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10篇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篇1

[论文摘 要]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崭新的内容,淳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他在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极其复杂的,这主要是由其深层心理中的双重人格决定的。

陶渊明的诗歌多写于归田之后。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淳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的反映,在当时玄言诗笼罩诗坛的情况下,一反玄言诗的脱离实际和枯燥无味,别开生面,以崭新的内容,淳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从而成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其诗中充分体现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追求和美学观点以及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奠定了后世田园诗的艺术风格特色,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

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而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引人的力量。再如《饮酒》第五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只有当诗人远离了污浊的现实,避开了达官贵人车马的喧扰,回到田园,悠然自得地生活,才能拥有自由而恬静的心境,也才能感到获得了归宿。

二、对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这是其田园诗的可贵之处。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而且他对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还都充满了一种喜悦之情,《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中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三、对田园生活贫困状况的描写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此类诗虽然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农民们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陶渊明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几度出仕。但他同时也受老庄和当时盛行风气的影响,爱慕自然、企羡隐逸。腐败、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不仅使他济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还得降志辱身、小心谨慎地周旋于风浪险恶的官场,这种生活使他倍感矛盾和痛苦。

他在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结束了十余年仕隐不定的生活,辞官归隐。因此陶渊明在其田园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极其复杂的。他希望能做稷契一类的人物。当他壮志不得伸展而转托田园之后,虽然努力使自己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乐趣,有时甚至企***以醉酒忘世,或者用道家顺应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但这些都不能完全消除他壮志未遂的苦闷。《杂诗》第二首说:“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可以看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极度矛盾不安的心境。诗人也一直没有丢掉疾恶与除暴之心。在《读山海经》第十一首中 ,诗人大呼“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用《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传说指出“肆威暴”的人必然会遭到悲惨的结局;在《咏荆轲》一诗中,诗人热情地歌颂不惜牺牲生命而勇于除暴的壮士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读山海经》第十首还歌颂了精卫和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这说明诗人心中永远燃烧着一股不熄的火,是诗人不屈意志的表现。这“金刚怒目式”的一面也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此外,从《拟古》(其八)的“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和他听见关中收复以后在《赠羊长史》诗中写的“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等诗句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关怀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考察陶渊明生平可知,其曾祖陶侃曾任晋朝大司马,勋爵直与王谢相侔。陶侃之后陶家不屑子孙甚多,勋业不继。陶渊明乃陶家第四代,其祖陶茂只做过太守,声名已是不显,父又早亡,家中末世景象不必多言。因此陶渊明存在着双重人格:一是理想人格,一是现实人格。理想人格主要源于家族血统积淀和东晋士人矫前代士风之失而形成的人格理想,其内涵是以任怀得意、傲然称情统一仕隐矛盾,追求入世功业与世外超逸相结合,解决儒与道、名教与自然之矛盾。在这一点上,陶渊明无超出同时代人之处。不同之处表现在他的现实人格上。其首要因素是他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倾向,这一倾向源于陶氏家族没落及陶渊明一支于陶氏中的卑微地位所引起的诗人的心志失落与不平,它决定了陶渊明一生无论出仕与归隐,都摆脱不了人生孤独的困境。然而,也正是现实中的孤独失志使他从历史中寻找到一个守节固穷的群体归宿,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而这又与他现实人格中的另一因素,即对优越感的执著及与之相关的人生诗意化个性倾向相联系。

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人生优越感的执著与个体自卑情结有关,即自卑情结乃追求人生优越感的前提和基本动力。在陶渊明一生中,有三个因素导致他形成自卑情结:一是家族双重式微;二是曾祖陶侃不可逾越的偶像地位对作为陶家子弟的他的影响;三是自身体质羸疾。自卑情结的形成使陶渊明一生始终处于自我拯救、不断超越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化作他在人生优越感驱动下的自我理想化和生活诗意化。这一倾向又与其人格理想相结合,于是,我们今天才能读到一位于困境中“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于贫病交加中“融然远寄”的诗人和他的乱世中优美如画的田园诗及末世中的桃花源。

参考文献: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篇2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实只是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2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

2.1情、景、事、理的浑融

2.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是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权更迭频繁,高门钜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等级森严,差别甚大。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出仕做了几年小官之后,终因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们周旋而宁可还乡归隐。当时的诗坛上也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而陶渊明却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俗话说愤怒出诗人,这说明只有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者才会言之有物,正因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但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陶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如《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归园田居》第四首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 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岁暮和张常侍》说:“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乞食》说: “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田园生活过到如此困顿地步,田园诗写到如此辛酸程度,古今唯陶渊明一人而已。

这些诗虽然大多数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我们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在这里“桃花源不只是隐士的天地,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桃花源”这个空想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治的彻底否定。陶渊明的笔下的“桃花源”对后世的影响是强烈的、积极的。他的“秋熟靡王税”的大胆设想,对历代文人创作揭露封建剥削、赋税征徭的作品很有启发。清初黄宗羲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原君》)主张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这种思想和陶渊明的思想是相通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主要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

 

2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⑴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⑵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他的田园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田园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 “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⑶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象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

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2.1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 “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渊明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他的田园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2.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渊明的田园诗的风格,然而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平淡,它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它不仅仅是朴素,而且是在朴素中见绮丽。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⑷,十分精辟。

他的田园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⑸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甚至被看成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但笔者觉得陶渊明的每一首田园诗都是他唱响的一曲心路之歌,或借物抒情,或以花讽世,或指桑骂槐……其实都是他发出的血泪呻吟,虽然那血没有流在竹简和纸上,但是他的血和泪都是在心里流淌,流出的是苦和悲,是徘徊和忧郁,是一代人无声的抗争,是一曲苍凉的悲愤之歌,是他恨世厌俗的铁骨发出的铮铮亢音。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诗情在今天对于我们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注释:

[1]《五柳先生传》.陶渊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版.第2页

[2]《饮酒序》.陶渊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版.第4页

[3]《溪诗话》.黄彻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版.第46页

[4]《与苏辙书》.苏轼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版.第9页

[5]《论诗绝句》.元好问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版.第11页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文初.陶渊明论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3]朱自清.陶诗的深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邓安生.陶渊明年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篇3

