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赏析10篇

雨巷赏析篇1

28M MP4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1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2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3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4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品注释

1.丁香: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 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2.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

3.太息:出声叹息。

4.颓圮(tuí pǐ):倒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 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5]

雨巷赏析篇2

语文既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科,又是提升情感的学科。诗歌千回百转的情愫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本身的节奏、修辞、韵律表现出来的。因而学习诗歌时必须通过富有感情的反复吟诵体味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

笔者以诗歌中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为例,引导学生体味《雨巷》在节奏、修辞以及韵律上的特点,并注意把握“逢”“飘”等字词的体现的心境上的细微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最后,师生合作的配乐朗诵表演将情感推向高潮。

朗诵后,诗歌赏析小贴士二随即展示: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拉长了诗歌的内在情感,使情感的表达一咏三叹,回环往复,增添了诗歌的音乐美。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升情

优秀文学作品带来的感动不能只停驻在课堂,在本堂课的最后,笔者及时进行情感延伸,给《雨巷》设计了一个更具感染力的诗性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强烈渴盼。在此部分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问题:江南雨巷在现代人的眼中会发生变化吗?人们会给它怎样新的诠释呢?

(向学生展示舞蹈视频《小城雨巷》片段,得出少了哀愁,多了温暖的结论。)

结语:现代社会高度的物质化和种种便捷方式虽然可以改变我们之前对时空、现实、心理的判断,却不能让我们丧失诗意的心灵。这温暖的美丽或许是《雨巷》永远不老的原因。今天我们对《雨巷》的赏析暂告一段,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课后的反复吟诵来延续我们的寻美之旅。

教学手记:

雨巷赏析篇3

作者:王佩君

艾青说:“诗歌是灵魂的雕塑。”新的课程标准也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却反映现代诗歌抽象、难懂,对诗歌学习丧失了兴趣。诗歌是纯文学,读懂并进行鉴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介绍解读现代诗歌的几种方法:

一、多样化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最基本的方法,对于现代诗歌学习尤为重要。很多人喜欢戴望舒的《雨巷》,就是从一遍遍的朗读开始的。读时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声音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读的方式也要灵活多样,除了个别读、齐读之外,还可以男女二人朗诵,配乐朗诵。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适合配乐朗诵;舒婷的《致橡树》,适合男女二人朗诵;的《采桑子・重阳》又特别适合集体诵读。只有读到位,才能理解鉴赏作品。

二、抓住艺术手法 诗歌的跳跃性强,想象丰富,表达的手法多样,只有抓住了每首诗歌的主要艺术手法,才能把握基本内涵。例如狄金森的《篱笆那边》,“篱笆”“草莓”“上帝”等意象具有象征意义;闻一多的《死水》反讽手法的巧妙运用;里尔克的《豹》“客观的忠实描写”,存在先于本质的象征;艾青的《礁石》,细节描写和拟人手法是最主要特色。抓住了艺术手法,就拿到了一把通向文本的钥匙。

三、语言层面鉴赏 诗歌的语言凝练,要侧重围绕语言进行鉴赏,领悟语言所负载的丰富意蕴,赏析遣词造句的妙处,感受语言所赋予的美好情趣。如“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冯至《蛇》)“月影”“ 轻轻”写出游走状态下,修长的蛇曲美动姿。欣赏至此,谁还会联想到平时令人厌恶的蛇吗?鉴赏诗歌语言时,还应避免脱离具体语言环境,泛泛地、空洞地或概念化地加以评析。

四、进行仿写练习 仿写是进行个性化鉴赏的有效手段,可以进行片段仿写和整篇仿写。例如学习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后进行片段仿写练习,表达心中对爱人诚挚的爱。有同学写下了如下诗句:“我愿意是一方池塘/在宁静的乡村/倒映着天上的云彩/倾听着池塘的蛙鸣/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朵温柔的水莲花/在我宽广的胸怀里/悄悄地绽放、绽放……”意境优美,情感动人,表现出他对诗歌的深层次解读。《语文报》上登载了常伟才同学的《雨巷的思念》就是对戴望舒的《雨巷》的仿写,但是又不拘泥于原诗,具备了极高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他的创造性思维。借助于语言这个外壳独抒性灵是仿写的最高境界。

雨巷赏析篇4

关键词:古代诗歌;鉴赏方法

中***分类号:i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26-008

诗歌鉴赏是具体的一系列的过程,下面我们按照一首诗以及诗后的问题的顺序来详细的讲解诗歌鉴赏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关注题干中提供的朝代信息

试卷中的题干表述形式往往是“阅读下面一首×(朝代)诗,然后回答问题。”

朝代的不同,国力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乃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表达类似的思想情怀。比如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在初唐时期,由于国体初建,百废待举,浮艳***糜的南朝齐梁诗风不能适合时代的要求,诗人肩负时代使命,积极开拓诗歌的题材领域,创建清新刚健的风格成为诗人的追求。盛唐时期,唐帝国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一方面小康人家,一方开疆拓土,清秀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豪迈的边塞诗派应运而生。中唐时期,直面现实,兴利除弊,诗人仍然向往盛唐的强大。晚唐时期,兴国无望,诗人哀伤的情绪笼罩诗坛。

试题中诗歌的作者,大多出自唐朝,知名度也比较高,学生一般不会陌生,所以对唐朝的历史一定要了解清楚,其他朝代的国家势力、民族矛盾等也应有所了解。了解朝代乃至某一时期的特点,就对诗歌的总体风格有了一个宏观上的了解,解答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关注诗歌的题目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看到一首诗歌后,马上就其诗句进行分析,根本不去关注诗歌的题目,结果往往答非所问。

如:《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后问题是: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我们关注了题目中的“闻笛”,再加上第三句中的“闻”字,肯定会明白“闻”的对象——“折柳”是一种曲子名。再联想到“柳”与“留”的谐音关系,“折柳”的“惜别怀远”之意就会十分明了,如此,本诗所抒发的思乡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后的问题是: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如果我们不关注诗歌的题目,只是关注闺中琐事,那回答恐怕就差之千里了吧!同时本诗运用“比喻现意”的表现技巧也就无从谈起!《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后的问题是: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理趣”?如果只看诗句,无视题目,就无法正确回答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理趣”更是无从谈起。

三、尽可能全面的了解作者

对于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作者,在试卷中不会给予解释。而对于比较陌生的诗人,在诗句之后、问题之前会给予注解。注解有的简单,有的较为详细。较为详细的除了诗人的经历外,一般都附带出该诗的写作背景。这对把握整首诗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对于作者李纲,学生较为陌生。在诗句之后,做如下注释:李纲,官至宰相,由于反对媾和,力主抗金,并亲自率兵收复失地,终为投降派谗臣所排挤,为相七十天即“谪居武昌”。这些注释使得我们对诗歌的鉴赏变得容易的多了:运用比兴和拟人的手法,抒发先忧后乐的襟怀抱负以及乐观、高旷的胸怀。

