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给别人看病的李振西终于开始担心自己的健康。他有“烧心病”,还有萎缩性胃炎。常常吃不下饭,一米七二的个头,仅重54公斤。最近,他戒了烟。
李振西是乌鲁木齐县托里乡卫生院院长,自上世纪70年代当上乡村医生,他不分白天黑夜,只要牧民来请,背上出诊箱就走。他走遍了托里乡的戈壁滩。山弯弯,一走就是30多年。
让李振西引以为豪的是,30多年来,他救了乡里不少人的性命;3000多农牧民从老到少,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在他心里都有本“账”;他的名声传遍周边乡村,哈萨克牧民亲切地称他“康巴斯”医生。
“康巴斯”医生
“康巴斯”汉语意即高血压。托里乡80%以上的居民是哈萨克族。受饮食习惯影响,哈萨克族牧民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较多,高血压尤其高发。
出生中医世家的李振西,响应支边号召,初中毕业后从甘肃天水来到天山脚下。刚当上乡村医生时,有一回,眼睁睁看着高血压病情发作的牧民得不到及时救治,短短几分钟就失去了生命。
还有一回,他巡诊经过一户牧民毡房时看见,因中风半身瘫痪的老大妈,正用一只手拉住拴在炕头上的绳子,艰难地从炕上起身。
李振西说,看到牧民们如此遭受病痛折磨,心里十分难受。
从小读《伤寒论》长大的李振西想到了“中西医结合”,他一边买来医书自学,钻研牧区常见病、高发病的中西医医术,一边尝试配制对症的中草药药剂。为保险起见,他将配出的中药先在家里的狗和自己身上做实验。
库白拉大妈突发脑溢血,右侧上下肢运动功能丧失,拉抬手梳头都做不了。李振西看了后,根据老人的年龄、体质和病情,配制了中草药。他又不放心让别人煎药,每天步行数十里路,亲自给老人前汤服药。坚持***数十天后,大妈右半身运动功能恢复。
47岁的古丽海霞因高血压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视力模糊,呕吐和剧烈的后脑疼痛,病情严重。连夜赶到的李振西通过中西医结合,一边控制住病情,一边用中药精心***,一周后症状逐渐消失。
渐渐地,李振西“康巴斯”医生的名声越来越响。大家说李医生看病效果好、花费少,连周边乡镇的患者也慕名前来。
乌鲁木齐县卫生局***书记冯树堂注意到,有几次正在乌鲁木齐开会,李振西被几十公里外赶来的牧民叫回去出诊,“可见患者对李振西的信任。”
我是“押金”“活病历”
年近六旬的李振西背微驼,因为太瘦,鼻梁上的黑边眼镜和身上的白大褂都显得过于宽大。
可能刚戒烟不习惯,说话时,他不时地用手在嘴边划过:“我过去抽烟可凶呢,最轻的时候体重只有50公斤,没办法,到牧民毡房出诊,一抬步就要走几十里,一路上没人说话,就抽烟解闷。饭也总是吃不到点上,慢慢地落下了胃病。”
李振西出诊的交通工具这些年在发生变化。过去是随牧民步行或骑马,后来有了一辆自行车,再后来牧民给他打电话,他搭人家的车出诊。
出诊中,他坐的车曾坏在无人戈壁,曾跌进过雪坑。最惊险的一次,1987年12月,乡里闹起流行性脑膜炎,他骑着自行车冒雪为全乡4个村的上百名儿童上门打预防针。打完最后一针出来,天已经黑了。他推着车艰难地走在漫天飞雪的戈壁滩上,走着走着迷路了,手已冻得失去知觉,力气越来越小。这时候他有可能遇到狼,掉进雪坑,或者永远走不出去。
“当时我想这次完了”,李振西说。结果是远处一丝微弱的汽车灯光救了他的命。
走在乡间,牧民们见到李振西会跑来用双手握住他的手,而他会夹杂着汉语和哈萨克语问候他们。“每个人都认识你吗?”记者问,“每个人都认得我。”李振西颇有些自豪地回答。
他说,就连几岁的小娃娃都认得他,只要到他们家,一见他,有的娃娃怕打针,早偷偷溜出门跑了,最后,还得孩子爸爸骑马去把他们找回来。
李振西爱学习,并不满足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他在北京乡村医生进修学校学习了3年,后又在***结核研究所、乌鲁木齐市卫生局培训中心进修多年。业余时间,他又买回大量的中西医医学书籍,自学钻研。他成了群众眼中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兼通的“全科医生”,也是“和时间赛跑的救命医生”。有一年,托里乡小学49名师生进山野营,误食了毒蘑菇出现集体食物中毒,这时候找人找车送到大医院,恐怕来不及。李振西得知后赶紧组织人进山,把中毒的师生一个个就近接到乡卫生院紧急抢救,3小时后师生中毒症状缓解,56小时后全部康复出院。
在群众送给李振西的锦旗中,有一面落款是“阿比宝全家”。2007年的一天,年轻力壮的阿比宝刚刚宰完一只羊,突然倒下。等人们急急忙忙把他送到乡卫生院,李振西发现已经摸不到颈动脉,心脏也停止了跳动,他诊断是心肌梗塞,便迅速组织抢救。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几分钟后,阿比宝恢复了心跳。
一旦要离开乡里去大医院看病、住院,牧民们都会请李振西陪同,而李振西也是随叫随到。牧民们交不起住院押金,或者说不清病情,他就出面作担保或者向医生介绍病人的病史和病情,“这时候,我的作用就像押金和活病历。”李振西风趣地说。
生命如花
李振西告诉记者,现在的条件不知要比过去好多少倍。过去乡卫生院留不住人,曾有近10年时间是他一人独守。现在建起了门诊楼,锅炉房,乡村医生待遇也提高了。这两年先后有2名大学生留下来了,农牧民就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基本上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
在托里乡卫生院,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候诊室、注射室里供病人坐的蓝色铁长椅上,都铺有可拆洗的坐垫,医护人员说,这是李院长认为冰凉的铁椅子对病人不好特意定做的。
牧民们为了表达感谢之情,曾牵来羊要送给他,遭到他的拒绝。不过,对牧民自家酿制的马奶、酸奶疙瘩他会欣然收下。每日离不开奶茶,每天要见到病人,成了李振西一天中最惦记的两件事。
李振西解释说,刚参加工作时,村卫生室是一间黑糊糊的小房子,周围什么植物都没有,屋后拴着一头驴,每天听着戈壁滩上刮起的风吼声和驴子的嘶鸣声,他担心自己在这里待不下去,就开始种些花草改善环境々没想到成了他一生的爱好。
他最爱月季花,“花期长,香喷喷的,能从5月一直开到11月。一到冬季,剪掉花枝,连根带泥用绳子扎紧,放进贮菜的地窖,再盖上厚厚一层雪,来年春天种上,又能开满一个花期。”
花开花落,李振西扎根托里乡为牧民看病已有34个年头。这期间,父母病逝没见上最后一面,妻子患精神***症多年久治不愈,女儿下岗,儿子找不上工作,他默默承受着经历的这一切。李振西说,退休后要好好弥补这么多年来没好好顾家的亏欠。说完,他突然埋下头,长时间沉默后是一声轻叹。
冯树堂告诉记者,县卫生局考虑到孪振西这么多年来“吃苦多贡献大”,几次提出调他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去,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这里需要他,他也不想离开。”
多年来,李振西先后获得“自治区级优秀***员”“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先进个人”“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