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文言文翻译篇1
1、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王凝之的妻子。
2、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王凝之妻也。
(来源:文章屋网 )
咏雪文言文翻译篇2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②。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⑥,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导读:雪夜喝酒、吟诗、忆好友、连夜冒雪乘舟访友,真是兴致极高。然而刚到门前却又抽身返回,真是高人雅致,此中真意,只可意会,不好言传。
注释:①王子猷居山阴:王子猷住在山阴。王子猷(yu),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山阴,今浙江绍兴。②命酌酒:命令(下人)斟酒来喝。③咏左思《招隐》诗: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左思,字太冲,西晋大文人。④戴安道:名逵,字安道,名画家。⑤剡(shn):今浙江省嵊(shng)县。⑥经宿方至:过了一夜才到。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夜大雪,眠觉()
2.四望皎然()
3.因起彷徨()
4.经宿方至()
二、翻译
1.造门不前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左思,西晋大文人,《招隐》诗曰:"策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房屋),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试背诵。
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和答案】
雪夜访戴
王子猷住在山阴。有一次夜里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室门,命令下人斟酒来喝。他四下一望洁白一片,于是起身徘徊,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当时戴在剡地,王子猷就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过了一夜才到,王子猷到了门口不进去却返身而走。有人问其中的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而来,现在兴致尽了就回去,何必一定要见戴安道?"
一、1.醒 2.洁白的样子 3.徘徊 4.一夜
咏雪文言文翻译篇3
西方将银河称为Milky Way,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据希腊神话中较为流行的一种传说,众神之神宙斯(Zeus)暗地里和阿尔克墨涅(Alcmene)私通,生下了赫拉克勒斯(Heracles)。宙斯的妻子,也就是天后赫拉(Hera),拥有神奇的***汁,据说吮吸了她***汁的人会长生不老。宙斯为了使儿子将来能长生不老,就趁赫拉睡着时,偷偷把儿子放在赫拉身旁,让他吮吸赫拉的***汁。谁知赫拉克勒斯吮吸太猛,惊醒了赫拉,她发现吃奶的是赫拉克勒斯,便一把将他推开,推落人间。由于她用力太猛,***汁喷薄而出,飞散天空,便形成了Milky Way。赫拉克勒斯也因吸食了赫拉的***汁,成为后来的大力神。
由此可见,在西方文化中,银河其实不是河,而是一条路,一条洒满赫拉***汁的道路。而在中国文化中,牛郎织女的传说家喻户晓,银河作为一条河的形象根深蒂固,除了“银河”“天河”,汉语很少使用其他的形象来指代银河(Galaxy)。因此,把Milky Way译成“牛奶路”,对不了解西方传说的中国人来说,确实不知所云,很难和银河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看,“牛奶路”沦为翻译界的笑柄似乎一点也不冤枉。
然而,翻译无绝对,“牛奶路”的译文真的一无是处吗?若干年后,一些学者重新审视了这一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质疑,甚至开始为“牛奶路”翻案。的确,孤立来看,将Milky Way译为“牛奶路”确实可笑,但深入到具体的翻译语境,人们却发现对与错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
赵景深翻译的这篇小说,描写沙俄时代一个名叫樊凯(今译“万卡”)的九岁乡下小男孩,因难以忍受备受***的学徒生活,在圣诞节前夕写信给他祖父,恳求祖父接他回乡下。赵景深翻译的《樊凯》,并不是直接译自契诃夫的俄文原著,而是转译自英文译本,其中包含Milky Way的那段文字是这样写的:
The whole sky spangled with gay twinkling stars, and the Milky Way is as distinct as though it had been washed and rubbed with snow for a holiday.
赵景深的译文是:
天上闪耀着光明的亮星,牛奶路很白,好像是礼拜日用雪擦洗过的一样。
试比较后来汝龙泽的译文:
整个天空点缀着繁星,快活地眨眼。天河那么清楚地显现出来,就好像有人在过节以前用雪把它擦洗过似的。
请注意,在描写Milky Way时,英语原文用的是washed and rubbed with snow,即“用雪擦洗”。这里就是把Milky Way当做路来描写,所以才能“擦”能“洗”,语言搭配才合乎逻辑,明喻的运用才合乎情理。因此,就这段话本身来说,译成“牛奶路”似乎更适合语境,与“擦洗”的搭配更加协调,译成“银河”或者“天河”反倒令人困惑:“河”怎么能“擦洗”呢?
