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管理篇1
关键词:电镀锡;设备;精细化管理;技改创新
中***分类号: TU8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镀锡薄钢板俗称马口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喷雾剂、化工和油漆等的包装以及各种器具的制造。弗洛斯坦工艺180m/min电镀锡生产线整线设备长度110米,由开卷段、收卷段、工艺段等三部分组成,并有天车、过跨车、循环水、脱盐水、污水处理、蒸汽管路等公辅设备。开卷段包括开卷机、上卷小车、夹送剪切机、缝焊机、张紧机、拉矫机、前活套、开卷液压站、对中机等设备;工艺段包括化学脱脂、电解脱脂、化学脱脂刷洗、电解脱脂刷洗、电解酸洗、电镀、软熔、钝化、静电涂油机、对中机、张紧机等设备;收卷段包括后活套、对中机、张紧机、夹送剪切机、收卷机、卸卷小车、收卷液压站等设备,全线设备囊括了机械电力系统、液压传动系统、气动系统、蒸汽加热系统、循环水冷却系统、槽液循环系统、以及拉矫机、缝焊机、静电涂油机等台套设备,涉及机械、液压、气动、化工、电气等专业知识,生产线连续作业,再加上马口铁产品对于表面质量要求高,对设备管理的要求比较高。
二、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细化设备管理内容,采取合理的设备管理方法,制定精、细、严的设备管理制度。
电镀锡生产线设备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为满足电镀锡生产需要,必须建立一套适应生产线的设备管理体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建立了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现代化设备管理体系,经历了从传统的“经验管理”逐步向现代化“科学管理”的过渡,尤其是引入了精细化管理理念之后,更是将设备管理的“粗放型事后管理”变为“精细化前期预防”,在产量稳步增长的情况下,设备运行稳定,设备作业率一度达到100%,设备事故大幅度降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1、设备点巡检管理。
设备点检是一种科学的设备管理方法。它是利用人的感官或简单的仪表工具,按照标准定点定期地对设备进行检查,找出设备的异状,发现隐患,掌握设备故障的初期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对策,将故障消灭在萌芽阶段的一种管理方法。
(1)TPM是点检工作的基础,是点检制的基本特征。按马口铁生产线特点,将全线设备分为开卷段、工艺段、收卷段、公辅设备四部分,根据各个部位设备的特点制作设备点巡检表格,并将设备点巡检任务承包到人,维修人专职点巡检,操作人协助点巡检,制作点巡检交接班记录表格将点巡检结果班班交接,实行全员管理。
(2)为加强全面细致点巡检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深层次故障隐患,深入查找设备趋势性问题,并为设备大中修提供依据,提高设备作业率及完好率,特成立由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点巡检小组,定期对设备进行全面深入点巡检,发现的问题若属设备承包人点检不到位造成的,对相关承包人进行考核,若属开车期间不能处理的,由技术人员做好记录,并提出处理意见。
2、设备日常维护管理。
(1)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将设备日常维护内容根据设备具体部位进行分解,并将分解内容制作成操作性强、目视直观的表格,根据各个部位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维护制度。如焊机焊轮要求每焊接一次都要对轮缘表面进行打磨,每班对焊轮传动机构进行稀油。
(2)将设备维护分解内容落实到人,要求不仅专业维修人掌握维护要领,承担维护责任,而且设备使用人也要承担一部分维护责任。如镀液过滤罐螺栓的,要求使用人定期对螺栓进行干油。通过实行,使点巡检工作切实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3、设备检修管理。
(1)制作《设备检修实施控制表》,将检修项目、人员、工时、结果验收形成固定格式,设备检修内容、工时、效果落实到个人,确保设备检修有计划、有步骤,全程可控,效果良好。
(2)检修内容由设备维修承包人根据日常点检情况、生产班操作人根据设备操作使用情况分别向主管技术人员书面汇报,技术人员再根据设备损坏周期等提出预防检修内容,力求检修计划合理、全面、具体,能够很好保证阶段性顺畅生产。
(3)检修工时、人员合理安排,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检修任务。检修结果精确验收,不合格的项目立即整改,并对检修实施人提出考核;一些需要长时间观察才能验证效果的项目需制定合理的观察周期,若在观察期内出现问题,对相关检修人提出考核。
4、备件管理。
(1)电镀锡生产线备件管理是一项纷繁芜杂的工作,对设备备件进行规范细致的管理,对于企业减轻库存压力,缩短设备停机时间,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将马口铁生产线备件分为辊、泵、减速机、轴承、其他等五大类,各自大类下面又细分为多个小类,如辊可分胶辊、导电辊、拉矫辊等,小类再进行细分。制作备件管理表格,分别由维修人员、主管技术人员记录填写,确保备件准备合理充分。
(3)做好备件的修旧利废工作。
5、改变维修模式,提高设备作业率。
(1)设备事后维修
设备事后维修也叫设备故障维修。它的起因是人们对设备运行状态,特别是对设备的故障和所需要更换的备件不能进行预测,或不能完全预测。而设备和备件在无任何损坏信号及预兆情况下,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发生突然损坏时,人们所采取的最朴实、最单一的维修模式,亦即设备坏了才修,不坏不修,备件不能用了就换。因此,设备事后维修是一种被动的维修模式。
(2)设备预防维修
设备预防维修是为了防止设备意外损坏及意外事故,预先对其劣化和缺陷部位进行维修及更换备件,并进行一系列预防性的设备维修和管理的组织措施,以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设备预防维修制度理论基础是设备的磨损理论,即基于设备的开动时间、作业率和备件的使用时间,拟订设备的修理周期、维修内容及备件的更换方案。
(3)设备预知维修
设备预知维修是一种新的设备维修方式,是通过测试技术、诊断手段、信号处理方法等对运行中的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和诊断.根据设备的异常部位和劣化程度,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设备维修或更换必须更换的备件。
三、强化设备管理必须加强技改创新力度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推动设备不断进步的制胜法宝。多年来,公司设备管理取得的各项指标的长足进步无不得益于技改创新管理。
1.从传统的事后维修到实行点检定修制和对主体设备推行“零故障”管理;从忽视质量管理到改进和强化设备的质量管理,特别是备件和检修质量的严格控制;从质量体系的认证到“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的理念融入到设备管理全过程等。
2.狠抓管理手段的创新。
首先要强化各级设备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其次要应用设备诊断技术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第三是加强设备的经济性管理,第四是完善计算机管理手段的推广应用。
设备技术创新是设备管理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我们先后对电镀锡生产线实施了胶辊材质技术改造、工艺段跑冒滴漏治理改造、导电辊循环水路结构改造、助熔钝化挤干辊增强挤干效果改造等技术改进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生产线管理篇2
关键词:天然气输送;天然气管线;生产管理;生产安全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当前我国提倡低碳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天然气是一种自然资源,从生产到使用需要一个复杂的传输过程,按照不同级别来划分,天然气管线包括部级输气干线、天然气支干线长输管道和终端用户天然气供给管线系统。无论哪一级别的管线系统,都要基于天然气的特点展开安全生产管理,避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1天然气输送支干线生产常见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实践,以青海油田天然气输送支干线中涩格天然气管线为例,该管线始建于1998年,2011年完工,全长194.84公里,比设计长度超出5.24公里,支干线的整体管材选择的是X52规格,管径大小377mm。从整个支干线系统建设角度来说,包括阴保站(6座)、截断阀室(7座),输送支干线设计压力位6.4MPa,年输气能力8亿立方米。涩格天然气管线是典型的“先驱型”天然气输送支干线系统,相比该地区同等管线规格后期的建设情况来说,***路设计、功能设计、安全保障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相应地,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具有代表性,以下笔者详细展开分析。第一,泄漏问题。天然气生产与石油生产存在类似的环境,但在运输要求上又比石油管道运输更加复杂,一方面,管线大多都分布在野外,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侵害。另一方面,天然气的应用集中在城市环境中,从野外环境向城市区域输送的过程中,管线要穿越公路、铁路、河流、建筑等人工工程,不仅协调难度大,也容易发生施工中的人为破坏。管线遭到破坏之后导致天然气泄漏,如果发生在人口稠密区会导致危险发生。此外,在天然气管线维护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不按照标准程序和安全制度展开,同样也会导致泄漏问题。第二,腐蚀问题。天然气管线距离较长,穿越的环境较为复杂,且大多数情况下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腐蚀问题在所难免。一方面,天然气长输管道的起点(即天然气产地)往往为沙漠、戈壁等环境,向内陆输送的过程中经历的气候因素较多,例如不同的土壤结构导致含水量、电阻率、微生物等差异,从而引起支干线外壁腐蚀。另一方面,自然界的水分子中包括了大量腐蚀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细菌、盐类等,同时天然气本身也是含有大量腐蚀性物质的混合气体,容易导致电化学反应和生物能反应,导致内壁腐蚀。第三,冻堵问题。顾名思义,就是在管道中出现冰冻堵塞的情况。天然气开采出来之后通过接气站简单处理,进入支干线进行传输,在内部由于流态和温度的变化,管线内部会出现大量的凝结水、凝析水,并随着管线内水量的不断增加,日积月累,在气温降低的过程中就会导致冻堵,尤其在气流通过阀门、分离器、三通等部分时,在水合物的影响下减少了流通量,形成节流效应,进一步提高了水合物的生成速度,最终导致整个管线被堵塞,甚至发生憋压爆裂的事故。
