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动物的成语10篇

含有动物的成语篇1

1、为鬼为蜮:蜮:传说中能含沙喷射人影,而使人致病的动物,比喻阴险毒辣的人。指象鬼蜮一样阴险狠毒,在暗地里害人的人。

2、画龙点睛:比喻艺术创作在关键处着墨或写作、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词语,可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也比喻做事在重要之处下力。

3、青梅竹马: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4、含沙射影:传说一种叫蜮的动物,在水中含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5、生龙活虎:形容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6、虎啸风生:啸:长鸣。猛虎长鸣,则大风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7、龟龙鳞凤:传统上用来象征高寿、尊贵、吉祥的四种动物。比喻身处高位德盖四海的人。

8、一箭双雕: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9、瘦骨伶仃:形容人或动物瘦得皮包骨的样子。

10、骑虎难下: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11、成群结伙:犹成群结队。谓众多的人或动物聚结成一群群、一伙伙。

12、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13、鸡犬不宁:宁:安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14、杀鸡儆猴: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15、虎变龙蒸:指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

16、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17、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18、兜肚连肠:兜:围绕,引申为包括;肚:指动物的胃。包括肚子连同肠子。比喻全部东西一起处理。

19、先天不足:先天:人或动物的胚胎时期。原指人或动物生下来体质就不好。后也指事物的根基差。

20、虎步龙行: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的英武姿态。

21、龟龙麟凤:传统上用来象征高寿、尊贵、吉祥的四种动物。比喻身处高位德盖四海的人。

22、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23、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24、予齿去角:谓天生动物赋予齿就不赋予角。比喻事物无十全十美。

25、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26、虎穴龙潭: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27、狼虫虎豹:①泛指凶猛的动物。②比喻恶人歹徒。

28、五毒俱全:五毒:多指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指违法乱纪,各种坏事都做。

29、虎口余生:比喻大难不死,()侥幸保存下来的生命。

30、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31、毒蛇猛兽:泛指对人类生命有威胁的动物。比喻贪暴者。

32、泥牛入海:泥塑的牛掉到海里。比喻一去不再回来。

33、非池中物:不是长期蛰居池塘中的小动物。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终究要做大事。

34、鳄鱼眼泪:鳄鱼:一种生性凶残,捕食人、畜的爬行动物。传说鳄鱼在吞食人畜时,边吃边流眼泪。比喻恶人的假慈悲。

35、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

36、马到成功:形容事情顺利,一做就办成了或取得了胜利。

37、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38、麟凤龟龙:此四种神灵动物,象征吉兆。比喻稀有珍贵的东西。也比喻品格高尚、受人敬仰的人。

39、黔驴技穷: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40、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4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42、鹰击毛挚:击:搏击;挚:凶猛。鸷鸟扑击其他动物时,羽毛都张着。比喻严酷凶悍。

含有动物的成语篇2

摘 要:在对外汉语动物成语教学中,汉语学习者学习难度较大,使用时出现的错误也较多。通过分析动物成语中十二生肖动物成语的来源和文化意义,希望可以给动物成语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动物成语;文化意义;对外教学

一、十二生肖动物成语文化意义

1、含“鼠”的成语文化意义。在汉语中,鼠往往是卑微、肮脏的象征,令人憎恶。含“鼠”的成语绝大多数成语具有负面意义。例如,比喻奸诈猥琐的小人的成语有“贼眉鼠眼”。比喻一个人的过失导致集体失利,令大家怨怒的成语如“鼠屎污羹”。另外,因为老鼠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见人就窜,所以老鼠还是胆小的象征,如“胆小如鼠”。

2、含“牛”的成语文化意义。自古以来,牛都是重要的农耕工具,是人们劳动的好帮手。因此,在中国人的眼中,牛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在含有“牛”的成语里,具有肯定意义的成语占一半以上。例如,比喻高大魁梧、优良等的成语有“牛高马大”。比喻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成语有“如牛负重”。但由于牛行动缓慢、相貌丑陋、性格古怪等,也被赋予了负面含义。例如,形容年老体衰、做事缓慢的成语有“老牛破车”。比喻愚昧无知、不得志等的成语诸如“犁牛之子”等。

3、含“虎”的成语文化意义。人们对虎具有特殊的感情,一方面由于老虎勇猛强大,人们对其充满崇拜之情,另一方面虎凶神恶煞,人们又对其充满畏惧之情。在汉语中,含有“虎”字的成语也有褒义和贬义之分。象征如虎一样勇猛威武的成语有“卧虎藏龙”、“如虎添翼”等。而形容凶恶的坏人,危险的境遇的成语也有不少,如“放虎归山”等。

4、含“兔”的成语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常常与月亮联系起来,象征着瑞祥长寿、幸福安康,如“动如脱兔”等。然而,虽然兔子是美好的化身,在中国文化中也不乏负面意义。例如,“兔罗雉离”比喻小人奸恶,但会用计谋来幸免罪罚,而君子忠直,却因固守正直反遭祸害。

5、含“龙”的成语文化意义。在中国,龙是一种神灵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腾。龙象征着吉祥、尊贵和权力,是吉祥和尊严的化身。在含“龙”的成语中,具有正面意义的占绝大多数。人们用“打凤捞龙”、“伏龙凤雏”等成语来表达对人才的重视。另外,含“龙”字的成语往往被用来形容书法精湛,遒劲有力,例如“龙飞凤舞”、“笔走龙蛇”。但含“龙”的成语也有负面意义,如“攀龙附凤”意思是巴结投靠有势力的一方。

6、含“蛇”的成语文化意义。由于蛇的外形丑陋,靠身体蠕动行走,行动怪异,而且又攻击人,所以人们并不喜欢它。在中国文化中,蛇往往被赋予阴险狠毒、贪心狡诈等负面意义。例如,“蛇蝎心肠”都指阴险、恶毒的坏人。但蛇也有好的一面,蛇又叫“小龙”,“二月二,龙抬头”,意思是每年的二月初二前后,气温变暖,蛇结束冬眠出洞,故称为“龙抬头”。“灵蛇之珠”比喻知恩***报的人报恩。除此之外,还有“蛇珠雀环”、“蛇雀之报”等成语也表达了正面意义。

7、含“马”的成语文化意义。汉文化中马与汉民族有着深厚的情愿,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是人类的朋友,驰骋沙场,以马喻人,以马言志。由于马身形高大,善于奔跑,往往用含“马”的成语来形容速度之快,如“马到成功”比喻成功得容易并且很迅速。中国人还把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比作“千里马”。马在中国文化中主要是正面的象征意义,但也有一些负面的象征意义,例如“害群之马”就是指破坏集体的一些人。

8、含“羊”的成语文化意义。羊给人一种性情温顺的感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成语都体现了羊的弱势,例如“羊入虎口”比喻处境非常危险,生命岌岌可危。含“羊”字的成语中,绝大多数具有贬义的象征意义,例如“羊狠狼贪”形容人既凶狠又贪婪;“羊头狗肉”比喻用假招牌骗人,名实不符。

9、含“猴”的成语文化意义。猴子聪明灵巧、调皮淘气,人们对其充满喜爱之情。另外,“猴”与“侯”是同音字,所以猴也象征着封侯,具有吉祥的意义。但是在中国文化中,绝大多数的含“猴”字的成语都是贬义的。

10、含“鸡”的成语文化意义。由于“鸡”与“吉”是谐音字,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鸡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象征着吉祥美好,例如成语“金鸡报晓”等。另外,鸡还象征着准时守信,这源于公鸡每天清早报晓,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但是含“鸡”的成语中很大一部分成语含有贬义或负面作用,如用“鸡鸣狗盗”来比喻偷偷摸摸的事情;用“小肚鸡肠”来比喻小气、心胸狭隘的人。

11、含“狗”的成语文化意义。狗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忠厚老实的形象,代表忠诚、勇气。而且,在古代人们常常用狗来进行祭祀活动,因为他们认为狗可以预测凶吉祸福。虽然狗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很好的形象,但是在中国文化中狗却有很多负面的形象,有关狗的成语往往都具有贬义作用。

12、含“猪”的成语文化意义。猪在十二生肖中排最后一位,却自古以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含有“猪”字的成语以贬义的居多。猪在人们的心中是好吃懒做、肮脏丑陋、愚昧无知的形象。猪的象征意义以贬义居多,但也不乏褒义的。猪是吉祥财富的象征,可以去祟化吉。

二、留学生学习时出现的偏误原因

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观念、***治历史和等不同,留学生在习得动物成语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偏误,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引起。

1、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例如,在东南亚和南亚,人们把大象当作家畜,用作交通工具、表演等,而象牙的价格又是非常昂贵的。在他们的语言中也会经常用到跟大象有关的词。所以东南亚或南亚的留学生在学习“杀鸡取卵”这个成语时经常犯错误,误写成“杀象取象牙”。

2、忽视了成语的整体性,不能理解成语的引申义。成语的特点之一就是意义的整体性,而且很多成语在使用中都不是使用本意,而是使用的引申义。但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动物成语时,往往片面地理解成语的本意,而不理解成语的引申义。

三、十二生肖动物成语的对外教学启示

1、视听法。汉语动物成语里有很多脱离现实语境的成语,为了提高留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片或播放动画片等视听法来讲解动物成语。例如,在讲解“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时,老师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成语的故事内容,然后根据故事总结出成语的比喻意义。

2、表演法。另外,还可以通过表演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表演一个动物成语故事。例如,表演“龟兔赛跑”这个成语故事时,小组中一个人扮演兔子,一个人扮演乌龟,还有一个人扮演裁判,让学生分角色把整个故事情节表演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动物成语的积极性和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动物成语意义的理解。

3、对比法。文化对比法对于解决留学生学习动物成语时产生的偏误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有关龙的动物成语时,对外汉语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龙”在中外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动物成语。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贾晓慧.谈动物与中国文化[J]. 野生动物杂志,2009年

[2] 蒋争艳.生肖成语的文化内涵及对外汉语教学[D]:[硕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13年

含有动物的成语篇3

关键词:熟语  惯用语  十二生肖 

一、惯用语的含义 

“惯用语”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1962年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作者把它同成语、歇后语、谚语等并列,归在熟语这个总名之下。从此这个名称逐渐地为多数文章和专著所采用。关于惯用语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在《实用惯用语词典》(2009:276)中给惯用语的定义是:“惯用语是描述性的习用俗语,用以描述事物的形象、性质和状态。它以通俗形象、简明生动的特色在汉语语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惯用语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惯用语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第二,惯用语语义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第三,惯用语在感情色彩上大多是贬义的,常用来表示否定、鄙夷、贬斥的含义。第四,惯用语在语体上的口语色彩浓厚。 

二、包含十二生肖的动物惯用语 

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纪年法,如今渐渐演化成中国人的习俗。惯用语的口语性决定了它在构词中所使用的词素必然是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而十二生肖作为体现汉民族思维和观念的一种特定载体和符号,自然而然地就在惯用语中充当各种成分。十二生肖与惯用语的结合,增强了惯用语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使惯用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更为突出和强烈。 

(一)包含“鼠”的惯用语 

鼠在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中既是灾难、***病、厄运、阴险、诡诈、偷盗的载体和化身,又是农民的大敌,是传染疾病的祸种。因此与“鼠”有关的惯用语大多数都具有贬义。例如:“过街鼠”比喻人人厌恶痛恨的人。“地老鼠”本是一种善于打洞做窝的鼠类动物,比喻很会钻营的人。“电老鼠”比喻偷电的人。 

由以上包含生肖鼠惯用语贬义的感情色彩可见汉民族对于鼠的情感多是厌恶的,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是汉民族最为重要的生存依赖,因此惯于偷盗、毁坏人民劳动成果的老鼠就成了人们甚是厌恶的动物。 

再如“狗拿耗子”指多管闲事,狗的职责是看守门户,猫是专捉老鼠的,所以狗替猫捉老鼠,就是多管闲事。“过街老鼠”用于比喻人人痛恨的坏人。明·徐学谟《归有园尘谈》:“吝者自能致富,然一有事则为过街老鼠;侠者或致破家,然一有事则为百足之虫”。至现代包含“鼠”的惯用语还有逃跑逃避的意思。如“抱头鼠窜”是说抱着头像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失败后狼狈逃跑。 

(二)包含“牛”的惯用语 

牛以力大耐劳著称,在古代牛不仅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还承担着运输的任务,牛与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劳动人民的好帮手。因此,有很多含牛的惯用语都含有褒义,如:“执牛耳”表示诚信,古代人订立盟约时,要从牛的耳朵取血,把血涂口以表示诚意。“老黄牛”指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人。“孺子牛”指甘愿为民众服务的人。“牛鼻子”比喻事物的关键或要害。“牛皮灯笼”,牛皮灯笼不照外面,内里通明,比喻嘴巴严实不多言语,而内心很精明的人。 

但在人们心目中牛由于过于耿直,有时也显示出不通情理和缺乏灵活的愚笨。因此包含“牛”的惯用语也有部分是贬义或中性。例如“老牛筋”,老牛的筋又硬又韧,比喻固执、呆板、不知变通的人。“顶牛角”比喻发生冲突互不相让。“钻牛角尖”比喻无法解决问题的人或非常固执的人,认准一个道理不改变。“吹牛皮”指夸口,说大话的人。“拉黑牛”指与卖主串通,使身旁的人受骗上当。 

(三)包含“虎”的惯用语 

十二生肖动物中,虎是最让人感受到威猛与凶悍的一种动物。因此,含有“虎”的惯用语大多形容一种危险的处境。如“摸老虎屁股”比喻触犯大人物或接触别人不敢碰的事情。“脱虎口”比喻脱离了危险的境地。“捋虎须”,捋老虎的胡须,比喻冒犯有权势的人,或甘冒风险的事情。“拔虎须”比喻撩拨强者。《水浒全传》一一回:“泼贼,杀不尽的强徒!将俺行李那里去!酒家正要捉你这厮们,倒来拔虎须!”“蹈虎尾”踩着老虎尾巴。“笑面虎”指那些外表和善而内心凶残的人。“纸老虎”是来比喻那些外表看起来很强大,可是实际上却没有能力的人。“拦路虎”就是挡在路上的老虎。因为老虎是人们比较害怕的动物,后来就把它比喻成前进路上的障碍和困难。 

