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施效颦译文篇1
东施效颦文言文原文
东施效颦
西施①病心②而颦③其里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⑥妻子而去⑤之走。彼知颦美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选自《庄子·天运》
东施效颦文言文翻译
效:仿效,模仿。
颦:皱眉头。
东施:越国的丑女。
西施:越国的美女。生卒年不详。姓施,越国苎罗人(今浙江诸暨)人。初由范蠡把她献给越王勾践,继又献给吴王夫 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有传说“陶朱公”范蠡后来带着西施离开越国宫廷经商。
美之:认为她的样子很美,以之为美。
美,动词,以……为美。
归:返回,回去。
去:躲开,避开。
其里:同一个村里;同一个乡里。
里:乡里,这里指家门口
之:(之在这里意思众多。)1.贫人见之:可代指东施的样子。2.其里之:的。3.见而美之:(代指)她。(西施皱眉、捂胸的样子)。4.之所以美:......的原因。
坚:紧紧的。
挈:本意是用手提着,在此处是带领的意思。
妻子:妻子和子女。
彼:她,代指丑妇(东施)。
病:毛病,生病。
病心:病于心,心口痛。
东施效颦文言文注释
成语出处
出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
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
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
相关人物
东施,传说为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的邻居,见于成语“东施效颦”,最早出自《庄子·天运》。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阐明道理
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会弄的适得其反。
讽刺了那些不知自丑,不识时务的人,只知道盲目效仿,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为人的笑柄。
爱美之心人人有,不要不顾自身条件而盲目模仿他人。
不应该一味的去模仿别人,更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示例
若真也葬花,可谓“~”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回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带有贬义。
近义词
邯郸学步、亦步亦趋、,画虎不成反类犬。
东施效颦译文篇2
论文关键词:异化 归化 文化特色的保存与文化传播
目前,翻译研究已经从初步的等值翻译阶段进入到综合研究阶段。翻译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而且起着社会交流的作用。语言的交换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翻泽的研究范围也扩大到了研究社会、文化等与翻译的关系,翻译理论电随之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从而,翻译也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由语言行为逐渐转换成文化行为。ChristianNord甚至用InterculturalConununica—tion(跨文化交际)来替代“翻译”一词。我国学者王佐良也指出“他(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归化和异化作为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大原则,也就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在其翻译中分别以异化和归化为主要翻译策略。本文从杨宪益先生以异化为主的《红楼梦》译文赏析中初步探讨文化特色的保存与文化的传播。
一、归化与异化
异化,在英语中可称作alienation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xenceVenuti)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源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源语的文化意象。《红楼梦》的英译中,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理论,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因素。例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译为“Truly,storln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might.”。此处,杨先生直接将富含中国文化意象的词汇转换到了英语中,“storm”和“luck”两个单词在汉语中就是“风云”和“祸福”,在英语中却失去了对等的含义。但为了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杨先生采用了异化的理论来处理不同的文化意象。
与异化相反的理论是归化,即domestication。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理论。尤金·A·奈达认为“翻译作品应是动态对等的,不仅表达形式而且文化都应符合目的语规范”。对于赞成归化的译者而言,翻译作品时应排除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障碍,翻译的责任就是消除语言和文化障碍,让目的语读者接受译作。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在翻译《红楼梦》时使用了归化的理论。例如,霍克斯直接将英语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翻译为成语本身的风格,即“Manproposes,Goddisposes”。他将带有佛教色彩的“天”译为西方读者更为接受的“神(God)”
二、《红楼梦》中异化翻译与文化信息传播
任何文学作品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具体语言文化所特有的、由于承载了其他语言文化没有的信息而极易造成理解障碍的成分。对于汉译英而言,由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漫长积淀,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这在文化交流中给翻译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如何在保留或尽量保留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较好地把汉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特色表达出来,使目的语读者不但能理解作品的原意,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汉语言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以下简称《红》)是一部蕴藏着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自问世以来曾有不少人尝试着对它进行翻译。迄今被译界广泛推崇的有两个译本: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DreamofRedMansions,另一个则为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Minford)译的TheSto.ryoftheStone。杨宪益在《红》的翻译过程中,以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为目的,以忠实为原则,异化为主要手段,其译文更接近原文,使译文读者得到了更多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的机会。
Nida曾将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归为五类,New.mark据此调整为如下五类:(1)生态文化;(2)物质文化;(3)社会文化;(4)宗教文化;(5)语言文化。本文以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所译的英译本《红》为主,依纽马克前四种划分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翻译进行分析,试论对汉语文学作品英译时如何以异化的翻译方法对文化背景及文化知识进行保留并向译文读者传播。
1.生态文化。
在第35回中:“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一句,杨是这样处理的:“Youratirnkthing!LikeadogthatbitLuTung——pin—-youbitethehand thatfeedsyou.”恐怕很少有西方读者知道吕洞宾是谁。这里,如果只译为“LikeadogthatbitLuTung—pin”,可能会让译文读者如坠云雾之中,但有了后半句“youbitethehandthatfeedsyou”,含义就清楚多了。读者除了能读懂这句话,还能猜到“LikeadogthatbiteLuTung—pin”是中国的一句习语。在这里杨的译法可以帮助读者对某些隐含意义进行理解,并从一定程度上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2.物质文化。
《红》第41回中,妙玉与宝钗、黛玉、宝玉、品‘体已茶”时,黛玉问,“这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涓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杨译:“Isthismadewith lastyear,srainwatertoo?”askedTai—yu.Miao—yusmileddisdainfully.“Canyourealybe SOvulgarasnoteven to tel thedifference?Thisissnow Igatheredfrom plum blossom fiveyearsagowhilestayingin CurlyFragrna ceNunneryon MountHsu—anmu.1managed to±ilJthatW holedarkblueporcelainpot.butitseemedtoo precioustouseSOI,vekeptitbur-ied in theearth alltheseyears.notopeningittillthissummer.Today isonly the second time I"re used it.Surelyyou can taste the difference?How could lastyearSrainwaterbeaslightandpureasthis?”茶作为一种饮料,水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水是茶色、香、味的载体。选择佳水烹茶待客十分讲究亦十分富有情趣。
“旧年的雨水”是烹茶的上乘用水,用来招待贵客。然而,用陈年收藏的梅花雪水烹茶比旧年涓的雨水更胜一筹。其中的学问是,水的轻重决定水质。所谓“水轻”是指水中杂质和可溶性物质较少。清乾隆皇帝提出这个标准后命人量得北京京西玉泉山之水为泉水中最轻者,遂定玉泉为第一,作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又量雪水较玉泉水轻三厘,因此雪水的水质最好。妙玉烹茶用水是从梅花上收集的雪水并埋在地下陈藏五年,那更是美妙无比。译文一用“lightandpure”表达原文中梅花雪水“轻浮”的含义,切中了要害。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古到今,茶是中国人最喜欢喝的饮料。
饮茶不仅是人们的一种物质生活,而且是一种精神享受。这段译文使读者深切体会到饮茶不仅是中国人的生活情趣的体现,更是我们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感受到中国丰富多彩的茶俗文化。
3.社会文化。
“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杨是这样处理的:“Cantthis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yr flowesr likeTiayu?”Hewondered insomeamusement,“Ifos,shegTungshih imitating HsiShih(HsiShih was a fam 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 ofYieh,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whichisntorigi-nalbutrathertiresome.”对西方读者来说,无论“东施”、“西施”都是陌生的人物。译者以异化为原则,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特色,又使读者对“东施效颦”这一典故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即:模仿他人却不得当),从而达到介绍中国文化的目的。
4.宗教文化。
在第七十二回一段“天地之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阴”、“阳”二字为中国宗教文化所特有的内容,然而,英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译者如何处理这一现象呢?请看杨的译文:Allhtingsbetweenheavenandearth areborn from thedualpirncipleYin and Yang.So whethergoodorbad,weirdorwondeful,eveuthingthatcomesin to being dependson the favorableorunfavor—ableinlfuenceofthesetwoforces.为了保持语言原有的文化内涵,这里部分地采用音译的手法,让读者了解到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即所谓的“YinandYang”。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即可进一步对汉语言文化中阴阳二气的理论追根溯源,并能深切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如《红》第六回中,刘姥姥对她的女婿说:“靠菩萨的保佑……”。在这句话里,“菩萨”这个词是英语中没有的,而上帝是主宰人们命运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霍克斯的译文中(以下简称霍译),这句话被译为“Wemustleaveittothegoodlordtodecide.”在杨的译文中,由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他们将此句译为“TrusttheBuddha”。作为一个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译者,霍克斯把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融合了起来,使得译文更能够被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而杨译本则更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5.语言文化。