2天然气输送支干线生产管理措施
(1)提高管线安全生产意识“十三五”以来,我国加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断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减少环境污染、提倡低碳经济,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其应用规模会越来越大。基于这一发展趋势,天然气输送支干线工程会越来越多,相应地就必须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减少管道损坏事故。一方面,通过积极地安全宣传和安全管理知识普及,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加强对天然气输送支干线的保护,在完善法律惩罚机制的前提下,更多地呼吁社会共同关注。例如,对于第三方施工开展的行为,必须做好天然气输送管线的防护工作,规避违章施工导致的风险。(2)加强管线日常生产管理从管理手段上来说,天然气输送支干线按照不同区域展开,但不能因此忽视整个管线工程的整体性。建立完善的管道管理机制,做到不同地区统一制度、统一要求、统一数据,由天然气管线管理部门统一绘制管网***,做到精确、完整、系统。每一个分管区域提供两份,包括本管辖区内的支干线***和一份整体管线***。在加强管线日常生产管理的同时,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建立起相应地管理制度。(3)完善常见问题解决方法包括泄露、腐蚀、冻堵等问题在内,天然气输送支干线在生产中还存在一些其他常见问题,如计量过程中的数据误差控制、阴极保护设计、管道清理操作等。完善这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仅可以节约管理时间、降低管理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生产安全性。较为有效地方式是完整性管理,可以按照不同的风险级别设计紧急预案,确保安全。
3结语
总体来说,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耗量的不断提升,对天然气输送支干线的生产管理也必须加强重视。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加强对管线自身存在的泄漏、腐蚀等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安全生产体制的建设,国家层面出台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石油及天然气管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法规文件中,明确提出对天然气管道的保护***策,要加大对主观破坏、客观事故的责任追究,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张朝生.日本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用大口径干线用管生产技术的进步[J].焊管,2001,06:54-58.
生产线管理篇3
关键词:研制生产;共线管理; 项目管理
近年来,我国***用电子装备需求迅猛增长,产品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各***工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以前先研制再定型批量生产的模式已经不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各企业只有采取“研制和批产并重”的模式才能占领市场,赢得客户。一方面,一些新产品边研制边生产,抢占市场,培养新生客户;另一方面,一些老产品采用老的生产模式批量生产,满足成熟客户的需求。
企业的生产线从以前的成熟产品批量生产变为研制生产并举的局面,使得管理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探索新形势下科研生产共线的管理模式与规律,优化建立确保科研生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确保建立兼顾科研与批量生产的混线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形成新老产品并举,新老客户共赢的局面,就成为了一个当下必须解决的课题。
一、现行生产计划模式主要存在问题
1. 许多企业的生产计划仍依靠计划调度人员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其主观性较强
计划调度的效率低,及时交货率低,伴随高库存,低周转率,客户响应速度慢。
2. 综合协调能力弱,共线管理模式未形成
任务量的增加,缺少横向协同和资源能力平衡,导致制造资源冲突严重。抢设备、抢人员的情况时有发生。资源短缺,管理权限不明,综合协调机制不力和缺乏主动统一调控等问题造成本已紧张的资源更加无序利用,不能达到效率最大化。新产品的研发生产沿用成熟的老产品批量生产模式,致使研发成本高,周期难以缩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3. 生产计划无论新老产品从上到下均以产品为对象,企业级计划与车间级计划均为纵向产品计划,计划层次模糊,车间计划员经常表现得无所适从,最终,工作中心的横向计划排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人喜好和人情驱动。
4. 生产计划和生产准备脱节,生产计划的可执行性差,最终表现出“计划不如变化”的尴尬局面。
5. 设计技术吃不透,给生产管理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因素
产品齐套阶段往往会出现一些结构设计的缺陷需要补充完善,要求生产部门配合设计补充加工,完善设计改进。整机产品出产阶段甚至会出现一些技术难点,给设计人员带来困扰,造成生产进度的不可控,直接影响到供货进度,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声誉。
多品种研制生产共线管理就是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在同一制造平台上既要完成定型的多个品种的批产任务,又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开发新产品,边研制边生产,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新产品的研制出产,对在整个生产系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一协调、科学组织,形成的一个和谐快捷、结构简单、指挥灵活、明快高效的管理模式。
二、针对如上存在问题,现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1. 实时召开综合计划调度和项目专题计划调度会,是确保多品种科研生产共线管理的关键
多项目、多品种研制生产共线随时都有很多需要实时协调处理的问题,比如项目之间撞车,设备、原材料不到位,设计工艺技术缺陷等,若不及时全面协调,生产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状态。实时召开综合计划调度和项目专题计划调度会议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议要及时通报各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检查上次会议要解决的问题,现场协调解决新问题。
2. 建立有效的研制生产共线管理体系,导入项目管理,协调好各项目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推进并行项目管理
不仅要处理好每一个项目内部不同阶段的不平衡问题,还要处理好多个项目之间的平衡问题。由客户需求的缓急程度,处理好各项目之间的平衡问题,正确处理不同项目之间的利益分配,保证各项目都能顺利完成,以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 加强对企业生产任务的执行力
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研制开发产品项目总师负责制管理体制。项目总师合理调配研发人员,及时协调解决项目研发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保障科研试验顺利进行,减少生产管理中的不可控因素。
4. 完善各种计划的编制
依托项目管理,从编制项目生产网络计划着手,加强物料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及时做好车间作业计划的动态调度,各计划层次之间及时反馈,及时完善,进一步增强生产计划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可控性。