四、解读诗句的具体含义

解读诗句的具体含义就是首先要读懂诗句本身的意思,然后再进行想象与联想等精神上的再创造,使之在脑海中形成立体的形象。

1. 注意词类活用、语序颠倒等语法现象

由于诗歌高度概括的特点,诗人在选择字词时力求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在加上音节平仄的要求,词类活用、次序颠倒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语法现象往往影响对诗句本身意义的理解。

词类活用: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朝常建《题破山后禅院》)二句中的“悦”“空”字,都是使动用法。“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朝晏殊《蝶恋花》)中的“凋”字,也是使动用法。“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屈原《离骚》)中的“哀”字,是为动用法。

语序颠倒: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二句的语序应为“泉(遇)危石(而)声咽,日(透)青松(而)色冷。”;“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正确语序是“应笑我多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正确语序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朝王维《山居秋暝》)的正确语序是“浣女归喧(于)竹,渔舟下(而)莲动。”等等。

2. 关注诗歌中意象的文化积淀

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月亮”是思念家乡、亲人的寄托物。“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等诗句都是表现月圆之夜人们共有的怀人思乡的心绪。“菊花”成为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的象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等表达了诗人们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梧桐”成为凄凉悲伤的象征。“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寒蝉”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朝柳永《雨霖铃》)。“鸿雁”成了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的参照物。“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朝薛道衡《人日思归》)、“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禾黍”也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见姜夔《扬州慢》注释)。还有平平常常的“橘树”,因屈原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吟咏而成为矢志不渝、砥砺志节的榜样;普普通通的“柳树”,因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的咏叹而使人想起古代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从而成为丰容盛鬋年华的美人的化身;就连人们餐桌上的“莲藕”,也因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成为高洁人格的象征。还有高山、大海、兰草、木叶;还有流水、落日、飞雨、鸣蝉等等。

这种万物因古诗文的附丽而成为某种精神象征的现象,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解读诗歌语句时一定要关注我们的文化习惯。这样才能够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感情。如“梅”这一意象,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赞美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外,还赞美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的美德。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赞美了“梅花”虽遭摧残人痴心不改的精神。这正是诗人矢志不移、坚持理想的高尚品质的写照。而“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宋朝陈亮《梅花》)则赞美“梅花”香在百花之先,不与百花争艳的高洁品德。

3. 注意引用或化用典故

诗歌引用或活用典故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也是诗歌高度概括、精练的特点所决定的。

a.正面用典

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王谢堂”都运用了典故:朱雀桥、乌衣巷、都是金陵城中秦淮河一带的地名,东晋豪门世族居住此地。王、谢指东晋宰相王导、谢安。了解了这些典故,再加上斜阳野草、燕子归来的烘托,就能较为准确的把握住诗中寄托的兴亡之叹。唐朝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语文第三册)句句用典。

b.反面用典

试题中对所用的较为陌生的典故一般都会作一解释。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正面使用典故的情况较多,但也有反面使用典故的现象。

如:《商歌》(宋·罗与之)“东风漫天地,贫家独无春。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商”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个调值,象征萧瑟的秋天,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情。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于贫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反用典故”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要特别小心。

4. 注意调动必要的生活常识积累

宋朝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如果我们没有“黄梅时节”雨水多达一个月的常识,怎会体会到约客下棋来打发时光的无奈,更怎会想象出作者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的寂寞心情。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果我们没有燕子在同一个巢穴居住的生活常识,恐怕就会怪罪燕子的朝三暮四了吧,如此,兴亡之叹将从何谈起!

五、合理地补充、想象

解读诗歌语句的同时,还有调动联想、想象等一些思维活动,完成由纸上的汉字到脑海中的画面的过渡,以便揣度在这种情境之中,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通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戏分茶”的诗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诗人“听春雨”,“闲作草”“戏分茶”等一些动作,还可以想象到诗人愁容满面,思绪烦乱,独坐窗前,思国家前程之渺茫,想个人仕途之不畅,进而来体会作者不安的心情和绵绵的羁旅之愁,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六、总结明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经过以上步骤的鉴赏,无论诗歌后面的问题中有没有要求回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之类的内容,明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这一步骤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牵涉到鉴赏诗歌有关写作技巧的问题,还因为它是诗歌的“根”与”本”。

七、关注所设问题的具体指向

由于命题者考虑到学生对某一作者比较陌生,又不可能在注释中进行解释,因为那样试题的难度就没有了,所以,命题者在设置鉴赏试题时往往带有一定的暗示性、指向性,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依据诗句本身来解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有可能失之偏颇。

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上渔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问题:透过诗中渔家欢乐的表象,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分析:该问题中的”表象”二字就极具暗示性,它确定了答案的指向是”欢乐的表象”的相反面(也就是”不欢乐”)。试想:白头老人,以船为家,风波浪中,打鱼为生,除此之外,家产尽无,虽钓得新鱼,煮鱼为食,然被生活所逼的无奈,也跃然纸上。诗人以此入诗,表现的是渔者生活的艰辛,表达的是对渔者深深的同情、哀伤。

答案:体会到了渔家生活的艰辛,作者对渔者的深切同情。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问题:①李清照是一位婉约女词人。《渔家傲》整首词都是写,显示出风格。

②这首词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分析:问题①中已明确指出”李清照是一位婉约女词人”,后面要求回答”显示出何种风格”,那答案肯定不是”婉约”风格,因为,如果答案是”婉约风格”的话,那这个设置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意义!故命题者在暗示你,答案应该是”婉约”的相反面——豪放。

答案:①梦境;豪放。

②对光明、自由生活的渴望之情。

八、既要”会于心”,又要”达于言”

通过以上鉴赏过程的实施,可以说诗歌鉴赏的两个方面——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的内容已经成竹在胸了。然而,如何将头脑中的东西变成文字书写在试卷之上,还要斟酌一番。

1. 紧扣问题做答,忌讳答非所问

解答”问答类”的试题,总体要求是”紧扣问题做答”,怎么问,就怎么答;问什么,就答什么。不拐弯摸角,不罗罗嗦嗦,要一步到位。

送元二使安西

唐朝 王维

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题: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写的是。从抒情手法上看,这首诗用的是

答案:送别;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秋 词

唐朝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技巧表现的?

