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文章篇1
在暑假里,学校要求我们每天都要践行“六个一”或公众的六项劳动内容。如此一来就能以作业的形式来督促我们在暑期中过得充实,不会浪费时间,让我们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我践行“六个一”的内容后填写诚信记录表的方式和其他人不同。别人是做完一件事才打勾,做记录,表示已践行。我认为这样做没效率,并且,万一哪天事情太多,忙不过来,就会拖到明天再做,这样就会很累。而我的办法是在上一个星期或者是前几天就把后几天的事情规划好。如此一来,我就知道今天要干什么事,前天我又做过什么事,不会错过什么重要或者是次要的事。这样还可以有对于要干什么事的奋斗力,和做事的目标。除非有什么特殊情况要外出,才必须要改变行程,再涂去打勾后每完成的事情。那如果有人问:这样就最容易让他人作弊。那我会回答: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这是诚信记录表,是要用真实的劳动成果来换取他人的认可,不诚信是一种不道德的事情,是很耻辱的。
我会努力地践行所有的项目,诚心真实地填写记录表。最后完整的地交给中队委员的手中。
私立永昌
诚信文章篇2
读了《信任》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
《信任》这篇文章讲了作者来到了一片桃林采桃,没有人收钱,只有一个收钱的箱子,作者可以不给钱,但作者选择了诚信,把钱放进了箱子里,表现了作者很诚实守信,桃林的主人也很信任别人。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桃林的主人很非常信任那些来采桃子的人,相信他们会自觉把钱放进箱子里,作者和其他来采桃的人,也都很诚实守信,能够自觉把钱放进去。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记得有一次,我的朋友放学回家时,忘了带钱没法坐车,我就借给了她一元钱,本来不想让他还,就没说还钱的事,但第二天他还是把钱还给了我。我觉得她就很守信。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我们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只有自己相信别人,别人才能相信自己。也就是说,我们要诚实、守信用,这样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诚信是金,但金钱却买不来诚信,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换来诚信,这样别人才能相信自己。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要把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讲诚实守信用,这样更多的人都能守诚信。大家肯定不会信任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我们要养成讲诚实守信用的好习惯,这样,我们的世界才能变得更美好。
诚信文章篇3
一、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分层有序递进诚信教育
1. 诚信教育的目标分年段。
低年级:通过教育,让学生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初步明辨是非,不说谎。
中年级: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的内涵。明白言而无信之人对自己、对他人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会降低自己的诚信指数。
高年级:通过教育,引导学生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知道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懂得不讲诚信不仅有损个人形象,还会有损集体的形象。
2. 诚信教育的内容也分年段。
低年级:(1)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爱护班级荣誉,关心爱护同伴,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初步明辨是非,不说谎。
(2)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和纸张等资源。
中年级:(1)与同学、伙伴、邻居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对人宽容,互相帮助,待人诚恳;关心家庭,体贴父母,有家庭责任感。
(2)对待科学知识实事求是,不不懂装懂。
高年级:(1)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并能主动帮助弱小者;热爱集体,乐于与人合作。
(2)尊重他人,答应别人的事能尽力做到。
二、加强课程建设,搭建诚信教育的有效载体
1. 必修课程。
我们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的特殊功能,使其在诚信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在品德课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小学主进行诚信教育。
我校的品德课教师充分挖掘品社教材中的诚信教育内容进行探讨研究,以深化课程建设。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一《我和小伙伴》主要教育学生诚信交往;主题二《做人要诚实》及四年级第三单元《我的成长》都是教育学生要诚信做人。下册第六单元《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主题三《购物的学问》课题3主要教育学生买卖中的道德等。
2. 校本课程。
我们收集了古今中外,尤其是发生在学校、学生身边的诚信小故事,编撰成《身边的榜样――诚信小故事》,并作为校本课程在三、四年级进行推行,开展诚信教育的校本教学,转变学生对诚信的基本态度。从“诚实、守信、守法”教育三方面制定课程目标,同时又制定相应的课程内容。在课程的实施方面,我校一方面利用单周校本课的教育时间,由任课老师选取《身边的榜样――诚信小故事》中的小故事,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诚信教育。另一方面,利用每周班队课,开展特色班队会的研究,如举行《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队会,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诚实守信的基本含义,.懂得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社会更需要诚实守信,愿意做诚实守信的人。
在课程评价方面,我校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学生诚信监督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各阶段的诚信状况纳入评价体系之中,一是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诚信守则,使学生有规可循且使学生的诚信状况有据可查。二是制定学生诚信状况评估条例,定期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评估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前提下进行,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估和家长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评估办法对学生诚信状况给予相应的等级。
三、诚信教育融于学科教学中,与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
我们还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组教材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那天》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尊严》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将心比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想想等。整组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除课文之外,还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让学生积累有关诚信方面的古诗文名句和由“信”字组成的词语,这不仅能丰富语言积累,而且能使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让学生通过说和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加深对“诚信”这一专题的理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两难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辩论,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诚信教育进行升华。
四、设计诚信主题教育活动,推动诚信教育上台阶
我们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部分别为高、中、低年段的孩子设计了分层的诚信教育活动目标和实施的途径,并结合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活动,设计了“诚信章”,制定了分年段的争章标准通过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同伴评价等方式,每周为符合争章标准的孩子颁发“诚信章”,同时评选自己班级的“诚信小标兵”,分年级评选“诚信之星”,推动诚信教育上台阶。
五、整合力量,形成诚信教育机制
诚信文章篇4
那篇文章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去年6月的一天,“我”出门去。不一会儿,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大步冲进了一家小卖店。突然,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低着头走到“我”面前,问“我”借钱。“我”怔了一下。见他是多么可怜,“我”没多想,立即掏钱给那个男孩。于是他向“我”介绍了自己的住址后,又一头钻进了暴雨中。“我”开始有一点猜疑,不知他是否在骗“我”。“我”便去探了个究竟,过了几天,“我”接到了那位孩子妈妈来的电话,跟“我”讲了许多激动人心的话。到了还钱的日子,那位孩子如期而至,不但把钱还给了“我”,而且给了“我”一小桶泥鳅,“我”激动不已。
是的,不要以为有人不讲诚信了,就怀疑所有人和所有事。你看,这个孩子多诚实啊!不但诚实,而且关心,孝敬妈妈!
俗语道:“人以信为本。”人若没有了诚信这一根本,生命就不可能开出灿烂的花朵。正是因为这个孩子正直,作者才会毫不迟疑地把钱借给他,正是因为这个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才令“我”至今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单单拥有财富、美貌、荣誉、和才学,生活只会像戈壁滩上的茫茫沙丘。惟有诚信的点缀,才会为荒凉注入新绿,让大漠孤烟变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诚信,才是真正的财富呀!
