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的诗句篇1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初夏绝句》 宋·陆游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唐·白居易
春夏秋冬的诗句篇2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的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
春季是四季的开始,它没有夏天的烈日当空,没有秋天的秋风萧瑟,更没有冬天的冰天雪地,而是温暖适宜,暖风拂面,生机盎然,
为四季开了一个好头。
当东风慢慢吹拂时,标志着春天已到来。春姑娘驱逐走冬天的严寒,向大地撒下一缕缕温暖的阳光。到了晚上她又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雨带给人间。小草因春雨的滋润,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柳树大口大口吸吮着贵如油的雨丝,使自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桃花更是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尽情地享受雨水的沐浴,花朵因此竞相开放……是春雨,让我们领略到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
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几个月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然后,便有了夏。
夏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烈日当空,那一轮火球无时无刻不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上,但植物们却似乎欣喜不已:荷花越是在炎热的天气里,越能显示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生机;树木也越发的葱茏,粗壮的枝杆上长满了碧绿的叶子……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面,为夏天增添了别样的光彩。
就这样经过一个夏季的蓬勃后,我们迎来了丰收的时节——秋。
秋天栖息在农家的果园里,随处可见累累的硕果;秋天栖息在江面上,渔民们总是满载而归,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的风景也毫不逊色,俗话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的枫叶红遍了漫山遍野。秋风一吹,它们便如一只只展翅的蝴蝶,在红艳艳的山林里翩翩起舞,无比生动,无比华丽。
秋天一过就是冬天了,冬天是四季的终点。漫天飘飞的雪花为大地裹上了一层银白色的雪被,构成一道别样的风景。
虽说冬天被冰雪覆盖着,但它并不死气沉沉。瞧,傲然挺立的松柏,独放枝头的梅花,给冬天增添了生气,让寂寞的冬天有了陪伴。于是,它信心满怀地走向来年的春天,让四季的接力棒再度传递。
这就是由春、夏、秋、冬组成的四季。春,以她的盎然生机、秀丽妩媚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炽热强悍激人奋发;秋,以她的朴实功劳、累累硕果催人勤勉;冬,以她雪白无暇、不畏严寒让人敬佩。让我们走进四季,感受四季带给我们的启发!再让我们走过四季,领略四季的魅力!
教师点评
春夏秋冬的诗句篇3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特点
一、山水诗和谢灵运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时的山水景物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的审美对象。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西晋的左思《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而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的是谢灵运,谢灵运的山水诗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诗大致分为四类:即感怀诗、山水诗、佛理玄理诗和应制应酬诗。《昭明文选》中共收录了谢灵运的三十一首诗,“游览”这一类诗歌中总共收录二十三首诗,其中有九首是谢灵运的山水诗,可见他山水诗的成就。
二、谢灵运山水诗题目的特点
在题目上标明游览的地点和游览方式的写作方法是谢灵运诗的一大特点,他的诗歌题目往往概括他登山临水的路线和行程,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这样能使读者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到作者的情况,使读者能跟随作者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中的山水。
笔者所找到的五十五首谢灵运的诗中只有九首不是以游览方式和游览之地命名的,如《昭明文选》中收录的《游赤石进帆海》,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放舟于赤石的帆海中游览时所作。又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于”、“往”、“经”将游览过程叙说得十分具体。谢灵运《山居赋》注曰:“大小巫湖,中隔一山。然往北山,经巫湖中过。”明乎此,就可以说:“康乐题便佳,有一种纪游笔致。”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特点
关于“叙事―写景―抒情”的结构模式,黄节首先论及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大抵康乐之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故末语多感伤。”