答案: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 明确陈述的顺序

解答”综述类”的试题,要注意采用合理的陈述的顺序。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先概括,后具体;先具体,后概括。概括就是用一个肯定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具体就是围绕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语言把对诗句的感悟表达出来,它是较为详细的阐述。

春兴

唐朝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问题:”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两句诗想象新奇,意境美妙。你认为诗句中哪两个字富有表现力?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吹”和”逐”都很富有表现力。(概括)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善解人意,竟吹发了诗人一夜悠悠思乡之梦,而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至魂牵梦绕的故乡。(具体) 春雨

宋朝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的一二两句写耕人在雨中话土地的墒情,话”好雨知时节”,写鸥鸟的因雨来在水上嬉戏的欢跃(具体),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春雨来临的喜悦之情(概括)。

雨巷赏析篇5

关键词: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形象,二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何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可以说是“我”,即诗人在诗中的形象,也即诗人自己。如,的“***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

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凸显了一位卓然而立,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大志的无产阶级***家形象。又如,戴望舒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

巷……冷漠,凄清,又惆怅”(《雨巷》)塑造了一个怀着彷徨、失望、感伤、痛苦的心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踽踽独行的知识分子形象。再如,艾青的“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我的保姆》)就带有自传的性质,暗示了“我”因为亲生父母迷信,自幼被送到奶妈“大堰河”家抚养的养子身份。

何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作者刻画的或具有象征意义的,能够折射作者思想情感的人物形象。如,艾青的“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抚摸我”“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液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大堰

河……她含泪的去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慈爱、悲苦的母亲形象,进而歌颂了像“大堰河”一样的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中国劳动妇女,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与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必考。

例如,2012年江苏省高考题就考了温庭筠的《梦江南》,让考生分析此中的“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考生通过分析景物形象之后,就明白了作者旨在以山月、水风、落花的“无情”来衬托“心里事”的有情,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那么,词中就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平常,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可以多问问学生:“此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等。更要引导学生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高考动态,紧跟高考步伐。

参考文献:

[1]杨凤霞.点击专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07.

雨巷赏析篇6

曾爱在初秋来临时,站在风里感受丝丝秋风的渗入,尽管仍有夏日的火热。风微过,***的面庞透出无尽的舒适与自然。曾爱在秋雨中独步,没有“微雨燕双飞”的春情,却有“落花人***”的心境。有一种洒脱,有些许快意,像是一种淡淡的抚慰,沁过燥热的心田,润泽无声。

谁说过,秋是金色的?我万分赞同。当落叶飘零的时候,当秋风乍起的时候,当满目萧索、一身风霜的时候,纵有再多的不满,仍抱着那份金黄的慰藉,笑看枯枝旁摆,流光闪闪,行色匆匆。

班驳的墙壁,残破的墙砖,宽大的缝隙,细小的尘埃,处处留有秋的足迹,秋的味道,秋的声音;青灰的瓦砾,明亮的街窗,孩童的笑颜,老人的宁祥,时时闪动秋的影象,秋的悸动,秋的感触。那灿若黄金般的秋阳,穿过枝桠,点点一如碎金般散落在街巷、车窗、墙角、大道、……温暖似春,柔润如玉。忽而阵雨急促,霏霏而落。绵密中带着苍劲,苍劲中流露柔和,柔和中搀杂清冽,清冽中透出果决。缓缓地,将盛夏的浮躁涤荡澄清,不着痕迹。

踏过落叶满地的巷子,信步在秋的怀抱中,依旧是清冷淡然的步子,未曾改变。这才是秋给予我最深的体味。经历过春的躁动,夏的火热,唯有秋的清冷才更让人回味,以至追随。多少感伤情怀因这秋风而起?又有多少悲切之意因这秋雨而落?还有多少收获之喜因这秋叶而舞?古今皆是,如出一辙。

最爱在秋中赏心,自己的心。浮华过后,该是淡定而沉稳的。总是在起伏中漂泊,人都要迷失的。方向开始偏离了最初的设想,轨道开始弯转向不知名的远方。迷惘,困惑,沉默,……太多迷雾困扰,难以抉择。如同干燥的土地急需甘露的滋润,混沌的灵魂急需灵魂的涤荡。于是,踏出步子,踏出重围,寻回当初的闲适与洒脱,将全身放松。放任身体在秋的包围里随心而动,只求那份最初的单纯和渴望。

慢慢踱着步子在落叶上吱吱作响,扬起脸庞看秋风中流光闪现,人影匆匆。细数心境,任思绪飘扬,天马行空。路人脚步急切,带着风霜不是经过我的身旁。本应是闲散的季节,他们却徒留有疲惫的懒散与无奈的休闲。不如,将自己抛在风中,随意舞动,让烦恼如风,多好!一时,孩童心性乍起,肆意踏乱了脚步,而后,瞬间又凝固,成了慵懒的调子,缓落渐停。

雨巷赏析篇7

你在读诗的时候,有一点非常好,就是充分注意到了停顿的重要性。在诗句中,正确的停顿可以使诵读的节奏流畅。这首诗的停顿比较多,所以读起来有舒缓的效果,能产生一种沉郁的节奏美。现在请同学们给第一节划分节奏,用斜杠标出你认为应该停顿的地方,可以参考刚才这位同学的诵读。(半分钟)生2:(说他的划分)师:划分得很不错,大家有没有其他意见?生3:我其他地方跟他一样,只有第三行,我把“又寂寥的”四个字划在一起。我觉得“又寂寥的”跟前一句的“悠长”形成对应,应该是一个整体。师:你说得有道理,我也认为这里可以合在一起。现在请第五小组的同学,跟着音乐,有节奏地读一下第一节。生:(读)师:读得比刚才更有韵味了。你们还喜欢哪些小节?生4:我喜欢第四节。第一行“默默地”要读得轻而缓,把丁香姑娘那种轻巧缓慢的脚步声读出来。两个“走近”处语速应稍快,要表现出作者和丁香姑娘相逢的紧张和喜悦。师:同学们都注意到了,这首诗在很多地方都有相同词语或句子的重复使用。这在写作上称为反复手法。比如第一节的“悠长、悠长”,以及这一节的“走近,走近”。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对这些反复的地方,一般应该做些区别。这一节除了“走近”之外,还有一处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呢?生4:这一节还有两个“像梦一般的”,我认为第一句语速应稍快,第二句要稍慢,语调也要更低沉,这样能形成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正好和丁香姑娘那种淡淡的忧愁形成一致。(读)师:不错。你对语速和语调的把握很到位。生5:我说说第二节。这一节有三个“丁香一样的”,要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例如“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读的时候音调要放低些,才有忧愁的感觉。师:说得很有道理,那前面两个应该怎么读呢?生5:丁香花的颜色多为紫色和白色,“丁香一样的颜色”是说姑娘像丁香一样高洁,优雅,所以要读出喜欢,欣赏的感觉,可以稍微轻快一点。“丁香一样的芬芳”是写香味,要读出沁人心脾的感觉,“丁香”两个字可以拖长一点,读的时候表情应该作陶醉状,好像嗅到了花香一样,还可以配一个伸出手臂向外舒展的动作。(读)师:真厉害!你连表情和手势都考虑到了。生6:我最喜欢第五节。这节中也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有两个“远了”。

