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诗句篇1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去东流不复回。
3、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4、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5、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关于黄河的俗语举例:
1、说尽黄河只为水。
2、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3、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4、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5、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6、下黄河富宁夏。
7、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关于黄河的诗句篇2
“滔滔黄河”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前面我国河流水文特征和长江教学内容的延续和深入,也是后续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本节教材包括黄河源流概况,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综合治理,黄河上、中游的水能开发五部分。教材安排黄河水系***并配有5道读***题,帮助学生了解黄河源流概况。同时,教材还提供了“河水一石,其泥六斗”,“黄河凌汛”,“黄河断流”,“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材料及“地上河”示意***,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黄河,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水和谐,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但也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黄河对其沿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乃至关乎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黄河面临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堤溃坝,决堤溃坝的直接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根本原因在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因此,弄清“地上河”的形成原因,是治理黄河的关键。“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复杂,应综合考虑中游黄土高原的土质特点、植被状况、夏季降水特点以及下游地形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问题、归纳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八年级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较弱,所以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地上河”的成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和各河段的自然特征;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了解黄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和著名水利枢纽的分布;学会辩证看待事物;了解黄河现存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培养读***、析***能力;通过学习成果展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模拟,培养参与意识;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开展辩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媒体创设的古诗词意境,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治理黄河的案例,逐步形成人地协调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辩论黄河的功与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设计思路
作为黄河流经省区的学生,对黄河已有所了解,缺乏新鲜感,但对黄河缺少全面深入的认识。如何激发学生对黄河产生兴趣,怎样让学生对黄河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本教学设计巧设教学情境,以古诗词为线索,以多媒体为媒介,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核心,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主动学习、愉快合作、积极探究,在古诗词的熏陶下掌握知识和方法,从而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多媒体播放水势汹涌、涛声震天的壶口瀑布视频,并配诗朗诵“黄河颂”。
教师导入:古往今来,黄河以其磅礴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强不屈、永往直前精神的象征,因此成为古今诗人笔下赞颂的对象,今天我们就在古诗词的引领下来认识黄河。
设计意***:把学生带入黄河的教学情境中。以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以慷慨激昂的“黄河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学生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新课讲授】
1.黄河的源流概况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黄河源远流长、奔流不息的***片和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问题呈现:①黄河来自“天上”,最后奔流到“海”。“天上”指哪里,“海”又是指哪个海,黄河全长多少千米?②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流入海。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哪些省级行***区,接纳了哪些支流,上、中、下游又是如何划分的?
***片展示:“黄河水系” ***(课本P55***2-53)和“中国地形***”。
学生活动:读***2-53 “黄河水系”,自主完成上述问题,然后推荐一位同学到台前指***讲解黄河源流概况。
设计意***:通过壮观的画面和豪放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台展示学习成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其自信心和自豪感。
2.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状况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黄河惊涛拍岸、浊浪宛转的***片和刘禹锡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问题呈现:①“九曲”说明黄河干流的形状具有什么特点?仔细观察黄河***,看看黄河干流像哪个汉字?②“万里沙”说明什么?
教师承转:“万里沙”说明黄河含沙量大,黄河是不是自源头到入海口含沙量都很大?其上、中、下游有何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P55~56正文和P56阅读材料“河水一石,其泥六斗”,了解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片展示:黄河上、中、下游三个河段的水样标本。
问题呈现:山西黄河河务局小王分别在黄河上、中、下游三个河段采来三瓶水样标本,回到单位发现贴的标签脱落了,你认为这三瓶水样分别是取自哪个河段,判断理由是什么?
学生活动:根据对黄河上、中、下游水文特征的了解,判断三瓶水样分别取自哪个河段。
设计意***:由诗句加深学生对黄河形态和泥沙量大的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环境及水文特征。再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活学活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承转:为什么黄河中游的含沙量最大?
资料展示:黄土高原土质状况、地形状况、植被状况、夏季降水特点等资料。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然后由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设计意***:单凭教材对黄河水文特征的介绍,学生只知道黄河中游含沙量大,却不知其原因,所以只有补充黄土高原的有关资料,才能使学生理解后面“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
3.“地上河”的成因及黄河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师承转:这些泥沙是否都随着河水流入了海洋?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会带来什么结果?
