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赏析10篇

再别康桥赏析篇1

一、诗歌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18年,徐志摩赴美留学,梦想着要做一个理想中的***治家,只可惜最后事与愿违。庆幸的是,他在这里结识了很多名人名流,并与他们有着深入的交流。1920年,徐志摩因追随大哲学家罗素而从美国来到康桥,从此开始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康桥之旅。

在这里,徐志摩逐渐安定下来,每天和老师一起交流,在康河河畔畔流连忘返,他的情感世界也变得逐渐丰富起来。尤其是在1920年的冬天,徐志摩在康桥是遇到了林徽因,,遇到了他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女人。他和她一见钟情,无法自拔。徐志摩是林徽因第一个爱上的男人。徐志摩虽已结婚,但同样是第一次爱上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女人。才子佳人,情定康桥,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倾城之恋,成为了康桥永久的佳话。同时,也使得因包办婚姻给徐志摩带来的痛苦和束缚变得烟消云散。

在康桥的两年,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快乐,最为充实的日子,也是徐志摩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转折点的时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康桥是他人生里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条在他心目中最美丽的康河,就像母亲河一样,给了他最美的印象,也是他写作的灵感源泉。徐志摩对康桥有种特殊的感情,有种特殊的爱。这种感情,这种爱,我们可以称之为康桥情结。这种情结对他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刻,对徐志摩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康桥,徐志摩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学习,接受着康桥文化的洗礼,还可以在与罗素、狄更斯、曼斯菲尔德等名士的交往中,汲取自己的营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康桥的那绝美的风景也洗涤了徐志摩的心灵,让他的心更加贴近自然,贴近自己的灵魂。他把大自然的美,以及自己对大自然,对人生,对理想的追求融入到写作当中去,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丰富,语言轻灵,追求自然美,音乐美的写作风格。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一共有三次康桥之旅,第一次是求学之旅,时间最长,经历也最丰富,也是他最快乐之旅。第二次时间最短,犹如惊鸿掠影,除了写下《我所值得的康桥》之外,没有值得纪念的地方。而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却是他的失意之旅,寻求安慰之旅。那时的徐志摩,经历了事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正是人生最时的时候。这一次归来后,他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再别康桥》,从此,直到他生命的终结,他再也没有去过康桥。再也没有见过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挥一挥衣袖,作别了西天的云彩,作别了梦里的康桥。

二、《再别康桥》的音乐之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重要代表。新月诗派的前身是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人创设的新月社,后来因为徐志摩等一大批很有才华的青年诗人的加入,最终形成了新月诗派。新月诗派以严格的格律著称,所以又称格律诗派。在新月诗派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闻一多在理论方面提供了较多的帮助,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徐志摩对闻一多的这种理论相当的推崇,并力行实践。《再别康桥》就充分的体现了“三美”主张,尤其是那齐整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极富音乐美,也很有感染力。

这首诗一开篇,就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气息悠悠绵长,音节抑扬顿挫,旋律轻灵明快,充分体现了格律的特点。全诗分为七节,开头几句除了应有的变化之外,几乎没什么不同,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并构成了主题的回旋。这七节诗,每节又分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在韵格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再加上徐志摩很善于叠字的运用,“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就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整首诗就犹如一首美妙的小曲,极富音乐感染力。

记得胡适曾经说过:“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徐志摩的一生就是这三个字的真实些照。他对爱的不懈追求,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对美的努力实践,在他的诗歌写作生涯中一直没有放弃。

再别康桥赏析篇2

一.知人论世介绍诗歌背景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为了正确客观地理解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介绍,能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感知,并让人容易进入理解进而鉴赏作品。徐志摩(1987-1931),新月派。中国新诗史上最为潇洒飘逸的一位诗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始终未放弃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这种追求集中体现在其诗作中他的诗清新秀丽,想象丰富富于烂漫气质。《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著名诗作,在其诸多诗篇中也最具代表性。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波动的”,可见康桥在作者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在作者眼中,剑桥无疑就是这种爱、自由和美的化身,他在三游剑桥之后,怀着无限的爱意和眷恋之情写下了这篇动人的诗作。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会对徐志摩的生平创作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反复诵读打好鉴赏基本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一方面能够增强对诗歌的认知,解决生字、词、句,增加知识储备,为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从诵读声音的高低、快慢、急促、舒缓变化中,直观感受作者情感的升沉起伏,初步体会诗歌的节奏是如何随着作者感情变化而变化。诗歌是一种极为凝练的艺术,寥寥数语就能表达一种很深厚的情感,这就需要理解掌握诗歌的每一个字词。如诗中的“长篙”“漫溯”和“笙箫”。《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诵读过程中会有明显的情感变化。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每行六七字,相对平整,正好对应作者相对沉静的感情,没有多少起伏。紧接着作者心情开始高扬,沉浸在康河的柔波里;最后“悄悄地我走了”作者的心情跌落到了极点,不得不沉默的作别康河。另外,诗的每节都押韵,并逐节换韵,尤其是第一节与第七节“轻轻地”“悄悄地”的反复运用,使全诗极具回环往复的的音乐美,读罢如有余音绕梁之感。这也反映出了作者对康河缠绵悱恻的惜别之情。