(读)师:是的,在这小雨不停的悠长巷子中,诗人心中的丁香姑娘虽然彳亍着,却仍一步步远去了,作者努力地想伸出手,却始终触不到她,只能眼看着她与自己擦肩而过,消散在雨里,那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7:他读出了作者的惆怅与无奈,但我认为“颓圮”二字要读得稍重一些,发音要清晰用力,“颓”字后可以稍微顿一下,这样就突出了环境的特点。狭小的雨巷,没完没了的梅雨季节,都给人以破败,压抑之感,颓圮的篱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无力感。(读)师:你的确读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我们已经分析了各段的读法,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完整地诵读一遍,注意等配乐的前奏完了再开始读。生8:(配乐读)师:听了你的诵读,我很感动。这哪里是在读文字,分明是在用心触摸诗人的灵魂啊。课例解析赏析诗歌,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因此本课一开始,教师先示范诵读作品,让学生对其有个初步的印象。教师的范读与朗诵名家或教材配套录音相比,也许会有一些不足,但胜在与学生更加贴近,更利于他们模仿。《雨巷》具有一唱三叹的音韵,抑扬顿挫的节奏,表现了由于音韵平仄的运用而生成的语感美。而乐曲《此生不再》能进一步强化这种语感美。《此生不再》与《雨巷》十分契合,经过一段前奏,30秒的时候乐段开始第一句,我建议诵读也从这里开始。接着36秒处是乐段的第二句,诵读也正好进行到第二句。不仅如此,此乐曲的重音刚好也能与诗句的重音相匹配。例如45秒处的重音,正好读到第三句的“雨巷”,54秒处的重音可以配合第五句的“丁香”。还有1分17秒的地方,乐曲开始加入低音弦乐,此时正好读到第二节第三行的“芳香”,随着悠扬舒缓的曲调,仿佛能闻到丁香花的香味随之飘散。又如2分2秒的时候,读到了第三节的最后一行,此时乐曲使用了几个半音,与“冷漠,凄清,惆怅”的感彩正好吻合。从第五节开始,作者似乎进入了梦中,此时乐曲正好进行到2分30秒,弦乐开始成为主旋律,强化了这如梦似幻的感觉。刚才指出这些吻合处,并不是说一定要学生踩着点进行诵读。如果精神都放在注意乐曲何时有重音,何时出弦乐上,反而无法体会到诗人的情绪。只要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诗歌的世界,经过三年的训练,潜移默化,自然就能随着乐曲的轻重缓急进行诵读。但这也并不是说,学生能否合着音乐的情绪诵读就无所谓,我们还是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例如可以把每一节诗歌相对应的乐段剪出来,在讲到那一节的时候,用来配合诵读。学生习惯了每一节的配乐,在整首诗一起读的时候,自然就会照着之前的节奏诵读。特别是在每一节之间,他们就不会因为太着急而停顿过短,这样每个小节也就可以通过诵读而清晰可辨了。另外,《此生不再》本身有5分2秒的时长,如果课堂上时间紧张,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剪辑,如乐曲开头可以从24秒的地方开始。

虽然从30秒的地方才开始诵读,但这里不能剪得更短,这不仅是为了保持乐曲的完整性,更是为了让学生有一段进入诗歌情境的准备时间。而在结尾处,可以剪到3分38秒处,在这里,前一个乐段刚结束,另一个乐段正要开始。如果学生完成诵读时,乐曲还没有放完,我建议不要立刻关掉它,因为乐曲的突然结束会影响学生对诗歌的感觉,仿佛诵读诗歌、体味意境不是一种审美享受,而只是一个教学任务。虽然音乐在语文课堂中只是辅助手段,但也需要是美的,学生才能悦纳它。突然断掉的乐曲,就不美了。关于《雨巷》这首诗,还有几首常用的配乐。例如杨宗沛的《杨柳》,它虽然十分动听,但是稍嫌轻快,而本诗的意境则比较压抑,因此不作此选。又如张维良的《听雨》,和本诗中“雨”的意象十分吻合,但是这首曲子太长,而且整体感较强,不易从中剪出刚好时长的一段进行配合。还有舒曼的《梦幻曲》也有许多人使用,但我认为这首曲子的旋律过于熟悉,恐怕学生被其吸引,以致喧宾夺主。几经比较,还是《此生不再》最适合作为《雨巷》诵读教学的配乐。效果评价本片段是该节课集中训练诵读的部分。高中生读课文,特别是全班齐读的时候,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速度偏快。而《雨巷》的感情基调完全不适合快读,因此教师使用了缓慢的音乐背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放慢了诵读的速度。在第一次全班齐读的时候,使用了背景音乐的班级,不算前奏尾奏,诗歌诵读时间为2分50秒。而未使用背景音乐的对比班级,诵读时间为2分15秒,其他条件如教师示范读,语言提示等均不变。乔榛、徐涛等名家诵读这首诗的时间一般为三分十几秒到二十几秒。

另外,高中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像低年段的学生那样愿意表达自己。有时候,他们即使理解了课文的情感,也不愿意声情并茂地诵读出来。但人总是容易对美丽的事物产生兴趣,学生一旦被音乐所吸引,就会愿意开口读,并且用心读、有感情地读,在入情入境的诵读过程中,对文章的风采格调、脉络层次和语言表达都会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此时,再通过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就不是一件难事了。可见,在诵读中,恰当的背景音乐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并且无需花费额外的时间。这段教学过程中,背景音乐共完整地播放过三次,片段酌情播放。通过教师示范读,学生示范读,齐读及自己练习读,学生已能读出本诗的美,第一条教学目标已达成。通过讨论及几次学生示范读,大家也能体会到本诗的音韵美,在后面的课程中,随着对课文的深入分析,还会反复使用配乐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本诗的意境美,最终达成第二条教学目标。教材中还有不少课文富有音乐的韵律,一开始可由教师为其配乐,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学会欣赏、诵读,而后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行配乐,甚至制作成个人的课文朗读录音带。教师可在课上安排专门的时间播放其中的优秀作品,也可以通过诵读比赛、评比等形式展示这些作品,使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体验音乐美,也在音乐欣赏中加深对课文意境及主题的理解,进一步调动、唤起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提高对艺术美的感悟力。

