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人才培养篇1
[关键词]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
高等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学生在学制内通过与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达到我国教育方针指导下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功能系统。它具有目的性、时间性、特色性、结构性、系统性等方面的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际医药模式的变化、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ISUME)的提出以及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监控力度的加大,传统的医药行业也正酝酿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步入,对医药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高等医药教育几十年来在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进展。但面对时代和医药产业发展对创新的要求,如何从源头培养面向产业的应用型医药人才,是高等医药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目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三段式”,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种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结构不合理;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等问题,而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异也是瞬息万变。因此,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医药人才的需求。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上来,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观念。
二、构建新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现代教育理念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的医药卫生人才
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医药人才。
1.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厚基础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一是要培育特色医药专业,突出医药学等优势学科;二是形成涵盖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医药专业体系,在重点建设医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利用基础学科优势,调整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融入医药信息、生物工程、医药管理等专业课程,以医药专业相关领域为重点,做到医药专业与相关专业协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批高新技术诊疗设备和信息技术应用医疗卫生服务的出现,同时制药工业、卫生公共服务等产业亦迅猛发展,给医药学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只有转变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学科交叉,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的医药专业体系,努力培养具备扎实的医药卫生专业知识及深厚的医药基础专业的厚基础人才。
2.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与区域经济相对接,在专业建设上贴近市场,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学校首先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良好的医药学科优势,通过不断地培育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使之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体系。高等医药院校要注重根据区域社会经济与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从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适应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等全方位进行探索。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品牌,从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出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从各方面提高对教学的支持力度。高等医药院校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加大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建设各级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强化产学研基地建设。同时,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推行多层次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3.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新理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综合教育的理念,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人文学科充分的保证,在教育体制上尽快实现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人文教育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构建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打破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教育的阻碍,建立起一种灵活的、具备生命力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专业设置按照扩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和重组,紧密联系社会人才需求,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专业体系,落实医药卫生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充分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随需而变,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特色(方向)课等5大平台的大平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现场教学、实验室开放和社会实践五个层次组成,这五个层次既相互***,又互为补充,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学校培养的学生始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医药院校要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实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段涛,杨国柱.浅议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创业月刊,2007,(8).
[2]王英文,王忠.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思考[J].理论界,2006,(2).
[3]平,牛晓静.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4).
医药人才培养篇2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教育;中医药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创新和传承的重要基地。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就其历史原生态而言,中医药学是一门人文主导型的经验性学科。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学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优秀的高级中医药人才须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中医药学的人文特质,突出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和亮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中医药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国古代天人文化、人文文化和大一统文化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突破点。
一、中医药文化的提出与素质教育的关联
中医药文化的概念是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被确立的。会议将中医药文化的定义解释为:中医药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1]。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广义的说,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来说,是指中医药行业独有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文习惯。
中医药学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精神和伦理道德,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不同于西方医学,其工作对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2]。
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来说,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涵在中医文化中大都有所反映,甚至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思辨原则和重要的***法则。所以,中医药文化从本质上讲,是构成中医学的母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同于其他任何文化的民族文化体系;从功能上讲,是传承中医药学的载体,承载了中医药学数千年的文明史、光辉史,更是世界人民的医学财富。
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一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在中医药文化之中讲究“辨证论治”,学生素质教育讲求的是“因材施教”“天人合一”的中医药文化的观点,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时也是十分注重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如此看来,中医药文化中的许多观点与素质教育对学生培养的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学生在中医药文化的感染下能够更充分的将素质教育的目的内化,并从更深层内涵之中将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营运到学生的“精气血脉”之中。结合素质教育强调的要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文化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多面和过硬的能力、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们就能更好地继承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并以“启古纳今”的精神完善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中医药文化教育是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
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历史已半个世纪。时至今日,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日趋成熟。中医药院校在着力中医药现代化的同时,有必要对办学的理念进行反思。高等中医药教育应当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强化中医药文化教育。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发生、发育和发展的思想母体和动力源泉。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与人文的成功交融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特质。在世界医学史上,许多文明古国都有过自己的传统医学。但是,历尽几千年的沧桑,目前硕果仅存,并且承传不绝的只有中医药学。中医药学之所
以能够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其有合理的存在价值,是因为其具有先进文化的合理内涵。中医药学是中国对人类知识宝库的最辉煌贡献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蕴涵着许多原创性的宝藏。中医药学的价
值和生命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所看重。
(二)中医药教育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
广义上讲,大学是典型的文化机构。大学教育承载着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高等中医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理应成为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传承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神圣使命,而创新中医药文化则是中医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药学要继承、创新,中医药院校要发展、强壮,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不容忽视。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市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在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
三、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关系探讨
(一) 中医药人才培养目前所面临的现状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的中医药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中医药文化教育减少与削弱的问题。学校存在重视专业业务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重视西医学习,轻视中医学习;乐于亲近西方时尚文化,久而疏远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由此可见,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重视中医药文化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二)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实践
针对中医药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我校在中医药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从新生入学伊始,我院就制定了形式多样、内容详尽的入学教育计划。把加强中医药文化熏陶,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巩固专业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多层次-多领域地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利用参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药用植物园,观看《情铸医魂》等励志录像,邀请专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开展“叩开中医之门”系列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中医药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中医专业的热爱,教育学生以继承发扬中医药学,丰富现代医学,弘扬和发展我国特色医学为己任。
(三)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丰富高等中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的,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中医药理论。或者说,中医中药的理论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纵观中医药学发展史,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医药学在历朝历代中都在进行当时的“现代化”,所以,中医药学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是以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地理、数学、天文、***事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新时期的文化发展要求传统文化进校园、弘扬民族文化,而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文化知识和人文底蕴,其思维模式还具有一定的临床实际意义。在医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的传统医药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新时期融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不仅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中国文化地位和价值,而且也是在促进医学学科更快更好地发展[3]。
2、树立大医精诚风范,培养中医药人才高尚职业道德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历代医学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仅编写诸多医学书籍传承中医药知识,还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医德医风。以孙思邈“大医精诚”为核心的中医药人文精神与行医理念是中医诊疗服务的基本准则,也是当今医疗服务者所应遵守的基本准则。“苍生大医”的最高境界是“无欲无求”,“恻隐之心”是医师的灵魂,“至亲之想”是行为准则。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应当具有爱心、耐心、诚心、慈悲同情之心,感同身受;应一心一意地救治患者,没有其他私心杂念;对待所有的患者应该像是对待自己的“至亲”一样,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应当不畏艰辛,不***名利,不避风险,要有尽善尽美和至真至爱的情怀,亦是当今行医者应具有的风范。
“医者,仁术也”,医学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生命学科,医生不仅需要有过硬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精湛的临床诊疗技术,更要具备“仁爱”的人文思想,只有精诚仁爱才能成为大医,才符合21世纪“生物-心理-社会”的人性化的医学模式。现代医疗工作者应当是“仁”与“术”的结合,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中医药学有关医学仁爱思想理论,对于在新时期培养具有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体系的综合医学人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长远的现实意义[3]。
(四)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结合的途径与方式
中医院校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应是多层次,多途径的。在学校层面,要在办学理念、办学方针、指导思想上突出中医药特色。要努力营造中医药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熏陶。在教师层面,中医院校教师的表率作用可以说非同寻常地重要。教师对中医药文化的看法、观点,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态度。要对教师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教育,要强化教师对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认识,师的思想。来自非中医院校的教师要自觉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了解中医药文化。在学生层面,要在教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上,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渠道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文化教育可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在课程体系中,应创造性构建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文教学模块。如中国语言文学、中国传统哲学、中西医学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等。开展第二课堂(课外)教育,开设古诗鉴赏、易经讲座,组织书法、戏曲、中国画和武术社团,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等。
中医中药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理念、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基于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定会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信念的大学生,形成综合素质,塑造复合型人才起到极大地推进作用。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要大力强调中医药文化教育,只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激发学生对中医药学的赤诚之爱,才能促进中医药学的光大发扬,才能完成创建中国特色新医药学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卓然.中医药文化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J].中医教育,2010,29(6):54.