资料展示:“地上河”示意***及历史上黄河决口、洪水泛滥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灾害的***文资料。
学生活动:根据“地上河”示意***及黄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探讨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及容易造成的危害。
设计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由因及果,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承转: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描绘了黄河源远流长、奔流不息的气概,没想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黄河下游真出现了水从“天上来”(“地上河”)的情景。李白还有很多描写黄河的诗句,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站在险峻的华山之巅远眺黄河的***片及诗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展示黄河凌汛***片及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教师引领:前两句原来是说诗人站在万仞之上的华山绝顶,远眺数千里外的盘曲黄河,细曲“如丝”,以此来反衬华山的高峻入云。可是现在的黄河下游真的出现“如丝”现象,这就是黄河下游的断流。后两句诗是李白以路途艰难比喻仕途艰难,这绝不是李白的夸张,黄河确实存在“冰塞川”现象――黄河凌汛。你知道黄河出现断流和凌汛现象的原因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件中有关“黄河断流”和“黄河凌汛”的***文资料,探究断流和凌汛发生的河段及原因。
设计意***:由诗句“如丝” 和“冰塞川”,引出黄河的“断流”和“凌汛”现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提取、加工及总结的能力。
4.黄河的水能开发
教师承转:李白不愧为“诗仙”,他还有不少有关黄河题材的诗句,如“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b转秦地雷”。
情景创设:多媒体展示黄河触天动地、浊浪翻滚的***片和诗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b转秦地雷”。
问题呈现:这两句诗描写黄河水流湍急、气势磅礴的雄姿,由此可以得知黄河蕴藏的水能资源。假设你是水电站建设专家,应该把水电站建在黄河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开发黄河的水能资源?
学生活动:在黄河水系***上标注(提示:河流水能的蕴藏量取决于河流落差和河流水量),然后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流域水系***”,让学生从地***上找出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主要水电站,印证自己的结论。
设计意***:通过诗句和背景渲染黄河汹涌澎湃、惊天动地的气势,增强学生对黄河水能资源丰富的感性认识,领略黄河气势磅礴的风采。采用角色模拟,增强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5.黄河的综合治理
教师承转:黄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她就像一位无私奉献的母亲,默默奉献着她的一切,故称之为母亲河,可有人说它是害河,你怎么评价她?
学生活动:***思考后进行辩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设计意***: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和辩证观点。
教师总结:千百年来,黄河之水哺育着中华儿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她是伟大的母亲河。可是,由于人类的贪婪自私和岁月的流逝,现在母亲河伤痕累累、不堪重负。她的头发变得稀疏,血液粘稠度增加,贫血,下肢动脉容易破裂(多媒体展示***片:上游的草场退化、中游的水土流失、下游的断流、下游“地上河”决堤泛滥)。
问题设计:母亲河为我们默默奉献着她的一切,现在母亲河老了、病了,人类应该如何拯救苦难的母亲河?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讨论,每组针对一个“病症”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设计意***:将黄河比作母亲,拉近学生与黄河的距离;将黄河出现的问题比喻成各种病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综合治理黄河的措施说成拯救苦难的母亲河,教育学生学会感恩。通过探究治理措施,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关于黄河的诗句篇3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前言】
《太原早秋》是唐代诗人李白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注释】
太原:即并州,唐时隶河东道。
岁落:光阴逝去。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书编》:“大火,心星 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故国:家乡。
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翻译】
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赏析】
作者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即所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宋诗醇》)。后半反复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原因在于诗人措辞设喻之新奇巧妙。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诗人)虽身在异域他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月亮代表我的心”啊;可是当我梦醒之后,我“心飞故国楼”了。这里,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这一联两句在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关于黄河的诗句篇4
一、从内容看,第一节是朗诵词,是全诗的序曲部分。主体部分一开始便展示了主人公登高纵目的形象。这样开头,既借以起兴,又为全篇壮阔、热烈和深沉的意境确立了基调。这一段中,诗人以大全景式的画面描绘了黄河的雄姿。一个领字“望”,有俯瞰之势,雄浑而辽阔。诗人不是静止地描绘黄河的景观,而是从大处落笔,巧妙地运用隐喻手法,以“奔向”“掀起”“结成”“劈成”几个响亮有力的词,一气贯通,将黄河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作了宏大的描绘,展示了古老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弘壮观。这一段对黄河景象各个侧面的描述,为音乐语言的描绘提供了充分想象和抒情的基础。
进入第二段,首句是“啊!黄河!”的赞语,三字一顿,文笔跌宕,道出了无限感慨。从上下段关系看,这一句既承接了前一段内容,又领起下文,并推进一步,由前一段的赞叹激起感叹。诗人一往情深,以驰骋的想象,缅怀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演绎!
