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名言警句10篇

鲁迅名言警句篇1

1、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3、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5、鲁迅说: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

6、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鲁迅

7、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

8、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9、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鲁迅

10、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鲁迅

11、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

12、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

13、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

14、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鲁迅

15、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使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是鲁迅参照朱熹的名言写的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16、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17、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鲁迅

18、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

19、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

20、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

鲁迅名言警句篇2

原来,鲁迅先生是一个只会替别人着想,而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着想的人。鲁迅先生常常半夜三更地写文章,写累了,就趴在桌上小睡一会儿,睡醒了又继续写下去。伟大的鲁迅先生就是这样日以继夜地写文章,务求让读者读到最好的文章。

鲁迅先生也非常地珍惜时间。在他的一生中,曾经翻译过许多外国经典的名著,使我们的阅读更加的方便。而他自己也写下了许多的小说,为他的人生创造辉煌。

我记得很清楚,在2003年的10月11日星期六,我去了深圳书城看书。那里根本就是“书海”嘛!不过,我在无意中发现有一个地方有许多人围在一起,有的人笑眯眯,像是在地上捡到了金元宝似的;有的人则全神贯注地不知道在看些什么。想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住了,便飞快地跑过去探个究竟。原来,是写鲁迅先生的一本书,是讲名言警句。哦,怪不得,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是出名了的好!也难怪刚刚那些读者会这样。我随手就拿起一本来看,那本书就像是磁铁一样地“吸引”着我。

这本书实在是太厚了!一本语文教科书大概也只有它的三分之一页而已。另外,我还发现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读起来特别有亲切感,(大概是因为我刚刚刚才学习完了有关于他的课文吧!)也难怪有那么多的读者喜爱他的文学作品!

鲁迅名言警句篇3

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精选

1) “治法是多翻,翻来翻去,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随便翻翻是用各种别的矿石来比的方法,没有用真的金矿比的明白,简单。我看现在青年的常在问人该读什么书,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

2)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名言

3)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名言

4)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名言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5) 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还粉饰黑暗。

6)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7)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8)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9) 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发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10)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11)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

12) 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13) “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厨,早就有人反对过了,时光不绝的进行,反读书的思潮也愈加彻底,于是有人来反对读任何一种书。他的根据是叔本华的老话,说是倘读别人的著作,不过是在自己的脑子里给作者跑马。”

14) “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至少,譬如要批评托尔斯泰,则他的作品是必得看几本的。”

15) “……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集锦

1)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鲁 迅

2)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3)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4)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5)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6) 学习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 —— 鲁迅

7) 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8) 纠缠如毒蛇,执着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9)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10) 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 鲁迅

11)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12) 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13)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14)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无题)

15)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推荐

1)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

2)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名言

3)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4)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名言

5) 教育植根于爱。 —— 鲁迅

6)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7)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崐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8)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9)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10)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11) 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2)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13)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14) 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

15)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和事业。 —— 鲁迅

16)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鲁迅·悼杨铨)

17)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8) 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19)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鲁迅

20)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看了写一句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还会看:

1.鲁迅有关的读书名言

2.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

3.鲁迅写的读书的名言

鲁迅名言警句篇4

⑴我们坐火车去吗?(《故乡》)

⑵你们的茶不冷了么?(《长明灯》)

⑶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头发的故事》)

⑷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祝福》)

⑸可是其实都很瘦,因为它们早已每日只能得到几粒高粱了。(《伤逝》)

⑹咱们大王的龙准是很高的。(《铸剑》)

例⑴―⑹是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加“们”的例子,这类例子在鲁迅的小说中数量较多。本文拟就“们”在鲁迅小说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们”的用法的对比考察的基础上,探究鲁迅小说中“们”的特殊用法及其成因。

由于鲁迅先生所处的语法史上的特殊时期,他的小说中“们”的用法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就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一.第一人称复数“咱们”

第一人称复数“咱们”, 在鲁迅所有小说中只出现了6例,全部用作定语。

(1)咱们大王的龙准是很高的。(《铸剑》)

(2)不过您要想想咱们的太上皇。(《理水》)

(3)咱们大王只有一个头,那一个是咱们大王的呢?(《铸剑》)

(4)啊呀,咱们大王的头还在里面哪,……(《铸剑》)

(5)咱们大王就带了诸侯,进了商国。(《采薇》)

(6)咱们的局长这几天就常常提起您老……(《起死》)

这几个“咱们”全部出现在《故事新编》中。为什么《呐喊》《彷徨》中未出现一例“咱们”呢?

究其原因,我认为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鲁迅先生祖籍绍兴,又长期生活在吴语区,吴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没有“咱们”、“我们”之分。吴语区的人不称“咱们”是可想而知的。但鲁迅先生从1918年1月至1926年9月在北京生活,接触到了北方方言,一定也知道“咱们”、“我们”的区别。其二,《呐喊》《彷徨》中描写的大都是江南的风情、人物,这些人物的口语里不会有“咱们”一说。《故事新编》是历史小说集,所写人物并不拘于一定方言区,这些人物的口语中出现的“咱们”,不会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相抵牾。

二.指物名词+们

在鲁迅小说中有“指物名词+们”的形式,表示物的多数。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认为这种“指物名词+们”的用法,似乎多少有点受西方童话的影响。这种推测一时难以考证。而从鲁迅作品中出现的几个例子来看,都可以分析出“指物名词+们”是修辞中拟人手法的运用。例如:

(1)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阿Q正传》)

(2)……恭请福神们来享用……(《祝福》)

