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荷花诗句10篇

关于荷花诗句篇1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4、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采莲曲》 唐·白居易

5、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赠荷花》 唐·李商隐

6、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赠荷花》 唐·李商隐

7、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狂夫》 唐·杜甫

8、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西洲曲》 南北朝·佚名

9、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10、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1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12、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子夜吴歌·夏歌》 唐·李白

13、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妾薄命》 唐·李白

14、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五代·李璟

15、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纳凉》 宋·秦观

16、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采莲曲》 唐·李白

17、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苏轼

18、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 唐·李白

19、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折荷有赠》 唐·李白

20、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21、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 唐·王维

22、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宋·辛弃疾

23、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 唐·李白

2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2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 唐·王昌龄

26、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南北朝·谢灵运

27、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采莲曲》 南北朝·萧纲

28、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 唐·杜甫

29、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江神子·江景》 宋·苏轼

30、波面澄霞,兰艇采香去。《祝英台近·荷花》 宋·高观国

31、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五代·阎选

32、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浣溪沙·红桥》 清·王士祯

33、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宿赞公房》 唐·杜甫

34、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菩萨蛮·题画》 清·龚翔麟

35、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暮秋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

36、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五代·尹鹗

37、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38、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彦

39、晚来妆面胜荷花。《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宋·晏殊

40、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桂枝香·吹箫人去》 宋·刘辰翁

41、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五代·顾敻

42、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踏莎行·晚景》 明·陈霆

43、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过秦楼·黄钟商芙蓉》 宋·吴文英

44、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雨中荷花》 宋·杜衍

45、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 唐·皇甫松

46、荷花芳草垂杨渡。《踏莎行·闲游》 宋·刘将孙

47、佳人反覆看荷花,自恨鬓边簪不得。《东湖看荷花呈愿父》 宋·宋自逊

48、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鹧鸪天·赏荷》 宋·蔡松年

49、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放言五首·其一》 唐·白居易

50、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采莲子·菡萏香莲十顷陂》 唐·皇甫松

51、却是池荷跳雨。《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52、白莲种山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东林寺二首其一》 宋·黄庭坚

53、空擎承露盖,不见冰容,惆怅明妆晓鸾镜。《洞仙歌·荷花》 宋·刘光祖

54、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昔昔盐》 南北朝·薛道衡

55、今日方教花并蒂,迟迟,终是莲台大士慈。《南乡子·戊申秋隽喜晤故人》 清·高鹗

56、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池上》 唐·白居易

57、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莲叶》 唐·郑谷

58、莫把碧筒弯,恐带荷心苦。《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宋·葛立方

59、蜻蜓立在荷花上,受用香风不肯飞。《湖边》 宋·崔复初

关于荷花诗句篇2

一、关注认知,及时提炼

学生在学习知识初期,对知识的认知难免杂乱、片面或单薄,教师的及时提炼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秦兵马俑》是教材第一次把过渡段作为教学重点,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先发现:

生1:对上,它承接上文,对下,它引起下文,这句话是承上启下。

生2:这句话中有个关联词“不仅……还……”,把句子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正好是段意。我们可以根据过渡句概括段意。

师:说得真好,又被你发现一个作用,过渡句往往有关联词语,这也可以作为寻找它的依据。

生3:这句话把课文的内容都写进去了,可以概括主要内容。

师:整理一下,过渡句有什么作用呢?

生1:可以承上启下

生2:可以帮助我们概括段意

生3: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引领三次互动,提炼归纳过渡句的特征与作用,对过渡句的认知也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为举一反三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关注愤悱,顺势点拨

“愤悱”出于《论语》,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可见,愤悱状态下所迸发出的强烈探求欲和表达欲,是学习、思考的动力和前提。如学习《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学生对这首诗是不是“送别诗”产生了疑问,教师没有讲解,而是先引导想象。

师:在这离别之际,杨万里会对林子方说些什么呢?

生1:他会说:林子方啊,这西湖的十里荷花这么美,你一定要早日回来,我们再一起赏荷花。

生2:他会说:林子方啊林子方,我们虽然要分别了,但我们的友谊却永远像这荷花一样美丽纯洁。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美丽的荷花,是杨万里情感的寄托,再联想到荷花的精神,他还可能说什么呢?

生1:他会说,林子方,你到外地去做官,可一定要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做一个老百姓爱戴的好官。

生2:林子方啊,你就要远行了,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像荷花一样的正人君子,像荷花一样得到人们的喜爱。

生3:我明白了,这首诗表面是写荷花其实是写离别的,所以应该是离别诗。

师:这就叫“借景抒情”,这种写作方法古人爱用,现代人也爱用。

这个教例中的教师是一个抓住学生“愤悱”状态的高手。“愤悱”产生于题目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处,而教师巧妙点拨,逐层推进学生的想象深度,赋予了互动丰富的内涵。学生又由讨论而即时生成的“愤悱”情境,教师三言两语引入“借景抒情”的概念,使学生产生顿悟。这种以学情为“势”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互动中真正有所习得。

三、关注意外,适时纠错

课堂有太多不确定因素,随着师生互动活动的发展,学生不可能总是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或目标行进,总会发生一些意外,出现一些错误。此时,教师需要把握生成性教学资源,真诚地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鼓励多元解读,提倡多方碰撞,肯定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如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时学生有了以下的争论:

生1:“树头花落未成阴”,说明花已经凋谢了,写了秋天的景色。

生2:是春天的景色,菜花是在春天开的。

生3:我也觉得是写春天的。“未”,是树叶还没有长出来。桃花、梨花都是先开花、后长叶的。

师:看来写的是春天,不过春天有很多景物啊,比如桃花、梨花开放。诗人为何要选择写它们凋谢呢?

