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作文篇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 途径 美育设计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然而长久以来,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工具性,过度注重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忽视了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现在新课标出台了,语文教学目标突出了“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为了实现此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就有必要提出“重视语文美育作用”的观念。
一
美育是灌输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美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诗人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人必须通过审美状态才能由单纯的感性状态达至理性和道德的状态,审美是人达到精神***和完善人性的先决条件。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心灵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铸就我们民族的高尚的灵魂,现在必须注重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作用”。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生活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生活里处处有美,只要你善于发现。美存在于自然界中,美寄身于人类社会中;美凸显在千百年来人类创作的艺术品中。语文教材是编者从千百年来优美文章中撷取的精华,其中蕴含了各种形式的美。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丽美,李白《蜀道难》中“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奇险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壮美,朱自清《春》中春花赶趟的艳丽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晨扫落蕊的凄清美,《沁园春·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雄阔美,等等,构成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无法欣赏完全的自然美。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博大,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烈,孔乙己分豆的善良,六一公公“请客应该”的宽厚,闻一多先生“前脚踏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踏入大门”的勇敢,等等,构成了足以净化学生心灵的人情美。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李煜、李清照的婉约,赵树理的“土”,孙犁的“丽”,莫泊桑的奇巧,都德的细腻、精准,这等等的艺术美足以使徜徉其中的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审美素养。
二
语文教材中不缺乏审美的材料,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美育了。我们必须弄清美育的途径与方法,明了如何设计教学来对学生进行美育。
美育的途径包括以下三条。
1.审美意识的灌输。审美意识包括审美思想、审美趣味、审美感觉等。其中包括了人们对美的认识、评判、选择等等。美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思想、审美趣味,也发生着改变。战国时楚国人以瘦为美,所以才有了“楚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东汉时期也以瘦为美,所以才有了美女皇后赵飞燕。然而唐代以“肥”为美,不仅书画作品中的人物体型健硕、肥大,而且“杨贵妃”也是一位胖美人。因此才有了历史上的“环肥燕瘦”。社会美、艺术美也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妇女以娴静无才、贞洁刚烈为美。而现代社会早已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思想束缚。妇女投身于社会,追求与男子的平等、追求人生的自由与尊严,才华横溢,显示其特有的魅力,这在社会中才被认为是美的。不同的时代“美”具有不同的内涵,人们的审美思想审美趣味具有巨大的时代差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符合现代社会进步趋势的审美思想、审美情趣。对教材别对古代文章、外国文章中的社会美的内容,我们要指导学生有选择的吸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其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审美思想;批判其不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东西。像屈原的《离骚》我们在崇尚其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刚正不阿的人格美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其轻视生命、自投汩罗的无奈之举。
2.审美感觉的累积。审美感受的累积是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审美兴趣,构建完美人格,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重要途径。
审美感受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发展的,只有在客观上通过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创造出美的对象,才可能在这主观上相应地形成反映这一对象的特殊的能力和特殊的感受。既然人类的审美感受能力是在生产劳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么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只有在审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所以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只能在审美实践的反复进行中产生。不仅如此,学生们的审美兴趣的激发也依靠审美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审美愉悦。因此审美感受的累积必须成为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途径。
3.审美方法的指导。审美方法的指导也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复杂的心理和心理过程。一般来说,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是审美感受中不可缺少的几种基本心理因素。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他们的感觉、感觉、想象、情感、思维给以方法和技巧上指导是必须的。这也是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之一。
