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爱之物作文10篇

心爱之物作文篇1

1、想必每个人都自己在生活中非常喜爱的东西吧,或许这个东西对你意义很深,或许这个东西对你用处很大。或者是一个你只很想得到的东西,最后终于得到了。我们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喜爱之物,而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喜爱之物。

2、我的这个喜爱之物和别的东西有些不一样,它是一个闻名四方的高科技。它的生活中简直就是一名我的随身百科小学霸。我一旦遇到我不会的问题的问题,我就会向它询问。它总是会给我很满意的答案。它也是我的休闲娱乐游戏机,虽然里面装载的不是真的游戏。但是里面是好玩有趣的益智游戏,如成语消消乐,数学大闯关……等等让我可以休闲放松一下。它有些时候也是我的随身听歌Mp3,我想听歌的时候,我就可以找它给我放一首。而且我想要听什么歌它就会给放我什么歌。它也是我的智能手机,我想给谁打电话的时候就给谁打电话,还可以跟别人视频,而且还能让我拍自拍照。

3、有人说他就是手机,不不不,它可比手机小巧多了,而且还方便携带。我出去玩的时候经常会带着它,它也让我的生活变得很方便了。嘿嘿,说到这里大家估计猜的八九不离十了。他就是我的电话手表。

4、而他就是我的心爱之物。也是我生活中的万能工具箱。

(来源:文章屋网 )

心爱之物作文篇2

吴萌霖

我有一个心爱之物,它是一辆车模。是我的姥姥给我买的。

它是辆比较帅气的赛车,前面有两盏车灯,明亮得就像它的两颗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后车灯红艳艳的,像两个熟透了的大草莓。它全身是黄色的,装在车身上的玻璃上贴着黑色的太阳膜,身后有两个加速器和两个排气管道,里面装着银电马达,银电马达的速度很快,所以这辆赛车的车速可以达到一百米/每分钟,跑起来风驰电掣一般。

它的遥控器像一个游戏手柄,也像一条巨龙,这个遥控器可以让赛车前进、后退、左拐、右拐,再配合技术就可以玩出各种花样,比如说“闪电漂移”、“神龙摆尾”、“刀面超车”……

我经过练习,掌控赛车的技术绝对一流。

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正在使用这辆赛车,拿下了全国赛车比赛的冠***。

心爱之物作文篇3

1、在现代汉语中,尤其是在中国人的日常语词中,有着数不清的混淆和误解,由之产生了很严重的误用和滥用,并对国人的实际生活状况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爱”这个词,显然是其中混乱最严重,而影响最巨大者之一。

从“仁者爱山,智者爱水”这样的文雅引语,到“南瓜白菜,各有所爱”这样的市井俚语;从“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高尚口号,到“见一个,爱一个”之类的下流自白、、、、、、,其中的“爱”字显然各有所指,语意甚至南辕北辙。事实上,现代汉语中“爱”字的纷繁歧义,多得几乎不可能罗列无遗。鉴于汉字字义的模糊性,以及汉语词典用本字重复注释的常见做法不利于清晰地说明问题,在此,我们且以权威的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的《汉英词典》为例来说明“爱”字词意之繁杂。该书至少用了十二个不同的英文词或词组来为“爱”这个汉语单音词作释义:love, affection, like, be fond of , be keen on, cherish, treasure, hold dear, take good care of, be apt to, be in the habit of, 甚至easily。此外,在解释一些包含“爱”字的双音和多音词如“爱慕”、“爱好”、“爱不释手”之类时,还不得不再增用adore, interest, hobby, fondle等等,来表达汉字“爱”的意思。 [1]

当然,“爱”这个词的意义之复杂多样和使用之含糊混乱,在其他语言中也并不逊色。以英语为例,在1993年出版的《英汉大词典》编辑部编的《英汉大词典》中,love这一个英语词的释义,在名词词性项下有十一种,在及物动词下有六种,其意义之广泛,从动物植物的生理活动,到崇敬上帝的宗教感情,都在其中。 [2]

如此之多的词意,在使用时不必指明所用为何意的情况下,当然会造成极大的模糊和含混,留下极大的可以误用和滥用的空间。再加上这个词在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中,在近百年来的现代汉语中,在世界文化中影响至巨的基督教教义的汉译词汇中,全都具有十分正面的语意或语词色彩, [3] 遂导致数不清的秽言丑行,甚至巨奸大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借用或挪用或盗用“爱”的名义,以之作为最美丽的保护伞,或者最雄辩的辩护词。以至于我们可以发问说:“爱?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4]

2、当然,人类生活中的罪恶现象与“爱”的关联,有些是虚假的(例如一些借用“爱”的名义进行的情杀,实际上出于妒忌心或报复心,而非爱心),有些是真实的(例如残酷的战争行为,有些乃出于真实的爱国心,尽管这“国”已成了大受歪曲的抽象概念)。

但是,不论是虚假的关联还是真实的关联,这些罪恶现象或负面现象与“爱”的关联,绝不仅仅是语言混乱的结果。往深处看,这些关联更反映了“爱”这一现象本身的高度复杂性,以及由之产生的认知和思维的混乱。正因为如此,许许多多运思广阔而深邃的思想家,都曾深入探讨过“爱”这一现象本身。 [5] 而其中最深入的探讨,是从本体论即存在论角度来看问题的那些思想家所提出的。 [6] 我们在此且以蒂里希的探讨为例。

蒂里希在逝世前三年的一次演讲 [7] 中,专门谈到了“爱”这个词。他说:“我已有多年不愿用这个词了,在我的任何文章、演讲、布道,或我对公众,即使只对一小群人公开讲话的任何地方,都不愿用这个词。这个词已变得如此之平淡,已丧失了如此之多的力量,以致于人们不能很简单地使用它了。象其他许多用来谈论精神问题的词汇一样,这个词也已大受伤害,但也许比绝大多数词汇都更甚。” [8]

早在1954年出版的《爱、力量与正义》一书中, [9] 蒂里希已指出爱的“基本意义似乎是一种情感状态”,但是,“像所有的情感一样,这种情感状态不能被定义,而必须根据其特征和表现来描述,而且它不是意***或要求的事情,而是偶发或天赐的事情。” [10] 这正是一般人的理解,即认为爱只能是一种自发和自然的感情,这恰恰也正是儒家学者批评墨子的“兼爱”说以及一些非基督教学者批评基督教的“爱上帝”“爱邻人”之说的理由之一。 [11]

但是,蒂里希也指出了对爱的另一种解释,即伦理学的解释。它尤其表现在犹太教和基督教关于人要“爱上帝”和“爱人如己”这两大诫命之中, [12] 它在西方文明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按蒂里希之说是具有“决定的作用”)。那么,既然这种要求不是无意义的,而情感又“不能被要求”,结论就只能是,对爱不能仅仅从情感角度去理解,换言之,对爱的理解必须扩大,才能真正把握爱的现象之本质。在前面提到的演讲中,蒂里希说:“如果谈论爱,我们首先得消除对爱这一概念的情感化,这种情感化把爱纯粹等同于感情。若不完成此事(指消除情感化),爱就不可能成为道德行动的终极原则。” [13] 蒂里希的结论是,“爱的伦理学性质依赖于其存在论性质,而爱的存在论性质则通过其伦理学性质而获得证明。” [14]

事实上,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对爱这一概念的误用或滥用,确实有很多是来源于把爱视为纯属一种情感。这一点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看来比在西方语境中更加严重,因为,一方面在古代汉语中,“爱”这个词的运用似乎不象现代汉语这么多和这么随便,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的伦理律令中,以“爱”这个词作为核心语词的也很少。 [15]

那么,蒂里希所谓爱的“存在论”(本体论)性质是什么呢?这可以从他对爱所作的定义得到回答:“爱是对分离者重新结合的推动。” [16] 蒂里希的存在论认为,由于存在本身是一,一切存在者本来也在本质上是一体,但是存在者一旦进入实存,也就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而同其他的个体相分离。分离者总是在力争重新结合。而爱,就是使一个存在物趋向另一个存在物的力量,即使之重新结合的力量。

3、象其他许多西方思想家一样,蒂里希也分析了西方语言中用来表达“爱”的复杂意义的诸多语词,其中最主要的是libido, philia, eros 和agape。他认为里比多(libido)是“趋向生命之自我实现的正常动力”, [17] 人和一切有生命的存在物都“冀望着食物、运动、生长、对某一群体的参与、性方面的结合等等。” [18] 所以,“欲望 [19] ,是在任何爱的关系中具有的一种特性”, [20] 而希腊文厄洛斯(eros)和菲利亚(philia)所表达的是爱的两极特性,厄洛斯“代表的是超人格的一极,而菲利亚代表的是人格的这一极”, [21] 因为厄洛斯是“对善、对真、对美的爱”,而菲利亚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信赖的友谊之爱”。 [22] 在此我们应注意两点:第一,蒂里希指出了厄洛斯与菲利亚具有某种相互渗透和相互依赖的特性;第二,蒂里希对eros的侧重于超人格性的解释,同一般人对这个词的侧重于情感甚至性欲的理解是很不一致的。

至于阿加佩(agape),蒂里希将其解释为爱的这样一种特性,它可以防止爱的其他形式被扭曲为自私自利。 [23] 它在《新约圣经》中占主导地位(但却一直被人们忽视),这“并非因为阿加佩是爱之最后和最高的形式,而是因为阿加佩是从另一个维度进入生命之整体,进入爱之全部特性的。人们可以称阿加佩为爱之深层,或与生命之基础相关的爱。人们也可以说,在阿加佩中,终极实在显现了它自身,而且转化了生命与爱。”

蒂里希的分析,一方面反映了整个西方文化背景下爱这一概念的多种语义和相关特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对爱的存在论(本体论)解释对于澄清这一概念的根本意义。下面我们要来看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现代汉语中的“爱”这一重要而复杂的概念,是否也具有可以澄清的一些语义和相关特性,是否也需要进行某种本体论解释。

二、爱?有还是无?

