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原文10篇

石钟山记原文篇1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能铿锵作响的,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石钟山记原文篇2

[关键词]鄱阳湖;旅游诗歌;繁荣成因;文化重建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古往今来,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前来畅游,并留下大量的旅游诗歌。宋代是江西文学最为璀璨的时代,也是鄱阳湖旅游诗歌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首先,诗歌的数量众多,宋代鄱阳湖旅游诗歌的数量超过了东晋以来至晚唐五代年间同类诗歌的总和;其次,作者名家辈出,两宋时期最富盛名的诗人如苏轼、苏辙、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杨万里、姜夔、范成大等都写过鄱阳湖旅游诗歌;第三,诗歌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既有歌咏山水景观之美的,也有记录寻觅探幽之奇的,还有叙写民风民俗见闻的。

一、宋代诗歌中的鄱阳湖热点景观

宋代以前,鄱阳湖诗歌反映的大都是“水、风、洲、岛、野、岩、舟、鸟”等湿地湖泊的常见的形象,宋代时,一些热点景观逐渐凸显出来,其中代表性的石钟山、大孤山、落星寺三处已经具有品牌景观的性质了。

(一)鄱阳湖第一天下奇观——石钟山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的东岸,山体不大,山势不高,但它雄踞鄱阳湖通往长江之口,江湖回合之处。从水面仰视,危崖壁立,峰峦俊俏,雄奇秀丽;在山顶眺望,视野开阔,烟波浩渺,清浊一线,江湖分明。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使石钟山很早就成为宗教胜地。从唐代开始,就开始有寺庙建筑,…宋代时已经形成了略具规模寺庙群,宋人诗歌标题中就出现了观音阁、石钟山寺、宝钟院等寺庙僧院的名号。

宋代以前,石钟山并没有引起诗家的关注。北宋元丰七(1038)年夏,苏轼任黄州团练副使时,送其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石钟山,作《石钟山记》。随着苏轼《石钟山记》问世和流传,石钟山逐渐成为鄱阳湖具有表征性的热门景观,吸引着无数的“苏粉”来此一游,赋诗作词。据胡迎建统计,宋人以石钟山和石钟山上的建筑为题的诗歌就有十七首。代表作家有坡、杨万里、刘过等。

宋代以后,歌咏石钟山诗歌更是日趋增多:元代虽然统治全国的时间只有89年(1279—1368),但元石钟山诗有6首以上。据《清同治十三年·湖口县志》所载,明代石钟山诗有近50首,清代石钟山诗近60首。

(二)中流砥柱、美丽遐想——大孤山

大孤山,位于湖口石钟山南面九公里的鄱阳湖中,因山形似鞋,故又名鞋山,亦有仙女掉鞋化成之传说。大孤山在南朝时已入诗,如梁释惠标《咏孤石》。唐代仅有顾况《小孤山》和自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窦七校书》两首诗提及。宋“大孤山”的诗有20余首,代表作家有黄庭坚、范成大、晁补之等。

大孤山影响的扩大,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石钟山品牌的辐射作用。大孤山离湖口不远,晴好的天气都能从湖口看见大孤山,如范成大《湖口望大孤》。第二是大孤山处在繁忙的宋代鄱阳湖水路必经之地,平湖突兀一座高耸的孤岛,有峻美之感,容易引起众多诗人的共鸣。第三则是大孤山美丽的民间传说令人神往。

(三)风光迤逦的星子县名片——落星寺

庐山南面星子县去二里许鄱阳湖中,有一座小石岛,高若数丈,总面积不过1800平方米,形如星斗,传为坠星所化,因名“落星石”,或“落星墩”,此湖湾亦称“落星湾”,这也是星子县之名的来由。唐末乾宁年问(894—898年),敕建禅寺于上,赐额为“福星龙安院”,又名“法安院”,俗称“落星寺”。

落星石出水不高,从湖上看去,亭台楼阁幽雅秀丽,清晰可辨,又处在星子县入鄱阳湖的航道上,登临游览非常方便。宋太宗太平兴国7年(982年),置南康***于星子,辖星子、都昌、建昌、安义诸县,进出星子水路尤为繁忙,落星寺自然成为星子县的标志性景观。宋代描写落星寺的诗词有30余首,除黄庭坚、王安石、曾巩、范仲淹、姜夔、陆游、杨万里等留下了游览落星寺的诗。

虽然落星石面积很小,但落星寺则造型独特,僧人云集,香火鼎盛。黄庭坚在“题落星寺四首”中形象的描述了落星寺的建筑结构的特点。一、依山凿岩,既可固定木梁房柱,又可利用空间,《题落星寺四首·其二》云:“相黏蚝山作居室,窍凿混沌无完肤。”二、梯形结构。为了尽量利用地形,落星寺的僧房是沿山坡由下向上逐级排列的,所以要沿着台阶上下。《题落星寺四首题其一》云:“不知青云梯几级,更借瘦藤寻上方”。三、每个单元的面积都很小,这样就可以在不大的地方分隔更多的空间,容纳更多的居民。《题落星寺四首题其三》云:“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黄庭坚“点铁成金”,借用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的“蜂房”来形容僧房的密集和僧人众多的情景,生动形象而无斧凿痕,体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经过黄庭坚诗歌渲染的落星寺,是当时鄱阳湖旅游的一大亮点。

二、宋诗再现了鄱阳湖独特湿地“风”文化

宋代鄱阳湖诗歌内容丰富,不仅有大量的诗歌吟诵鄱阳湖瑰丽的物态景观,同时,还有些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叙述了鄱阳湖地域的特殊的人文生态,而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风”文化。

鄱阳湖是大风的集中地区。6—8月盛行南风或偏南风,其他月份均为北风或偏北风,星子湖域6级以上大风最多年份达86天,平均每年45.3天。风既是古代帆船动力,也是推波助澜,危害行船安全的罪魁祸首,人们对它是爱恨交加。在宋代鄱阳湖诗歌中,就再现了鄱阳湖与风有关三种活动:阻风、求风和禳风。

(一)“阻风”的无奈与情趣

航行遇到大风,船须在码头停泊,等待风消退,这种情况称之为“阻风”。宋代时,鄱阳湖水道繁忙,鄱阳湖区域刮大风的日子多,所以航船阻风的频次也高,宋代鄱阳湖诗歌中有十余首关于阻风的。

对于旅客而言,阻风是一件耗时又无奈的事情。如张弋《彭蠡阻风寄城中故人》:“欲行行未得,略日滞孤舟。月照山皆近,风吹水倒流。地名人不识,秋景客相愁。忆你惟成梦,遥知独倚楼。”张弋因阻风鄱阳湖惆怅不已,而有的诗人幸运多了。杨万里端午节前过鄱阳湖阻风滞行,不料碰上了鄱阳湖居民盛大的体育竞技活动——赛龙舟。杨万里在《端午前一日阻风鄱阳湖观竞渡》一诗中叙述了龙舟赛盛况和欣喜的心情:“恶风夜半阻归船,端欲留人作胜缘。千里携家观竞渡,五湖新涨***黏天。棹翻波浪山如雪,醉杀儿郎喜欲颠。得去更佳留亦好,吾曹何处不欣然。”

(二)宫亭庙祈风与求如愿

阻风是被动的等待,人们还希望能够通过祈祷,得到神助,获得需要的风力。在鄱阳湖北湖的庐山南麓的鄱阳湖岸,有宫亭庙。据郦道元考证,宫亭庙为庐山神的庙。《水经注·卷三十九·庐江水》载:“(庐山)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山庙甚神,能分风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宋代时期,宫亭庙迁至星子县附近的鄱阳湖边,求风之事仍盛行。曾任监南康***盐酒税的宋人陈舜俞在《庐山记》中写到南康***附近的宫亭神庙“至今舟人往来犹祷焉”。宋诗言“分风”诗有十余篇。与宫亭庙相关的还有“求如愿”的传说。如晁补之《宫亭神甚灵云有婢名如愿以借客有所求叩如愿即获神又能于湖心分风》。

(三)大孤山歃血求平安

大孤山在东晋时就有寺庙祭祀活动,祭祀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禳风,因为大风浪会危害行船的安全。宋初时,大孤山庙的香火鼎盛。黄庭坚之父黄庶《大孤山》云:“……鸣鸱大藤树下庙,祭血不乾年世深。轴舻千里不敢越,割牲酾酒来献斟。”

可能是在北宋中期开始,大孤山民间信仰发生了变化:大孤山的女性水神,不仅要保佑旅人的安全,还开始兼有“送子娘娘”的责任。明清时,求子的人们,“在娘娘面前磕头许愿,离开时,在娘娘坐殿下面偷去一只绣花鞋,等到来年生了孩子,再来焚香还愿,并再做一双绣花鞋,放在娘娘坐殿下,招来后人求拜。”从此,大孤山庙拜神由单纯保佑航行安全扩大为祈求平安和求子的双重功能了。

三、宋代鄱阳湖旅游诗歌繁荣的成园

(一)经济***治的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

宋代时,江西的经济发展位于全国前列,江西地区所上缴给朝廷的粮食和钱物仅次于两浙地区,位居全国第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北宋前期,晏殊以宰相高位首开宋词风气。欧阳修不仅是朝廷重臣,而且是北宋诗新的领袖。经过他的奖掖提携,宋代文坛新人辈出,盛况空前,’并出现了“三苏”、曾巩、王安石这样的大家。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北宋后期,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以黄庭坚为中心,全国性的诗人群体。“江西诗派”不仅对北宋后期的诗歌创作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影响着南宋一代的诗坛。

当时,鄱阳湖地区是江西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文学家的密集之地,文学发展的核心地域,鄱阳湖湿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民风很自然地成为过往的文人墨客描写的对象。据不完全统计,两宋时期,欧阳修、苏轼、苏辙、梅尧臣、范仲淹、曾巩、王安石、黄庭坚、林逋、姜夔、陆游、杨万里、范成大、文天祥等一百四十余位诗人写下了近两百余首有关鄱阳湖景观的诗词。

(二)名人对于旅游品牌有巨大的轰动效应

石钟山的奇特之处很早就有人知晓,但普遍引起人们兴趣和关注却是坡《石钟山记》发表以后的事。作《石钟山记》的本意是解开石钟山命名之谜,但坡的声望和石钟山之奇两项稀缺资源的叠加,由此形成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从此,石钟山成为了鄱阳湖旅游的品牌性标志。一直到今天,石钟山还是鄱阳湖地区接待游客最多,旅游收入最高的旅游地。石钟山诗歌代代增长的现象说明,名人对于旅游品牌具有经久不衰的推广作用,尤其是像坡这样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亲力打造的品牌,其后世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不可限量。

(三)主要的旅游热点景观已具备现代文化旅游的基本要素

宋代鄱阳湖的几处热点景观已经现代具备文化旅游三要素:自然地理、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这些景观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游客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对于当时的文化人群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石钟山记原文篇3

厌胜的传闻

厌胜信仰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究。“厌胜”一词似早见汉代文献中,班固《汉书》与王充《论衡》曾多次出现这一词汇。自汉而后,有关厌胜的传闻频见于皇朝正史、文人笔记、民间传说等话语形式中。

《汉书・匈奴传》曾记有这样一段史实:西汉元寿二年,匈奴王单于晋见汉天子,天子让单于住进了处于太岁之位的上林苑蒲陶宫(中国古代有禁避太岁之信,民间有谚:“太岁当头坐,非灾便是祸”。太岁在申,申处南方,蒲陶宫处皇宫之南,为凶位),却谎称因为特别礼遇才作此安排。单于后来知道了内情,很不高兴。西汉时,匈奴一直是汉天子的心腹大患,汉天子作此安排当有压镇、诅咒之意。《汉书》还记述了王莽做“威斗”事:王莽篡汉后,为了压制各地义***,亲自督造“威斗”。所谓“威斗”,就是形状像北斗、长二尺五寸的铜质镇物。此后,自《汉书》而至《清史稿》,皇家正史不乏厌胜传闻的记述。

相比正史,文人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厌胜传闻空间。杜甫有《石犀行》诗,诗的开篇有“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句,是对秦时蜀太守李冰修都江堰,“作石犀五枚”、“以厌水精”(古人有“牛为土性,土能克水”之信,有以铸牛或石牛镇水之俗)的做法提出的质疑。而在文人作品中,笔记小说更是记述厌胜传闻的大宗。如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万岁山”篇:“国家起朔漠日,塞上有一山,形势雄伟,金人望气者谓此山有王气,非我之利。金人谋欲厌胜之,计无所出。”记述了金人以假山遏制真山的厌胜。

北京有钟楼,楼上悬有一口大铜钟,关于这口钟的来历有一段凄美的传说。皇帝限期铸好大钟,否则处斩全体工匠,负责铸钟的华严师傅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此前铸的钟不是不成形,就是声音异样。限期将至,华严的女儿华仙跳入滚烫的铜水中,大钟才最终铸成。相同的母题出现在多地的民间传说中。古代有衅钟之俗,即杀牲以血涂钟行祭,是否在更原始的时候,还有以人“衅钟”者,我们不敢武断。但至少可以说,这是厌胜信仰的后世遗存应该是可信的。除了铸钟之外,还有修城时以人魇镇的民间传说,也当属此理。

厌胜的种类

有关厌胜的传闻之所以被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叙述着,是因为在传统社会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人们笃信厌胜的功效:生病时,南朝齐明帝萧鸾(重病)“身衣绛衣,服饰皆饰,以为厌胜”;祈子时,唐玄宗第一位皇后王氏求助道士厌胜;甚或闹水灾时,徽宗便派道士林灵素使用厌胜之法治水……具体的厌胜手段更是五花八门,“厌事多方,罕能说悉,或***画形像,或刻作人身,刺心钉眼,系手缚足,如此厌胜,事非一绪”。厌胜用途、手段虽然繁复,但却无出利己之私欲。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将厌胜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镇祟,一类是致祸。前者是被动防守,后者则是主动出击。