三
对于语文教学活动来说,理论的思考是重要的一步,但更重要的对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更为关键的一步是教学设计如何操作。
重视美育的地位,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作用,达到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教育目的,就要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美育意识。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尽力展示这些。要引导学生体验这些美。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语文教学的美育功用。例如:我们讲授朱自清的春花***时就不应只注意到其中的修辞,语言特点,应该想到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生机勃勃的美丽的春景给人带来的那种难以述说的美感,那种难以述说的愉悦。
2.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中美的材料,体验作者的情感并与自身情感形成共鸣,从而产生美的愉悦,积累审美感受的经验。例如:讲授柳永的《雨霖铃》一课,其中有充满着美丽的意境魅力,凄冷的自然景物描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要想体验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美丽,仅仅靠对词句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体验诗句中的美丽、凄冷的自然景色,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他们头脑中的经验。采取什么方法呢?我要求学生写一段二百字以上的扩写,让感兴趣、有能力的同学绘一幅“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方法虽不高明,但笔者认为能够达到让学生接受审美训练的目的。
3.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功用。语言文字相对来说是抽象的,描述出来的形象也是模糊的。但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补充。讲授戴望舒的《雨巷》一课时,产生了一个疑难问题。学生们是北方人,没有见过丁香花,所以不明白丁香花一样的姑娘是一个什么形象,笔者就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向同学们展示了南方的丁香花,使学生体验到丁香花的瘦美,也就同时很完美地理解了丁香花姑娘凄婉美丽的形象。
4.用语言表达审美的感受与学生共享。教师作为一位年长者,生活经历必然比学生复杂,生活经验必然比学生丰富。教师作为一位接受了专业培养的教育工作者,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必然高于学生。教师用语言把美的感受表达出来,让学生共享,这无疑会有利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这种审美感受是构建学生审美能力的敲门砖,必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特殊的作用。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有助于我们实践新的课程标准,而且有利于我们完美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美育作文篇2
语文美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应以塑造学生完整而稳定的人格作为终极目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以文字为桥梁结束“美”的渲染,促使学生由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进而自己追求美、创造美,使审美生活化、习惯化,成为学生自觉追求的人生境界,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建构。
一、人格塑造是语文美育的终极目标
语文美育以建构学生理想人格为终极目标,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的。翻开语文教材,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人生命意志的体现,无不是作家优秀人格的载体。所以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关注人的思想和感情、品格和精神,并且据此进行自我反省、自我选择、自我完善。
将充满人情、人性之美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乃至一种应试训练,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这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谈到:“课堂教学要有主宰的灵魂,无论是传授字、词、句、篇的知识,无论是培养听、读、说、写的能力,都要注意渗透正确的思想观点,熏陶感染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本着因文释道,因道释文,文道统一的观点,组织教学活动。”在这里“正确的思想观点”的“渗透”、“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都是为了学生人格的建构。
二、以语文美育达成人格塑造的可行性
语文教育要实现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必须通过审美教育来完成。这是基于道德的发展、人格的建构对个性情感发展的依赖而言的。“审美,作为一个生存范畴,主要不是以思维为特征的认识过程,也不是物质性的实践过程,而是表现和升华情感,激发个体的生命活力、发展创造性、开启心智,养育性情的体验过程,有着鲜明的人文导向”。也就是说,在促进个体审美发展过程中,内在地包含着个性诸心理功能与意识的全面开发,并使它们处于相互协调平衡的状态,审美与人的情感生命有着直接的亲密关系。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知”与“好”均外在于个体生命,是人对于客体的一种服从或追随,所以它们主要是外在价值;而惟有“乐”,才是个体生命得以实现的生命状态,因为“乐”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是人把外在的法则转化为自身需要的审美化、情感性的人生境界。庄子的“逍遥游”;王羲之的“游目骋怀”、“放浪形骸之外”;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是自由自在、澄明透彻的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与审美理想的高度统一。
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如此,西方希腊大教育家柏拉***也早就提出:“整个心灵的和谐就是德行。”在他的《理想国》里,他说:“要使我们的青年人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他所说的“对于美的爱好”正与孔子的“乐之”不谋而合;而“融美于心灵的习惯”的培养正是把外在法则内化为自身需要的审美化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指出了从美育到人格塑造的通道。
审美不仅是认识,它首先是一种体验,一种人格状态、生命状态,它直接关联到人格的完整和谐与生存幸福。席勒发挥了康德的思想,更清楚地指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如果一个人在感性方面是健康的,从内心深处向往美,他就会自发地厌恶丑恶,自发地接近道德,我们只要给他以必要的推动,就能使审美的人获得理智和高尚的情操。”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从美育达到人格塑造的可行性。
