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保险学教学第1篇
【摘要】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市场迫切需要大量的保险人才。而作为高素质保险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的保险专业的教学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学习保险学的动力不强,课堂上保险学教学效果不佳,对保险专业的投入不足等,造成保险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本文意在探讨人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保险教学效果的建议,以期为保险专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保险学;教学
一、引言
加入WTO后.我国保险业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外国保险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保险人才的竞争.是处于核心层次、核心岗位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竞争。这种保险人才不能简单依靠海外人才的回归与引进,必须立足于国内的培养.保险业本来就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广泛联系的产业而且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保险业现有的运行机制或规则必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由此可见,保险学教学面临着新的保险环境和时代要求只有不断进行保险学教学改革.才能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为我国保险业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保险人才。近年来,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顺应保险业发展的要求,纷纷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为保险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保险业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保险专业都是相对年轻的一个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保险学的教学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加上保险是一个新专业,由于一些传统观念对保险业的偏见,学生对保险专业有消极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目前我国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学是保险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在保险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一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保险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因此,搞好保险学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保险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保险在认识上的误差导致的学习动力不强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较少,而一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的存在很多偏见,认为很多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从业人员就是那些整天挨家挨户、低三下四求人买保险的人。这种认识对保险专业的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一些新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后,根本就没有填志愿保险专业,而是被学校调剂过来的。由于社会的偏见,学生本人及家长都不愿报考保险专业,认为上一个重点大学将来毕业出来卖保险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他们心里对学校的调剂存在着很大的抵触情绪,但是为了上一个重点大学也不得不服从学校的调剂。但是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谈不上好好听课,甚至怨气冲天,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教师身上,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学生,但是对整个保险专业的学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二)教师缺乏保险行业的实践经验从而其教学效果不佳保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教学环节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当今各大高校保险学的教学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和记”。对于已接受过十几年传统教学的本科生来说,已经厌倦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有效参与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而近来所提倡的教学创新也仅是在教学工具上有所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高科技电子设备,老师的教案也由PPT所代替。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教学带来了一定便捷,但并未触及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填鸭式教学、应试性教学手段等仍根深蒂固。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不足,懂得理论知识的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机会去从事保险实践工作,而富有实践经验的保险工作者也进不了保险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鉴于保险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也有不少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然而,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所用的都是从书本上或是从网上***的现成案例,并没有包含自身的感受,所以在讲授过程中难以做到生动形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学校对保险专业的投入过少使得教学所获支持不足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来自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与学校对专业的投入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专业,保险专业在大部分学校的地位都不如那些老牌专业,尤其是高校近些年热衷于搞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把大部分资金及力量都投入老牌和名牌专业中,而像保险这些新专业,由于其力量薄弱,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很难获得学校的支持,无论从教学的硬件还是从软件,无论从资金还是从资料设施的投入,都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某高校近年虽然引进了几位教师,但是新设立的保险系基本上没有新投入的专项资金,对保险教学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几年之内都没有添过什么新的教学辅导材料及影像光盘。教师也没有机会没有渠道去保险公司从事人身保险的实践工作,个别教师自己联系去了也得不到经费及时间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保险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三、保险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搞好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加强对学生专业观的教育、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投入力度以及着力提高老师队伍的素质等方面出发,努力创造保险学教学的有利环境,真正把高校建设成培养高质量保险专业人才的基地。
(一)加强保险专业本科学生的保险意识的教育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背景的介绍,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保险业最新动态等,也可以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细分,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主攻方向,例如可设置从业资格考试、保险理论研究、保险法学、精算和保险营销等学习小组,这样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加深对保险专业的认识。此外,在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中,还应强调挫折教育和诚信教育。保险属于服务性行业,且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保险营销这一领域,需要从业者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些是需要日积月累而达到的修养,因此,保险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尽早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品质。
(二)注重加大对保险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保险学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迅速成长,否则就有可能一蹶不振,所以加大投入力度是事关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专业投入方面,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从保险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建设步伐,除积极引进保险专业教师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用于购买书籍影像、举办保险研讨会、送教师去保险实际部门参加实践工作以及请相关人士来为教师和学生讲授保险实践经验等。
(三)创新教学手段,优化师资
要加强保险学教学的实践性,可以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等一类实践性教学团体,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义务咨询活动。这不仅为学生提供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也能服务大众,充分体现了保险的人性化,为保险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再次,要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互动作用优化保险教育师资。一方面,充分利用业界的各种资源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即建立充分利用和有效培养的互动交流机制。例如,高校和保险公司实行联合办学;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基地、课题合作等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大胆聘用业界专家型人才,吸纳其成为教师队伍中一员。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业界出现了一大批懂理论、谙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近几年在我国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弃教经商,而与此同时,业界却有不少热心保险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有意投身保险教育事业。国家和高校应采取优惠***策鼓励这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弃商从教,从而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保险教育的师资。
【参考文献】
[1]唐红祥.关于保险学历人才供需脱节的思考「J.广西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2).