深沉的感叹,概括的点染。第二人称“你”的出现,更添亲近自然之感。从内涵上看,更是深入底蕴,揭示了黄河的伟大所在。一切理语皆情语。这些词句昭示我们:伟大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坚强不屈的,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夺取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黄河,母亲河,便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啊,黄河!你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惟其伟大而崇高,更加昂扬而高亢。
诗人于热烈的赞颂中,完成了对黄河的英雄形象的展示。这里,由黄河的雄姿,追溯祖国的文化,由对景物的铺写,进入到对民族精神的颂扬,艺术构思向前发展了,语调笔锋也发生了转折。这正体现了歌词艺术的流贯和变化两大特性。流贯使主题单一、纯清;变化,则使内容丰富、生动。
第三段,“啊!黄河!”的赞语第三次出现,是歌者心潮的激烈迸发。从作用上看,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形成和谐、工巧但又纵横有力的结构美。接下来,歌词照应第一段总写全景,再现了黄河的雄姿,同时,化实为虚,使母亲河的深厚、博大的情怀得到升华。这是无限深情的臂膀,这是无限温暖的胸怀,与前段“摇篮”的比喻相呼应,母亲的形象美感大大增强,诗人的感情在母亲形象的激励下达到顶点,禁不住以呼告的方式,表达出我们要做无愧于黄河的儿女,要像黄河那样伟大坚强,要具有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念。
黄河巨人的形象,以其豪壮的气魄和不可阻挡的力量,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黄河颂》这篇作品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深刻表现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斗志和高涨的抗日情绪,表现了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时代精神。
关于黄河的诗句篇5
关键词: 《将进酒》 导语设计 表情朗读 问题设置 适当总结
《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是李白歌行体诗歌的代表作,也是学生很感兴趣、很喜欢的一首古诗,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深入理解。带着这个目的,我设置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导语设计使学生迅速“入题”
导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本课特点和李白的身份地位,导语设计如下: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导语过后适当解题介绍作者及背景:《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消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二、表情朗读使学生迅速“入境”
“境”,指的是环境,就是说要知道作者在诗中写的是什么。即读懂诗词的字面意思,在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像,并把自己置于***像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通过自己的语调表达出那种环境,营造出诗词中的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关于我的经验》中写道:“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师。”由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用教师的范读感染学生,引生入境,让学生在诵读生中体味李白的豪放。
三、问题设置使学生迅速“入情”
诗人追求对外部事物的机械再现不是他们的终极目的,想透过字里行间表达他们的某种情感才是其写作意***所在。读诗的人,只有把这种情感读出来,才能真切地让听者领悟到这首诗词的内涵。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我设置了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把握诗人的感情: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悲欢愤狂。
1.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之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2.“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同样是人生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3.“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些结***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强化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伏笔。
4.“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四、适当总结使学生迅速“入神”
“入神”就是在“入境”、“入情”的基础上把自己对诗词的某种共鸣加进去。这样读出来的诗词就不仅仅是情感的再现,更是情感的扩充和升华。这样展示的效果是具有震撼力的。应该讲达到“入神”之境的要求很苛刻,它需要的是对诗词的深层体会,更需要人生的积累和体验。因此我要求学生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纵情读文,读出你心中的李白。
为此设置如下问题:(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2)诗人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明确: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3)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明确: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4)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之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豪放杰出,用词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通过课堂上这样层层深入的展开,师生共同领会李白这首千古名篇的魅力。
五、五分钟朗读体悟
这是整个课堂重要的五分钟,也是整节课中“留白”的五分钟,学生在投入感情的朗读中,对诗歌的把握将更到位。
关于黄河的诗句篇6
