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翻译10篇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篇1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3、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来源:文章屋网 )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篇2

内容摘要:本文从旅游景点翻译目的出发探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归纳景点名称的特点和功能,提出“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标准,以及为达到这一标准在景观名称翻译中所实践的模糊对等的翻译原则,最后考察景观名称翻译中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旅游文化观 景点名称 标准 模糊对等 策略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点的翻译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浩如烟海的旅游景点汉译中,最先跃入西方游客眼帘的就是景点名称的汉译英。旅游景点的英译名犹如人名,好的译文可以瞬间抓住游客眼球,打动游客心理,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译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中西方语言文化及审美的差异的存在,译文质量良莠不齐。旅游景点名称的误译、乱译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景点翻译的整体质量,妨碍了旅游文化的传播,破坏了西方游客的审美感受,他们想通过旅游了解异域文化的目的也受到了影响。本文拟从旅游翻译的文化观着手,阐述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和模糊对等原则。

旅游翻译的文化观

旅游与文化。高速发达的现代交通与通讯、日趋繁荣的现代商品经济,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旅游已经不仅仅是“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构成了现代旅游的主要内涵。因此,旅游不仅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崔进,2001)。从古至今,许许多多文人墨客都曾游历名山大川,创作出许多名篇佳作,从中可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瑰丽,中华文化的灿烂和艺术家的情怀。旅游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人的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现代人喜欢旅游,不仅是他们想摆脱高度社会化的生活和紧张的工作环境,还因为他们想通过旅游了解更多的华夏文明和异域文化。旅游景点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是文化的标记,都与某一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风俗有关,让游客们在旅游中身临其境地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有的景观还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的***治、***事情况,如兵马俑、焚书坑、赵武灵王丛台、万里长城、武侯祠、十三陵、故宫等;有的景观有深厚的宗教文化背景,如文殊院、乌尤寺、三清宫、长春观、归云寺、白马寺、龙门石窟、云岗石窟等;有的景观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有关,如白龙洞、虎跑泉、舍身崖、洗象池等;有的景观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足迹,镌刻着他们的诗联、字画,如东坡载酒处、唤鱼池、文赤壁、杜甫草堂、吟诗楼、岳阳楼等;有些景观承载的文化信息并不是单一的,如“乌尤寺”既是佛教文化景观,又与民间传说有关。所以说,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景观游览可以丰富游客的文化知识,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

旅游翻译的文化观。旅游景观深厚的文化内涵对翻译的启示是:翻译离不开文化语境,这也是翻译文化观的一个体现。翻译的文化观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90年代文化成了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以苏珊•巴思内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强调,翻译的本质是“文化翻译”;正如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A.Nida)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诚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不存在,而翻译涉及两种语言,这两种语言必然受到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影响。奈达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信仰和习俗的全部”,而信仰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的,语言又是记载习俗的重要工具。从前面的景点名称可以看到,许多景点名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反映。

旅游翻译的审美观。旅游翻译的审美观体现了翻译的文化观,因为审美情趣和意识形态沉淀于一个民族的心理深层,从而形成最高层次的具有最强烈的文化色彩的认知语境。许多景点名称具有美学特征,承载着朦胧的美的意境,可以唤起游客美好的联想或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因为语言文化不同,汉语景观名称中的模糊语在英译时要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考虑汉语模糊语所创造的形象、喻义和修辞色彩,还要尽可能体现译语的民族特色、地域色彩、接受心理和表达习惯,这样才能达到最深层的文化交流(包惠南,2003)。

模糊对等的翻译原则

首先,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语言不是翻译的主要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译者的增删变动,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下文化制约的结果(方梦之,2004)。持有翻译文化观的林语堂先生,在翻译理论上提出“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即“翻译的各种策略以服务于文化传播的目的为前提,兼顾目标语的语言形式和目标语读者认知语境”(陈福康,2000)。景观名称中存在大量的语言模糊现象,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景观英译名应最大限度再现原名的文化内容,同时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有:“照道家的返自然和宇宙之能生存全恃“阴阳”二气交融的说法,露水实在是天地在夜间和融后的精灵。”(With Taoist insistence upon return to nature, and with its conception that the universe is kept alive by the interplay of “the male and female forces”,the dew actually stands for 'jice of heaven and earth' when the “two principles” are unified at night.)林语堂没有将中国道教术语“阴阳”译为“yin”和“ yang”,而是译为“male and famale forces”和“two principles”(神),因为音译的“yin”和“yang”对于一般的西方读者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林语堂的译文照顾了西方读者的认知语境,且 “principles”是基督教中的神,便于译语读者理解。归化可以迁就译文读者,但却改变了原文中的中国宗教文化色彩,但从林语堂对译文的处理方式中可以看到“忠实、通顺和美”原则的实际运用,即在“忠实”和“审美(心理)”之间求得平衡。

其次,面对汉语景点名称中大量的模糊语言,译者在理解原文和表达时采用模糊思维方式即联想。译者通过联想,即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抓住原文中那些具体、鲜明和生动可感的形象展开语义联想产生联想意义,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模糊词语的适用范围,即从有限的、简洁的、令人遐想的语言中产生出一个无限的、丰富而复杂的世界(黎千驹,2006)。此外,不同的译者可能由于职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社会经历、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语境里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联想。

最后,译者通过模糊思维之后来表达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传播中华文化。译者把自己从原文中所理解的内容用译语写出来,在表达过程中译者需要经常想着读者,考虑如何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传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理解正确不意味着表达正确,在表达上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刘在良,1999)。对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也是表达语言模糊性的一种体现。译者在表达过程中展开联想,有些联想不一定提供现成的译法,但可以引起其它联想,间接有助于理解和表达,或可激发想象和思考(方梦之,2004)。

奈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功能对等原则,即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跟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相等。为达到动态对等,译者要从各种译法中挑选最接近原文效果的译法。然而,译文是否能达到动态对等是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的,如上所说的原文本身的可读性、不同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与表达策略以及译文读者不同的认知环境。所以说,动态对等不可能百分百做到,只能是接近对等或模糊对等。

模糊对等原则的运用

景点通常分为自然景观景点和人文景观景点,两类景点均由专名和通名组成。专名是景点名称中标识某一特定景观的独特名称,它通常用表示方位、动植物、颜色、物产、建筑物、地貌、宗教术语、或以人名、事物形状命名,如清西陵、清东陵、紫竹林、皇帝陵、三峡、娲皇宫、杜甫草堂等;通名则是标识景观类别的名称,如标识自然景观的江、河、湖、海洋、岛、港、湾、山、岭、峰、峡、坝、林等,标识人文景观的亭、阁、楼、宫、殿、廊、庙、塔、府、陵等。对景点名称翻译常用的策略是音译、直译、意译、音译加意译,音译加注释等,本文仅就其中的直译、意译和音译进行分析,探讨这三种翻译策略对“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及模糊对等原则的体现。

音译或音译专名、意译通名。音译是在英汉两种语言存在语义空白,翻译不可能直接从形式或语义入手时采取的方法,如:Emeishan, Daduhe,Qingchengshan,Baoguosi.或Emei Mountain,Qingcheng Mountain 和Baoguo Monastry.这些译名对西方游客来说,文化信息含量太少,无法满足他们文化旅游的需要,但音译可以保持原名中原汁原味的中国发音,增加西方游客的新奇感。采用音译的专名多是人名或已失去原来的文化内涵的地名,如郑成功纪念馆(Zhengchenggong Museum)、杜甫草堂(Dufu Thatched Cottage)、薛涛井(Xuetao Well)、海师堂(Haishi Hall)、燕尾山(Yanwei Hill)、鼓浪石(Gulang Stone)、九日山(Jiuri Hill)、南山寺(Nanshan Temple)、泰山(Taishan Mountain)、岷江(Minjiang River)等。采用音译或音译专名、意译通名的翻译策略,是“忠实”原则的体现,原景点名的方位标识作用体现在译文里,人名翻译名从主人。由于文化差异,“杜甫草堂”在西方读者认知中产生的语言模糊乃至意境模糊,翻译时采用模糊对等,音译为“Dufu”;燕尾山、鼓浪石、九日山就中国读者而言是模糊语言,不会有人认为某地真有九日,也没有人关心燕尾山是否因山似燕尾而得名,故音译体现了“模糊对模糊”的翻译原则。泰山(Taishan Mountain)、岷江(Minjiang River)的原名中的专名同时音译和意译,读起来上口,体现了翻译“通顺”的原则。

直译。直译可以保留原名简短的语言形式,同时保留原名的深刻的内涵,如桃花溪(Peach Blossoms Stream)、白云山(White Cloud Hill)、迎客松(Greeting Pine)、慈光阁(the Mercy Light Temple)、紫竹林(Purple Bamboo Grove)、黑龙潭水库(Black Dragon Pond Reservoir)等。采用直译策略可以保留原文朦胧的、美的意境,可以激发译文读者的想象力,不同背景的读者产生的联想不尽相同,但直译却可以达到再现原名的审美效果,尊重译文读者的审美感受的目的,是翻译“美”的原则的体现,也体现了模糊对等原则。

意译。意译可以保留原名的文化内涵但不遵守原名的语言形式,如天坛(the Altar to the Gods of the Soil and Grain)、养心殿(Hall of Mental Cultivation)、颐和园(Summer Palace)、金銮殿(Throne Hall)、瑶池(Lake of Immortals)、锦绣谷(Valley of Splendor)、万年寺(Longlife Temple)等。意译的结果是精确对模糊,原名语言是模糊的,译文精确。意译多是由原名的非本义词引起,如峨眉山一个重要的景点“万年寺”,是古代的一个官员为母亲做寿,希望母亲长生不老而修建的寺庙,“万年”是比喻,同样,“金銮”也是比喻,译名明确了原名的文化信息,体现了翻译“忠实的原则”。

总之,景点名称翻译的模糊对等原则使景点名称翻译的操控更具灵活性,可以充分体现“忠实、通顺和美”标准。这一原则的运用为实现旅游翻译目的即传播华夏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模糊对等原则也考虑到译文接受者的审美和认知以及译者的主观因素。

参考文献:

1.Channell, J. Vague Language. Oxford:OUP.1994

2.Zadeh,L.A. Fuzzy Se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Cognitive and Decision Processes. New York: Accademic Press, 1965

3.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外文出版社,2003

4.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崔进.旅游文化纵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6.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7.余富斌.模糊语言与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8.林语堂. 越裔汉译.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篇3

一、模式名称

“意脉品析”散文教学模式

宋代无可《藏海诗话》有“意脉连贯”之谈,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则有“意脉直贯”之说。意脉,指诗文深层结构里蕴含的情感脉络,是作者的心路历程,如同经脉相连,贯穿全身,它使文章得以成为生气灌注的艺术整体。作者设计九曲幽径,而又禁口不言,要使读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其审美意境。(金元浦《文学解释学》)所以,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文教学十二韵》)在散文教学中,遵循情感思路,品析意脉,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层结构,深刻理解文本。

《记承天寺夜游》摄取一个短暂生活片段,叙事简净,写景如绘,抒情深微;表达了夜游之感悟、感慨,蕴含了贬谪中豁达乐观而随缘自适的情怀,也隐含了自我排遣的失意心境。文章意脉,于尺幅之内数经流转,由入夜之孤独、寂寞,而高兴,而又生落寞,而又再轻松、愉快;又及赏景而沉浸,而惊喜、赞叹,最后终结于顿悟、感慨。真是行止自如,摇曳生姿。课文最后的抒情,蕴含了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即辩证面对得失,依乎自然,返归本真,随遇而安,就能超然物外,超越人生困境,到达生命的自由境界。