[2]刘敏.探索校企结合的保险教育新途径「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高校保险学教学第2篇
【摘要】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市场迫切需要大量的保险人才。而作为高素质保险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的保险专业的教学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学习保险学的动力不强,课堂上保险学教学效果不佳,对保险专业的投入不足等,造成保险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本文意在探讨人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保险教学效果的建议,以期为保险专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保险学;教学
一、引言
加入WTO后.我国保险业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外国保险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保险人才的竞争.是处于核心层次、核心岗位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竞争。这种保险人才不能简单依靠海外人才的回归与引进,必须立足于国内的培养.保险业本来就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广泛联系的产业而且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保险业现有的运行机制或规则必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由此可见,保险学教学面临着新的保险环境和时代要求只有不断进行保险学教学改革.才能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为我国保险业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保险人才。近年来,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顺应保险业发展的要求,纷纷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为保险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保险业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保险专业都是相对年轻的一个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保险学的教学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加上保险是一个新专业,由于一些传统观念对保险业的偏见,学生对保险专业有消极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目前我国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学是保险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在保险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一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保险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因此,搞好保险学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保险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保险在认识上的误差导致的学习动力不强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较少,而一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的存在很多偏见,认为很多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从业人员就是那些整天挨家挨户、低三下四求人买保险的人。这种认识对保险专业的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一些新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后,根本就没有填志愿保险专业,而是被学校调剂过来的。由于社会的偏见,学生本人及家长都不愿报考保险专业,认为上一个重点大学将来毕业出来卖保险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他们心里对学校的调剂存在着很大的抵触情绪,但是为了上一个重点大学也不得不服从学校的调剂。但是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谈不上好好听课,甚至怨气冲天,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教师身上,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学生,但是对整个保险专业的学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二)教师缺乏保险行业的实践经验从而其教学效果不佳保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教学环节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当今各大高校保险学的教学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和记”。对于已接受过十几年传统教学的本科生来说,已经厌倦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有效参与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而近来所提倡的教学创新也仅是在教学工具上有所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高科技电子设备,老师的教案也由PPT所代替。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教学带来了一定便捷,但并未触及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填鸭式教学、应试性教学手段等仍根深蒂固。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不足,懂得理论知识的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机会去从事保险实践工作,而富有实践经验的保险工作者也进不了保险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鉴于保险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也有不少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然而,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所用的都是从书本上或是从网上***的现成案例,并没有包含自身的感受,所以在讲授过程中难以做到生动形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学校对保险专业的投入过少使得教学所获支持不足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来自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与学校对专业的投入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专业,保险专业在大部分学校的地位都不如那些老牌专业,尤其是高校近些年热衷于搞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把大部分资金及力量都投入老牌和名牌专业中,而像保险这些新专业,由于其力量薄弱,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很难获得学校的支持,无论从教学的硬件还是从软件,无论从资金还是从资料设施的投入,都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某高校近年虽然引进了几位教师,但是新设立的保险系基本上没有新投入的专项资金,对保险教学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几年之内都没有添过什么新的教学辅导材料及影像光盘。教师也没有机会没有渠道去保险公司从事人身保险的实践工作,个别教师自己联系去了也得不到经费及时间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保险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三、保险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搞好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加强对学生专业观的教育、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投入力度以及着力提高老师队伍的素质等方面出发,努力创造保险学教学的有利环境,真正把高校建设成培养高质量保险专业人才的基地。
(一)加强保险专业本科学生的保险意识的教育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背景的介绍,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保险业最新动态等,也可以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细分,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主攻方向,例如可设置从业资格考试、保险理论研究、保险法学、精算和保险营销等学习小组,这样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加深对保险专业的认识。此外,在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中,还应强调挫折教育和诚信教育。保险属于服务性行业,且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保险营销这一领域,需要从业者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些是需要日积月累而达到的修养,因此,保险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尽早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品质。