东施效颦译文篇3
关键词: 汉语成语 超额翻译 欠额翻译
一、引言
汉语成语是汉语民族在劳动实践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而提炼、总结出来的思想结晶和语言精华,是中华民族历史,社会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文化的传承、记载和反映。汉语成语一般结构严谨、形式简练、含义精辟、形象生动,具有完整性和固定性的特点。完整性是指成语的含义并不是各个词义的简单叠加,而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可分割,不能被孤立地分开、截取使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成语的时候不能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固定性是指成语的形式和结构都是固定的,不能被更改、替换,即使是同义词替换也不行。另一方面,由于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因此成语折射出汉语民族所特有的历史地域、民俗典故、宗教心理、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使成语本身蕴涵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汉语成语的过程中要想准确完整地传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这样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便成了汉语成语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拟从语义信息和文化背景的角度,探讨汉语成语翻译过程中的理解表达及超额欠额现象。
二、汉语成语翻译中的超额和欠额现象
超额翻译(over-loaded translation)通常是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大于原文的信息量,增加了原文没有的内容;而欠额翻译(under-loaded translation)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少于原文的信息量,即译文没有完全、充分地传达原文内容。这种信息的超出或缺失在汉语成语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因为许多成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色彩,文化上的差异在所难免地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可能超出或丢失某些东西,造成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
1.语义信息的超译和欠译
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将意义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除了表示逻辑、认知和外延的理性意义,作为语序、强调手段的主题意义和表达说话人态度的情感意义之外,Leech还区分了和语言运用社会环境有关的社会意义,以及与其它语言成分共现时所产生的内涵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这些意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在翻译中很难把握,通常是造成超译或欠译的原因,如成语“望子成龙”,一般意译成hold high hopes for one’s child,但汉语中“龙”的意义就没有充分表达出来。因为龙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两种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象征着吉祥,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龙马精神”、“龙凤呈祥”、“乘龙快婿”、“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却是一种长着翅膀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通常代表邪恶。因此在这里,我们没法将这个“龙”转译成dragon,造成反映意义的欠译。
又如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但其实这里汉语中的“天”和英文中的“God”是不能等同的:“天”指中国人信奉的天神,有时候又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泛指万物的主宰者,并不指哪一个具体的神仙;而“God”是基督教中的上帝――世界唯一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和“天”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译文“Man proposes,God disposes.”里,一方面丢掉了中文“天”的含义,造成欠译,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西方基督教文明里God的内涵,造成超译。
“世外桃源”(Shangri-la)也是如此,Shangri-la一词源出James Holton小说Lost Horizon中假想的喜马拉雅山山谷名,那是一个偏僻怡人的理想乐园;而“世外桃源”则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与世隔绝、不受战祸的安乐美好之地。因此将“世外桃源”翻译成Shangri-la,造成其源语内涵意义欠译的同时,也导致译语内涵意义的超译。
再如成语“红运当头”(have a spate of good luck),中华民族崇尚红色,用红色象征喜庆、欢乐和吉祥。因此,包含“红”字的词语一般都有繁荣昌盛、受欢迎之意,如“红得发紫”、“红极一时”、“红光满面”等,而英文red却不具备此意,所以在翻译时也只好采取意译的方式,形成欠译。
另外还有许多其它的例子如“鱼米之乡”(a land of milk and honey)、“未雨绸缪”(cast an anchor to windward)、“害群之马”(black sheep)、“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somebody’s eye)、“守口如瓶”(as close as an oyster)、“繁文缛节”(red tape)等,都由于词语内涵意义、社会意义、反映意义或搭配意义的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超译与欠译。
2.文化背景的超译和欠译
英国人类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集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其在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是一个包含广泛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自身独特的文化渊源,尤其是汉语成语,要想在翻译时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实地、恰到好处地传译出来,绝非易事,欠额或超额翻译在所难免。
比如成语“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天运》,说美女西施病了,皱着眉头,按着心口。同村的丑女人东施看见了,觉得姿态很美,也学着她的样子,却丑得可怕。所以“东施效颦”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因此,不管是将其意译成imitate awkwardly,还是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杨宪益译),无疑都会要么丢失原文背后的文化典故,要么使译文晦涩难懂。而如果采取地道的英文表达法,将其全部道来:Zhu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 Shi’s ugly neighbor,whose endeavors to imitate the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David Hawkes译),则又如讲述一段故事,损坏了“东施效颦”作为汉语四字成语的结构特点和概括力,是典型的欠额翻译。
“名落孙山”(fall behind Sun Shan――fail in an exam or a competition)也是如此,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范公《过庭录》:宋朝孙山考了末一名回家,有人向他打听自己儿子考中没有,孙山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婉言应考不中。fall behind Sun Shan――fail in an exam or a competition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式,但在源语的风格、文化背景和民族色彩方面都有所欠缺。一些包含有典故的成语如“三顾茅庐”(make three calls at the thatched cottage――repeatedly request sb.to take up a responsible post);“叶公好龙”(Lord Ye professed to love dragons;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退避三舍”(give way to sb.to avoid a conflict);“请君入瓮”(make a person suffer from his own scheme),“愚公移山”(the determination to win victory and the courage to surmount every difficulty);“塞翁失马,焉知非福”(M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邯郸学步(learn the Handan walk――lose the ability one already has in trying to acquire a new trick; attempt to walk like a swan)等,它们都存在同样的欠额翻译情况。
还有一些成语采取归化的译法,就是以译入语的文化为归宿,尽量依照译入语的文化习惯来处理汉语成语的翻译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比如“致命要害”(Achilles’ heel),“画蛇添足”(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说曹操,曹操到”(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足智多谋”(as wise as Solomon),“不辞而别”(take a French leave)等都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其优点在于以英文中现成的形象和比喻来转达汉语成语中相同或相似的喻义,通顺简练易懂,但它们都存在欠额与超额同时并存的现象:欠缺的是源语的文化背景,超出的是译入语的文化背景。
三、结语
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的汉语成语恰到好处地翻译为英语绝非易事,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欠译或超译现象。综上所述,为了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传达成语及词汇本身概念之外各种不同的联想意义,译者首先应充分理解成语的内涵,尤其是文化内涵,其次通过大量翻译练习和实践,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根据不同情境、具体的上下文及读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再现原文的风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原文的忠实,同时也增强译文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杰弗里・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东施效颦译文篇4
1 汉语成语的定义及特性
它是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凝练,含义丰富的固定短语,多为四字格式,也有二字、三字、五字等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其句法功能相当于一个词。如,“杯弓蛇影”、“千金一笑”、“万紫千红”、“七嘴八舌”。
汉语成语有以下三大特点:意义上的整体性、不符合语法规律性、用词固定性。
2 汉语成语的翻译及其方法
2. 1直译法
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能够保留原文的巧喻及形式,是最好的成语译法。但直译法必须在不违背译文的语法习惯又不致引起误解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譬如下面几个成语。
触景生情— The scene brings back memories.