二、基本环节

感受意脉——品析意脉——内化文情

(一)第一环节:感受意脉

这一环节,主要是整体感受,在初步感受内容时,感受思路,一是文本的外在结构;二是内在的情感线索。每一环节设计,又因具体课文而定。《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紧扣意脉,围绕夜游之“因”——“景”——“感”,设计“诵读:感受意脉”、“研读:领悟文意”、“美读:内化文情”三个主体板块,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情怀,提升阅读感悟,获得面对挫折的哲理启示。导入课文后,设计如下板块:

1.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目的在于因声求气,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熟悉课文内容。

2.结合注解理解文意,围绕“夜游”,在下面横线上分别填一个字,分别概括每小节大意,并指出运用的表达方式:

第1段:夜游之____________;

第2段:夜游之____________;

第3段:夜游之____________。

首先是对照注解读课文,这是学生自我理解的过程。因为课文注解较为详细,所以学生基本能够翻译课文,初步理解大意。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段意。这样也就理出了课文的写作思路:叙述夜游之因,交代背景和原因;描写夜游之景,蕴含惊喜之情,又生发了夜游的之感;抒写夜游之感,则很自然地表达了夜游的所感所悟。从表达方式上看,全文叙事、写景、抒情紧密结合,浑然一体。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梳理文脉,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而梳理文脉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感受意脉的过程。

(二)第二环节:品析意脉

这一环节,是整篇文章教学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品析要尽可能紧承第一环节,做到环环紧扣,环环相生。所以,第一环节设计,要为第二环节教学,埋好线索,做好铺垫。教学《记承天寺夜游》,在感受文脉的基础上,紧扣夜游之因——景——感,设计三步品析:

1.作者夜游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引导学生先发现,直接原因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再追问,为何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由这两问,带出全段品析:

“夜,解衣欲睡”,是全文意脉的起点。入夜不久即眠,本也正常;但对贬谪者来说,没有了送往迎来,就显得清闲,甚至有些无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色入户”,乃平常现象,何况既非望日,更非中秋,为何起行,而且是“欣然”的?看来作者并无睡意,只是闲无聊赖。由此就可体会到了作者“解衣欲睡”的孤独与寂寞。所以,可能觉得“月色入户”,如访而至,油然欣喜,而起行赏月。情绪由低落转而高兴。“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包含心理纠结,即渴望“与乐者”,却偏偏“无与乐者”。可见贬官于此,门庭冷落。虽有赏月之情,却又生落寞之感。一个“寻”字,也很有意味。张怀民是作者志趣相投的朋友,亦被贬谪黄州,暂寓承天寺。曾在黄州建亭,苏轼名之“快哉亭”。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称其“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馀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可见其旷达的胸怀、随遇而安的品格。而作者不是去“请”、“邀”,而是去“寻”,能不能寻着,也就说不定。由此,作者的落寞得到了更深的表达。“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为赏景做过渡,并暗示了立足点。“亦未”,渗透欣喜之情,因怀民似乎心有灵犀。(直称)“怀民”、“相与”,都显得亲切、友好。“步”,散步,显得闲适、自在。此刻的心情,又转为轻松、愉快。

这样学生在品味语言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变化,也就体会到了作者贬谪生活的孤独寂寞人生。夜游的原因,有喜爱月色,清闲无聊,孤独寂寞,排遣郁闷,寄情自然等;但孤独寂寞,自我派遣是主要原因。

2.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欣赏描写夜游之景的精妙之处。首先,让学生翻译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抓住“盖”字,理解先前所见,都是错觉,并指出两种错觉。然后提示欣赏角度,根据提示的5个词语——比喻、衬托、悬念、动静、照应,发现两种错觉对写景的妙处。这样可以明确学习目标,降低学习难度,形成学习板块,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同时,也尽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使其各有收获。

(1)比喻,原文“积水空明”,“空明”,清澈透明,以清澈透明的积水比喻月光,使皎洁的月光有了令人想象的形象性。用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强化月光如水的感受。

(2)衬托,原文以“藻荇”的影子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再以“水”的清澈透明,衬托月色的皎洁,两层衬托,更加突出了月色澄澈。

(3)悬念,比喻连用,似乎院中果真积满了清澈透明的水,而造成悬念,最后以“盖”,点出所谓“藻荇”,乃竹柏之影,给人恍然大悟之感,也暗示了作者的错觉的醒悟,对月色澄明的觉悟,对贬谪人生的感悟,饱含着惊喜之情;这就为下文抒发感慨,做好了铺垫。

(4)动静,原文“积水空明”,为静景;“藻荇交横”,“交横”,斜横交错,给人以动态的联想,蕴含着竹柏的摇曳之美。

(5)照应,“积水”的“积”,紧扣“庭下”,照应上文“步于中庭”,暗示了由中庭看庭下的立体感,又自然有了“水中”之感,更激发人想象月色泻满庭院的澄明景象。

3.领悟夜游之感,主要设计两项练习:

(1)第3段两个反问句表达的内容,并不合乎客观事实,你如何理解?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情由景生,感慨因赏景而来。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语气语意都显得十分肯定而强烈。但并非每夜都有明月,每处都有竹柏。这种情感体验的艺术表达与客观事实的矛盾,极力强调了美的事物,随时、随处都有,具有普遍性。因而,禁不住发出了意味深长的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根据第三段语境,补写句子:

每夜都有明月,每处都有竹柏,只是世人因为____________,所以不能欣赏到美好的事物,而我们两个闲人因为____________,所以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通过这样的补白,引导学生体会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怎样?更多的世人(与“闲人”相对的“忙人”)又怎样?根据语境可试作补白:“闲人”清闲,世人忙碌;“闲人”从容而优雅,可以脱离喧嚣与污浊,世人汲汲于名利,难免身心憔悴;“闲人”或许会有孤独、寂寞,但却能感受自然中的美好一切,世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无暇也无心欣赏生活中的美景,令人感慨而遗憾。

另一层含义是,自古以来贬谪者甚众,“如吾两人者”盖寡。比如柳宗元,他游小石潭的最终感受是“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内心充满着难以排遣的抑郁、凄凉。而作者的夜游却是审美的发现与享受——生活中美的事物普遍存在,对“闲人”而言,恰有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前赤壁赋》)。

这样,学生可以理解,作者夜游中能够感悟到,美的事物随时随地都有。虽然自己遭遇贬谪,却正好能有闲情逸致,欣赏到美好的事物,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作者正是以这样顺其自然,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修养了旷达的心胸,从而在孤独寂寞的贬谪人生中,感受到了生活快乐。

(三)第三环节:内化文情

如何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增进学生的语言积累,最基本手段,还是诵读。不过,这应该是设身处地的美读,也就是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达到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朗读过程中,尤其要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因为这是深化学生情感理解,促进文情内化的重要方法。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要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寂寞——欣喜——惊喜——感慨。具体来说,要把握住每段的关键词句,第1段交代时间句,宜读得平缓,“解衣欲睡”、“念无与乐者”,宜低缓,“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包含的欣喜之情,宜轻快;第2段前两句两种错觉,要读出宁静、沉浸之感,最后一句读出惊喜、兴奋之情,读出高潮;第3段前两句,要读出强烈的反问语气,读出一种顿悟感,后一句要读出意味深长的感慨。

当然,文言文教学还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兼顾文言词句的理解与掌握。为了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益,《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还更多地考虑了以下两方面:

一是“立体化”,主要指教学目标三维度立体构建,相互促进;教学板块设计有机联系而内容、层次、角度、方式不同的阅读活动,努力使不同学生都可以充分地参与,多方面获益;文本解读内容和形式兼顾,将文言文词句理解,随机融入语言品析之中,力求灵活高效。“立体化”旨在避免教学的狭窄化、片面化,增强学生阅读效益的综合性、整体性。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篇4

最初的佛经翻译,一般都不是由一个人所完成的,而必须要由几个人合作完成。据《出三藏记集》,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天竺竺佛朔口授,月支支娄迦谶“传言”,“授与”洛阳人孟元士,张少安“笔受”,四人共译《般舟三昧经》。所以《般舟三昧经》的译者虽然是支娄迦谶,但孟元士在“宣梵为汉”(即口头把梵文译成汉语)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月支高僧竺法护早期译经有《须真天子经》和《正法华经》。《须真天子经》的参译人,除竺法护本人外,还有“传言者”安文惠、帛元信,“笔受者”聂承远等;《正法华经》的翻译,帛元信与天竺沙门竺力共任“参校”、“重校”,另有“劝助者” (赞助者)六人。“传言”一职,支娄迦谶是自任,竺法护则是安排安、帛二人,可见早期的佛经翻译“传言”者不一定就是译主。“传言”的职责,既可以是像支娄迦谶一样“宣梵为汉”,也可以像安、帛二人一样参与译主竺法护初译文字的酌定,再“传”给“笔受者”。可见,早期的“传言者”要兼通汉语和梵语,才能充分理解梵语佛经的原本含义,并用准确的汉语翻译出来。

到了后来,译经程序有所简化。像竺法护所译的《净律经》,是由西域寂志“诵出经本”,竺法护宣译,聂道真笔受;《魔逆经》则由竺法护本人“争执梵经,口宣晋言”,聂道真笔受,没有“传言”,也没有“参校”。《普曜经》的参译人也只有笔受者康殊、帛法巨二人。

正是因为早期的佛经翻译经过多人之手,口耳相传,使它不可避免地使用了当时不少的口语词;又因为佛经原文中的某些词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词语,同时翻译者想保留佛经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因而也自创了相当多的词汇。这些词汇随着佛经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也日益扩大,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来有些高僧因为汉语水平特别高,例如唐代玄奘的译经,译文精美流畅,文言色彩浓厚,但是其中能够反映当时语言状况的口语词却较少。

从东汉以来,汉语从佛经中汲取了大量的借词。这些借词有一般的常用词,也有不少熟语。常用词,是某一个时代最常见的词,也就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如果我们把古今汉语打通而不局限于某一时代的话,可以看出其中来自佛经的词语仍然不少,例如以“魔”为语素的词就有一大批。魔,梵语mara的音译,最初译作“磨罗、魔罗”。梁武帝认为“字宜从鬼”,故专作“魔罗”,省作“魔”。“魔”意为杀者、能夺命者、障碍等,凡一切扰乱身心、障碍修行的事物均可称为“魔”。以“魔”为语素的词语主要有:魔子、魔女、魔国、魔民、魔***、魔界、魔宫、魔障、魔道、魔事、魔戒、魔网、魔缘、魔病、魔境、魔乡、魔鬼、魔力、魔掌、魔法、魔术、魔窟、魔方、魔头、魔系、魔缚、魔棍、魔杖、魔难、魔怪、魔母、魔媪、魔怔、魔火、阴魔、死魔、妖魔、业魔、心魔,病魔、着魔、人魔、恶魔、邪魔、群魔乱舞、邪魔外道、妖魔鬼怪、走火人魔、自在天魔等。这些词中有相当一部分在现代汉语中一直都在使用,属于高频词。

汉语中其他借自佛经的常用词还有不少,如佛、塔、寺、僧、尼,钵、禅、和尚、尼姑、菩萨、观音、罗汉、浮屠、舍利、袈裟、因缘、因果、世界、报应、现在、现实、现世、悲观、平等、圆满、真谛、体会、信心、实际、佛法、功德、执着、三昧、三世、轮回、弹指、体验、法宝等等。其中的单音词又可以跟其他语素组合成很多双音词。例如《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了以“佛”为第一个语素的词即“佛”形式的词175个,其中大部分都与佛教有关,较常用的如:佛士、佛子、佛日、佛心、佛母、佛光、佛事、佛陀、佛性、佛堂、佛眼、佛种、佛慧等。

