愿看的人,比瞎子还瞎;不愿听的人,比聋子还聋。(法国谚语)

119、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的一生还有价值。(阿拉伯谚语)

120、数不尽的土粒,渡不尽的学海。(蒙古谚语)

121、知识无底,学海无涯。(蒙古谚语)

122、时间是宝贵的财富

12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24、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12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26、太阳落山了,人才感到阳光的可贵。

127、记得少年骑竹马,转身便是白头翁。

128、有钱难买少年时。

129、失落光阴无处寻。

130、节约时间就是延长寿命。

131、守财奴说金钱是命根,勤奋者看时间是生命。

132、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

133、你和时间开玩笑,它却对你很认真。

134、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135、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136、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

137、等时间的人,就是浪费时间的人。

138、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

13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140、挥霍金钱是败坏物,虚度年华是败坏人。

141、谁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142、珍宝丢失了还可以找到,时间丢失了永远找不到。

143、懒人嘴里明天多。

144、一日无二晨,时过不再临。

145、熟读游泳学,不如下大河

146、人在山外觉山小,人进山中知山深。

147、万事莫如亲下手。

148、荆条编小篮,看着容易做着难。

149、不见不识,不做不会。

150、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151、不爬崎岖的高山,不知大地的平坦。

152、见识,见识,不见不识。

153、天平是轻重的衡量器,实践是是非的试金石。

154、发一回水,澄一次泥;经一回事,长一回智。

155、有钱难买经验多。

156、有知识不会运用,如同耕耘而不播种。

157、闭眼怎看三春井,出水才看两腿泥。

15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159、听不如看,看不如干。

160、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161、经常出门的孩子,比父母知道的多。

162、读千赋者善赋,观千剑者晓剑。

163、读书如果不与实际结合,知识不过是天空的浮云。

164、站在森林外边,就不能完全了解森林。

165、欲知对岸事,就要渡过河。

166、聪明人听到一次,思考十次;看到一次,实践十次。

16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6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6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7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7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7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7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7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7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6、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7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78、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7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8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8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8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8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84、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185、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186、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187、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188、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89、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190、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191、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192、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193、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194、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95、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篇8

关键词:日语谚语 分类 合译 分译

培根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从这个民族的谚语中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着本民族喜闻乐道的谚语,日本民族也不例外。日语谚语与中华谚语一样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形式言简意赅、脍炙人口,是日本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日本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活动实践中所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判断和实践的真理。我国武占坤教授曾在《中华谚谣研究》一书中的序言写道:“谚语是造化之神的双手,是智慧之神的双目,是民间用语美神头上的花环,是民族乡土文化天幕上的星斗。谚语是人民大众根据自己长期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来,并经过千万人的传诵、锤炼、加工完善而流传于世的。谚语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谚语。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也使得两种语言的谚语对译较其他文学形式显得更难一些。要把语言凝炼、富于表现力的汉语谚语译为符合日本民族表达习惯的日本谚语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汉语谚语的潜在含义,另外要选用最能贴切地表现汉语意义的日本谚语。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汉语谚语及日本谚语表现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从而使译文更加妥当。

一、谚语的特征与内涵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尽管日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日汉谚语有着一些相同的语言特征。“昔から人々ので言いならわされた,刺・教・知・趣などをもったな言”(《三省堂スパ大辞林》)。日本人们对谚语解释多种多样,但大体上都离不开“短句”、“精炼”、“流传”。中日两国人民都借助象征性的形象,大部分的谚语都有相当整齐的结构和和谐的押韵。谚语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性

谚语大多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多是人民大众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从他们熟悉的环境或事物中渐渐发现一些规律,习得了一些问题的原因所在,通过日积月累,便产生了谚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发现这些谚语在其他方面也适用,他们就把这些谚语应用到情景相似的场合中,而这些谚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所以,谚语都带有浓厚的口语性。

2.民族特色

谚语来源于生活,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能逼真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谚语。同一思想内容的谚语,不同民族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惯,有不同的说法。中日谚语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经济环境和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故此,中日谚语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3.修饰性