作者:孙韡 赵会宽 刘卿宁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雨巷赏析篇8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文学概论 实践教学

【中***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25-02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现代社会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决定一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师范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中小学教师。中文系根据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了中文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农村、面向山区、面向中小城市、面向基础教育,强化实践教学,重视人文素养,为广东基础教育培养优质的语文教师。

文学概论作为中文系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是文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初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能够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面对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文学概论教学作为一种理论教学方式,怎样顺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陶铸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可操作性实践,用一系列具体、丰富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和能力,探索文学概论实践性教学改革。下面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针对培养模式,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品格

文学概论虽然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属于理论教学,但是文学理论来自文学实践,也应当回到文学实践中接受检验;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文学实践。针对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我们突出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应用性、操作性,增强其实践品格,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根本途径在于将抽象思辨的文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文学概论的教学,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文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规律,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运用文学基本原理和规律来进行文学创作,理解、分析文学现象,鉴赏、评论文学作品。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品格,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了解文学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二是指导学生的文学写作,使其文学创作遵循一定的章法;三是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鉴赏、批评的方法来解读、鉴赏文学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为将来教育实习和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准备扎实的解读文本的功底。

二、阅读经典作品,为实践性教学提供阅读储备

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升学压力很少阅读文学作品,语文课本中虽然也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但是教师讲读时往往将文质兼美的作品分割成层次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忽略了文学作品整体的审美韵味,造成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冷漠无趣。而进入大学以后,自由支配的机会和时间多了,互联网、时尚杂志、电影电视、各种传媒竞相诱惑,大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读书,更遑论细致体味经典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实践,如果缺乏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学生就很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理解从文学实践中总结而来的文学原理、规律,也很难将文学理论运用于文学欣赏、批评实践,而只能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从理论到理论,应付课程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读分析的文学作品也很难深入下去,得不到学生的互动和共鸣,只能一言堂表演。一定的文学作品阅读储备,是文学概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应精心选择和提供中外古今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带着文学理论的眼光阅读,活学活用,做好读书笔记,并在课堂上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文学理论的乐趣和收获。

三、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引入可操作性实践环节

文学概论实践性教学改革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之中,教学过程应当尽可能设立可操作性实践环节,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笔,使学生从文学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换成为文学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和实践者,这是文学概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心所在。

传统的文学概论教学也讲究文学实践。教师先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讲述有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然后例举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来说明概念和理论的正确性,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成为理论和观念的注脚。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观念上忽视学生接受的主体性,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无法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强调可操作性实践教学中,我们始终把“实践”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即使运用传统的讲授法,也注重实践的原则。如讲述“意境”这一概念时,先让学生阅读欣赏戴望舒的《雨巷》。学生赏析概括本诗的艺术特色:第一,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女郎,编制出雨中江南小城阴沉的***景,“我”和丁香姑娘在朦胧细雨中邂逅,表现出凄清哀怨、恍惚迷离的情绪,抒发孤独、抑郁的情怀。诗人的情感蕴含在诗歌的景物描写之中。第二,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这首诗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那在悠长寂寥的雨巷里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充满着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虚虚实实,虚实结合。实境是诗中真实描写的现实生活,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第三,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描绘的情景是有限的,但由于有了实境和虚境所生成的审美想象空间,就使得本诗富有韵味,让人咀嚼不尽。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消失的丁香姑娘,是诗人日思夜想不能忘怀的梦中情人?还是现实生活孤独愁苦情感寄托的偶像?抑或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在学生对《雨巷》的欣赏品味之中实际上已经具体接触到了意境的审美特征,这时教师归纳推出意境的定义:意境是作品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由于结合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深入浅出地讲述意境的定义,避免了抽象空洞的阐述,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概述意境的定义之后,又布置如下作业: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阐述意境的审美特征。通过作业,学生进一步领会掌握意境的概念。这种从文学作品赏析的实践活动出发,提出有关概念和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述和说明,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的教学方法,使学习理论知识与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相互结合,既深化了对概念、问题的认识,又训练和提高了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使用,我们也加入了实践活动的因素。如组织学生结合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讨论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上课之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小说文本,布置参考资料,提供要讨论的文学典型的几个问题:(1)阿Q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2)贯穿于阿Q全部行动和性格中的总特征是什么?(3)阿Q形象为什么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讨论方式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推荐出组长,组员集体讨论后由组长撰写发言稿。上课之中,由各组组长登台宣读发言稿,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讨论,组长要接受同学的质疑提问,并要求答辩。组长发言答辩后,教师对讨论的每一个问题要进行整理点评,对学生观点不一致的问题要进行重点讲述,解决学生的疑惑,最后归纳概括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在学生理解掌握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后,教师再以林黛玉、曹操等文学形象提问学生,让学生用刚学到的文学典型知识分析林黛玉、曹操的个性特征和总特征,探讨其艺术魅力的成因。

这种带有实践色彩的讨论式教学方法是深受学生喜欢的。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性高,增强了学习文学概论的兴趣;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认真倾听学生代表的发言,可以发现并激励学生创造的智慧;结合文学形象理解基本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人的认知发展的心理规律;在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学研究的能力。

四、改革考试内容,增加实践性考题的比重

现有的文学概论考试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所用考题都是纯粹的理论试题,考试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论述题。这种考试内容和方法,凭借着死记硬背的工夫,一般来说都能考出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学生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得不到确认,起不到督促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对教学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导向。因此,纯理论性的考试内容所占比重不宜过大,应当增加实践性考题的比重。

所谓实践性考题,就是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知识来分析、评论具体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考查学生动笔解读文学作品、写作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的能力。具体来说,要考查某个理论知识,可以展示相应的作家作品或某种文学热点问题,要求学生对其分析论证或鉴赏评论。例如要考查叙述视角这个知识点,就让学生分析小说《孔乙己》采用何种叙述视角,联系小说文本分析这种叙述视角有何特点,采用这种视角叙述有什么艺术独到之处。要考查叙述者这个知识点,就可以这样命题:鲁迅在创作《孔乙己》时可以有四种叙述者的选择:“孔乙己”、“掌柜、酒客”、“小伙计”与作者自己。鲁迅选择了酒店“小伙计”作为叙述者,这是何种类型的叙述者,这种叙述者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本做详细的论述。这种实践性考题,把考试引向了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看到文学理论的实用性、应用性,能够培养学生理论的运用能力、良好的感悟能力、***的判断能力、正确的审美能力、流畅的表达能力、新颖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基金项目】2014-2016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DJG20142432)