三.移情于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诗言志,词言情。诗歌总是以表达作者某种感情为目的的,作者在诗歌中所采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归根到底都是为情感表达服务的。体会、理解、鉴赏诗歌最为重要的就是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作者在第一节用了三个“轻轻地”表现了无限的温存,甚至离去也不忍惊动康河的柔波。在二到六节中作者建构了多种色彩斑斓的意象,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作者眼中母校的一草一木都是美的化身,柳树也是金色的,甚至像伫立夕阳中的新娘,以至于作者“甘心做一条水草”默默的躺在康河的柔波里。“青荇、水草、清泉、彩虹”等等,情真意切,真实感人,无一不饱含了他对康河的深情和爱恋,无一不饱含了他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这些意象经过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组合成了一个优美的意境,仿佛康河就是流淌在天堂里的一条河,让人心神向往。最后一节,作者“悄悄”的如夏虫一样沉默的满怀深情的离去了。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储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驰骋想象,想象自己置于作者同样的情境之中,体会作者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中所生发出来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变化一同起起伏伏,进而达到情感共鸣。

四.讲解艺术手法领会诗歌玄妙

再别康桥赏析篇3

【关键词】《再别康桥》;歌剧;小剧场

中国首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于2001年12月1日在北京人艺小剧场进行首演,此时,《再别康桥》连演25场,引起轰动。自2002年10月起,《再别康桥》在上海大剧院、北京民族宫大剧院、北京青艺剧场分别进行了演出。之后,这部小剧场歌剧又来到北京大学等众多高校演出,并参加了全国歌剧、音乐剧的汇演,广受好评。因而当国家大剧院的小剧场落成后,2009年11月27日《再别康桥》被选中作为其试营业的首场歌剧演出,这就是这部歌剧诞生8年后的又一次辉煌。《再别康桥》通过8年风风雨雨再度回归小剧场,演员们通过8年的人生历练,回归之后的《再别康桥》更加成熟,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的视听效果非常好,观众和演员都得到了一次唯美的享受。

一、《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

《再别康桥》作为中国第一部小剧场歌剧,它的演出都得到了巨大的成功,它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它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作品结构精致,符合现代人口味。歌剧《再别康桥》是对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四人的感情主线展开的,《再别康桥》首先是观众都熟知的文学作品,把中国故事改编成歌剧,穿越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跨越了东西方在审美上的差异,这是它的第一个看点。整部歌剧人物关系简洁、舞台形式淡雅别致,使本来应该雍容华贵的西方歌剧变得更加亲民,由一个室内形式的小型乐队代替了交响乐队的烘托,精致的演出说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味,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歌剧艺术最有潜力的一面。

(二)音乐的风格符合人物性格。整部歌剧的形式非常自由,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室内小乐队给人烘托出一种淡雅馥郁的文人气质。创作的音乐也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与气质,例如,林徽因的音乐形象的主题选用了小提琴独奏,并用男性化的大提琴和流动性的钢琴音型衬托,而陆小曼是和林徽因性格大相径庭的一位女性,作曲家巧妙地采纳应用了代表上海二三十年代洋场歌厅典型音色的萨克斯管来演绎,并用一种极其慵懒的速度与音型作引子来营造陆小曼在那时的生活气氛和状态,非常的贴合人物性格,小乐队配器非常的巧妙。

(三)咏叹调旋律优美,耐人寻味。《再别康桥》首演结束后,听众全是哼着《一首桃花》《再别康桥》离开剧场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一句道尽了人间无数凄美的爱情故事,这样一些唱段旋律优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二、适合中国特色的歌剧发展道路

歌剧作为一种舶来品,其艺术本身是高贵的,在西方是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能欣赏的艺术形式。中国发展歌剧艺术,应该在剧本创作和尝试的本身缩短与观众的距离,既保留西方歌剧本身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较大的艺术感染力,也要符合中国观众的音乐传统和接受习惯,有很多学者企***照搬西方歌剧的创作和表现形式来复兴中国歌剧,这种方法几乎是行不通的,下面就中国目前艺术行业现状,对于中国歌剧的发展打造一条具有特色的道路进行分析。

(一)传统化与创新化相结合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歌剧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尤其是近几年的创作和演出状态,更是被喻为进入“井喷时代”,然而,观众少、精品少、传唱度低等问题,依然是制约当前中国歌剧发展的“不能承受之重”。中国歌剧的发展由于时间比较短,经历的曲折也比较多,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人物的描写缺乏个性、矛盾的冲突缺乏逻辑性,同时也缺少能够感动人心的旋律,现在发达的作曲技术也使得歌曲变得更加形式化也缺少了一些创作的热情,中国歌剧要走向复兴,必须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走民族歌剧的发展道路,

例如,《白毛女》是民族新歌剧过程中的里程碑,从内容方面说,它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一下子抓住亿万贫农和官兵的心。从艺术形式方面说,它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创新和发展,为当时的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从文艺环境方面说,电影、话剧、戏曲、歌舞等诸多艺术形式都还没有能够像新歌剧那样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直切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歌剧《再别康桥》是在传统歌剧的理念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创新的表现手法和技术,这不仅是对中国已有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把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改编成一个新风格的歌剧,在文学艺术和传播手段上,都是一种有趣的尝试,使得中国的文学和歌剧能够形成一次完美的结合。