5. 加速现代化信息网络数字化管理的应用
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使企业信息系统成为有机整体,促进管理流程规范、优化和重组,积累管理数据,固化管理成果,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比如ERP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减少以前计划管理工作中的繁琐工作,及时了解各方面信息,大大缩短计划下达周期,提高计划下达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面对新形势下发展战略机遇和研制生产共线管理问题,我们应该抓住主要矛盾,深入研究探索,尽快形成自我满意、指挥灵活、管理到位、科学实用、简洁高效的研制生产共线管理模式,并将多品种研制生产共线管理的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生产线管理篇4
1.1生产线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生产线信息管理是企业日常生产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生产线管理的方法不仅工作效率低下、工作人员工作量大,已无法满足当前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本文中设计开发的生产线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了信息数据的记录、修改、删除、添加、查询以及打印等功能,同时还满足了登陆界面操作和信息维护等多方面功能的需要。
1.2系统结构设计
在对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模块包括了基本信息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维修信息模块、维修查询管理模块、设备库存模块以及设备信息管理模块这六个部分。企业管理者可通过这六个不同的管理模块,查看到ODBC技术所显示的生产线中所有信息与数据。其中,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可查看到生产线中设备维修信息与设备编号;系统管理模块则主要可进行用户登录、密码修改和用户管理等操作;维修查询管理模块可查看到设备维修信息、设备损坏信息及设备维修管理的情况;维修信息管理模块则可查看到设备故障日志、故障信息、故障信息***形以及进行故障信息判断;库存信息管理模块则主要可进行零件销售情况与零件库存情况的查询;设备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可进行设备信息的查询与管理。在系统的安全方面,该系统采用口令进行登录,并对合法用户的口令实现加密后保存处理,以确保口令在输入、存储和验证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密码的设置方面,包括了密码的修改、错误处理以及有效验证,当合法用户成功登陆后才可进行操作。
1.3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的分析,生产线信息管理系统应当能够实现对设备信息的实时跟踪、管理与更新,从而能够标准化、系统化的响应企业对生产线信息管理的要求。因此,生产线信息管理系统在功能的设计上,应着重实现以下几点:能够详细记录、查询和修改设备的基本信息,以及设备的维修和损坏信息;能够详细记录、查询和修改设备的库存信息与销售信息;能够实现合法用户的登陆操作,并包括密码修改、有效验证、密码错误处理等功能。
1.4数据库设计
在该信息管理系统中,采用了SQLServer作为了后台数据库,为满足上述六个功能模块的需求,应在数据库中分别建立相应的表格,并利用这些数据表格实现对该系统良好的信息数据管理,建立了下面的8种表单:(1)用户基本信息表:对应于系统管理模块,主要记录了用户的姓名与密码,以方便用户进行登录、密码修改、密码验证以及密码错误处理。(2)设备基本信息表:对应于设备基本信息模块,主要记录了生产线中所有设备的基本信息与情况,主要包括了设备的名称以及设备的编号,以方便设备编号与设备维修信息的查询。(3)设备信息查询表:对应于设备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了设备名称、设备编号、资产总额度以及设备的所属时间与购入时间,以便于设备信息的查询。(4)设备信息管理表:同样对应于设备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了设备名称、标号,设备所属车间、设备使用年限、销售中心、销售地址以及设备联系电话,以方便设备信息的管理。(5)设备维修信息表:对应于维修查询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了设备编号、维修内容、规格型号、使用部门、时间、维修单号、维修申请以及故障描述这几个方面,以便于设备损坏查询与维修管理。(6)查看故障信息表:对应于维修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了设备编号、记录时间、使用类型、设备使用时间、维修类型、维修时间以及备注信息这几个方面,以便于设备故障的查看与判断。(7)库存信息表:对应于库存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了零件分类、编号、品名规格、设备单位、库存数量以及时间这几个方面,以便于设备及零件库存的查询。(8)销售信息表:也同样对应于库存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了销售单号、客户名称、经办人、所在地区、销售日期、固定电话、金额汇总以及数量汇总这几个方面,以便于企业零件销售情况的查询。清晰明了的表单是生产线信息数据汇总与的基础,以上8种表单的建立,不仅使生产线所有信息都更加明确、详细,而且保证了信息的正确,不容易出现错误。
2系统关键性技术的实现
2.1口令管理与安全问题
在系统的安全方面,该系统采用口令进行登录,其主要功能包括了登陆系统时的口令验证以及登陆成功后的口令修改。由于本系统对安全性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在系统中通过设置登陆界面,以限制非法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与操作,从而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当程序开始运行后首先登陆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然后单击登陆按钮,应用程序则开始对数据库进行查询,以验证输入的用户名与口令是否正确。如正确则正常打开信息管理系统的主界面,如错误则提示登陆失败并退出。在系统初始化结束后,可实施明文的加密措施,或者密文的解密措施。
2.2主界面窗口的设计
主界面窗口作为生产线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界面,其设计友好程度不仅对系统操作的方便性与简洁性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会同时影响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信息收集的准确性。本系统主界面窗口主要设计有8个菜单项,其中6个菜单项分别对应上述的六大功能模块,另外两个菜单项则是帮助菜单与神经网络菜单项。主界面窗口设计的主要流程为:①分别添加和删除对话框项与附带按钮;②在窗口处依次插入菜单项、树状列表,并进行按钮设计;③添加***片,插入位***;④在对话框内添加主窗口***片与菜单项。
2.3数据库的连接
由于该信息管理系统中设备的信息数据量较大,且表单较多,因此使用固定表单的数据库连接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本程序中采用了ODBC技术作为数据源的连接方式,并通过Open函数用于创建到数据源的连接,利用函数程序的编写避免了系统数据源相连时的复杂性。
2.4信息管理系统中添加、删除功能的实现
在利用VC++进行系统编辑工作时,系统会首先判断是否选中了ListCtrl中的项,若有选中,则对应变量中的值就会转变为选中项的索引值,然才能可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等项的操作。(1)添加功能的实现。本系统编辑时,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步骤来实现添加功能:首先,创建添加窗口与按钮,并在窗口处设置一个自定义的ListBox控件,再编辑其中的内容,并依照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自动产生每一列的列名;其次,当添加窗口打开后,在编辑区域内输入需要添加的数据,此时系统会发出自定义信息,其对应的响应处理函数为OnAddMessage。该函数会在数据库中添加一条新的纪录,然后再通过相关函数获取相应添加数据的内容及指针,并以字符串的格式写入数据库中。(2)删除功能的实现。删除功能与添加功能类似,主要分两个步骤完成:首先,在ListCtrl中选择好待删除数据;其次,再单击删除按钮,系统则会自动弹出确认提示。在单击确定按钮时,同时从数据库与ListCtrl中将索引号的对应项删除,即完成了删除操作。
3结语
生产线管理篇5
关键词:管理 效益
编织袋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一条编织袋需要近10道工序,而且手工作业多,劳动强度大。原来新星公司将编织袋生产线分为四个车间:车间之间矛盾重重,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严重。自2002年起新星公司对编织袋生产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编织袋生产线由四个车间和并为一个厂,使编织袋生产线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工段之间不再互相推诿扯皮,而是为产品产量、质量、消耗共同努力,为编织厂一体化管理创造了先决条件.机构变革前,新星公司编织袋月产量仅90多万条,废丝率高达11%,原材料消耗每年高出标准20多吨,现场管理混乱,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局面,编织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管理措施。
