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呼唤为话题的作文10篇

以呼唤为话题的作文篇1

根据下面要求作文。

在黑暗中,我们呼唤光明;在酷暑中,我们呼唤甘霖。在生活中,没呼唤理解、呼唤诚信、呼唤亲情┅┅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呼唤民主、呼唤和谐、呼唤文明┅┅

请以“呼唤”为话题写一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以呼唤为话题的作文篇2

1《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注文云:“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按:注文说了“是客气的说法”这没有错。不过,这客气的说法是表现在“敢”字上的。“敢”是助动词,表示谦卑客气,可译作“冒味地”、“斗胆的”等。《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谦词敬词词典》(洪成玉编著,商务印书馆说:“敢,谦词,表示不敢;冒昧。”烛之武的意思十分明确,如王伯祥说的:烛之武说的是“反逼之词,犹言亡郑而果有于秦,则烦劳执事之臣亦尚值得也。”(《春秋左传读本》中华书局)而注文却是反诘句,所表达的意思是:如果灭郑对您有益,我不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与烛之武的原意正相反。这句话应该译为: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参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2《鸿门宴》:唉!竖子不足与谋。

课文注文:“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

范增是项羽的高级谋士,项羽对他尊重,尊为“亚父”。在筵席上,范不断地示意,要项羽杀掉刘邦,可是项羽终于未能下手,使得刘邦从其掌中逃脱。范增此时的愤怒之情自可想见。但是,范增再怎么恼火,他敢、他能当面斥骂项羽吗?如果敢于没头没面地当面斥骂项王,那么当初他就无须在筵席上挤眉弄眼地示意,或者在“数目项王”无效后还费事地不断举起玉玦来暗示项羽下手了,他完全可以径直唤人进来杀了刘邦。如果会当面斥骂项王,那就不是老谋深算的范增了;如果被人当面辱骂而默不作声,那也不是喑噁叱咤、横行天下的项王了。那么,范增这里骂的是谁呢?清人姚苧田说“愤极,骂不得项羽,只骂项庄,妙。”(《史记菁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日人泷川资言说得更清楚:“竖子,斥项庄辈,而喑讥项羽也。”若以为直斥项羽,则下文“项王”二字不可解。’(《史记会注考证》卷七)今人王伯祥也说:“范增明骂项庄,实在是暗里恨项羽的寡断。”(《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范增这是指桑骂槐,这才是作为谋士的范增的本色。注文‘这里指项羽’的说法是不确的。

3《琵琶行》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答案

题目:结合语境,分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句的表达效果。

《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参考答案是:‘写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腼腆’。

以呼唤为话题的作文篇3

时光因此而倒流,流回到我那只懂得快乐而不知道忧伤的年龄。

那是一个雨过天晴的傍晚,天边火红的晚霞像一块燃烧的绸子,将天空装饰得绚烂、华贵,在它的下面,一群玩耍的孩子,如同一群快乐的小燕子,叽叽喳喳,飞来飞去。

凌子——,吃饭啦!”忽然,天空飘来一声呼唤。我仰起头,顺着声音寻找,在楼上敞开的窗口,一张亲切熟悉的笑脸:“凌子,吃饭啦,快回来!”我不觉得饿,想耍赖,玩够了再回去:“妈妈,吃的是什么饭啊?”“大米饭,炖鲤鱼!”哇!这么诱人的饭菜!妈妈的话音还没落,我三步并两步地跑回家。果然,饭桌上摆好了白白的米饭,香喷喷的松花江大鲤鱼。这顿饭,我吃得很饱,很香;那饭、那鱼的味道,是我一辈子也忘不掉的。以至于那以后,每天在外面玩耍,都会不自觉地等待从天空飘来妈妈那一声“凌子——,吃饭啦”的呼唤。以至于到了我有了自己的家,还抵不过儿时那顿“大米饭、炖鲤鱼”的诱惑,曾几次按着妈妈的作法尝试着自己去做,可就是怎么也做不出当年妈妈做的那顿饭的味道来。妈妈说:“那是在那个国家每人每月只供应1斤大米,吃一次江鲤鱼差不多要用去一家人两三天的生活费的年代才能吃出的味道啊!”妈妈的话着实让我惭愧了好一阵子,那时,我怎么只从妈妈的呼唤中,听懂了她给我的快乐,却一点也没听出妈妈的忧伤呢?

那是在那个被现实扭曲了的年代刚刚结束的时候,好像一夜之间祖国发生了巨变。一天,妈妈兴奋地把一张《人民日报日》放在我眼前,上面有一条爆炸性的消息,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我没有妈妈那样激动,因为,我觉得高考与我这个读着“红宝书”完成了中小学学业的人来说实在没有什么相干。几天后,见我没有什么反应,妈妈便与我坐下来进行了一次谈话。她说;“多好的机会,幸好赶上了,试试吧!”我说:“心里空空的,拿什么去试?”她说:“生活是公平的,别总是以为受捉弄的只是你。”我沉默。她又说:“女儿,读书才能改变你们这代人命运的道理你总该懂吧?”我还是沉默。“你怎么,怎么鼠目寸光呢!”我依然想沉默,可是,当我抬起头与妈妈的目光相撞时,我的坚持软化成了两行滚烫的眼泪,妈妈那失望又企望的眼神,就是一种无声的却足能使你心灵的堤岸坍塌的呼唤,唤醒了我感悟母爱的那支顽固的神经,唤来了我战胜自己的勇气。于是,懦弱的我变得坚强,于是,我开始挑灯夜战,废寝忘食。结果,我以较好的成绩成为了千***万马过独木桥的最初年代里的百里挑四。如今,回头去看与我同龄的人,大多虽两鬓斑白,却仍在为衣食奔波、忧虑,我从内心感激母亲的高瞻远瞩。

那是在我40岁,我的事业、家业正蒸蒸日上的时候,不幸突然从天而降。我的右腿股骨头部位骨折,医生看了片子后说:“这个年龄的人,这个部位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极大。恐惧让我一度变得坚强的性格又回到了懦弱,常言道,伤筋动骨一百天,可我在床上养了两个一百天之后,医生看了片子还在摇头。我开始绝望,每天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流泪,年近70岁的妈妈每隔三两天就跋涉十来里地来看我。一天,她来了,没怎么说我的病,倒说了不少她自己的坎坷,临走之前她说:“人呢,活得就是一个刚强,刚强了,就没有翻不过去的山。”忽然,若有一条清凉的小溪从心间流过,混沌的灵魂豁然清醒。我触摸到了妈妈心底真正的痛苦,不是为她自己所经历过的坎坷,而是为女儿眼下的脆弱。用心良苦的母亲,您是在帮我呼唤从前曾经拥有的那份坚强啊!第二天,我就从床上爬起来,学会了拄双拐,然后辞去了保姆,用拐做右腿,自己煮饭,自己料理自己。虚弱的身体变得结实了之后,我就拄着拐棍上班,不久,我就脱掉了拐棍。一天,我拿着片子,出现在医生面前,医生眼睛睁得老大:“恢复得这么好,简直是奇迹!”医生开玩笑地说:“走两步,走两步看看!”有妈妈的呼唤在耳畔,我相信,人生永远都不会迷茫

以呼唤为话题的作文篇4

6.根据提示,将下列诗句进行分类,填写序号即可。 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③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④树叶的碧意是一个流动的海。 ⑤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化静为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韵和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沙砾”“小草”“蚂蚁”中任选一种。仿照下面的句式,写一组句子。 棉花,没有菊花的五彩斑斓,也没有荷花的芳香迷人,但它用最质朴的面貌,带给人温暖与体贴。

8.说起最短的现代诗,人们会提起北岛的《人生》,这首诗只有一个字:“网”。仅这一个“网”字就可以启发我们无限的联想,请谈谈你由此想到了哪些,并写出其中的两个方面。

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文后问题。思念 舒婷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有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9.用“/”标出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①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 ②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③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④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10.这首诗有朦胧、深远的意境,这种意境是怎样产生的?请说说你的理解。 我的理解: 11.这首诗表达了女诗人什么样的情思?请谈谈你的思考。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新 叶①一夜春雨。清晨,我撩开白色的帘幔,一眼瞥见小窗下那几根光秃秃的枝条上,冷不丁里爆出些淡绿、鹅黄色的嫩芽。“新叶!”我不由眼睛刷地一亮,惊喜的叫出声来,陡然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气息从面前拂过。啊!你好,新叶!②大自然里的花五彩缤纷,而“绿色的花”却十分罕见,如果说我见过的话,那就是新叶了。③人们总是把燕子飞来当作春天来临的预告,而我认为,新叶,才真正称得上春的使者。早在严酷的冬天,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冀,坚定执着地等待着,积蓄着。一旦冰消雪化,它便急不可待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怯怯地朝四处窥探一遭,然后,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切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来。不几天,就星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④新叶一天天长大了,伴着春的脚步。转眼间,便是满目翠绿。仰头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片片澄明透亮,青翠欲滴,恰似一芽芽鲜嫩的新茶投入沸水里。老远看来,却见一团团、一簇簇,浓淡相间,亭亭如盖。密处,浓得深邃,像汩汩流油;稀处,淡得清亮,像一层薄薄的光晕。⑤然而,倘若它只有惹人喜爱的风姿,怎值得我动之以情?留意观察许久,我发现一些使我敬慕的——它的德行和情操。⑥新叶的一生是短暂的。春天萌芽,夏日生长,秋风起后,大都飘飘去了。短暂的一生,却洋溢着无穷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爱。首先,它从不挑剔所处环境的恶劣。可安家于深山僻野,或置身繁街闹市,忠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它辛勤地工作着,日夜不停地吸收二氧化碳,输出新鲜氧气。它用自己的身体装点河山,美化环境,为大道挡阳拦沙,为路人庇荫遮雨。它扶持着艳丽的花朵、香甜的果实,却从不炫耀自己。默默地专心致志地垂着绿阴,谦逊而不卑贱,清高而不 A ,淡妆自持,深根自养,忘我奉献。大地的***汁养育了它,它抱以一腔忠诚。即使凋落下来,也总是齐齐地集在树根前,不肯离去。而且,大多是叶面朝下,把最后一吻献给大地母亲。⑦也许是因为“绿肥红瘦”的缘故,花朵常常比绿叶更容易博得人们欢心。可是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没有绿叶的“无穷碧”又哪来花朵的“别样红”?我赞美绿叶!⑧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又何乐而不为呢。人生,本该像它一样青翠、蓬勃、谦逊、诚恳。⑨朋友,愿你生命之树常青,永远长满绿油油的新叶,四季常青。12.根据第⑥段内容,思考A处应填写的词语,并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谦逊而不卑贱,清高而不 13.文中赞美了新叶诸多可贵品质,请你简要写出其中四种。⑴ ⑵ ⑶ ⑷ 14.作者赞美新叶的目的是什么?