镇祟,是压镇妖魅,保人平安。典型者如传统小儿佩戴的压胜钱。压胜钱,又称“压岁钱”、“押岁钱”、“压祟钱”,形状似钱币,因“岁”、“祟”音谐,取驱鬼镇祟之意。压岁之俗在汉魏之时已然盛行,、此后传承了下来,“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小儿镇祟有厌胜钱,住宅镇祟则有石敢当。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是立于街巷之中、特别是丁字路口等路冲处被称为凶位的墙上用于辟邪的石碑。石碑上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字样。“石敢当”3字早见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子。”之所以冠名“泰山”,是因泰山乃“五岳”之首,人们相信秦山的石头最具灵性。

致祸,是致他人灾祸。这其中以工匠厌胜为最。在为他人建房造屋时,因为主人在饮食、薪酬上有所亏待,有的工匠则实施厌胜。“从弟东白宅,在村西井畔后,前未为宅时,缭以周垣,环筑土屋其中,有屋数间,夜中辄有叩门声,虽无他故,而居者恒病不安。一日门旁墙圯,出一木人,作张手叩门状,上有符录。乃知工匠有皂于主人,作是镇魇也。”明人午荣编的《鲁班经》是一本被民间匠师视为经典的业务用书,书中除了介绍建房工序、房屋式样、鲁班尺的运用等技术内容外,还特别介绍了工匠魇镇及祛除魇镇的数种方法。如在门口架梁内藏一只筷子、一块碗片,其结果是“一块碗片一枝箸,后代儿孙乞丐人,衣粮口食当冻饿,卖了房屋住山寺”。再如,“一块破瓦一断锯,藏在梁头缝合处,夫丧妻嫁子抛离,奴仆逃亡无处置”。禳除这些灾异的方式也有多种,或书“姜太公在此”,或制“天官赐福”板等。

厌胜的俗化

历史上,尽管厌胜之术广有信众,但也从来不乏质疑的声音。南朝时,刘勰曾撰《平惑论》一文,批评道家法术为“消灾***术,厌胜奸方,理秽辞辱,非可笔传”;北宋时,太常博士颜复在建言礼制时,曾称将“道流醮谢、术家厌胜之法,一切芟去”等。时至今天,厌胜之术已少有信众,厌胜之俗也产生分化。绝大部分厌胜习俗因其迷信与虚妄而遭人弃用,也有极少部分厌胜物,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经由人们的习俗操作,功能发生了变化,或成为地方的民俗标志物,或成为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人们接受并传承了下来。

石钟山记原文篇4

关键词:陕北石窟;研究现状;问题

提起陕北石窟,人们很容易想到黄陵的双龙石窟、延安的万佛寺、子长的钟山石窟等等,且多为北宋作品。因为这些石窟是专家学者关注较多,并且有相关论著出版的。但事实上,人们耳熟能详的这些石窟只是陕北石窟中处于交通要道上规模较大的几处,远非陕北石窟的全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星罗棋布的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小石窟,且多为隋唐以前的作品,如果抛开这些谈陕北石窟,无异于忽视广大农民群众谈中国国情,是无法全面考察的。所以笔者认为我们非常有必要为陕北石窟下一个相对计精确的定义。顾名思义,陕北石窟是指处于陕北地区的石窟,而陕北是一个宏观上的地理观念,即陕西北部,包括现在延安、榆林两市及所管辖的地区,陕北石窟就是指处于这些地区的石窟和石窟群。但是由于这些石窟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分布分散、规模较小,所以学者们关注很少,研究一直处于低潮阶段,在各种文物普查中也仅仅是走马观花的对象。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学术界对陕北石窟的关注逐渐增多,只是考察的对象也基本上还是延安学者早期关注的一些处于交通要道上的规模比较大的石窟,同时也就陕北石窟时代问题出现了争议,主要分为北朝始建说和北宋为主说。貌似这两者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我们可以理解为陕北石窟始建于北朝,历经隋唐五代,北宋时佛教信仰更加兴盛,开窟建寺的活动更加频繁。但是学者们在肯定北朝石窟始建的同时,将部分大比较著名的陕北石窟的开窟年代定在了北宋,笔者通过对陕北石窟的实地调查后,发现这样的分期存在一定问题,先作一简要分析:

1、北宋为主说

1959年,古代建筑整修所李竹君、李哲元、张智等三位前辈对陕北石窟进行了勘察、测绘后得出的结论:“从整个窟内外的铭刻来看,多为北宋绍兴(公元1094――1097年)、元符(1098――1100年)、崇宁(1102――1106年)年间的。仅一处为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造像虽有的被后代粉抹彩绘,但就其特点分析,可以肯定,万佛寺石窟当为北宋绍圣年前后开凿,后世虽有雕凿、塑绘,但并不多,大致尚存原来面貌。”①1985年,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延安宋代石窟艺术》一书。延安文化馆工作人员姬乃***先生在考察后发现:“延安地区的石窟寺其时代上起北朝,下至明清,其中北朝至唐代15处、宋代88处,金元明清41处、代考11处。这次新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石窟寺……绝大多数为宋代开凿。”②靳之林先生虽然对姬乃***先生的部分观点予以反驳,但是基本赞同他对陕北石窟提出的多为北宋时期作品的看法。而且他自己在《对一文的订正》中提到“子长钟山石窟始凿于北宋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延安市清凉山万佛寺始凿于北宋元丰元年,即公元1078年;黄陵县西峪村千佛寺始凿于北宋绍圣元年,即公元1094年。”③注意是始凿于,也就是认为石窟的开凿年代是北宋,而不是某一石像的雕刻时间。刘斌继承了张智先生、靳之林先生的观点,并在《对介绍中有关问题的补充和订正》一文中分析了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他提到:“宋仁宗时,由于阶级矛盾和封建统治阶级挑起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西夏乘机连年进忧,人民灾难深重,苦不言堪。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利用佛教统治人民,进一步在桥山附近的富县阁子头、马蹄寺沟、子长县石宫寺和延安县的清凉山等,留下了不少石窟造像,黄陵县万佛洞即为当时的产物之一。④齐天谷在《子长钟山石窟调查记》中提到:“就全国讲,石窟艺术到宋代已有衰落景象,但在陕北却不同,就十个大小石窟中,绝大多数是宋代石窟,不但不见衰落,反有崛起之势,这就填补了我国北方宋代石窟艺术的空白。”⑤200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何利群先生做了题为《延安地区宋金石窟分期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专门就延安地区的石窟进行了分期,而且其时间段就确定在宋金时期。此外,杨宏明《一完整宋代石窟在陕北安塞发现》、《安塞县发现一批元代佛教石造像》,贺玉轩《陕西宜川县发现宋代石窟》,《陕西富平县发现金代铁铸佛像》,刘耀秦《陕西富平县发现金代铁铸佛像》。

2、北朝起源说

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陕北石窟,其中成果最为突出的是李凇先生,先生在相关著作中多次提到陕北在北朝就开始修建石窟的观点,如《陕西北朝道教雕刻》中:“陕西历史上曾有过三次较大的建寺规模和造像高潮,其一为北朝后期至唐,其二为北宋中期至金代中期,其三为明代。”⑥另外,先生提到“陕西北朝时期的石窟发现不多,主要集中于陕北,有年代题记的更少……。陕西唐代石窟主要凿造于初唐至武则天时期,盛唐时期的石窟不仅数量不多,且毁坏严重,(建华寺石窟),五代至北宋初的石窟造像更少(富县大佛寺石窟创于北宋初)……。”⑦“陕西道教造像艺术发源很早,在北朝时期就开始创立了道教造像,至元、明时期,道教更加盛行。”⑧同时,研究陕北石窟的著名专家靳之林先生曾发表《陕北发现一批北朝石窟和摩崖造像》,明确指出横山县接引寺摩崖造像、安塞县云山品寺石窟、吴起县石空寺石窟、安塞县建华寺石窟等等均为北朝时期的作品。⑨此外,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张弓研究员在其专著《汉唐佛寺文化史》中指出:“今年文物考古工作揭示,在中古时期主要的***治中心――关中地区,存在着一个长期被注意的石窟艺术群……它散布在渭北黄土高原上,大体呈现为两个走向:一是处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至代京(今山西大同)的古道上;一是处在长安至延安的古道上。窟点分布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多濒临入渭诸水。这一窟群的重要遗存所在地,有吴起、安塞、黄陵、耀县、彬县、麟游等处。”⑩此外,靳之林先生发表的《陕北发现一批北朝石窟和摩崖造像》、《安塞县界华寺石窟》,姬乃***、王沛、陈明德、袁继民合撰的(《文博》1990年3期)《延长发现一批隋唐佛教石造像》,李凇先生《佛教美术全集(9)陕西佛教艺术》等相关著作也

总体上讲,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还是陕北石窟主要是宋金时期的作品,笔者恩师郑炳林先生和屈直敏先生亦持同样的观点。但是笔者一直不敢苟同,因为陕北紧邻佛教的盛行地西安,为什么在佛教刚刚传入中原之初的东汉或南北朝时没有受到影响?在北宋之前人民信仰什么?有佛教信仰吗?如果有,陕北早期为什么没有石窟的开凿?是没有传播、还是当时信仰的人不多?还是统治者的抑制?这几种可能性都不大!因为陕北处于陕西北部,南与***治中心长安相连,西和丝绸之路毗邻,在这样的环境中陕北没有佛教的传播是说不过去的;更甚者,南北朝时的在中国,佛教兴盛,各个统治者都极力支持佛教,陕北地区的统治者反对的可能性不大。笔者窃以为北宋为主说,特别是把陕北大部分石窟的开凿年代定在北宋的说法值得商榷。

二、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之所以出现这些差异,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陕北石窟分布广、规模小,可以说是村村有石窟,庄庄修寺庙,加之这些石窟多分布在比较偏僻的山村,所以平日很少有人涉足。只有到了特殊的节日或需要时人们才去拜访,否则就连当地的人也很少去,所以前辈学者在做研究时很少涉及这些石窟完全可以理解。

(二)、佛教有重塑金身、以修功德的习俗,石窟重修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具体到陕北也不例外。重修石窟主要有一下几种原因:一、就是该窟的主尊给当地人带来一定的福音或者当年经济兴盛、人民安居乐业,集体重修;二、实现了某人的愿望,个人还愿性重修。基于这样的原因,信众越多的石窟重修的可能性越大,所以笔者窃认为我们通常提到的延安清凉山万佛洞石窟、子长钟山石窟、黄陵双龙石窟等都有重修的可能。

(三)、当时整体石窟研究理论还处于探索时期,前辈们对石窟的断代分析有时不够缜密,好多就是单单依据造像风格和题记,有的连题记都没有就断定年代,最典型的一个就是贺玉轩先生对宜川县寿封乡石窟的断代,依据就是一则题记。(《陕西宜川县发现宋代石窟》,《考古与文物》,1988年4期,全文仅一百余字)

三、关于石窟分期断代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重叠:雕塑中发现的两层泥皮中的重叠现象,应该注意是否是当时工匠的修改之处,而不能轻易断定是重修的痕迹,特别对于素面泥皮。

(二)题记:题记一般是断定石窟年代的重要标志,如靳之林:《对一文的订正》中说:黄陵千佛寺石窟也是全国著名的石窟寺之一,由于洞内外均有明确的题记和碑记,它的创建年代也是早有定论的。

冉万里《陕西安塞新茂台石窟调查简报》,简报中提到了题记,这是重要的信息,可为石窟年代的鉴定提供一个的依据,但也不能就此断定。因为由于年代久远,石窟自身的残损非常严重,题记由于属浅阴刻,残损的可能性更大;而且题记的出现年代还有待考订,如果早期石窟没有题记,后来的造像中才有题记,而我们恰好以此为依据断定石窟的年代,那么将会使其年代大大推后。

(三)主窟:学术界目前普遍认为子长钟山石窟的开凿年代是北宋,其依据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窟――第3窟,笔者窃以为不妥。因为钟山石窟共有5个洞窟,其余几个石窟因为年代久远,渐渐被土层所掩埋,研究一直是一个空白;而3号窟只是其中最大的石窟,未必是最早的石窟,相反,规模最大的石窟在该寺香火旺盛之后修建开凿的可能性更大。当然,石窟的断代分期不能妄自揣测,而应该结合石窟开凿的层位、题记、造像风格等来判断,同时参考其他石窟的年代。

四、总结

陕北石窟是陕北地区的圣殿,是中国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北地区的民土风情、研究的重要素材。但是因为***治、地理历史和现实等各方面因素,长期得不到重视,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考证。笔者拙文,只是为了引起大家对陕北石窟的关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注解

① 张智:《黄陵万佛寺、延安万佛洞石窟寺调查记》,《文物》1965年5期。

② 《延安地区新发现六十余处石窟》,《中国文物报》1988年9月23日,第38期《延安地区的石窟寺》,《文物》1982年第10期。

③ 载于《文物》1984年12期。

④ 《文物》1966年2期。

⑤ 《考古与文物》1982年6期。

⑥ 《艺术学》第6辑,艺术家出版社。

⑦ 李凇:《陕西关中石窟的艺术演变》,《美术》,1989年第11期、12期,北京.