古人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讲求语言的艺术性。中日谚语广泛而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来表情达意,像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押韵以及借代等。

二、日汉谚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1.谚语句中指代为两国人民所共同认知的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大多数日本谚语是日本民族所特有的,但也有一部分谚语是中国谚语的复制品。如下:

百闻不如一见――百は一に如かず;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はより出でてより青し;

入乡随俗――に入ってはにえ;

学而不思则罔――学びて思わざればちくらし。

以上这些基本上是按其字面结构,对译为日语的。句中所用的指代是为两国人民所共同认知的事物及比喻,只是在语法结构上稍作改动,便可为日本人民所使用。也可以说,这部分汉语谚语是日语中所没有的,因此用直译便可。

2.中日两国的谚语各不相同,但其含义相同

一星半点――爪の垢ほど,表示东西非常少。中文是用“星”和“点”表示量少;而日本则用“指甲里的污垢”来表示量少。日语的“爪”是“指甲”之意。与“わずか”、“ほんの少し”同一个意思。

画蛇添足――月夜に提灯,表示做些没有意义、甚至不该做的多余事情。中文说:画蛇加了腿,日本说:有月亮的夜晚打着灯笼走。

丢了西瓜拣芝麻――火事の後の拾い,说明:由于日本的屋舍过去多是木材、竹子、纸、草等植物为材料,这样的房屋很适合于潮湿的日本气候。但是火灾特别多,所以用火灾的损失来告戒人的谚语就很多。由于不注意而失火,损失了大量财物,事后,再在灭火后的瓦砾里拣钉子。表示对“失大拣小”的告戒。和中国的丢了西瓜拣芝麻出于一个道理。

3.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中日两民族谚语的影响

思维方式也属文化范畴。文化的基本特征受制于自然环境,但也离不开内部各因素的交互作用。任何文化结构、文化发展的内因是其内部各层面、各要素保持着动态联系。文化发展的外因是与外界环境及其民族文化体系也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一个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演变过程,这样形成了广义的文化环境,可以说自然的一般状态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原动力。物质决定意识,这种客观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思维方式也各异。比较一下中日两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说,中国人习惯于从宏观上、整体上看待事物,注重抽象、概括能力的应用,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环境。重辩证思维、重意合。表现在语言上,汉语常用大量涵义概括指代笼统的抽象名词去说明事物,阐述道理。而日本人重形合,注重即物性、直观性、实用性,对具体事物较为关心。常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思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受思维支配。中日两民族文化背景的这种差异,在谚语中也可明显看出。对于相同意义的谚语两国人民所用的比喻、指代不同,显示出不同的民族色彩。因此,在进行谚语翻译时,就应充分把握这一点。下面举出一些实例说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谚语中的体现。

例,好看不如好吃――花より团子。

华与实相对,汉语是从宏观上把握,从道理上理解事物,告诫人们要放弃虚幻的,追求实在的。而日语举出具体事例,用花与糯米团作对比,告诫人们实用比观赏更重要。

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崔百まで踊り忘れず。

人的性格既已形成,终生难改。也指人的天赋、本性极难转变。比改变山河还要难。要表达这层意义,日语用麻雀不论到何时也忘不了跳跃。即跳跃是麻雀的一种本能,本性。汉语从大的方面来泛指,日语用麻雀特指。

例,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テンの、なるバリ。

十里、百里不是具体指距离,而是一种泛指。风、俗是指生活习惯及习俗。某个地方的风俗是这一地区文化的表现,它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汉语用泛指的形式,概括地表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习俗。日语用地方和物品进行具体指代,地方变了物品也会随之改变。

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のも信心から。

金石:指坚硬之物。汉语意思是诚心诚意足以打动万物。出自汉代刘向《初刻拍案惊奇》卷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贞心不寐,死后重谐。”只要有信心,有毅力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一切困难都能够克服,最终赢得胜利。而日语谚语中的“”即沙丁鱼,日本四面环海,鱼的种类有许多。沙丁鱼生活在深海的上层,一般用来做罐头。举出沙丁鱼这种常见的、很平凡的鱼类,形象地说明即使是平凡的人,只要有追求、有信心,也一定会有成就。