以呼唤为话题的作文篇5

【关键词】良知生存此在召唤罪责存在不之状态自由

海德格尔的良知之思充盈着原创性的思想震撼力。本文跟随海德格尔的良知之思,力求在此跟随中真正突入良知这种生存现象。

一.良知现象的生存论视野

一说到良知,各种人类学的、心理学的、生理学的、伦理学的以及神学的理论、观点和学说便纷纷涌向我们。把这些关于良知的理论、观点和学说粗略归结一下,大致可分为“内在”和“外在”两大基本的解释方向。一种方向是将良知解释为某种闯入人心灵或制约着人心灵的异己力量。沿此解释方向,人们往往最后又为这种外在力量确定下一个拥有者,如“公共良知”或“上帝”之类。与此相反,另一种解释则沿着内在的方向,将良知解释为人所固有的某种生理-心理的先天要素或本能,如性善、性恶、普遍律令等等。不管沿这两大解释方向还可衍生出看起来多么丰富具体甚至相互对立的良知论形态,但它们都共同分享着一个相同的本质:良知是一种现成在手或现成上手的东西,或作为现成在手的生理-心理潜能,如性善、性恶、清白的良心抑或罪恶的良心等等;或作为现成上手的威慑力量,如公共良知、天地良心、上帝等等。一个人若干了见不得人的事,你不要以为可以做得滴水不漏,天衣无缝,做得天不知,地不觉,不要忘了,在天地之上始终还有一双眼睛在时时刻刻地注视着你的一言一行。这双无情的眼睛会没日没夜、一生一世影子般地跟定你,让你永世不得安宁。假如你根本不相信有这样一双外在的眼睛,你不信神不信鬼,不信天堂地狱,不信天打雷劈,可你仍然不要以为就可以为所欲为,因为虽然天不知地不觉,可你自己却不能不知。换句话说,你自己人性深处的某种良知本能终究会被引发出来:每到夜阑人静之时,你的良知本能就会促逼你自我谴责,自我鄙视,乃至让你终生饱受“良心不安”的肆无忌惮的摧残。

诸如此类的良知论,在海德格尔看来,不是对了,也不是错了,而是简直就“意味着把良知这种现象抹灭”(《存在与时间》,1999年中译修订版,第309页。以下凡引此书,均只注页码)。这类流俗的良知论“都太过匆忙地跳过了良知现象”(第316页)。确实如此。无论是沿“外在的”方向还是沿“内在的”方向去解释良知,都已经将良知作为某种现成的或已完成了的东西,而良知一旦被当作这类现成的东西,良知本身便已经冰消瓦解,就是说,这类对良知的解释已经错失了良知现象本身。更具体点说,如果良知是现成在手或现成上手的东西,那就必然意味着:第一,不管作为良知的眼睛是如何的锐利,那都是一双“异己”的眼睛,这等于说,我们自己压根儿就没有良知,既然如此,那就完全不存在什么“良知的声音”,因为对于没有良知的存在者来说,那“声音”根本就传不出来,传出来了也是“对牛弹琴”。第二,“内在的”解释方向虽然将良知归结到人本身,但此种解释仍然“抹灭”或“跳过”了良知现象本身。一个人突然间“良心发现”或相反竟然“丧尽天良”,这被发现抑或被遗弃的“良心”是同一个良心,即同一个虽埋藏至深但却是早已摆在那里等待着被“发现”或“遗弃”的现成在手的良心。然而,发现也好,委弃也罢,我们无法回避的逻辑是,这个被发现抑或被委弃的良心对于发现者或委弃者来说,乃是一个可以发现从而也可以遗弃的实质上的“它物”,一如我身上的器官虽说是“我的”,然由于它们是可替换的或可缺失的(如因病变而替换或缺失),故而实质上是“我的它物”那样。所以,尽管“内在的”解释将良知内收到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本能,但良知仍被从根本上领会为现成的东西。这意味着,一个人若发现或泯灭了良知,那只不过是他碰巧发现或泯灭了,而我却没有同样的遭遇而已;或者意味着他的发现抑或泯灭的心理-生理本能比我更强而已。很明显,这等于说,在发现之前和泯灭之后,人是没有良知的;而这在逻辑上又等于说,在发现之后和泯灭之前,人也是没有良知的;一句话,反正人其实“前后”都是没有良知的。于是,这种将良知内收的解释同将良知外放的解释最终殊途同归:它们均急躁地跳过了良知现象本身,都以人自身是没有良知的为其必然的逻辑前提或归宿。

毫无疑问,人作为人肯定是“有”良知的。但良知之成其为良知,却绝“不是摆在那里的、偶尔现成在手的事实”(第309页),无论这种现成的东西被规定为上帝、绝对、理念、生理-心理要素、普遍律令、人之本性还是什么别的东西。良知乃一种彻头彻尾的“生存现象”,一种与所有世内的现成事物根本不同的生存现象。作为一种生存现象,尤如海德格尔指出的那样,良知“只‘存在’于此在的存在方式中,它只同实际生存一道并即在实际生存之中才作为实情宣泄出来。”(第309页)这意味着,一切在与世内现成在者打交道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对象性的入思方式,均无法真切地通达良知这种源始的生存现象。海德格尔认为,要想通达良知这种生存现象“首先应得把良知追溯到其生存论基础和结构,使它作为此在的现象而明显可见。”(第308页)然而,“生存”(Existenz)这个词究竟在说着什么?或更具体地问,作为生存现象的良知究竟在如何向我们道说?

人有良知。这话几乎是透明的,因为它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日常经验。但是,只要我们稍加思考便会发现,这种日常经验现象乃是一个既透明浅显又隐蔽至深的现象。让我们的思跟随这话中的每一个词的引导。首先是“人”。当我们说“人有良知”时,这里的“人”已经被悄然看成了一种现成的存在者,比如“理性的动物”,“说话的动物”,“劳动的动物”等等。诸如此类对人的领悟并没有错,只不过它们不真正切己,即没有真正切入人之为人存在的深度。人之为人就因为他现成地具有理性、会说话、会劳动吗?就像其它动物之为其它动物就因为它们也现成地不具有理性、不会说话和不会劳动那样吗?一个因痴迷某事而“丧失理性”或因突发事故而丢失“说话能力”或“劳动能力”者就不是人了吗?何况既然这些规定能被“丧失”,这本身不正是凭借它们无法将人打捞干净的存在性确证吗?在我们将这些关于人的解释伸展开去企***将人锁定在某一个或某几个乃至所有规定的总和之上时,我们实际上明显踏空了。踏空了并不是漏掉了什么,恰恰是始终漏不掉“什么”。人的确能成为各种什么,如能成为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宗教徒,一个艺术家等等,但这个“能成为”本身已经摆明了这样一回事:人不是他能成为的任何什么,人之为人始终“超出”或“先行”于他已成为的什么。这种“能成为”、“超出”、“先行”其实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生存”。人只有首先生存着,才能生存为什么。但是由于人总是“被抛”地已经成为了什么,如一个人不是工人就是农民,不是农民就是学生,不是在岗上的日常角色,就是在岗下的无业游民等等,所以这些相互间似乎没有缝隙的板结化和链条化了的“什么”极顽固地遮蔽着生存现象本身。正是这种遮蔽使得“生存”转呈为生存的“什么”,从而使得人从人的生存中跌落了出来。人能是什么,但他不是什么,而且只有括去了一切现成的什么,人之生存现象本身才会源始而又真正切己地显现出来。海德格尔以“此在”(Dasein)命名人,其根本意向便是力***撑开已凝固化了的总是作为什么来呈报自己的人自身,进而让人这种非现成存在者的生存现象在括去了一切什么之后自身显示自身,即逼出它,让它在场并维持住这种在场。