⑧ 李凇:《陕西北朝道教雕刻》,《艺术学》第6辑,艺术家出版社(台北),1991年。

石钟山记原文篇5

关键词:《九宫山志》;音乐史料;研究

中***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1.04.042

作者简介:胡 ***(1966~),男,史学博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湖北省***府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1-07-11

九宫山(混元宫、八卦宫、青龙宫、白虎宫、斗姥宫、无为宫、三清宫、七真宫、移花宫)山名之源的考辨历来众说纷纭,但总体来说主要有四①:一是“按事件取名说”(文献见诸于《词源》、《太平御览》、《湖广通志》);二是“按地形取名说“(文献见诸于《辞海》、《九宫山志》、《舆地记胜》);三是“按宗教取名说”(文献见诸于《舆地记胜》);四是“按神话取名说”(文献见诸于《九宫山志》)。其中“按宗教取名说”源于《舆地记胜》中“唐代伏虎禅师设道场于此”、“有九宫崇奉九真,以应九宫之名”等记载。在历史的长河中,九宫山以其钟灵毓秀,奇峰翠岭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倍受宋、元、明、清四代朝野上下尊崇和青睐,无数名道和文人曾为其修志立传、吟诗作赋。如宋代学士谢文韶作有《张真君传》和《九宫山记》,元代书画家赵孟和文学家欧阳玄作有《重建钦天瑞庆宫碑文》,明代文人熊伯通作有《瑞庆宫石坊记》,清末鄂南文人傅燮鼎隐居九宫北麓城山重辑有《九宫山志》等等。

傅燮鼎,字铁椽,榜名笔可,号我泉山人,华陂麻石咀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登己酉科副榜。一生著有《崇质堂诗文集》十二卷,《醒睡琐谈》二卷,编辑《雪浪余音》四卷。曾主修清同治五年《崇阳县志》及通山《九宫山志》。其中,《九宫山志》分三卷,包括***象、山水、宫宇、仙释、物产、名迹、元空、艺文、杂志十门。志中有关九宫山的音乐史料主要辑录在“宫宇”、“艺文”门类。由于九宫山道场在太平天国和抗战时期屡遭劫难,致使清咸丰五年②后的九宫山道教音乐活动相对沉寂。因此,清版《九宫山志》中关于九宫山音乐史料的记载主要集中在于其兴盛的南宋、元、明、清(咸丰五年前期)四个历史时期。

一、《九宫山志》中宋元时期音乐史料考略

南宋、金时期,道教进入了一个变革、发展的新阶段。南宋名道士张道清于九宫山开辟道场章醮后,南宋王室对九宫山道教也推崇备至,敕封张道清为“太平护国真牧真人”,九宫山声名远扬,全国各地道士慕名前往,奉道修身。嘉定十一年(1218年),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奉圣诏到九宫山钦天瑞庆宫为国建醮,祈祷国泰民安。由于历代帝王的垂青和南北道派的融合,九宫山道场渐由御制子孙庙演变成为道教全真的“十方丛林”。鼎盛时期的九宫山道场有三千道众在此修炼,朝圣香客日达万人,此一时期的九宫山道教音乐也得到了积极发展。

关于宋、元时期九宫山道场的音乐活动情况,《九宫山志》卷三“宫宇”中有如***述:

万寿宫 九一宫左,本长森旧称,为国家祝厘取义。周端熹住持,同治间道士,祈遇贤复建新宫。南山下面西向起两层楼,有轩曰“听涛”,我泉山人题。堂柱联云:圣寿长齐北极,自南宋来醮设罗天,万岁松簧铿古韵;仙宫分列东偏,看西崖外***开瑞霭,一池藻采映晴空。

我泉山人为清版《九宫山志》修志者傅燮鼎别号。从志中所记载的新宫堂柱楹联可知:自南宋以来,笙、箫、管等乐器在九宫山“罗天大醮”等道教大型法事活动中多有运用,古韵仙宫、合乐笙歌,道教音乐成为九宫山道场的重要组成内容。

又据《九宫山志》卷九“艺文”中“宋元记传碑文”载谢闻韶所撰《张真君传》:

真君姓张讳道清,字得一,号三峰,郢之蒲骚里人,宋绍兴丙辰五月二十日午时……庆元乙卯,宁宗临御慈惠居……不数年,新构落成,殿则三清、玉帝、三官、五岳、三王、龙神,阁则混元、九皇,堂则佑圣、天师、天光、道统、真官,楼则左钟右鼓,次而方丈库、听斋厨、云室宾馆等,莫不轮奂一新,丹青炳焕。三年丁巳,真君还长森,郢中大旱,田里如赭,遍祷名山弗应。邑令闻真君归,亟委僚佐礼请。既至,对天焚香……甲子,宁皇亲书瑞庆宫额,饬修缮司……(瑞庆宫)藏经凡五千余卷,至于法服象简、金冠玉圭、铜钟法鼓,锦幡供器、鹤氅师号、词牒等,皆出赐贲,圭书炳丽,极一时之盛焉。

谢闻韶系南宋文人,曾著的《九宫山记》和《张道清传》,是后世修撰《九宫山志》的重要史料。碑文中详细地记述了张真君于九宫山修道从乐的情况,其中的“左钟右鼓”、“铜钟法鼓”、“锦幡供器”、“极一时之盛焉”等碑文记述,说明当时的九宫山道场不仅香火旺盛,而且斋醮科仪音乐活动十分频繁且规模盛大。

卷十一“艺文”中的“宋元明古近体诗”则载有虞集《寄九宫山提点车兰谷二首》,其中一首云:

九宫山高白云深,之子入山何处寻。清秋孤鹤自致远,大海苍龙常在阴。祝侯解作禁火并,赵郎会鼓临风琴。怜予白发归最晚,孤负故人招隐心。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儒林四杰”之一。他一生著述丰硕,主要有其领修的《经世大典》和著述的《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等。其《寄九宫山提点车兰谷二首》,系其与被元室敕封为“文正明道诚德法师,教门高士、本宫住持,五品秩提点”的御制派第八代传人车可诏 (字兰谷)的会友之作。诗句中的“清秋孤鹤”、“孤负故人”和“赵郎会鼓临风琴”的描写,可见当时九宫山道场的音乐除运用于斋醮法事活动外,也是道众日常交游、摄养身心的重要载体。

上述《九宫山志》中对宋、元时期有关音乐活动的记述,表明九宫山在这一历史时期已成为道众慕名仰望的全国著名道场,同时也是文人墨客抚琴吟诗、寄情山水的名山胜地。

二、《九宫山志》中明清时期音乐史料考略

明代,从全国范围而言,道教呈现衰微趋势,然而武当山却迎来了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永乐皇帝朱棣的重视,武当山聚集了天下众多的名道志士。明朝廷不仅为武当山御制乐章,钦降乐器,而且还配有专职官员,负责教习乐舞。由于武当山道教的显著影响和湖北各地道教的彼此交流,九宫山在这一时期也进一步成为雄据荆楚的著名道山。

朱廷立(生卒不详),明代文学家,一生中多次游览九宫山,著有赞美九宫山风光的《两崖集》等诗作。

《九宫山志》卷三“两崖行窝”载:

在山上,朱廷立建,教谕林大珠记,火废莫识其处,或云由喷雪崖外右行二里许,有石岩如小室,可坐一人,前置小案,内产石笋,堪作笔格,未知是否。

按:两崖,学出王姚江诗有“道气登山”句云:“行窝卜筑诸贤意,点瑟回琴绕太空。”其高自位置如此,盖及门徒游者为建精舍山上也。

论曰:白鹿洞开书院,旁环寺观;素华堂掩道宫,独守篱藩。自世主喜神仙之术而银建台,侈功德之谈而金地,缩蓬莱于别殿,若宋定陵之梦虚皇;跻太岳为化城,若明文帝之祀真武,穷奢极幻,史册讥之。瑞庆之为宫也,应祷能灵,备九重祝厘之所取怀而予输万众响善之忱,黄扉赖以禳灾,白屋资其锡福,视他方结构固有殊焉。以故海印蒙私造之辜,两宫诏狱;崇安创改***之议,五寺成墟,虽与彼同时,特彰兹异数……升香者伛偻循墙,唱喏者喁于绕室。抑且使逸客疲舆而至止,幽人欹枕而卧游。药臼茶铛,集座闲之谈柄;棋声影,停户外之吟鞋。龛更近乎弥陀容支禅,榻宅且邻,夫居士与书灯末系两崖行窝,自比茂叔之栖衡岳、晦翁之寓武夷,其诸具体而微,不愧曲终之奏乎?

上述文献中记述了朱廷立等人在九宫山的寻道问乐活动,“点瑟回琴”、“唱喏者喁于绕室”、“曲终之奏”等记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人文笔下所描写余音绕梁、空灵玄幻的九宫山道乐神韵。

王近伟《谒九宫宿杉坑寺》和《登九宫山》中,则对九宫山胜景及其音乐活动具有如下描述:

摇落深秋候,探元历万峰。林高不见寺,路尽始闻钟。涧风吹短发,岚气湿长松。老衲多情贶,殷勤说九宫(《谒九宫宿杉坑寺》)。

吴楚东南胜,仙踪寄上峰。瀑流千顷雪,云际一声钟。古木巢云鹤,悬崖俯怪松。何当脱尘罟,长傍紫霞宫(《登九宫山》)。

文中的“路尽始闻钟”、“云际一声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文人登临胜景九宫山时所聆听到“晨钟暮鼓”和“金石玉罄”时的美好感受。

王安民《九宫礼张真牧次前韵》云:

神游形不朽,端坐最高峰。日见风雷御,时闻霄汉钟。蛇龙吟古涧,鹳鹤住乔松。展拜天香喷,岑台近月宫。

柳东作《九宫谒真牧》又云:

崴嵬登万丈,仰见九宫仙。法相原可代,灵光自亘天。苍峦香烛竦,白瀑罄钟悬。朝罢还丹壑,遥疑鹤驭前。

刘景韶《谒九宫真牧二首》记述:

仰止仙关空复春,九宫天出风尘。死生旦暮贻真诀,吴楚山川寄谷神。一曲松簧云外落,千章芝简殿前新,陶姚亦是修元者,得似先生不坏身。

以上几首拜谒九宫山张道清道祖的诗作,不仅颂扬御制派开山者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描绘出九宫山峻拔的山势以及飞流山涧和鸣金石玉磬的无限风光和意境。

宋濂的《重赠黄尊师菊山》则载:

富川山中黄道士,朝京年老出云林。青春已遂还乡愿,白发犹坚爱菊心。石洞有牛留古迹,丹邱凭鹤探仙音。九宫自是云深处,莫谓蓬莱隐更深。

此诗系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宋濂佳作之一。文中通过对一种暮年怀乡情怀的描写,不难看出当时九宫山已成为名师高道访道问学之所和“比音而乐之”的向往之地。

张孟兼及其赵彰的《前题》,则将九宫山漂渺的步虚声韵以及林壑松枝和笙齐鸣的美妙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于眼前:

白发仙翁上玉京,珊珊环佩步虚声。春风丹凤瑶笙下,秋水苍龙宝剑横。圮上素书期老父,山中白石叱初平。九重清问频前席,林壑松枝被宠荣。(张孟兼:《前题》)

道人肮脏芝田鹤,入表秋风振羽翰。形迹暂随冠冕集,丰神拟向画***看。大开金阙钟初动,露滴铜盘食可餐。归去自寻方外乐,特留姓字满朝端。(赵彰:《前题》)

此外,《九宫山志》中还辑录了大量诗词精品,其中多处对于钟声鼓乐、笙箫管笛及飘渺的仙韵有生动地记载和描述,这也足以说明当时的九宫山道教音乐活动十分频繁。如周(失名)的《次韵》:

蓬莱顶上构仙亭,浩荡天风竹树青。四面有山开画壁,入荒无物蔽虚灵。松根积石云成盖,花里鸣琴月满庭。说到还丹亲切处,玄机不与世人听。

戴昊的《九宫山听琴》:

登高人在紫霄宫,物外风尘不入胸。万籁总缘归橐,七弦余兴寄枯桐。凭虚象杳千山静,摩汉声传众壑通。许大乾坤能驻景,圣明日正当空。

又如谯田龙的《谒九宫即景》:

九宫磅礴万山深,晓殿葱茏上界侵。涧外紫箫吹白月,雨余寒雾结重阴。光摇元草留残墨,粉缀昙花落细金。过眼胜游俱浪迹,烟萝旋合夜猿吟。

再如孟养浩的《老龙潭》:

深潭夜夜有龙吟,龙去潭空一鉴沉。钟磬数声云外度,怕惊风雨撼虚林。

清代,随着道教的世俗化进程加快,道教音乐也逐步走向民间,九宫山道场在这一进出游客文人登临九宫山时的愉悦心情,其中不少是对当时九宫山道场音乐的形象描述。如《九宫山志》序:

向禽游屐不到处,琳花琪草封秋烟。坐令山灵若岑寂,名区冷落垂千年。神仙窟宅懒探索,敢真璀璨罗宏篇。武昌西山信奇绝,访胜群蹑苍崖巅。天台赋差比拟,游踪尚倩青珉镌。如兹彪迹孰表暴,潭冉渴嗟弃捐。谁知傅岩有远裔,著述名富追前贤。肯携俦侣恣登眺,日履白石听鸣泉。抉幽辟险不知倦,春秋蟀忘推迁。偶逢野老谈故事,六朝遗迹争嗤传。燃萁煮豆踵覆辙,讵等花萼娱华巅。咄哉南陈尚孝友,姜肱大被嘉同眠。九王联共欢笑,逸兴远寄秋峰边。不羡铜沤并金户,剪茆此地祛尘缘。落星齐云今茂草,首阳薇蕨长葱芊。谁欤继者为真牧,婴儿姹女烧铅。丹成龙虎纷侍侧,峰峨冠佩朝诸天。谈空偶入摩底,说法时散兜罗绵。纷纶瑞霭护真壤,至今鱼鼓供齐筵。抑闻灵爽媲群岳,能扫旬孛除臊。巍巍庙貌慑凶闯,巾伛折珠龛前。锸峰碎首龙印出,村氓逆神可权。岂唯残黎免涂炭,且翊景运开坤乾。

山志中“访胜”、“游踪”、“日履白石听鸣泉。抉幽辟险不知倦”等为游人、香客登临九宫山揽胜的情形,而“至今鱼鼓供齐筵”则是对九宫山道教音乐悠久历史的精辟阐述。

此外,在《九宫山志》中还有诸多游记、诗赋等关于九宫山音乐的记述,如《九宫山志》卷十二载:

