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松树的诗句10篇

关于松树的诗句篇1

一、多种形式背诵

古诗一般都是平仄和谐,声韵动人,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因此教学古诗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去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感知诗的意境和内容,尽快融入古诗。教师在教学时因势利导,从教学关键处着手,及时设计朗读背诵环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贾岛《寻隐者不遇》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先问孩子们:“唐诗宋词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也因此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诗人,如王维、杜甫、李白、孟浩然、贾岛等,我们已经学了其中的不少古诗了,谁来背一背?”学生纷纷举手,将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古诗一首接一首地背了出来,他们争先恐后,好不热闹。这时教师趁热打铁:“那与我们这节课相关的诗有哪些呢?”一位学生马上补充出了贾岛的《题诗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并说出 “苦吟诗人”称号的来由。另一位接着补充出了《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有的还背出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引出《推敲》的故事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孩子们已品尝到学习古诗的乐趣,并能入情入境,相信此后的学习肯定是水到渠成了。

二、自由自在探究

借着孩子们对诗歌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对新课内容进行初读感知,在朦胧的意境中,在自由的初读中对诗句进行理解,对诗的意境进行整体品味。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去发现,在读中去感悟,真正实现学生的自读自悟。学生定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完成对古诗的理解,揣摩出古诗的意境。不懂的地方学会同学讨论,合作探究,实在不会的可圈点批注,甚至写下有疑问的问题,留待下一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一位教育学家说得好:“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最后教师再带着学生披文入境,结合***画,让学生步步进入诗歌的佳境:巍峨壮观的大山,郁郁苍苍的松树,遍地的野花草药,精神矍铄的老者和天真烂漫的童子……

三、积极动脑想象

问题是创造的源泉,学生的大脑不是空洞的容器。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捕捉诗歌的意象和境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执教《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孩子们讨论学习后,提出了问题:诗题是什么意思?“隐者”“不遇”“言师”又该如何理解呢?这时教师不要忙着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老师不要包办。

等学生们自问自答完了,再进一步质疑:“为什么是在‘松下’而不是其他什么树下呢?有谁知道?”没有人举手,学生的学习遇到了阻碍。我没有忙于作答,而是考他们的积累:“那你们有没有背过有关写松树的诗呢?”这下有不少学生背起了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时一个聪明的女同学悟出了松树高洁的品质,我又适时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从这些诗句中,你们能看出松树有些什么特点吗?”有学生说松树不怕寒冷,坚强、勇敢、高洁等。通过议论,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松代表隐者的高洁呀!教师紧抓时机,问:“其实这样借物寓人的写法还有不少,现在通常都把教师比喻成什么呀?”学生说:“红烛、铺路石、春蚕、海洋、大树……” 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课堂简直成了激活孩子们思维的乐园了。

四、身临其境演绎

关于松树的诗句篇2

这篇关于2013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诗文背诵默写总结的文章,是

一、古诗文默写:1、子曰: ,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2、《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做人要不断反省其中就有这么一则:吾日三省吾身: ? ? ?3、学习要经常巩固,这样才能有所长进,《论语十二章》中就有这样一句说得很好:子曰: ,可以为师矣。4、《论语十二章》中强调我们学习过程中要学与思结合: , 。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五十知天命, , ,不逾矩。(《论语十二章》)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 (《论语十二章》)7、《论语十二章》中说到:“ , 。”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求教。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十二章》)9、子曰:“贤哉,回也! , ,在陋巷, , 。贤哉,回也!” (《论语十二章》)10、子曰:“ , ,乐亦在其中矣。 , 。” (《论语十二章》)11、《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时光流逝的一则是: , 。12、子曰:“ , 。”(《论语十二章》)13、子曰:“ , ,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14、《观沧海》中表达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15、《观沧海》一诗中写山水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 。16、树木丛生, 。秋风萧瑟, 。(《观沧海》)17、客路青山外, 。(《次北固山下》)1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出春江水涨,风和帆正的联句是: , 。 19、《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出时令交替变化的联句是: , 。20、《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达出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21、孤山寺北贾亭西, 。(《钱塘湖春行》)22、《钱塘湖春行》写早春莺燕争春的诗句: , 。23、《钱塘湖春行》写早春花草的诗句是: , 。 24、《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表达作者对春天钱塘湖无比热爱的联句: , 。25、 , ,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 秋思》)26、《天净沙 秋思》一诗中表达作者羁旅在外、孤独之情的诗句是: , 。27、神龟虽寿, 。 ,终为土灰。(《龟虽寿》)28、《龟虽寿》一诗表达出老当益壮的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 。 , 。29、 ,不但在天; ,可得永年。(《龟虽寿》)30、 ,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31、《过故人庄》一诗中写出农村的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 。32、《过故人庄》一诗中写出农家的劳动生活的诗句是: , 。33、《过故人庄》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留恋不已的诗句是: , 。34、清晨入古寺, 。(《题破山寺后禅院》)35、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36、《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写出寻幽探胜的联句是: , 。 37、万籁此都寂, 。(《题破山寺后禅院》)38、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托明月以带给远方朋友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40、君问归期末有期, 。(《夜雨寄北》)41、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42、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43、《泊秦淮》一诗中借歌女之音来指向不顾国家艰难、只顾享乐的上层人物的诗句是: , 。44、 ,赚得行人空喜欢。(《过松源晨炊漆公店》)45、正入万山圈子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46、半亩方塘一鉴开, 。(《观书有感》)47、 ?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48、一曲新词酒一杯, , 。(《浣溪沙》)49、 , 。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50、《浣溪沙》一诗中伤春感时而对仗工稳的名句是: , 。51、 ,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52、 ,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53、争渡,争渡, 。(《如梦令》)二、现代文默写: 1、盼望着,盼望着, , 。(《春》)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 , 。(《春》)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 。(《春》)4、桃树、杏树、梨树, ,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5、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 , , 。(《春》)6、“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7、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春》)8、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 。(《春》)9、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 , , ,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10、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春》)11、“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1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春》)13、春天像小姑娘, , , 。(《春》)14、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领着我们向前去。(《春》)15、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秋天》)16、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 17、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秋天》)18、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19、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 。(《秋天》)20、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 。(《秋天》)

关于松树的诗句篇3

张继的《枫桥夜泊》历来脍炙人口,全诗仅28个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现时,人们对这首诗的解释大体是这样的:诗的首句,描写了子夜时分的月落、乌鸦啼叫、繁霜暗凝。后面诗句描写的是: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看到江边是枫树和江中的点点渔火。怀着旅愁的旅人睡在船上,听到寒山寺传来的夜半钟声。

可是,由动物神经生理学得知,在正常情况下,控制鸟类鸣叫的神经系统,受循环激素水平影响。而激素水平除受求偶生殖调控外,主要受到身体上光感受器的调控。在没有月光的黑夜里,自然状态下的鸟类是不鸣叫的。那么,“月落乌啼”该作何解释呢?此外,繁霜是凝于地的,怎么会“霜满天”了呢?“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应当如何作出合乎语法的解释呢?这些问题的存在,提示着有必要重新解读《枫桥夜泊》。