雨巷赏析篇9

这是我生平所见的最动人的小巷。

一条条纵横交错,像埋在衰老肌肤下的血管,深嵌在高高山墙和翘起的屋檐下,掩着一股苍凉之气。很少有阳光直射进巷子里,被摩挲得溜光的青黑石径终年湿濡濡的,似抹了一层油。斑斑苔藓从砖缝中冒出,在巷壁上抹上一层暗绿,无声无息地蔓延。白昼,巷子里空寂无声。偶尔有人挑着桶担走过,轻咳一声,嗡嗡回声便荡漾许久。

几百年前,当上海、杭州等地人还在津津乐道开埠繁荣时,小巷人的祖先已是了不起的商贾了,开染坊、卖药材、丢下大把银两在这不起眼的小村子里置下雕梁画栋的宅院。小巷人从懂事起就一直生活在这些高墙隔世的庭院里,不问世事,瞅一眼挂在雕凤立柱上的日历过日子。逢有外人对村里成片的古建筑面露惊色时,他们微微一笑,关起门,抹一抹榉木太师椅上的灰,坐在回廊的石柱下,不慌不忙地啜着大碗里的稀粥。

忽一日,宁静的巷子开始响起嘈杂的脚步声。常可见三两背行囊的陌生人,推开被桐油抹得发亮的大门,朝庭院里探望,用手摩挲巷口那口古井光滑的井壁,有时没事地与山墙边晒太阳的老人搭讪。搞设计的人来了,说是从檐角回廊中汲取几分明清的线韵;搞摄影的来了,称黑瓦墙蓄含着永恒的创意;搞历史的来了,考证出这一带可能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之原形;旅行社来了,小红旗甩个不停,招来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当张艺谋带着电影《菊豆》摄制组浩浩荡荡开进村,拆去青砖墙上的电线,用井水把石径浇得乌光发亮,开机拍电影时,村子如被投下一方巨石的深河,起伏荡漾开来。

然而小巷人保持着平顺的心气,只是冷静地站在家门口远远观望。几个胆大的,迟疑着卸下门板搁在门厅前,从旧供桌上取下几件色彩黯旧的器皿摆设,设摊做起生意。有人凿墙开出杂货铺,将现成的电影名拿来做招牌。还有人辟出堂屋厢房敞开大门让游人参观,供人食宿,换取些零花钱。从河边回来的女人们,湿漉漉的手从兜里掏出钥匙,把客人请进屋。抹凳沏茶,灶屋弥漫起清香来。菜肴端上桌,两荤一素,外加猪油葱花炖鸡蛋。等客人笑眯眯打着饱嗝时,女人们胆怯地开价:十块钱。你觉得便宜,想宿一晚。主人领你进厢房,告诉你二十块一晚。饭钱不另收了。小巷人温温和和的,即便做生意,也保持着一种从容。

只有在你看惯了城市地铁入口处乞讨者那猥琐的表情时,才会记着安徽黟县,记着南屏村小巷人安之若素的恬淡和农民身上罕见的那种超然。我清楚,那绝非穷乡人硬撑的自尊,只有经历过深沉文化濡染的一方水土,才会出现这样的群落。这是小巷人的素质。

(摘自《趋势》,有删节)

【赏析】徽州的小巷,从历史风尘中一路蜿蜒而来,黄土中裹挟着初民的从容淳厚,黑瓦下覆盖着岁月的恬静优雅。如果说,江南小巷是一位撑着伞轻盈走过的丁香少女,那么,徽州小巷该是一位历经岁月风尘、看惯俗世喧嚣的超然智者,他抖落一地繁华,慢慢坐在古老的土地上享受着古老的阳光。

小巷是宁静的。“一层暗绿”在巷壁“无声无息地蔓延”,“轻咳一声,嗡嗡回声便荡漾许久”。宁静的小巷积淀着历史的沧桑,时间似乎停止,季节不再轮回,仿佛厚重的油画颜料,静静凝固在时间的画板上,动也不动,听凭外界风雨呼啸而过。

小巷是厚重的。它有着厚重的色彩与厚重的建筑――黄土黑瓦、“溜光的青黑石径”“斑斑苔藓”“光滑的井壁”“高墙隔世的庭院”“榉木太师椅上的灰”――一切都仿佛经历了久远的世纪,散发着岁月的尘香。厚重的色调与厚重的建筑,调出徽州小巷独有的味道。

小巷里的人超然从容、温和恬淡。他们“不问世事”,“不慌不忙地啜着大碗里的稀粥”,任何人的到来都无法打破他们的从容平静,即使做生意,女人们也是胆怯地开价。

雨巷赏析篇10

(一)韵律结构特征

街道名称由专名和通名构成。据《谷城县城区街路名称命名规则》,通名包括大道、街、路、巷、里等,这些通名大都与符合一定规格的道路相映,如对“街”的规定是:南北走向(含南北向斜街),街面宽度在20m以上的称为“街”。专名指街道名称中通名以外的部分,如振兴、顺城等。光武路,“光武”为专用名称,“路”为通用名称。街道名称有些说着顺口,听着顺耳,有些则不然,这跟街道名称的韵律结构密切相关。谷城县街道名称韵律结构如何?我们尝试从谷城县街道名称的字数构成和声调构成两方面加以分析。字数构成指构成一个街道名称的专名和通名的字数结构。如“县府街”,记作“2+1”结构。声调构成指一个街道名称由哪几种声调构成,如“县府街”,由四声、三声、一声等3种声调构成,我们将其记作“4、3、1”结构。基于街道名称主要服务于本地百姓的考虑,笔者从谷城方言角度考察街道名称是否顺口。统计数据显示谷城县绝大部分街道名称声调组合多样化,听起来抑扬顿挫,说起来顺口。只有17个街道名称不太顺口,占总数8.4%。其中有些通过缩略的方式加以缓和,如中码头街,说着不顺,人们会略去通名“街”,直接称“中码头”;有些则不可缓和,如“曲径巷”,方言谐音为“取经沆”,读着很不顺口。具体原因何在?笔者尝试从“字数类型”角度进行分析。从“字数构成”看,谷城县街道名称共有7种类型,其中“2+1”型街道144个,占总数的71.2%,数量最多,“3+1”型其次,33个,占总数16.3%,最少的为“3+0”型和“4+0”,均只有1例。效果为“否”者数量最多的是“3+1”型,共14例,其次是“2+1”型,共2例。从韵律角度看,汉语最基本的音步是两个音节。单音节是蜕化音步,它通过停顿或拉长元音等手段满足一个音步,如“1+1”型、“1+2”型,方位词“前、后、东、西”等通过这种手段满足了音步的要求,因此说起来顺口。双音节的是标准韵律词,“2+2”型、“4+0”型是标准韵律词的组合,因此也顺口。三音节是超音步,是由一个标准韵律词加一个单音节词构成超韵律词,如“2+1”型,此类型所占比例最大,基本上都顺口,仅两例不顺口,原因不在音步,如“化建巷”是因为3个四声重复,语调没变化,读起来僵硬;另一个“曲径巷”,原因在于“曲径”方言谐音为“取经”,听着不顺。为什么“3+1”型街道名称中有的顺口,如“新建一街”、“聚秀南街”;有的却不顺口,如“中码头街”、“演教寺街”,原因还在韵律上。“新建一街”由两个标准韵律词“新建”和“一街”组合而成,“聚秀南街”由两个标准韵律词“聚秀”和“南街”组合而成,所以顺口;而“中码头街”、“演教寺街”这样的街道名称不构成韵律词,故不顺口。