谢天振先生在《译介学》中就对“牛奶路”的翻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其“既保留了原文中‘路’的文化意象,又避免了‘洗河’这种字面上的矛盾,进而保护并维持了原文的人物形象”。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牛奶路”的译文就毫无问题。首先,这里的milk并不是牛奶,而是人奶或者神奶、仙奶。见到milk就译成“牛奶”,鲁迅先生认为是“看惯了罐头牛奶上的文字”的缘故,先生不无讽刺地指出,即使要译成“路”,也要译成“神奶路”啊!其次,即使译成“神奶路”,这个关键的文化形象可能也不会被读者所理解,应该采用文化补偿的翻译策略,比如以脚注的形式补充相关的文化知识,让读者明白这里的“神奶路”就是汉语中的银河。
咏雪文言文翻译篇4
知识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文人骚客抒发豪情壮志的资本;是国家兴旺发达,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人们***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石。因为知识就是力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1《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非:不,不是
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2《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可夺帅也(***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
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
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3《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治家、***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 “成”
2、古今异义“险”
“穷” “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咏雪文言文翻译篇5
1、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分歧( ) 一shà( )间 chāi( )散 水波lín lín( ) ( )
2、下列句子方框里的词语,应选哪一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
①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
A.①度 ②无奈 ③生长 B.①拖 ②高兴 ③覆盖 C.①熬 ②信服 ③铺 D.①活 ②犹豫 ③滋生
3、.选出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嫩芽(nèn)调皮(tiào) B.霎时(sà)依偎(wèi)
C.蹲下(dūn)背起(bèi) D.粼粼(lín lín)拆散(chāi)
4、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和另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B.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
C.风,总想掀开斗笠,看下面遮着什么。 D.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是[ ]
A.“桂林山水甲天下”,游人置身其中,顿有栩栩如生之感。
B.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世界体育运动、国际奥委会、北京,真可谓各得其所。
C.我们要变本加厉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取得优良的成绩。
D.进入初中后,我无时不处在兴奋之中,同学们热情友好,老师的关怀更是无所不至
6、仿写句子——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以“父爱”为开头写)
2《秋天的怀念》
1、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瘫痪( ) 憔悴( ) 絮絮 dāo dāo ( ) jíe( ) 别
2、将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及成语的意思。
1.喜出( )外: 2.翻来( )去:
3.恍然大( ): 4.名( )其实:
3、按课文内容,然后背诵。
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而(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
4. 当“我”摔东西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因为( )
(A) 母亲怕东西砸到自己身上。
(B) 母亲理解“我”的心情,但又关心“我”,怕“我”做傻事。
(C) “我”的脾气已经无法控制,母亲想等“我”能控制自己时再出来。
5. 母亲推“我”去看花,是因为( )
(A) 她想让“我”通过看花来散心。
(B) 她爱花,可她身体不好,想让“我”陪她一起去。
(C) 北海的菊花很漂亮,不看可惜。
6、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描写,选择正确的答案
A、神态的 B语言的 C、动作
他憔悴的脸显出央求般的神色。( )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7、“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意思是( )
A 母亲很难过我的双腿瘫痪了 B 母亲怕我心里难过
C 我的双腿瘫痪后,母亲变得神经质 D 母亲怕刺痛我的心
8、“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意思是( )
A 她离开家了 B 她死了 C 她生气了 D 她住在医院里了
9、母亲昏迷前说的话,说明( )
A 母亲最爱自己的两个孩子 B 母亲最想自己的两个孩子
C 母亲最不放心自己的两个孩子 D 母亲这时已经不清醒了
10、写出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句并背下来。
3、《羚羊木雕》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抹泪( ) 攥着( ) 逮着玩( ) 寒颤( )
2、根据意思写成语
①久久地注视着一个地方。( )②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总愿在一起不分开。( )
③完全不放在心上。( ) ④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肃。( )
3、查阅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知识。
本文作者是 ,194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 、《魔表》、《疯狂的兔子》,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 、、等。
4、给加点字词注音。怦怦( ) 树杈( ) 犄 角( )脸颊( )
5、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应选哪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
①月亮出来了,________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我________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③妈妈的目光________地盯着我。