医药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
高等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学生在学制内通过与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达到我国教育方针指导下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功能系统。它具有目的性、时间性、特色性、结构性、系统性等方面的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际医药模式的变化、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ISUME)的提出以及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监控力度的加大,传统的医药行业也正酝酿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步入,对医药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高等医药教育几十年来在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进展。但面对时代和医药产业发展对创新的要求,如何从源头培养面向产业的应用型医药人才,是高等医药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目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三段式”,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种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结构不合理;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等问题,而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异也是瞬息万变。因此,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医药人才的需求。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上来,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观念。
二、构建新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现代教育理念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的医药卫生人才
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医药人才。
1.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厚基础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一是要培育特色医药专业,突出医药学等优势学科;二是形成涵盖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医药专业体系,在重点建设医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利用基础学科优势,调整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融入医药信息、生物工程、医药管理等专业课程,以医药专业相关领域为重点,做到医药专业与相关专业协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批高新技术诊疗设备和信息技术应用医疗卫生服务的出现,同时制药工业、卫生公共服务等产业亦迅猛发展,给医药学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只有转变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学科交叉,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的医药专业体系,努力培养具备扎实的医药卫生专业知识及深厚的医药基础专业的厚基础人才。
2.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与区域经济相对接,在专业建设上贴近市场,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学校首先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良好的医药学科优势,通过不断地培育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使之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体系。高等医药院校要注重根据区域社会经济与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从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适应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等全方位进行探索。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品牌,从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出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从各方面提高对教学的支持力度。高等医药院校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加大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建设各级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强化产学研基地建设。同时,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推行多层次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3.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新理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综合教育的理念,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人文学科充分的保证,在教育体制上尽快实现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人文教育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构建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打破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教育的阻碍,建立起一种灵活的、具备生命力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专业设置按照扩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和重组,紧密联系社会人才需求,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专业体系,落实医药卫生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充分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随需而变,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特色(方向)课等5大平台的大平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现场教学、实验室开放和社会实践五个层次组成,这五个层次既相互***,又互为补充,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学校培养的学生始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医药院校要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实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段涛,杨国柱.浅议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创业月刊,2007,(8).
[2]王英文,王忠.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思考[J].理论界,2006,(2).
[3]平,牛晓静.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4).
医药人才培养篇4
关键词:外语教学;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
中医药已进入了“国际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获得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其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强调,作为凝聚中华民族哲学智慧和健康养生理念的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近年来,国家的“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与中国文化“走出去”,都意味着中医药人才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推动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够优化与升级中医药产业经济结构进入世界市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消除西方误解推动中医药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中医药行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的艰巨挑战。因此,提高国家高校中医药教育水平,构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储备库,源源不断地输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现代化的中医药人才而做出的培养改革方案势在必行。
一、外语教学对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
根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策措施》,指出了中医药的开放发展的方向:鼓励和支持与其他国家进行海外友好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协调制定国际传统医药标准和监管规则,提升中医药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由此说明,具备前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学术科研能力等成为了中医药人才素质的必要需求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必然方向。倘若把作为培养这种能力的外语教学作为国际化中医药人才改革的试点,探索出服务于中医药“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对推动国家中医药人才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外语教学对人才培养有着其自身学科的优势特点。首先,外语教学素材的丰富性有助于培养人才的批判性思维并养成科技创新的触角;进而,外语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有助于人才吸纳先进的科学思想与精髓的中西文化;再次,外语的教学理念的交际性有助于提高人才的表达交流能力和交际协作能力;最后,外语专业教学的学术性有助于提高人才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构架国际化学术科研。本研究正是在响应廊坊市积极推进城市国际化的基础上,扎根于廊坊当地中医药高校的现实土壤,从外语教学如何服务于建立专业技能层面和国际交流层面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而进行的实践研究探索,旨在为促进廊坊城市国际化建设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输送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借鉴意义。
二、廊坊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外语教学协同作用具有典型性