【关键词】古文教学 培养 形象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古诗占有不少的分量。从中年级起,每学期都有好几篇古诗。但目前古诗的教学效果还不理想,有些教师只管从表面词句上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顾死记硬背,对课文的内容理解肤浅。结果教师尝不到古诗的教学乐趣,学生也觉得索然无味。这就不能达到我们教学古诗的目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置身于诗的意境之中,从而收到高度的感染效果,获得高度的艺术享受和美的熏陶,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用。在此,我根据近年来对古诗教学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从文字入手,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必须从疏通文字人手,过程中,词义在不断演变,存在着古今因为汉字在历史发展的如《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古义是“因为”。《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古义是“奔跑”。《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的“危”,古义是“高”。再如《示儿》中的“死去原知万事空”,《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以及《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这三句中的“空”,依次作“尽’,“天空”和“空旷”、“幽静”解。我们在教学中,对这些古今义和多义词,必须向学生解释清楚。否则,学生对这些诗句就无法理解。
二、开拓思路,启迪灵感,培养形象思维
在学生获得许多思维信息的基础上,我们要注意去开拓他们的思路,启迪灵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1.善于利用形象思维的材料
在教学中,要通过***形或形象性的语言,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如《登鹤鹊楼》中,引导学生想象“傍晚的太阳”时,可以通过直观题***和形象的语言,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看到自然景物、想象到:一个盆样大的太阳挨着西边的天,慢慢地落下去;太阳的余晖,把大半个天空、土地和河水染上一层绚丽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那色光不断地变幻,极为美妙。所有这些想象,构成了一幅形象鲜明的傍晚落日的壮观***景。
又如引导想象“滚滚滔滔的黄河”时,三年级学生对“黄河”的模样是陌生的。因此,要利用插***和地***,给学生简要介绍一下黄河,描写黄河的宏伟,引起学生形象思维。还可以用夸张形象的语言,发“黄河脾气最暴躁,不高兴就咆哮,无风要起三尺浪,有风浪头百尺高。”启发学生对昔日的黄河进行形象思维,想象诗人登楼看到黄河波浪翻滚,奔腾不息,向东倾泻的情景,进而去理解诗人好飞腾的联想――“黄河入海流”,体会黄河水朝向大海奔流而去的磅礴气势。
2.创收情景,诱发想象
创设情景,诱发学生想象,是培养形象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充分运用直观形象的语言,把从古代到现在;昨天到今天,外地到身边的实际事例,进行形象比较。创设情境时,可以通过吟诵,充分显示古诗的音乐美,把学生引人诗的意境,细细地体味诗中的深刻含义,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教陆游的《示儿》时,可以一边用手指轻轻地敲讲台,一边用缓慢、婉转、深沉的语调入境,特别是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感情,如余音缭绕,久久地在学生脑海中回荡。同时,在教师那种缓慢的声调中,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去思索,去体会,从而进人诗的意境,被诗人的情感所激动。
3.展开想象,扩大视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家们之所以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因为他们有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力和广阔的视野。教课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扩大他们的视野,让诗的意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完整鲜明的***画。要根据古诗的内容,沿着诗的感情发展线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诗的内容通过语言描述形成鲜明的画面,使之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有些古诗形象没有充分显露,更需要抓住诗人在语言描述中所暗示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想象,以求得对古诗内容的完整理解,从而充分感受古诗的形象美。
三、集中思维,构成形象画面,置身诗的意境
在扩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之后,就要引导学生集中思维,使诗画意在学生脑海中构成一幅完整鲜明的***画,使学生置身于诗的意境,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登鹳雀楼》时,诗的前两句,写北国山河。第一句写太阳落山,是从天写到地;第二句写黄河入海,是从西到东。在学生获得充分的想象后,我们就要引导他们集中思维,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一幅天地开阔,山河壮丽多姿的***景以及诗人对北国山川的热爱和赞美。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在他所描绘的“***景”里,构成了一个有景有情的完整画面,这就是诗的意境。
四、反复朗读吟诵,激发感情共鸣,获取艺术享受
关于黄河的诗句篇7
1、文学常识:
①《黄河颂》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谈》等。
②《最后一课》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③《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作者李大钊。
④《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现代作家。
⑤《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汉乐府中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同被誉为“乐府双璧”。
2、注意下列的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巅diān 澎湃péng pài 狂澜lán 屏píng障 哺bǔ育 踱duò步 赚zhuàn钱
哽gěng住 祈qí祷dǎo 气氛fēn 崎qí岖qū 阻抑yì 一泻xiè万里 炽chì痛
嗥háo鸣 谰lán语 镐gǎo头 污秽huì 默契qì 机杼zhù 可kè汗hán
鞍ān鞯jiān 辔pèi头 溅jiān溅 啾jiū啾 柝tuó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2)惟闻女叹息 惟:只。 (3)愿为市鞍马 市:买。 (4)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5)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6)著我旧时裳 著:穿。
(7)双兔傍地走 傍:靠近,贴近。(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 (9)万里赴戎机 戎机:战争。 (10)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4、通假字。
①“帖”通“帖”②“火”通“伙”
5、《木兰诗》
⑴默写名句。