削足适履— to cut the feet to fit the shoes .
川流不息— flowing past in an endless stream.
易如反掌— 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
无可救药— beyond cure
犬马之劳— to serve like a dog or a horse .
2.2同义成语借用法
用同义习语或成语(synonymous idioms)来翻译汉语成语,对外国人来说,在意义上的了解不成问题;缺点则是不能擅用。有些英语的惯用语一看之下非常近似,但语义轻重不同还是无法对译。下面列举一些内容和形式都能够相通的汉英成语。
一文不名— without a penny to one’s name
绞尽脑汁— to rack one’s brain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隔墙有耳— Walls have ears.
千真万确—true as gospel.
对牛弹琴— to throw pearls before swine.
晴天霹雳— a bolt from the blue.
水底捞月— to fish in the air.
猫哭耗子假慈悲— to shed crocodile tears
说曹操,曹操到— Talk of the evil ,and he is sure to come.
2.3意译法
如果以上两种方法无法解决成语汉译英的难题,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忍痛割爱,舍原文的巧喻,致以意译(free translation).如以下数例: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willingly fall into the snare
东施效颦——blindly copying others and making oneself look foolish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the villain’s design is obvious.
木已成舟——What’s done is done.
杞人忧天——unnecessary anxiety.
2.4注释法
采用注释法(explanation)的好处是能介绍本国成语的特色,并能兼顾比喻形式清晰各方面意译法中的几个成语。若改成注释法,就能写成这种形式:
2.4.1 like the fish rising to chang Tai Gong’s hook less and bait less line —willingly fall into the snare.
2.4.2 Dong 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eye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si 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blindly copying others and making oneself look foolish.
2.4.3 Sima chao’s ill intent is known to all — the villain’s design is obvious.
2.4.4 The wood is already make into a boat —What’s done is done .
东施效颦译文篇5
关于学个人风格
每个领导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风格是指领导者待人处事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外在表现,这是由其知识、经验和信念的长期积累,并体现在一定职务行为上的。领导者的个人风格一般由激情、责任感和判断力三大要素组成。
年轻人要向领导者学习他们如何长期保持激情的。所谓激情,是指一个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主要体现在“三气”上,即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状态问题至关重要。激情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内驱力。激情产生于领导者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和追求。激情的功能有三点:一是体现领导者的自信心;二是体现领导者的感召力;三是体现领导者抗挫折的能力。领导者往往比我们的阅历要丰富,受到的挫折也要大得多,他们怎么长期保持良好的姿态、状态和心态是我们要学习的。
年轻人要向领导者学习他们如何长期保持责任感的。所谓责任,指一个人在从业过程中应尽的职责;而责任感,指一个人对应尽职责的态度、价值观。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的人们,由于其经历和地位不同,对同样的事物会形成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些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活动方式,影响着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状况。年轻人要认真分析领导者是如何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组织负责的。还要学会领导者在承担责任中是如何保持平衡,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年轻人要向领导者学习他们如何长期保持判断力的。所谓判断力,是一种智慧,是一个人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也就是寻找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把握事物主要矛盾的能力。年轻人要向领导者学习具有战略的眼光,做正确的事情,把握事情的发展方向,更多的关注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到运筹帷幄。在判断重点、判断趋势和判断亲疏等问题上,能够学到领导者的精髓,这样也就把握住了领导者的本质了。
关于学处事方略
每个领导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处事方略。领导者的方略是指领导者为了完成使命谋划和实施的通盘计划和策略。领导者的风格与方略是不同的,前者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后者是基于领导者所在组织的。领导者的方略较之领导者个人的形象对一个组织更加重要,更加长久。领导者的方略一般由思路、资源和推动力三大要素组成。
年轻人要向领导者学习他们如何打造自己的思路。所谓思路,是指领导者对组织发展的通盘考虑。它体现了领导者的思维定势、话语体系和实施方案。思路是区别领导者之间优劣的重要标志,也是领导者业绩的基础。思路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年轻人要仔细琢磨领导者在任时是如何构建自己独特的工作思路,并且还要观察他们是如何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思路的。这里有一个概念非常重要,那就是领导是如何“断代”的,既尊重历史,又与时俱进;既一脉相承,又有别于他人。年轻人还要学会既看文字表达,又看实际操作。这就叫听其言、观其行、得其益,还包括受其害。
年轻人要向领导者学习他们如何争取资源的。资源有三个重要的特性,一是有用性,二是稀缺性,三是整合性。有用性是指资源总是有其特定的功用,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功用;稀缺性是指资源总量总是有限的,我们要善于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整合性是指资源是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的,我们要有能力将点滴的东西汇集到一起来。年轻人要尽早地去掉书生气,要放得下架子,要丢得下面子,努力将自己的工作思路与实际效果挂上钩,正如一位局长朋友告诉我的:“我这辈子,从来不会为了所谓‘尊严’,失去机会。有了实际的业绩,自然就会有尊严,否则就叫‘***虚名,招实祸’。”
年轻人要向领导者学习他们如何推动事业的。所谓推动力是指领导者将事业推进的能力。它集中体现了领导者的一切素质,如毅力、魄力、决断力;也是人们评价领导者的基本尺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历代领袖都是高人,中国***人是最善于将事业干成的。一些经典套路放之四海而皆准,如靠主动权去推,靠***策去推,靠会议去推,靠谈话去推,靠舆论去推。年轻人要学会将书本上的知识,结合领导者的现实行为来观察,因为领导者都是“身经百战”出来的,他们不仅具有***治家的一般特征,也有自己独到的东西。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告诉年轻人一定要“学得像”。学得像,一是要既形像,也要神像;二是学习是必要的,但实践更重要。三是学是为了不需要学,要做到不显山、不露水、不盖主,可是不易。最后讲一个“东施效颦”的小故事作为结尾:“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翻译成现代汉语,那就是:西施心口痛,皱着眉头从街上走过。同村一个丑妇人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眉触额,从街上走过。村里的富人看见她这副模样,都紧闭着大门不愿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 这个丑妇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为什么美。所以她不管怎样模仿,都没有西施美。
东施效颦译文篇6
关键词:成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译者对两种文化熟悉的程度。而了解两种不同文化远远难于掌握两种语言,这给我们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这一问题在英汉成语翻译中显得尤其突出。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句子。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吕叔湘,1998:160)汉语成语多为四字词组,英语成语的词数虽然与汉语成语不同,但是其基本特点与汉语成语类似。请看英语词典对英语成语(idiom)的解释:idiom:phraseorsentencewhosemeaningisnotclearfromthemeaningofitsindividualwordsandwhichmustbelearntasawholeunit。根据其个别单词意思不清、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学的短语或句子。(李北达,2002:734)
由于忽视成语负载的文化差异,英汉成语翻译的错误俯拾即是。以《中国日报》上的一段文章为例:
WashingtonsaiditopposesTaiwanindependence.Butithaseatenitswordswhileofferingmilitarysupporttotheisland.Washingtonalsopromisesitadherestotheone-Chinapolicyposition.Butitspromisesappearfaint,givenitsincreasinglyupgradedrelationswithTaiwan.(WuYixue,1994:6)eatone’swords的意思是:承认错误admitwhatonesaidwaswrong,因此这段文章的汉译为:华盛顿曾说反对。但是它在***事上主动岛,已经承认自己说错话。华盛顿也承诺坚持一个中国***策的立场。但是如果与台湾的接触有增无减,华盛顿的承诺就显得含糊其辞。很明显,该作者把eatone’swords误解为gobackonone’sword;breakone’sword/promise“自食其言/轻诺寡信”了。
上述错误是单纯理解成语的字面含义、忽视其承载的文化所致。像国内的权威报纸《中国日报》都出现如此严重的汉英成语跨文化翻译失误,一般的对外宣传资料就可想而知。因此,很有必要做英汉成语比较与文化翻译策略之研究。