廊坊正面临着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廊坊地处京畿城市群的中心地带,京津的助力与雄安的借势,带动着廊方自身经济的飞速发展。2018年河北省***府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关于提高城市国际化建设水平的实施方案》为廊坊协同京津构建世界城市群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正式投运以及廊坊临空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区域特质也进一步加快了廊坊迈入现代国际都市行列的步伐。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的“810”工程的签署使北京优质中医药资源精准协同廊坊中医药事业与北京均等化发展,意味着廊坊中医药发展将跟上国家的领先水平。而在“大健康”的理念下,中医药产业又成为了廊坊市建设“健康廊坊、健康家庭”的重要一环。以上都为提升廊坊中医药品牌价值与国际影响力提供着有利环境与人才储备,也进一步说明,廊坊作为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学术研究的典型性与现实性。其中,本研究基于廊坊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外语教学一线,根据廊坊中医药***院校学生外语学习中所呈现的特点,形成外语教学如何助力培养国际化中医药人才的若干策略,从而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效能,优化中医药教育发展。本研究所选取的高校案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是中医药专业的全日制本科***学院。依据学校的通识课程大学英语以及专业英语成绩的统计和试卷作答分析,发现学院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水平也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相对于阅读和听力的输入能力,口语与写作的输出能力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但学生整体学习动机和学习纪律较为良好,在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能力培养以及跨文化意识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态度,使得外语教学协同整体人才培养的改革调整效能十分凸显。
三、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外语教学改革的若干策略
1.灵活运用教学理论,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服务于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外语教学离不开外语教学理论的科学指导。外语教师需要对中西外语教学理论发展脉络有着深厚的了解,依据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与特殊性,能够大胆尝试,灵活变通,科学地进行课程管理,以弥补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例如,可以将西方目前流行的CLIL教学理念与国内反响热烈的“产出导向法”有机融合在一起。前者即“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的教学理念,旨在语言与学科共同发挥作用。后者则通过若干个“驱动—促成—评价”循环链,使知识得以快速应用与巩固。两者的结合抛弃了分离式的纯语言技能教学,都强调在有意义的、真实的社会情景中提高语言学习的成效性,使学生建立了外语学习为为现实生活交际服务的意识。而当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时,通过产出导向法中设置子任务层层递进完成总任务,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这种结合尤为适合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外语课堂,真实的情景消除学生对外语的恐惧心理,任务难度的层层递进也符合学生的接受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挑战动力。
2.增设交流协作环节,提升交际能力中医药人才具备跨文化对外交流能力是中医药融入世界医学体系、经济全球市场,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前提。然而,中医药学科具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内向型”的特点,尤其在认知方式上讲究自身的“体悟”因此中医药专业学生较之其他专业倾向于谦逊、中庸的表现,倘若教师没有进行良好引导,培养对象就会产生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感,从而阻碍创造力的发展。外语教师应该促进中医药“内向型”文化优势与学生“外向型”交际能力协同发展,不仅通过启发式教学达成师生互动,还要多采用任务协作和意义交流的教学方法;不仅强调课中的师生交流,还要从把课前与课后纳入考量,增加学生之间的彼此互动。从任务设置层面来看,外语教师要考虑到教学任务的设计需要联系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从教学平台层面来看,外语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例如钉钉的直播连麦功能、雨课堂的弹幕功能,kahoot或quizlet软件测验测试功能增加互动与分享。从教学评价层面来看,可以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以及组间互评。总之,外语教师需要全方位激发学生的交际协作,使交流成为外语教学中的常态。
医药人才培养篇5
关键词: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医药市场
中***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123-03
全球经济日新月异,医药行业也随之迅猛发展。医药卫生行业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医药行业从业人员与其他行业相比,往往受到更大的关注,被赋予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医药行业营销人员素质与能力良莠不齐,很多医药企业对营销人员要求松散,非科班出身的营销人员不在少数。营销人员作为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是医药供销环节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其加强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意义重大。
一、我国医药行业营销人员现状
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疾病谱的不断扩大促使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医药行业及相关领域日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医药制造业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上升态势,2012年医药商业销售总值达到1.11万亿元,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值9.1个百分点;尤其是在2008—2009年,在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医药制造业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显示出了巨大的行业发展潜力。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营销人员按照知识背景可分为三类:一是医药知识型,这类营销人员所学专业为医学或药学,医药学知识丰富,优势是具备较强的学术推广能力;二是营销技能型,这类营销人员具备一定的营销专业知识,并能在销售中灵活使用一定的营销技巧;三是纯粹经验型,这类营销人员既没有医药学知识背景,又缺乏市场营销学技能,营销手段较为简单,效率不高。
(一)药品营销人才现状分析
1.基层人员难以适应目前的工作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基层营销人员要负责完成各种具体工作,例如市场开发、推广、药品推介、售后服务等。工作内容决定了他们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对于医药知识型的营销人员来说,知识结构中欠缺营销知识,营销手段简单粗放,缺乏实战能力;营销技能型的人员缺乏医学和药学知识,对于完成营销策划类的工作可能比较适合,但学术推广工作对他们难度很大;而纯粹经验型的营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最难胜任营销工作的,无论是学术推广,还是在营销手段的使用上都缺乏专业性,不利于销售工作的有效开展。
2.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很多资料表明,营销管理人员的学历普遍不高,甚至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营销工作片面的等同于“买东西”,并不需要专门花大气力来学习。因此,在很多企业中营销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二)医药营销人才需求分析
医药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营销人才?在对多家企业的营销人员招聘要求进行分析后发现,医药企业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营销人才:一是最好具备一定的医药行业背景。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在销售时需要对药品的适应症、不良反应、禁忌症、药理反应等问题有准确的把握,属于“专家型”产品。二是必须具备一定的营销专业知识和销售实践经验。三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销售人员要做到详细讲解、积极倾听、有效回答几点,另外还要有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四是营销人员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例如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人素质。
二、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
当前医药企业需求最迫切的既不是只能从事市场开发、药品推介等简单工作的基层营销人员,也不是只能做市场推广、不懂营销的医药专业人员和只能做普通营销策划没有医药知识的营销专业人员,而是复合型营销人才。从长远来看,具有市场营销技能又有一定医药专业知识的人才是用人单位所青睐的。然而,目前却出现了一个矛盾,即一方面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地加大,而另一方面却是知识全面、技能过硬的双向营销人才的匮乏。
(一)相关院校人才培养
1.我国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现状
医学院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目标是培养既有医药学知识,能够进行学术推广,又有营销基础知识,能够从事市场预测调查、营销策划等工作的新型复合人才。这类院校开办市场营销专业,在传授市场营销知识的同时突出医药特色,但由于我国医药院校对营销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教学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我国医药院校营销人才培养的优势与劣势
医药院校培养营销人才具备明显的优势:(1)医药方面师资力量强大。与其他院校相比,医药院校在医药知识的传授方面有一支高水平、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所以这类院校具备培养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的理论教学条件。(2)医药院校品牌效应显著。医学院校通常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可以凭借自身以及附属医院的品牌效应使培养出的营销人才更容易被社会、企业以及消费者认同和接受。
但医药院校培养营销人才也存在很多问题,最大的弊端莫过于实践教育的缺乏,培养出的营销人才普遍缺乏实战经验。教师授课主要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填鸭式”灌输营销知识,实践课时安排很少,甚至没有,很多学生对毕业实习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这些都导致学生对营销缺乏实际的操作和切身的体会;另外,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历,知识专而不全,对实践教学把握有限,也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3.如何加强对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
(1)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1)根据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设置课程体系