(3)于是吃我残饭的便只有油鸡们……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伤逝》)

(4)狼们站定了,耸着肩,伸出舌头,咻咻地喘着,放着绿光的眼睛看着他扬长的走。(《铸剑》)

(5)巨鳌们似乎点一点头,成群结队地驼远了。(《补天》)

例(1)中“眼睛们”和“咬”的搭配,例(2)中“福神们”和“享用”的搭配,例(3)中“狼们”的“看”,例(4)中“巨鳌们”的“点头”,或是把本来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有了生命,或赋予了本来不具备人的思想意识的生物以思想意识。这都是拟人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例(3)中“油鸡们”和“叭儿狗”与“我”放在了一起,体现了“我”为生活所迫的那种无奈。“油鸡们”和“叭儿狗”都拟人化了。

不管这种用法是否是受了西方童话的影响,至少我们可以从实际的用例中分析出这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不代表一般的规范。而且鲁迅先生同时期的小说中另有一些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指物名词的复数形式。例如:

(1)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示众》)

(2)后来仲密家里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鸭的喜剧》)

(3)刚进房门,却看见满眼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白光》)

(4)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鸭的喜剧》)

例(4)中的“小鸭”本身就有复数意义,所以不需要再加“们”。这是汉语有别于印欧系语言的特点之一。

三.专用表人名词+们

近代汉语中,“指人名词+们”的用例中,指人名词可以是“校长”、“学生”之类的可以代表某一类人的词,也可以是“马都头”、“杨大个儿”、“李四”这样的专用表人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可以使用的符合人们表达习惯的一般用例只有第一种,没有“专用表人名词+们”这种用法。鲁迅小说则存在两种用法交替错杂使用的情况。从使用频率来说,鲁迅小说中较普遍的是“阔人们”、“百姓们”、“学者们”等形式,属现代汉语中的规范用法。特殊的是“专用表人名词+们”的用法。例如:

(1)夏天夜短,老拱们呜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明天》)

(2)七斤们连忙招呼……(《风波》)

(3)阔亭们立刻面面相觑……(《长明灯》)

(4)门外是大良们笑嚷的声音。(《孤独者》)

(5)几个孩子聚在屋外,就是大良二良们。(《孤独者》)

例(1)中“老拱们”指的是与老拱一起在酒店喝酒的人,例(2)中“七斤们”指七斤全家,例(3)中“阔亭们”指和阔亭在一起的人,均属“专用表人名词+们”的用法。这种用法可以说是承近代汉语的用法而来的。而在现代汉语中,如果需要表达上述例句中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某一些人时,一般用“七斤他们”、“阔亭他们”这样的“专用表人名词+他们”的形式来表达,不再用“专用表人名词+们”的用法。这种形式在鲁迅小说中也出现了两例:

(6)木兰他们被船家的声音警觉时,前面已经是魁星阁了。(《离婚》)

(7)秀儿她们也不必进什么学堂了。(《肥皂》)

这似乎是作者当时已经开始尝试的一种新的用法。但因例证太少,不足以说明问题,只能作为一种现象提出来。

例(4)、例(5)“大良们”“大良二良们”都指大良、二良等兄弟姊妹四人。特殊的是这个“大良二良们”,表义和“大良们”相同。吕叔湘先生曾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提到过这种“甲+乙+们”的用法。这里的甲、乙都是专用表人名词。甲、乙为表示单数的专用表人名词加“们”时,在近代汉语的用例中一般指“甲和乙”两个人,较少有“甲、乙和别人”的意思,规范的现代汉语中已不再这样用了;甲、乙若为也可表示复数的专用表人名词相连,加“们”使用,如“老师同学们”等,现在仍使用。“大良二良们”这类用法,在鲁迅小说中仅此一例。如果按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算是一个不规范的特殊用例罢了。

四.对比下面A、B两组例句

A组:

(1)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呐喊・自序》)

(2)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1920年・《头发的故事》)

(3)只有一班闲人们却还要寻根究底的去探阿Q的底细。(1921年・《阿Q正传》)

(4)他们小孩们知道些什么。(1924年・《肥皂》)

(5)许多人们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1925年・《长明灯》)

(6)还有几位少爷们……(1925年・《离婚》)

B组:

(7)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着……(1919年・《药》)

(8)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着正高兴……(1920年・《明天》)

(9)那孩子后面还跟着一群相识和不相识的人。(1925年・《弟兄》)

(10)“站住!”几个人大叫道。(1935年・《出关》)

(11)只有许多巡警和探子,在呆听他们的闲谈。(1935年・《出关》)

(12)店里又有三个学生来买东西。(1924年・《肥皂》)

在A、B两组例句的对比中,我们可以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一)“几位(个)+指人名词+们”与“几个(位)+指人名词”

我们知道,“位”是用于人而含敬意的量词,“个”则是可以用于任何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也可以用于人。“位”和“个”在用于人时从语法意义上讲是大同小异的。

“几位(个)”和“们”并用,这种用法在《水浒传》《红楼梦》中有,鲁迅小说中也有这种“几位(个)”和“们”并用的例句。如A组中例(2)中的“几位”“同学们”,例(6)中的“几位”“少爷们”。鲁迅小说中也有“几个”只加指人名词不加“们”的例句,如B组中例(8)“几个酒肉朋友”,例(10)中“几个人”。

“几位(个)”、“许多”、“一”加上指人名词之后,加或不加“们”只是语法形式上不同,从表义角度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现代汉语发展至今基本淘汰了“几位(个)” 和“们”并用的形式,原因应该是“几位(个)”本身就有表复数的意义,再加“们”就重复多余了。

