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试题10篇

中国古代史试题篇1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2.某同学利用暑假准备实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应该去()。

A.陕西省

B.北京市

C.云南省

D.浙江省

3.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这种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于发明了()。

A.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

C.造纸技术

D.制墨技术

4.中国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西亚,到大秦。这条丝绸之路开通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

C.东汉

D.宋朝

5.小明想了解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统治情况,你会向他推荐()。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6.实现西汉王朝***治、经济、***事和思想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7.能够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8.傲视群雄,兼并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帝王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成吉思汗

9.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

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B.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

C.从商朝到唐朝时期的历史

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10.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了西周()。

A.实行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确立世袭制

D.推行郡县制

11.某同学在活动课上说出的下列观点,其中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A.仁者爱人,为***以德

B.兼爱,非攻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后代总要胜过前代

12.纸发明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现在已知纸最早出现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宋朝

13.下列有关我国境内远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元谋人是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

B.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C.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D.远古人类都过着氏族生活

14.秦汉时期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①国家的统一

②生产的发展

③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④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①迁都洛阳

②改鲜卑族姓氏为汉族姓氏

③采用汉族官制

④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学。

这是中国古代一位帝王改革的内容。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请你说出这位帝王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唐太宗

16.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A.种植水稻

B.饲养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

17.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的是()。

A.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B.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C.仁者爱人,为***以德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18.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19.“丝绸之路”的形成与下列哪一事件联系密切?()

A.楚汉之争

B.昭君出塞

C.张骞通西域

D.文成公主入藏

20.2014年5月,宋楚瑜先生率领亲民***大陆访问团祭拜黄帝陵。与黄帝一起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传说时代的人物是()。

A.炎帝

B.禹

C.尧

D.舜

21.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新旧制度更迭

D.百家争鸣

22.假如你生活在秦朝,要给朋友写一封信,所写字体最有可能是()。

A.甲骨文

B.小篆或隶书

C.楷书

D.草书

23.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2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

B.正确的***事策略

C.正确的外交策略

D.重视水利,发展生产

25.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的刘彻,采取各种措施最终完成了大一统局面。他派出大将卫青、霍去病抗击哪个少数民族的进攻()。

A.匈奴族

B.契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26.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发明的是()。

A.指南针

B.计时仪

C.地动仪

D.火药

27.以下关于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西汉前期,我国发明了造纸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B.张仲景著有《神农本草经》一书,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C.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D.张衡的地动仪制造于公元132年,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28.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

A.道教

B.***教

C.佛教

D.基督教

29.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

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

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0.东汉末年,中原某地瘟***流行。当地人们采用的防治措施中最有效的可能是()。

A.服用“麻沸散”,提高对瘟***的免***力

B.清晨练习“五禽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C.通读《伤寒杂病论》,掌握防治方法

D.邀请孙思邈就地行医讲学,宣传防治措施

31.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历时,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

A.燧人氏

B.神农氏

C.轩辕氏

D.伏羲氏

32.一位新同学自我介绍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试判断,他姓()。

A.秦

B.夏

C.宋

D.唐

33.自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的是()。

A.道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佛家学说

D.儒家学说

34.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的地点是()。

A.陈

B.沛县

C.大泽乡

D.渔阳

35.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

①焚书坑儒

②书同文,车同轨

③颁布“推恩令”

④张骞出使西域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36.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解。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37.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内容中,对后世***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38.开始确立儒家学说为专制王朝正统思想的皇帝是()。

A.启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康熙帝

39.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令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的“上”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请你判断下列事件与他有关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建立行省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40.以下世界文化遗产中,反映我国战国时期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是()。

A.布达拉宫

B.都江堰

C.莫高窟

D.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41.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的是()。

A.张骞

B.玄奘

C.马可·波罗

D.戚继光

42.战国时期,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孙武

C.韩非子

D.董仲舒

43.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44.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A.《尚书》

B.《春秋

C.《史记》

D.《资治通鉴》

45.“他出生于春秋时的鲁国,学说比较保守,主张仁爱,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利用,他还是一位具有罕见热情和擅长教育的教师,据说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这描述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46.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兼爱”、“非攻”

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仁者爱人”、“为***以德”

47.“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与百家争鸣中哪家的思想主张最相似()。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48.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权归属于中央***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强化训练题(一)参考答案

1.B2.C3.C4.B5.D6.C7.D8.A9.A10.B

11.A12.B13.D14.A15.C16.C17.B18.C19.C20.A

21.C22.B23.A24.A25.A26.C27.B28.A29.D30.B

中国古代史试题篇2

一、明确复习内容

1.研究高考考试大纲和高考试题,把握高考信息。

要在高考的实战中获得较理想的历史成绩,应当认真的学***几年高考考试大纲,对考试内容的增减变化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专题复习时取舍有度。同时还应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系统的重点练习,亲自体会一下高考的命题趋势。此外还应经常翻阅《历史教学》、《历史学习》、《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和《中学历史教学》等全国知名的历史教辅类的刊物,学习借鉴刊物上各种高三历史复习文章的指导性建议,及时了解刊物上的高考信息,以使自己的历史专题复习建立在科学理念指导的基础之上。

2.强调对教材主体知识的把握,注重对知识的系统归类与整合,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网络。

高考的命题专家指出:“文科综合测试,注重对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测试,这种测试是建立在对学科主体内容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所以在进行专题复习的过程中,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狠抓基础主体知识。例如:“古代史部分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发展’作为主体知识;中国近代史部分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作为主体知识;而世界近代史部分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作为主体知识”(《综合能力测试考核内容与要求》***考试中心综合能力考试课题组)。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应当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对主体知识进行整合,重新形成知识专题。以便准确掌握和活化重要的史实;完整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进一步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与发展过程。专题复习阶段对知识不能是单纯的死记硬背。重要的是进行知识的整合、活化、理解。同学们要通过专题复习,将教材的主体知识构建成立体的知识网络,把握主体知识之间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如对古代***治史的专题复习,可以整合成:①古代的制度(***治制度、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教育制度、***事制度);②国家的***与统一;③封建的盛世与治世;④古代的封建帝王;⑤古代的改革;⑥古代的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⑦古代的统治思想变化;⑧古代的疆域变化;⑨古代的都城与主要城市等若干的子专题提纲。通过这种形式的主体知识整合,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自己高考应试能力。

二、应遵循复习的原则

1.整合性原则

一个专题必须是由若干相似历史事实,经过提炼综合而成。如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因为都是改革可以再造成一个或几个专题。

2.重点性原则

再造专题应选择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作为再创专题的重点。例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又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3.创造原则

再造专题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重新组合,而要有创新性,要用新的视角来设计专题体系。如2001年(全国卷)“中国教育有着辉煌的历史,自孔子兴学以来,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此题极具创新性,视角独到,其创新之处就在于把教育和社会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新的专题体系。

4.灵活性原则

专题体系不受课本教材体系的约束,也不再有各部分历史知识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的约束,专题需要哪部分知识就用哪部分知识。专题体系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中国古代史的综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综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综合,也可以是中国古代、近现代的大综合,更可以是古今中外历史的大综合。专题体系的内容更是不拘一格,可以是专门论述历史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演变过程,可以是专门论述历史事物的各种因果关系,可以是分析一个历史概念的含义、产生背景及其影响,可以是专门揭示历史事物的实质、对其评价,可以论证各种观点等。

