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诗句篇1
春节的诗句欣赏
桂州腊夜
唐代: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回乡之路远隔万里长路狭。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骠骑,艰辛劳苦岁暮还滞留天涯。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守岁
宋代: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除夜雪
宋代: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宋代: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新的一年来临,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我不是不喜欢春天,而是那种生活早已成为的遥远回忆,往日为了花期而常把春天虽怨恨。今年春未到时我就开始探询花期,但花期短暂,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应可定,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这一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
除夜
宋代: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天地之间一片空旷,时光公然地离我而去。在人生的末路上因为风雨而受惊,在偏僻的边疆饱经了冰雪寒霜。如今生命跟这一年一样快要结束了,我和我一生的经历也会被遗忘。以后再也梦不到过新年喝屠苏酒,只能在漫漫长夜里拨动灯火。
拜年
明代: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帖来问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人们只会嫌弃简慢,而不会嫌弃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
除夜太原寒甚
明代: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请捎个信去告诉居住在远方的友人,眼前尽管天气寒冷,这点寒冷算不了什么,不必为它发愁。春风已经吹来,离我们不远了,就在我们房屋的东头。
古人写的新春古诗
祝英台近 · 除夜立春
宋代:吴文英
翦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花犯 · 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
宋代:吴文英
翦横枝,清溪分影,翛然镜空晓。小窗春到。怜夜冷孀娥,相伴孤照。古苔泪锁霜千点,苍华人共老。料浅雪、黄昏驿路,飞香遗冻草。
行云梦中认琼娘,冰肌瘦,窈窕风前纤缟。残醉醒,屏山外、翠禽声小。寒泉贮、绀壶渐暖,年事对、青灯惊换了。但恐舞、一帘胡蝶,玉龙吹又杳。
戊午元日二首
宋代:刘克庄
过去光阴箭离弦,河清易俟鬓难玄。
再加孔子从心岁,三倍周郎破贼年。
耄齿阻陪***杖列,瞽言曾献兽樽前。
磻溪淇澳吾何敢,且学香山也自贤。
败絮萧然拥病身,久疎朝谒作闲人。
公卿各趁黄麾仗,宾客谁看乌角巾。
菱照无情难讳老,杏梢作意已撩春。
卧闻儿女夸翁健,诗句年光一样新。
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
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
宋代:苏轼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
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
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
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
唐代:崔元翰
妙道非本说,殊途成异名。
圣人得其要,俱以化群生。
凤吹从上苑,龙宫连外城。
花鬘列后殿,云车驻前庭。
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
缅怀崆峒事,须继箫管声。
离相境都寂,忘言理更精。
域中信称大,天下乃为轻。
屈己由济物,尧心岂所荣。
除夜雪
宋代: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除夜
宋代: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元日
唐代:李世民
高轩暧春*,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卖痴呆词
宋代: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应诏赋得除夜
唐代: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喜春来 · 泰定三年丙寅岁
除夜玉山舟中赋
元代:张雨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漱溅溅漱玉沙。
瓦瓯篷底送年华。问暮鸦:何处阿戎家?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近代:***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思佳客 · 癸卯除夜
宋代:吴文英
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
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
蝶恋花 · 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宋代: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高阳台 · 除夜
宋代:韩疁
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年华衮衮惊心。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清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恣登临。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唐代:赵彦昭
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
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
馈岁 / 别岁 / 守岁
宋代:苏轼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除夜长安客舍
唐代:欧阳詹
十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
望家思献寿,算甲恨长年。
关于春节的诗句篇2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作者于良史,唐代诗人,历史文献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只知道他天宝十五年(756)前后在世,曾经当过徐州、泗州、濠州节度使张建封的从事,以后为张建封所推荐,在公元756-758年担任过侍御史的官职。其五言诗清丽超逸,善于描摹物态风光,笔下时有警策之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冬日野望寄李赞府》),“雨洗山林湿,鸦鸣池馆晴”(《闲居寄薛据》)。五言律诗《春山夜月》之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也是与篇中具有精警动人的诗句分不开的。
首联破题,总揽全诗。“春山”和“夜”点明了这首写景诗的节令、时间、地点。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事物,诗人去欣赏游玩,由于景色迷人,入夜了,竟然忘了归去。开头这两句,不仅点明了特定的描写对象,而且限定了特殊的景色氛围。同时,对作者的行为也作了明确的交代,形成一、二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所以,首句中的“胜事”又是全篇诗情产生的源头。把诗人的自我形象置于春的夜景之中,形成有我之境。
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究竟是什么“胜事”,令诗人流连忘返盘桓至黑夜,三四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仅仅两句,却足以把一个“胜”字展现得淋漓尽致。首先,从结构上来看,“掬水月在手”句中的“月”,紧承第二句“赏玩夜忘归”中的“夜”;“弄花香满衣”句中的“花”,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澜。其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现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以少胜多,一能当十。第三,“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还有就是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的确是神来之笔。
置身山中月下的美景,诗人沉醉其中,欲罢不能,于是自然引出了四五句“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兴之所至,哪里还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
关于春节的诗句篇3
关键词:春;形式;词汇;语法;对比
中***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的形式做出了新的界定,对传统的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予以修正,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不能将其完全对立,内容必须存在于借以表达的具体形式之中,一切内容都是一定形式中的内容。什克洛夫斯基说:“形式方法并不排斥思想和艺术内容,而是将所谓的‘内容’视为形式的一个方面。”诗歌通过音韵、节律、语法、结构、意象等独特形式来表达内容和思想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春》创作于1942年2月,是穆旦早期的代表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充分体现了穆旦诗歌的独创性和艺术魅力。全诗共两小节,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第二节写生命的青春时期。既描绘了自然之春的迷人,也流露出人生之春的焦虑和迷茫,是一首天人合一的“春之歌”。这首诗不仅意蕴深刻,在形式上也有很强的诗性色彩。
一、光、影、声、色的完美融合
受现代派的影响,穆旦在诗歌创作中常常刻意摒弃传统的因素,可是“毕竟,他的身子骨里有悠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即使他竭力避开它的影响,它还是通过各种渠道――读物、家庭、朋友等等――渗透了过来。他对于形式的注意就是一种古典品质。明显地表露于他诗段结构的完整,格律的严谨,语言的精粹。”[1]在穆旦的诗里,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富含象征意味的,极具画面感的诗句:“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赞美》);“在荒山里有一条公路/……/在谷外的小平原上,有树/有树荫下的茶摊。”(《小镇一日》);“在古老的路上,在田野的纵横里闪着一盏灯光/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其视野的开阔,意境的悠远,都隐隐有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神韵,但在色彩的搭配上又体现出与传统画面截然不同的特色。在《春》中,“绿色的火焰”,“花朵”,“满园的欲望”,“蓝天”,这些春天的景致中或显或隐地包含了丰富而鲜明的色彩,将春天的生机盎然描摹得淋漓尽致。用语言堆砌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油画,突显的是现代的张扬而非古典的含蓄。
不仅如此,这首诗还突破了二维平面艺术的局限。“如果你醒了,推开窗子”,这里的“窗子”不仅是画面的有机构成,还是沟通内在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媒介,用上动词“推开”,很自然地将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使整个画面立刻呈现三维立体的空间感,较之平面的呆板多了几分生动与活泼。