提起田园诗我们不能不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这三位诗人在田园诗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想更好地品读他们那看破功名利禄、超凡脱俗、宁静洒脱的田园诗,我想首先应去品味他们那个寻常的人生。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诗歌体裁,是第一位大力用诗歌描写农耕体验的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恬淡、自然,而它的人生路却充满艰辛与矛盾。他一生曾做过参***、祭酒、主薄等多个低微的职位,而使他入仕的主要原因是“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在宦游的生涯中他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与世俗的污秽,现实的虚伪、世俗、丑陋与自己清高耿介、质朴率真的性格水火不容。然而逃避回归隐居又意味着现实生活的饥寒贫困。于是在陶渊明的心中便开始了入仕与出仕的选择,贫寒与富贵的交锋,陶渊明苦苦地思索着,痛苦地抉择着,最终作者没有屈从世俗,没有“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义无反顾地回归了田园。而原因只是他入仕有“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的感悟,而“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宁愿去“深愧平生之志”。“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让诗人泯去了被后天的世俗熏染的“伪我”,找回了天性自然的“真我”。

在回归的二十多年里,诗人一方面欣喜于自己自由的农村生活,同时也饱尝了人生的劳苦艰辛,诗人表现出了矛盾复杂的情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何等清逸出尘,然而自己的“有志不能获骋”也 “念此怀悲凄”,以致“终晓不能静”;“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何等的旷达与洒脱,却对“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怀有如此沉痛的悲切。由此可见诗人不能真正地超越自我脱离现实,美丽的田园诗也只是休息精神的驿站罢了。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的田园诗有空明的境界与宁静之美,诗人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在描写景物的诗中创造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艺术境界。诗人也曾有过“今人昨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的积极入仕的***治抱负,其宏愿与豪情与诗仙无异,他二十岁中进士大乐丞,后被贬,被迫接受伪职,入狱等波折。在仕途的奔波,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王维体验到了太多的凶险、虚伪、黑暗。王维对***治冷淡了,对官场厌倦了,于是他回归了田园,寻求心灵的宁静。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篇4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三》。(板书)

师:说到田园风光,同学们,你会想到什么画面呢?

生1:田野麦地。生2:炊烟袅袅。生3:鸡鸣狗叫。生4:绿树环绕的村庄。

师:大家说得不错,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田园诗。(Ppt出示《过故人庄》)

师:大家还认得这位老朋友吗?学生答“记得,初一学过。”那好,我们齐读一遍。

生读。

师:请问大家从这首诗里你读到了什么?

生1:我读到了热情的主人。师问:何以见得?

生1回答: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故人具鸡黍”,还有酒,“把酒话桑麻”可以看出。

生2:我读到了美丽的农村风光,因为这里有绿树环绕,还有远处的青山。

生3:我读到了诗人的恋恋不舍,因为他在诗里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和主人一起喝酒赏菊。

师:是啊,如此美丽的田园,让孟浩然忍不住还想再来。(此时,老师在黑板板书一个“来”字)那么,请大家再读这首诗,读出喜欢留恋的味道。

生读。

老师说:在孟浩然看来如此美丽的田园生活,真正走进去,在田园生活又会是怎样?有一个诗人,他用自己的实践和生命投入了田园生活的怀抱,他就是——陶渊明。

第二环节、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然后齐读。老师强调几个字。“荷”,读音是:四声,意思是扛。荒秽:地里的野草。那么当你的语言长满了荒草,那个词语是?“污言秽语”。“夕露沾我衣”中的“夕”意思是晚上,诗句中“带月荷锄归”的月亮可以证明。

同桌之间译读全诗。然后请一个学生来读。该学生读得特别好。老师顺便采访他:你今天的种地生活如何?他说:很累。还有吗?很高兴。哦,我们完全听得出来。

接下来,在感知文本之后,进行题目“归园田居”的理解。老师出示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学生说:从官场归来,归向田园,为什么回归?因为不想做官,不愿意为了五斗米折腰。

师:《归园田居》组诗共有五首,在第一首中,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为什么不想做官。(幻灯片出示《归园田居其一》节选)

师生共同朗读。师问:能否找到表示作者不喜欢做官的关键词?

学生很快发现:樊笼、羁鸟、池鱼等词语,老师提示,诗中还有一组标志作者喜爱田园和自由的词语,学生说有丘山、旧林、故渊等。老师明确两组对立的词语:俗韵、尘网、羁鸟、池鱼、樊笼;园田、丘山、旧林、故渊、自然。那么,回归田园之后的生活真的只有诗情画意吗?四十多岁的诗人变为农夫之后,他的耕作生活又是怎样?

第三环节、对话农夫

请学生默读全诗,假如陶渊明就在眼前,你有什么话对这个农夫讲?学生静静地思考。

教师提问。

生1:我想问陶渊明,你在这里种地这么累,这么苦,你为什么不去当官,当官可比这要幸福和轻松?你现在后悔吗?

师:感谢你真实的问题。对啊,他应该是后悔了吧?

生2:不后悔。

师:你怎么知道?

生2:因为他是不喜欢当官才回来的,当官不自由啊。现在,虽然很累,但是他是自由的。

师:那么,大家能不能从这首诗里看到陶渊明对自己生活的态度呢?他不仅不后悔,而且还很享受这种生活?

学生再次把眼光投向诗歌的字里行间。

生3:我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看出,陶渊明还有心情看道路两旁的草木,他能感受到这一切,而且我还能感受到他的心情是轻松的,因为很累的时候是无暇顾此的。

师:大家看“带月荷锄归”一句中的“带月”可不可以换为“月下”,挺好的吧?

生4:不好,因为带月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孤单,有月亮相伴,月亮就像他的朋友一样。

师:是啊,有心情看月亮,有月亮相伴,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也许是满意于今天的劳动,也许是想到了家中妻儿的等待,总之,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他脸上应该是带笑的。

师:通过以上的对话,大家对诗歌对陶渊明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那么我们一起再来读这首诗,感受他对劳动的享受,以及无怨无悔。

师:要了解一首诗歌,要抓住诗歌中最重要的字眼,即是诗眼。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那么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同学们说是“愿”。那么作者的愿望具体是指什么?学生答是自由自在。

老师出示:一是亲近自然,有诗为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二是自由生活,可以劳动、喝酒、读书、写文章等,而这一切都让他的精神舒展。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篇5