三、掌握复习方法

1.把历史学科与***治、地理文综知识有机结合,提高自己综合思维能力。

高考命题专家指出:“历史、地理、***治三科之间表现为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是高度交错和紧密的联系,我们所学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知识也是交融在一起的,所以高考综合测试也应较好地体现学科知识的综合、渗透、交叉的特点。”(2003《高考试题分析》***考试中心)的确如此,如高考2002年(全国)第39“开封”题;2003年(全国)第40“二战”题;2004年高考(全国)第39“东北”题等跨学科的综合题,都很好地体现出对考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测试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专题复习时,应当主动加强历史学习的开放性与综合性。扩大学习的范围和视野,注意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沟通。更加主动地和***治、地理学科知识相结合,逐步培养运用文综三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综合意识和能力。

2.自觉的关注热点、焦点和人类的重大的问题,提高自己人文素质。

近几年高考文综测试的命题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关注正面的东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的主旋律;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自豪感;体现文明的传承性。关注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永恒的话题;关注历史进程中对现实具有重大影响的东西,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以史为鉴”的作用,从历史的学习中汲取智慧。所以自己在专题复习的过程中,不可“只读圣贤书”,更要“关注天下事”。要打破课本知识狭小圈子的束缚,关注主流媒体的国内外重大新闻,及时抓住时事热点,运用历史学科独特的视角去审视、理解、洞悉现实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得出科学的认识,形成新的问题情景,以拓展自己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大限度地做好知识的储备,只有如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四、专题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把专题当成知识罗列和归类

这种复习方法会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没有得到升华,思维没有得到拓展。

中国古代史试题篇3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重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119

古代中华文明灿烂辉煌,显耀世界,不仅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典科技,而且还有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学习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不仅可以了解辉煌的中华文化,感悟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还可透视中国古代社会***治、经济与思想的变迁。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是历年高考试题常考考点。对于高三同学来说,掌握对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化专题复习的方法、明确复习的重点与注意的问题是提高复习效率与高考成绩的关键。结合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解读和备考体会,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建议,以与各位同仁共享,希望能给高三同学一些帮助。

一、把握命题方向,明确复习重点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专题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主,集中考查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竹简和印刷术产生的时间与历史作用,如2012年福建卷13题、上海卷13题、江苏卷3题,其次2012年北京卷40题考查中西地***的绘制,对其他科技成就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原因、产生过程及与西方自然科学的比较考查较少;2. 艺术――集中考查书法、绘画和京剧艺术,侧重于书法五种字体和山水花鸟画、文人画的特点以及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如2012年安徽卷12题、山东卷6、9、73题,2011年安徽卷13题等,对其他的音乐、舞蹈等艺术考查较少。3. 文学――集中于《诗经》和宋元明清的词曲小说,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25题、江苏卷1题、2010年广东卷38(1)题等对汉赋、唐诗等文学形式考查较少,侧重考查古代各个时代的主流文学形式的特点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根据对高考试题的解析结合课标教学目标、高考考纲要求,在备考复习中我们要明确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在复习古代中国科技这一部分时,(1)从内容来看要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及与古代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文历法、农学的成就;(2)从高考试题对科技的考查的目标方面来说侧重于对重要发明产生的时间的记忆和四大发明的作用的理解分析。由于科技与当今社会一些热点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还需对古代科技发展特征的归纳概括、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科技发展的比较分析引起重视。当今社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对古代科技成就、发展特征和中西科技比较的考查可以形成科技对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和显现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同时通过对这些科技的比较分析能促进学生引发对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考,积极投身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中。

对中国古代艺术这一专题的复习要重点突破书法(篆、隶、楷、行、草书)、绘画、京剧的发展脉络和各自的艺术特点,适当分析一些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作品产生的原因(尤其以文人画为重点)。在古代文学方面,备考复习首先理清各个时代的主流文学形式的演变和特点,理解分析其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反映的思想内容。高考考查的意***除了基本知识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思想情感的形成与培养。因为学习古代文学艺术不仅有着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与人文精神,增强美感享受,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高考试题的考查就注重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时代性)和文学艺术特点。但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我们首先要强调探究文学艺术与社会***治、经济的联系,理解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的社会、***治、经济等方面的实际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精神需求,其次要了解其文学艺术特点能够对一些作品的流派风格做出判断。因为历史学习毕竟不是文学艺术欣赏,各有侧重,因此在复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把握重心的策略。

二、以理论指导加强理解,总结规律认识

高考考查的内容除了基本史实外,还包括一些历史理论。历史理论是帮助准确理解史实的武器。科技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较多考查了各自不同文学艺术反映特定社会现实,从能力要求来看不仅是基本史实的掌握,还有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治经济的反映”这一理论的应用。在分析文化发展的背景时要运用这一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认识一些文化现象所反映的社会本质。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25题对白蛇传这一民间传说故事的考查在于让学生了解这一故事反映的市民的的价值取向(思想上对“自由、正义”的诉求),要求学生运用这一理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宋代对人们的道德约束的加强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市民队伍发展产生的思想诉求。

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因此我们要从继承与发展关系的角度去理清古代中国文化发展脉络。各代文化是在继承前代文化成就基础上得到发展。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复习,我们要进一步理解清楚各个时代文化的特色和不同的社会***治经济的现实背景。在古代文化发展中,汉赋与楚辞、小说与传奇、话本之间都有继承和发展关系。在搞清楚古代各个时代间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就能够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并创新发展。

中国古代史试题篇4

【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历史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试题重点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科举制度、《齐民要术》、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徽商、郡县制、明代内阁制、雅典民主***治、罗马法、《权利法案》、两次工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丝绸之路、殖民扩张等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注重考查基础的好试卷。

第I卷(选择题 共44分)

1.右***为安徽蚌埠市境内的***遗址发掘现场,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陶制圈足豆、鬲、爵以及砺石、石锛等生活器具,还出土了青铜镞、石镞和陶 制纺轮、网坠等,其中两枚西周时期的玉璧,给考古专家带来意外和惊喜。(据蚌埠新闻网2014年10月23日讯)蚌埠***考古发掘印证了

A.西周时期蚌埠境内开始有人类居住 B.今蚌埠地区是西周的重要封国

C.该地区在西周时期青铜制造等手工业相当发达 D.淮河流域文明悠久丰富

【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答案解析】 D 解析:从材料中“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陶制圈足豆、鬲、爵以及砺石、石锛等生活器具,还出土了青铜镞、石镞和陶制纺轮、网坠等,其中两枚西周时期的玉璧,给考古专家带来意外和惊喜”,印证了淮河流域文明的悠久丰富。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土的都是手工业产品,无法体现该地区是西周的重要封国,B项排除。从出土的产品大多是陶制和石制品,可知C项说法有误。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2.据《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对材料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A.“封建”意为分封建国 B.元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有效管辖地方

C.元代疆域比汉唐辽阔 D.中书省主要职责是统辖大都等腹里之地

【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治制度的演变·元朝的行省制度

【答案解析】D 解析:材料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是指由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A项正确;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 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可知元代的疆域比汉唐辽阔,C项正确;中书省的直辖区(“腹里”)不是中书省,D项错误。

故选: D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元朝的行省制度的相关内容准确的理解。

【题文】3.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认为

A.举荐制度在历没有进步性 B.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C.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 D.八股取士值得推崇

【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答案解析】B 解析:从材料中“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可以看出作者在强调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4.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其内容极为广泛。从该书中可以查阅到

A.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等技术在北方的应用

B.水排、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制作工艺

C.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D.耧车、曲辕犁等农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

【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农书·《齐民要术》

【答案解析】A 解析:《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是手工业产品,B项排除;玉米是明清时期从外国传入,曲辕犁出现在唐代,与题目中的“北魏”时间不符,C、D项排除;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时间和《齐民要术》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工具改进的史实的准确记忆。

5.“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这 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6页)教材此处同时使用“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两个概 念;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概念的含义完全相同 B.两个概念没有关联