1、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爱”这个词虽有太多的意思和相关语词,但其中同我们在此所讨论的概念,也是其基本含义有关系者,数目就少得多。如上文提到的《汉英词典》中的十二个英文释义中,take good care of 只能表示从“爱”的基本含义派生出来的“爱惜”或“爱护”,重在“关照”的行动,与之相连的cherish, treasure, hold dear (例句是“***爱民”)也与此类似。至于be apt to 和be in the habit of (例句是“爱发脾气”),以及easily(例句是“铁爱生锈”),就与我们在此的概念几乎毫无关联了。

还有一些常用的现代汉语语词如“热爱”、“挚爱”、“酷爱”之类,两个字中的前一个是作为副词,仅仅表示核心词即动词“爱”的程度,而不表示爱本身的性质有任何区别(强弱程度不同的爱可以属同一性质的爱),也可以说并未标示出爱的类型,因此,同这里要说明的爱的性质之复杂性无关。

爱的性质之区别,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区别,即爱之起因、爱之趋向和爱之关系。现代汉语有三个语词很好地标示出了这些区别,它们是“喜爱”、“情爱”和“仁爱”。

这三个词既是地道的现代汉语词(其中“仁爱”用得较少,其意义是后面会论及的一个重大问题),又有古代汉语的传统因素——“喜”、“情”和“仁”都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爱”之含义的***语词,所以可作为相当严肃的、正式的书面和学术语词来使用。而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区别,既有与西方语言中libido, philia, eros和agape相交叉的地方,又有汉语言和中国文化自身的历史和特点。当然,既然我们要用之来讨论这个复杂和重要的问题,我们就必须先在其日常用法的基础上,为之作出更加充分的界说。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在此先只界说“喜爱”与“情爱”。

2、我们所说的“喜爱”,是指直接出于认知而又导致欲求的那么一种爱。它在某些方面接近于希腊文之eros,或拉丁文之libido,或儒道所说的“欲”,佛教所说的“贪”。这种爱的起因,是认知到对象的可喜性质;而其趋向,是欲求占有该可喜的对象或享受该可喜的性质;与之相关,这种爱的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爱的对象为客体,在爱者与被爱者之间建立的“我--它”关系。

一方面,这种爱的源起很大程度上是人的本能,所以它在动物那里也可以大量地观察到,因为它所从出的认知和所导致的欲求,是动物皆有而非人所特有的。例如可归入这一类爱的“***”,是起因于认知到异性性特征的可喜性质,并趋向于享受该可喜性质,相应地,***的关系即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所认知的异性(尤其是其性特征)为客体而建立的“我--它”关系。这种爱出于人与动物共有的性本能,所以在那些能感知异性性征又具有性欲的动物当中,也可以大量地看到。事实上,除了共有的性欲之外,各种动物还均各有一时的“欲爱”,亦各有一贯的“嗜爱”,所以,包括***、欲爱、嗜爱在内的“喜爱”,并不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爱。人与动物之间在“喜爱”方面的区别,主要是范围上的:例如人的“欲爱”和“嗜爱”,不仅可以指向可喜的饮食和自然事物(当然饮食和自然事物的范围已扩大得不可比拟),还可以指向体育文娱(范围更远远超出动物之嬉戏),而且可以指向音乐、美术、观念理论之类(这实质上是因人所特有的象征体系而出现或转化或抽象化了的喜爱对象)。最后一项正是蒂里希所谓eros 趋向于事物中的真善美的一面之例证,现代汉语中也确实不乏以抽象者为喜爱对象的用法,如“爱真理”、“爱美”、“爱正义”等等。但是一般而言,“喜爱”的一大特征,确实是以具体事物为对象,或是把对象视为具体事物,而欲占有之或享受之,例如喜爱某种食物、某件物品、某种游戏、某人的作品,等等。当喜爱对象似乎是人的时候,准确地说,真正的对象往往是人所具有的某些可喜特点。例如对一个小孩的“喜爱”,可能只是因其外形特点或性格特点、或行为特点等等,而愿与之相处,则是为享受这些特点带来的快乐,这实际上是现代汉语中多用这个词来表示(例如亲戚、朋友等)非父母亲对孩子之爱的原因,因为父母亲对子女的爱不是因其某方面的特点,而是对之整体的爱,远不是“喜爱”一词所能表达的。

另一方面,“喜爱”所从出的“认知”和所导致的“欲求”,都是以自我中心为基础的——“认知”的基本前提,是以“自我”作为认知主体,而以周围世界中的一切作为认识的客体或对象;“欲求”的基本特性,是以“自我”的满足为趋向的目的,以外界的事物作为达到此目的的手段。因此,处于自我中心的“认知”与“欲求”之间的“喜爱”,也具有自我中心的特征。简言之,“喜爱”的两大性质,一是一切动物共有的自然性质,二是人所具有的自我中心性质,所以它也不会具有使人生超越自我中心而向更高境界提升的超拔作用。

然而,喜爱是人类之爱中最基本的一种,任何人都有喜爱,任何人生都离不开喜爱。当我们把人类之爱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之时,对喜爱之地位最恰当的描述就是它构成了人类之爱的第一维度。

3、我们所说的“情爱”,是指直接来自于感情,又可以加深感情的那么一种爱。它相当接近于希腊文之philia,或儒道所说的“情”, [24] 佛教所说的“爱”。 [25] 它包括与人际交情有关的“友爱”、“恋爱”,与血缘亲情有关的“亲子之爱”和“手足之爱”等等。这种爱的起因,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相处而产生的所谓自然而然的感情,或者由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真正自然的感情;这种爱的趋向,是自我加强,即爱的程度由于情爱自身的作用而加强;而这种爱的关系,是爱者以被爱者为主体而非客体,即作为活生生的人格存在者而非利用或享受的对象,即作为人而非作为物来对待的“我--你”关系。

一方面,这种爱的源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际关系,所以它也在同样程度上属于人类所特有,因为它所从出又反过去加深的那种感情,基本上是人所特有,而在动物那里较少观察到或者尚无充分证据去证实的(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动物缺乏人所理解的符号表达体系)。例如可归入这一类爱的“恋爱”,是起因于二人之间的“遭逢”,不论这“遭逢”是短暂的相遇还是长久的交往,其中都包含着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丰富内容——长久的交往且不必说,就是短暂的相遇,也蕴含着外貌、装束、举动、气质、态度、表情、言语、眼神等等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内涵。而这些东西当然不是动物之间的相遇所具有的,也与上一节归入“喜爱”一类的“***”之起因大异其趣。因为就与动物有类似之处的***而言,性的特征是其起因而性的满足是其趋向。但是社会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异性恋者不可能在与任何异性相遇时都体验到“恋爱”,而动物和(一般而言只会是短暂地)处于动物状态的人类都会在***时体验到“***”。这表明“恋爱”与“***”之间虽有众所周知的关联,但却绝不能相互混同。恋爱独特地只属于人,它是人与人之间不论久暂均包含丰富内容的广义的交往之结果,反过来它又可以加强或加深相关的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相应地,恋爱的关系虽然也具有爱者自我中心的性质,但却不以被爱者为纯粹的客体,即并不以被爱者为利用的对象而使之沦为工具和物体,而是以被爱者为对等的主体,即尊重被爱者的人格而保持了被爱者与爱者的平等伙伴地位。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不会将纯粹的***客与妓女(或妓男)之间的关系称为恋爱(尽管他们之间也有***);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发现***绝不构成夫妻关系的全部内容。

又如,也可归入这一类爱的“友爱”,其起因也是朋友之间的交往,由交往而生感情,由感情而生友爱。而友爱的趋向,就是反过来加深朋友之间的感情或友情。这种关系也以主体之间的平等和对等为特征,当朋友的关系变成了利用者与被利用者的关系时,友爱也就停止了,恰如恋爱双方的关系蜕变为性的利用和被利用之时,恋爱也就终止了一样。

被我们同样归入这一类的爱的“亲子之爱”和“手足之爱”,同上述两种爱的主要区别在于:作为恋爱和友爱之起因的“遭逢”或“交往”,是偶然的、非血缘关系注定的,而亲子之爱和手足之爱却起于必然的、由血缘关系注定的“遭逢”或“交往”。当然,这四种“情爱”分别受到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观念的极大影响(这也是“情爱”之人类属性的重要佐证),这使得它们之间的其他区别显得十分突出,例如前两种情爱与后两种情爱之间的混淆,可能被视为荒唐,甚至被视为有乱伦之危险,尽管准确地说,具有这种危险的只是血亲之间的***而非恋爱或友爱。这些区别可能会掩盖了它们的某些一致性,例如手足之爱实际上相当接近于友爱,而亲子之爱与恋爱这两种情爱,在“不计利害”、“不顾缺点”等方面也是很接近的。

就我们在此讨论的情爱之起因而言,这四种情爱实际上均源于“人格性的”或切身的交往。“恋爱”和“友爱”已如前述,至于亲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正面的例证是:领养的子女与养父母之间的情爱常常不亚于亲生儿女与父母的情爱,青梅竹马的小朋友甚至主仆的儿女之间的情爱,也往往不亚于同胞的兄弟姐妹;反面的例证也相仿:从小与父母隔绝的儿女,对父母纵有感情也常常是“血缘观念”和别的原因所致,从小分居异处的同胞兄弟姐妹,其间的手足之情会淡薄得不如邻居的玩伴。

再就情爱的趋向和关系性质而言,后两种情爱也同前两种有某种一致性。亲子之爱和手足之爱的趋向,当然亦非追求自我的欲望满足,而只是反过来加强亲子之情和手足之情,这是相当清楚明白的事情。但是,(尤其在东亚文化传统中)似乎不那么清楚明白的是,这两种情爱关系竟会具有某种平等和对等的特征,因为有许多人认为,如果不说兄长与弟辈有某种上下关系的话,那么至少可以说,父母与子女是有这种关系的。

即使在父权制的东亚文化环境之下,这种看法也是以一种误会为基础的,即,误将出于自然感情的“情爱”,混同于出于文化观念的“规范”。社会规范(例如成为社会习俗的儒家的“三纲”和“五伦”学说)可以大大地影响人的情感,但是却不能完全取代或取消人的情爱。因此,即令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社会氛围下,我们也可以看到君臣之间的真正友谊(罗冠中笔下的桃园三弟兄若毫无生活真实性,就不可能为人传颂),看到父子之间的舔犊情深(中国由此而有“虎毒不食子”等谚语),看到夫妻之间的缠绵悱恻(《浮生六记》只是无数如实的描述中之较出名者而已)。说到底,只要是真正的情爱,就一定有对对方人格的尊重,就一定把对方作为与自己同样具有充分人性的主体,即令是父母对子女也不例外。事实上,在父母对子女采取“上”对“下”或者不尊重其人格的态度时,他(们)也就在那一时刻暂时地抛弃了这里所说的“亲子之爱”,或者说,暂时从父母变成了(比如说)教育者或惩罚者。

总而言之,在情爱之中,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是对等的人之间,即人格对人格的关系,也就是马丁·布伯所谓的“我--你”关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爱者一方,情爱还是以自我中心为基础的。因为,作为情爱起因的感情,是自我或主体由于同外界或客体或另外的主体交往而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或正面或负面的性质决定了其结果是爱还是恨(或厌),不论是作为起因的感觉还是作为结果的爱恨,其主体当然都是“自我”,其基础也都是自我中心的个体实存。所以情爱也不具有使人生超越自我中心而向更高境界提升的超拔作用。

尽管如此,情爱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爱,使人以对等的角度去对待其他的主体,这相对于“喜爱”而言,不啻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虽然它在人类社会中极其普遍,虽然任何人都有情爱,任何人生都离不开情爱,我们仍然可以说,情爱构成了作为整体的人类之爱的新的维度,即第二维度。

心爱之物作文篇4

关键词:《五月之歌》 隐喻 美

任绍曾(2008:89)指出:隐喻的中心不是语言,而是思维。的实质在于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夏天琼(2008:473)也指出: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学作品中往往有大量的隐喻,作家巧妙地利用隐喻,使其在突出主题方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将借助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概念来分析歌德诗歌《五月之歌》的主题思想,从而突显隐喻对突出诗歌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

1.背景介绍

歌德(JohannWolfgangGoethe,1749—1832)于1749年8月2813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他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被认为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在他一生大跨度的生活和创作生涯中,经历了一个由早期浪漫主义到后期古典。

《五月之歌》初稿约作于1771年5月。最初发表于1775年《伊里斯》杂志上,后收如1789年著作集中时,做了改动。本诗将自然和爱融合成一体,简洁明快,为歌德打破向来模仿的阿那克瑞翁诗体的技巧、展开新生命的大作。贝多芬曾为本诗谱曲。《五月之歌》这首诗歌共八小节,第一到第三节写的是自 然之美,通过描写自然中的阳光、大地以及花草树木等事物来抒发内心的欢悦心情。第四、第五两节写的是上帝之爱,诗人从大千世界的美好中感受到了上帝人性化的关爱。最后三节作者歌颂的是自己恋爱的幸福,在诗人的眼中,仿佛时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为他美好的爱情歌唱。作者从自然之美写到上帝之爱,再到自己的爱恋,将这三者串联起来,通过隐喻揭示了世界上三种不可忽视的美。文章的主题即是借助这三种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对美的赞美。

2.诗歌赏析

关于歌德的《五月之歌》,从古至今有无数的人拜读了,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本文从隐喻学的角度重新解读了这首诗歌,揭示了隐藏在文辞背后深刻的主题思想。

2.1

自然多明媚,

向我照耀!