①写木兰出征前的紧张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思念亲人: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③行***之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描写***营苦寒生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⑤表现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⑥木兰淡泊名利: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⑦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⑧木兰替父从***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⑨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⑵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点拨:重点理解“但”“闻”“溅溅”等词语。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点拨:重点理解“戎机”“度”等词语。
③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点拨:重点理解“傍地走”“安”等词语。
④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做官。 点拨:重点理解“问所欲”“不用”等词语。
6、课文内容把握
①《黄河颂》在题裁上是一首颂诗。诗人光未然座位时代的歌手,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他为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②《最后一课》通过小弗朗士在最后的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与感受,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③《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④《土地的誓言》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恋之情,表达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⑤《木兰诗》叙述了农家女女扮男装替父从***,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二、单元能力要求:
1、在反复朗读中领悟语句的意蕴,进而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2、揣摩精彩的语段和关键词语。
3、学习语言的技巧。
①直白抒情。如“啊!黄河……”
②特殊句式的使用。如《木兰诗》中的互文“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顶针“***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三、其他归类。
1、关于黄河的名句: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学习总结。(王之涣《登黄鹤楼》)
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课外古诗词:
①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②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③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④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⑤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关于黄河的诗句篇8
千里江南,处处都是莺歌燕舞,处处都是绿草红花,相互映衬着。南朝一共修建了大约四百八十座寺院,现在又有多少存在于这烟雨之中啊?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说课稿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古诗词说课稿一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片 借用***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古诗词说课稿二
师:谁来读一读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生读《江南春》。)
师:由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江南。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景色非常美丽。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生:我想到了山上的小树披上了嫩绿的颜色,遍野的油菜花全部开了,金黄金黄的。”
师:哦,在你心目中,江南的春天是这样的美。是吗?还有发表的吗?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唐代的诗人杜牧的作品,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能不能将它读正确读流利。(生开始读。)
师:有人说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这样一首诗把标点符号,题目都算进去,总共的字数是——35。可是,这35个字组成的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练,意思很丰富,你能读懂多少呢?它里面的一个词可能要用一句话来解释。下面请你试着解释解释。(生自学,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师:现在我们来看,题目不用解释了,剩下的你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都可以来说。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生:五百座的。
生:在南朝修建的几百座寺庙中还有多少座存在在这烟雨之中呢?
师:你说的是几百座,他说的是大约四百八十座……
生:大批佛教寺院。
生:这四百八十寺不是真的这么多,是夸张。
师:其实也不是夸张,是虚指。据我掌握的资料表明,南朝时候建造了五百多座寺院,这里的480其实是大概的数字。所以刚才有同学用大约,有同学用大批,有同学用几百,这些都是可以的。
师:那么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意思是?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建造了480座寺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南朝的意思吗?
生:一个朝代。
师:南朝是一个朝代。
师:是什么时候的一个朝代呀?
生:宋、齐、梁、陈。
师:对,宋、齐、梁、陈这四个王朝总称南朝。现在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干吗要说南朝呢?
生:干吗不叫北朝呢?
师:是呀,为什么呢?
师出示资料:
从公元420年至589年,在我国长江以南先后存在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师:读完,你明白为什么是南朝了吗?
生:是因为这些朝代都是在长江以南。
师:大家都懂了吗?现在,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诗是精练的语言,就南朝这个词语就有这么丰富的意思,这是精练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精练的句子。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
生:最后一句我来解释。有多少楼台存在在这烟雨中。
师:楼台是指什么?(生说不上来,示意和上句联系起来理解。)
师:楼是——楼房。
师:楼是楼阁,台是亭台,联系上面的寺院,其实楼台就是指——寺院。
师:整句意思是?
生:长江以南的寺院存在过,过了这么多年。
生:烟雨中就是说没有了。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寺院都没有了,可春天依然存在!