盛谟,字斗挹,一字于野,际斯仲子,岁贡官司,训学尚根柢,著书十数种,署所居曰字云巢,学者称字云先生。尝泛舟修江,集诸滩名作曲付榜人,回歌觉土音中亦绕仙韵。盖修水西源幕阜,自蓝绢滩以下,水从此岸石歧、龟井两口出者,皆九宫支流也。

傅燮鼎《九宫山赋》、《雨中游九宫山 时咸丰己未秋杪》以及《九宫山杂咏四十首》之《一天门》中各载:

卓危岑以象简,被丛树以紫衣。占圆光于佛髻,挹积翠于芝眉。韵九天之钟鼓,流万壑之笙。(《九宫山赋》)

遗蜕薰香七百春,迩来山色黯烟尘。石函盗窃希夷骨,玉尸完子夜身。万壑笙簧灵籁远,三宫钟鼓醮祠频。开云自许平生愿,愁逐芒鞋踏雨人。(《雨中游九宫山 时咸丰己未秋杪》)

天门初日上,天鼓振金巾。寥廓闻樵唱,犹存活国人。(《九宫山杂咏四十首》之《一天门》)

盛谟《续修水曲》节录:

己未冬,同余燕庵买舟由武宁往宁州,续作《修水曲》。

按:曲凡十首,纪所历诸滩,并乙卯年作,前后共二十首。

仙人临江,江涛孔沸,涛高不得渡,相望欷。

昔日桃林影,相携三斗来。今日春酒熟,桃花又新开。瘦狗吠斜石,阿郎归何时。寄语孙家姨,烂柴难为炊。

按:此挽舟逆行纪程作也,九宫山,大沙洲,水出龟井,小九宫温汤水出石歧,皆注修水,自龟井至石歧所历有:曰仙人,曰临江,曰孔沸,曰高滩,曰桃林,曰影滩,曰三斗,曰新开,曰瘦狗,曰斜石,曰孙家,曰烂柴,皆滩名,间及地名,其上为蓝绢、彭姑诸滩,清水岩小流注焉,泛舟沿此岸数十里皆缘九宫山麓,舟中望三峰山,没烟林云树之表,恍行书***词,虽非为九宫作,而山水清音悉含仙籁,吾楚老辈蒲圻张白莼《湘中歌》云:长沙云麓即衡山,七十二峰相连环,行人尽日渡湘水,不知身在衡山里。具如许眼界,所以为海岳游人。

朱承煜《九宫即事》:

东南一柱势崔嵬,古迹何年慧剑开。拂石人携云满袖,品泉仙与玉盈。初昏钟磬空中下,入夜星辰树上堆。知阅沧桑更几局,扫床看弈伴丹台。

黄泰交《登九宫山》:

足力疲时眼界空,云关高处接苍穹。宋元奎画膺真牧,吴楚仙山冠九宫。凤岭笙随风上下,龙池瓢挈日西东。至今福荫广,襟带江湖一望中。

《游九宫山》:

蝉蜕何人在碧岑,堂开真牧到而今。仙能寿世藏逾显,山最知名入转深。万丈霞标吴楚望,千年香篆士民心。登临未罢苍烟起,宁听钟鸣月满林。

通山举人官知县朱美燮《夏日谒九宫山》记:

山山含翠雨初晴,未到蓬莱气已清。天半寻踪樵径细,岩阴回首野云平。凉飚引道频挥暑,皓魄悬空为照行。遥指仙宫连碧汉,飘然流出夜钟声。……竹里何人吹玉笛,余音时向碧空飘。

武宁贡生傅寅《夏月礼真牧宿万寿新宫》:

炉香袅袅拥祥烟,日暮钟声隔树穿。尽了尘心方悟道,能苏民病便成仙。梅梢有鹤常栖月,松曲如龙不计年。夜气一窝楼阁静,雪崖阴底是炎天。

天津监生通山典史丁元熙《登九宫山感怀》:

仙境清幽别有天,松风水月绝尘缘。琼楼叠叠元关曲,玉罄声声妙法宣。且喜胜游留此夕,不知凡骨换何年。

崇阳廪生丁锦元《侍我泉夫子望九宫瀑布》:

岩野从游日,仙宫复振年。层城瞻凤岭,飞瀑泻龙泉。洒石长如雨,随风散作烟。松簧遥入听,古韵续铿然。

崇阳廪贡全珍奇《题九宫山同前韵二首》:

华岳峰齐削,桃园境别开。关云高映日,崖雪急飞雷。石断曾挥剑,松高不染埃。道人横铁笛,吹暖劫余灰。

临湘诸生李峻《次韵彭济臣大令登九宫山》:

仙灵窟胜系舟嵬,东金银似见台。天上珠杓和雾摘,圃中瑶草带云栽。铜春汲泉飞涌,铁笛秋吹石裂开。庐阜相连青未了,最宜元鹤自西来。

临湘诸生李嵘《次韵彭济臣九宫韵兼讯我泉》:

法云高与大罗连,忽奏钧韶洗万缘。招鹤鼓琴希和者,换鹅书帖复飘然。断崖滚滚翻狂瀑,幽罄冷冷起夕烟。坐领华阳邱壑趣,此身何必羡飞仙。

崇阳庠生刘霖《题九宫山志》:

徒搜旧簏读山经,咫尺豁梦醒。一卷云烟摹五岳,九宫楼阁跨双星。沧桑劫换神仙远,庐幕风清草木灵。广乐钧天传雅奏,蒲牢声里试撞莛。

《横石潭望九宫山欲上未果得四绝句 癸亥秋月》:

人家鸡犬近云中,胜地名山说九宫。下界红尘飞不到,一声钟磬满天风。

崇阳庠生丁炳《读九宫山志并诸名公题辞》:

简元陋渤订真诠,信是山灵有夙缘。惹得玉皇香案吏,一时齐唱大罗天。

从清版《九宫山志》中的音乐史料可见,志中保留了大量当时社会名流登临九宫山的记载,其中多是名人贤达以诗寄情九宫山的山水之作。而其中“回歌觉土音中亦绕仙韵”、“韵九天之钟鼓”、“三宫钟鼓醮祠频”、“天鼓振金巾,寥廓闻樵唱”、“而山水清音悉含仙籁”、“初昏钟磬空中下”、“凤岭笙随风上下”、“登临未罢苍烟起,宁听钟鸣月满林”、“竹里何人吹玉笛,余音时向碧空飘”、“炉香袅袅拥祥烟,日暮钟声隔树穿”、“琼楼叠叠元关曲,玉罄声声妙法宣”、“松簧遥入听,古韵续铿然”、“道人横铁笛,吹暖劫余灰”、“铜春汲泉飞涌,铁笛秋吹石裂开”、“法云高与大罗连,忽奏钧韶洗万缘。招鹤鼓琴希和者,换鹅书帖复飘然。断崖滚滚翻狂瀑,幽罄冷冷起夕烟”、“广乐钧天传雅奏,蒲牢声里试撞莛”、“下界红尘飞不到,一声钟磬满天风”、“惹得玉皇香案吏,一时齐唱大罗天”等等,均是对清代九宫山道场音乐活动的生动记述。

综上述及,由于南宋时期高道张道清于九宫山开辟道场并得到宋宁宗钦赐御制派字,其作为皇家道场名声显赫。此后九宫山历经宋、元、明、清(咸丰五年前期)数代盛世相传,留下了丰富的史籍和文献资料,而其中傅燮鼎重辑的清版《九宫山志》则是九宫山众多文献中的权威性山志,也是今人研究九宫山道教文化及其道教音乐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史志。

注释:

①jiugongshan.省略。

②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太平天国林启荣率部进入九宫山将其中的八宫付之一炬,九宫山道教由此遭受重创。

[参 考 文 献]

[1]傅燮鼎.九宫山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Music in the Chorography of Jiu Gong Mountains

HU Jun

石钟山记原文篇6

2012年2月17日。我在蒲公英文学论坛发了有关剑川二月八太子会的小文和2010年太子会的视频,随后论坛的摄影家筱冰大哥和管理员小米就咨询相关太子会事宜,两天后便陆续接到他们已订好机票,要来感受剑川白族文化的电话。多次听他们说要来我的家乡走走,我也一直盼望着,这回真的盼来了,很是欣喜。此后大家一直相互关注着动态,期盼这天南地北的约会。

26日、27日傍晚,他们陆续来到丽江,我在激动中做着迎见他们的准备,并吩咐先生去金华山背水。

2月28日上午10点30分,在华艺大酒店门口,终于迎来了小米、乡村音乐、尘缘如梦和筱冰大哥。大家来自不同省份,但一见如故,完全没有生疏感。

剑川位于滇西北横断山中段、“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南端,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界兰坪、云龙,北靠丽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门。全县国土面积2250平方公里,县城所在地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2.3℃,辖六镇三乡,有白、汉、彝、回、纳西等16个世居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91.6%,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

剑川钟灵毓秀,风光无限。有被金庸先生誉为“南天瑰宝”、与北京故宫一起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钟山石窟;有双A级风景名胜区——千狮山;有雄居滇西、神奇秀美,极具开发潜力,被列为“三江并流”自然遗产片区之一的“滇山之祖”老君山;有与北京的长城、陕西的大秦宝塔一起列为世界101个濒危建筑遗址之一的沙溪寺登街;有600多年历史、被省***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剑川古城;有“高原明珠”剑湖。

明、清两朝的剑川文风鼎盛,“士之汇征而起者,科不乏人”,及第士子在滇省诸郡中足称翘楚,是云南历史上有***典籍依据的“文献名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个一下子体味不完的地方。

鉴于时间的安排,28日下午我们一行人到石宝山和沙溪寺登街观光,29日在剑川参观古城和观赏太子会。

有朋自远方来,开心,欢喜。

剑川小吃:“王记凉粉”

剑川小吃以“王记凉粉”最为出名。凉粉是白族人很喜爱的一种小吃,一般有鸡豆凉粉和豌豆凉粉,因其价格便宜,味道爽口,无论城乡都很受欢迎。

“王记凉粉”原先是由现年76岁的杨映珍老太太每天几盆在街道摆小摊卖,后来供不应求又租了路边的房子卖,因为配料很好也很地道,生意越来越好。老太太家世代以凉粉为业,她嫁到王家后,“王记凉粉”便从此立业传世,经后辈努力,更受欢迎。2009年在当家儿媳段铁梅提议下搬回自家老宅经营,并在当年的5月7日以农家乐的形式开张兼营各种风味小吃。因为品式多样、美味可口,生意非常红火。

王记老宅是传统的白族小院,典型的格子门和雕花木窗。堂屋里挂着各种字画和精致的木雕牌匾,非常幽雅别致。院里有各种花木和紫藤,春天开得姹紫嫣红。冬天在王记,常见到麻雀叽叽喳喳地在花木间嬉闹,有时候成群在院子里跑来跳去,很是温馨和谐。

在王记,不仅可以吃到招牌菜“王记凉粉”,还可以吃到不同口味的米线、面条、饵丝、饵块、稀豆粉、炸洋芋,还有各种各样的炒饭、酥油茶和千层饼等,外加风味独特的骨头汤和泡菜。可谓应有尽有,酸甜苦辣五味俱全。

王记的饵块分大米加工和玉米加工的,把椭圆形的长条饵块放案板上,经巧手一切,想要丝就成丝,想要块就成块。那一黄一白,炒出来是色香味俱全,非常诱人。段铁梅说,王记小吃的原料都为纯天然绿色食品,不加任何添加剂。有关部门还专门来参观拍摄他们的加工过程。他们开业至今生意一直红火,没做过任何宣传,但很多外地来的客人都能找到他们家。的确,“王记凉粉”这个名字早在剑川打响。随便一问,没有人不知道。

王记有一个菜名叫“轰炸机”,那是为剑川小吃特色之一的炒辣椒。把本地产的干辣椒在油锅里炒,火候适度,炒出来不仅色泽好看,吃起来香味就掩盖了辣味。剑川本地产的辣椒炒出来很香,白族三道菜中就有这么一个附加小菜,人们去吃白族三道菜剩什么都不会把这个菜剩下半个。为这创意叫好,辣椒不全是辣的,若不小心咬了一口辣味生胜过香味的,那滋味真的就达到“轰炸”效果。

我们大家点的是凉粉,炒大米饵块、炒玉米饵丝、稀豆粉、炸洋芋、炒饭、酥油茶和千层饼。剑川小吃大多带点辣椒,我原来想北方的朋友都不喜欢辣味,没想到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对每一样都赞不绝口。

一种事物得到本不喜它的朋友青睐,这是对它最大的肯定和赞美了。

南天瑰宝:石钟山石窟

剑川石宝山位于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为丹霞地貌。球状风化石形成的奇峰异石如钟、如箭、如狮、如象,高者成崖,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石钟山石窟,是石宝山的精华宝地,是剑川宗教文化的精髓部分。石窟主要分布在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3个窟区,有139躯造像,岩画1处。石钟寺里共存16窟。石窟分有4类:一是佛、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等;二是南诏王及其侍从像;三是古代外国人像;四是特有的女性生殖崇拜石雕。

石窟雕刻精湛,造型生动,富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表现了白族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文化涵养,是研究南诏,大理国***治、经济、文化、民情风俗和对外交流的珍稀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社会学家费孝通称赞为“北有敦煌壁画,南有剑川石窟”,也被著名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誉为“南天瑰宝”。1961年,该石窟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到石钟山的时候,已是下午,暖阳高照,清风徐徐。通往石钟寺路旁的野山茶一小朵一小朵地开着,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石钟寺门口观赏对面狮子关的时候,好友程老师指着狮子关上一个小屋子对我们说,里面钉着一个赌鬼,并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个赌鬼原来是个勤劳的男子,好上后不务正业,危害四邻,家人对他实在没办法,只好把他钉起来,以告诫后人。