生1:这是暮春景色,各种花都凋谢了,只有菜花正开得灿烂,诗人观察很仔细。

生2:这是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生3:这种景色别人没有写过,这样写别出心裁。

以上教学,教师以学生的错误为“创生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当学生找到正确答案时,又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辨:为何作者要选择写“树头花落未成阴”,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走进了文本,读出了各自眼中的“树头花落未成阴”。

四、关注盲点,拓展延伸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难以引起学生注意、思考不到位或思考难以全面,从而导致语文知识掌握产生缺陷以及思维能力出现断层的点,可以形象地称之为语文学习的盲点。教师要努力打破界线,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前后内容关联,课内与课外联系,变盲点为亮点。

例如,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之前,教师抓住“荷花”这个意象,从文化入手展开铺垫,先出示诗句,让学生找找古人对荷花的称呼,初步感受荷花的姿态美。然后补充周敦颐的诗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感受荷花的精神,为理解这首诗作知识的铺垫。精心拓展帮助学生在学习之前先走进文化,使得学习有了丰厚的底蕴,有利于进入更广阔的互动天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关于荷花诗句篇3

关键词:巧于设计;适当点拨;合理拓展;尊重解读

中***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69-2

一、巧于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诗意

一位老师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时,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步骤,朗读、释题、了解作者、理解句意、体会感情,然后按部就班引领学生亦步亦趋学习。很多学生对于这样的学习感到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学难以引人入胜,相反引人入睡。古诗教学可以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贴标签,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渗透了,学生就能感悟。杨振宁先生在《谈谈我的读书经验》中说:“渗透性学习方法就是在学习的时候对学习的内容还不太清楚,但就在这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

另一位老师在学生自由诵读基础上,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看到一池的荷花荷叶)哪些句诗描写了荷花、荷叶?学生兴致盎然地进入古诗的学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在不露痕迹中导入对古诗的学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古诗的教学和阅读教学一样,需要找准切入口,切入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学生充分感受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绘的美景后,问学生你会情不禁地赞叹什么?诗人又会发自内心的赞叹什么呢?引入第一二行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学习就水到渠成,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走进了作者当时的内心世界,很好地把握诗句表达的情感。

理解整首诗的诗意后,问学生学到这儿学完了吗?老师巧妙地引出课题,继而引导学生关注课题,从课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更喜欢第二位老师的教学,对于这样的引导学生学得专注、投入。方智范老师说:“哪一位老师上小学语文能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能把孩子的体验过程拉长,能让他和作品里的情绪发生共鸣,沟通,那么这位老师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小学语文老师。”

二、恰当点拨,夯实文字理解运用,想象情境

有专家统计,建国以来历次“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上都一直是表述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古诗的教学也应重视字词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依据文本理解字、词在诗中的确切意思,不能仅不停留在字典上的意思,要把字典上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会联系诗句理解,会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精妙。

这位老师引导学生从通过“无穷”、“接天”感受到荷叶多后。继而又让学生体会碧到什么程度?在教学中由于之前受“多”的影响,学生一下子没有什么反应,教师顺学而导,提示学生,除了碧绿还有什么样的绿?深绿、粉绿、嫩绿、绿油油……体会满池的荷叶,绿得幽、绿得美、绿得让人心醉。在有陌生感的语言处,要引领学生驻足涵咏品味。在体会到荷花的“别样红”和怎会“别样红”后,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诗句,体会诗句的对仗美。紧接着让学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写看到的情境。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直接感受最强的时期,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形式、声音、色彩这些形象直观的元素,最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在自主诵读的指导上,注重指导学生在读中去想象画面,想象画面的景物。进而抓住景物的色彩特征,让学生捕捉心中的感觉,带着感觉去读,并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内心的感觉,在描述中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教师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引领学生用心体会、感受诗人对满池荷花荷叶的赞美之情。指导层层推进,一环紧扣一环,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呼之欲出。这样的引领,恰当地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同时也弥漫浓浓的语文味,夯实了语言文字的理解,达到了“言——意——言”学习、理解、运用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拓展,教材为本把握好度,深入文本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学一首诗,课堂的容量太小了。对古诗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作品本身,而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根据诗的内容、情感进行合理拓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感悟作品的情感内涵。

学生感悟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后,教师告知学生诗人杨万里一生酷爱荷花,写了几十首描写荷花的诗,是全方位描写荷花的高手。然后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诗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句诗有什么不同。一句写的是荷花、荷叶,一句描写的是小荷,描写的对象不同。还有呢?学生静思。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小荷的?荷花、荷叶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了解到细节描写和整体描写。描写的方法不同。学习语言,不仅要了解写什么,还要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学习语言的同时,要学会运用语言。

四时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文结合把其它三季的景致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了解到西湖春有“苏堤春晓莺啼柳”,秋有“秋霞夕照雷峰塔”,冬有“冬寒不眠断桥雪”,你喜欢哪个季节的西湖?为什么?作者呢?切回文本的学习,感受作者更喜欢盛夏的西湖。

当学生了解题目的意思后,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古时交通不便,一别后很难知道何时再相见,诗人把浓浓的离别情融在了诗里。让学生背一些送别的诗句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当然,对教材的拓展也应注意把握好一个度。如果教师在课文中碰到什么,就引出什么话题,碰到历史就说历史,碰到地理就讲地理。或者介绍作家事无巨细,将他的生平像流水帐一样讲出来。那么,这将会使古诗的课堂教学变成“杂货筐”。无论是对作家的介绍,对历史文化背景的补充,还是与其他相关作品的比较,都应该紧紧围绕作品,围绕作品的情感内涵来展开,以学生对作品内容、情感的领悟为最终目的。

四、诵读记诵,尊重个性促进交流,体会意蕴

关于荷花诗句篇4

一、 略读全文,感知季老“荷花情结”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我认为散文学习贵在读。这篇写景状物散文,以荷的生长过程为线索。初读课文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生长过程,从而探究作者的情感变化,由听天命——灰心——微有希望到令人灰心——狂喜——大快人意。从播种开始,季老就倾注所有的关爱去关注生命的萌动和生长。季先生是学问家里少见的多情之人,他喜爱动物花草,“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如果粗读全文就主动告诉学生季老是“多情”之人,就像吃着半生的米饭,没有嚼劲儿还会消化不良。先让学生略读全文,从荷入手,以荷为媒介,整体感知内容,就可以顺理成章分析其中寄寓的情感态度——季老对荷的真情。

二、赏读荷韵,体悟季老深沉哲思

所谓“赏读”,就是要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语句、重点词语反复揣摩,从字里行间体悟作者的思想内核。世上爱荷的人很多,写荷的名句也数不胜数: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季老在荷上想抒发怎样的哲理之思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具体描写荷生长过程的段落分析,抓住表达作者感悟的句子,仔细品读,如:“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对荷花的漫长期待,季老经历了四年失望与希望,虽然过程艰辛、漫长,但是开放的荷花呈现了热烈、旺盛的生命姿态。作者面对荷花的生命力,由衷地发表对生命的感慨。所以季老赏荷,赏的是荷的生命力,正是如此,季老对荷才有如此难以割舍的情感。