师:我看到过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这么多的寺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另一种是说有多少座寺院隐没在烟雨中。两种解释,你赞成那一种?选哪一种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理由。大家来看,我们将诗的下面两行理解了,那上面两行你理解吗?
师:上面的两行中有什么不懂吗?
生:酒旗风不懂。
师:酒旗与风分开来解释。酒旗是什么意思。(大家乱说,气氛有些乱。)
师:以前啊,酒家门前都挂一面旗帜,上面写这酒字,大家看书上有***呢!看一看。酒旗其实是一个招牌。它是用布头做的,看到这样的旗帜,我们就知道这里有酒喝,有酒店。哦,以前叫酒家,还不能叫酒店。你想啊,以前喝酒的地方,一般是在自己家里开的,所以叫酒家。
生:酒吧。
师:还酒吧呢,什么网吧、书吧、氧吧,等等都是现在才有的。记得还有首诗中曾经提到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估计诗的作者没有看到酒旗,所以就向牧童借问。现在我们来看,酒旗风是什么意思呢?
生:酒旗在风中摆动。
师接:好象是在招引客人。过来过来,喝点酒吧!(众笑)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绿映红
师:由绿你想到了什么?
生:绿柳。
生:绿叶映衬着红花。
师:你由绿想到了绿叶,由红想到了红花。你理解映就是映衬的意思,很好!
生:绿树和红花互相映衬
生:在辽阔的绿地上,隐隐约约露出几朵红花。
师:绿映红,其实我的理解是绿草和红花,绿叶和红花都可以。绿树和红花好象不太和谐,这三个字妙在这个映字上,光有绿草或者光有红花我们都不觉得很美,只有两样在一起相互映衬才感觉到美。现在还有不理解的吗?
师:有的同学不理解莺,其实莺是一种鸟。莺啼就是黄莺在啼叫,如果用拟人的手法来说,可以说成——黄莺在唱歌。对了,还有一个成语叫莺歌燕舞呢。多美呀,黄莺和燕子都是美好春天的象征。
生:我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是莺啼千里,而是千里莺啼呢?
师:如果是莺啼千里那就是说莺的歌声传遍千里了。(众笑。)
师:那么千里莺啼是什么意思?千里怎么解释?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夸张。其实不然,这个千里就是指江南。
师:这个千里就是指千里江南,可是诗中为什么不说江南莺啼而说千里莺啼呢?这个千里有什么奥妙吗?
生:千里,千里马。
生:千里是到处。
生:江南有千里那么大。
师:千里其实就是指江南的每一个地方。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江南呢,而用千里来代替?
生;这样是为了诗中的词语与题目不重复。
生:这样写出了江南的大,而江南两字我们感受不到大。
师:有道理,你们说的其实就证明了诗是最精练的语言。
师:现在我们来看整首诗,你能解释这精炼的诗句吗?自己在下面好好说一说。
(生练习)。
师:我请两位同学说。
生:千里江南,处处都是莺歌燕舞,处处都是绿草红花,相互映衬着。南朝一共修建了大约四百八十座寺院,现在又有多少存在于这烟雨之中啊?
师:很好,前面两行还是写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怎么到了后两行感觉不是写春天了,前面两行是写眼前的春景,后面两行写的是什么呢?——以前的。
我们来看,杜牧(803年-853年),而南朝(420年-589年),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在说南朝,也就是说几百年前的朝代了。说他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他到底在想什么呢?现在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可是又想到南朝修建了那么多的寺院,啊,题目是江南春,怎么写着写着春景不写了,倒写起什么寺院来了呢?
生:春天是永远不会变的,不会今年来,明年不来了。
师:不会今年美丽,明年不美丽了。
生:南朝修建了那么多寺院,但是它们却经不起岁月的考验。
师:同学们,是呀,南朝时候的皇帝和大官大多信佛教,于是修建了许多寺院,为什么修建这么多寺院呢?原来是他们以为寺院可以保佑他们的江山永远坚固。(众笑)南朝的皇帝过着奢侈的生活,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所以,从420年到583年这短短的163年间光朝代就换了四个。杜牧心里想,你看看你们修了这么多寺院难道可以保佑你们的江山吗?杜牧想说什么呢?