一、陶渊明回归田园是被迫的、无奈的,因而其感受到的“田园乐趣”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乐趣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事,封长沙郡公,但出身“孤寒”,被当时的一些贵族官僚在背后骂为“溪狗”、“小人”,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特别是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位,朝***混乱不堪,***阀多年混战,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非常复杂尖锐。特别是当时盛行等级森严又极其严酷的门阀制度,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决定了陶渊明的仕途之路将极为坎坷,注定了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而年轻时的陶渊明是具有非常宏大的抱负的。尽管同时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但在其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却是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他渴望着建功立业,“少年罕大事,游好在六经”,说明他对治国之道更感兴趣。他猛烈歌颂精卫和刑天至死不屈的斗争意志,慨叹时光的消逝和良时的不可再来。他的抱负很大,希望自己将来能“大济于苍生”。正是在建功立业思想的支配下,陶渊明29岁(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时第一次出来做官,担任了江州祭酒。但很快便发现自己刚直坦率的个性与黑暗的社会不相容,自己的宏愿难以实现,于是不久就辞官回家了。但他对统治者的幻想并未完全破灭,因此大约在三十六岁的时候来到江陵,做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但干了不长时间,就发现桓玄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他对桓玄准备夺取东晋***权的行为非常憎恶,于是产生了再次归隐的念头。此后,在元兴三年和晋安帝义熙元年,他又先后两次出仕,但终因自己的个性与当权者格格不入,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不能实现,使其对统治者完全失望,从而彻底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从陶渊明的四次出仕、四次辞官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如果当时的社会不是十分的黑暗,如果统治者能给陶渊明提供实现理想的平台,那么陶渊明是不会归隐田园的。他的回归田园,是因为对现实完全失望后的一种无奈之举,是情势使然、不得不为。既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壮志难酬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那么诗人所抒发的所谓的“田园乐趣”,自然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趣了。

二、回归田园后的陶渊明也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乐趣,他依然常常被痛苦的现实生活所困扰,“有志不获骋”的愤懑仍时时啮咬着他的心

回归田园之初,由于新鲜、好奇和生活相对比较安适,陶渊明也感受到了一些田园乐趣。如《归园田居》(其一)描写了辞官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和郭主簿》(其一)则描写了乡居的悠闲生活。特别是《饮酒》(其二)更是写出了其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如果单纯读这些诗歌,我们好象看到了一个远离官场的诗人,在悠闲的采菊看山,尽情的享受着山水田园之乐,达到了淡然忘世的境界。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第一,农村田园并非象诗人所想象的“世外桃源”那般美好,他依然被痛苦的现实生活所困扰。陶渊明归田后悠闲平静的生活并没有过上几年,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他家遭了一场大火;义熙六年(410年),他的家乡浔阳又成为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与官***激战的战场,自春至秋,战火延续了五六个月。此后,虫灾、风灾、水灾交互而至,夏饥冬饿经常威胁着陶渊明一家,特别是晚年的生活愈来愈贫困,当农田收成较好的时候,还能勉强过上“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的清淡生活,但一遇到天灾就难免有断炊的危机,有时要靠朋友接济来度日,有时要靠乞贷而生活。由此看来,诗人回归田园,并没有进入理想的“乐土”,他大部分时间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依然被艰难的现实生活所困扰,他并没有真正感受到田园生活所带来的“乐趣”,其《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其理想破灭的有力反证。

第二,陶渊明并没有真正做到忘怀世事,壮志难酬的苦痛和愤懑仍时时啮咬着他的心。这从他归隐后书写的《杂诗十二首》、《赠羊长史》、《读山海经十三首》等大量诗篇中可以得到验证。正如廖仲安说的那样:“他归田以后,处于‘欲有为而不能’的痛苦中,虽有时不免淡然忘世,或消极颓放,但他对现实还是继续留心,是非爱憎之情依然在炽热的燃烧着。”陶渊明的咏史、咏怀诗大多围绕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了其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隐居后的陶渊明依旧关心着现实,依旧因为自己理想的不能实现而深深苦恼着,诗人没有也不可能享受到真正的田园乐趣。

三、从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其所谓的“田园乐趣”也不是真正的乐趣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篇6

关键词:陆游;爱国主义精神;关注百姓;理想;生命意识;寻找自我

陆游广泛的学习前代诗人,他的诗受到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影响。他继承了屈原、杜甫的爱国传统,将中国爱国主义诗歌推想一个高峰。在中国诗史上,陆游是一面光辉的爱国主义旗帜。

一、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中做一名***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在此期间,陆游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有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的诗句: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还有体现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的诗句,如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公卿有***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再有还就是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托了的报国理想,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吴。《楼上醉书》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的爱国思想是深沉的,陆游的山水田园诗由于其浓厚的爱国思想之贯注而显得更加恢弘。在那恢弘的意境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拳拳报国心,盈盈赤子情。请看《金山观日出》:“系船浮玉山,清晨得奇观。日轮擘水出,如觉江面宽。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玉山、红翠、金盘、丹碧,诗人大放笔彩,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日出巨画。陆游还多次歌咏情调浪漫的海上遨游,《航海》云:“潮来涌银山,忽复磨青铜。饥鹘掠船舷,大鱼舞虚空。流落何足道,豪气荡肺胸。歌罢海动色,诗成天改容。行矣跨鹏背,弭节蓬莱宫。”陆游赞美的山,一如其理想中的猛士:“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陆游欣赏的泉,不是普通的幽涧细泉,而是罕见的石壁飞泉:“奇哉!一削千仞之苍崖,苍崖中裂银河飞,空里万斛倾珠玑。”(《醉中下瞿塘峡中流观石壁飞泉》)。江山如此多娇,诗人在对祖国山水田园的激情描绘中,征服了时空,昂然“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将自我形象与山水形象熔铸为一,诗篇境界之阔大,意象之奇幻,气魄之豪迈,笔势之纵肆,莫不令人拍案叫绝。其实,陆游山水田园诗的这种雄浑的气势是与他胸怀天下的人文情怀分不开的,试想,一个对祖国缺乏深厚情感的人,能对祖国的自然山水这么倾情吗?能写出这么有魅力的山水诗吗?很显然,对祖国自然山水的倾情描绘,是陆游爱国情愫在另一方面的寄意表达。就是在梦中,诗人也未曾忘却祖国的自然山水,他忘不了“地瘴霜常薄,林深日易昏”(《梦藤驿》)的藤驿,忘不了“太华峰头秋意新,醉临绝壁岸纶巾。世间事迈惟堪笑,禹迹茫茫九片尘”(《梦游》)的美妙绝景,忘不了“曲廊下阚白莲沼,小阁更对青萝峰。林间突兀见古碣,云外缥缈闻疏钟”(《梦游山水奇丽处有古宫观云云台观也》)的神秘。