民间的日常口头用语中也有大量从佛经用语中转化而来的词语。如对人身体的贬称,有所谓革囊、皮囊、臭皮囊、屡囊、尿屎袋、皮袋等词。追根溯源,这些词的最早源头还是在汉译佛经。西晋竺法护翻译的《普曜经》卷四《出家品》:“菩萨遍观,顾视其妻,具见形体:发爪髓脑,骨齿骷髅,皮肤肌肉,筋脉肪血,心肺肝肾,屎尿啼唾,外是革囊,中有臭处。”又,西晋法炬与法立共同翻译的《法句譬喻经》卷四《喻晶》:“女人之好,但有脂粉,芬熏众华,沐浴涂香,着众杂色衣裳,以覆污露,强熏以香,欲以人观,譬如革囊盛屎,有何可贪?”佛教强调人身不净,故求解脱。这些词语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对后人是有影响的。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篇5

《高僧传》记载说,天竺僧迦什摩腾被汉使迎至洛阳,“明帝甚加赏接。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今洛阳城西雍门外白马寺是也”。白马寺是东汉国家***权在首都洛阳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也是我国第一座佛寺。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寺院取名“白马寺”。两位高僧于此讲经说法,并译出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及其他佛学著作。

这就是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此后,佛寺逐步演化为佛教僧人生活、修行场所的统称。

由于佛教是外来宗教,佛经汉译亦为必然。佛教初入中国时,随着西域佛教学者和僧人的相继到来,以洛阳为中心,佛教传播与佛经翻译事业蓬勃发展,佛教典籍剧增;于是,寺内便有了藏经楼(阁)。当时,除寺院外,官府和民间也都收藏佛教典籍。从晋代开始,佛教典籍的收藏渐渐集中到寺院,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出现崇佛狂潮,寺院藏书已十分普遍,出现许多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大藏。

寺院为何建藏书楼

在古印度,佛教传播处于口耳相传阶段,没有文字记载,自然谈不上寺院藏书。然而在汉传佛教中,寺院的建立基本上是与佛教传入中国同时期发生的,汉传佛教僧人奉行集体修行,寺院是其生活、修行和进行佛教活动的场所,僧人对寺院的依赖性较强,寺院的修行功能远远大于生活功能。

佛教教义规定,每位修行者必须具备18种物品,亦称18种道具,俗称“头陀十八物”,其中,经书、戒律、佛像、菩萨像是最重要的,须臾不可离身。一个僧人一生中不可能只读一部经书,也不可能随身携带很多经书,暂时不读的经书只能置于寺中。同时,佛教经典是法宝的具体体现,从西域传入的原始佛典与新译出的佛典自然需要统一珍藏,共同敬奉。这样,佛教寺院藏书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当寺院所藏经文增加到一定规模时,寺院藏书楼便应运而生。寺院中存放这些文献的地方就是藏书楼,一般叫藏经阁、藏经殿、藏经楼的比较多。

可以说,我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是伴随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译经活动的开展而出现的,在僧俗及其他信仰者功德心理的刺激下逐步发展,并最终形成独特的寺院藏书体系。它与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组成我国古代***书事业的主体。

寺院的藏书楼什么样

藏书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必然会有收藏经书的藏经阁。那么,寺院中的藏经阁一般建在什么地方?其规制又是怎样的?

作为佛寺藏经之处,藏经楼(阁)建筑规制较为统一。它们大多建造在寺院的南北中轴线后端,通常为两层。下层多为“千佛阁”,中设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为主尊,沿壁立小龛设千佛乃至万佛(万佛阁),象征众佛结集会诵读经;也有居中设三世佛的。在佛阁上层,沿壁立柜橱,安置藏经;中间设条桌,供读经用。这种安排建置为“壁藏”。也有沿壁建成小的楼阁式木制结构以贮放藏经的,被称为“天宫藏”。据佛经说,佛灭后,法经藏于两处:一为龙宫海藏,一为天宫宝藏。天宫,指兜率天弥勒菩萨所住的内院,“天宫藏”就是模仿天宫宝藏的。

另有一种“转轮藏”,简称“轮藏”。因为经藏浩淼,普通信众毕其一生也难以通读,况且亦有文盲不能读经,南北朝时,就有寺院创造了“转轮藏”来解决这一问题:特建一间殿阁,常为两三层高,其内部上下通贯。在地下设一个大转轴,轴上安一个八面(或六面)大龛,龛上每面安抽屉储经,此龛能被人力推着转动,转一圈就等于读了一遍经。安转轮藏的殿阁被称为“转轮藏殿”。这种形式一般只有大寺才有。

纸书、石经、贝叶经

我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大多为纸质,也有不少选择丝绢、石头等其他介质来书写经书的。即使同为纸质藏书,也有少许分别,其中一些经书利用特殊材料书写而成。比如,为佛教信徒所推崇的血经,乃用信徒鲜血书写而成。

此外,信徒利用丝织品描绘佛、菩萨形象或者经书也十分常见,在女性信徒中更是如此。如《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中记载,玄奘法师曾以绢制作菩萨形象,而且数量极大。

由于历史上曾有几次“灭佛”事件,佛教寺院遭到很大破坏,僧侣和居士担心经藏因此而消失于世间,于是,以石为材,在深山洞窟雕刻佛经。山东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河北武安北响堂的《维摩诘经》都是保存下来的石经。最著名的石刻佛经要数隋代保存至今的北京房山云居寺石刻佛经,有1.5 万余石,近千部佛经藏于半地下。它是释智苑及其门人前赴后继的杰出作品,是刻经史上最早、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见者无不惊叹古圣先贤的专一之功、信仰之力。

另外,利用贝叶书写佛经更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间,人们已经学会将经书正式书写在贝叶上。但因为这类佛经或者来源异域,或者原材料不易获取,因而数量有限,在汉地寺院藏书中所占比例不高。然而在我国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地寺庙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于内地。调查显示,以前西双版纳有佛寺500多座,保存贝叶经多达8.4万多册。

除上述数种外,佛教经咒还抄写于幢、幡、宝盖等载体之上。尽管此类佛经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藏书,但藏经楼中,此类书陈列在最显眼位置,方便用户阅读,实际效用极佳。

“灵隐书藏”

杭州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距今有1600多年历史。灵隐寺本身就有藏经楼。历史上,灵隐寺收藏的各种佛经佛藏很多,更有***官赐经。灵隐寺最具特点的是,除藏经外,还有文人书藏,它也被称为“灵隐书藏”。

在寺院藏书楼中,佛教著作一般占整个藏书的绝大部分,但也有一小部分其他种类书籍。这是由于,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思想要在中国得到广泛流传,必须与中国本土的思想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同时,僧侣们作为佛教经文的传播者和学习者,在翻译、注疏经藏时,皆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作为基础;教徒研读经藏,也需一定的文化知识。另外,古代寺院有相当一部分是当时地方的文化中心,承担着一部分的教育职能;所以,寺院藏书楼收藏其他类书籍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文人藏书于寺庙,由来已久。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国绝大多数名山都有寺院。山清水秀的名胜之处,远离尘世,幽雅静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受外界***治、人事及王朝更替等干扰,在保存文化典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颇为理想的藏书之所。各界人士愿意将私藏赠予寺院收藏,所以,佛教寺院的藏书构成里会有一定数量的非佛教用书。寺院所收藏的非佛教***书,在佛教界通常被称为“外典”“世学”“非佛书”等,大致有世间常见的经、史、子、集四部书,还包括医书、字书、阴阳、志书、法书、蒙学著作、通俗读物、道教等其他宗教***书、僧人自著的诗文等非佛教著述,以及普通经济文书、年谱、家谱等。鉴于佛教的外来性质,数量不一的梵文著作,也是其藏书特色之一。

文人书藏为寺院藏书增添了一抹丰富的色彩。唐代白居易分藏自己文集于圣善寺、东林寺、南禅院。宋代李常,少年时期在庐山五老峰下的白石庵刻苦攻读,中了进士后,就将自己所读之书存放在白石庵。游宦之时,每得异书,也往往送至该寺宝藏。李常共有9000余卷书被送入白石庵收藏,以供山中读书人自由阅读,人称其为“李氏山房”。李氏山房向全社会开放,这无疑成为中国公共***书馆的先声。

当时的文人不仅将自己的书籍藏于寺中,有些大儒名士还凭借自身影响力推动寺院藏书的发展。如江西义宁州是黄庭坚的家乡,该处有一座云岩禅院,原无经藏。元v末年,黄庭坚忧居在家,建议该寺藏经。在群策群力之下,最终建起了一座辉煌的藏经楼。

自古以来,很多寺院都曾设立过寺学,兼授僧俗生徒,不但培养出刘勰、陆羽等一批具有深厚学养和佛学知识的文化名人,就连后来名重一时的王播、范仲淹、吕蒙正也曾在寺院中借读,与丰富的寺院藏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寺学教授的内容除佛教知识外,还有儒经、史籍、书仪规范、诗词歌赋等。当时有不少僧人从小学习六经、老庄;于是,译场和寺院中一般也备有诸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之类的字典、辞典等工具书和其他反映时代学术水平、学术重点的非佛教著作。凡在寺院中接受过佛教教育的人,对于佛教“三宝”的尊崇与维护都是极其虔诚的,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及传承寺院藏书的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寺院藏书推动了佛教教育的发展,佛教教育反过来又使得寺院藏书长久流传。

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后来的灵隐书藏。灵隐书藏的创议人为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主其事者为阮元。阮元在清嘉庆二年(1797年)出任浙江督学一职,后任浙江巡抚,他把自己的藏书和其他一些学者的藏书,在灵隐寺大悲佛阁后造木橱存放,还制订了《书藏条例》共9条,希望“山寿书也寿”。

当时,建立灵隐书藏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鉴于“好学之士,半属寒酸,购书既苦无力,借书又难。其人坐此孤陋寡闻无所成就者不知凡几”的状况,为推广教思无穷之意,决定在灵隐寺建立书藏,并开始了寺院藏书直接面向社会服务的尝试。所以这座书藏可看作我国最早的公共***书馆。

藏经洞走出敦煌学

11世纪前后,西夏统治敦煌时期,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为避免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受到毁坏,将它们全部封存在第17窟中。而后外筑补壁,并绘壁画以掩人耳目。后因僧徒逃战争之难未归,洞窟颓废,年久日深,窟内甬道被风沙淤塞,因此幽闭近800年。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这处藏经洞。当时,王圆雇了敦煌贫士杨果为文案;冬春间抄写道经,以供发售,夏秋间,朝山进香者络绎而至,则命杨果于今第16窟甬道内设案,接待香客,醮章,兼收布施,登记入账。一日,杨果坐此窟甬道内,返身于北壁磕烟锅时,觉有空洞回音,疑有秘室,告知王圆,二人于是破壁探察,由此发现积满写卷、印本、画幡、铜佛等的藏经洞。他们在洞窟内挖出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篇6

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中,农耕文化的过程相当悠久。说沁县是“农耕文化的原乡”,不是说这里还保持着农业生产的原生态,而是说这里传承着非常传统的民族文化,即儒家思想为主,兼容道家、佛家等思想的多元文化结构构成了农耕文化内涵。

耕读文化影响了沁县历代人民普遍具有的民族文化心态。心态越持久,就越说明这里的农耕文明相当的发达。

发达的,就容易是约定俗成的。约定俗成不表现在一成不变,而表现在这片高天厚土所给予人民的根系感和接受这种文化的传承力。

比如,至今,沁县乡村人家建房,门楼上还有挂“耕读传家”匾额的。不论其表现是否愚钝,单说这坚守的认识,就很值得游人肃然起敬。假如,我们用现代文明规范了自成体态的沁县小村庄,那就该省省车费或车油,因为你身边已经司空见惯了程式化了的乡村。