(二)语法结构特征

语言学中,街道名称属于词汇范畴,因此街道名称也反映出一定的词法结构规律。下面从“词语结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表2中的统计数据显示:总体上看,谷城县街道名称(专名部分)在语法结构上以名词性词汇为主,151个,占总数的74.8%,谓词性语汇仅占25.2%。名词性词汇中以普通名词为最,达到62个,占41.1%,其次是专用名词,39个,占25.8%,谓词性词汇中形容词和主谓短语较多,分别占37.3%和31.2%。调查中笔者发现,较早产生的街道名称多为名词性词汇,新街道名称多用谓词性词汇,尤其是形容词。形容词大多具有描述性,如康乐、昌盛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命名者对谷城崭新面貌的认可和对谷城美好未来的期冀。

二、谷城县街道命名所反映的文化特色

一个地方的历史典故、人情风物、地理特征往往可以通过街道名称展现出来。下面我们将对谷城县街道名称的命名依据进行分析,一方面理清各街道名称的来历,另一方面通过对街道名称的追根溯源,探索谷城的历史文化特色。

(一)命名依据及类型

谷城县街道名称的来源较多,各具特色。下面对其命名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数据看,“美好寓意”类,寄寓美好愿望的街道名称数量最多,达49个,占24.3%,表达了人们对谷城发展的美好期许;其次是“所处方位”类,通过街道名称指示该街道的方位,共42个,占20.8%;再次是“行***单位”类和“显著标志”类,“行***单位”类指以该街道所处行***区划单位命名,“显著标志”类指以该街道原有或者现有的较有影响的企事业单位命名,各有17个,各占8.4%。谷城县街道名称是如何形成这种多元化的类型特征的呢?根据调查和走访相关人士,我们得知谷城县***府非常重视街道命名工作,专门制定了《谷城县城区街路名称命名规则》,其基本原则是“符合***策,照顾历史,尊重习惯,好找易记,体现规划,有利于管理,尽量稳定”,具体要求之一为“内容健康,能反映本地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特征,保持相对稳定性”。据谷城县民***局负责街道命名工作的柳局长介绍,他们在组织街道命名工作时,首先考虑百姓的接受度,尊重约定俗成的名称,比如“艺华街”的命名就是因为该街道有一个艺华商城,百***惯地称其为“艺华街”;其次是反映历史,比如“谷伯街”中的“谷伯”就是春秋时期封邑在谷城的一个伯爵;再次要雅俗共赏,例如,在给谷城的一些新街道命名时,专门请研究谷城地方文化的学者研究讨论,确定了含“泰”字、“谷”字等的一系列好听、好记、反映历史、又反映谷城人们健康乐观心态的街道名称。

(二)街道名称蕴含的文化特色

谷城县街道名称反映出了谷城的哪些文化特征呢?下面我们从历史、山水和民情等方面加以分析。

1.历史悠久,英雄辈出:谷城历史悠久,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九域志》载:“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自西周为谷国。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更名为谷城县至今。这一历史特征在谷城街道名称中有充分的体现。如以“谷”为首的一系列新街道名“谷禾路、谷山路、谷安路、谷雨路、谷阳街、谷原巷、谷丰街”,“谷伯街”、“谷伯商城”等。谷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通过街道名称被人们记诵,如以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张献忠命名的“双雄路”,以***先驱孙中山命名的“中山路”,以******杨洪胜、付春泉、李亚声等命名的“洪胜路”、“春泉路”、“亚声路”等。古代建筑同样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悠久历史。以古代建筑命名的街道名词从一个侧面反映谷城的文化特征。谷城街道名称中以古代建筑命名的达16个之多。其中最为有名要数“承恩街”中反映的承恩寺。该寺始建于隋炀帝年间,后经唐、明代多位君主修复,已有1370多年历史。现在是湖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2.山清水秀,处处皆景:谷城没有名川大山,却也山青水碧,风光旖旎。“谷山路、固封街、过山口街、禹山路、***山路”等街道名称记录着谷城的谷山、固封山、过山、禹山、***山等,“***山群羊”是谷城景之一。“粉阳路、西河街、汉江路、陶溪街、苍苔街”等街道名称镌刻着谷城的粉水河、石溪河、汉江、桃花溪、苍潭等水名。“粉水澄清”也是谷城景之一,其中还蕴含着一个历史传说,汉萧何夫人曾渍粉于此,从此清澈见底,因此取名“粉水”。“苍苔街”中的“苍苔”原为“苍潭”,西楚霸王项羽曾屯兵于此,现有题字“宿营石溪,饮马苍潭”的碣石为据。山水之外,点滴美景,人们也不忘通过街道名称来展示家乡的美。如“夕照街”,据说此街在傍晚时分,夕阳照射,金黄一片,煞是好看,“灵水街”边有条小河,水流四季不断,人们对其钟爱有加,故以为名。

3.乐观进取,知足常乐:谷城人们乐观进取、知足常乐的精神风貌也在街道名称中得到体现。谷城东据汉江之险,扼豫苑之咽喉,历为兵家用武之地。历史上,远有刘备、张飞、李自成、张献忠,近有、***、、***、李宗仁等在此留下战争足迹,谷城人也因此曾历经战乱之苦。但谷城人生性乐观、知足。***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谷城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道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好。他们发奋***强,希望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他们把这些也写进了街道名称中。比如“中华街、腾飞路、振兴街”等街名显示出谷城人民热爱祖国、奋发向上,“东旺路、泰安巷、泰丰巷、昌盛街、幸福路”等街名反映出谷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兴旺发达、繁荣昌盛。

三、街道命名的建议

据笔者调查,谷城县街道名称类型多样,科学规范,既考虑百姓的接受度,又融入文化元素,反映出谷城的历史文化底蕴,雅俗共赏。如果说***前的老街道主要是约定俗成的,那么***后的街道名称大都是相关部门按照《谷城县城区街路名称命名规则》,经过实地考察,集思广益,严格审核,最后确定的。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绝大部分街道名称朗朗上口,好听易记。只有绝少部分说起来不太顺口,前文韵律特征部分已有分析。下面就存在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遵守韵律,兼顾声调