诚信文章篇5
[关键词]诚信教育加强学风促进建设
一、学风与诚信的辨证关系
2500多年以前,子贡曾拿如何治理***事问自己的老师孔子。孔子回答:“备足粮食,充实***备,老百姓对***府就信任了。”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之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之中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说:“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没有粮食不过是饿死罢了,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这也是我们俗话所说的“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的来由。孔子从大处着眼谈信(诚信)与民立、国强的辨证关系,从小处着手,信(诚信)与学风二者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简单地讲,学生诚信度大,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效果显著,学风优良;反之,学生诚信度小,学习目的混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果差,学风败坏。
二、诚信教育对于学风建设的积极作用
1.外在规范作用。各学校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为了维持学生正常的学习,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并不是规章制度就一定能够规范每个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即便规章制度约束住了学生的外在行为,学生上课心猿意马、心思在书本之外,制度也失去了其目的。而诚信教育,是用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来制约学生的行为。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诚信教育,形成学生诚实守信思想,使其自觉、自愿地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并且高效率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规章制度与诚信教育应该相互作用,使学生“内修诚信、外修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促学风建设的积极作用。
2.内在导向作用。诚信教育把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引导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层面上。***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诚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形式,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他们将会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具体的奋斗目标。
3.群体凝聚作用。古人曾云:“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显然,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诚信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促进学风建设亦有着不可忽视的群体凝聚作用。学生个体对于诚信的认同,有利于把每一个个体都团结在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中,从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一个群体中形成“团结一致互助共进”的积极学习氛围。
4.周边辐射作用。诚信教育必然有利于学校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而一个有着良好的公共形象的学校必然会对社会公众、学校所在地区以及更大范围的周边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周边区域乃至整个社会诚信度的建构。反之,周边区域性或者整体性诚信制度的建立必然会为校园的诚信教育的实施起到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学风建设。
三、加强诚信教育以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措施
1.明确诚信教育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强化对学生的诚信学风教育。通过组织诚信座谈会,开展诚信征文比赛等活动,对其思想、学习等方面的引导,使信用道德成为学生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以此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各个不同时期,培养其良好的诚信行为。
2.以个别学生为切入点,创新诚信学风教育
加强诚信教育,促进学风建设手段:(1)发挥诚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使诚信成为“己任”,而非“趋利避害”的手段;(2)以那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不够刻苦、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缺乏顽强坚韧的钻研精神的学生为切入点,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重视学生“人性”层次的诚信品质的培养,使诚信成为学生的内在品质;(3)尊重诚信教育对象的心理规律,通过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对于一些诚信缺失的同学,通过定期的谈话,督促学生养成诚信学风。
3.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诚信学习示范性作用,积极建设全班、全学校诚信学风
(1)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使他们自觉成为学生与老师之间诚信学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以突出的综合素质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影响和感染周围同学,在诚信学风教育中起模范带头作用;(2)针对各班实际情况使班级成员有组织地结成学习对子,让诚信学风融入道德规范,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
四、从教育环境、制度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积极营造诚信大氛围
诚信文章篇6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217-02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准则,更是每一位公民需要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同志在中国***十报告中,提出倡导和培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强调诚信的重要性。高校作为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重要阵地,大学生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主体,学术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重点。随着学术事业取得的较大发展,大学的学术环境并非理想中的一片净土,高校学术界也暴露了学术不端和学术失范等学术问题,所有这些高校学术界的问题和现象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于学术研究的认知和态度。只有通过有效的学术诚信体系建设来提高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水平,才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学术科研人才,实现学术的健康增长,保证高校持续创新的活力。
一、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缺失的主要现象