(二)民族化和世界化相结合

自中国开始发展歌剧艺术之后,中国歌剧对于中、西两个方面的理解不完全充分,80年代以后,歌剧的形式问题、风格问题、剧诗的写法与人物的塑造问题、歌剧音乐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歌剧的时代特征和表现手段的现代化问题等等,都更加复杂尖锐了。要走“化中用西”之路:立足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土壤,不遗余力地从民族戏曲、音乐的丰富遗产中汲取营养并消化,以建设和发展中国歌剧,这是确立中国歌剧在世界歌剧地位中的根基,积极引进和学习西方歌剧理论,充分运用西洋歌剧的基本原则,努力借鉴和吸收西方歌剧的优秀成果。

歌剧应该被视为一个充满个性的***的艺术品类。以本土文化为根基,比如向戏曲学习,但不等于被戏曲所同化。建设中国歌剧不是要使中国歌剧成为戏曲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它要走自己的路,保持自己的***品格,找到适合于歌剧本身的发展方式,在歌剧发展的道路上游刃有余的进行调整,使中国歌剧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三)走适合自身实际的歌剧发展之路

近几十年来,西方成功的歌剧导演创作既有从“再现美学”向“表现美学”的拓宽与倾斜,也有所谓“剧本之争”还是“舞台之争”的探索。导演思维方式的活跃以及美学原则与演剧观念的超越,使歌剧导演艺术迈入了新阶段。歌剧是一种现代国际艺术,不再只是西方艺术,而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要符合歌剧的艺术创作和产业运营高度融合的国际规则。中国歌剧不代表具体的表现手段一定要使用“中”或“西”的音乐语言或剧场语汇,而是要根据故事、人物的特色来选择最恰当的方式,真正成熟的,有自己原创精神和艺术品格的本土歌剧不是简单的西体中用、中体西用、拿来主义等,也不是简单地“中国出题材、西方出形式,打造成歌剧再返销西方”,而要对中国音乐剧创作进行深入探索,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有所创新,探索出一条歌剧舞台精神、艺术整合理念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国际形象之间互动的道路,以推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多种模式。

【参考文献】

[1]潘婷.浅谈中西方戏剧在起源、内涵与形式上的差异[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01).

再别康桥赏析篇4

关键词:诗歌朗读; 韵律美; 情感美; 意蕴美; 艺术美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84-01

朗读是先人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有声语言,将文字化成有声、有色、有情的语言,调动听觉、视觉、感觉,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感情的共鸣。同时,为使朗读达到更丰富、更完美的言志传神的要求,还应充分挖掘朗读中所蕴含的美学因素,以意美、情美、音美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朗读还是培养良好的普通话语感一个重要途径。

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变为发音规范,形象生动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是一种出声读书的方式,那么朗读教学如何进行审美追求?本人有几点粗浅的体会,主要是从诗歌朗读教学方面来谈。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抒情性,重在表达人的自我内心世界和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心灵感受。朗读诗歌要披文入情、以情入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诗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把握感情,体现韵律美

朗读要有感情。它是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对诗歌有深刻理解才有可能达到的。

1.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 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只有这样,朗读时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做到感情自然流露。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就容易做到有感情了。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 。 诗歌的朗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 如《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最后一句可稍读重一些;而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把握好朗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4.根据语境处理诗句的停顿。诗歌朗读,有时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就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确定,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古诗有节拍停顿,现代诗也有节拍停顿。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掌握好节拍,不仅能充分展示诗歌的艺术境界,而且节奏也会悦耳动听,读来朗朗上口。

二、 展开想象,激感美

诗是想象的艺术。学生必须发挥想象才能欣赏诗、朗读诗。如朗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用舒缓的、轻柔的声音来朗读,伴着朗读学生沉浸在温柔的氛围中,情感与声音塑造的美景已紧紧交融在一起,作者的情感已引起学生的共鸣,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美。

三 理解主题,感受意蕴美

诗歌也有主题,没有主题就会黯然失神,只有了解了主题,文字才可能潜入读者的心灵,才有可能变为读者自己要说的话。只有认真领会,准确把握诗歌的精神实质,然后诉之于声,那么声音发出时所负载的思想感情,就会比原诗自身的意志、情感更为丰富,它必能引起学生走向文学作品的深处,听到“不可言传”的意蕴。从而沟通作者、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从朗读中品味人生的道理,受到美的熏陶。如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情愫诗人浓厚民族感情的诗歌,理解了主题,就可以感受到诗歌的意蕴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主要是通过对康河美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离开康桥时依依惜别的深情。风格清新、意境深邃,通过朗读就可以感受到诗歌的意蕴美。

四、 体验赏析,展现艺术美

再别康桥赏析篇5

关键词: 求异思维 高中语文教学 有效性

1.引言

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中。求异思维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破旧出新的能力,提升交流水平。本文从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角度出发,详细介绍求异思维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求异思维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

2.1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需从求异角度出发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设置部分带有启发性和逻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2.2激发学生的求异意识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时候,不能将问题设置得过难或者过于简单,当学生给出自己的答案时,教师需激发其求异意识,让其在求异过程中发现创新的乐趣。

2.3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时,需改变传统教学中严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需将自己置于学生的朋友、引路人等角色中,加强师生互动,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学习空间。

2.4突破思维定势

教师需带领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无需拘泥于常规思维,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并对课文学习带着存疑、探索的求知心,养成求异思考习惯[1]。