如果人即此在,而此在又总是作为什么都不是的生存本身,那么良知显然属于此在的生存现象。此在有良知,从而此在也可能没有良知。于是,我们通常会问:那么什么是良知?只要以这样的方式发问或思考,我们便已经错失了良知现象本身,因为良知之为良知,正如上文所述,就在于它根本就不是任何现成的什么,无论这种什么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这意味着,必须首先括去一切以“什么”为范式的入思方式。然而,作为现成的“人”及其“良知”被括去而还原为生存现象之后,在“人有良知”这话中最终落入我们眼帘的便剩这个“有”了。这个似乎最透明实则最隐蔽的“有”,确系事情的秘密之所在。如果说此在及其良知是生存现象的话,那么这正是由“有”这个词道说出来的,就是说,此在及其良知现象正是在有之有中展现出来的。为了让这个“有”作为生存现象显现出来,我们不妨从流俗的入思方式入手。

此在有良知。按对象化的入思方式,这话听起来就象是说“我有别墅”一样,二者不仅在其语法、逻辑和范畴的形式上一样,关键在其“有”上是一样的。别墅作为客体摆在那里,“我”则作为主体立于作为客体的别墅之旁。于是,我有别墅这话说的便是:一个作为主体的在者对一个作为客体的在者的占有或拥有,前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安排、使用、改造、出租后者,即随意处分后者。由于我和别墅均被领悟为现成的存在者,故而“有”在这里所标画的便只能是这两个现成在者之间的现成的“关系”。然而,此种领会虽然不错而且实用,但却是以错失源始的“有”之现象本身为代价的。在我有别墅的有中,真正一直在场的或者说真正自身显现着的现象,决非由一个***自存的现成主体与一幢由死的砖瓦钢筋水泥之类的东西垒积而成的建筑物所形成的“关系”,毋宁说是生存着的我存在于世的种种生存现象的展显、打开和收拢,就是说,我作为此在的“此”在我有别墅的有中呈现了出来。我有别墅,所以我栖居于此,在此遮风避雨,在此仰天俯地,在此生儿育女,在此接待亲朋,在此思前顾后,在此喜怒哀乐;我有别墅,这“有”显现出我作为一个特殊阶层的工作和生活样态:事业成功,收入颇丰,生活富有,身份上流,等等,等等。显而易见,在我有别墅中,这个有之所有的并不是两个现成的主客体之间的某种“客观的”抑或“主观的”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而是一种作为可能性的活生生在场的生存现象;换言之,上述种种作为可能性的生存现象组建着我有别墅中的“有”本身。

只要此在生存着,就总已经有着什么;但不管此在是已经有别墅、汽车还是头衔、名誉,就是说,无论此在已经有什么,此在都不皈依任何什么。在此在有别墅之际,此在之有并不穷尽于别墅,有别墅只是有之为有的现象显示,而且此种显现着的有还不过是此在之有的“一种”可能方式,此在之有并不会因任何一种有而增加抑或消耗分毫。这意味着,尽管此在之有总是被抛地已经有着某种什么,但一切被有着的什么都挡不住这样一个更深刻的现象学实情:此在之有的有本身始终已经“多于”、“超出”、“先行”于一切现成之有的有什么,否则此在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或者换一个说法,此在之有倘若能有什么的话,这个有便不能撞碎在任何什么上,不能为任何什么所吸尽,从而能作为什么也不是的、能括去与一切什么的关联的“有本身”才可能。但是,也许我们顽固的入思方式仍会不妥协地追问:那么这个“有本身”又是什么呢?它不是什么,不是“理念”、不是“绝对”、也不是“纯形式”,而是现象学意义上的区别于一切现成的什么的“空无”状态。有本身作为空无不是什么,可它存在着,用生存论的语言说,有作为无,无化着,生存着。

一旦我们的思突入了这种现象学的通道,我们就可以让作为生存现象的良知在拆除了“遮蔽物”之后,真正作为生存现象自身“显摆出来”。

二.良知之显现:操心的召唤

良知不是什么,可此在有良知。那么此在是如何有良知的?换一个更明确的问法:作为此在生存现象的良知是如何作为生存现象展现自身的?海德格尔写道:“一声呼唤,不期而来,甚至违乎意愿。”(第315页)一声呼唤,良知就“是”这声呼唤。说良知是呼唤,这绝非对良知的“诗化”描述,绝非“一种‘形容’,像康德用法庭来形容良知那样”(第311页),毋宁是说,呼唤“组建”着良知现象,或者说,良知展显自身为“呼唤”这种生存现象。然而,呼唤何以成其为呼唤?呼唤只有在被听见的时候才成其为呼唤,呼唤才到场。因此,说此在有良知,这等于说此在以倾听呼唤的方式置身于良知之中。现在需要深入的是:此在究竟如何倾听呼唤而处身于良知之中?

此在首先和通常以常人的方式沉沦在世,这使得“此在迷失在常人的公论与闲言之中,它在去听常人本身之际对本己的自我充耳不闻。”(第311页)但是,沉沦在世挡不住作为能在的此在自身。良知作为呼唤首先便展现为“打断去听常人”,“这样一种打断的可能性在于直接被呼唤”(第311页)。此种打断常人的直接呼唤令此在徒然惊惶,从而将作为能在的此在从沉沦在世的既成状态中唤回。这里必须高度专注的是,所谓“从···唤回”,说的并不是把此在从一种既成状态唤到另一种被规定为“回”之处的既成状态,如某种被公认为“善”或“道德”的既成状态,即不是从一种“什么”转换到另一种“什么”上去,而恰恰是将总以“什么”为其存在方式的常人唤回于此在自身,即那个不是什么但却总被什么遮蔽着的此在自身。这就是说,所谓“唤回”实质上乃是括去了一切什么之后的此在自身的现象显现。正是这个此在自身作为良知的直接呼唤,才会令总是迷失于既成状态的常人此在徒然惊惶,击中它,并摧毁它。

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为我们展现了良知的这种“打断去听常人”的直接呼唤的经典案例。偷了卞福汝主教银器的冉阿让垂头丧气地被警察带回到主教家。这时主教以最快的速度迎了上去,对冉阿让说:“呀,您来了!我真高兴看到您。怎么!还有那一对烛台,我也一齐送给您了,那和其余的东西一样,都是银的,您可以变卖二百法郎。您为什么没有把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主教的这一席话简直让冉阿让目瞪口呆:“冉阿让睁圆了眼睛,瞧着那位年高可敬的主教,绝对没有哪种人类的文字可以表达出他的面色”。当主教把两个银烛台送给冉阿让并让警察放冉阿让走时,冉阿让被彻底命中了:“他仿佛在梦中,连字也吐不清楚”,“他全身发抖”,“简直要昏倒了”。这里有几个明显展开的环节。

冉阿让在被警察带回到主教家之前和之时,他向来存在于常人的既成状态之中,就是说,冉阿让作为此在是以常人的方式现身着、领悟着、言说着在此:既然偷了别人的东西,触犯了“不准偷盗”的普遍律令,并且被警察现场抓个正着,那么接下来的事情作为可能性似乎已经完全变成必然性了:在作为受害者的主教或愤怒或冷漠的证词中重新入狱。然而,主教的行为彻底震撼了冉阿让。这是一种从根本上超过了让冉阿让再坐十九年牢甚至判死刑的真正脱胎换骨般的震撼,因为在这种震撼的威力掠过之处,作为“常人”在此的冉阿让被就地处决了。需要追问的是,这个一直以常人方式在世的冉阿让是怎样被消灭的?首先呈现

出来的现象环节显然是“直接呼唤”。冉阿让作为常人在场的一切,即他置身于其中的常人世界,如他的“曾在”,他的“能在”,他的“将在”,一句话,他所操劳和操心的一切,徒然间被良知的“直接呼唤”打断了。必须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直接呼唤”并非主教的言行(在雨果那里,主教是良知的化身,其言行代表着“良知的声音”,这个问题论及“谁是呼唤者”时再展开)。对于作为打断常人的直接呼唤的良知来说,主教说了什么和干了什么并不重要,因为冉阿让作为能在可能对主教的言行完全无动于衷;重要的是作为常人的冉阿让既定的日常生存世界被打断了,即被主教的言行所蕴含着的那种无声的、却又“不嘈不杂、明白单义、无容好奇立足”(第311页)的“意指”展显撞得粉碎。撞碎日常既成的生存可能,这本身就已构成一种直接呼唤。冉阿让的日常世界之所以崩溃,并不是因为作为良知化身的主教的善行从“外面”摧毁了它,而是由于主教的言行为冉阿让打开了一个完全没有意想到的生存方式,这种方式作为生存的可能性,突然间照亮了冉阿让作为此在的此在性,就是说,直接呼唤这种此在性。当冉阿让的日常生存方式被撞碎,当作为此在的冉阿让“听见”即领会到直接呼唤时,良知发生了,良知到场了,或者说,良知?源蚨铣H说闹苯雍艋降姆绞阶魑窒笞陨硐园诔隼戳恕!耙哉庵址绞胶艋阶哦钊擞兴旎岬亩骷词橇贾保ǖ?11页)。

良知是呼唤,在打断常人的直接呼唤中良知脱颖而出。要强调指出的是,所谓“直接呼

唤”绝非任何音声言词表达之类的东西。“呼声不付诸任何音声。它根本不付诸言词”(第311

页)。主教确实对冉阿让说了很多话,但这些话本身却不是呼唤,不是良知。换句话说,命中作为此在的冉阿让的不是诸如“我真高兴看见您”、“还有那一对烛台,我也一齐送给您了”这些作为音声、作为言词、作为表达的话语本身,而是这些话语沉默地宣示出来的另一种生存的可能性,这种生存可能性作为可能性本身无言而又振聋发聩地呼啸而来,将冉阿让的日常此在席卷而去,带离日常生存的既成状态,带回到“悬空”的作为能在的生存本身之中去。因此海德格尔说,良知作为言谈“只在而且总在沉默的样态中言谈”,而言谈作为召唤“就是唤起这个自身到它的能自身存在上去,因而也就是把此在唤上前来,唤到它的诸种可能性上去”(第314页)。

