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企业家,常德传不照搬照抄,不随波逐流,而是紧密地结合青岛港的实际,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管理经验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有机融合,成功地创造出青岛港模式。
6月15日12:30分,在青岛港前港公司20万吨级矿石码头的“邯钢精英”轮作业中,青岛港仅用27.5小时胜利完成全船18.34万吨矿石的接卸作业,以6669吨/小时的单船卸率,一举超越今年年初由他们自己创造的6603吨/小时的世界纪录,青岛港矿石接卸“孙波效率”第十二次创出世界新纪录。
“邯钢精英”轮船方专门发来感谢信,对青岛港前港分公司表示衷心感谢,表示:“这条船上个航次在其他港作业用了5天多的时间,而在青岛港仅用1天零3个小时就完船,你们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从一个国内支线港挺进到世界大港前七强,青岛港吞吐量由1978年的2002万吨增至2009年的3.15亿吨,增长了近16倍,现在用不到23天的时间就能干出30年前一年的吞吐量。
1978年青岛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仅为1304个标准箱,2009年达到了1026万标准箱,比1978年增长了7868倍,进入世界集装箱大港前十强。外贸吞吐量多年来保持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进口铁矿石吞吐量居世界港口第一位;进口原油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
目前,全国每五吨进口原油和进口铁矿石中就有一吨是从青岛港上岸的。
青岛港靠什么改造了一个百年老港,建设了两个现代化新港,挺进世界大港前七强?
或许,我们能够从对青岛港这艘航船的掌舵人――青岛港集团董事局***、总裁常德传的采访中找到答案。
青岛港与常德传
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是国有特大型企业。主要从事集装箱、原油、铁矿石、煤炭、粮食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储存、中转、分拨等物流服务和国际国内客运服务,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
常德传从1981年开始担任青岛港务局副局长,成为全国沿海港口中最年轻的港务局领导。1984年担任青岛港***书记,1988年青岛港实行局长负责制后担任局长。正是在他的领导下,青岛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工人的儿子”,1968年,常德传大学毕业来到青岛港,最初是到装卸队扛大包。据他亲身回忆:那时候港口的生产基本上靠人拉。当时一艘两到三万吨的船舶到港口以后,装卸需要20多天,甚至1个月。当时船舶在港停留时间按月考核,压港、压货现象非常严重。一艘船不超过1个月就非常不错。国家甚至几次调动,调动各方面的劳动力到港口去解决压港问题。
“当时由于船舶的严重压港,需要赔付延时费。外国人嘲笑我们,说你们把黄金往海里扔,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港口的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落后。”常德传回忆。
作为常德传在青岛港40年工作的经历和体会,结合青岛港发展的生动案例,2009年,常德传出版了《常德传论国企》一书。
2009年2月,在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办的“青岛港应对危机科学发展实践与《常德传论国企》管理模式高层研讨会”上,来自中央***策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专家学者在发言中,就常德传的中国式国企管理模式,凝练出的青岛港“做共和国长子、祖国母亲孝子”的国企定位,“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的国企使命等精神内核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抢得市场先机
青岛港港口吞吐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两三千万吨,发展成为世界3亿吨大港口,常德传总结一句话――“青岛港的事业是干出来的”。
“什么叫优势?优势就是别人想不到的我们想到了,这就是优势;人家干不了的我们干好了,这就是优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绝活,要总结这样的优势。市场经济大潮,竞争这样激烈,只有发扬这种优势,才能脱颖而出,高人一筹。”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使整个神户港陷入瘫痪,常德传专程到北京中远总部,恳请他们把在神户港中转的箱子转到青岛港来。在中远集团的支持下,青岛港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港。后来,青岛港大刀阔斧地改造码头,把杂货码头改造成集装箱码头,发展集装箱事业,才使青岛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不断攀升。
在常德传看来,企业发展必须要抓住机遇、抢占先机、与时俱进。这些都不是空洞的。