石钟寺内有巨石形如钟,寺便因此而得名。举步入寺,春花灿烂,冬青翠绿,“石钟”在阳光下高高屹立,寂静清幽。“开花的馒头”稳稳地坐落在悬崖边,触摸它,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石钟寺区共有八窟,分别雕有南诏王者像、佛教造像∶释迦佛、菩萨、阿难、迦叶、明王及罗汉造像、“阿央白”及左右护侍神将;南诏国君主细奴罗土主及后妃、子女像;浮雕梵僧观音、阿弥陀佛、天王及塔等。佛像螺状高髻,相貌丰满,具有盛唐风格,并有南诏天启十一年(公元841年)的题刻,乃属剑川石刻中最早期作品。在石窟中雕像最多的,是宗教人物。如观音、阿难、迦叶、文殊、普贤、明王、多闻天王、增长天王等等。这些形象,大都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各有个性。同是观音,在雕刻家的手下,形象也各不相同。

“阿央白”是女性生殖器雕刻,在石窟群中很特别。白族人婚后无子便来烧香祭拜祈求子嗣。《剑川民族文化丛书》之《石宝山与西域》的作者罗先生对此从不同角度做了阐释:生殖器崇拜是人类最普遍的原始信仰,在原始社会,生殖器崇拜首先是基于对女性的崇拜。8号石窟上方发现的墨迹楷书经研究,又赋予了阿央白另外一种意义:阿央白是阿吒力中代表自然生命原意的观音,是一尊国内所有其他宗教中没有出现的、唯一的,以器物形态高坐于神坛之上的观音法相。

观赏了寺内石窟,大家都为这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石雕艺术赞叹不已,我也感到很自豪。这些形态奇异的白族密宗艺术造像,是一潭隐藏着宗教文化的深水。罗先生说:你无法知晓他到底有多深,他像一座奇峰至今无人能攀越。你只有低头弯腰以一种顶礼膜拜的姿势靠近,然后以仰望的姿态观察,才能慢慢感觉每个石窟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沙溪寺登街:安祥时光里聆听历史的足音

来到沙溪寺登街,是下午五点左右,街上行人你来我往。我们在在小吃摊上吃了各自喜欢的小吃,便在好友程老师的介绍下去走街串户。

在杨老师的文章里读过欧阳大院的神奇。进入欧阳大院,则有些震撼。欧阳大院保存着完整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正堂屋的格子门窗上雕刻着一个个精致“福”字和“寿”字。最是楼上那个镂雕神龛,一镂一空都非常精巧别致,尽现白族木雕高超的工艺水平。下楼穿过北坊戏台,又是一番景致。古井边的石台上,几盆兰花正泛着幽香,一株高过房檐的紫玉兰,缀满花骨朵儿,与设计精致的戏台和阁楼相互映衬,更显古朴典雅。在欧阳大院,随意触摸一门一窗,似乎就能翻看到历史的足痕。

58号小院门口,刚刚被洒过水,显得清雅幽静。大石磨盘带着水迹,更显出古朴的味道。信步入内,正好见到晓芬,寺登街的阳光没有在她脸上留下痕迹。“我装年轻”,她幽默地说。

有几个孩童正在古道客栈门口玩弹小石子的游戏,他们的无拘无束和无忧无虑,让人有想回到童年的念头。一家典型的三坊一照壁的院落里,藤枝蔓延,春花盛开,古老的门窗与照壁上的字画显出主人家曾经的辉煌与志趣。一个长条形的大瓜挂在檐下,让我等惊喜之余,又羡慕起这幽雅别致的民居。有水、有花、有藤、有瓜,这就是白族所谓的人居风水宝地。

大槐树下寂静无人,古戏台在夕阳中泛着温暖而返旧的光辉,旁边那些如今让人去发呆晒太阳的木凳阶台,无声地向人们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热闹。石板路上,马帮留下的马蹄窝还清晰可见。上一个木阶台,靠在古老的板壁上,眯起眼睛,感觉时光一下子慢了下来,耳边仿佛传来马帮清脆的铃声。

古戏台左侧的小巷,有一家近水楼台客栈,用麻绳串起的椭圆形木牌上写着经营内容。进去在木制的秋千椅中一晃荡,所有的疲乏一扫而光,代之而来的是欢喜和飘飘欲仙。试想,能在宁静的院子里上网、看书、泡三花、下棋、冲壳子、玩牌,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东寨门内有一木刻楹联:溪声近作马蹄少,镇史远翻故事多。寺登街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为茶马古道要冲,曾经市场繁荣、客商云集,非常热闹。沙溪是多个民族聚居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经过岁月变迁,洗尽铅华呈素姿。如今有来自台湾、上海、深圳等现代文化的融入,又给未来的历史添了一些新鲜元素。

走出东寨门,黑潓江尽现眼前。初春的黑潓江,水流并不急躁,夕阳光下,有些缓慢慵懒。鸭子成群集队在江面游动,某一个段落,就三五成群地分开,回归各自的家。阳光照进玉津桥洞,倒影和桥洞连接起来,就是一轮十五的圆月。走上玉津桥,被前面的画面感染,返青的田野,宁静的村庄。一个男子在桥边的石凳上静***着,像是在发呆,又像是沉醉于这柔软静谧的景色,想起诗人卞之琳那句“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回头,夕阳已经落山,寺登街在渐渐暗下来的光芒中越发宁静素美。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头痛、心焦、烦躁。在沙溪,时光就这么安然祥和。之前很想和晓芬再聊一聊,想亲自体会一下来自台湾的她和来自深圳上海的他们是何以在寺登街这个偏远小镇住下来的,玉津桥上下来,我想我不用再去打搅她了。

2012年剑川二月八太子会影迹

二月八太子会是云南大理剑川县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一个白族盛大节日。相传,农历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逾城出游,看到民间疾苦,遂立志创立佛教,普度众生。明、清至今,每年的二月八,剑川各地都要进行各自的民间庙会活动,祈愿国泰民安、吉祥如意。其中金华古城的太子会尤为壮观。

太子会活动历时三天。二月初六,将“太子”从平时供奉的寺庙请到古城特定的“行宫”,初七为太子颂经做佛事,到了初八,本土人和来自各地的人们都积极参与游行队伍,祈愿幸福安康。当年完婚或即将完婚的青年男子们,紧紧跟在太子身边,轮流着抬,祈求早生贵子。大人把孩子们打扮成小太子模样去参加游行,希望他们沾太子的福气,富贵安康,幸福一生。

2012年的太子会,在剑川古城如期举行。二月初八的早晨9点,我和朋友们来到古城,天空洒了一层蒙蒙细雨,为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古城增添了一份节日的神圣。古城里人来人往,家家户户门前都点着高香。人们争先恐后到用松枝搭建的太子铜像前,用太子洒出的“圣水”清洗眼睛。没有高贵贫贱,不分男女老幼,一派自然和谐。

北门的哲母寺里,木鱼声声,香雾弥漫。人们进进出出,拥挤而不混乱,高大的太子金身前,佛教的法师正做着仪式,来自剑川各地的老妈妈们虔诚地敲着木鱼念着经。那些象征着金银财宝的纸张正被几个老妈妈叠着,以元宝的形式在鼎炉里燃烧着。寺里所有的雕塑前都放着贡品、点着香,神佛最大限度地接受着人们的膜拜。

中午十二点,太子游四门活动开始。

先是两位身着剑川白族服装的大哥抬着正燃着炷香和香柏枝条的火盆走了出来,然后是穿着各种各样白族服装的老妈妈们,有的端着馒头、饭食、果盘等贡品,有的敲着木鱼,面容虔诚而从容。路边镶满纸花的车里,师傅们正敲锣打鼓,旗幡和一束束色彩鲜艳的纸花在老妈妈手里格外高洁神圣。身着白族服装的青年男子正在寺门口等待,太子一出来,便争先恐后去抬。那些打扮得很俊俏的孩子,无拘无束地玩着手里的纸幡和风车,他们那一身“太子”的衣冠行头里,有着父母无限的关爱和期望。

随着太子被抬到大街上,等候在路边的人们便不断加入游行队伍,到西门街的时候,队伍越来越壮大,家住路边的人们一边放着早已准备好的鞭炮,一边祈祷,整个古城一片欢腾热闹。我们跟着游行队伍一路游行,感受白族浓浓的民俗风情的同时,也祈愿国泰民安,人人平安幸福。

下午在古城十字街口游走,忽见人头攒动,龙腾狮舞,原来是另一个道家的太子在游四门。一样的神圣热闹,一样的虔诚。我再次祈祷,希望这片土地永远安祥和谐。

道德文化之乡

“剑川是道德文化之乡”,这是筱冰大哥用肯定的语气对我说的话。之前有一包不能丢的东西落在车上,我跟小米焦急去找的时候,已经被师傅好好地放着。在太子会拍摄的时候,筱冰大哥的镜头盖不知丢哪儿了,他没法寻找想着回去再买一个的时候,有两位白族大叔给他送来,说看到这个就觉得是他的。

筱冰大哥经历的只是一二。几年前一位来自北方的朋友对我说:“你们剑川的钱都被外地人赚走了。”他说在剑川的大街小巷走了一圈,发现在剑川做生意的大多是外地人,剑川人做的都是小经营。言下之意剑川人憨厚老实,不会做大生意。细细想来,这与剑川的历史文化有关。剑川为文献名邦,人们一向崇文轻财,历代有著名的文人赵藩、何可及、杨栋朝、张伯简、杨益谦、赵式铭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与官员,但并没有因为经商而出名的人。

剑川地处寒苦高原,人们有,信奉“顶头三尺有神明”,为人行事都讲究个诚信道德。剑川人看似憨厚老实,实是不愿投机取巧,他们以坑蒙拐骗偷为耻,即使做着买卖也不纯粹是为了赚钱而赚钱,他们把这作为一种生活渠道,喜欢在这块土地上自在的生存生活。

剑川人自古就有越穷越要读书的风气,你有再多的钱财不一定被人看得起,但你有文化和道德就一定受到人们的尊敬。在古城里行走,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你也看不到有关***财发财的楹联和门画,所看到的都是勤耕苦读、激励人心和邻里和谐的楹联字画。如北门街民宅大门楹联“居家同心无杂事,邻里和谐共春晖”;西门街何家大院的“弥士泽唯有积德,振家声只是读书”、赵宅大门联“礼义传家宝,读书裕后昆”;西门外“门前七曲长流水,院里三更读书声”、“存心仁厚睦邻里,举家简朴益此身”、“宜雨宜晴尽现自得,尽美尽善为乐至此”等等,这些楹联足以证明剑川人崇尚道德文化、注重邻里和谐的淡泊心境。在这样的氛围中生长生活的人,自然生不出花花肠子的。

有句歌谣如是唱:“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很多人总结说剑川没有商人只有工匠,剑川人自古以来就有学手艺养家糊口的传统习惯,耕读传家的理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西门街一宅门就刻有这样的楹联:“寄性田园乐养生,持家勤劳宜今古”。我所知道了解之处,剑川人以苦读成名,以学得一门手艺为荣,他们的足迹和手艺遍及全国各地。在剑川,没有哪家父母要把儿女自小就培养成商人的想法和意识。尽管现在有很多的手工业作坊,也都是循规蹈矩地制作经营。

剑川与丽江为邻,但与丽江可谓天差地别。剑川为历史上茶马古道的交通要道,曾经一度繁华,如今洗尽铅华,保持着循规蹈矩、朴素清雅的风格,不哗众取宠、不迎合流俗。在剑川住过几个月的小席老师曾说:“在剑川,就觉得心神宁静,人们生活不是很富裕,但人人都知足常乐。”这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一度让闲人雅士流连忘返。

景风公园古建筑群

景风公园坐落在剑川古城西近郊、金华山山麓,是金华山风景区离县城最近的重要景点。园内林木丰茂苍古,有楸木、榆树、桉树、云柏等数十株合抱之古木,也有梅、竹、紫薇等供人观赏的花木,非常幽静,四时皆景,是剑川白族群众节日活动和闲暇游览的好地方。

如果去景风公园只是为了休憩,把它当一般供人们散步休息的地方,那未免有点可惜。景风公园原来是一个古建筑群,分别由景风阁、来薰楼、灵宝塔、棂星门、文庙、龙神祠、关岳庙、古戏台等古建筑组成,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清初,基本上都采用斗拱飞檐结构,宏大壮观中不失古雅精致,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踏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灵宝塔。灵宝塔是剑川境内所存古塔中最为壮丽的一座石塔,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后因地震倒塌,又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重建,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灵宝塔高15米,共九层,为方形密檐结构石塔。每层四面皆有神龛,龛内雕有天王、金刚、应真、天龙八部等造像,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剑川民族文化丛书》之《古城的似水年华》作者普艺老师说它是剑川古城境内典型的阿吒力式佛塔建筑。此塔最有特点的是每层佛龛之内雕琢的小佛像,不仅雕刻艺术精准到位,而且反映了建塔时剑川信众对密宗阿吒力的信仰和理解实际已经到了相当的深度。

灵宝塔后右边的景风阁,是一座八角飞檐斗拱的三层楼阁,又称八角楼。整个建筑由四大井口柱为主体构架,以正袱和斜袱分出八角,层层檐牙高啄,钩心斗角,结构十分严密。楼阁四周重彩丹青,有山水、花鸟等类型的白族民间***案。底楼南面,装有极富白族特色的格子门。四扇格子门的窗棂结构严谨美观,***案装饰精巧严密,格子门的腰板部分采用三层“透漏雕”的木雕绝技,雕镂接得变化多端,气韵不凡。人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剑川木匠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高超的木雕技能。据史料载,景风阁原为魁星阁,塔内供奉魁星,改为景风阁后改供白族先贤张果仁、段思平等,可见这些先贤在剑川人心中的地位分量之高重。