3.求异思维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1求异思维应用于阅读鉴赏的有效性

3.1.1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阅读鉴赏是体现高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包括书写能力、分析能力、洞察力和写作水平等)的最佳测试手段,其在高考语文中占据重要地位。阅读鉴赏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想,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平台,让学生借助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味文学作品的美感。在阅读鉴赏中,教师需激发学生的求异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文学作品的内涵,领悟别样的美感,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如在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鉴赏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徐志摩对康桥的细腻感情,除了体味作者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对待康桥如情人般的依恋之情外,还能体会到作者对读书时代的美好追忆。

3.1.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其主要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但高中语文阅读鉴赏中也可运用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遨游。如在《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选段的鉴赏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进行分析,还可让学生将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个人物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学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学习。

3.1.3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因此,在高中阅读鉴赏课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能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引领到更高阶段[2]。创新精神源于求异思维,因此,教师需多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求异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教师可让学生将“林黛玉”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相比较,领悟我国古典小说和戏剧的美。

3.2求异思维应用于表达交流的有效性

3.2.1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

反向思维是一种在遵循思维运行具体逻辑顺序的基础上,依据逻辑顺序相反方向推理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反向思维也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反向思维常用于数学教学中。将反向思维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依据事物的正反两面性颠覆生活中正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反面发现、思考问题,为逆向求异思维开拓广阔的领地。如在写作中,逆向求异思维可让学生从相反角度思考题目,对于“介绍自己”这样的作文题目,学生可从“第三人称”角度出发,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价,写出的文章会使评阅教师有耳目一新之感。

3.2.3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应试考试,而是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求异思维,不但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交际能力提升空间,而且能培养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突破的思维能力。

4.结语

求异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思维方式,其要求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敢于打破原有思维习惯,多角度出发,发散地、逆向地思考问题,并在求异思维中成功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目前,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比较狭窄,如教师只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会限制求异思维的有效性。因此,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从而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和作用。

参考文献:

再别康桥赏析篇6

关键词:诗歌教学 诵读 联想 想象 意象 意境 诗歌创作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我四川省全面铺开,如何把新课程理念用在教学中,这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有许多困难、困惑。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感受·鉴赏”的目标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要达成这一目标需做很多工作,而诗歌鉴赏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它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诗歌知识以及较强的分析、欣赏能力,而这些往往是目前多数学生所欠缺的。因而研究新课程下的诗歌教学就尤为必要。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新课程下的现当代诗歌教学谈点自己的拙见。

一、诗歌教学要注重诵读

在教学中,诵读是诗歌学习、鉴赏的切入点。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是诗歌鉴赏的开始。因为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样式更宜于朗读和背诵。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画美和音乐美。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指导朗读的技巧、明确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掌握语速和语调,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而略带一丝惆怅、惜别。朗读时节奏要轻柔、缓慢,语调要舒缓、低沉。

二、诗歌教学要抓住想象和联想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诗句间的跳跃性很大,这种跳跃性常表现为情感的断裂,因此教诗歌时,就应尽量调动学生,力求通过他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用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去演绎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体现的社会生活。这对发展学生想象力更为给力。例如:戴望舒的《雨巷》最适合想象和联想,在教读时,让学生闭上眼睛,趴在桌上,听优美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展开联想去想象丁香般的姑娘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的美,去想象美丽而哀婉的相遇,从而体会全诗营造的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又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师播放优美的配乐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展开联想去想象蓝天白云、潺潺小溪、岸边垂柳、河上康桥。然后把自己当成诗人,置身康桥,想象故地重游、乍逢即别,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三、诗歌教学要重视对意象和意境的解读

“意象”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并加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诗歌作出多义性的解读,从而进入诗人创造的意境。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用了“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清潭”等意象,这些意象既柔美轻盈,精致淡雅又深富意蕴,已形成一个色彩鲜明、匀称柔和的境界。

四、诗歌教学更要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诗可以言志,可以传情,也可以写人生。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品读诗歌,感悟人生”。当然有了感悟还不够,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每个青年都是诗人,学生时代更是青春勃发,诗情洋溢的时期。教师鼓励写诗是一个关键,教师的鼓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可以让学生拿起笔,描绘生活,赞美青春,歌颂生命,抒发对人生的感悟,表达对理想的憧憬。所以,在学生学习诗歌热情高涨的时候,我们要及时把诗歌创作的要求提出来。按照要求,一部分同学能写出了一些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意向鲜明的诗歌。可以把其中的精品读给全体学生听,并打印出来粘贴在班级的墙上。甚至鼓励学生投稿,我校有《墨池》文学报,班上有个学生写了一首诗歌,我略加点拨后,发表在该报上。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印刷出来,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这更加激起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总之,诗歌教学,教师要舍得“情感投入”,要让学生了解触发诗人抒情的那些因素(社会关系、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所见所闻),看清诗人抒情凭借的对象(人、事、物),展开联想和想象,领悟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艺术形象,与诗人的感情共鸣而逐步进入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领会诗人的思想及诗歌的主题、内涵,从中受到熏陶,融通诗意,触发创作之灵感。一句话,只有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阅读、理解、创作诗歌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再别康桥赏析篇7