《春》共分二节,诗的上一节共六行,每二行为一句,结构上比较齐整和均匀。诗人满怀热情地歌颂了满园美丽的春色,这种情绪是饱满而略带欣喜的。万物按照自然规律生长和繁衍,表现在诗歌的节奏上是和谐的音乐美,犹如一首流畅的行板,一气呵成。第一行和第六行相对应,中间每一行分别有一次停顿,好比音乐中的强拍和弱拍的交替和循环往复。
下节也是六行,从整体上看与上节无异,但却由整齐的二行一句变换为四行一句和二行一句。苦于年轻的生命体的欲望之火已燃起,对人生有无限的渴望与冲动,灵魂深处却感到迷惘、痛苦,两者构成了一种不协调的张力和冲突。对应在诗的节律上也是起伏跌宕,迂回曲折,时紧时松,显得不那么顺畅,甚至出现了“光,影,声,色”这样一字一顿的跳跃式节奏,每一拍都伴随一个休止符,如同心脏跳动时的一张一缩,蕴含着情感的波动,是音乐中的最高潮部分。结尾处又渐渐趋于平缓。
从总体上看,整首诗就是一曲精彩的乐章,曲调有起伏,节奏有强弱,速度有急缓,在一张一弛中配合内心情感的流动。再搭配色泽鲜明的画面,便是光影声色的巧妙融合。
二、变化多端的句式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穆旦的诗歌中现代性的特点逐渐显露,这从他在创作中娴熟地运用西化语法这点已可见端倪。在其众多的作品中,《春》是篇幅较短的,但在这短短十二行诗中,诗人已使用了不少欧化的句式。“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这句诗应用英语语法中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并将状语部分后置。而在主句部分,又使用了倒装的句式,将“反抗者土地”这一伴随状语前置,形成***主格结构。同样属于***主格结构的还有最后一行“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第五行中,“如果……”的句式,对应的是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句型。另外,按照汉语的语法,“如果你是醒了”这样的说法是有语病的,但诗人却在其中加了一个“是”字,正好可以直接翻译成英语中最简单的系表结构而不存在语法问题。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所迷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这一句更是符合英语的语法规范并且是一句较为复杂的从句。仔细分析句子的成分,可以发现这是在一个主语从句中使用了两个被动结构,分别是“为……所迷惑”和“被点燃”,而这两个被动结构又被灵活地置于句子的首尾两端从而显得不那么累赘。与此同时,“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又作为插入语成分修饰“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使句子结构更加丰满。同时这一句的形式又恰好对应英语中as if的句型。
三、个性化的词汇
词汇是文学作品直接可感的部分,它是语言的符号,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可以更加深刻地体验作品的内涵和意蕴。词汇的选择、更换和组织也对文学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穆旦诗歌在词汇的选用上富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强烈的生命体验和个体意识。“诗的材料不是形象,也不是激情,而是词。”[2]这并不是说任何诗歌都不需要带有感彩,但也足见词汇的重要性。平凡的词汇,因为配合的不寻常,便显示出惊人的艺术魅力。
首先,穆旦为许多传统的词汇和意象赋予了新的意义。“春”的主题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概率之高,数量之多,使其几乎没有任何新意可言。古人用“春”或是来形容万物的生机,或是感慨春光之短暂,或是抒发春闺之怨。人们对春的认识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
“春”在穆旦笔下也十分常见,不仅在1942年2月和1976年5月各有一首以《春》为题的诗,在其他作品中,也不乏对春的描写。但穆旦诗中的“春”,虽然作为语言符号和指称没有发生改变,但已拥有了新的面貌和现代性情绪。
穆旦用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和新的词汇建构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春”,最明显的就是“陌生化”手法的运用。“陌生化”即“反常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觉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3]也就是要将对象从正常的感觉领域中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将不能引起我们新鲜感和美感的东西陌生化为奇异的东西,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首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没有什么比此更形象而恰到好处地描绘大自然春天的蓬勃和旺盛的生命力了,这是其一。其二,火焰在常识中应该是红色的,用来形容春草看似有些不妥,但诗人取其形而弃其色,用火焰的熊熊燃烧之势和跃动的姿态来比喻春草在风中成长之状。“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写的是花朵的破土开放。土地是花朵赖以生存和获得养分的必要来源,没有了土地,花朵将失去基本的生存权。但这里诗人却用了“反抗”一词,似乎土地成了花朵的束缚和羁绊,将两者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处理成彼此的对立,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在第二节中,“蓝天下,为永远的谜所迷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二十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应该像诗歌第一节中的春草一样火焰般地燃烧,像花朵一样挣脱土地的束缚而绽放青春的光彩,可是诗人却将年轻的生命写成紧闭的。不仅如此,春天里鸟儿的歌声本来是欢快、轻盈、婉转的,但诗人却用“泥土做成”来形容,使原本的明快意外地变成了灰暗和沉重。这里诗人似乎有意模糊了一个隐含条件,在蓝天下自由飞翔的鸟儿,如何会唱出泥土般苦涩乏味的歌?只有被囚禁在笼中的鸟儿,空有新长的羽翼,空有满腔的热情与冲动,却只能对着笼子外的天空叹息,才无法唱出欢快的歌。这一点需要读者在反复阅读和体会中才能有所感悟。泥土作为一种视觉意象,与作为听觉对象的歌声联系在一起,加强了修辞的艺术效果。而所有这些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延长了审美的时间和难度,极大地挑战了读者的常规思维,使陈旧的主题历久弥新。
其次,穆旦热衷对身体的描写,注重身体器官的直观感觉和体验,这也是他的诗作现代性特征明显的一个重要方面。王佐良在评价穆旦时说:“他总给人那么一点肉体的感觉,这感觉所以存在是因为他不仅用头脑思想,他还‘用身体思想’。”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思维和情感,这不仅需要丰富的想象,细致的体验,巧妙的联系,还需要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在穆旦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描写身体和身体感觉的词句,如“你的怀里”,“少女的热情”,“死的子宫”,“你把我轻轻地打开,一如春天,一瓣一瓣地打开花朵”,以及反复出现的“拥抱”一词。这些在传统的诗中极少出现甚至被认为是不文明、粗俗而该禁用或避讳的词,在穆旦的诗中自然而自如地出现。
在《春》这首诗里也是如此,不仅是人,连植物也是有感觉的。诗人用了“渴求着拥抱”,“被点燃”,“”,“满园的欲望”来表现春天万物蓬勃的生机,来象征年轻的身体因欲望而燃烧的生命冲动。又用“迷惑”,“紧闭的肉体”,“痛苦着”来表现内心的不安、迷茫、挣扎,使这种感受既出人意料,又让人产生切身的体会。
四、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诗歌的语言贵在凝练、精妙,词不显而意无穷。《春》表达了生命之春在自然之春的环境中感到的苦闷和压抑,这种痛苦若是直抒胸臆般地流露,不仅无技巧可言,也会使诗性色彩褪色不少。诗人有意建构了多组对立的意象和语言符号,通过形式的对比彰显内在情感的张力,使读者在感受语言的冲击的同时深切体会到内心的强烈冲突。
我们可以把诗中的生命体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植物的草和花,另一类是具有动物特性的人。草和花的生长是受限制的,无论长得多茂盛,永远都无法离开泥土,获得自由自主的行为。而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具有主观能动性,其行为受自我意识的控制和支配。根据诗歌的意思,我们可以制出下表:
预设相同点相异点
草和花不自由
人自由有生命
欲望渴求着拥抱推开反抗伸出美丽欢乐
谜被点燃紧闭无处归依等待伸入痛苦烦恼
诗歌中的花和草显然是已经拟人化了的,那么我们可以假设花草与人具有同等的感知能力和行为能力。面对春天来临时欣欣向荣的外部世界,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受到春天光影声色的诱惑,都有着年轻而旺盛的生命力,都有一种喷薄欲出的生命冲动。不同的是对于花草而言,这种欲望已经表露无遗;对于人而言,外面的世界却还是一个谜。由于这种不同的感受,两者表现出的态度也完全不一样。草是“渴求着拥抱”花,而肉体却是“被点燃”,一个是主动进取,一个是被动接受。不同的态度催生不同的行为。尽管像花朵经过反抗挣脱土地的束缚而获得自由那样,二十岁的生命在“被点燃”以后,也极度渴望突破紧闭的肉体,却又为灵魂无处归依而犹豫不决。结果自然是“花朵伸出来”,绽放出“美丽”,而人却只能“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因此,当温暖和煦的春风吹来时,对花和草而言是“欢乐”的,对年轻的生命来说却只是千头万绪的“烦恼”。
这样的对比手法在诗中可说是无处不在,为了加强内在的张力,诗人在描绘摇曳的绿草,盛开的鲜花,温暖的春风,醒来的人时,使用的都是“摇曳”、“拥抱”、“反抗”、“伸出”、“推开”这些富有力量与热情的动态词。与此相反,对于年轻的生命体,却使用了“迷惑”、“紧闭”、“归依”、“等待”等这些缺乏活力的静态词。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明显可以发现,在诗人的笔下,花和草这些植物是自由的,而人恰恰是不自由的,这与之前的预设以及人们的日常观念截然相反,这就足以引起人们对于生命的深层反思和重新认识。从这些显性的对照中可以看到,穆旦以及和他同时代的那一群年轻人所向往的理想人生状态是诗歌上一节中的“你”,像“推开窗子”那样融入无限春光之中――他充分肯定身体内激起的蠢蠢欲动的力量并对这种力量感到自豪,而非下一节中的“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空有一具年轻的躯壳而缺乏生气。一组动词“推开”和“紧闭”的强烈反差,也很好的体现了这种既渴望实现人生价值,张扬年轻的个性和风采,又对世界的未知感到迷惑甚至恐惧的矛盾心理。
艾略特说:“诗歌在尚未被理解之时就会传达自身意识。”一首优秀的诗,第一次读到时,即使还不能准确理解内中深意,甚至不知其作者,创作背景,想要表现的主题等,但其独特的形式已足以吸引读者。从这一点上看来,《春》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和情感,因为借助其独具匠心的形式和结构,而显得成功和具有感染力。这也是内容和形式高度结合的典型之作。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 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3] 何庆机等编著:《大学英语语法教程》[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C],方姗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5]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
[6] [德]胡戈・弗里德里希:《现代诗歌的结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抒情诗》[M],李双志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