赏读文章时,还有一个方面不能忽略,就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即读文章时对照作者的生平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意蕴。季老在他的散文集《牛棚杂忆》中回顾了自己期间的经历。在期间,季老除了被批斗、审讯以外,还被迫进行劳动改造。荷花艰辛的生长历程,正是作者生长历程的真实写照。荷花热烈、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也是季老的生命姿态。这样,荷与人就有了密切的联系。我们也对为什么作者着力描写荷花生长过程有了真切的体悟。这样的荷花叫 “季荷”更亲切。

三、品读诗句,感悟季老淡然心境

“品读”,主要抓住诗句“池花对影落”。 池花,是指水中的莲花。此句描写的是落花,花瓣接触水面,二者合为一,画面宁静而优美。荷花凋零是自然规律,而此时面对生命的消逝,它的凋零之姿却是平静、从容、洒脱。淡泊是一种态度,对生命的消逝尚能看透,那么,还有什么能使你烦恼呢?这样我们好像豁然开朗,不会为很多东西所累了,比如名利、荣辱。晚年的季老已经达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境界。在他的《九十述怀》中,他说,

“我常拿陶渊明的四句诗当做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爬格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或许能道出我现在的心情。”

耄耋之年的季羡林已经阅尽人间春色,沧桑世事历练。这种生命格调是很难模仿的。此外,文中还有写波斯猫扑入水中的小插曲,波斯猫的动反衬大自然的宁静,衬托作者参透“池花对影落”境界后的超然;以波斯猫无“理”的求索实际它追寻的只是月的虚影,是虚幻的与“池花对影落”的 “影”相对。形象地说明上文“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的疑问。在表达理趣的同时,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关于荷花诗句篇5

1.理解“诗意”发生、形成的美妙过程,懂得文学创造来自生活的道理。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观察的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3.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预习导引]

1.目标点击

(1)继续培养在规定的时间里阅读比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激发仔细观察身边事物、展开联想、想象的兴趣,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感。

2.学法指导

(1)调动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文本内容。

(2)充分发掘文本资源,准确、快捷地筛选信息,处理信息。

(3)在生活中运用课文教给自己的学习方法,尝试观察、联想、想象和写诗。

(4)学习作品的主人公写观察笔记,积累生活素材。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名绍钧。语言学家、教育家。

1912年中学毕业后,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起,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1930年到开明书店任编辑。“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参与创办、主编或编辑的杂志有《苏州评论》、《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开明少年》、《中国作家》等,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2.背景材料

《一个少年的笔记》生动地呈现了一个少年成长的精神世界。一池荷叶荷花、三棵老银杏和墙上爬山虎的脚,引起了少年的联想、想象和思考,从而找到了“诗的材料”,下定尝试作诗的决心和悟出了生活要脚踏实地的道理。

3.题目解说

文章借用“一个少年的笔记”这一形式,以孩子的语气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要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以这样的文学样式写儿童作品,通俗生动,可读性强。

4.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教学过程]

一、速读全文,扫清课文中的字词障碍

1.字音认读

胸鳍(qí)漾起(yàng)枯萎(wěi)

2.字形辨识

3.词语补注

舒坦:心里感到很舒服。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尚未占用的时间。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迎刃而解:用刀劈竹子,劈开了口儿,下面的一段就迎着刀口自己裂开。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二、课文内容讲解

1.写作提纲

2.课文内容讲解

全文以小标题为标志自然分为三篇相对***而又相互关联的短文。

(1)《诗的材料》

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1段从整体上描写荷池。先写“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接着写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然后用“有的”一词领起的排比句描绘了荷花的各种花姿。第2段紧承上文写白荷花的姿态,用齐白石先生的画作比,说明满池荷花美丽如画,用“那画家是谁呢”含蓄地指出大自然就是最高明的画家。第3段写“我”观荷时的想象,“我”仿佛成了一朵荷花,和满池荷花融为了一体,在迎风舞蹈。第4、5段写“我”从“醉荷”中回到现实,联想起以前观赏牵牛花和看金鱼的情景,和今天观赏荷花一样,也是物我两忘,遐思翩翩。第6段点题,说明这种来自生活的美的体验就是诗的材料。

(2)《三棵老银杏》

记叙了“我”和表哥关于诗歌《三棵老银杏》的创作思路的谈话,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我”和表哥虽不懂什么叫诗,但不约而同地有了作诗的冲动,准备尝试写诗。

第二部分(3~8段)介绍表哥的四句诗及三棵老银杏树。

第三部分(9~15段)表哥谈自己的诗《三棵老银杏》的创作思路。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12段记叙表哥的话,说诗歌接下去要描写村子里新栽的小树,描写小树的长势,描写村子未来的美景,绿树环绕、绿阴遍地,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安逸舒畅:13、14段写“我”在表哥的启发下产生的联想:远近的乡村都藏在树的海洋里,但这三棵老银杏树就像一个特别的标记,让人一下子就能认出自己的家。15段描写表哥的话,再次点明我们两人关于诗的理解完全相同,都想到用“三棵银杏树”来表现对家乡的爱。

(3)《爬山虎的脚》

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叶子颜色的变化及分布、“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特征,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课文第2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排列得均匀、整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5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综合来看,三篇短文分别描写“美景触动诗情”、“真情营造诗境”、“用诗心去观察”,从诗意的产生、形成及作用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一个少年对文学创作的实践和思考及其精神世界的成长。

3.句段品鉴

(1)这么多的白荷花,有姿态完全相同的吗?没有,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品析:这句话采用设问的手法,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各具形态,各具个性。要想学习写作,就应仔细观察每一个事物的独到之处,并能准确地描写出来。

(2)我觉得这种情形是诗的材料,可以拿来作诗。

品析:“这种情形”指“我”看到美丽的荷花、牵牛花、金鱼,陶醉其中,浮想联翩的情形。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中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写诗的材料,只要你侧耳细听,仔细观察,并能展开想象,就可以进行创作了。