(二)“许多人们”与“许多人”

在A、B两组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小说中有“许多人们”和“许多人”交错使用的情况,在时间上无法分出这两种用法谁先谁后,从使用频率上也无法分清谁主谁次。如例(1)中的“许多熟睡的人们”,例(7)中的“许多人”;例(3)中的“一班闲人们”,例(9)中的“一群相识和不相识的人”。

现在规范的现代汉语中,如果指人名词前已经有了表示不计量多数的“许多”、“一群”等,后面一般不带“们”。如人们习惯说“一群学生”、“许多人”,一般不说“一群学生们”、“许多人们”。这是不是就能证明“许多人们”之类的不能正确表义呢?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知道,“们”表示的是不计量的多数,“许多”、“一群”等表示的是不确定的多数。这样“许多人们”就与“三个学生们”不同。例(12)中之所以用“三个学生”而不用“三个学生们”,原因是“三个”为确定数,“们”为不确定多数,同时使用前后矛盾。从这个角度看,“许多人们”不存在前后矛盾的问题。但“许多”“们”和指人名词连用,存在的是前后重复的问题。这应该是人们淘汰“许多人们”之类的说法的原因。

书面作品中出现两种甚至多种表义相同而形式不同的语法格式,这在语言运用是常见的。处于近、现代汉语的交界时期,现代汉语发展初期的鲁迅小说中出现这种情况更是正常现象。在语言的发展中,是两种或多种同义表达形式并存使用,还是最终选择其中一种淘汰另一种,就要看语言自身的发展情况和使用语言的人们的选择和约定俗成了。这也充分证明了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参考资料:

[1]鲁迅:《鲁迅小说集》,1979

[2]吕淑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1985(7)

[3]王力:《汉语语法纲要》,1982(2)

[4]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2011(5)

[5]陈望道: 《陈望道文集》,1979(7)

[6]陈望道:《陈望道语言学论文集》,2009(8)

鲁迅名言警句篇5

这个时期,正当爱罗先珂在北京,世界语在中国渐趋兴盛。来北京大学留学的竹田复应该也有世界语的背景。他曾出现在鲁迅、周作人与爱罗先珂的合影中。永持将竹田介绍给蔡元培、鲁迅和许寿裳,请求关照。鲁迅曾在日本留学,受到日本老师的关怀和照顾,现在他以关怀之心报答日本留学生。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不断有日本留学生和记者到他的家中或***他的办公室访问。

蔡元培与鲁迅的交往以及他对鲁迅一生的影响,是很值得记叙的。郭沫若曾说:“影响到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界贡献相当大,而他对于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进***乃至进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

鲁迅和蔡元培都是绍兴人,两家虽相距较远,然而却有世谊。蔡元培是清朝翰林院学士,自然惹得后辈鲁迅追慕。1904年11月,蔡元培和章太炎等创立光复会。他创立爱国学社,领导拒俄运动,创办《俄事警闻》和《警钟日报》,鼓吹“抵御外侮,恢复国权”。辛亥***时,蔡元培已是全国闻名的***领袖。1912年1月,孙中山在筹组中华民国临时***府时,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进入***后延揽人才,鲁迅的朋友许寿裳参与此事,向蔡元培推荐鲁迅。蔡元培对许寿裳说:“我久慕其名,正拟驰函延请,现在就托先生代函敦劝,早日来京。”

蔡元培注重美育,意在提高国民精神境界,甚至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鲁迅积极响应,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说:“顾实则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比其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蔡元培倡议开办“北京夏期讲演会”,以“从事学问,阐发理术,宏深造诣”为宗旨,并指派鲁迅讲授《美术略论》,鲁迅欣然应命,出力颇多。蔡元培被迫辞职后,鲁迅与许寿裳前往慰问蔡元培,还为蔡元培举办饯别宴会。而当新任总长把“美育”删除时,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闻临时教育会议竟删去美育,此种豚犬,可怜,可怜!”

鲁迅抄古碑、搜集金石拓本、辑录和校勘古书,也引起有同好的蔡元培的注意。他们之间常有切磋和交流。蔡元培将自己收藏的《赞三宝福业碑》《高归彦造像》《丰乐七帝二寺邑义等造像》和《苏轼等仿像老题记》拓片赠送给鲁迅。他们还书信往还,讨论汉代石刻。鲁迅在致蔡元培的信中说:“汉石刻之人首蛇身像,就树人所收拓本觅之,除武梁祠画像外,亦殊不多,盖此画似多刻于顶层,故在残石中颇难觏也。”鲁迅注重汉碑的***案,并竭力倡导将它们运用到新兴木刻和书籍装帧艺术中。蔡元培深表赞同,视为独创:“金石学为自宋以来较发展之学,而未有注意于汉碑之***案者,鲁迅先生独注意于此项材料之搜罗,推而至于《引玉集》《木刻纪程》《北平笺谱》等等,均为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家所未曾著手。”

蔡元培接长北京大学,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邀请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带着《新青年》由上海来到北京大学。不久,这所弥漫着封建衙门腐败、陈旧气息的学府,呈现出生机和希望。鲁迅受到风气的熏陶,渐渐从失望和颓唐中走出来,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

蔡元培通过鲁迅,聘请了周作人到北大任教。1917年3月8日,鲁迅在致蔡元培的信中说:“前奉书,屡告起孟(即周作人——作者注),并携言语学、美学书籍,便即转致。顷有书来,言此二学,皆非所能,略无心得,实不足以教人。若勉强敷说,反有辱殷殷之意,虑到后面陈,多稽时日,故急函谢,切望转达,以便别行物色诸语。今如说奉闻,希鉴察。”蔡元培聘周作人为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处纂辑员,讲授欧洲文学史。