谢灵运山水诗有一个大体相近的结构模式:先叙事,再写景物,最后抒情,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开头两句,“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山南称为阳,“阳崖”指指南山;山北称为阴,“阴峰”指北山,这是点出题目中的“于南山往北山”的地点,朝旦,是清晨;景落,是日暮,表明游览的时间,从南山出发是在清晨,抵达北山已是日暮了。接着,“舍舟”二句说出“于南山往北山”经巫湖中过的具体情形,而且又照应“经湖中瞻眺”的题目中所交代的游览方式。这几句诗把时间、地点、游览方式都交待得很明确,显然在叙事。
“侧径”以下十二句,都是在写自然景物。在倚松远眺中,傍山伸展的小路狭窄深长,巫湖碧波环绕陆洲,水天一色,空明莹澈。俯身下视,是枝叶纷披的高大乔木;仰首聆听,是从远处传来的大壑水声。“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仍然是视力所及的景物。“解作”二句,试***探求万物滋生的奥秘。“解作”即“雨后”之意,语出《周易》解卦,彖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其大意是:天地解缓,雷雨乃作。雷雨既作,百果草木皆孚甲开坼,莫不复苏。“竟何感”,是诗人的自问,也是诗人的思索。“升长”句,写草木的欣欣向荣,也是诗人的领悟所得。“升长”,代指草木。“丰容”,茂盛之状。这里“解作”句,将易经嵌入景物描写之中,是谢灵运的一大创造。竹子开始换上了绿装,春初的水中嫩蒲绽出了毛茸茸的紫花。这是写草木的蓬勃生机。海鸥在春天的湖岸边嬉戏,“海鸥戏春岸”的海鸥是灵动的,是带走了冬的寒冷,带来了春的生机与温暖的。天鸡在和风中轻舞。这是写禽鸟的自在逍遥。这四句读之但觉春色融和。
最后四句是作者抒情,看到眼前的自然美景,即使自己孤生一人离开人群隐居也不会觉得可惜,只是没有人与他有共同的情趣同心游览,虽有随从在旁却感觉是独自游览,面对这美丽的自然山水,要用心去读懂山水中的真善美,诗人要寻找的是这样的共鸣者,但留在山水间的只有诗人的感叹内心的孤独。
正如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春、夏、秋、冬都表现出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诗中尽管也有荒林、哀禽、霜露、落花等,但这些景物在诗中并不显示出哀戚伤感,其中的气氛仍是活跃的。在如此景物的描摹后,谢灵运往往抒发的却是愤懑忧郁之后的淡泊心情。
(二)谢灵运山水诗中对于时间更替、季节变化的独特表达
谢灵运对于节令时序的演变,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敏感,他善于捕捉那些特征性鲜明的物象,准确地再现这种演变推移,他诗中的山水草木鱼虫,无不处在节令时序的演变推移之中,处在时间的流转之中。谢灵运的诗基本上每首都有山水,但是都不相同,不只是时空各异,视角也在不断变换,总是让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时间变化和季节更替的表达,诗中有时直接描述,有时用特定的景物来代替,甚至有的诗作中会表现不同的两个季节,但只有当读者在细细品味之后才会领略到一个是虚幻的季节一个是眼前的季节,文中所用的词语是千变万化的,让读者不仅欣赏了美景还领略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1、直接表达和间接描述。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直接描写季节和时间的词语并不多见,如《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中的“季秋边朔苦”“季秋”指农历九月,这里直接表述的是季节。又如《富春渚》:“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中的“宵”和“旦”分别指晚上和早上,这里是对时间的直接描写。又如《七里濑》:“羁心积秋晨”中的“秋晨”直接交代了时间和季节。再如:《游岭门山》的这两句“写以上冬月,晨游肆所喜”中的“上冬”指的是孟冬,也就是冬季的第一个月,而“晨”则直接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关于直接描写的表达还有《东山望海》中的“开春”、“初岁”,《登上戍石鼓山》中的“发春”,《石室山》中的“清旦”,《游赤石进帆海》中的“首夏”、“晨暮”,《南楼中望所迟客》中的“孟夏”,《与南山望北山进湖中瞻眺》中的“朝旦”,《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中的“杪秋”、“旦”,《酬从弟惠连》中的“暮春”、“仲春”,《道路忆山中》的“秋夕”、“夏日”、“春暖”,《日出东南隅行》中的“晨风”和“朝日”。
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通过间接描写来表现季节和时间的词语和诗句很多,如《岁暮》中的“明月”、“积雪”,《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中的“旅雁”、“霜雪”,《彭城宫中直感岁暮》中的“徂物”,《邻里相送至方山》中的“衰林”,《七里濑》中的“荒林纷沃若”,《晚出西射堂》诗中的“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西曛岚气阴”,《登池上楼》中的“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东山望海》中“策马步兰皋,绁控息椒丘”,《登上戍石鼓山》中的“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游赤石进帆海》中的“芳草亦未歇”,《游南亭》中的“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这些间接描写,无论是词语还是诗句都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所处的季节和时间,几乎每首山水诗都会用不同的描述和不同的词语来表现同样的季节和时间。正如上文中所举的例子:“积雪”和“霜雪”同样都写冬天,但是带给人的感受上是不相同的,“霜雪”使人感觉是初冬的薄薄的一层似霜一样景象,给人感觉似乎冬天刚至,久违的雪花淡淡的飘落。而“积雪”给人带来深冬的感觉,有一种厚重感。而同样的秋景,在谢灵运的笔下是不同的,一边是“析析就衰林”,在黄叶飘零的时节走向了新的旅程,而另一边则是“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西曛岚气阴”,同样的秋季,不同的描写,展现给读者一个个不一样的秋景。