一、解读情感

毋容置疑,一个“别”字已经告诉读者这是一首送别诗。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共同回忆曾经学过的送别诗歌:王维《送元二之安西》,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柳永《雨霖铃》,李叔同《送别》,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商隐《无题》,杜甫《春望》,白居易《琵琶行》……回忆激发了兴趣,也强化了记忆,加深了理解,为学习《再别康桥》打下了基础。

二、解读风格

《再别康桥》虽为送别诗,但全诗中看不到一点感伤,一点眼泪,甚至一丝愤怒,一丝怨恨,而是飘逸豪放、淡如烟雾。她“乐而不***、哀而不伤”,采用中正、平和、静穆方式抒情,你觉得跟我们学过的哪些古典诗歌相似?学生陷入沉思,但也很快在记忆的大海中找到了惊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涯谁人不识君。”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学生的幸福在脸上,学生的收获在心底。不经意间,抽象的诗歌风格问题变得十分清晰而具体。用诗歌解读诗歌竟是如此愉快而有趣。

三、解读内容

1920-1921年徐志摩在英国康桥留学两年,期间遇到了一代才女林徽因,并且疯狂地爱上了她,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1922年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1928年他又来到英国,重拾康桥旧梦。他感慨万千,情动辞发,吟成了这传世名作。请同学们结合我的描述和诗歌的学习,用我们已经学过的诗歌对《再别康桥》的内容做一概括。学生很快喊出了:“烟水(康桥)数年魂梦,何(无)处可追寻?”肯定、鼓励学生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诗人来到康桥,看到一幅幅的美景***画,他又想到了谁?你又想到了哪句诗?有人瞬间开悟:“画***省识春风面(徽因面)。”笔者接着启发,诗人留念康桥,最终与康桥挥手作别,康桥送他离开,我们用哪句诗概括好呢?“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学生几乎脱口而出。在此期间,学生也想到了很多诗句,虽不十分贴切,但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学生意外的收获已让笔者激动不已。

四、解读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这首诗中才子隐秘的情思就是深深隐藏在意象中的。解读意象,我们就能走进才子的内心世界。比如云彩就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它常常被喻为心爱的女子和美好的感情。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和晏几道《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彩云”都喻为心爱的美人,纯洁的爱情。遗憾的是《再别康桥》中的彩云和白居易《简简吟》中的“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中的“彩云”一样难以坚守。下面我们就用诗歌解读其它的意象。笔者没有想到的是效果如此之好,简直是一场诗歌的盛会。笔者筛选整理如下:柳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水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青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水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潭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星辉,“南极星辉彩云边,律转黄钟一日前”;笙箫,“忽闻下界笙箫曲,斜倚红鸾笑不休”。

五、解读形式三美

接下来引用严羽《沧浪诗话》“诗者,咏性情也”,张舜民《跋百之诗画》“诗者,无形画也”,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诗者,守法度也”对诗歌进行总结。重点解读“守法度”,解读“三美”。闻一多先生关于新诗创作的“三美”主张与古典格律诗的要求一脉相承。作为新诗中的格律诗,《再别康桥》体现了语言外壳上的古典美。一是注重音乐美,强调音韵和节奏。本诗一节一韵,首尾同韵,首节和未节又节奏相同,回环呼应。二是注重建筑美,强调节的整齐和句的匀称。本诗四行一节,每节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多用六七字句,夹杂着八字句,整齐中显出参差的变化。三是强调绘画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再别康桥》的每一小节,都是一幅画,并且是一幅流动的画。如“挥手作别云彩”“青荇水底招摇”“撑篙漫溯寻梦”“笙箫夏虫沉默”等等。

总之,笔者感觉用诗歌解读诗歌是必要的,也是有趣的,广大同仁不妨一试,相信师生都会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小华. 诗意的心灵――《再别康桥》解读[J]. 鸡西大学学报,2011,(7).

[2]王东殷.云彩的秘密――解读《再别康桥》[J]. 语文月刊,2015,(2).

[3]李金松. 穿越灵魂的三界,守望永远的家园――《再别康桥》的性灵解读[J].文教资料,2007,(1).

[4]邬建芳. 用诗情召唤诗情――《再别康桥》课例解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6,(12).

[5]陈绪石. 多情自古伤离别――《再别康桥》解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3).

再别康桥赏析篇8

1 利用网络资源,精心挑选语文教学课件及素材

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共享语文教学资源的实践中,要多浏览相关信息,精挑细选,采用更切合本节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教学课件。挑选语文课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所选课件在内容上,既要尽量体现本课教学内容,又要有所拓展,更要切合所教学生的学习实际。第二,所选课件应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凡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关系不大的设计都是冗余的设计。第三,所选课件在环节设计上,要层次清楚,结构合理,课件的进程应该符合教学规律。第四,所选课件在运用方面,应易于把握,可操作性强,便于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以利于教师授课,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网上***了4~5件相关课件,然后对这几件课件进行认真分析,从中精选出一件最适合教学的课件。当然,也可***一些课件素材,供教学所用。例如,可供文言文教学使用的教学资源众多,我们不妨***谋课文的朗读文件,以提供标准的发音、断句、语速和语调等,便于学生准确把握,为进一步理解课好铺垫。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我从网上精选了作者苏轼简介、背景资料、“明月几时有”乐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名句赏析等多个相关教学课件素材,应用于教学,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利用计算机软件,潜心制作语文教学课件

