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观10篇

可持续发展观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观;课程设计;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师们如何将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它们不仅包括对新课程理念、知识如何领会,而且还包括课程实施中的一系列问题,如新课程设计的课堂示范、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方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这些在国家和省实验区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中尽管也有所涉及,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教师们的实际需求,他们需要更多的、更详尽的、更具体的示范性培训。关于新课程实施的教师培训,的确需要在探讨一种既科学规范而又生动活泼培训模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他们输入新的课程观念。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观念和培训模式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和长处,认真探讨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等问题,相信对我们进一步完善新课程并有效地进行教师培训会有所裨益。

一、课程目标着眼于发展的理念

国外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立足于通过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组织派遣专家到各国,以一种链接式多级培训的方式对教师教育工作者、教研员、教师进行培训,向广大的教师和儿童青少年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而且还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6000万教师设立远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介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施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与我国新课程目标相似,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目标也有三维目标,即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技能与能力,知识与理解。其中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主要包含生态保护、对未来负责、真正高质量的生活、公平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每个方面的子目标都有简明的表述:如对生态保护要做到欣赏、关心和保护;对未来负责要做到不因自己的发展而影响或危及未来的发展;真正高质量的生活是社会、经济、生态和***治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公平的目标表现在同代人之间的公平、代与代之间人的公平以及公平地分配有限的资源等。[1]这种解释,实际上为教师如何理解和达成目标奠定了基础。其他两种维度的目标也分别对内容作了具体的描述,以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要获得的学习结果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如技能与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如表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进行讨论,与他人合作,个人与群体为可持续发展负责等)、学习与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最难能可贵的是,专家们根据这些课程目标为整个可持续发展课程设计了有利于课程实施的探究式教学活动,每个课程模块、单元、活动都作了精心巧妙的策划,与课程目标紧密相连,并且着眼于受训教师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教学方法、评价技巧和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素质的发展,使接受培训的教师在讲授、示范、游戏、参观和行动等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教学活动中体验、感悟出可持续发展的道理,认同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愿意为之采取行动。我们认为,新课程教师培训需要的正是这种效果。

二、课程设计采用审美视角

以往的课程设计,更多地关注学科知识和现象的科学结构和设计规范,如了解需要、设定目标、选择和组织内容、汲取经验、考虑平衡和顺序等方面。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设计,更多强调的是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表现形式的艺术性相互交融,将传统上满足探索过程本身需要的解决问题方式,与情景中智力活动的愉悦、审美体验结合起来,在结构排列、内容穿插、背景布置、问题安排、活动组织上做到匠心独运。如在“教学策略”单元中的“叙述故事”活动有一个环节,要求教师引导学员通过倾听一个“修道院的故事”,然后组织讨论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生活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并在这个平台上理解衡量这种方式的六个重要原则,即与自然和谐相处、讲究生活质量、自主自立、多样性与多选性、以小为美、合作与和睦等。[2]

这种课程的具体设计,试***把教学对象与教学主体之间的感觉、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挖掘出来,并通过一系列提问激发活动者的直觉和想象力。其他单元的活动也有通过情境中不完整的、冲突或争议话语的表述、场景变化、视觉交流、问题呈现等来表现审美的意境。课程的设计者不仅采用视觉对称、颜色悦目、动态感等来表现课程的形式美,而且还通过逻辑演绎和情感共鸣的交织来达到内容美的效果,把科学知识的艺术处理与教学主体的审美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概括地说,这种课程活动设计主要利用了几个审美体验的效果:1.运用视觉化和听觉化,即通过情境、比喻、格言等激发学员们的想象力和设身处地的体验,从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2.采用知识的体悟方式,即借助活动、游戏、***表、照片以及聆听音乐达到科学探究与艺术表达交融的效果,使学员们学会对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表达和分享;3.引入移情知识,即通过理解、认同和分享他人的情感、体会,使之感到情感上的接纳和态度上的认可;4.形成归属感,即关注对本土知识、民族智慧、文化传统和理想生活方式的理解等;5.激活深层文化和激发内在动机,并试***在竞争、合作和***学习之间取得平衡。[3]通过这些效果的运用,让学生由衷地感到:可持续发展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不仅是理性的,同时也是美好的。