那么,这里就絮叨絮叨在沁县造访到的民俗痕迹吧。

“耕读传家”是种啥心态?“种地要喂猪,养儿要攻书” ――就这沁县民谚的心态

“耕”是生存之需;“读”却是生存之上的有关人生价值的要求。因此,“耕”是大多数沁县农民甘愿的目的,“读”却是大多数沁县农民供养子孙的希望,希望子孙通过读圣贤读孔孟而能出仕当官。于是,“种地要喂猪,养儿要攻书”是民间心态也是民间生态,是沁县祖祖辈辈特有的经济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两个层面。

沁县人地种得踏实是因为庄稼向来就不糊弄生命。庄稼人可以像庄稼一样自生自灭,但家家户户“有圣贤种”则是庄稼户永远不会自生自灭的精神向往与追求。

沁县人都讲精神。

这就是我看到的这片高天厚土中最有分量的东西。我可能会去哪个歌舞之乡或哪个不夜城松懈掉身上太沉重的理念,但我一定要到沁县小村庄来感受中华民族最本分的人生态度。

相关链接

1.沁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9℃,全年无霜期167天。沁县城市区域内空气质量3级以上天气达30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606mm,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典型农业县,也是山西省的产粮大县之一,大部分地区农作物采用二年三熟制。

2.沁县人文历史悠久,早在10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生息,因此始终有“文化之乡”盛赞。康熙皇帝御笔亲书《千字文》石刻被列为“中华之最”,陶渊明手书拟古杂诗十二首玉石石刻全国闻名, 武则天观陶渊明书法《拟古杂诗》十二首后的御览题跋,其中有她自己创造的4个字。

3.沁县是著名***老区,有抗日战争和***战争时期小东岭八路***总部、后沟新华日报创刊地、西林“西林整***”旧址、灯杆角决死一纵队驻地、仁胜决死一纵队队部旧址、南沟山西第三行***专员公署机关驻地及***故居等15处。

敲升子、供孔子,巧娘娘、牛王爷,习俗所含啥哲理?“没本事,能忍事;忍了事,真本事。有本事,能闯事;闯了事,没本事”――沁县民谣找注脚。

转过沁县,会有一种深深的内在体会叫你无法小觑这里民俗涵盖的大哲理。就连隋朝著名大儒王通,也是因为折服这地方的人,成就了这里的“私塾”气候。

早在秦朝末期,沁县就有出外打工的各种工匠和农民,是他们把学来的字、会计的数,转教给子女。王通出游走到铜L一带,惊喜平民会识文断字,认定沁州人有天资,便驻扎设帐,拜师就读者超过百人。年深日久,不仅私塾代代传,而且还兴起供孔子,与这里人供“巧娘娘”、供“牛王爷”的风俗共存。意即追求明事理、懂技术、会农耕。

秉承这样的人生追求,娶媳妇时兴“敲升子”仪式。就是新媳妇入洞房当晚,要敲类似梆子的打击乐数一段民谣:

“帮帮帮,敲升子,明年就生乖孙子,男的会读书,女的会扎花,坐下一板凳,起来一海楞”。

因此,沁县人贴在中堂上的对联大都是“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门楣上则多为“德润身”“智者乐”“风雅颂”。

引为骄傲的民谚还有“家家会种地,人人会读书”“家有半斗粮,供孩儿上学堂”。

这种底气,使得沁县人的人生沉浮观念相当富有哲理,有一句谚语我一听就忘不了,那就是:

“没本事,能忍事;忍了事,真本事。有本事,能闯事;闯了事,没本事。”

可能是因为这种道理的影响,在他们与我们彬彬有礼地交谈过程中,总要决策相关事项或穿插内部须处理的事情,这时,为了有意回避客人又不失礼,他们的交谈就使用方言。那些对话,要是没有翻译,比听英语还难懂。回想沁县徐村人――国相吴_对康熙帝说“自己家乡话最好听”,真是觉得沁县人怎一个自信了得。方言的不衰也是一种综合原因。旺根啊!

相关链接

沁县方言举例:

1.大清早自晚黑冷冷嘞起来,跌唠两外薄人黄蒸,捏唠把籽嘞,脑唠把锄,到可唠地兰。(翻译:大清早晨天还未明,吃了两个冷黄蒸,取了些种子,就下地去了。)

2.晌午饭留到黑夜,伢倒说吃不成兰,端上倒在高阶兰。人可不能活得太丈要唠,有吃嘞时候可不能忘了穷的时候呀!(翻译:中午饭留到晚上,他就说吃不成了,端上倒在厕所里了。人不能活得出了圈子,有吃的时候就忘了饥饿时的情形了)。

沁县谚语举例:

1.一人说话蛮有理,二人说话比高低。

2.三家实靠,倒塌笼床锅灶。

3.养儿不读书,好比种地不养猪。

沁县歇后语举例:

1.狗得脑(脑袋)不上调盘――不识抬举

2.鞋帮改做帽檐嘞――高升了

3.街门上挂箩头――不是盏灯

4.茭圪揽打狼――两着怕

5.陡角家鸟鸟――等嘞(着)吃

2・呼吁沁县遗产之助

有关沁县旅游资源的系列报道,即将在《旅游纵览》告一段落。一种与水城沁州难舍难分的感情油然而生。我们几下沁县,足迹不能遍布处处文物古迹,***文不能尽展村村风土人情,心,却盛下了那里的高天厚土,一分一寸都是挂念。

土狗铜狮铁门环

我们挂念日渐斑驳的南涅水石刻馆。这处把县文物馆与旅游局都包容在里边的珍贵文物宝地,比大木门铁铆钉更重要的是为数不多的馆中员、局里人,他们为了守望这一份老祖宗遗存的古物与精神,日夜操劳在吱呀作响的大红木门内,人手不够,就养几只猛犬看家,怕狗伤游人,又怕盗贼***夜入,就把看家狗白天锁着、晚上放开。你瞧这只体积虽小却相当勇猛忠诚的小土狗,尾巴朝天卷翘,在城里是很少见的――它不美丽,只为护院。

风清草衰日渐静气的院内,雕梁、铜狮多么需要注入生气,如果有人能递一桶油漆给它们,也会新鲜光亮得活起来、威风起来;门环是这么的古香古色,审美之余又有上面的斑斑锈迹让人心生落寞――旅游开发,资金奠基,沁县正在开发和需要保护的旅游资源数以村计、村以三四处之上计,如此多的文物保护与建设项目构想,分摊到石刻馆,就是想给狮子、铁环“穿衣戴帽”略作修饰,也已经是捉襟见肘、杯水车薪了。

土狗、铜狮、铁门环,这些是足以让人惦念到入梦的程度的。

在坟上村遇见“鬼”

文物多是沁县的显著特征。村村的文物仿佛给这方农耕水土贴了标签,想发文物财的不法分子盯上沁县。

让我们最难释怀的是,2007年第一次去沁县,就在坟上村遇见了“鬼”――那么廉洁的吴阁老,墓里能有啥金银财宝呢?可那片坟茔净土,就是被盗墓贼挖了几处洞。坟上村的老者看到我们劈头就说:“快帮我们抓抓鬼吧――鬼打洞了!”

“怎么是鬼打洞呢?”

“祖宗墓就在眼皮根底下,老老少少的眼天天都瞧着,出了事儿家家轮班守夜,窟窿还是大了起来――活见鬼!”接着老者的话,围上来的村里孩子嚷嚷:“这世界上就没有鬼,盗墓贼就是鬼,等我们逮住他的!”

爱护文物意识因盗墓现象在沁县后代的脑海中扎根了!我们欣喜。

第二次去沁县,睁大了眼睛从当地报纸扫描到的消息好快人心:近日,沁县警方经过缜密侦查,一举打掉一个重大盗窃文物团伙。

这团伙被打掉的过程,也印证当地官、民有文物保护意识,沁县***门是根据群众举报、经过20来天布控,在县城东苑小区将5名犯罪嫌疑人一网逮的,当场查获古铜鼎6件,玉器、玉片等44件,其中的一些玉制品已经打了包装。犯罪嫌疑人身带一支单筒***,有60余发子弹,26枚雷管,还有一个盗贼身藏一把砍刀。

嚯,好家伙,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在险情中进行的。

谁来“锔盆锔碗锔大缸”

我们没有挤出时间去看永庆寺遗址。

但我们来到了与之有深刻联系的一个“大缸”前。

永庆寺在沁县城南的笔峰山上,在隋唐年间名叫大悲寺,明万历三十六年沈王赐名“永庆禅院”。明末清初,禅院来了主持尺木禅师。

在诸多禅师名字中,“尺木”二字起得怪。据说,明末崇祯皇帝的三太子朱慈炯,少时吟诗读书,勤于推理,远离朝廷出家,法名为性休,云游大江南北为禅师,起名“尺木”。“尺木”隐含“朱”字,意味着他的身世。

尺木禅师在汉阳得道后于清初渡江北上,来到沁州永庆寺讲经授徒,直到圆寂。

他在沁县交乡间名老,印经典,校佛经,亲自书文篆刻,写下许多诗、文、记、传、语、偈文稿,使永庆禅院佛僧倍增,名满三晋,成为三晋灵济宗的开山祖师。

这位禅师的文稿由徒弟海字辈僧人整理,在康熙年间木刻付梓,题名《铜L语录》。而今,又是几百年过去了,我们可以睹物思人的就是在南涅水石刻馆后院一处屋里所见的两口“大缸”。

其实,大缸是尺木禅师圆寂后的瓮棺,在目前,属于中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两口坐化缸。

面对处在神秘与静谧中的“大缸”,我们心酸了。和吴_墓一样,瓮棺出现了风蚀老化痕迹。

我油然想到了孩提时每回去姥姥家,都会和大人双手相连,一边拉来扯去,一边大声喊的儿歌:

“锔盆锔碗锔大缸,小孩儿的裤子掉水缸,水缸有个小金鱼儿,红嘴巴绿嘴唇,你说逗人儿不逗人儿……”

儿时的歌声不在,儿歌里的大缸想象过一千遍、一万遍,也没敢想得这么大。那“缸”上的口子一下子叫我想到了那个“锔”字。

文物是不能“锔”的。网上报道,“锔盆锔碗”这门锔活秀的手艺,已由一位抚顺民间艺人申报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有谁来助力这不寻常的“大缸”的修补呢,从面容到心灵?

文物是有心灵的,这心灵是当地***府与百姓对自己文化的痛与爱、保与护。

那沁州水城的淳朴风情和文与物哟……

相关链接

沁县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2处,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后记

沁县的人文好美啊!沁县县委、县***府从2008年起全面启动实施“中国北方水城”规划了!

风情的浊漳河、庶纪河、段柳河,徐阳河、迎春河、圪芦河、白玉河、涅水河还在日夜不停地流,鱼啊虾啊鸭啊还那样的竞自由,因此,晋沁渔业集团可以迅速组建,水产品产量、质量在全省独一无二;含锶重碳酸钙镁型优质天然矿泉水能与法国阿尔卑斯山矿泉水相媲美;高岭土、红金石矿产资源也在全省独树一帜。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篇7

一定得去玄奘故里看看。

这是内心一个很执着的念头。我这番的虔诚,是否有点像当年玄奘去印度朝圣?