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爱国情怀,是厚实的,也是炽热的,是魏晋以来山水田园诗的又一次自我拓展和完善。

二 、关注百姓,与百姓同忧同乐

陆游不仅向往田园生活,而且还亲身体验农民的生活,在对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倾注深切同情的同时,也对农村的民俗民风有浓厚的兴趣。

三、生命意识的觉醒,寻找自我的存在方式

陆游所写的山水田园诗描绘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见惯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感受了生命的大起大落的大彻大悟时他生命意识的觉醒。在山水田园诗的语境里,陆游力求让自然与自己的心灵相契合,力求让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努力为自己探寻理想的存在方式。

总之,陆游的山水田园诗,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风格多样。陆游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又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魄,也有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悟。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精神包含着“大我”的“大宇宙意识”和“小我”的“小宇宙意识”,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关注百姓、关注自我为两翼三位一体的人文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 程郁缀 《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徐中玉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篇7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平淡自然

[中***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73-03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他出生于一个没落士族家庭,少年时生活于乡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都为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社及庐山游观而已”。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生活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尤为重要的是时代的复杂造就了陶渊明人格的复杂性。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他的理想追求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使得他产生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社会现实的憎恶。而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当现实社会的种种虚伪与他的天性冲突时,他能够做到宁固穷而不改其节操,处贫贱而能心境怡然,在田园归隐生活中,体会人生的价值与真谛。文如其人,正是因为陶渊明有着这种超凡人格,才造就了他的田园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诗歌多从众人常经之事、常见之物中发掘不易体悟的人情事理。他以写田园、写禾木为手段,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描写的景物上。同时,他写自然景物主要着意于神貌的点染,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也正因为如此,陶渊明诗歌于平淡自然中充满了情趣与理趣。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另外,陶渊明对宇宙、历史和人生有自己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又常常通过平凡的事物与通俗的语言表现出来,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就使其诗拥有了理趣。如“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些诗句,意味深长,让人读了无不产生一种对人间生活的渴望,对岁月的怜惜。

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将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归鸟》诗其一:“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其二:“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无遗。”其三:“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其四:“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D缴奚施,已卷安劳!”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彩,成为他的象征。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中,景、情、理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

陶渊明自称:“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这是他创作的态度与目的。写诗既然是为了“自娱”而非娱人,就会写自己喜爱的生活内容,就用不着雕饰,所以,陶渊明写诗与其做人一样“忘怀得失”。宋人严羽说:“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质而自然”,就是平淡自然。梁启超也说陶渊明的“文艺只是‘自然’的体现”。从美学角度看,平淡自然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不易达到的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着这种平淡、自然、独特的艺术风格,导致他本人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写入诗中,由此为后人作诗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是诗人所独创的。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外在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诗歌感情流露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练,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洞察和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 的踪迹,都是典型的范例。 西晋诗歌绝大多数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弊病。而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称为“殆无长语”。陶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让读者为之感叹,而不以一字一句, 某个片断去吸引人。因此,陶渊明田园诗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

平淡自然这一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诗人所表现的静穆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以及他处于这种环境中恬静自然的心情决定的。与此同时,它又与诗人在表现这些内容时所运用的质朴无华的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密切相关。

从总体上看,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可以用一个“简”字来概括,但对陶诗的语言风格,南北朝时期的诗评就多认为文采不定,如北齐的阳休之就说它“辞采未优”。读陶诗,有时感觉他似与我们相对而坐,叙述家常,而且说的都是近乎寻常的大白话,但就是在这些近乎寻常的大白话中,却浸透着强烈而真实的思想感情,从中,可以触摸到诗人跳动的脉搏,感受到诗人独特的个性。如《移居》其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中的“呼”字,十分平俗,但出语的粗朴反见邻里间情意的真率,也见诗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自由,体现人间真情之所在。又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日暮天无云”、“春秋多佳日”、“采菊东篱下”、“草屋八九间”等,都是为人熟知的内容和明白如话的“田家语”,自然天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而《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间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中,诗酒相和,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下,如此富有诗意。他并没有雕词琢句,裁云绣目,用的只是朴素的口语化句子,如实写来。像这样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的语言,能为普通读者所接受,理所当然地获得历史上更多读者的喜欢,使得田园诗千古流传。

虽然陶渊明在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如“房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因此说陶渊明田园诗平淡之中见绮丽,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对照。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陶渊,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更为重要的是,他把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中,最平常的房宅草屋,绿树繁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美和生活美的敏锐观察力。诗人善于挑选一些易懂又富有诗意的题材,并通过细腻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陶渊明归园田,务农桑,惨淡经舍,辛苦良多,他在《劝农》诗中举绘古代“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这样一个辛勤劳动的场面,劝勉农民要勤于耕织。陶渊明弃声归隐后,称自己“代耕非所望,所愿在田桑”,从而把事桑作为务农耕作的集中体现。陶渊明选择最能体现乡村风貌的景物加以艺术组合,“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使人们顿感清风扑面,心旷神怡。

总之,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这是他在中国诗歌创作领域所开辟的一个新天地。也因此使他有“田园诗人”之称,成为田园诗的开派者。陶渊明不像一般隐士那样遁入山林,与鸟兽为伍,而是“结庐在人境”,选择了田园。在陶渊明笔下,田园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充满灵性。他在这里种豆、锄草、灌园、获稻、摘蔬、饮酒、出游、交友、读书、赋诗,乐在其中。秋菊、孤松、榆柳、桃源、良苗、新葵、桑麻、飞鸟、狗吠、鸡鸣、南窗、荆扇、东篱、南山、平畴、远村、墟烟,又让他悠然自得。在这其中,耕田与为官、田园与官场形成对立,在这对立中,陶渊明寻到了理想人生的座标,也寻到了抒写人生的载体,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这些平凡的农事村景一经诗人点化,便进入了安静悠闲的诗之境界,田园也不再是贫穷饥饿、劳累痛苦的所在,而是令人神往的乐园。当然,这境界的得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是诗人对社会、人生苦苦求思而又不乏理想成分的结晶。