(四)包含“兔”的惯用语 

兔子是一种大家熟知的小动物,乖巧可爱,给人一种柔弱,善良,聪明,活泼的感觉。但另外一方面兔子在神话中还有特殊的意义,它是月宫中的玉兔。“兔”经常代表月亮。此外,由于兔子活泼好动,人们还创造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词语。 

在日常用语中,带有“兔”的词语往往带有软弱的意思。如:“怀里揣着兔子”指心里乱跳动,形容人惊恐、心神不安。“兔子尾巴”表示办事没有耐心,没有长性。“鸡肠兔胆”形容人心胸狭窄,胆小怕事。意思差不多的还有“狼心兔子胆”,也是形容人胆子小。 

(五)包含“龙”的惯用语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在封建社会,被神化的“龙”成为最高权位的象征,为皇家所专用。如今,龙是华夏民族的标志。但在惯用语中,其意思却不尽相同。“变色龙”比喻见风使舵的人。“独眼龙”比喻只有一只眼而凶狠无比的人。“跑龙套”,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来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一条龙”比喻一个较长的行列;比喻生产程序或工作环节上的紧密联系和配合。“跳龙门”,旧时比喻科举及第,现多比喻飞黄腾达;又用作比喻逆流直上、奋发向上。“跟着龙王吃贺雨”,用来比喻跟随有权势的人沾点便宜,得点好处。 (六)包含“蛇”的惯用语 

从古至今“蛇”在中国人的印象中都是阴险、冷漠、邪恶的动物,因此阴冷也被认为是蛇的特性。再加上蛇没有声带,不能发出声音,会悄无声息地置人于死地,这更加深了它阴冷的特征。人们毫不掩饰自己对蛇的厌恶和恐惧,因此,带有“蛇”字的词语,通常都是贬义词。如“怀里揣着毒蛇”指随时有被伤害的可能。“地头蛇”比喻在当地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人。“美女蛇”是说有漂亮的伪装、内心凶狠奸诈的人。“蛇吞象”比喻人贪心不足,就像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蛇的另外一个象征意义就是神秘莫测。蛇没有脚却可以爬行,又往往来无影去无踪,显得很神秘。在中国古代蛇为地龙,神秘导致人们对蛇的崇拜。如“摆长蛇阵”比喻很多人或者物排成很长的行列。 

(七)包含“马”的惯用语 

马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心胸开阔,友善相处,勇于拼搏,前途远大的动物,在古代它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大部分带“马”字的词语通常有褒义色彩。如“千里马”,是说能跑千里的马,比喻难得的出众人才。“好马不吃回头草”,比喻有志气的人对自己新的决定不后悔,不会回过头去再走老路。“心窝里跑得下马”,指人胸怀宽广,有容纳人的雅量。“马前卒”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或在斗争中冲在前面的人。“鞍不离马,甲不离身”,是说马鞍不离开马背,盔甲不离开身,指随时准备战斗,毫不懈怠。 

也有一些包含“马”的惯用语,有贬义色彩。如“马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拍马屁”或“马屁精”,用于讽刺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奉承、讨好别人的行为。“露马脚”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这个词源于一个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民间有马皇后露大脚的传闻,以致演化为“露马脚”一语。实际上,“露马脚”一词在唐代已有出现,本为古代一种游戏。在节日庆典之时,将描绘好的麟麒皮,装饰于驴或马身上,借以助兴。但马脚或驴脚难以包装掩饰,难免露出马脚或驴脚来,后来指弄虚作假的人。再如“跑野马”比喻说话离开正题或思想不受约束,漫无边际。“打马虎”是说一个人粗枝大叶,不细心,故意装糊涂蒙骗人。 

(八)包含“羊”的惯用语 

一般说来,羊往往是以一个弱小者的形象出现的,是平和,善良,温驯的象征,常成为被宰割的牺牲品,与羊有关的惯用语多表达出同情心,感情色彩也是有褒有贬。例如“替罪羊”,汉民族用羊做赎罪的祭品,表示由它替人受罪,喻指代人受罚者。“羊落虎口”比喻陷入无法生还的绝境中。“装胡羊”比喻假装痴呆的人。“领头羊”指放羊时走在羊群最前面的羊,比喻带头人。“小绵羊”比喻老实听话的人。羊最怕雨水,遇到下小雨就逃避,而居所如过分潮湿,常会患湿病而晕倒。台湾人形容遇小事的时候,即手忙脚乱叫做“着惊羊”。 

人们常常用“养羊剪毛”与“羊毛出在羊身上”来比喻自己的劳动没有白费。古代人就知道羊肠子曲折窄小,所以又用“羊肠小径”或“羊肠鸟道”来比喻狭窄曲折的道路,危险的环境等。还有“羊尾巴盖不住屁股”比喻没本领。“羝羊触藩”形容进退两难。在神话传说中羊怕被虎吃掉,所以披上虎皮以瞒骗、欺哄虎,让虎以为是自己的同类,因此,讽刺那些徒有外表的人为“羊质虎皮”。 

(九)包含“猴”的惯用语 

猴是动物中最聪明、伶俐、有灵性的一种,猴子的肢体形态、生理组织以及灵性与人类很相像,因此,人们对猴特别亲切。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奉为吉祥物,因为猴与“侯”是谐音,人们都希望加官封侯,因此,猴子便成了企望升迁的吉祥物。 

然而,在惯用语中,人们却把猴子作为讽刺的形象,对它的形象、性情、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加以嘲笑。如“尖嘴猴腮”形容人相貌丑陋;“沐猴而冠”比喻徒有外表,本质不好;“树倒猢狲散”比喻为首的人***了,跟随他的人也一哄而散离开了。再比如“猴子屁股坐不住”“猴急”形容急欲做某事或焦急的样子,说的是人急得好像猴子一样不稳当。“门里猴”通常形容在外胆小在家逞能的小孩子,多少有点让人看不起,话语中带着贬义。例如:“家里一来外人,我要么躲在角落里假装做事情,要么悄悄溜出去,父亲见状,常对别人介绍:‘这家伙,是个门里猴’。” 

(十)包含“鸡”的惯用语 

“鸡”被人认为是一种勤劳、热心、有规律感的动物,在古人的心目中,鸡是平凡却伟大的一种动物,它每天准时鸣叫,提醒人们新一天的开始。鸡的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对环境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无论何地都可以饲养。因此,鸡的这种平凡的特性也被用来比喻人类似的命运,称之为“鸡扒命”,意思是人奔波忙碌,如同鸡东扒西啄一样,到头来只能聊得温饱而已,不可能享受荣华富贵。 

到了近代,包含“鸡”的惯用语多比喻不好的事情。如“青头鸡”指年龄在30岁左右的男性社会败类,看上去天不怕地不怕,其实什么都怕,喜欢吹牛,头小戴大帽那种。“毛脚鸡”喻指做事粗疏、轻率的人。“乌眼鸡”拿斗鸡瞪着眼珠的神态来形容人意见不合时怒目相视的态度。“落汤鸡”比喻浑身湿透或名利受到极大损失的人。“铁公鸡”通常形容极度吝啬的人。“鸡啄米”形容连连点头,磕头或打瞌睡的样子。“耳朵塞鸡毛”指听不进别人的话,也指信息不灵活,常用来责骂人。“鸡儿吃了过年粮”比喻入不敷出,挪用日后备用的钱粮。如“鸡飞狗跳墙”形容慌乱不堪或秩序混乱,不可收拾的样子。“鸡猫狗不是”指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挑剔胡闹。这些都是贬义的。 

(十一)包含“狗”的惯用语 

含有动物的成语篇4

关键词:肥 胖 理性意义 色彩意义 语法功能

一、引言

“肥”和“胖”是一组近义词,一般研究认为“肥”用以形容动物,而“胖”用以修饰人,但有些问题尚未得到满意的回答。如果说“肥”修饰动物,那么一些场合中说“某些人长得很肥”就难以得到明确的解释。同理,诸如“小胖猪”“小胖熊”这样的用法的理据,“裤子很肥”“裤子很胖”所体现的语言现象,众多菜名中的“肥肠”“肥羊”而不说“胖肠”“胖羊”这样的表达习惯都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以得到更合理的诠释。

如果“肥”可以修饰人,那么“肥娃娃”“肥宝宝”“减胖”等不可说的原因也必须详加探究。“肥”和“胖”究竟有什么内在联系与区别,又有什么用法差异,如何以义素分析方法研究“肥”和“胖”等都将在本文中得到解答。此外,本文所选用的例句除了标明出处的,其余均选自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CCL)。

二、词典对“肥”和“胖”的释义

“肥”的本义是“多肉”(《说文解字》),其词义主要从三方面逐步扩大:

第一,在“多肉”整体义基础上的四种可能延伸。首先,延伸为生理特征,表现为“大”,如“肥壮”“肥硕”等。现代医学上常用“……肥大”的形式来表示患者的某个部位肿大。其次,促成了“减肥、增肥”中“肥”名词性意义的诞生及“裤腿很肥”中“肥”的“宽松”义的诞生①。再次,还可以引申为“多余”,如“瘠义肥辞”(但不常用)。最后,“多肉”产生了“肥美”之义来形容好吃的食物,并进而引申出“珍贵、有价值”之义,比喻“有利”,如“肥差”。

第二,“肉”的内涵逐步扩大,像植物(含农作物)也成为“肥”的修饰对象,如“麦秆被肥硕的穗子压弯了腰”。

第三,“多”的内涵的扩大。“多”不再局限于“脂肪多”,而成为对养分含量的评估。于是,“肥”引申为“肥沃”,进而表示人们所使用的肥料,固化为名词“肥”②,如“施点肥”“浇些肥”等。而“肥”可以代替“施肥”而成为一个动词如“肥田”。

综上,“肥”所包含的常用意义为:①本义:多肉;②肥沃,肥料(名词性),施肥(动词性);③茁壮;④肥美,味道好;⑤肿大,常用于医学术语;⑥粗大(宽松、尺码大);⑦有利(益)的,有价值的。

“胖”本义为“古代祭祀时用的半边‘牺牲’的肉”(《说文解字》),现代汉语中主要表示“人体内含脂肪多”。

当“胖”形容人时含有“大”义,进而表示“膨胀、肿胀”的意思(此时可修饰动物),如“胖头鱼”(这涉及“胖”的色彩意义,详见下文)。另外,由于“大”的缘故,“胖”也可以引申为衣物等的“肥大”,例如“这件衣服做得太胖”。

《现代汉语多义词词典》指出了“胖”的谓词性用法,比如“你胖了”“他一个寒假就胖了三斤”。

“心宽体胖”的“胖”表“安泰舒适”义(《汉语大字典》),但不常用。

这样,“胖”的常用义可概括如下:①人体内含脂肪多;②大(含“肥大”义),膨胀、肿胀;③变胖③。

三、从常见理性意义看“肥”和“胖”的异同

(一)“肥”与“胖”在释义上的显著差异

对“肥”和“胖”的常见理性义项分析后可得下表来对比“肥”和“胖”在常见词义上的异同:

表1

肥 胖

可以修饰动物(包括人) + +

可以修饰植物或农作物 + -

可以表示健康状况 + +

可以修饰味道、口感 + -

可以修饰非生物(土壤、水等)的质量 + -

可以表示尺寸、宽松度 + +

可以表示“有价值的” + -

可否承担名词性意义 + -

可否承担谓词性意义 + +

*可以用作姓氏 + +

*其他用法 瘠义肥辞、合肥(专名) 胖肆、心宽体胖

由上表可知,“肥”与“胖”在释义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

第一,“肥”可以用来修饰味道,常常和“美、腻、甜”等与味道相关的词(或语素)及其他表示口感的词(或语素,如“嫩”)组合成词,而“胖”不可以。例如:

(1)这块肉真肥美。*这块肉真胖美。

(2)东坡肉肥而不腻。*东坡肉胖而不腻。

第二,修饰土壤、水的质量或表示与之相关的词只能用“肥”而不能用“胖”,常见的有“肥水”“肥力”“肥沃”等。例如:

(3)肥沃的田野*胖沃的田野(胖的田野)

第三,用来形容某种事物珍贵、可以使人获利等“有价值的”意义时,只用“肥”。例如:

(4)这职位可是个肥缺儿啊*这职位可是个胖缺儿啊。

(5)这样的肥差事别人求都求不来!*这样的胖差事别人求都求不来!