景风阁北侧有来薰楼、古戏台,在这里慢下脚步细细观赏,似乎能看到白族人民各种有序的历史生活片段。张伯简***史实陈列室始为弥陀庵,乾隆年间改为财神庙,于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1987年,改为“张伯简***史实陈列室”,传诵弘扬张伯简的历史事迹和精神。2009年8月,张伯简陈列室被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府列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棂星门与灵宝塔相呼应,为牌楼式古木坊。楼面上部用多层雕花斗拱承托,做雕刻彩绘,富丽堂皇。屋面上部十面出水六方飞角,由金黄色琉璃瓦镶嵌,屋脊上用黄瓦装饰着透空花纹,整座门楼气势宏伟。门内大梁、楼面均绘有丹凤朝阳、二龙抢宝及白族风格的花鸟***案。两壁绘有著名的“剑阳人景”。人在门内,仿佛置身于白族名画的世界,可以品味出其民族绘画艺术的风格。

古朴壮观的文庙大成殿,原为古代所建“崇真寺”,清乾隆间改为大成殿。殿后有启圣宫,左为关岳庙。大成殿的门壁上贴着一首红歌曲谱,常听守孔庙的老人在那里高声歌唱,精神矍铄,声音洪亮。

石钟山记原文篇7

对黑龙江感兴趣的,不妨看看下面关于黑龙江导游词,希望能帮到你,欢迎阅读借鉴。

黑龙江太阳岛导游词我们接下来要参观的就是哈尔滨最负盛名的一个景点——太阳岛。不过现在说起太阳岛,外地人也好,哈尔滨当地的人也好,最最怀念的,还是早年的那个太阳岛。 几百年以前,在哈尔滨还是一个小渔村时,这里就水源充沛,渔产丰厚。滚滚流经的松花江,在北岸围成一片不小的沙洲,由丘陵、沼泽、草原、苇塘、灌木组成的这片原始荒原,内有纵横交错的旱河,每当春夏季节,芳草茂盛,灌木丛生,山花野草,伴着清脆鸟鸣,一派自然风光。这就是沉睡了几千年而后被人们日渐关注的早年的太阳岛。

那时,做为江中的一个小岛,并没有居民在岛上居住。因为太阳岛附近盛产鳊花鱼,渔民们自然会时常来这里打鱼,偶尔也会到岛上晒鱼网。鱼汛期,顶多会有几户人家在这里搭个小马架,住上三天五夜。据传说,太阳岛江面曾是一个官鱼场,每到捕鱼旺季,江面就出现了繁忙的捕鱼景象,渔船插有小旗,旗色各不相同。白天,大小渔船布满江面,夜间,岸边的渔船排列如织,渔民聚集到这里过夜,颇有渔家生活的味道。 太阳岛最早的史料记载要追溯到300多年前,早在公元1683年,太阳岛一带就曾经被清朝时的康熙帝国作为水师营地开发利用过。不过,那时的太阳岛并非只是这片小沙滩,它还包括与这片沙滩相邻的一片原始荒原。在清代,太阳岛是由黑龙江呼兰副都统管辖,当时,这里生产贡珠、贡鱼,曾被清廷封禁200余年。 据黑龙江航运史料记载,为抵御外敌,康熙皇帝从南到北建立水师。黑龙江省地处东北要塞,外力的骚扰相当频繁,康熙皇帝决定在黑龙江建立水师,这个水师统辖齐齐哈尔、巴彦、松花江、呼兰四个水师营。这四个水师营分别活动在黑龙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其中,呼兰水师营的营地就在太阳岛一带,归呼兰府管属,指挥权直接归黑龙江水师。从***事力量说,呼兰水师营属中等规模的一个水师营,共有水师兵丁180多人,比齐齐哈尔水师营的人数少得多。但这个水师营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作战十分勇敢,深得朝廷的赞赏,那时,除了呼兰是府县的所在地外,太阳岛四周都是十分贫穷的渔村。而太阳岛因为是水师营的营地,舰船来来往往,***人进进出出,显得十分热闹。 康熙二十八年(1690年),为了平息外力的入侵,呼兰水师营奉命从太阳岛出发,开着舰船顺松花江而下,入黑龙江后溯流而上,攻打当时经常称霸一方、经常掠夺我边民财产、骚扰我国北方边境的雅克萨人。这一役大获全胜,一举攻克了雅克萨人的省府克萨城堡。呼兰水师营的营地也声名鹊起。这可以说是太阳岛最早的繁荣。 那么到了清朝后期,清***府变得腐朽而无能,尤其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沙俄威逼利诱清***府与之签订了所谓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使沙俄取得了在中国东省境内修筑铁路的合法权利。1898年,沙俄的铁路工程局开进了松花江边的这个小渔村,开始修筑中东铁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这个小渔村变成了我们今天所在的城市 ——哈尔滨。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大量的俄罗斯人涌入了哈尔滨,当时太阳岛上灌木丛生,十分幽静,一些俄罗斯青年男女发现了这一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纷纷在休闲时间来到这里,伴着江风与绿草、树荫谈情示爱。渐渐的,这里竟成了俄罗斯男女幽会野浴的场所。据记载,当时的特区水上警察,还以有伤风化为由进行过取缔,但是岛上灌木丛生,地势起伏不平,处处可以藏身,加上俄罗斯侨民大都精通水性,水上警察也无可奈何。取缔不但未见成效,到太阳岛野浴的人反而越来越多,后来逐步发展成为盛夏季节游人游泳避暑的旅游胜地。俄侨男女争往这片小岛沐浴、戏水,并有卖饮料食品的凉棚。人们喝着啤酒,唱着俄罗斯民歌,如醉如痴的体验着异国的乡野情趣。正因为太阳岛景色宜人,再加上商业等服务设施相继建成,越来越多的各国侨民到太阳岛建别墅 ,等一下我们到了岛上之后所看到的欧式建筑便都是那时留下的。 随着游人增多,太阳岛成为人们进行丰富水上运动的场所。早在上世纪20年代,俄国人就开始在太阳岛和松花江南岸之间进行帆船比赛、单人划艇比赛等水上运动,尤其帆船比赛成为松花江上夏日一景。

当时刚刚在欧美兴起的摩托艇滑水运动也迅速传入哈尔滨,在太阳岛畔,经常可以看见俄国姑娘乘摩托艇滑水冲浪的景观。到上世纪30年代,夏天每逢节假日,到太阳岛野浴的人已达万人之多。 夏季出入太阳岛,没般不行,出租舢板般便是当时很好的谋生手段。而到了冬季,人拉的冰爬犁是当时出入太阳岛最便捷的交通工具,乘坐在冰爬犁上前往太阳岛度假不仅是当时最时尚的事,更是乘坐者身份的一种象征。那么坐着爬犁,听着耳边呼啸而过的寒风,驰骋在冰冻的江面上奔向太阳岛,仅过程来说便是一种别样的情趣。那么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只不过停留了二十多年的光景,但他们在给哈尔滨人留下的遗物中,却多了一种浪漫的“小资” 情调。

黑龙江五大连池导游词全文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中国嗾泉水之乡、部级自然保护区--五池观光旅游。很荣幸能陪伴大家领略神奇的火山风光,并希望我的导游能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

五池名胜风景区,坐落在讷谟河畔,面积1060多平方公里。风景区主要由14座新期的和老期的火山、5个火山堰塞湖(五池)、60多平方公里的石龙”(玄武岩台地)和具有很高医疗保健价值的低温冷泉构成。这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凝秀、水含幽、熔岩巧叠、药泉神奇,被誉为我国天然火山公园,翻开的火山教科书和著名旅游疗养的胜地。

五池的14谇火山呈井”字形排列,名称是:药山泉、卧虎山、笔架山、南北格拉球山、东西焦得布山、莫拉布山、尾山、东西龙门山、小孤山、黑龙山和火烧山,其中有12座火山喷发年代较久远,最早的可达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两座较年轻的火山是黑龙山和火烧山,在1719-1721年间喷发形成,史书《黑龙江外记》、《宁古塔记略》均有文字记载。在火山喷发的同进,滚滚的熔岩把讷谟尔河的支流--白河拦腰截成五段,形成了五个彼此相连呈串珠状的火山堰塞湖,既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人们称之为五池。五个池间有境河沟通,纵长20多公里湖面可达40余平方公里,总容量为1.7亿多立方米。五池盈盈碧水,点缀在14座火山之间,与广阔的玄武岩台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组奇特的山、水、石景观。

五大连池不但火山自然景观独特,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具有神奇疗效的矿泉水。

关于五大连池的矿泉水,有一个美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五大连池一带,古树参天,野草茂密。一位鄂伦春猎人,寻找射中的一只梅花鹿。鹿带着箭伤在前面跑,猎人循着血迹在后面追。这只鹿不往深山里跑,却跑进一个池子里,猎人觉得有些稀奇,站在岩边观看,只见鹿在不里一边洗伤口,一边用舌头舔,上岸后,血不流了,健步跑进深山。猎人到泉边用手捧起水喝了一口,顿觉精神振奋。以后,猎人只要有点小病小灾,就到泉边饮水***,都是水到病除。从此,人们都把这泉水奉为圣水”,以后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到此饮零点水”。据说,饮到零点水”的人可以消灾祛病、益寿延年。

这虽然是传说,但五大连池的水确实具有治病、防病和健身的功能,据科学测定:矿泉水含有40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与世界著名的法国维希”、俄罗斯高加索”矿泉水相媲美,被并称为世界三大冷泉。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五大连池神奇独特的景观。五大连池风景区现已探明的景点有100多处,划分为七大景区。目前已开发出70余处景点,主要颁在火烧山景区、药泉山景区和焦得布景区。

(药泉山)

现在我们来到了药泉山,我们首先看一看山脚下的二龙眼”,然后再到山上参观钟灵寺。

二龙眼”泉水是山泉水,过去由于泉眼比较小,泉水压力大,喷出的泉水犹如两条银龙腾空而起,因此得名二龙眼”。二龙眼”的泉水清澈爽口,是制作啤酒、饮料和美容品的上好水源。人们都说二龙眼”的水清脑明目,所以,登山的人们都要来到这里洗洗脸、洗洗眼睛。

眼前这座山就是药泉山。药泉山喷发年代大约在30万年以前。火山海拔355.8米,高出地面60.8米,药泉山虽然小,但堪称为本区火山的标准形态。登山的路有二条,一条是南坡的石阶路,另一条是西坡的水泥路。顺西路可乘车直达钟灵寺。

这座寺就是钟灵寺。钟灵寺是我省规模较大的寺庙,它始建于1929年。据说当年有一个和尚云游四方,发现这里风水极好,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遂率领众僧侣云游化缘,历经11年努力,终于建成了钟灵寺。当时的钟灵寺有5层大殿、108尊铜佛和14名山8胜景壁画,有僧侣40多为。钟灵寺建成后,一时间成为方圆几百里的佛教中心,山上终日香烟缭绕、钟鼓不绝。

日本侵华时期,侵略者为补充***用物资,强行拆除了寺中的铜像,使钟灵寺毁于一旦。眼前的钟灵寺,是1990年有关各方集资2000多万元重建的。现在寺内奉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哼哈二将、四大天王、弥勒佛、韦驮、文殊、普贤、十八罗汉等佛像。目前,钟灵寺已成为方圆几百进而内的一个佛教中心,也是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温泊飞花)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五大连池独具特色的景观--温泊。在这附近有一个温泊群,较大是我们面前的水面,它长200余米,宽50余米左右,深约2米,是一个常年积水的清池。

在北疆滴水成冰寒冬,当气温下降以零下30-40度时,人们头上戴着皮帽子,身上穿着棉大衣,脖子围着毛巾,还觉得冷,随口吐出的唾沫,着地便冻结成冰块儿。但是,这个温泊却恰恰相反,水面波光粼粼,过冬的野鸭嬉戏于水中,自然自在,悠悠然,这些均可称之为北疆的奇中之奇。

温泊终年不冻。在最冷的三九”天里,它的一般水温为8-11度,南部水温偏低,为4-5度,北部则高达14度,在这咫尺之地,气温之差竟达50度左右,似乎是一个难解的谜,不能不使人感到惊奇。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它蕴藏着大量的热能,即地下热水和地热蒸气。地层一有空隙,它们就冲出地表。据地质水文工作者推测,在温泊北部方向的石龙熔岩台地下,有个地热出口,热水从此冒出后,与玄武岩中冷水混合,然后,又潜入温泊,使这里的水温常保护在0度以上,四季不结冰。

黑龙江大孤山导游词各位团友,吼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绍兴城东12公里处的皋埠镇,是绍兴的一个著名的石文化园林景观,它由吼山核心景区和宋六陵景区组成。

吼山门口萧墙上的壁画,是古越文明的***腾,是古越石文化发源地的写照和缩影,看那粗犷、朴实的线条,让我们感受到久远的古越民族的生生息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吼山胜境”四个字,是中国书协***沈鹏先生题写的。我们的“吼山胜境游”就从这里开始。整个游程需要120分钟,现在请大家随我入园。

这上面的亭子叫试剑亭,边上有一块试剑石。春秋时期,当时最为著名的铸剑人欧冶子,就在离此处不远的日铸岭为越王勾践铸成“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五把宝剑。据传有一天,越王勾践来这里选犬准备去猎南山白鹿,进献给吴王夫差。欧冶子知道这个消息后,把铸好的五把宝剑中最后一把送了过来,此剑能“风吹断发、削石如泥”。勾践是一个击剑行家,看到宝剑心中大喜,随手舞了起来,为了一试宝剑的锋芒,竟举剑劈向巨石,只听“嚯”的一声,巨石裂为两半,勾践不禁大喊一声“巨阙”,于是此宝剑就得名为“巨阙”。这试剑石成了吼山门口的一大胜迹。