三、日汉互译中的谚语分译与合译

千百年来,日本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影响,日本人民跟中国人民一样在生活中创造了大量言简意赅、生动通俗的谚语,其中有些谚语所使用的形象以及所蕴含的意思与汉语谚语极为相似或相近,或甚至可以说是直接引用中华谚语,这就为日语谚语的翻译提供了许多方便,简单地说可以直接互相对译。另外,由于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存在着有些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各异,地理环境悬殊,生活习惯不一样等原因,故在许多谚语中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也存在着不同的现象,从而给日语谚语翻译工作增加了难度。笔者下面讲述三种翻译来阐述日汉互译中谚语的分译与合译。

1.合译还原法

还原,即把日语谚语还原为原来的汉语谚语。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谚语自身来源于汉语谚语,并且在转化为日语谚语之后在原有的意义上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也就是在内容上与原有的汉语谚语基本相同,相对应的词句。继上面的例子:

百闻不如一见――百は一に如かず;

入乡随俗――に入ってはにえ;

学而不思则罔――学びて思わざればちくらし。

以上三例,显然,在转化为日语谚语之后由于受到日语语法结构的影响在词序上发生了变化,或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但在其意义上仍然与汉语的原意保持一致。因此,对于这类谚语的翻译使用合译还原的方法来进行处理会较以其他方法方便得多。

2.合译顺译法

所谓顺译,就是在原文词义、语序和思路的引导下,借水行舟进行翻译。“顺译的特点是原文与译语之间在词义、句子结构和思维方式上有很多相同、相近或相通之处,不需要作大的调整就能够顺流而下进行双语同步的语际转换。”当然,这种翻译方法并不是指简单地照葫芦画瓢的形式,而是必须遵循在原文信息内容的基础上来进行翻译并达到传意的目的。也就是顺译一方面要完全或基本保留原语的外形,另一方面又圆满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例如:

求教一时耻,塞听一世羞――くは一のかぬは一生の;

浅川须作深水渡――浅い川も深く渡れ;

大海之水,汇于一滴――大海の水も一滴より。

从以上三例中不难看出,这类谚语虽源出于日本,但在思维、语言表达与结构方式上与汉语极为相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顺译翻译方法就能够基本上保留原文的核心词汇和句型结构,要结合上下文来翻译,而且在译意上与原文基本一致,即保持了原文的形意与风格。

3.分译中有合译,合译中有分译、意译

(1)借意注释法

借意是译借的内容之一,译借是指翻译中的借用。借用包括借意、借形和借音。借意就是指在原语有、译语无对应的词句情况下借用原语的词义或借用译语中与原语意思相应的词句来进行翻译。并且在借译原语时尽可能加以注释。例如: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好心有好报――情けは人のならず;

离家一步,七敌挡路;出门万事难――敷居を跨げば七人のあり;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触らぬ神に祟りなし;

有志者事竟成――の想いも天にる;

前两例就是借用原文的词义来进行翻译(分译)并在译文后面加以注释。后两例就是在理解原文涵义的基础上借用汉语中同等的意思的谚语来进行表达(合译)。原因是这一类型的谚语在汉语文化中根本没有这样的表达形式或类似典故。

(2)形象比喻法

当日语谚语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谚语或相关的含义时,可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翻译。例如:

名门不如富户――家の高いより床の高いがよい;

月下老不如财神好――出の神より比寿の;

谎近盗,骗近贼――嘘つきは泥棒の始まり。

这类谚语在日语谚语中一般也是以比喻的手法出现,由于文化思想的差异与汉语的表达形式往往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可根据原文的含义来进行类似的比喻。但不能言过其词,过于夸张,应适可而止。这类谚语就是分译中有合译,合译中有分译的表现。