三、课程内容强调价值与关联

过去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可能更多考虑的是,有效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技术理性,而较少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好奇心、兴趣和增进理解力与判断力以及潜能发挥的实践理性。因此,这种立足于技术理性的课程内容往往有几个不足之处:1.与应用情境(尤其是社会或社区)脱节;2.过于强调系统知识而忽略实践知识;3.虽然也关注问题的解决,但往往不考虑真实世界中模糊的、非限定的、疑难的问题。而这些被忽略的、与学生生活和未来密切关联的方面,往往对发展他们的职业能力、生存技能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价值。[4]

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和学科领域非常广泛,或多或少地与中小学开设的所有课程有关,并采用更为艺术、通俗的形式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通过实践表达出来,并加以检验。而且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说,大部分可持续发展教育涉及的知识,包括了人类的知识中结构良好领域和结构不良领域两种知识。[5]传统学科知识往往前者居多,而它们又常常停留在以字面编码为主的初级学习;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前者,而且也包括了属于高级学习的后者,尤其以后者居多。因此,其学习方式容易接纳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特征:知识应用的每个实例中都包含许多广泛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类的各个具体实例中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模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下和行动的实践中理解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性,并把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经验灵活地运用到新的具体情况中,对问题进行恰当的表征。例如,该课程所涉及的主题都是与世界发展、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真实问题,是人类现在或未来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生活质量、为未来着想等等。具体透过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来看,这个课程引导学员(包括老师和学生)探求全球的现实,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做好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并争取主动,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里进行公民、健康、消费等方面的教育,认识文化、宗教、本土知识、妇女、人口、饥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旅游和社区,怎样利用讲故事、价值澄清与分析、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户外学习以及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许多内容和命题,也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如该课程中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三个命题,启发学员用生态系统的方法拓宽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眼界:1.每件事情都与其他事情相关;2.人类生活质量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3.忽略了人类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就不可能有长久持续的经济发展。

四、课程组织围绕核心问题展开

设计一系列好的问题来引领活动的深入,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非常成功的地方。每个单元主题活动的展开,都有十几个以上的问题引导。这里既有为掌握知识而设计的需要回答的问题,又有为发展学习者的思考力和处理事情技能而设计的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引导学习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教师学会在课堂上如何提问非常有帮助。如在“价值观教育”这个单元里,该课程以世界三个主要的环保组织(IUCN、WWF、UNEP)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性道德规范(如社会正义、人类基本需要、不同代之间的公正、人权、民主***治、保护、相互依存、生物的多样性、最起码的生活条件、物种之间的公平等)为例,提出了一系列引领活动的问题:你认同哪三个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观?解释一下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三个价值观?能否列出目前可以改善你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以及指导这些行动的价值观?等等。[6]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的“为可持续未来而教学”课程中,每个主题单元都设有引言、目标、活动、反思和资源五个大的环节。“引言”和“目标”是使学习者对主题的背景和课程了解后要获得的学习结果有明确的认识;“活动”则是学习者通过活动学习知识、技能、方法以及陶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反思”是对教学活动之后的收获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思考;而“资源”则是课程设计者为学习者提供与主题相关的参考资料、***和专家名单。这五个环节中,后三个环节几乎都是围绕一些核心问题来展开的,并利用这些问题作为思考和活动的线索为整个教学服务。其提问方式不仅唤醒学员把已有的知识与当时的活动情境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探究、思考、表述和交流,而且促使他们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真实问题。问题的设计以小见大,由近及远,清晰明确,长短适中,联系经验,发人深省,从各个角度突出此情此景与社会、经济、生态和***治的可持续发展这个主线的关系。例如,在“探求全球现状”的单元中,有一个“探求联系”的活动,要求教师在呈现包含有人口、弱势群体的社会与经济地位、妇女、***费开支、疾病与营养不良、不平等消费、工业污染、生物多样性、贫穷、全球变暖等十个因素的链接***,并在这些情景下提出一系列问题,促使学员进一步思考与讨论:你可以对这些因素作出多少种链接?你认为有些链接比其他的更重要吗?是哪些?为什么?这些链接又是怎样影响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解决的?你从这个活动中获得了什么启示?教师如何在新课程实施中学会提出好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认识世界,在探究问题的行动中反思自己,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这是摆在新课程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五、课程实施遵循易行和可选的原则