医药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既要突出医药特色,又要传授营销基本知识。基于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课程体系大体应涵盖围绕营销内容展开的管理学知识和医药学知识两大方面,具体来说应安排以下内容:①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和思想***治理论课等。这部分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除专业知识外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基本素养而开设的。②以营销内容为核心的管理学课程。这部分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共同构成,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应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开设这些课程主要是为完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管理学科知识。营销专业课程包括医药市场营销学、推销与谈判、公共关系学、医药广告学、医药市场调查与预测等内容。这部分课程向学生传授从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③医药课程模块。这部分课程主要是为了突出医药特色:包括中医基础、中药学、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等,是为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医药知识背景而开设的。另外,还应开设一些工具性质的课程,例如统计学、运筹学等。这样就基本可以保证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该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
2)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丰富单一理论教学手段,提高培养质量
根据对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到医药市场营销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行为科学、医学、药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因此,高校在教学中,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还应通过综合应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PBL教学、实验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市场营销理论的同时,为学生打造最贴近真实营销环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切身体会营销实践过程。
3)以课外实习及实践活动为抓手,将实践教学内容真正落到实处
实践教学除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外实习及实践活动中。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毕业前尽可能多地接触实际,更好的实现从书本到实际、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为保证课外实习及实践教学的效果,选择一些规模较大、具备发展潜力和声誉良好的医药企业,做好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做好校企合作,成立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定期到企业参观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邀请这些企业的成功人士在学校挂职,定期给学生举办讲座。此外,与医药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深入企业进行实践的机会,以弥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这种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提高技能,让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融入企业,实现由理论知识到专业技能方面的飞跃,提前达到企业的用工标准。“订单式”人才培养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校根据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定向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按照合同规定到用人单位就业。
学校应该尽可能的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吸引企业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来,从而使企业实践能够主动引导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内容,使学校能够达到企业对销售人员的要求,为企业培养大批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
(二)相关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为在职员工进行后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使其能结合自身未来的发展目标,明确自身不足,自主地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个人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培训工作本身就是职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和员工个人职业规划的实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医药产品种类繁多,国内外企业竞争激烈,为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各公司不断加大宣传和销售力度,纷纷开展销售业务竞赛。因此,医药营销人员为实现业务指标而感到压力沉重,导致他们仅仅关注业绩是否完成,大大冲淡了受培训的热情,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虽然教育培训可以有效提高营销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使他们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但这也会产生“道德风险”,即某些员工会随着能力的提高,追求较高的物质回报,再加上某些竞争企业“挖墙脚”,这些都有可能导致他们在对当前任职公司提供的待遇条件进行权衡比较后选择离开。这将会引发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和配置失误,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浪费。此外,多数医药公司目前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制度,对培训的内容、分工等问题并没有明确规定,各级别管理人员对自己在培训中的职责比较模糊,缺乏各层次管理者的有力支持,培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同时,多数企业没有设计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办法,对培训效果考核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的考试上,而事后又不注重反馈调查,使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营销人员培训意识淡薄,主观上不重视;部分受训员工流失,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浪费;各层次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力度不足,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严重缺失。这些都是当前各医药企业在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提高医药营销人员的技能与素质,就有必要实现营销人员的转型,即从医药型、营销型、纯粹经验型向复合型营销人才转化。根据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要解决上述问题,营销人员的在岗职业培训至少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实现观念的转变;②建立培训制度,尤其重视培训效果评估;③学习并运用先进的营销理念进行实务培训。
1.基于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树立培训新理念
立足长远,以人为本,医药企业的发展必须确立培训优先的战略思想。为此,企业应树立人才资本、终身教育、竞争发展的培训新观念。
2.建立完善、系统的培训管理体系,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
建立一套完善、系统的培训管理体系并形成机制,实现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培训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实施阶段以及效果评估阶段。这3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培训的低效或无效。实施培训时,企业应首先进行调研,对培训的需求进行分析,即从企业整体、各部门和员工个体等角度考虑,安排培训内容;而且在培训期间不能随意变更培训内容,因为营销人员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培训中,当然希望培训的目标、内容与自身的需求或发展计划相吻合,通过培训可以使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更好的发展;培训的考核和评估工作应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这两项工作应紧紧围绕培训的目标展开,对培训的考核和评估至少应涵盖以下内容:
(1)评估营销人员的反映
最常用的方法是让受训人员填写有关问卷,另外也可以对受训员工进行面谈或电话调查。
(2)考核和评估营销人员的学习情况
对于某些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分别对受训者进行考核测试,通过成绩比较,客观地评价培训效果。
(3)对营销人员的行为进行考核与评估
这个层次上的考核和评估比较复杂,实施起来难度较高,因为行为发生改变往往要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观察培训后营销人员在工作上产生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通过此项评估可以使管理层对某个培训项目有深入地了解,也可以使营销人员通过评估看到自己的变化,从而增加对培训的信心并更有效地进行工作。
(4)培训整体效果的评估
此项评估是站在部门和组织的角度,了解培训活动给公司业务带来的影响和回报如何,例如业绩是否增长,客户满意度是否提高等等。
3.基于先进的营销理念进行实务培训
(1)基本理论方面的培训
这是营销培训的基础内容,理论上应包括药品营销的本质及特殊性、企业战略计划、医药企业管理知识、消费者市场细分及市场定位、医药商品学等。目的是让接受培训的营销人员先从理论层面上掌握如何创造市场需求,开拓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推广新产品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技巧,为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医药产品的特殊性,培训时尤其要注意强调营销应围绕消费者的利益,站在消费者的视角展开。
(2)基于销售技巧的实务培训
相比之下,实务培训更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这是营销实务培训的关键所在,营销人员要亲身参与。培训时应针对销售过程各个环节、信用管理、客户管理、各种社会公共关系等方面建立模拟仿真场景,提高培训的仿真度、加强角色间的对抗性。
(3)案例培训
搜集案例进行开放式的讨论也是一种有效的营销实务培训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引导营销人员展开头脑风暴,锻炼创新性思维,激发参与讨论的热情。案例选择应尽可能贴合本土实际,并保持与时俱进,体现最新的营销动态。案例分析法的中心环节是自由讨论,让营销人员在讨论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团队合作精神是此项培训的重点。可以让营销人员根据自己的从业经验,彼此分享各自成功或失败的例子,通过这种现身说法结合到案例培训中,更加能够强化参考和借鉴的效果。
实务型营销培训,应注意培训对象的类别,有区别地安排阶梯式培训,不同层次的营销人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现身说教、现场演示、角色扮演、视频培训、网络培训、商战模拟等等,不断提高医药营销人员运用营销知识和技巧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程友斌,薛强,陈春.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必备素质和能力探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
[2] 吴海峡.医药营销人才现状分析及培养建议[J].中国药业,2009,(2).