一、实行岗位工资、计件工资为主的工资分配形式,实行多劳多得的薪酬制度
为了强化对倒班岗位操作工的激励措施,改变不同岗位操作工的收入比例,新星公司让编织厂拥有充分的工资、奖金内部调配权。按照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拉大不同岗位的工资、奖金标准的差距,以计件工资的形式,实现多劳多得。
二、建立规章制度,制定考核标准,并将考核指标进行层层分解
编织厂建立起一套各个岗位的规章制度。同时编织厂又针对各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将公司对编织厂的考核指标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制定出岗位、个人的考核标准并与工资、奖金进行挂钩,这种激励、约束机制关键在于督促相关责任人员恪尽职守地干好本职工作,实现了量化、细化管理,进一步确保了编织厂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
三、对关键工序-抽丝岗位加强质量管理
编织生产线的抽丝岗位是第一道工序,也是生产线的关键工序。抽丝岗位生产的成品丝质量好坏关系到圆织岗位产量的高低、质量的好坏和编织袋原料消耗的高低。如何控制好成品丝的质量有一些必要地措施做保障,比如:
1.抽丝岗位的工资打破以前按成品丝产量计件的方式,改成以圆织岗位月产量核算工资的方式,直接与圆织岗位产量挂靠,将两个岗位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制约,有效的保证了成品丝的质量,减少了圆织岗位的废丝率和废品量。
2.对90拉丝机实行限速开车。根据实际生产的用丝量和设备的最佳状态,控制车速在180米/分钟以内,生产出的成品丝卷绕平整能保证丝的质量,同时也能保证圆织岗位的用丝量。
3.利用停车空隙检测片膜厚度,以便调整膜口间隙,保证片膜的均匀度。
4.原料如有牌号的更换及时检测其熔体指数,以便调整相应的工艺温度和有关参数,原料配比要均匀恒定,严格控制成品丝的规格,确保成品丝的拉力和断裂伸长率的均匀性,用填写工艺卡的方式指导抽丝岗位的生产。
5.规范抽丝岗位的操作方式。比如挂丝时要求单根单挂,中间有断丝现象要求重新换管重新缠绕,卷绕期间要有巡检,杜绝二头丝、多头丝、劈丝的出现。
6.对卷绕锭子的维修实行维修人员分片管理,提高了锭子的完好率和卷绕质量。
四、实行岗位技能考核
每年按计划定期对技术含量高地岗位如抽丝、圆织、印字岗位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督促操作工掌握必会的操作技能,并调动职工学习的热情。比如印字岗位的工作性质是集体计件、同工同酬,这就存在技术好与技术欠缺的职工劳动付出的不同,因为是同工同酬就造成了工资分配上有不均衡的弊病。对由于连续发生几次工伤事故,造成职工心里有畏惧感,虽然进行了优化结合,但新职工不积极主动上机操作,处处依赖老操作工,时间一长产生了惰性。而老操作工也怨声载道。通过培训考核,新职工积极主动甚至利用休班时间来上机练习操作,使每位职工感到了压力,掌握了操作技能,并对前三名给予奖励,并对不达标者减免月奖。这一活动的实施,使职工的操作技能和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五、在班组人员调整上根据技术力量进行均衡搭配
编织各工序大都是以个人计件为主,***性较强,为了整体产量的提高,在调整班组人员时,根据每个人的操作技术水平进行均衡搭配,即要保证个人产量又对班组产量做了定额规定,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发扬团队精神,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六、对工艺参数和指标进行整体控制
根据设备的设计能力和日常使用经验,对一些重要的工艺参数做了硬性规定:
比如:90拉丝机是高速车,设备能力最高达280米/分的转速,这只是理论值,根据平时的开车经验和成品丝的需求量,规定转速控制在180米/分以内最为稳定,而且丝轴卷绕平整;圆织岗位全部是单机操作,操作工可以随时调整车速,车顺时就任意提高车速,车不顺时就调低,这种大幅度的调速有损设备的正常运转,不平稳的操作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产量较低。根据这种情况,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进行限速开车,并且形成制制度,虽然进行限速开车,但稳中有升,产量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执行后的第一个月编织袋月产量达到了116万条,相比以前的90多万条提高了20多万条,同时对设备也起到了维护保养得作用,降低了设备的维修率。
七、工序的协调管理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节能降耗
1.机构调整以前,四个车间各自为战,抽丝岗位以成品丝产量计件,对丝轴检测只涉及到表面,里面的质量情况无法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圆织岗位是成品丝的使用单位,是以编织袋的产量计件,计件单位的不统一造成编织袋克重失去控制,由于抽丝车间单方面追求高产,提高成品丝的厚度,编织袋克重超重,大大地浪费了原料,每年清库核查原材料亏损20多吨,按一吨1.2万元计算,就损失20多万元;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机构调整后,将抽丝岗位和圆织岗位的计件单位统一起来,而且两个岗位对应班用丝,同时对应班进行半成品袋克重检测,并将半成品袋克重的检测情况及时反馈到抽丝岗位,进行公示,抽丝岗位根据克重情况及时调整成品丝的厚度,既保证了质量又节约了原料、降低了编织袋的单耗成本,调整后每年的清库核算节约原料约40吨,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在节能降耗的同时,不忘对产品质量的把关,加强质量管理力度和质量奖惩规定,增设质检人员,达到每个岗位一名专职质检员,质检员之间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各工序的质量检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及时与用户单位加强联系,及时了解质量情况,一旦有不足立即调整、整顿,严把各工序的质量关。使抽丝岗位职工深刻认识到第一道工序的重要性,如果保证不了成品丝的质量,就会直接影响圆织岗位半成品袋的质量、产量,通过整顿学习,使成品丝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为产量的超额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加强设备的管理
1.实行设备包机分片管理,责任到人,提高维修人员的责任心,检修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从而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备品备件实行以旧换新,并将易损易耗件与操作工挂靠,定额限量使用,超出部分由自己承担。
生产线管理篇6
(一) 生产线转移概述
生产线转移是一次性的、综合的、复杂的过程活动,具有明显的时间起点和终点,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可以通过项目策划和运作,充分地识别,兼顾时间、成本、质量和客户满意等输入因素,将生产和技术区域的装备和技术进行转移,从而实现满足客户要求的相应成熟产品的制造。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灵魂和精神实质
目前在全球汽车行业,言“质量管理体系”则必称“TSl6949”,原因正是这份由国际汽车特别工作组(IATF)以及ISO/TS17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委员会及其代表在ISO9000族标准基础上结合(QS9000、VDA6.1、EAQF)等要求制定了ISO/TS16949技术规范并进而成为全球汽车行业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代名词”。根据ISO/TS16949要求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灵魂是以顾客为中心,以最终达到顾客满意。也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表现出来以下的实质内容:预防为主是精髓,效果展示通过文件和记录的内容,管理的系统是整个管理体系的实体,产品实现、支持和管理过程这些过程能力决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成果质量。
(三)汽车行业生产线转移
有时可能会为了成本或项目的进度的平稳而牺牲质量,也可能受到不同地区标准和检测方法的差异性限制,以引起产品的接收程序出现不统一,但是理想的生产线转移过程是需要通过对客观条件的输入进行策划、实施、检验和总结后,以最终实现满足顾客要求的目标,这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宗旨相吻合,只有通过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贯彻和应用、才能更好地确保生产线转移项目顺利完成,而且在汽车行业无数成功的质量管理实践也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二、生产线转移中应用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利用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PDCA和TS16949标准的过程方法,总体上将此次生产线转移项目分为四个阶段,10个步骤。