④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________地点燃一支烟。
A.冷冷 轻轻 紧紧 静静 B.凉凉 轻轻 紧紧 慢慢
C.白白 缓缓 冷冷 悄悄 D.白白 轻轻 紧紧 缓缓
6.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A.写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B.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万芳,表现了少年朋友珍惜友情的心灵世界。
C.写“我”送羚羊木雕后,被迫反悔,表现了父母虽爱儿女,但不了解少年心理,重财轻义的狭隘思想。
D.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朋友及被迫反悔的经过,赞美少年朋友忠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尊重他们之间的友谊。
7、完成下面配伍题。
①他静静地点燃了一支烟,慢慢对我说:……( ) ②屋子里静极了。( )
③妈妈坚定地说。( ) ④我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
A.写出了“我”与爸爸和妈妈僵持的家中 情景。 B. 表现妈妈的固执、生硬。
C.表现爸爸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处理事情。 D.写出了我极为难受的心情。
8、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羚羊木雕》选取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
2.《羚羊木雕》一文中把“我”和万芳平时相处的情景安排在插叙部分,使全文集中在一天的时间里,情节紧凑。( )
4(1)、《金色花》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匿( )笑 沐( )浴 祈( )祷( )
2、了解文学常识
泰戈尔是 (国籍)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 、 等,长篇小说有 、《沉船》等。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 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开创了亚洲人获此殊荣的先河。
3、文中金色花三次和母亲嬉戏时: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4.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⑴.我要悄悄地开放花bàn( )儿,看着你工作。
⑵.走到做dǎo( )告的庭院时,你会嗅( )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5.填空:《金色花》这首诗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挚爱,孩子幻想自己变成一朵 把 袭向母亲,又幻想自己的_ _投在妈妈的书页上,同妈妈 。
6、阅读,回答问题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xī( )( )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nì( )笑,却一声儿不响。
7/例句:妈妈的头发白了,把满头的黑发给了我
仿写:
8.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项是( )
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9.仿照示例,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完成下边的练习。
例:音乐像一股晶莹而又甘美的泉水,流进人们的心里,洗去心灵中的尘垢。
老师的话像
4(2)、《荷叶•母亲》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菡( ) 萏( ) 欹( )斜 徘徊( )( )
并蒂( ) 荫( )蔽 梗( ) 花瑞( )
2、走进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 ,福建长乐人,现代 家、 、儿童文学家,诗歌代表作 、 等,散文集 ,儿童文学集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 、 、 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 ,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3、解释词语
(1)并蒂 (2)徘徊 (3)欹
(4)荫蔽 (5)花瑞 (6)适意
4、按原文填空
(1)那一朵红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晨却开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 ,
5、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金色花》作者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
B.《荷叶•母亲》作者冰心,选自《繁星》。
C.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著有《往事》《春水》等。
D.泰戈尔,著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阅读冰心的《繁星》完成下列问题。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淡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7.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
8.诗中用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 三个词,对不同时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9.这首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嫩绿”“淡白”“深红”等色彩词汇,巧妙点明了时间正在向前移动,事物也在运动变化
B.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时的愿望和理想
C.“芽儿”“花儿”“果儿”其实是作者的化身
D.这首诗共三段,句式结构基本相同
5(1)《咏雪》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 ) 雪骤( ) 差( )可拟 ( ) 无奕( )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 儿女 俄而 雪骤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咏雪》选自 ,作者 , 朝 家。该书是 小说的代表作。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太傅( ) 雪zhòu( ) 欣然( ) 柳 xù( ) 凝( ) 韫( )
5.根据课文补充句子?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
6.翻译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王凝之妻也。
(4 ).白雪纷纷何所似: ?
(5 )撒盐空中差可拟
7、用斜线划分朗读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8、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咏雪的诗句,你能写出几句?