可见,在语文教育中,要建立学生全面而稳定的道德人格,必须依靠审美教育的实施。要知道,行为美、语言美乃至个人的气质风度都是一种成于中而形于外的表现,人格的建构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需要潜移默化,让学生不断体验情感,升华情感,形成自然才能实现。
三、语文美育在人格建构中的具体作用
(一)分辨真伪,开启智慧
语文教学要通过审美教育达到分辨真伪,开启智慧的效果。如《像山那样思考》一文,作者引导大家客观地了解狼,理解狼在自然中的重要作用,使读者纠正了“狼伤害人”的错误观点,认识到人的非理对自然的破坏,进而认识到保护环境,与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再如王雅萍老师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让同学们结合人物、环境,多角度作文构思训练。同学们列出以下几个观点:①能屈能伸才是真豪杰;②忍让是美德;③提倡有错必改;④慎行何必请罪;⑤将相和国家才能安定。指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人物,鉴别美丑。
(二)净化心灵,激发向善
语文教学要通过审美教育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向善向美的内在激情。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指出:“艺术家在细节上必须竭尽全部力量”,“只有当艺术家找到了作品无限小的因素时,他才可能感染别人,而且感染别人的程度也要看在何等程度上找到了这些因素而见”。所以教师可以“从细微之处入手”,凭着一双慧眼、一颗匠心,带领学生找出那一个个美的“元素”,抓住打动学生心灵的“机缘”。
例如《背影》中父亲给“我”买桔子时有这样一个细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从父亲那普通而又沉重的动作中,读者可以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再让学生想想自己父母的关爱,这样就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之爱。
正是这些最朴实的细节能唤起学生对他人的真诚与热情。这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冷漠是一种最可怕的心理状态。”一个真正有完整人格的人必定是懂得主动积极地与他人建立起交流、同情和理解关系的人,必定是关切他人以至整个人类命运的人。
(三)辨清美丑,扬弃丑恶
孟子宣扬人性本善,笔者认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善念,这一善念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激发出来的。语文教学,在颂扬美德、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必然批判丑恶,扬弃陋习。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辨别美丑。教师在教学中宣扬一种美德、一种精神的时候,学生的心灵会受到“美”的震撼,与此同时,学生会自觉地排斥丑恶,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产生持久而又深远的影响。
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中写到战争使索科洛夫失去了人间所有的亲人和温暖的家,让人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不幸和无奈,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对不义战争产生一种厌恶感。《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更让读者认识到******国主义教育对青年的毒害,认识到“战争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胜利者”这一客观现实,让学生充分认识战争的本质,珍惜和平与美好。
所以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并在善念的支配下自觉地扬弃丑恶,从而达到塑造美好人格的作用。
(四)由美求美,力求广博
人都有追求“美”的本性,而“美”是广博的,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堂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包罗一切。所以,语文教学在教会学生体会情感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体会情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拓展延伸,从而达到“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效果。
如《像山那样思考》一文,主张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呼吁人们要“敬畏生命”。该文倡导的是一种博大无私的情感,对学生有深刻的教育作用,学生在感叹作者的伟大的同时也受到熏陶,从而培养自己博大的爱心。
又如学习《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学生在赞赏这种无私精神的同时,可以培养自己的孝心和爱心,并且由己及人,成为一种博大无私的精神。
四、从语文课堂到生活课堂的延伸和升华
(一)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
要培养学生用心感受生活的意识。正如美国作家约翰・柏洛兹所说:“人生必须学会的一课,其实也是许多人未曾学会的,就是了解天堂就在今世,它就在你身旁。”要有一双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最有活力的东西的“第三只眼”。有人说,这个世界充满了暗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人与动物之间的神秘交流等等。一个自然现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丝淡淡的心绪都能引起人感情上的涟漪。一个有着完整人格的人心灵应该是开放的,心境应该是澄明的,要能从“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二)审美活动生活化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指出的:“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当审美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乃至把自己的人生也当成是一件由自己塑造的艺术品,让它尽量地精美而不蒙羞,这便是审美的生活化,或者说是生活的艺术化。这种生活的艺术化主要在于“主体的一种状态”,在于用一种洒脱的审美态度来待人接物、处世为人,在于内心世界的***。重视人际关系的美化: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亲友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并及时自觉地净化自己的心理环境,使之随和、融洽、坦荡、纯洁,使自己进入一种清新、欢乐、自由、舒畅的生存状态。而“在美育中培养起来的行为举止的分寸感,正是为了使个性获得适当的外在形式,从而形成一个人独特的风度,它既是美的,又是合乎道德的;既是个性的,又是可以与他人相协调的”,达到了这一目标也就完成了人格美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文集・谈谈语文教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4]钱智宏.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J].教育艺术,2011,(10).