二、质疑“月落乌啼”

相传,古代神话中,太阳里有三足乌,月亮中有兔。所以常用“乌”作为太阳的代称;用“兔”作为月亮的别称。成语“乌飞兔走”比喻的是日月的运行。“乌飞”是比喻太阳正在升起,人们虽然未见太阳,却仿佛感到太阳中的三足乌在展翅飞升;而“乌啼”则是比喻太阳即将升起,人们虽然未见太阳,却仿佛感到太阳中的三足乌在啼鸣。张继用“月落乌啼”描写月亮已经西沉,旭日即将升起的凌晨景象。

唐代另一位诗人刘禹锡,也用“月落乌啼”来描写凌晨。他在《踏歌词四首(其三)》中写道:“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鬓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按照《唐诗鉴赏辞典》(第835页)的解释,这首诗描写男女对歌共舞。“月落乌啼云雨散”是说他们歌舞竟夜,直至天明才散去,孩童在路上可以拾到人们跳舞时落下的饰件。可见,在刘禹锡诗中,“月落乌啼”不是说子夜三更月亮落下,乌鸦啼叫,而是描写明月已坠西,旭日将东升。

三、新解“霜满天”

诗中“霜满天”并不是描写“繁霜暗凝”。一则,霜华在地而不在天,二则,在古汉语中,霜字除指称“露结为霜”的这种物质外,还借喻白色。如“霜刃”指刀剑之刃白如霜。据此可知,“霜满天”是形容满天朦胧的白色景象。

不过,在没有太阳、没有月亮的凌晨,怎么会有满天白朦朦的景象呢?仔细研究后发现,这种景象居然只出现在“月落乌啼”那样的明月西沉、旭日将升、高空有云的时刻。由天文学可知,当月球运行到同太阳黄径相差180度左右的位置时,在地面,人们可以看到月球大部分亮区,这时所见到的月亮称为“望月”,这正是农历(夏历)每月十五日,明亮的“望月”西落之时,恰是旭日即将东升之际。明月虽已西沉,云层反射的月光却映衬着西面天空;同时,即将升起的太阳,使东方显出“鱼肚白”的亮光。于是,东方和西方的天空都是白蒙蒙的。诗人生动的用“月落乌啼霜满天”描写明月西沉、旭日将升、天穹朦胧一片白的景象。

四、再解“江枫渔火对愁眠”

早就有人提出: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有些研究者就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不过,随之就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牵强附会,应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此句被这样解释:江枫与渔火“有羁旅之愁的睡眠”的旅人相对(参见:《唐诗白话》,施蛰存著)。然而,这样的解释在语法上和理解上造成了混乱:如果拟人化了的江枫和渔火是对着睡眠的旅人,那么,句中的“眠”就同句子的主语分离了;反之,如果句中的“眠”同句子的主语相关,那么,“眠”就同旅人无关。

其实,在汉语中,“愁”字除作“忧愁”解释外,用于描写景象时,“愁”字形容景象的阴暗不明,如:“愁云”、“愁雾”。而“眠”字除作睡觉解释外,还可以解释为仰卧、横放(参见《辞海》)。此外,“枫”字在江南一带是泛指树叶有叉歧者(见《辞海》)。也就是说,诸如青桐、鸡爪槭、山揸树、马褂木(鹅掌槭)、檫木等等树木,在古代江南一带都被叫做“枫”。由于“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中的主体是江枫和渔火,因此,该句宜作如下解释:江边的树木和江中的点点渔火,仰对灰暗不明的朦胧,沿***列着。

五、寻探“三更打钟”

在诗的后半首中,费解的是“夜半钟声”。通常的解释是,夜半就是子夜三更,就是夜里十二时。按照这样的解释,必然得出寒山寺在子夜三更打钟的结论。

然而,史载:旧时官府禁止一般人夜间在外行走,谓之“夜禁”。 “其夜禁之法: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五更三点,钟声动,听人行;有公事急速及丧病产育之类,则不在此限。”一更三点是什么时候呢?古代用铜壶滴漏计算时间,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每更相当于现代的两小时。一更三点相当于现代的晚上九时左右,五更三点相当于现代的早上五时左右。也就是说,在古代,晚上九时之后是不打钟的,到了早上五时左右,就“钟声动”了。

李商隐《忆住一师》中有“帝城钟晓忆西峰”句。唐无名氏《晓闻长乐钟声》诗曰:“汉苑钟声早,秦郊曙色分。霜凌万户彻,风散一城闻。”《唐诗鉴赏辞典》(第1216页)对此解释说:每天拂晓,宫中和各佛寺的钟声一起长鸣,声震全城。据此分析,若是各佛寺深夜十二时打钟,这“夜半钟声”就会夜夜惊全城了。显然,在深夜,大多数佛寺是不打钟的。

此外,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史让我们得以知道,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流派纷呈,各有所宗。各宗各派的教义不同,有关打钟、念经及礼拜供佛的规定也有所不同。例如,密宗规定僧徒深夜不睡觉,吟唱“偈赞”(梵呗)或听导师“唱导”。而禅宗实行课诵斋粥仪,僧徒在夜里应当睡觉或者径行(在寂静的林间徘徊思索)。唐代禅师怀海编定的《百丈清规》,记载了禅宗寺院的组织体制、佛事活动及日常行事的规定。现今绝大多数寺院中,出家人遵行《敕修百丈清规》,颁布于元朝而源自唐代,唐代禅寺深夜不打钟的规定沿用至现今。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始建于南朝,原名妙利普塔院,又名普明禅院。既是禅院,当然遵守禅宗的仪制,在深夜不打钟。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曾编修过《新唐书》、《新五代史》。应当说,他对唐代文化、对唐朝习俗的了解,比其后的文人们要知道得更多一些。他在《六一诗话》中谈及张继的这首诗时,就指出:“夜半不是撞钟时。”

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这首诗中“夜半钟声”呢?在汉语中,“半”字并不是唯一地解释为二分之一。通常,在表达感受时,“半”字不是表示二分之一,而是具有“不完全”、“不完整”、“残余”的含义。例如:“他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这里的“半”字就不是作为二分之一解释。《唐五代词选集》(黄进德选注)中,对“花外寒鸡天欲曙”做注说:“谓鸡因天寒而提早司晨,犹‘夜半寒鸡’。”显然,此处的“夜半”是指天欲曙的凌晨,可见,夜半具有“夜已残”、“夜将尽”的含义。有了这样的理解,就可以知道,“夜半钟声”于“ 夜半寒鸡”中的“夜半”,表达的都不是子夜三更,而是以“夜半”的感觉,来泛指那种万籁俱寂、晦暗不明的凌晨。

不过,在凌晨五时左右,“钟声动”的时候,怎么会有“夜半”的感觉呢?由天文学得知,地球绕太阳公转所形成的平面,同地球自己转轴之间,不是垂直的,两者之间的夹角为23°26′,这就使得地面上的日出时间每天都不一样。冬季日出迟,特别是冬至那一天,日出最迟;夏季日出早,尤其是夏至那一天,日出最早。所以,在冬至前后的那几天中,凌晨五时左右,禅院打钟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之下。尤其是天上布满云层,连星光都没有的时候,觉得仿佛在半夜,却听到钟声响起。这就是“夜半钟声”!