太阳多辉煌!

原野合笑!

千枝复万枝,

百花怒放,

在灌木林中,

万籁俱唱。

万人的胸中

快乐高兴,

哦,大地,太阳!

幸福,欢欣!

这三节诗人赞叹的是自然的美好风光,叙述的的诗人跟朋友在散步时的情怀。第一小节是写自然,在诗人眼中,自然是明媚的,不仅照耀着诗人的身体,还照耀着诗人的灵魂。太阳呢,诗人没有用“灿烂”这个词,而是使用了“辉煌”一词,由此凸显出诗人的赞美是发自肺腑的。“原野含笑”,仿佛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向诗人张开笑脸。第二节不管是花草还是树木,都在尽情地展现着它们的生命力,就连深林中的俱寂仿佛都在歌唱。

2.2

哦,爱啊,爱啊!

灿烂如金,

你仿佛朝云

漂浮山顶!

你欣然祝福

膏田沃野,

花香馥郁的

大千世界。

这两节,诗人歌颂的是上帝之爱。上帝,本来是人们心目中神圣但却不真实的人物,但是诗人将其拟人化,把上帝的爱写得真切。上帝的爱如金子般,不仅不会朽,而且散发的是令人眩晕的光芒。上帝如朝云一般,漂浮在山顶,不仅博大,而且无时无刻不伴随左右。美,在诗人的眼中也因为上帝的爱变得无处不在,大千世界都是沁心馥郁的。

2.3

啊,姑娘,姑娘,

我多爱你!

你眼光炯炯,

你多爱我!

像云雀喜爱

凌空高唱,

像朝花喜爱

天香芬芳,

我这样爱你,

热血沸腾,

你给我勇气、

喜悦、青春,

使我唱新歌,

翩翩起舞,

愿你永爱我,

永远幸福!

在这几节里,诗人毫无掩饰地抒发了自己的爱恋。两个倾心相爱的人,在各自的眼中变成了最美的景物。有了爱一切都是那么的欢欣。仿佛是云雀在太空高歌,仿佛置身朝花暮草之中,浑身散发着诱人的气息。因为有了爱,才有了勇气、喜悦甚至青春,因为有了爱,生活便犹如唱歌一般,跳动的都是欢快的旋律。爱是伟大的,爱是不朽的,爱是超越的。

2.3 隐喻分析

Lakoff(1993)(转引自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2008:133))指出: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这种映射是不对称的,是部分的。每一种映射都是源域和目标域的实体之间一系列固定的本体对应,一旦那些固定的对应被激活,映射可以把源域的推理模式投射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上去。诗人通过赞美五月,通过五月之下万物的美好及生生不息在于向读者传达的是这样的信息。表面上,诗人歌颂了自然、上帝之爱和恋爱的幸福,其实,这三个主题融汇在一起,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美。真实的自然世界是美的,如影相随的上帝之爱是美的幸福的爱恋更是美的。能够看到这些美,是因为观赏者的心灵是美的。只有拥有美好心灵的人,才能看见自然本真的风光,才能相信并用心体会上帝的关爱与眷顾,才能用真心去爱另一个人。如果把诗人笔下的自然、上帝之爱和幸福的爱恋比作源域,那么它们所要映射的便是人物的心灵之美。

结语:

本文结合了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观点分析了歌德的一首诗歌《五月之歌》,从中证实了隐喻与文学的密切关系。要深刻地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及作品的主题思想,隐喻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 滑明达主编.外国文学作品赏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

[2] 朱立元主编.西方文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8.4.

[3] 金大业著.歌德[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

[4] 郑佳燕.中西爱情诗下隐藏的不同文化内涵—《五月之歌》与((春思》之比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4).

[5] 冯奇.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6] 唐孝威,黄华新.语言与认知研究(第三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心爱之物作文篇5

[关键词] 高校;爱心文化;和谐校园;创新

[中***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20-04

和谐文化建设顺应了时展的迫切要求,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爱心文化融入作为和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又为其顺利构建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进而推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加强高校爱心文化建设非常必要。

1 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内容及意义

1.1 爱心文化的缘起

爱心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可以丰富人们的内涵,提高人们的素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乐于助人、勤于奉献”的文化氛围,能够调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大力倡导“奉献爱心”、“人间有爱”和“大爱无疆”的优秀文化,让爱的种子播撒人间,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爱心文化”以“爱”作为其内核和灵魂,继承与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仁爱”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互助互爱、互尊互重。仁爱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立人之道”,是儒家道德的核心精神。之后,孟子又对孔子的“仁爱”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拓展,他提出了“亲民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道德观。

随着时空的推移流转,爱心文化的内涵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爱心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含蕴及深意。爱心文化以“爱”为核心,其内容以“尊重、理解、关怀、热爱”为主,发扬“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爱心精神,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为基本要求,以“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爱社会、爱人类”为自我道德责任感。

1.2 高校爱心文化的内容

校园爱心文化对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有重大意义。高校爱心文化的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导,以一定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因为校园文化的精神、思想、观念、知识等是制度的基础,文化的诸多因素共同导演着高校制度的发展变迁与走向,而制度作为一种高校的规则和秩序,必然要有一个更高的文化价值、文化精神作为支撑。同时,高校爱心文化的建设还须依靠一定的人员,如广大师生及教育管理者的贯彻和落实,若缺乏优秀的执行力,再好的制度、理想也难以实现。可见,校园爱心文化的建构需以一定的制度作保障,而管理制度的制定又需要体现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有了优秀的办学理念,有了合理的办学制度,再配之以一定的可量化的行为,才能实现。

爱心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广大师生、教育管理者、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在内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内在的爱心品质,在外表现为两个“为了”(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行为规范。这种文化以“爱”作为核心,爱的品质和行为渗透于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中,从***府的资助、社会的支持、学校的管理到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无不体现着“以生为本”的根本宗旨,并要求学生在接受他人关爱和帮助的同时,能够将爱的接力棒不断地传递下去,将自己的爱心施与每一个更需要帮助的学生。创建高校爱心文化实质上是建构一种优秀的管理制度,将学生的爱心品质及心理转化为外在的爱心行为的过程。爱心文化的内容包括爱心精神文化、爱心制度文化、爱心行为文化和爱心物质文化。爱心文化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师生及教育管理者同心协力,需要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配合与支持。

1.3 高校爱心文化的意义

1)高校爱心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素质水平也有了不小的进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具体体现。但当前社会贫富差距也在逐渐拉大,当下中国仍有很多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村家庭,在高校中主要表现为更多的来自农村的大学贫困生。根据***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统计,到2004年,我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增至240万人左右,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其中经济特困生人数在60万~120万之间,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10%[1]。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村贫困学生群体,高校如何做好校园的维稳工作,如何照顾、关爱好这一群体的生活处境,成为高校教育者、管理者面临的一大难题。而爱心文化建设要求在校师生应多关注贫困学生,尤其特困生,要实施“奖、贷、助、勤、减”的***策,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化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尽力减少贫困生因贫困对社会产生的不满与抱怨,努力将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从对贫困学生资助与关爱这一层面上来看,高校爱心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2)高校爱心文化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国家的昌盛、民族的腾飞和社会的进步需要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文化的孕育、感染。高校爱心文化建设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从大一新生入学时,就应该对他们进行爱心教育第一堂课。学校除了设立贫困生帮扶管理制度之外,还应该在学生之间大力倡导献爱心、送温暖活动,要让奉献爱心这一理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此外,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处处蕴含着爱心,体现着对学生的关爱、尊重与呵护,明确学校制度设立的灵活性、指向性和服务性,它不是为专门奖惩某一个学生而设立的,而是更多的着眼于关怀学生这一服务对象整体。比如在高考分数决定新生录取的现在,可以考虑照顾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切忌采用一刀切的做法;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能全堂采用“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水平;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应配以生动翔实的教学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弹性增加课堂之外的知识,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创业就业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知识的讲解;高校应成立各种文艺社团、爱心协会、志愿者协会等,举办主持人大赛、诗歌朗诵大赛和大学生歌咏比赛等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极大满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诉求。

3)高校爱心文化有益于发展繁荣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单纯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还应该纳入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因子。我国著名学者梅贻琦曾说:“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这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部分高校办学的方向偏失。有不少高校号称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借由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名义,对学生的一切事物都大包大揽,他们并没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没有充分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是为学生在校期间的懒惰行为进行买单。可见,单纯的依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误读都不能建设出一流名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在物质、制度文化的基础上,更多的加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行为指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爱心文化素质,坚定大学生“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理想信念,坚决杜绝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的持续恶化,以甘甜的“爱心文化”之水浇灌出美丽的“校园文化”之花。由此可见,建设爱心文化有益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发展繁荣校园文化。

2 高校爱心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爱心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的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爱心文化建设小组,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宗旨与爱心文化建设相结合,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富有爱心的文体活动及晚会,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一理念深入落实到广大师生的心目中。但是,我国高校爱心文化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爱心文化建设上存在认识误区

不少高校尚未充分认识到爱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他们将爱心文化建设等同于一般的娱乐文化,认为爱心文化建设只是一场作秀,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高校虽然意识到应该建设校园爱心文化,但是他们又扭曲了爱心文化的本质内涵,认为爱心文化建设仅限于校园硬件设施的引进、更换和保养,就是要建造更多豪华的办公大楼和教学实验楼,建成一个花园式的美丽校园。爱心物质文化建设固然要加强校园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关心和尊重,但它并不是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只是爱心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的层面。此外,爱心文化建设还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并要将对学生的理解、关爱和尊重体现于制度中,要求广大师生结合实际情况领会制度中对学生的爱的深刻蕴意,从而最终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积极参与到校园爱心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来。