美育作文篇3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忽视了这一点,那就不能算是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语文教师要借情感的沟通,启迪学习的悟性,激发学生爱美的心灵。
文学作品一边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家思想感情的。这活生生的传神写照就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地流露就是“意”。这描绘的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以及作家的思想感情等几方面的融合,就构成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一般来说,进行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等方面的教育,都先要带来进入意境;不进入意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感受。怎样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呢?主要靠“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直至背诵,增强学生对作品画面形象的了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意境,唤起内心视像,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全身心进入作品之中,深深地感受和鼓舞。当然由于有些作品意境深远紧靠读还不够,还需要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指导。但是这种点拨和指导是绝对代替不了学生通过自身的“读”来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别林斯基曾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文学作品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等对立统一的有机结合。这就决定了文学欣赏不能只是消极地承受,必须充分调动欣赏者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发挥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对作品的形象给以补充和丰富。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独特的偶然事件看到普遍性和必然性,通过有限的景看到无限的情。语文教学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悟出作品所要揭示的思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具体形象在大脑中“活”起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感受它。”在审美教育中,重视“悟”的教学,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有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这就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我们在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接受作品体现得美的形象、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表达方式熏陶时,还应注意启发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接触实际,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社会、认识周边的人和事,弄清哪些是生活中真、善、美,值得我们去热爱、讴歌、颂扬;哪些是生活中的假、丑、恶,需要我们去憎恨、批判、抵制,进而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指导学生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认识了的生活。哪怕是一片简短的日记,学生能透过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发现其中蕴含的“美”的东西的存在,其实际价值就超过了它本身。因为它意味着我们的学生能用“美”的眼光观察问题,并自觉接受“美”的思想情感的影响,这不正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所期盼的结果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我们重视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何愁我们的目标不能实现呢?因此,只要我们经常不断的用审美教育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生更好的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勤奋的读书写作,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写出温情并茂,熔思想、感情、审美于一炉的好文章来。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美育作文篇4
关键词:审美教育 美化 陶冶 提高素质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必须对学生渗透美育教育,并且应经常坚持。通过审美教育,能够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鉴赏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工作也是一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的原因:
首先,语文教学的内容决定了它的美育功能。
翻开中学语文课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锦绣文章,它们或察物抒情,或明理言志,或描写山水,在文章结构上表现为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不同的风格。总之,语文教学的内容决定了它的基本特点,审美活动几乎可以贯穿整个语文教学全过程。这是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无法与它相提并论的。
语文课本身不等同于其他课程的突出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有理性的思考,更饱含浓烈的感情。高昂、和谐、崇高、细腻的感情即是课堂魅力之所在,它总是或多或少地拨动我们的心弦,引发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语文课文中体现出的人文美、自然美、理想美、人格美,只要老师引导好了,语文教材会时时刻刻地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美育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么可以放弃这个好机会呢?
其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中学时期正是一个人思想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行为,思想的可塑性非常强,这一时期除去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文化知识外,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以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好地立足。
再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无论从语文的内容以及文字本身来看,语文都蕴含着无穷的人性美以及高雅的情趣。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此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中学时期,如果及时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教给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这会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呢?
一、从课本内容和课堂教学入手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有强烈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以情感人,以情入理,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如在讲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领悟,把分析着重点放在作者的感情变化上,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及其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老师可以通过作品中自然景物描绘的分析,进行美育教育