(3)普通词译法

有些日语谚语,既没有对应的汉语谚语,又不能用借意或形象比喻法来译出,或找不到满意的等值词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普通词译法来进行翻译。并且,它的原则是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与不引起错误联想和误解的前提下来保留日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所翻译的文字应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例如:

对症下药,适度见效――医者のも匙加;

大霜之后必有雨――大霜の明後日は雨;

南风转北风,翌日天必晴――午前南午後北なら明日は晴れ。

这类是以白话形式翻译,是分译之后进行合译。日语谚语翻译不仅要简洁明了,而且要准确符合原文的涵义。既不能与内容背道而驰也不能画蛇添足,应精益求精、恰到好处,达到“信、达、雅”的目的。

总之,谚语的对译是有规律可循的,分译中有合译,合译中有分译,谚语是与民族语言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谚语以其短小的句式,显示出语言的精炼,深刻的寓意又充满哲理,形象的比喻更显出浓厚的民族色彩。汉语历史悠久,谚语十分丰富。在把中国谚语译为日语的同时,也要使用日本民族所特有的比喻、借代,使译文体现日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习俗,符合日语的表达方式,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情感、色调、风格。特别是在谚语中体现中日两国不同文化背景时,如何使译文尽可能保存原文风格,而不因中日两国的语言质的差异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这将是谚语翻译中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冬玲.从汉日谚语翻译看中日文化差异.山西大学,2008.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篇9

【关键词】英语谚语;翻译

前言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民想的工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中,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各具特色的语言,因而都拥有极为丰富的谚语。谚语是人民大众经过长期语言实践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和文化的浓缩。这些大量生动活泌的口语体,有给生以启示的格言警句,轻松幽默的行话黑话,精辟入神的成语短句,短小精悍、形象生动且富于色彩,可谓语言的精华。

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一直为翻译界普遍接受。因此翻译应忠于原文内容,用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翻译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理解与表达,直译和意译等矛盾,英语谚语里沉演了大量的文化因素,因而给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所以翻译的过程不应只是出发语向目的语的表层转换,而应是一种有条件的文化“移植”。通过这种移植,真正体现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艺术、技巧和科学的结晶,英语习语里有不少比喻,替代用法,最富诗意的语言形式,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为了实现“两种文化的统一”这个宗旨,译文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形式和内容最佳融合。只有貌神俱合的译文才是真正有质量、有魅力的译文。

一、直译与意译

1、直译法的宗旨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意译法则不同。例如:“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 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试比较: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了雅齿的。(直译)

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全副武装的。(意译)

显然,直译比意译好,比喻很有新意,不但不会引起误解,还可以吸收新鲜用语。这就是说如果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达相同的内容,一般选择直译。

又如英语的“sonr grape”来自希腊的“伊索寓言”,汉语就可从英语直译成“酸葡萄”,英语的“to go into the red”被直译为“发现赤字”。其它英语直译成汉语的习语也不少。例如:black market(黑市)、cold war(冷战)、blue print(蓝***)、first hand(第一手的)等。

下面一些短语可说是意象措词,语用等值的直译。

佳例:

A ray of hope 一丝希望 a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楼阁

Burn the boat 破釜沉舟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2、意译法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如:“Didn’t she swear she’d never again believe any+hing in trousers”,划线部分直译是“穿裤子的家伙”,意译为“男人”。英语“穿裤子的家伙”是指男子,但在汉语里却可男可女。在这种情况下,意译比直译好,也就是说,如果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或不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一般采用意译。所以如果本国语的表现形式比外国语更精确有力时,可以意译,而如果外国语的表现形式比本国语更精确有力时,则可直译。下面一些成语、谚语就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as easy as pie 易如反掌 Still waters run deep 大智若愚