C.前者偏重生产结构,后者偏重生产结果 D.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

【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

【答案解析】C 解析:从材料可以分析出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则强调的是自给自足, 主要满足个人的生产生活的需要。两个概念是不能等同的,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 模狭小,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两者有共同之处,即生产规模小,自给自足,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A、B、D项说 法错误。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对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准确分析。

【题文】6.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下面关于徽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徽商的兴起是明清时期商业蘩荣的反映

B.徽商的活动区域仅限于今天皖南徽州地区

C.徽商的兴起与“重农抑商”***策背道而驰

D.徽商的兴起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策·徽商

【答案解析】B 解析: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明清时期的徽商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记忆、理解。

【题文】7.“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答案解析】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A、D项是史实,B项是史论,C项是史识。

故选: C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的“史实”“史论”“史识”的准确理解。

【题文】8.据《明神宗实录》载,“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注:即六部)之职掌,终以取祸。”下面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阁臣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权 B.阁臣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权

C.六部实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但没有法定决策权

【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治制度的演变·明代内阁制

【答案解析】D 解析:从材料信息“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知,内阁大学士的职能是皇帝处理***事的助手。明朝的内阁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机构。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A、B、C项说法有误。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和作用准确理解。

题文】9.苏格拉底是雅典卓越的思想家,被后人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检察官指控,罪名是煽动青年、不尊敬城邦的神。 经过抽签选举的500名雅典公民组成的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苏格拉底为自己进行了辩护,陪审法庭经过两轮投票;最后以360票对140票判处苏格 拉底死刑。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程序的公正性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性 B.民意的广泛性决定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

C.公民的社会***治素养与民主无必然联系 D.古代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有内在一致性

【知识点】A3古代东西方的***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治制度·雅典民主***治

【答 案解析】A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苏格拉底是雅典卓越的思想家,被后人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却被抽签选举组成的陪审法庭通过投票最终判处死刑,说明雅典的民主***治 存在弊端,民意的广泛性不一定能决定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公民的社会***治素养影响了雅典的民主。古代雅典民主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现代民主是人民的民主。 B、C、D项说法有误。

故选: A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雅典民主***治的弊端的准确理解。

【题文】10.“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治***,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在梭伦所进行的***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确切地说,恩格斯在这里所指梭伦实行的“所谓***治***”措施所代表的是

A.全体公民的利益 B.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新兴工商业的阶层利益 D.下层平民的利益

【知识点】A3古代东西方的***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治制度·梭伦改革

【答案解析】D 解析:尽管梭伦改革解除债务的***策是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但是这种“侵犯”是执行社会公正的结果,是公正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措施,所以得到民众的支持。

故选: D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梭伦改革的历史意义的准确理解、分析。

11.雅典***治家阿里斯提德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其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有关雅典陶片放逐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A.陶片放逐法对雅典***治家不利 B.不利于维护正常的民主秩序

C.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 D.加剧了公民之间的矛盾,破坏了国家稳定

【知识点】A3古代东西方的***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治制度·雅典民主***治

【答案解析】C 解析:“陶片放逐法”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仅仅因为听烦了,就投了反对票,要求放逐阿里斯提德,体现了雅典直接民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说明陶片放逐法容易导致民主权力的滥用,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

中国古代史试题篇5

3.重视"研究性学习"——2007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的启示李友焱

4.宰相职权的演变与皇权的加强张惠民

5.汉朝的农具历史学习(高考) 牛慧娜

6.如何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柳合青

7.中学历史中的"上下左右"和"东西南北"纪旭

8.陪都及陪都制度孙更旭

9.拿破仑战争的历史进步作用高荣

10.通史与断代史柳明

11.热河、察哈尔、绥远、西康等省的来龙去脉刘陶玉

12.如何自学分析历史教材——以《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侵华》为例倪超

13.秦汉时期地方行***区划简述刘陶玉

14.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谈战时共产主义***策和新经济***策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途径上的不同林桂平

15.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以奥运福娃为线索的专题文明史姚芊

16.巧记中国和世界近代史中的科学技术成就王胜礼

17.由一道习题简析几组历史名词吴明

18.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治制度张华中

19."利剑"在手缚住苍龙——以2007年高考历史选择题为例李铜玉

20.本刊启事《历史学习》编辑部

2.研读2007年版历史教科书备战新高考张华中

3.葵丘应该在河南民权唐剑锋

4.二战后,法德两国为什么能够迅速化敌为友郭友刚

5.探微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龚圣贤

6.历史学习的四点建议王必闩

7.当前学生历史学科能力让人担忧——从(全国卷Ⅰ)38题①②问学生答题情况看陆萍萍

8.一战后到二战期间的资本主义世界李南亮

9.美国发行一元"总统硬币"帮助国民补习历史知识包训国

10.专题:古代中国的***治制度张华中

11.2007年高考概念型选择题选萃及解析崔银锁

12.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文科综合

13.历史学习(高考) 《欧洲联盟条约》是哪年签订的王兴龙,高庆亮

1.本期工作笔记《历史学习》编辑部

2.浅议古代希腊文明中的东方因素姜守明

3.《天朝田亩制度》为什么无法实施张荣贵

4.如何正确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周春保

5.谁是抗日战争中抗击日***的"中流砥柱"刘向荣

6.19世纪中国近代化的两次历史机遇张胜利

7.日本"省"的由来和防卫厅升格的意***唐剑锋

8.近代英国为何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度常攀登,张秋萍

9.古人"环保"思想管窥杨福宽

10.科举考试衍生出的新行当——号***史善庆

11.考前给同学们的有益提示刘飏

12.古代史易误知识点例析徐德厚

13.关于历史地理知识的点滴积累刘秀杰

14.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林起汛

15.社会转型凡建***

1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外土地制度杨源明

17.保护文化遗产留住文明记忆王本书,顾俊梅

18.发展中美关系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包训国

19.亚洲民族***运动和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何秋云,刘望成

20.中国铁路建设史试题设计王玉兵

2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李国权

22.读印章学历史杨富丁HtTp://

23.论证分析型选择题解题技巧杨立猛

24.文科综合非选择题得分技巧——给高三文科考生的忠告柳合青

25.专题五"一战"后美国与苏联(俄)的改革及"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张华中

26.新高考材料解析题历史学习(高考) 刘波

27.比较"大"气,不失"活"气——评2007年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历史试卷陈小***

28.2007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历史

29.材料解析题示例冯一下,李洁

30.石家庄市2007年普通高考模拟考试(历史部分)霍拴吉,秦金森,杨书田,赵阳,付国平,刘俊其,张玉文

2.美国******制度的发展陈其

3.英国为什么加入反法联盟罗红伟

4.简析1917年墨西哥宪法的资产阶级性质刘新宇

5.如何理解法国大***中土地问题的解决及其影响唐桂荣

6.中国文字的发展苏顺娇

7.例说"文明交融问题"的历史视角刘建芬

8."百年中国铁路"专题训练陈杰

9.试谈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金春,方月霞

10.我国古代货币的五次重大演变王恒星

11.2007年咸阳市高考模拟测试题刘振平

12.高考历史试题对空间考查的类型及规律李翰

13.历史学习(高考) 用哲学常识解历史题陈志伟

14.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15-20世纪初)陈国兵,张华中

中国古代史试题篇6

一、试卷结构:极度稳定,遵循常规命题套路

全国卷的试卷结构基本定型:12+2(1大1小)+1(4选1)。这样的试题结构从2011年开始出现,一直稳定下来,几年中都没有变化。命题的风格和趋势基本稳定,这对复习备考是极为有利的。但每年会有一些微调和变化,则要引起注意。

1. 试题时段分布极为稳定。

与各地方卷相比,全国卷Ⅰ试题在时段的分布上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一是中国史部分“厚古薄今”,非常重视考查古代史,三年中每年占比都超过了三分之一。二是世界古代史“年年必考”,从未落空。三是中外历史比例非常稳定,57:28,约为二比一的比例,这个比例三年都没变。