1.大学生课程考试作弊现象。由于受到社会中出现的急功近利、不讲诚信以及学术浮夸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业中出现的不诚信行为是校园中较为普遍且屡禁不止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大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将高等教育当成是进入社会的一种“谋生”渠道,导致大学生在课程结课考试中出现考试作弊的不诚信行为。近年来,不少大学生为了获取较好成绩,不惜在考试中不择手段进行作弊,作弊手段层出不穷,从交头接耳、夹带纸条、偷看书本等较“低劣”的手段发展到手机作弊、耳入式耳机等“高超”的作弊手段。这些不诚信行为,不仅欺骗了授课教师,耽误自己的学业,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的诚信品质的培养,给校风学风的建设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
2.大学生论文抄袭、剽窃现象。学术论文的抄袭、剽窃,是指非法地将他人所有的智力成果占为己有。近年来,学术界不正之风较为严重,已经波及高校科研道德教育,“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甚至成为了一些大学生的“至理箴言”。并且现在学术抄袭、剽窃的手法也很多,如“全篇搬用法”、“隐性剽窃法”、“署名抄袭法”、“拼凑法”等。
3.大学生学术数据造假现象。学术数据造假,就是论文数据的编造,调研数据、实验报告以及研究成果均存在造假行为。有学生为处于评奖评优、完成作业任务等不良动机,随意填写调研数据或实验数据,并依此为据编撰实验报告或调研报告。还有学生为了评奖评优,东拼西凑学术科研成果或论文篇数,或请求老师在发表文章时将自己的名字署上。学术数据的弄虚作假,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只是重复一些无聊的文字写作,造成了大量低水平的学术重复和学术“泡沫”。
二、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缺失的因素分析
1.高校学术诚信环境不良。学术诚信制度建设的更为前提性的问题是学术环境问题,这是一直以来被忽视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在决定自我行为模式时与诚信背离,给大学生的诚信观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体现在学术诚信方面。有些大学生或缺少坐冷板凳的毅力,或在评奖评优时不甘于落后于人,往往受到某种功利因素的驱动,草草浏览几本书,草草撰写学术成果,急就成篇,甚至出现抄袭剽窃,全篇搬用现象,从而造成学术产品泛滥成灾的现象。
2.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缺失。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缺乏系统完整的科学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是造成学术诚信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将学术诚信教育简单化,实效性低下,诚信理论教育被形式主义地对待,甚至抛弃理论的实质内容,彻底地将诚信理论变成空洞的教条。并且诚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手段和方式枯燥、流于形式,常常与学生和社会生活相脱。这种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引起了学生对学校德育以及学术诚信教育的抵触与反感,严重影响了德育以及学术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3.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建设的缺失。目前,有许多学校把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纳入到制度建设当中,但问题是大部分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内容空泛,缺乏可操作性,致使学术诚信建设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薄弱环节。有些高校学术的规章制度在内容上几乎就是***文件的复制,缺乏针对本校实际情况的具体而翔实的内容。并且规章制度缺乏严明的规定而易于产生分歧,影响制度的实效化,造成某些规章制度的形同虚设。此外,高校缺乏硬性的对学生学术诚信的道德评价量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学生引起学术失信。对于考试作弊行为,只要不被发现或被揭发就安然无事,这种学术失信行为成本付出的代价非常低廉,也是导致大学生学术行为诚信危机的一个原因。学生管理工作也存在问题,当前高校中的诸多领域和部门存在弊端,特别是一些与学生工作有关的职能部门,还未建立起合理、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存在着制度缺乏、管理松懈、监督不力的现象,这些现象对学生诚信教育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4.大学生主观上缺乏学术诚信意识。一方面,大学生学术意识淡薄,学术问题意识缺乏。大学生缺乏足够的道德评价能力,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再加上学术诚信监督机制、学术失信惩戒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大学生的学术意识淡薄,学术积累能力薄弱。另一方面,大学生学术浮躁心态影响着学术诚信问题。由于社会上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干扰和冲击,部分大学生患有学术“浮躁病”,并没有把心思完全用在学习上,因此学术诚信就成了“浮躁病”的“牺牲品”。
三、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体系建设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校园是精神文明的先行之区,大学应该率先树立诚信风气,加强对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制度建设的内容和大学生学术诚信主体性建设。
1.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制度建设的内容。(1)建立大学生学术诚信档案。在高校中,建立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建立大学生学术诚信档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如实记录学生在学校的诚信记录,对学生的学术规范实行动态管理,从而能够使学生自我确立学术诚信目标和学术诚信意识。大学生学术诚信信用档案的建立将有助于在校大学生学术诚信意识的培养,推动大学生学术规范常态化、机制化的进一步完善,营造良好的大学学术氛围。(2)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律的双向管理体制。以往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体制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育灌输为主要方式,效果不佳。因此,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要以学术诚信教育为基础,更加注重大学生主体学术诚信意识培育。用理论教育与学生主体自我培育相结合,主动地建立一套学术诚信道德观来指导学习和生活,使学术诚信确实地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3)建立学术诚信的监督机制。建立学术失信网上公示制度,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度的监督。同时,建立专门的学术监督结构,专门宣传和执行有关学术规范,监督检查各种学术失信行为及防治情况,加强监督的作用和力量。还可以进一步发动校园媒体舆论对学术诚信的监督,在有关通告栏、网站定期公布学术失信等行为。(4)健全学术诚信的奖惩制度。对在学术诚信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和奖励,形成学术诚信至上、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同时必须遵循从严治校方针,加大对有诚信缺失学生的查处、惩戒力度。对违法学术道德的行为,要视具体情况给以批评教育。对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影响极其恶劣的行为,在充分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进行严厉的惩罚。
2.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学术主体自律建设。大学学术研究人员要制定自己的道德准则,完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制。大学生要在学术上做到学术自律,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才会健康发展。遵循学术诚信,坚守道德底线,是一个大学生之所以能够从事学术研究的道义基础,我们每一个负责任的大学生应当有一种“以诚信为本”的内在精神追求,坚决反对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行为,尊重他人学术成果。我们每一个以学术为业的大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身体力行,从学术自律做起,坚守学术伦理,承担学术责任。