(二)注重加大对保险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保险学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迅速成长,否则就有可能一蹶不振,所以加大投入力度是事关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专业投入方面,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从保险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建设步伐,除积极引进保险专业教师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用于购买书籍影像、举办保险研讨会、送教师去保险实际部门参加实践工作以及请相关人士来为教师和学生讲授保险实践经验等。
(三)创新教学手段,优化师资
要加强保险学教学的实践性,可以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等一类实践性教学团体,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义务咨询活动。这不仅为学生提供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也能服务大众,充分体现了保险的人性化,为保险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再次,要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互动作用优化保险教育师资。一方面,充分利用业界的各种资源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即建立充分利用和有效培养的互动交流机制。例如,高校和保险公司实行联合办学;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基地、课题合作等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大胆聘用业界专家型人才,吸纳其成为教师队伍中一员。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业界出现了一大批懂理论、谙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近几年在我国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弃教经商,而与此同时,业界却有不少热心保险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有意投身保险教育事业。国家和高校应采取优惠***策鼓励这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弃商从教,从而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保险教育的师资。
【参考文献】
[1]唐红祥.关于保险学历人才供需脱节的思考「J.广西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2).
高校保险学教学第3篇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保险行业逐渐成为异***突起的经济支撑点。保险行业需要大批量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优秀的人才既是保证保险行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重要支柱。而我国高等院校的保险教育,就是支持源源不断输出人才的重要学府和机构。为适应保险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相继有数十所高校逐步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专门从事保险学相关知识的传授与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奋斗,我国财经类高等学府对保险学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与长足的进展。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某些高校还开设了硕士和博士的教育点。但是也应该看到,虽然保险学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口径相对狭窄、针对性不强等。
一、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从保险的特质上来讲,保险学专业应该属于比较务实的专业,因此,保险学教育应该与各种保险实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我国的保险学专业教学也挖掘并采用了大量的案例,但从某些层面来讲,内容仍然空洞,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多所财经类出版社出版了很多关于保险学的教材,然而,由于我国的保险事业起步晚,又受传统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影响,民众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淡薄,这些教材大部分仍以理论说教为主,内容中的传统理论存在雷同的现象。反之,学生最需要了解的,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密切的保险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如养老、医疗、教育、工程保险等。
(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内容不够新颖,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部分教师也在课堂中与时俱进地引进了一些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和案例教学,然而由于核心的东西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仍根深蒂固,整个教学模式仍以应对考试而设置,所以,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保险学中的重点知识。
(三)师资力量薄弱
保险业务内容杂、强度大、梯次多、节奏快、连续性强,学生必须经过大量的实际操作与资深保险人的悉心指导才能熟练地掌握业务。因此,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师资力量,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而实际上,我国财经类高校内担任保险学专业的教师严重不足,缺少“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保险实务方面较为欠缺,以至于难以对学生进行教导。
(四)学校对保险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某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保险的本科教育曾经与金融专业合并,多所高校将保险学专业并在金融学专业里。我国的财经类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是我国保险学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因此,财经类高校更应该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我国财经类高校在设置保险学专业的相关课程时,更应该重视保险学专业的部分学生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对于某些金融类的知识了解较少,甚至作为经济学基础的会计知识也不甚了解。总体来说,就是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
二、提高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交互式保险教育模式
财经类高校应在保险学专业教育中开展横纵向相结合的交互式培养模式,这种教学理念是对保险业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因此,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出合格的保险人才,保证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敏锐的创新能力。首先,财经类高校的教育应该拓宽教育视角,这就要求在开展保险学专业教育时,应该引导保险学专业的学生积极涉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等,都要博采众长,吸收其中的精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避免被未来激烈的竞争所淘汰。除了纵向的交互式教育培养方式外,横向交互式培养也十分重要。例如,保险学专业与金融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保险学教育应拓宽教育口径,实施在经济学口径范畴内跨学科教育的交互式培养。也就是说,在保险学专业的课程基础上,开设金融实务教程,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国际金融、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统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爱好,开设金融与保险、保险投资与理则、保险会计与审计、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保险电子商务与营销等方向的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实现自我提升。另外,财经类高校也可以成立保险专业的“探讨会”,定期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与从事保险的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学生与保险行业的互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见识。