9.“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10.文中将雪比喻为“ ”和“ ”(用课文原句回答),
自己试写一句描写白雪的比喻句。
白雪纷纷,好像
5(2)《陈太丘与友期》
1、给加点字注音
尊君在不( ) 非人哉( ) 友人惭( ) 笺疏( )( )
2、走进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余嘉锡 ,《世说新语》,是由 (朝代)的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这部书的题材是 ,是六朝 小说的代表作。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友期行 去后乃至 门外戏
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
4、翻译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元方入门不顾
5.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待君久不/至,已去。
C、陈太丘/与友期/行。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6. 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 B、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和女儿)
C、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D、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7、品读探究——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等级 批改人
8、 翻译划线的词语
咏雪文言文翻译篇6
碍于Matthew身份特殊,梁咏琪为男友忍痛挂着“黄金剩女”身份扮单身,恋情十分低调。两人平日很少一起外出,约会地点也都只在朋友的家,或在寓所过二人世界。Matthew的同事据知对这段恋情议论纷纷,而美国驻港领事馆每天都要将当地的报道翻译成英语呈报存档,包括涉及领事馆员工的报道。
梁咏琪的新任男友Matthew,中文译名为“窦尔博”,三十多岁的他毕业于芝加哥大学,2008年曾驻守北京的美国大使馆,担任二等秘书一职,现在任职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发言人。他除了不时代表领事馆接收请愿信件,也经常获本地学校邀请,担任讲座嘉宾。
Matthew除担任官职,在香港的生活也十分富裕,其寓所位于半山,月租约10万港元,座驾则是超过50万元的Z4宝马,平日也有领事馆专车接送。
兴趣方面,Matthew属于运动型,最爱游泳及爬山,精于滑水及滑雪,空闲时也喜爱研究广东文化及爱听贝多芬音乐,他亦喜欢看电影,大导演王家卫更是他的偶像。
而平日少运动且懒出门的梁咏琪,为了投运动型男友Matthew所好,也不时做跑步等带氧运动强身健体,甘心为爱郎改变生活习惯。
梁咏琪入行后情史不多但具话题性,1999年和邵美琪就郑伊健上演“夺面双琪”哄动全城。与“伊面”分手后,梁咏琪转为与外籍人士打得火热。
Kenny
1995年出道时大方承认有任职会计的男友Kenny,可惜入行后两人生活环境互有差异,分手收场。
郑伊健
1999年与“邵美琪男友”郑伊健庆祝生日后,以胜利者姿态走出男方家,2006年初传逼婚不遂分手。
Sly
2006年被狗仔拍到与法国籍男友Sly在车上激吻,两人一度论及婚嫁,,却因为梁母反对恋情,两人今年5月宣布分手。
梁咏琪八字排盘:
丙辰、辛卯、丙子、
大运排盘:
7岁庚寅、17岁己丑、27岁戊子、37岁丁亥、47岁丙戌、57岁乙酉
【济缘算命赵明雷】点评:
梁咏琪是丙火生于春月,宅心仁厚之人,所谓宅心仁厚是指着木火秉气。在五行当中,火主礼,木主仁,丙丁火受气于春,称之为‘抱乙而孝’,所以通常都是至情至孝之人,善良的多,仁慈的多。梁咏琪的丙火日主生于春月,得到日支子水正官星的滋养,年干丙火比肩的去金卫木,且不论时辰如何,原局根气已经贯足。而考究年月日来平衡分析,子水官星被卯木夺其秀气,显得力量不足,而月干辛金正财星被年干争合,必然产生争夺之心,木火秉势,官虚财弱之象。虽然是官星不足,可是子水的位置非常好,贴身制约日主,形成了意识上的束缚作用。辛金财星被合,无法转生帮助子水,则喜大运和流年有金水旺地补救子水正官星,否则岂不成了‘官星无理会’,显得官星没有精神,也不利于名气的延伸。
咏雪文言文翻译篇7
命题人:沈百*** 审核人:朱小建
一、名著类积累题(4分)
名著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磨脑子”的书。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简要地写出你熟悉的一个情节,并说说对这一情节的体验和感悟。
名著:《水浒》《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童年》
情节:
感悟:
二、词语类积累题(4分)
今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请在下列横线内写出四个开头是“水”的成语。
水__________ 水___________ 水___________ 水_____________
三、语境填充题(3分)
联系上下文,在下面文段的空格处补上一句话,使之符合语境。
一天,沙漠与海洋谈判。“***得连一条小溪也没有,而你却***一片。”沙漠建议,“我们不妨来个交换吧。”“好啊。”大海欣然同意,“欢迎你来填充我,但是我已经有沙滩了,所以我只要土,不要沙。”“我也欢迎你来滋润我。”沙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谈判宣布失败。