尽管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设计有一定逻辑顺序和结构关联,但并非就意味着不能调整教学的过程和灵活安排时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的课程里,有四个课程板块,二十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三五个活动,每个活动大约需要三四十分钟,但这些活动是可以根据学校本身的情况和需要灵活安排场所、时间和内容的。如果教师觉得某个主题与本校或社区的情况密切关联,可以从课程大纲中提供的网络资源和专家资源进一步扩展主题的内容范围。为了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可持续发展教育,这项课程利用远程教育的两种媒体形式──互联网和CDROM,把课程公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网站上,让全世界的教师都来分享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成果。该课程安排既用直观生动的文字、***表、画面和照片等,呈现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以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及其小测试,又设计了许多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互动的问题、议题、讨论和游戏以及行动方案等。使培训者和受训者进入该课程,就可以有条不紊地从课程计划、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顺利地进行下去。该课程不仅对每个单元和活动的背景、概念、目标和要求都交代得非常清楚,而且还提供了实施课程可能需要的广泛资源(包括参考资料、网站、专家等),把课程与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由于设计比较简化、明晰,整个课程不仅实施起来方便,而且所提供的教学材料通俗易懂,提出的问题富有启发性和延伸性,示范的案例和方法典型可以借鉴,可以不断拓展成许多相关的问题和不同的答案,引发师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寻找解决真实问题的对策和办法。如“探求全球的现状”、“面向可持续未来的学校”的活动、“未来问题的解决”的主题等,都会令人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课程评价关注收获及生成

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评价指标突出知识与理解,能力与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在评价的方式上却提倡灵活多样,既可以是以过程为主的帮助学员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弱势并促进其学习的形成性评价,也可以是以结果为据的判断学员学习效果和发展情况的终结性评价。既可以是传统的标准化测试(如多选、词汇、正误、简答等),又可以是反映学员能力或技能发展情况的考查(如***表解释、辩论表现、决策练习、命题论文、自选论文、实地考察报告、文献研究等)。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这门课程评价的目的主要是要求学员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学习情况的方向,分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且对于针对有效教学所作的综合评估进行决策;掌握并适当使用评价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技能和价值目标的方法和技巧。如该课程有项活动就是关于教师如何适当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它要求大家在选择不同评估方法的时候,应该与相关的教育目的联系起来,包括知识、技能、思考过程、价值观和行动等。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评价,关注的不仅是学员在知识和技能上的收获,而且更加关注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个人潜力的发挥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并进一步生成新的理想、信念、设想和行动。同时,我们在参与可持续发展这项工作和研究时也发现,该课程的评价不强调或少强调容易测量的内容、精细的知识、知识量、单纯的成绩、使用专家单独设计的外在评价工具,而是强调具有较高价值的内容、丰富而又结构良好的科学知识、科学的理解和推理、学员的理解程度、成绩与学习机会的结合、参与过程的评价以及教师参与外在评价工具的开发等。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正处于发展和完善当中,充分借鉴并合理吸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理念与设计技巧,相信对新课程实施和教师专业成长会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UNESCO.TeachingandLearningforaSustainableFuture:AMultimediaTeacherEducationProgramme./education/english/sustainable/sustain.shtml/,2000.

[2]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等.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0.

[3]ElliotEisner,KimberlyPowell.ArtInScience?[J].CurriculumInquiry,2002,32(2):131—135.

[4]BerndHamm,AntoniKuklinski,etc.GlobalEduc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uni-trier.de/zes/schriftenreihe/034.rtf/,2003.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1.

[6]RosalynMcKeown.Educa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Toolkit./,2003.