(二)建设更多实习基地,贯穿多种教学方法
财经类高校应该为保险学专业的学生建设更多的实习基地,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将多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如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都是不错的办法。在实习基地贯穿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掌握到运营保险行业的诀窍,做到灵活运用。笔者建议,实习基地应该尽量丰富实践内容,如模拟最新险种的理赔、承保等方面的知识。
(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解决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针对目前我国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①建议财经类高校定期邀请保险行业的资深人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给学生讲授一些新鲜的保险专业的知识与行业的现状。保险人已经在行业内打拼多年,在业内拥有良好的声誉,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带给学生更多更真实的行业体验。例如,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的院长郝演苏教授,从1983年起在高校从事保险教学与科研工作,曾经在香港从事保险管理工作三年,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保险与风险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笔者建议,我国财经类高校可以借鉴中央财经大学的做法,使高校的保险学专业教育更鲜活。②建议财经类高校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规定从事保险学的教师定期到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人业务,摸索保险行业真实的工作体验,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才会更灵活,避免一味枯燥地照本宣科。
(四)提高对保险学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保险是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保险学教育,既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国民保险意识、促进保险业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财经类高校有着独特的保险普及教育的天然优势,保险学专业教育任重道远,不能一蹴而就,在扶持专业教育上,财经类高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重视,全面抓好保险学教育。
三、结语
财经类高校真正从自身出发,不断更新保险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并提升教学能力,从传授传统知识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向转变,就一定可以适应保险行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出更多的保险行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高校保险学教学第4篇
关键词:民办院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
一、民办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的定位
当前,国内高校呈现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一般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三个层次。高校在定位自己培养人才的目标时,不仅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还要与自己所属的层次相适应,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确立培养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培养基础理论较扎实、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保险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这决定了高校培养的保险学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一般来说,民办高校培养的保险专业毕业生在理论素养方面比不过重点大学的学生,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又不具有优势,这也是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的原因。因此,民办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教师教学要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走出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和精英教育模式,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既要有理论基础,也要突出应用能力,即在掌握保险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提高综合设计型、研究探索型实验,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和学科竞赛等综合实训项目,以及毕业实习与论文研究等实践环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民办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自1979年恢复保险业务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保险公司的数量逐渐增加,截至2018年2月,全国保险公司达179家,对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大幅增加,但是保险专业毕业生往往不能满足保险公司对人才的要求,从而产生供求结构不平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公司苦于不能招到合适的人才,因此民办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尤其必要。
(一)开展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保险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侧重对学生保险基础理论的培养,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诸如《保险学原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等课程,如果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不仅晦涩难懂,而且长期如一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将生活中真实的保险案例带入课堂,采用案例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小组讨论方式等进行授课,可使学生耳目一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的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下,高校教育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保险学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高校应在保险专业教学更新教育理念,倡导创新文化,变革教育模式,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三)开展实践教学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现在保险公司招聘人才主要通过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两种方式,保险公司在招聘人才时往往会考虑机会成本,招聘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工作经验,保险公司培养人才所要花费的成本远远要大于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几年后,公司可能又要面临培养的人才流失的风险,这些都导致现在的保险公司在招聘时更倾向于社会招聘,怎样才能提高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竞争力,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应该开展实践教学,培养不仅理论基础扎实而且具有实操能力的保险专业人才,使毕业的大学生具有保险公司要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顺利和保险公司的人才需求对接,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民办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民办本科院校明确了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在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探索适合民办院校的实践教学方式,不仅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而且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业界需要的保险专门人才。