既然良知由呼唤现象所组建,那么现在需要进一步探入的是:这个展现为打断常人的、以沉默方式言谈着的呼唤现象本身的现象结构。良知作为呼唤,显然有两个基本的构成环节:被召唤者和召唤者。被召唤者是谁?“在良知的呼声中,什么是话语之所及,亦即召唤之所及?显然是此在自身”(第312页)。如上所述,良知作为呼唤首先就展现为“打断常人”,这等于说,为呼唤所及的被召唤者正是常人的存在,即那个已被委弃给了日常在世之可能性的此在自身。被召唤者就是那一直以常人的可能方式在场的冉阿让。作为被召唤者,冉阿让并非一个现成的主体,就是说,被呼唤唤起的并不是作为现成主体的冉阿让,而是冉阿让作为此在的那个“此在自身”。作为现成主体的冉阿让就是那个处在常人生存的既成状态中的冉阿让,即那个因偷了一个面包被判了十九年苦役并因这种不公正的处罚又反过来判了社会甚至上帝的罪的冉阿让。这样一个在常人既定的生存轨道上以强大的惯性生存着的此在突然间就崩溃了,因为良知作为呼唤,将“常人驱入无意义之境,但那在召唤中被剥去了栖所和遮蔽的自身却通过呼声被带回其本身”。(第313页)冉阿让作为常人在场的一切都在良知的呼唤中被跨越了,被打碎了,而这种跨越或打碎以展现出生存的另一种可能性之方式,将一直被常人在世的方式遮蔽着的“能自身存在”或“此在本质上就是而且一直已经是能在”的这个此在自身带回其自身。我们之所以说冉阿让被“命中”了,就是因为召唤所及的不单单是这种抑或那种生存可能性,而是那个使冉阿让能作为此在生存的“此在本身”。

如果被召唤者是此在自身,那么召唤者又是谁呢?同样是此在自身。海德格尔说:“呼声无疑并不来自某个共我一道在世的他人。呼声出于我而又逾越我”(第315页)。然而,在我们的例子中,召唤者不正是那个与冉阿让一道在世的作为他人的主教大人吗?主教确乎是一个他人,可呼唤者却绝不是这个作为他人的主教。同冉阿让一样,主教也是生存着的此在。作为生存着的此在,主教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展示出另一种生存的可能性。但是,这种以此在方式显现着的能在并不是一种异己的力量,仿佛主教就是作为这种异己的呼唤者将良知从外面硬塞给冉阿让似的。“良知向来是我的良知,这不仅意味被召唤的向来是最本己的能在,而且也因为呼声来自我向来自身所是的那一存在者。”(第319页)被召唤的是已托付给某种既成状态的冉阿让的日常此在,而之所以这种日常此在受到召唤,就在于作为此在的冉阿让本质上“能”被召唤,他能退出、能委弃他一直置身于其中的那种已具有强烈板结化倾向的生存方式。冉阿让被震撼了,然这种震撼绝不是发生在作为现成在者的两个不同主体之间。震撼是“存在”的震撼,也只有“存在”才会将一切日常既定状态悬空从而产生真正的震撼。冉阿让猛然间不仅看清了自己处身其中的日常生存状态,听见了随之而来的由存在的震撼发出的呼唤,而且他之所以能有这种“看清”和“听见”,就是说,作为此在的冉阿让之所以能被唤醒,那仅仅是因为冉阿让绝非一个已完成了的现成在者,而是一个本质上始终以能在方式生存着的“能在自身”。所以,召唤者并不是作为他人的主教,而是冉阿让的此在自身:在召唤发生之际,被召唤的此在听见了此召唤,这种“听见”本身就已经是“此在自身”的现象显现,就是说,当冉阿让听见召唤时,他的“此在自身”已经到场。在这种此在自身对自身的召唤中,亦即在海德格尔所说的“出于我而又逾越我”的召唤中,作为活生生生存现象的良知将自身作为现象显摆了出来。

此在总以此在的方式此在着,它总不断地已经把自身托付给并且不能不托付给生存。但是正如前文所说,生存是括去了一切什么之后的存在本身。这意味着,此在作为生存着的能在,就是“它存在并作为它所是的存在者而不得不以能在方式存在”(第316-317页)。海德格尔称这种此在向来置身于其中的生存状态为“被抛状态”。所谓被抛状态说的不是某种现成的主体被外部客观世界所决定的那种“被决定性”,而是说的此在根本的生存方式。此在之为此在,就在于它始终被抛入这样的生存状态:作为能在,它虽然总已经是什么,但作为能在,它又始终能退出能超出一切既成的什么,而且只因为它能退出能超出什么,才会有它的“是什么”;这意味着,此在作为此在,是而且不得不就是它的这个“能本身”,就是说它被抛入“无家可归”的生存状态:作为此在,它无依无靠,既无现成的“由来”,也无现成的“所去”,它只是不得不“去存在”,不得不“存在在此”。“无家可归是在世的基本方式”(第318页)。唐朝诗人陈子昂诗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简直就是一首无与伦比的“此在之歌”:它将此在的那种“在世界之无中的赤身的‘它存在’”(第317页),那种被抛的无家可归的生存状态,那种深渊一样的“此在自身”,以真正纯洁的诗-思的语言道说了出来。

然而,由于此在通常以非本真的常人方式在世,此在被抛的无家可归的生存状态向来被这种那种作为什么的日常关联或日常角色锁闭着。“此在躲避被抛境况,逃到臆向的常人本身的自由中去求轻松。”(第317页)假如主教“依据事实”指证冉阿让,那么冉阿让会万分沮丧地重回监狱。但这样一来,冉阿让便不会产生命中式的震撼,因为受到攻击的只是其日常此在(即偷窃、坐牢、再偷窃、再坐牢的日常循环),而不是他的作为此在的“此在自身”。冉阿让会虽泄气却“轻松、自由”地重返他早已熟知的日常世界。但是冉阿让被命中了。他被命中并非因为他怕主教的善行,更不是因为他怕主教的指证而重返监狱,而是因为他“作为被抛此在的最基本的展开状态把此在在世摆到世界之无面前,而此在就在这无面前,在为其最本己的能在的畏中生畏。”(第317页)这就是说,作为此在的冉阿让之所以被命中,之所以“发抖”、“昏倒”、“逃跑”、“心碎”等等,无疑是因为他(一个力大无比而又因社会的不公正对待决心报复社会的“他”)真正地“生畏”。但冉阿让畏之所畏者既非主教、警察,也非监狱,即不是以日常方式展开的任何什么。当冉阿让以为主教会指证他,以为警察会抓走他,以为自己会重返监狱时,他却一脚踏空了:他的种种惯性的“以为”落空了,他的可依可靠以日常方式在场的“世-界”被抽空了,他作为此在被推回到他的“此在自身”,被“摆到世界之无面前”。这种空无化着自身、深渊一样的此在自身,就是冉阿让的畏之所畏。“除了在畏中暴露出来的此在本身的能在,还给此在剩下什么?除了向着只关此在的这一能在唤起,还该怎样呼唤?”(第317页)作为此在的冉阿让一直以常人的方式在世,但任何既定的在世方式实质上均无法锁定冉阿让的能在。当冉阿让在畏之所畏中被命中时,他作为此在就已经“超出”自身,“先行”于自身。海德格尔把此在存在的这种现象整体,即“先行于自身已经在世的存在”(第222页)称之为“操心”。操心乃此在作为整体生命存在的现象学标画。以呼唤方式显摆自身的良知,实际上正是此在作为整体生命存在的活生生的见证。良知的呼唤既不证明上帝的存在,也不证明善的生理-心理要素的存在,而只证明了此在能作为本真的整体生命存在而存在。因此,良知的呼唤说到底就是操心的召唤:“良知公开自身为操心的呼声:呼唤者是此在,是在被抛境况(已经在···之中)为其能在而畏的此在。被召唤者是同一个此在,是向其最本己的能在(领先于自己)被唤起的此在。而由于从沉沦于常人(已经寓于所操劳的世界?┑淖刺徽倩匠隼矗嗽诒换狡鹆恕A贾暮羯戳贾旧恚诖嬖诼凵现钥赡埽驮谟诖嗽谠谄浯嬖诘母κ遣傩摹薄#ǖ?18页)

三.召唤之领会:有罪责存在

良知是呼唤,它将自身显摆为呼唤。然而,只有当呼唤的“声音”被听见即被领会时,呼唤才成其为呼唤。那么,这个“呼声”究竟在说着什么呢?海德格尔一语破的:“良知的‘声音’这样那样,无非在说‘罪责’。”(第320页)

在一切对良知呼唤之领会的经验中,首先挤上前来照面的是日常知性的罪责概念。海德格尔将这种罪责概念归结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在负债、拖欠、剽窃、拒付、巧取豪夺等等操劳活动样式上的有罪责存在,亦即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不满足他人的财产要求从而导致“缺欠”意义上的有罪责存在。另一种是在“有责于某事”意义上的有罪责存在,亦即因违反法则而成为某事的“原因”或“事由”从而有责于某事。无论上面哪一种日常罪责形式,其本质都在于:有罪责或罪责存在触及到的总是某种现成的东西。其所以有罪责,不是欠了他人某物引起的,就是触犯了普遍必然的“应当”或“不应当”导致的。所欠之物是操劳活动中的现成东西,所违之普遍法则也是日常在世的既定法则。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种奠基在对权益进行“结算找补”基础上的罪责存在,显然正是沉沦在世的常人所领会的罪责存在。常人就是根据这类“公共良知”、“普遍伦理”、“基本道德”等等来裁判和定夺别人以及自己的过错与罪责的。