例如把教材中描绘自然景物的文章,把各种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景物描写饱含作者浓厚的感情,表达了他们的美学价值。分析这些美好的景色,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也能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并让他们享受美的愉悦。
三、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还要从基础教学入手
比如从最基础的练习写字开始。在写字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对书法作品的审美知识,提高他们对范字的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的感受力和领悟力。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审美的方法等。
四、我们还可以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入手,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例如教材中描写的众多的优秀人物,他们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美好的心灵,流芳百世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表象分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激发他们向上的热情和高尚的思想,形成高尚的品德。
五、从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还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借助语言之美来塑造艺术形象及文学意境,引导读者进入作品中的艺术境界。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作文写作练习,以及作品中对社会生活的描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另外,教师要贴近现实生活进行语文教学。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紧密相联。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里有限的篇目,而应力***使学生走近形形的生活,体悟不同的人生,让学生在自己身边的广阔生活天地里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和生活,学会做人,培养对真、善、美生活的热爱,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所以,为了学生以后的生存、社会的需要和民族的发展,尽量把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内容,使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美育作文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美育;结合
中***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098-01
当经历了学前和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后,语文教学的重心已经不再是字词的积累,而应该转移到对于词语和句子以及短文意思的理解和简单的仿写方面,这是小学作文的初级阶段。在小学课本中,也明显地增加了一些写话和造句的联系要求,对于学生,尤其是刚刚开始练习写作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学会很多正确的用词或是造句的技巧,就要完成一定字数的"字、词、句、段、篇的综合练习"--作文,这实在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但是,作文教学又是整个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语文水平的高低,可见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侧重作文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同时,也很注重把美育内容贯穿到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做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练习作文的兴趣,也能够开阔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情商和智商,更重要的,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此特把我多年来从事作文教学与美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阐述,以与广大教学同仁切磋交流。
1.小学美育的重要意义
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会让我们总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对于正处于身心启蒙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影响和左右他们身心发展的外部事物也是太多了,电视、网络、街谈巷议、父母亲友的说教,校里校外他们那个年龄阶段的小圈子里的说长道短,一方面会增加他们的知识能力,另一方面,正因为他们认知和辨别事物正确与否的能力欠缺,外在的不良的事物又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消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地肩负起他们身心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培养、指引的责任,不能把教师的工作仅仅局限在传授知识这种狭窄的范围内,应树立一种大教育观。只有孩子的德智体美劳能力都得到丰富和发展,才是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体现。结合当前小学生的思想特征,我觉得小学美育面临着重新定位和建构的紧迫任务。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基本精神和思想对当前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积极地去寻找发现,就可以看到适合进行美育的很多内容,但这都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仅仅局限在狭窄的知识传输方面,应高度重视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2.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穿插美育的必要性
小学作文教学可以看作是语文教学的综合延伸,因为整个的作文教学,其中已包含了字、词、句、段、篇各个环节的教学,也包括了听说读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这些环节中,都可以穿美育内容,从而使学生培养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众所周知,道德修养应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字词句段篇中所包含的美育内容。作文能力的提高与前期的写作知识储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字词句的听写、理解、以及构造都不能靠学生简单机械地去记忆。好的老师会给学生插上一双思维想象的翅膀,让他们通过自已的联想来实现理解和记忆。比如我在教学生关于春天和秋天的优美词句的时候。我会让学生们用他们幼稚的思维去想象春暖花开、莺歌燕舞、花红柳绿、五彩缤纷、春风拂面、鸟语花香、秋高气爽、瓜果飘香、果实累累、红叶满山的景象。让他们在思维中构***,想象这些景色的旖旎,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感受。这一个个词语,其实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当学生能在目睹这些词语时脑子里自然浮现这些画面,或者在身临其境时又自然地想起这些词语的时候,就可以说我们的词语教学取得了成绩,我们的美育目标也自然实现了。试想,有哪一个心中有美的人不会热爱生活,不会对他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这只是简单的词汇教学。当整段整篇的或景物描写名篇,或人生励志名篇,或意蕴丰富的启智名篇摆放到学生面前的时候,当他们进一步汲取到其中营养的时候,对于学生美好心灵和美好心智的塑造都是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的。有时我就想,每一个单纯的孩子的心田就是一片白布,我们老师都是绘画师,我们要涂抹什么颜色,可能他们就会形成什么颜色,所以说启蒙教育是无比重要的。特别是在启蒙阶段,美育又是重中之重。