2.2 校园爱心文化建设物质基础薄弱

爱心文化建构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爱心文化不主张为了办学而大兴土木,大肆铺张浪费既不可取也不明智。但爱心文化建设又需要一定的物质做支撑,没有一定的办学条件、饮食条件,对学生的关爱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便无从谈起。可以没有豪华的行***办公大楼但不能没有像样的学生公寓,可以没有奢侈的公务用车但必须保证学生的饮食、卫生安全,可以过着清贫的教书生活但不能忽视贫困生的生活处境。但是,部分高校受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投入资金有限等因素制约,在客观上限制了其在校园环境、建筑及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物质基础薄弱又严重制约了校园爱心文化的建设步伐,从而无法保障爱心文化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2.3 校园爱心制度和行为文化的缺失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为保障爱心文化的顺利构建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中包含爱心文化的思想、精神、价值等要素,这些要素的存在与发展又必须以制度作为载体,否则爱心文化建设徒有“理想口号”而无“实际行动”。校园行为文化是指为执行校园制度文化,贯彻与落实校园爱心文化的思想精髓而制定的相关行为规范。校园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制度文化是为了规范和约束参与者的行为,而行为文化的准则又无不体现于制度文化中,爱心文化建设的行为均可在制度文化中找到各自的形和神。但是,当下高校普遍缺乏校园制度、行为文化,要么是缺乏一套人性、科学并有效的管理制度,要么是空有一副理想制度的华丽外壳却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缺乏良好的执行力。这样部分制度只会流于形式,而不能真正发挥规范、引导、监督等作用。

3 创新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爱心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全校师生的广泛参与及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任何单方面的行动和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爱心文化建设是由爱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是广大师生、教育管理者及社会各界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的心理品质。因此,它应该从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进行建设。

1)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突显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爱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又是和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和谐文化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行动纲领,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爱心文化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校园爱心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师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把爱心教育引入教材和课堂,以强化学生对爱心文化的认知。要教育广大学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身,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去践行自己的爱心行动。广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定位,将接受别人的关爱转化为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在广大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爱心文化建设不但可以取得成功,还将有益于丰富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有力的推进和谐文化的进一步建设,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

2)加大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投资力度,优化校园环境,建造人性化的校园。爱心物质文化并不是专指校园中可见的能触摸的具体的环境,而是指这些具体实物形态中体现出的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和理解,打造一个美丽、厚重、人性化的校园,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学生学习、成长和成才的关爱、尊重。爱心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网络平台,若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支撑是不可能将爱心文化建设成功的,当然并不是每一个高校都可以拿出大批资金来建设校园,资金不足的高校要争取当地***门的支持,或者可以与其他强势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还可以吸纳一部分民间资本。解决了资金的问题,接着要投资建设校园环境、学生公寓、教学设施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建造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学生公寓,打造舒适、宽敞、安静、人性化的办公教学环境,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设备辅助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配置功能齐全的实验室、***书室、阅览室、体育活动场、阶梯教室、电教化教室、艺术活动室、室内娱乐室、劳动技术实习场所、教工俱乐部等,这才能使师生有足够的活动场所和活动方式,使师生在活动中去感受美和创造美”[2]。

3)大力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为爱心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爱心文化的理念、精神和思想要以制度为载体,借此规范和约束师生的行为。在教学制度方面应讲究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尽量克服使用“一个模子”培养人的不良倾向。学校应调整课程结构中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实行弹性学分制,为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好准备;及时更新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保证课堂所学与社会实践要求的紧密结合,淘汰过时的不符合学校发展规划的教材;组织学生接触所学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前沿成果,改革现有考试制度及教育评价体系中不合理的成分,有力推进教师由“传授知识”向“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和师生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使教育由外在强制力量转化为学生主体能动追求的东西[3]。

此外,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要摒弃被动式的管理模式,建立能够触发人的内在动力和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的新机制。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注重用人制度的灵活性,大力引进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使教师的工作能力和科研成果与教师的收入挂钩。通过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可以在生活和工作方面帮助教师解除一定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能够将自身丰富的阅历、知识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少走一些弯路、少犯一些错误。这是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关爱,也是爱心文化对教师这一主体的本质要求。同时,这一制度改革也大大***了学生的思想,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选修课,同时学校也有能力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丰富的课堂活动充实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为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条件。

校园文化是培育和造就高素质大学生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塑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将校园爱心文化建设摆在大学发展的重要层面,获得更多校园文化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陈伟,王洪洲,李文星.高校贫困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94.

心爱之物作文篇6

有人认为《红楼梦》是东方的经典名著,“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那么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可以说是一部与《红楼梦》相齐名的文学作品,在西方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该书的独到之处就在于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将大量的隐喻象征意象于小说故事之中,通过描写一个妇女的悲剧,解读常人无法感知的领域,从而反映出整个时代的弊病。

随着世界文学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文学的创作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各种流派以及文学种类百花齐放。但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即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故事背景设置。在故事背景的设置中,作者为了更好地凸显主题,奠定整个故事的感情基调,一般会用不同的方式将背景进行丰富和添加,而隐喻象征意象正是其中最好的一种方式,可以在故事中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控制读者的情绪,帮助故事进行转承启合,暗示故事的走向等。

以我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故事通过在人物名称上进行隐喻象征意象的设置来营造出一种悲剧气氛,同时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局。如“贾府”谐音“假府”,“甄英莲”谐音“真应怜”等,通过隐喻象征的手法,对故事的背景、人物形象进行丰富与塑造。统观《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我们会发现,作者巧妙地通过设置天气背景、人物心理、景物以及人物来进行隐喻象征意象的设置,每一次隐喻征意象的出现都标志着故事有了新的走向。虽然每种意象在文中所指不同,但在总体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所有意象都在暗示着整个故事走向悲剧与灭亡。对于《包法利夫人》这样一本现实主义与隐喻象征意象创作手法完美结合的小说,阐释意象的具体内涵及意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让读者们了解《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的文本结构,帮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福楼拜所要向我们传达的思想及个人观点。下面将对故事中的每种意象进行具体探讨,阐释不同意象设置的原因及意义。

二、隐喻象征意象的具体体现

(一)“迷雾”意象的巧用

在《包法利夫人》中,作者首先设置的就是“雾”这一自然意象。有雾的地方是迷茫的,有了雾气一切都开始变得模糊,变得不真实,变得接近于幻想。而书中的主人公爱玛就是这样一个活得似乎有些不真实的人物。

让我们从书的第一部分谈起,小说命名为《包法利夫人》,但书中的这一主角在一开始并没有出场。在爱玛没有出场之前,一切都是真实的,一切都是能够触摸得到、感觉到,不含一丝浪漫与幻想成分。男主人公查理・包法利出生在一个潦倒贫穷的家庭,他虽然天性愚钝、懦弱,但做人老实,做事勤奋,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医校做了一名医生。然而就是因为查理的懦弱与老实,让他不足以有力量和勇气去掌控自己的婚姻与幸福。小说写到这里,迷雾还没有出现,查理在清晰的世界中小心翼翼地活着。仗着自己继承了前夫的遗产,查理的妻子颐指气使地控制着查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不管怎样,命运还是安排了查理与爱玛的相遇。

爱玛这个出生在富裕农民家庭的孩子,从小受到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一心向往着罗曼蒂克的爱情:氤氲的晚霞下牵着恋人的手漫步,花瓣凋零时与爱人交换爱的誓言,赤脚与心爱的人奔跑在海滩之上……爱玛对爱情的所有想象都蒙着一层浪漫而又神秘的雾。查理拆穿妻子的谎言之后,在爱玛并不了解他的情况下两人结婚了。于是,迷雾从爱玛的想象之中蔓延到真正的生活中。爱玛逐渐发现丈夫查理是一个不解风情的人,她的一切浪漫与美好的憧憬都无法在丈夫身上实现。就这样,在一次去做客的途中,爱玛在庄园的小桥上望着河水氤氲的雾气,就这样与他的第一个情夫相遇了。这是小说中第一次出现雾,这一隐喻恰当无比地暗示着爱玛的生活开始出现转折,作为一个妻子,她在心中欲望的雾气驱使之下迈上了一条不归路。

搬家之后的爱玛在推开门又一次看见了雾气,雾气隐没了草原,雾气模糊了现实的世界,雾气同样让爱玛走向迷失与堕落。这一次,爱玛与一位志趣相投的见习生开始了另一段风月之情。从此爱玛的一点点的膨胀,而小说中对于雾气景象的描写也开始逐渐增多。笼罩在教堂之上的雾气,笼罩在工厂之上的雾气,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雾气等,每一次雾气弥漫,爱玛便进一步走向堕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福楼拜将自然景物作为一种隐喻象征意象,通过对雾气的遮蔽性、神秘性的描写,暗示着爱玛心中的恐惧、迷茫、堕落和悲剧,每一次雾气的出现都是对小说结局的一种暗示。等到雾气散去的那一天,所有的幻想与丑陋都暴露在阳光之下,爱玛走投无路,最后选择了灭亡。

(二)“影子”意象的隐喻与象征

但凡是暴露在阳光之下的物体都会有阴影的存在。福楼拜在设置影子这一意象的过程中,明显区别于“迷雾”意象的设置,将“影子”这一意象分散到查理与爱玛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不同的影子折射出不同的象征。爱玛的阴影开始于少女时期的修道院,在文艺小说与爱情故事的熏陶之下,爱玛通过自身的想象幻想出一个恋人的“影子”。这个影子可以说是爱玛后来所有悲剧的萌芽:她与丈夫查理成婚之后,逐渐发现了丈夫的老实、愚蠢与懦弱,跟他交流就好像对牛弹琴,一切都满足不了爱玛心中对于爱情的幻想;而查理本人也与爱玛心中所形成的影子大相径庭,就这样,爱玛开始了对心中的恋人“影子”的追求。一开始,见习生莱昂身上的文艺气息让爱玛感觉他与心中的影子完完全全地契合,于是爱玛就把感情从丈夫身上完全抽离而转到莱昂的身上。爱玛与莱昂在一起谈论小说,谈论爱好与理想,弹奏乐器,一起舞蹈,心中的影子开始逐渐笼罩了爱玛的生活,让她受到的驱使,从而变得愈加堕落;随着莱昂的离开,恋人的影子“逐渐消散”并退回到她的心中,她病了,她在脑海中不断回想着与莱昂幽会时的种种,夜幕下码头上漆黑的船影、烛光下教堂内猩红的玻璃阴影、冰冷的房间中黑冰一样覆盖着她的黑暗,所有的这些“影子”意象都象征着爱玛的心理。

福楼拜通过影子意象的设置向读者透露,爱玛在影子的驱使下一点点地走向极端与***,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直到后来,爱玛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影子,她只能生活在阴影之中,一旦暴露在阳光之下,她就开始生病。直到最后,所有的影子在她生活中消失不见,而无处遁形的她只能走向灭亡。