一切日常的罪责存在总是相对于或者比照于某种现成性而来的“缺欠”,如既定的可找补的“责、权、利”之缺欠,或现成的可结算的“应当”之缺欠。但是,正如海德格尔指出的那样:“生存按其本质而言不可能在这种意义上缺欠任何东西,这并非因为生存是完满的,而是因为其存在性质始终有别于一切现成性。”(第324页)冉阿让之所以在良知呼唤中受到“罪责”的致命袭击,并非因为他侵犯了现成公认的“不应当偷盗”的普遍律令,从而产生了对被侵犯律令的亏欠。事情刚好相反。当冉阿让偷了主教的银器而再一次触犯现成法则时,对于社会来说,冉阿让无疑是有罪责的;可是对于已经判了社会的罪的冉阿让来说,恐怕最多是碰上了一件类似“偷鸡不成倒蚀米”的倒霉之事而已。换句话说,对于刚开始实施报复社会的冉阿让来说,作为良知呼声之领会的罪责存在压根儿便可以不发生,因为他可以认为他不欠社会的,而是社会欠他的,必须找补的不是他,而是有欠于他的社会。更何况,冉阿让还可以发出最致命的一击:凭什么触犯了那些他认为有欠于他的社会的所谓普遍法则就必然是有罪责的呢?显而易见,建立在这种结算找补基础上的日常罪责存在,并非真正切己的罪责存在。海德格尔说:“有罪责并非作为某种欠债的后果出现,相?矗氛挥小萦凇恢衷词嫉挠凶镌鸩趴赡堋!保ǖ?25页)这就是说,只有当此在的生存本身源始地就是有罪责的,此在才会有日常的罪责存在。

冉阿让是有罪责的。这与其说源于他触犯了“不应当偷盗”的公认法则,毋宁说源于冉阿让作为此在“能够不”触犯这个法则。“能够不”乃“应当”抑或“不应当”的前提及根据。这意味着,在“有罪责”的概念中有着“不”的性质,并进而有着“作为···的根据”这层含义。所以海德格尔将生存论上的罪责概念界说为:“作为一种由‘不’规定的存在之根据性的存在,这就是说,是一种不之状态的根据。”(第324页)要领悟源始的罪责存在,我们就得从生存论上厘清这一“不”之现象。

作为被抛的沉沦在世的存在,此在一直以能在的方式置身于这种抑或那种可能性之中,它始终被抛地“不”是或放弃了另一种可能性。换言之,作为能在,此在总已经被抛地是某种可能性,但这种已是的可能性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对其它可能性的否定,就是说,处身在一种不之状态中。此种不之状态不是逻辑学与范畴论上的“不”或否定,而是此在之为此在源始的、在场的生存现象。因此这种“不之状态绝不意味着不现成存在、不实存;它所意指的‘不’组建着此在的被抛境况这一存在。”(第326页)只要此在生存着,它就始终已经在沉沦在世中被抛地“不”着。作为不着的存在,此在自身是空无,而且是这种空无的“空无化”;作为无之无化,此在自身因而是一个真正无底的深渊。这里的无或深渊,绝非流俗意义上的在诸“实有”之间作为其缝隙的“虚空”,绝不是实有之阙失,而恰恰正是实有的“存在”本身,是实有之为实有的显摆出的现象本身。这意味着,作为无之无化,此在自身乃真正源始的自由存在。刚出狱的冉阿让为自己找到了报复社会的强有力的根据,如法律处罚的极不公正,刑罚的极不人道,社会的无情冷酷等等。凭借着这些根据,冉阿让似乎跳出了此在生存的不之状态,因为将自身锁定在“报复者”上,这似乎已使冉阿让?纳娲幽侵植恢刺侵治藁抛陨淼淖杂勺刺淞顺隼矗恢忠砸蚬叵滴莸南殖缮鲜值纳孀刺?墒牵贾暮艋胶敛涣羟榈夭鸪艘磺幸蚬莸恼诒危桨⑷弥苯亓说钡乇苹氐侥歉鑫藁抛陨淼淖杂勺刺鹤魑嗽冢桨⑷檬贾漳芡顺霭ǜ闯鹪谀诘娜魏稳粘R蚬亓簿褪撬担魑孀诺拇嗽冢桨⑷檬导噬鲜贾罩蒙碛诓恢刺校黄渌匀绱耍鞘窃从诨蚋萦谌桨⑷玫氖贾辗窍殖傻摹按嗽谧陨怼保茨歉鍪贾找圆恢绞轿藁抛陨淼淖杂傻拇嗽谧陨怼R虼耍飧鲎杂傻拇嗽谧陨恚褪遣恢刺母荩徽獾扔谒担嗽谥嬖冢褪谴嗽诮陨碜魑陨碇堇瓷妗?/P>

然而,这种自身以自身为根据的自由存在,并非康德式的“纯形式”自由,也绝非由黑格尔式的思辩“主观”编织出来的概念自由。只有此在的生存才谈得上自由,或者说,作为无化着自身的此在之生存源始地就“是”自由。但正象海德格尔所说,此在生存的“自由仅在于选择一种可能性,这就是说,在于把不曾也不能选择其它可能性这回事承担起来。”(第326页)自由就是承担起此在被抛在世的不之状态。所谓“承担”,说的不是日常意义上对某种已经摆出来了的现成责任的担当,而是说,此在之存在是自由的存在,自由的存在乃不之状态的根据,而“承担”就是将这个根据无遮蔽地作为自身之根据来持守,作为自身之根据来生存。唯有此在才能作为自身承担起自身,这不仅因为非现成的此在参与了此在自身的构成,更是因为此在自身实乃无化着的自由的自身。换言之,只有自由的存在才谈得上承担起自身,非自由的存在就不可能承担起自身,也无需承担自身,因为一切都是因果作用的必然结果,只能如此,别无选择。但是,将自身作为不之状态的根据来承担实际上已经摆明这样一回事:“此在之为此在就是有罪责的”(第327页)“它在其存在的根据处就是有罪责的”。(第325页)让我们再次返回到我们的例子。

冉阿让源始地就是有罪责的。这是如何可能的?冉阿让偷了主教的银器,所以他有罪责,这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这种日常的罪责概念有两个致命点。第一,假如冉阿让无自由选择而不能不偷,他就无罪责可言。冉阿让偷的行为之所以构成罪责,不是因为这个行为冲撞了普遍的规范律令,反倒是,对这些规范律令的冲撞其所以构成为罪责,那只能奠基于生存着的此在能不冲撞这些规范律令的“能不”上。这就是说,冉阿让之有罪责,并不是因为他的偷,而是因为他的“能不”偷。这种不之状态绝非“事后”才强加给冉阿让的,仿佛冉阿让“事前”必然偷似的。实际上,只要作为此在生存,不管冉阿让已经偷抑或没偷主教的银器,他都已经被抛地置身于一种不之状态:偷,意味着已经“不着”不偷;不偷,意味着已经“不着”偷;偷或不偷均为“不着”的现象显示。然而,冉阿让其所以能以不之方式生存,那仅仅是因为他作为此在的生存,实质上是以无化着自身之方式的生存。正是这种空无化着自身的“自由因”,才使得冉阿让能够偷抑或不偷什么,能够肯定抑或否定什么,亦即置身于不之状态之中。这里所谓自由因,并不是作为与“结果因”相对峙着的另一方,而是作为不之生存状态之根据的“根据性存在”,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源始的罪责存在”。这就是说,在括去了一切日常关联之后,此在作为无化着自身的自由存在,自由存在作为不之状态的根据性存在,其本身就是罪责存在。所以,在冉阿让以“能不偷”的生存方式进入“偷”的现成状态之际,罪责已经在场,他已经以“有罪责”的方式生存。深而言之,无论偷还是没偷,只要冉阿让作为被抛的、沉沦在世的自由此在生存着,他就总已经以有罪责的方式生存着,而且正因为如此,冉阿让的偷才有可能成为有罪责的。海德格尔写到:“唯有这种‘是有罪责的’,才提供了使此在实际生存着能够成为有罪责的存在论上的条件。这种本质性的有罪责存在也同样源始地是‘道德上的’善恶之所以可能的生存论条件。这就是说,是一般道德及其实际上可能形成的诸形式之所以可能的生存论条件。”(第328页)此种现象学境域中的罪责概念,极具阐释学活力,恐怕是奠基于日常罪责概念基础上的各种道德思考最终都不能不面对的。