2.2 把美育贯穿在听说读写等作文能力的提高环节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直接表现在作文的能力中,反之,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是靠听说读写来培养形成的。一个会听的学生,他是在用心去倾听、去聆听,他从不会任意地去打断讲述者的讲述,他会用心去辨析讲述者讲述内容的正确与否,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中间贯穿着大量的美育内容,聆听、倾听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辨析然后取舍是美的重塑与创造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会听的孩子都是那种很乖很可爱的很有修养的孩子。读是汲取知识和营养的重要手段。教育家说,读书时进步的阶梯。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也大多都是在读的过程中获得形成的。当我在教学生《枫桥夜泊》一诗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几段关于古代苏杭船舶码头、古人行路艰难、古人客店投宿时的幻灯片,使他们对于古诗中所涉及的部分情景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我让他们去读、背此诗,进而把这些情景穿插链接,在心中自然地组织成一串连续的镜头。这样古诗之美展现在了学生们的头脑中。后来一个学生直接对我说了他的感受,古人生活的世界,太过艰难,太冷清,一点也不比我们现在社会的繁华和热闹,当然这是孩子们的一种片面认识,是对于古诗凄清美的另一种感受。我也只能教孩子说,那生活在现代的社会里,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珍惜生活,更应该努力学习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写了两篇作文,一是古诗《枫桥夜泊》改写,二是《我们今天的生活》。说可以直观地表现为能力,一个口才好的孩子都是胸有万象的。试想,胸无点墨一定不会绣口锦心。但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更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心灵美和语言美。生活中不乏夸夸其谈者,也不乏语言尖酸刻薄、得理不饶人者,我们应该告诉我们的学生,这都是不可取的。在说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心灵美、语言美的原则。
作文教学并不难,难是我们没有用心、用爱去工作的一种感受。生活中充满了美,我们在作文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汲取美、进而创造美的思想和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把美育内容适时地贯穿于其中,也是当前创新形势下一种适合于小学生作文心理的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
美育作文篇6
语文课作为学校中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就得在课上重视和强化美育,在语文课中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让美育融于教学,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能够鉴赏美和表达美,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素质,充分达到教书育人的作用。美育因素虽然在语文学科中大量出现,同时美育特点也符合青少年特点,但是要很好体现它,让它发挥重要作用还得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
所谓感受美,就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如果学生对作品中优美的词语,诗一般的意境,素淡朦胧的景物特征等感受不出,那么他们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就比较迟钝,感受美的能力就差,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就得强化美育。因为若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差,他们对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就相对来说要困难得多。同时他们对作品中词语所表示的特殊含义的理解、意境的把握、主题的升华也就不能准确无误地掌握,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可从简单的声音、颜色、线条、形状等的感受到复杂的美感。
如我在讲解《荷塘月色》一课时,文中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开门见山地提了出来,对于初次接触这篇课文的学生来说,作者那种不宁静的苦闷心情一时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于是我在课前就寻找带点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的磁带,然后自己先配乐朗诵,感受效果,在音乐低沉的地方是否正巧体现作者的哀愁,在音乐舒缓的地方是否正好体现作者淡淡的喜悦。等一切准备好后,上课让学生分段配乐朗读,朗读完后让他们回答他们所读的那段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物,景物特征又如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因为有音乐的帮助,所以学生回答起来不是太困难。借助录音机,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不仅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也逐渐培养起来,对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的培养就可逐层深入了,这样美育的第一步就实现了。美也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和科学等客观事物和客观的活动过程之中。
二、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
所谓鉴赏,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事物美的现象的本质的理解,掌握正确地鉴别美的标准,提高评判和欣赏美的能力,以及提高审美兴趣和爱好。有些学生对美的理解有一个误区,认为那些丑的、荒诞不经的事物不属于美的范畴,应把它们打入另册。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的喜剧才是美的,那种肝肠寸断,给人带来遗憾的、伤感的悲剧是不美的。 学生这种对美的评判的标准是错误的,若不及时纠正这种错误的观点和看法,就会给他们造成偏见。我给他们讲美的范畴不仅有优美、崇高、喜剧还有丑、荒诞和悲剧,同时给他们讲清悲剧的性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语),同时鲁迅先生对悲剧的评价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通过对美的范畴的解释和悲剧的分析,同时举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的例子,如《哈姆雷特》《麦克白》等,纠正了学生的偏见,培养了他们正确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理论修养和审美兴趣。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美育的又一职能,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地鉴赏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判断事物的美和丑,并且不断提高鉴赏美的水平。这种对于事物美丑的鉴别力,同样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只能在日常教育活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事实表明有爱美之心,并不等于就有了美学修养。世界纷繁复杂,中小学生往往分不清真假、善恶和美丑,有的盲目崇尚“哥儿们义气”,有的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暴力动作,有的盲目追求“流行”。由于缺乏对美应有的鉴别力和鉴赏力,难免会出现美丑颠倒,是非混淆的情况。况且由于人们的生理基础,心理素质,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在各不相同的审美情趣中不但有高下之分,而且有健康与病态,进步与落后之别。凡此说明,对中小学生确实需要通过美育教育培养他们正确地鉴别美丑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使人们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从而满怀激情地去追求应该追求的美。
三、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美育作文篇7
一:思想重视,计划明确。
思想是指导工作的根本源头。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的美育工作,开学初就安排我们术科组策划好本学期的美育工作,制定好工作计划。因为美育教育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面比较大,是一项不好*作的工作。所以我们在制定计划时把各项工作都安排得非常细致。这为本学期的美育工作能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机结合,把美育工作渗入各科、各项教学工作。
为了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美育,利用美育工作多面性的特点。我们把美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完成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听录音、看投影、录像等多位一体的教学手段中学习就能提高美的意识,树立美的思想。特别是音、体、美的课程,又特别是美术课。我们学校领导规定术科的教学一定到各功能室上课,并严格要求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绝对不允许出现“放羊式”的课堂教学。