[7] 毕研韬,周永秀:《解读什克洛夫斯基的批评理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8] 赵志:《论穆旦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技巧――以为例》[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第1期。
[9] 王佐良:《谈穆旦的诗》[J],《读书》1995年第4期。
注解
关于春节的诗句篇4
关键词: 《扬州春词三首》; 风格; 浅析
中***分类号: I2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83-02
姚合(775-855),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唐元和十一年进士,授武功主薄,所以后人称“姚武功”,后终任秘书监。姚合与贾岛关系密切,诗风相近,均属苦吟诗人,所以当时有“姚贾”之称。姚合的诗歌作品,题材多取自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喜为五律,刻意求工。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总集类一・极玄集二卷》中纪筠评价姚合诗说“(姚)合为诗刻意苦吟,工于点缀小景,搜求新意,而刻画太甚、流于纤仄者,亦复不少。”[1]但《扬州春词三首》却写得清新自然,色彩明丽,佳句迭出,正可谓“诗中有画”,堪称是其五律诗中的上乘之作,体现了姚合诗歌闲散浅近,拙朴平易的风格。
《扬州春词三首》
其 一
广陵寒食天,无柳复无烟。
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莫唤游人住,游人困不眠。
首联第一句先写地点和时间,交代作者所处的位置和时节。“广陵”是很多诗人吟诵过的江南重要的***事重镇,曾在隋代时设置总管统领,隋炀帝杨广欲迁都于此,可见其具有典型的历史意义,这也是作者寄情于此的原因。“寒食天”,《韵语阳秋》(卷一九)中曾记载“自冬至一百有五日至寒食,故世言寒食皆称一百五。”[2]姚合也曾在诗中有过对寒食节的记载“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寒食节的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看样子,作者在这样一个传统的节日里,想上野外郊游一番,也就顺便将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发言为诗。这时正是初春时节,不过春的气息还不是很明显,所以才有第二句“无柳复无烟”。“无柳”并不是柳树真正不存在,而是说柳枝还未抽芽,还没有那层鹅黄的柔嫩。而“无烟”是说在寒食节里,不论是乡村郊野,还是市廛街衢都没有烟火的踪影和味道,描画了一幅清新明净、安静宁谧的画面。
中二联“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由远景转写眼前的近景,春日暖暖的阳光照耀着一片繁花烟柳,微微显露了些许春色。一个“凝”字,用了拟人的手法,使阳光对花柳的照耀,如同多情的缠绵,温暖而有人情味。与“暖日”相对的是“春风”。春风解意,春风有心,轻轻吹拂下,管弦之声飘散而来,萦绕耳畔,使本来静谧的氛围,有了动态的气息。诗人一“散”字将春风的荡漾写的活灵活现,本来是自然的一种平常现象,却好似春风的有意行为,让人对这多情的风产生了无限的眷恋。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第三联着墨于城市的繁华景象,扬州城里的树木繁多,屋舍掩映于树木丛中,百姓生活安恬优裕。街道上呈现的恰恰是与北方城市不同的特点,即北方多车马,而南方船只多的特点。读者对扬州这一江南重镇的城市建筑,以及船多水多的水乡美景,在内心深处自然就会有许多想象了。
最后一联诗人采用主客体问答的方式,站在主体的位置上,来告诉客体,请不要呼唤过往的游人在此歇脚、休息了,他们虽然感觉到了这春天的困倦,但由于眼前美景美不胜收,所以他们乐此不疲,会继续欣赏下去的。其实,这是作者自己的想法,只是他将这种想法投射到了其他游人的身上,使得自己的这一想法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作者写广陵城寒食天的美丽景象,并没有从正面落笔,而是通过大量的写景和游人的内心感受,来从侧面烘托江南水乡之美。用词传神,饱含感情,这些景物既是客观现实的描摹,同时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化,整篇作品含蓄蕴籍,情景交融。
其 二
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
竹风轻履鸟,花露腻衣裳。
谷鸟鸣还艳,山夫到更狂。
可怜游赏地,炀帝国倾亡。
第二首诗作,紧承第一首诗意而来。随着时节的变化,春的气息也渐渐浓厚,万物变得葱茏、茂盛。“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点明春天已经笼罩了整个城郭,与初春“无柳复无烟”的料峭春寒景象大大不同,处处一片明光丽色。街道里散满了花、树的香气,甚至都可嗅到新翻的泥土的香气,诗人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春光的灿烂渲染到了极至。
“竹风轻履鸟,花露腻衣裳。”由总体描写转为具体刻画,高大萧萧的竹林,一片安谧宁静的氛围,微风吹来,轻轻掠过鸟的羽毛,寒意已荡然无存,既写出风的和煦,又写了鸟的轻盈和灵动,构成一幅绿竹白鸟的优美画面。面对此情此景,作者不禁被深深吸引,忘情寻觅这春天的气息,穿梭于花树之间,谁知这多情的露珠却沾在了诗人的衣服上,诗人不仅不感到难受,反而对其怜爱有加,用一个“腻”字,便生动地写出花树开放的繁盛和绚烂,以至于露珠都有了滑腻之感。方回在《瀛奎律髓》(卷十)中评价这四句诗时说“‘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竹风轻履鸟,花露腻衣裳。’起句十字好,第四句亦好,第三句却是凑合成对,取春间意味也。”[3]对这四句诗的评判还是很中肯的。
“谷鸟鸣还艳,山夫到更狂。”诗人停不住游赏的脚步,从街衢缓缓移步,不知不觉便到了郊野山林。萦绕耳际的是小鸟清脆的鸣叫,展现了“鸟鸣山更幽”的清静氛围。放眼望去是一派绿水青山,映入眼帘的还有飞翔小鸟彩色的翅膀和俊秀的姿态,光影变幻,目不暇接。山夫的到来使得小鸟鸣叫更加清脆悦耳,甚至于肆意狂欢,好不畅快。他们既是旧相识,又是老朋友,和谐相处,其乐融融。诗人对山夫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作者对世俗喧嚣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野趣生活的向往,含蓄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可怜游赏地,炀帝国倾亡。”作者从对美景的陶醉中回到了现实,并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感。慨叹扬州这个美丽的游赏之地,原来有很多让人值得思考的沉痛教训。在如此繁华美丽景色的背后,是隋炀帝覆亡的沉重历史。在历史上隋炀帝杨广曾数至江都,沉溺于“歌吹沸天”、暖玉温香、热闹非凡的扬州,并欲迁都于此,结果很快就使隋代这一短暂的封建王朝结束了统治,炀帝本人被杀于此。作者借古喻今,含蓄地告诉统治者,在繁华嚣张的背后暗藏了很多社会的弊病,如果不及时纠正,就必将像隋炀帝一样,惨遭失败的命运。整首诗作先写美景,具体而详细,佳句甚多。情景交融,勾画了一幅乡野游春***,光、声、影交相辉映,色彩绚烂。借古喻今,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历史幻灭感和沧桑感,同时也让作品的主题有了更深广的思想容量,不再是单纯写景抒情的消闲诗,而更有讽喻诗的特色。
其 三
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
市持烛入,邻里漾船过。
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
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姚合诗歌中的景,多是恬淡清静的小景;笔下的人,多是闲适消散的人;在语言方面“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胡仔《苕溪鱼隐丛话》前集);在生活素材的提炼和景物的组合上,既巧为用心,又能出之以平淡自然。而本诗就将这些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首联描写广阔的背景。放眼望去江南、江北都是一派烟雾迷蒙的景象,所有的事物都沉浸在朦胧的春色中,只能看见模糊的轮廓,整个意境是开阔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所以作者不禁联想起很多历史尘封的往事。都说苦吟派诗人对社会生活关心不够,阅历范围狭窄,入诗的事料相对贫乏,但在这句诗里,姚合却以“江北烟光里”短短五字,便包含和囊括了几朝几代的历史事实。“淮南”和“江北”对应,“烟光里”和“胜事多”相对,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自然,运用了典故,扩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战国时代,秦始皇曾在这里消灭了楚国,从而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历史事实再做具体的呈现,而是用简略的笔触,点到为止,发人深思。
颔联作者落脚于街衢景象和百姓生活的描写。与过去历史的战乱不同,当今的扬州工商发达、商贾如织,百姓生活安定,市场交易繁盛,人与人的交往和谐融洽。夜晚时分,家家户户提着灯笼在街道上往来穿梭,夜市好不热闹。“邻里漾船过”体现了江南独有的特点,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小船,而异于北方的车、马,邻人的交往显得亲密无间,人人心态平和,社会稳定富足。这两句的对仗和押韵都很工整,与前两句诗的结构特点相似,但在思想内容上却没有形成完整的统一体。所以在《诗源辨体》(卷五二)中,方虚谷这样评价姚合的诗“合诗有左无右,有右无左,前联佳矣,或后不称,起句是矣,缴句或非,有小结里无大涵容。”[4]看来由于刻意为诗,使诗思不能自然涌现,反而影响了诗歌的思想连贯性和情感的贯通性,表现出的是一种刻意搜寻的迹象。
颈联描写城市风土民情。“有地惟栽竹”,作者来到乡野,江南多水而少土,人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到处种植着的是青青的翠竹。竹子这一意象隐喻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这首组诗中反复出现,成了作者随分安乐情怀的寄托。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正是作者生活阅历有限,致使诗歌的素材匮乏,方回在《瀛奎律髓》(卷十)中说“(姚合诗)所用不过花、竹、鹤、僧、琴、药、茶、酒,于此几物,一步不可离,而气象小矣。”[5]由于内容不足而一味苦吟,不免琢伤元气,减损诗美,露出小家习气。“无家不养鹅”家家户户饲养的是带有水乡特色的家禽――鹅,展现的是水乡农村田园生活的情趣。这两句在有意模仿王维田园诗歌的意境,欲想表现出人们生活的安乐美好,以“宁静”取胜,结果由于才情有限,而达不到那样“静趣”的境界。句子美则美矣,也很工整,但由于受缚于格律,显得局促不伸,看来关键还在于缺乏博大深广的情怀所致,是典型的有句而无篇。
尾联“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再一次回到诗歌的主题上来,写的是“扬州春词”,就把落脚点放在了“春风”上。采用拟人手法,使“春风”人格化,她不仅“荡”开了城门,也使满城的事物沾染了绿的色彩,有了春的气息,使人心也随着这多情的春风,心旌摇荡。充盈耳际的,是随春风飘来的欢快笙歌,进一步开拓主题,将美丽、繁华、安定的兖州盛景渲染到了极致。本句中一“荡”字使诗歌境界得以提升,炼字精炼,用词准确传神,《野客丛书・湖日荡船》中说“其工正在‘荡’字,胜‘落’字远甚。”“用此一字(荡),景象迥别”。[6]《石园诗话》(卷二)说“姚(合)《扬州春词》云:‘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二十字胜画一幅扬州***也。”[7]这些都是对这一佳句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扬州春词三首》描写了中唐时期江南重镇扬州处于鼎盛时期的繁华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广陵城的热爱留恋与由衷赞美之情,是姚合五律中极具代表性的典型佳作,它以清幽淡远的内容和精巧工细的语言及格式化的五律为特色,最能代表姚合诗歌创作的风格。整组诗结构完整,从写初春“寒食节”开始,到最终“春风荡城郭”结束,使诗歌在内在逻辑上,以时间为线索,首尾完整,开阖有度。景色描写色彩明丽,语言生动,佳句迭出,并于写景中,加以对历史事实的陈述,使诗歌的思想容量大大增加,提高了诗品。全诗感情抒发质朴真切,用笔含蓄委婉,而又生动传神。全诗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描摹详尽,历历如在眼前。尤其以每首诗的三、四联,在写景、抒情等方面受人称赏,词语使用无可取代,表达也穷形尽相,境界甚高。但由于阅历限制,使诗思不能自然涌现,表现出为作诗而搜求的毛病。一味讲求韵律,减损了诗美,露出小家习气,先有句,后有篇,难免前后不够匀称,缺少完整的意境。刘克庄说“姚、贾缚律,俱窘篇幅”(刘克庄《程垣诗序》),想来这一评语是十分中肯的。