(6)国家肥强,人民安康。*国家胖强,人民安康。

“肥缺”和“肥差”的“肥”多指“因不正规渠道而获益(而富裕)”(《辞海》);“肥强”是“富有强大”之意,“肥”指向“富裕”,它们虽然有区别,但是都含有[+有利(富裕)]的义素,因此合而论之。

第四,农作物的果实或者其他植物成为修饰的对象时,一般只用“肥”。例如:

(7)麦秆被肥硕的穗子压弯了腰。*麦秆被胖硕的穗子压弯了腰。

(8)肥厚的叶子绿油油一片。*胖厚的叶子绿油油一片。

第五,“肥”可以承担名词性的意义。“增肥”“减肥”与“增胖”“减胖”的内部结构不同。

(9)增肥——增了肥*增胖——增了胖

(10)减肥——减了肥*减胖——减了胖

可见“肥”可以充当“增”和“减”的宾语,而“胖”则不能。

(二)“肥”与“胖”在释义上的隐性差异

现在从理性意义方面来探讨“肥”和“胖”在共核方面存在的隐性差异。

1.“肥”和“胖”在表示衣物宽松度(尺寸)方面,例如:

(11)这件衣服做得太肥了。这件衣服做得太胖了。

(12)裤腿儿肥,穿着舒服。裤腿儿胖,穿着舒服。

这里,“肥”和“胖”都含有[+大][+用于衣物尺寸]的义素,且主要指“人”的衣物。在这个基础上,“肥”和“胖”可以互换,但“肥”和“胖”主要用于日常交际,口语色彩凸显。

2.“肥”和“胖”在修饰动物(包括人)方面。先来看一组句子:

(13)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4)人们喜欢把猪称为“大肥猪”,其实,猪并非越肥越好。

(15)北京鸭向以体态肥美、肉嫩味鲜著称……

联系上述“‘肥’可修饰味道,通常和与味道相关的词(或语素)及表示口感的词(或语素,如嫩)组合”,例(13)到例(15)中由于“鳜鱼、猪、北京鸭”都具有[+可食用]这一义素,所以能够为“肥”所修饰。而句子“肥肠真好吃。”更进一步表明“肥”能与可食的动物的局部组合并逐渐成为常见的菜名,事实上上述三个句子都涉及[+油脂多]这一义素,因此可得推论1:“肥”可以修饰含有[+可食用] [+油脂多]义素的体词。

(16)草菇体肥肉嫩,鲜美可口。

例(16)的“草菇”是植物([+可食用][-油脂多]),“体肥肉嫩”中“体肥”一方面主要形容草菇个头大、肉厚([+大]),另一方面“体肥肉嫩”有把草菇“动物化”的趋向(详见第下文),因此,例(16)基本符合推论1。

(17)我说我希望他的肘够肥,这样我就不会觉得太疼。

(18)丰***肥臀的女人。

例(17)和例(18)就有些特殊了,在不具备“可食用”这一意义时,“肥”却可以修饰人。其实,“肥”主要形容的是人体局部(如“肘”“臀”),当它修饰整个人的时候,往往就凸显了色彩意义。所以,可优化推论为推论2,分为两种情况。

情况一,当“肥”修饰[+可食用]的体词时:

①当该体词还含[+植物]义素时,必须具备[+大]的义素,此时“肥”的色彩意义凸显;

②当该体词含[+动物]义素时,必须具备[+油脂多]的义素。

情况二,当“肥”修饰[-可食用]的体词时,若该体词含有[+人]的义素时,该体词必须同时具有[+局部]和[+油脂多(肉多)](或[+大])两个义素;如果修饰整体的人,“肥”的色彩意义凸显。

《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指出:“‘肥’还可以修饰人的掌、腿、面孔和头部”,正是对推论2“情况二”的简单说明。

(19)以前他很胖,后来生了场大病就瘦了很多。

(20)他们家生了个大胖儿子。

(21)红帐子里住着两个胖娃娃。

(22)你看这孩子的小手,白白胖胖的。

(23)天气骤然变冷,于是看见的就只有一两只找食的胖麻雀。

(24)大熊猫身体胖软……

例(19)到例(24)主要涉及“胖”的用法。先看例(19),“胖”可以修饰“人”,比如“他瘦不下来,连喝白开水也会变胖”。例(22)还能够揭示:“胖”可以修饰人的某些身体部位。故可得推论3:“胖”可以修饰含[+人]或[+人的局部]义素的体词。

例(19)中的“胖”可以用“肥”来替换但已涉及词汇的色彩意义(见下文论述)。例(20)中的“胖”不能为“肥”替换,而“他们家生了个肥小子。”似乎可勉强称说,但这也涉及到了词义色彩的问题。例(21)的“胖娃娃”不能变作“肥娃娃”,也需要色彩义来解答。例(23)(24)反映了“胖”修饰动物的情况,且例(24)进一步表明“胖”还能修饰动物的局部(“身体”)。但基于“胖”的“人体内含脂肪多”的意思,用“胖”来修饰动物则含有色彩义。所以,不妨推论如下:

推论4:“胖”可以修饰含[+人](包括[+局部])、[+大]的体词。当“胖”修饰含[+动物](包括[+局部])、[-人]和[+油脂多(肉多)](或[+大])三个义素的体词时,“胖”的色彩义凸显。

3.“肥”和“胖”都可以承担谓词性意义

一方面,“肥”可以用作动词,表示“施肥、使……肥沃”的意思,比如“肥田”(可以带宾语)。另一方面,也可以作谓语,表示主语“变胖”。“胖”也可以充当谓语表示“变胖”,比如:“他胖了(三斤)”,但这里有一些用法需要区别:

(25)他胖了。?他肥了。

(26)他胖了一点儿。?他肥了一点儿。

(27)他胖了三斤。?他肥了三斤。

(28)?小猪胖了。小猪肥了。

(29)?小猪胖了一点儿。小猪肥了一点儿。

(30)?小猪胖了三斤。小猪肥了三斤。

例(25)到例(27)中的替换不容易被接受,但考虑到色彩义,例(25)到例(27)就可以替换了,因为根据推论2可知,“肥”修饰整个人的时候,色彩意义凸显。同理,例(28)到例(30)的替换可行性也可以用推论4来回答。

4.“肥”和“胖”在表示健康状况方面的用法

“肥”和“胖”都可以表示“肿胀、肿大”的意思,比如“心脏肥大”“胖大舌(或舌体胖大)”。词典对“肥大”的解释是“(人体某一部分脏器或部分组织)因病变而体积变大”,且“……肥大”常为医学术语,用频高于“胖大”。

“肥”和“胖”还可以组成“肥胖”来表示“人的健康状况”来修饰“人”,例如“他的身子很肥胖,肚子垂过了膝。”也可以修饰人的局部,如“肥胖的手指”。“肥胖”也可合成医学术语或本身也可以作名词使用,如“肥胖症”“肥胖度”“肥胖已成为健康的一大隐患。”另外,“肥胖”书面语体色彩较浓厚。

“肥胖”还可用于修饰其他动物。比如“最后她发现一个整个的肥胖的小猪。”(《萧红选集》)而“肥胖的小猪”也含有[+动物][-人][+油脂多]三个义素并具有色彩意义(主要是“喜爱”义)。

从对表2里“肥”和“胖”的四个相同之处的进一步对比分析中可得下表:

表2

形容词性用法中的主要义素 具有动词意义 其他 色彩意义凸显

大 可食用 油脂多 衣裤类 人 其他动物 植物 局部

肥1 + - - + (+) - - - - - +

胖1 + - - + (+) - - - - - +

肥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胖2 + - - - + - - (+) - - -

(+) (+) + - - + - - - - +

肥3 -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胖3 + - + - + - - - + - -

+ (+) + - - + (+) - + - +

肥4 + - (+) - + - - + - - -

胖4 + - (+) - + - - + - - -

肥胖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

(注:括号部分表非必有义素;“肥”“胖”和“肥胖”后边的数字如:“肥1”,表示在第一个相同点中的“肥”的用法;A:“施肥、使……肥沃”;B:医学专有名词。表2把不同的色彩意义都标注在相同的一栏里,只是为了说明“肥”“胖”在用法中体现了色彩意义,它们的理性意义已不能单独提供理据了,下一节将论述它们的色彩意义及其差别。)

三、从色彩义角度辨析“肥”和“胖”

(一)“肥”和“胖”的感彩

在推论2中,若修饰整体的人,“肥”的色彩意义凸显。推论4表明,此时的“胖”色彩义不凸显。这里的色彩义可先从感彩入手。当“肥”修饰整个人的时候,常常含有贬义色彩,而“胖”不具备。试比较:

(31)你是肥,不是胖!

(32)这个当官的(被喂得)真肥啊!

(33)街对面的那个肥汉总是喝得醉醺醺的。

(34)称呼体态丰腴的女性叫“肥婆”是不礼貌的。

例(31)含有戏谑色彩;例(32)含有讽刺意味;例(33)中“肥汉”是一个词,但是在句中可以体味到厌恶的情感;例(34)“肥婆”也是一个词(常见于南方方言),同时含有地域色彩和贬义色彩。

而有时候“肥”在相关语境中被赋予了其他感彩,如:

(35)这个小朋友生得肥头大耳,怪可爱的。

“肥头大耳”还有表示小孩“可爱”的意思,这里的“肥”不仅修饰的是人的局部,而且还表示了“惹人喜爱”的感彩。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句中其他成分的限制(如“怪可爱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肥”在成语中的作用。但“肥头大耳”一般用来修饰人体肥胖,含有贬义色彩,例如:

(36)那个人好吃懒做的,难怪长得肥头大耳。

例(36)的前一分句说明“那个人”好逸恶劳,后一分句的“难怪”加重了语气,从而使“肥头大耳”的贬义色彩得到凸显。

因此,“肥”修饰整个人时主要是贬义色彩的凸显,“肥”的贬义色彩是建立在把人动物化的基础上的,比如例(32)暗含了“这个当官的是贪婪的猪”这样的隐喻义。这可以表达为:

“肥”+人(动物化)“肥”的贬义色彩凸显

再看“草菇体肥肉嫩,鲜美可口”这句话。前面提到“体肥”一面因草菇“肥厚”而用以形容草菇的体态,一面可能将其“动物化”。如果,“体”指的是“人体”,即把草菇人格化,那么“肥”的贬义色彩会凸显,这显然不符合这句话的初衷,而“肥”既然能修饰动物,那么若“体”指向“动物”,“肥”就有了修饰的基础。实际上,“肥”的贬义色彩源于对“人”的降格(成为动物),那么“肥”的褒义色彩可能会因为升格植物为动物(生物学上,动物比植物优越;加之人们更偏好食用肉类)而凸显:

“肥”+植物(动物化)“肥”的褒义(赞美义)色彩凸显

因此,“肥”的“茁壮(粗大)”这一义项本身就含有主观色彩。换言之,人们对植物的升格促成了该义项的产生。而像“肥厚”这样的词语的产生也得益于“植物的动物化”。

所以,推论2可以优化为推论5,可分为两种情况:

情况一,当“肥”修饰[+可食用]的体词时:

①当该体词还含[+植物]义素时,必须具备[+大]的义素,此时“肥”的褒义色彩凸显;

②当该体词含[+动物]义素时,必须具备[+油脂多]的义素。

情况二,当“肥”修饰[-可食用]的体词时,若该体词含有[+人]的义素,那么该体词必须同时具有[+局部]和[+油脂多(肉多)](或[+大])两个义素;如果修饰整体的人,“肥”的贬义色彩凸显。

现在来看推论4中“胖”修饰动物时的感彩。请看:

(37)大熊猫的身体胖软,憨厚可爱。

(38)一两只胖胖的麻雀在雪地里跳来跳去。

例(37)和例(38)中的“胖”在修饰动物时给人以“可爱、喜欢”的感受。这都涉及“胖”对动物的人格化,从而凸显“喜爱、可爱”的感彩:

“胖”+动物(人格化)“胖”的褒义、喜爱色彩凸显

其实,“胖”表示“喜爱”“可爱”义也可在“他们家生了个胖娃娃”这样的句子中表现出来。理据是:一方面,“肥”修饰人时多凸显贬义色彩;另一方面,“胖”除客观描写婴儿的体态特征外,又象征健康状态,反映父母的欣喜之情。但此时“胖”的色彩义并未凸显,因为它本身就可以修饰人,客观的描写往往削弱了主观的感彩,只有当“胖”转而修饰动物、赋予动物人格的时候,主观的感彩才能跃然纸上。因此,推论4可以优化为推论6:

“胖”可以修饰含[+人](包括[+局部])、[+大]的体词。当“胖”修饰含[+动物](包括[+局部])、[-人]和[+油脂多(肉多)](或[+大])三个义素的体词时,“胖”的喜爱色彩凸显④。

(二)“肥”和“胖”的语体风格及地域差异

“肥”偏向于书面语,而“胖”则主要用在口语中。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第一,“肥”主要以构词语素的形式出现在书面用语之中,比如“肥美、肥大、肥沃、肥头大耳、脑满肠肥”等等;而“胖”构成的词或以词的形式与其他词语构成的短语多用于口语中,比如“胖子、胖娃娃、胖小子”等等。“胖娃娃”“胖小子”是口语的用法,而“肥”一般不构成这样的口语中的短语,故不宜替换“胖”。

第二,“肥”多用来构成专有名词,而“胖”则较少。“胖”除了“胖大海(药物名)”和“胖头鱼(鱼名)”外,一般不构成专名。“肥”构成的专名相对较多,如“金针肥牛(菜名)”“小肥羊(火锅店名)”及“肥田粉”“肥皂” 等等。

“肥”和“胖”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词汇上,比如粤方言中多用“肥婆”来蔑称体态丰腴的女性,北方方言中常用“胖”而少用“肥”(参见《汉语方言词汇·第2版》)。但从目前的使用情况看,北方也开始使用“肥婆”“肥佬”这样的方言粗语,表现出语言流通和融合的态势。

因此,可把推论5和推论6合并优化为推论7。

“肥”:

情况一,当“肥”修饰[+可食用]的体词时:

①当该体词还含[+植物]义素时,必须具备[+大]的义素,此时“肥”的褒义色彩凸显;

②当该体词含[+动物]义素时,必须具备[+油脂多]的义素。

情况二,当“肥”修饰 [-可食用]的体词时,若该体词含有[+人]的义素时,该体词必须同时具有[+局部]和[+油脂多(肉多)](或[+大])两个义素;如果修饰整体的人,“肥”的贬义色彩凸显。“肥”在普通话中多用于书面语,在方言中多见于南方地区。

“胖”:

“胖”可以修饰含[+人](包括[+局部])、[+大]的体词。当“胖”修饰含[+动物](包括[+局部])、[-人]和[+油脂多(肉多)](或[+大])三个义素的体词时,“胖”的喜爱色彩凸显。“胖”在普通话中多用于口语,在方言中多用于北方地区。