可持续发展观篇2

    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社会目前的发展不应对保持和改善未来的生存的前景造成危害。它的提出对全球新发展战略的形成意义重大。首先,它对经典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旧模式既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使发展本身难以持久。改变现行发展战略,走持久发展之路,目的是为当代人及后代创造一个有效的生存环境。其次,它是全球环保战略规划的新发展,近年来在人类努力下,改善和缓解了局部环境问题。但全球化的和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仍在不断恶化。“持续发展”的提出,是对以往全球问题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全球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从字面上理解,持续发展就是制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注意可持续性、防止不可持续性,但其根本要义是要求人们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建立在“人是自然主人”这种思想基础之上,强调人类社会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进行无限度的索取和征服,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此相反,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信奉“人是自然的一员”的哲学观点, 强调人在经济活动中应该遵循生态学原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由于大自然并不是可以索之不尽的原料库和可以随意肆虐的垃圾箱,以此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本事上是反自然的,是不可能用修修补补的颁发解决人类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因此,在这种思想方式支配下的社会经济发展难免是不可持续的。只有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需要和发展,维护“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才能真正导致人类社会自身的持续发展。勿庸置疑,树立自然生态文明的发展观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

在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的框架下,对“发展”概念的理解需要实现一个从“无自然的人类发展”到“有自然的人类发展”的范式转换。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强调自然界本身具有发展权。与以往从“人类中心主义”角度考虑发展问题不同,新的发展概念是一自然生存权作为重要前提的。这是说,不仅人类,而且自然界的其他要素――从生物的种到生态系统――也都是的不容否定的生存发展的权利。这一命题乍看起来似乎荒诞不及,但实际上保换了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事实上,如果只承认人的生存发展权而不承认自然的生存发展权,那么大多数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可以在保证人的生存的理由下正当化和合法化。传统工业文明正是从这里引发了各种侵犯自然的恶果。导致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第二是强调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成本。自然生态文明观指出,人类所得到的发展实际上包含了自然成本在内的发展而不是不计自然成本的发展。以往的发展概念趋向于单向地显现人类征服自然所获的的经济利润,却掩盖了在自然资源环境上的巨量成本和不可估计的亏损。工业文明的发展的许多结果己经表明,今天的自然成本的过度丧失在将来也许花费成倍的代价也难以补偿。因此,在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中,那种不计自然成本、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增长不再有理由被视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的发展只能属于那种最顶限度地消耗自然成本并有效保持了自然持续性的人类社会发展。

    但是值得辨析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的自然生态发展观,不等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去消极地顺应自然。以舍弃人类社会根本发展为前提的自然发展同样不是自然生态发展观要求的。自然生态发展观既是高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又高于一切前工业文明的被动的适应自然‘物竞天择’的发展观。我们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狭隘地只从环境资源保护角度来看环境资源问题。事实上,孤立地就环境而论环境,脱离了人类社会的自身需要,其发展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主体资格基础。自然生态文明观主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寻求环境资源保护的最佳途径,将环境资源保护纳入人类社会对自然改造的求得自然发展的氛围中,而不是采用杀鸡取蛋的方式简单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简而言之,人类发展有赖于自然发展和维护自然的平衡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偏废才是积极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浙江社会科学 1994年第1期 申曙光等  《生态文明――文明的未来》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8卷4期 1995年  谢***安 《人类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第1卷 第4期 1999年12月 康永超 《辨正认识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经济结构调整 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绿色产业的兴起,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发展方式和行为的转变。之前,过度地追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国内经济的发展热衷于对生产总值以及增长目标的热烈追逐,从而导致了过多地关注GDP,甚至将其作为增长的唯一目的,以致不惜以盲目的建设和投资、掠夺性地破坏资源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其教训是严重的。尤其是上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的确充分享受了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所带给他们的福祉,高速膨胀的社会物质财富和大幅度提升的人均收入,促使现代化程度飞速提高。然而其负面作用也同样巨大,甚至给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也不折不扣地加速了全球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危害到了全人类的生存和继续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对矿物燃料和自然资源的开采掠夺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其恶果简直令人触目惊心。