参考文献:
[1]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2]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 [5](元)方回.瀛奎律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 许学夷.诗源辨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关于春节的诗句篇5
阅读下面的古诗答题。
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_到
_______。
②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
2.(广东省课改区)
品读下面的诗歌,你会得到很多启发,请你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也来创作一首小诗。
供选题目:微风惊雷浪花落英
题目:_______
细雨 朱自清
东风里,
掠过我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3.(湖北省黄冈市课改区)
欣赏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甲] 乡愁 (节选)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①“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_______、_______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______________。
②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______________
欣赏的理由:______________
③放飞思绪,想象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
“断肠人”的倾诉:______________
4.(湖北省荆州市)
读杜牧的《赤壁》,然后答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这是一首与三国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O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5.(湖北省襄樊市)
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似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6.(湖北省孝感市)
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A. 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D.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囤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入。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7.(江苏省南通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
8.(江苏省苏州市)
阅读《卜算子・咏梅》这一首词,完成①―③题。
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①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 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 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②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
③同样是写梅花,的《卜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______________
9.(江苏省无锡市)
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赠从弟①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从弟:堂弟。②罹:遭受。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 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10.(江苏省泰州市)
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完成下列各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
②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③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
11.(江苏省扬州市)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阅读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
②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济南市课改区)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 现出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
②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 _______的情感。
13.(四川省资阳市)
品读下边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阳阴里白沙堤。
①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小,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们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②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浙江省温州市)
欣赏比较下面两首古诗,选出现解错误的―项是( )
[甲]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乙] 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甲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象。
B.甲诗“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沾”:产点出了春雨的细小迷蒙。
C.乙诗中的“客舍”足旅店的意思,古人又有折柳赠别的习惯,所以诗中“客舍”、“柳色”点出送别的题旨。
D,甲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十情。
15.(成都市课改区)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诗人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
16.(福建省莆田市课改区)
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关关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相关链接: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
17.(广西河池市课改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①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
18.(广西玉林市课改区)
下列对所选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9.(河南课改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______________
20.(沈阳市课改区)
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21.(四川省课改区)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个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______________
22.(广西河源市)
品读下面丘逢甲的一首诗,回答有关问题。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丘逢甲的《春愁》作于1896年春,时值包含有清朝***府向日本割让台湾等内容的《马关条约》签订一周年。)
①“强看山”中,“强”的意思是_______。它表现了诗人_______的感情。
②诗中押的是一韵。
③读了这首诗,令人联想到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唐朝诗人_______写的《春望》一诗,诗的颔联“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与丘逢甲《春愁》诗同样的感情。
23.(广西桂林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①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_______,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的诗则_______,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②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以为例的一句是:
③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24.(湖北省黄石市)
阅读古诗答题。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这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画。
②全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江枫/渔火/对愁眠
C.姑苏/城外/寒山寺 D.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写了三种现象:月落、乌啼、霜满天,巧妙而有层次地表明了夜泊的时间及感受。
B.“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江枫”指江桥和枫桥;“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C.诗的后两句只写了“卧闻山寺夜钟”这一件事,却使全诗的神韵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D.全诗在描写江南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中表现了羁旅者萦绕心中的缕缕轻愁,创造了情境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25.(湖北省黄石市)
阅读新诗答题。
一道小河
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
只经过平沙万里――
自由的,
沉寂的,
它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
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
只经过高山深谷――
险阻的,
挫折的,
它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
感谢你解答了
我久闷的问题,
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
青年的快乐
在其中荡漾着了!