加强和推进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制度体系建设,既要靠大学生自觉的学术自律,也要靠外在制度规范的他律,构建全方位诚信制度体系,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只有不断地改进学术研究的方式、丰富学术规范教育的内容,才能适应大学生学术规范发展的环境,才能把握大学生学术道德发展的方向,促进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诚信文章篇7
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就是成功的关键。多少年来,“诚信”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里爸爸妈妈也经常教育我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爸爸还曾经给我讲过许多他工作中诚实守信的故事呢!
有一次,爸爸的公司在卖货给国外的客人时,由于耽误了送货的船期,眼看不能按时发货给客人。爸爸心里十分着急,如果改为空运,那爸爸的公司就要亏损不少钱,但是爸爸做生意一向来讲信用,这样做有损公司的形象。爸爸最后还是通过空运,准时把货运给客户,得到了外国客人的赞许。
对比之下,我在“诚信”上做的还是不够的,有一次,我本来答应同学要借给他一本书,可一回到家,就把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同学几次提醒,我都没有记住。从这件小事看,我没有把“诚信”看得那么重要,以后要注意改正。
诚信文章篇8
"诚信"是举世公认的人类美德。但对它的贯彻与维护, 至今仍面临威胁与挑战。国际贸易中的背信行为不绝如缕; 美国"安然"、"世通"丑闻, 表明即使较完善的信用机制也不无纰漏。当代中国的信用形势尤为严峻:***客们大开空头支票, 新闻宣传高唱假大空, 经贸领域充斥假冒伪劣, 学术界抄袭成风。而完善市场机制, 推进***治改革, 提升学术水准, 又迫切需要确立"诚信"机制。这大约就是学界重新发掘、阐发儒家"诚信"的时代背景。那么, 儒家"诚信"有别于现代"信用"的特色何在? 又如何实现其现代转化? 这就是拙文感兴趣并拟探讨的问题。
一、 儒家"诚信"思想特色
首先应予指出, 在汉语中"信"字具有多义, 并非所有"信"字都有"践诺"之意, 而引用者多不加辨析。诸如《论语·颜渊》"民无信不立"之"信", 则指民众对王权的信任和信从; 《左传·宣公十二年》"信用其民"之"信用", 乃是信任使用之意, 与今之"信用"意义大别。尽管"信任"与"守信"有一定联系, 却毕竟不是一回事。
如作思想史考察, 孔子主要讲"信", 很少谈"诚"; 孟子开始强调"诚", 并有本体化倾向--"是故诚者, 天之道也"(《孟子·离娄章句上》)。《中庸》则把"诚"提升到"达天地之化育"的高度。这也影响到其他学派。《吕氏春秋》就称"信"乃"通于天"; 《六韬·文韬》谓"诚"可"畅乎天地, 通乎神明"。到宋儒, "诚"更成为"可以参天道, 赞化育"(《南轩集》卷十二《敬斋记》)的"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周敦颐《通书》)和"天理之本然"(朱熹《中庸章句》第二十章), 已完全成为本体论范畴, 反而很少谈"信"了。此之"诚"已超出本文论证范围, 兹姑置勿论。
现在, 可以简析儒家"诚信"特色了。
1、 它是适用于宗法等级"熟人"社会的道德规范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笼统地看,"信"同"亲"、"义"、"别"、"叙"一起,构成人有别于禽兽的基本道德规范。但这里有两点应予注意:一是这种"人伦"有鲜明的宗法等级色彩; 二是各个道德规范都有其特定适应范围,而非涵盖所有人。
如"信",就明确是处理"朋友"关系的伦理原则。《论语》所谓"朋友信之"(《公冶长》)、"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也均可与之印证。《学而》郑注释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在当时,"同志"又多出"同门"。总之,都是志同道合、出于同门的"熟人"。对朋友关系强调"信",一定有其现实针对性。《论语·雍也》曾谓:"齐一变,至于鲁; 鲁一变,至于道。"朱熹注曰:"孔子之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之余习。"春秋争霸,"夸诈"成风,乃至同门、同志操戈相煎、背信弃义。此或是夫子呼唤"信"的背景罢? 到荀子时,开始将"信"用于君民关系,却也仍未超出差序固定的"熟人"关系。
由于"信"主要适用于亲情、准亲情"熟人"关系,因而就力求唤起内在良知,提倡在"正心"、"诚意"上下功夫。"存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章句》下),"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诚者,自诚也"(《中庸》),"诚善于心之谓信"(《张载集·正蒙·中正》),无不表明,"信"基本上是一种自我道德要求,一种主观心性修养。因此,"诚信"表达,多是采取单向表态和主观立誓形式。其直接目标是修养成"君子",如荀子所言。孔子也有"君子……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的论述。而一旦感到自己做到了"诚信",便油然产生一种道德自我完善的满足感,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章句》上)。
2、它是从属于"忠"、"孝"、"礼"、"义"等基本道德义务的次要道德义务
虽然修成"君子"并以此为乐是"诚信"的直接目标,但它毕竟不同于西方所谓"伦理利己主义",只求主观"善"最大化的自我满足,而是有着极为宏大的***治目标。既然"内圣外王"是儒道最高纲领,那么"诚信"也就不能不从属于这个大目标。
所谓"忠信以为甲胄"、"忠信以为城池","君子行忠信可以保一国"(《孟子·离娄章句》下); 所谓"信立而霸"(《荀子·王霸》)、"***令信者强,***令不信者弱"(《荀子·强国》); 所谓"非信无以使民"(《资治通鉴》卷2),无不表现出"诚信"依存于"礼"、"义"的国家伦理色彩。这就使其区分于"禽兽"的"人伦"性大大淡化,而沦为地地道道的次要道德义务。
"诚信"的这种"次要"特征,在儒德的排序中也多次显现。以"文"、"行"、"忠"、"信"为内容的"四教",作为"亲"、"义"、"别"、"叙"、"信"的"五教",众所周知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信"均位列末位。孔子所倡作为"治民之本" 的"七教"(《孔子家语·王言解第三》),就根本没有"信"的地位。孟子所倡导的"四端"(《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也是如此。宋儒更是明确指出:"性中只有四端,却无信"(《二程遗书》卷十八);"信也无位而为四德(即"四端"--引者)之实也"(《朱子文集》卷56《答方宾王》)。
也许有人会说,排在末位不见得不重要。那么,还可以引出更关键的证据。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明确指出,"士"之"上"者为"不辱君命","其次"为"宗族称孝",再"其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而且还只能是"硁硁然小人"之所为。孟子则更进一步,认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章句》下)。荀子也有类似表述:"天下之要,义为本,而信次之"(《荀子·强国》)。只因为"义"着眼于君臣关系,致力于维护等级制度,所以是"本",而作为处理较为平等的"朋友"关系的"信"只能为"次",也就十分自然了。
总之,"诚信"确实是从属于儒家基本道德义务的次要道德义务。
3、它未能介入经济交换,形成经济伦理
儒家并不排斥必要的经济活动。如孔子就从治国的角度肯定"足食"(《论语·颜渊》)。孟子的"仁***"纲领,也包括"深耕易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的内容。但毕竟儒家专注于精神生产,倾心于"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的审美境界。他们不熟悉生产过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因而比较轻视经济活动。所以,当子贡要孔子在"食"与"信"中二择其一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去食"。殊不知,失去必要的物质基础,作为道德的"信"又何所依附?
后儒一般都认为,"义利之辨"乃儒道之"切要"(《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但儒家思想却倾向于"重义轻利"。孔子就"罕言利"(《论语·子罕》),并以"喻于义"、"喻于利"区分"君子"和"小人"(《论语·里仁》)。孟子继承发扬了这一思想,提出了"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的命题。显然,他们错误地把道义与物质利益截然对立起来。这一点,显然就远不如主张"仓廪实则知荣辱,衣食足则知礼节"(《管子·牧民》)的管仲。
这种思想基调,就使儒家"诚信"局限于朋友关系,至多推广到君臣、君民关系,而不于能延伸到经贸领域,也不可能形成***的经济伦理。而现代"信用"的核心内容却正是"经济信用"。
二、儒家"诚信"的现代转化
由以上简析可知,儒家"诚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古典伦理形态。而现代"信用",则是指***、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由价值和使用价值单方面转移而形成的以偿还为中心内容的一种特殊关系⑴。"诚信"只在"承诺"这一最基本意义上,能与现代"诚信"相沟通,而在深层本质上却有着许多重大区别。因此,要将这一文化资源用于当代"信用"建设,就需对它做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彻底改造。兹略述其要点如下:
1、 将"诚信"改造成为适用于一切"陌生人"的经济伦理
"诚信"故然适用于一切社会领域,但经济领域无疑是主要范围。对当代中国而言,经济"诚信"的树立则尤为急迫。因此,就须突破传统"诚信"主要适用于朋友等"熟人"社会关系的局限,将它扩大到经济交换领域,使之成为适用于一切"陌生人"关系的经济伦理。
而要实现这一转化,就要挣脱儒家"重义轻利"道德模式束缚。儒家道德,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成仁成圣"道德,一般羞于言"利"和利益交换。到宋明理学,甚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口号。这种传统与极左意识形态相结合,我们长期崇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狠斗私字一闪念"、"不讲索取,只讲奉献"的高调道德。直到今天,"只讲奉献"的说教仍不时见诸宣传,羞言利也仍然潜藏于许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心底。而现代经济伦理却认为,"利己利人的活动是最有益于社会"、"最值得提倡的善行"⑵。只有承认并接受这一理念,才有可能将"诚信"引入经济伦理。
当年严复先生曾尖锐指出:"尊亲,故薄信果。然其流弊之极,至于怀诈相欺,上下相遁"⑶。以血缘和亲情远近取"信",必然将圈子越划越小,失去"诚信"的普适性。而今以血缘、亲情和准亲情划定的小圈子仍然普遍存在,如***界的任人唯亲,学界的为师者讳,商界的家族式经营,等等。而现代社会的物质交换,却大量存在于"陌生人"之间。因此,必须对"熟人"和"陌生人"一视同仁,使"诚信"成为普遍性的道德理念。
2、 将"诚信"改造成为以契约为基础的互利"合意"模式
一般都承认,儒家道德是义务本位的,义务高于权力的。更准确地讲,是等级社会结构的下位者为上位者尽义务。"诚信"也是设定"朋友"为"上位者",自己对朋友"信"是当尽义务。而在现代契约文明中,"道德有时被定义为社会整体契约"⑷。契约原则确立了"权利"的核心地位,"权利"的核心则是"合法利益"。因此,在契约伦理中,充斥诸如"合理协议"、"合法利益"、"基本权利"、"相互保护"⑸一类概念。
从本质上看,儒家"诚信"是义务本位的,是一种出于良知、道义和自我约束的主观承诺,而与基于利益均衡的互相承担权利、义务的现代观念无涉。荀子就讲:君子"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荀子·非十二子》)。自近代以来,儒商逐步将"诚信"引入经济领域,提出诸如"诚信不欺"、"童叟无欺"等口号,开始承认商贸之利,为一大进步。但此时之"利"又多指自利,而非互利。连杰出如蔡元培者,也难脱此窠臼。其语云:"商贾作伪,不特悖于道德而已,抑亦不审利害,盖当前虽可攫锱铢之利,而信用一失,其因此而受损者无穷。"⑹就仍是从"自利"角度立论,而无契约"互利"观念。由此足见传统观念之根深蒂固。直到近年某些服务行业的所谓"承诺",也多是一种出于"自利"的作秀,并无对顾客利益的尊重,因而大多不了了之。
因此,不能把"诚信"当作无"约因"内容的空洞承偌。而应确立在契约中守信的观念,在权利义务对等、平等互利的"合意"中讲"诚信"。这样,现代"信用"理念才可以树立。
3、 将"诚信"改造成为达至"社会公正"的基本道德义务
西方伦理学一般认为,最抽象、最一般的道德范畴是"良心"; 最基本的道德义务是"慈善"和"正义"(公正); 而"讲真话、守诺言",作为"被限定在道德生活的一个特定方面"的道德范畴,可以从上述基本道德中推出⑺。
中国传统道德范畴体系,没有这样清晰的逻辑划分。已如上述,儒家"诚信"也是从属性的、适用于特定关系的次要道德。但它不是从属于诸如"慈善"、"正义"(公正)之类基本道德,而是依存于"忠"、"孝"、"仁"、"礼"等封建礼教,体现出强烈的***治功利色彩和工具性。孔子很少言"利",却也讲过"义以生利"(《左传·成公二年》)的话。但此之"利",显然是指王权之大利。
何怀宏先生认为,"诚信"的这种功利特点,恰是儒家道义论的一个薄弱环节,是中国历史上乡愿多多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依附于***治功利的"至诚",很有可能走向以"真诚"为掩护的无耻⑻。那种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的伪君子,在中国历史上还少吗?同样,"诚信"也可以依附于更小的功利目的。于是便出现在"诚信"伪装下的官场倾轧,文人相轻,兄弟反目,姑嫂斗法。当代社会中的种种假话、空话和"面子工程",或也与此相关。
"诚信"范畴将"诚实"与"信用"融合,体现出主客不分、知行合一的特征。但何怀宏先生指:"正是诚实使一切道德行为和德性成其为道德,所以它不能不是一项基本道德义务。"⑼我十分赞同这一主张。如果单讲经济"信用",我建议使之从属于"正义"、"公平"、"公正"等道德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就是为达至社会公正而对契约"合意"的尊重、遵守和履行。
凭心而论,中西之"信"各有利弊。儒家"诚信"的主观承诺性质,更切近道德本质,却又带有不稳定性,因而需要以"契约"作为基础。而契约文明中的"信用"也有其局限性。由于过分强调互利交换、"互为诱因"的"约因契约",就容易忽视、排斥无"约因"的赠与性、奉献性契约。有鉴于此,美国统一的商法典已规定"无约因契约"的有效性⑽。过分看重利益计算与平衡,也容易由逐利最大化而导至非信行为,从而不得不施加道德之外的法律强制。儒家"诚信"的单方承诺,与"无约因契约"似有相通之处。道德的直接心理动力,是无私的人类同情心。儒家"诚信",可以视之为一种"推己及人"的同情形式。西方人也承认,"设身处地"的观念,可以证明自身行为的道德正当性⑾。因此,被指为弱点的"诚信"上述特点,又可作为契约式"信用"的有效补充和矫正。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借用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的命题,将"诚信"提升到现代人本质的高度,使其成为地地道道的基本道德范畴。
三、"诚信"现代转化的社会文化条件
以上转化,只是我们的理论、理念设计和构想。但"诚信"问题,决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它更是一种社会关系。要想使古代"诚信"转化为当代"信用"实践,尚需必要的社会文化条件。谨择其要者略述如下:
1、 比较发达、完善的现代市场机制
平等经济主体间互利互惠的交易交换,是现代"契约"与"信用"的前提。无论是下对上的供奉还是依赖,以及依仗权势的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导至"契约"与"信用"的产生,而只能产生高于权利或零权利的义务,如我们在古代中国所看到的。因此,建立比较发达、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形成现代"信用"的经济基础。
所谓比较发达,是指市场应成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将市场配置扩大到应有的限度。反言之,将***府权力的资源配置减弱到最大限度。一旦***府笼断了资源配置,笼断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就只能产生控制与依附、恩赐与感恩的关系,而遏制平等的"契约"和"信用"关系。
所谓比较完善,是指建立建全市场游戏规则。包括生产与销售,卖方与买方,货币融通,劳力、技术市场,供求、价格与竞争,等等方面,都有章可循。其中当然也包括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信息机制和"信用"咨询、监控和惩戒机制的建立。从而使人们在规则范围内寻求利益最大化,同时也尊重别人的权利和利益。无序竞争,只能鼓励欺诈,而不可能产生"信用"。而实际上,我国市场的有序指数还很低。这将是一个在外力作用下自然内生的漫长过程。
2、 确立***于其他权力的司法体系
己如上述,现代"信用"源于"契约文明","契约文明"也就是"法治文明"。上述各种市场规则均需法制化。人们运用法律手段,从保护和惩罚两方面维护"经济信用"。正如有人所说的,"当一个社会的各个经济主体在交往之间都必然要维护自身利益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是最讲信用的时候。"⑿
但司法体系必须能***行施权力,同时又接受必要监督,否则就难以保持司法公正,对"经济信用"也就难以切实保护和监督。当前许多地方假冒伪劣猖獗、地方保护盛行,就均与司法不***相关。
当然,对于毫无"法治理性"的公民来说,再好的法律也只是一纸空文。必须让公众明白,法律决不仅是一种"严惩"手段,它更是一种"监护"手段。只有当广大民众能发自内心地维护法律的时侯,真正的"法治"才得建立。法律自觉和外在强制相结合,才会从正反两面培育出"诚信"土壤。
3、 培养公民相应的"契约文明"观念
由特殊国情所决定,我国的契约关系极不发达,契约文化决不可能在小农经济和专制***治土壤里产生。因此,说什么"中国人重信用,西方人重法律"⒀,实在是不知现代"信用"为何物的胡侃。"实际上,自中世纪以来,西方人一直抱怨中国人在国际贸易中的商业信誉太差。"⒁契约文明需有相应文化观念作支撑,这些观念在我国均较淡薄。为建设现代"信用",观念转变不可或缺。
诸如权利、义务对等观念。"信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权利、义务的对等与互换,是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尽尊重、维护别义权益的义务。有人说,中国自古有"尊重人"的人本主义传统。这是一大误解。正如西哲所言:"除非把人看作权力的载体,否则人们不可能受到尊重。"⒂宗法等级关系是一种无权利的单向义务关系,怎会有对人的尊重?