医药人才培养篇6
关键词 中国医药城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意义
应用型人才顾名思义是偏向应用的人才,与学术性人才对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有明确定义,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美国,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由技术学院承担,技术学院培养出来的技术师具有较强的,有的甚至比工程师更强的实践能力,他们对操作、程序和规划都有非常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在把所学的技术转变为实际产品的过程中,起着解决整个过程中技术核心问题的作用。①在英国,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由多科性技术学院承担,多科性技术学院的“三明治”教学计划很有特色,即将课堂教学与工业训练分段交错进行。②在法国,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由专科学院承担,专科学院采取“工读交替”制,将校内教育与实际部门实习结合,使学生能以不同的身份多次到实际部门实习,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加强工程方面的训练,开展应用研究,了解企业的运行过程,促使学生工程素质的养成。③在德国,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由应用科技大学承担,应用科技大学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企业的实际需要确定培养毕业生的岗位和目标,依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④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尚且如此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亦应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极大进步,社会各行各业的技术含量将会大大增加,对各类学有专长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亦将随之大大增长,人才市场的看涨,将为应用型人才带来光明前景。
2 契合中国医药城特色,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是一个依托公办大学母体,***改置,按民营机制运作的本三院校。 我院于2010年9月移址泰州医药城办学,在这个新的机遇面前,学院领导提出了“融入中国医药城,服务地方经济,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的办学指导思想。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指导思想如下:
2.1 修订教学计划
从迁址中国医药城办学以来,在教学主管院长领导下,连续两年我院教务处召开了教学计划修订研讨会,结合市场需求及对母体大学的教学计划微调,制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计划。既注重满足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亦重视加大实践环节比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2 实行“三三制”原则
聘任教师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在教师队伍里,母体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外聘教师、本院教师各占三分之一。这个师资队伍的优越性体现在:首先是母体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给予的支持;其次是基于区位优势,聘请中国医药城企业的学术带头人、泰州当地医院的专家,丰富了我院的师资力量,亦拓宽了学生的实验、实训基地;再次,通过人才引进***策,引进高水平的教师,担当学科带头人,以及招聘优秀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形成本院年青、稳定的师资队伍。
2.3 加强教学管理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首先要注意学思结合。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个人兴趣喜好,从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推进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其次注意知行统一。不但要加大实验、实习和实训课程的课时,同时,教学和管理要在科学理念上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知道一举一动都是教学,一问一答都是实践。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以及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知和行的统一。我院依托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其旗下数百家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实习、产学研结合的场所,这正是“校城融合”的优势体现。再次要注重因材施教。正所谓“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的个体差异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2.4 进行教学评价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改进、改善、改良现存的教育评价方法和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已经不是理论体系的死记硬背,而是要求理论体系转换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技能。而对于一个人能力或者潜能的考察是一件困难和复杂的事情,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不容易量化的考察对象。而教学评价又往往是教学去向的重要引导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郑重修正教学评价体系,采取重过程、轻结果、严纪律、松答卷的评价方法。
2.5 引导教学设计
着重建设学科竞赛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高理论知识体系的主动应用效率。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走向实践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实验实践平台,组建成立实验中心和实训中心,开设开放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的基地。现阶段我院正在筹备建立模拟医院的工作,待模拟医院建成,可为中医学、针灸推拿、护理学等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训场所。
我院将立足泰州办学实际,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校企合作,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和谐校园建设为保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凝心聚力,励精***治,努力将我院建设成为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区域经济和泰州中国医药城产业发展的新型***学院。
注释
① 刘凡丰.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1):100.
医药人才培养篇7
关键词:医院;药房;技能型人才
药品是一种特殊产品,药品的使用、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医院药房从业人员作为药品的直接使用者,技术熟练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于医院的满意程度。随着医药市场国际化、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大医院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医院在加强各方面改革与创新的同时,医院药房从业人员技能型人才培养将势在必行。
一、医院药房从业人员现状及问题
1.人才短缺,专业人才少
技能型人才是医院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时间短,职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导致医院药房从业人员在培养上缺乏针对性和职业素养;二是人才引进上,由于医院药房从业人员和其他部门相比,工作强度高,待遇相对较低,没有其他营业性收入,导致在人才引进上,理想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难以引进,造成人才断档,人才梯队难以形成。
2.技能型人才结构不合理
一是从医院药房从业人员职称结构来看,由于近年来各大医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才超编现象严重,人才晋升出现困难,中级职称以下人员偏多,人员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从年龄机构上来看36-45岁之间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起主导地位。36岁以下及50岁以上年g群体人数较少;三是从专业结构来看,中药学专业医院从业人员占主导地位,但是技能型人才相对偏度。
3. 人才缺失严重
一是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技能型人才流动性较大,特别是从偏远山区向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流动较大,这也导致了许多医疗单位出现技能型人才难招,再加上当地待遇较低,留住人才又变得非常困难,许多员工参加工作以后,单位不愿组织员工培训,甚至害怕一旦员工取得技能证后,可能会跳槽,导致许多员工工作积极性降低,主动承担工作的精神减少。
4. 职业教育培训质量不高
一是从高校的专业设置上,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导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市场缺乏衔接,无针对性;二是高校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验,毕业生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三是从培训程度上来看,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单一,现代培训技术未能得到充分应用,缺乏系统的培训质量评估[1],导致培养的医院药房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无法胜任药房工作的需要。
二、医院药房从业人员技能型人才培养探讨
1、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
一方面积极促成医院与高校合作,建立共同探讨人才培养要求,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善理论与实验教学比例,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二是实行订单式管理。医院根据自己所需,委托高校为其培养符合其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优先录用合作单位毕业生。三是医院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场所,为其提高实践技能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包括仪器设备、师资队伍、实训实习设备等,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四是针对医院用药需要,制定培训目标和方案,优化培训内容和课程体系。
2、以学校教育为主,重视后续培养
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两种渠道。一种是企业为主,自行培养;另外一种以高校为主,按人才培养大纲要求培养规格化的人才。高等学校工作职能之一,就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培养的人才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充分的技能实践,因此中医药类高等学校是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二是加强企业后续培养与指导,作为用人单位,医院等机构要制定长期人才培养计划,并出台相应的晋升、奖励措施,鼓励更多的药房从业人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3、重视学历培养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医院从业人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员工的进修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对于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等取得是医院技能型人才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中医药类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要将学历教育中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相结合,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证书提供便利条件,使学历和职业资格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4、加强宣传,提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
一是从***府层面上加大宣传和引领作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树立技能光荣的社会美德;二是充分发挥媒体职能,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在工作岗位中的重要性,使节能型人才成为劳动者追求的目标和不断前进的动力;三是***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为从业者在技能提高上给予经费支持和***策保障;
总之,医院药房从业人员是医院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综合形象的凝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医院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技能型人才将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化医院从业人员人才改革,做好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学铭,张卫建,石文睿.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武警医学,2004,卫生专刊:40-41
2.石兵,陈祖林1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1武警医学,2004,15(6):462-463
3.刘国祥,吴 昊,李书章等1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和系统结构模型研究中国医院管理,2004,24(11):25-27
4.王海莲.计算机联网在医院药房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3):201-202
医药人才培养篇8
关键词 新医改 药学 创新人才 研究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Pharmacy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Research
under the New Medical Reform Environment
CHENG Jinsheng
(Medical College of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Guangxi 514031)
Abstract Object: To discover a novel route to the innovativ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new medical reform. Methods: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innovativ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new medical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recent research experiences of the authors. Results: The study take innovation idea, innovation though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core points of this study, five important parts including key under-graduate courses designing, teaching system reforming, practice teaching designing, multi-mode designing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management as the skeleton of the research. Meanwhile,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s were also induced to this research. Conclusion: we discover a novel route to the innovativ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new medical reform.