鲁迅名言警句篇6

据说,有人解释开会不发言的原因,只是反复用了三个字,三个字以不同语序组合,就组成了“不好说,说不好,不说好”这样一句逻辑严密的话。这个例子确实很有意思。在批判旧的教育制度时说:“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三个词序不同,语义所指就完全不同:“读死书”指读的是脱离实际的教材,“死读书”指用的是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读书死”指上述教材和方法共同导致的严重后果。这三个分句彼此之间有密切联系,言简意赅,发人深思。还如:“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元老于右任是大诗人、大书法家,当时许多人都以得到他的片纸只字为荣。有一次他挥毫写了“不可随处小便”六个大字贴在自家院子的一个角落,有人揭了去,经过剪裁、调整,装裱成“小处不可随便”的一帧条幅,原来难登大雅之堂的警示,竟然变成了具有很高内涵的人文关怀。难怪于老看后也惊讶不已,拍案叫绝。

一、语序调整有时也可以起到幽默讽刺的效果

如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里有个镜头:报纸上出现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这样一个标题。同样两个“吃”与“紧”,因为词序由动补结构换成了偏正结构,意思截然不同。这个标题把“吃紧”与“紧吃”并列,形象地揭露了***派不顾抗日前线战事紧张,只顾在后方吃喝玩乐的丑恶面目。

1927年8月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授。秉性耿直的鲁迅先生对不学无术却善于钻营的市***长十分看不惯。那个部长对鲁迅的不恭也很不满,但慑于鲁迅先生的学问,他只能在背后嘀咕,说鲁迅先生“目无官长”。一好友告诉鲁迅,鲁迅先生一听,当即托好友传话给那个部长:“此乃‘长官无目’”!鲁迅先生就地取“材”,借用部长原话,巧妙变换语序,反戈一击,是对不学无术的有力嘲讽,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这不得不让人惊叹他那精深的语文素养。

1915年12月,袁世凯为了达到自己的独裁目的,就暗示其***羽贴出了“强烈要求袁世凯当皇帝”的大幅标语。深受封建帝王压迫和奴役而追求民主的人民群众看了非常气愤,有人就在标语上做了个表示语序对调的符号,打出了“袁世凯强烈要求当皇帝”的标语,把袁世凯的狼子野心及其同伙上演的丑剧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

二、不同的语序有时表达的基本意思是接近的,但表达效果却大不一样

有这样一个笑话:在教堂内,有一位教士在做礼拜时,忽然熬不住烟瘾,便问他的上司:“我祈祷时可以吸烟吗?”结果遭到了上司的呵斥。另一位教士也发了烟瘾,却换了一种方式问道:“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莞尔一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据传,当年太平***将领赖汉英等率战船1000多艘,沿长江西上,在江西痛歼曾国藩的湘***。曾国藩令其幕僚写战报上报朝廷,要求补充粮饷。其幕僚写的战报上有“臣屡战屡败”一句,曾国藩看后极为不满,提笔改成“臣屡败屡战”。说“屡败屡战”,是赞扬他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战斗精神;说他“屡战屡败”,则是斥责他指挥无能;一褒一贬,泾渭分明。结果同样的事实,由于语序的不同,意思发生了变化,也使曾国藩免受了朝廷的责怪。结果他不仅不因其“屡战屡败”而砍了头,反而因“屡败屡战”而大获奖赏。

在重大事件的文字上,词序变易一下,效果更是大异。1949年新***协会议召开前几个月,10余名爱国民主人士被特务机关逮捕,戴笠致电请示处理方案,中共地下***也发动***、何香凝等人向说情,的回电是:“情有可原,法无可恕”,而翻译电文的译员是我地下***员,他将电文内容迅速告诉了上级,上级领导把此电文看后,知道决心要杀这10余名爱国民主人士,心里十分着急,但他灵机一动,提笔将电文语序一改,便成了“法无可恕,情有可原”,这样一来,这10名爱国民主人士最终幸免遇难。同样两句话,变易了次序,作用大不相同,这也是汉语妙用之一端。

鲁迅名言警句篇7

那时不过十来岁,读的是寄宿学校,读什么书,父母无从干预,所以除去课本,择书很杂。学校的校长是位大学生,地下***员,北平***就接管了这所中学。他喜欢文学,周会上常常讲着讲着就背诵起刚出版的新书中的一些格言、警句。譬如,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段关于生命应当怎样度过的名言,又比如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中的“幕布拉开了,生活中是没有观众的”;“人们,我爱你们,但你们要警惕啊!”等等。讲话很有感染力的校长,不知不觉把他的爱好传递给了学生,所以我们不少同学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更甚于比较枯燥的课文。晚自习把不多的习题做完,便三五同好叽叽喳喳地读起了吸引我们的书籍。

记得那时读得最多的是鲁迅。年少无知,并不很懂,但却十分带劲。我们也有比较:郭沫若的诗热烈但觉空洞,朱自清的散文优雅但过于沉静,梁实秋的文字有点做作,林语堂的小说离我们太远,惟有鲁迅的作品,让我们激动,促我们思索,即便是似懂非懂,也能感觉到他的热烈、深刻,余味无穷。