2、诗中的现实季节和想象季节。谢灵运山水诗中经常会出现对于两个季节,甚至三个季节的描写,但是真实诗人所处的只有一个季节,正如著名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诗作中出现想象中的季节应该有它独特的意义。
如《邻里相送至方山》中描写的明明是初秋“皎皎明秋月”的景象,但是在诗人笔下出现了初冬的景象“析析就衰林”,当时是农历七月尚未到如此的落叶深秋初冬时节,这里的“衰林”是诗人认为自己赴偏僻的海滨上任,所以把上任设想为“就衰林”。
又如《道路忆山中》,这首诗作于元嘉九年春天,诗中写道“不怨秋夕长,常苦夏日短”、“念悲忘春暖”一首诗作中提到了三个季节,但事实上这首诗是在春天写的,诗中提到的“夏日长”和“秋夕短”都是诗人怀念过去在山水中纵情欢乐的时光,叹息那样的时间太短。回到现实却“忘春暖”,顿觉“凄凄明月吹,恻恻广陵散”。
3、词语的现实意义和引申意义。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经常用一个词表达两个涵义,如《白石岩下径行田》中“芜秽积颓龄”这里的“颓龄”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衰老之年;其二是指但是已经到了秋季。这样的写法使深秋的衰景和年老的悲哀融合在一起,再加上诗人描写的“灾情”,使诗作更显悲凉与无奈。
又如《临终》一首中有这样的诗句“凄凄凌松柏,纳纳冲风菌”,其中的“凌松柏”有两重涵义:其一是指冬季经霜侵袭的柏树;其二是指诗人自己在临川被控叛逆,从死罪降为流徙广州的不幸经历。其中“风菌”也有两重含义:其一指迎风即死的松菌;其二指使人感叹生命的短促。
4、四季分明的山水诗作。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四季分明的诗作也有如写春季的《登池上楼》,其中“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是写春景的名句,诗人侧耳细听水池荡起波澜的声音,抬眼眺望远山穿戴新绿,阳春的温煦送走了严冬的寒冷,田园中的柳树,池塘中的春草都吐露新芽,一片生机盎然的初春景色。但是这样的美景并没能驱除世人心中的苦闷。
谢灵运初夏的诗作如《游南亭》: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久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诗中描写了春去夏来傍晚雨过初晴,水边的兰草覆盖曲折的小路,初初绽放的莲花开遍涨水的池塘,多雨的夏日悄然而至的美景,这更替的季节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谢灵运描写深秋的诗作如《晚出西射堂》中“连障叠,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等描写深秋景色的句子都是佳句,“晓霜”说明气温已经很低,严寒的冬季就快到来,“枫叶丹”把深秋的景色和美丽的颜色都描写得很漂亮,再加上夕阳的照耀和诗人幽居孤独的琴声,读者似乎都被融入这幅秋景***之中,听着略带孤闷的琴声,欣赏如此美妙的夕阳秋景,与其说是欣赏诗作,还不如说是和诗人一起穿越时空在山水中“旅行”。
冬天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笔下景观有点凄凉,有点无奈,但诗中景物一样的真实,只是不一样的凄凉美,如《岁暮》: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诗中描写了诗人长夜不眠,忧思难解,感叹岁月流逝,诗中“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两句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齐名,“明月”的孤独加上“积雪”的寒冷,北风苍劲的怒号着,这样的冬夜,这样的凄凉只会让孤独者更觉孤独,这也许算人生的一种“凄凉美”。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价值
对谢灵运的评价历朝历代以来都有褒有贬,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褒多于贬。毕竟谢灵运所开启的新诗风和他对山水诗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是我国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人,在他之前,山水草木一直是诗歌中的一种点缀,山水之作为背景出现。从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精致工笔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成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拜读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与其说是阅读,还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抛出生活杂念,真正放松地旅行,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相信每一位认真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山水的读者都是谢灵运跨越时空的共游人,因为用心感受自然的美妙是没有时间、地域限制的,享受其中就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宏天.昭明文选译注(第二版)[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3、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中华书局,2007.
4、胡大雷.谢灵运鲍照诗选[M].中华书局,2005.
5、沈约.宋书[M].中华书局,2008.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2009.