六、作品题目改动

张继的这首诗,首次被选入《中兴间气集》的题目是《夜泊松江》。由此可知,《枫桥夜泊》的原名是《夜泊松江》,直到北宋时,才被人改名为《枫桥夜泊》。松江,在苏州城外,是吴江以东、流向上海的河段。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上海一带的陆地尚未形成,古松江流向东海。当年古松江之宽阔不亚于如今的黄浦江。显然,古人不能在这么宽阔的江上造一座“枫桥”,但是渔夫却可日夜驾舟捕渔,这就形成了“江边的树木和江中的点点渔火,仰对灰暗不明的朦胧,沿***列着”的景观。近代,人们将吴江与松江合称为吴松江,如今称“吴松江”为“吴凇江”。

寒山寺位于姑苏城西,松江在姑苏城东,两处相距甚远,而且中间还隔着一座城市。平时,在松江之畔是听不到寒山寺钟声的。当高空存在“声云”时,钟声被“声云”反射,寒山寺的钟声才能传到几十里之外的松江之畔。“声云”现象是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在做声学实验时发现的,他证明漂浮在空中的“声云”能反射声音。没想到,张继的这首诗,竟然记载下了一千多年前的“声云”现象。

七、讨论与小结

造成对这首诗有不同理解的关键在于对“夜半钟声”的解释。虽然在唐代,禅宗寺院深夜不打钟,可是,在元朝颁布《敕修百丈清规》之前,其他佛教宗派的寺、刹多执行自己的行仪规定,深夜自会有钟声击罄之声。唐代有几首诗描写了半夜钟。例如,白居易的“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于鹄的“定知别往宫中伴,遥听维山半夜钟。”温庭筠的“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等等。范元实的《诗眼》提到《南史》有夜半打钟的典故,《石林诗话》说,南宋时,在苏州有佛寺半夜打钟。此外,史载姑苏城中一些寺庙有深夜打“无常钟”、“分夜钟”的习俗。可见这些不属于禅宗的寺、刹是不受《百丈清规》约束的。显然,我们不能说:由于姑苏城里有寺庙打“无常钟”,因此寒山寺也在深夜打钟。毕竟,寒山寺是禅院,恪守《百丈清规》,深夜是不会敲钟击罄的。

关于松树的诗句篇4

一是上坟扫墓的习俗。南宋诗人高菊卿,在其《清明》诗中,曾写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的诗句。此诗反映出了古人清明扫墓的情景与心情。清朝《帝京岁时纪盛》中亦有这样的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挚盒,轮毂相望。”看来扫墓之风,在古时是十分盛行的。

二是在坟上植树的习俗。坟地有了墓堆之后,在墓旁植树作标志之风十分流行。有诗为证:“松柏冢累累”(汉乐府《十五从***》)、“垄树久苍然”(岑参《故仆射裴公挽歌》)、“新墓已栽松”(皇甫冉《送魏六侍御葬》)。

三是“插柳”的习俗。我国久有清明插柳之习俗。《风土志》中说,清明为柳节。清明在门楣上插柳,从春秋战国开始,在唐代已很盛行。清明插柳,其意义有四:清明日,家家以柳条插门上,为的是祈求吉祥;借此以记年岁。宋代赵元镇就写有“寂寂柴门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的诗句,以此作为已祭过祖先的证据;借以从大自然汲取青春和力量。民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有的地方清明这天,青年妇女把杨柳枝戴在头上,认为这样做可使红颜不老。

四是踏青的习俗。踏青,也叫探春、寻春、游春。此习俗古已有之,始于汉,而盛于唐、宋。唐代诗圣杜甫,在其《绝句》中,即写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并在其《清明》诗中,描绘了踏青春游的盛况:“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首朱蹄骄啮膝。”宋代周密在其《武林旧事》中也这样写道:“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装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代著名的风俗画长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更为我们留下有关北宋首都清明节出游盛况的形象记录。

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习俗。杜甫写有“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宋朝黄山谷亦写有“未到清明先梦火,还依桑下系秋千”的诗句;《天元天宝遗事》中还有清明节举行斗鸡、打球等比赛的记载。《梦粱录》中还说,清明之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乐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上述拔河、蹴鞠、打球、斗鸡、荡秋千、放风筝、赛龙舟等体育活动,可见在当时已开展得相当普遍了。

关于松树的诗句篇5

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伟大的诗人,各种题材的诗都有很出色的成就,晚期诗歌很大程度上受到禅宗理念的影响。松尾芭蕉是日本俳坛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巨匠,同时他的俳句也受到日本禅宗的影响。处在不同的时空,王维和芭蕉却有着相似的审美对象和艺术风格。他们都热爱着世间万物,描绘着世间万物,寄情于世间万物,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诗歌;俳句;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一、简介王维和松尾芭蕉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笔下的山水田园景观具有“情景交融,诗画一体”的美感。坡曾赞赏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在诗中不经仅写出了山水田园的秀丽之美,而且把山水田园景物的神志、气韵都表现了出来,达到了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境地,俳句是日本韵文化的传统形式,是由五、七、五共三句十七个音组成的一种短诗,产生于十五世纪,它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松尾芭蕉是日本排坛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巨匠,被人们称为“徘圣”。他所创立的“蕉风徘谐”是日本诗歌史上的里程碑,他一出色的创作实践使它成为既清新又典雅、既描述又抒情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芭蕉有着首尾一致的较为完整的美学观念,他继承了日本广义上感物伤情的美学传统提出了“闲寂”、“余情”等美学观念,在日本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王维和松尾芭蕉虽然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但他们的审美对象和艺术风格却很相似,并且都受到禅道思想的影响。

二、王诗和芭蕉俳句中主要使用的意象

王诗中主要使用的意象有“鸟”、“空山”、“月亮”、“云”、“夕阳”。《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主要突出了“鸟”的意象,诗的后两句对鸟的啼叫进行了描写,同时也将作者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中,表现了其寄情大自然,怡情悦性的心境。《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主要体现了“空山”的意象。通过意象的使用,突出了景物寂静清幽的特点,从而表现了作者内心的闲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月亮”的意象。“月亮”在古人的诗歌中频频出现,很多时候是用来遥寄相思,但在这里是用来渲染一种孤寂、安静的气氛,表现作者超脱世俗的心境。《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里面主要体现的是“云”的意象。作者此时,已然成为一个虔诚的信徒,作者自己也希望可以像云一样,可以无拘无束,飘忽世外。《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首边塞诗给我们描述的一个很壮观的落日景观,从而表现作者出塞的豪情壮志。