一望无际的大漠在炽热的阳光下默默地忍受着干渴。南北极冰川由于全球温度的日趋上升而融化了。海水水平面逐日上升,眼看就要淹没海岸。大海哽咽着。
四、词语扩展题(4分)
请按照不同的要求,运用以下三个词语,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溪流 大海 生命
①、描绘自然景物:
②、表达你对人生价值的感悟:
五、诗歌赏析题(6分)
早 梅
(唐)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梅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释】
①孤根:冬天深埋地三底的梅树根。②禽:深冬季节的飞鸟鸣禽。③望春台:指京城。
【赏析训练】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语言清丽、含蕴。首联运用
手法写“万木”“孤根”,突出梅花
。
2、本诗诗题为“早梅”,试从诗中找出照应诗题,体现“早”的有关诗句。(不少于二句)
3、诗中颔联据传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作者以之示诗人郑谷,郑谷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请你说说用“一枝”的妙处。
六、文言文阅读题
商鞅变法
(变法)令既具①,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②,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③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注释】
①既具:已经准备好。②市南门:市场的南门。③怪之:以之为怪,意动用法。
【阅读训练】
1、下列加点的词与“民怪之”的“怪”用法相同的两句是( ) (2分)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必先苦其心志
C、稍稍宾客其父 D、恐民之不信己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恐民之不信己。
译文
②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咏雪文言文翻译篇8
[关键词]:英语视频字幕翻译 标点 断句
一、英语字幕翻译标点符号使用现状
根据目前已有的一些比较正规的字幕组的翻译要求来看,基本上要求译者完全删除标点符号。比如深影、人人、柚子木、伊甸园、龙腾。这些字幕组已经可以批量的翻译英美剧以及英语语言的短片,对英语视频字幕翻译起领***性质的作用。其翻译规范要求也是值得参考借鉴的。不过,这些规范也往往是根据视觉效果而定,缺乏理论指导。下面,我将对于标点的作用,字幕翻译与文本翻译对比,以及字幕翻译标点的处理几个方面谈谈字幕翻译中如何处理标点符号。
二、标点符号的作用
1990年国家因为出版社发行《标点符号用法》说明:“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1996年,国家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以及标点符号的作用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余姚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从中不难看出,标点的用于主要表现在书面语中,在没有声音和画面的书面语,标点辅助文字表情达意。从而反映出主人公或疑问,或语噎的语气,同时也帮助读者更深刻的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喜怒哀乐。比如鲁迅的作品《啊Q正传》第一章中,赵太爷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此处用感叹号,放在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句尾,表现出赵太爷对啊Q的强烈不满,一个标点,轻松地反映出了赵太爷心中的起伏,点出了啊Q的不成器。
在书面语中,标点符号还具有句读的作用。所谓句读,凡经书成只语绝外,谓之据,语未绝而点分支,以便讼咏,谓之读。标点的重要功能就是断句。试想文章中没了标点,我们还怎么阅读。因为文字的表现力和张力受限,并不像视频表达信息方式灵活多变,因此,标点符号成为了文字的喉舌跟手脚,让文字发出了声音,让文字动了起来。进而得出结论,标点固然重要,不过视频字幕同较之书面语却是完全不同的表达载体。
三、字幕翻译与文本翻译对比
1.形式上对比。字幕一般位于屏幕的正下方,居中,一般情况下,屏幕为16∶9或4∶3,分辨率1280*720,字幕水平位置66,38号黑体字,在这样的前提下,每行最高字效15个。字幕每句按时间轴一轴计算,一轴一般在2~5s之间。也就是说,十五个字,在短短几秒之内一闪而过。观众往往不会回看研读视频字幕,因此力求译文精炼简洁,表意明确,形式上的限制要求字幕翻译者以最小化的语言表达最大化的内涵,因而多余的点缀,无论是语言上的还是标点上的都应该删除。而且字幕作为视频的一部分,也该考虑其美观度。在视频中增加标点,往往会导致冗余的效果。力求明了,防止出现画蛇添足的情况。而文本的翻译不受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可以从美学和批评的角度尽情的舒展和延伸语言,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短句长译还是长句分译,省译还是增译,信达雅即可。