陶渊明的田园诗,除了自身性格影响之外,更主要的是有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以后,也并未忘情***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静下来。陶渊明的诗文,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炼,深入浅出,在当时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骈俪盛行的时代,他异***突起,独树一帜,创作那些质朴优美,生动活泼并富有情韵的作品,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值得我们去继承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钟嵘.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陈顺智.东晋玄言诗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王澧华.两晋诗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休闲思想;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休闲思想内涵。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有自己的休闲观。中国的休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别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1]中国休闲文化有其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诗词歌赋到词曲小说,从琴棋书画到茶道酒道,从山水园林到隐士养生,无不渗透着休闲所独有的文化意蕴。[2]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休闲持有的特殊认知和体验方式。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的休闲思想,充分挖掘古代休闲的意蕴价值,不断寻求中国传统休闲的现代移植和文化转换,是当代休闲研究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也是当今休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是社会***治动荡不安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远离***治迫害,纷纷地采取了回避***治,对***治不闻不问及面向自然的生活态度。这些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美丽的山山水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从事休闲娱乐、审美静观的消遣对象。文人士大夫的旅游休闲意识比以往更加成熟,人们在游玩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境界,力***使自己的精神回到自然状态之中去。当时社会***治动荡不安的现实和文人、士大夫们那种崇尚自然、田园生活的纯洁的心态,也直接促成了这一时期休闲思想的逐渐成熟。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3](P.208)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被视为我国古代休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休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取之不及、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一时期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益兴起的山水诗及田园诗的创作之中。登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很早就成为士大夫及贵族阶层享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治上的不得意,往往使这些士大夫们将怀才不遇和怅惘之情凝聚于诗文之中。游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也常常使他们忘却胸中的苦闷与烦恼。因此,旨在描写山水之美的山水诗以及歌颂美好田园生活的田园诗便成为此时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创作素材。这一时期的著名的山水诗人的主要代表有谢灵运、鲍照、谢朓等人,他们是开创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北朝的郦道元、杨衒之的游记散文,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而且还描写人文景观,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佳作。而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则另辟蹊径。他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转而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特别向往隐逸生活,“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自然而又美好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而他写的《桃花源诗并记》,勾勒出一个静谧、淳朴自然的“桃花源”理想的境界,实在令人神往!而郦道元与陶渊明不同之处在于它注重纪实的创作手法,陶渊明则注重对理想生活的描述。他们不仅为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近现代中国休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杰出的诗人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的散文作品《桃花源记》为我们勾勒出了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历代文人名士和布衣百姓在喧嚣的尘世中都希望寻觅到能够隐逸的“世外桃源”,并以这样的理想社会形态作为独善其身的精神寄托。陶渊明撰写的辞《归去来兮辞》、诗《饮酒》等对倘佯逍遥、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陶渊明作品中的休闲思想内涵,希望对丰富和拓展现代休闲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陶渊明,(约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参***、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他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典范,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继承了汉魏以来抒情言志诗歌的传统等特点,他所撰写的《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记》等“隐逸诗”,对倘佯逍遥、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流传千年的《桃花源记》构思出一个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桃花源”的理想境界,是在令人神往!并以这样的理想社会形态作为独善其身的精神寄托。二是反映隐逸生活的田园诗(山水诗),后人常用质朴、平淡、自然来评价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隐士得意于丘中,倘佯于林间,拥抱美好的山川、赞美大地,形成了大量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山水诗。与唐诗、宋词不同的是,六朝的山水诗更多了一分超然物外的意境和逍遥自适的心情,诗风显得更加轻灵、飘逸,文笔则更加隽永,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2]下面我们就对陶渊明作品中的休闲思想内涵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写于其归隐后的第二年。其中第一首诗集中表达了他那种摆脱无聊的官场生活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生活后所带来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及休闲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4](P.380)

《归园田居》第一首,诗人只用了短短几句,就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到的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诗人的田园诗并不仅仅在于客观地描绘了美好的田园生活,更主要的是强调和表现这种美好田园生活中的情趣,他把那些生活中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表达出来,充分表现了诗人那种热爱自由、淳朴的乡村休闲生活、蔑视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情怀。在饱尝羁绊之苦后,一旦回到自己的田园,感到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美好。因“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心境自然也是悠然自得的。这种守拙返朴的田园生活与丑陋的世俗生活恰好成了鲜明的对照。而且能看到一位洒脱诗人对着这宁静的田园景物,在吟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声。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4](P.380)

《归园田居》第二首,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正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共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共话桑麻,也不是“杂言”。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

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

诗人或从正面说,或从旁说,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如今,城里人到农村旅游,不也是厌倦了人事的应酬,缓解工作和学习压力,想到农村放松心情吗?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4](P.380-382)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句诗为农家披星戴月的艰苦劳作增添了浓浓的诗情画意。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让人感觉到一幅耕种之暇享受乡村生活的悠闲乐趣。如今城里人到农村旅游,从事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如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儿同样可以体验田园生活得乐趣。

二、陶渊明的《饮酒》

《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该诗的前半部分着重说出“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则写出诗人欣赏自然景色的悠然心情。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4](P.380-382)

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归隐后的陶渊明还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这使得他的田园诗更具劳动生活气息。

这首诗主要是想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与高尚的情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简单的哲理演绎。诗人为我们描绘出它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也为我们描写了幽美淡远的美景,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美妙的意境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这种哲理又被诗人高度提炼、浓缩为“心远地自偏”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在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休闲状态中,达到了休闲的本真。“鸟倦飞而知还”,这是诗人无意中看到的美景,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夜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中,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所向往的那种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诗人在这里悟出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饮酒》其五中的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们生活的目标不是追求名与利,也不应该被龌龊的官场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大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无限美好的景色,享受那种怡然自得的休闲生活。整首诗充分表现出作者从大自然美景中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从而获得恬静的心境。诗的意境是平和的、诗人的心态是淡然处世的。诗人在东篱之下采菊,悠然之间偶一抬头,美丽的南山自然而然映入眼帘。山上的气象到傍晚时分越发可爱,一群群飞鸟结伴而归。看着眼前的自然美景,作者忽然联想到自己的归隐田园,从中悟出返璞归真的哲理,因而不胜欣慰。

第七首诗的倾向与第五首一致,也是咏物寄志,超凡脱俗。

《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5](P.90)

这首诗写诗人饮酒食菊,远离世情。诗人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见归鸟之入林,悟人生之归宿。诗人特别喜欢描写青松、秋菊、孤云、归鸟。在这些景物上,体现着诗人自身坚贞孤高的品格和爱好自由、自然的情感。