(一)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保险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课堂展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课堂展示法体现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形式的展示方式,如ppt,视频等,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一种是每节课由学生对保险热点问题进行展示,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介绍,提出需解决的问题,然后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由教师对案例进行总结。整个流程下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还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法以案例教学为基础,设置模拟的情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最后由教师或者聘请业界专家进行点评的方式进行。这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各种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实行校企互派人员兼职模式
目前高校的专职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就业模式,缺乏行业相关工作经验,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没有切身的体验,教学中难免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所以高校应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到保险公司挂职锻炼,增强教师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感性认识,增加实践经验,实现保险理论和实务的充分融合。与此同时,对于实践性很强的保险学课程,如《保险营销学》等课程,高校同样可以聘请业界销售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授课,以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如客户拜访、销售话术、维护客户关系等一一向学生介绍,这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保险实务的掌握,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的保险思维的影响,学生普遍对保险学专业存在排斥心理,也可以定期聘请业界专家或研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就行业***策法规、热点问题、学术前沿展开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创造性思维,消除学生对保险专业的疑虑,增加对保险专业的自信心,充分发挥保险业界和学界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校应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尤其在软件投入方面,要积极的和保险公司进行沟通,购买和保险公司模拟度高的保险软件,建立高仿真的校内保险实训基地,注意实践教学软件要及时更新与补充,这样学生在实训课上可以模拟保险公司业务流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保险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保险业界的大力支持,高校应积极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安排大一、大二保险专业的学生定期到保险公司进行参观,了解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对保险公司运营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安排大三、大四的学生到保险公司顶岗实习,增加他们的实***验,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构建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与地方的保险机构合作,构建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和保险公司各自的优势。高校从保险公司对人才需求角度出发,与公司共同定制相关的课程,确定订单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保险公司需要的专门人才,提高保险毕业生的竞争力。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与保险公司的培训课程相区别,不能急功近利,要充分考虑行业需求,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在确定订单培养学生名单时,应坚持保险公司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选拔与淘汰机制,以每学期为单位考核学生,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方面鼓励没有选拔进来的学生继续努力,另一方面避免订单式培养的学生产生懈怠心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学生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民办院校的就业率。
高校保险学教学第5篇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保险行业逐渐成为异***突起的经济支撑点。保险行业需要大批量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优秀的人才既是保证保险行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重要支柱。而我国高等院校的保险教育,就是支持源源不断输出人才的重要学府和机构。为适应保险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相继有数十所高校逐步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专门从事保险学相关知识的传授与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奋斗,我国财经类高等学府对保险学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与长足的进展。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某些高校还开设了硕士和博士的教育点。但是也应该看到,虽然保险学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口径相对狭窄、针对性不强等。
一、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从保险的特质上来讲,保险学专业应该属于比较务实的专业,因此,保险学教育应该与各种保险实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我国的保险学专业教学也挖掘并采用了大量的案例,但从某些层面来讲,内容仍然空洞,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多所财经类出版社出版了很多关于保险学的教材,然而,由于我国的保险事业起步晚,又受传统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影响,民众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淡薄,这些教材大部分仍以理论说教为主,内容中的传统理论存在雷同的现象。反之,学生最需要了解的,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密切的保险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如养老、医疗、教育、工程保险等。
(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内容不够新颖,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部分教师也在课堂中与时俱进地引进了一些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和案例教学,然而由于核心的东西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仍根深蒂固,整个教学模式仍以应对考试而设置,所以,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保险学中的重点知识。
(三)师资力量薄弱
保险业务内容杂、强度大、梯次多、节奏快、连续性强,学生必须经过大量的实际操作与资深保险人的悉心指导才能熟练地掌握业务。因此,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师资力量,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而实际上,我国财经类高校内担任保险学专业的教师严重不足,缺少“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保险实务方面较为欠缺,以至于难以对学生进行教导。
(四)学校对保险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某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保险的本科教育曾经与金融专业合并,多所高校将保险学专业并在金融学专业里。我国的财经类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是我国保险学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因此,财经类高校更应该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我国财经类高校在设置保险学专业的相关课程时,更应该重视保险学专业的部分学生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对于某些金融类的知识了解较少,甚至作为经济学基础的会计知识也不甚了解。总体来说,就是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