一汉英成语表达差异溯因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无论是汉语成语,还是英语成语,都是语言的精华,反映一国的文化。人类对许多生活经验具有同样的感受,所以不同的文化有不少的重合处(culturaloverlaps)。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用同样的方式表达同样意思的成语不乏其例。但是,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成语表达法的不同。
1地域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朱耀先,1997:8)
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瓜熟蒂落,瓜田李下,等等。英国是个岛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源于航海或与海洋有关的成语,如:weather(rideout)thestorm安然度过了风暴。因此,就产生下列成语说法的差异。
汉:挥金如土(throwmoneylikemud)
英:spendmoneylikewater
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动物的喜好有所不同。汉文化中带“狗”字的成语几乎都含有贬义,而英语文化中的dog多带褒义。例如:
汉:狗尾续貂(patchupasablecoatwithadog’stail)
英:writeadeplorablesequeltoamasterpiece(给名著写可悲的续集)
英:Loveme,lovemydog
汉:爱屋及乌
在汉英语言中,牛与horse几乎代表近似的文化概念,所以汉语成语喻体用牛,英语成语喻体用horse。
汉:任劳任怨(老黄牛)(worklikeanoldcow)英:worklikeahorse(像马一样工作)
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植物的喜好也有所不同。例如:
汉:雨后春笋(springuplikebambooshootsafteraspringrain)
英:springuplikemushrooms(像蘑菇一样生长)
2历史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和社会遗产,因而也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成语。汉语古典成语多出自像“四书”、“五经”、《红楼梦》等之类的古典名著,例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莎士比亚等的名著,例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Pandora’sbox(潘多拉盒子: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这些成语结构简单,却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翻译这类成语,必须首先考虑历史文化的转换,不能把汉语成语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原封不动地翻译到英语中去。比较下列成语的表达差异。
汉:骑虎难下(unabletogetoffthebackofatiger)
英:have/holdawolfbytheears(抓住狼的耳朵,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
汉:胸有成竹(visualizeabambootobepainted)
英:haveacardupone’ssleeve(袖中藏牌)
3宗教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汉英成语翻译时应该予以注意,否则就会导致文化失真。
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红楼梦》)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杨宪益译)
英:Manproposes,Goddisposes.(Hawkes译)(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
汉:五体投地(liedown,head,feetandhandstouchingtheground)
英:takeoffone’shattosb.(向某人脱帽致敬)
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腾物,是神的化身,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有鳞的怪兽。公元700年盎格鲁-萨克逊人在关于“奥武尔夫”事迹的叙事诗中,主人公奥武尔夫打败妖怪格化代尔后,与恶龙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同归于尽。因此,“龙”和dragon所代表的文化概念在中西方是互相冲突的。因此,翻译有关龙的成语,应该回避dragon这个词。
汉:车水马龙(Carriagesrunlikewaterandhorseslikedragons.)
英:anendlessstreamoftraffic(川流不息)
二英汉成语翻译的策略
所谓直译,就是把源语(sourcelanguage)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原原本本地保留在目的语(targetlanguage)中的翻译方法;所谓意译,就是在目的语中舍去或转换源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的翻译方法。异化翻译法(foreignization)和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1995)为了描写翻译策略而创造的两个术语。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Venuti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张美芳,2003:2)
一般认为,直译与意译侧重语言层次的处理,而异化与归化侧重文化层次的翻译。因此,在汉英成语翻译中,直译与异化,意译与归化还是有区别的。
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直译:ThreedespisedcobblersequalChuKo-liang(采取完全相同的表达形式。)
异化:Threedespised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equalChuKo-liangthemastermind(在直译基础上,加上传输文化必需的内容。)
意译:drawoncollectivewisdom(采取不同的表达形式,虽意思相同,但不是成语,造成文化失真。)
归化:Twoheadsarebetterthanone.(套用对等的英语成语,使译文意明、流畅,可读性强。)
1以归化或意译策略为主
对于英美人能够理解的中国文化,在汉英成语翻译中,我们采用异化策略,英美人确实能够理解其意思,例如:掩耳盗铃plugupone’searswhentakingawayastolenbell。但是,这样的英语是负载着中国文化的英语,显得不伦不类。如果采用异化策略英译汉语成语,这与其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还不如说会导致文化的失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意义,负载中国文化的汉语是地道的汉语,负载英国文化的英语是地道的英语。例如:
原文:我常常觉得在别人的喜庆中锦上添花容易,在别人的苦难里雪中送炭却很困难,那种比例,大约也是八九与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当然更甭说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译文:Howeasyitistoaddtosomebody’sjoy,Ioftenthink,andhowhardtolendahelpinghandintimesofdistress-theratiowouldprobablycometoninetoone,too.Butthosewhodonothelpyouwhenyouneeditmostarenottruefriends,muchlessthosewhohityouwhenyou’redown.(潘绍中,2003:79)
我们可直译“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落井下石”这些汉语形象,把它们分别译为addflowerstoembroidery、remembersb.withcharcoalduringasnowfall、throwstonesonapersontrappedinawell,可是,直译的汉语形象却会造成不该有的“异国情调”,误导英语读者离开对作者的本意去思考。(潘绍中,2003:84)
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应采用归化策略,汉英成语跨文化翻译也应如此。例如:Themanistheblacksheepofhisfamily.如果采用异化手法把这句话翻译为“那人是全家的黑色的羊”便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不知究竟是何含义。因为一般中国人并不了解,在西方文化中,喻体黑羊为魔鬼的化身。如果把它翻译为“那人是全家的害群之马”,喻意就一目了然了。既然对于中国人难以理解的英美文化应该采取归化策略,对于英美人士难以理解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如此。如果把“健壮如牛”翻译为asstrongasacow,英美人也会感到莫名其妙,难以接受。
英汉成语翻译采用异化策略的成功例子不能证明汉英成语翻译也应该采用异化策略。有些异化派人物提出质疑,运用反证法举出一些采用异化法从英语成语翻译成汉语的成功例子,来证明应该用异化法把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确实,这样的例子不少。例如:Timeismoney.时间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armedtotheteeth武装到牙齿(全副武装)、catch(或clutch,grasp)atstraws捞一根救命稻草(急不暇择)、shedcrocodiletears掉鳄鱼眼泪(猫哭老鼠)、astick-and-carrotpolicy大棒加胡萝卜***策(软硬兼施)、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伟业非一日可成)、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石双鸟(一箭双雕)。有些采用异化手法从英语成语翻译过来的成语被收入汉语成语词典。例如:pullsb’s/thechestnutsoutofthefire火中取栗(来自法语:tirerlesmarronsdufeu拉丰丹LaFontaine寓言中的用语)giveaneyeforaneyeandatoothfora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来自《圣经》)。那是因为这些英语成语所负载的文化具有共性。例如:Timeismoney.时间、金钱所负载的文化概念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某些异族文化被中国文化吸收的原因,但是这样从英美“进口”,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到中国“安家落户”的词语或成语在汉语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小,更何况不见得所有中国人已经理解和接受像“大棒加胡萝卜***策”这样的词语。
因此,笔者认为,汉英成语翻译有它的特殊性,应该注重跨文化翻译,一般应该以归化或意译策略为主。
1采用归化法——从汉语成语到英语成语。
(1)汉英成语具有同样表达法的,不存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之区别。
良药苦口Goodmedicinetastesbittertothemouth.