三、《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从仕途到田园,再从田园到桃源,这是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进一步探求。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在仕途上破灭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章在开始部分,先以美好、静谧、“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从而引出一个纯朴、自然的世外桃源。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美好,简直是个理想的休闲世界。《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不仅是隐士的小天地,也是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无论是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还是《桃花源记》中反映出的桃源人民纯朴的精神世界,都是源于作者半生田园生活得真切体验。文中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美好***景,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抗议。此后,以“桃源”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层出不穷。唐代王维的《桃源行》、韩愈的《桃源***》、北宋王安石的《桃源行》皆为名作。这说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长期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而当今以“桃花源”名为的旅游景点,更是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对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在那里人们亲身体验诗人笔下美好的“桃花源”景致,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为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近现代中国休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的散文作品《桃花源记》为我们勾勒出了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历代文人名士和布衣百姓在喧嚣的尘世中都希望寻觅到能够隐逸的“世外桃源”,并以这样的理想社会形态作为独善其身的精神寄托。陶渊明撰写的辞《归去来兮辞》、诗《饮酒》等对倘佯逍遥、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并探讨了陶渊明作品中的休闲思想内涵,希望对丰富和拓展现代休闲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张玉勤.试论中国古代休闲的“境界”[J ].广西社会科学,2005,(10).

[2]卢昌崇、李仲广.从《诗经》到《生活得艺术》——中国古、近代休闲思想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 (5).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篇9

1、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去世于元嘉四年,终年六十三岁。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即公元427年。

2、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3、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晋世名渊明,入刘宋后改名潜。

(来源:文章屋网 )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篇10

关键词:叙事结构 人物塑造 意象运思 诗意性

《游园惊梦》是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在创作中,白先勇力***将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相融合。因此,小说不仅呈现出现代派的特点,还继承了中国精雕细刻式的诗意叙事传统。

这里先对“诗意性”做一个界定,“诗意性”指的就是其他艺术形式具有诗歌的形式特征和审美特点。就小说而言,“诗意性”是指小说在结构上有诗行般的对称和呼应,在叙事中运用大量意象、象征等手法,以及叙述话语的强烈抒彩。

《游园惊梦》的诗意叙事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叙事结构的诗意性;第二,人物塑造的诗意性;第三,意象运思的诗意性。

一、叙事结构的诗意性

对偶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结构形式。中国小说继承了这一美学传统,在小说结构的安排上,注重对偶,像诗歌一样,寻求各部分的和谐统一,把抒情诗的对偶转化为叙事文学的对称结构,以突出结构本身的象征意义。[1]《游园惊梦》也继承了对称结构,分别体现在布景、人物、情节的安排上。

《游园惊梦》中有两个舞台,一个是台北近天母窦公馆,一个是梅园新村的公馆。这两个舞台无疑具有一种对称关系。这种对称关系首先体现在地点背景和布设上,这两个舞台分别在台北和南京,而台北和南京都是国民***府的要地。两个舞台都十分盛大,都云集了达官显贵,都有名厨设席,名票友吹笛,都喝花雕,都有唱戏的娱兴节目,而且都唱昆曲《游园惊梦》。

不仅舞台具有对称关系,舞台上的人物也是对称的。首先,主角钱夫人和窦夫人就相互对称,昔日的钱夫人就是今日的窦夫人。钱夫人和窦夫人都出自得月台,钱夫人艺名“蓝田玉”,窦夫人艺名“桂枝香”。当年在南京时,“蓝田玉”是最冒红的昆曲演员,凭借着出色的才艺,她成了钱鹏志将***的填房夫人,荣华富贵享用不尽,尊贵地位不可小觑。临离开南京那年,钱夫人在梅公馆替“桂枝香”请三十岁生日酒的宴会,是她尊荣、富贵盛极一时的标志。然而多年后,上流社会宴会的女主人已不再是钱夫人,而是窦夫人。窦夫人原来嫁给窦瑞生次长做小,在南京时连请生日酒都没资格,后来,窦瑞生的官做大了,“桂枝香”也扶了正,窦夫人成了今日宴会的女主人,风光丝毫不亚于当年的钱夫人。两个人物不仅在背景、地位上相互对称,在性格上也十分相似,都稳重、识大体,而且都有一个泼辣的妹妹。

第二,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也呈现出一种对称关系。例如:“十七月月红”与“十三天辣椒”,两人都十分泼辣,嫉妒心强。郑彦青与程参谋,都是参谋身份,在外貌、气质上神似,并都与上司夫人有亲昵关系。吴生豪与杨票友,都是吹拉弹奏的名手等等。

小说在情节上也呈现出一种对称关系。从大的情节来看,窦夫人举办宴会与钱夫人举办宴会相对称。从小的情节来说,钱夫人对程参谋产生好感与钱夫人爱慕郑参谋相对称。蒋碧月和程参谋闹钱夫人喝酒与“十七月月红”和郑彦青闹钱夫人喝酒相对称等等。

两个舞台,舞台上的人物,舞台上发生的事件,都呈现出整齐的对称结构,使小说如同一曲二重奏,富有一种音乐般和谐的美感,透露出一股浓浓的诗意。浦安迪说:“中国文学最明显特色之一,是迟早总不免表现出对偶结构的趋势;它不仅是阅读和诠释古典诗文的关键,更是作者架构作品的中心原则。”[2]对称结构不仅使小说在形式上富有诗歌般的美感,还使小说透露出诗性的内涵和意蕴,表达了白先勇对人之命运的悲悯情怀。“灿烂只是一瞬,而黯淡则是永恒;兴盛是变量,只有衰败才是恒量,拥有仅仅是一种偶然,失落才是命定的必然。”[3]《游园惊梦》中有一句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曾经属于钱夫人,现在属于窦夫人,但都无法长久。小说的内涵是通过小说的对称结构暗示出来的,这就使小说具有诗歌般的蕴藉、含蓄之美。

二、人物塑造的诗意性

人物塑造的诗意性首先表现在人名修辞上。中国古代小说的人名修辞很是讲究,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与故事的进程、人物的性格、命运紧密相连,或暗示,或象征,或正用,或反讽,不一而足,这些名字的象征意味,是中国古代小说精雕细刻式叙述的一种艺术追求,体现出一种诗意诗情。[4]《游园惊梦》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得月台的昆曲演员,都有艺名。钱夫人,艺名“蓝田玉”;窦夫人,艺名“桂枝香”;钱夫人的妹妹,艺名“月月红”;蒋碧月,艺名“天辣椒”。