(三)乞丐的意象,即爱玛

故事中除去景物意象的设置之外,还有一处最明显的隐喻象征意象,就是小说中三次出现的瞎子乞丐。这个乞丐分别三次出现在爱玛生命的三次转折点之上:第一次出现在爱玛坐在马车上想象着与莱昂幽会的时候,瞎子乞丐走在路中间,用沙哑的嗓音唱起歌,把爱玛一下子带入犹豫又痛苦的幻想中;第二次,瞎子乞丐出现在爱玛已经完全绝望之时,瞎子乞丐的嘴脸变得愈发惊悚,哼着“让人竖起汗毛的歌声,放荡地大笑着”;第三次,瞎子乞丐出现在爱玛死去之后,药剂师由于没有医好他的眼疾而断送了名誉,被关入监牢。

福楼拜运用三次恰当的意象设置,将瞎子乞丐这一意象真实地展现给读者。区别于前两种景物意象,“瞎子乞丐”这一意象隐喻得更加明显,那就是,瞎子乞丐就是绝对精神化的爱玛。“乞丐”“眼瞎”两种特征象征着爱玛在追求与心中理想爱情的过程中显出的盲目与卑微。每一次瞎子乞丐的出现都在证明爱玛向悬崖迈进了一步,直到最后,爱玛踏进了深渊,万劫不复。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一书中所运用的隐喻象征手法以及这种艺术创作形式给小说带来的成功之处。《包法利夫人》可以得到如此之高的艺术成就,一方面在于作者福楼拜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另一方面来自于作者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与隐喻象征意象设置的艺术创作形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农家妇女的故事,将那个时代下的法国社会的阴暗面以及丑陋之处深刻地揭露出来,以至于法官在看到这本书之后气急败坏地要将福楼拜送进监狱。福楼拜本人在经历了早年的游历旅行之后,创作手法逐渐娴熟,在《包法利夫人》之后,又给世人带来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晚年的福楼拜创作出的如《布瓦尔和佩库歇》等作品,对法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现如今,《包法利夫人》一书在世界文坛上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曾几次被翻拍成电影搬上银幕,而其运用的隐喻象征意象的创作手法也不断影响着以后文学家的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谢海燕.用完美理想构筑爱情的祭坛――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爱情观[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2]郎晓梅.“父与子”――从《包法利夫人》到《一生》看莫泊桑与福楼拜的现实主Ki-学传统的继续与发展[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6(06)."

[3]彭俞霞.隐蔽的联袂演出――《包法利夫人》二线人物创作探微[J].外国文学评论,2008(01).

[4]李晓丽.李劫人对福楼拜的创造性接受――以蔡大嫂与爱玛人物形象之比较为中心[J].语文知识,2007(02).

[5]刘晓蕾.庸俗的浪漫之爱――浅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05).

[6]姜九红.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爱情废墟――《包法利夫人》之女性主义解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8).

[7]彭俞霞.谁是包法利夫人――福楼拜小说人物文本内外形象综述[J].法国研究,2008(03).

心爱之物作文篇7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儿童的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小学生的情感、思想和境界变得高尚起来,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上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1.简介背景,领略爱国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含义深刻,有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介绍时代背景,帮助学生在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领略其内含的爱国主义热情。如《小英雄雨来》、《舍身炸暗堡》等课文。

2.理解课题,领会爱国情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或中心的高度概括。教学时,引导学生审清题意,能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个概括的了解。如《小英雄雨来》中的题眼"英雄"等。

3.品析词句,体会爱国情

叶圣陶老先生说:"有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有裨于思想之提高,品德之修养。"阅读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用的恰到好处的词句(表达爱国主义思想的点睛之笔),理解其意,感受其情,让作者的爱国激情,牵动学生的心灵,可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4.揣摩标点,感受爱国情。

标点符号与语言文字粘连配合,往往能补充语言文字尚未表达的含意。阅读时,揣摩其含意,可使课文饱含的爱国激情,沁入学生的心田。

5.辨析人品,领悟爱国情

课文中有不少爱国忧民的人物形象。除描写***领袖人物、***先烈和***英雄之外,还有临死不忘收复失地的陆游,维护国家尊严的晏子,为国争光的詹天佑等,这些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伟大的。教学时,应抓住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评价人物,了解人物的光辉事迹,领悟人物的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优秀品质,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和熏陶。

6.感情朗读,体验爱国情

叶圣陶老先生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达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的效果,是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达到心灵上的共振,充分体验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7.设计导语,激发爱国情

对于描写祖国山水、风景等类课文,教学时,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不仅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

8.创设情景,内化爱国情

教学中,针对包含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的不同体裁和不同内容的课文,应运用***画、幻灯、音乐等方式,让学生眼看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形象,仿佛身临其境,从而使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作者简介:

心爱之物作文篇8

关键词: 生活化 古典底蕴 比喻 活色生香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夏志清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为张爱玲专列成章,赋予其极高的文学史地位,使张爱玲在美国“名列李白、杜甫、吴承恩、曹雪芹之侪,成为一位必读作家”。①另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傅雷给予了热情诚恳的赞美,称张爱玲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②语言是张爱玲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富特色的语言使得张爱玲的作品独树一帜,广受喜爱,以致被称为“张体”、“流言体”。以下就以《倾城之恋》为例,浅析张爱玲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语言的生活化

张爱玲语言中最为可贵的,是精巧华丽之中透出的朴素生动,以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倾城之恋》讲述了一段战火纷飞中的乱世姻缘,题材并不新鲜,男女主人公也并非容颜倾城、权倾朝野的王公贵族,只是一对平凡自私的男女。为了足够“生活化”,张爱玲在语言上下了一番功夫。

她在宏观地把握住自己小说语言基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调度派遣语言的才能,不留痕迹地将传统高雅的书面语作为小说语言的铺垫,均匀地糅进那些已选择好的通俗浅白的口语,从而使口语浅白通俗得有底韵有根基。同时,她对语言结构形式的安排也颇具匠心,将复杂严谨的长句和简要直白的短句进行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搭配,巧妙地输入调配上规范的成语、古语词、俗语、歇后语,使之贯穿于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语言,人物对话、人物心理动作及众多景色语言描写中,不仅读来流畅优美,而且丝毫不觉得矫揉造作,传神地刻画出没落贵族的

书香门第的韵味气息。

二、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

张爱玲小说语言的古典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用语简约精致,准确传神,意味深长,深得古典文学精髓。

2.对白圆熟。张爱玲小说中的对白相当出色。无论是日常交际中的应对往来,还是男女之间的谈情说爱,无不信手拈来,行云流水,分寸的拿捏更显作者的功力和火候。

3.大量叠词的运用。张爱玲擅长将多种形式的叠言在一句话或一小段文字里混合使用,形式上参差不齐,语音上长短疏密相间,在视觉和听觉效果上都体现了另一种的和谐变化美。叠音是汉语音韵修辞最古老的手法之一,又称叠字。③张爱玲非常善于运用叠音,她创造出独特的语音形象,表现作品中独特的意蕴,烘染人物特殊的心绪和情致,彰显语言的“流转有韵”。

三、比喻新奇,善造意境

张爱玲运用比喻的技巧和创意为世人所公认,其作品中的比喻信手拈来,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既出人意料又耐人寻味,表现出其独特的着眼点和卓绝的智慧。张爱玲的比喻有三大特色;

1.张爱玲作品的比喻突出了本体和喻体的神似,同时又隐含着意象的味道在里面。这些比喻形象生动,新颖别致,一方面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加深了读者对那个远去时代的人和物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张爱玲对人生、世事和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2.综合运用拟人、通感、明喻、暗喻等技巧,以通感的方式将声音、气味、色彩、触觉贯通、糅合、剥离,使意象新奇,富有弹性。

3.运用一些常见之物作比,构成方式为外物感觉化,既形象生动,又有着深广的审美意义。

四、浓墨重彩,活色生香

张爱玲凭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力,用新奇的语言重构了一个陌生的色彩世界。用色彩来勾勒景物,描绘人物,刻画心理。她善于在小说中描摹各种层次的颜色,无论人、景、物,都调动了大量的色彩手段,因此视觉意象非常丰富,一方面为塑造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气氛,暗示人物心理,象征情节发展等,创造了恰如其分的铺垫,另一方面很容易让读者身临其境。

除了色彩的运用比较别致,张爱玲对声音也给予了充分重视。她出色地运用了拟声、通感、比喻、韵律等,使其文章具有节律和音乐美。

张爱玲就是这样用丰富的色彩、细腻的声音、精妙的形容和通感的运用,敏锐地捕捉着对声色、光影、触觉和味道转瞬即逝的感觉,以及那些细碎琐屑的细节,造就了浓墨重彩、活色生香的“张体”语言。

五、结语

张爱玲是一位在语言上非常讲究技巧,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家,其小说中对市民生活和心理的透彻展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真切的人物系列形象无不表现出她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美学追求。丰富精巧的语言艺术技巧、手法,是体现张爱玲小说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重要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手法、艺术结构形式的创造性运用,造就了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中篇小说《倾城之恋》的语言特色体现了典型的“张体语言”风格,具体表现在:语言的生活化、世俗化;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比喻新奇,善造意境;浓墨重彩,活色生香。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敏锐的体验,深刻的洞察力,优雅灵动的文笔,共同使《倾城之恋》成为乱世中的不朽传奇。

注释:

①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

②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中华读书网.

③王玉梅.咀嚼悲凉――张爱玲作品叠言艺术解读.语文学刊,2005,(5).

[1]张爱玲.倾城之恋.文学视界网站.http://省略.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

[3]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中华读书网.

[4]艾晓明.反传奇――解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国文学网,张爱玲及其作品研究.

[5]王玉梅.咀嚼悲凉――张爱玲作品叠言艺术解读.语文学刊,2005,(5).