日常的罪责概念不仅跳过了罪责之为罪责的生存论前提,而且它还有第二个更致命的弱点:它其实根本就尚未触及作为良知现象的有罪责存在。对于日常知性来说,源始的罪责存在是不可思议的,它完全听不见良知的“声音”。这是因为“罪责存在对常人自身则保持其封闭。常人的知性只识得是否满足手头规矩与公众规范。常人结算这些规矩规范受到了几许冲撞并企求得到找补。常人溜过最本己的罪责存在,以便嘈嘈嚷嚷议论‘犯错误’。”(第329页)冉阿让重犯了“不准偷盗”的法令和道德律令,所以“我们”判定他犯了严重错误或有罪责。稍加思考便会发现,这里的罪责与作为此在的冉阿让的“良知”无关,因为它是由“我”的复数“我们”来判定或者裁决的。“我”与“我们”之间绝非单单是一种单数与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我们”说的什么?说的是“常人”;“常人”说的什么?说的是“无此人”;而无此人也就意味着无良知,无良知之召唤,无对此召唤的领会的罪责存在。其实,非但“我们”关于规矩规范的结算找补不是良知现象,而且冉阿让关于他与社会之间因果上的结算找补也同样如此。作为一个标准的常人,冉阿让以常人的标准与社会结算找补:偷一个面包就判十九年苦役,如此显失公正的处罚必须向社会找补回来。这?褪撬担杂诒慌壮谅僭谑赖摹⒆魑H说娜桨⑷美此担词嫉淖镌鸫嬖谕ǔW苁潜3衷谝恢址獗兆刺衷谝恢终诒巫刺5钦蛭庋蛭环矫嫒桨⑷米魑杂傻拇嗽谠谄浯嬖诘母荽褪怯凶镌鸬模硪环矫嬲庵衷词嫉淖镌鸫嬖谟肿苁俏慌椎某谅僭谑浪诒危粤贾攀强赡艿模毫贾暮艋浇桨⑷米杂傻拇嗽谧陨砘叫眩唇桨⑷么用允в诔H顺谅僭谑赖恼诒巫刺交氐剿约鹤杂傻拇嗽谧陨砩侠矗褪撬担交氐剿词嫉淖镌鸫嬖谏侠础K搅贾搅贾倩剑秸倩街旎幔档降拙褪牵和黄平崴阏也沟娜粘W镌鸫嬖谥诒味旎嶙魑杂纱嗽谥娣绞降脑词甲镌鸫嬖凇?/P>

冉阿让是有良知的。冉阿让有良知,这并不是指他终于变成了“善良的马德兰市长”,而是指作为苦役犯的冉阿让终于听见了良知的声音,领会了他作为自由的此在自身最本己的罪责存在。海德格尔写道:“领会呼声即是选择;不是说选择良知,良知之为良知是不能选择的。被选择的是有良知,即对最本己的罪责存在的自由存在。领会召唤就等于说:愿有良知。”(第329~330页)

以呼唤为话题的作文篇6

1.在音乐中教师描述,学生闭眼睛想象:蔚蓝的大海上,一群群白鸥在自由飞翔;茂密的森林里,鸟儿们在尽情歌唱……

2.说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齐读课题。

4.这篇课文是写谁的呼声?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

二、突破重点,读中感悟

1.小结后过渡:作者失去的是怎样的一位爸爸呢?轻声读课文第一到五自然段,用心体会。划出相关句子,写自己感受。

2.交流,结合学生回答体会爸爸的杰出。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我的爸爸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3.指导朗读,读出自豪。

4.我的爸爸还是怎样的人呢?学习“机场分别”的一幕。

5.结合学生回答,体会爸爸的自信和对妻子、孩子的爱,对和平的热爱。

“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6.指导朗读。

7小结,想象一家人平时的幸福生活。

8.过渡:我们和爸爸相约――(齐读句子)

9.想象画面:假如爸爸真的凯旋归来了,当他走下飞机,我、妈妈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10.齐读机场分别的内容。

11.我和妈妈在思念中等待,等待与爸爸机场重逢的幸福时刻。可是―(在《假如爱有天意》中,教师深情诉说: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12.我们迎来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的心情?读出来吧。

13.此刻,机场重逢,我却不能――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能――我只能――我只能――

14.指名读,齐读。

15.回读机场离别时的情景,再次体会失去爸爸的悲痛。

16.爸爸走了,从此以后我再也听不到他亲切的话语。但是此刻,我却分明听到了他的呼唤,他呼唤的是――全世界都听到了,他呼唤的是――

17.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我的爸爸还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同学们,现在再读这两句话,你的心中除了自豪,更多的是什么?

三、结合资料,攻破难点

1.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爸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爸爸用生命捍卫的和平实现了吗?轻声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看看当今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吧。

2.指名回答。

3.出示当今世界一些战争情景,学生观看。

4.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呼唤什么?

5.小结:1945年,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战争的胜利。但是不论是51年后的1996年,还是现在,和平之神都没有永驻人间。和平之花是那样的美丽,但它又是那样的娇嫩,那么容易遭到破坏。

四、深究课题,升华情感

1.再看题目,这还仅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2.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我们呼唤的是――

3.在《让世界充满爱》中,教师激情呼唤:我、你、他,大家都在呼唤,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不断壮大热爱和平的力量。我们希望一起(齐读)――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五、总结全文,指导表达

在语文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情”。

1.以境激情

学生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是孩子对战争了解的太少,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和平的概念及切身的体会,以及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我充分发挥了音乐的作用,让孩子们或在伤感的音乐中任泪水流淌,或在悲壮的音乐中受到心灵的震撼,或在纯净的音乐中憧憬对和平的向往……同学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他们不仅体验了文本内容,更在这样的情境中经历了一次情感的历程。

2.用情点情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激情,而这种情首先要由教师来点燃,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充满激情,才会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情感。在备课时,我几次停笔,因为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而在教学中,我自己做到了全程全情投入,把我体会到的骄傲、深情、幸福、悲痛、热爱……通过我的语言、我的神情、我的动作传递给学生,为学生营造浓浓的“情”的氛围。

3.生活导情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语文教学要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而学生的情感也更是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体验。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回到生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作者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的画面,想象机场迎接凯旋归来的爸爸的情景,让学生有了真真切切的体验,激起幸福的感觉。

4.对比生情

在同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最容易让人把它们往一起想。而人往往在失去之后才会愈加发现失去之可贵。在这节课前半部分的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体会一份骄傲,满心幸福。就在这时出示迎接父亲遗体的文字,配以伤感的歌曲,同样的机场,却物是人非,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怎不让人悲从中来?学生的情感从幸福的巅峰跌落谷底,再加上教师语言的推动,于是学生潸然泪下。这时对“机场迎接”这一部分的朗读是一种泣泪的宣泄,而对“机场送别”部分的朗读更是一种无言的悲痛。

5.情感升华

以呼唤为话题的作文篇7

   每个人都读过许多书,每个人都会在书中获得一些启发或者快乐。我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也看过一些书,也经常会在阅读中感动或是深思。有一本书则给了我与众不同的感觉,让我读后久久思索,不能忘记。也许你也读过这本书,也许很多人也都读过它——《野性的呼唤》,这真是一本有趣而又深刻的好书啊。

   书的主角是一条狗,它的名字叫做“巴克”。它原本是被养在南方一个富有的律师家里,生来就只为主人看家护院,在生活上可以说是养尊处优了。然而命运有时就是难以预测,由于律师家里的一个花匠好赌,使巴克成了他眼中的一块“肥肉”,为了毫不费力的赚到钱,这个坏家伙打起了巴克的主意。那时北方发现了金矿,世界各地的淘金者为了发大财都去了寒冷的北方,而淘金者在那里想生存单单靠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一些强壮的受过训练的狗的帮助。巴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盗卖到了寒冷的北方。气候本身对于生长在南方的巴克而言就已经算是很恶劣了,而更大的考验甚至可以说是磨难还在等着它……

   巴克来到北方后,不仅要面临人的折磨,还要跟那些北方的当地的野蛮狗斗智斗勇,过程是惊险的,很多次巴克都险些丧命,但他在这些磨难中渐渐成长,变得更加机智勇猛,经历了许多周折,他竟成了一只最有战斗力的队伍的首领,最终它还摆脱了人类的束缚,向大自然奔去,成为一只有着狼一样勇猛以及自由的传奇。

   这本书我读了很多遍,如今回想仍会热血沸腾,它让我感受到了勇敢自信的魅力,让我知道无论遇到任何意外甚至磨难,都不要放弃,人生是没有一条直路给你选择的,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信心,无论什么样的艰苦命运都不会将我们打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生就会更加开阔。

   我喜欢这本书,也希望大家都喜欢它。

   2022年关于《野性的呼唤》读后感

   《野性的呼唤》是我最爱的书之一。书中的主人公“巴克”是一头在严酷的生态中具有坚韧的生存意志、顽强的生存力量和机敏的生存智慧本领的狼。

   “巴克”原是米勒法官家的一只爱犬,经过了文明的教化,一直生活在美国南部加州的一个温暖的山谷里。后来被卖到美国北部寒冷偏远、生产黄金的阿拉斯加,成了一只拉雪橇的狼。进入北方后,他亲眼见自己的伙伴——一只狗遭当地狗攻击而惨死,他第一次感受到“利齿”的残酷性,认识到生活没有了公正的游戏法则,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决挺住,绝不能倒下,他的原始野性开始被唤醒。出于野性和对权利的的渴望,巴克先是隐忍,继而不断制造麻烦,最后终于挑起了同凶悍、老辣的领头狗斯比茨的一场恶斗,并将其打败、杀死,取代了他的地位。他到北部极地后,很快学会了拉雪橇。极地环境的恶劣以及生活的艰辛,行路和跋涉之苦,他都挺了过来,而且变得更加结实和强健。