2.目的上对比。字幕翻译的目的是辅助对原语理解能力不够的观众了解视频内容。既对已有音频进行可视化处理,便于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的观众了解内容。作为视频,本身就具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信息输入。字幕只是一种辅助的信息输入方式,视频画面本身就可以传达大量的信息。而声音信息输入,往往可以很清晰地让观众了解说话人的语音语调语气,字幕翻译就是将声音信息输入转化成为文字。因此不必通过字幕翻译显示语气以及断句。使视频字幕翻译作为辅助信息即可,若加上了标点,会导致文字表达,声音表达,画面表达,三种表达重叠,使文字翻译表达中的标点成为累赘,既影响画面美观,又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四、字幕翻译标点的处理
常用的标点符号共有16种,主要包括分点号和标点号两大类,点号主要用作点段,表说话时的停顿和预期,因此在英语视频字幕翻译为汉语时应全部删去后用两个空格代替。点号包括: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用于标注,主要用于表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即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建议留用省略号、破折号、连接号、间隔号。其他一律不用。为了保证翻译出的字幕标点的正确规范化使用,各位译者应尽量不用标点,少用标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应该注意语句语气的翻译,通过增加语气助词,反问结构,词汇的细心选用,配合视频内容表达出更加符合视频的字幕翻译译文。
五、结束语
英语视频字幕翻译中标点的使用,是一直被忽略却又一直存在的问题。只有认真地对待翻译中的每一个细节,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分析英语视频字幕翻译中标点的使用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推动行业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北京: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
[2]林穗芳.“标点”的词源和概念(上)――兼论建立***的标点学科的必要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咏雪文言文翻译篇9
关于翻译和研究《红楼梦》的外国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大师级的认知和思考”的当属大卫·霍克思。且看他在《红楼梦》英译本《引言》中的话:“《红楼梦》是中国文学中一部伟大的世俗小说,它叙述了百年望族贾家的盛衰。书中两位主角宝玉和黛玉活动的背景,是一幅用幽默、实际生活细节和优美诗词织成的绚丽的锦绣,正确地反映了中国家庭生活的繁文缛节。此外,书中还常常暗示,人间以外存在着另一理想的王国。”大卫·霍克思的理解如此独到且鞭辟入里,所以其英译本《红楼梦》至今在西方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典地位是不无道理的。
在这里,难以将大卫·霍克思耗费十年的心血逐一通过译介学的理论和王国维“隔”与“不隔”的观点展现出来,姑且挂一漏万,仅从他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对书中人名的处理,稍作浅探。大卫·霍克思在处理形形色色的《红楼梦》人物时,为了使英语读者理清故事中的人物,采用了四条“基本原则”:第一是将贾府里的主人名字全部冠上汉语拼音;第二是将丫鬟的名字译出相关的汉语意义;第三是将戏子的名字全部法语化;第四是将道士、和尚、尼姑的名字全部用拉丁文来表示。关于第一种处理,我国第一部《红楼梦》的英文全译本翻译家杨宪益先生也遵循的是这一条原则。关于第三种和第四种处理,因与本文少涉,故不作论述。在此,就“将丫鬟的名字译出相关的汉语意义”做一下讨论,看看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由于《红楼梦》中丫鬟众多,丫鬟的名字众多,因此仅举袭人、晴雯、麝月为例,结合译介学的理论和王国维“隔”与“不隔”的观点,看一看大卫·霍克思对于人名的翻译是传统的“信、达、雅”,还是“创造性的叛逆”;也如王国维《人间词话》:“问‘隔’与‘不隔’之别”。
一、创造性的叛逆
从春秋时代的“译者,舌人也”到英国蒲伯被劝不作翻译再到清末民初林纾因翻译而羞恼,直至20世纪60年代,罗兰·巴特宣称“作者已死”。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译介的这样一条轨迹:翻译——翻译性的创作——创造性的叛逆。大卫·霍克思就是这样一位翻译《红楼梦》的译者,并且是一位充满创造性的叛逆的译者。所谓“创造性的叛逆”即是翻译文学对源语言文学的一种再创造行为。在这样一种再创造行为中,个性化翻译正体现了他“将丫鬟的名字译出相关的汉语意义”这一作为译者鲜明的个性特征,也由此体现出了《红楼梦》原书中“丫鬟的名字”与“译出相关的汉语意义”在美学思想层面的“隔”与“不隔”之别。
二、“隔”与“不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并且认为“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可见,王国维主张文学作品应该“不隔”。所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反之,“隔”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因为《红楼梦》中的很多丫鬟的名字都代表了曹雪芹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态度,那么大卫·霍克思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将丫鬟的名字译出相关的汉语意义”,又从哪些方面作了“隔”与“不隔”的取舍?