开始写杂文是在“”之前。那时涉世未深,许多事看不明白,所谓杂文,跟风多,识见少,现在重读,颇感赧颜。真正把杂文当作写作的重点,是在改革开放之时。经过了一场“”,经历了斗人、挨斗、希望、失望、受骗、醒悟,终于觉得这世界离理想的境界实在太远。我们建设的并不是我们希望的,我们曾经以为是真理的,其实离真理甚远。回头再读鲁迅,才开始有点懂得,鲁迅那一代人梦寐以求的,恐怕仍是今天需要争取的。

现在不少人以否定“五四”、批判鲁迅来显示高明。其实他们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远在鲁迅之下。“五四”时期那一代思想先驱反对读经,是因为他们读过经,深知读经的弊端。今天大倡读经的,多半没有读过经,或根本读不懂经。“五四”那一代思想先驱大呼民主、科学,因为他们深知专制、迷信之害。今天不分好歹大颂古老文明的,是因为深中专制、迷信之毒。鲁迅一辈人,也有失错,也有偏激,也有误信,但大致的方向不曾错。后来我们建立的并非我们理想的,只是因为迷误了这个方向,以新的包装承袭了老的酿造。

在有了这番经历之后,再写杂文,起初只是希望借此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一点观感,并没有太大的奢望。在中国,文字的力量,尤其是一介平民的文字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有时甚至激不起一丝涟漪。但这一个人的独语如果能够引起几个人的认同,至少也把一种思索放大了几倍。发出这样独语的人多了,个人的思索就可以成为社会的话题。社会的话题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就有了改进的希望。就这样,一发而不可收,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我像一个巡医在社会的密林中游走,不断挑剔着这社会的弊病。有人问我,难道你眼中只有弊病么?当然不是。如果一个社会都是弊端,早就无法生存了。但是我们这个社会,从古到今多的是颂歌。唱颂歌的一向生活得十分滋润,因为他投合了在上者的心意,而挑剔弊端的则多半结局凄凉。今天已经是民主的时代,但千百年的习惯势力仍旧使许多人善于迎合,避谈缺失。既然已经有太多的颂歌,何不拾遗补缺呢。总要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来做这些未必讨人喜欢的事吧。

写杂文,我以为总要有三个条件。

一是要有比较广博的见闻。这种见闻既来自书本,也来自社会。有了比较广博的见闻,遇事才能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对事情的理解才会较为深入,读者也会从中得到一些藉以比较的知识和观察问题的方法。东坡有言:“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触类旁通,就事论事的文字,恐怕也算不得杂文。可惜报刊杂文版上,这类非杂文的杂文并不鲜见。

二是要有比较深入的思考。罗列现象不算杂文。杂文总要有自己的思考。这种思考愈是个性化愈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因为它提供了观察问题的新的角度和新的材料。当然,故作惊人之论,毫无根据地口吐狂言、不讲道理的破口谩骂,并不是深入的思考,只能叫哗众取宠。它或许能得到一时的轰动,但终究要归于湮灭。

三是要有文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采并不是雕章琢句,更不是堆砌辞藻。文采应当包括文体、文气、文辞、文韵。杂文最忌单调、平板、枯涩、不耐咀嚼。

鲁迅名言警句篇8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家、文学家。其深邃的思想、崇高的人格、绝妙的华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世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比较起其他古今中外的作家,他的作品最多。所以,研究和探讨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里,笔者就此谈两点意见。

一、科学评价鲁迅作品中的历史名人

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而混乱的时代,各种***治和文艺思潮风起云涌,有正确的,有错误的,因而也就有了激烈的论争。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对***派的黑暗统治和凶残本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对论敌进行了有力的挖苦和讽刺。几十年潮起潮落,斗转星移。今天的我们,恐怕应该要用新的眼光来评价鲁迅的论敌即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名人了。

比如,鲁迅论敌中的最后一位作古者梁实秋,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个散文家、学者。1949 年移居台湾后,长期执教于台湾师大,在教学、创作、翻译等方面颇为勤奋。其散文隽永简洁,堪称大家;学术研究上很有造诣;翻译上贡献卓著。《记念刘和珍君》中被鲁迅指责过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1925年8月被免职后,南下无锡,在家乡继续致力于教育事业。1938年,日***侵入苏南,烧杀掠***,无恶不作。杨精通日语,一旦见此,怒詈日***,尽力保护妇女,终被日***秘密***杀。杨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敬业精神可嘉;以一弱女子而慷慨捐躯,民族气节可敬!《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及到的“反面人物”章士钊,早年是反对满清的激进派;“五四”运动前后,资助过到欧洲求学的留学生。1949年,作为的代表参加和平谈判,因***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遂留北平。此后,作为爱国民主人士,曾多次为国仗义执言,直至上书***。此外,林语堂、胡适、周作人、陈源(陈西滢)等,现在出版了他们的许多著作,也有许多介绍他们的文章,有的还对他们给予很高的评价。