   它在极地三次换主人,到最后落入了根本不适合来此的三个男女手中。他和他们陷入了困境之中,并面临灭顶之灾,这时,一个名叫桑顿的人帮助并解救了巴克。这是巴克离开南极后第一次感受到珍贵的爱,后来,巴克以更加炽热的爱回报桑顿,桑顿落入河流,它三次跳进急流之中,冒死就出桑顿;它进似疯狂的扑向杀害桑顿的土著人,将他们一个一个地撕咬至死。巴克的祖先是狼,他的身上流的是狼的血液。如今,在异常恶劣的环境中,在极为严酷的生存斗争中,巴克的原始野性被一点点引诱出来。原始祖先的影像不时的在它的脑海里晃动。更使它躁动的是一种声音从森林之中响起。当桑顿遇难时,也是巴克和人间最后一根纽带的断开之时。巴克决定响应这召唤之声,加入狼群,回归自然。

   杰克伦敦笔下的巴克是强者的象征。它在严酷的环境中具有坚韧的生存意志、顽强的生存力量和机敏的生存智慧。与巴克相比之下,我不如它。无论是从意志,或从力量和从智慧,我完全比上它。在将巷村的住宿生活中,我是手忙脚乱地。衣服不知道放哪里,搞的床褥乱七八糟,看上去像个狗窝,被全宿舍的同学笑话。我真是无地自容。当时恨不得钻进一个地洞里去。在家里,我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事也不会做,偶尔炒个蛋也能把蛋给炒焦了。看来我得好好向巴克学习一下。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生存的一切是那么重要,生存的磨难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扮演了一块通往工作大桥的踏脚石,虽然不起眼,但少了这一块,你的生活就不容乐观。

   《野性的呼唤》是一本很好的书,希望你去读一读。

   2022年关于《野性的呼唤》读后感

以呼唤为话题的作文篇8

关键词:巴金 唤醒 生命意识 人文精神

《怀念萧珊》选自巴金先生晚年倾心创作的散文集《随想录》。从人文精神探析的视角去解读《怀念萧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巴金先生对“”中人文精神丧失的痛心,而且还能听到巴金先生沉重呼唤生命意识觉醒的声音。

一、人文精神的定义及其内涵

什么是人文精神?有最新考证资料显示,在中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春秋早期的《易经》贲卦的彖辞中,即“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据北宋程颐的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运行状态及其运行规则之意。在英文中,“人文”写为humanism,源于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拉丁语著作中的humanitas,原指人受到文科教育之意。1808年,是德国教育家尼采曼尔首先使用该词阐述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的地位,1819年,历史学家乔治·伏伊格特首次将该词用于文艺复兴①。在译成中文时,由于借用了《周易》中“人文”的概念,通常被译作“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它一般指的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重要思潮。在学界,人文一词见仁见智,本文不作讨论,我们采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定义:人文精神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力,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的思想和行为”。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人们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由此可见,保持清醒的生命意识是发扬人文精神的前提与基础。所谓生命意识,通俗地讲,就是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具体的内容就是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体验生命之美好,体悟人生的意义,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

二、丧失人文精神的表现

在期间,“不尊重和戕害生命的现象时时可见,至于浪费生命和压抑、恶化生命的现象更是俯拾皆是”②。具体表现如下:

(一)标语口号表现了生命意识的丧失。一是生命价值的不平等:如“万万岁”、“为向敬献忠心,我们可以牺牲一切”的口号,表现了领袖生命的万寿无疆,百姓生命的随时可捐;二是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如“宁可前进一步死,不可后退半步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三是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如“谁敢反对,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千万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还有诸如“罪该万死、死路一条、死不改悔、死***”等标语。

(二)《怀念萧珊》中生命被践踏的表现。

例1 因为萧姗是我的妻子,所以“她患了病,得不到***。”表现了期间,萧珊作为人的生存权被无情剥夺,其原因是收到我的牵连。表达了作者对中还存在封建株连制度的痛心,发出了要重视人的生存权利的呼唤。

例2 “我在原单位给人当作‘罪人’和‘贱民’看待…任何人都可以责骂我、教训我、指挥我…任何人都可以闯入我家里来,高兴拿什么就拿走什么。”表达了作者自己人格不被尊重的愤怒情绪,呼唤尊重人格的文明意识的觉醒与回归。

例3 “这时离她逝世不过两个多月,癌细胞已经扩散…平时去医院挂号看门诊,等了许久才见到医生或者实习医生,随便开个药方就算解决问题。”这句话表达了巴金先生对鲜活生命不被珍视、救死扶伤的医生却缺少同情心的如此冷漠的痛心疾首,发出了敬畏生命意识觉醒的呼唤之声。

三、呼唤生命意识觉醒的例句

在《怀念萧珊》一文中,巴金先生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发出了敬畏生命、觉醒生命意识的呼唤之声。

例1 “难道关了几年‘牛棚’,真的变成‘牛’了?”它表达了巴金先生蹲了十年“牛棚”自己对“人是什么”“荣誉动物的区别”等问题的深刻反思,从而发出了呼唤文化层面“人”意识觉醒的呐喊。

例2 “她不想死,她要活…她本来可以活下去,倘使她不是‘黑老K’的臭老婆”。萧姗想活,这是人的权利,也是任何生命的本能,然而,当时的当权者不让你活,你就活不成!本来可以活下去的也让你活不下去,这不是草菅人命是什么!巴金先生发出了尊重人的生存权意识觉醒的生声声呼唤。

例3 “我看见她的生命之火逐渐熄灭,我多么痛心。…我想拉住她,一点用也没有。”“他们要我写,只是为了消耗我的生命。”生命是世间一切事物中最可宝贵的东西,然而,在中,生命的火焰就这样被浪费,为此,作者深沉地呼唤着:要珍惜生命,要爱护生!

例4 萧珊是“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巴金先生始终尊重萧珊的***人格,从把她当作自己附庸,他尊重萧姗的具体行动为人们如何尊重人的***人格作出了榜样。

人文精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了我国学界广为关注的论题。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康德曾经说过“人是一个可尊敬的对象,这就表示我们不能随便对待他”③。***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了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这是老师的进步,***的进步,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巴金.随想录(合订本)[M].北京:作家出版.2009.

[2]①②谷声然.人文精神的内涵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以呼唤为话题的作文篇9

关键词:中考作文技巧;满分;技巧

中考作文怎样才能取得高分呢?得高分又有哪些技巧呢?我通过20多年的语文教学,尝试着把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选材鲜活

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中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比如,兰州市中考作文题是《美在身边》,大多数生活面窄的考生都把寻找美的目光投向学校或家庭,而有位考生调动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这样写道:“记得5月初的《兰州晚报》上刊登了兰州急救中心O型血告急的消息,第二天,就有2000多名群众挽起袖子为急救事业无偿献血,挽救了众多病人的生命,这不正是有无数颗美好心灵汇聚而谱写的爱之歌吗?”这样的新风这样的“美”,就出现在中考前一个多月,真实、鲜活、动人,跳动着时代脉搏,是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被用滥了的材料所无法相比的。

二、融注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问世间“情”为何物?“高山流水”是真诚的友情:“舐犊情深”是本真的亲情:“落叶归根”是乡土之恋……“情”是生命之“真”,是爱、仁慈、悲悯……是生命之间相互维系的丝线,是生命源头的汩汩清泉。写文章也要想做到“感情真挚”,抒发真情实感,切忌矫揉造作。请看:《牵着母亲走过马路》牵妈妈的手过马路这一细节:

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上小学时,横穿马路,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掌心。二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了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

这段文字通过打动人心的细节描写,特别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能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主旨和情感,细节刻画得越细腻就越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三、构思独特

中考作文,“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给予考生选择文体的自由。形式上的创新也是“构思新巧”的较好体现,同时考生的创造性思维、个性也能得到展示、张扬。有许多考生选择写散文、诗歌、小小说、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等实话实说、实验报告、会议记录与名人对话、戏剧剧本、日记、医药说明等文体赢得了满分。比如,小标题式构思,是常见的构思方法,它使文章结构分明,条分缕析。

四、妙笔生花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好的语言犹如给文章增添了一道美丽的光圈,让文章散发异彩,弘扬自我的个性,也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比如,2013年中考满分作文《我美丽,因为我热爱自然》中的句子:“自然像一道无比绚烂的彩虹,生活像一杯浓郁可口的咖啡;自然像一枝悠扬婉转的乐曲,生活像一片蔚蓝浩瀚的大海。不管生活是酸,是甜,是苦还是咸,看一看美丽的自然,我的生活便充满了情趣。”这段文字运用比喻让文章形象生动,排比令文章气势磅礴。可见在文章中适时运用修辞方法,文质兼美,让人齿颊留芳。

五、结尾利落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丑恶。这段文字中小作者真情呼唤,言为心声,表现了自己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第二段小作者言词急切,个性十足,表情达意毫无遮掩,向所有的同龄人发出了真情的呼唤,有力地突出了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以呼唤为话题的作文篇10

【关键词】《怒吼吧!中国》;版画;***治;影响

李桦(1907年―1994年),广东番禺人,自30年代初即从事新兴木刻运动,组织现代版画会,主编《现代版画》丛刊,筹组”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曾任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版画家协会***,《版画》主编等职。1991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翻开一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三十年代初蓬勃发展起来的版画运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章节,而早期版画运动中最引人注目、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当推李桦于一九三五年创作的木刻《怒吼吧!中国》。这幅高二十厘米、宽十五厘米左右的黑白版画,首先正式发表在当年十二月出版的《现代版画》上。