再如一视同仁观念。现代"信用"向一切***、平等的主体敞开。而我们的传统,却是"尊尊亲亲"、"内外有别","欺生"、"排外"至今绵延不绝。而在利益问题上,如果一视同仁,就会被指斥为"吃里扒外"、"胳膊肘向外拐"。"诚信"只适用圈内人。如此以来,"信用"何以普遍化?
再如,是否要对"信用"附加契约之外的条件,象古代"诚信"以"忠"、"孝"为前提那样?如此以来,人们总会找到为失信辩护的理由。不就有人以反对"话语霸权"为由,为我国考生违约、泄密辩解吗?⒃
上述种种观念如不知底转变,现代"信用"的确立将遥遥无期。
4、关键是建立一个民主、廉正、高效的***府
即使在市场机制十分完善的国度,也不能缺少***府必要的调控。***府又是前述社会条件创建的组织者。中国的现代化,又是自上而下的权力推动型变革。因此,***府在"信用"建设中便负有特殊的责任。***府"信用"对全社会有重大的正反示范效立,是社会"信用"的晴雨表。因此,***府应率先垂范,以"信"取信于民; 而不可只是号召,或一味指责。
严格说来,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府与公民的关系,也是一种"契约"关系,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府只能在法律尤其是宪法范围内活动,不能越权行***。公民权利应该得到切实的保证; 社会中间组织应该获得自由发展; 每个公民都应有***的人格尊严和自由意志;***治应该透明;信息应该公开;言论应该自由。这样,在完全平等的主体之间,才有可能建立利益交换的"信用"关系。任何控制、依附、恩赐关系,都决无"信用"可言。
荀子当年曾告诫君王:如果不"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诈其民",外则"诈其与(指交往邻邦--引者)",那就必然会出现"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矣"(《荀子·臣道》)的危险局面。再想拨乱反正,也就难了。这一历史告诫,仍不无现实意义。
以上社会历史条件的创设,迄今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还没有迈出第一步。鉴于特殊国情,这将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自然历史进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理论界的使命,是为"信用"建设提供资讯与备选方案,努力促进条件的生成,至于实际运作如何,实非学者所能左右。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
注释:
⑴陈彩虹著《经济人的理性》,三联书店1999年5月第1版,第184页。
⑵茅于轼著《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44页。
⑶《严复集》笫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页。
⑷〔美〕弗兰克纳著《伦理学》,关键译,三联书店1987年第1版,第13页。
⑸〔美〕德马克、福克斯编《现代世界伦理学新趋向》, 石毓彬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第62页、68页、207页。
⑹《蔡元培全集》卷2,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9页。
⑺同注⑷,第141、142页。
⑻何怀宏著《良心论》第三章《诚信》,据著者赐传电子文本。
⑨同注⑧。
⑩蒋先福著《契约文明:法治文明的源与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版,第235、236页。
⑾同注⑸,第60页。
⑿魏杰著《市场经济前沿问题》,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02页。
⒀张宝明、欧人主编《商业伦衡》,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52页。
⒁张岸元作《穷人没有产权、信誉和经营才能吗?》,见《中国十经济学家批判》,学林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78页。
诚信文章篇9
关键词:章学诚 诗话 文体
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诗话》,论述诗话起源、分类、发展以及流弊、创作要求等一系列问题,另有《诗坊刻诗话后》、《题〈随园诗话〉》、《妇学》等篇,针砭诗话时弊进行精辟论述,构成了一个颇为完整的诗话批评体系。诗话有着复杂的源流演变,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各种弊端,尤其是清代中期以后,诗话往往只以记述诗人事迹和诗作为主,给人粗制滥造之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分析了当时诗话的流弊,并攻击袁枚《随园诗话》。他针砭时弊时所体现的诗话著述目的、写作特点等文体学思想,非常值得后人重视。以下将尝试探讨之。
一.写作动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章学诚治学提倡“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及经世致用思想,这在他对诗话流弊的批判以及写作要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首先,章学诚认为,诗话“虽书旨不一其端,而大略不出论辞论事,推作者之志,期於诗教有益而已矣”.所谓“书旨”,即写作动机,蒋寅先生在《清诗话的写作方式及社会功能》中将其概括为交际、发潜阐幽和报恩三种动机。交际类者诸如查为仁《莲坡诗话》旨在“资谈柄”、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为了“消永日”、伍涵芬《说诗乐趣》以“娱读者”等;发潜阐幽者如钱良择《唐音审体》以示后学,翁方纲《石洲诗话》与学侣印证,顾龙振《诗学指南》供习举业者参考、周春《辽诗话》为备惩劝昭法戒等;报恩类者如王士稹《渔洋诗话》追怀故旧等。对章学诚而言,无论出于何种写作动机,诗话终究要“于诗教有益”,有益于世风民俗。章学诚此处所言之“诗教”似乎与儒家传统的“温柔敦厚”诗教理论不同,他认为诗教更应倾向于传播“道”,如今天所言“文章思想内容要积极健康”云云。而判断诗话内容“健康”与否,则涉及“辨章学术”的话题。唯有“考镜源流”,方能“辨章学术”,判断诗话的好坏。故此,章学诚认为,《诗品》之所以“思深而意远”,是因为它能够“深从六艺溯流别”。
然而,像《诗品》、《文心雕龙》这类集大成之作,若非学富才优,是很难创作出来的。故此,普通的创作者“降而为诗话”,也就是选择诗话这种文体进行创作。可见,章学城的观点是,诗话本身便先天性不足,随着发展演变,其末流更渐渐沿流忘源,最终因为不通于传记杂家,不可避免产生了诟病,导致“学术不明”危害社会。
前人“降为诗话”便罢,好歹有个宗旨,其弊在章学诚看来,也不过是趋风好名之人所为,“失是非好恶之公”。而宋、元以后特别是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被章学诚视为“论诗全失宗旨”,其作者,更堪比唐传奇中的才子佳人,实为“有小慧而无学识者”。他们不再是“沿流忘源”,而直接“尽失古人之源流矣”,已经“无分雅俗男女,莫不声色耳目”、“济以心术之倾邪,斯为小人而无忌惮矣”,其危害程度严重到“乃至世道人心之害”。因此,于章学诚看来,诗话论诗,如果不遵循“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想原则,那么便会越走越远,最终流为小人所利用之妖言,蛊惑人心。这些看似危言耸听之论,实际上对矫正当时诗话流弊以及对今天研究诗话辨体以及诗话写作思想,都不失为良方益剂。
二.诗话取材――取舍有方,公正防滥
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性文体,创作时不能离开具体的创作材料,故此,存在取材的问题。诗歌来源渠道多种多样,或采选于群书,或求于当时名人,或源于天下征稿,而大多情况下,却是获悉有人编撰诗话,投稿者便蜂拥而至,渴望成为被谈论的对象。清代袁枚曾说:“自余作诗话,而四方以诗来求人者,如云而至。”而且,相对于其他采诗方式,坐收投稿来得更轻松有效。像袁枚之类的名流,稿源自然不成问题。而面对渺如烟海的诗作,面对高官权贵、亲朋好友甚至身边的女弟子,标举“性灵”的袁枚虽然知道前人因徇情受托终致诗话滥收,但他自身也难免重蹈覆辙。这自然为学术严谨的章学诚所不苟同。章学诚对袁枚及其《随园诗话》的批驳中便体现了自身的诗话取材观――取舍有方,公正防滥。