四、“肥”和“胖”在语法功能上的区别

在推论7中已能看到“肥”和“胖”在搭配对象(及表现出的语义)方面的差异(主要是“肥”和“胖”的形容词用法上,即充当定语时的差异,取决于两个词的语义差异)。现在主要讨论其他几个方面。

(一)构词法中的“肥”与“胖”

上文谈了“肥”和“胖”作为语素或词构成的语言单位的出现情况,现在进一步分析这两个词的构词能力。

第一,“肥”既可以是名词性语素,也可以是谓词性语素;“胖”只能是谓词性语素,例如“化肥、施肥、肥美、肥沃、脑满肠肥;胖壮、胖子”(注:“子”是名化后缀,“胖”仍是谓词性语素)。另外,“胖”多单用成词,“肥”比“胖”黏着性要强,多与其他语素构成复合词。

第二,“肥XX”的三字词语比较少见,如“肥嘟嘟”;“胖XX”则比较多见,例如“胖嘟嘟”“胖墩墩”“胖乎乎”,它们都是状态形容词。“胖XX”还可以是偏正短语(即“XX”可以是名词),例如“胖娃娃”“胖宝宝”“胖叔叔”等等,而“肥”不具备这样的用法。所以前面提到的“肥娃娃”不仅不合语义,而且也不符合语法规范。

(二)“肥”与“胖”的谓词性用法

“肥”和“胖”都可以接续数量短语⑤,例如“小猪肥了三斤”“他胖了三斤”(此时两个词的色彩义都不凸显)。“肥”还可接续“人格化事物”(如某些集团)或“腰包”“口袋”这样的事物,而“胖”则不具备这样的用法。例如:

(39)……明目张胆地漏税,肥了税务人员,损了国家的利益。 *……明目张胆地漏税,胖了税务人员,损了国家的利益。

(40)有的说:“涟钢承包七年是肥了企业,损了国家。”*有的说:“涟钢承包七年是胖了企业,损了国家。”

(41)谁知后来,这笔款项全肥了少数人的私囊。*谁知后来,这笔款项全胖了少数人的私囊。

可以看出,此时“肥”的贬义色彩凸显。

当“肥”后的宾语是物([-人][-植物])时,此时“肥”的色彩义不凸显,例如:

(42)绿了山、肥了田、富了民——安徽科教兴农奔小康剪影

事实上,“肥”后可带多种宾语是由“肥”本身的语义决定的,但也存在语义和语法规则的“不对称性”。“肥”的色彩意义不管是否凸显,都可接续数量短语,“胖”亦如是;“肥”的贬义色彩凸显时,后面一般跟有[+人]的宾语,不凸显时可以带事物宾语,但在“肥”的褒义用法下,它不可以带植物宾语,像“肥了青菜”这样的说法是不合语法的,而“胖”只能接续数量短语,不能用“褒义色彩”的“胖”去带动物宾语。

(三)再论“肥”的名词性用法

在表1中可以看到“肥”可以承担名词性意义,而“胖”不能。“肥”可以充当“增、减”的宾语,而“胖”只能充当“增”的补语,试比较:

(43)增肥——增了肥——增点儿肥

*增胖——*增了胖——*增点儿胖

(44)减肥——减了肥——减点儿肥

*减胖——*减了胖——减点儿胖

前面谈到,“肥”可以简称“肥料”甚至“肥料的种类”,与“肥沃”的意思紧密相关。这时“肥”在词语中作名语素,因此,“肥”易名词化来充当“增”和“减”的宾语。而“胖”不行,它是形容词,只充当“增”和“减”的结果补语。所以,“肥”可以承担名词性的意义(充当动词的宾语或者定中短语的中心语),而“胖”不具备这种能力。

五、结语

“肥”和“胖”的语义表面相差不大,但实际上不管是它们常见的理性意义还是其他方面的用法和意义都有很大的区别。

从常用理性意义上来看,“肥”可以修饰植物,可以修饰味道、口感及非生物的质量,含有“价值义”,且能够承担名词性意义,它的常用理性意义可以涵盖“胖”的意义,这是“肥”和“胖”的一大区别。但“肥”和“胖”的相同之处又需要进行额外的语义分析,因此引入了对它们两个词的色彩义分析。

从色彩意义方面看,当“肥”修饰[+可食用]的体词时,如果该体词还含[+植物]义素,则必须具备[+大]的义素,此时“肥”的褒义色彩凸显;当该体词含[+动物]义素时,必须具备[+油脂多]的义素。当“肥”修饰 [-可食用]的体词时,若该体词含有[+人]的义素时,该体词必须同时具有[+局部]和[+油脂多(肉多)](或[+大])两个义素;如果修饰整体的人,则“肥”的贬义色彩凸显。“肥”在普通话中多用于书面语,在方言中多见于南方地区。

而“胖”可以修饰含[+人](包括[+局部])、[+大]的体词。当“胖”修饰含[+动物](包括[+局部])、[-人]和[+油脂多(肉多)](或[+大])三个义素的体词时,“胖”的喜爱色彩凸显。“胖”在普通话中多用于口语,在方言中多用于北方地区(此即为推论7)这里主要考察“肥”和“胖”的形容词语义差异,反映出两者在充当定语时同中心语的语义搭配上的差异。

语义与语法规则相辅相成,语义的不同在语法上也有体现,考虑到“肥”和“胖”在实际运用中的需要,特又进行了两者的语法分析。在构词法方面,“肥”作为语素进行构词的能力强于“胖”,而“胖”的***成词能力高于“肥”;另外,“肥XX”不如“胖XX”运用得广泛,或可归因于二者在语体色彩方面的差异。在句法方面,特别是成分搭配方面,“肥”可以带除了数量短语以外的其他宾语,而“胖”的宾语选择则较窄;“肥”可以用为名词充当“增、减”的宾语,而“胖”若附在动词后则只能充当结果补语。

如今在网络上,“肥”字又出现了“电脑配置很肥(齐全)”“吃饭了吗?肥起!(走起来)”,甚至“心情很肥(郁闷不适)”等新奇的用法,仍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No.2011S***740010];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基金[No.11KJD520009];***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No. 12YJCZH121]的研究成果。)

注 释:

①《新华字典》把这一意义归纳为“粗大”。

②本文认为这里发生了“词义吞并”,即“肥料”中“料”的意义

逐渐弱化或者被隐去,“肥”逐步承担“肥料”整个意思,例如“施有机肥料”可以说成“施有机肥”,也可以在不强调施用何种肥料时说成“施肥”,“肥”就具有了名词性。

③此外,“肥”跟“胖”均可用作姓,但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

④这样,像“小胖猪”“大胖熊”“胖胖虎”等结构就能在日常语

体(特别是童话语体)中自由运用了。

⑤这里数量短语究竟充当宾语还是补语是存在争议的,本文用“接

续”表示数量短语同“肥”“胖”的搭配关系。

参考文献:

[1]杨振兰.色彩意义义素分析刍议[J].汉语学习,2001,(2).

[2]林金强.说“减肥”[J]. 汉字文化,2001,(4).

[3]栗学英.汉语史中“肥”“胖”的历时替换[J].语言研究,

2006,(4).

[4]侯庆娟.减“肥”VS减“胖”——简析“肥”和“胖”的区别与

联系[J].语文知识,2011,(4).

[5]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言词汇第2版

[Z].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6]袁晖.现代汉语多义词词典[Z].太原:书海出版社,1990.

[7]朱景松.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第四卷[Z].四

川出版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2010.

[10]夏征农.辞海(第6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1]新华字典(第11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2]殷寄明.语源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3]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6.

[14]苏新春,苏宝荣.词汇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15]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导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含有动物的成语篇5

论文摘要: 在日常生活中,动物词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人们常借用动物词汇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语言。由于文化差异,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不尽相同,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当注意对这些动物词汇的正确处理。

在浩瀚的英语词汇中,有一个大家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有关动物的词汇。这些词汇受到动物各自不同的形态、特征,以及不同国家历史文化的影响,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翻译工作的目的和特点,是思想文化交流。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或社团之间希望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的愿望,产生了互译精神产品的要求”(樊清华,2007)。这就使得动物词汇的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所谓动物词汇,是表示动物的单词和包括这些单词的短语和其他成语(Brewer:1870)。这些词汇不仅能形象地表现某种品质、性格,还可以简洁地描述某些事件及传达某种情绪。它们已融入各民族的语言中,为人们所接受并广泛使用。本文将对英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进行讨论,并就其翻译方法提出一些见解,从中既可见中西语言中动物词汇象征含义的差异,也可发现其相通之处。

一、英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及其构词类型

1.表示动物的单词。

(1)bee:蜜蜂,象征勤劳,人们常用as busy as a bee来形容某人忙忙碌碌。

(2)beetle:甲虫,象征盲目,当作名词用时可以指近视眼,当作不及物动词时可以指某人乱撞、瞎撞。

(3)cat:猫,象征欺骗,常用来形容某人心地恶毒。

(4)goose:鹅,象征自负、愚蠢,常用来指某人是呆头鹅或傻瓜。

(5)monkey:猴子,象征诡计,可指某人捣鬼、瞎弄。

(6)nightingale:夜莺,象征悲寂,诗人济慈就曾写下《夜莺颂》以抒发悲寂、忧伤的心情。

(7)swan:天鹅,象征优雅或才华横溢,因此人们也用the Swan of Avon(艾冯河畔的天鹅)指Shakespeare。

(8)chicken:小鸡,象征胆小、懦弱的人。

2.由动物单词构成的复合词。

(1)dog:狗,象征忠诚。如:dog-1ike常用来指某人像狗一样地忠于主人。

(2)dove:鸽子(一般指小野鸽),象征天真无邪,无害于人。如:dove-eyed(双眼温柔无邪的),dove-like((鸽子般)纯洁可爱的,温柔的)。

(3)eagle:鹰,象征灵感,敏锐。如:eagle-eyed(眼力敏锐的,目光炯炯的)。

(4)hare:野免,象征胆小。如:hare-hearted指人胆小的,易受惊的。

(5)hawk:鹰,象征贪婪,敏锐。如:hawk-eyed(目光锐利的),hawk-nosed(长着鹰钩鼻子的。)

(6)owl:猫头鹰,象征智慧。如:owl-wise指像猫头鹰一样聪慧。

(7)pigeon:鸽子(常指家鸽),象征胆怯。如:pigeon-hearted(怯懦的),pigeon-livered(温柔的)。

(8)puppy:小狗,象征自负,幼稚。如:puppy-love(初恋)。

3.由动物单词构成的短语、成语

(1)bull:公牛,象征直来直去和力量。常见于以下短语中:to bull in a china shop指动辄闯祸者,笨拙的粗人,to bull into(仓促地投入(某事);鲁莽地参加某事),to bull through(硬挤),bull of Bashan(源自《圣经》,Bashan为约旦河以东的沃土,古代以产壮牛著名),常用来形容人气壮如牛,大嗓门。

(2)pig:猪,常和顽固、肮脏、贪婪等意思联系在一起。如:to make a pig of oneself(吃得过多,喝得过多;过分放纵自己),to teach a pig to play on the flute(教猪吹笛),常指做荒诞、不可能实现的事。

(3)snake:蛇,象征奸险、卑鄙和虚伪。如:a snake in the bosom指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人;a snake in the grass指隐患或背后捣鬼的人;to wake snakes指惊扰人、闹事。

(4)wolf:狼,象征残忍、凶猛。如:the big bad wolf(使人害怕的人或物),to wake a sleeping wolf(自找麻烦),to throw...to the wolves(弃某人于危险和困难境地而不顾)。

(5)bat:蝙蝠,象征盲目、愚蠢。如:(as)blind as a bat(瞎得跟蝙蝠一样,有眼无珠),like a bat out of hell(不顾一切),crazy as a bat(疯得像蝙蝠),have bats in the belfry(发痴,异想天开)。

(6)fox:狐狸,象征狡猾、诡计。如:crazy like a fox(非常狡猾,十分精明),play (the)fox(行为狡猾),fox’s sleep(假睡)。

(7)duck:鸭子,象征欺诈。因此人们常用duck soup来指那些好欺负的人。

(8)sheep:绵羊,象征愚蠢、怯弱。如:follow like sheep(指人盲从),a lost sheep(误入歧途的人),a black sheep(败家子,败类)。

(9)leopard:豹,象征罪恶。如:人们常用“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指某人本性难移。

(10)tiger:老虎,象征凶猛。如:have a tiger by the tail指遇到劲敌,ride a/the tiger指骑虎难下,处境岌岌可危。

(11)ass:驴,象征愚蠢。如:act the ass指某人做糊涂事,胡闹、出洋相;The ass waggeth his ears.[谚]驴子摇耳朵,傻瓜装聪明。

(12)horse:马,象征速度。如:horse and foot(全力以赴地;竭尽全力地)。

(13)spider:蜘蛛,象征奸诈。如:spider and fly(设圈套者和入圈套者)。

(14)fly:苍蝇,象征脆弱和微不足道。如:a fly on the wall(不易被察觉的观察者),break the fly on the wheel(杀鸡用牛刀),指浪费精力。

(15)peacock:孔雀,象征虚荣,常指那些爱招摇、喜欢炫耀自己的人。如:(as) proud as a peacock指某人非常高傲,play the peacock(炫耀自己)。

(16)shark:鲨鱼,象征贪婪、狡猾。如:a loan shark指高利贷者,the big sharks指垄断资本家。

(17)gull:鸥,常指容易受骗、轻信别人。

(18)lion:狮子,象征高贵和庄严(英国人以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如: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一样雄伟)。

二、动物词汇的翻译策略

文化差异造成人们理解事物的方式不同,有一些经验和认识是世界共通的,另一些则因文化不同而相异。因此在使用动物词汇时,有时一种动物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象征含义,或可以称之为动物隐喻的同形异义现象。