(一)P阶段——概念和计划阶段
1. 建立核心团队研究可行性
建立以制造部为核心的,包括转入方和转出方全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接口人在内的核心团队,针对这个项目是否可行,从转入方和转出方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产品组合战略,生产线转移标准、财务分析、风险评估五大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和调研。
2.拟定初始的项目计划
由核心团队负责编制项目总体时间节点计划,生产线各涉及模块负责编制二级项目计划进行逐级分解,明确重点任务内容。
3. 识别出长期的事项以及困难、疑问项汇总
明确内部沟通范围、频次、问题汇报层级及解决方式、路径。
(二) D阶段——转移项目实施和进度控制阶段
1.具体项目的实施
由设计、财务、制造、质量、设备设施、售后、物流、采购、环保安全等部门的转入/出方的负责人和接口工程师,开始按各级计划进行工作,并按时进行内部沟通。
2.生产线转移项目进度控制
在项目的进度控制方面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时间将困难(计划耗时延长等)、疑问项提报的跟踪,工作计划的细致分解以及甘特***和项目节点里程碑计划。
3.员工培训
通过生产线转移的前期调研活动,可以安排部分有培养潜力的员工到转出方进行调研和学习,重点验证作业指导文件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三)C阶段——阶段验证及转移筹备
阶段验证在生产线转出方停止前l-2周进行,目的是审核评价转出方生产线和转入方的接收准备工作就绪情况,转入方的总体负责人在这次评审中应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包括核心团队也参与其中,并依据验收检查表一一确认,如果有严重事项尚未完成并且会给项目带来风险的,项目经理必须让管理层知道,以便决定进一步对策。
(四)D阶段——生产线转移的验收和总结工作
生产线转移项目验收工作在转出方生产线停线后6个月时进行,目的是由核心小组汇报成绩,正式宣布生产线转移阶段进入持续改进阶段,同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评审涵盖如下内容:
1.生产线安装/调试/产品验证
分别在生产线转移前-转移后-量产阶段前,三个阶段来开展产品验证工作
2.试生产/批量生产情况
试生产/批量生产阶段的人员、设备、材料、方法和测量方面的工艺验证情况及分析报告
3.产品的基线目标确认
根据转入方的产品业绩变现和转出方进行比较,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以验证其结果。
三、小结
生产线管理篇7
关键词: 班组安全管理
中***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适应市场和现场需求,公司生产布局、生产组织形式也在不断调整和改革。作为铁路工程施工企业,无论如何改革,都应把安全生产作为第一要务,牢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完善群管群控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目前我公司人力资源结构中,作业层以公司正式职工为主要力量,部分作业项目以协作队伍、劳务工作为补充,一般都是纳入班组管理或组建“架子队”。在这种内部资源型的结构下,以及“公司-项目部-班组”的安全架构体系中,班组是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班组安全管理在公司整个安全保证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组如何开展自控型班组建设,增强班组安全管理能力,成为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课题。本人通过对现场生产实际和班组情况进行调研,就如何加强班组安全管理、推动安全自控型班组建设,浅谈以下意见。
1 班组安全管理机制建设构想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活则企业兴。过去班组管理中,经常存在这样的模式:顶层各种硬邦邦、冷冰冰的条条框框,到了基层、班组,层层加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以制度落实制度,唯恐机制不全、标准不多,使得班组疲于应付、顾此失彼。随着公司体制改革的深化,生产布局的调整,这种班组管理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所以,优化班组安全机制设计、建设自控型班组就显得非常必要。
自控,简单来说,就是班组、职工自己管好自己,严格落实标准化作业,认真遵章守纪。在公司点多、面广、线长、资源高度分散的实际情况下,对施工现场安全卡控的实际更需要班组、个人达到自我控制。如何实现班组自控,必须要建立以下机制:
一是要建立对班组长的选拔和考核机制。班组实现自控,班组长是关键,其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班组安全管理的好坏。现行班组长任用机制,是由项目部直接决定,报公司备案,班组长的管理随意性较强。建议更改为项目部提名、公司考核测评后聘任,或者项目部考核测评后提名,公司予以审核,以此规范班组长的选拔和使用,将班组长队伍建设纳入公司人才培养机制,可选拨有潜力、表现突出的班组长到大专院校学习深造。新提拔的班组长要经过技术业务考核和班组员工测评,不达标的不准提拔;限定班组长任期,任期结束,须接受考核和测评,考核合格方可继续任职。
二是要建立覆盖全员的动态考核机制。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班组每个成员,都是安全生产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安全生产的守护者。探索建立面向作业层员工的安全记分考核机制,即:参考交通违章记分处理办法,以每季度为周期,以10分为满分,分专业、分类别进行考核记分;对各工种、各岗位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归纳整理,制定统一的扣分标准,由班组长来实施考核,考核得分折算系数后,与定额奖分配挂钩;个人当季得分低于5分,则必须作出书面检讨,项目部对其进行针对性谈话;低于3分,取消定额奖分配;得分为0分者,待岗1个月、进行安全学习,考核合格后重新上岗。同时,对于防止事故有功、安全业绩突出的员工实行加分,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和各类评先活动挂钩,以此形成奖罚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做到约束有效、激励有力。
三是建立完善班组群众安全生产监督机制。2009年以来,公司开始组织开展群众安全生产监督员活动,建立了工作组织,完善了群安员推选聘用、学习培训、例会述职、检查考核及信息反馈等工作机制,充分动员和发动广大一线班组群安员敢履职、履好职,组织群安员查“三违”、排隐患,为巩固施工现场安全防线起到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在生产一线特别是每个班组设立群众安全生产监督员,让具有较强责任心和丰富经验的群众骨干时刻紧盯安全生产,组织动员全体职工共同保安全,有利于发挥班组职工群众在生产过程中的自我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控作用,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和支持。下一步,必须继续巩固和完善群众安全监督机制,以班组为单位,在群众安全生产监督员活动方面求深化,逐步将群众安全生产监督员纳入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延伸到协作队伍,使这项活动工作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成效可量化、活动常态化。
四是建立完善职工队伍提素机制。要着力提高职工个人及队伍素质,多为一线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加强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通过采取日常培训、集中培训和模拟演练、岗位练兵等形式,定期组织轮训,组织职工学习安全业务技术,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还要具备遵章守纪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五是建立劳务工动态管理机制。目前,劳务工管理是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要明确班组管理职责,将劳务工日常管理真正纳入班组管理,特别是要针对劳务工队伍当地化、流动性强的特点实施动态管理,要随时掌握人员进、退场,抓工头、抓纪律、抓细节,坚持班前点名和带班、防护制度,安全交底要针对当天的作业项目做到“一事一交”,随时交、随地交,真正让劳务工对安全心存敬畏、把风险牢记在心。
2 项目部在班组安全管理中的定位和职责
班组是连接项目部管理与一线生产的桥梁,是各类安全规章和制度文件最直接的落实者,是各类危险源最直接的接触者。纵观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基本都是班组和一线操作者有息息相关,由此可见,班组处在安全风险管理链条中的关键位置。班组安全管理搞不好,项目部安全管理就失去了意义。项目部在班组安全管理中如何进行角色定位,如何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责,对于班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个人认为,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正确认识项目部与班组的关系。摒弃以往家长式管理方式,增强对班组的指导和服务职能,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健全班组管理机制、完善班组管理办法、为班组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等工作上,多为班组办实事、出实招。同时,建设自控型班组,并不代表可以对班组安全管理撒手不管,而是要依靠班组、做强班组,把基层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延伸安全管理手臂、构牢安全管理基础。