二、提高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交互式保险教育模式
财经类高校应在保险学专业教育中开展横纵向相结合的交互式培养模式,这种教学理念是对保险业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因此,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出合格的保险人才,保证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敏锐的创新能力。首先,财经类高校的教育应该拓宽教育视角,这就要求在开展保险学专业教育时,应该引导保险学专业的学生积极涉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等,都要博采众长,吸收其中的精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避免被未来激烈的竞争所淘汰。除了纵向的交互式教育培养方式外,横向交互式培养也十分重要。例如,保险学专业与金融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保险学教育应拓宽教育口径,实施在经济学口径范畴内跨学科教育的交互式培养。也就是说,在保险学专业的课程基础上,开设金融实务教程,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国际金融、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统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爱好,开设金融与保险、保险投资与理则、保险会计与审计、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保险电子商务与营销等方向的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实现自我提升。另外,财经类高校也可以成立保险专业的“探讨会”,定期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与从事保险的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学生与保险行业的互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见识。
(二)建设更多实习基地,贯穿多种教学方法
财经类高校应该为保险学专业的学生建设更多的实习基地,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将多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如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都是不错的办法。在实习基地贯穿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掌握到运营保险行业的诀窍,做到灵活运用。笔者建议,实习基地应该尽量丰富实践内容,如模拟最新险种的理赔、承保等方面的知识。
(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解决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针对目前我国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①建议财经类高校定期邀请保险行业的资深人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给学生讲授一些新鲜的保险专业的知识与行业的现状。保险人已经在行业内打拼多年,在业内拥有良好的声誉,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带给学生更多更真实的行业体验。例如,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的院长郝演苏教授,从1983年起在高校从事保险教学与科研工作,曾经在香港从事保险管理工作三年,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保险与风险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笔者建议,我国财经类高校可以借鉴中央财经大学的做法,使高校的保险学专业教育更鲜活。②建议财经类高校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规定从事保险学的教师定期到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人业务,摸索保险行业真实的工作体验,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才会更灵活,避免一味枯燥地照本宣科。
(四)提高对保险学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保险是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保险学教育,既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国民保险意识、促进保险业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财经类高校有着独特的保险普及教育的天然优势,保险学专业教育任重道远,不能一蹴而就,在扶持专业教育上,财经类高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重视,全面抓好保险学教育。
高校保险学教学第6篇
关键词:保险市场;保费收入;保险人才;保险学教学
一、前言
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迅速,保费收入不断增加,据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保险市场原保费收入达38016.62亿元,同比增长3.92%,其中产险业务原保费收入10770.08亿元,同比增长9.51%,健康险原保费收入5448.13亿元,同比增长24.12%。与此同时,我国保险市场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2016年我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安心互联网保险成立,2017年健康险中首份百万医疗保险开始问世,近几年重疾险不断升级,分组赔付、轻症、中症、多次赔付开始出现;产险中,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不断升级,保险责任不断扩大,责任保险品种不断丰富。服务方面,车险线上小额直赔,年检代办、线上报价;寿险中线上保全,线上保单查询等陆续出现。当前保险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对我国应用型高校保险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目前应用型高校保险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这对于进一步提高保险学的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保险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应用型高校保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保险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对学生保险理念的培养不足当前虽然我国保险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长期以来由于保险行业整体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素质不高,导致一直以来保险销售误导情况较为严重,人们对保险仍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我国保险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使得在高校中学生普遍对保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部分高校教师对保险行业也存在着一些看法,使其在教学过程当中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没有让学生认识到保险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注意对学生保险理念的培养。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这大大影响了保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课堂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实践性、应用性不强当前应用型高校保险学教学普遍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实践教学开展的较少;同时在教学内容上普遍过于理论化,课堂教学过多地集中在概念、原则、原理、保险种类的阐述上,对保险实务知识的介绍不够,教学中很少涉及展业、承保、核保、保全、理赔、组训、客户服务等方面[1]。究其原因来说,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相关保险学教材的实用性不强,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保险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也因为高校教师大部分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使得实验实践教学的开展较为困难。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考核方法不够科学合理目前,在应用型高校保险学课堂教学中多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教材为主体,带领学生学习相关保险概念、原理及种类,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对于相关保险概念原理能做出很好的解释[2]。