现有的语文课件,有时不太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这就需要自制一个切合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课件。制作课件的关键在于将教学意***、方案以文本、***像、声音及视频片段等形式在课堂上适时地演示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课件时,第一,要从教学大纲出发,围绕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设计依据,要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第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情为依据,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等,来制作课件。第三,要构***清晰匀称、色彩逼真、排列适当,制作手法力求有所创新。第四,优选课件素材,没必要将所有教学内容都用多媒体表现出来,避免把课本内容进行翻版,以至于喧宾夺主。第五,课件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制作的课件才能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才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才更具有价值。

3 利用多媒体,用心安排语文课件在教学环节中的运用

再别康桥赏析篇9

【关键词】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四个契机

俄罗斯文艺理论家戈洛索夫克尔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康德》中说过:“在哲学这条道路上,一个思想家不论是来自何方和走向何方,他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康德。”作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奠基人,康德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大著作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是要克服自然的必然性与先验自由的对立,架设由现象界通向本体界的桥梁。他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分析审美判断和美的特性,按照其逻辑范畴――“质”、“量”、“关系”和“模态”(样式)的顺序对美进行分析。对于审美,每个东西都是从“质”开始,然后再到“量”,再到“关系”,再到“模态”(样式),由此形成了美的四个契机。康德曾说过:“为了判断某一对象是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和不。审美判断因此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一、质:审美无功利

康德认为审美的本质特征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所谓“合目的性”,就是说面对一个审美对象的时候,会调动各种认识能力,这些认识能力不是为了快适,不是为了道德,也不是为了利益,而是为了它们本身具有一种协调活动,这种协调活动好像是趋向一个共同的目的一样相互配合着,但又没有目的。比如我看到一朵花觉得是美丽的,这种审美判断只涉及花的形式而不涉及花的内容意义,是这朵花的形式引起了我的主观快适,我就是从这个快适来判定花的美,因此审美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判断,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如果你的美感来自于你的知识或者你先有了美的判断再去欣赏,那就是有目的的判断了。从审美判断中我们所得到的不是一种知识,而仅仅是一种感觉,所以“美”不是对象的一种属性,属性是以概念的形式认识到的。审美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任何目的――使用、认识、受教育、是否宣传了某种道德和***治观念,这些东西都要去掉。

当然,这里的美感的快适与一般的快适是不同的。康德认为,一般的快适都要涉及利害计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主体对满足欲念的东西只关心到它的存在而不关心到它的形式。单纯的,作为欲念的满足,是实践方面的事,而审美判断却不涉及利害,不是欲念的满足,对象只以它的形式来产生美感,审美只针对对象的形式起关照活动而不起实践活动。所以美感的快适不等同于一般的快适。同时,美也不等同于善,因为善是意志所向往的目的,要涉及利害计较的实践活动。就鉴赏判断的质的方面,康德对美作了如下的定义: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出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叫作美。

二、量:美是无须概念而普遍给人愉快的

美的愉悦是无利害的,没有私人的利害阻碍它成为他人共享的愉悦。美不依赖概念,而是作为一个普遍的愉快的对象被表现出来的。通常,审美的对象一般都是以个别事物或个别形象显现,所以审美判断在量上都是单一性判断。一般的单一性判断都不能显示出普遍性,但审美判断却不然,它虽是单一性判断却仍带有普遍性,个人觉得美的东西其他人也应该觉得美。但这种普遍性不是通过概念达到的,它是通过欣赏、通过感觉而达到的。康德不把鉴赏判断看作认识活动,也不把美看作认识的对象,而只把它看作情感的对象。

康德认为,在审美判断中愉不能先于评判。如果愉先于评判,那这种评判就只能是纯粹感官的满足,是限于私人的主观感觉的,因而这种评判就不会有普遍性或普遍可传达性,审美也就与一般快适没有什么区别了。一般只有知识的对象才是客观的,才有可能使一切人对它有同样的理解。而鉴赏判断是主观的,不涉及概念,所以这就决定着普遍可传达的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只能是审美判断的感觉。就鉴赏判断的量的方面,康德给美下的定义为:凡是那没有概念而被认作一个必然愉悦的对象的东西就是美的。

三、关系:美是对象的合目的的形式

“关系”指的是对象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欣赏一个对象的时候,我们欣赏的不是它的内容而是着眼于它的“合目的性的单纯形式”。所以审美判断的愉悦是以对象的先天的合目的性形式为前提,它既不立足于主观经验的目的,也不基于任何客观的表象,如善的概念、认识的概念,而是立足于一种主观的普遍性。从关系方面看审美判断,康德提出:“有两种不同的美:自由美,或只是依附的美。前者不以任何有关对象应当是什么的概念为前提;后者则以这种一个概念及按照这个概念的对象完善性为前提。前一种美的类型称之为这物那物的(***存在的)美;后一种则作为依附于一个概念的(有条件的美)而被赋予那些从属于一个特殊目的的概念之下的客体。”在康德看来,只有那种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有符合目的性而无目的的单纯形式的美,才算是“自由的美”。如花朵、鸟类、海洋贝壳、叶饰、无词的音乐等。如果涉及概念、利害计较和目的之类内容意义,这种美就只能是“依附性的美”,如各种造型艺术(教堂、雕塑、纹身等)。而根据康德的这个观点,实际上真正可以列入所谓“自由的美”的事物在数量上是微乎其微的,绝大部分的自然美和艺术美都要归到依附性的美。康德认为:“要想从中寻找一个理想的那种美,必定不是什么流动的美,而是由一个有关客观合目的性的概念固定了的美,因而必定不属于一个完全纯粹的鉴赏判断的客体,而属于一个部分智性化了的鉴赏判断的客体。”就审美判断的关系的方面,康德对美的定义为: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如果这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到的话。