Each has its own merits 各有千秋

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 事后诸葛亮

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辩证的,好的译文往往把握了两者的统一,使语义保持一致。

二、形象代换与谚语套用

1、形象代换。文化背景及语言形式上的种种差异导致了翻译的困难,一些由语言形式的不同组合及变异产生的特殊含义或修辞效果,在语际转换中往往会“失落”。为了不使译文转之原作逊色,人们在翻译实践中,常常用“替代”的方法来跨越这些障碍。最常见的是形象替代,基本质上也属于意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形象替代通常用于比喻的翻译。在文学语言中,形象比喻比比皆是,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同一比喻在不同的语言中往往使用不同的喻体。这对于各类修辞手段的翻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as strong as ahorse与译中可以相互替代而不影响其喻义的保留。它们在语义上还是等值的,形象代换也常用于成语、谚语的翻译,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更需仔细推敲,尽量使译文贴切自然,符合译入语的民族习惯,形象代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用动物作喻体来表示人物的某些品质,由于文化环境不同,在译成汉语时,喻体往往被替换掉。如

As timid as a rabbit 胆小如鼠

As stubborn as a mule 犟得像头牛

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 如热锅上的蚂蚁

dumb as an oyster 守口如瓶

wet like a drawn rat 湿如落汤鸡

2)个别比喻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事物做喻体时,可作喻体更换,语意联想,但都是以语言的交际效果不变为条件。如:

An qpple a day keeps the cloctor away 气宽寿长

let sleeping dogs lie 打草惊蛇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 杀鸡取卵

mary kisses the baby for the nurse’s sake 醉翁之意不在酒

翻译所寻找的是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只能建立在内涵意义之上。只要内涵意义一致,就可以通过形象代换互为转译。

3)同义谚语套用。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辨语因其比喻和形象基本一致或含义相似,可直接套译,读来同样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如:

red tap 官样文章(很有民族味,妥贴而形象)

dimond cut dimond 棋逢对手(语义对等且更符合汉语习惯)

tif for tat 以牙还牙(用牙做比喻非常生动)

另外,辨语的翻译若能发挥译文的优势,不仅意思明确,而且结构匀称押韵,富有美感,就不失为值得欣赏品味的佳作。如:

It’s better to be a has-been than a never-was

曾经一度,胜过从不算数

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

样样皆通,样样稀松

Don’t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俚语的翻译同样也要通过联想,才能译出确切含义。如:

Bluesky 夸海口(广告俚语)

a wet hen 泼女,讨厌的人

hit the sauce 酗酒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篇10

关键词: 英语谚语 汉语谚语 文化差异

一、谚语概述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谚语”的定义是:能够给予建议或说明普遍真理的一种广为人知的短语或句子。武占坤、马国凡合著的《谚语》从谚语的性质出发,把“谚语”定义为:“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的一种现成话。”

二、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The genius,wit,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一个国家的天赋、智慧和精神在谚语中表露无遗。)人们长期置身于某种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受该文化影响,逐渐形成某种固定的审美方式和审美角度,这些都会在谚语中得到体现。

(一)地域文化

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各民族的谚语均体现出地域特色。英国四面环海,其海岸线漫长而曲折。英国人民喜爱海洋,他们的生活和斗争与海洋、水运业关系密切,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此,其很多谚语取材自海洋。例如:

A life without a purpose is a ship without a rudder.(人生无目标,犹如船无舵。)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海洋训练不出熟练的水手。)

Any port in a storm.(船遇风暴不挑港。)

There are more other fish in the sea.(海里还有很多别的鱼;还有很多其他的机会。)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鱼游泳。)

Give your own fish-guts to your own sea-maws.(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中国虽然也有很长的海岸线,但中华文明却是发源于内陆,海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神秘的象征。以海洋为题材的谚语很多,但常偏重于海洋的浩瀚无边,以教育劝诫人们。例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衍生出特定的谚语表达方式。中华民族大都生活在亚洲大陆,自然关注的多是内陆的名山胜水。例如: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赶旧人。

不到黄河不死心。

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因此,汉语中有很多以农业为题材的谚语。它记录了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征和农业技术措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经验的结晶。例如: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风大雨就来到。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满地走。

英国属海洋性气候,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过去的寒风,西风则是从大西洋吹过去的温暖、湿润的风。因此,预示春天来临的是西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春的讴歌: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 h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it’s neither good for man or beast.(风气东方,人畜不安。)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the weather’s at the best.(风气西方,气候最佳。)