1.直译。

在翻译中,对待译入语和源语中动物词汇象征含义相同或相近的情况,可采用直译法,例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用来比喻看似友善、实则像狼一般凶恶的人。在这里,羊具有善良、温顺的象征含义,而狼则引申为残忍、凶险的人。在汉语和英语中,wolf(狼),sheep(羊)具有相同的象征含义,完全可以信手拈来,用对等直译法。又如:cock-a-hoop用来形容像公鸡一般自命小凡、傲慢无礼的人。在汉语文化中,公鸡也有相似的象征含义,因此可以译为“得意洋洋地”或“傲得像只大公鸡”。

2.意译。

翻译中真正的难题还是在于处理译入语和源语中象征含义差异较大、甚至截然相反的动物词汇。对于这样的动物词汇,译者可采用意译的方法,即用译入语中具有相同或相近象征含义的动物词汇来代替源语中的动物词汇。如:talk horse可译为“吹牛”,中国人以牛为重,其体积大且常见于日常生活中,所以用“吹牛”一词来形容说大话;而在西方国家,马是主要的劳动畜力,因此用talk horse。又如:a lion in the way可译为“拦路虎”,以及“Rats desert a falling horse.”可译为“树倒猢狲散”,等等。用意译的方法可以取得相似或相近的读者反应。

在有关动物的成语及习语翻译中,还有一种情况:形式相似甚至相同,句型也几乎一模一样,然而其意义却相异乃至相反,造成一种“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假象,翻译时一不小心就会踏入“陷阱”。比如:to 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很容易译为“不要引狼入室”,但是它的英文意思是to be able to buy enough food for oneself and one’s family,相当于汉语中的“能够免于饥饿”“勉强可维持生活”,与是否“引狼入室”毫无关系,所以绝对不能混淆。

3.注释。

但翻译的功能之一是文化交流,而非文化蒙蔽。张今(1987)给翻译所下定义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所以具体到动物词汇象征含义的翻译,应尽量保持源语中动物词汇的原形,利用直译加注或直接在正文中释译的方式,让译文读者了解源语文化。例如:Serpentine Wisdom可以直译为“蛇一般的智慧”,然后加注说明在《圣经·马太福音》中,serpent(蛇,尤指大蛇或毒蛇)很聪明,可以引诱夏娃和亚当偷吃禁果犯下原罪,所以是智慧的象征。又如: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常指人情绪恶劣,动不动就发火,可以直译为“像一只易怒的熊”,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在英语文化中bear(熊)具有“粗暴、怒气冲冲”的象征含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普遍,有些动物词汇象征含义的翻译已无须再加注解。实践证明,这种直译方法已经为读者所接受,并丰富了译入语的语言表达。如:crocodile tears最初可能被译为“假慈悲”或换成中国人习惯的形象“猫哭老鼠”。但在不知不觉中,“鳄鱼的眼泪”已被读者接受,且给人形象生动的感觉(杨自俭,2000)。因此对待英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直译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也是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A New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London:Cassell Publishers Ltd,1990.

[3]邓炎昌.刘润清著.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樊清华.英语中动物词汇的翻译及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7.6.

[5]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辞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含有动物的成语篇6

关键词: 英语写作 词汇错误运用 原因 具体表现

一、英语写作中词汇正确运用的重要性及意义

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指标。要想提高写作能力,离不开词汇的正确使用。词汇是语言的灵魂和基础。透过词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也可以传递自己的喜怒哀乐。词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掌握其拼写、发音、中文含义,更重要的是准确掌握其在句中的用法以及和其它单词的搭配等方面。

此外,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习者来说,其母语对英语学习的潜在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人类的语言、思维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因此扎实的母语知识对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中西方在文化和思维方面的差异性,作为表达方式的语言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受母语的影响,学习者会沿袭该词汇在母语中的用法,而忽视在其语言体系中的准确用法,从而出现了种种误用现象。因此,通过比较词汇在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不同用法,能进一步准确地领会其在目的语中的准确用法,进而体会语言的精髓。

二、英语写作中词汇错误运用的原因

(一)母语中词性概念的缺失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学习者混淆词性的现象举不胜举。这是学习者母语学习状况的直接反映。缺乏对词性判断的学习给学习者在英语词性的学习和运用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他们不明白什么样的词是动词以及副词修饰动词等基本概念。类似的低级错误:Our have a good time.比比皆是。由于母语相关概念的缺失,长期以往,错误的运用就形成了习惯,重疾难返。没有相关的母语知识作地基,即使英语教师对错误及时纠正,学生对此也不会有深刻的认知,相同的错误会照犯不误。

(二)英语、汉语词汇的模糊运用

如上所述,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许多学习者没有进行词性辨析的学习,学好英语的第一个地基岌岌可危。学习英语之后,学习者又错失了第二次打好地基的机会。首先,英语教师即便发现了学习者的基础知识存在问题,但由于课时、教学任务等客观因素,以及学习者个人和教师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的不同等主观因素,这一局面也很难得以彻底地纠正。其次,一种语言的魅力在于和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看似简单的语言现象,在学生眼里却是那么的不可思议。汉语词汇“我们”不会随着其在句子里的成分变化而有任何形式上的变化;而在英语里,根据在句中成分的不同,“我们”可以是“we,us,our,ours”,用法也大不一样。如果英语教师在教学时能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单词的运用进行比较、分析,那么句子“Do you like to get together with we?”中的错误应该不会出现。经过有意识的词汇教学,学习者在英文写作时也会进行“有意识”的写作,从而能避免一些低级错误,其习作即使意思不够连贯,思想不够深刻,但至少每个句子是正确的,具有基本的可读性。

三、英语写作中词汇错误运用的具体表现

(一)词性的错误运用

1.谓语部分的词性

汉语句子中谓语是指句子里起陈述作用的部分,与主语相对而言。如:“他读书。”“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叙述句中多以动词为谓语,描写句主要以形容词为谓语。

英语句子中的谓语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充当谓语的可以是动词或动词短语。此外,表语也是谓语的一部分,它位于系动词如be之后,说明主语的身份、特征、属性或状态。一般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不定式和介词短语等充当。有些句子的翻译较为简单,如:“她正在吃三明治。”可译为:She was eating a sandwich.两句都是动词充当谓语。而对于那些没有动词的汉语句子,学习者通常会按照词序把句子写出来,如句子“他在车里。”就会翻译为“He in his car.”而不是“He was in his car.”。还有一种最常见的错误是,be动词和实义动词的原形一起用。如,汉语“我来自上海。”,通常被翻译为:I am come from Shanghai.

2.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在语法里,对动词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以结构方式为标准,可以把动词分为及物(transitive)和不及物(intransitive)两种。凡能直接带宾语的动词就是及物动词,如:prefer。凡不能直接带宾语的动词就是不及物动词,如:come。语言学家王力认为,在逻辑上,及物和不及物并没有明显的分野。往往是同一意义的动词,在甲族语里是及物的,在乙族语里却是不及物的。即使在同一族语里,因历史的变迁,不及物的也可以变为及物的,及物的也可以变为不及物的。因此不能以某一族语的及物、不及物为标准,来判断别的族语某一动词是及物、不及物的。英汉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类及运用也是如此复杂。有的动词在英语里只能用作不及物动词,而汉语则可用作及物动词,如arrive(到达),agree(同意),listen(听)。英语里这些动词后面常接介词。如:Do they agree to the plan?(他们同意这个计划吗?)(to不可省去)相反的情况也有。在英语里用作及物动词,而在汉语里则用作不及物动词,如serve(为……服务)。如:It is unfair to soldiers who have served their country well for many years.

(二)词汇含义的错误运用

1.动词词义

英语动词作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时含义和用法会有所不同。很多学习者由于英语基础薄弱或者是没有养成查阅其英文注释及用法的良好习惯,即使注意到了其词性,在运用时也会受母语的影响而忽略其作为不同词性时的含义和用法,从而会错误使用该词。如apply,作为及物动词的含义是“应用”,作为不及物动词的含义是“申请,适用”。汉语句子“我想申请这项工作。”中,“这项工作”作为“申请”的宾语直接跟在其后,而译为英语时,根据语义应选择apply作为不及物动词的用法,译为:“I want to apply for the job.”动词作为及物动词或不及物动词用时,语序、意思及用法会有变化。如:benefit作为不及物动词用时,常与from,by连用,表示“获益;得益于”。句子“植物得益于这场雨。”译为“The plants benefited from the rain.”,其中“from”经常会被忽视。此句还可译为:“The rain benefited the plants.”句中benefit 是及物动词,意为“有益于, 有助于”。

此外,英语里有大量的动词可以兼作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如“When did they leave Beijing?”(leave作及物动词)和“They left last year.”(leave作不及物动词)。在这两个句子中leave的意思都是“离开”。而句子“Wash the dish first.”(先洗盘子。)和“Does this cloth wash well?”(这布经得起洗吗?)中的wash意思却不相同。

2.词组含义

英语词组是由几个单词构成的,有些词组的意思和构成词组的单词的意义大致相同,如:put on(穿上);有些词组可以根据组成单词的意思猜出,如:turn one’s back on(拒绝,不理睬),beyond a joke(超出开玩笑的限度)。然而大多数词组的意思是不能“望文生义”的。对于有多种意思的词组,需根据句子意思判断其含义。如look up 常用的解释是“查阅,获取信息”。但是在句子“I’ll look you up next time I’m in London.”中含义却是“拜访一个很久不见的故知”;在句子“Things are looking up.”中是“提高”的意思。再如behind the time 的意思是“不合时宜”,而behind time的意思是“迟了”。around the corner的意思是“在拐角处”,但如果是指某事around the corner,如:The economic recovery is just around the corner.词组的含义则是“某事很快发生”。类似的词组还有:at one time(从前,一度);look in(顺便看望,短暂访问);at the end of the day(说到底,说穿了)等。

(三)词意内涵的错误运用

许多英语词汇学习软件或电子辞典有助于学习者迅速、便捷地获取词汇的含义,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即学习者极易把一个英语词汇的中文译法看作它在英文中的确切意思,或者通过中文译法来了解英语词汇。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许多英语词汇的中文译法能表示其原义,但也有许多英语词汇并没有确切的中文译法,它们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必须用不同的译法。单词send是误用率较高的一个词。句子“我昨天送我的朋友去车站。”常被译为:I sent my friend to the station yesterday. 然而send一词的真正内涵是“使别人到某处去,或是某物被送到某处”,send的主语自己并不去。正确译文为:I went to the station with my friend to see him off.因此学习者在运用词汇时,不仅要注意该词汇的原意,更应该准确掌握所用词汇的内涵。

此外,有些英语词虽可译为相同的中文词,但内涵却各有侧重,不可随意替换。如small和little,两个词都有“小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描述,而后者侧重于表示喜爱的感情。句子“They lived in a small town.”和“I will never forget the little town where I spent my happy childhood.”相比,后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主语“I”对小镇的怀念之情。另一组词“doubt”和“suspect”都表示“怀疑”,但内涵相差极远。句子“Tom was rushed to hospital with a suspected heart attack.”表示Tom的种种症状表明他得了心脏病;而句子“We doubted if Tom got a heart attack.” 却表示我们对Tom得心脏病一事不确定、不相信。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中文翻译并不总是可靠,有时会导致误解,甚至谬之千里。

(四)词汇搭配的误用

搭配(collocation)指的是哪些词可以在一起用。搭配不当会影响语言的地道性。有时学习者会自创一些词,如“青一块紫一块”会用到“green,purple”等词,这是不正确的。英汉中的一些表达方式是约定俗成的,上句应译为“black and blue”;“善意的谎言”和“恶意的谎言”对应的则分别是“white lie”和“black lie”。在连接词的搭配方面,学习者也会经常出错。常见的问题是连词不完整和句式不对称。如neither必须和nor搭配;汉语“……的原因是”要用the reason和was that搭配。汉语表达“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会被误译为“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on the other hand,...”。然而在英文里on the one hand必须和on the other hand 或on the other 来搭配,这个搭配只能用来陈述两个相对立的事情。如:On the one hand,we could go to the beach or the mall,but on the other hand,we could just stay home and play canasta.

有些英语词汇搭配不同的词会有不同的含义,学习者会混淆他们之间的用法。如单词result后面可以加from或in。result in引导的是导致的“结果”。如:Fifty percent of road accidents result in head injuries.而result from指得是导致此结果的“原因”,如:Many hair problems result from what you eat.如果两个搭配错误,句子的意思则令人匪夷所思。

四、结语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词汇都是语言的灵魂和基础。学习者如不能正确理解词汇,则难以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从而无法领略作者的风采;学习者如不能正确运用词汇,则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无法架起语言之间沟通的桥梁。作为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英语写作时词汇方面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单复数的运用、量词的运用、习语的运用等,学习英语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归根结底,成功是以无数的错误为前提的。如果教师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有意识”的指导,学习者自身也能在发现问题后,勤于分析、总结问题,积极求助于老师和各种学习工具,那么错误就会越来越少,而收获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28.

含有动物的成语篇7

关键词:对比分析 内部构造 语法功能 语义特点 某些用法

一、内部构造的对比分析

1、内部结构

“理发”由动素“理”和名素“发”构成,是动宾式结构;“着想”由动素“着”和动素“想”构成,是偏正式结构;“看齐”由动素“看”和形素“齐”构成,是动补式结构。

2、内部凝结性

(1)“理发”内部可插入一些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理(一)下发,理了三次发”等,插入的成分“一下、三次”语义指向“理发”这个动作,作“理发”的补语,其中“下、次”是动量词;②“理(一/这)个发,理个什么发”等中的插入成分“一/这个、什么”作“发”的定语,其中“个”是名量词,“什么”是代词;③“理了发、理过发、理着发”中的动态助词“了、过、着”则表示“理发”这个动作发生的不同状态及时间,有的也可置于“理发”的后面,如“你刚刚理发了吧?(了1+了2)/忙什么?我正理发着呢。”;④还有一种是在某些语境下,把“发”放到“理”的前面,如:理一个这么帅的发才10块,(这个发理得)值!/瞧你那样儿,你的发也该理理了。

(2)“看齐”内部亦可插入少量成分,如“看得(很)齐,看不齐”,表示可能性。(例句:这一行的人怎么半天还看不齐呢?)