4.写法探究

(1)联想想象,丰富美丽。如《诗的材料》一文,作者由荷花的多姿多态联想到隔壁张家挂着的四条齐白石老先生的画;由荷花迎风舞蹈联想到电影《天鹅湖》里许多天鹅齐舞蹈的场面;进而由观荷“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联想到以前也有过“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条金鱼”的情形。在自然的联想之中又产生了美好的想象,在想象自己是荷花、牵牛花、金鱼的文字中,充满了一个阳光少年的清纯、开朗和活泼的美丽情怀。

(2)语言充满情趣。如《三棵老银杏》中,两个文学少年就诗歌创作的话题谈得这般投机。朴实流畅的对话,没有深奥玄妙的大理论,有着对诗歌创作的初步感悟——“诗不一定要诗人作。咱们学生也不妨试作。不懂得什么叫诗,没关系,作几回就懂得了。”即作诗要敢于尝试。少年的交谈,还闪烁着联想、想象的火花,饱含着热爱家乡的感情和对诗歌创作的浓厚兴趣。

(3)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如《爬山虎的脚》一文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在不同生长阶段颜色的变化:刚长出来时,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就变成嫩绿色,长大了就更加新鲜了;还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在静态、动态下给人的不同感受:那些叶子铺在墙上“均匀”、“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顺儿朝下”、“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尤其是爬山虎爬墙的情形“触”、“巴”、“拉”、“贴”、“爬”,有动感,有力度。

5.难点探究

《爬山虎的脚》、《诗的材料》和《三棵老银杏》三篇短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文章内容上看,《诗的材料》和《三棵老银杏》两篇的内容都与写作有关。《诗的材料》写自己从生活中、从美丽的大自然中发现写作材料的体会:观察大自然美好的景物时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是写诗的材料。可是,光有写诗的材料,没有大胆尝试的勇气,也是写不好诗的,于是,《三棵老银杏》就针对这一话题,以两个少年聊天的形式,探讨了这一问题。两个少年聊天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既谈到“诗不一定要诗人作。咱们学生也不妨试作”的大胆设想,也具体地讨论了以“三棵老银杏”为题的诗歌应该怎么往下写的计划,言谈中还透露出写作的一些基本原则:诸如要由眼前的事物想开去,要联想和想象事物的发展状况,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要考虑主要事物与背景的关系等等。不过,重点还是要由写诗的冲动和尝试的胆量。这样看来,《诗的材料》和《三棵老银杏》两篇短文之间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从表面上看,《爬山虎的脚》既不是与前两篇文章同时写的,内容上又没有谈及与写作有关的事,作者怎么会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呢?可是只要仔细地想一想,不难发现这个材料也是暗合在写作这一话题里的。看到美丽的爬山虎,不由得想要看看它们是怎样爬上墙的,就会去仔细地观察和思考,观察的内容与思考的结论自然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了。另外,爬山虎的攀援过程也能给人以启迪:做什么事都应该像爬山虎那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有了这些体会,就很容易联想到,写诗也是如此,做人也是如此。这样一来,三篇文章也就统一到一起了。

[考点指津]

例:作者所说的“诗的材料”指什么?在古诗词中我们常常把它称为什么?

考点说明:此题意在考查对作者描绘的美景的理解,同学们应该仔细体会作者描绘的景色。

名师点拨: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展开想象仔细体会作者描绘的情景。

参考答案:看到的美景和陶醉的神情,意境。

[课后习题讲解]

第一题:作者站在公园的荷花池边,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联想到以前也有过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牵牛花,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条金鱼的情形。

第二题:美丽的大自然以及观察美好的景物时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情景交融的情形就是写诗的材料。

关于荷花诗句篇6

如描绘春天的诗句: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你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韩愈的一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三句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有突如其来的,令许多花儿“绿肥红瘦”的春雨,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诗人贺知章的眼里,春风是巧夺天工的裁缝,而在我最喜欢的是和风细雨,“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到“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时候,预示着夏天已进入尾声了等等。

爱国的诗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昌龄发出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满脸豪情,而丘逢甲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却这样悲叹“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岳飞则怒发冲冠,仰天长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等等。

描绘儿童的诗句: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垂钓时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我还想到了描写儿童的这样一句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阐述事理的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不会倒流,我们要珍惜时间;“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诉我们今日事,今日毕等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这个问题等等。

人情关系的诗句: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李白送别 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离别之情。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等等。

写景状物的诗句: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等。

二是在复习阶段,我们不能只是归纳,还需要结合一些重点古诗词的复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学习古诗词需要掌握的内容。下面,略举《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的学习环节,来谈谈学生学习一首诗词需要掌握的一些内容。

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2.抓字眼,明诗意。(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多诵读,悟诗情(此处略去过程指导)。

关于荷花诗句篇7

自从有了女儿Angel后,顿时改变了我原来的生活方式。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疼爱,多了一份难以割舍。在伴随女儿的成长中,也有了更多的育儿感受。 我曾多方查看关于0-3岁的潜能教育问题,特别是有关经典诵读的话题。最初给女儿读《三字经》、背唐诗,是为了提高她的记忆能力,让她从小感受嘴型的变化,为今后的发音打基础。虽然是学理科的,可我始终对经典古文、诗词很感兴趣。我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粹,不仅能修身养性,更能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带着这种理念,女儿Angel一出生,我便坚持利用每次的哺***时间给她背唐诗,念《三字经》及世界名著。由于自己对诗词的偏爱,***文并茂的《唐诗三百首》始终不离手。时间长了,最初的十几首唐诗连顺序我都记下了。婴儿的感知能力比我想像得高很多,没想到平时一次次的诵读会带给我如此的惊喜。惊奇大约在Angel一岁多时,我经常迎面抱着她背唐诗讲故事,一天我照例抱着Angel慢慢地自言自语“春眠不觉……”,这时我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晓”,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继续念“处处闻啼……夜来风雨…”花落知多……”,我清晰地听到“鸟……声……少”。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接着我又说了十几首,An-gel正确地说出了每一句的后2个字。400多个日子的耕耘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这让全家人兴奋不已。

自此,全家人再也不反对我的经典诵读教育方式了。女儿在慢慢长大,我陪着女儿也在不断地学习、进步,因为我要在教女儿前先背会每一首诗词,还要理解它的深刻含义,好在女儿的不断提问中一一解答。最初的背诵是机械的,而女儿现在已经对诗句的内容很有兴趣了,只要你说出诗词的名字,她便能熟练地背出70多首唐诗。

一次傍晚陪女儿到海淀公园,那天的天空格外晴好,夕阳西下,公园的湖水映在晚霞中。3岁多的女儿这时忽然自己吟诗一首:“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好美的诗句!女儿用带着稚嫩的声音诵读,更觉诗句的经典之处!