而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来自太平洋温暖的东风吹至我国大陆,在汉语里东风即春风,如唐朝诗人唐彦谦《春草》中所描绘的那样:“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韩《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与英国相反,我国的西风来自寒冷的西伯利亚,秋风起,寒风瑟瑟、满目萧条。如晏殊《蝶恋花》中有:“昨夜西风凋碧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民族心理及价值观念

正如谚语“So many countries,so many customs.(各国风俗,各有不同。)”所言,由于分处亚欧两大洲,遥远的距离造成中英两国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迥异,对相同事物的认识与好恶差别很大。这种差异,在其谚语中会得到某种形式的反映和承袭,再现各民族文化的情调和趣味。

以动物为喻体的谚语能很好地说明两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一些动物的感彩和认识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以对狗的态度为例,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视狗为畜生,都有一种厌恶之情。现在,随着养宠物在我国的升温,狗在中国人家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人们对狗的看法依然没变。这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结晶,大量的谚语中都充满了对狗的不满。如:

狗仗人势。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狗眼看人低。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而对西方人而言,狗既可看门、打猎,又可视作人类的宠物、朋友。因此,他们对狗有种爱怜情感。英国人爱狗,在英文句子中,英国人都用“she”或“he”而很少用“it”指代。所以,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大多不含贬义。如: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My boss is a jolly dog.(我的老板是个风趣的家伙。)

David works like a dog.(大卫工作真卖劲。)

除动物之外,还有含水果、蔬菜的中外谚语,如汉语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讲的是这两种蔬菜对健康的好处。因为在我国萝卜和姜是非常普遍的蔬菜,被运用到谚语里则恰当地表明了其对人身体的益处。而在英国人眼中,这两种东西并不能表达这种意思。要传达出同样的涵义,英国人用另外不同的物品――苹果,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个苹果身体好。)因为在英国,苹果才是最普遍的食物,吃苹果会令你永葆健康。又如:When the apple is ripe it will fall.(苹果成熟,自然会落下/瓜熟蒂落。)

(三)宗教文化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西方英语国家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已超出了狭隘的宗教定义,形成了一种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原则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现象。因此,英语里有许多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

在基督教的影响下,God,devil,evil,heaven和cross等概念和词语可以说家喻户晓。它们表现了人们的爱憎,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并在英语中留下了浓重的痕迹。如: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He that serve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 the devil for better wages.(为金钱替上帝效劳的人,为更多的钱也愿被魔鬼驱使。)

Hell is wherever heaven is not.(不是天堂的地方,即是地狱。)

The devil lurks behind the cross.(魔鬼躲在十字架后面。)

《圣经》是犹太人和英美等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一部圣书(The Great Book),它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圣经文化。在英语谚语中,有不少来源于《圣经》。谚语“Every heart has its own ache.(各人有各人的苦衷)”就是来源于《圣经・旧约・箴言》中的“Every heart knows his own bitterness.”一句。再如,谚语“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语出《圣经・创世纪》关于夏娃(Eve)在伊甸园偷吃智慧果(即禁果),惹恼上帝耶和华的故事。再如:

Gossiping and lying go hand in hand.(爱说长道短的,必然会撒谎。)

The price of wisdom is above rubies.(才智胜于珠宝。)

A good name is rather to be chosen than great riches.(宁要美名,不要巨富。)

我国信仰佛教、道教、儒教。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其基本教义是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如:

平时不烧香,临时报佛脚。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派生,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因此,像“鬼”、“道”、“仙”等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的词语常出现于谚语中。如: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龙王庙里水多,城隍庙里鬼多。

儒家学说记录了孔子等先辈的言行,反映了他们的***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思想,是中国人修身治国的珍贵文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四)历史文化

谚语深深扎根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环境中,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谚语常隐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了解其历史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英语典故谚语大都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及西方经典著作。基督教教典《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有许多谚语出自圣经故事或反映宗教思想,体现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和共同人性。如:

A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riches.(美名胜过财富。)