整整两年3个月的810多个夜晚和白昼——酷夏,印度北部近50度的热浪考验过我们的意志;隆冬,中国西域零下近40度的寒风磨砺过我们的信念。尽管没有玄奘的九九八十一难,但我们走的路上,都曾有他的步履,我们书写的字里行间都无法离开他的影子。

尽管我们朝圣的目的是艺术,和唐玄奘不同,却同是心灵的一种主动需求,同样需要逐而不舍的疯狂,需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西游记》中讲述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事实上,因沿途自然环境恶劣,时有强盗拦路抢劫,玄奘一路上遭遇的困难远不止81个。大千世界万物来去匆匆,无一物长住,一切也变幻不定。任何生来就是旅人的人,要完成生命在无尽头路上的跋涉,都必须经历各种磨难,无论结果你有否取到真经。

唯心中的信仰,是生者能留住的了。

是否,人有时无法控制信仰,便将信仰化为天神推向渺远的天堂,于是神秘的天神就变得令人畏惧了。惶惶不可终日的人为了抑制畏惧,便朝拜各路神灵。

艺术,倒没有和人类故弄玄虚,而成为了人们终身追求的信仰。

来洛阳,就奔玄奘故里和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而来。在地***上看,从洛阳的龙门石窟到偃师市的玄奘故居距离不远,但交通却非常不方便。很幸运,正好郭老师学校放暑假,他热情地答应开车带我们去。

天,先给我们降了第一难。

大雨接小雨,持续三天,想躲也躲不过去。两年来,从印度到中国,广袤天地风里雨里的艺术寻觅,使我们的血肉之躯也变得有点像孙悟空般百炼成钢了,至少意志上有一鼓气翻十万八千里的无畏吧。

清晨雾雨缈缈,我们和车同样机械地跟着导航仪的指示,行进着。面对沿途日新月异的变化,郭老师这位土生土长的洛阳人,虽然十几年前来过,也自信不起来,最后,思维和汽车竟一起彻底陷入泥潭——

明明导航仪的指示中目的地已到,地点是对的,知道我们的脚下就是玄奘故居陈河村的地域,但周围完全没有路,也见不到老的玄奘遗址;车和我们,傻傻的在附近转着,问着,好不容易,找到一组崭新的仿古建筑,孤孤零零地耸立在一堆翻起的黄土和荒落的菜地之中。我们兴奋地向它靠近,一下子,车轮冲进雨后泥泞的田埂,完全不能前行。

路,开始又给我们设定了第二难。

眼前没有路,我们无奈弃车。“应该是这儿了。”郭老师指点着,带着疑惑喃喃地说。我们一行开始徒步,跟着他转到那还散发着油漆味的仿唐古建筑身后——好哦,这里别有洞天。眼前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

郭老师心痛而不解地说:“不会被拆了吧?”

“不应该吧。”大家开始着急起来,“再走进去,找找吧。”

此时雨停了,阴沉的天空开始放亮,可我们心头却开始阴沉下去。情绪搅在泥泞中,拔不出来。

透过初夏的雨雾,从这复古建筑的身后起,一马平川,目测有进深不下2里路的工地(后听说有几千亩地),远远的直达一座大山前的30度斜坡上。我们在泥泞中,艰难地向它走了半里路,看见耸立着一个破旧而模糊的招牌——玄奘故里文化旅游区规划***,招牌后的山坡上,隐约可窥,散落着几座已看得出形状的仿唐古建筑,栋栋绰绰约约竟似盛唐王朝的身影。周围大兴土木,耸立着三四部大型起重机,和来来往往的运泥车。依稀能感觉到——它极具气势!

这气势,倒是像那个富足的值得骄傲的时代,也具有对世界佛教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圣地的神韵。

梁启超称他为“千古一人”,鲁迅称他是“中国的脊梁”的玄奘,就诞生在眼前的陈河村。这里原野坦荡,河谷纵横,南望中岳嵩山、东与名刹少林寺为邻、西接洛阳龙门,自古就是京都洛阳朝谒中岳的必经之路。这里有4000余年建城史,1529年建都史,经历了13朝古都,特别是经历了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唐朝鼎盛时期。

经济和文化丰收的年代,必然也产生伟人。

故居还是未找到。正失望之余,突然右身后传来阵阵山鸟啼声,一声一声地叫得特别好听,仿佛在招呼我们回头,那是群羽毛亮洁的喜鹊,忽前忽后地围聚着有百年以上而青绿苍松的老柏树跳跃着,绿荫下一座玲珑精致的古宅,跳入眼帘。

像神来之笔,像万物滋生在大地上,生生不息的芸芸众生,玄奘故居活着!

小小的陈河村很安静,玄奘故里位于村子的中部,眼前的玄奘故居前面有一个小广场,穿过广场有两层不高的石阶,两只石狮护卫在台阶的两侧前面,上石阶的左右有雕刻着花纹的白玉石栏杆,连接着高高的牌坊。我特别仔细地记下了牌坊背面两侧的对联:“望缑山山色苍黛物华天宝;临休水水波涟漪人杰地灵”。

看来眼前正在大兴土木的山脉,是叫缑山了。

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它的猴山的原型,也是这里吧。我们越过牌坊,前方几步之遥的台阶上,便是玄奘故居大门。大门上方写着“玄奘故居”,门两侧仍是一副对联:“千秋独步佛教慧日;万里投荒中华脊梁”。

中华脊梁?多少帝王驾崩,当时惊天动地,过后烟消云去,没有被称为“中华脊梁”的。而一个和尚,无权无势,死了1000多年,每每会叫人想起他西天取经的好处,老百姓又是《西游记》电影,又是著书的传颂,弄得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玄奘降生,就在我现在所站的小小西厢房,这里主要展示玄奘只身奋斗17载赴印度取经的动人经历和19年呕心沥血翻译的全部经卷,及已被译为5种文字的《大唐西域记》。只见房门中间的上边写着“名贯五洲”几个大字。

这个“名贯五洲”今天已以写实的形象方式,伸延到故居小广场前一个新建设的硕大的广场。广场很大很大,在广场的地面上,雕刻着当年玄奘走过的地域***,离开故土的去向标着红色的,回程标志着黄色的线条,每个经过的地点用黑色的大理石,刻上时间和地名。当我脚踩上地域***,顺着玄奘行走的路线,正在一步一步地走着时……瞬间,我抬起眼帘,身旁竟站着风度翩翩的少年玄奘面对我微笑着——

“是从这里开始走。”万籁俱静,空无一人的广场,突然传来一个声音,是眼前的玄奘在和我说话?

——我惊诧地愣住,骤然回过神来。噢,原来是一位着上身,拿着把铁锹的老农,站在标示着陈河村起点的石碑前,对着我说话。

少年玄奘瞬间变为老人?我的思绪仿佛还在千年前的陈河村……

“当年玄奘的起步点就是陈河村的这里。”他用手中的铁锹比划着脚下,指点着我。我走上前,问老农:“您是陈河村人?”“哈哈,是,我也姓陈喔。”老人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您在这工地上干活吗?”老人憨厚地笑着点头认可。

“您就站在这陈河村的起点上,我给你拍个照?”老人很高兴,认真地站好。“等等,等一下。”他突然摆手要我停下拍照,将一直挂在手臂上的褂子穿上,老人有点紧张,僵硬地摆好拍照的架子。

“将来这文化旅游景点建好,你会在这儿工作吧。”边为他拍照,边问。

“会,会嘞。”为将来老了还能有工作,他好像特别开心。

老人,被阳光晒的黝黑的身体,被岁月染过的满头白发,正无言地叙述着人类生存的艰难。这是人人都要面临的无尽之难吗?

我想,人生并不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就能功成名就的,还是需要许多别的机缘和背景。虽然这里的中原地理、千年文化能造就人杰地灵的伟人,可眼前这位同样的陈河村人,已告诉我们不同的答案——老人同样也经历过各种困境,但他的人生已一目了然。

被称为“千古一人”,一定要比常人付出更多、更多……

思悟,又留加给我们一难——

我们几人驻足于清溪和风的山野间,想着1500年前玄奘这位陈河村人的一生,望着他故里芸芸众生的万物,舍不得踏上归途。这种难舍难分的缘分,是因为在这里的玄奘想留我们喝口山里的新茶?还是想告诉我们“历经八十一难的值得与否……”

知难而进,还是遇难而退?这是人生随时遇到的问题,它已让人类不得已地咬牙承认,只有知难而进,才能达到信念的目标。

两年前起步时,本想沿着玄奘走的路,寻觅佛教造像作一场轻松的艺术散步,却历经了810多个日夜磨难。之后,惊喜发现因此而获得的果实,竟比潇洒的散步要丰硕的多。

我很享受,苦难后得到的启迪和智慧。

当付出九九之难后,当成功隐约显现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兴奋地回想起迈过的脚步,不会感到疲倦与艰难,不会感到自己虚弱无力,就像玄奘不虚此行。

就像没有此行,我们便没有这本400多页面,上下两册***文并茂的书。

没有玄奘,是否也就没有奉先寺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

故事得从玄奘东归说起。贞观十九年正月,一条特大新闻轰动了唐都长安:玄奘法师回来了!此时距玄奘离国已有18年。虽然印度方面执意挽留,许以最高礼遇,但玄奘不忘故土,带着657部佛经,毅然辞谢东归。对于一个载誉而归的高僧,对于能协助帝王统治的一种宗教力量来说,他当初未批准的“偷渡”行为,变成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在唐太宗李世民看来,完全可以既往不咎了。皇帝亲自出城迎接,百姓自不待言,一时间万人空巷,对玄奘夹道欢迎,盛况空前。

玄奘拜见唐太宗时,武则天就站在旁边。当时的武则天只是唐太宗身边的小才人,她见到玄奘“谈吐文雅,知识渊博,阅历丰富,毅力惊人”,不禁惊呆了,遂由此对佛教产生浓厚兴趣,并于称帝后广兴佛事,续建龙门石窟,建奉先寺,造卢舍那大佛。

当然,玄奘与奉先寺没有必然关联。玄奘当时只关心如何尽快翻译出经书,普渡众生。翻译工作持续了19年,玄奘以身殉道,死在了工作台上。他共译出佛经74部、1300多卷,听说“印度”这个译名,也是玄奘首先确定的。不知,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是否在眼前这陈河村的故居所写?但其书文笔优美,为研究古代中亚及印度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国的佛教文化贡献了灿烂一笔。

片言只语,难述玄奘一生奋斗之伟大。

谁是你奋斗的精神支柱?在你刚开始奋斗时,当成功在遥远的地方不肯露面,脚下的路也不平坦时,你长途跋涉的动力是什么,你想好了吗?我想是信念。它支托着我们经常会枯萎或沉闷的心,它担负推动着我们前行的责任。

心里充满对艺术的虔诚信念,我便会放弃任何忧愁,路似乎不再是路,我能快步如飞。

人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年寿去细细看完世上的奇迹,感受完艺术给予的美妙。然而怀着与九九八十一难挑战的信念,走出去面对世界,必有收获。

寻觅佛教造像艺术的旅程即将走完,81个磨难,是否融入我已逝去的,81个十倍的夜晚和白昼?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篇8

目前流传的少林拳主要包括少林罗汉十八手、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大罗汉拳、小罗汉拳、炮拳、太祖长拳、梅花拳、大通臂拳、小通臂拳、七星拳、长护心意门拳、关东拳、柔拳、青龙出海拳等。

其中除了青龙出海拳,其他少林拳术普及、流传比较广,青龙出海拳几乎失传。但在同是发源于河南省的荥阳汜水的著名拳种苌家拳中一直传承着青龙出海拳,并在登封、荥阳、巩义、偃师、开封、许昌等地区都有流传。

其实青龙出海拳源于少林武术。苌家拳里有青龙出海拳不错,但少林寺传统拳里也有青龙出海拳,只是该拳在少林寺已失传,但在民间还是有传人的(此青龙出海拳为少林拳系,非苌家拳)。据记载苌家拳创始人苌乃周曾去少林寺学艺或受过少林寺高手传授武艺,苌家拳(包括其青龙出海拳)的形成比少林武术(包括青龙出海拳)的形成要晚得多,再者少林寺传统拳术的传承都是成体系的,如:1.大红锤、小红锤、炮锤等;2.大罗汉拳、小罗汉拳、青龙出海拳等;3.小红锤、五虎拳、青龙出海拳……其中第二种就是苌家拳的传承。