四、模态:美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作必然产生愉快的对象

模态讲的是审美判断的愉悦的普遍性有什么必然性,其必然性根据何在。康德认为:“这种必然性作为在审美判断中所设想的必然性只能被称之为示范性,即一切人对于一个被看作某种无法指明的普遍规则之实例的判断加以赞同的必然性”。就是说,审美判断必然会通过典型的示范向别人寻求赞同,而且我们都相信能够获得这种普遍赞同。一切审美的判断,如果它是审美的话,都必然有一种共通感。比如我觉得这朵花美,我就有理由要求其他人都感觉它美,因为在评判它美时,我们根据的就是尽人皆有的“共通感”,而不是个人所特有的习惯或癖好,这种“共通感”此时碰巧在我身上发挥作用,在旁人身上也必然能发挥作用。如果这种共通感不被假定下来,知识就不能传达,人与人就不可能了解。不过,共通感只是一个预设的理念,是用来解释我们为什么自认为能够做出他人也应该同意的审美判断的,它绝不是一种知识。从审美判断的模态(样式)的方面,康德对美作了如下的定义: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认作是产生愉快的必然的对象,这种必然性不是来自概念,而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感。

综合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模态(样式)四个方面分析审美判断中所得到的关于美的四个定义:审美判断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不是一种实践活动;不涉及概念,有别于逻辑判断,不是一种认识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却又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虽是主观的、个人的,却又有普遍可传达性和必然性。总的来说,康德虽然表现出了形式主义倾向,但一定程度上结合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观点,提出了美的本质问题,其指出的方向基本是正确的。同时,他关于“美的分析”是西方近代美学向现当代美学演变的转折点。康德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开山始祖的称号。

参考文献

[1] [苏]何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3] [德]康德.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杨祖陶,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再别康桥赏析篇10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未成曲调先有情”,即自己首先要被文章的感情所牵动,然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熏陶。如在教徐自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时,新课之前,先由老师配乐深情朗诵全诗,把诗歌的情感、意境做一个强烈的渲染,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造势。后由学生自由朗读,个性发挥,体味诗人的细腻情感。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若能较好投入情感范读课文,定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很好的体悟到文章的情感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又如教演讲类的课文,主要就在于能否煽情,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在上《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等课文时,老师首先全身心融入课文,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课文重点语句、语段处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渲染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体味理解马克思、史怀哲等名人伟人的魅力和伟大。

2.领悟诗歌意境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特别是诗歌单元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显示出一个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从而领略其音响和色彩的美。如在教徐自摩《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抓住本文的音乐美进行品位赏析,联想康桥的秀美的自然风光,诗人飘然欲去的形象,品读朗朗上口的诗句,注意诗的逐节押韵、换节换韵的形式特点,抓住诗歌中押韵的字及叠音叠词的运用来体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如首尾呼应的叠词“轻轻的”,想象诗人飘然而去的形象,三个字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含蓄委婉的将诗人难舍难分的的离别情绪通过包含深情的语调给传达出来。又如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我试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融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让学生在自己的深情朗读中感受诗歌含蓄不露的唯美主义风格,体味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在教读这些诗歌时,最好能配以背景音乐,创设一种美的情境。事实上,学生也非常喜欢配乐朗诵这些诗歌,从而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含蓄意境美,进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感悟文学形象美

形象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没有鲜明、具体的形象,就不会有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更不会产生激动人心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形象来实施美育。在高一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胜枚举。在我们的高一语文教材和读本中,收录了很多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涵盖古今中外,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善加利用引导,定能收到意想不到之效果。如在教读《我与地坛》一文时,努力引导学生从作者母亲依门而望并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的”等话语,体会母亲对儿子无比关心的炽热情感和自我安慰;从后文又写到母亲想来想去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出了什么事,这苦难只好由我来承担”等语句体味:这是多么伟大的母亲形象!与此对照,作为身残的作者自己,一个人躲在园子里,母亲寻找,一次次从他躲藏的地方焦急的走过,却像是故意气她,就是不出声叫母亲,让母亲一个人在那儿承担痛苦。多么伟大的母亲和母爱!我相信,看到这里,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动。罗曼?罗兰在《名人传序》说道“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因为灾患而成为伟大”,这是对贝多芬、米开其罗和托尔斯泰三位伟大人物形象最贴切的评述,也是我们感悟人物形象美需着重品味的语句。不但高一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值得我们感受其伟大的人格魅力,而且其写作者本身也同样具有伟大的人格感召力,关于这个方面往往也是我们语文教学容易忽略的,如史怀哲,20世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其自身的故事更值得我们关注。再如马丁?路德金、恩格斯、海子等,可以说每位作者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感悟的地方,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领会这些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自然能对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很重要作用。

4.探悟诗文哲理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再别康桥赏析10篇

学习

餐厅半年度工作总结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餐厅半年度工作总结,内容包括餐厅每个月的工作总结,餐厅半年工作总结怎么写。一、科学决策,齐心协力,酒店年创四点业绩酒店领导班子根据酒店发展趋势制定了全年工作计划,提出了指导各项工作开展的总体工作思路。总体思路决定着