二是生产组织要与班组建设相结合。因“四电”专业特点,公司会长期存在“一部多项”、“一项多点”的生产组织模式,班组往往化整为零,多线作战,无形之中加大了管理难度。出于班组长远建设考虑,建议人员较少的零散工点,在班组框架下,组建以工点为单元的作业组,选定小组负责人,明确其职责,保证每个作业组都至少有1名兼职安全员或群众安全生产监督员,以促进班组各项安全制度、措施在各工点的落实,把“自控、互控、他控”覆盖到作业全过程,避免班组安全管理出现真空。
三是建立班组安全目标考核制度。以创建优胜(先进)班组为抓手,以“安全受控、质量达标”为目标,建立班组安全考核机制。可以结合生产进度和风险动态,与班组签订阶段性的安全风险考核责任书(考核周期不宜过长),公司应予以支持和鼓励,设法落实奖金来源;同时要注重精神激励,塑造班组安全文化,可以探索设立评选“安全优胜班组”的机制,规定两年或三年内未发生任何安全质量事故或其它不良影响的事件,予以命名优胜称号,并纳入公司年终总评,获得荣誉的班组长、群安员等岗位员工,在个人评先和职称、职务晋升时优先考虑。
四是实行项目部领导包保班组制度。试点推行项目部领导干部包保班组制度,每月规定一定时间,与班组同吃、同住、同工作,进行跟班、盯岗、指导和检查,并进行写实。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和带动一线职工遵章守纪、按标准作业;通过沟通交流,为班组解决困难、多办实事;通过现场盯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除安全隐患。
生产线管理篇8
关键词:矿山企业 安全生产 管理 矿难
1.矿山企业紧守安全生产红线的重要性
1.1保证职工生命安全的需要
矿山一旦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尤其是井下作业,一旦发生塌方、瓦斯爆炸等事故,轻则导致员工受伤,重则出现群体死亡,重视矿山安全生产才能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人民是社会主义的主人,保证劳动者的生命安全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并且人是推动生产力的重要要素,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方能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标,确保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减少安全事故,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矿山企业损失,保证矿山企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谋求矿山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1.3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矿山企业在日常生产中应注重安全生产,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矿山安全生产事故,一旦造成人员伤亡,会给受害者的家属带来巨大痛苦,可能导致家属因赔偿问题不断的,甚至可能引发聚众滋事等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2.矿山企业紧守安全生产红线面临的困难
2.1矿山企业、员工缺乏安全生产意识
查找每次矿难事故发生的原因,除了极少数的事故是因人们无法预料的自然灾害,绝大多数的事故都是人们对安全生产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的。如2013年2月28日河北省冀中能源集团张家口矿业集团公司艾家沟煤矿发生的火灾事故,发生该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安全意识淡薄,不落实安全管理规定。河北省冀中能源集团明文要求全部被整合或技改矿井在3月31日前除通风、排水外,一律停止其他作业,但该矿未经批准,擅自组织人员下井进行维修作业,引发火灾。许多矿山企业,尤其是私营矿山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不重视安全生产。2011年11月10日云南师宗县私庄煤矿发生井下瓦斯和煤炭突出事故造成21人死亡,另有22人失踪,就是因为早在2010年10月被叫停采的私营煤矿利令智昏非法开采。矿山企业员工缺乏安全生产意识也是造成矿难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矿山企业员工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往往对安全问题无知、敷衍、逞强,无法掌握安全生产的操作办法,导致众多矿难事故的发生。
2.2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不到位
安全管理制度是矿山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基础保障,应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但是在现有的很多矿山企业中,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只是敷衍了事,象征性的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致使安全管理工作虚有其表,埋下安全隐患。2013年3月29日吉林省通八宝煤矿瓦斯突发事故,共造成35人死亡,16人受伤,11人失踪,在这种情况下,矿山企业人不加强管理,反而于2013年4月1日擅自违规派人员到八宝煤矿井下再次处理火区,造成八宝煤矿井下再次发生瓦斯爆炸的悲剧。现有的监管体系中,经常容易出现监督管理混乱,职责不清的现象。监管体系不够健全,监管主体推卸责任,监管力度不够,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这些都严重降低安全监管的作用。2013年4月20日和龙市庆兴煤矿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当地***府对该煤矿停产整顿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停产整顿、检查验收不认真,从而酿成这起重大责任事故。
2.3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设备陈旧落后
许多矿山企业因为市场不景气,经济效益不好,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改进设备,设备超期超负荷运行,并且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许多矿山企业已进入深部探矿作业,开采难度加大,最终导致矿山开采的安全设备落后,安全设施不到位,缺乏足够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3.矿山企业紧守安全生产红线的措施
3.1加强安全生产意识的宣传培训
频发的惨痛的矿难事故教训,告诫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多措并举,严防死守,让矿山企业紧守安全生产的红线,确保矿难事故少发生,甚至不发生。其中矿山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是确保安全生产、保证员工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必须始终注重员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注重突出宣传教育的计划性、针对性、层次性,系统推进,齐抓共管,为矿山安全生产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矿山企业应该注重安全生产的宣传,创新宣传方式,普及安全生产的法律知识及科学理念,安全生产的基本常识,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意识氛围,让安全生产意识入脑入心。安全生产的宣传不仅是矿山企业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参与和有效监督,为安全生产营造更加有利的社会舆论氛围。矿山企业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从事矿山生产工作的人员多为农村人口,只是文化水平较低,决定了他们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而煤矿的生产工作又具有很多的安全隐患。实践证明,员工具备安全生产的相关意识和知识,无论是避免矿难发生,还是矿难一旦发生的逃生方面表现都很好地保护自己。所以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让他们熟练地掌握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只有在从业人员的内心深处拉起安全生产的红线,才能够保证矿山的安全生产,减少矿难事故的发生。