“虽然当时老码头很破败,只能靠一两万吨级的船舶,但我们瞄准世界先进的航运市场。世界有多大船,我们建造多大的码头。80年代末期我们首先按照当时20万吨级的超级油轮,建造了20万吨级的油码头。”常德传说。
1997年,当时全国还没有20万吨级矿石码头,通过可行性的分析研究,青岛港抢得先机。用了18个月,投资18个亿,建设了一座20万吨级的矿石码头。1998年试运行的时候,设计能力是1100万吨。现在成了世界最大矿石进口港。
常德传称,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青岛港抢得先机,抓住这样的码头建设的好时机,并且很快取得很好的效益。
常德传认为,青岛港要做的就是让客户和货主一提到“青岛港”三个字,就会想到这是个讲信誉的地方,一听到“青岛港”就会立即联想起青岛港的优质服务,一提起“青岛港”货主就竖大拇指,愿意自己的货物从青岛港走。
在青岛港,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条装载19万吨水泥的孟加拉国船,货主在装车时使用手钩,但是船方提出水泥包不能有一个孔,否则就全船退货。于是青岛港就发动员工逐包检查,更换了3206袋的包装,许多工人的手、胳膊都磨出了血泡,但是终于将30万包水泥及时、优质地装上了船。
独特企业文化
常德传很赞同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常德传认为,管理创新怎么做?首先一个是要有我们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像人一样,一个人没有思想、没有信念,这个人就没有灵魂。“办企业也就办人,企业的核心是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大做文章,我们员工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愿景。我们青岛港要打造北方航运中心,我们能够成为最大的航运中心,能够成为中日韩经济圈中航运的中心。这是我们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景。”常德传说。
在具体工作中,青岛港上下提倡要有三大使命――“青岛港干什么?三件事,第一是精忠报国,第二服务社会,第三造福职工,是青岛港企业存在的价值。”
在上任之初,常德传就到码头装卸一线调查,工人一个月工资200块钱,连吃饭都不够,住房更是问题。当时2000万吨吞吐量5000人可以做好,但实际员工达到16000多人。“我们的自主创新从哪儿开始?就从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开始,让他通过转岗分流,鼓励创业。同时收入向一线倾斜,当时出现了我们一个装卸工人比我们一个处长收入高,这样一来他觉得有主人公地位。”
据《小康•财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在青岛港,24000多名员工,6000名离退休同志,每个人过生日都赠送蛋糕,小小蛋糕凝聚了亲情。涨工资不仅给在职同志涨,而且给离退休老同志涨补贴。让在职工人感觉到将来老了以后能够有港口的关心,大家向心力凝聚力更加增强。
在常德传看来,农民工同样是港口发展的主力***,要创造条件继续让他们实现“由技能匮乏向又红又专、由挣钱吃饭向实现价值、由短期务工向当家作主、由打工者向新时期产业工人”的“四个根本性转变”。
7月14日, 青岛港25位农民工弟兄光荣地被青岛港集团聘为首批具有不同技术等级职称的装卸工人。在装卸工中评职称,青岛港在全国首开先河。
以技术促低碳
在通过开启生产效率“秒时代”后,青岛港实现资源节约最小化。据介绍,青岛港集装箱、矿石装卸效率是世界港口第一,两个集装箱的泊位等于世界第二位大港日本神户港三个泊位的吞吐量,一个20万吨的矿石码头干出了两个码头的吞吐量,现在用占全国1.8%的岸线,干出了6.9%的吞吐量,用1亿吨的能力干出了3亿吨的吞吐量,用350万标准箱的能力干出了1000万标准箱的。
青岛港成为国家首批国家环境友好的6家企业之一。在2009年世界港口节能减排大会上,常德传作的演讲,受到了世界各国港口的赞扬。
常德传认为,港口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也应当成为节能减排的大户。
过去海港集装箱轮胎吊每台每年要消耗10万多升的燃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280多升,躁声的污染达到94.3多分贝。在发动员工技术创新后,在青岛港优秀工人许振超的带领下,开展技术攻关,采用清洁能源,又名“油改电”的技术项目,使单箱能耗下降了40%以上,单箱的成本节省了70%以上,基本实现了废气的零排放。这项技术在国内外十几个港口200多台设备上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自1995年以来,青岛港一直是全国交通系统学习的典型和全国港口行业唯一的“示范窗口”,并连续三次被***确定为国有企业重大典型,连续三次被、中组部等六部委选为振兴国有企业报告团成员在全国巡回报告。
2007年7月15日,、全国总工会、***等单位联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青岛港科学发展模式高层研讨会”,高度评价“青岛港成功地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青岛港模式”。
虽然隔着不同的行业、地域,千山万水,在《常德传论国企》出版不久,2009年8月,宁夏烟草专卖局(公司)在举行的季度理论学习中,便有结合“读《常德传论国企》,学常德传同志精神”主题的“读书月”活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青岛港的掌舵人常德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