①这是冰心八十多年前出版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深刻的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那就是:_______。
②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
③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______________
26.(湖北省咸宁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_______。
27.(湖南省常德市)
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
28.(江苏省宿迁市)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①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厂山涧的_______。
②“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_______。
29.(四川省内江市)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本诗作者是_______(人名),诗中表现诗人处境的同语是_______,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_______。
②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感受。
答:______________。
30.(西宁市)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
31.(云南省曲靖市)
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1豉:豆制品。2萁:豆茎。
3然:通燃。
①诗中“泣”字用得极为传神,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
②如何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
32.(云南玉溪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①―②题。
次韵梨花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
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
轻轻笼月倚墙东。
注释:玉作容:形容梨花洁白如玉。
笼月:被月光笼照。
①这首诗表面赞美了梨花的_______,实则赞美梨花_______的品质。
②诗的第一句是崔护诗“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活用。把“人面桃花”改为“桃花人面”,作者这样改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
33.(浙江省湖州市)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醉汉 非马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
来
注:非马,台湾诗人,祖籍广东,1948年离开大陆到台湾。
A.诗的开头写道“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万里愁肠”,表达的是一种思念母亲、思念故乡的无奈而又惆怅的情感。
B.诗的结尾说“我正努力向您走来”,写出了作者忆母情深、思乡情切的执著及期待着早日团圆的虔诚。
C.这首诗言约意丰,辞藻华丽,并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使作者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
D.这首诗结构别致,句式参差不齐,把一个词甚至单个字排列成行,使“醉汉”的醉态与诗歌内在的情感节奏十分契合。
34.(四川省乐山市课改区)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从内容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哈尔滨市)
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36.(昆明市)
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37.(甘肃省)
阅读下面一首诗答题。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
①对这首诗的题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江上向远方望 B.在汉江上临时眺望
C.在高处临时眺望汉江D.登上高处眺望汉江
②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汉江水势之大,江水漫出天地外,把青山都淹没了。
C.“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两句,诗人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D.“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表现了诗人要与山翁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请找出表现动感的词语并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8;(贵州省毕节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答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①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请选出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 )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沧桑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②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答: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①望 山河 草木花鸟
②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意同即可)
2.(略)
3.①坟墓 海峡 家国之思(意近即可)
②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若欣赏其他句子亦可。品析言之有理、意思准确即可)
③“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 “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 (意近即可)
4.①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②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
5.D
6.D
7.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
8.①D(“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
②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③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也就不相同。如,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同是写荷,《爱莲说》借莲言志,赞美坚贞刚正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芙蕖》则强调莲的实用价值:可鼻、可口、可用。(举例时讲出其中的一点,或举出另外的作品均可)
9.C
10.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意思正确即可)
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
③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11.①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意思对即可)
②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12.①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②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13.①C
②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言之有理即可。)
14.D
15.①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16.《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全诗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17.①D
②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18.BC
19.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②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20.C
21.①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2.①不忍心(强忍悲痛) 为祖国的山河破碎而痛苦万分
②an
③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3.①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 ③B
24.①唐 张继
②D
③B
25.①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意思相近即可)
②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③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26.是“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只要意思相符即可)
27.①“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②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28.①桂花、(春)山(涧)、(明)月、(山)鸟(写出3个即可);幽静(能体现“静“即可)
②a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b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意思对即可)
29.①陆游 僵卧、孤村 不自哀
②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感情至死不渝;处境凄凉、艰难也“不自哀”,即使梦中也在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意合即可)
30.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的句子;回答中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时刻”来表述原因即可。
31.①“泣”字使用了拟人手法,极为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诗人面对兄弟残酷紧逼的现实表现出的极度痛苦和悲愤
②豆茎与豆原本是同根相生,诗人用豆茎与豆比喻同胞兄弟、手足之情。面对兄弟紧迫地残酷相逼,诗人极度伤心而又深感无奈