(2)汉英成语表达法大同小异的,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汉:大海捞针(lookforaneedleinavastsea)
英:lookforaneedleinahaystack(在干草堆找针)
(3)汉英成语表达法完全不同的,也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汉:掌上明珠(apearlinthepalm)英:theappleofone’seye(眼珠)
2采用意译法——从汉语成语到普通表达法的英语。
有些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找不到与汉语成语意思对等的英语成语,或者汉英词典提供的英语成语的意思不尽相同,我们只能采用意译法把它们译为普通表达法的英语。
再以“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落井下石”的英译为例,我们可在英汉词典找到类似的英语成语,但是文化意义并不对等。如果随便套用,会误导英语读者离开作者的本意去思考。(潘绍中,2003:84)例如:锦上添花:gildrefinedgold在纯金上镀金(有“多此一举”之意);paintthelily:在百合花上涂上色彩(有“画蛇添足”之意);雪中送炭:helpalamedogoverastile济人之急(通常指金钱上的帮助);落井下石:hit/kick/strikesb.whenheisdown。(吴光华,1997:2900&1355)前两个英语成语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合,只有hit/kick/strikesb.whenheisdown与原文相符,因此,潘绍中没有采用异化策略来翻译前两个成语,而是采用意译手法把“锦上添花”译为addtosomebody’sjoy,把“雪中送炭”译为lendahelpinghandintimesofdistress,只是对“落井下石”的翻译,采用了归化策略。
汉语成语负载的文化与英美文化相冲突时,必须采取意译法。如翻译“自食其言”,应该采用归化策略,译为gobackonone’sword。因为英语成语eat(或swallow,takeback)one’swords的意思是:(被迫)收回前言,承认说错。(徐元度等,1984:1154)。再如:
“龙”与dragon在汉英语言中代表完全相反的文化概念,如翻译“望子成龙”,应该采用意译法,因为我们不可指望用中国的龙文化去替代英美文化。不过,“龙”与dragon在汉英语言中代表相同文化概念时,就可保留dragon。例如: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特指南京的“龙盘虎踞”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dragon,因为dragon用来表示“凶险”与英美文化不冲突。例如:“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译为:Thecity,atigercrouching,adragoncurling,outshinesitsancientglories;Inheroictriumphheavenandearthhavebeenoverturned.(柯平,1996:47)。
2以直译/异化策略为补充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译者既可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恰当运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使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能从跨文化的角度正确理解汉语成语。
如果是翻译专门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或者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书籍,例如:汉语成语故事、双语成语词典等,我们可采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方法。
(1)采用先直译后归化的方法。例如:
覆水难收There’snorecoveringspiltwater.(lit.)What’sdonecan’tbeundone.(英语成语)(韦少成,1978:201)。
(2)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ShiimitatesXiShi.-Theuglyimitatesthebeautifulinsuchawaythattheuglinessoftheugly.
(3)采用异化手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Shi,anuglywoman,knittingherbrowsinimitationofthefamousbeautyXiShi,onlytomakeherselfuglier.
(4)也可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ShiimitatesXiShi.(XiShiisoneofthefourgreatestbeautiesinancientChina.DongShi,anuglywomanlivinginthesameperiodandplace,wasanxioustobeasbeautifulasXiShibyimitatingherblindly,butappeareduglier.)
就可读性而言,先直译后归化的译文最佳,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译文其次,异化的译文再次,直译加注释的译文最差。就介绍中国文化而言,四者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
直译/异化和意译/归化作为翻译手段并没有优劣之分,可是把它们当作翻译标准去评判某一译本时,我们常常说这个译本过度直译/异化了,或者那个译本过度意译/归化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把握好它们的度。
综上所述,造成英汉成语表达不同的是文化差异。英汉成语翻译时,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化,不单是文字的转换,还有文化的交流,避免受文字的诱惑而掉入文化的陷阱。其次,以归化策略为主,尽量做到文化的对等交流,即把汉语成语译为英语成语。再次,如果没有与汉语成语对等的英语成语,或是汉语成语负载的文化与英美文化相冲突时就只得采取意译法。汉英词典提供的相应英语成语只供参考,词典有解释的责任,没有翻译的义务。采取归化策略选择词典上的英语成语时,必须注意它们的细微区别,否则会造成文化失真。还有,在以专门介绍中国文化为目的的翻译中,可适当采取直译/异化策略或者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方法,但是必须考虑文化的可接受性,否则,不仅达不到中国文化的传播,反而会影响文化的交流。最后,我们在翻译时,必须把握好直译/异化和意译/归化的度。当译者想介绍源语文化时,用异化理论来表达源语文化的风格和形式;反之,当译者打算适应目的语读者时,归化应是第一选择。(熊启煦,2005:342-345)
参考文献:
[1]柯平.第八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考译文[J]中国翻译,1996,(6):47
[2]李北达编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李学禧.汉英成语和常用语[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
[4]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潘绍中.第十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汉译英讲评[J]中国翻译,2003,(6):82-85
[6]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24-26
[7]韦少成.实用中文成语,英文成语,英文同义词辞典[Z]香港:实用英文出版社,1978
[8]吴光华.汉英大辞典[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9]徐元度等.综合英语成语词典[Z]福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10]张美芳.翻译策略透视[J]广东外语艺术学院学报,2003,(4)
[11]朱耀先.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4):7-14
东施效颦译文篇7
关键词:文化 不可译性 补偿策略
Abstract:Translation is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ransformatio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result in the untranslatability in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s of untranslat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d discusses several corresponding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 culture untranslatability compensation strategy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过程。一般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媒介是同一语言文化,而翻译还涉及译者,其媒介是不同的语言文化,当信息源与信息的最终接收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语言与文化鸿沟时,译者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无法做到译文和原文尽善尽美的对应。(廖七一,2002:235-236)从而出现了可译性的限度或不可译性问题。本文在卡特福特对于不可译性分类的基础上,论述了英汉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可译现象,并分析了应对这种不可译现象的补偿策略。
1 文化的不可译性
翻译是两个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奈达提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的概念,然而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源语和译入语本身语言特征不同和文化背景不同而无法做到完全对等,因此产生了不同语言系统中的不可译问题。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J. C. 卡特福特根据不可译产生的原因把它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和文化上的不可译。“语言不可译(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是指译语没有与原语文本对应的语言形式特征。”“文化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产生的原因是与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预警特征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廖七一,2002:108-109)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包括服饰、饮食、生产、教育、法律、***治、风俗习惯、历史典故以及气质情感、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宗教心态等诸多因素。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焦点,如果两种语言的文化焦点相去甚远,翻译中就会出现两种语言词汇间语义的冲突甚至是词汇空缺的现象。
2 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可译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载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不同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社会习俗乃至生活习惯不同,必然体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并突显在人类的语言表达方式上。因而,两种文化的差异构成了翻译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可译现象。
2.1 英汉习语差异
习语是文化的产物,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非常深刻,因而体现出的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不可译现象。
2.1.1 成语
成语与其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词汇虽然简练,但其含义深刻,因而有时从字面上看,难以领会其意义。
如下两例:
A smart mouse has more than one hole.