首先,“蓝田玉”这个名字,就有明显的象征含义。在传统文化中,玉代表一种高贵的气质或精神,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而蓝田玉是中国神话中最美最贵的玉石,这就暗示了钱夫人在小说中的主人公地位,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理想。正因为她是“蓝田玉”,所以她是得月台最出色的昆曲演员,所以她成了钱将***的夫人,在南京城拥有无上的尊荣。然而“蓝田玉”却也无法抵抗命运的无常,钱将***离世后,钱夫人随之失去了财富与地位,而岁月也夺走了她的美貌与嗓音。小说中写到钱夫人站在一株“万年青”前面照镜子的一幕,深具反讽意义。镜中出现的,当然,是褪了色的蓝田玉——一块已经显然失色了的蓝田美玉。[5]“蓝田玉”的黯然失色,暗示了贵族的没落。

再看“桂枝香”,桂花树在中国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人们认为桂树具有高洁的品质。“桂枝香”这个名字暗示了窦夫人性格的高雅洁净,不与他人争奇斗艳。桂花在八九月份开放,比一般的花开得晚,暗示了窦夫人扬眉吐气的时候比别人晚。当年连生日酒都没资格请的窦夫人,现在却成了上流社会的新中心。然而,小说的开头有一段环境描写:“露台的石栏边沿上却整整齐齐地置了十来盆一排齐胸的桂木,钱夫人一踏上露台,一阵桂花的浓香便侵袭过来了。”四溢的桂香,暗示了现在正是窦夫人最辉煌的时刻。但桂香虽浓,却是发自“露台”,暗示了窦夫人的好景也将不长。

“月月红”就是月季,每月开,是贱花,暗示了钱夫人的妹妹好抢风头的性格。“天辣椒”,暗示了蒋碧月性格的泼辣。这种人名修辞,不仅使人名能够直接体现作者的创作意***,暗示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而且能够增加小说的诗意,扩大语言的表现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人名修辞,人物塑造的诗意性还体现在联想、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上。小说的显性情节很简单,即钱夫人参加窦夫人的宴会,而推动小说发展的是钱夫人因今昔之比引起的联想和意识流。这些联想和意识流是片段式的,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才能得到完整的情节。例如,钱夫人多年后与窦夫人相见,想起了当年在南京替她请三十岁生日酒的情景。钱夫人听到蒋碧月也在时,想起了蒋碧月曾专拣讨好的戏唱的事,以及抢桂枝香男人的事。而钱夫人与郑彦青私通这一情节是通过钱夫人的意识流含蓄地表现出来的。情节的淡化,联想与意识流的运用增加了小说的诗意性和抒彩。

最后,人物塑造的诗意性还体现在小说将钱夫人暗比杜丽娘上。钱夫人是昆曲名伶,最擅长唱《游园惊梦》,其实,人生如戏,钱夫人就是杜丽娘,她和杜丽娘一样渴望青春、活力,追求个性***,这种强烈的渴望与追求同样具有诗意性。

三、意象运思的诗意性

中国古典小说常在叙述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时,运用中心意象和阶段性意象的组合,通过情景交融的意象画面,强化人物行动和性格的内涵,把自然物象内化为人物精神世界的一部分,透析人物内心的隐秘,达到对人物内在精神的审美把握和形象化表现。[6]白先勇的《游园惊梦》运用了许多意象。首先,“游园惊梦”就是一个意象。“游园惊梦”是昆曲的名字,剧情即杜丽娘春日游花园,在梦中和柳梦梅缠绵。这个意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钱窦二人的宴会上都安排了“游园惊梦”的戏,钱夫人与这出戏又有很大的渊源,她因唱“游园惊梦”而红,人们见到她都要提起她曾唱“游园惊梦”的事。“游园惊梦”这个意象,暗示了钱夫人与郑彦青私通的事,也暗示了人生如梦的寓意。钱夫人与郑参谋的鱼水之情是如此的短暂,回想起来真像杜丽娘做了一场梦。两次宴会是如此金碧辉煌,但同样都如此短暂,好像做了个美梦。“游园惊梦”是昆曲中的名段,但钱夫人在两次宴会上都“哑掉”了,暗示了昆曲艺术的衰落,引申而言,还暗示了贵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

除了“游园惊梦”这个中心意象外,还有许多阶段性意象,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传统的意象,另一类是西方现代派采用的意象。中国传统的意象又可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窦公馆内的意象,第二组是窦公馆外的意象。窦公馆内的意象有高烧的门灯、景泰蓝的瓶樽、万年青等,这些意象的总体特点是华丽、古典。窦公馆外的意象有秋后的清月、大露台、浓郁的桂花香等。这些意象的总体特点是空旷、清冷、寂静。清冷的意象将窦公馆内华丽古典的意象包围起来,暗示了窦公馆中盛宴的虚幻、短暂,热闹繁华是短暂的,终将被凄凉、寂静所代替。小说的尾声出现了高楼大厦这个意象,这个意象比较独特,是一个现代意象,它的出现暗示了古典事物将渐渐被现代事物所取代。小说中还有几个中国传统意象比较特殊,如夫子庙得月台、琴雪芳、桃叶渡等,这些都是富有文化意义的地名,尤其是夫子庙得月台。得月台在秦淮河畔,曾一度十分繁荣,是达官贵人聚会娱乐的地方。小说通过钱夫人的回忆点出这些意象,暗示了这些地方的没落,曾经的繁华也如同梦一样。西方现代派的意象体现在钱夫人的意识流中,如白马、太阳、流汗等。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这些意象是阳性象征,是的表征。还有枯白的茅草、黑窟窿、白床单等,这些意象是死亡的象征,两组意象并置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钱夫人对性、生命的渴望和对衰老、死亡的恐惧。

意象是中国古代抒情艺术的重要元素,也构成了中国诗词艺术基本的审美特征。小说艺术借鉴抒情艺术中“意象”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运用技法,把意象营造和叙述过程融为一体,既能够有效而精炼地展示作者的审美情怀、哲理思考,也能够“借一斑而窥全豹”,集中表现人物性格、预示故事走向、揭示人物命运,更能够增强小说的“诗化程度和审美浓度”,丰富小说的叙事机理,达到诗意化叙事的艺术效果。[7]