(3)“着想”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

综上可见,三者中“理发”的离合性最强,“看齐”的离合性较弱,“着想”则凝固性强,没有什么离合性。

二、语法功能的对比分析

1、能否重叠

(1)着想:可以完全重叠,重叠形式跟大多数动词相同,为“着想着想”;

(2)理发:可以部分重叠,只在某些语境中使用,重叠形式主要有:“理理发”(你也该理理发了。);“理了/一理发”(上午我看了看书,理了理发,时间就过去了。);“理发理了…”(怎么理发理了40分钟呢,太慢了!);“发…理理”(你的发也该理理了。)等。

(3)看齐:不能重叠。

2、能不能直接受程度副词“很”等修饰

三个词都不能直接受程度副词“很”等修饰,不过可以说“发理得很好”、“(队伍)看得很齐”、“很为/替别人着想”。

3、能否跟动态助词“着、了、过”搭配

(1)理发:可以跟“着、了、过”搭配,且“着、了、过”置于“理”与“发”之间,构成“理着发、理了发、理过发”,其中“着、了”也可置于“理发”之后,构成“理发着呢,理发了”,但“过”不能置于“理发”之后。

(2)着想:后面可跟“过”,构成“着想+过”。(例句:你可曾为我着想过?)

(3)看齐:不能跟“着、了、过”搭配,“看齐了!”中的“了”是表示祈使语气的语气词,不是动态助词“了”。

4、三词都可作谓语,都是不及物动词。其中“着想”(表示“为某人或某事的利益考虑”义时)作谓语前面必须加“为/替…,从…”等成分,不能单独使用。

5、能否作除谓语外的其它句子成分

(1)理发:还可作主语、宾语、定语。

例句:理发多少钱?(主语)/这儿的理发技术不错。(定语)/我想一会儿去理发。(宾语)

(2)着想:不能单独作其它句子成分,必须和“为/替/从”构成一个整体作为“为/替/从着想”来使用,可作多种句子成分(参见本文“标题三语义特点的对比分析”中的相关内容)。

(3)看齐:少见作谓语外的其它句子成分。

6、其前是否可用介词短语作状语

(1)着想:之前必须带固定形式的介词短语“为/替…,从…”作状语,否则语义不自足。例如:我们应该多为下一代着想。/你什么时候替我着想过?/一定要从大局着想。/不能说:×你着想过吗?

(2)看齐:多数情况下前面要加“向/和/与/跟…”之类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少数情况下不加状语,可看作是在特定语境下该种状语的省略。例如:向前看齐!/整个队伍看齐了!(在场的人都知道向哪儿看齐,故省略方向状语)

(3)理发:之前不一定要有介词短语作状语,当需要引出“理发”的对象时,要用介词短语“给/为…”等作状语,如:请给/为我理个发。帮我理一下发吧!我刚刚理了发。

7、能否带补语

(1)着想:可以带“一下”等少量的补语,且补语位于其后,“着想一下”的语气效果跟“着想着想”的语气效果相当,有请求、尝试的意味。

(2)理发:可以带“一下、一次”等作补语,且补语多置于“理”与“发”之间,构成“理(一)下发,理了三次发”的形式;少数情况可后置,如“理发一次多少钱?”。还有一种带补语的情况,需要先重复动词“理”(可看作“理发”的一种特殊重叠方式),然后才可以加补语。如“你怎么理发理了半天呢,我都等急了。”再有下句:“理一个发才5块,这个发理得值。”后半句中不仅“理发”二字顺序颠倒,也加上了补语“值”。

(3)看齐:一般没有补语,因为它本身的“齐”就是“看”的补语,再加补语显得语义臃肿不顺。

三、语义特点的对比分析

(一)静止状态下三词的语义含量及义项多寡

1、三词的语素成分、语素组合及语义含量

(1)“理发”中“发”是“理”的动作对象,二者合起来就只表示“修剪头发”,很难从中再区分出其它含义了。

(2)“着想”一词内部结构可以和“联想”一词的内部结构比对,其中语素“着”意为“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在别的物体上”,含义较语素“想”具体一点,是用来表示“想”的方式的,因而整体上可看作偏正结构;二语素合起来以后的主要含义体现在语素“想”字上,含义是“(为某人或某事的利益)考虑”,除此再别无它义了。

(3)“看齐”是一个动结式结构(动补结构的一种,),“齐”表示“看”的结果,三者中语义含量最大,含有“看了、齐了”这两层字面义。

2、从《现代汉语词典》中三者的义项来看:

“理发”只有一个义项“修剪头发”;“着想”也只有一个义项“(为某人或某事的利益)考虑”;“看齐”有两个义项“整队时,以指定人为标准排齐”、“以某人或某种人为榜样”。

对比三者的义项来看,三个词的义项多少似乎和它们的语素成分、内部结构及语义含量有关系。“理发”一词的语义含量较少,意义过于具体明确,加之现实生活中缺乏相关或相似的事象加以引申,故保持单一义项。“着想”一词的语义含量也较少,其意义比较抽象模糊,故其义项引申也较少,只有一个义项。“看齐”的语义含量较丰富,且该语义有具体和抽象的两面,义项引申的弹性空间较大,故有两个义项:1.整队时,以指定人为标准排齐;2.以某人或某种人为榜样。两义项中,前一义项含义具体,侧重“看”的动作,后一义项含义抽象,应是通过相似引申由前一义项得到,强调语素“齐”的效果。

(二)从语义、语法、语用三角度对比分析“为(替/从) 着想,向(跟/和/与) 看齐,给/为/替理发”三种结构

谓语(动词)往往是整个句子的枢纽,句子通过其谓语动词与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补语成分发生一定的语法关系和语义联系来运转,句子语义的顺利表达也需要通过谓语动词与其它句子成分主语、宾语、状语、补语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具体的语言使用情况当然也受到词语自身语义特点的制约。 下面所谈内容即是从这个角度来观察的。

1、“着想、”在使用时,前面必须要加“为(替/从) ”这种介词短语作状语,完全不能单独使用;“看齐”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前也要加“向(跟/和/与)”这个介词短语作状语;而“理发”则只是在需指出“被理发者”时在前面加上“给/为/替”或是需要出现理发的时间地点时在其前加上“在”等介词短语作状语,其它情况下完全可以离开介词短语状语单独运用。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在于“理发”一词本身带有宾语(理+发),语义自足性较“着想、看齐”强,另一方面又因为其内部凝固性较“着想、看齐”要弱(这二点均见本文“标题一内部构造的对比分析”),因而相对于“着想、看齐”来说,“理发”一词使用起来更***自由灵活,有更多的可使用环境,对介词短语这样的状语依赖性较小。

与之相反,“着想、看齐”二词本身都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内部构造中也不包含宾语成分,加之能与它们搭配的补语又很少,这样它们语义的自足性较弱,能***使用的语言环境很少或者没有,导致二词对其前的介词短语状语的依赖性较大,它们就与其前的介词短语状语共同出现在语境中。久而久之,它们的关系也变得近乎半凝固了(相对于成语的完全凝固性来说),二词与其前面的介词短语状语在使用中也就形影不离了。

2、分别出现在“着想、看齐、理发”前的“为(替/从) (着想)、向(跟/和/与) (看齐)、给/为/替(理发)”的三种介词短语有其特点。

其一,从语法功能看,三个介词短语都是放在三个动词前作状语。

其二,从语义上看,当三个介词短语中的介词宾语都是名词或代词时(尤其是表示人的名词时),如“为祖国着想、向***看齐、给我理发”,其中的介词宾语“祖国、***、我”的语义指向分别是其后面的不及物动词“着想、看齐、理发”。

似乎可以这样说,“祖国、***、我”分别在意念上做了不及物动词“着想、看齐、理发”的宾语,可以表示为“×着想祖国、×看齐***、×理发我/理我发”。(说明:此处和本文别处的符号“×”表示这种表达方式在汉语中不存在,是违反汉语语法的。)

是不是因此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这三个(甚至更多的)不及物动词虽然其后面不能跟名词宾语,如本例的“祖国、***、我”,但可以将前置介词短语中的介词宾语作为这些不及物动词的“意念宾语”?

当然,这只是一个设想而已,限于本文的要求,这里不能展开讨论。

3、“为着想”中介词“为”的宾语情况和“为着想”这个结构所能担任的句子成分

首先,“为着想,向看齐,给理发”中的介词“为、向、给”的宾语都可以由名词或代词(“给理发”中“给”的宾语只能是表示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来担任。除此之外,“为着想”中“为”的宾语有时还可由动词性的词(短)语或形容词性的词(短)语担任。例如:

他是为你着想才劝你少喝酒的。(人称代词)

高考过度关注:为孩子着想还是社会心理畸变?(名词)

为健康漂亮着想,建议还是少熬夜的好。(形容词)

我们应该为增加生产着想。(动宾短语)

支队(团)后勤处要为司务长第二任职需要着想。(偏正短语)

人人都需尽自己的一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着想。(主谓短语)

其次,“为着想”这个中结构除了主要作谓语外,还可作其它成分。例如:

保持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作定语)

教学生六年,为学生着想六年。(作谓语)

为职工群众着想是基层***治工作的出发点。(作主语)

我们***队伍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宾语)

我为客户着想赢来了订单。(作连动结构中的谓语/状语)

四、某些用法的对比分析

(一)否定形式

1、理发:可直接在前面加“没(有)/不”进行否定,如:你昨天没有理发吗?/时间有点晚,要关门了,不理发了。也可以在“不/没”与“理发”之间加入其它成分,如:嗨,这段时间太忙,一直没顾得上理发。/我不会再去那儿理发了,理发师的水平不太好。

2、着想:“不”“没”等否定词不能直接用在“着想”前,要用在“为、替、从”等介词前。例句:我们不为下一代着想,谁为下一代着想?/人家可没有为我们着想。

3、看齐:可直接在其前加“没/不”,如:注意!这一列的第三个人没有看齐!也可以在“不/没”与“看齐”之间加上其它成分,如:不是向左看齐,要向右看齐!

(二)疑问形式

1、着想:不能用“A不A”,“A没A”提问。只能在前面用“为不为”,“是不是”,“要不要”,“应该不应该”“有没有”提问。

例句:你有没有为我着想过?

我们是不是应该替孩子们着想?

你应该不应该为父母着想一下?

光顾眼前,要不要为今后的长远利益着想?

你为不为年轻人着想?(×你为年轻人着想不着想?)

2、理发:可以有如下疑问形式(1)可用“A不A”及其变化形式,如“你理发不理发?/你理不理发?/你理发不?”;(2)也可用“A没A”及其变化形式,如“你理发没理发?/你理发了没?/你有没有理发?/你发理(理发)了没有?”(3)还可在前面用“要不要、想不想”提问,如“你要不要/想不想理发呢?”(4)其它形式,如“你理发吗?/你理发了吗?/不理个发吗?”

3、看齐:可以有(1)“A没A”及其变化形式,如“看齐没看齐?/看没看齐?/看齐了没(吗)?”(2)可以用“向不向、和不和、跟不跟”后加“看齐”提问,如“向不向他看齐?”(3)可以在其前加“要不要、想不想、应该不应该”提问,如“要不要向榜样看齐?/应该不应该向真善美看齐?”

(三)“看齐”作为及物动词用法的出现

长期以来大家大都把“看齐”一词当作不及物动词使用,但现在出现了“看齐”一词被当作及物动词使用的用例。试看以下两组例句:

A组例句:

住建部:一线城市"房产税向上海看齐"

佛山再添潮流站 潮人坊向香港“潮”特色看齐

二沙商用物业租金与中信看齐 成立企业商务接待处

陶瓷卫浴行业生长向三四级市场看齐

B组例句:

广州天河写字楼乙级看齐甲级 价格涨了两成

教师工资看齐公务员 将推教师住房优惠***策

为什么:2010年广州金沙洲楼市看齐珠江新城?

广州新拆迁办法征民意 最高补偿看齐一手楼价

江宁诸多楼盘,我们选择看齐万科,不应该是看齐价格,更多应该是看齐产品。

据了解,目前该项目依然对外严守报价体系,但暗示价格将看齐霄云路8号、***七号院... 全区采用人车分流,将阳光与绿化引进车库打造生态停车场,采用专业甲级写字楼环氧停车坪,车位配合高达 1 :1.2的比率;并重金打造了与五星级酒店看齐的双重入户...

上面这些例句都是从网上一次性搜集到的,主要是房地产的广告标题或句段。A组例句中的“看齐”都作不及物动词使用,B组例句中的“看齐”却都作及物动词使用。这显示了什么呢?