这里是“越宫神犬”景观。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大家猜猜看,这座山为什么叫吼山?七条狗以北斗七星星座之象,围着一条大神犬,其状似在大声吼叫。“越宫”是越国王城的称为,明朝时,大文学家袁宏道来吼山时,就把这里疑为越王城。吼山的来历,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整座山势似一条卧狗,故名狗山,日久转音便成“吼山”;第二种说法与位置有关,因为此山是会稽山脉中最北的一座小山,它的南面是会稽群山,干岩竞秀,连绵不断;而它的北面则是水乡田园,一望无际,一直延伸到钱塘江边,这样看起来,诸山皆朝向此山。“吼”、“嚯”近音,为互致问候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与佛教有关,狮子在佛教中有无畏狮子吼的说法,而边上的曹山有青狮白象同处一山,青狮状如大吼,所以此山称为吼山。不管吼山之名出于何种说法,但主要的出典来源于越王勾践曾在此养狗,从而得名。因此我们可以遥想当年满山遍野皆是警觉的猎鹿之狗。而此地的许多山石,又确实显露出形态各异的狗的形象。这里有几条狗?请大家找一找,对!这里有五条并排的狗,我们称它为“五犬迎宾”,它们热情地欢迎各位的光临。吼山的石狗数不清。到目前为此,还没有全部寻找和统计出来,希望大家细心找一找。您在这座山中能找出多少狗?如果您找到我们没有发现过的狗,您将会得到一份精美的礼品。当年越王勾践在此养狗猎鹿,而石匠来此山采石后,又留下许多石狗,整座山势又似一条卧狗。这样吼山就成了一大奇迹,一大谜。

这里就叫曹山,山不高却名声显赫,因为这里曾经是历代众多名人仰慕的地方。陆游、徐文长、袁宏道、郑板桥、李慈铭、蔡元培、鲁迅等都来过这里。明代文人陶望龄在这山上曾筑有石篑山房,在此居住读书。还有被称为小品文鼻祖的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这里著书立说。曹山有“江南小桂林”之称,又是难得的风水宝地,青狮白象同落一山,狮肖其首,象状其鼻。我们在此位置上,便可看到青狮与白象。这水池,我们当地人称为水石宕,是千年采石而形成,如果把池水抽干,我们能看到像龙游石窟一样的奇迹。在古代,吼山寺庵鼎盛时期,张岱的外公陶允嘉把这水石宕改名为“放生池”,善男信女将活鱼虾投放入池,可谓成千上万。由于池水深几十米,所以池中的鱼越来越大。张岱在他的著作中就描述过当时的情景。他说:他小时候跟母亲到吼山做佛事,用竹箩装了四只西瓜,浸入池内,一会儿一条大鱼冲出水面,顶翻三只小船,一口气吞没了四只西瓜。放生池内备有乌篷船,坐船走水路可以直达桃园景区和云石景区。在船上悠游,另有一番情趣,能把多幅古代名家题刻看得更清晰,产生游目骋怀的感觉;还能领略我们这里“江南武陵源”粗犷、凝重的独特风采。坐船的客人请下船,其余的客人跟我走,我们在桃园景区会合。

这里是桃园景区。吼山的桃园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开创的,并引种桃中珍品蟠桃,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整个桃园,面积20多公顷,有桃树品种30余个,主要有花桃、一点红、大红桃、夏白桃和蟠桃等。欢迎各位客人春季前来观赏漫山绯红的桃花,夏季即可品尝桃子的美味。

上面两块奇特的石头,一块叫云石,一块叫棋盘石,这两块石头历来是吼山的主石景。清朝《康熙会稽县志》里记载的吼山八大景,首景就是“犬亭云石”。云石上粗下细,上顶飘逸的巨石一块,似云朵从天外飞来,故称云石。云石又名火炬石,永不熄灭的火炬象征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坚忍不拔的精神,它激励着越乡人民生生不息和无往而不胜的气概。棋盘石崔嵬离奇,相传有两位仙人乘黄鹤经此,被景色所迷,在石上对弈,且石形又酷似棋盘,所以棋盘石之名沿袭至今。

明代文坛公安派首领袁宏道,来此看望隐居读书的友人陶望龄,看了这里的石景,写了《吼山观石壁》一首诗,对两块奇石的来历和险峻作了这样的描绘:“知不是天造,良工匠意成。千年云气老,七日浑沌生。精祟虚无出,猿猱叹息行。道旁应借问,恐是越王城。”清代诗人平度也写有《吼山云石》一首:“狮子林开峭壁前,吼来惊倒野狐禅。盘陀削就凝双碧,仿佛飞云落九天。”既写到对云石形态的赞美,又描述了这里曾经有过寺庙。这一口井称为“云泉”,泉虽小,但它终年保持水位不变,水味甘甜,据说喝了云泉水,能让读书人聪颖进取。当年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皋埠镇的小皋埠村亲戚家里住过半年,因此常来吼山,都说他非常喜欢喝这里的泉水。这棋盘石下的大棋盘也是江南绝无仅有,国内罕见,每枚棋子有44公斤重。你们不妨试一下。这云石底部的空地,原有一座小庵,称为“万寂庵”。

现在我们到了尽览亭,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观赏整个会稽山脉的雄姿和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真可谓稽山鉴水,尽收眼底。

绍兴的地势是从西南向东北倾斜的,我们看南面连绵不断的山峰就是浙东的会稽山,温润的气候,葱茏的草木,一年四季给人以青翠、淡雅的感觉。绍兴的历史,可以说先是大禹治水到绍兴,“会诸侯、计有功”,使绍兴有了第一个地名——会稽。后来出了个越王勾践,吴越相争,越国败给吴国,但越王明大义,采纳了范蠡大夫的建议,为保越民的安全,从长计议,忍辱求和,从这会稽山中走出到吴国作人质三年,历尽干辛万苦。回越国以后,又采用范蠡建设新都的高见,越国都城一改过去状态,从原会稽山的深处而进入平原,成了现在的绍兴城。各位团友,请往下看,这是一条通往宋六陵景区的水道,古代称御河。在这南面的山中有南宋七位帝王的陵墓群——攒宫。攒,就是临时的意思。当时南宋的都城叫临安,也有临时的意思,意在收复中原后重回河南。但最终南宋复国无望,攒宫由此也化为青冢。所以在历代陵墓史上,南宋陵墓一直是一个空白。但南宋六陵作为江南最大的皇陵,它的旅游开发价值,还是相当高的。

我们现在拾级而上,大约要登150个阶梯,去吼山寿宁禅寺。大家可要一气呵成,方见心诚则灵。

寿宁禅寺是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的二祖父陆傅于1123年所建,取名东山禅寺。当年陆游在佛祖前许愿:“一统中原,佛装金身”,遂改名寿宁禅寺,意为国家长治久安。寿宁禅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可惜在1941年,寿宁禅寺被日寇所毁,现寺为1996年重建。

由于陆游祖上的住处和坟墓全在吼山,所以陆游也经常从绍兴鉴湖到吼山来祭祖和小住,后来,老年退隐吼山。

说起重修寿宁禅寺,有许多神秘的现象,也许是偶然的巧合:1996年移建时,当佛教界著名人士一锤定音,选中寺址,开始奠基,刚刚是下着中雨的天气,霎时天空晴朗,并射出道道金光,直照基碑。还有,在寺院的开光吉日,万里无云、风和日丽,空气清新畅快,上山朝圣的香客近两万人次,而吉日的前后两天都是阴雨天气。这种现象,真使当地乡民舆论哗然。更令人称奇的是,每当吼山山体以外呈现蓝天白云时,整座吼山、特别是在寿宁禅寺附近,却经常有云气升腾之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接下去,我们去游览剩水荡和烟萝洞景观。在途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神仙浴池”和“神犬护山”等景观。

这里就是剩水荡。“剩水”两字出自张岱的诗句“谁云鬼刻神镂,竟是残山剩水”而得名,这里虽然是采石后的残山剩水,却如同是鬼刻神镂。看水中***石笋,中流砥柱,刀劈斧砍一般的崖壁,所以,这里有“小东湖”之称。再看崖壁上的瀑帘,简直是把人带入了“秀水绕奇石,瀑前伴碧潭,青山花果茂,洞府幽又幻”的人间仙境。

这里是烟萝洞,这个洞是明朝吏部尚书陶大临之子陶允宜命名的。陶允宜是绍兴陶堰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员外郎。你们看,烟萝洞由陡壁环抱而成,面积有7000多平方米,洞内小气候独特,冬暖夏凉,是休闲避暑的好去处,属吼山的胜景之一。难怪当年陶允宜在这里静心读书,专心写作《镜心堂稿》16部,是有他的道理的。这里还有越王勾践雕像,一洞天、龙涎水,也有茶室,大家可以游憩、喝茶、聊天。

古人说“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是人生大乐趣。而吼山的一年四季都值得游,值得乐,它会使你的人生得到充实。欢迎各位再次光临吼山。

石钟山记原文篇8

曹学佺与竟陵派领袖人物钟惺的直接交往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当年曹学佺39岁)秋,钟惺及其弟自南京归。途经浔阳时,过访曹学佺,谈诗甚欢。《石仓诗稿·雪桂轩草》之《初秋浔阳客园,钟叔静见过,同郭卫邦、吴明远分赋,得“我”字》云:“纪游无俗韵,谈诗具风雅。嵇生懒已成,郢客和云寡。乐此新相知,浑然为故我。知君有归思,欲发犹未果。持将平生欢,信宿焉能写。”《隐秀轩诗集》五言古诗有诗歌《浔阳经曹能始庐下怀寄,兼贻梅子庾》,从中可以看出曹学佺非常欣赏钟惺,并有相见恨晚之意。第二次是天启二年钟惺福建任督学时,常常与曹学佺在石仓园中诗酒唱和。学佺有诗歌《伯敬以石仓诗见枉作此答之》。第三次是天启三年钟惺自闽返楚,到家后寄给曹学佺一封书信,谭元春为此题了一首绝句怀以记之。曹学佺的《喜茂之至,有述》,诗云:“熟径任苔生,新亭随鸟下。露重畏萧晨,月至惜佳夜。理咏久寂寥,闻蝉日消化。丘壑喜独存,簪缨悔迟罢。”通过这首诗,王夫之总结曹学佺诗歌:“幽细狷洁,或疑石仓诗颇为竟陵镐矢者在此。乃其端重有局度,自然君子之章,竟陵不得而借也。石仓气幽,竟陵情幽,情幽者暧昧而已。竟陵外矜孤孑,中实俗混,鄙夫之患,往往不能自禁。”可见,曹学佺的诗歌受到竟陵派的影响。

钟惺刊刻《诗归》一方面是“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纠正李攀龙等后七子的“诗必盛唐,文必秦汉”,追求自己的“厚” “深”的文学主张。在刊刻过程中,曹学佺提出了宝贵意见。曹学佺在《石仓十二代诗选·唐诗选序》中明确提出:予友钟伯敬之《诗归》,予又病其学李卓吾,卓吾之评史则可,伯敬评诗则不可;评史者欲其尽,评诗者不欲其尽也。曹学佺认为诗歌讲究韵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好尽则违背了诗歌的艺术本质。曹学佺提出的这一见解是非常中肯的。钟惺在《隐秀轩集》文往集之《与高孩之观察》中引曹学佺之说曰:“曹能始谓弟与谭友夏诗,清新未免有痕;又言诗归一书,未免有好尽之累。夫所谓有痕与好尽,正不厚之说也。”钟惺刊刻《诗归》时都作了解释。钟惺为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作序,序中指出:取能始之慧心,不难于作,其博识,亦不难于述。唯是以作者之才,为述者之事,以述者之迹,寄作者之心,使古人事辞从吾心手,而事辞之出古人者,其面目又不失焉。于是乎古人若有所不敢尽出其面目,以让能始为述者也;能始有所不敢尽出其心手,以让古人为作者也。理者相生,权实相驭,是为难耳。钟惺的序充分肯定了曹学佺的著述之精神与自己的观点是一样的,可以说是钟惺倡导理论的具体实践。自钟惺到福建后,一直为曹学佺的才学所折服。在给谭元春的信中多次探讨曹学佺的诗歌特色。《隐秀轩集》文往集之《与谭友夏》曰: “曹能始,清深之才也……近日诗文有浅率之病。”钟惺作为竟陵派的领***人物,他的诗歌理论很多都得益于曹学佺。

钟惺和谭元春不仅和曹学佺直接交往,而且广泛地和以曹学佺为中心的闽地诗坛人物交往,从而大大扩大了竟陵派诗歌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林古度和商家梅诗风转变上。林古度和商家梅都是福建人,很早就得到曹学佺的欣赏。先看曹学佺对林古度的影响。曹学佺和林古度“发三山,来健康,上匡庐,观瀑布,游阳羡,探善卷、玉女之奇”。(王士禛《林茂之诗选序》)可以说正是在南京的这一年,林古度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他参加了诸多社集,基本上都是和曹学佺在一起,或者曹学佺周围的友人如吴兆、臧懋循、柳应芳、梅蕃祚和胡宗仁等,还和曹学佺一起,与袁宏道有过交往。曹学佺诗歌中都有记载如《石仓诗稿·芝社集》有诗歌《琼河夜泛至鼓崎,舟中限韵,刻烛成五言绝句十首,同吴非熊、谢耳伯、徐兴公、林茂之同赋》,《荷亭小集,同吴非熊、谢耳伯、周方叔、王相如、徐兴公、林子真、林茂之诸子分赋五言古体,得“筵”字》,《石仓文稿》卷三有诗歌《游天柱山记》云:“癸卯冬日,同林茂之出长泰南门渡河,中路有溪,天柱之水出焉……”等。