于是,残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在无法回避的结果面前,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大自然毫不留情的惩罚面前,人们不得不学会了对科学技术威力的合理控制,也就逐步形成了经济发展思想导向和行为方式的正确取向。“绿色工程”“生态工程”“清洁工程”等一系列崭新的术语出现在工农业生产方面,它涵盖了基础农业生产中的绿色生态农业以及工业生产中的绿色环保企业,还有工业废水的合理处理再生以及水体的生态处理和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等,其动机只是利用现代科技的全部可能,使工农业生产走向绿色和无害,延缓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彻底崩溃。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治理环境的法律法规。例如“绿色计划”这一提法就由加拿大环境部长于1989年率先提出,发达国家第一次在***府***文件中使用“绿色计划”这个崭新的词语,应该说是全人类的福音。在经济规划方面第一次把绿色同整个社会经济相联系,不能不说是显示了人类的一些觉醒和进步。

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于1992年签署了与此有关的相关国际公约,制定了可持续发展长远战略规划,并且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2012年6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制定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公开对外,这是我国的首个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这一划时代的举措,标志着这一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也客观分析了我们所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了今后的重要举措。对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原则立场,也在该《报告》作了阐明。自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的二十年,我国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国情出发,不断丰富可持续发展内涵,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一系列重大挑战,尤其是“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的创立,我国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极大地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国民经济总产值方面,实现了跨越发展,一举进入了世界经济大国之列。

承先启后的“十”,确立了更加宏伟的远景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真正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在经济结构方面必将更加合理,更加完善。为了完成“十二五”规划,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本文认为,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型和改革。

1、正如十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推动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的转型和改革。其中关键在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这既是衡量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核心目标,也是“十二五”时期发展方式转变成败的一个关键。

2、在城市化合理布局的方面,要全面推进由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的转型和改革。此外还有随着我国30年经济发展而必须进行的行***区划体制的改革。超级大城市已经不再适合盲目扩张,应该转而大力发展中小城镇,这对于彻底改变农村相对落后的历史旧貌,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3、由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和改革势在必行。其中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研究:一是能源的消费总量要不要和经济增长速度挂钩,要不要在能源消费总量的前提下制约追求速度的不合理倾向;二是我国在低碳经济方面的制度安排能否有突破性进展。

可持续发展观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学研究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新形势下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遵循的思想,积极贯彻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助于解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根本矛盾,高中地理主要教授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坚持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至关重要。本文所探讨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主要是:针对高中地理学科,主要包括高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引言

我国拥有十几亿人口,是一个人口大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进而更好的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良性循环。高中地理教材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教育的主体内容,并且,高中生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能够较为深入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原则。因此,对高中生进行教学时,把可持续发展观思想融入高中地理教育过程中,有重大意义。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高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

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在地理课程中体现,而高中地理教材作为高中地理课程主要组成部分,顺其自然的成为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主要传播者和承担者。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包括:文字资料、***表漫画资料、读***思考与活动等部分。

1.文字资料

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内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文字资料,主要以文字形式出现在教材中,对高中地理教材内的相关知识进行大量文字叙述,这些文字资料为高中地理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最新颁布施行的《普通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材必须包含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并且两大模块中涵盖的知识点,绝大多数都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密切联系,紧密相关。

2.***表漫画资料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表漫画资料作为文字资料最好的补充,同样承担了传播和讲授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的职责,***表漫画与文字既互相联系在一起,又分别担负不同的责任,它能够发挥出文字和地***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表漫画资料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能够最大限度提高高中生学习地理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可持续发展思想。

3.读***思考与活动

结合文字资料与***表漫画资料的学习,高中学生还可以通过读***思考与活动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学习研究。课文中的“读***思考”栏目,以及单元后的“活动”栏目构成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本环节教学过程时,主要是让学生间形成互动交流,自主的去研究和认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讨论并在课外进行研究与调查。通过系统学习不但让学生掌握了高中地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同时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目标

地理学科公认的特性有二:一是综合性,二是区域性。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质系统,这个物质系统是综合的、多种多样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地理学就是研究这个物质系统的全部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功能也是综合的,例如,一个资源丰富的流域,对人们生产、生活来说,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旅游、水利、矿产、气候、水产养殖等等)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目标,因此,教育活动都必须设定明确的教育目标,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也有其自身的教育目标。

1.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目标主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目标细化进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中,主要由智育目标,技能目标和德育目标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智育目标是帮助学生完成对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认知;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德育目标合理建立学生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

2.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目标要点按照最新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总结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目标要点:

第一,要求学生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环境观,培养忧患意识和未来意识,维护我们的地球,维护自然环境和大气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第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城市观、农业观、资源观和经济观,积极养成可持续发展个人消费观,努力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协调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协调城乡之间的发展。

第三,帮助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各区域协调与合作,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效缓解和改善并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第四,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和正确的海洋开发与利用观,合理的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避免海洋灾害的形成,减少海洋污染,让每一位同学都珍惜旅游资源,欣赏并关爱大自然。

保质保量地完成上述目标是高中地理教师份内的责任,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也能够极大的促进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具体落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结束语

总之,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和地理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为高中地理学科实施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中地理教师通过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教育手段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以及科学的发展观,使其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玮琪.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叶民强.双赢策略与制度激励―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博弈分析[M],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

[3]王伟中主编,郭日生,黄品副主编.《地方可持续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2009.5.

可持续发展观篇5

地理学科公认的特性有二:一是综合性,二是区域性。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质系统,这个物质系统是综合的、多种多样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地理学就是研究这个物质系统的全部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功能也是综合的,例如,一个资源丰富的流域,对人们生产、生活来说,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旅游、水利、矿产、气候、水产养殖等等)。这一流域环境的开发、利用,必须进行综合研究,优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全球的地理环境虽是一个整体,但因各个地区位置的不同,受内、外力作用不均一等影响,又存在着地域分异。最后,还应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任一区域内环境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在区域演变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区域的开发、利用应当是综合的,相关区域的发展也是彼此影响的。

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之后,有助于理解“人地关系的对立、对抗”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人地关系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加速改变着各地区的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与此同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愈益强烈,导致了区域性甚至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国土、经济、社会关系的严重失调。当今社会人地关系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所以人地关系成为联系高中地理教材各章的主线索,也就理所当然了。可是,解决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好人地关系呢?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可是我们的地球正在受到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沙漠化和毁林等等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所有这些危机的产生都跟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和资源有关。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人地关系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区域经济、环保、资源利用方式在生态上合理化;可以使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类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而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人地关系的内容和可持续发展观是中学地理教材的三大灵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均不可偏废,尤其要突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途径

2.1根据教材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推进

由于高中地理上册教材编排体系是按照地球的圈层构造体系编排的,每个圈层又都顺理成章地由内部结构、特点、物质与能量的运动与转换、现象与规律、形成与发展,成为一个个“小而全”的完整系统。每一圈层又包容了相关学科的大量基础知识,反客为主地排斥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关系内容。这些特点,使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利于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但是,可以根据“各层圈”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物质与能量在系统内的持续运动与转换的过程,首先树立学生的“持续”意识,为后期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奠定基础。

例1教师在讲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运动”之后可适当小结:

以张家港市为例,从12月22日次年1月6月22日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球公转速度的渐变情况。

然后再明确这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运动过程。可进一步指明这种持续变化具有同时性。例2在讲授第二章第二节中“气温的日变化”的内容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曲线***结合下表进行讲授:

通过分析讲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强度地面获热地面储热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大气获热大气储热大气温度的变化。学生很容易明了这也是一个持续变化过程。例3在讲授“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及成因”时有关大陆上等温线弯曲特点,通过***文分析,可以得出:一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弯曲;七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弯曲。

可用“南南北北”四个字来概括这一特征。进一步分析后可小结为:

上述三例的综合,不仅可使内在联系的知识活化,还强化了“持续”意识的培养。事实上,整个高中地理上册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大气环流的时空变化、海平面气压形势的消长、降水的形成过程、水循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内外力作用过程、地壳运动、地热的积累与释放、地壳的演化过程、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单向流动、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自然带内一个要素的变化对其它各要素的影响等等。这些例子,只要教师精心组织,深入浅出地讲解,都能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持续”意识。

整个高中地理下册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阵地。下面依教材内容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分章论述。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选择合理的方式,顾及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环境的、社会和经济的效益。不能“竭泽而渔”,损害自然资源的发展基础。对于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要研究利用新的替代品;要研究这些资源利用的闭合循环系统;要有利于使其向持续利用方式的方向转变。对于可再生资源,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以确保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使得各种可再生资源能够循环再生,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能源。同时,要结合中国国情,选择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教材中提到的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北方半干旱地区的退耕还牧、南方丘陵山地的林业发展,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森林法的制订实施;牧区的划区管理、定期轮牧、轮流打草制度、规定载畜量、建人工草场等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都是有利于区域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润物无声。

通过第六章的教学,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能力应该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观。第七章的教学,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与能源有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大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一些问题可供学生讨论:

1.哪些能源的利用会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哪些能源的利用会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什么?