关于荷花诗句篇8

关键词:《明湖居听书》 水仙祠 联语

《明湖居听书》为清末小说家刘鹗所著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中的一个经典片段,长期以来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沿用至今。作者沾溉传统,富于底蕴,在极尽描摹中为读者展现了一幕让人心驰神往的艺术现场。然而,这篇文章所蕴含的精华远不单单止于此。如鲁迅称赞《老残游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里作者所呈现的大明湖胜景正是“可观”一词的极佳注解。那么,今且随刘鹗生花之笔,于大明湖畔举眼舒襟,移步换行,借其中水仙祠联语之精妙,来领略作者写作功力之深厚。

本文所指水仙祠楹语便是为后人所广为称道的“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这一联,其在教学识记中亦是重点。该联语出自《明湖居听书》一文中的如下段落:

绕着曲折的回廊,到了荷池东面,就是个圆门。圆门东边有三间旧房,有个破匾,上题“古水仙祠”四个字。祠前一副破旧对联,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过了水仙祠,仍旧上了船,荡到历下亭的后面。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的船嗤嗤价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那已老的莲蓬,不断的绷到船窗里面来。老残随手摘了几个莲蓬,一面吃着,一面船已到了鹊华桥畔了。

对这十四字的楹联作初步的解读便可知,“一盏寒泉”暗喻泉城济南,说明了地点;“三更画船”托出泛舟游迹,说明了行为;“秋菊”和“藕花”则照应四时之景,说明了时间。泉城、泛舟、秋菊、藕花,作者可谓是写尽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于是在这花香萦绕的泉城之中,落寞孤单的古水仙祠因此联语而焕发风采,融入了美不胜收的明湖景致之中。

到此,一切似乎便可随渐远的游船而去。但纵使船过水无痕,这样一幅神秘的楹联总还是会掀起心头的一阵涟漪。它在所言景致之外,是否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它究竟是何人所写,又有何特别的典故?这些问题都十分值得探讨。

通过进一步的检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这幅联语使用的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创作手法,谓之集句,即从古人诗词文章中的剪辑匹配出上下两句。好的集句作品,既能合时应景,又自有渊瀚,同时出句对句,承接稳妥巧妙,仿佛一手写出。而这样的绝妙联语,不仅能反映出集者的文心巧慧,同时也能体现其淹通书史、博览群籍的功夫。故在诗词大行其道的年代,集句成联这种文学形式在文人中间一直风行不辍。

回头再看水仙祠的这一联,其集者恐怕从作者行文之中已无从稽考。但上下两句却是出之有据,值得进行一番正本清源的工作。

“一盏寒泉荐秋菊”这一句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书林逋诗后》,全诗这样写道: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原注:杭州西湖有水仙王祠。)

林逋是北宋初年著名的诗人,他志向高洁,不肯与流俗同污,隐居在西湖,过着“梅妻鹤子”的生活。他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堪称咏梅的绝唱,不仅将梅花的卓姿奇气描写得脱俗隽丽,同时也寄托了他自己如梅花般隐逸的情怀。苏轼曾经两次任职杭州,第一次是在北宋熙宁四年(1071),调任杭州通判(一州的副长官);第二次是在元v四年(1089),担任知州。在任职期间,苏轼施行了许多惠民的***策,特别是对西湖的治理,更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苏堤便是利用湖中淤泥所筑。到任杭州,是苏轼一生中重要一段经历。西湖美景让他流连忘返,“淡妆浓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比做西施,洋溢着曼妙的姿容。而这里的乡贤林逋,更是为他所仰慕,在读过林逋所遗的诗篇后,他不禁挥笔写道“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林逋去世后,杭州士民自发纪念这位高风亮节的诗人,所以便有了苏轼诗中的:“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清代刊刻的《试古堂书画汇考》中记录了明代文学家王世贞鉴赏《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帖》的跋语,其中提到:

始,钱唐人即孤山故庐以祀和靖,游者病其湫隘。因长公诗后有:“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遂徙置白香山祠与长公配,迨于今香火不绝。

《浙江通志》里记载道:

三贤堂祀白苏林三公,三桥曰望山,斜对西岸。四桥水曰花港,旧有雪江草堂,四桥曰压堤,对西岸第三桥,旧有崇真道院,石台笼灯以照夜船,有水仙王庙,一名龙王祠,以乐天、和靖、子瞻附祀,两庑井曰荐菊取苏诗“一盏寒泉荐秋菊”。

《西湖志纂》里记载道:

龙王庙在白沙堤孤山路口,旧在宝石山下,名嘉泽龙王祠。梁大同间建号钱塘湖龙君。吴越钱氏表请封广润龙王。乾道五年安抚周淙以祷雨应徙建于压堤桥,名水仙王庙,后以乐天和靖子瞻三贤y祀庙中。淳佑八年安抚赵与篑建亭,其前之井,曰寒泉名,曰荐菊,取苏轼诗“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之义,后废别祀三贤于孤山。

最初,祭祀林逋只是把他的故居开辟出来,但是场地狭小,所以苏轼才在诗中写道:“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林逋应该与湖上的水仙王一样,享受香火。水仙庙因这首诗而名声大作,所以人们便把这三位诗人置于水仙祠祭祀,还把庙中的井命名为“寒泉”“荐菊”。想象在月白风清的夜晚,酌甘冽的“荐菊”“寒泉”井水,拈一朵清洁馨香的,来祭祀三位诗人,或许能更深地感悟到他们的诗意与人生。后来龙王庙废弃,人们便把祭祀林逋和苏轼移到孤山白居易的祠庙,也就是南宋时期的西湖三贤堂。这里游人如织,风景如画,在饱览秀色的同时,诗人的遗迹和精神,也浸润在每个人的心头。正如清代学者阮元的诗句:“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