As timid as a hare
在汉有语中,“鼠”在十二生肖中是体积最小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以“鼠”比喻“小”或“少”。汉语中有“鼠目寸光”“胆小如鼠”等成语。而英语文化中的mouse则有狡猾之意,因而在上例的两个习语中,两种语言中的动物意向需要相互替换才能在译文中呈现确切的表达,应该翻译为“狡兔三窟”和“胆小如鼠”,而非“狡鼠三窟”和“胆小如兔”。
又如班门弄斧的英译为: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 . 对于不清楚鲁班这个人物故事的英文读者就会摸不着头脑。
2.1.2 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民族独有的,它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很可能在英文中形成空白,难以形神兼备。
例如:狗撵鸭子――呱呱叫,在这个歇后语中,“呱呱”指鸭子的叫声,而“呱呱叫”又是“好极了”的意思,所以如果把此话译为“Chased by a dog, the ducks quack――crack”,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必定不知所言何物了。这是因为在英语中找不到类似的表达方式,类似这种歇后语造成了不可译现象。
如:扯胡子过河――牵须过渡(谦虚过度)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2.2 英汉历史典故差异
语言中的典故往往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渊源,为民族文化所独有,因而造成了历史典故的文化不可译现象。尽管采取了意译法进行翻译,也会因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词或相应的事物而丢失原文的寓意形象。
如: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后台封上戏箱,要等年初一开戏。译文: On the twenty-third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the Kitchen God went up to heaven, and the theatre shut down until New Year’s Day. “灶王爷”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管厨房的一个神,西方国家既没有中国式的“灶头”,更没有“灶王爷”之说了。英文读者对于中国民俗文化知之甚少的话,就无法理解这类表达了。
同样,汉语里的“事后诸葛亮”也只能意译为“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如此一来,读者虽能理解其含义,却感受不到与此相关的形象与乐趣。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要在另一种文化中找到对等的事物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引起了翻译中的文化不可译性。
2.3 英汉饮食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饮食传统反映着其历史与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征都可以在饮食文化中找到“影子”。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讲究颇多。中华菜式多种多样,追求色、香、味、形、意俱全。光是表示做菜方式的动词就有“煎”、“炒”、“炸”、“爆”、“熘”、“”、“炖”等, 由于中西方烹饪方式的差异,在英文当中除了 “fry,stew, bake”之外,很难找到与此对等的贴切的动词。此外,中华饮食中,有些食材如鸡血鸭血,狗肉猫肉等,如果翻译出来的话,必会令西方人觉得不可思议。由此以来,东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传统差异,往往造成了菜肴和烹饪方式的不可译性。
2.4 对等词缺失
以一种语言为参照,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场中都可能有“词汇空缺”,由此形成了不可译现象。英语中的cousin一词,词典中有八种称呼,包括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如果用cousin来翻译这八个称呼当然都不尽能表达亲属的确切关系。相类似的还有aunt, uncle, father-in-law, mother-in-law, sister-in-law 和brother-in-law。此类词汇看似简单,但若非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也是不能确切理解和翻译的。
3 应对文化不可译性的补偿策略
“翻译是一种文化中一套特定符号与另一种文化中一套特定符号之间的意义转移,必然涉及到文化建的相互冲突和交融,其复杂性往往取决于文化差异的程度。”。(廖七一,2002:22)在漫长的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英汉语言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而东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焦点各异,形成了文化的不可译性,翻译的难度因而增大。然而,文化差异引起的不可译性,亦非绝对的不可译。针对文化的不可译因素可以通过补偿手段进行处理。这要求译者要找到合理而有智慧的方法,尽量减少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尽可能的传递源语的文化信息。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广大译者针对文化不可译性,总结了直译加注、意译法、替换法、音译法等补偿策略。
3.1 直译加注
对于一些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成语和典故,可以才用直译加注解的方法。这种方法尽可能地保留了源语词汇的民族文化特色,使得读者易于理解,既有利于文化交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译语的语言表现力。以《红楼梦》第三十四回选文为例:
“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邮箱颦儿来葬花不成?”因而笑道:“若其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是更是可厌。”
译文:
“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to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Taiyu?” 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 she’s 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一般的英美读者都不大可能了解译文中出现的“Tung Shih” 和“His Shih”, 更不用说“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的典故了。因此才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加注如下:“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韦忠生,胡奇勇,2004)
因而直译加注的补偿策略,既能表达原文的实际内涵,又提供了背景知识,使读者一目了然。
3.2 意译法
所谓意译就是至保持原文内容而不保持原文风格与形式的翻译方法。亦即在译语中找不到对等语,直译优惠增加读者的困难或使译文的信息传达收到影响,这时就才用意译,用规范的译语把原文信息表达出来。
如: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这一歇后语,可意译为“act according to the old ways”, 如果勉强直译成”the nephew carry a lantern―showing the way for his uncle(doing things in the old fashion)”, 这必定让英美读者困惑不解。
又如:
“现在合同已签了,真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只好如此了。”
意译为:
“As the contract has been signed, done is done and can’t be undone.”