2.世界能源的产、供、销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能源的产、供、销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世界上相当一些国家,可再生能源尚未成为常规能源,而非可再生能源又面临贫化甚至枯竭的危险,为了维持本国

或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要做的工作是

什么?

5.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6.能源消费构成与可持续发展。

7.“能源危机”与区域经济、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美、日等国是耗能大国,美国年能耗达7亿多吨;而世界上的一些贫困国家对环境的需求、消耗也很多,对资源的开采是掠夺式的。为了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美、日等国对世界上的贫困国家应持何种态度?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能否可持续发展会影响到第二、三产业的持续发展,会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在教学中要突出讲授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途径,例如要遵循生物再生产的自然规律;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对农业的持续要重视气候条件中的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此外农业生产能否持续发展,还与科技投入和社会制度有关,与农业内部结构和地域结构有关。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影响更大,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国情,坚持两个原则:“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应结合本乡本土,看到家乡农业持续发展的成就,师生共同探讨家乡农业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工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宜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合理布局的意义、科学技术的水平、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工业的内部结构和地域结构、轻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等方面层层展开。例如结合教材可提出:如何根据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的空间转移,邻近地区怎样才能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从我国国情着手,着重探讨农业生产、交通建设、能源建设、工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科教兴国战略、体制转变等方面对我国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消除工业三废,搞好环境保护”的内容,宜分三步讲授:第一步,讲清工业“三废”的排放,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第二步,消除工业“三废”,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步,举例讲解“消除工业三废”,区域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人口构成、数量、素质、增长、分布、迁移、流动,同“可持续发展”都有关联。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教学过程中,除了说理之外,还可举例讲解,例如:移民是世界性难题。为了兴建三峡工程而进行的移民方式,不仅对移民进行了经济补偿,而且保证了移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如在三峡大坝附近兴办水泥厂,既解决了移民的就业问题,也考虑了三峡工程的需要,并能节约运输费用,降低工程投资。三峡工程的开发性移民(1985年—2008年,移民总数为113.2万人),无疑是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可以引用张家港市“城市现代化、乡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过程的成功经验。

全书的最后一章,对前面各章内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带有总结和提高的双重意义。教学过程中,宜从“高中地理知识结构***”着手,通过前面各章学过的知识,和已渗透的有关可持续发展思想,对资源利用方式、“三废”排放、人口增长、规划不当和自然原因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加以总结,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协调好人地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只有在经济增长中保护好环境,发展才能健康,才有后劲,才可持续。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最后可联系教学过程中讲过的实例。驾轻就熟地归纳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途径。

2.2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育

第一,开展主题不同的讲座,如《中国21世纪议程》、《地球的一天》、《中国沿海地区21世纪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等。

第二,开展乡土调查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第三,提供实例,撰写小论文,完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观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 人与自然 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并被众多国家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关注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关系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即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人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为:(1)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2)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理想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自身;(3)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与有效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实存在的客观性和***性,即自然界可以***于人而存在,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一方面,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活动服务,为人的目的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涵义,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本义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从发展观上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种基本观点:一是传统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观点,这种发展观把社会发展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经济水平和经济标准,偏重物质财富的增长。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仅仅把自然界作为人类获取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源泉,作为人类“征服”、“改造”的对象,没有看到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和人类对自然界依赖性的一面,对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给予不恰当的夸大,这是造成今天人类面临诸多“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二是“纯自然”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以外的所有自然物都有其“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物种都是“平等”的,人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以人为本”关于人是自然界“主宰”的狭隘观念,但同时也把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消解了。因此,“纯自然”观点必须面对人类要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什么的理论困境和实践难题。三是可持续发展观,也是以人为主体的辩证发展观。它是克服了“以人为本”和“纯自然”观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片面性,整合了其中的科学、合理的成分而确立的更科学的发展观。从方***层次上看,“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缺陷,是它没有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主—仆”关系,未能重视和恰当地把握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对人的价值和意义;而“纯自然”发展观的偏颇之处,在于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体性和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主—主”关系,在所谓“平等”原则下彻底否定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这样一来,人与其他自然物混为一谈。与前两者不同,可持续发展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主—客”关系的框架内进行分析理解,认为人与自然是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规定)中分别获得了主、客体的地位与作用。这里,人与其他自然物不同之处在于,人除了与其他自然物构成主、客体关系外,人类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也构成主、客体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说,人有“内在价值”,而其他自然物只有“外在价值”,即属人的价值。三、人的主体地位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关系,这些关系可以分为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