《游园惊梦》在结构、人物塑造以及意象运思上都体现出了诗意性,使小说具有一种含蓄精致的美。现代化、民族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中心问题,一方面我们想要向西方文艺学习以使我国文艺现代化,另一方面我们想要保持民族特色,只有通过民族的,才能走向世界的。白先勇的作品似乎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注释:

[1][4][6][7]南志刚:《叙述的狂欢和审美的变异》,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2]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刘俊:《白先勇评传》,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10篇

学习

工厂实习工作总结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工厂实习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工厂生产实习工作总结合集6篇,工厂实习工作总结2000字。实习的日子一晃而过,虽然这段日子,我过的十分的艰辛,但是它给我无限美好的青春岁月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记忆深刻,也让我受益颇多。大

学习

关于人生的名言警句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人生的名言警句10篇,内容包括人生价值观的名言警句,人生各自有光名言警句。3、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卢梭4、人生包括两部分:过去的是一个梦;未来的是一个希望。5、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一个有价的人生。佚名6、人生的

学习

关于父亲的诗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父亲的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父亲的诗有哪些,关于父亲的现代诗10首。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2、观村童戏溪上陆游(宋)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三冬暂就儒生学,

学习

工程现场管理工作思路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现场管理工作思路模板,内容包括工程现场管理的思路与技巧,现场管理ppt模板。2.1转变思路是时代的迫切要求2.2转变思路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2.3转变思路是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的要求3转变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思路的

学习

母亲的眼睛作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的眼睛作文10篇,内容包括母亲的脸颊作文,优秀作文母亲的眼睛初中。我母亲有一双敏锐的、会说话的眼睛。那双眼睛能洞察我的心情,给我鼓励,促我坚强,因此我能面对一切困难。孩提学步时,妈妈总是帮助我,鼓励我摔倒了就爬起来。

学习

管理会计个人工作计划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会计个人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管理会计工作计划和思路,财务会计人员工作计划范文4篇。1、集中培养。在本学期第6、第12周,学生会将召开全体学生会成员大会,进行集中培训,让学生会干部干事明确:做好本职工作是符合学生会发展需

学习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内容包括中职社会实践内容怎么写,中专生社会实践总结1000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广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广泛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产学研的

学习

物业工程主管工作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物业工程主管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物业工程部主管年工作总结,物业经理的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今年第一季度主要对叠加公共楼道照明设施开关进行更换改装,将总进户门进门口和楼道拐弯口换成声控延时开关,业主家门口换成触摸延时开关

学习

销售工作总结报告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销售工作总结报告,内容包括销售工作总结报告,销售总结报告十篇范文。回首,看看今年的一年,我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居然今年的营业额没有完成,还差70多万,心里真是不好受,对自己做个检讨,对今年的所有事情,做个归纳。一,我认为今年业

学习

期中小结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期中小结10篇,内容包括期中小结100字,期中成绩总结范例6篇。语文老师已经和我们对了答案,其它地方还可以,主要是阅读理解错得严重,特别是找出描写什么什么的句子,有的错选,有的多找。另外,作文可能也是一个大的扣分点,我觉得好像写

学习

人事部上半年工作总结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人事部上半年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人事部上半年工作总结表格,2017年人事部工作总结。一、上半年工作总结;1继续健全公司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公司规范化运作水平;在公司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12小时工作制》、《文件管理

学习

雾的作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雾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雾的作文,雾的作文大全500字。Sincethewinterlastyear,thesmoghasoccurredalotoftimes.ithasdonegreatharmtoourdailylife.manytrafficaccidentsha

学习

诚实守信模范事迹材料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诚实守信模范事迹材料模板,内容包括古今中外诚实守信模范人物事迹,诚信模范人物事迹材料ppt。1985年,他考察了天津市的几个大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企业,宏腾机械制造厂。主要生产护杆器配件和电梯配件,公司拥有职工30人,产

学习

关于教师节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教师节10篇,内容包括关于教师节的作文合集十篇,关于教师节的内容最短。来到学校,她看见办公室的门锁着,这可怎么办呢?突然她看见窗户半掩着,她选出最漂亮的一束,小心翼翼地插在老师的笔筒里窗内下面的日历翻到了9月10日,上面

学习

田园风光的好词好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田园风光的好词好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田园风景的好词好句好段,田园风光的好词。1、一对对色彩鲜艳、精致绚丽,象征着甜蜜爱情的木鞋!还有那华丽的郁金香倾倒无数情人……2、小村的上空升起袅袅炊烟,好像一个身穿白纱的少女在翩

学习

我国第二大岛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我国第二大岛10篇,内容包括我国第二大岛是什么,关于中国第二大岛知识。其中,第一岛链是指北起阿留申群岛、日本、琉球群岛,中接我国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第二岛链北起日本群岛,经小笠原诸岛、火山列

学习

山水田园诗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山水田园诗句10篇,内容包括山水田园诗句及其赏析,20首山水田园诗。2、唐朝时期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众多,有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常建等。王维,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佛”,宋代苏轼评价王维的田园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

学习

小学田园诗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田园诗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田园诗大全100首,小学的山水田园诗30首。田园诗在东晋开始大量写作,并在唐宋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尤其是宋代,更是田园诗的发展高峰期。杨万里和范成大是这一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们的田园诗尤为突

学习

雨巷诗人是谁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雨巷诗人是谁10篇,内容包括现代雨巷诗人是谁,雨巷是哪位诗人的作品。她静静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目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黑白居,青石巷,柳絮纷飞墨点香;烟花笑,雨朦胧,伊人持伞独自行。是谁撑一把油纸伞

学习

田园风光的古诗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田园风光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田园风光的古诗句,田园风光的古诗简笔画。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11FZW009)作者简介:刘蔚,博士,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杂志社副研究员210013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来说,田园诗的名称

学习

走进田园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走进田园10篇,内容包括走进田园了解乡村的生活日记,走进田园仓埠。我走在田间的小路上,贪婪地吮吸着带有泥土芬芳的空气,别提有多么舒畅、惬意!过了一会儿,我远远地望见了爷爷所住的红色小房子,它被绿油油的油菜田包围着,金灿灿的

学习

田园风光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田园风光10篇,内容包括乡村田园风光,田园风光佳作推荐。还有那吹着竹笛放牛的老爷爷,只要你细心观察,会发现,老爷爷、牛群、花草植物、都是乡村一幅和谐的风景蓝***。这里的人们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各有所忙,那弯弯的小河,清清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