生:杜牧想对皇帝说修建寺院还不如多关心关心老百姓。
师:是呀,修建寺院希望佛祖保佑江山永固,还不如想办法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有了小家庭的牢固,才可能会有大国家的牢固呀。
生:皇帝呀,你只知道修建寺院,难道你不留心身边的美景吗?现在的大自然中到处是美丽的景色,难道你不知道欣赏吗?
师:皇帝,大官们都应该来欣赏大自然的美,这美就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关于黄河的诗句篇9
读懂古诗,第一关便是语言文字关——读通古诗,字音准确。这需要提前安排学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利用注解或工具书读通诗句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春望》一诗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分小组互帮互学,读通读顺课文之后,借助注解,疏通诗句,对实在不能理解的词句做好记号以备共同探讨;然后通过反馈,对“抵万金”“烽火”等一些历史文化意蕴较为浓重,学生普遍不解的语句进行集中讨论、释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突出了释义的难点重点,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二、善于联系古诗背景,理解诗意。
有些诗句从字面意义上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这时我们需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意***,从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手法中、象征意义中去理解“言外之意”,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如教学《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我设疑:“为什么作者一开篇就写到自己所看到的凄凉景象呢?”学生沉默时,我加以点拨:能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说吗?学生立刻恍然大悟,于是纷纷举手发言: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Q(45*2。15(1,1)-W〗望》。通过联系,学生从而体会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诗的深刻意蕴,联系社会背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读解能力。再次朗读这句诗时,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依托情境渲染,感受诗情。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诗歌又是情感的艺术。若不能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只能算是学到了些皮毛。诗情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展开的想象。俗话说“情由境生”,情境的创设,气氛的渲染,可以激活学生脑中的表象,活跃想象,从而拉近与古人之间的距离,利用多媒体课件更能有效地辅助这一教学。《春望》一诗寄情于物、托感于景,感情沉郁,感受颇为不易。为此,教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我播放了殷承宗的钢琴曲《我们是黄河泰山》的VCD片。那雄浑的音乐,那黄河汹涌奔腾的壮观景象,以及黄河边上山岳耸峙的巍峨,无不让学生感动。在教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影像,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诗人苦闷地在门口等待家书的到来。”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梳理头发时,头发白了许多,头发脱落得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了。”还有的说:“国家***治不稳定,老百姓的日子不太平!那些失散的亲人何时才能相聚呢?”在这些想象描述中,读者与诗人的心贴得是多么近呀!这就是以情感为纽带进行教学所具有的魅力。
四、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关于黄河的诗句篇10
古希腊人用月桂树编成冠冕,赠与英雄或诗人,表示对他们的最高敬意。英国自詹姆士一世起用“桂冠诗人”的称号封赠著名诗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人们崇敬诗人,虽没有桂冠之赠,却也有自己独特的赞誉方式,其中以诗人的佳作名句为“雅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
最早以诗得号的是唐代诗人郑谷和崔珏。郑谷有《鹧鸪》诗著名,崔珏以《咏鸳鸯》三章脍炙人口,于是一个被称作“郑鹧鸪”,一个被唤为“崔鸳鸯”。晚唐还有赵嘏因“长笛一声人倚楼”一句出色。诗人杜牧号之“赵倚楼”;许棠以《洞庭》诗工,得名“许洞庭”。
宋代词最为兴盛。词人张先当时很有盛名。宋祁很欣赏他的词,前往拜访,先让家人传话说:“尚书想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张先在屏风后高声问:“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吗?”于是相见甚欢,他们所咏的都是对方的名句。
张先名句多,称号也多,《古今诗话》载:有人问他,人家都叫你“张三中”,就是“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他说:“为什么不叫我‘张三影’呢?‘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这是我平生得意之句!”其实。世人欣赏他“影”字用得妙的,据《高斋诗话》载,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都广为传诵,因此称他“张三影”。
在宋代,文人之间还经常以诗句互相戏谑,以诗为号的佳话便渐渐多了起来。梅尧臣曾在范仲淹宴席上赋《河豚鱼》诗:“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满座交口称赞,以为绝唱,遂称梅尧臣为“梅河豚”。贺铸也是因作《青玉案》词,“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精工,得“贺梅子”一号。
明朝袁凯未仕时谒杨维桢,见几上有咏白燕诗,觉体物不工,杨不以为然。第二天袁凯呈上自作,有“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之句。杨阅后大加赞赏,连书数纸,一时袁凯被人誉称为“袁白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黄河的诗句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