The price of wisdom is above rubies.(智慧的价值高于珠宝。)

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贪财是万恶之源。)

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是甜的。)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源泉,自文艺复兴以来,许多文学家、艺术家不断从神话中汲取营养。因此,英语中有许多谚语涉及古希腊罗马神话。如:

The tortoise wins the race while the hare is sleeping.(兔子睡大觉,乌龟才得胜。)

The grass is often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fence.(邻岸芳草绿。)

Don’t kill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s.(不要杀死下金蛋的鹅。)

莎士比亚的戏剧真实地反映了英国社会现实,其作品之多、之精令其他作家望其项背,成了产生谚语的沃土。如:

Lend your money and lose your friend.(借出你的钱,失掉你的朋友。)

Have is have.(到手的东西才算数。)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聪明的父亲才了解自己的孩子。)

来自其他英语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的谚语。如: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三岁看老。――英国诗人华兹华斯,My Heart Leaps Up)

Never say die.(永不言败。――英国作家狄更斯,Pickwick Papers)

He that hath wife and children hath given hostage to fortune.(有妻室子女之人已将自己押给了命运――英国哲学家培根)

来自西欧各语言或涉及历史人物的谚语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语言。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写的: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 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置。)再如:

Familiar paths and old friends are the best.( 熟路易走,老友易处。――源自德语)

Give a helping hand to a man in trouble.(对危难者应授之以手。――源自拉丁语)

Napoleon himself was once a crying baby.(即使是拿破仑,也曾经是哭哭啼啼的婴儿。)

而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谚语,它们在人类文学史上如繁星闪烁、耀眼璀璨,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古代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等,皆为汉语谚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颇有警示和教育意义。如: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关公面前耍大刀。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三、结语

作为人民生活经验结晶的谚语,它是人类智慧的闪光,包含特定的文化色彩。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生产经验和生活准则的概括,是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总结,还是该民族历史人物、事件、神话传说和风土民情的记载。它发挥着启迪人生、传授经验、进行道德教育等社会功用。正如“The wisdom of nations lies in their proverbs,which are brief and pithy.(国家的智慧寓于谚语,它们精辟而简练。)”所述,谚语像一颗明珠,在人类文化宝库中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翰余.常用英语谚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3]郑家顺.英语谚语5000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武占坤,马国凡.谚语[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5]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7]王德春主编.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10篇

学习

赞美女性的诗歌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女性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赞美女性诗歌大全,三八节赞美女性的诗歌。倭马亚迁都大马士革后,哈里发为了控制麦加、麦地那等原先的商业与文化中心,不惜用金钱、财物、歌女笼络当地失势的圣裔贵族,使其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生

学习

教师普通话培训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普通话培训总结,内容包括教师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7篇,普通话的培训总结优秀7篇。二、通过一段时期的练习,大家对讲普通话有了共识,普通话正在成为课堂语言,教师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学习

5年级作文大全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5年级作文大全10篇,内容包括五年级十篇短作文,围绕中心意思写六年级作文十篇。其次,教育教学方面。2003至2004学年度中,我担任初一(5)班和初二(7)班两个班的语文课,同时还担任初二(7)班的班主任工作。期末统考中,初一(5)班人均分为54.9,

学习

学校运动会总结模板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运动会总结模板,内容包括校园运动会的活动总结范文,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总结。(3)9月30日,根据学校运会相关文件精神跟同学们反映学校运会报名、组队方式、竞赛项目等事宜,动员同学们报名。(4)10月7日,收集同学们的学校运会报

学习

感恩老师佳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老师佳句10篇,内容包括感恩老师的诗词佳句,小学毕业感恩老师佳句。秋浓了,月圆了,又一个中秋就要到了!中秋节,处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它仅仅次于春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

学习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医药行业研究报告,内容包括中国医药行业整体分析报告,医药行业专题报告大全。二、连云港实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大发展的优势1、中国与世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连云港实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1世纪,人