“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是汉语俗语,比喻事情已经发生,已经无法改变,如用直译法,译文显得冗长,英美读者也未必能理解,意译则能清楚的把原文信息表达出来。
3.3 替换法
“有一类特殊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往往需要通过‘文化替换’(cultural substitute)的方法才能已成英语。”(廖七一,2000:246)如果在译语中找不到对等语时,用译语中已有的概念或表达法取而代之。对于典故、成语的翻译常常采用这种方法,即用译语中意义相近的典故或成语等直接替换原语的典故或成语。如:
“这实在是叫做‘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轻轻,就会断送在伤寒上?”(鲁迅《祝福》)
“It was really a bolt from the blue. Her husband was so strong; nobody could have guessed that a young fellow like that would die of typhoid fever.”(杨宪益 戴乃迭 译)
其中“a bolt from the blue”蓝天中的闪电,即是“突如其来,始料不及”之意,与中文的“天有不测风云”恰恰是匹配的。
3.4 音译法
当一种语言中存在着的词汇或文化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无对应成分时,就会出现语义空白或文化真空。在这种情况下,原文语言与译文语言的差异最大,当意译或音意结合的办法无法解决时,只能采取音译法。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很多音译词汇已经为译入语国家普遍使用。
如进入中文的词有“coffee”(咖啡);“logic”(逻辑);“sofa”(沙发);“Brandy”(白兰地);“chocolate”(巧克力);“Coca-Cola”(可口可乐);“radar”(雷达);“humor”(幽默)等。
而已进入英文使用的词有“功夫”(Kungfu);“台风”(typhoon);“点心”(Dim Sum);“馄饨”(Won Ton); “豆腐”(Toufu) ; “饺子”(Jiaozi); “麻将”(Mahjong);等等。
4 结语
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导入,因而翻译活动实质是一种文化信息互动的复杂的思维转换活动,这种思维的复杂性关键在于两种文化通过语言转换的方式实现有效对接。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引起了一定程度上文化的不可译性,并且导致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的流失现象。然而,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文化的不可译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不可译,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增加,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不断接触、碰撞和渗透,人们对文化差异越来越宽容。加上翻译理论和翻译手段的不断发展,原来被认为是“不可译的东西”,现在已经变成“可译”了。广大译者的责任是不断提高自己对两种语言的驾驭能力,应用各种补偿手段,尽可能地缩短两种不同文化的距离,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参考文献:
[1] 陈伟莲. 试论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对立统一[J],《南华大学学报》, 2005(2)
[2] 陈永国. 翻译的不确定性问题[J], 《中国翻译》,2003(4)
[3] 姜治文,龚琳. 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 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6] 王才英. 试论中国菜名的相对不可译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9(4);
[7] 韦忠生,胡奇勇. 不可译现象和翻译补偿手段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4(1);
东施效颦译文篇8
(一)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在人 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如“斩草除根”“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挥金如土”等。
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历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s weak as water (弱不禁风) , drink like a fish (豪饮) , to miss the boat (错失良机)、all at sea( 不知所措)。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着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 nd)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 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二)历史典故
从一定角度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沉淀,汉语中大量的习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赔了夫人又折兵”“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也有其特定内涵,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e Trojanhorse (特洛伊木马, 出自希腊神话) , arrow of Cupid (丘比特之箭, 出自罗马神话)。
(三)习俗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 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 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 却是一种长着翅膀, 身上有鳞, 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西方人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应该消灭。另外,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四)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和宗教文化, 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因此, 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等。另外,中国人还敬奉天神,如“天经地义”“谢天谢地”“天无绝人之路”等。中国历代皇帝也都称自己是“真龙天子”。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 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 God 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 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诅咒一个人时人们常说God damn you, 危险过后常说Thank God或God bless you。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一直被奉为西方文化的经典。英语中许多成语也正是出于此。如finger on the wall (不祥之兆) ,cast one's bread upon the waters (真心行善,不求回报)。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语言学习者要想正确理解英汉习语并成功地进行英汉习语的互译,就必须首先对英汉两种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二、英汉习语互译的主要方法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要求在语言转换中必须进行文化的转换。鉴于此,译者不能只作字面上的直译,必须深入了解字面背后的文化信息,用原作语言及文化知识理解原作,以自己的理解为依据,用另一种对等语言即译语进行各种转换,为译文读者传递原文精确信息,按“功能对等”原则让“读者同等反映”。因此, 习语翻译一方面要尽量将原文的意思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出来”, 用奈达的话说, 即是“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 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 另一方面, 还要尽力将原文的文化信息展现于译文读者面前, 使其了解到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主要方法是: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它适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围广、次数多, 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已经广泛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成语。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 (君子协定)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纸老虎(paper tiger);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
直译的好处是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但是, 如果直译太多或直译不当, 则容易使读者感到滑稽可笑或莫名其妙, 甚至引起误会或错误联想。如:不到黄河心不死(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 猪八戒倒打一耙(To put blame on one's victim.)“黄河”和“猪八戒”等词汇都含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果直译,外国读者一定会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以“功能对等”的方式翻译才能在东西方读者中引起与愿意相符的感受。
(二)直译加解释法
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不是意译, 但由于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 直译很可能会引起歧义和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上合适的注解才能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例如a Don Juan (唐璜,意为风流浪子) , to 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 (运煤到纽卡索, 指多此一举, 纽卡索—— 英国一产煤中心) ,班门弄斧( show of
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xe before L 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东施效颦(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estroy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 (三)等值互借法
成语的对等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即比喻意义、比喻形式和感彩。有些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或感彩上都比较相近,这时候,习语翻译就可以采用等值互借法, 或称同义习语套用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保留源语的形象、风格, 又符合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和习惯, 可以让译文读者轻松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 从而顺利实现跨文化交流。如burn the boat (破釜沉舟) ; greatminds think alike (英雄所见略同) ;turn a deaf ear to (充耳不闻)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四)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 又无同义习语可以借用,加上解释性文字后又会失去习语精粹的特点,最好避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意义即可。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家丑) 、 逼上梁山(be forced to do something) 、打开天窗说亮话(frankly speaking)、毛遂自荐(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张 玲: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这种方法还适用于那些运用具体、浅显的比喻来说明比较抽象的事理,且语言生动诙谐的歇后语。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可译为wait and see,“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可译为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 hearted man.
东施效颦译文篇9
[论文摘要]成语作为英汉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积淀,它的产生和使用在各自的文化中表现出各自的特色,成语翻译历来是翻译的难点。文章从英汉文化差异的视角,阐述文化差异对英汉成语翻译的影响,探讨如何灵活运用英汉成语翻译策略,以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原语文化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一、引言
成语(set phrases)是习语(the idiomatic phrases)的一种,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使用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结晶。成语一般来自于古代经典、著名著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进行英汉成语互译,要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译出原语成语的形象、喻义、修辞,也要译出其文化含义。如成语“守株待兔”,是中国的一个古代故事,若译为stand by a stump waiting for the appearance of a hare,会令人大惑不解。若译为stick to old practice and refuse to have a change 或是trust to chance and windfall,虽然其意表达出来了,但成语的文化特征已是荡然无存,因而也不可取。可见, 处理英汉成语互译的关键是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
二、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如果说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的成语更是文化的结晶,集中的体现了各自文化的差异。英语和汉语作为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现的是两种完全迥异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义是来自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泰勒,他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通过比较,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四方面。