春夏秋冬的诗句篇4
“北窗下卧”本来确有夏日消暑这一实用功能,但由于陶渊明展现隐士风采的事迹在唐代士人中影响深远,因此在唐人心目中,在北窗下坐卧歇息不再仅仅是消暑的行为,它实际上被看作隐逸风度的表现而受到主流文化的赞许和推崇(从后世南宋的《槐阳消夏***》中可以看到,翘足高卧于榻上的人被画家赋予了超然洒脱的隐逸风度,原本单纯功能性的消暑行为因而复杂化,成为高士沉静飘逸的专门姿态之一)。于是,从陶渊明发端的“北窗下卧”行为原型成为“北窗”意义美学符号化的滥觞。
“北窗”成为了超越实用功利主义的美学符号价值,并和人高层次的生活体验――精神追求联系为一体,因而在《全唐诗》的诗人笔下频频被歌咏,“北窗”由其驱暑消夏的功能演进为文人墨客的美学符号诗意象征。
唐人对“北窗”情有独钟,这与今人购房要看“两卧朝南”或“三卧朝南”的价值大相径庭。《全唐诗》中有“南窗”字句的唐诗仅有15首,是唐人疏于“宜居”因素,还是今人缺乏唐人的人文精神?《全唐诗》以“北窗”居多,压倒“东、南、西诸窗”,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唐人极力淡化北窗在御寒等方面的实际功能,而强化“北窗”在其它方面的积极作用。有诗为证:“炎月北窗下,清风期再过。”(孟浩然《晚春题远上人南亭》),诗中所述北窗在炎热的夏日纳入北向而来的清风,极具美化驱暑消夏之功用。而白居易在《赠吴丹》诗述:“夏卧北窗风,枕席如凉秋”,同样是大加赞颂“北窗”给人带来的惬意。这在一个没有空调等制冷设备的时代,“北窗”在夏秋的功用是不可替代的,从现代建筑学的角度来说,“北窗”也正是夏日里住宅中最重要的建筑元素。
因此说“北窗”不仅仅是诗意。诗意之外也不乏现实的应用功能。许多涉及北窗的诗句,还不能说上升到美学符号层面,更多的是在真实告白:夏卧北窗风的美好感受。
春夏秋冬的诗句篇5
春雨就像一根根细细的丝,它的姿态特别美,从天上慢慢地飘下来,有一句诗说得好“春雨贵如油。”春雨下的次数太少了,每次听到沙沙的声音,都能去除我的一切烦恼,那就是春雨的声音,它仿佛在对我说:“一定要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春雨飘到我的脸上时,我就会感觉特别舒服,春雨滋润了大地,也无数次让我从伤心的时候快乐起来。
夏天的雨就像一粒粒豆子,一颗颗珍珠。夏天的雨多的不能再多了,他来也匆匆从去也匆匆,姿态就像泼下来一样。哗啦啦的声音,真是好听,落在脸上真爽也不疼,它赶走了夏天的燥热,还给马路和树木洗了一个凉水澡,浇灌了农民们的田地。
秋雨绵绵,像毛线似的,从天上洒了下来,发出了滴滴答答的声音,滴在身上真凉爽,秋天也是农民丰收的季节,有两句诗说得好:“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春夏秋冬的诗句篇6
在书中走过春天
春天是那么的迷人,一丝丝春雨像一条条细丝从天而降,一阵阵春风拂过我的耳边。是那么的清凉,像落在我的心里!
这时我拿起了旁边的书籍阅读起来。一下子,我陶醉了!杜甫的一句“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就道出春风的威力;看看门外的柳枝,再看看书上贺之章的美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或许是无意,春风和柳枝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伙伴,在春天中尽情飞翔!
这个春天,我在书香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季!
夏季伴随着书香
随着最后一朵桃花的落下,一个炎热的夏季就到来了,逼人的天气使人感到烦躁。走到房间找到一本书来降降心中的燥气。读到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时我的心情开始平静了。再读王安石的“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盛花时”,我的心情可以说是豁然开朗,不再是烦躁,这或许…哦,不。应该说这一定是书的作用!
怡情的书使我度过了一个炙热的、烦躁的夏天,也给予了我许多知识,让我懂得了怎样去适应一个突如其来的环境。
秋里充满香味:书
树上的叶子开始落下来了,这意味着有点丰收的秋天就到来了。拿着本现代诗集漫步在郊外,远远就听见几位农民的笑声。走近看时,他们互相交流着自己的收获,声音里充满着欢喜,眼里充满欣喜的泪花。我翻开了手中的书,“送走夏日里最后一缕火热的骄阳,你牵着种子的手,一路搀扶着……终于水田的谷穗,悄悄爬上曾经那一棵还是禾苗的头顶……只留给蔚蓝的天空,一片悠长悠长的回忆。”一首《秋》映入了我的眼里,虽然是初次读此篇,但我却很快的读懂了其含义。或许是我正漫步在秋天里的缘故吧!