32.①洁白 不被风尘所染的高尚纯洁
②崔护的诗,把“人面”放在前,是用桃花衬托姑娘的美丽。这里把“桃花”放在前面,是突出桃花的红艳,从而反衬出了梨花的雪白
33.C。
3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诗人通过对自己乘船经过天门山时的所见所感的描写,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一个“出”字,使静止的山峰有了动态美。全诗用“碧水”“青山”“白帆”“红日”,勾画出一幅色彩明快、美丽壮观的山水画
35.C
36.D
37.①D ②B ③“浮”、“动”两词写出了动态,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却给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在动荡的错觉,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水势
38.①描绘了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②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39.①A
关于春节的诗句篇6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分类
所谓节令,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后来发展为二十四节气。而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节令诗中,作者借其所描写的不同节日与风俗,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思想情感。教材中的节令诗(广义上词也属于诗歌,所以节令诗词可简称为节令诗),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教材中的节日诗词
苏教版语文教材写节日的诗词有五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清明》(三年级下册)、《元日》(四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均为七年级上册)。所提及的节日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有春节、中秋和重阳。清明既是节气又兼节日,虽为节日,但主要作为时令的标志,因此将清明归入时令一类,此处不再赘述。首先看古诗里对春节的描写。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是夏历的一岁之首。春节表现了中华民族注重家庭和睦、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时间为夏历的正月初一,辛亥***后,为了与世界历法同步,我国开始推行公历纪年,定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夏历一月一日为春节。春节广义上并不是指正月初一当天,从祭灶到元宵约二十天期间皆可称为春节。从节俗看,春节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包括贴春联年画、吃团圆饭、放爆竹、亲友贺年等。教材中所选的北宋王安石的诗歌《元日》(四年级上册)就描写和反映了这一习俗。诗题《元日》所指的就是正月初一。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交代了当时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另一习俗是饮屠苏酒,诗人于是写到:“春风送暖入屠苏”,古代的习俗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全家人先幼后长,来饮屠苏酒(美酒名)。[1]末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交代了古时春节的另一习俗,在正月初一这天,人们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是用桃木写的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旁,以之来压邪,与现今的贴春联年画有些类似,王安石的诗歌说明在北宋时期民间便有这种习俗了。换新桃符表达了人们渴望新年万象更新的美好祝愿,也有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家人平安的寓意,其次是对中秋节的有关描写。中秋节作为我国另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合家团圆的心愿,包括对月亮的特殊情感。但中秋成为法定节日的时间较晚,北宋太宗时才定为***节日。具体时间是夏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恰逢三秋之半,仲秋之中,故亦称为“仲秋节”;又因为此节在八月,适逢秋季,所以又称为“秋节”和“八月节”。节俗有赏月咏月,吃月饼,家人团圆。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七年级上册)一诗,其中有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正说明了当时中秋赏月的习俗。北宋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七年级上册)序是一首著名的咏月词,开头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句已经家喻户晓。之前的小序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写作背景。此次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大约四十一岁,因与王安石***见不合,自请外任,来山东密州做地方官,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此时正值中秋,作者醉酒诗兴大发,于是赋词表达与手足深情,又表现出中秋应当赏月和团圆的节俗,还提及了赏月时饮酒的习俗。古代,人们庆祝中秋由来已久。《周礼•春官•竽章》中云“中春、昼击土鼓,咏诗以避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2],即在周朝时期,其节俗已经初露端倪,当时每逢秋分会举行迎寒和祭月的活动。从汉魏到南北朝,中秋的节俗才从祭月发展到赏月。如汉代枚乘《月赋》、南朝梁沈约《咏月诗》等[3],都说明了当时社会赏月之风盛行,而现在的节俗是唐宋以后才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最后为重阳节的民俗描写。在古人的观念中,九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所以称为重阳[4],节俗有登高、赏菊和佩茱萸等。重阳登高大约萌芽在汉代,其原始意义是驱邪免祸消灾。登高野宴也成为了主要的内容。[5]届时,人们登临高山或其他高处,饮茶酒,插茱萸,形成复合型的节俗活动,所以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或茱萸节。王维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诗句后两句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体现了佩茱萸和登高这两个重要的节日习俗。此外重阳节正值秋季,正在盛开,因此还有赏菊和饮菊酒之俗。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就说明了这一点。
2.教材中的时令诗词
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时令诗词有五首:《春夜喜雨》和《春晓》(均为二年级上册)、《清明》(三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观刈麦》(均为七年级上册)。先看对“雨水”的描写。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历史上很早就有相关记载,《礼记•月令》中有“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6]时间是公历二月十九左右,物候是气候回暖,雨水连绵。杜甫的《春夜喜雨》(二年级上册)反映了这一节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明在雨水前后有大量降水过程,天气渐暖,预示春天已经到来。此外民间又有“以雨水为二月节”的说法,即把雨水作为农历二月的开始。再看“清明”这个时令。民俗节日中,节气兼节日的唯有清明,因此显得十分特别。由于还有插柳和祭扫祖先的节俗,因此清明节又被称为插柳节和拜扫节。时间大约是公历的四月五日,物候有气温升高,雨量增多,适宜春耕春种。晚唐的杜牧长于近体诗中七绝这一艺术形式,被选入教材的诗歌是《清明》(三年级下册),有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就说明了降雨的物候。节俗有:扫墓祭祖,春游踏青。祭祖扫墓是清明时的主要节俗,包括坟前祭拜和培修坟墓两个方面。唐玄宗鉴于当时寒食上墓风气之盛,下令民间在寒食扫墓;又由于两者时间相近,所以寒食节的部分节俗与清明发生关联,后来清明扫墓就沿袭下来。[7]清明正值暮春,人们把扫墓和郊游巧妙地结合,使得踏青也成为一项重要节俗。踏青时有放风筝、荡秋千等娱乐活动。杜牧所写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处,一语双关,说明人们祭拜祖先时庄严神圣而心情沉重;绵绵春雨又使人们更为愁苦,如同“断魂”一般,这是时令引起的人们情绪上的变化。最后谈谈“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因为此时适宜种植如稻、麦等有芒的农作物,所以称之为“芒种”。[8]时间是公历六月六日左右,物候有:炎热潮湿,梅雨不断;节俗有:夏收夏种,饯别花神。白居易在《观刈麦》(七年级上册)中写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芒种时节小麦成熟,人们忙于在入梅前收割小麦。此处讲的就是芒种节气前后农民收麦时的农忙场景。此外,芒种节气过后,春花多凋谢零落,预示着花神退位,因此民间也有饯别花神的节俗。[9]
二.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写作特点
教材中涉及的节令诗都比较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而生动。虽然描写的节令并不相同,但是都描写了相应的节日或者时令所特有的风俗与物候。
1.写作手法:白描为主,借景抒情节令诗的描写相对应节令的物候和节俗,通常都使用白描手法,如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或是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都是直接描写物候和节俗,十分生动形象。此外,借景抒情也是主要的写作手法,不同的物候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正因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因此“路上行人欲断魂”;而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也都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抒感的目的,例如,“雨纷纷”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借雨天表达了对祖先的悼念崇敬之情。此外如韩愈的“绝胜烟柳满皇都”,巧用对比,但相对白描和借景抒情来说对比的手法出现较少。