由于曹学佺的提携和引荐,林古度在文人圈子里颇有名气。王士禛在《池北偶谈》卷十七指出,曹学佺的诗歌“得六朝初唐之格。一时名士如吴兆、徐桂、林古度辈皆附之”。王士禛还在《渔洋诗话》中摘了林古度诗歌如《入白门》《浔阳别曹汝载》等,认为“刻意六朝,未染楚派”。这里的楚派也就是指竟陵派和公安派等楚地作家群。但是自万历己酉和钟惺交往后,则开始认同钟惺的诗歌创作,开始追随钟惺。万历三十八年林古度到达京城,与钟惺、谢肇 交往频繁,钟惺诗歌记载如《灯花赋》。这一年,林古度诗风大受钟惺影响,逐渐有了钟惺倡导的孤峭之风。万历三十九年钟惺再次来到南京,先后寻访林古度。万历四十五年,与钟惺一起游雨花台、灵谷寺、牛首山等地。后钟惺将《隐秀轩集》交由林古度在南京刊刻,足见二者的交情。万历三十九年至万历四十年,钟惺还把谭元春引荐给南京的各位友人,其中林古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谭元春来到南京找的第一个人就是林古度。谭元春《谭友夏合集》卷十六之诗歌《吴圣初许以园林见借读书,同茂之往观之,因题壁》云:“结侣先结懒,闭门志则一。静对野塘间,以待花事毕。”可见林古度和谭元春也是志同道合之辈,二者惺惺相惜。王士禛《林茂之诗选序》称其“壬子以还,一变而为幽隐钩棘之词”。林古度的诗风倒向了竟陵派。

商家梅来到福建,也围绕着曹学佺,逐渐确立了诗坛地位。他和曹学佺的交往也多见曹的诗歌。如《石仓诗稿》卷二十七《淼轩诗稿》有诗歌《九日,石仓登高,喜谢在杭自滇中迁粤西,宪长至,各赋五言古风,分得“屑”字。客为汪善卿、陈汝翔、周乔卿、高景倩、陈叔度、徐兴公、李子山、商孟和、康仙客》,②《石仓诗稿·夜光堂》有诗歌《吴兴华大生、清漳黄维良、广陵骆以狂及社中徐兴公、陈泰始、陈叔度、李子山、陈盘生、吴汝鸣、林异卿、商孟和、女郎长君再集石仓,初憩琴香榭,泛舟,宿夜光堂,分得“经”字》等。商家梅不同于林古度,他在南京的根基较浅,和曹学佺的关系也没有林古度跟曹学佺那样深厚,是礼貌的诗酒唱和,而不是知己的推心置腹。后钟惺推荐到况之骏家做家庭教师,他的生活有了着落,也更加追随钟惺,而且商家梅还恳求钟惺为之选诗。钟惺为之选定《种雪园诗》五卷且作序。况之骏《妙远堂集》文收集《商孟和诗序》称“已折节钟伯敬淡远古质之致,名稍稍去之”。

钟惺还同吴兆、谢兆申等人交往频繁,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竟陵派诗歌理论得到认同和宣扬,甚至取代公安,成为反复古的领***人物。据《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吴处士兆》称“能始与非熊尤相得,偕游闽中诸山,及武夷、匡庐、九华,复还白下”。谢兆申,福建邵武人。曹学佺对其褒奖有加。曹学佺诗歌多有记载如众人在白龙江、鼓山一带游玩(鼓山和白龙江都是福建地名,白龙江又称南台江,水流穿过市区,绕过鼓山脚下,汇入马江,奔流入海),徐蛤《鳌峰集》卷十有诗歌《同沈从先、龚克纯、曹能始自白龙江泛舟,至鼓山舟中作》。《新安二布衣诗》之《吴非熊集》有诗歌《月夜琼河泛舟至鼓山,谢耳伯、徐兴公、曹能始、林茂之、共拈险韵,十字刻烛成诗》,《谢耳伯全集》卷二有诗歌《将游鼓山夜发琼河至鼓崎,共拈险韵十字,刺烛成咏》。曹学佺还为其文集作序,《谢耳伯文集初序》云: “余友谢耳伯之文,杨子云之一脉也……杨子云之词病其艰深者固多,若深嗜而笃好之者不少。夫古今之评文,大抵评己文耳……崇祯庚辰岁孟秋之朔,友弟曹学佺撰。”

曹学佺作为闽地诗坛的领袖,其诗风影响了身边的很多人。然而随着交往的扩大,其影响力也发生转移,身边的文人出现分化,有些如上所述,文人倾向于竟陵一派。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谢布*** 》中感慨:“在杭之后,降为蔡元履,变闽而之楚,变王李而钟谭,风雅凌夷,闽派 从此熸矣。”钟惺通过与曹学佺以及周围诗人的交游,以此为突破口,逐渐变易了闽地诗坛的格局,使得曹氏及其创作最终没有产生“靡天下以从之”的效应。钟惺发展壮大了竟陵派,从而取代公安派成为反复古的中坚力量。曹学佺为他人做嫁衣。这种现象引起后人的注意。王士禛在《池北偶谈》卷十七提到: “明万历中年以后,迄启、祯间无诗,唯侯官曹能始宗伯学佺诗,得六朝初唐之格,一时名士如吴兆、许徐桂、林古度辈皆附之,然海内宗之者尚少。钱牧斋所折服,惟临川汤先生义仍与先生二人而己。”其中有王士禛对竟陵派的偏见,但他的确指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曹学佺没有在全国成为诗坛领袖的原因——钟惺分化了曹周围的闽地诗人。朱彝尊在其《静志居诗话》中称: “明三百年,诗风屡变,公安七变而为杨陆,所趋卑下。竟陵八变而枯槁幽冥,风雅扫地矣。独闽粤风气,始终不易。闽自十才子后,惟少谷小变,高、傅之外,寥寥寡和。若曹能始、谢在杭、徐惟和辈,犹然十才子调也……能始与公安、竟陵,往还唱和而能嚼然不滓,尤人所难。”③的确,曹学佺和谢肇淛两个人同样和竟陵派交游颇多,但是坚持了自己的风格。

曹学佺和钟惺、闽地诗坛和竟陵派之间此消彼长的历史现象非常值得研究。笔者认为曹学佺没有在全国诗坛占据重要位置,是他所在的时代的悲剧。纵观整个明朝,今天我们依然热衷研究的无非还是那些派别,也就是说只有个人依附于某个派别,那个诗人才有可能进***全国诗坛,才有可能流芳千古,否则就可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注 释:

① [清]朱彝尊:《明诗综》“曹学佺”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60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② 曹学佺:《石仓诗稿三十三卷》卷二十七《淼轩诗稿》,《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③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一“曹学佺”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石钟山记原文篇9

8月15日上午,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一起乘车去泰山。

我刚来到泰山,就被眼前的景象给迷住了。大大小小的山峰个个相连,有高的、低的、宽的、窄的,不计其数。山峰上是无数块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石头缝里还长出了几棵小树,远远望去,满山苍翠。泰山上最高的山峰有1524米,最低的有600多米,宽的延绵上百公里,窄的也有几百米。山顶上云雾笼罩,看上去若隐若现。山上名贵药材非常多,有灵芝、黄莲、人参等等。山上有古建筑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多处。

很快,我们的车就到了泰山底下,又在盘曲的山路上行驶了10分钟,就到达了“泰山索道”。我们下了车,坐上了索道。一路上,我们看到了满山遍野的树木和鲜花,有红的、黄的、蓝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鲜艳。缆车底下,一道瀑布从山上流到下面的小潭里,小潭里的水不深,清澈见底,还可以看见潭底有一层细沙呢!

下了缆车,就是“南天门”走近一看,这个“南天门”,气势磅礴。最上面镶着三个金色的大字:南天门,左右是一副蓝底金色的对联。南天门下面的石阶是十八盆,是登山路上最险的一段。从下往上看,像是一条陡直的“天梯”。

看完十八盆,我们穿过南天门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块刻着“泰山”两字的巨石前。在那里可以感觉到云雾扑面而来,四周的景气影影绰绰,有如人间仙镜一般,使人流连忘返。

我们接着往前走,就到达了钟楼。钟楼里有个巨大无比的钟,据说一位富人在泰山许愿,愿望成真了。所以他在这儿修了一座钟楼。今年新年的钟声就是在这儿敲响的。

出了钟楼,我们向着玉皇顶出发。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两块高大的石碑前。这两块石碑各高十几米,宽几米。一块写着许多著名人物为泰山的题词。另一块记录了历代皇帝的丰功伟绩,题目叫做“天地同攸”。

再往前走就是玉皇顶了, 玉皇顶上有个玉皇庙,庙前是那块刻着“五岳独尊”的石头,字是红色的,深刻有力,给人一种豪迈的感觉。

石钟山记原文篇10

朋友们: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着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XX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阔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着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 “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 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着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着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刻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大法鼓。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

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鲜艳的莲花***案;殿中央,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 ,看起来十分壮观。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保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变化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矛盾,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说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风格大体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在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 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石钟山记原文10篇

学习

诚信文章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诚信文章10篇,内容包括关于诚信的文章及感悟,诚信为话题的文章。我会努力地践行所有的项目,诚心真实地填写记录表。最后完整的地交给中队委员的手中。私立永昌六(2)班屠嘉?F

学习

美容院名称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美容院名称10篇,内容包括美容院名称大全两字,美容院疗程名字大全。《财智》调查:美容院产品选择要素排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产品始终是美容院经营的基石,选对一个好品牌及其产品,美容院的经营便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完善美容院设

学习

医院行风建设工作总结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医院行风建设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医疗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工作总结,医院行风建设工作总结。我们先后制定了“星级护理”考评奖惩办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各项规定,医疗机构服务公约,患者医生的权利,医院职工劳动纪律处罚规定,文明建设

学习

督办工作汇报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督办工作汇报,内容包括关于督办工作的分析报告,督办进展情况汇报。2003年6月,县公路局搬迁到新建的办公地点后,原办公楼闲置,我们又租用了这个三层的楼房作为办公场所,商定年租金10万元,这个数字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学习

关于梦想的演讲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梦想的演讲10篇,内容包括关于梦想的演讲稿十篇精选,关于梦想的简短演讲稿。当我们走上自己的梦想之路时,我们发现自己的梦想之路又是那么的艰难,那么的遥远。在广袤的市场上我们能感受到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然而,异乡的举目

学习

空气净化器市场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空气净化器市场,内容包括低价空气净化器评测,空气净化器市场占有率排名。家住北京东城区的杨先生来到某大型电器商场购买净化器,面对五花八门的空气净化器,杨先生被搞得一头雾水。“能够滤除99.95%的有害病毒,过滤空气中0.3微

学习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10篇,内容包括乔布斯斯坦福大学演讲全文,乔布斯2005年斯坦福大学演讲评论。怎么搞的,有没有弄错,难道这些巨富大腕学业都不咋的,那他又是凭什么成功呢?2005年,苹果董事长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

学习

夏至的诗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夏至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今日夏至的诗句,写夏至的诗句有哪些。《宋史·夏国传下》记载,西夏仁宗人庆元年(1144)“始建学校于国中”,天盛元年(1149)“策举人,始立唱名法”。科举考试中的“唱名”初见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由此可以估

学习

致敬消防英雄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致敬消防英雄10篇,内容包括致敬消防英雄微电影,致敬消防英雄的绘画。致敬消防员的心得1以前对我来说,生命是主宰人体的一种意志,而一旦失去这种意志,人将永远不会醒来。但2008年后,我对这种意志有了另一种理解,对善用这种意志的

学习

五线谱基础知识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五线谱基础知识10篇,内容包括五线谱知识大全及图解,怎样看懂五线谱基础知识。4、基础知识上配的曲调基本上是一些外国名曲的节选,如果找不到旋律,可以推荐购买一本经典流行歌曲参考练习,里面的歌曲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练习

学习

班队活动设计10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班队活动设计10篇,内容包括班队活动设计方案,班级活动方案集锦5篇。2.通过老师和同学交流和讨论,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关注学习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3.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和作业都是

学习

十一国庆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十一国庆作文10篇,内容包括十一国庆的征文,十一国庆作文四年级去老家。我只觉得,如今朝核问题备受世界瞩目,一些科研工作无法正常进行,那一刻,我感到在那个“研究原子弹不如卖鸡蛋”的时代,那一群为国防工作献身在偏远山区的科研

学习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老人与海的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老人与海读后感200字十篇,老人与海的读后感心得。《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夫圣地亚哥的故事。圣地亚哥和一位名叫马洛林的小男孩成为了忘年之交,在历经八十四天还没有捕到鱼之

学习

挂失声明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挂失声明10篇,内容包括挂失申请书应该怎么写,挂失申请怎么写。挂失止付是指失票人将丧失票据的情况通知付款人,并由接收通知的付款人暂停支付的一种方式。允许挂失止付的票据是有限制的,已承兑的商业汇票、支票、填明“现金”

学习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阅读(81)

本文为您介绍琵琶行原文及翻译,内容包括琵琶行全文翻译和原文,琵琶行原文翻译及重点字翻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

学习

白雪歌送武判官原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白雪歌送武判官原文10篇,内容包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译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句子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

学习

劝学原文及翻译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劝学原文及翻译10篇,内容包括师旷劝学翻译和原文,高一劝学原文及翻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

学习

木兰诗原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木兰诗原文10篇,内容包括木兰诗原文拼音,木兰诗原文朗诵。jījīfùjījī,唧唧复唧唧,mùlándānɡhùzhī,木兰当户织,bùwénjīzhùshēnɡ,不闻机杼声,wéiwénnǚtànxī。唯闻女叹息。wènnǚhésuǒsī?问女何所思?wènnǚ

学习

醉翁亭记翻译和原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醉翁亭记翻译和原文10篇,内容包括醉翁亭记最新翻译和原文,醉翁亭记译文翻译深度解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典散文名篇之一。中国古典散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不仅体现在散文的内容上,也体现在文字本身所蕴含的美上

学习

兰亭集序原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兰亭集序原文10篇,内容包括兰亭集序原文及赏析,兰亭集序原文全文。传说王羲之此后曾几次重书《兰亭集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集序原稿一直被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历经270多年,传至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无后,去世前将《

学习

归去来兮辞原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归去来兮辞原文10篇,内容包括归去来兮辞繁体字原文,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选入了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全诗摘录如下: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业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

学习

鸿门宴原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鸿门宴原文10篇,内容包括鸿门宴原文及简介,鸿门宴原文手写。一、从对待敌人的态度来看刘邦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虽然先入关中,但一听说项羽“大怒”,立即听取张良的正确建议,先是屈尊降贵、百般拉拢项伯,使其为自己开脱。既而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