那天以后,我不再浪费每一粒米饭了,因为我读懂了农民伯伯为了秋天里的收获所做出的辛苦和流过的汗水。我读懂了…
寒冬里书香依然在
阵阵寒风呼啸着,震得窗玻璃直响。望着窗外那轮寒月,我辗转于还没暖的床铺,实在睡不着。于是我拿起了《***诗集》,细细的品尝起来,犹如一位位好友在与我对谈,“***寒秋,湘江北去…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携来百侣曾游…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首《沁园春·长沙》写出作者的宏心壮志。一句“***叫工农***,旗号镰刀斧头”道出作者在祖国的完整性上的坚决立场……看着这些激情澎湃的句子,我浑身暖和,不再感到寒冷。
中华的历史是无止境的。所以我决定坚持与书为伴,更深地了解我们中华的悠久历史……
春夏秋冬的诗句篇7
生机蓬勃的春,是这四季的序言,葱茏的树木,缤纷的花朵,茂密的草丛,这绚丽的美景,实在是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林间的小鸟,唧唧喳喳,似在窃窃私语,花丛的蝶蜂,正在的勤劳工作,采集与传播花粉,草上的蜻蜓懒洋洋的晾起翅膀,悠闲的栖息着,万物都在欢歌,歌唱生命的喜悦。
毛遂自荐的夏,性格自信,它跳起巴西独有的风情桑巴,编写起作者心得(我是作者中的一员,叫夏季,性格时而活泼开朗,阳光普照,时而狂戾暴躁,阴云满天。在我统领的地带里,了了蝉鸣,荷塘月色,绿色漫无边际,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暴风雨也会突然的降临,清除大地的阴霾。
泰戈尔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秋天,在这部梦幻的诗集里占据了主体。
秋天,春华秋实,果实丰硕,田野里金色的麦浪重重叠叠,成熟的高粱穗堆积在农家的晒麦场,丰收的喜悦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传递,就连空气也洋溢着甜蜜的味道。落叶与秋风,让人心中平生忧愁。多少文人骚客留下咏秋的诗篇: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秋景是迷人的,他五彩斑斓,累累硕果:秋景是凄美的,它秋风萧瑟,万花凋谢。花儿在最后的瞬间绽放着美丽,释放着灿烂,哪怕是短暂一刻,也就不枉此生了。
冬天悄悄的走来,冷飕飕的风将落叶吹走,使人心生寒意。
春夏秋冬的诗句篇8
【关键词】词语教学;文化传承;阴阳五行学说
【作者简介】钟江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研究生,陕西西安710062;陈立中,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江苏南京210093
【中***分类号】H0:G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092-04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曾经说过:“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的内容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也证明,语言史和文化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互相提供证据和互相说明”。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在1947年出版的论文集《中国人与中国文》里也精辟地指出:“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语的教学尤其是汉语词语的教学不仅仅是语言学层面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师更是肩负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现代“古史辨派”的统帅顾颉刚先生认为“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余年来,它有极顽固的势力”。的确,在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思想的每一个领域,我们都可以找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拨开蒙在这一学说之上的厚厚的迷信面纱,我们惊喜地发现,阴阳五行学说其实是对宇宙的起源和结构规律的整体把握,是汉民族先民的宇宙论和世界观。在这一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传承过程中。汉语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汉语通过词语使它的概念系统得到符号体现,从而为它建立起了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伞息模犁,因此,研究阴阳五行学说不能不借助汉语及其词语作为中介,而学习和研究汉语及其词语也不能不考虑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本文略举几例以见一斑。
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地名作为专有名词中的一种,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成果”。汉语中不少地名的产生和发展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这一点早已为古代的一些学者所认识。