2. 模块赋分比例起伏较大。

三本教材所占分值变化比较大,不太稳定,这说明命题本身并没有什么标准,一般来说,大题落到哪个模块,哪个模块的分值就相对较多。但从这些数据中也可以看到重经济、思想文化轻***治的趋势是明显的。

3. 试题排列顺序时有调整。

选择题的排列基本上都是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顺序排列。但其间也有过两次例外,2011年和2013年则是按照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现代史这样一个顺序排列。应该说现在基本稳定为第一种排列模式,但如果出现第二种排列模式的话也不要感到意外。

4. 试题呈现延续传统风格。

全国卷试题历来是以稳定为主,不像广东、上海等地试卷那样富于变化,但一旦有某种比较成熟、比较可行的试题类型时,全国卷也会及时跟进的。如2015年第25题考查汉代***治,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列举从汉到元***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治制度的特点。而对于西汉外戚封侯、外戚干***等“汉家之制”,任何版本的教材都没有涉及,但该题命题者却以“不常见”的知识入题,这是内容上的创新。第35题世界银行题,材料强调世界银行的贷款变化,却考查的是民族***运动,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材料与问题似乎毫无关联,这是考查方式上的创新。

其他试题虽创新不够,但延续了传统风格,以常规为主,稳中有新。有立足学科内综合,考查事件之间相互关系的。如第27题将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与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变化联系起来考查,是一道横向联系的题;第31题将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同时代美国、英国的工业指标放在一起,是一道中外关联的题。有强调历史概念,注重历史整体性和完整性考查的。如2014年第26题,对人性的认识与讨论,一个题就把这个千古迷题的几种不同理解呈现于读者面前,很容易让大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认识。第25题涉及到唐代的三教并行,但儒学的地位却是最稳固的的,这与“主流思想”这一主题是相吻合的。

二、知识选择:立足主干,突出历史发展线索

坚持以课标主干知识为主要考查内容,并以此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依托,是新课标高考的命题原则。考题以教材为本,从史实出发,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材料在书外,但答案在书中,不片面求新求异,不刻意追求覆盖率,不故意刁难考生,该怎么考就怎么考。

下表是近三年全国卷Ⅰ考查的主要知识点。

试题考查教材知识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考点知识和主干知识,没有一个知识是琐碎的,或者是偏、怪、难的。二是大多属于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积极、进步影响的正面的东西,而对于那些落后的、消极的负面知识则考查较少。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有一些弊端、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国共内战与对抗、新中国民主***治的曲折发展、当代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等。三是重要知识反复考,年年考。其中有些重要知识考查频率是非常高的。如:宋明思想就有2015年26题民间崇拜、2014年人性论、2013年孔孟之道、2012年四民同道;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就有2015年28题包装变化、2014年英国棉布滞销、2013年40题海洋利用;新中国的前两个五年计划就有2015年31题、2014年31题、2012年32题、2011年33题。

对历史发展线索和整体性的考查是近年来的新趋势。这在2015年全国卷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把全卷考查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归类,按历史时序联结起来,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

三、教材处理:超越课本,强调知识拓展延伸

高考命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这就决定了高考试题与教材若即若离,或者貌合神离。仔细分析近三年全国课标卷Ⅰ历史试题,除了直接考查教材知识点外,还有三种情况是很常见的:

1. 在教材知识的“边界处”作文章。试题中的某些知识学生似曾相识,或者在教材中有简单涉及,但没有深入,或者是与教材知识类似的其他知识。这实际上就是教材的“隐性知识”,也就是“打球”,对这些隐性知识的考查已成为近年高考所要考查的主要对象和方式之一。如2015年24题小农经济题,教材有关于小农经济形成原因、特征、影响的详细叙述,学生对此应该是非常熟悉,但该题考查的却是农业收益的增加与小农经济的关系,对于这个内容学生就非常陌生了。32题双眼蒙布题考查罗马法官审案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的原则,这在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的表述,但与罗马法追求公平正义的原则是一致的。

2. 与教材无关的史实大量出现。如2015年的汉代外戚干***(25题)、宋代民间崇拜(26题)、国民***府的持久抗战(30题);2014年的宋应星(40题);2013年的六大决议(30题)、欧洲版***(34题)、海洋利用(40题)、汉唐历史变迁(41题)。这些内容在任何版本的教材中都没有出现,需要学生课外的积累。近年来考生普遍反映的“高三白学了,老师讲的不考,考的不讲”,根源就在于此。

3. 学术研究新观点频频入题。随着史学研究的新发展,大量新材料、新观点出现,而教材编写明显滞后,于是试卷中就出现了与教材观点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左的一些新观点。2015年33题的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与国王“统而不治”的观点不一;2013年31题的胡佛干预与教材的胡佛总统“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策,反对***府直接干预”的表述完全不同。

四、考查视角:关注热点,彰显历史学科价值

历史高考从来就不回避热点,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这是历史学科的功能之一。全国新课程卷Ⅰ历史试题很多都是社会现实的反应,都不同程度地、“声东击西”地隐性介入社会现实问题。

高考关注社会现实主要有三个倾向:

1. 逢五、逢十的周年事件。如2015年试题涉及到的周年事件有:孔子诞辰2565周年(24、40题);科举创立1410周年、废除110周年(27题);韩愈去世1190周年(40题);公车上书120周年(40题);世界银行建立70周年(35题);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33题);罗斯福新***养老保险制度建立80周年(34题)等。

2. 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如2015年卷涉及到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有:社会公平正义(32题)、渐进式延迟退休制度的探索(34题);一带一路及亚投行建设(35题);提倡国学、弘扬传统(40题);设立国家宪法日,依宪治国(32、33、34题);关注民生,建立和谐社会(24、26题);科教兴国(41题)等。

3. 考生身边的生活化事件。如2015年的农夫耕田(24题)、妈祖和临水夫人(26题)、退休人员养老金(34题)、苏联粮食问题(34题)。还有卷Ⅱ的茶叶成为消费品(32题)、节假日变化(41题)等。

五、命题立意:强调运用,考查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既包括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比较历史事物异同、概括历史过程、归纳论证某些历史观点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也包括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全国卷Ⅰ高考试题以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作为命题的原则和方向,较好地融入了课程改革的理念,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学习与认知规律。

新课标全国卷Ⅰ很多试题都需要学生综合几个方面的知识,而且要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才能形成正确的答案。如2015年27、28、30题,不仅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还对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判断能力提出了要求;29、33对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提出了要求;25、32、40题对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提出了要求;40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从儒学的演变入手,涉及到先秦、汉代、唐代、宋代、晚清、现在等几个时期。该题把整个儒学发展演变的全过程都涉及到了,突出了儒学因时而动、与时俱进,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考查范围较大,涉及孔孟、董仲舒、韩愈、朱熹、康有为等相关内容。考查方式灵活,既有史实回顾,包括教材的史实和材料提供的史实,又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运用多角度、全方位的纵横联系、对比分析的方法。试题呈现方式既有“信息提取”“指出”等低层次要求,也有“宏观概括”“共性分析”等高层次的要求,不仅仅考要知识点,更重在考查考生的个人认识,可以说该题基本囊括了考试大纲对考生的所有能力要求,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41题更是让人耳目一新,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对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史实论证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原来这也是历史,历史题原来可以这样出,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全国新课程卷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强调多角度认识历史。历史本来就是多面体,是丰富多彩的,新课程理念更强调还历史的本来面貌,这在新课程教材中已经有明显的反映,新课程高考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如2013年26题材料强调“***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旨在说明在古代雅典实行公民***治,要想成为***治领袖必须具备出色的演说能力,才能获得公民大会大多数公民的认可。这一现象是雅典民主制这一***治体制的产物。2013年31题胡佛干预题与教材所述胡佛依然固守自由放任***策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境。