Key words the new medical reform; medical; talents; research
1 现状及背景
2009年,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即“新医改”,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新医改”***策的颁布与实施为我国医学、药学高等教育带来了重要发展契机。①②药学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较为普遍,很多综合院校或医科院校均开设有药学本、专科乃至硕、博专业。当前,我国医药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及专业技能要求均呈现动态变化。在“新医改”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形势下,药学高等教育模式如何适应形势的动态要求,建立与“新医改”***策、医药事业社会需求等相适应的药学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构建适合“新医改”及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这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③④
***“新医改”文件((中发〔2009〕6号))及相关细则(《“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指出,要创新卫生人才培养使用制度。要深化药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要重视医药职业素质教育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逐步完善药学继续教育制度,加大职业药师、临床药师、全科医生、卫生监督及医院管理人员等“新医改”急需专门人才的培养。允许具备职业药师资格的人员在多个地点执业,进一步深化完善职业药师的注册、备案、考核、评价以及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建立药师管理档案。这无疑对新时期药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培养适应新医改形势的医药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国家对高等医药教育提出的目标。⑤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府 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粤发〔 2006〕3 号)》鼓励新型创新人才培养,这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策保障。从高校角度看,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医药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等医药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在当前形势下,各医药院校怎样利用各自优势和教育特色,逐步建立与当地医药事业发展阶段和“新医改”实施情况相适应的药学创新人才体系,对我国大多数医药院校来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⑥⑦
尤其是在“新医改”形势下,如何紧跟时代需求,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转变药学专业教育理念,确立“医药兼通、通识教育,药学服务”原则,将药学教育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及医学伦理教育相结合,结合“新医改”情势,合理设置药学人才的知识体系及框架,以培养与“新医改”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医改中推进医药事业发展,将为新时期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与研究基础。
我国早期的药学本科教育过去一直沿袭前苏联学术化的“专业对口”的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新医改”的深入实施,对药学人才的人文素养、职业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这使得原有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医药事业的发展,主要包括:
1.1 新医改形势下药学教育面临着专业结构的调整
“新医改”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除全科或专科医生外,同样需要一批既懂得药学知识和卫生属性,又具有临床医学、临床药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背景,还懂得卫生***策学、卫生管理学、医学社会学、医事法学等知识的药学复合型人才。这对药学从业人员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有必要调整原有药学培养方案,加强通识教育,重视医药互通,多学科交融,培养适应新医改形势的药学创新人才。
1.2 新医改使面向基层社区的医药卫生人才需求大增,但对药学从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方面要求也显著提高
新医改提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提高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在***策引导下,面向基层社区的医药卫生人才需求大增。新医改也首次提出增设“药事服务费”,号召“逐步取消药品加成”,这无疑对药学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新医改”形势下,药学从业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药品的研究开发、药品的配置和调剂,更需要学习掌握必要的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医学伦理学及心理学知识,以更好地提供各项技术服务。
1.3 医学院校(系)与新医改互动性明显加强
新医改形势下,医药院校(系)肩负着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神圣的使命。同时还要结合新医改***策,调整药学等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模式,更要发挥自身科研平台优势,为医药卫生技术进步提供根本动力,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策研究参考;为社会培养一批实用的医药创新人才。
1.4 医药人才日益具有“医药兼通”的特点,通识教育亟待强化
自古以来,医药人才就注重将药学技能与临床医学技能相结合,如“药王”孙思邈、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皆是既擅长疾病诊断,又熟悉各种中药材功效的医药大家。近贤陈嘉谟、伍连德亦是精通医理、通晓药性的国医大师。在“新医改”形势下,药学人才培养也要按照“医药兼通”培养方向,着力培养既具有药学知识,又通晓临床基础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同时,药学人才也需探索具有普适性、人文性、医药兼通性的通识教育教育。
2 教改实践内容
本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突出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支撑作用,从实践中存在问题出发进行理论探讨和阐述。基于学科平台课程,遵循多层次教育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人才质量的总体品质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课堂创新创业理论辅导与社会创业引导相结合等原则,按照“医药兼通、通识教育,药学服务”理念和“新医改”精神,对新型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设计,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2.1 按照“新医改要求”整合相关学科,构建学科体系
确立“医药兼通、通识教育,药学服务”原则,构建以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人文通识教育为基础、药剂学、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理学等药学学科为核心、分子医学、分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学科为前沿的基于学科的平台课程。结合“新医改”形势,按照“医药兼通”原则,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各学科大类的课程的精细设计,重新规划调整各模块核心课程;构建以各模块单元为基础的的教学体系,并采取一定灵活弹性学习模式,打破课程教学的一些旧有模式,尤其注重与“新医改”形势相结合,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构建药学学专业学科教学体系。按照“医药兼通、通识教育,药学服务”新医改理念,在新教学体系内要设立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如一些前沿课程、艺术人文课程、临床专业课程等),还要允许学生跨专业甚至跨年级选课,深化学分制改革,鼓励学生学习双学位,逐步建立鼓励创新、适合“新医改”形势和社会需求的学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新方案。
2.2 按照“新医改”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按照“新医改”形势下药学创新教育的要求,倾力打造药学精品课程,加强特色课程的构建与创新;因人而异,积极实施个性化教育,根据各学生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结合各医药院校自身特点实施教学改革,创新教师指点方式,改变原有填鸭式和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鼓励引导式、互动式、问题式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药增加药学及临床实践教学的内容在所有教学中的比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鼓励综合性实验,尤其是学生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要积极把学生带出校园,鼓励与制药企业、科研机构、疗养院、社区卫生院、大型医院等联合构建教育实践基地,尤其让学生尽早适应“新医改***策”,适当采取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拓展学生视野。
按照“新医改”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积极采用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加强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也称问题式学习 )教学新模式引入力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文献检索、***设计实验、团队协作等完成相关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师则转变角色,主要起着引导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可获得极大的提高,并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素质。
2.3 按照“新医改”理念,鼓励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分阶段构建多模式的药学教育体系
“新医改”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技能,能多学科融汇贯通,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体系设计中予以考虑,并日益重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如药品开发、药品营销、卫生管理、临床技能等)技能相结合。各医药院校学生新生入学后,可按学科大类别进行招生,第二、第三年鼓励学生按照兴趣自主选择专业,从制度上允许学生辅修双学位。在高年级阶段,积极实施开放式教学,鼓励教师将优秀的科研课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尽早接触到实践内容;同时,要加大各实验室,尤其是各医药院校最好的实验室开放水平和开放范围,学生可以利用平时甚至是晚上、周末空余实践在实验室自主开展各项实验,培养自主思考及自主创新能力。
2.4 按照“新医改”理念,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为新型药学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
要通过为新型创新人才在学籍管理中开设特殊通道、在选课上提供最大的自由度、从制度上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新教师导师制,逐步建立严肃严格的教师培育机制,倡导创新教育,适当允许一定比例的教师淘汰或增补,明确“教授”、临床主治大夫、临床药师、高级实验师及校外资深专家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让学生接受最优质教学资源,要全面铺开“学生评教”模式,让学生资助评价各授课教师的授课质量,对各学期排名最后的若干名教师给予调岗或暂停教学安排,努力创建适应“新医改”形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如***1所示。
3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率先在地方医科院校(系)中提出创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的构想和实施,突破了产学研结合的空间瓶颈,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深入生产实践现场,有助于学习的深化和转化,给创新提供了更充分的空间;(2)提出分阶段设计多模式的专业教育体系,在“新医改”形势下新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糅合不同层次人才,建立了多学科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3)率先在地方医科院校(系)中提出“PBL”教学方法,引领了药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总之,本文结合长期教学实践,以新医改形势下新型药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着眼点,探讨医科院校(系)中适应新医改形势的药学创新人才培养及未来发展之路,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将改革思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改革当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期走出一条新的人才培养之路。
注释
① 黄敏,龙泉.新医改下公立医院人才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经济师,2010.10:226-227.