我国地处北半球,山的南坡、水的北岸比山的北坡、水的南岸得到的日照多。日照的向背和多少与先民的生产、生活关系非常密切。“阳”和“阴”作为描写这两种相异的自然状态的字眼。渐次地进人地名之列。《诗经》中已有不少带“阳”字的地理概念和方位地名,如“殷其靁,在南山之阳”(《召南·殷其靁》);“我送舅氏,日至渭阳”(《秦风·渭阳》);“侵镐及方,至于泾阳”(《小雅·六月》)。《尚书·禹贡》中有华阳、华阴等地名。西汉初年人们在总结方位地名命名原则时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东汉时服虔补充说:“水南为阴。”(《水经注·洧水》引)这些原则确立以后,在东汉时期就很自然地被用于解释地名的渊源。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应劭认为《汉书集解》、《地理风俗记》、《十三州记》、《汉官仪》、《风俗通义》等书中的约41个带“阳”字的地名都是因为位于河流之阳而得名,如南郡襄阳县“在襄水之阳”;太原郡阳曲县,“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日阳曲也”。许慎《说文解字》在解释“阴”字时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并说: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得名;泾阳县因在泾水之北得名;荡阴县因在荡水之南得名,等等。刘熙在《释名》中也总结说“山东日朝阳,山西日夕阳,随日所照而名之也”,书中还有“汝阴,在汝水阴也”之类的地名解释。西晋时晋灼在《汉书集注》中解释魏郡黎阳县名时说:“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南朝郦道元《水经注》称:西曲阳县“在淮曲之阳,下邳有曲阳,故是加‘西’也”(卷30引应劭);“耒阳,旧县也,盖因水以制名”(卷39)。北凉阚骃《十三州志》解释复阳县的得名时说:“元帝元延二年置,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日复阳也。”(《水经-淮水注》引)唐李泰《括地志》云:“蒲邑故城……在蒲水之北,故言蒲阳”(《史记-秦始皇本纪》“攻魏垣、蒲阳”句《正义》引);“濮州雷泽县,本汉城阳……《史记》周武王封季弟载于廓,其后迁于城之阳,故日城阳”(《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句《正义》引)。
南宋洪迈对地名中的“阴”、“阳”用字也有精辟的见解。他在《容斋四笔》卷16“郡县用阴阳字”条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谷梁传》之语也。若山北水南则为阴。故郡县及地名多用之。”
宋末元初学者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运用“山南为阳,水北为阳”的原则,对一些历史地名的方位、沿革作了辨析或补充。如《通鉴》卷25东汉冲帝永嘉元年:“秋,庐江盗贼攻寻阳。”胡三省注:“寻阳县,属庐江郡。班志注云:‘《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大江。’余按寻阳县本在大江之北、寻水之阳。吴立蕲春郡,寻阳县属焉……江州得寻阳之名,由司马氏置寻阳太守于柴桑,于是江南寻阳著于此,江北之寻阳晦矣。”
明代学者郭子章《郡县释名》对明代新设置或新改置的***区中带“阴”、“阳”字样者的得名情况进行了解释:山阳县“以在山之南”;资阳县“以当资水之阳也”;郧阳府“郧水之阳”;贵阳府“以在贵山之阳也”。近代学者吕式斌在解释贵州省贵阳县名的来历也说:“明置府,民国二年改县,……在贵山之阳,故名。”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此类地名的时候,如果能从阴阳学说的角度向学生解释它们得名的由来,那么学生在知道这些词语的确切含义之余,也能对何谓阴阳学说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阳春
阴阳学说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汉代张衡在《西京赋》中说:“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薛综注释说:“阳谓春夏,阴谓秋冬。”后人常以“阳”与“春”合而指称春天,例如唐酒肆布衣《醉吟》:“阳春时节天气和,万物茂盛人如何。”与春天相关的许多事物的称谓都可带上“阳”字。例如,农历正月称“孟阳”。《初学记》卷三载梁元帝《纂要》:“正月孟春,亦日孟阳、盂陬。”《周礼》中掌管农事的春官称“阳官”。《国语·周语上》:“王日:‘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韦昭注:“阳官,春官。司事,主农事也。”春风称“阳吹”。唐代宋之问《***中人日登
一高赠房明府》:“幽郊昨夜阴风断,顿觉朝来阳吹暖。”春茶称“阳芽”。宋代梅尧臣《王仲仪寄斗茶》:“资之石泉味,特以阳芽嫩。”
晋时,因避简文帝郑后阿春讳,“春”字常改称“阳”。《宋书·臧焘传》上议:“《阳秋》之义,母以子贵。”《阳秋》指孔子所著《春秋》。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富阳县“本汉富春县也”。南朝沈约《宋书》也说“本日富春……晋简文郑太后讳‘春’,孝武改日富阳”。《水经注》卷40:“浙江又东北人富阳县,故富春也。晋后名春,改日富阳也。”
与春天称“阳春”相对。秋天也称“阴秋”。唐元稹《初寒夜寄卢子蒙》:“月是阴秋镜,寒为寂宽资。”古人讲求天人合一,要求人们的行为合乎自然的规律。他们认为春夏主生长,秋冬主肃杀,因此讲武练兵之类事务被称为“阴***”,必于秋冬之时行之。《礼记·月令》称盂春之月“不可以称兵”,汉代郑玄注:“以阴***犯阳。”意思是,孟春之月阳气生发,切不可用讲武练兵的肃杀阴气冲犯阳气。《新唐书·王琳传》:“今盂春讲武,以阴***犯阳气,害生发之德……愿陛下不违时令,前及孟冬,以顺天道。”
三阳开泰
阴阳学说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的消息升降作用。农历四月。夏季到来,阳气达到极盛,故配属乾卦(),六爻皆阳。旧题汉代刘歆《西京杂记》卷五称“阳不独存”,“疑于无阴”,所以称农历四月为“阴月”。