通过对少林寺青龙出海拳的探索考究,了解其流传渊源、老拳谱歌诀、动作要领等,可以更深地了解少林寺青龙出海拳的历史原貌和其他濒临失传的少林传统拳械套路。

一、青龙出海拳确是苌家拳传统武术套路之一

苌家拳,又称苌门拳、苌家锤,由清朝乾隆年间原汜水县苌乃周先生(1724―1783年)所创。苌家拳为中国名拳之一,其内容丰富,文武并重,形气合一,刚柔相济,技法独特,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其主要内容包括:1?郾理论:中气论说,养气法,***法理论;2?郾拳术套路:二十四势拳(上、中、下),大罗汉拳,小罗汉拳,炮锤,青龙出海拳,新青龙出海拳,二十四势大战拳,白虎拳,黑虎拳,小红拳,猿猴拳等。《苌家拳》载:青龙出海拳,俗称中盘锤,苌乃周先生将其列为第五层功夫之拳法,在苌家拳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在苌家拳中传承。

二、关于苌家拳创始人苌乃周学少林拳的记载

(1)陈泮岭《苌家拳之源流考》:(苌乃周)其师名阎圣道,洛阳人,系少林拳者,所传罗汉拳法是也。

(2)苌乃周《二十四字拳谱序》:余成童嗜武,读书之暇,他务未遑,专以舞蹈为乐……后十年,遇河南府洛阳县阎圣道指点一二,颇觉进益。乾隆四十二年岁次丁酉辛亥月辛酉日未时书。

以上说明苌乃周从洛阳人阎圣道学得少林拳术,具体学得什么拳术苌乃周并没说明,陈泮岭认为是罗汉拳法,因少林寺传承的拳术都是成体系的,以此推测苌家拳中的大罗汉拳、小罗汉拳、青龙出海拳应该都是苌乃周跟洛阳人阎圣道学得,青龙出海拳源于少林武术。

关于苌乃周根据“字拳二十四法”创青龙出海拳的说法不足为信。因为青龙出海拳除了练习套路和基本招式外,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与少林小红锤融合在一起演练攻防之技击术――陆合手,这几种拳术在少林寺传承了至少数百年,是历代少林寺僧总结的少林武术精华。也就是说青龙出海、小红锤和陆合手是一系列配套的拳术。但苌家拳没有另外两种拳术小红锤和陆合手。如果说青龙出海拳是少林寺僧从苌家拳学得,苌家拳和少林寺拳谱相关资料不可能没有任何相关记载;苌乃周创二十四字拳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如果青龙出海拳是在二十四字拳的基础上创的,年代肯定不符。因为少林寺僧从苌家拳学得青龙出海再创编同小红锤融合在一起演练攻防之技击术陆合手,这就离马老先生的少林老拳谱记载的青龙出海拳创编的时间嘉庆二十年晚30多年的时间,创编出历代少林寺僧总结的少林武术精华陆合手根本不可能,这也比目前发现最早记载青龙出海拳的少林拳谱成书时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晚43年,所以苌乃周创编青龙出海拳的说法根本不可能,青龙出海拳应源于少林武术。

三、少林寺传统拳里面也有青龙出海拳,只是在少林寺已失传,不过在民间还有传人

1?郾在1982年《中华武术》杂志创刊号中,著名武术家张文广先生所写《武术的内容与分类》一文中介绍少林武术时提到少林拳术包括有青龙出海拳。原文如下:“主要传承于河南的嵩山少林寺的‘少林门’,其典型传统拳术套路包括有:小红拳二路,大红拳十二路,老洪拳一路,罗汉拳三路,炮拳三路,长拳两路,梅花拳两路,朝阳拳一路,通背拳四路,长护心意门一路,七星拳两路,关东拳两路,青龙出海拳两路,护身流星拳一路,龙、虎、蛇、鹤、豹拳各一路等。”

2?郾在1982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少林拳名家梁以全先生编写的《嵩山少林拳法》书中“少林拳术和器械的种类”介绍少林武术拳术套路时曾提到少林拳套路中有青龙出海拳。原文如下:“少林拳单练的,既有刚劲突出的外功拳,也有柔和无比的内功拳。外功拳有小洪拳一路,大洪拳十二路,老洪拳一路,朝阳拳一路,长捶拳两路,梅花拳两路,炮拳三路,罗汉拳两路,通背拳三路,长护心意门拳一路,七星拳三路,关东拳两路,以及青龙出海拳、护身流星拳等。”

3?郾在少林武术之乡登封民间,一些少林拳老拳谱中也记载有青龙出海拳。原文如下:“……拳法统宗绪今圣王之世,以忠孝而治天下。用文武而传圣道也,今时俗言。读不尽的书,打不尽的拳。书有万卷,拳有百宗,后人不读书、不演武者多矣。余文武并用,文也不就,武亦不成。余不言文以言武矣。古今拳势不能尽知,只知数家拳论,各有所讲,分别不同,大漠白猿传通背拳,大唐传青龙出海拳,梁初少林寺哪哪佛传炮拳,大宋传大洪拳、小洪拳、关东拳、关西拳……”

4?郾在1985年由郑州市武术协会武术普查小组(由胡建勋、李蛟龙、刘玉增、李光捷、苌山林组成)整理汇编的《郑州市武术拳械录》中对少林拳介绍时有青龙出海拳。原文如下:“少林拳徒手:大洪拳(一、二、三路)、小洪拳(共4路)、炮锤(共3路)、五虎拳、长护心意拳、青龙出海拳、太祖洪拳、金刚拳、长拳(十路)、反背拳、通臂拳、朝阳拳、六通臂拳(一、二路)、梅花拳、罗汉拳、罗汉十八手、饿虎拳、七星拳、大战拳、行宫罗汉拳、斜拳、指门拳、拆拳、勾八拳、关东拳、斜拳六合手、十不打、三路飞脚、九滚十八跌、站中园、连四联、太白醉酒、武松脱铐、十路弹腿、二十四路弹腿、心意把、阴阳掌、三路飞脚。”

5?郾在河南郑州民间拳师马树森老先生保存的清代嘉庆年间的少林拳老拳谱(手抄本)上记载有青龙出海拳的拳谱,并且马老先生一直传承着此拳和相关的一系列拳械套路。

综上所述,少林寺传统拳术中本来就有青龙出海拳,只是近代少林寺、登封地区已失传,但在民间还有传承(如郑州马树森)。1985年郑州市武术协会进行民间传统武术普查时发现的少林拳法中就有青龙出海拳,并且少林拳和苌家拳里都有青龙出海拳,当时参加资料整理的人员中就有已故苌家拳传人苌山林。

四、关于青龙出海拳拳谱

1.苌家拳里的青龙出海拳拳谱歌诀

〔浑元一气〕

双龙扑须舞遥空,春雷一爆起卧龙。

势如长虹排远驾,形似梨花卷残风。

奋足直上青云路,翻身伏入水晶宫。

伸手欲摘天边月,反掌连叩景阳钟。

子路端拱三有礼,脚踢猛虎七萃雄。

回头一顾香烟起,韦驮提杵显神功。

轰天神车冲宵汉,摆脱杨柳舞回风。

刀劈华山杨二郎,斧破老君程四公。

马踏芳草归故里,倒插杨柳盼孤松。

暗度陈仓人不识,飞过***栅谁与同。

闪闪夜珠沉渊里,翩翩玉燕投怀中。

夜叉探海翘首望,剑指七星透玲珑。

2.郑州民间拳师马老先生保存的青龙出海拳古拳谱歌诀

〔混元一气归元功〕

双龙捕须舞摇空,春雷一爆起卧龙。

势如长虹排远架,形似李花卷残风。

催足直上青云路,侧身扑入水晶宫。

伸手欲摘天边月,翻掌连扣景阳钟。

子路端恭三有礼,足踢猛虎七岁雄。

回首一股香烟起,韦驮提杵显神功。

轰天神车冲霄汉,摆脱杨柳舞回风。

刀劈华山杨二郎,斧劈老君程四公。

马踏黄草归故里,倒插杨柳盼古松。

陈仓暗度人不识,飞过君差谁与同。

闪闪明珠沉渊底,偏偏玉燕投林中。

夜叉探海翘首望,剑指七星透玲珑。

马老先生传承的青龙出海拳与苌家拳传承的青龙出海拳拳谱基本一致,可确定两者就是同一套拳,但具体招式动作已大不相同。两者对比一下,苌家拳的拳谱中错别字也较多。另外马老先生传承的青龙出海拳每个动作和拳谱都能合理对照,最关键的步法采用活步,最能体现少林拳“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具体到文字,苌家拳青龙出海拳谱中有些明显错误。如第一句“浑元一气”的“浑”应为“混”,并且还少三个字,应为“混元一气归元功”。“势如长虹排远驾”,气势像长虹般“排远驾”?意思不通,没有逻辑性,应该是气势像长虹般盘在云上架起来,这样比较通顺,即“势如长虹盘云架”。“形似梨花卷残风”,形状像梨花一样卷起残风?意思谬之千里,应该是“形似梨花卷采蜂”,形状像梨花卷住了来采蜜的蜜蜂一样,其动作就是接上个动作左右手成掌在胸前由下向上、由里向外画弧,然后收到颚下双掌再同时插出,画弧的动作就像梨花卷采蜜的蜜蜂一样。“奋足直上青云路”比较直观,一看就知道是“催足直上青云路”。“翻身伏入水晶宫”也比较直观,但和动作联系起来则是侧身,并没有翻身,所以应该是“侧身伏入水晶宫”。“反掌连叩景阳钟”应该是“翻掌连扣景阳钟”。“子路端拱三有礼”应该是“子路端供(供品)三有礼”。“脚踢猛虎七萃雄”应该是“脚踢猛虎七岁雄(七岁英雄)”。“回头一顾香烟起”,“头”、“首”同义。“轰天神车冲宵汉”结合动作是蹬腿的动作,因此应该是“轰天神足冲霄汉”。“斧破老君程四公”斧子是用来劈砍的,应该是“斧劈老君程四公”。“倒插杨柳盼孤松”指倒着插下杨柳盘着古松树,应是“倒插杨柳松”。“暗度陈仓人不识”应该是“暗度陈仓人不知”。“闪闪夜珠沉渊里”应该是“闪闪夜珠沉渊底”,翩翩飞舞的燕子会投到树林中,而不会投到人的怀中,因此应该是“翩翩玉燕投林中”。综合以上,苌家拳的青龙出海拳是源于少林武术,由于古时全是手抄、转抄拳谱,所以苌家拳传承的青龙出海拳谱中出现了很多错别字。

据郑州民间拳师马树森老先生讲,青龙出海拳也可以称为罗汉拳,为陆合手拳术之一,是原来少林大、小罗汉拳里的招式。据传清乾隆帝巡游少林寺时,夜宿方丈室,因乾隆帝尚武,遂请少林寺当家和尚传授少林武艺。由于时间短,当家和尚就和武僧教头从大、小罗汉拳里摘出24势,连贯成了一套拳。摘出这24势后,大、小罗汉拳里便没有了这24势,乾隆帝问当家和尚此拳术的名字,当家和尚想乾隆帝乃真龙天子,就将此拳命名为“青龙出海拳”。其实青龙出海拳可能是嵩山少林寺众武僧通过长期研究和实践,从大罗汉拳和小罗汉拳中精心挑选出的最具代表性、最有实用性的24个招式组成的拳术套路。其节奏鲜明,朴实无华,来去神速,势如破竹,结构严谨,实用性强。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篇9

在中央红***的长征序列中,李井泉先后担任过***干部团教员、中央直属队***治处主任、没收委员会主任、冕宁县***委员会副主任和红***游击队总***委。在红一、红四方面***会师后,又调任红四方面***第九******治部协理员,先后担任过红***总部二局一科科长、红***大学***治教员、上级***治科***治教导员。红二、红四方面***会师北上到达哈达铺后,又调任红二方面***第二***团第四师***治委员,直至长征结束。