心爱之物作文篇9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爱情题材;剧本创作;类型电影

中***分类号:J9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193-03

好莱坞制片厂制度下的美国首先诞生了类型电影。类型电影因能满足特定受众的观影心理,其通常有着稳定的票房回报。与美国情况不同的是,中国除了武侠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已经发展成熟之外,尚未有其它类型电影产生。故本文中没有用“爱情片”这一提法,因其在当下中国还没有出现有叙事模式、角色配置模式、场景设置等各种形式都符合某种标准化的生产,只能称之为“爱情题材”的影片。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产电影中并没有明确的爱情题材电影,所涉及到的男女之间的情感,也多为“***友谊”或曰“***爱情”。真正意义上国产爱情题材电影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这个时候的中国爱情题材电影虽然带给了观众一定的新奇,然而“爱情题材”影片始终不是银幕上的主导片种。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国门进一步打开,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进入了观众的视线。好莱坞高度商业化的爱情片在国内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一度让国内的电影制作人从中看到了国产电影在类型化的发展道路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电影剧本的创作则是决定一部影片是否为类型电影的关键因素。国产爱情题材电影的创作者在自觉或者不自觉中借鉴了其爱情片的剧作模式,好莱坞爱情片在人物设置、情节设置、场景设置这三个方面对国产爱情题材电影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人物设置

好莱坞爱情片的人物设置,男女主人公在身份设定上多为中产阶级,往往男女主人公一方或者双方有着体面的工作。主人公有着清晰的戏剧性需求,主人公在戏剧性需求下去努力赢得、获得或者达到自己的目标。对于爱情片来说,就是男女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寻求真爱的过程。创造一个人物是神秘的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它是一项一直前行永无止境的实践活动。为了真正地解决人物的问题,重要的是构筑他(她)的生活的基础结构,然后加入一些能够提升和扩展他(她)个人形象的素材。

国产爱情题材电影的人物设置也基本遵循这样一个套路:架空人物的外在的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和私生活,只是展示人物的情感状态。如影片《非诚勿扰》,主人公秦奋是一个富有的海归,他特别渴望寻求到自己的人生伴侣。在许多次相亲之后,他爱上了漂亮的空姐笑笑。为了追求笑笑他陪着她去日本北海道,既是圆笑笑的心愿,也是秦奋追求笑笑之旅。在人物身份上,多是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在人物情感上,多表现出对爱的渴望和孑身一人的孤独感。

第一,人物行为。经典剧作理论在谈到人物真相的重要性时阐述到:人物真相只有当一个人在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才能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该选择越真实地表达了人物的本性。在进行人物塑造的时候,要给与主人公足够的压力,让主人公在重压之下,做出选择,选择意味着行动,而行动才是最重要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生命存在于动作之中,结束只是动作的一种模式,而非实质。”根据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反映、行为举止,我们能够了解他们。***片或影像,解释人物的不同侧面。 而国产爱情题材的剧作中,往往主人公是没有给予主人公足够的压力,也就导致了人物的行动不够激烈,也就难以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本性,进行深入的人物塑造。

第二,人物特征。人物特征揭示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深层次的本性,也即他的价值观念、行为操守和信仰。一个出色的人物必须是具有独特性和真实性的,剧中人物是不可复制的。但纵观近几年的国产爱情题材的人物特征设置,都是大同小异的。通常是:富有而空虚的人物渴望爱而又不懂爱,最终找到真爱。类型电影势必会导致剧中人物设置具有一定模式化,但这并不等同于把人物特征简单化、平面化,可以不进行深层次的刻画。这一点就需要国产爱情题材电影进行思考,人物特征塑造不能真实地反映人物、反映生活,那么就势必会不接地气,就不会拥有良好的市场回报。

第三,人物揭示。揭示人物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对比而产生。一个优秀的剧本,势必会在故事的开端和结尾展示出一个人的性格轨迹:变好或者变坏。对照或反衬人物塑造的深层的人物性格揭示对主要人物而言是一条根本的原则。就这点来说,国产爱情题材电影还是借鉴到了一些经验,人物有一个良心发展的轨迹,男女主人公总是从不懂爱、不会爱、不珍惜爱,变得懂得爱、用力爱、珍视爱。通过故事前后,人物性格、态度和行为的转变深刻揭示出一个立体的人物。

二、情节设置

就好莱坞爱情电影来说,古典的叙事模式自从1910年诞生以来,一直长盛不衰,至今依然是爱情片的主导叙事模式。在古典叙事模式下进行的情节设计,也是遵循一定的模式与套路的。好莱坞爱情片的经典情节设置通常是:男女主人公相遇――两人相恋――某种原因不能在一起――某一主人公的付出了巨大代价――两人在一起或别离。这是好莱坞爱情片的一条故事线,当确定故事线之后,接下来便是进行细致的情节设置。根据学者郝建对类型电影的研究,他把爱情片界定如下:以爱情为主要表现题材并以爱情的萌生,发展,波折,磨难直至团圆或分离的结局为叙事线索的类型电影。

好莱坞爱情片成功地走向了全世界,从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到2009年的《阿凡达》,直到2013年上映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都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观影狂潮。这一现象的产生其实也源于好莱坞的“造梦”机制,好莱坞给银幕前的观众制造了关于爱情最美好的体验、最纯真的幻想。在爱情类型片中,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拘束,但爱情绝对自由,并且这种绝对自由的爱情不会因沾染上生活就降低纯度。而在现实中,来自生活的重压使人类的情感世界越来越复杂,对于现实情感的不可捉摸就更促进了人们对于纯粹情感的迷恋与追求。于是这迷恋造就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复。 好莱坞爱情片的情节设置就在于一遍又一遍地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满足男性观众的“英雄梦”,满足女性观众的“公主梦”。让观众建立起对主人公的认同,再促使观众认同人物背后的影片中心思想。好莱坞爱情片通常把故事设定在一个原本秩序井然的空间,有一对情侣作为其中的主角。然而他们个人和社会的冲突是内化的,他们人际之间的对抗最终通过浪漫的爱情进行融合。在最初的敌对之后,男女主人公最终发现了他们自己。

爱情片的主要矛盾是男女主人公不能在一起,基于文化土壤的不同,好莱坞爱情片男女主人公因为性格、观念、误解等主观因素不能在一起,而国产爱情题材电影则是男女主人公迫于当时的社会坏境、身份差异、家庭反对等其他因素不能在一起。其实国产爱情题材电影采用这种处理方式是很具本土观念的,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引领观众对造成有情人不能在一起的原因进行思考也是非常具有意义的。然而国产爱情题材电影近几年的情节设定却是架空人物背景,给予人物一个非富即贵的社会地位,在除了爱情基本没有其他烦恼的情况下,对另一方采取猛烈的攻势。

而关于男女人公爱情之间的问题,也大多通过增设一个“第三者”,设置成为三角恋带来的信任危机。或者设置更为复杂的人物关系,让剧中的男女陷入眼花缭乱的感情纠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设置其实也是对当今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具有现实主义的创作的倾向。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国产电影只在电影中描绘了这种现象,却没有引导观众去思考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国产爱情题材想要步入良好的类型化发展道路就不能仅仅满足让剧情感动观众,还要让观众有所思考。

三、场景设置

爱情片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主流样式,在中外电影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早期观众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化的表达到逐步融入越来越多的各种元素,特别是对于电影场景的设置占据了愈来愈突出的地位。

好莱坞爱情电影在其稳步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典型的四段式脉络:爱的产生:一见钟情;爱的发展:激烈抗争;爱的意义:显微阐幽;爱的结局……并在场景的设置上进行不断的革新。例如由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出演的经典爱情电影《罗马假日》,以意大利罗马城为故事情景的发展空间,将其独特的人文景观融入进才子佳人式的缱倦缠绵,使得罗马的街头风景已成为了世界爱情场景的典型代表。

九十年代的好莱坞在各国包括爱情电影的电影产业的急剧突起下,急于寻求更为“普世”的认同感。爱情电影作为贯通人心之间的桥梁,在注重情节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寻找更为吸引人眼球的奇观场景的表达方式。1997年的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泰坦尼克号》便应运而生,影片以真实的沉船事件为背景,将杰克和露丝的爱情开始设置在一艘号称永不沉沦的豪华油轮上,并还原了巨轮上的奢华的场景布置,从高级餐厅到甲板再到低等仓,无一不留下二人爱情的见证,而最终巨轮沉没,二人却在一块木板上完成的世纪爱情的永恒。 杰克与露丝的爱情与巨轮的沉没这对组合固然悲壮,但好莱坞中却从不缺少细腻与柔情。《人鬼情未了》中茉莉与山姆制陶的场景,两人手手相叠,配以暖色光和舒缓的音乐,将两人细腻温柔的爱情演绎的淋漓尽致,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山姆的灵魂与茉莉吻别后离去时的凄美与悲壮。

随着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许多导演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开始向好莱坞主流的商业电影迈进。在保持故事***性的基础上,有效地借用好莱坞式的场景设置,在外景上采用风光秀丽的自然山色,进行抒情诗式的场景段落表达,如张艺谋执导,章子怡主演的纯爱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以时代的错落感造成的两种场景下对于爱情的不同读解,如尹力导演,陈坤、徐若、李冰冰联袂主演的爱情史诗巨片《云水谣》。

然而,近几年我们国家爱情题材的影片在讲述爱情的同时也逐渐朝着轻松诙谐的偏喜剧风格发展,其选用的场景多为现代都市。但即便如此,在这其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我们熟悉的场景,例如帝国大厦。在这座世界著名的建筑之上,我们为《金刚》中美女与野兽之间的这份情感落泪,同时也为《西雅***夜未眠》中山姆与安妮之间的爱所打动,而在《北京遇上西雅***》中,文佳佳与弗兰克这对美女与大叔的组合也在观众的期待下久别重逢。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我国的爱情题材影片中,时常看到好莱坞的身影,但这也并非主流。毕竟在我们自己的影片中还是会出现像《红高粱》中的高粱地、《花样年华》中的小巷弄堂这样的极具特色的场景。总的来说,我国的爱情题材影片在成长阶段受到来自好莱坞经典影片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最终,我们也会出现一批具有我们国家、民族特色的爱情题材影片。

国产爱情题材电影在进入新世纪后,创作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都市。而在场景的设置上也日趋华丽。试***通过场景的华丽繁复背景,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气氛。传统的爱情片以爱情发展的心理过程为剧作核心。而当代电影文本里却出现了一些边缘形态的爱情故事,他们并不关心传统剧作着力展现的这些心理过程,转而描写具体的甚至琐碎的细节来铺陈关系和营造气氛。 就气氛营造这个角度来说,场景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四、结语

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检验,国产爱情题材电影的类型化发展道路已经探索出了有别于好莱坞爱情片的独特风格。国产爱情题材的影片还存在着严重的跟风现象,在剧作上的人物设置、情节设置和场景设置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然而国产爱情题材的电影在借鉴好莱坞爱情片的经验时也需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国产爱情题材电影应立足于自身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乡土情怀,创作出更具有中国风格的爱情影片。

国产爱情题材电影的创作者应该把观众的需求放在首位,借鉴外国经验,不断摸索类型影片所遵循的惯例系统。

参考文献:

[1]悉德・菲尔德.电影编剧创作指南[M].北京:世界***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71).

[2]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北京:世界***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42).

[3]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5).

[4]李玉倩.浅谈国产爱情片的类型化发展[J].北京:影视艺术与技术,2010(87).

[5]张巍.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42).