《怒吼吧!中国》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仅是因为这幅木刻构***饱含动势寓意,艺术处理极具木味和刀味,更是因为它直接明确地呼唤着一个广阔深远、激荡人心的历史场景和情结。遒劲而又饱满的阳刻线条,力透纸背地传达出画面中被缚男子的不屈挣扎,更是和横加其身的黑色绳索形成交叉对照。左下角犀利的匕首,在视线上延伸着受难者紧绷刚毅的肌肉,同时还设置下一道叙事的可能和悬念:他是否能摸抓到这解救的武器?是谁留下这把匕首?他又怎样才能把自己***出来?这一系列悬念,使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受难者双眼被蒙的切肤之痛,以及由此而生的绝望;这番体会让我们进一步震撼于他吼叫的惨烈,也让我们意识到自身作为观者的局限和选择。比其他以“呐喊”或“怒吼”为主题的作品更鲜明的是,《怒吼吧!中国》彻底地把“观看”或者说“视觉”这一经验问题化,一举切断了观者通过目光,来与画面上的主体相互传达认可和同情的可能性。无声的视线交流不复存在,我们无法在受难者的眼神里辨认出他的诉求或哀怒,我们也无法在他的目光里找到对我们的注视。

但《怒吼吧!中国》远非一幅仅仅是满足好奇心或窥探欲的暴露性作品。视线被割断的同时,声音却取而代之,成了画面上的主体和观者交流的媒介。从受难者那大张的嘴里,我们必须想像并且倾听他暴烈的吼声,直接体认、接受他绝望的呼吁。而为了将我们的同情和义愤传达给他,除了回应他的怒吼,让他也听到、感受到我们的呼喊之外,我们别无选择。在观者和画中主体之间,这幅木刻引进的,是嗓音的传递和回应,是呼唤与聆听,呐喊与共鸣的关系。

用绘画来表现声音,是挑战视觉艺术的常规和极限,目的往往是通过对不可见的声音的捕捉,来召唤出远远洋溢于画面之外的灵魂、气概、激情和深度。正是在这一点上,李桦的一系列作品,和二十世纪初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艺术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怒吼吧!中国》和珂勒惠支的笔墨画《被缚者》之间的惊人神似,为这层血缘关系提供了具体的佐证。鲁迅对德国表现主义的介绍和对珂勒惠支的推崇,以及珂氏对中国木刻艺术家的影响和启发,都是我们熟知的故事。

《怒吼吧!中国》所体现的表现主义美学,其所包含的由“看”向“听”向“喊”的观念递进,也清晰地反映在这幅作品的祈使式标题上。需要放声怒吼的显然不是画面上已在大声疾呼的男子,而是画面前的观者和听众;浑身而双眼被蒙的受难者,也并不能径直看成是“中国”的具象或再现,而是借以唤起民族自觉、自尊、自立的艺术造型和象征。“中国”因此并没有被依葫芦画瓢似的呈现在画面上,而是一个需要被唤起、需要以声音和行动来确认自我的主体;而能够表达和承担这个巨大主体的,正是《怒吼吧!中国》希望鼓舞和激励的千千万万、不复沉默的观众。正像声音是不可见的一样,“中国”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实际上也是不可见的,可见可闻的,只是对“中国”繁复的诠释和表述,是对这样一个概念千姿百态的呼唤和认同。而艺术家以画面来表现并激发声音的努力,和艺术家通过作品来唤起民众的意愿,实际上源自于同一个强烈的欲望,那就是要使艺术创作最终超越自身,从而克服艺术和生活之间的鸿沟或藩篱。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以呼唤为话题的作文10篇

学习

施工单位工作经验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施工单位工作经验总结,内容包括施工单位工作总结汇报,施工单位工作总结范文。在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工程总承包单位与施工单位因竣工时间与工程价款结算发生争议,20__年3月26日,施工单位向工程总承包单位递交了结算文件,工程总

学习

仙剑十年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仙剑十年10篇,内容包括仙剑20年经典,仙剑十年。编剧:王莉芝制片人:蔡艺侬主演:韩东君、古力娜扎、郑元畅、小彩旗、金晨、耿乐出品公司:唐人影视、上海柠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开机时间:2015年7月10日发行公司:上海唐人电影制作有限

学习

卫生与健康手抄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卫生与健康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卫生与健康手抄报稿,健康卫生手抄报一等奖。世界无烟日手抄报资料二、吸烟危害有关医学研究表明,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患的行为危害因素,吸烟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

学习

江山儿女情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江山儿女情10篇,内容包括江山儿女情,江山儿女几多情合集。词尾的概念主要用于古代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一般采用词缀(前缀、后缀)的概念。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对词尾的解释是:“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的构成部分,其本

学习

期末试卷分析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期末试卷分析10篇,内容包括期末检测试卷怎么写试卷分析,学生期末试卷及分析。二、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积累与运用:12——15题考查成语、病句、语言连贯【试题分析】选择题12:对于成语的把握,区分南辕北辙、大相径庭、背

学习

倾吐心声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倾吐心声10篇,内容包括倾吐心声的人,倾吐心声小说。我曾经荣耀过,曾经无奈过,曾经浮躁过,曾经纠结过,也曾经奋斗过,也曾经失落过。但无论如何,我都曾追求过,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虽然时光流逝,流年似水,但那段回忆是无法忘怀的。我现在应

学习

春雨的作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春雨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春雨作文二年级,春雨的作文400字通用六篇。每到下雨天我都会想起爸爸,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在雨中跳舞,我跳舞时,爸爸就坐在一旁唱歌。爸爸唱歌很好听,是村里人公认的“歌神”,爸爸也很爱唱歌,每当有人提议让

学习

操作培训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操作培训总结,内容包括操作培训心得体会经典总结,操作培训总结。**培训中心的老师们为学员精心编制了学习计划和课程内容,包括:离心式、往复式压缩机的检修;高速泵、多级泵的拆装及维护;机械密封知识与维护技术;轴承安装、拆卸及

学习

伤仲永译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伤仲永译文10篇,内容包括伤仲永文言文注释,伤仲永译文大全。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

学习

安徒生童话故事动画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安徒生童话故事动画片10篇,内容包括老版安徒生童话动画片,安徒生童话故事动画大全。孩子们都喜欢这位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更喜欢这位童话大师笔下那栩栩如生的人物。所以,通过本节《永远的安徒生》的读书汇报课,让孩子们更

学习

美术考察报告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美术考察报告模板,内容包括美术生考察报告格式范文,美术考察写生报告范文。美国高等院校的远程教育应用广泛,效果显著。斯坦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加州州立大学等许多著名的大学开展远程教育,一方面是为培养硕士研究生服务,另

学习

关心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关心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心作文400个字,我得到了关心作文。关爱他人可以从小事做起。周末,我和几个小伙伴们组成了一支爱心团队,去养老院探望老人。在那里,我们端茶给他们喝,又陪老人们聊天,还表演节目给他们看,他们不知有多开心,

学习

张海迪名言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张海迪名言10篇,内容包括张海迪经典语录大全,关于张海迪的故事的名言。3、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4、作为女性,应该宠辱不惊,或者说荣辱不惊,这是一种人生境界。5、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学习

给诗加腰10篇

阅读(19)

邵雍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写了一首对人们养生颇有启迪价值的哲理诗,其诗云:“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现代人吃的胆子很大,越是珍稀的动物越要吃,越是没人吃过的东西越想吃,而不计后果,其后难免不

学习

春雨的作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春雨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春雨作文二年级,春雨的作文400字通用六篇。每到下雨天我都会想起爸爸,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在雨中跳舞,我跳舞时,爸爸就坐在一旁唱歌。爸爸唱歌很好听,是村里人公认的“歌神”,爸爸也很爱唱歌,每当有人提议让

学习

写祖国的作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写祖国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祖国作文,写报答祖国的作文。献片片芳菲一季吻夕阳余辉爱溢出温柔的眼眸望四野安详激情飞上诗句金秋的风送袅袅暗香而来霜中的菊献片片芳菲一季吻夕阳余辉爱溢出温柔的眼眸望四野安详激情飞上

学习

我不想长大作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我不想长大作文10篇,内容包括我不想长大作文400字,我真的不想长大作文450字左右。而现在,我,快要毕业了,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无忧无虑,因为要面临着升学考试,要告别鲜艳的红领巾,准备迎接团徽的召唤。曾幻想:时间如果定格在某一刻该多

学习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10篇,内容包括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十篇作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调查报告。一为你打开一扇门二*繁星三冰心诗四首四诺曼底号遇难记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泰戈尔

学习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10篇,内容包括作文有趣的实验100字,一次有趣实验作文300字。每周一次的作文兴趣班上,老师告诉我们下节课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小实验。同学们都期盼着下一次作文课的到来。这一天终于到了。“叮铃铃,叮铃铃”上

学习

邮票作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邮票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邮票的作文大全,邮票里的***史作文。现在,我收集了五百来张邮票,我按文学类,名人伟人类,中国历史类,把他们分类整理。学习后的空余时间,我总爱从抽屉里拿出集邮册,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有画着一只大熊猫在

学习

歌颂老师的作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歌颂老师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歌颂老师的作文范文,歌颂老师的作文不多于500字。却总使人颤抖;似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的青春,是那么寻常,却总是人敬仰。呵,老师!这就是您!寒冬的夜里,备课的身影,铭记在我心中;酷热的夏季,一句句教导,牢刻在

学习

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怎么写,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600字。天冷了,不知道她能否照顾好自己,虽然每次电话里都忘不了千叮咛万嘱咐,虽然女儿一再表示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可我依然免不了惦念,或许这就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