3.2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如果***府各部门、矿山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可以很大程度降低矿难事故发生率,甚至完全可以避免矿难事故的发生。为此,***府部门、矿山企业应该从如下几点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能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让人们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必须禁止,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是进行科学管理,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的基础性工作。我国针对矿山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已颁布《安全生产法》,但这还远远不够,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加快新法规和现有法规的解释性条文的起草工作,制定一系列禁止性规范和限制性规范,明确相关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二要明确各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府部门安全生产***监察是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举措,要厘清监督管理职责,让各部门各司其职,减少各部门监督管理的交叉重叠和相互推诿扯皮。三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检查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这是矿山企业搞好安全管理的组织保障。健全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实现安全管理制度化;构建完善的安全信息网络,实现安全管理信息的无死角、全覆盖;推广应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和安全系统工程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科学性;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企业管理人员、员工安全安全管理的自我约束力等。
3.3改进矿山企业生产管理设备
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设备技术水平,是矿山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硬件”保障,生产管理设备技术的提高,离不开资金和科技力量的支撑,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更是离不开安全资金和科技的投入,企业要积极引进安全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安全工作科技含量。加大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完善企业的生产管理设备,为整改消除安全事故隐患提供科技支持;建立安全可靠的生产环境,改善劳动生产条件;建立安全信息网络系统,为企业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落实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总结规律,建立理论,完善措施,进一步完善企业防灾、减灾应变体系,提高企业应对和处理各种事故的能力。
生产线管理篇9
关键词:生产管理系统;生产计划;硅钢生产线;包钢薄板厂;钢材产品 文献标识码:A
中***分类号:TP3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2-001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2.008
1 概述
包钢薄板厂作为包钢(集团)公司的主体生产单位之一,一直以生产高附加值的钢材产品而著称。在钢材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生产工艺的先进性等方面一直走在公司的最前沿。硅钢产品的附加值较高,生产工艺复杂并且环节众多,这就需要在其生产过程中进行精确和及时的数据服务及生产过程控制。过程控制以及信息流程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将会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劳动力,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还能尽可能地减少人为不确定因素对生产过程的影响,真正做到自动化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这样一种高附加值的产品,能够保证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生产管理系统构建的以生产为核心的高效率的信息管理平台,将各项数据都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告知,让工作人员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生产信息,以及生产运行的实际业务状态,更加明确生产运行的各个阶段的生产周期。在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数据以及质量和计量等数据都全面整合,对各个生产有利的业务都达到数据共享,能够更全面地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对策,通过在生产中的监督控制,提高生产的效率以及稳定性,降低生产的成本,这才是企业能够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必备条件。
生产管理系统不仅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能够达到可视化以及实时性的效果,另外,在生产监控过程中能够更加透明,保证了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管理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产品的生产信息准确性的严格把关,这也成为在生产管理中最为可靠的依据,而生产管理系统在对企业的生产以及推广中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都是生产管理系统为企业发展带来的重要意义。
2 系统功能
2.1 生产计划(包含计划回收)
计划的编制:排产计划员根据生产合同编制计划。
计划的下发:硅钢生产线操作员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下发计划给L2。
计划的回收:回收不能执行的计划,将其恢复为未编制状态。
2.2 实绩处理(包含质量)
实绩的接收:实绩信息中不仅包含产品的基础信息,也包含了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工艺数据。这样可以在三级系统中为每一个产品形成一条完整的工艺线索,方便后续追查。
实绩的分流:硅钢生产线既可以生产硅钢产品,也可以作为退火炉使用。系统可以根据实绩的钢种牌号、化学成分、计划信息等内容判断产出的是哪种产品。如果作为退火炉的功能,系统将充当冷轧罩式退火炉三级系统的角色,履行相应的功能。
质量信息:质量信息以编码的形式传递。对于没有质量问题的,可以空缺。
如***1所示:
2.3 报表
系统根据回收的实绩信息生成了以下报表:(1)上游工序报表;(2)计划报表;(3)生产报表;(4)质量报表。
2.4 日志
通讯日志:记录每个通讯事件的信息及发生时间。
数据库日志:记录每个对数据库的操作及其相应的SQL语句,如果未能成功执行也要有日志记录。
质量缺陷日志:记录质量信息,方便日后追查。
2.5 下游工序处理
如果生产计划将钢卷的产出品作为下游工序(重分卷生产线)的原料卷,那么系统将在产生实绩后,自动编制下游工序的生产计划。如果是直接外发产品,那么系统将追加附带原始合同信息,生成发货计划。
3 通讯接口的设计
3.1 生产计划的下发
排产计划员根据生产合同编制生产计划。现场操作人员在确定收到计划后,将计划从L3下发至L2。L3一次性最多可以下发300卷的信息,但是由于现场生产的诸多不确定性以及在钢卷上线之前必须提前检查,所以实际的计划仍是以单个钢卷下发的形式存在。
3.2 生产计划的修改和删除
如果发现钢卷的信息有误或者信息缺失,操作人员可以对除钢卷号之外的其他计划数据进行修改。但操作人员没有删除计划的权限,可以通知排产计划员进行删除操作。
3.3 生产实绩的收集(包含质量信息)
生产完成后,L2自动将生产实绩及质量缺陷信息发送给L3。质量缺陷信息并不是与实绩信息一同发送过来。硅钢生产线出口操作室的质检员需要对产品完成质量判定后才能发送。
3.4 回退卷的回收
如果发现钢卷上线后存在较大的质量问题而无法继续生产的情况,L2将给L3发送回退信息(并附带回退原因),L3将有问题的钢卷恢复为“未计划”状态,同时标明回退原因。
3.5 心跳电文的设定
为了通知对方本地计算机是处于激活状态的,一台计算机会周期地(60秒)给另一台计算机发送一条心跳电文。另外,若对端计算机在(120秒)两个周期内收不到心跳电文,它会判断发送端计算机是不激活的,随即主动断开与对方的连接(负责接收电文的回线断开)。随后将重新建立连接。如***2所示:
4 结语
硅钢生产线三级管理系统是包钢薄板厂信息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担着整个硅钢生产线的生产管理的任务。作为枢纽,它不仅需要与公司级生产管理系统(ERP)实现业务对接,还要与平级的冷轧三级系统和热轧三级系统在数据流方面进行交融与整合以及与L2的实时性通讯。作为应用系统,它需要为各个部门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服务,简化操作步骤,让操作人员能直观、方便和快速地了解当前的工作状况,从而使薄板厂的生产管理及信息化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梁师师.冷轧硅钢退火新技术及退火炉特点分析[J].工业炉,2012,(1).