松尾芭蕉的俳句中主要使用的意象有“鸟”“月”“蝉”。“秋日夕阳时,鸟栖枯树上”,这句突出了“鸟”这个意象,写鸟在枯树上栖息,给人一种孤寂、凄凉之感。“月明如昼,门前涌入潮头”,这句主要写月光,这是在圆融状态下的一种孤独与安然。“蝉声似静幽,但可穿岩石”,这句写“蝉”虽微弱却有强有力地蝉鸣声。表现了芭蕉对但自然的细心观察以及内心的闲适与安逸。

三、王维和芭蕉使用意象的同与异

王维的《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此诗写雨后天阴深院的景色和情趣,末二句辅以夸张、渲染之笔,能动人以遐思。松尾芭蕉的一首俳句“绵绵春雨懒洋洋,故友不来不起床。”首先在意象上都使用的是雨,而且都是小雨。且王诗中的“慵”,芭蕉的“懒”,都表现了天阴并且下着小雨时,作者们慵懒、安逸的情趣。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诗《木芙蓉》:“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首诗写美丽的辛夷花在在人迹罕至的山涧旁静悄悄的自开自落,非常平淡,非常自然,没有目的,没有意识。在这里,诗人宁静淡泊,超然出尘的思想情绪,是借助于平凡的景物形象来表现的,以花抒情,借物喻人。芭蕉的俳句:“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同样都描写了花,王诗是木芙蓉,芭蕉的是樱花,同样一个“落”字都表现了花瓣落下时候的情形。使用了同样的意象表现了作者们也近乎相同的心境,一种闲适、和清静寂、超脱世外的情趣。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王诗和芭蕉的俳句都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在他们闲静的诗风中,把浓浓的乡土人情与他们孤寂的心融为一体。虽然有很多共同使用的意象,但在诗句的内容和表现风格上存在不同。这主要是受到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王维生于官宦之家,虽在仕途上几经波折,但无衣食之忧,且身处盛唐,国力强盛,经济高度发展。所以他能于山光水色和宁静中寻求精神从世俗中超越。与王维诗中所表现出的牧歌式的适意相比较,芭蕉的俳句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苦寒之色。在静寂中透出寒苦,多是些世俗的生活场景,是清逸与贫苦世界的统一体。芭蕉家境贫寒、生活艰辛。在他的人生之旅中,咀嚼着生命的孤苦寒寂,品尝艰苦中时常袭来的喜乐酸苦。芭蕉牌局中常出现旷野、寒风等意象都让人感到凄苦、悲凉,这也正是他贫苦生活和清贫乐道的心惊的反映。由于生活环境和方式的不同,王维和松尾芭蕉在意象的选择上也存在差别。

王诗《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芭蕉俳句“奈良秋菊溢香馨,古佛满堂寺庙深。”王诗写的是长安的香积寺,芭蕉写的是奈良招提寺。都使用了寺庙这个意向,同样都写出了“深”的特点,表现了寺庙的隐逸与安静。王诗后两句掺入禅语,芭蕉中的古佛都直接表现除了其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在芭蕉拜谒奈良招提寺时,还写出了“新叶滴翠,摘来拂拭尊师泪”的拜谒盲圣鉴真像之句。同样表现除了王维和芭蕉信仰佛教、超脱世外的情感。

王诗和芭蕉的俳句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禅宗观念的影响。禅宗是中国汉传佛教主导宗派,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但关于禅味或禅意这点上,王维的诗较松尾芭蕉的俳句在语言上更明确的点出了,有时也把佛教用语引入诗句中。除了禅宗理念的影响,大家的虚无、恬淡、无为等哲学思想也深深的渗透在王维和芭蕉的世界观中。只不过在王维的哲学思想结构中,是以佛教为主体,禅道儒三教思想的有机结合。而在松尾芭蕉的思想结构中,虽然容纳了神儒思想,但道家的思想更胜一筹。芭蕉将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移到俳谐上,他所主张的老庄思想中的虚无、静观,自然成为芭蕉人生观的底蕴,自在快活、不为物累的追求使得他能彻底归因于山水田园之间,以近乎牺牲的精神去爱自然,在自然中拒绝人生的真味。可以闲适到“静观樱花花瓣落在饭菜上,等待马吃下路边的花瓣。”当然禅宗和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形成了他们相似的世界观和美学思想,使得他们走上了热爱自然的同一条艺术道路。无论是王维的“归隐”还是松尾芭蕉的“归田”,他们都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大自然的万物中,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他们在恒静中体味/把握人生,并把主观之情融于到客观之境中,从而使得诗歌和俳句没有多少人工的痕迹,而是天然去雕饰。(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关于松树的诗句篇6

茶是一个温性的饮料,是一个健康的饮料,是一个和平、和谐的饮料,人越喝茶越清醒,越文静,越高雅。所以现在我们的一个口号就是“不抽烟、少喝酒、多喝茶,会喝茶的男人不会坏。”

品茶闻香相忘言

古代人品茶到底品什么、怎么品。品茶这个阶段大约开始于西晋,长江流域的文人雅士在介入茶事活动当中,带着文人作家们审美的观点、审美的情趣来从事茶事活动,从而把中国人饮茶提高到品茶阶段。西晋诗人张载的茶诗《登成都白赋楼》里有两句话:“芳荼冠六清,溢味传九区。”芳香的茶盖过六种盛行的饮料,茶的香味传到九州大地。这首诗不说茶的保健提神作用,而提到了它的芳香,强调它的气味,我们现在品茶就品它的色香味,味是最重要的。所以从西晋开始,品茶过程中就强调品它的芳香和滋味。一直到了唐朝,这样的习惯、风气越来越盛,所以就出现了以茶代酒的各种茶会,叫做茶集,也叫茶宴。人们在品茶当中吟诗作对,是一种很高雅的集会。唐朝诗人钱起有诗《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竹下,说明茶宴的地点不是在室内而是在竹林里;紫茶,是唐朝很有名的贡茶;他们在竹林底下对着

很美妙的紫笋茶达到忘言的程度,陶醉在茶香之中。此时大家都不说话,因为开始的时候肯定话很多,大家吟诗作对,但是这时候都沉浸在茶香之中了。人不管从事什么活动,如果达到忘言,就是最投入的阶段。

十年前,我陪一个日本的茶话专家到庐山参观,到了山上,翻译腿受伤了,不能陪我们。我不懂日语,他不懂汉语。晚上吃完晚饭,天还没黑,我们决定出去走走,走到牯岭,天黑了,再走到小天池,那时候月亮出来了,那里有一片松树林,我们走过松树林,发现月光穿过松树林,地上有一块一块的月光。走过去看到九江万家灯火,我们就在亭子里坐下一直看,因为语言不通,就在那***。那时只听到风吹