2.修辞艺术:使用多样,相得益彰节令诗喜用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夸张、通感等,都比较常见,这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精湛技艺。A.对偶:整齐悦耳,凝练和谐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常见的修辞手法就是对偶,如律诗的中间两联均要求对仗,节令诗中这种手法也有,如苏词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句既朗朗上口,又起到了比较的作用,人的离合如月的圆缺,更好表达出对于手足分别、人生无奈的感慨。又如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这种手法。B.比喻:生动形象,文采斐然在节令诗中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用本体、喻体的有关文字,找出了事物的相似点,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如“天街小雨润如酥”,意思与“润物细无声”类似,但是以“酥”喻春雨,更能表现出春雨滋润万物、使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强大力量,正因为如此,韩愈的这首七绝就令人耳目一新了。C.夸张:借助想象,引起共鸣夸张也是节令诗中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适当的夸大需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杜牧的“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既能表现出阴雨不断使行人心情沉郁,更能表现出扫墓时的庄严而神圣。D.通感:感同身受,真情流露节令诗中广泛运用通感。通感又叫“移觉”,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如苏轼的词句“高处不胜寒”,使用非常精妙,有空灵蕴藉之感。[10]作者虽未曾去过天上,但是通过想象之语使人如身临其境,通感能表达作者与笔下人物同样的情感。
3.语言风格:典雅含蓄,通俗质朴中国古典诗歌历来注重典雅含蓄之美,通过描写景物,创造意境,为表达情感服务,节令诗也是如此。“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借这种浪漫想象之语,表达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一般来说,节令诗多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语言不夸饰雕琢,而是朴实平易,如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直言明说,今天读来仍然通俗易懂。
4.形式体裁:古体近体,诗词兼具教材中诗歌的形式多样,如《观刈麦》(七年级上册)是古体的乐府诗,《春晓》是五言古诗,因为近体诗不押仄声韵。《清明》(三年级下册)、《元日》(四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均为七年级上册)等都是近体诗,且都是七言绝句;《春夜喜雨》(二年级上册)是五言律诗。除了诗歌,还有词作,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七年级上册)。
三.研究古代节令诗的现代意义
学习古代的节令诗词,不仅与今天的中小学生语文学习有关,而且对现代的许多读者都有启发意义,也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1.拓宽学生与读者知识视野的意义
在节令诗的研究及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将文学的内容与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也会让同学们了解古代民俗的特点,甚至比较古今民俗的不同,这样就可以扩充语文教学知识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可谓事半功倍。同时,对于成人读者来说,在阅读这些节令诗时,因为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也能促进人文学科不同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文学民俗,都会加以了解,从而拓宽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
2.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当今现代社会,少数人重视物质财富,忽视精神生活,民俗节日的氛围不浓,逐渐式微;一些年轻人追究时尚,看重“洋节”,因此,保护传统的民俗节日迫在眉睫。学习节令诗词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能起到保护传统、传承文明的作用。这些节令诗词,有助于学生和普通读者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及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关于春节的诗句篇7
【关键词】诗眼;“钥匙”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如能从“诗眼”入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读者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诗眼进行鉴赏。
一、加深形象描绘
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则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这“直”和“圆”正是该诗的诗眼。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一句,前人刘辰翁评:“等闲星月,着一‘涌’字,复觉不同。”诗中“垂”“涌”二字描写明星低垂于广阔原野,江流涌动着白色月光,此情此景与诗中“危樯独夜舟”之“独”、“天地一沙鸥”之“一”完全交融,使诗人漂泊无依孤苦伶仃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关乎诗意精确
唐代大诗人杜甫,历来被视为锤炼字句的圣手。杜甫在《曲江对雨》中有一句:“林花著雨胭脂湿”,因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令后辈学人颇费心思,苏轼用“润”、黄庭坚用“老”、秦观用“嫩”、佛印用“落”补缺,都不及“湿”字下得精确,诗人乃写长安乱象,与色彩明快之“润”“嫩”不合,花在雨中,不一定就“落”,也未见得就“老(色暗)”,此处“湿”正为诗眼。再如齐巳咏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巳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传为佳话。其他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及无尽的想象空间。
三、营造诗词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给写活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句凭二字,情景交融,意境盎然。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关”字反衬了春意活跃,一个“出”字则表达了春色扑人的情景,让人感受到春天到来时杏花盛开的浓烈的生命活力,诗句蕴含着一种冲破压抑脱颖而出的意味,意境深远,韵味深长。再如《登岳阳楼》一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老杜妙用“坼”“浮”二字,对洞庭湖水势浩瀚广阔无边的景象作了精彩的描画,气势恢弘,意境深邃,为咏洞庭湖五言诗之绝唱。
四、瞄准词类活用
词类的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在锤炼字眼时也值得重视,往往以形容词的活用多。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红”、“绿”,活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与风雨联系到了一起,“老、”肥“经由形容词转成动词后,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诗眼”明“也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具有动感,化静为动,富有诗情画意。
五、体察精当修辞
辞格本身并无高下之别,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但就各种辞格相比较而言,在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则以拟人居多。诗人既”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王国维《人间词话》)。风月花草,在诗人、词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因而拟人的辞格被广泛采用,这些妙用辞格的地方往往正是诗人精心铸炼的诗眼。比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诗眼在于”知“字,雨本无知,因人而知,诗人同样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植入人之情感,用一”知“字写善解人意之春雨,顿生妙趣。
此外,夸张、通感等手法,在锤炼字眼时也常为诗人所瞩目。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该句中的诗眼为”咽“和”冷“,它巧妙地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日色“是视觉意象,“冷”是触觉感受,诗人巧妙地使视觉向触觉转移,相互交通,从而更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关于春节的诗句篇8
关键词:《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闻一多;“三美”
1 引言
不同于许渊冲先生的“音美”、“形美”、“意美”,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文章中提出的“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应当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强调“新诗格律化”,诗歌翻译带着“镣铐”来“跳舞”,该理论后被称为中国现代诗学翻译的奠基石。林徽因与闻一多同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两位诗人在诗歌的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因而本文选择从闻一多的“三美”理论来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歌的英译本,相信这样更为贴切,也更能表达出这首诗所孕育的内涵。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爱的赞歌,目前已有的译本共有7个,但究其内涵,笔者还是认为这是一首母爱的赞歌,故选择了黄新渠教授和赵彦春教授的译本,但这两位译者的文本表达和用词造句上都值得深究。
2 音乐美
“三美”理论中,音乐美是首要的。闻一多先生称,诗之所以能激感,引起共鸣,是因为格律,并在提出了带着“镣铐”来“跳舞”的要求,这里的脚镣指的便是――格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说过:“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必有过于前人者”和闻一多的“三美”相得益彰。在新月派看来音乐美是诗歌的血脉和声音,是不可或缺的。林徽因先生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句句都洋溢着音乐美,整篇诗歌朗朗上口,全诗一共19句,有12句押/an/韵,还有两句押/ang/,文中一共重复出现了11个“你”字,使用“夜夜”,“一树一树” 等叠词,不乏排比和倒装句式,使诗歌的格律更为灵动。
翻译这首诗歌的首要问题就是重现原文的格律。黄新渠教授的译文中多“d” “g”结尾的单词,使用“up and down”这样的词语,使译本朗朗上口。而赵彦春教授的使用了“day”“gay”“fay”等十一个发/ei/音的词作为韵脚结句,与原诗十二个/an/韵有异曲同工之妙。又使用了“are”,“tree”等有相似点的单词,以及一些以“delicate”、“hope”浊辅音结尾的单词,来做修饰,填补,完美展现了译本音律之美。
3 建筑美
闻一多先生的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节行之间要对称,均齐,他指出中国的文字――象形字,本身就能引起视觉上的共鸣。林徽因作为诗人和著名建筑学家,在她的诗歌中也巧妙的融和了这一身份。相比于闻一多诗歌过多拘泥于节行之间的齐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整齐中不乏灵动,全诗一共分为5节,除第一小节分为三句话外,其余四节,每节四句,字数大多在8字左右,但诗歌不局限于节段。