学习

描写秋的诗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秋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秋月的诗句,描写秋寒诗句。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

学习

房补申请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房补申请,内容包括房补个人申请格式,房补申请表。1、因单位进行旧房改造,将所居住的旧房拆除,本人需在外租房居住。虽拆迁办已解决部分房屋租金,但是由于大环境的影响,本人任需负担一定金额的房屋租赁费用。2、本人一家老少三代

学习

小学语文期中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期中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期末总结范文,小学语文期末工作总结免费。第一环节:读书分享收获成长“人间最美四月天,读书最妙分享时。”本学期,中心组成员积极参与白云区大练兵活动之阅读工程工作的推进。各小组

学习

诗朗诵配乐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诗朗诵配乐10篇,内容包括诗朗诵配乐快节奏,诗歌朗诵大全与配乐。一、古诗词配乐朗诵对于发扬古诗词文化所起的作用在中国古代,“赋”、“咏”、“吟”、“诵”既包含创作的意思,又代表“朗诵”,可以看出古代诗歌的创作都是伴随

学习

离别诗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离别诗10篇,内容包括离别诗十首全文,毕业离别诗。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莺飞草长,杂花生树,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离别,让人倍感怅惘。“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豪迈奔放的诗仙无限惆怅;“渭城朝雨徘岢

学习

劳技教案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劳技教案,内容包括专业劳技教案写作技巧,经典劳技教学论文参考范文。一、建立劳技教学活动档案的必要性1.建立劳技教学活动档案,有利于劳技学科的教学改革。我校在1990年至2000年开展劳动活动项目70多项,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效益

学习

泰戈尔名言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泰戈尔名言10篇,内容包括泰戈尔安全名言,泰戈尔教育名言。我听见它们鼓翼之声了。2.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3.有生命力的理想决不能象钟表一样,精确计算它的每一秒钟。4.太急于做好事的人,反而

学习

组织部申请书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组织部申请书,内容包括组织部申请书800字大全,组织部申请书。大家好!我是来自**专业**班的王蒙。现在班级担任***职位。学生会组织部主要职责是协助团委加强全院共青团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及共青团干部培养和管理的重要职能

学习

爱情诗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诗词10篇,内容包括爱情诗词佳句,古代爱情诗词。(3)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4)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5)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

学习

描写春雨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春雨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春雨的诗句是什么,描写春风春雨的诗句。4、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苏轼《南乡子·晚景落琼杯》5、栽红插绿斗青春,春风与开春雨飒。——梅尧臣《次韵奉和永叔谢王尚书惠牡丹》6、仲

学习

思想品德研修总结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思想品德研修总结,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研修心得体会,思想品德培训心得。《江苏教育研究》:回归生活是三门德育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在这次修订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修订专家:回归生活实际上是要求德育课程从德目和知识体系中

学习

写月亮的古诗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写月亮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月亮思乡古诗,关于月亮的古诗画。2、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

学习

鲁迅名言警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鲁迅名言警句10篇,内容包括鲁迅读书的名言警句,鲁迅十大名言警句。3、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学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10篇,内容包括早春呈水部张18员外诗文讲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词讲解。①呈:送给。②张十八员外:诗人张籍,在兄弟中排行十八,当时任水部员外郎。③天街:唐时长安城朱雀门大街亦名天门街,简称天街。这

学习

雨巷赏析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雨巷赏析10篇,内容包括雨巷赏析及感悟,雨巷全文简短赏析。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1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

学习

忆江南赏析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忆江南赏析10篇,内容包括忆江南解释和赏析,忆江南的赏析50字左右。【教材简析】这是四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节教唱歌曲课,歌曲内容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忆江南》。这是一首民族调式的歌曲。歌词是诗人白居易晚年时代回忆江

学习

游子吟赏析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游子吟赏析10篇,内容包括游子吟的全文赏析,游子吟全诗整体赏析。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古诗的不同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采用分角色表演、谱曲吟唱等方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让学生

学习

虞美人赏析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虞美人赏析10篇,内容包括虞美人赏析1200字,虞美人赏析。“春花秋月何时了?”起笔从虚空处劈头一句发问,突兀不凡,“妙在笔末到而气己吞”。(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灿漫的春花、皎洁的秋月,什么时候完结呢?显得十分突然而怪异

学习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再别康桥写作背景10篇,内容包括再别康桥写作,再别康桥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四读诗歌,赏析意象。一首优秀诗歌的诞生离不开意象,笔者一次次地告诉孩子们,在诗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事物就叫意象,而情感也正是从诗歌的意象中

学习

巴黎圣母院赏析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巴黎圣母院赏析10篇,内容包括巴黎圣母院经典部分赏析,巴黎圣母院的优美段落及赏析。宗教,原本是基于人们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来制定的道德准则,以调整人类自身行为;而教会,正是一个由信仰该宗教的人形成的组织。这两个名词在我脑

学习

经典美文赏析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美文赏析10篇,内容包括十篇美文赏析,小学生必读十篇经典美文赏析。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又是一幕丰富多彩的立体生活画面。历史学科再现了语文等其它学科的发展轨迹,语文教材在介绍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作家时,总是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