三:开展多形式的比赛,给学生提供表现美的舞台。
美育作文篇8
一、指导学生"赏美",欣赏艺术美
1.语言美。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可见,精美的语言多么重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语言都朴实清新,精美生动,读来令人陶醉其中,余味无穷。发掘文中的语言美还要关注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因为这也是使文章语言更见活力、情趣盎然的重要因素。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运用了许多精彩动人的修辞手法,他笔下淡淡的月光、田田的荷叶、脉脉的流水、袅娜的荷花、漂浮的轻雾,笔墨不多,而光、影、声、色俱在眼前,绘出了一幅空灵的荷塘月色***。可见,只要充分发掘文中的语言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音乐美。法国杰出的文学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柏拉***也曾说过:灵魂应该用音乐进行教育。音乐,被人们称之为心灵的语言!,就是因为音乐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性情,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绘画美。语文文本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常常引起我们美的遐思。孙犁的荷花淀在开头部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月夜荷香***;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雨中泰山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有着缤纷迷人色彩的乡村冬天之美!把美的内容溶入到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引进美的境界中去,让他们张开理想之帆,驰骋在美的海洋之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因为惟有审美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
二、引导学生"辨丑",鉴赏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如窦娥冤中窦娥等悲剧人物形象,由于完善地表现人类灵魂的伟大,从而在我们内心激起一种温情的赞赏,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喜悦,我们的勇气得到鼓舞,我们的灵魂受到深深的感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她的勇气震撼了世界《巴黎圣母院》那个外貌奇丑的打钟人,由于他的心灵洁白无暇,他的形象在人的心目中却永远是美的。
但是,是否文学作品中的丑角就没有欣赏的价值,就不美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她的外表是恍若神妃仙子,但内心歹毒,阴险狡猾!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无恶不作,有谁说她美呢?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等喜剧人物形象会让读者怒目痛斥,说不出他们形象的美,然而,尽管他们是丑恶的!但在艺术美中也可以转化为肯定性的审美价值!正如果戈里说的"难道对卑鄙的人入木三分的刻画,不也就在描绘诚实的人的形象吗,在一个天才的手中,一切都可以成为达到美的工具!如果只要善于驾驭服务于美的高尚思想的话。"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评鉴文章中的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形象美,领悟作者美的艺术手法,就能启迪学生美好的心灵,使之受到美的教育。
三、带领学生"入境",体验情感美
美育是心灵的体操,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魅力。艺术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优美的文学作品包含着浓烈的审美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力求创造传情的感染气氛陶冶学生,让作品所展示的真实、感人的形象去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在沁人心腑的美的熏染中感化学生,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如围绕爱国主义的旋律谱写的不少感人肺腑的赞歌,就是极好的教学范文。我国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不少诗文,慷慨悲壮,充满抗战的激情。他的《"指南录"后序》追叙了作者在国家危急关头,出身抗敌,舌战群魔的英雄气概,以及逃归中备受艰辛,九死一生的顽强斗志,深厚的爱国激情贯穿全篇。例如课文中的第四段按时间顺序历数十八次自以当死竟不死的"非人世所堪",一连串排比句语气紧迫,真切地概括了一个接着一个"层见错出"的危恶境界。这十八个镜头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坚贞不屈的斗争意志和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读罢这篇《后序》,再齐声背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真是回肠荡气,不禁掩卷长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达到了净化心灵、纯正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的目的。
四、指导学生"悟神",领略意蕴美
美育作文篇9
关键词:技校;英语教学;欧美文化;德育
2004年在学习贯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座谈会中,***副部长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也是现代化建设对新一代劳动者的基本要求。”(原国家劳动人事部,国家教育委员会1986年颁发《技工学校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技工学校德育的重要性。那么,除了平时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常规的思想***治教育之外,日常教学活动是不是、能不能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答案是肯定的。专业学科教师不仅要有“授业”的技能,还要有为学生“传道”“解惑”的精神,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努力挖掘现有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特别是英语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作为英语学科教师,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治品质。
英语与文化密不可分。在教学中,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英语文化素材,其内容涉及广泛,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真实性和知识性,如,历史、经济、***治、文化、习俗、环境、人际等。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欧美国家的文化(如,洋节日、洋快餐、hop音乐)无形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想:大至民族情操,小至穿衣打扮。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欧美文化联系实际,贯穿德育尤显重要。下面就自己教学实践中进行的德育谈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把握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性,了解学生喜好,适宜渗透德育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群体心理状况、特性与喜好,只有掌握了这些,了解了自己的教育对象,将德育工作整合到教学中才会“对症下药”,收到颇丰成效,否则只是“无的放矢”“对牛弹琴,牛不入耳”。
目前,技校生多数是直接从初中分流而来的。追时尚、赶新潮,盲目崇拜,逆反心理强,自制力弱,社会经验欠缺,分辨是非能力差是他们的普遍缺点,但心地单纯、易接受新事物、富有正义感是他们的优点。所以,讲课时就要善于发挥他们的优势,培养其良好的习性与个性。如,我在教《即听即说英语教程》这套书时,为了改正学生平时粗口、脏话“满天飞”的习惯,我常在讲授口语的时候注意强调语言、语气的比较和使用,如,让学生比较May I...?/Could I...?/Would you like to...?的使用与语气差别。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德育工作变得无所不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暗自检讨自己的言语与行为,
收效甚佳。
在讲授每个单元时,我会根据单元特点联系英美文化背景知