长征中最为艰难困苦的行程,是雪山草地。而这个“之最”中,最艰难困苦的,是红四方面***的雪山草地行程。李井泉就是这个“之最”中的“之最”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幸存者。他在这个“之最”的行程中,先后翻越过11座雪山(其中1座是3次翻越),三次进出和穿越草地,经历了最严峻的自然考验和***内斗争的考验,也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重大洗礼,最终成为了人民***斗争中千锤百练的精华。

翻过了第一座雪山之后,他踏上了更加蜿延曲折的行程

1935年6月14日,李井泉跟随中革***直属纵队翻越了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王母寨垭口,来到了懋功县(今小金县)的达维镇。在这里,他们受到了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指战员的热烈欢迎。红四方面***的战友们送来了粮食和衣物,端上了热腾腾的牛、羊肉汤……

当时驻扎在懋功的是***所率领的红四方面***第九***、第三十***各一部。红四方面***的兵员众多,但缺少有文化的干部,而中央红***在长途转战中虽大量减员,但储备的干部甚多。于是,红四方面***给中央红***补充了一些兵员,中央红***也为红四方面***调去了许多干部。李井泉就是这时从中革***直属纵队调到红四方面***第九******治部任***治协理员的。

对此,同时期调任红九***参谋长的陈伯钧将***在日记中有过记载:

(1935年)7月16日,晴,稍阴,微雨。

……16时请倪志亮同志,九******治部主任周子昆、李井泉等同志会餐。一为欢迎来者,一为送别去者,一举两得。

翻越夹金山后,李井泉随红九******治部行动,先后在懋功县域的达维、抚边、两河口等地区筹粮备战近两个月。

***治协理员是***治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类似于现在的“干事”,工作既琐碎又繁杂。这个工作对于在中央苏区就曾独当一面担负过许多重要职务的李井泉来说,是有着很大的“落差”的,而已经在***内斗争中经历过许多蹉跎和委屈的李井泉对此并不介意,仍然兢兢业业地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

在雪山草地中,他又经历了一次***内斗争的严峻考验

1935年8月中旬,驻扎在懋功、马尔康、理县等地的红四方面***主力和原中央红***一部被编为左路***,开始按中共中央在两河口会议上确定的“北出陕甘”的方针,陆续启动了北上的行程。在这个月里,李井泉跟随红九***部队一起,连续翻越了梦笔山、卡子山、格地山等3座雪山,进入了草地。

梦笔山,是藏语“蒙这娜”(意即“万人之路”的音译),位于小金县与马尔康县的界山,垭口海拔高度4080米。从两河口出发翻越这座雪山到卓克基,当年的徒步行程在120里路以上,李井泉等经过整整一天的行***,直到深夜时分才到达了卓克基。

在卓克基、马尔康地区修整一天后,他们又继续起程。在经大郎脚沟,翻越了海拔4272米的卡子山垭口,到达了大藏寺。卡子山这座雪山名不见红***长征史籍,实际上海拔高度高于夹金山和梦笔山,红九***的将士们在此付出了很大牺牲,据陈伯钧日记记载,那天(8月19日),“沿途无***武装扰乱。但因病亡故暴尸者不下廿人”。

大藏寺是一个座落于半山腰的著名寺院,有几百年的历史。李井泉随红九******治部在此休整了两天(8月20日、21日)。那天上午,李井泉与陈伯钧、朱良才等红一方面***的干部一起,讨论了红一、红四方面***会合的问题。对此,陈伯钧日记有过记载:

(1935年)8月20日,稍晴,夜雨。

……早饭后,与朱良才、李井泉等同志谈一、四方面***会合后的问题。

这次战友间的正常谈话,给这3位来自红一方面***的干部带来了诸多蹉跎。

那个时候,由于与***中央在战略方针上有分歧,他刻意延宕“北出陕甘”方针的贯彻执行,并在红四方面***干部中散布对中央不满的情绪,致使松潘战役流产,部队迟迟不能行动。红一、红四方面***的团结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陈伯钧、李井泉等在这个敏感时期在一起讨论这个敏感问题,当然也引起了一些被蒙蔽的红四方面***干部的注意。

这个事情被汇报到那里,3个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特殊待遇”。

第一次过草地,却在噶曲河畔被拽回了头

1935年8月22日,李井泉跟随红九******治部,从大藏寺进至卡尔古村宿营,准备翻越格地山(当时叫安得山)垭口后穿越草地,向查理寺、阿坝地区前进。格地山垭口海拔4252米,是如今马尔康县(当时的卓克基土司辖地)与红原县的界山,翻过了格地山,也就进入了著名的“松潘大草地”(今属红原县)。23日,李井泉随红九******治部翻越了格地山垭口,走过了一大片草地,宿营于江贡玛村(当年红***文献中译作“石匠关”)。

随后,李井泉跟随红九******治部到查理寺。

28日,李井泉被任命为红***总部二局一科科长,跟随红***总部进至甲本塘(当年红***文献中称为“箭步塘”),准备渡过噶曲河,到巴西、阿西、包座地区与右路***会师,继续执行***中央的“北出陕甘”方针――这是李井泉一过草地。

然而,9月3日,已进至噶曲河畔的红***总部等左路***部队,在的强令下,被迫从草地折返,于9月上旬,陆续回到查理寺、阿坝地区――这是李井泉的二过草地。

回到查理寺、阿坝地区后,李井泉再次面临***内斗争的考验:组织了格尔登寺会议等一系列对“毛周张博***逃跑路线”声讨活动,李井泉和陈伯钧等人在大藏寺的那次谈话被人“检举揭发”,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但他仍然表示拥护***中央“北出陕甘”的方针,坚决维护两个方面***兄弟般的团结。

李井泉刚任命没几天的“红***总部二局一科科长”的职务,很快就被免了。

南下辗转,隆冬季节再翻雪山

不久,左、右路***的红四方面***部队开始南下,李井泉也从红***总部调离,到新成立的红***大学任***治教员(后任上级***治科教导员),随部队沿大金川河南下至金川、丹巴地区,尔后再次翻越夹金山,来到天全的仁家坝附近红岩嘴。李井泉再次承受着***内斗争不公正对待的委屈,忍辱负重地继续努力工作。

1935年年底,红四方面***百丈战役失利,的“南下计划”碰壁。红四方面***在天(全)芦(山)宝(兴)地区的处境也日渐险恶。1936年初,在***中央的一再规劝下,在中央红***北出陕甘取得重大胜利打开了局面的事实推动下,在红四方面***将士希望再次北上的呼声下,不得不接受***中央瓦窑堡会议的决议,决定西进康北,迎接红二、红六***团前来会师,以***“完成战斗准备”,打开局面。

1936年2月底,李井泉跟随红***大学一起,在隆冬季节第三次翻越夹金山。3月上旬,又翻越了***岭雪山的夏羌涅阿垭口(海拔4810米),来到道孚、炉霍地区,筹集粮草,进行再次北上的准备。这片地区人烟稀少,高寒缺粮,筹集粮食成了红***将士面对的最大困难,部队减员非常之大,这是他在红***生涯中度过的最困难的时期。

终于又要北上了,面对的却是最漫长最艰苦的长途行***

1936年6月中旬,红二、红六***团与红四方面***甘孜会师前夕,总指挥率领红四方面***总部直属队、红***大学和红四方面***一部作为再次北上的中纵队,从炉霍出发,开始了又一次艰苦卓绝的雪山草地行***。

这次北上,翻越了更多的雪山,走过了更多草地,时间长达一个半月。据红***大学《从炉霍出发一个半月***治工作报告(1936年9月23日)》记载:

一、红大是于七月三号从炉霍出发,八月十九日到达岷县南四十里之大草摊,共历时一个半月,中途除因为筹粮共休息七天(壤塘一天,三湾二天,四门坝一天,葛曲河半天,中包座一天,救济寺一天半)外有四十天是在行***走路的中间。

二、一个半月的行***中,共计爬了比较大的山八个,最大的是阿坝附近的一个,上下各卅里。阿坝以前大多是带山地行***的性质,阿坝以后,才是在广大的草原中行***,一直到达包座。

这个报告所言的“八座较大的山”中,目前能够确认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共有6座,即:老则嘎登山(炉霍―色达界山),海拔4352米;扎格海格山(色达―壤塘界山),海拔4654米;曾克寺―漳腊村间无名雪山,海拔4518米;漳腊村―中壤塘间无名雪山,海拔4525米;刑木达―伊俄村间无名雪山(壤塘―阿坝界山),海拔4333米;沙湾―安坝间无名雪山,海拔4314米。

而在这一个半月的长途行***中,他们能够得到粮食情况是这样的:

一、粮食:炉霍出发各人背的及牛背上驮的糌粑粉,平均每人携带约十五斤(注:旧秤,下同)糌粑粉,驮牛牦牛炉霍出发的共180头平均约每五人一头,食盐每人没有带够三斤,平均只每人约一斤,这是炉霍出发时所携带的粮食。

二、在沿途只壤塘每人补充生麦子五斤,三湾挖窑共挖一千多斤麦子(注:红***大学有教员学员近千人),一部分部队补充了一部麦子(按各部的需要来补充的),在三满由总供给部接收四***领来大小牦牛卅头,在葛曲河道由四局发给牦牛大小卅头,这是在途中所补充的粮食。

在这次长达45天的长途行***中,为保证以尽可能少的减员抵达目的地,红***总部曾严格规定:每人携带的粮食“每天只能吃四两”――过了噶曲河后增至七两,违者最高的惩罚是“处决”!为了保证所有战友都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已任红***大学上级***治科***治教导员的李井泉多次召开***的会议,与大家一起商讨克服困难的办法,严格执行粮食管理和节粮措施,组织学员们沿途寻野菜或捕鱼来充饥,而且还适时地进行***治鼓动和动员,天天宣布到达包座的日程和行程,提高学员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篇10

笔者近三年来听了几十节古诗文欣赏课,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认识不足,依然选择师本化课堂模式。由于自身对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不足,他们大多崇拜串讲,追求知识批发的所谓效率,简单地选择以讲代学、以讲代读、以讲代品、以讲代悟,表面上看秩序井然,省事且高效,但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思维活动长期处于抑制停顿状态,最终导致很多学生沦为学习活动的旁观者。逐字逐句的串讲,看起来字字落实,很实在,实际上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阅读品味,造成了整体目标的架空与低效。

为了还原以“读”为中心的古诗文教学模式的生本化,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从四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自主先学掌握文言知识

古诗文不同于现代文,学生阅读首先存在文字理解的障碍。怎么解决这一障碍,大多数教师选择了“师讲生记”的疏通形式,以期达到字、句落实的效果。其实新课标“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这一要求,我尝试让学生自主先学、疏通文意。开放自学通道,利用“导学案”对学生提出词意和翻译要求,让他们利用注释和《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自主探究词意、通译课文,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学生有疑难自查资料可解决的教师不讲,有疑难同学讨论可解决的也不讲。课堂上侧重呈现两个环节:一是质疑,有疑无法解决的,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二是展示,将自主学习成果与同学、老师交流。

几年实践,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一些所谓的难点,在学生的自学中都没有成为难点。“及反,市罢”“将***身被坚执锐”句中,“反”和“被”都无法讲通,学生查工具书发现应为“返”和“披”,掌握了通假现象;“何陋之有”借助注解翻译“有什么简陋呢?”比较中掌握了倒装句型;“山行六七里”,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山”不能译为“琅琊山”,而应译成“在琅琊山上”,了解了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梁以此奇藉”,学生发现“奇”译为“奇异”句子不通,而应译为“认为……奇异”,掌握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因为自主先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汲取,不但感到了探究有得的学习愉悦感、成功感,而且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掌握更为持久。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展示阶段都会有很积极的表现。而质疑阶段,往往只有极少的共性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学生无法确定“虽”译为“虽然”还是“即使”,师生共同比较分析,明确应译为“虽然”。古诗翻译中,我更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译和美译的区别,让他们在比较中领悟诗歌翻译的方法。如:“关关雎***,在河之洲”,译为“雎***鸟在水中陆地上关关地叫着”为通,而译为“雎***和鸣关关地唱,就在水中小洲上”则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译为“水中荇菜长短不齐,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顺着水流把它采摘”则通,译为“长长短短的荇菜哟,忽左忽右来采摘”则美。