2. 强调思维过程的发散性。试题设计大多体现了材料的多样性、设问的开放性、思维的多面性及答案的非唯一性,以考查考生思维的创新性。如2014年33题“人口比例”题,此题涉及两个有关联的知识:1787年宪法、***宣言等,要求学生探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及思维的发散性。2015年31题“一五计划”,材料提供了中美英三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一个材料显示了三国经济发展情况,答案的选择要根据当时各国的原有经济基础、经济发展状况及世界局势才能作出判断,这样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考查了三个国家(中美英)、两本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知识容量大、能力要求高。2015年41题“科技作用”题提供了一个乘法公式,答题要求可以对乘法公式中的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甚至还可以提出新的公式,这充分体现了设问的开放性、答案的非唯一性,给了考生极大的自,有助于考生的发挥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强调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很多试题都是史论结合,学科特点鲜明,专业性突出,考查考生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如2013年24题墓葬差别题、2015年28题包装变化题都涉及到史料的价值和史料的运用。2013年32题六国联合题涉及到几种不同的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

六、材料类型:还原历史,营造独特历史情境

近三年全国卷Ⅰ的材料类型多样,题材丰富,来源广泛。材料的选择非常新颖,不拘泥于教材,立意深远,集人文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这些材料均属情景材料,有几个显著特点:

1. 除2013、2015年有少量***表材料外,其他全部引用纯文字材料。这一方面是因为纯文字材料是研究历史的主要载体,而且来源丰富,含有足够多的信息量;另一方面纯文字材料与教材内容有某种“貌离神合”之处,且文词语句的阅读难度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2. 从材料类型来看,广东卷倚重的田野史料,如时人日记、族谱、家谱等“野史”在全国卷中并不被看重,更多的是史家、名家的“正史”资料,这说明全国卷更注重史料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 所有材料均没有阅读上的障碍。所提供的全部材料使用的都是通俗语言,均是高中学生能顺利阅读的,以往的那种晦涩难懂的“文言材料”和“欧化语言”难寻踪迹。2015年第29题《申报》“时评”虽有一定文言色彩,但语句意思非常清晰,已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习惯。

4. 非常注重新情境的创设。如2015年30题的材料提供了“国民***府在1933-1937年加强了国内重要塞区、城市和交通线防御工事的建设”这样一个情景。这个时间段国民***府虽然仍在围剿红***,但从提供的情景材料中很容易排除这种建设并非是为了对付红***。从时间来看,情景材料截止于1937年这个关键点;从地点来看,塞区主要位于华东、华北,并非红***所在地;从区域来看,防御工事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而当时红***主要在农村。第33题国王权力题是典型的逆向情境命题,大家都认为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没有什么权力,但是,命题者偏偏找出18世纪中期国王依旧有名义上的权力的例证,让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机械运动,历史是丰富多彩的。

5. 材料中暗沼迭起,陷阱丛丛。材料往往被命题者加以“利用”和“伪装”,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不仔细阅读,很容易误入“歧途”,钻进命题者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难以自拔。如2015年27题材料涉及的是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但考查的却是经济与文化的关系。35题材料涉及到的是世界银行的贷款,但考查的却是民族***运动的发展和大批新兴国家的出现。2012年全国卷第27题四民同道题本意是考查王阳明的“致良知”,但提供的材料却是四民各行其业,很容易让学生跳入重农抑商、工商皆本等古代经济***策或经济思想这一陷阱中。这种材料与问题“两张皮”的设计,就是典型的情景材料题,“意在此,言在彼”“王顾左右而言它”,已成为现在命题的一种潮流与趋势。

中国古代史试题篇7

中国法制史自2003年首次列入司法考试大纲以来,大概占卷一总分值的8%左右(卷一总分值150分),即10分左右,题型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部分。其中,中法史试题的分值主要介于6~8分之间,当然也有例外,2003年和2005年的分值分别为10和11分。综观历年司法考试“中法史”真题,其主要特点如下所述:

(一)强调对历代法制及指导思想的总体认识

历年司考“中法史”真题中,占据题数比例最大的不是哪朝哪代,而是对中国历代法制的总体认识,高达16题之多(表1)。在这16题当中,对历代法制指导思想的总体考查有4题(2005年卷1第63、64题、2009年卷1第57题、2014年卷1第56题);对中国古代法典总体演进历程的考查有3题(2008年卷1第9题、2012年卷1第18题、2013年卷1第18题)。可见,司法考试“中法史”真题侧重对历代法制及其指导思想的总体认识,而不局限于单独的知识点。在制度及其指导思想总体认识和发展脉络之中学习中法史,是司考“中法史”题目的重点。

(二)注重对专题性法制史的考查

中国法制史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时间序列为线索向学生讲述法制历史的源流,法制的时代特性较为显着,但与部门法教学不能相对应,致使教学内容的体系性方面常有缺憾。如果能以部门法史对之作补充,则有利于通过纵横结合,使学生对知识的定位更加准确,加强和深化与现代部门法之间对比了解。以选拔实务性法律人才为宗旨的司法考试,已开始注重对专题性法制史的考查,如对中国宪法发展史的考查(2005年卷1第94题),对中国古代刑罚制度史的考查(2010年卷1第15题),对中国古代民事法制史的考查(2007年卷1第10题),对中国古代诉讼制度史的考查(2009年卷1第58题)。部门法史的发展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法史研究深化的重要表现之一,这说明中国法史学界已经开始突破中国古代的法律就是刑法的陈旧观念而以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来考察中国传统法制,大量、经济、民事、行***法史等研究成果问世。可以看出,专题性法制史既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实务界所亲睐的对象。

(三)贯概古今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和2009年司法考试卷4中,有涉及到中国法制史的分析论述题,分值在20~25之间。如2007年卷4第7题,即要求根据题目中所提供的素材,从古代的“无讼”、“厌讼”、“耻讼”观念到当代的诉讼案件数量不断上升的变化,自选角度谈谈对该问题的看法。该题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它告诉我们,学习中法史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如何服务于当下社会。中国“无讼”的价值观念乃是在道、儒、法等中国哲学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和为贵”、“让为贤”等根深蒂固的法律思想,老百姓“以讼为耻”,认为“对簿公堂”是极不光彩的事。统治者也力行“德主刑辅”,强调道德伦理教化,不重视运用诉讼方式解决争议。在中国快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人们似乎又走上另一个极端,将诉讼当作解决纠纷的唯一或者最主要的方式,动不动就诉诸法院。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公民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以及司法解决争端的有效性、权威性和终极性特点的基本反映。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诉讼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程序繁琐、费用昂贵,时间持久,特别是难以做到当事人之间不伤和气与维持原有和睦关系。因此,在实践中尽可能减少诉讼,引导、鼓励当事人把诉讼作为最后的救济手段,大部分案件尽量通过和解、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均衡得失,采取一种更为恰当的解决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告别无讼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过于强调诉讼的作用,也非法制建设的本意。“好讼”盛行之下,大量的司法资源被无谓地浪费,当事人也为之付出了代价。所以,“厌讼”固不可取,“好讼”的负面效应也必须正视。这就是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二、《中国法制史》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法学专业学生对《中国法制史》的学习兴趣不大,动力不足,效果不好。现在法学教学观念和方式不但无法满足司法考试的需要,更遑论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历史视角和历史借鉴。