“三更画船穿藕花”这一句则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同何元立赏荷花追怀镜湖旧游》,全诗这样写道:

少狂欺酒气吐虹,一笑未了千觞空。凉堂下帘人似玉,月色泠泠透湘竹。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不须更踏花底藕,但嗅花香已无酒。花深不见画船行,天风空吹白声。双桨归来弄湖水,往往湖边人已起。即今憔悴不堪论,赖有何郎共此尊,红绿疏疏君勿叹,汉嘉去岁无荷看。

宋孝宗乾道九年(1174),陆游调任嘉州知州。此时距离他离开处在抗金第一线的南郑幕府,还不过半年,可是陆游的心境已大不复前时的振奋。“细雨骑驴”穿过剑门,远离了***营的鼓角金戈,离开了“戎装射虎,帷幕策画”使他兴奋和激动的抗金前沿,转而却是“冷官无事”的消磨和颓唐。乾道九年(1174),陆游在蜀州、嘉州、成都之间频繁调动,在繁琐的公务中,唯一可以消遣的便是蜀中的佳景了。这年夏天,嘉州的荷花开得格外明艳,陆游流连其中,思绪却回到了他家乡越州的镜湖。镜湖便是驰名的绍兴鉴湖,因为长期住在鉴湖边,陆游描写鉴湖风光的诗歌,比任何一个诗人都丰富。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还于镜湖三山筑起居所,老年卸任也一直居住这里。

在这首诗里,陆游望见荷花,想起远方的家乡,同时也想起自己年轻时快乐的生活。那时陆游和妻子唐婉缱绻情浓,鉴湖的湖光山色,到处都留下了他们伉俪赏玩的足迹。于是,“凉堂下帘人似玉,月色泠泠透湘竹。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便是那时游玩的生动写照。陆游与唐婉的爱情凄婉而真挚,远在蜀中的陆游,看到绽放的荷花,自然而然想起与唐婉夜泛镜湖,徜徉在藕花深处,无忧无虑快乐的时光。他深切地眷恋着唐婉,直到老年,还不曾消减。宋人周密在笔记《齐东野语》中记录陆游的这些心路道:

乙亥岁也,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尝赋二绝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怅然。”又云:“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盖庆元己未岁也,未久唐氏死,至绍熙壬子岁,复有诗序云:“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云:“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题词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又至开禧乙丑岁暮夜梦游沈氏园又两~句,云:“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这一联初看之下只觉描景之清隽可爱,细究之下竟然还包含着两段蕴藉如诗的故事。故事里不仅有北宋和南宋文人的身影,还有高洁的志向,抑或凄美的爱情。这一切随着这神秘的联语一同浸润在大明湖的粼粼波光中,为这里的景色又增添了一抹历史的厚重,也随着《老残游记》的风行广布,而为人所传诵。以至于后来民国文人陈重庆对景生情,寻意探胜,在题扬州瘦西湖的观荷景致“梅岭春深”时,学人集句道:“四面绿荫少红日,三更画船穿藕花。”通过小小的联语将西湖、鉴湖、大明湖,林逋、苏轼、陆游,刘鹗这些胜景文渊注入到眼前的妙境当中,让人们在流连荷浦中回味无穷。同样的道理,或许我们在教授《明湖居听书》这段美丽的文字时,厘清这幅联语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相信能获得更好的体会。

参考文献:

[1][宋]苏轼著,[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宋]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清]嵇曾筠等修,[清]沈翼机等纂.浙江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宋]周密著.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关于荷花诗句篇9

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文中这样的句子是 。(2)《使至塞上》一诗描写大漠独特之美的诗句是:

, 。(3)《渡荆门送别》一诗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7.在下面语句间连线,使之构成四幅对联。A、黑发不知勤学早 a、水性淡泊是我师B、无边落木萧萧下 b、白首方悔读书迟C、四面荷花三面柳 c、不尽长江滚滚来D、竹直心虚乃吾友 d、一城山色半城湖二、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关问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文中下列字的意思。(1)肃: (2)属:(3)引: (4)阙:9.第二段中写江水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后来唐朝的李白有两句诗与此处的意思相近,李白的两句诗是:

10.文中”清荣峻茂”一句写了 _______个对象,它们依次是 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2.古人常用“三”形容多,如文中“猿鸣三声泪沾裳”。请再举两个含“三”、其含义也是表示“多”的成语或

诗句。

(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以下各题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13.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6.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

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荷花之迷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

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①”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

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花一样不受污染,永保鲜艳色彩。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

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

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构”。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

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古莲子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科学家

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

责修理“衰死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注】①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17.文中说到“荷花效应”。根据有关文字对“荷花效应”作出解释。

18.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是什么?

19.这段文章说明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

(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人性的爱抚 ①这是个不大的小镇。中午的街道寂寥无人。树叶都打着卷,暗淡而倦怠地耷拉着。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

小极细弱,还未感觉到,就消逝在热气中了。 ②店铺的男人不禁有些困乏,趴在柜台上打起盹儿来。朦胧中,他被一阵声音惊醒。靠门的地方,一个年轻

人正向里边探头探脑地张望着。他正要问些什么,年轻人突然又退了出去。他警惕地四下打量了一下自己的铺面

,发现并无异样。他正要继续打盹,年轻人又探头进来。 ③“你要买点什么?”他不失时机地问。 ④“我,我……”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他觉得事情有些蹊跷,就仔细打量起

这个年轻人:除了满身的疲惫和蓬乱的头发外,穿戴还算整齐;最显眼的,是他背后的那把古琴,颜色红红的,

像一簇火焰在燃烧。 ⑤“你到底有什么事?”这次问话时,他故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耐心些。 ⑥“我,我是个学生,要参加来年高考,考试之前,我想去市里师范学校找个老师辅导辅导……”男人很机

敏:“那你是问去市里的路吧?” ⑦“不,不,我不是……我父亲老早就去世了,母亲养我已经很吃力了,我想,我想为您弹支曲子……”年

轻人似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和勇气。 ⑧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刚要开口,突然帘子一撩,从里屋走出一个睡眼惺忪的女人。“

出去,出去,你们这号人我见得多了,无非就是编个谎话骗钱,没门!”女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 ⑨男人似乎没有听到女人在说些什么,他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过来,轻轻地放下:“孩子,坐下来,弹一