我们在教学鲁迅作品,涉及有关历史名人时,就不能不引导学生去科学地评价他们,回避是不可取的,随意处理也不行。我们对这些历史名人,既不能低评,也不能高估。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既要考虑他们的***治态度、思想认识,又要考虑他们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全面评价他们的功过是非。同时,我们应当向学生讲明这样几点。1、对一个人盖棺论定,是后人的事;鲁迅没有,也不可能对他的论敌作出全面的评价。2、鲁迅一生,从未与强权结盟,他对他的论敌的批评,无法律效力,也无行***措施,对对方不构成人身伤害。3、最重要的一点,鲁迅与他们的论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如林语堂,鲁迅与之交往较多。鲁迅撰写《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直接原因,确实就在于林的《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一文。在该文中,林认为“对于失败者不应再施攻击”,主张“费厄泼赖”。在大***高潮中,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当的。于是鲁迅撰文加以批评。在鲁迅的批评和“三·一八”事实的教育下,林很快认识自己的错误,积极参加了“学生的示威运动,用旗杆和砖石与警察相斗”(《林语堂自传》),并成了《语丝》全盛时代“打狗”的先锋。1926年5 月,林离京去厦门,鲁迅为他饯行,并摄影留念。同年7 月,鲁迅接受林的邀请,到厦门大学任教。鲁迅在厦大的一段生活中,受到林的悉心照顾。可见他们的情谊还是很深的。至于后来他们的分手,是另外的原因。从他们关系的疏密反复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对某一论敌的批评,仅仅是限于某一个特定时期;离开这一个特定时期,鲁迅是不会批评这一个人的。

二、规范鲁迅作品中的语言文字

由于历史的原因,鲁迅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与现行语言文字规范相悖的现象。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因为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敬畏而讳莫如深,就势必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因“名人效应”的影响而盲目模仿,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就难以完成,祖国的语言文字就不能正确地被运用。

鲁迅作品中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现象,主要在三个 方面。

一是词语不规范。例如:

(1)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祝福》)

(2)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怜俐起来的希望。(同上)

(3)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为了忘却的记念》)

例(1)中的“那里”应该写作“哪里”,因为只有后者可以用于反问句,表示意在否定。至于例(2)中的“怜俐”,恐怕所有的学生不需要翻工具书,就能知道它应该写作“伶俐”。例(3)中的“绍介”,有这样的说法,但今天一般是说成“介绍”,所以还是按现在的说法为好。

二是标点符号不规范。例如:

(4)“实在,我说不清……。”(《祝福》)

(5)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吧;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6)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药》)

以上三例,都有标点符号用错了。例(4)中的句号属多余,因为省略号的使用有个原则:省略号前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就用什么标点符号(如果是顿号、逗号,也可以不用),省略号后不必再用标点符号(问号、感叹号除外)。例(5)中“她就正告我”后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冒号,因为后面的内容是“她”说的完完整整的话。同理,例(6)中的逗号也应改为冒号。

三是语法不规范。例如:

(7)它的事业,只是以伶俐的皮毛,获得贵人的豢养……(《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8)定眼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药》)

(9)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祝福》)

例(7)中的“伶俐”是聪明、灵活的意思,怎么能修饰“皮毛”呢?例(8)显然缺乏宾语中心词,应该在“奇怪”后加“现象”一词方可通顺。例(9)读来别扭,“一见”的宾语应是“眼”而不是“我的”,应该把“眼”移到“我的”后面。

当然,鲁

迅的作品,写于现代白话文兴起之初,语言文字尚未规范,是一种特定时期的现象,本不应该苛求于他。但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向学生指出这些不规范的地方,并且应当向学生讲清这是特定时期的现象,不必学习和模仿。

鲁迅名言警句篇9

我触摸了时光机上的一个键,顿时,我被吸入了机内。耳边响起了和蔼的声音:“请选择时间,地点。”1931,上海。我几乎想也没想就说出口。心里总有一个念头,想拜见鲁迅。

……

天色阴沉极了,天空中无力地漂浮着几朵黄云。路上的人少得可怜,只有几个金发碧眼的“贵人”在大街上大摇大摆地走过。“这难道是1931年的上海?”我惊诧地沿着一条石板路向前走。忽然,我看见了一所简朴的房子,匾写着“内山书店”。透过窗纸我看见两个人影在晃动,他们用日语说话,而且不时朗声笑着。我快步走进店里。柜台后,只见一个黑瘦的、穿着牙黄长衫的先生,用他犀利有神而又充满宽容慈爱的眼光看着我。他的头发那样短、那样直、那样倔强地立着;他的身子那样瘦,又那样硬朗,精神极了。

“啊,鲁迅先生!”我惊诧得轻轻叫了起来。他平淡而沉稳有力的声音传入我的耳中:“小朋友,你买书吗?”我激动得有些发抖,“是的是的。”我快速回答着。走近书架,拿下那本印着八分体字封面的书——《铁流》,我特意回头望了一眼鲁迅先生。他轻轻点点头,投出赞许的目光。

如何让他知道我来自70年后呢?我思考了一会儿,未打开书便故作大声地背诵起来:“铁流啊,你向前奔流吧,血的海洋也阻止不了你的前行!”背完后,我紧张极了。这时,一双温暖的大手拍着我的肩,那个沉稳的声音又想了起来:“我兄弟,我们到屋里谈。”

鲁迅把我带进了书店后面的一间小屋子,屋子里只有两把椅子。这应该是鲁迅先生结识和隐蔽进步人士的地方吧!鲁迅先生和我面对面坐下了,我向他说出了自己的来由。他听了,用高兴而又充满好奇的眼光看着我。我不敢相信面前这位好奇得像小学生似的人是中国的文化***主将。鲁迅先生很急切的问我七十多年后的事,我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七十多年的变化用沧海桑田也无法形容啊!我之后想到什么说什么:“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都是主人。我们国家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鲁迅先生不时插上一两句话,他如此认真的样子真让我感动。当我把从1931年到1978年的历史全过程告诉他时,他时而皱眉,时而微笑,时一脸悲哀,时而满脸兴奋,最后长叹一声道:“民国时期屠杀的是人的肉体,而‘***’残害的是人的灵魂啊!”我点点头。当我把改革开放后的情况告诉他时,他高兴得手舞足蹈。说到杭州湾跨海大桥,他很有兴致地让我画下来,而当我讲到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1999年回归时,鲁迅先生夹烟的手抖着,眼里含着泪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面对这位伟大的反帝战士,中华民族的灵魂导师,我不禁讲起了美国的霸道主义行径,讲起了改革开放的阻力和困惑。鲁迅先生郑重地说:“你们走的道路是光辉的,要走下去!改革也是一场触及各阶级利益和灵魂的***,要分辨真正的***者,相信只要发动广大群众,斩除帝国主义的根源,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就能打败帝国主义。改革的路漫长而曲折,要做韧性的战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是对帝国主义的最好反击!