过松树林引起一片松涛声。我们两人在那里整整坐了一个半小时。这个晚上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后来回去之后,我心潮澎湃,写了一首打油诗给他:“林中结伴踏月行,万家灯火耀眼明。相对无言听天籁,万里松涛诉衷情。”那时我们两人都达到了忘言的阶段。唐朝人品茶也到了忘言的阶段。接着说上面的诗。流霞,是一种名贵的酒。那句诗的意思就是在竹林里喝紫茶,胜过神仙喝仙酒。本来心里有很多杂念,都被这碗茶汤洗得干干净净了,满心兴致很高,不知不觉,大半天过去了,只听到一树知了在叫,太阳已经西下,影子斜了。这首诗说明了唐朝诗人在品茶时达到了忘我、投入的境界,它没有提到茶的功利的作用,完全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这就是品茶的意境,要达到这个境界才算品茶。

茶道的三个层次

唐朝还有个诗人叫皎然,他把品茶的意境细分为三个层次,是茶话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首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关于松树的诗句篇7

一、托物言志类

咏物抒怀或托物言志的古诗词,是考查得最多最频繁的一类古诗词。如今年竟有多达7套试卷(全国卷Ⅰ、上海卷、山东卷、重庆卷、辽宁卷、浙江卷、四川卷)都是考查这类古诗词。下面我们以全国卷Ⅰ的真题为例,来说说此类古诗词的备考情况。

【真题剖析】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10年全国卷Ⅰ)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

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

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

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注释】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⑴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

⑵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⑵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

此诗写得非常形象,你看,那只素蝶,它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藏在绿叶之中的黄雀,它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全诗采用细节描写,写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并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很明显,这是托物言志的一种写法,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隐喻着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的深意。

【备考策略】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抓住这些方面去解读就能较快地入题。

【备考训练】

比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韩山书院新栽小松

丘逢甲①

山林鳞鬣②尚参差,

已觉干霄势崛奇。

只恐庭阶留不得,

万山风雨化龙时。

【注释】

①丘逢甲:台湾著名诗人。②鳞鬣:鳞与鬣,鳞指松树皮与树干,鬣喻松枝。

①这两首应该是什么诗呢?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

②“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这一联中最精彩的字是哪个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

③请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简要分析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

二、写景抒情类

山水田园或写景抒情的古诗词,也是常常用来测试的一类古诗词。今年全国卷Ⅱ、北京卷就测试了此类古诗词。下面我们以全国卷Ⅱ的真题为例,来说说此类古诗词的备考情况。

【真题剖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10年全国卷Ⅱ)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

酒阑无奈客思家③。

【注释】

①本诗约作于皇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

⑵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①表现了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表现了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⑵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备考策略】

山水田园或写景抒情诗,往往是先写景,后抒情,就一般而言,景物描写中虽然融注了诗人的情感,但要品出景中之情,必须对全诗传达的情意有一定的把握,才能因景悟情,探明奥妙。读此类诗直奔抒情句可以快刀斩乱麻,可以较便捷地观照诗人内心世界。虽然说抒情的形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之分,但较之写景句,抒情句是诗歌情感之所在,所以,抓住了抒情句,就能够快速地入解。

【备考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爱杀江南!

⑴这首元曲在景物描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

⑵古代诗歌的意境,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分别。你认为此曲属于什么意境?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

三、酬赠送别类

今年有3套试卷(江苏卷、天津卷、江西卷)测试了酬赠送别类的古诗词。下面我们以江苏卷的真题为例,来说说此类古诗词的备考情况。

9.【真题剖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⑴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⑵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

⑶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⑵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⑶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

我们分三点说,⑴“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⑵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⑶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

【备考策略】

酬赠送别古诗词往往有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抓住这些方面去解读就能较快地入题。

【备考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②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③,尊前茸帽风欹④。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妓。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⑤。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释】

①陈君衡:名允增,号西麓,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宋亡后,曾至元大都,不仕而归。②朝天:指朝见天子。③宝带金章:官服有宝玉饰带,金章即金印。④茸帽风:《北史・周书・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⑤方回:贺铸字。周密此处以方回自比。

①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下阕词的词意。

答: 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是矛盾而复杂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呢?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

四、思亲怀远类

今年有2套试卷(广东卷、湖北卷)测试了思亲怀远类的古诗词。下面我们以广东卷的的真题为例,来说说此类古诗词的备考情况。

【真题剖析】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2010年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①。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②。

【注释】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⑴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答:________________

⑵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答: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⑵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解析】

这是一首思亲怀远的词。要解答两个提问,必须初步地读懂原词。第一问是鉴赏字词,第二问是解说词的上下片大意。解题的时候,要善于联系注释和提问本身来思考,调动以往的知识积累,全面综合地考虑,切忌片面和慌忙。

【备考策略】

思亲怀远类的古诗词,在写法上,往往会写景物,诗人们往往会触景生情,感慨万端。有时,现在中无法出现的场景,作者往往就会到梦境中去寻找,这样的话,写梦写虚,这就往往是这类古诗词的特点。抓住这些方面去解读就能较快地入题。

【备考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简析“江上秋风动客情”一句,说说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客情”。

答:________________

②清人陈廷焯认为“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

五、羁旅行役类

羁旅行役诗词往往是写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的,是写其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的,往往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对亲人的思念等等。下面我们以今年湖南卷的真题为例,来说说此类古诗词的备考情况。

11.【真题剖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2010年湖南卷)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释】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⑴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

⑵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⑵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

第一问:南宋陆游,大家非常熟悉,考核点在于“炼字”。“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第二问: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板,就能很快搞定。

【备考策略】

羁旅行役类诗词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等。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这类诗词,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词,有时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备考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释】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_______和_______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

六、征战戍边类

今年有2套试卷(新课标卷、安徽卷)测试了征战戍边类的古诗词。下面我们以安徽卷的真题为例,来说说此类古诗词的备考情况。

【真题剖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2010年安徽卷)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释】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⑴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

⑵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⑵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

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备考策略】

征战戍边的古诗词,往往以边塞***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词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这是读懂此类古诗词的大方向。

【备考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

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⑴从诗的前两来看,写的是一种什么景?其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

⑵解释前后两句的内容,然后说说其形成的关系以及诗歌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

七、求仙探访类

古代有很多求仙探访的诗词,命题者也常常命制此类古诗词来测试应试者。下面我们以福建卷的真题为例,来说说此类古诗词的备考情况。

【真题剖析】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10年福建卷)

访隐者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寒云抱泉石①。

山翁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②。

【注释】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⑴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1分)

⑵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

答:________________

⑶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参考答案】

⑴踏⑵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⑶A

【解析】

第一问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第二问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第三问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备考策略】

当爱妻、亲人等的离去,或者作者自身的抱负、理想、壮志等得不到实现时,诗人们往往就会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亲人等在梦中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理想,这类诗词就是悼亡或游仙诗词。而探访诗词常常写探访某隐者、探访某长者等,往往是探访未遇,诗人便借此以抒发自己的情怀。从这些方面,可以比较快地读懂此类古诗词。

【备考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①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释】

①华表:是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示道路的木柱,也指设在宫殿、城垣、桥梁或陵墓等建筑物前作装饰用的巨大石柱。

⑴这首词借写秋景以抒发一种什么情感呢?写出了秋的什么特色?请结合词的上片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

⑵全词隐含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想法和情感呢?哪一句词最能显示?