学习

安全教育的手抄报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教育的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安全教育手抄报,安全教育手抄报第一名。初中法制教育手抄报***片(2)初中法制教育手抄报***片(3)初中法制教育手抄报***片(4)初中法制教育手抄报***片(5)初中法制教育手抄报的内容:学生伤

学习

家教的高级高程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家教的高级高程10篇,内容包括家教文章主题大全,家教知识10篇。教育绩效评价是西方国家评价高校办学效益的常用方法。在我国,教育绩效评价开始较晚,现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到来,教育绩效评价已逐步被**

学习

核心技术论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核心技术论文,内容包括核心技术论文题目,最新核心论文目录。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已被人们充分肯定。从其概念上看是指一组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知识流。而技术积累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在从事技术活动

学习

荡秋千的小猴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荡秋千的小猴10篇,内容包括荡秋千的小猴子短文阅读及答案,荡秋千的小猴子完整故事。小狐狸突然看见了神奇的玩具,两根绳子,一头绑在一棵大树的枝干上,另一头绑在一块木板上。于是,它向那神奇的玩具跑去,它双手抓住木板,突然,木板荡

学习

水浒传作者资料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水浒传作者资料10篇,内容包括水浒传作者及经典事件,水浒传作者简介笔记。虽然新说较多,但大多仍拘囿于过去的一些老问题如成书的时间、过程、版本的源流等,研究格局与思路亟待突破。对于《水浒》的成书时间,一些学者的考证

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作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三人行必有我师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三人行必有我师作文范文小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作文演讲稿。有些欣喜的发现,除了自己每天写的作文之外,还能够看到好多新作者也在这边开始了写作,还有好多,一直和我一样坚持了很久的人。我也写从

学习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伯牙与子期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伯牙和子期的故事简短版,伯牙和子期是什么之交。二、还原意象,感受泰山江河文化伯牙以琴声写志,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子期以诗回应:“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是音乐的和鸣,这是灵魂的共振,这

学习

中国古代史试题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史试题10篇,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中国古代史特点类试题答题模板。C.半坡遗址D.大汶口遗址2.某同学利用暑假准备实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应该去()。A.陕西省B.北京市C.云南省D.浙江省3.西汉太中大

学习

桥的谚语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桥的谚语10篇,内容包括桥的俗语有哪些,桥的谚语。纸包不住火,水漫不过桥。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两桨桥头渡黄叶覆溪桥过河拆桥船到桥头自然直双桥好过,独木难行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桥归桥,路归路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

学习

冬至天气谚语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冬至天气谚语10篇,内容包括冬至判断天气的谚语,冬至天气谚语可信吗。冬至在月中,无雪又无霜;冬至在月底,寒冷正二月。(苏)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桂)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

学习

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10篇,内容包括团结合作的谚语全部,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船载千斤,掌舵一人。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德

学习

小学暑假社会实践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暑假社会实践总结,内容包括小学暑假社会实践自我总结,小学暑假社会实践心得怎样写。7月21号,是打扫卫生和家访,宣传我们支教队和告知开课时间!7月22号是学生报名时间,我们招收了差不多200名学生,开设年级包括小学三年级到高

学习

养老院实践报告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养老院实践报告10篇,内容包括养老院实践报告总结,养老院的实践报告。在回来时大家都笑容满面的说:“来到这里,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锻炼,老人需要社会的关心,社会也应该给予这些老人一定的关注。敬老爱老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常

学习

关于惊蛰的谚语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惊蛰的谚语10篇,内容包括惊蛰刮风有什么谚语,最有意义的惊蛰谚语。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不藏牛。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惊蛰至,雷声起。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未

学习

工作社会实践报告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社会实践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工作实践报告范文大全。刚开始工作我只能做一些诸如复印、打印、装订文件、收发处室信件、编排档案、填报表的工作,因为我对办公室的工作还不熟悉,一切对于我来说都过于陌生,我

学习

实习实践内容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实习实践内容10篇,内容包括实习实践内容及进程,电大实习实践内容。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陆续有很多专、本科高等院校开始开设国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且也结合院校自身特色及地区特色指定了相应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