识,挖掘本单元的德育因素,并将相应的德育素材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如,班级女学生中流行露股装,有碍观瞻却禁而不止。本学期我恰教《Unit 4 My lifestyle》(《即听即说英语教程》),于是让学生有意注意单元内的各幅彩***,观察青年人的服饰与行为,同时向他们介绍露股装是非主流服饰打扮的一种挑衅,低腰露股裤在T台流
行后,受到许多女性追捧。教育他们学校是特定的公共场所,需要注意场合着装,露股装不分场合乱穿不但会让别人觉得低俗,甚至会让不良分子看到后起歹念。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书本与课堂***文并茂,有声有色,学生乐于接受此观点。即使偶犯,批评时他们也愿意接受。
二、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必须实用
1.实际性与针对性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的文化背景知识应该尽可能为
思想教育做铺垫,联系实际,避免“满堂灌”、空说教或纯粹满足学生好奇心,迎合兴趣。在我上《looking back》这一单元过程中,班级一男生发生了因小事与邻班学生结群打架的事件。所以在讲“important events on the life line”这一节时,我根据life line介绍西方人常有为重大事情拍照纪念的习惯并举例说明,接着让学生去
设想自己未来回忆时要有怎样的现在生活照片。通过师生之间互动,不少学生(包括肇事者)都在暗自思考、检讨自己的生活方式。短短的几分钟“插曲”收效却是不可估量的,因为课后还有学生闲聊时延续着课堂的讨论。
在教学活动中,见缝插针、积少成多,尽可能把文化背景与德育教育连贯落实的做法,使学生逃学、上网吧、随便花钱、比吃穿等不良行为有很大改观。
2.艺术性与真实性
在英语课上,介绍欧美各国家文化知识(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必不可少,但要讲究艺术。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注意措辞,注意文化介绍时的侧重点,注意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偶合性与差异性,分析并肯定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不同民族的文化有许多相似与不同之处,如果教学中厚此薄
彼,夸大西方文化,否定传统文化或歪曲事实,其结果不但不会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反而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走向背道而驰了,这样直接造成学生笃信或忌讳的心态,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作用就失去德育意义了。
伟大的***先驱马克思曾说过:“最先进的工人……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人类的未来靠劳动者创造,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身心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技校生,作为未来的技术工人不仅要有先进、丰富的技能水平,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正直的精神与端正的信念。作为英语教师,我们需要留意、捕捉、挖掘、利用教材中各种优秀的德育资源,动态地把握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以课堂为平台,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好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树立高尚品质,热爱社会主义劳动,投身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
美育作文篇10
(一)农村学生阅读量太少,缺少美文的熏陶。家长教育意识不强,教育方法不当。他们过分强调学生成绩,偏中理科,农村现在仍然流行这个顺口溜:“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忽视学生对阅读的渴求,甚至将课外书视为“闲书”藏起来,怕影响孩子学习。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但由于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阅读,缺少课外积累,没有写作材料,造成对作文望而生畏。
(二)学生阅历太少,缺少直接经验。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起学生的感情。”农村家长整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带学生体验自然和生活。写作,尤其是创作需要丰富的经历,而学生除了上网、写作业,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有意义的活动了。这就造成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三)没有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网络的普及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让学生变得麻木,不关心他人,不关注身边小事。学生或只有作业,或沉湎于网络,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人或物,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缺少观察和探索的冲动。写出来的文章毫无美感可言。
加强作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听、说、读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全面完成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写作变成美妙的过程,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下多费点心思。针对以上种种现象,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鉴赏“美”。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在鉴赏中提高审美与写作能力。“阅读,架起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学生在汲取丰富知识的时候,感受到美的景、美的人、美的情。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收获美的语言、美的素材、美的情感。文章自然就会有灵性,有血有肉。为了燃起学生阅读热情,我组织了许多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好书我推荐”、“名著大家读”、“美文经典诵读”、“读书演讲比赛”、“唐诗宋词品析”等活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空前高涨,在书海中汲取营养,将优美的词句、好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发现“美”。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力求写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活水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看到美丽的景物,欣赏悦耳的音乐,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看到丑恶的事物,听到刺耳的声音,一般会感到厌恶憎恨。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行,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写作愿望。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发现真善美,以自己的心去讴歌赞美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生活,拥抱生活,在生活的浸润下打开思路,拓宽视野。此外,在作文教学中,还必须积极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燃起写作的热情,激发写作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记录“美”。积累点滴生活,并以随笔的形式呈现。一般来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真实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审美情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学生有了自己的写作心得,我就要求他们分享成果,互相学习。以课前演讲、美文共赏、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随着学生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写作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在随笔里,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感受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学生的作文不再有干巴巴的叙事,更有生动细腻的描写和真情实感的流露,读罢带给人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