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无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此外,当前保险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较为单一,仍然以传统的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提高高校保险学教学水平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学生保险理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保险观念;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保险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到保险行业的职业类别及职业前景;培养学生正确的保险理念,为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1.增加保险教学案例,丰富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教材的融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注意利用当前保险公司的产品信息、条款内容、核保核赔***策等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同时增加保险教学案例以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还应让学生及时了解保险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学科前沿知识,通过以上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2.开设实验课程,利用保险相关教学软件,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开设相应实验课程,利用相关保险模拟实训软件、互联网保险平台,让学生了解保险公司的组织构架,熟悉相关职能部门及岗位设置和职责,让学生系统学习人寿保险及财产保险公司承保核保保全及理赔等核心业务;利用保险师等相关保险经纪公司平台以及保险计划书制作软件,让学生熟悉当前寿险公司的最新产品,学会通过条款解析、产品对比分析,进行保险计划书的制作,进而学会根据不同客户需求进行个人保险保障以及家庭保险保障规划的设计。3.增强校企合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与保险主体公司以及经纪公司之间的联系,进行信息互通,及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同时通过校企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和保险讲师开展专题讲座和保险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建立实训基地,开展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让学生了解到公司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部门及岗位职责以及具体的业务流程;接受专业的岗位职能及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形成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教学手段,通过激发、鼓励以及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考核方式上要灵活多样,一方面通过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综合项目设计、保险计划书制作、产品解析报告等方法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高校保险学教学第7篇
(一)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目标不明朗,缺乏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具备可操作性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导致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任课教师无章可循,只能依据自身的偏好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简单设置技能实践教学的内容,导致保险学专业各课程的技能实践教学之间缺乏连贯性,保险学专业的整体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显得杂乱无序,严重影响学生对技能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无法确定学习保险实务的明确方向。
(二)缺少行之有效的实践技能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的教育教学应具备对之前的教育教学成效进行检验的综合考评体系。由于保险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学科综合性,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往往需要对人文和社会经济环境进行综合的情景模拟,而由于专任教师缺乏足够的保险行业实践经验,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与考核制度,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客观准确的量化,多数专任教师为避免矛盾,选择用对书本理论的考核代替对技能实践过程的考核,容易使学生对技能实践的重要性产生误解,并失去积极参加实践教学的主动性。
(三)保险学专业专任教师师资匮乏,专任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一是受到保险教育事业出现断层、保险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等原因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的保险学专业的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多数专任教师并非保险学专业科班出身,欠缺完整的保险知识体系,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多数保险学专业的专任教师缺乏保险行业实践经历。尽管部分教师曾经在保险公司进行过挂职锻炼,但受时间的限制,很难完整了解整个保险实务的具体运作过程,专任教师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与不足也对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强化应用型技术教育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修订完善技能实践教学大纲,加大技能实践教学的权重
为适应保险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保险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应用型高等院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前提,制定完善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大纲,适当加大技能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权重。在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方案的设置方面,应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阶段与专业理论水平,有的放矢地安排技能实践教学课程,形成完整的、循序渐进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流程。
(二)创建完善的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应用型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一个体系相对科学、合理的技能实践教学方案。专任教师应根据相关的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运用校内模拟、辩论、参观实习单位等形式,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保险业务流程和技术操作。鉴于应用型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和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应该通过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多项考核指标、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进而形成健全完善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三)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投入
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校外实践能力培养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硬件的投入不足,是应用型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方案顺利执行的重大阻碍之一。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加大对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先进教学设备、软硬件设施配套的实验实训室。通过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开发保险学专业教学软件,对保险行业的正式工作场景进行情景模拟,按照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安排实践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四)为一线教师创造去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