(一)掌握知识的碎片化

在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反映这门课体系杂乱、知识点零散,因而学起来难度大,考试不容易拿到高分甚至不好通过。实际上,中法史兼具史学和法学双重性质,同时也具有法学和史学的双重难度。古代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联系,要想理解某一制度必须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与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果单纯用法律语言去解释,只能使内容更加晦涩难懂。

中国古代史试题篇8

2013年高考的脚步已临近,为了在有限的时间中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使教师的教学更有依托性,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笔者从《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出发,将2012年江苏省历史高考试题的知识点在考试说明中的落点和能力要求统计评析如下:

一、必修知识点的分布情况

1.必修一情况:总共占37分,2011年占45分,占比趋势下降8分

共有8道选择题涉及必修一的内容,分别考查了以下重点知识:第4题古代中国***治制度中内阁的性质与职能地位的变化;第7、9题,分别考查了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战争时期的战略***;第10题考查了现代中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第12题考查了古代西方的罗马法;第15题考查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中美国的分权与制衡;第16题考查了西方现代史中的俄国十月***;第19题考查了二战后世界***治格局的演变。

材料题第21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第一问比较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二问呈现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科举制度在***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思想上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这就与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的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和文化主流的原因相联系,可见除了统治者的重视、儒家思想自身的发展完善,还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这就要求考生在联系知识点的同时要有历史思维的宽度与广度。

2.必修二情况:总共占44分,2011年占31分,占比趋势上升13分

共10道选择题涉及必修二中的内容,分别考查了以下重点知识:第2、3题分别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中官营手工业生产的特点,以及北宋“市”的变迁(以***片场景为材料);第5、6题分别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影响,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第8题比较特殊,它引用近代时期上海市长的一段话,考查了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初步形成的沿海与内地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的对外开放格局,可见这种经济发展的设想于近代时期出现,改革开放后实现,具有借鉴功能,这说明了历史的眼光是发展的,不仅要看到未来,还要追根溯源;第11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观念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此题让我们深入体会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确立“***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要性和***南方谈话的必要性,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前提条件就是思想上的***;第14题考查了英国工业***开始的时间、标志及技术发明的影响,要求我们对于时间一定要有敏感性,并以此为前提进行知识点的拓展、联系与迁移;第17题考查了俄罗斯的新经济***策的特点;第18题考查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中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第20题考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材料题第23题考查了西方国家的现代福利制度的开创、作用、调整原因及***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题以专题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考查了福利***策的开创、积极作用、调整原因及***府在福利体系中的作用。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知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3.必修三情况:总共占19分,2011年占24分,占比趋势下降5分

共2道选择题涉及必修三内容,分别考查了以下重点知识:第1题古代中国文学艺术中的《诗经》特点,此题告诉我们课本中涉及重要知识点的学思之窗也不能放过,而且我们不能忽略平时所谓的非重点单元,也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13题考查了启蒙运动核心“理性”,题目虽略显陈旧,但告诉我们高考不回避重点、常考点。

材料题第22题第一问考查了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双重目的;第二问是小论文题9分,本题从史学家萧公权对康有为认识不断修正这一历史现象出发,围绕“时代、史家、历史认识的修正”三大主题展开论证。因为史家对历史的认识受到时代、史料多少、自身的理解程度和史观的影响,难免会有局限,所以要不断地修正历史认识。该题对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及运用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选修部分

第24题,共2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题考查了梭伦改革背景、相关措施、本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本题选择了古代东西方先哲的代表性人物,通过材料探究他们的治国和道德理论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两人相似的社会背景,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分析、概括、归纳等能力。

三、按专题统计

古代史——共6题,中国5题(***治1、经济2、文学1、***治材料题1),西方1题(***治1)

近代史——共8题,中国5题(***治2、经济2、思想材料题1),西方3题(***治1、经济1、思想1)

现代史——共9题,中国3题(***治1、经济2),西方和世界6题(***治2、经济3、经济材料题1)

选修——古代的梭伦改革和东西方先哲孔子、柏拉***

四、多角度看2012年命题特点

1.考查内容:紧扣《考试说明》,突出基础与主干,略有难度

试卷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与2011年的试卷相比略有难度,基本上没有伸手就能摘到的桃子,都要求学生跳一跳,即需要仔细研读材料、***片,又需要思维转几个弯跳出命题人设置的思维陷阱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也向我们预警,光靠死记硬背基本知识点还是不够的,而是要全面地理解、领悟知识,对相关重点知识进行拓展、联系。

2.命题形式:材料设境是主打,推陈出新,蒙蔽性强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材料题已经成为主打题,材料设境、能力立意,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尤为明显的是第3题,选择符合***片场景的对“市”的描述,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片,又要求学生能跳出平时记忆中的思维定势,两者结合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还有第2、6、8、16题都要求学生能仔细研读材料,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还有材料题第1题的第二问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选择题中组合型选择题略有增加,如第5、12、18题。

3.能力要求:能力要求更高、更强

大部分试题侧重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两方面的考查,对知识迁移与联系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些题目也考查了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小论文考查了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成为高考命题的必然趋势。总体上能力立意将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

4.解题方法:思维能力更强、解题方法多样

基本每个选择题中都有不一样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这就要求学生不断转换他们的解题思维,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与解题方法的适用性和多样性。其中“排除法和关键词法”是部分题目中的解题共性,也是最能提高正确率的方法之一:如第1、4、7、9、13题。

中国古代史试题篇9

2015年是广西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第一届高考,也是广西第一次采用全国新课标考纲,即将采用新课标高考试卷。与2014年大纲版考纲相比,今年的考纲各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动。

1命题指导思想

在“三个有利”的原则下,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突出学科意识、学科思维、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考查。根据考纲要求,历史学科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试内容

(1)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说明细化了考纲的4项12条能力要求,从中学历史教学的角度来认识,主要包含:历史阅读能力,即正确理解题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阐释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即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即正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和观点的能力;历史思辨能力,即运用科学史观和方法思考、阐述、论证问题的能力,其基础是理解能力,核心是思维能力。

(2)考试范围和要求。历史学科依据***于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内容来确定考试内容。实施新课改的省份均把3个必修模块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必修模块分值占历史学科总分值的85%以上,选修分值在15%左右。考试范围的知识点以通史体例编写,按古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中国的通史顺序呈现,而不是教材所呈现的专题史。一级目录按必修模块顺序即***治、经济、思想的顺序呈现,二级目录按课标和教材顺序展开,表述方式结合课标和教材,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具体考点按必修内容编排,将选修融入必修之中,选修的考点、选修与必修重合的考点用“”表示。

考试范围共涉及39课、100目左右,其中中国史25课,世界史14课,有课无目的12课,选修融入必修的16目。与2014年新课标考纲相比,今年的考试范围基本不变,但与广西2014年的大纲版考纲相比,则有了很大的不同。

(3)试卷题型与题量。历史学科在第I卷中共有12个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第II卷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分值为37分和15分。其中,II卷必做题为第40、41小题,选做题由《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个模块的4道小题(题号分别是45、46、47、48)构成,且四选一。广西在2014年及以前的一段时间内所采用的大纲卷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主观题部分为第37、39题。

二、近5年来全国课标卷历史试题特点与高频考点分析

近5年来的全国课标卷历史试题彰显了“与课改同行,知识能力结合,重视学科素养,稳步发展,积极创新”的特色。总体上比较平稳,难度适中,背景材料朴实,设问角度新颖。在题型方面,以“新情景”“小切口”方式命题,加强了对考生理解和诠释历史能力的考查。命题以新情景、新材料为背景,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具有开放性和严谨性的显著特点。通过统计,我们可以发现近5年课标卷历史试题的高频考点:

1西周***治(2010年题24;2011年题24;2013年题24)

2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010年题27、题40;2011年题25;2012年题25、26;2014年题27)

3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2010年题26;2011年题26;2012年题27;2013年题25;2014年题25、26)