[2] 彭凉,黎建忠,梁余发.基于三级控制系统在炼钢系统中的应用[A].冶金轧制过程自动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
生产线管理篇10
关键词:混凝土生产系统建安 试运行 管理
中***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高线混凝土系统主要供应有温控要求的大坝混凝土,生产混凝土总量约660万m3。按满足混凝土月高峰浇筑强度16.1万m3设计,设置两座4×4.5m3型混凝土拌和楼和一座制冷楼,常态混凝土设计生产能力600m3/h,预冷混凝土设计生产能力500m3/h,由9m3侧卸车运至缆机供料平台。
高线混凝土生产系统设置在右岸坝头下游高程705m平台、高程610m平台和高程595m平台内,其布置内容如下:
(1)高程705m平台4座粗骨料储料竖井、2座细骨料储料竖井、井下皮带机廊道系统及检修廊道;8座1500吨水泥、12座1000吨粉煤灰原材料的储料罐、粗细骨料供料线胶带机(分别延伸至塘房坪粗骨料加工系统、马家河坝细骨料加工系统)、1座外加剂车间等。
(2)高程610m平台2座4×4.5m3混凝土拌和楼、1座骨料一次风冷系统(一冷)、1座制冷楼(二冷)、2座二次筛分系统;
(3)高程595m平台污水处理系统;
(4)其它,如空压机房、机修车间、配电室、编码室。
建设工期为2007年04月26日至2008年06月20日。
2 高线混凝土生产系统总体设计
高线混凝土生产系统主要设计项目:(1)粗细骨料运输系统设计。(2)骨料储运及二次筛分系统设计。(3)胶凝材料储运系统设计。(4)供配电、气工艺设计。(5)外加剂储运系统设计。(6)系统给排水设计。(7)废水处理系统设计。(8)混凝土预冷系统设计。(9)拌和系统设计。(10)拌和系统自动化控制工艺设计。(11)供配电、防雷接地、通讯及照明布置。(12)设备选型及配置。
3 高线混凝土拌和系统设备选型、试生产、运行情况
拌和系统两座拌和楼除搅拌机系进口CIFA机外,其它全部为郑州三和成套产品,系统于2008年1月开始进行设备安装,1#拌和楼于2008年6月19日联动试运行,2008年7月15日系统1#拌和楼生产出合格的混凝土,2008年8月21日,制冷系统全线试运行,系统生产出合格的7℃温控混凝土,2008年10月18日为大坝A区置换温控混凝土生产浇筑。2#拌和楼在2008年10月24日CIAF搅拌机调试完成并试生产出合格的混凝土,至此整个高线混凝土系统进入系统完善和混凝土生产阶段。
3.1系统设备性能参数
拌和楼:HL360-4F4500L(4×4.5m3),自落式进口CIAF搅拌机,全新设备。拌和楼生产能力320~360m3/h(常规混凝土)、250 m3/h(温控混凝土)。
拌和楼进料设备:B-17~B-22皮带、带宽1000、带速2.5m/s,输送量1000t/h(粗骨料从1#、2#一次风冷料仓至1#、2#拌和楼);S-1 ~S-7皮带、带宽650、带速2.0m/s,输送量400t/h(粗骨料从1#、2#一次风冷料仓至1#、2#拌和楼);
筛分系统设备:变频电机振动给料机(GZG1003),24台,处理能力500~750t/h(用于精骨料给料);圆振筛(2YKR2460)6台,处理量700t/h; 螺旋洗砂机(WCD762)2台。B-1~B-8皮带,带宽1000、带速2.0m/s,输送量800t/h(骨料竖井至1#、2#筛分楼);B-9~B-16皮带,带宽650、带速2.0m/s,输送量210t/h(粗骨料筛分后至1#、2#一次风冷料仓);B-23带宽650、带速2.0m/s,输送量210t/h(二次筛分弃渣皮带)。
制冷系统设备:螺杆式制冷机组W-LGⅢA5005台 单台制冷量100×104kcal/h、螺杆式制冷机组w-LGⅢA250 1台50×104kcal/h。
制冷楼:螺杆式制冷机组LG25BM8台单台制冷量100×104kcal/h(4台制风、4台制冰)螺杆式冷水机组LSLGF500Ⅲ2台,单台制冷量50×104kcal/h(空调制冷量)冰库60T2台片冰机50t8台(50t/d)。
空压胶凝材料系统:水泥罐 1500t/个,8个;粉煤灰罐1500t/个,12个;单仓泵NCD4.5 20台,输送量45~55t;空压机LGFD250/337G单台排气量40 m3/min 共计5台;空压机LGFD125/337G单台排气量20 m3/min 共计2台;
粗细骨料胶带机:A-1~A-9皮带、带宽1200、带速2.5m/s,输送量1200t/h(塘房坪粗骨料成品运输至贮料竖井);细骨料胶带机:C-1~C-4皮带、带宽800、带速2.0m/s,输送量400t/h(马家河坝细骨料成品运输至贮料竖井);
3.2系统联动及工业性试验
系统设备安装完毕以后,按照试运行大纲,通过单机调试、试运转、系统联合调试与空载运行、设备工业性满负荷试验等流程,试验结果表明:①各类设备的单台生产能力、运行技术参数符合说明书要求;②成品骨料的实际输送能力达到设计要求;③生产系统的混凝土(包括预冷混凝土)实际生产能力达设计能力的70%以上,须进一步提高;④通过二次筛分成品骨料的质量技术参数基本符合规范要求;⑤生产系统不同配合比混凝土的质量技术参数基本符合设计要求;⑥制冷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生产系统骨料调节料仓一次风冷后骨料出仓口温度和混凝土生产系统生产的预冷混凝土出机口温度能达到设计要求(分别为8℃、7℃),冷水、冰温度也能达到设计要求。(预冷混凝土的测试应安排在高温季节进行,由于系统还未经过高温季节,制冷效果保证率还无法判断。)⑦混凝土生产系统胶凝材料、外加剂实际输送能力达到设计要求。
3.3大坝混凝土生产系统设备运行情况
3.2.1拌和楼运行情况
自2008年10月18日系统为大坝置换混凝土A区提供混凝土以来,到2009年4月底止,1#拌和楼已生产混凝土约4万m3,2#拌和楼已生产混凝土3万m3,系统各部位经过试运行调试设备运行参数已基本达到设计要求,生产运行阶段无大的设备事故发生,拌和楼单楼温控混凝土最高生产强度达到230m3/h(2009年4月13日晚班大坝15-03仓),达到了设计生产强度(250 m3/h )90%,由于拌和楼生产强度受制约因素和环节影响,单楼高强度保证率较低,还须加强系统维护保养和对设备的磨合,但两座楼完全满足大坝混凝土高峰期生产的需要。
3.2.2制冷系统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