三、似桂如兰花袭人
大卫·霍克思将袭人译为“aroma”。aroma,《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中解释为,其一芳香、香味,其二(艺术品的)风味、韵味。袭人从“花气袭人知昼暖”中走来,大卫·霍克思当是知其真意的,故而将“袭人”这一动宾短语独译为名词而非其他。“芳香”:看似笼统,实则考究,因为集众丫鬟之香于一身而成其芳,“芳”乃是一种品行一种人格,如此堪配对人和气、处事稳重的袭人。由此观之,译袭人着眼“花气”便是“不隔”,着眼“花气袭人”便是隔矣。正如袭人的判词所云“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桂”之芳香,“兰”之芳香,怎如“温柔和顺”之“芳香”。亦如其画所写“一簇鲜花,一床破席”,写满曹雪芹之悲叹,又必是“一簇鲜花”方可了心中挚爱之情。至于,大观园的十二个女戏子中芳官、蕊官、葵官、菂官俱有香名,然“aroma”单属袭人,其余再不可得。
四、霁月难逢真晴雯
大卫·霍克思将晴雯译为“skybright”。skybright,意为晴空。关于“晴雯”的“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为“云形成的文采”。《三坟·爻卦·大象》中有“日云赤县,月云素雯”。“skybright”在意义上等于“a bright sky”,同时“bright”还有诸如“晶莹的”、“伶俐的”等意义,并不意味着“skybright”这个译法的完美。在这里,大卫·霍克思确实是做了简单化的处理,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他的一种“迫不得已”的误读。且看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既然“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又哪来的“晴雯”?再看其画“既非人物,又非山水,不过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如此人物,如此山水,哪来的“晴雯”?由此观之,将“晴雯”译为“晴雯”便是隔矣,将“晴雯”译为“非晴雯”便是不隔。
五、冷月无声始麝月
大卫·霍克思将麝月译为“musk”。musk,《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中解释为,其一麝香,其二麝香植物。由此看出,“麝月”之“月”这一义素缺失了,但是缺失自有缺失的妙处,一如“此时无声胜有声”。且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除了“麝香”,还泛指香气,如杜甫《丁香》诗:“晚堕兰麝中。”这便使人想起,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我们知道麝月的脾气秉性与袭人相似,且是陪伴宝玉做完红楼一梦的最后一个人物,尤是袭人的影子。如此,袭人着一“芳香”,麝月着一“香气”,自是褒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散如“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何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由此观之,译“麝”而眷香便是不隔,译“麝”而顾月便是隔矣。
咏雪文言文翻译篇10
我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学好文言文,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无异于得到一把打开古典文学大门的钥匙。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闪耀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解、感悟及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且为学生今后的研究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一些学生因为文言文基础薄弱,一看到文言文就担心害怕,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影响了经典文化的吸纳和传承,制约了学生文化素养的积淀和丰富。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提高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兴趣。
一、保持乐观态度,培养自信心
有关学习动机的研究发现,只有学生具备了强烈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原动力,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多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不明确。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没有必要学习古奥艰涩的文言文,觉得文言文很难学,很难懂,没有树立起“我要学”的思想。这导致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厚,甚至不愿学而干脆放弃学习文言文。这种厌烦心理导致很多学生在做文言文阅读时,没有认真翻译内容,随意写答案,有的直接放弃了答题。兴趣又是学习动机的出发点,所以我们要努力扩大学生接触文言文的环境,接触真实自然的古代语言。比如阅读古代经典作品,尝试创作文言文等。另外,学生还应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习俗,激发融入型动机,接受古典优秀文化的影响,创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最重要的,学生还要强化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以从教师、学习成绩和周围人那里获得,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心理暗示有意识地强化。