② 张旺凡,汪友容.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0):6-8.
③ 陶秋贤. 新医改环境下对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探讨.现代医药卫生,2011.27:617-618.
④ Phillip WR.Education reform and equitable excellence: The Kentucky Experiment,a publication of the kentuckylone-team policy research center,2000.7(2):1-12.
⑤ 赵云,吴琪俊.新医改***策推动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变动分析.卫生软科学,2009.5:526-528.
医药人才培养篇9
论文关键词:中等 中医 教育 培养模式 职业本位
论文摘要: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应当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本位”作为本质特征.为此,本文根据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遵循反思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原则,论证了中等中医药教育自身的专业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质量保津体系,从而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等中医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办学理念实现了脚‘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迁移。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应当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本位”作为本质特征。为此,中等中医药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力争与中医药行业实际需求接轨、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接轨、与国家执业资格认证接轨,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作为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形成中等中医药教育自身的专业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2目标定位
国际职业教育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到职业本位。知识本位是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无所适从.能力本位以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重视行为、忽视品德的倾向;在教育方法上,由于强调针对具体工作进行培训,使日后的职业迁移和继续学业受到影响。因此,能力本位又逐渐被素质本位、人格本位的职业本位所取代。
职业本位主张职业教育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以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需求为标准进行职业教育的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估。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理念。以人为本在教育中就是以生为本,在职业教育中就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终身发展为教育的根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以学生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对从业(或执业)人员的素质、能力需求为导向,使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面向职业需求,提高就业率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本位的特征:①职业本位的培养目标符合学生职业生涯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②职业本位不仅重视能力,而且重视素质,比能力本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③职业本位直指职业,比能力本位更有针对性。中等中医药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为此,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为:以中医药岗位需求为标准,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熟练操作技能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3指导原则
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遵循反思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原则。这四项原则是彼此关联、整合、互补的,应坚持并贯彻于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3. 1反思性原则
要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首先对历史上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研究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或“自知”或“自识”,在反思中形成自觉意识,逐步摆脱依附性或从属性,提高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自我意识水平或自主性水平。反思性原则的基本要义在于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寻求新的生长点、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中等中医药教育研究,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都在积极地进行,但反观其研究过程却不难发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简单移植与套用式研究、经验总结式研究等研究过程,这些研究都缺乏反思旧范式与创建新范式的变革精神,且在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探讨也不够深入。为此,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以20世纪我国的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回顾与反思为起点,并通过反思使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自主性问题”凸显出来,并促进中等中医药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3. 2实践性原则
我国目前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研究仍然是理论性研究偏多,实践性研究不足,且实践性研究大多使用理想化或标准化模型,忽视了中等中医药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也忽视了新时期中医药行业或岗位的实际需求.因此,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结合中等中医药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新时期中医药行业或岗位的实际需求设计实践研究模型,进行‘现实的”实践性研究.坚持实践性原则的目的就是使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通过实践性研究既成为“现代的”又成为“中国的”,由“近代化”的移植转向“现代化”的重构,由“西方化”的套用转向“中国化”的再生。
3. 3创造性原则
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需要有宽厚坚实的中等中医药教育实践与改革的经验做基础,也需要有一系列有关中等中医药教育的专题研究做支架,更需要有中等中医药教育理论及方***的创造性突破。坚持创造性原则就是要从现代中等中医药教育实践与改革的经验中提炼与升华:从中外职业教育史中反思地总结;从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中摄取有价值的内容。
3. 4科学性原则
反观目前的中等中医药教育,不难发现,尚存在着科学性不强的问题。换言之,中等中医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不符,中等中医药教育实际存在中那些不能被实证科学所包容的成分却被那种狭义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理论研究所忽视、所膺越。因此,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正确理解中等中医药教育的真正含义,注意避免将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狭隘化和片面化.坚持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科学性原则就是要保持中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的完整本性.中等中医药教育存在既具有物性也具有人性;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个体性;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因此,我们构建的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是物之学与人之学、社会之学与个体之学、规律之学与现象之学的对立统一。
4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学生为中心,突出中等中医药教育的特点,以职业为本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实用为本,够用为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中等中医药教育自身的专业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
4. 1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制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中等中医药教育应当包含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的强烈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构想和规划。中等中医药学校的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确立自己的职业定位是非常必要的.为此,中等中医药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鼓励学生将职业转化为一生奋斗的事业,并引导对职业认识有偏差的学生,真正理解‘适合自己的职业就是最好的职业”,形成对职业的兴趣,确立实事求是的职业理想,以指导学生确立职业目标。
4. 2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的专业结构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诊疗服务需求的变化,中等中医药教育要进一步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使专业建设向“实用型”技能型仿向发展.在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既考虑中等中医药学校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又考虑中等中医药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既考虑学科、专业优势,又兼顾当地社会经济及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首先,根据农村卫生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将传统的中医专业调整为“实用型”的农村医学专业(中医专门化),毕业生通过参加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在乡(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医诊疗服务的资格,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其次,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设置中医相关技术类专业。①中医技术类专业:针灸推拿技术、中医康复技术、中医保健技术(保健刮痴技术专门化和足保健技术专门化);②中药类专业:中药、中药制药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栽培技术:③护理类专业:中医护理、中西医结合护理。逐步建立较完善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的专业结构体系,为各级各类中医药机构或行业培养从事中医及中医相关技术服务的、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实用型、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4. 3建立“任务引领”型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对中医药岗位的知识能力有了新的要求,现代中医药行业中最需要的是既有专业技术理论水平又有较高操作能力的人才,这样规格的人才恰恰是目前中等中医药学校所难以培养的,所以传统的学历教育、改良化的中等中医药教育和原有的技术等级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中医药岗位.为此,建立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要以逆向设计原理为指导,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分析,制定教学计划和设计教学环节。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设计时,要根据中医药岗位的具体功能、作用及其必须完成和处理的事务以及所需的业务能力与技术操作能力、必备知识,结合中等中医药学校学生的认知前提,设计教学单元;若干教学单元组成一门课程;若干个相关教学课程组成一个教学模块,这些课程模块和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程及人文素养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和相应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从而建立“任务引领’,型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4. 3建立“职业本位”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的教材体系
建立职业本位的中等中医药教育教材体系,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遵循反思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原则,结合中等中医药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新时期中医药行业或岗位的实际需求,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时代性及先进性,形成自成体系的‘理论一实训一训练’住位一体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的教材体系。理论内容紧紧围绕“目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前提,主要介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将实训内容直接插入相关的章节,以实现实训内容和过程与岗位实践内容和过程“零距离”;训练内容以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工作能力为核心,训练题型多样化,且与国家执业资格认证考试试题相匹配。同时,教材中应穿擂‘知识链接”,其内容是课堂知识的外延、补充和发展,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5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5. 1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构建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以职业为本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落实,为此,中等中医药学校在教学方法上要突破以往的以讲授法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将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模拟教学、角色体验等形式结合起来,并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互联网、CAI课件等多种信息传播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技能训练,建立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为宗旨的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管理上要突破以往的以行***管理为先导的管理理念,将现代企业管理中脚目标管理”引入教学管理之中,将总目标、局部目标和个人目标与各专业学科、教研组和教师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依据目标进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形成‘教师一教研组一专业学科’墩学常规目标管理体系.