答: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托物言志类】

①托物言志诗(或借物抒怀诗、托物讽喻诗)。写法上的特点:都是前两句描写景物,后两句抒情议论。②刺:这两句诗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了松树小时的特性、以及它在不被关注的环境中渐渐成长的过程,它刚刚出土时,被周边的杂草深深地掩盖着,尽管不被人识,它依然表现出了特异的品格,长着一个“刺头”,一个“刺”字,就把它的不同凡俗的特质鲜活地表现了出来。③杜荀鹤的《小松》:既有对小松的赞誉――虽历经磨难却绝不放弃成长和进取,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实现了生命的顶峰价值;又含有一种讽刺和感慨的复杂感情,它讽刺的是社会对小人物的成长缺乏关注与培养,大人物往往不能慧眼识人,不能在小人物还胸怀凌云志的时候便将他选,感慨的是,为什么总是在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后才能被人发觉与接纳,为什么不能有伯乐,在其弱小的时候便将它们挖掘出来呢?这首诗也是作者借用“小松”来哀叹自己。丘逢甲的《韩山书院新载小松》:小松新载就显示了其不凡,它虽然长短、高低不齐,但已是“冲云霄”的奇特不凡了,诗人把他的凌云壮志都托付于“新载小松”了,寓意着作者也要像小松一样,大展其万里之宏***――收复被日本侵占的台湾宝岛。

二【写景抒情类】

⑴①空间转换,时远时近:作者的眼睛和画笔起始于望大江远山,然后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忽儿又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收回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景,便一览无余了。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招展,又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①②两种答案,答出其中一种即可)⑵此曲应理解为“有我之境”。这首曲看似客观描写,但实际处处有我。如“看沙鸥”之“看”固然是“我”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之“淡”也包含着作者的感受和评价。七句写景中没有作者表赞叹一字,但笔笔都像用蘸满了爱的浓汁画出来的,否则哪能这样美丽与可爱!(大意对即可)

三【酬赠送别类】

①上阕是对送别场景的铺陈及对别后情景的想象。下阕主要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远去的伤感和对友人出仕新朝的担心与不满等复杂的心情。②从字面看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极为真挚恳切的怀念之情,但如果深入体味,就不难悟出,这里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那就是作者担心友人到了北方,有了高官厚禄,忘怀自己,忘怀故国。这就不仅表达了身为遗民的惨淡心情,而且含蓄地透露出对友人仕元的不满,这首词在送别诗词中是颇具特色的,写送别而通篇贯穿着深切感人的故国之思,作者既写眼前实景,也写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其中既有送别友人的不舍和伤感,又有对其屈身仕元的不满,还有对南宋灭亡的怅恨,正是这种复杂的心理,使得这首词没有像一般送别词那样只刻画离愁别绪当然也没有对友人的明显指摘,而只有借描写送别情景、抒写相思离愁,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思亲怀远类】

①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和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②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将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凄然情伤、低回不已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五【羁旅行役类】

⑴屈原、白居易⑵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六【征战戍边类】

⑴衰败之景;目的是用衰败之景来衬托人的昂扬、欣喜之情。⑵前两句写从***的将士面对的极为恶劣的环境。莽莽的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了,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树梢被狂风折断。后两句写,在这样恶劣的风雪中行***将士不但没有退缩,而且举着成行的红旗,吹着横笛正在向山峰行进。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反衬出士兵们高昂的士气,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精神。如果是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环境,便难现行***将士昂扬的士气和无畏的精神。

关于松树的诗句篇8

古诗词是人类文化艺术长廊中的明珠,也是人类美好情感的结晶。教师教育学生学好古诗词,对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在此,笔者就初中阶段古诗词的教学浅说己见。

一、品味古诗词中的音韵美

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重视读的环节,要指导学生多读、美读、反复动情地读。“高声朗诵,低声漫吟,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以畅其气,以玩其味。”诵读是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领悟诗歌情感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少讲多读,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原则。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充分显示出古诗词的音韵美,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从而激发情感,获得艺术享受。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采用叙述、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了一幅富有气势、风格奇峭、色彩绚丽的画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把雪洁白、鲜润的特点写得形象生动,也给边塞增添了活力。“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蹄处”,情景交融,给人以无尽遐思。这些只有通过反复地朗诵,才能体会到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二、感悟古诗词中的情感

诗歌尤其要重视它的情感感染力。读诗时要充满感情,领悟诗的情感,这样才会受到启发,受到震撼,引起情感的共鸣。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从秋风吹破茅屋开篇,在叙述了屋漏难眠、彻夜寒雨之后,由己及人,想到丧乱之中的贫苦人士时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在铿锵有力的诗句中奔涌出来。又如《春望》,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国都残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触目惊心。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把国和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诗中体现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高尚的爱国情操,这种无私的情感让学生怎能不受到震撼?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申:那么,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又该如何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呢?这样,诗歌的主题就得到了升华。

三、体会古诗词中的***画美

笔者在教学古诗词时,在抓好重点字词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韵进行再创作,即根据原诗写散文诗片段或作画,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学生创作的欲望。因为许多事物往往是无声胜有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尤其是对古诗词的理解。如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笔者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明暗、动静、构***、画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让学生感知这幅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所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切又笼罩在月光下,别有一番奇丽的朦胧美,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莲动”动静相生的动态美,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笔者要求学生把想象中的画面用***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的想象欲望被唤起,纷纷投人画画。在他们的笔下,一座茅屋背靠起伏连绵的大山,山中松树青翠茂密,山泉飞瀑,一轮圆月悄然爬上山头。茅屋左侧是一片碧绿的竹林,竹林里一群姑娘手挎着衣篮,笑着走着。茅屋右侧是一条开满了荷花的河流,河流中有几叶扁舟正推开荷叶,顺流而归。学生通过想象很好地体会了王维的诗情画意,深刻地理解了诗中宁静恬适的意境,同时又培养了想象力。

四、创设情境以再现意境

关于松树的诗句篇9

一、考点解说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加以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例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又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这一“闹”字把春意盎然写得形象生动,读者的心中似乎想到了蜂来蝶往,雀跃枝头的情景。

“诗眼”分“句中眼”和“篇中眼”。所谓“句中眼”,是指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性的字,“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所谓“篇中眼”,往往就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篇中眼”有的是词、短语,有的则是一个句子。

二、典题分析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2014年湖北卷)

分析:本题考查“篇中眼”,诗题“早发”,即“早晨出发”的意思。回答此题,首先要考虑有哪些事物可以表现出发时间之早。由此结合全诗,找出能够体现“早”的关键词语,如“灯残”“酒醒”“闻鸡唱”“独向长空”“微有路”等,然后条理清晰地描述出来。