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体验的情境,实施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也有心理学家指出:人最本质的精神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有人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以说,学生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教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在文言文翻译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大胆猜测某些词句的意思,当学生运用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去猜测并成功时,他们不仅获得了强烈的成就感,还增强了翻译文言文的信心。比如在学习课文《咏雪》时,学生朗读完课文后,首先我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一家在一起很高兴地谈论雪像什么。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猜测并翻译每句话的内容,学生基本上都能翻译对,个别有错的我们再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学生不仅轻松掌握了文言文的翻译内容,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有一点要注意,教师预设的文言文的学习任务要有挑战性,以激发学生达到目的的强烈愿望,但同时需符合“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有意识地选取了《荀巨伯探病》《师旷问学》《嗟来之食》《张孝基仁爱》等稍难一点的课外文言文篇目,学习任务太难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太简单又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无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坦然面对错误,增强自信心
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是复杂而漫长的学习活动,读不懂、不理解、出现各种错误是正常现象。然而,过多的错误却常常会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忧心忡忡,自信心动摇,甚至于放弃文言文翻译。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保护并鼓励学生哪怕很微小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影响初中文言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如果教师过分热心,过于认真地发现并纠正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所犯的错误,我们会无意识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天赋,他们开始变得谨慎、小心,越来越少地参加文言文的翻译实践活动,以免频频出错、频频被纠正。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了解学生心理。为了提高学生翻译文言文的积极性,也为了增强学生翻译文言文的信心,不让他们有焦虑情绪,我们要允许他们犯错误。让学生坦然地犯错,又要使学生在错误中学到知识。比如,在学习《张孝基仁爱》时,有个学生把“富人病且死”翻译成“富人生病并且死了”,因为文中确实是说富人死了,很多同学都认为这样的翻译是对的,于是我就提醒他看紧接在后面的那句“尽以家财付孝基”,让他把这句翻译好之后,我就问他,富人死了还能把财产托付给孝基吗?大家都笑了,马上说富人没有死,那么“病且死”应该怎么翻译呢?学生马上答出“生病快要死了”,然后,我让他们去查“且”的解释,了解了它还有一种解释是:将要。通过这样一点拨,学生在一思一查之间掌握了“且”的意思。这样不仅让学生觉得只要通过自己努力思考,就能翻译好文言文,增强了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文言文翻译中字字落实的重要性。
三、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乐趣,才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如在学习《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我让每个小组选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先划出他们各自要读的句子,然后翻译好,并揣摩好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每句话不仅要符合当时的语境,还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学生们都积极性很高,小组里分工合作,互帮互助,并积极讨论交流。然后小组代表轮流上讲台表演,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评价,在精彩的表演和积极的评价交流中,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完成了课文的翻译,同时还深刻地分析了孙权、吕蒙、鲁肃这三个人物形象。在学习课外文言文《黔之驴》时,首先我让学生把文章大致翻译一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文章改成剧本,每小组选出两人,一人扮演驴,一人扮演虎,进行即兴表演。全体同学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准确地完成了这篇课外文言文的翻译,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这篇课外文言文后面的练习的正确率非常高。
积极的文言文学习态度会促进文言文学习的进步,这种进步会加强对文言文学习的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消极的学习态度会导致学习失败,学习失败又会导致更消极的学习态度,产生恶性循环。所以,在积极向上的心态中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样才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文言文,从而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资料:
1.朱永新《教育心理学论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咏雪文言文翻译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