夏至后,白天渐短,古人认为这是阴气初动。故夏至又称“一阴生”。唐代诗人权德舆《夏至日作》诗云:“寄言赫羲景,今日一阴生。”
农历五、六、七、八、九月分别配属姤( )、逐( )、否( )、观( )、剥( )卦,阳消阴时,阴气达到极盛,故配属坤卦( ),六爻皆阴。阴不独存,所以农历十月称为“阳月”。清代学者钱谦益在《蔚村温如陈翁八十寿序》中有“今年阳月,春秋八十”之句,说的是该翁乃农历十月生人。
冬至后,白天渐长,古人认为这是阳气初动。故冬至又称“一阳生”或“阳生”、“一阳日”、“阳回节”、“一阳嘉节”、“一阳之节”。例如唐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诗:“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唐韩愈、李正封《晚秋郾城夜会联句》:“雪下收新息,阳生过京索。”(钱仲联集释引孙汝听日:“阳生谓冬至。”)明钱德洪《王文成公全书续编序》:“隆庆壬申一阳日,德洪百拜识。”明代何景明《冬至》诗:“病来又见阳回节,鸣玉何由拜紫宸。”三国魏曹植《冬至献袜颂表》:“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宋苏轼《内中待侍已下贺皇帝冬至词语制》:“妾等待罪掖庭,备员妇职,共庆一阳之节,敢陈万岁之觞。”冬至的到临被称为“一阳来复”或“阳复”。宋代王安石《回贺冬启》之二:“伏以四序密移,一阳来复,气验管灰之应,官书云物之占。”明高启《冬至夜喜逢徐七》诗:“雪明窗促曙,阳复座销寒。”冬至之后立春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初阳”。例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农历十一月配属复卦( ),一阳生于下;十二月配属临卦( ),二阳生于下,阴消阳息。到农历正月时,配属泰卦( ),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有吉亨之象,故称正月为“三阳”。南朝宋孔皋《会稽记》:“余姚县南百里,有太平山……三阳之辰,华卉。”“三阳之辰”指的就是正月。人们常以“三阳交泰”、“三阳开泰”作为新年伊始的吉祥语。如《宋史·乐志·绍兴以来祀感生帝》:“三阳交泰,日新惟良。”明张居正《张文忠集·贺元旦表》:“兹者,当三阳开泰之候,正万物出震之时。”这些说法被沿用至今。
青春
五行学说为把包括四时、五方、五色、五味、五音等等在内的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归纳进来,便以五行结构作为范式。建立了涉及不同对象和层次的众多的五元素结构系统:又依据“同类相召,同气相求”的原理,将不同的五元素结构系统的要素分别对应起来,与五行各相配属,从而成为一种协调统一的宇宙大系统理论。受这一理论的影响,人们在指称A五元素结构系统的某一要素时,可以用B五元素结构系统中与之对应的要素的名称代称,或者将他们联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称谓。例如,古代开科取士多在春季,故称礼部考试进士的场所为“春闱”。依据五行归类的原则,春天与五色中的“青”是对应的,所以人们又称“春闱”为“青闱”。例如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王起于会昌中放第二榜,内道场诗僧广宣以诗寄贺……起答曰:‘延英面奉人青闱,亦选功夫亦选奇。”’
“青春”一词当初指的是春天。例如《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唐代诗人李白在《江南春怀》诗中有“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之句,杜甫在《闻官***收河南河北》诗中也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之句,其中的“青春”都是春天的代名词。
少年时期犹如春天,生机盎然,因此“青春”也被引申用来喻指少年。晋人潘正叔《赋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称:“予涉素秋,子登青春。”注日:“素秋喻老,青春喻少也。”素为白色,与金行、秋天等相配,故秋天也称“素秋”。秋时草木日渐凋落,所以“素秋”也可用来比喻暮年。
金秋
很早以前,我们的先民就根据气候的规律性变化,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五行学说认为,季节气候的演变是五行递相当令、循环运作的结果,因此将木、火、金、水分别与春、夏、秋、冬相配属;土则或与季夏(农历六月)相配,或分主四时(从四季中各取十八日配属土行)。故春天化育万物之德被称为“木德”,如晋代傅玄《柳赋》:“姜允灵之铄气兮,嘉木德之在春。”夏天被称为“火天”,如唐代陆羽《茶经·煮》:“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
秋天或秋天的天空被称为“金天”。唐代王维《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赵殿成笺注:“金天。唐人多使金天字,即秋天也。秋于五行属金,故日金天。”秋天也称“金行”、“金数”、“金秋”。例如宋代沈遘《五言次韵和景彝秋兴》:“暑随朝雨尽,凉入暮天多。已觉金行早,谁调玉烛和。”唐代刘禹锡《早秋集贤院即事》:“金数已三伏,火星正西流。”清魏源《华山诗》之一:“金秋严肃气,凛然不可容。”秋风被称为“金风”,如唐代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至今人们还用“金秋十月”、“金风送爽”之类的语词来描写秋天。
春夏秋冬的诗句篇9
1-【冬日之阳】冬天里太阳的光和热。比喻人民所向往的仁***。