室外暮色已浓,而鲁迅先生谈锋正健……这时,外面却传来一阵纷乱的脚步声,是巡警来了。鲁迅先生忙立起,说:“你快回去!”“你跟我一起走吧!”我说。“不,我还要坚持斗争,我走我的路,你走你的路。记住,路是人走出来的!”说完,便往外走去。

我自言自语:回去吧!耳边传来一阵风声,我又回到了现在。

鲁迅名言警句篇10

儿子周海婴:

夹紧尾巴做人,时刻注意影响

做鲁迅的后代不容易,周海婴深有体会。1948年,他同母亲许广平在地下***的安排下,取道香港,与郭沫若等人一同乘船奔赴东北“光明区域”(郭沫若语),一路上发生了许多尴尬苦恼事。

先是添置冬衣时买错了行头,组织上发了一笔钱用于购置冬装,海婴给自己买了一身形似美***战俘的旧***衣,给母亲买了件皮大衣,穿上去颇似官太太,到了“光明区域”别扭无比,许先生只得另做大衣,将这件皮衣捐出去做电影道具。

到沈阳后,母亲一再叮嘱时年19岁的海婴“夹紧尾巴做人”。东北书店补上一笔鲁迅著作版税,母子俩坚辞难拒,海婴将这笔款子兑换成50两黄金,打算捐献给沈阳“鲁迅文艺学院”,不料从银行取款回来第二天,母子俩一进餐厅,便遭冷落白眼,“可怜我们母子俩竟被彻底误解了,人家北上是赤胆忠心投身***,而我们却是来向***伸手讨账要钱的……”

长孙周令飞:“公派自费”留学日本

周令飞像极了他的祖父鲁迅,尤其是那两撇胡子,常有人跟他开玩笑,问是否有导演请他去演鲁迅。他笑声朗朗,“不行啊!我太高了!”

周令飞比祖父高出20公分。他是由祖母许广平一手带大的,为了他这个宝贝大孙子,许广平戒了烟,日日精心看护。“令飞”的名字也是她取的,这是鲁迅曾经用过的一个笔名。每逢朋友来访,她就会把孙子抱起来,高高地举到鲁迅的遗像前。

10多年来专职从事鲁迅普及、宣传的周令飞是这个特殊家庭的新闻发言人。父亲周海婴对他的评价是,“性格极强,自己认准的事情,非要达到目的不可。”

上小学他未经父母同意,自己跑去报考艺术学院;16岁那年,部队招兵,他还不到参***年龄,却硬是向***代表软缠硬磨,穿上***装到东北高炮某部当了几年兵,后到画报社当摄影记者,转业分到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年前后,国家放宽出国留学***策,周令飞加入了首批自费留学的大***。他早早联系好了东京一所语言学校,打算先过语言关,再进修别的专业。

然而学校都开课了,他还没拿到批文。批文迟迟不下的原因是他是鲁迅的孙子,有关方面斟酌再三,觉得“像我们这种人家的孩子以自费名义出去留学,要靠外国人来关照,未免有失国家体面。最后,上面总算想出了变通措施,叫做‘公派自费’,即是说,出去的一切费用由自己掏腰包,而对外的名义却是国家所派遣”(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

为爱私奔台湾

1982年的一个周末,周海婴和老伴接到闺女周宁从东京打来的国际长途:她刚刚从东京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看到,大哥与姓张的台湾女同学决定去香港结婚,并且中途在台北下飞机后,向媒体发表了三点声明,内容的大意是:此举纯粹为了爱情,而没有任何别的企***,这事与父母无涉。

夫妻俩愁苦无奈,相对无语,一下子苍老许多。

周海婴的主管领导把他叫去,说周令飞的行为,***治影响极坏,令周海婴写一个声明,宣布与周令飞脱离父子关系。周海婴违心地把领导准备好的“脱离父子关系”的草稿重抄了一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所幸这份声明并未公布。

周海婴时刻担心儿子在那边的言行。幸而周令飞没再爆出什么让父母惊骇的猛料,他放弃了自己的电视制作专业,在岳父开办的百货公司工作,警醒地生活。

岳父的生意大受影响,最后公司破产倒闭。出外谋职的周令飞因为是大陆人,又是鲁迅的孙子,没人敢用,夫妻俩生活一度甚为窘困。后来他俩竟落到在台北卖爆米花过日子的地步,媒体记者又是一通热炒。

1999年,周令飞因工作从台北来到上海。

长孙女周景欣:曾想进娱乐圈

周令飞的大女儿周景欣高挑秀美,大学二年级时曾在台湾热门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出镜,一句“我的曾祖父是鲁迅”一出口,节目片段、截屏相片便在网上热传。