这表明,“看齐”一词已出现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种用法并存的局面。尽管目前“看齐”作不及物动词是主要用法,但其作及物动词后面可以跟宾语的新用法已开始出现,而这在以前被认为是违反语法的。怎样看待“看齐”作为及物动词这种新用法呢?无非两种意见,要么认为这种用法是违背或超越“看齐”本初用法的错用或滥用,要么接受这种用法,并将之看作是以“看齐”为代表的某些不及物动词的及物化现象。我倾向于接受后一种意见,因为语言(包括语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的,或许目前以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是这种变化的一个过渡时期,即“看齐”由不及物动词逐步变为及物动词,或许未来“看齐”一直会有这两种用法。这两种变化趋势的发展结局取决于“看齐”一词的两种使用方法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消长情况。

结语:本文通过对“着想、看齐、理发”这三个不及物动词在构成、语法、语义、语用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了三者在这四个方面的某些共通性和特殊性 ,加深了对汉语中不及物动词里的部分小类别及其细微方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增订;

[2]刘月华、潘文娱、故所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5月;

[3]兰宾汉、邢向东主编,《现代汉语》,中华书局,2006年;

[4]袁博平《汉语中的两种不及物动词与汉语第二语言习得》,《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3期;

[5]陈昌来、胡建锋《带受事成分的不及物动词的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含有动物的成语篇8

关键词 隐含意***;美学功能,译者;译本

隐含意***是指说话人与写作人的意***,它提供语言符号本身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使不足的信息得到补偿,使不清楚的话语得以澄清,使隐含意义以无言的形式传达到对方,帮助听话人找到多于画面的含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循辞以隐意,譬以指事也。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也就是说以躲躲闪闪的话来隐藏其含意,绕弯子打比方来暗指事理。意义曲折但须正确,文辞隐蔽但须浅露。在评述隐和秀的关系时,刘勰说:“隐者也,文外之重旨者也;秀者也,篇中之独拔者。隐以含意为工,秀以卓越为巧。”隐是文外所含的言外之意,秀是篇中最有见解的话。隐以文外含有另一层意思为工巧,秀以卓绝为巧妙。可见适当的使用语言的隐含意***会产生无与伦比的效果。

由于隐含意***的源出者并不直接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而是借助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通过“借物寓意”, “借此说彼”等一系列以人的联想为基础的修辞手段,如隐喻、借代、委婉、反语、暗隐、暗讽等将内在的思想和动机含蓄地表达出来,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在翻译中会给译者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困难,稍有疏忽就会望文生义,使原文的信息和美学功能丧失殆尽,使原本可以体现的美学功能荡然无存。因此,在译文中怎么能像原文中那样通过适当的线索让读者推断出恰如其分的隐含意义又做到忠实于原文是译者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准确的翻译原文的隐含意***,译者必须对原文的语言及其文化背景有较全面的了解,并且还要有较高的语境和审美意识及形象的思维意识,这样才不至于被原文的表达所迷惑,得其形而失其意,同时还要有较高的修辞意识和表达能力,避免悟出原文的言外之意后,得其意而忘其形。

一、译本中必须保留原作者叙述语气与作品人物话语的隐含意***

作者叙述语气与作品人物的隐含意***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传递语言以外更多的信息。它采用的并不是直截了当,概念明确的信息语言,而是一种含蓄性或形象性的手法,因而其语言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有了某种修辞效果。在语言交际中,其主要作用是信息功能,另外还有美学功能。在翻译中,译者应当尽力保留其隐含意***,通过不同的手段,让读者推断到其隐含意义,保留其美学功能。

王熙凤心眼颇多,话里有话,她的意***是说:“这通身气派只有出在我贾家这样的名门望族身上。”她用“竟不像”、 “竟是个嫡系的孙女”不时地提醒贾母,林黛玉毕竟是外姓人。而译文中,用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表达“竟不像”,a chia表达“嫡系”,不仅意思表达准确,而且还保留了王熙凤话语中的隐含意***,堪称译文中的点睛之作。

二、译本取消了原作者叙述语言和作品人物话语的隐含意***就会使译本失去含蓄意义,进而失去原文的美学功能

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留下很多空白让读者去想象。读者费力气去推敲,得到的是美的享受。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取消了原来的隐含意***,虽然取消了读者的脑力劳动,同时也取消了审美过程,也等于取消了文学。

墨西哥著名作家富恩斯特曾经说过:“不管说出来的有多么多。没有说出来的总是要多得多。”译者在隐含意***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把所有的隐含意***全部翻译出来,结果,有的隐含意***表明了,有的没有表明,导致损害译作的整体风格,破坏了原作的整体美。

另外在译者对原作隐含意***的翻译过程中,由于解释学的偏离,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是对原作的歪曲,是对原文的背叛。

中国文化中,外亲和内亲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亲戚。作者用外亲的用意是说林黛玉不该见母亲一方的亲戚贾宝玉,而整个作品描写的是他们二人的亲密交往,暗示了她的悲剧人生,印证了和尚的疯话。译文用any relatives淡化了“外亲”,取消了原文的重要语用隐含。

因此,艺术上的空白是艺术和文学创作的根本规律之一,取消了话语隐含意义就等于取消了文学。

三、不能添加一个语用隐含或将原来的明示在译文中变成语用隐含

一个语用隐含便是一处艺术创作,原文中既然没有,就没有必要增加一个,这样既是不忠于原作,也是画蛇添足。译者可以有自己的语言符号的发明创造,但不能在形象上无中生有。

王夫人所说的晚上就可以看见的就是宝玉是孽根祸胎是混世魔,是很清楚的明示,没有必要用what he is like来隐含。

含有动物的成语篇9

通过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几年学习,让我逐渐的掌握了有关台词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更让我对戏剧语言的处理问题得到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独到见解。

话剧是动作的艺术,又是语言的艺术。台词在舞台表演的创作中占有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对于语言的分析,剖析及语言的艺术处理是话剧演员的基本功。

剧作家是写出来台词的作者。

演员是说出来台词的作者。

斯氏的学生,戏剧家M 克涅碧尔在《演员创作中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戏剧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因为它拥有全部艺术手段,是在演出中影响观众的有决定意义的主要手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看法,永远是语言。就是语言动作使得剧场成为人类艺术创作中最有力,最感人的形式之一。在舞台艺术中,语言既是创作的胜利结束,也是创作的开始。演员的二度创作基础和依据就是剧作者的台词,包括提示。然而,演员之所以需要作者的语言,并不是为了背熟它,做机械的舌尖活动,而是把它当做推动演员想象的主要材料,是为了要认识作者台词中所包含的全部丰富思想。演员要处理好诵读好剧本的台词,首先要把握台词中蕴涵的思想,研究角色的天性及其思想过程,并掌握角色的第二天性。是要当演员已经成为剧中的那个角色,掌握了角色的自我感觉,学会了用角色的思想来思想,用角色的体验来体验,演员才有权代表他的角色说话。语言,角色的台词所以有艺术价值,并不是由于它本身,而是由于他蕴涵的内容和潜台词,我们许多演员在处理台词时往往忘了这一点。语言永远是和形象的思想、任务、动作,于规定情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只有经过浩繁的创作准备工作,演员才可能掌握好活的语言,才能运用真实的、准确的、形象的、性格的语言动作来体现作品的思想,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剧作家的想象只有经过演员的体现,才能获得生命,才能使观众完整地感觉到这个形象。别林斯基说过:戏剧文学缺少台词艺术就不完整,要完全理解人物 ,仅仅知道他怎么行动,说话是不够的,还应该看见和听见他怎么行动,说话和感觉,俄国伟大戏剧家使迁普金说过:要把的语言表达不出来的但却构成戏剧的精神实质的东西传达给观众,这就是舞台艺术得全部实质。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以及对人物与语言的补想余地,都是由小说家通过文字去完成的,在戏剧词外得补充及潜在含义都留给了演员用形象去补想和完成。要知道,戏剧作品中所包含的潜台词往往比台词深广得多,演员的创作能够已其艺术手段揭示出戏剧作品得深意,而这种深意往往被作者隐藏在看来不太重要的语言之中。因此,演员不仅要再现,而要补充剧作家形象。演员所创造的形象不仅应当包含着剧作家所说出来的东西,而且应当包括剧作家考虑到但没有表达出来,留给演员补充的一切,正是应当从这里去探索演员的艺术创造。唯有创造了人物想象,才能极深刻地揭示出作者意***的实质和台词背后蕴涵的深意。演员的形象根植于作品的形象,靠作品的丰富***汁滋养自己,但却开出自己***得花朵。

角色的台词来自作者,而潜台词则来自演员。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观众就大可不必去剧场看演员演出,而宁愿坐在温馨的家中读剧本。只有在剧场舞台上,人们才充分领会一个戏剧作品的全部内容和实质。演员仪式得重要点就在于善于创造性得再现和补充深邃的作者意***,善于挖掘隐藏在台词背后丰富的潜台词,使作者未完成的作品,臻于完善,并获得鲜明的生活色彩而不是大理石颜色。人物真正意***形成语言的潜台词或内在含义。潜台词表现出深藏在话语中角色的真正动机。现实生活中的人,说出来的话语往往只是内心深处全部心理语言的20%,甚至10%,绝大部分内心世界往往深藏在心灵深处。而这些在台词中往往只是蛛丝马迹的反应,发掘潜台词并把他传达给观众。这就是演员创作中的补充作用。潜台词紧紧依附于台词,但台词的价值往往蕴藏在潜台词中,演员创造角色时,必须挖掘作者台词字里行间的深邃意***,通过创造性的处理人物语言,把台词表面意思之外的深层含义揭示出来,体现出来,有时同样一句台词,往往有不同的潜台词,有时候台词表面意思和内在含义相反,有时人物说的和想的极不一致,或者用言辞掩盖思想,这就需要演员准确的确定和丰富潜台词。潜台词也是人物的心里依据,人物的不同性格色彩,丰富情感世界,强烈的心理动作和语言动作,往往都潜藏在背后,只要挖掘潜台词,根据人物行为逻辑确定台词的重音,念出丰富含义,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反之,也是有深入分析剧情,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及规定情境,准确地把握人物心理动作,语言动作,才能念好具有丰富内含(潜台词)的台词。仅仅机械的背诵台词,或表面化地处理台词的做法往往导致台词的苍白和表演的简单化,一般化。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舞台上不要那种无思想,无动作的话语,他是这样解释潜台词的:它就是角色不明显的,但内心感觉得到“人的精神生活”,它在台词字句低下不断流动前,随时都在给予台词以根据,赋予台词以生命。潜台词包含着角色和剧本的各种各样的内***索,这些线索是由潜力的“假使”,由各种各样的想象虚构,规定情景,内部动作,注意的对象,大大小小的真实和对这些真实的信念,适应及其他元素交织而成的。这就是使我们说出角色台词的那个东西。所以这些线穿过整个剧本,趋向终极的最高任务。情感一贯穿到潜流似潜台词的整条线索里去,剧本和角色的贯穿动作就产生了。它不仅由形体动作,而且由语言表达出来,因为不仅可以用身体来动作,而且也可以用声音、话语来动作。在动作领域中称为贯穿动作的东西,在言语领域中我们就称为潜台词。演员要艺术的处理好语言,关键是在思想、情感上面,而不是在角色表面的台词上面,角色的线是按照台词进行的。不少演员懒得去探索潜台词的底蕴,他们宁愿在外在形式的语言上兜圈子,而不肯花费精力去挖掘台词背后的内在实质。

含有动物的成语篇10

1.引言

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在其《诗学》和《修辞学》中从修辞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论述,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开始从语言的角度,主要是从语义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探讨,比较有影响的当推以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为代表的比较理论和由英国语言学家理查兹(A.Richards)开起的互动理论。

这些理论对隐喻意义的解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它们是用静态的角度研究隐喻,未能把隐喻放人活生生的语境中对它做动态的研究,所以不能完满地解释所有的隐喻现象。近几十年来,现代语言学摒弃了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纯粹语义研究,开始从语用学和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重视隐喻和所运用的语境关系的研究,对隐喻的研究进而也从二元关系(dyadicrelation)(句子与所指之间),开始了向三元关系(triadicrelation)(使用者、语境与句子)的过渡。语用学领域较有影响力的两大理论:格莱斯(Grice)在1967年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和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也在这一时期形成。本文首先分析建立在语义基础上的传统隐喻理论的不足之处,然后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两大理论对隐喻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证实隐喻是违反会话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而形成的一种隐含,隐喻是一种最佳关联。

2.建立于语义分析基础上的传统隐喻理论的不足

传统隐喻研究理论始于亚里士多德,主要可分为两大理论,即比较理论和互动理论。

2.1 比较理论

隐喻的比较观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认为隐喻是一种“缩减”了的明喻。因此,隐喻“Love is a red,red rose”,是明喻“Love is like a red,red rose”的“缩减”形式。比较理论认为隐喻往往通过类比使人产生联想,使人们注意到事物之间关联和相似性,隐喻就是用于揭示事物相似形的比较手段。对一个隐喻只要能准确地说明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也就能得到它的意义。“世界是个大舞台”也就是说“在某些方面来说世界就是大舞台”。对于“S is P”这一类的隐喻,乔治・米勒认为S必有某种性质F,同时P也必有某种性质G,使得S和P相对于另外一种性质H是相似的。(见Andrew Ortony主编的书《隐喻与思维》中,Imagesand models,singles and metaphors[形象和模式,明喻和隐喻]一文。)例如“这个问题很棘手”(The problem isthomy)。“问题”,之所以能像荆棘一样“棘手”,是因为有一种物体(荆棘)存在,使得“问题”具有某种性质,就像荆棘具有“棘手”的性质一样。对于“问题”(S)和“荆棘”(P)相对于哪一种性质(H)是相似的问题,米勒的理论没有给出答案。该理论也并未说清楚听话人是怎样理解隐喻句子,阐述隐喻的理解过程的,因为几乎任何两个东西在某些方面都具有相似点。“在相似点基础上的比较理论却有着明显的缺陷……因为相似点这一概念其实是非常不稳定的,不能作为解释类推、归纳、范畴化和,隐喻等其他过程的基础条件”(胡壮麟,2004)束定芳(2000)在阐述隐喻类型时曾提出,相似性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所以对相似性的理解太模糊。