答案: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2014年四川卷)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考查“句中眼”。山是四时、朝暮都存在的,晦明朝夕,仪态万方,决非“常带”斜阳之色。诗人这样说,无非表明,他只是在这暮色苍茫之际才远眺寒山,这时的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诗人面对这“寒山”“斜阳”不免生迟暮之感。更何况山高秋晚,望之一派森森寒意。下句“新月”,是上弦的如钩的月亮,很快就会西沉,而现在却偏偏照临在落叶的疏林之上,诗人看了那些落叶,已不胜摇落之悲,更何况又敷上新月的凄迷昏黄之色?一个“偏”字,正和苏轼中秋词“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的“偏”字同一意蕴,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怨悱惆怅。

答案:“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2014年全国卷)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考查“句中眼”。在诗中,“过雨”暗示刚刚遇雨。诗人仅仅用一个“过”字表示雨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凸显出来。“随”字则极为简洁地表现出诗人随山转折、山道迂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的情境。回答此题,要重点体会“过”字与“随”字有何表达效果,放到具体的诗句中加以品味。

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三、方法指要

1明确类型。分清诗眼是“句中眼”还是“篇中眼”。

关于松树的诗句篇10

关键词:题画诗

咏画诗

传神

意蕴

顾名思义,题画诗是指题写在绘画作品上的诗,咏画诗则主要是描写或咏叹画境的诗。唐代的绘画艺术成就很高,出现了大批著名的画家,有名姓可考的多达四百余人。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吴道子、周昉、王维、李思训、曹霸、韩干等,更是创立画派的大师,在人物、山水、动物等方面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这些绘画作品为人们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文化积累和艺术素材。因此,题画、咏画诗在唐代得到了高度发展,成为了唐代诗苑中璀璨的明星。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题画、咏画诗不仅要勾勒出画面的主要内容,传达出蕴含的意境,还要保持一定的***性,当离开画面时,仍能带给人们***的艺术感受。在这一方面,杜甫的题画、咏画诗显示出了高深的造诣。胡应麟就曾说过:“题画自杜诸篇外,唐无继者。”

杜甫的题画、咏画诗留传下来的有二十多首,这些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题咏画鹰、画马、画鹘、画松、画山水等等,诗人不仅以生动精炼的文字再现了画面形象,而且通过想象对画面作了时空的延伸,为画境作了更好的诠释,使画面更加生动丰满,意味隽永。

一、传神的描绘

杜甫所题咏的绘画作品至今已很难见到了,但正是有赖于这些诗,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卷。

1.精炼的勾勒

描摹事物贵在传神,杜甫以精练的笔墨,不仅生动地勾勒出画面形象,而且充分地表现了其中活跃的气氛,使其所写之物栩栩如生,跃然眼前。如《画鹰》中“素练风霜起”一句仿佛使人看到白绢之上的雄鹰卷起了一阵风霜,何等的威猛、肃杀;《天育骠骑***歌》中“卓立天骨森开张”一句,使我们看见了一匹有着卓然***的身姿、矫健的骨架的雄杰骏马。再如,《丹青引赠曹霸将***》“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一句中的“毛发动”三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褒公鄂公雄姿英发的英勇气概。

绘画最重视的是点睛之笔,正所谓眼睛是心灵之窗,我国自古就流传着“画龙点睛”的故事,在绘画中的传神之笔往往是通过眼睛表现出来的。杜甫的题画、咏画诗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如《画鹰》中“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苍鹰,凝神注目,仿佛时刻准备出击;《天育骠骑***歌》写骏马“眼有紫焰双瞳方”,炯炯的双瞳仿佛燃烧着“紫焰”,我们似乎看到了千里马剽悍无敌的雄姿。正是对眼睛的传神描绘,寥寥几笔便使得鹰、马等物神情毕现,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新颖的比喻

杜甫的题画、咏画诗中的比喻常常是匠心独具,新颖而传神的比喻使画面形象更加丰满、动人。如在几首题画松的诗中,作者在“偃盖反走虬龙形”(《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一句中以“反走虬龙”来比喻松枝的曲折桀骜,在“白摧朽骨龙虎死”(《戏为韦偃双松***歌》)一句中则以龙、虎死后的“朽骨”来比喻奇特古怪的松树枝干。这些比喻奇特而且贴切,将松枝盘旋倔傲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在进行比喻时,不仅把握了本体和喻体形状上的相似,更重要的是提炼出了它们的神似之处。如在几首写画马的诗中,作者在“斯须九重真龙出”(《 丹青引赠曹霸将***》)一句中以来自九重天外的“真龙”来喻马,在“人间又见真乘黄”(《韦讽录事宅观曹将***画马***歌》)和“欻见麒麟出东壁”(《题壁上韦偃画马歌》)这两句中则分别以“乘黄”和“麒麟”来喻马。作者正是通过“真龙”“乘黄”“麒麟”等神兽来表现骏马的非凡气势,而这些神异之物虽形状不尽相似,却都能传神地表现出骏马矫健的气势和非凡的体格。正是这些神来之笔,使得杜甫题画、咏画诗中的比喻新颖奇特且倍感传神。

3.侧面的表现

除了精练的勾勒和新颖的比喻之外,杜甫还常常采用侧面表现的手法,也就是从观画者的感觉上下笔,构成对画面形象的烘托,以突显画的生动和逼真。这其中不仅包括作者自己的感觉,还包含着其他观画者的感觉,甚至其他动物的感觉。

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中,作者写了自己看到这幅山水画障时不禁产生了疑问:“堂上不合生枫树”,怎么堂上生出枫树来了呢?接着,作者写自己来到这幅画障前的感受:“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仿佛置身于山川秀美的天姥山下,耳畔似乎传来了声声猿鸣。这样的描写,使人身临其境,仿佛感受到了那幅生动的山水画。又如,《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十韵》中,作者写了看到画中之景后“直讶松杉冷,兼疑菱荇香”,仿佛从画面的松杉中感受到了丝丝凉意,甚至怀疑从菱荇中嗅到了阵阵香气,使人通过描写对画面有了直接的感受,从侧面烘托出了画面形象的生动逼真。

还有些诗描写了其他观画者的感受。如《姜楚公画角鹰歌》写“观者贪愁掣臂飞”,观画者贪恋这画中的角鹰,生怕它从手中飞走了。再如,《画鹘行》中表现画中的鹘生动时,写了“乌鹊满樛枝,轩然恐其出”一句,即庭院树上的乌鹊都惊恐万分,生怕它从画中飞出来。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使人们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画面的魅力。

二、深远的意蕴

1.时空的拓展

杜甫的题画、咏画诗并没有把目光单纯地定格在画面上,而是通过独特的想象,对画面形象进行了时间上的延伸和空间上的扩展,利用文学创作的技巧,使画面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如《画鹘行》中描写“侧眼看清霄”的苍鹘,一旦飞举便是“人寰可超越”,由侧眼望天到翱翔九天,甚至可以超越人寰,这种时间的延展,传神地勾勒出了鹘的英姿。再如,《姜楚公画角鹰歌》中“楚公画鹰鹰带角,杀气森森到幽朔”一句写出了角鹰的杀气纵横一直延伸到“幽朔”,与遥远的朔方的肃杀之气融为一体,这种空间上的扩展使角鹰的杀气更加肆意。