当时打算进入娱乐圈发展的她征求父亲的意见,周令飞的回答是,“你能做到前三名吗?如果能,你就去做!”景欣想了想,说算了。

这个家族的家教从来如此,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甚少干涉。

如今的周景欣供职于一家不动产顾问公司,先生是学生时代就认识的。“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就已经明白,其实自己想要过的,就是跟一般人一样的,稳定平凡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鲁迅名言警句10篇

学习

写月亮的古诗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写月亮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月亮思乡古诗,关于月亮的古诗画。2、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

学习

思想品德研修总结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思想品德研修总结,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研修心得体会,思想品德培训心得。《江苏教育研究》:回归生活是三门德育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在这次修订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修订专家:回归生活实际上是要求德育课程从德目和知识体系中

学习

描写春雨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春雨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春雨的诗句是什么,描写春风春雨的诗句。4、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苏轼《南乡子·晚景落琼杯》5、栽红插绿斗青春,春风与开春雨飒。——梅尧臣《次韵奉和永叔谢王尚书惠牡丹》6、仲

学习

爱情诗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诗词10篇,内容包括爱情诗词佳句,古代爱情诗词。(3)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4)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5)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

学习

组织部申请书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组织部申请书,内容包括组织部申请书800字大全,组织部申请书。大家好!我是来自**专业**班的王蒙。现在班级担任***职位。学生会组织部主要职责是协助团委加强全院共青团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及共青团干部培养和管理的重要职能

学习

泰戈尔名言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泰戈尔名言10篇,内容包括泰戈尔安全名言,泰戈尔教育名言。我听见它们鼓翼之声了。2.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3.有生命力的理想决不能象钟表一样,精确计算它的每一秒钟。4.太急于做好事的人,反而

学习

再别康桥赏析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再别康桥赏析10篇,内容包括再别康桥的经典句子和赏析,再别康桥的摘抄及赏析。在这里,徐志摩逐渐安定下来,每天和老师一起交流,在康河河畔畔流连忘返,他的情感世界也变得逐渐丰富起来。尤其是在1920年的冬天,徐志摩在康桥是遇到了

学习

中央空调施工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央空调施工总结,内容包括中央空调施工总结怎么写,中央空调施工日志200篇。高层建筑中央空调的使用非常广泛。本文对中央空调施工安装的要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加强中央空调施工安装管理工作的措施。关键词:高层建筑;中央

学习

审计岗位工作计划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岗位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审计岗位工作计划,审计部门征地拆迁工作计划。1、招聘录用的原则(1)、从公司战略发展出发和实际工作需要组织招聘的原则;(2)、坚持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3)、注重学习和发展

学习

关于月的诗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月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月和星的诗句,共赏一轮月的诗句。离魂断续楚江边,叶坠红于十月天。——唐·杜牧《行经庐山东林寺》蓝天十月雪塞关,我兴南望愁群山。——唐·韩愈《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庭中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

学习

幼儿园大班的教案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大班的教案,内容包括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30篇,幼儿园大班教案50篇简短。活动目标:1.运用故事、儿歌,帮助幼儿理解“扑”与“倒扑”的含义。2.学会运用“扑”与“倒扑”的吃子方法。3.激发幼儿参与围棋活动的积极性。活动

学习

春雨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春雨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春风春雨的诗句,春雨的诗句小学。4、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苏轼《南乡子·晚景落琼杯》5、栽红插绿斗青春,春风与开春雨飒。——梅尧臣《次韵奉和永叔谢王尚书惠牡丹》6、仲月霁春雨,香风生

学习

托班教学工作计划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托班教学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托班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托班工作计划集锦6篇。二、教学工作:本学期,我们使用的是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实践使用的由台北护理学院师资培育中心指导的教材。我们选用其中的六个主题活动,分别

学习

酒店网络营销方案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酒店网络营销方案,内容包括酒店网络营销策划方案2篇pdf,酒店网络营销的50种方法。DHotelier系统和CRS(CentralReservationSystem,中央预订系统)的最大区别是分布式(Distributed)的设计架构和以酒店为核心的商业机制,该系统为酒店

学习

泰戈尔名言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泰戈尔名言10篇,内容包括泰戈尔安全名言,泰戈尔教育名言。我听见它们鼓翼之声了。2.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3.有生命力的理想决不能象钟表一样,精确计算它的每一秒钟。4.太急于做好事的人,反而

学习

责任的名言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责任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责任担当的名言,责任担当名言句子。3、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4、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爱因斯坦5、我睡去,感觉生命之美

学习

关于爱情的名言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爱情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名人关于爱情的名言,关于爱情重合的名言。2、爱情可以排除万难,排除之后,又有万难。张小娴3、爱情不是等你有空才去珍惜,我们相遇,是缘份,为了这个缘份,我们可能都在努力去适应对方,一切只想顺其自然。

学习

名人名言励志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名人名言励志10篇,内容包括名人名言励志文案,名人名言励志故事。3、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4、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5

学习

教育名人名言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名人名言10篇,内容包括赏识教育的名人名言,教育孩子名人名言大全。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4、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5、唯其尊

学习

古代名言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名言10篇,内容包括中外古代名言100句,古代励志名言。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5、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6、捐躯赴国难,视

学习

关于安全的名言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安全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关于安全的内容或名言名句,关于安全的名言十个字以内。3、安全生产挂嘴上,不如现场跑几趟。安全生产月几园,违章蛮干缺半边。4、酒后驾车,拿命。5、红灯停,绿灯行,安全处处伴我行。6、不怕千日紧,只怕

学习

有关劳动的名言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劳动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与劳动有关的名言名句,关于劳动的名言国内。3、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不一不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朱自清)4、富人如果把金钱放在你手中,你不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