(一)地理环境文化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中国属于典型的大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气氛比较浓厚的国家,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至关重要,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和土地和农业生产相关的成语。如“挥金如土” “面如土色”“瓜田李下”等等。西方受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为了生存发展,航海业和渔业十分发达,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成语,如plains ailing(一帆风顺)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存)等等。
(二)风俗习惯文化
风俗习惯的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在成语当中有较多的反映,特别是在动物形象上。龙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吉利,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种长着翅膀,能够从口中喷火的怪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是邪恶的代表,a dragon就常被用来形容飞扬跋扈、令人讨厌的人。
(三)文化
与有关的成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成语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佛教关的成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人们心中,god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人们诅咒一个人常说god damn you ,危险过后常说god bless you。
(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指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汉语的典故成语多出自《四书》、《五经》或神话传说,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的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或《伊索寓言》等,如:achilles’ hell,a pandora’s box等。
三、英汉成语的翻译策略
一些翻译理论家,如兰博(lam bert)和雷恩(robins)认为:与其把翻译视为一种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不如把翻译看成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由此可见文化必须纳入到英汉成语翻译的研究范围,王佐良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成语翻译更应遵循这个原则。奈达说:“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鲁迅先生讲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为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就成语翻译而言,就是能直译的就直译,不能直译的就意译,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原语文化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将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现给译文读者,达到“文化传真”的目标。实践当中,英汉成语翻译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竭泽而渔(to 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前人栽树,后人乘凉(one generation plants the trees under whose trade another generation rests)。直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可以丰富译语的词汇,使读者体验到一种新鲜感。
(二)直译加注法
有些成语,其历史典故文化比较浓厚,直译之外,还需加必要的注释。如a don juan 唐磺。 意为风流浪子。don juan是英国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一个勇敢、风流的骑士。现在,他经常被用来指代具有这些品质的年轻人。这类成语如果不加解释地直译出来,译文读者一般很难理解其寓意。再如,汉语成语“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如在译文中不加后半部分解释语,只译lu ban,恐怕大部分英国读者不知道lu ban 为何许人,自然对这一成语的理解会产生疑惑。
(三)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直译加注释过长,会破坏成语的简洁性和可读性时,就用意译法,灵活传达原意。如英语成语two friends are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亲同手足), 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man(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汉语成语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很多情况下在英语中难以用直译法体现,也常采用意译法,虽难以保全成语的文化特色和形象,却能简洁地反映出成语的喻意。如事实胜于雄辩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背黑锅hold the bag,汉语口语中“背黑锅”的说法意指某人干了坏事而责任却落在未干坏事的人身上。英语中把这种情况说成“捧着布袋子”(hold the bag),值得注意的是:英美人讲hold the bag既可能是同犯错误的人,也可能是没有牵连的人。
(四)直译加意译法
应注意到,直译和意译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在很多情况下,为保留原文形象,并使译文畅达,英汉成语可部分直译,部分意译。如成语“东施效颦”,如意译成dong 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eye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英文读者会由于不知道西施是何许人而无法理解其含义。若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在上文之后加上意译“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其意便一目了然了。在英语中有这样一句成语“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在这句成语后面,译者会加上一句“even the wise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正好对应了汉语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五)回译法
有一小部分成语,本来自于源语,翻译时可采用源语的成语,如以眼还眼an eye for eye,鳄鱼的眼泪 crocodile’stears,武装到牙齿 armed to the teeth等。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成语具有较大的文化信息负载量,是英汉民族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正如lotman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在翻译成语时,关键是把握好汉语和英语各自的文化,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恰当的译法,尽可能了解民族语言与文化,深刻理解成语本身的意义,才能使成语的翻译达到最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leiden; 1964
[2] peter newmark.翻译问题探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包慧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鲁迅,“题未定”草[a],鲁迅杂文全集[c],洛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7]孙会***、郑庆珠,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0,(5):11-14
东施效颦译文篇10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 翻译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密切,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频繁。许多的跨文化交际误解由此而产生,怎样借助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克服这些误解及文化差异从而实施有效的交流及沟通?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汉译英是两种差异较大的语言之间的转换,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要了解它们在文字体系、词语和语法方面的差异,还要了解它们在文化方面的差异,这样才能增加对原文和译文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减少翻译过程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首先,我们着重了解英汉词语概念意义,以及文化意义上的跨文化差异。在概念意义方面,词的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所表达的词语的最基本的意义,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概括。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差异和人们对事物作出的反应始终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干扰,因此,这种反应或概括在不同的语言上出现了差异。在汉语中,有着其自身的独特词,我们知道汉语言文化具有深厚的史学积淀,把这些丰富的人文知识介绍给世界也是一项浩大的文明传播工程。有许多华夏独一无二的文化积累,在翻译过程中是很难达到完美的。例如:“六亲不认”是哪六亲?“东施效颦”中东施是谁?“三教九流”我们可以译为“people of all sorts,people of different social origins or background”等,但何为“九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然而,在英语中也有其自身的独特词。英语是通用的国际语言,它拥有世界上语言中最大的词汇表。在丰富的语言词汇中有着大量的代表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词语。例如:a wet blanket指一件扫兴的事或人;backwards and forwards指了如指掌;doggy bags指美国餐馆里备有的用来装剩饭剩菜的袋子或盒子,等等;在文化意义方面,翻译中最难传译的不是文本的语言,而是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其根源在于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一种语言文化中属不言而喻的词语到了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却常令人难以理解。文化意义它包括内涵与外延、风格与感情、联想与民族文化含义等。在英语概念意义相同的情况下,其词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汉语的词有某种文化含义,而英语的对应词却没有。例如,dragon“龙”是中华及中国人的***腾,是一种奔腾向上的力量的象征,而在英语中则是邪恶的象征;猫头鹰(owl)在汉语中有夜猫子的含义,在英语中是智慧之鸟。二是英语的词有某种文化意义,而汉语却没有对应词。例如,olive branch――橄榄枝(象征和平),house-husband――妇男(女子运动的产物)。
其次,针对这些跨文化差异,我们需要了解跨文化的词语翻译方法。在词语的翻译过程中有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增词法等。在音译法中,当源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应语或对等语时,只能按该词的发音形式音译过来。如英语中的clone(克隆),disco(迪斯科)等。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词语在翻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的方法,如,“气功”(qigong)、“粽子”(zongzi)等。在直译法中,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的翻译方法的翻译方式。在英语中有些词语与汉语中的对应词的隐喻意义完全一样或基本相同,这时我们采用直译法。例如,英语中和汉语中的“鸽子”都象征和平,汉语和英语都以羊比喻温顺,以狐狸比喻狡诈,以狼比喻凶恶贪婪。采用直译法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词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但需注意,直译词语应该是在跨越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以不至于误传原文意思和不至于引起读者的误解为前提。在意译法中,舍弃原文中比喻形象,只译出其本质涵义,或作解释性的翻译。意译的特征就在于避开文化障碍,传达原文内容并使译文通畅。例如,white elephant(昂贵的无用的东西)。在作意译时,有时可以通过转换或舍弃汉语词语中的比喻形象而译出原文意思,例如,“畏首畏尾”(over-cautious),hole-and-corner(鬼鬼祟祟)。大量英语词语的隐喻意义是英语文化中所特有的,汉语读者无法从喻体形象联想其寓意,因此翻译时只能译出其寓意,以利于汉语读者理解,并力求译文语言的流畅。例如,There is a shadow of a smile in his face译成:“他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而不是微笑的影子。再如,She was,to be sure,a girl who excited the emotions,but I was not the one to let my heart rule my head.(她确实是个令人动情的姑娘,但我不是一个让感情支配理智的人),英语中heart被认为是用来表达感情的,而head则指的头脑,是控制人体动作和人的思维的身体器官。在增词法中,一般来说,翻译时不应对原文的内容随意增减。不过,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字之间所存在的悬殊差异,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很难做到词字上的完全对应。一般情况是为意义完整而增译,以便更加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思想内容,使得译文在语法和语言形式上符合译文语言习惯。在翻译中译者可以增添原文语法所省略的词语,增加完善性或概括性的词语等。例如:
1)Matter can be changed into energy,and energy into matter.物质可以转化为能,能也可以转化为物质。
2)Air pressure decreases with altitude.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综上所述,翻译问题不单单是语言问题,它与文化息息相关,还受着文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英汉民族在思维、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有些差异是宏观的、显而易见的,有些差异是微观的、细微的、隐含的,这些差异对翻译具有重大的影响与制约。要忠实恰当地做好翻译,就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间的知识,充分理解原文,灵活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译文语域性问题,应遵循语言表达习惯,防止两种语言中貌合神离的说法。只要我们在翻译语言的过程中多研究与该语言相关联的文化,找到恰当的翻译方法,尽可能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形成的障隘以此来提高可译度,就可使跨国文化交际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朱徽.汉英翻译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1.
[2]屠国元.翻译中的文化移植.中国翻译,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