4古代西方***治、思想(2010年题28;2011年题27;2012年题34;2013年题26;2014年题32)

5经济***策(2010年题27、30、40;2011年题33、34;2012年题24、26、30、32、33;2013年题31、32、33、35、40;2014年题27、28、31、34、35)

6近代化或现代化(2010年题30、31、40;2011年题27、29、33、34、41;2012年题25、26、30、33、40、41;2013年题26、27、28、29、33、35;2014年题27、28、29、31、33、34、35)

7科技(2010年题40;2011年题35;2012年题40;2013年题28;2014年题40)

8中国古代史(除选择题外,2010、2011、2013、2014四年的第40题均考古代史,2010、2011、2012、2014四年的选修一试题均考古代史)

三、2015年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策略

经过上个学期的第一轮复习,我们已经或者即将进行第二轮复习。一般第二轮复习时间是从2015年1月到2015年4月底,主要任务是在第一轮复习的知识体系基础上重构知识体系、归纳阶段特征,并进行题型训练、综合训练、限时训练。综观考试说明与典型示例题的变化,以及近几年课标卷高考历史试题呈现的新特点与高频考点,笔者对2015年的高三第二轮复习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重新整合教材,做到贯通古今、中外关联

高三复习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在基础知识的研究、整合上做好文章,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角度,决定着考生备考的高度。教师要厘清基础知识的内在关联,将主干找出来,以主干提纲挈领,让学生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从主干知识推导出知识细节,由知识细节归纳出知识主干,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提升知识管理能力。如此,学生的历史知识便不是背出来的,而是推理出来的,考试时就可以运用自如。要宏观把握知识脉络,备考时就要注重复习必修专题目录结构。专题目录是知识框架,对具体、零碎的知识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考生如能记住知识框架,考试时就能迅速将思维集中于所解答的试题中,尤其是非选择题。复习方法是将教材中每一专题的三级标题均用历史学科语言进行整理,并简单列出主要内容。例如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治的确立与发展”,可整理如下:(1)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光荣***;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2)美国1787年宪法。(3)民主***治的扩展:1875年宪法,共和***体确立;脆弱的德国民主。

关于教材的整合,有几点建议:(1)要以主题为中心,迁移、调动教材中不同章节以及不同模块的知识内容,打破教材体系。(2)要以课标为中心,参照不同版本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和史学界最新的学术观点。(3)要用学术眼光处理和整合教材。以热点专题日本史复习为例,直接相关的考点有: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的民主***”专题中的侵华日***的罪行与中国***民的抗日斗争;现代中国――“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中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现代世界――当今世界***治格局、经济全球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美日争霸、中国问题,“二战”中的太平洋战场、美日的争夺。间接相关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维新变法中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工业***时日本交叉进行,迅速实现经济近现代化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日本史的复习思路:以学科主干知识为基础、以有现实意义的主题或专题为线索,对基础知识重新整合,通过联系、综合、分析、概括,总结历史发展一般规律,提升历史思维认识,落实三维目标。复习视角探索:角度一,日本的两度崛起及对国际关系的冲击,包括日本两度崛起的原因和启示、中日关系、美日关系;角度二,中日关系的演变。

又如,以文明史观重构近代史,可将知识框架整理成***1、***2。

2立足课堂,夯实基础

(1)立足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课前要“勤”,备课要充分,备资源、备学生、备教法;课堂要“懒”,学生要自主,教师少讲多指导,让学生多说多问;课后要“精”,作业要精练,多使用历年高考真题。

(2)夯实基础。就历史学科基本知识而言,要注意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线索、规律,中观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微观把握历史史实、概念。在此基础上做到抓“点”、串“线”、铺“面”、织“网”。

历史的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纵向联系,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要认识这种联系,必须立足于长时段观察历史长期的发展演变。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化)――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治文明的演进线索: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治、贵族***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封建时代的官僚***治、专制***治、教权主义――近代的代议制――现代多种类型的民主***治等。二是横向联系,如同一时期***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交流与影响等。要认识这种联系,必须从历史的整体性出发,观察历史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中国近代的沉沦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张是分不开的;中国现代外交***策的形成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复习时必须有中外历史关联的整体意识。

3提升材料解析能力

近几年高考试题特别注重引入“新材料”“新情景”,创设“新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相关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要领会课标要求、了解学术动态、搜集核心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围绕课标要求与学术动态组织材料,既能落实课标要求,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见的材料多,储备的知识就宽,看问题便不会局限于教材,这对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应试能力大有好处。

例如,复习“15―18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动”时,可从经济、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等方面搜集材料,让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社会变动在方方面面的体现。

经济:

材料一: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载:(植桑养蚕)“地得叶盛者,亩可养蚕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者二三筐;米贱丝贵时,蚕一筐可当一亩之息矣!米甚贵丝贱,尚足与田相准……蚕桑之利,厚于稼穑。”(问题:从材料中解释当地人为何多种桑养蚕?)

材料二:《农***全书》中说:“尝考宋绍兴中,松郡税粮十八万石。今年来九十七万石。……是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田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供百万之赋,三百年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布帛,嘉湖之丝纩,皆持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收,则必不可办。”(问题:如何解释农副业之间的关系?)

思想观念:

第一,儒与贾。“吾不终为儒,以成而祖志也;吾得为良贾,以从而父策也。”“吾欲使汝处乎儒若贾之间”;更有甚者“蒋次公始不得志于儒,中自恨以不能承父属而大吾里。今吾里乃岿然甚壮,贾故自足耳,何儒为?”(问题: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

第二,义利观。材料一:“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终欲安排如何,便是人欲。”材料二:“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材料三:“唯天生民有欲,欲不必无,亦不能无,为无欲之说者,惑也。”

第三,本末观。材料一:徽州“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材料二:有人说“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材料三:黄宗羲的工商皆本。

社会生活观:

第一,尚奢侈(或曰高消费)。“今之世风侈靡极矣,贾子所谓月异而岁不同已。……广厦细旃之上,不闻俭朴而闻奢靡,深宫邃密之内,不闻节省而闻浪费。”

第二,对奢靡的评价。“苏郡俗商奢靡,文过其质……蒙圣朝以节俭教天下,大吏三令五申,此风终不可改,而亦正幸其不改也……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

4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解题技巧

训练应关注以下几个原则:

(1)同步。平时的习题训练要以当前的教学内容为主,适当兼顾此前内容,三轮复习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有系统性、层次性,做到针对实际,适当加压,逐步提高。

(2)精当。即精心选择典型试题,让学生通过训练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科能力。

(3)及时。即及时反馈,发现教学或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学习策略。

(4)规范。即努力实现平时训练考试化,平时考试高考化,时刻注意答题规范,不将对规范的要求拖到最后。

5复习中应突出的重点、热点知识

(1)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人文思想(精神文化应与物质文明建设相一致)

(2)选官、监察、吏治及***府执***能力(***特别强调“创新***府、廉洁***府、法治***府”)

(3)科技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十报告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经济***策调整(重中之重:***府的纠违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周年大事,如:1953年“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1973年中西经济状况,1992年中国经济转型等)

(5)民主法治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

(6)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关注新史观)

(7)***抗争探索史(近代走向民主道路途径的多样性,注重国情)

(8)国际关系(关注中俄关系:中俄旅游年;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等)、民族关系、民生观。