2-【暑往寒来】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3-【黄绵袄子】比喻冬天的太阳。【囊萤映雪】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4-【雪兆丰年】指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5-【自同寒蝉】寒蝉:冬天的蝉。自己同寒天的蝉一样不鸣。比喻缄默不语。
6-【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7-【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8-【冬日黑裘】裘:皮袄。冬天穿黑皮袄。比喻仅能御寒,不尚奢华。
9-【呵笔寻诗】呵笔:冬天笔凉或冻结,用口吹暖气使之解冻;寻诗:寻觅诗句。用口吹暖气,使笔解冻,然后挥笔作诗。形容冬日苦吟。
10-【无间冬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同“无冬无夏”。
11-【春去冬来】春天过去,冬天来临。形容时光流逝。
12-【天凝地闭】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13-【夏炉冬扇】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14-【燕雁代飞】燕夏天来温带,冬天归南方;雁冬天来温带,夏天归南方。比喻各自一方,不能相见。
15-【葛屦履霜】冬天穿着夏天的鞋子。比喻过分节俭吝啬。
16-【秋去冬来】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17-【冬扇夏炉】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炉。比喻不合时宜。也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
18-【温清定省】冬天使被子温暖,夏日让室内清凉,晚间给父母安睡,早晨起来问候安好。形容对父母尽心侍奉。
19-【山寒水冷】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20-【汤风冒雪】汤:顶、当。顶着风,冒着雪。形容冬天旅途的艰辛。
21-【冬暖夏凊】凊:凉。冬天使温暖,夏天使凉爽。比喻适合时用。
22-【冬山如睡】冬天的山林象睡着了一样。形容冬天山林寂静的景象。
23-【冬月无复衣】冬天没有第二件衣服可穿。形容家境贫寒。
24-【秋收东藏】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25-【暑来寒往】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26-【夏虫朝菌】意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短的生命。
27-【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人子孝道。亦泛称冬暖夏凉。
28-【冬箑夏炉】箑:扇子。冬天搧扇子,夏天生火炉。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29-【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30-【温凊定省】冬温夏凊、昏定晨省的省称。谓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表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31-【负暄之献】暄:温暖。原指冬天晒太阳取暖当成一种好方法献给国君。后用来谦称自己的贡献很微小。也比喻所献出的东西并不贵重难得。
3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33-【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冬天寒冷却要抱冰,夏天炎热却要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春夏秋冬的诗句篇10
春天的风是绿色的,是小草刚破土而出的绿,是杨柳初吐新蕊的绿。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吹着那绿色的,温暖的风,来到了人间。她吹绿了树木,吹出了小草,吹开了花朵,吹醒了世间万物。正如《春夜喜雨》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为大地母亲披上了美丽的绿装之后,她让花儿绽开了笑脸之后,便悄然离去,留下满世界的青翠。让人觉得,这妙不可言的春风是绿色的,因为她是那样地美丽,那样地无私,只有那淡雅而美丽的绿,才配得上她那美丽的心灵。
夏天的风是蓝色的,是蓝天无边无际的广阔的蓝,是净水清澈见底的明亮的蓝。唐代诗人杜牧一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便把夏天特有的景物:菱叶、浮萍、黄莺、蔷薇描写得那么美丽。在炎热的太阳下,一缕风吹过,带给人清凉,送来麦子成熟的清香,沁人心脾,舒服!让人觉得,这风是蓝色的,这是一种,莫名的感觉,让人觉得舒服极了。
秋天的风是黄色的,是稻穗成熟的黄,是秋叶飘零的黄。当一阵秋风吹过,金黄的叶子从树上悄然落下,纷纷扬扬。在果园里,苹果、橘子、鸭梨。。。。。。全都熟了,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在花园里,花儿都凋零了,只有那金黄的菊花,在阵阵秋风中,摇摇摆摆,散发出淡淡的芬芳。是秋风,吹开了可爱的菊花,是秋风吹熟了香甜的果子,是秋风吹红了美丽的枫叶。所以,有这么一句诗“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秋天的风是黄色的,是美丽的,是无私的,是妙不可言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春夏秋冬的诗句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