杜甫这类诗,虽是题画、咏画之作,却没有停留在画面上,在时空上大大开拓了意境,揭示了绘画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并且作为文学作品有着***的审美价值。

2.情感的沉淀

宋人周紫芝曾说过:“少陵有句皆忧国。”其题画咏画诗当然也不例外。在这些诗中,杜甫同样也寄托了凝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感。他常常是因画起兴,借题发挥,把对时局的忧虑、对世态的感叹、对报国的希冀等等情感沉淀在这些诗中。正是这些情感的积淀,使得画的韵味更加深化,诗的意义更加深远。

杜甫的这类诗通常是先描绘画面形象,因画起兴,由画中之物联想到现实之物,借物言志。如《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作者先以激昂的笔墨赞美了骏马的飒爽英姿和非凡的气势,最后两句“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却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是作者联想到了国家危难,急切需要那些如骏马一般的英雄志士,投身于拯救“时危”的斗争当中,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思和救国之念。

另外,在这类作品中,还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报国无门的悲愤。如《天育骠骑***歌》描写了一匹久负盛名的千里马,却是“年多物化”终于老死,这时作者不禁感叹:“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当今世上难道就没有千里马了吗?当然不是,但既没有善于相马的伯乐,也没有善于驭马的王良,纵然是千里马也难逃怀才不遇、老死荒野的厄运,徒然留下个“形影”罢了。这些诗句深刻反映了国家***、朝***昏暗,有志之士遭际坎坷、报国无门的社会现实。

杜甫的题画、咏画诗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审美感受,不仅传神地再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卷,更以其意义深远的内涵打动着人们的心。在这类诗作中,我们同样能体会到杜甫那真挚的情感和忧国忧民之心。也正是这个原因,杜甫的题画、咏画诗以其独特的魅力散发着耀眼的艺术光芒。

参考文献:

[1]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2]韩城武.杜诗艺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陈伯海.历代唐诗论评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松树的诗句10篇

学习

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小学二年级体育第一学期工作总结,体校学生毕业个人总结。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

学习

周文化论文

阅读(15)

1.2持续增长模式持续增长模式是指在两个企业文化生命周期结合处,通过进行合理、有效的企业文化创新,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不至于使核心竞争力因其他原因而大幅下降。1.3循环往复模式循环往复模式是指两个企业文化生命周期结合处,由于企

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10篇,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感悟与收获,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感悟。讲诉后情绪的表现后,**老师又带领大家一起观看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宣传片。通过观看宣传片后,老师让孩子们明白,情绪对每个人的身心

学习

大学生贫困证明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贫困证明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贫困认定证明模板,大学生贫困证明怎么填章。兹有我镇(县)___________(具体地址)村民(居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子(女)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大学录龋该生家庭___________(家庭

学习

分组讨论发言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分组讨论发言稿,内容包括分组讨论经典发言,分组讨论个人发言材料。**********此次***代会上,***书记代表市委所做的报告非常精彩,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报告。报告对**过去五年成就的总结实事求是,全面展示了**追赶跨越

学习

心累的说说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心累的说说10篇,内容包括心累的句子4个字,心累的说说文案。4、到了现在这个年纪,谁都不想再取悦了,跟谁在一起舒服就和谁在一起,包括朋友也是,累了就躲远一点。5、爱上一个人并不可怕,怕的是一发不可收拾,分手并不可怕怕的是一直

学习

一年级入队家长寄语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一年级入队家长寄语,内容包括一年级少先队入队家长寄语,一年级学生入队家长贺词。二、营造氛围,开展活动在学校团委的安排下,各班级通过周一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向学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班主任老师利用班队会,说明此项活动的目

学习

好习惯伴我行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好习惯伴我行10篇,内容包括好习惯伴我行绘画,好习惯伴我行2000字。下面请大家看一看我播种的好习惯树:第一颗果实树:讲文明,讲礼貌。第二颗果实树:尊老爱幼。第三颗: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第四棵树:勤俭节约。第五棵树:讲卫生。

学习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内容包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完整版,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发言稿。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已进入尾声,但收尾不是收场,还有许多后续工作需要继续落实。实践表明,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

学习

保龄球规则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保龄球规则10篇,内容包括保龄球玩法规则介绍,保龄球天津规则。保龄球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抗争性和技巧性,给人以身体和意志的锻炼。由于是室内活动,不受时间、气候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也不受年龄的限制,易学易打,所以成为男女老少

学习

关于自信的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自信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我多了一份自信作文,什么让我更自信作文。曾几何时,我就是一个没有自信心的女孩。记得那一次运动会,全年级举行八百米接力赛跑,老师挑选好参赛的男生之后,就开始挑选女生。“十一个,十二个,十三个,十四

学习

人物描写的作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人物描写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描写人物神态的作文,描写人物特点的作文。外貌描写是描写人物的一种常见手法,外貌的描写必须抓住人物外貌特点,才能更好地表达人物的内心和性格,有利于烘托人物的精神品格,塑造人物的灵魂。例如,“我

学习

消防安全责任制度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内容包括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幼儿园。四、社区居委会每年应和社区内非消防重点单位、个体工商户和物业管理公司签订年度《消防安全责任书》。五、实行承包租赁或者委托经营、管理时,当事人双

学习

嘉年华活动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嘉年华活动10篇,内容包括线上嘉年华活动,嘉年华活动主题名称大全。健康社区、公益行为通过参与、支持这样的活动,有利于企业与***府或社会团体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创造出更有利于企业生存的社会环境,而这是通过一般的纯粹商业性

学习

战争的诗句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战争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战争的诗句,战争诗词100首。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____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

学习

星星的诗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星星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星星的诗句,星星的诗句现代诗。4、星楼望蜀道,月峡指吴门。万行流别泪,九折切惊魂。5、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咏雪诗句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咏雪诗句10篇,内容包括咏雪诗词二十首,咏雪诗句注释。2、《雪晴晚望》[唐]贾岛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3、《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

学习

杜甫的诗句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杜甫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杜甫的诗句小学,杜甫春天的诗句。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

学习

暗恋的诗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暗恋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暗恋的诗句古诗,暗恋诗句经典语录。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最根本的特点是把作品看成***存在的实体的文学本体论。新批评的本体论认为,作品是文学活动的本质与目的,作品应

学习

冬至的诗句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冬至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冬至原创诗句有哪些,冬至祝福语诗句。4、去年至日犹从俗,今年至日曾无肉。——王洋《近冬至祭肉未给因叙其事》5、茅斋寄在少城隈,冬至阳生春又来。——黄佐《至后诸郎中子兴过草堂寻梅登玄览台循城墙

学习

爱国古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爱国古诗句10篇,内容包括爱国古诗长句,抒发爱国情怀的古诗句。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

学习

勤奋学习的诗句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勤奋学习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勤奋学习的诗句,赞小孩勤奋学习的诗句。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做事前总爱沉溺于幻想,天马行空,想入非非。却从不付诸行动去追求,去拼搏。不知是哪位诗人,为了讽刺这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写出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