6注意培养学生选做题的解题步骤

中国古代史试题篇10

民族学对考古学阐释的贡献

东灰山遗址炭化小麦再议

难忘在邹衡先生身边学习的日子

先生睿智之光指引我的学术路

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聚落与社会

郧县人遗址石制品的拼合研究

百色手斧与手镐比较研究

中国手斧的区域特征及中西比较

匼河6054地点1963、1978年的发掘

江苏金坛和尚墩旧石器遗址研究

环日本海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东南亚古文化研究的几个课题

中国东南史前文化及其交流

试论关中仰韶文化早期的折腹罐

邹衡先生与“郑亳说”创建历程

邹衡先生先周文化研究的贡献与影响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区系研究

岭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新石器时代华北袋足器的演变及其背景

东北地区近几年旧石器考古的新发现与研究

柳湾各期墓葬的埋葬过程及相关问题

农民与采集者的相互关系:来自西亚的认识

中国农业起源的植物考古研究与展望

豫西晋西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研究

试论商洛东龙山遗址所发现的龙山时代遗存

重温邹衡先生《中国文明的诞生》之感

跟随邹衡先生在***考察的往事与回忆

岁月留痕——严文明先生学习、工作照片

粤东闽南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谱系

河姆渡与中国东南史前的低水平食物生产经济

还是要向邹衡学习——纪念邹衡逝世五周年

凿空的智慧难忘的友谊——忆与邹衡先生往事七则

求实创新探索前进——学习邹衡先生的治学精神

点点滴滴润心田——纪念邹衡先生逝世五周年

嵩山东南麓MIS3阶段古人类的栖居形态及相关问题

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发现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论古代系绳石刀的功能——兼谈民族考古学方法

河南巩义市北侯村现存的陶器磨光工艺技术调查

试论史前中国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的历史进程

李家沟、大岗与柿子滩9地点的地层及相关问题

试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区域特征与发展阶段

中国南方早期陶器的年代以及新石器时代标志的问题

粤西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编年及相关问题的考察

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谱系与格局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怀念邹衡先生

移民、贸易、仿制与创新——宗日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分析

孜孜矻矻是本色求真唯实夏商周——怀念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古代史试题10篇

学习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伯牙与子期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伯牙和子期的故事简短版,伯牙和子期是什么之交。二、还原意象,感受泰山江河文化伯牙以琴声写志,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子期以诗回应:“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是音乐的和鸣,这是灵魂的共振,这

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作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三人行必有我师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三人行必有我师作文范文小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作文演讲稿。有些欣喜的发现,除了自己每天写的作文之外,还能够看到好多新作者也在这边开始了写作,还有好多,一直和我一样坚持了很久的人。我也写从

学习

水浒传作者资料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水浒传作者资料10篇,内容包括水浒传作者及经典事件,水浒传作者简介笔记。虽然新说较多,但大多仍拘囿于过去的一些老问题如成书的时间、过程、版本的源流等,研究格局与思路亟待突破。对于《水浒》的成书时间,一些学者的考证

学习

荡秋千的小猴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荡秋千的小猴10篇,内容包括荡秋千的小猴子短文阅读及答案,荡秋千的小猴子完整故事。小狐狸突然看见了神奇的玩具,两根绳子,一头绑在一棵大树的枝干上,另一头绑在一块木板上。于是,它向那神奇的玩具跑去,它双手抓住木板,突然,木板荡

学习

核心技术论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核心技术论文,内容包括核心技术论文题目,最新核心论文目录。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已被人们充分肯定。从其概念上看是指一组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知识流。而技术积累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在从事技术活动

学习

家教的高级高程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家教的高级高程10篇,内容包括家教文章主题大全,家教知识10篇。教育绩效评价是西方国家评价高校办学效益的常用方法。在我国,教育绩效评价开始较晚,现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到来,教育绩效评价已逐步被**

学习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实践出真知的谚语10篇,内容包括告诉我们实践才能出真知的谚语,实践出真知的俗语有哪些。3、数不尽的土粒,渡不尽的学海。(蒙古谚语)4、聪明来自见多识广。(阿拉伯谚语)5、少时所学至死不忘。6、打水靠井绳,学问靠实践。7、不愿看

学习

翻译简历10篇

阅读(15)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XX大街10号邮编:100007EmailAddre:12345678呼机:66881122-1234教育背景毕业院校:湖南大学1993.9--1997.7科技外贸英语专业本科另:其他培训情况辅修日语和导游现正进行注册会计师考试工作经历*1999.4--

学习

设备租赁合同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设备租赁合同,内容包括大型设备租赁合同通用8篇,设备租赁合同完整版。甲、乙双方根据“中国工商银行××市信托部设备租赁业务试行办法”的规定,签订设备租赁合同,并商定如下条款,共同遵守执行。一、甲方根据乙方上级批准的项

学习

青年节年龄界定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青年节年龄界定10篇,内容包括多大年龄算青年节,过青年节的年龄段。4、按照***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的“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来看,尽管青年的年龄上限尚未明确,但“14周岁”显然是儿童、

学习

续写凡卡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续写凡卡10篇,内容包括凡卡续写400字美好结局,续写凡卡的梦。这一切被老板看在眼里,他揪着凡卡的头发,拿着皮带大他,说他乱拿东西。当今的社会是多么的悲惨呀!但凡卡仍不死心,等老板和老板娘晚上长出去的时候,又在拼命地写信。

学习

驻村个人总结模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驻村个人总结模板,内容包括驻村年度考核个人总结,驻村辅警年度个人总结。今年除了要做好清洁乡村工作之外,着力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建立清洁长效工作机制,切实巩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并努力向常效管理迈进

学习

推荐一本书的作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推荐一本书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推荐一本书作文范文大全,作文推荐一本书十篇。《智慧满行囊》以小见大,从小故事中发现大道理,以小经历中阐发大哲学;出浅入深,自平凡的琐事中挖掘伟大,自日常的生活中造就永恒。对于写作,这是材料的

学习

高二生物试题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高二生物试题10篇,内容包括高二生物大题100题,高二生物试题资料推荐。1.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C.绵羊的白毛和黒毛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2.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的原因是(

学习

基础护理学试题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基础护理学试题10篇,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学第十一章试题及答案,中职护理学基础试题。关键词问题;高等护理教育;尝试以问题为基础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是对于传统从知识点下手学习为基础的一次创新。它对于某些专业的教育模式起到改革

学习

美丽中国美好家园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美丽中国美好家园10篇,内容包括美好家园美丽中国征文,美丽家园美好中国。我读到了《美丽中国,幸福家园》的中篇——风采。感动中国!她不求回报,无私奉献。她的身边是300多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背后是那些在外打工父母们心中的

学习

中国梦我的梦想作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梦我的梦想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梦我的梦的作文,我的梦想我的中国梦的作文。今年三月,我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德高杯”有奖征文大赛,我写的作文《美丽的项城我的家》获得了三等奖。当我把奖品和证书拿给爸爸妈妈和老师看时

学习

中国文明网向国旗敬礼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文明网向国旗敬礼10篇,内容包括中国文明网怎样向国旗敬礼,中国文明网向国旗敬礼二维码。二、主题集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组织全体学生在网上面向国旗敬礼、签名寄语、抒发感言为主要方式,健康向上、形象生动,热情抒发对

学习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我骄傲我是中国人10篇,内容包括我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我是中国人的骄傲歌曲。今日的祖国日益强盛,幸福生活已经降落在我们身边。所以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我骄傲我是整个人。展位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习

中国梦作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梦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梦作文800字10篇,我的中国梦作文。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荣历史,曾出现过许多杰出少年:司马光砸缸、孔融四岁让梨、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匡衡凿壁偷光、屈原洞中苦读、车胤囊萤夜读……这些古代的少年

学习

中国四大渔场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四大渔场10篇,内容包括中国的四大渔场地理讲解,四大渔场是哪四个。***府控制薄弱,渔业技术落后连云港地处苏鲁两省交界,为南北要冲,是一座集***事、商业、渔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优良港湾。本地区是高低盐水系、暖冷水团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