首先,他认为诗话作者必须学识过人、治学严谨、动机纯正,才有可能在诸多作品中进行客观分析、严格审稿、取舍有方;而像袁枚“不学无识,视学问如雠仇”之流,不借用诗话传播功能危害于世便是世之幸,谈不上取材有方、以示公正。在具体的诗话选材上,章学诚认为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盖论诗多寡,必因诗篇之多寡以为区分,理势之必然者也。”此论颇为得理。例如,中国古代诗篇数量的男女比例,因***治制度等因素影响,确实十分悬殊。而《随园诗话》中,采诗总数达五千首以上,在男女诗的选录比例上却没有遵循这个客观现实进行,它大量谈论女诗,甚至“阳排阴挤”,章学诚将《随园诗话》论诗侧重点梳理为:“略《易》、《书》、《礼》、《乐》、《春秋》而独重《毛诗》;《毛诗》之中,又抑《雅》、《颂》而扬《国风》;《国风》之中,又轻国***民俗而专重男女慕悦;于男女慕悦之诗,又斥诗人风刺之解而主男女自述”。在这段批判《随园诗话》诗歌取材的总结中,章学诚展现了与袁枚相反的诗话取材观。他认为,诗话取材应同时重视六经;在《诗经》中,要同时重视《雅》、《颂》和《国风》;在《国风》之中,要重反映国***民俗的诗歌而不能专重反映男女之情的诗歌。这并非是因为章学诚轻视妇女或是男女之情,而是章学诚“实事求是”治史观念在诗话观上的一种体现。他在《题随园诗话》中便疾呼道:“堂堂相国仰诸城,好恶风裁流品清。何以称文又称正,《随园诗话》独无名?”虽然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章学诚此处存在考证之误:“指子才见恶于石事也。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石谥‘文清’,谥‘文正’者,为石父尔纯;实斋误以子为父。《随园诗话》欲明载石欲相逐事也。”但章学诚的疾呼实际上彰显了他对于《随园诗话》多收浮艳之诗而忽略了大多质量上乘之诗而愤愤不平,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了他在诗话取材上要求“取舍有方,公正防滥”的文体学思想。
三.论诗要求――重论本质、真实可信
诗话在确定选材后,便进入具体的理论论证,也开始了诗话真正的写作,章学诚在这一环节上见解颇多。首先,在诗话该论述什么内容的问题上,章学诚针对《随园诗话》之弊端,明确提出“诗话论诗,非论貌也”的严肃话题。《随园诗话》不仅大量选取女诗,在具体诗歌时也没有将侧重点落在诗歌的本质思想上。虽然诗话的创作动机之一是“以资闲谈”,形式和内容都可以相对随意,但像《随园诗话》这样大幅度论述人物之“貌”,尤其是将男性之貌以女性字眼描述的,引起了章学诚很大的不满和责问。袁枚自己论述《随园诗话》的采诗缘起时曾说:“枚生平爱诗如爱色,每读人一佳句,有如绝代佳人过目……此《随园诗话》之所由作也。”袁枚自己倒也光明坦荡,阐述自己凼如爱美人的想法。但这“爱诗如爱色”的思想,章学诚认为是“爱诗”少、“爱色”多。而反观《随园诗话》作品本身,确实存在章学诚所说的情况。倘若诗话在具体论述时总是褒女不褒男,褒女色多褒女诗少,是否存在离经叛道、违反古制以及现实情况的嫌疑呢?可见,章学诚要求在评论诗时,要将侧重点放在诗歌本身的思想内容上,而非诗歌作者本身或者诗歌人物的外貌上。
另外,正如何诗海先生在《章学诚碑志文体刍议》一文中指出的:“章学诚裁量文章高下,以‘清真’为一贯之律与最高准则。所谓清,主要就文体言,求其不杂,所谓真,主要就思想内容言,求其无支。”对于诗话,章学诚也是如此要求。如前所述,章学诚认为“诗话而通於史部之传记”。诗话虽然不是正式的史传文体,但它具有记人叙事的功能,可以看作是史料,故此要求真实可信。然而《随园诗话》所记之事不可尽信。其中,章学诚对于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记载童二树一事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由是观之,则其叙述贵显巨公与声望名宿种种倾佩纳交之事,亦半属子虚亡是之言,读者幸勿为所愚也。童君不尚标榜,生平从无求人作序之事。”大意是,童二树先生乃本乡高士,生性平易近人,最恨像袁枚这种纤挑儇俗之人,不可能跟袁枚交往亲密且临终时以画梅赠予之,更不可能请袁枚帮他作序。这简直是袁枚在颠倒事实。“至于记叙事实,则不知其有无颠倒,初未有以核其情也。”可见,章学诚多么强调诗话的真实可信,无论在诗话者的才学上、诗话记载事实、语言表达等方面皆应如此。
四.结语
总体上看,章学诚诗话创作论是立足于其自觉的史学意识以及严谨的治学原则上的,他非常重视诗话有补于史学的作用,这点比前人眼界更为开阔。在诗话的写作动机、基本思想、选诗范围、作诗话者自身要求、论诗侧重点以及记人叙事要真实可靠等写作要求中,章学诚攻击袁枚及其《随园诗话》的目的,并非只是揭示诗话时弊或者阐述诗话该如何创作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将包括诗话在内的学术方向引导至有益于世俗民风的一面,这是功德无量的。
参考文献
1.《文史通义校注》,【清】章学诚 著,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
2.《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清】章学诚 著;仓修良 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诚信文章篇10
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树立诚信环翠新形象,推动全区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环翠区自20*年3月开始,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开展了建设“诚信环翠”活动。
一是周密组织,广泛发动。为确保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顺利开展,区文明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建设“诚信环翠”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以及******机关、***部门、生产企业、服务行业、个体经营行业、教育领域、城市社区、农村和家庭诚信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并于20*年3月份在威海卫广场举行了由全区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启动仪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积极性。启动仪式后,全区各级各部门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和活动配档,迅速在全区掀起了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高潮。为营造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强大声势,环翠区在环翠有线电视台开设了《诚信在环翠》栏目,对全区各部门、各单位的活动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各部门、各单位也都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本部门、本单位的一些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在各级各类媒体刊发诚信建设方面的新闻稿件和理论调研文章200多篇,有力地调动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区先后有10万多名干部群众投入到诚信实践活动中。
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为使建设“诚信环翠”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区文明委把这项活动列入各部门、各单位的年度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之中,将这项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年终的位次管理、评先选优结合起来。同时,专门召开由***法委、机关工委、经贸局、工商环翠分局、建设局、教育局、卫生局、工商联、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参加的协调会,把这些部门确定为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主阵地,进一步明确他们的工作职责,确保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各部门按照区文明委的统一部署,分别制定了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并结合各自情况,找准切入点,抓住侧重点,保证了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有主线、有抓手,推动了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扎实开展。截至目前,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共制定各类规章制度50多条,开展各项诚信实践活动1万多人次,有力地促进了“诚信环翠”活动的开展。