2.2 互动理论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理查兹(I,A,Richards)在1936年完成的《修辞哲学》(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一书中首先提出隐喻实质是要旨(指隐喻所表达的意义)和途径(指包含要旨的基本类比)之间“互动”(in-teraction)结果。这一理论接受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某些成分,将语言视为系统。在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一个要素单独不具有意义,只有在与其它要素构成的各种关系时才有意义。因此某个词的意义只有在它和其它词组成的句子中才能确定。后来美国的M.布莱克发展了理查兹的理论,提出隐喻是句子,不是孤立的词,隐喻由焦点(隐喻所表达的意义)和语片(字面上的意义)这两个部分组成,隐喻的意义来自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无论是要旨与途径,还是焦点与语片,相互作用理论都是从语义角度阐述隐喻的。然而,要真正理解包含隐喻的话语,只靠句子结构分析或靠逻辑语义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并不是每一个隐喻表达式的使用都被其他表达式的字面的使用所环绕。(管建明,2000)例如,罗素举的一个例子:“四边形举杯祝贺拖延”(Quadri-laterality drinks procrastination)(Seazle,1998),从字面上来看,接受者可能认为此句子不可接受,更难理解为隐喻,当然推断不出“四边形”到底隐喻何物,因此互动无法进行。此隐喻被解释为战后四强国裁***会议的描述。如果接受者对二战有所了解,“四边形”(语片)和“四国”(焦点),“拖延”(语片)和“会议的情况”(焦点)就可以建立联系从而达到互动的效果。根据这种解释,互动的过程其实就是激活读者头脑中百科全书式知识的过程,确切地说,隐喻意义是我们人类的思维活动和这个客观世界在一定的语境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隐喻意义的产生,是和语境分不开的。比较理论试***把隐喻解释为具体指称之间的相似性关系,世间万物可能存在相似性,但隐喻陈述不必一定是相似性陈述。相似性只是有助于隐喻的理解。而相互理论试***把隐喻解释为隐喻意义和指称意义相关的信念之间的关系,但不正确地宣称所论及的那种关系肯定是某种未阐明的、但按隐喻方式来描述的处于字面框架和隐喻焦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管建明,2000)该理论无法说明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一定属于比较,怎样比较,是将两事物摆在一起,让其互相作用,还是观察他们的相似性,还是通过另一事物的在场来理解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所以就要求人们对隐喻的产生和理解和具体的语境结合在一起。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语用学,正是反对脱离现实生活和语义环境去***地研究抽象的语义的学科,坚持语义研究不能脱离语言的使用者――人,也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Pragmaties is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acts and the

contexts in which they are performed.)(Stalnaker,1972:383),里奇(Leech)也曾这样定义语用学“它是对话语怎样在情景中获得意义的研究”(Pmgma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how utterances have meanings in situa-tions,(1eech,1983)。隐喻作为言语中的普遍现象,只有在语境中理解研究范围才能更广阔,更现实,才能摆脱只对隐喻做语义分析的不足之处。这实际上为隐喻意义的语用解释指明了方向。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和会话含义理论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都从语用学的角度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据。

3.从语用学的角度理解隐喻

3.1 隐喻是违反会话中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而形成的一种隐含

格赖斯是最早从语用学的角度解释隐喻的人。他提出了著名的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Hcmure)理论,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会话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索振羽,2000:58)而会话含义推导理论最活跃的部分则是格赖斯后来由此合作原则出发提出的“特殊会话含义理论”,他认为在有些语境下,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目的是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努力去寻求话语中的隐含意义,这也是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的价值所在。格赖斯(1975:312)明确指出,隐喻、反语(itony)、夸张法(hyperhele)和弱言法(meiosis)都是说话人有意违反会话的质的准则所产生的结果,是会话含义的一种特殊情况。

如She is a magnet to men。这句话的字面解释是异常的,因为它违反了“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这条质准则,也就是故意说不符合事实的话,从而产生了特殊的会话含义,即她像磁铁一样对男人有吸引力。

但是听话者是如何获得言外之义的呢?Levinson(2001:157)将其归纳重构成两个阶段:

阶段(一),找出触发语即认指所指关系。触发语有两种:

(1)说话人S说P时,通常是遵守了各项准则。但在某种程度上,P在会话过程中显得不合适,需要通过假设O来“修正”或“引申”。

(2)说话人S说P时,违反了各项准则,无论他的意***是什么,都不可能是P,为遵守合作原则,说话人S必须用某个假设Q来代替P。

阶段(二),推论Q。

在阶段(一)的(1)中,受话人H可以用标准含义或规约意义进行推断;在阶段(一)的(2)中,受话人:1)确定P为何种修辞格;2)运用这个修辞格的推理特点;3)根据面对面会话的适合准则在Q的诸值中进行选择。

根据推导隐含义的这两个阶段来分析上一个例子She is a magnet to men。

在第(一)阶段受话人找出触发语“磁铁”,确认修辞格为隐喻,因为“她”作为人不可能是物体“磁铁”,这是对合作原则中质的违反。然后在属于“磁铁”的各种特征中,诸如,是固体,一般为黑色,有很强的吸附力等等,选取一种最符合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的特征。受话人自己做出判断为“很强的吸附力”,从而认定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她”像“磁铁”一样对男人有“吸引力”。对于在第(二)阶段如何推论Q,格赖斯并没有做详细的阐述。

从上述的建构中,我们看出格赖斯对隐喻性质的解释只停留在会话含义理论推导的第一阶段上,对第二阶段的问题,即如何区别隐喻与其他修辞格(反语、低调陈述等修辞格,同样具有利用或违反准则而产生会话含义的特点)以及一旦隐喻被辨识出后,如何对它作出解释,均未涉及。单单从违反会话准则去解释隐喻不免把问题简单化了。因为这样做至多只能说是提供了部分地辨认隐喻的标准,远远没有揭示隐喻的实质。辨认隐喻只是第一步,更重要、更根本的是解释这种现象的实质。这可以说是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对隐喻性质解释的不足之处。Sperber和Wilson针对Grice会话含义学说的不足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

3.2 隐喻是一种最佳关联

本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发展了格赖斯的学说提出了与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奠定了当代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的基础,看成是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关联理论强调从信息处理的总的认识理论出发去理解话语。它指出在话语理解时认知主体会利用推理机制,将话语的字面意义与可能含义的认知信息加以综合,再结合语境假设,寻求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其中最佳关联性的解释。

Sperber和Wilson认为,理解话语的标准是人类的认知假设,假设的依据是与话语有关联的信息。关联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强弱取决于语境效果的大小和带来语境效果的处理信息方面的努力程度。“每一种明示的交际活动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活动本身具有最佳的关联性。”语境效果越大。付出的努力越小,关联性就越强(sperber & Wilson,1986:124-125)。话语的最佳关联意味着听话者能够不假思索地看出话语的关联性(付出努力最小),理解话语中说话者的关联意***(语境效果最大)(Sperber,1986:122)。话语理解过程就是寻求关联的过程。根据人类认知的特点,交际中人们往往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理解话语时,听话人只会关注和处理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话语,而且倾向于在与这些话语最大限度的关联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并构建与这些话语有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Sperber和Wilson的理论对最大关联性暗含了人类交际行为中的“经济原则”(the pnnciple of economy),即交际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小的努力去获取最佳的交际效果。本原则对理解隐喻的产生机制具有启发意义。

如:

A:Is Sam your good friend?

B:He is a fox.

从字面上看,B的回答与A的提问没有关系,但话语相关可以通过表面上不相关的假设来实现。B期望实现自己的交际意***,期望A能理解其意欲传达的真实意义,因而他通过选用听话人期待以外的方式来向听话人示意其暗含意义,而A要对B的话语做出合理解读,就要分析和推理。B的表达方式的特殊性实际上为寻找会话含义的关联提供了线索。要理解B的回答与A的问话之间的相关性,需要A对“好朋

友”与“狐狸”之间建立一种相关提供一套有效的预设,才能从中推导出话语含义。A首先调动人们共有的认知心理状态,寻找出一些常识性的假设,然后根据认知环境和语境假设寻求最佳关联来进行思辨和推理。

A.狐狸是狡猾的动物。

B.狐狸很机敏。

C.狐狸是杂食动物。

D.狐狸的皮很光滑。

这些假设在一定上下文中的相关度不尽相同,假设C,和假设D和上下文结合后不能产生较强的新假设,因而相关度较小。但A就能产生新的假设信息。

A1.狐狸是狡猾的动物。   A2.山姆是狐狸。

A3.山姆狡猾。

A4.山姆不是好朋友。

根据关联理论,说话人之所以采用隐喻这种间接的话语方式,是因为他要传达的不仅是“山姆不是好朋友”,而且想进一步明示山姆像狐狸一样狡猾。

Sperber和Wilson的理论对最大关联性暗含了人类交际行为中的“经济原则”(the principle of economy),即交际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小的努力去获取最佳的交际效果。本原则对理解隐喻的产生机制具有启发意义。又如:

He is a pig.

说话者不假思索,信手拈来,用人们熟知的猪来形容他的邋遢,而不直说flithY或sloppy等,显得费力少而效果好。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论是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的修正和发展,并从认知的角度对明示推理交际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不需要遵循合作原则,但以关联性为取向。(何兆熊,2000)关联性是一个依赖认知语境的概念,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的交际中会不断地得到扩展和补充。关联理论对交际作出了许多独到的和令人信服的阐述,比合作原则更有说服力,但是也受到了许多指责。不足之处之一就是推理过程中认知语境和明示性难以确定,带有太多的主观性;它对交际的概括太笼统,不够具体。到底有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对隐喻进行充分、圆满、明确的解释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没有哪种理论是万能的,而只能从某些方面对隐喻进行具体明确的分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含有动物的成语10篇

学习

幼儿园家长会园长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家长会园长,内容包括幼儿园教学园长家长会稿,幼儿园家长会园长总结简短。我园自XX年成立以来得到社区领导的大力支持,现有位于天鹅东路的西苑分园和坐落在七一西路的碧海云天分园,并拥有一支教育观念新、业务能力强、师

学习

教学副院长述职报告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教学副院长述职报告,内容包括卫生院副院长述职述廉报告,教育学院副院长述职报告。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个人述职述廉述责报告本人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担任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一职,主要工作为辅助学院院长完成教学及相关工作,现就

学习

校园安全问题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校园安全问题10篇,内容包括校园安全问题,校园安全问题的一封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伴随着高校校园数字化的不断深入,校园网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网络的发展中信

学习

化学式大全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式大全10篇,内容包括化学结构简式大全,化学式知识汇总。1“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理念解读1.1大学生安全教育近年来,全国高校大学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使我们不得不高度关注高校在自身高速发展壮大过程中所面临的大学

学习

元宵节古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元宵节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元宵节古诗小学,元宵节古诗名句。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烛影摇红上元有怀》宋朝文学

学习

公司开会发言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开会发言稿,内容包括第一次去公司开会发言稿,公司开会总结半年发言技巧句子。总经理、全体管理、员工:大家好!今天是公历3月31日,农历二月二十六日,农历新年已经过去46天了。在这里,我向大家拜一个晚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

学习

音乐课教学反思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音乐课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音乐教学反思10篇,音乐课教学反思不足之处。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

学习

弘扬民族文化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弘扬民族文化10篇,内容包括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意义,弘扬民族文化预期成果。在很久很久以前,最早开发这块处女地的是彝族同胞,彝族同胞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善良、豪爽好客、能歌善舞的优秀民族,仅墨红境内就有1500

学习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内容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怎么样,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考研方向。2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存在的问题2.1节能问题在我国电气产业中,出现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能源问题,其中主要由于建工工程行业的电气节能设计及使用不规

学习

七年级数学下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七年级数学下总结,内容包括七年级下数学学科总结,数学七下的归纳总结。1、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工作。面对新的学生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激起我的挑战欲望,决心立志要在新的老师角色中争取教学教研方面有所成就。于是我每

学习

村委会副主任述职报告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村委会副主任述职报告,内容包括农村村副主任述职报告,村委会主任的述职报告怎么写。现将20**年的工作,汇报如下。一、理论学习方面及工作作风方面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和实践使我逐步认识到了,选派大学生村干部是省委省***府,在努

学习

优秀生发言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生发言稿,内容包括毕业典礼优秀生发言稿,大学生发言稿简短范文。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我微薄的学习体会。初一是积累的一年,是打基础的一年,关键是培养我们对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往往不

学习

人间处处有真情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人间处处有真情10篇,内容包括人间处处有真情博主,人间处处有真情的优秀语录。

学习

计划生育会议记录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计划生育会议记录,内容包括第一季度计划生育会议记录,计划生育工作日志范文。文件等资料(6分),缺一项扣1分,扣完为止。1、村(社区)两委成员花名册;2、村(社区)***建工作领导组文件;3、村(社区)干部分工及包片文件;4、村(社区)配套组织花名

学习

描写水的成语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水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水字头的成语大全,描写水的四字成语500个。2、泛萍浮梗:浮动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比喻踪迹漂泊不定。3、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4、水色山

学习

小动物的童话故事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小动物的童话故事10篇,内容包括小动物的童话故事作文,小动物过生日童话故事。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苍穹的雨,一丝一

学习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成语故事亡羊补牢10篇,内容包括成语故事亡羊补牢精彩语句,亡羊补牢成语故事。

学习

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标语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标语10篇,内容包括初中语文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标语,拟写一条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标语。结合当前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市建设生态一流珠海的总体要求,以爱鸟周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宣传保护鸟类资源的重要性。

学习

专心学习的成语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专心学习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好好学习的成语100个,形容专心投入的成语。3、忘餐失寝:忘记了吃饭,顾不得睡觉。形容专心努力。4、日旰忘食: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5、皓首穷经:皓:白;首:头发;穷经:专心研究经书

学习

成语入木三分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成语入木三分10篇,内容包括入木三分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故事大全入木三分。(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虎年的成语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虎年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关于虎年的的十个成语,积极向上的虎年成语。生龙活虎的词语解析[释义]比喻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语出]宋朱熹《朱子语类》九五: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便把捉

学习

劳动场面的成语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场面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劳动场面的成语,形容劳动场面的成语。3、人强胜天:人的力量强盛,可以战胜自然。后多称人定胜天。4、人头攒动:人很多,且频繁的在移动。5、辛辛苦苦:辛辣艰苦。比喻艰难困苦。6、劳民动众:动用众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