曲吧。”然后便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欣赏而又专注地看着年轻人。乐声响起,偌大的店铺里,顿时像有一股清泉

汩汩流淌,又似有一阵清风幽幽吹拂,时而低沉,时而绵长,营造出一种高雅曼妙的意境。 ⑩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就在他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时,女人快步上前,一把按在抽

屉上,又开始数落起来。男人有些不耐烦了:“我不相信他是个骗子,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 (11)几年后,一位在音乐上颇有造诣的老师,在大学课堂上为学生讲起了这个故事:“……我在去那家店铺

前,已经去了很多家,但都被轰了出来,冷眼、嘲笑甚至是谩骂,几乎使我丧失了继续求助的勇气。其实,不瞒

大家……那个中午我看到店铺里的男人睡着了,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偷一笔钱,甚至我当时

想,即使在这里不成功,我也要在下一个地方得到它。然而那个男人平和地接纳了我,他给了我钱,更重要的是

,他那句‘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涤着我内心的尘垢,把我从那

个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12)“是的,”他说。“一颗在困境中的心灵本已脆弱,但在人性这双大手的爱抚下,即将跌倒的生命又重

新站了起来,因为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 (选文有删改)20.开头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21.第⑩段中那位老师说他当时“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前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他当时

有过“邪念”?

22.文中两次描写店铺女主人的作用是以女主人的 反衬男主人的 。23.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第⑧段中写道“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此时男人明白了什么?

(2)第⑩段中写道“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此时男人又明白了什么?

24.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围绕“当今社会需要‘人性的爱抚”’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见解深刻,

理由充分,字数不超过100字)

三、写作25.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

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地定格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请以“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题,用深情的笔触描绘这一幕幕画面。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校名。字数不少于500字。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1.C 2.C 3.C 4.B 5.D 6.(1)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大漠孤烟

直,长河落日圆。(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7.A--b B--c C--d D—a8.(1)冷寂 (2)动词,连接 (3)延长 (4)通“缺” 9.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10.4 水 树 山 草11.(1)除非

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2)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12.示

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三令五申1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4.(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5.(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16.(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7.荷花效应:荷花花瓣表面毛糙却不受污染。 18.第一问:莲子中有一种酶,能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

造成的缺陷。19.三个特点:不受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 20.为下文写店铺男人打盹,年轻人伺机行窃作铺垫。21.(1)年轻人向里面探头探脑地张望,被人发现后又突然

关于荷花诗句篇10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3分)

1.在朝(cháo zhāo)着阳光的堤(dī tí)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2.魏格纳发现,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xiānɡ xiànɡ)应的突出部分。

3.他就像软禁(jīn jìn)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4.叶子长得那么均匀,不留一点儿空(kōnɡ kònɡ)隙。

5.平台经过仔细耙(bà pá)扫,收拾得很平坦。

二、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10分)

chónɡ dié hén jì zhú jiàn pāo qì sōu suǒ

( ) ( ) ( ) ( ) ( )

zhù zhái yǐn bì qīnɡ xié róu ruò kuān chǎnɡ

( ) ( ) ( ) ( ) ( )

三、轻松演练。填填看,看你们谁填得又准又快。(3分)

( )地选择 ( )的阳光 ( )地吻合

( )的洞穴 ( )的工程 (

)的细丝

四、按字典的要求填空。(7分)

1.“弃”字是( )结构。用部首查字法查,可查( )部,再查( )画;也可查( )部,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 ),再查( )。“弃”的意思是( )。

2.“凹”字是( )结构。用音序查字法查,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 )部,再查( )画,它的笔顺是: 。

五、选择带点字的意思,填序号。(3分)

尽:A.完,完成 B.全部用出 C.达到顶点 D、全部

1.桌上摆的尽是我喜欢吃的菜。( ) 2.学问是没有尽头的。( )

3.爸爸用尽力气才把我送到了医院。( )

六、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分)

引人( )意 毫不可( ) ( )遇而安 浩如( )海

不可( )议 精神大( ) ( )费心机 坐( )不安

七、加标点。(8分)

1.大体上讲 住所是很简朴的 清洁 干燥 很卫生

2.他画完了大洋洲 又画南极洲 画完了非洲 又画南美洲

3.1912年 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 魏格纳作了题为 大陆与海洋的起源 的演讲 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 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八、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设问 E.反问

1.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

3.魏格纳在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

4.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九、花落谁家(选词填空)。(3分)

突然 果然 居然 仍然

1.鸟的天堂里( )有许多鸟。 2.他来得很( )。

3.陈老师生病了,( )坚持给我们上课。

虽然……但是…… 如果……就…… 即使……也……

4.屋子的内部( )没有布置,( )墙壁很光滑。

5.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 )感到疲劳,它( )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6.( )你想取得好成绩,( )得刻苦学习。

十、小小裁判员。(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在错误的说法后面打“×”)(2分)

1.爬山虎是一种动物。( )

2.蟋蟀是用前足、后足和钳子来建造住宅的。( )

3.他总是经常这样和别人开玩笑。( )

4.上课了,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讲。( )

十一、句子沙龙。(4分)

1.这几本课外书,大家已经看了几遍。(改为被字句)

2.不仔细观察怎么能对爬山虎有如此细致的了解?(改为陈述句)

十二、课文链接。(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1、2题每题3分,3、4题每空一分,共9分)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

诗句的意思是: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疑:

诗句的意思是:

3.爬山虎的脚像 又像 。

4.列夫·托尔斯泰生前坚持写日记,他是 国著名作家。

十三、阅读直通车。(请你欣赏美丽的文章,然后理解并回答问题)(12分)

夏天到了,荷花开了。雷雨后的夏夜,空气清新,星星和月亮像刚刚洗过似的。此时此刻,去西湖散步,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且不说西湖凉风习习,且不说西湖湖畔如同仙境一般,光是西湖里的一大片荷花就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了。一片片荷花亭亭而立,尤其是荷叶上的一颗颗水滴灿若明珠,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刚刚闭合。荷花虽然闭合了,但却关不住一湖清香。

荷花不畏风雨,也从不孤独,要开就开满湖,方圆一片,给人一种壮观的美。

荷花也不娇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它就能生长,就能开花结果。花儿开在蓬蓬勃勃的绿色中间,荷梗立于涟漪荡漾的碧水之上。有一朵花就献出一个莲蓬……

荷花毫无私心,它把自己的根、茎、叶、花、果实,毫不保留地全部献给人类。

荷花啊,荷花,你多美呀!人们怎么能不赞美你、称颂你呢?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2分)

心旷神怡:

流连忘返:

2.请在文前的横线上给短文加个标题。(2分)

3.从短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写在横线上。(5分)

。 把( )比作( )。

你能仿写一个句子吗?