三是突出重点,力求实效。为确保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区文明委要求各部门立足部门和行业特点,不仅要在全区营造一个诚信的人文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诚信的经济环境。各部门按照区文明委的要求,结合各自的行业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区建设局将需要办理的基建手续,采取橱窗展示、发放《威海市环翠区基本建设程序指南》等形式向社会全面公开,大大方便了服务对象,同时还设立了专线服务电话,建设单位只需打一个电话,有关人员就会在2小时内到达现场答复。外经贸局、外侨办等涉外部门,以“亲商、富商、爱商”、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出发点,想方设法解决外资、侨资和侨属企业在“***”时期面临的实际问题,赢得了外商的普遍赞誉。为检验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成果,自去年10月底开始,环翠区通过群众评议、媒体公示、主管部门推荐等形式,挖掘诚信典型单位和个人,并选出“诚信百星”在全区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进行表彰。与此同时,环翠区选出的13个诚信单位还全部当选为全市“百佳诚信单位”。另外,环翠区还涌现出全国商业诚信单位—威海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全国打假维权消费者满意街—环翠楼办事处东北村居委会等在全国叫得响的诚信典型。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群众普遍认为建设“诚信环翠”活动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社会上仍存在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如:个别行******人员依法行***意识不强,个别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还存有恶意逃债、拖欠债务、偷逃税费、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社会上的部分人以卑劣的手段进行欺诈,等等。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建设“诚信环翠”活动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诚信教育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随着环翠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人口将会逐年增加。这部分人的流动性很大,且文化水平、道德水准等都各不相同,对这部分人进行诚信教育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如果诚信教育仅限于提高当地人的素质,而不注重对流动人员的诚信教育,就会使市民们产生“只要我诚信,却不要他诚信”的不平衡心理,长期下去,就会引起逆反情绪,形成不良循环。由于宣传教育密度还有待于加强,干部群众的诚信意识还没有完全地树立起来,不少人产生“我已经很诚信,讲诚信没有必要”的心理。另外,诚信教育的内容还不够丰富,形式单一,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也会使一些干部群众产生“老生常谈、没有新意”或者“都是大通套、学不学都一样”的厌烦心理。
二是信用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前阶段的诚信建设主要靠道德标准来制约不诚信行为,而在信用制度建设上力度不大,所建立的信用制度要么注重于单位,要么注重个人,没有做到统筹兼顾,没有形成面向每个诚信主体的信用制度,容易产生一些顾此失彼的现象;制定信用制度的单位只限于某些领域,还有不少领域没有真正地建立起完整的信用制度,往往让一些不诚信者钻了空子;个别信用制度过于表面化、随意化,没有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三是信用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信用监督方面,舆论媒体对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较大,但对反面典型的曝光力度不够。同时,监督的手段过于传统化,利用网上公示等先进科学手段进行监督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在守信奖励和失信惩罚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标准;个别领域存在只奖不惩或只惩不奖等现象,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信用服务体系方面,对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范围还需要扩大,服务职能还需要健全。
三、对进一步开展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思考
建设“诚信环翠”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做到持之以恒,长抓不懈,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为深入开展建设“诚信环翠”活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教育,提高素质,扩大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影响力。应在全区上下大力弘扬信用文化,通过普及信用教育,提升信用道德,培育信用理念,使诚实守信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具体工作中,一方面,应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对机关工作人员,应教育他们遵诺守信,廉洁奉公,依法行***;对生产和流通行业的干部职工,应教育他们以诚立业,以质取胜,用诚实的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对外来流动人员,应教育他们遵守村规民约、市民行为准则,引导他们树立“生活劳作在环翠,一心一意爱环翠”的意识,增加他们对环翠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对未成年人,应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并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和抵御歪风邪气的能力。另一方面,应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应利用机关“三个学校”、农民夜校、职工业校、市民学校、民工学校、中小学课堂等多种阵地,做好正面灌输和正面引导;应继续开展好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诚信创建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做到建好载体,寓教于乐;应通过新闻宣传、网上宣传、建立诚信警示牌和公益宣传牌等方式,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堪忧”的社会舆论环境;应发挥我区在教育培训上的比较优势,组织一些有丰富理论经验的机关理论工作者、社会上的知名人士、退休老干部组成宣讲团,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用典型的案例、生动的事实对不同层面的干部群众进行诚信教育,并在基层培养一批宣讲骨干,深入到田间地头、厂矿企业、街头巷尾,对群众进行面对面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