心爱之物作文篇10

1、我们所说的“仁爱”,是指虽然属于人,但却突破了人的自我中心,即体现了人性中超乎自然和超越自我之本质的那么一种爱。它最接近于古汉语的“仁”古希腊的“agape”所表达的意思。 [26] 古汉语的“仁”字,本由“人”字与“二字”组成,可以说是以鲜明的形式表明它专属于人(超乎自然),又突破了一己的自我中心(超越自我)的性质。换言之,在中国传统中,仁爱绝非指自然界也有的“喜爱”,亦非指自我中心的“情爱”,而是人所特有的并且是人性最高层次的表现。道家释“仁”为“爱人利物”, [27] 说明仁爱不可能是自然事物;儒家释“仁”为“爱人”、“忠恕”、“孝悌”和“克己复礼”等等,说明仁爱不可能是自我中心的;而且,从孔子所谓“仁者人也”到日常所谓“杀生成仁”, [28] 表明仁爱既是人的本性,又是人性的最高理想和超越境界。希腊文所谓agape ,常用来与eros相对照,在中文中也可译为“圣爱”。它当然也绝非人与自然界共有的嗜欲喜爱,亦非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然情爱。按前述蒂里希的说法,它是“从另一个维度进入生命之整体,进入爱之全部特性的,” [29] 它是“爱之深层,或与生命之基础相关的爱”,是“插入爱中的爱。” [30] 所谓“深层”,即我们所谓第三维,也是蒂里希和一些西方作家所谓垂直之维,纵向之维或深度之维;而所谓“生命之基础”,不但涉及到我们所谓人性之本质,而且涉及到这种本质的根源。这一点以后还会论及。

仁爱之起因,并非由于对象具有什么长处或美质,可能为爱者带来什么利益或好处,亦非由于与对象交往而产生了正面的情感,产生了相互依赖的感觉,而仅仅是由于对象及其特性的存在本身。相应地,仁爱的趋向,并非对所爱对象的占有或对其可喜性质的享受或利用,亦非去加强与被爱者之间的情感或情爱,而是对被爱者之存在及其特性的维系、保护和增进。这种趋向不是索取而是给予,不是封闭而是开放,不是内吸而是外倾,不是削弱而是增强,不是利用而是贡献,不是服务自我而是牺牲自我,不是毁灭而是创造。

2、与这样的一种爱相关联的,既非在自然界十分普遍的认知和欲求,亦非在人世间十分普遍的感觉和情感,所以它具有使人超拔于自然之上、超越出自我中心的功能。所以,它具有某种超越的特性。

本来,在西方文化中,表示爱的诸词当中也只有agape这个词最接近神圣,因为西方文化的核心经典《新约》大量地用这个希腊词来指称上帝的爱和基督的爱,即创造性的、 [31] 自我牺牲的爱。 [32] 按照圣经的说法,这爱是来自上帝,因为上帝本身就是爱:“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 [33] 这种说法,实际上上已为后来一切对爱的本体论或存在论解释奠定了基础。更进一步说,因为我们同为上帝之造物,同为上帝之儿女,所以上帝爱我们,我们自当爱上帝的造物:“上帝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 [34] “凡爱生他之上帝的,也必爱从上帝生的。” [35] 这不但指明了这种爱的超越根据,而且也指明了这种爱的关系之特征:爱者与被爱者同为受造物,“本是同根生。”

在中国文化中,表示爱的诸词当中也只有“仁”这个词最接近这种性质的爱的含义。中国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一《论语》,不但大量地运用这个词来表示这种最博大的爱,而且将其与“圣”相联系:“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36] 中国文化的主要传统即儒家传统,也把“仁”的概念同超越的“天之创造化生相联系:”“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化天志而仁,” [37] “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 [38] (韩愈释博爱曰:“博爱之谓仁”);“天高其位而下其施……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 [39] 按这些说法,人间的“仁”也是来自超越的“天”,更有甚者,其最终的根据,也在于天本身就是仁:“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 [40]

西方文化中的“上帝”概念与中国文化中的“天”概念,在此都可理解为世界之“本源”。本源之所以是本源,乃因其以不可测知的方式“创造”或“化生”了世界,而且(用“进程神学”和“易学”的话来说)“继续创造”、“生生不息”,并且(用印度教和基督教的话来说)“护持”、“成全”着世界。这正是“圣爱”的最根本的含义。在这些宗教思想之中,人作为造物所禀受的本质之最高者(即基督教所谓人心中的“上帝形像”)就是相对意义上的创造性,就是相对意义上的这种爱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前面提到,仁爱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表现,所以,在中西传统文化中,仁爱都是爱的最高境界,甚至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由此,我们才可以看出这种爱为什么具有这样一种关系,即爱者与被爱者同为造物、本为一体,即双方虽皆为客体又皆为主体,但却都居于同一更高的主体之下,处于同一更高的主体之中。只有清楚了这种关系,同时考虑到仁爱之起因和趋向,我们才可以理解这种爱之“博大”和“无私”等等超乎自然和超越自我的特点。这种爱之博大,可见于张载之“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41] 可见于程颢之“若夫之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不爱者哉!” [42] 可见于王阳明之“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43] 而这种爱之无私,最集中地表现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爱人如己” [44] 的诫命和耶稣基督“爱仇敌” [45] 的教导之中。

3、以上论述已经表明,这种爱在中西传统文化中得到的支持与阐释,多半都具有浓厚的宗教性,也可以说,中西传统文化都证明了这种爱的基础之宗教性质。 [46]

要说明这种爱与道德的关系,我们首先应该明白道德行为与其他行为之区别。按蒂里希的说法,道德行为是由一种特殊的“应然”(ought to be )或“应该”(oughtness)所决定的。而其他行为则是由我们的存在(being),也可说是本然或已然,由我们内在的冲动、需要、刺激等等决定的。“应然”来自另一个维度,插入所有已然之中,插入了存在之种种运动和境遇之中。 [47]

由此来看,我们所说的“喜爱”和“情爱”,其起因与趋向都内在于我们的“已然”,内在于我们的欲望、冲动与需要等等,所以其本身根本不涉及道德范畴。但是,如何处理喜爱和情爱关系之中爱者与被爱者及其他有关联者的关系,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这两种爱的趋向——享受对象之可喜性质和加深与对象的情感关系等等,却会对爱者、被爱者、其他有关联者及其关系产生或正面或负面或中性的影响,因而会涉及道德中的善恶问题。不过,这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本文在这里关注的只是,喜爱和情爱本身并未为作为一个整体的爱注入什么道德因素,或者说,尽管它们会影响人的道德行为,但喜爱和情爱本身却不具有道德性。

但是,作为整体的爱的第三维度,即仁爱,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性质,从而也就为作为整体的爱注入了丰富的道德性质。因为仁爱正好属于蒂里希所谓“应然”或“应该”,它来自另一个维度(超越的维度),插入了已然或本然的人生之中,插入了人生的种种运动和境遇之中,它是一种特殊的命令,即具有绝对性或无条件性的命令。因为它不取决于一个事物是不是有用、可喜或危险。蒂里希区别了有条件的与无条件的“应该”:前者如“我应该买辆新车”,因为修旧车不划算,所以这种“应该”以“划算”为条件;后者如“我应该救助溺水者”,这是无条件的,因为若不如此,则人生的意义就成了问题, [48] 人性就成了问题,或人作为人而存在就成了问题。面对“为什么道德上的‘应该’具有无条件性”这个问题时,蒂里希的回答是:“因为它要求实现我们的本性。正是在我们据以在实际上成为我们潜在地(也即本质上)所是者的那种行动之中,我们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49] 这就是道德命令具有无条件性质的理由。它是这么一个命令,即要我们成为我们在自己的真正本性上所是者。道德命令说的是:‘成为你所是者’吧,成为一个人吧!” [50] 这不禁令我们想起孔子所谓“仁者人也”,反过来说,不仁者非人也。这也正是“仁爱”具有深刻道德性的理由。

但是,如果仅仅将道德限于人间的伦理,我们就很难得出任何具有绝对性或无条件性的道德命令。因为人间的事物总具有相对性和有条件性,即使是伦理规范,也会随着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适用于此时此地而不适用于彼时彼地,也只是相对于某些情况和在某些条件下才有效。正是因为如此,在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中,那些具有无条件性的道德命令,都常常以宗教诫命的形式得到表述,并在宗教经典中得到阐扬。

“泛爱众”、 [51] “仁者无不爱也”、 [52] “爱人如己”、“爱仇敌”和道家佛家的“慈”、“悲”等等,就属于这样一些命令。而我们所说的“仁爱”,就是其中的基本概念。可以说,它构成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核心。它很好地例证了,要提升人间的道德,某些宗教性的概念是必不可少的。

结语: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常常把喜爱、情爱和仁爱称为“这一种爱”或“这一类爱”,这是为了论说方便而采用的不准确的说法,因为生活中的爱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的另一种说法,即“维度”的比喻要准确得多,因为它表明了,既然爱是生活中的事实,就必然是一个实存的、包含多方面的丰富内容的事物,正如任何实存事物都具有长宽高三个维度因而也具有某种实质一样。这个说法也有对现象的描述作根据:每一个人的实存的爱,都不同程度地包含喜爱、情爱和仁爱。即使在对食物的喜爱现象,即一种似乎最简单或最动物性的喜爱现象中,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会不同程度地包含着另外两个方面:当他长时间地习惯于某种食物(例如东南亚农民对于稻米),他会对该种食物产生某种情爱,当他把食物看作上帝或上天的礼物从而十分珍惜(例如基督徒的谢饭祈祷和中国人“勿暴殄天物”一语所示),他则会表现出某种仁爱。事实上,在对物的喜爱中,只要有“爱惜”、“爱护”等成份,在对人的情爱中,只要有“培育”、“成全”等成份,就都表明其中不乏“仁爱”之维。

当然,在不同的人心里,作为整体的爱之各个维度是长短不同的,因而比喻地说,爱的深浅、厚薄、高低是各不相同的,爱的“体积”大小也就各不相同。如果只是“喜爱”一维长而另外两维很短,则爱不但“浅”、“薄”、“低”,而且很“窄”;如果“情爱”一维也长,那么爱就加“宽”了;而如果“仁爱”一维也长,那么爱就不但又长又宽,而且深厚而高拔了,是所谓“大爱”。 [53]

在西方道德下降的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度”一维下降,即《新约》所说的agape久被忽略的影响;在中国道德下降的现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高度”一维下降,即《论语》所说的“仁”久被忘却的影响。“仁爱”遭到放逐,人性必然空虚。

国人意识到“自强”的需要,已逾百年。殊不知,只重视***事上的自强、经济上的自强、***治上的自强,很可能强而不仁。要想成为“强者”,必须先成“仁者”——仁者不惧,大仁才能大智,大仁才能大勇。所以,道德上的自强,才是当务之急。

加强爱之第三维度,正是道德自强之必需。

2001年5月-6月于香港

[1] 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汉英词典》编写组编:《汉英词典》,商务印书馆,香港,1981。

[2] 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993。

[3] 正如蒂里希(p. tillich)所言:“尽管爱这个词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遭到种种的滥用误用,但它并未丧失其情感上的力量。只要使用这个词,它所引起的都是温暖、热情、幸福、完满的感觉。它使人想起过去的,或现在的,或所期待的被爱的场合。”(何光沪选编:《蒂里希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292--293页。)

[4] 从个人在杀害情人或情敌时以“爱得太深”为理由,到集体在迫害异族或异己时以“爱国”、“爱***”为理由,无数此类事例充斥着中外古今的人类生活和历史。

[5] “爱”被公认为文学“永恒的主题”(实际上绝不仅限于文学领域)。探讨过此一问题的诗人和作家之多是不可胜数的。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爱经》是上古时代关于爱的专题著作中最著名者,中古时代从诸多神秘主义思想家到一些基督教神学家,均讨论过这一问题。现代思想家中讨论此一问题之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也不可胜数,但最著者应为精神分析学家或深层心理学家,如弗洛伊德(s.freud)和弗洛姆(e.fromm)等人。在伦理学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弗莱彻(j.fletcher),他发展了蒂里希等人关于爱与伦理关系的思想,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境遇伦理学”(其《境遇伦理学----新道德论》有程立显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在中国,在主流文化传统的奠基人孔子的言论中,“仁”是讨论最多的概念。关于这一概念与“爱”的关系,我们在后面会谈到。

[6] 此一角度始于视爱为世界始因的那些希腊哲学家,如恩培多克勒和柏拉***。从中古时期到近代,则有奥古斯丁、皮科、黑格尔、谢林以及一些存在主义思想家。

[7] “道德行动的伦理原则”:1962年3月2日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所作的演讲,第一次刊载于john carey 所编,being and doing, paul tillich as ethicist,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1987。

[8] being and doing, p. 213.