两译本的营造上则各有千秋,黄新渠教授的译本为营造诗歌的建筑美,将原文第一段的三句增译至四句,从而使译文分为5节,每节分为四句,每句话的翻译控制在6-8字左右,从而使整篇文章整体十分对称与整齐,也更符合闻一多先生所描绘的建筑美。而赵彦春教授的译本则更灵活,句式长短不一,每句字数在4-11字中间,但同时一些句式的表达上达到了与原文完全对称。但本文以该诗的第一小节为例:
原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黄译:I think you are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Sure, you are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Your laughter has lit up all the wind,
So gently mingling with the spring.
赵译:I say you are this world’s April day
Your giggle lights up wind from all around
Your spirit in the brilliance of spring dances a roundelay
4 绘画美
闻一多先生的绘画美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指诗歌中词藻的选用,他强调诗歌的语言得美丽又富有色彩,能带读者走进诗人的画面中。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林徽因用了大量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喜悦,用云烟、黄昏、夜月、雪、芽等一系列意象,以及鹅黄、嫩绿、莲白等明亮的色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轮美奂四月天景象。
这样的四月天画面,对译者的在用词造句要求甚高。诗中的“鹅黄”、“芽的嫩绿”两个颜色上,黄新渠教授用了“light yellow”和“budding green”,而赵彦春教授则按照原文选择了“yellow like a gosling”,“ greenness of a new sprout” 。“鹅黄”释义是,像小鹅绒毛的颜色。现在一般用“light yellow”。因而相比之下黄教授的色彩译本,既不失色彩与情感,也简洁明了,而赵教授的则过于执着与原文。同样在文中大量的意境的表达上,两译者的选择也各有特色。“笑”――黄教授用的是 “laughter”,释义为欢笑,哈哈大笑,着重于孩子的欢笑声而。赵教授“giggle”,则指的是咯咯的笑,指女孩谈论的笑容,看中的是母子之间的沟通时的笑声。再看“细雨”一词,黄教授用的是 “fine rain”指细雨,但会让人想到的是“及时雨,好雨”,而赵教授用的“drizzle”则指的是英文指的毛毛细雨,则更能展现那种细雨飘洒花前的景象。倒数第二句 “你是温暖,是希望”,黄教授用的是 “full of warm hope”,将温暖和希望合并成温暖的希望,但似乎与原文的表达有所出入,没有传达出作者的本意,但赵彦春教授译为the warmth and the hope,则更贴切,合理。
5 结论
通过黄新渠教授和赵彦春教授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译本对比可以发现,就闻一多的“三美”而言,黄教授在建筑美营造上更为符合原诗,而在音乐美上赵教授的译本展现了原文音乐美,实属难得,在绘画美上,这两个译本都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四月天,毋庸置疑,两位教授的译本都展现了原诗的“三美”。同时也能意识到,以闻一多的“三美”视角来看中国现代诗歌的翻译,尤其是新月派诗人的原作,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意识到译本的不足,“三美”更是完善中国现代诗歌翻译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
参考文献
[1] 陈敏姣.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语言艺术[J].文学教育,2012,(6)
[2] 段春红.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及其英译诗作的文体学分析[J].语文学刊,2015,(4)
[3] 蓝棣之.作为修辞的抒情林徽因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史地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4] 林徽因.林徽因文集・文学卷・附文[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关于春节的诗句篇9
唐代诗僧皎然有一首《和邢端公登台春望句句有春字之什》也是同头诗,诗曰:“春日绣衣轻,春台别有情。春烟间春色,春鸟隔花声。春树乱无次,春山遥得名。春风正飘荡,春瓮莫须倾。”这首诗每句首字都是“春”字,全诗有景有情,意境浑融,可称为同头诗的佳作。皎然为诗众体兼长,极于缘情绮縻,因此为时所重。本文所引之诗可见一斑。
同头诗也可歌咏时事。南宋初,民族英雄岳飞屈死风波亭,正直之士无不为之鸣不平。在民间流传着一首同头诗,诗曰:“臣飞死,臣俊喜,臣浚无言世忠靡。臣桧夜报四太子,臣构称臣自此始。”此诗写得十分诙谐,十分辛辣,通过几个有关人物对岳飞之死的不同反映,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枢密使张俊参与杀害岳飞,助纣为虐,听到岳飞被杀的消息当然很高兴;手握重兵的张浚虽主张抗金,但与岳飞有隙,闻讯心情复杂,作声不得;韩世忠为抗金名将,被解除兵权,被迫隐居,闻讯后虽不平,却又无可奈何;秦桧是杀害岳飞的主谋,***求荣,阴谋得逞急于向金邦首领金兀术报告;宋高宗赵构为坐稳帝位,纵容秦桧等奸贼杀害岳飞,以向金人献媚,名为一国之君,实为异邦之臣。诗中的“臣”字所指不同,内蕴十分丰富。
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第八回有三首同头诗。其一为“福”字诗,诗曰:“福星光耀世尊前,福纳弥深远更绵。福德无疆同地久,福缘有庆与天连。福田广种年年盛,福海洪深岁岁坚。福满乾坤多福荫,福增无量永周全。”其二为“禄”字诗,诗曰:“禄重如山彩凤鸣,禄随时泰祝长庚。禄添万斛身康健,禄享千钟世太平。禄俸齐天还永固,禄名似海更澄清。禄思远继多瞻仰,禄爵无边万国荣。”其三是“寿”字诗,诗曰:“寿星献彩对如来,寿域光华自此开。寿果满盘生瑞霭,寿花新采插莲台。寿诗清雅多奇妙,寿曲调音按美才,寿命延长同日月,寿山如海更悠哉。”全篇全是吉祥如意之语。
有人以联句(即多人各作一二诗句,组合成篇)的形式来作同头诗,也很有趣。如梁与古人联句:“秋月圆如镜(王步兵),秋风利似刀(萧郎中)。秋云轻比絮(梁),秋草细如毛(渚葛长史)”。此诗见于古记小说,所及之人应是作者虚拟的。不过从同头诗的觉度看,本诗还是写得不错的。
古人作诗,有时会将一个字重复地镶嵌在每个诗句中,这种诗被称为复字诗。有人将复字诗与同头诗混为一谈,就在于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二者虽都镶嵌同一个字,但同头诗所嵌字无一例外地要出现在句首第一字的位置上,而复字诗所嵌字则可置于句首,也可置于句中,也可在一句诗中重复出现。试看南朝梁代萧绎的《春日诗》,诗曰:“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夏愁春自结,春结讵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入。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是惜春时。”全诗18句都有“春”字,其中“春”出现于句首的有8句,出现在第三字的有7句(另有4句,“春”字在句首和第三字位置上均出现),出现在第四字的有3句。这与同头诗所嵌字一律出现在句首是明显有区别的。
关于春节的诗句篇10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思路;要点
古诗鉴赏包括整体鉴赏和局部鉴赏,其中“局部鉴赏”又包括“关键句鉴赏”和“关键词”(“题眼”“诗眼”“词眼”“关节”等)“鉴赏”。 至于具体鉴赏,则应在取“精心设计,灵活用笔”,“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怎样答”原则的同时,把握其基本思路要点。因为“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问题形式如何变化,都应以“基本思路要点”为依托。
整体鉴赏的基本思路要点一般如下。如果是详析,律诗一般分为两层(两联为一层)鉴赏或四联分别依次鉴赏;绝句分为两层(两句为一层)鉴赏或四句依次鉴赏;词,如果是长调一般分上片(阕)下片鉴赏或以句子为单位依次鉴赏,如果是短调(小令)则多以句子为单位依次鉴赏;曲,形式与词相似,可取词鉴赏法。可边赏析思想内容边体会表现技法和语言特点,也可先赏析思想内容后体会表现技法和语言特点;用语和形式可以参照“类型一”。如果是简析,常采取如是形式和用语:作品(运用某某修辞)描写了某某景象(描绘了一幅某某画面)或刻画(塑造)了某某形象(物象等),创设(渲染、点染、突出等)了某某意境(气氛、氛围、特点等),表现(衬托、烘托等)了作者某某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喜忧乐哀、爱憎褒贬性质主要取决于意境(景象、物象、形象等)特点(明暗、阴晴、冷暖、浓淡、广狭、远近、动静、圆缺、险夷、清浊、吉凶、美丑、优劣、高下、贤愚、善恶、好歹等);而后简点其主要表现技法(古诗常用技法含修辞手法和描写抒情法:比喻、比拟、夸张、双关、对比、对偶、借代等;借景【物】抒情,托物言情【志】,触景【睹物】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事言情,托物寓理,运用典故【借古喻今,以古自况,借古抒怀】,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点带【代】,小中见大,白描,象征、联想和想象等)和主要语言特点(常见为:清新、自然,准确、生动、形象,简洁、凝炼,平淡、质朴,平实、通俗,含蓄、委婉、隽永,明丽、优美,精工、典雅等)。此以杜甫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为典型以“示例”:
1.整体简要赏析
(示例) 简要赏析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和主要表现手法(含语言特点)
首联写“登楼”,点题 ,引领下文;颔联写(登楼)所见“洞庭景观”:触景生情。颈联写己——“感叹身世不幸”;尾联推人——“忧国忧民伤时 ” :即事言情。对仗工稳,动静结合;基调深沉悲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准确凝练,清新自然,等等。
关键句子鉴赏原则即“句不离篇”,思路要点、形式用语与整体鉴赏(简析型)基本相同,只不过更多一些鉴赏者合情合理的联想想象成分而已,可以说是“整体鉴赏的缩影”。
2.关键句(名句)赏析
(示例) 颔联为千古传诵名句,请赏析其意境特点及作用。
颔联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洞庭画面:浩瀚的湖水势将吴土楚地分割在一东一南,苍茫的水域仿佛天地日月星辰在其里日夜沉浮,突出了洞庭湖衔山吞河,涵天盖天,茫远辽阔,雄奇壮丽的气势特点,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抱负,为下文的抒情创造了苍凉雄浑的意境,成为千古绝唱,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异曲同工。
关键词(题眼、诗眼、词眼、关节等)鉴赏,或先指明关键字词,然后赏析;或提干已点明,按要求赏析。一般可通过如下思路步骤:(如果运用修辞,可点明“运用某某修辞”)结合所在语句甚至全诗思想内容,解说其含意(含象征意)——通过联想想象,合理放大其浓缩的意境(景象、物象、形象等)——根据意境特点推知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简点用语特点(参照“总体鉴赏”常见语言特点)。
3.关键词(诗眼)赏析
(示例1) 你认为全诗关节(诗眼)何在?为什么?
颈联中的“孤”是全诗的关节。“孤”语意双关,一言“舟’之孤单,一显”人“之孤独内心之孤苦,聚焦了诗人当时孤苦的处境和心境,为全诗感情基调所系,一语双赢,统摄全诗。用语精工准确,内涵丰富,言简意赅,一字写活,全诗生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春节的诗句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