4.人们赞美荷花是因为:( )(2分)

A.满湖的荷花给人一种壮观的美。

B.亭亭而立的荷花能给人一种壮观的美。

C.喜爱荷花的清香、美丽 、壮观,更喜爱它的不孤傲,不娇贵的性格和毫无私心、毫不保留的献身精神。

D.开在蓬蓬勃勃的绿色中间,荷梗立于涟漪荡漾的碧水之上。

5.把短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写在横线上。(1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荷花诗句10篇

学习

模拟企业管理实训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模拟企业管理实训总结,内容包括模拟企业管理实训目的,企业经营模拟实训个人总结。1.配备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训平台的实际情况,初步配备4名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具体有综合实指导1名,负责综合实习中教学活动的组织、总体进度与安排

学习

领导干部个人培训总结模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领导干部个人培训总结模板,内容包括领导干部培训心得汇报模板,领导干部提升培训总结心得体会。一是要努力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抓工作要知关节、得要领,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薄弱环节和各种优势,集中精力抓要事、攻难事、

学习

车辆调查报告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车辆调查报告,内容包括车辆检测报告第二份,车辆调查报告表。一是建设查验监管系统,加强重点车管理。规范我市机动车查验工作,通过建立机动车查验监管系统,实现机动车查验过程全程监控、车辆外观自动查验、查验数据实时传输等功

学习

大学编辑部工作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编辑部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学校编辑部月总结,大学编辑部学期工作总结。2.按原定的“学院部门负责人专访”方案的计划,分别在第10、11、12期的“综合新闻”版上刊登了教务处主任曹骥、学工处主任彭中、大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主

学习

活动营销策划方案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活动营销策划方案,内容包括酒店营销策划方案100条,怎样策划活动营销方案。本次策划是一次网络营销的策划,目的在于使休闲食品在网络上顺利推出市场,在琳琅满目的休闲食品网络市场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获

学习

工厂员工总结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工厂员工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工厂员工年总结简短100字,员工每日总结模板。2、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努力维护全体职工的利益,工作中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员。一年来培养出一名职工转正为中共***员,又有两名青年职工

学习

试用期电工工作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试用期电工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电工试用期工作总结精辟简短,维修电工试用期间工作总结。作风扎实,努力工作任劳任怨。能严格按标准化要求、程序、制度和措施,落实各项工作,遇到困难时,百折不挠,主动克服面临的问题的困难完成领导交

学习

一件艺术品作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一件艺术品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一件喜欢的艺术品作文,写艺术品的作文。沙夏开始眨眨眼睛,一只手放在胸口,神经兮兮结结巴巴地回说:“我妈要我问候你并致谢意……我是我妈妈惟一的儿子,你救了我一命……你治好了我那可怕的疾病……

学习

光棍节对联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光棍节对联10篇,内容包括光棍之家对联100副,农村光棍对联100副。半生半世一坏肠,黑心假意欠思量,色男欲女一排排,一一一小人张扬。一举一动一可笑,一颦一笑一逍遥,男才女貌一对对,张一一君子慎滤。疯言疯语疯文章,疯天疯地疯作家,干

学习

执业审计工作总结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执业审计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审计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审计主要工作内容总结。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审计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

学习

学习师德心得体会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师德心得体会,内容包括学习师德心得体会200字,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心得体会。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个人师德师风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

学习

给远方亲戚的一封信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给远方亲戚的一封信10篇,内容包括给远方亲戚的一封信100字作文,给所有亲戚的一封信。启东市地处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水,形似半岛,是出江入海的重要门户,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与上海隔江相望。这里平原绿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风光

学习

保健方法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保健方法10篇,内容包括保健方子大全,保健知识10个。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92-03预防保健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健身强体的有效方法,这标志着人类社会在满足精神、物质需求的同时,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关注身体的健康;中医预防保健

学习

好心情日记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好心情日记10篇,内容包括感人的情感日记,好心情100字。社会认知神经学奠基人之一马修・利伯曼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发言说,人脑具有压力“调节”功能,语言文字正是开启这一功能的“钥匙”。“当你将情感注入文

学习

形容豁然开朗的诗句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豁然开朗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经别人点拨豁然开朗对应的诗句,形容开朗的诗句和名言大全。当前,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吕叔湘也

学习

七夕经典诗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七夕经典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七夕离别诗句古诗,七夕诗词原创诗。一、《道清》《大般罗(若)③波罗蜜(密)》《神沙乡百姓贾憨等状》等杂写S.2014v/1的首题有“道清大般罗(若)波罗蜜(密)”,其后稀稀疏疏题有“大公主降礼……自从面别道路

学习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端午节诗句古诗屈原,儿童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大全。2、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3、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屈原祠》4、独

学习

关于端午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端午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端午的诗句古诗小学,端午祝福诗句经典古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和端午北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

学习

与中秋有关的诗句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与中秋有关的诗句,内容包括与急救有关的中秋诗句,与中秋望月有关的诗句。一、蕉风俳句与汉诗的渊源芭蕉有很高的汉诗文素养,他提倡庄子哲学的反俗精神,可以说对汉学的憧憬和崇拜是芭蕉文学创作的根源。很多学者指出,“蕉风”俳

学习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悼念古诗句,清明节追思亲人的古诗句。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

学习

与中秋有关的诗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与中秋有关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与南京有关的中秋诗句,与急救有关的中秋诗句。第一、要有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写作是讲究详略得当的,所谓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其实就是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比如:不是吗?轻轻

学习

三八妇女节的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三八妇女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三八妇女节女教师诗句,三八妇女节诗句文案。4.也许我的肩膀不够宽广,但足以为你遮挡风雨;也许我的胳膊不够有力,但还能为你撑起一片蓝天。妇女节快乐!5.想送束花给你,却怕你误会我的意思;想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