有了美译的基础,我再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尝试改古诗为散文。品味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理解:“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窗前,我点亮了红烛,柔和的烛光立刻溢满了我的小屋。家书上,你清秀的文字一如离家时你的容颜……”咀嚼“城春草木深”“白头搔更短”,我鼓励他们不仅诵之于口,更要发之为文:“三月,长安,花正开,草正长。踉跄的脚步,破烂的青衫,稀疏的白发。一腔忧思的你,只能憔悴着叹息,无奈地在荒凉的街道上踽踽而行。”

课堂实践让我体会到:教师大胆的放手,学生能走得更好;有了教师的信任,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掌握文言知识;还给他们自主探究权,学生的积极性将成为学习的最大助力。

二、酣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诵读”的要求,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有意无意地疏忽了古诗文的诵读。其实,酣畅的诵读,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汉语的节奏,增强语感,更有助于在抑扬顿挫中加深对作品情感的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摒弃串讲,给人物贴情感标鉴,而是选择引导学生初读、细读、精读、品读、悟读。先读通,后读懂,先读进,后读出,让学生在酣畅的诵读中自然地品味情感。学习《与朱元思书》,坚持以读悟情,以读赏美。“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远眺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读出欣赏与赞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随心所欲,畅意闲游,读出从容与惬意;“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给上联“舟行碧波上”,学生对下联“人在画中游”,读出闲适与陶醉;“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读出惊喜与愉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则读出感慨与惆怅。反复诵读中,学生将吴均的文字读成了自己的文字,将作者的情感读成了自己的情感。学习《龟虽寿》一诗,我首先给出“建安文学”的风格“苍凉”(悲哀、悲伤、悲壮、悲楚、悲愤、悲凉),要求学生在诵读品味后,选词填空,并说出理由。学生们经过反复诵读品味,豁然开朗,选出了“悲壮”。“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四句突出生命之悲。因为生命的流逝和不可逆转是人类的终极悲伤,所以要将“寿”“竟”“雾”“为”四字拖长,读出悲伤和无可奈何;下面四句诗则一反消极的情感取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充分写出了曹操作为一代伟人面对生命无奈时豪壮的呐喊,所以重读“千里”“不已”,读出豪壮之气;“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在自然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而是积极面对,所以要重读“不但”“永年”,读出释然和自信。

如此,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和风格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合作讨论深化主旨理解

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鲜明地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难以挣脱传统观念束缚,依然选择省事的满堂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用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习激情,而且能在合作讨论中将学习引向深入,使学生体验到成长、提高、豁然开朗的快乐。

教学中,我常常精心设计平台,让学生参与讨论。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苏轼,会作出哪些选择?闲居赏月是不是他的真正追求?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苏轼也有那个时代一般读书人的梦想:修成栋梁材,献与帝王家,所以被贬放闲非心之所愿。但是,他又有过人的宽阔胸襟,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苦痛,而不是选择激愤或消沉。合作讨论,让学生们感受了一个立体的苏轼。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我问学生:前句极写西山之浩大壮美,后句突然写颓然就醉,怎么理解?同学们结合柳宗元的处境和对西山的描写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原来,山与人有着相同的境遇。西山傲然不群,无人欣赏;作者满腹才华,无人重用。莽莽群山君傲立,漫漫宦海我超然,柳宗元见西山如遇知己,所以情不自禁“引觞满酌”,以致“不知日之入”。合作交流,让学生走进了作品,走近了作者。听《曹刿论战》一课,下课时,我让一个学生说说曹刿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答“爱国”。我又问:“你怎么知道的?”他答不上来。因为课堂上,老师只是给人物贴上性格标签,忽视了最重要的合作探究的过程。我请他合作学习文章第一段 “十年春……乃入见”部分,一起探究: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曹刿的与众不同?品读交流中,他收获了很多:“请见”说明他身在市井却关心国事,其境界非同一般;面对国难,以百姓身份求见国君,其勇气非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说明他对权贵认识深刻,远见非比寻常;“乃入见”写出他国难当头时,既没有慨叹无人赏识,也没有选择逃避逍遥,而是选择了面对和担当,其精神也远非常人可比。这样的合作讨论,不仅课文学活了,人物也立体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再流于标签化,课堂就有了语文的味道。

四、通古融今熏染提升情志

温***典,是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如果拘泥于文本,就事论事,就文讲文,就会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使学生产生疏离感。如果在课堂上巧设平台,提供条件,学生就会展开思维之翼,穿越时空,在融古通今中趣学经典,熏染情志。于丹先生《〈论语〉心得》、易中天先生“智品三国”就是极为成功的范例。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平台。一是模仿第一段写法,概括一个人物事迹作为论据,来证明伟大的思想总是被不同的时代一再验证。学生踊跃异常,答案精彩纷呈:周文王被囚拘推演《周易》,司马迁遭宫刑著成《史记》,韩信受胯下之辱最终登台拜将,刘备起于贩席终得三分天下、范仲淹四岁而孤终成一代文豪……二是抛弃直接展示主旨的教法,让学生拟写一句凡人名言表达与作者类似的思想。经过热烈讨论,学生或引用或撰写,用凡人名言表达了和孟子同样的思想:阳光总在风雨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苦难是勇敢者通向成功的检票口;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没有遭遇断崖,生命就无法铺展出壮观的瀑布……显而易见,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锤炼,情志得到了提升。

学习《岳阳楼记》,我问学生:“如果滕子京是你的朋友,你怎么劝慰?”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随遇而安;既来之则安之;天生我才必有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是金子总会发光;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可见,只要我们给学生创建一个融古通今的平台,学生就一定有表达的愿望。学习《与朱元思书》后,我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为这封不完整的书信补上首尾。目的是让学生在资料查阅中领略中国古代书信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结果,学生们积极参与,兴致盎然,并评出了最佳补写: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10篇

学习

咏雪文言文翻译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咏雪文言文翻译10篇,内容包括咏雪文言文单个字解释和句子翻译,咏雪文言文翻译朗读。

学习

汽修毕业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汽修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汽修毕业论文冷却系统,汽修论文10篇。[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史先焘,徐***.PLC技术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

学习

寡人之于国也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寡人之于国也10篇,内容包括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经典语录,寡人之于国也的文章特点。我们知道,本文记录的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对话,既然是对话,就应该有问答。有问答,那谁问谁答、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等都应该是我们在进行教

学习

走一步再走一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走一步再走一步10篇,内容包括走一步再走一步给你的启发,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优美语句。这风景是我通过坚持,通过再走一步所看到的。只要再走一步,就能看到更壮美的风景!接下的途中,我冲着那最壮美的风景一步走着,对自己反复的说

学习

英文面试自我介绍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英文面试自我介绍10篇,内容包括外企面试自我介绍英文,面试时的英文自我介绍。该放弃呢?还是坚持到最后一关?我思忖着,仔细分析了一下所面临的处境:其一、我所应聘的职位是办公室文员,说英语的机会应该不多,没理由考难度大的专业类

学习

你的背包10篇

阅读(24)

在牵他的手之前,最先牵住的,是他的背包。那时我们在同一条铁路线上,漫长的兰新线。逢到寒暑假,学校统一订票,两人便是一个车次,一位座位。青春狂放的年纪,他喜欢穿那个年代流行的雪花牛仔服。在熙攘的火车站里,他的衣裳格外鲜明,每每被人流挤散了

学习

社会实践活动报告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实践活动报告总结,内容包括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总结报告,社会实践报告总结范例。春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可是还有一些老人由于种种原因只能孤单一人度过春节,所以团支部开展了一班一老人的活动。计划给这些老人送去温暖和关怀

学习

立秋短信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立秋短信10篇,内容包括今日立秋问候短信,立秋祝福短信大全。2、微微秋风,梳理烦躁的心绪,惬意无比;绵绵秋雨,润泽疲惫的身心,舒爽无比;声声问候,满含款款的情谊,真挚无比。立秋了,愿你逍遥,心情舒畅!3、驱走了夏天的酷暑,迎来了秋日

学习

谜语元宵节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谜语元宵节10篇,内容包括十个元宵节谜语,元宵节谜语儿童。接着我又出第二道题,“什么东西越擦越黑?”“当然是刷子啦!”妹妹又抢着答道。我说:“不对。”姑姑说:“鞋子。”我说:“不对。”大家冥思苦想,只有瞎猫碰死耗子了,爸爸扯着

学习

赤壁怀古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赤壁怀古10篇,内容包括赤壁怀古歌曲,赤壁怀古原文。凝立淡观,惊涛吻岸。风起云涌,时局动荡。一己之力,何以撼天。诗情画意,醉人醉心。泛舟逆流,破浪乘风。岸芷汀兰,东坡肉歆。

学习

思念太苦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思念太苦10篇,内容包括思念太苦,思念的句子精选15篇。(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杜牧的资料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杜牧的资料10篇,内容包括杜牧的资料,杜牧的资料三年级。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按照市场发展规律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经过科学规划,初步确立了布局合理,均衡发展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农区以禁牧舍饲为主,发展杂交肉羊,牧区

学习

业务部年终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业务部年终总结,内容包括业务部工作个人年终总结,业务部经理年终总结范文。1、拟定《浙江公司开支审批暂行办法》,规范了审批权限和程序。要求公司所有成本、费用支出必须经财务审核并签字确认,改变了以往多头审批,财务监督不

学习

半年销售工作计划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半年销售工作计划,内容包括销售月总结及下月工作计划,半年销售工作计划。2.做好二期多层及人防地下室竣工综合验收工作,保证八月底办理产权证。3.配合物业做好地下室设备维护与修理工作,确保地下室车库、车位的正常使用。4.做

学习

咏雪文言文翻译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咏雪文言文翻译10篇,内容包括咏雪文言文单个字解释和句子翻译,咏雪文言文翻译朗读。

学习

短歌行翻译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短歌行翻译10篇,内容包括短歌行翻译全文教材版,短歌行翻译。4、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久别重逢欢宴畅谈,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5、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

学习

世说新语翻译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世说新语翻译10篇,内容包括世说新语100篇及翻译简单,世说新语原文及译文10篇。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又蕴藏潜力。***治、社会、文化领域的迅速更迭使得传统的社会准则退出历史舞台,各种新事物应运而生。中国的先进知识

学习

游褒禅山记翻译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游褒禅山记翻译10篇,内容包括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游褒禅山记翻译题及答案。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

学习

商君书翻译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商君书翻译10篇,内容包括商君书原文及译文语音版,商君书原文及译文高考。马君武(1881-1940),初名道凝,字厚山,后改名马同学,号君武,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家、教育家、广西大学的创建人,也是一位杰出翻译家。马君武具有系统的科

学习

翻译教学论文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翻译教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翻译教学相关论文题目,翻译技巧英语论文范文。作为一种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理论,语用学不仅关注说话者对信息的传达,还关注受话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转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既关注译者

学习

毛遂自荐翻译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毛遂自荐翻译10篇,内容包括毛遂自荐翻译完整版,毛遂自荐的文言文翻译100字。《周易乾象》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托起心中的太阳》一书,我就结识了一位真正的君子。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顶碗少年,却有着常人没有的

学习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阅读(71)

本文为您介绍琵琶行原文及翻译,内容包括琵琶行全文翻译和原文,琵琶行原文翻译及重点字翻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