前文韵律结构特征部分详细分析了谷城少数街道名称不顺口的原因部分在于不符合汉语的韵律结构。汉语中双音节词是标准韵律词,建议在给新街道命名时应首先考虑双音节词。另一方面,声调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汉语因有声调而听起来抑扬顿挫。但是,只有各种声调交互错织,听起来才会节奏鲜明,悦耳动听。如果一个街道名称中所有字都是一个声调,就会显得单调,不能显示出汉语的节奏美。据统计,谷城县街道名称的音节绝大部分是四声交错的,听起来比较悦耳。只有少部分(14个,占6.93%)在声调上缺乏变化。如“化建巷、泰盛路”中三个音节全是四声,“东升街、东安街”中三个音节全是一声,听起来比较单调,显得有些生硬。因此,笔者建议在给新街道命名时应取不同声调的字,一个街道名称中至少要有一个声调不同于其他字。

(二)普方兼顾,注意谐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雨巷赏析10篇

学习

学前教育学期个人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学前教育学期个人总结,内容包括学前教育总结范文大全,学学前教育学学期总结500字。二、调研工作基本思路前期调研工作既是编制我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系统各方面工作的同志们共同参与,把握实

学习

经典语段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语段10篇,内容包括经典散文语段十篇意味悠长,2021中考必背十篇优秀作文语段。3、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4、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5、回

学习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模板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艺术欣赏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建筑的艺术之美论文范文,建筑艺术鉴赏论文范文。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前,学校美术欣

学习

冶金行业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冶金行业论文,内容包括冶金行业论文怎么发表,冶金行业毕业论文题目。1.1冶金生产技术涉及内容太广钢铁企业冶炼环节多,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生产过程中涉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生产过程中突变因素多,冶炼过程涉及的技术非常复杂,生

学习

语文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远程研修观课报告,内容包括初中美术远程研修观课报告,远程研修观课报告不足800字怎么办。1《耶鲁报告》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1.1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现状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起步较晚,最早在研究型大学中实施,其基

学习

毕业申请自我鉴定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申请自我鉴定模板,内容包括成人大专毕业自我鉴定怎么写,毕业登记表自我鉴定200字。我在家里养成了帮忙的习惯,所以不论在哪里,一见别人有困难,就忍不住要帮助。记得学院招收首届大专生,那些外地新生,人生地不熟,我就主动到车

学习

语文第一课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第一课10篇,内容包括语文第一课要背的内容,语文第一节课。这些都有是语文学习的成功基石,如果你向往成功,想学好语文,那么来搭好这些基石吧!第一堂语文课给我的启示较大,它使我懂得学习并不容易,首先要靠勤奋,如古代人悬梁刺股

学习

你好夏天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你好夏天10篇,内容包括你好夏天原唱,你好夏天。现在距离高考还有40天,高一高二感觉不到的压力变成了清晰的数字,可我依旧拒绝过像苦行僧般的生活。好吧,我承认我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能怎么办呢?如果幸福的定义是知足的话,那我们每

学习

卫生扶贫工作总结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卫生扶贫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医生扶贫工作总结范文,卫生院对扶贫工作的总结。我卫生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定点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治任务来抓,成立了以卫生院书记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具体分

学习

关于母爱的现代诗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母爱的现代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母爱的现代诗冰心,赞美母爱的诗句现代诗。乡愁是当代台湾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主题,在台湾的现代作家中出现了很多以乡愁作为创作基点的作家,余光中就是其中一位。余光中是台湾文坛上的一

学习

成人谜语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成人谜语10篇,内容包括成人谜语大全300首,成人谜语难度。二、庸人自扰成语解析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三、庸人自扰成语造句1.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

学习

雨的诉说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雨的诉说10篇,内容包括雨的诉说写一段话,雨的诉说句子简短。雨滴在我的伞上,欢乐的跳棋了踢踏舞虽然舞步是柔弱的,单他们跳得步步坚决有力有些更调皮的雨点还条到了我的鞋子上,再我的脚边开出一朵朵精致的小花,我伸出手去触

学习

医院安保工作意见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医院安保工作意见模板,内容包括医院安保工作意见,医院安保每周工作汇报模板。三、明确工作责任,目标落实到部门。(一)、医务科医院长期以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务科按照这一服务理念,狠抓医疗服务质量。创新

学习

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关于古人勤学好问的名言,王充说的勤学好问的名言。3、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5、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

学习

忆江南赏析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忆江南赏析10篇,内容包括忆江南解释和赏析,忆江南的赏析50字左右。【教材简析】这是四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节教唱歌曲课,歌曲内容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忆江南》。这是一首民族调式的歌曲。歌词是诗人白居易晚年时代回忆江

学习

游子吟赏析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游子吟赏析10篇,内容包括游子吟的全文赏析,游子吟全诗整体赏析。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古诗的不同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采用分角色表演、谱曲吟唱等方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让学生

学习

虞美人赏析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虞美人赏析10篇,内容包括虞美人赏析1200字,虞美人赏析。“春花秋月何时了?”起笔从虚空处劈头一句发问,突兀不凡,“妙在笔末到而气己吞”。(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灿漫的春花、皎洁的秋月,什么时候完结呢?显得十分突然而怪异

学习

巴黎圣母院赏析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巴黎圣母院赏析10篇,内容包括巴黎圣母院经典部分赏析,巴黎圣母院的优美段落及赏析。宗教,原本是基于人们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来制定的道德准则,以调整人类自身行为;而教会,正是一个由信仰该宗教的人形成的组织。这两个名词在我脑

学习

经典美文赏析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美文赏析10篇,内容包括十篇美文赏析,小学生必读十篇经典美文赏析。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又是一幕丰富多彩的立体生活画面。历史学科再现了语文等其它学科的发展轨迹,语文教材在介绍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作家时,总是要从

学习

望庐山瀑布赏析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望庐山瀑布赏析10篇,内容包括望庐山瀑布古诗赏析大全,望庐山瀑布诗句的讲解。而山水文化,又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辟

学习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10篇,内容包括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鉴赏,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赏析。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从诗人的眼光和角度写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

学习

雨巷诗人是谁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雨巷诗人是谁10篇,内容包括现代雨巷诗人是谁,雨巷是哪位诗人的作品。她静静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目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黑白居,青石巷,柳絮纷飞墨点香;烟花笑,雨朦胧,伊人持伞独自行。是谁撑一把油纸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