[9] 中译文见何光沪选编:《蒂里希选集》上卷,第291页以下,高师宁译,何光沪校。

[10] 同上书,第293页。

[11] 当然,第一种批评还起源于另一种误解,即把“邻人”理解成了“邻居”而非“具体的实在的个人”(例如最近我在中山大学作了一次关于“人文主义与基督宗教”的演讲,听众的问题之中,即有一位教授所提的“若不要求一个人先爱父母,怎能要求他去爱邻居呢?”实际上,父母也属于基督教所说的“邻人”,即身旁的具体的人)。

[12] 《马太福音》22:37-40,《马可福音》12:28-31;《申命记》6:5,《利未记》19:18。

[13] being and doing, p.213。

[14] 《蒂里希选集》,第294页。对爱的理解必须超乎情感之上,这一点从蒂里希论爱与正义之关系时所举的例子中也可得到说明:一个人可能对另一个说,“我知道应该把你送上法庭,但由于我的基督徒的爱,我要让你走掉。”由于这种被错误地等同于爱的怜悯,一个人也许会被推向彻底犯罪的生涯。这意味着他得到的既不是正义也不是爱,而是由多情善感掩盖着的非正义。参见同上书,第300页。

[15] “爱(祖)国”、“爱(人)民”之类道德要求只是现代汉语中的普遍律令。古代的“敬天爱民”、“勤***爱民”之类只对君主或统治者而言,故“爱”字具有居高临下之意,接近于父母对子女之爱这一特定含义。但是必须指出,中国古代的许多语词,都具有本文所讨论的广义的爱的许多内涵,例如对长上之“尊”,对子女之“慈”,对父母之“孝”,对兄弟之“悌”,对同辈之“友”,甚至对上天之“敬”。而使用很多又最重要的“仁”字,更具有深刻的内涵,这是后文要予以讨论的。

[16] being and doing, p. 213。在《爱、力量与正义》中有类似的定义:“爱是使分离者结合的动力。”见《蒂里希选集》,第308页。

[17] 《蒂里希选集》,第311页。

[18] 同上书,第310--311页。

[19] libido大致可用中文“欲望”一词来表达。

[20] 《蒂里希选集》,第311页。

[21] 同上书,第312页。

[22] being and doing, p.214。

[23] 同上书,第214页。

[24] 儒家有所谓“性”与“情”之分(董子主张人有“贪”有“仁”,有“性”有“情”《春秋繁露·深察名号》),道家也有“任其性命之情”之说(《庄子·骈拇》)。

[25] 所谓“八苦”中有“爱别离苦”。

[26] 这种表达的代表,同时分别也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创始性代表,即《论语》和《新约》。

[27] 《庄子·天地》。

[28] 亦出于孔子。见《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9] love, power and jus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p.32.

[30] 同上。

[31] 蒂里希把爱定义为“使分离者重新结合”,在最高层次上(本体论上)可指使非存在与存在重新结合,也即使存在物(脱离虚无而进入)存在。麦奎利(j. macquarrie)则把agape定义为“使在”,即使事物存在(麦奎利:《基督教神学原理》,第62节等处,何光沪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8)。

[32] “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新约·约翰一书》3:16。)

[33] 同上书,4:7--8。

[34] 同上书,4:19。

[35] 同上书,5:1。

[36] 《论语·雍也》。

[37]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38] 《汉书·董仲舒传》。又,“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春秋繁露·王者通三》。)

[39] 《春秋繁露·离合根》。

[40]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41] 《西铭》。

[42] 《河南程氏遗书》,卷四。

[43] 《大学问》。

[44] 《利未记》19:18,《马太福音》22:39。

[45] “要爱你们的仇敌”。(《马太福音》5:44;);“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路加福音》6:27。)

[46] 限于篇幅,我们在此未将***教、印度教、巴哈伊教等宗教对这种爱的阐释纳入本文,实际上它们都有这方面的丰富材料。

[47] being and doing, p. 206.

[48] being and doing, p. 207. 蒂里希举了加缪(camus)的小说《堕落》为例。小说描写了一个人拒绝这种无条件命令,未救助落水者,因此长时期无法逃避自己的生活有无意义这一问题。

[49] 原文为大写的person(人),可译为“仁者”。(参见陈士齐,“位格与仁者”,载《基督教文化评论》第 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 。)

[50] being and doing, p. 207.

[51] 《论语·学而》。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心爱之物作文10篇

学习

跨文化营销论文模板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跨文化营销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农产品营销论文模板,文化营销创新案例论文。2.价值观对跨文化市场营销的影响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形态:农业社会寻求温饱的价值观;工业社会寻求物质成功的价值观;福利社会寻求自我表现的价

学习

芈月与秦始皇的关系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芈月与秦始皇的关系10篇,内容包括秦始皇与宣太后芈月是什么关系,芈月的儿子嬴稷和秦始皇什么关系。(2)人物评价:马非百:宣太后以母后之尊的地位,牺牲色相与义渠王私通,然后设计将之杀害,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义渠,使秦国可以一

学习

描写雷阵雨的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雷阵雨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雷阵雨的作文题目,描写雷阵雨的高级作文。一出家门,一阵热风(便)扑面而来。(我抬头一看,)只见天阴沉沉的,大块大块的乌云被(在)风(的“)指挥(”下,)的整整齐齐地向西北方向缓缓地移动。小鸟儿们预感到风

学习

维修工程管理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维修工程管理,内容包括工程维修方案模板,工程维修案例分享100例。工程机械无论质量好坏都会在后期的使用中涉及到维修处理问题,对工程机械的维修旨在保障该设备机械的正常工作,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和工作年限,从本质上改善机械

学习

为民务实清廉心得体会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为民务实清廉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关于医务人员务实清廉心得体会,为民务实清廉个人剖析。为民、务实、清廉,清廉是关键。清廉,就是要坚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人的浩然正气。当

学习

酒店客房部工作总结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酒店客房部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酒店客房部每天工作总结,酒店客房部前台工作总结怎么写。期:___________2020年酒店客房部员工年终工作总结我在公司领导及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按照公司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学习

大学生兼职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兼职总结,内容包括大学生兼职收获总结100字,大学生兼职心得体会范文。在沿着自己生命主线前进的路上披荆斩棘,是体验生活的硕大;在前进途中细细品味路边不起眼的花草,是体验生活的微小。生活就是这样,是大与小的结合体。

学习

员工竞聘上岗演讲稿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员工竞聘上岗演讲稿10篇,内容包括应急管理竞聘上岗演讲稿,竞聘员工演讲稿范文集锦9篇。大家好!我叫__。在__,我所就读的专业是企业行***管理,而相关的主修科目有:企业行***管理总监行***关系实务、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

学习

六查六看剖析材料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六查六看剖析材料,内容包括六查六看剖析材料,六对照六反思剖析材料。3、差服务态度,看有无态度生硬、推诿扯皮等问题。能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的对待工作、服务群众。但在工作中缺少创新意识,缺乏突破条框的勇气,工

学习

厨房规划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厨房规划10篇,内容包括厨房收纳规划布局,厨房规划最佳方法。中国现有厨房建筑一般有农村独栋建筑、别墅、多层建筑、高层建筑,厨房所处层次从一层到近百层;厨房面积从几个平方到几十个平方都有。而用于厨房排烟的设备一般都有

学习

扶贫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扶贫总结,内容包括健康扶贫工作总结,扶贫活动情况总结范文。二、主要做法是:(一)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县是农业大县,以农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较快,但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虽然**的整体经

学习

描写竹的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竹的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竹的现代古诗长一点,描写竹的诗句有哪些100首。你爱不爱看或者爱不爱抚摸都无所谓错乱的神经搭上尖叫你陈列诗行的窗前谁把带刺的玫瑰摘除千万别施舍沃土我的根似思绪错综复杂一身的绿荫偶尔有

学习

公司服务礼仪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服务礼仪,内容包括公司服务礼仪培训心得,员工服务礼仪培训方案范文。面带笑容,保持开朗心态,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气氛;保持身体清洁卫生,这不仅是健康的需要,更是文明的表现,有利于与人交往;头发梳理整齐、面部保持清

学习

可研究性报告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可研究性报告10篇,内容包括可研究性报告模板,环保研究性报告。2.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包括产品名称、规格与性能、市场需求情况,生产规模的方案论证,横向配套计划,产品国产化问题及销售方式、价格,内外销售比例等。3.主要技术与设备

学习

描写雷阵雨的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雷阵雨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雷阵雨的作文题目,描写雷阵雨的高级作文。一出家门,一阵热风(便)扑面而来。(我抬头一看,)只见天阴沉沉的,大块大块的乌云被(在)风(的“)指挥(”下,)的整整齐齐地向西北方向缓缓地移动。小鸟儿们预感到风

学习

关于秋雨的作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秋雨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秋雨的作文,描写秋雨的作文100字以上。Abstract:FENGWeilin’sproseandYUQiuyu’sdiffermarkedlyinsuchaspectsassubjectselection,themeexpression,artis

学习

初一作文教案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初一作文教案10篇,内容包括初中作文教案模板范文10篇,初一作文上学期教案。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案式教学法应用现状(一)学案式教学法没有得到重视学案式教学法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法,只有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可,才能促进其在

学习

初中自我介绍作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自我介绍作文10篇,内容包括自我介绍初中语文作文范文,自我介绍作文怎么写初中。我喜欢玩电脑,我一有空就来上网玩一下游戏,整天都被妈妈骂。我也喜欢看书,有一次,我去***书馆里看书,看得入了迷,沉醉在知识的海洋里,都不记得回

学习

父母之爱的作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父母之爱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对父母的爱作文汇总十篇,父母之爱的小作文。有一天,小鸡对爸爸说:“爸爸,我想用您屁股上的羽毛扎一个小毽子,我看人类都玩踢毽子,特别好,我也想玩一玩。”“那可是不行的呀!我的羽毛还有用呢!”公鸡爸爸

学习

关于感悟生命的作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感悟生命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感悟生命的作文至少400字,以感悟生命为话题的作文范文。一、充满生命活力阅读感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积累进入初中的学生已经受过6年以上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无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

学习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10篇,内容包括清明的作文10篇,又是一年清明节作文。放学时,老师的一声明天休息一天!令同学们欢心鼓舞,怀着期待的心情,迈着轻快地步伐走出了校门。而我却有一丝茫然:今又清明,家在远方,让我去祭奠谁?呵!十几年的

学习

关于高考的英语作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高考的英语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高考的英语作文,新高考英语作文续写技巧。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高考英语范文【二】Overthepastcoupleofyears,severalcasesofthefoodscandalhavebeendisclosedonvariousmedia.Th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