5. 2建设高素质脚双师型,’#师队伍
目前,中等中医药学校面向市场、以职业为本位、培养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最大难题是教师不适应.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结构不合理,文化基础课和理论课教师的比重较大,实训教师的比重偏小;二是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学习不够;三是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技能,不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教会学生谋生的一技之长.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师队伍是根本的途径.首先,中等中医药学校要优化师资结构,引进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针对专业设置的需要,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其次,要引导、鼓励教师更多的参与岗位实践活动,把参与岗位实践活动作为教师进修的必修课,定期安排教师深入各级各类中医药机构或行业,了解新信息,掌握新技能,以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第三,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重要作用.兼职教师既可以缩小中等中医药学校与社会、中医药岗位或行业的距离,又可以优化当前中等中医药学校师资结构和解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第四,建立和完善中等中医药学校教师考核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和激励机制,将州双师型”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和目标要求,促进教师从理论型向“双师型”转变。
医药人才培养篇10
论文摘要:******“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搞好中医药教育工作的指针,中医药教育工作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关键就是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转变观念.不断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教学模式,培养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对我***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的概括.进一步明确了***在新世纪的田史责任和奋斗目标,是指导全***在新世纪继续推进***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是全面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纲领。我们要充分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中医药教育工作,开创中医药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1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们***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中国***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来,就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适时地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把科学技术摆到了第一生产力位置,强调发展经济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基础、是根本。******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庆典上指出:在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离开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大学应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中医药***门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承担起历史责任,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为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鲜明的特色、独具的优势,已为得到了全球的认可。发展中医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需要,而且也是发展我国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医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一大批思想***治思想素质好,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崇高科学道德,对中医药学科发展有高度责任感,既具有深厚的中药医药基础理论与精湛的临床诊疗技术,能坚持中医的特色.把握中医药学科发展方向,又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点,能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这就必须做好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转变以“单学科的知识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目前中医药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对中医传统理论、传统诊疗技术的继承为核心的,教材内容大多是经典理论、以往知识为主体,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现代生命科学、现代医学的内容较少,更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从而导致学生知识视野狭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业务水平的提高。面对新世纪高新技术***和医学科学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大调整,在系统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技术,掌握中医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应增加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内容,扩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
二是要转变“书本一课堂一教师中心”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人只有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活动中才能确证自己、表现自己、改造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发展。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发展人的创造性和潜能的同时,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创新能力是对人的潜能的发挥,要发挥人的潜能就必须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然而,目前的中医药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书本一课堂一教师,中心为模式的,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书本知识,评价学生学业水平是以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试考核成绩为标准,实际上是对学生记忆力的评价,而不是对学生智力、素质的考评,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必须对“书本一课堂一教师中心’,模式进行变革,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变教师输灌式讲授为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应重在解惑;内容选择应由刚性化(书本)向弹性化转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具有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要由教师占领全部学习时间向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转变,并增加实验、实践内容,开辟第二课堂,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记忆向主动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是改善办学条件。办学条件、教学手段、教师水平影响着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必须改善办学条件。要根据中医药教育的自身特点和现代化的要求及新技术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加大对中医药教育的人、财、物的投人,加强基础教学设施、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积极引进先进教学手段;要优化教师结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加强科学管理,建立适合时代要求,以素质为中心的教学评估体系,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和评估教学工作,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2调整结构层次体系.多层次培养人才.全面服务杜会
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的根本宗旨,是***的全部工作和全部活动的出发点,中国***的全部历史是忠实地为人民的利益的奋斗历史。***同志指出,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医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我们一定要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深化中医药教学改革,调整结构层次体系,努力培养一大批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首先,要变革“一次教育”体制,建立终身教育制度。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竞争是人才竟争、知识竞争、技术竞争,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程度直接影响着竞争实力,决定着竞争的胜负。知识更新、新技术发展总是以各种方式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结合在一起的。但目前中医药教育基本上是侧重于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的教育,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历教育,学校对学生毕业后基本上不再负有知识更新之责。而继续教育基本上由接收学生的单位负责,用人单位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重视继续教育,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因此,目前的中医药教育实际上是“一次性教育”,学生经过在校若于年的学习,一次性”地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由于学校教育时间有限、学习范围有限,无法也根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掌握中医理论、技能及医学发展的趋势,势必缺乏应变力。这就要求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终身教育制度。中医院校要象企业出售产品那样,加强“售后’.服务,承担起学生就业后的继续教育,利用自身优势和现代网络技术.创造条件,适时地向毕业生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的机会。
二是发挥优势,拓宽培养层次。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学医科而言,既有临床医学,又有养生保健预防医学;就药科而言,既包括加工制剂,又包括药品种植,内涵极为丰富。但目前中医药教育主要是面向医疗卫生单位、医药企业培养应用型中医药人才,和面向科研机构培养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这对解决医疗单位、医药企业、科研机构人才缺乏的间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中医药的内涵及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来看,这种培养人才的定位影响了中医药教育服务功能的全面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