1.在认识的层面上。正确认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这里的目的和手段的含义是指可持续发展(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及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的目的,和对达到此目的具有价值意义的手段。那么,人与自然关系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与手段关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终极、抽象的意义上,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自然界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条件;从当下、具体的角度看,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则表现为互为目的手段的关系,即人们活动的目的所指,有的是为了人的某种利益需要而改造和利用自然,也有的是为了保护自然以维护生态平衡而转变人的某些观念或对人的某些物质欲求进行限制。正是人与自然之间在具体时空中的互为目的手段的相互作用,使人类得到发展,也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进而实现自然界演化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持续。

可持续发展观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性;景观设计

引言

早在1987年,一份由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以书籍形式完成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清晰、创新的理念,使人们从单纯的环保思维走向了环保与人类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思考的重要飞跃。可持续发展理念自提出以来,不断演变、丰富、具体,并为各领域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与视角,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随之而来的全球环境日益恶化、资源过度匮乏、能源污染短缺以及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等导致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日益关注,而生态性景观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性景观的目标在于,通过景观的布局设计、景观材料的运用、景观空间的营造、景观绿化技术等方法的运用,减少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降低能耗、物耗等问题,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绿色生态、安全、舒适的景观空间,以实现可持续的理念[1]。

1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生态性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近些年,面对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从《21世纪议程》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始终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倡导者、积极实施者和重要贡献者。随着中国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出现了不少新的观点,如“生态文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等。随着经济的增长,在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美好环境需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人们也意识到生态景观已成为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延伸,通过生态绿色的景观设计,针对当地的地域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水文情况等条件,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创建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并从实际功能出发,基于不同人群对空间使用的需求,提升景观环境的舒适度,设计材料也应从绿色低碳环保的角度出发,多采用低养护型、抗污染、适应性强的植物和可再生、低能耗、废旧材料等硬质材料。在技术上采取绿色海绵设计,推动绿色、低碳的发展,以达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化的目的[2]。

2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生态性景观设计方法

在不同地区的室外景观设计中,应在最初阶段即针对地形、水体、植被、铺装等要素进行合理的布局,以及结合当地温差、风速、降雨量、日照等因素进行设计,从而减少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人在室外景观环境中的舒适感。在规划设计中采用最小干预的设计方法最大限度地适应场地现状特征,并体现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再针对不同的使用人群,划分出不同的功能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也需根据气候、地形、土壤、降水等因素,合理搭配种植树种,构建可持续化的植物系统。对于混凝土、石材、木材等硬质材料应首选低碳环保材料、废旧材料,降低能源消耗。以及通过“渗、滞、蓄、净、排”等技术和设置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生态植草沟等方式循环使用雨水,避免发生洪涝灾害,实现良好的水系统循环,从而达到可持续的理念[3]。

2.1塑造适应当地的气候及场地现状的景观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由于各地纬度、地势和地形的不同,使得气候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以一年中最冷的一月份和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温度作为分区的主要指标,一年中日平均温度小于等于5℃和大于等于25℃的天数作为辅助指标,将我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在严寒、寒冷地区,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气温相差较大,太阳辐射大,日照丰富,多大风。因此在设计中应注重防风防寒,因此为了更好地降低风速,在风口处应结合当地景观地形布置如雪松、白皮松、油松等常绿乔木和景观构筑物,防止在人的活动区域中风速过高。在夏热冬冷地区,大部分地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气温差较小,年降水量较大。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夏季遮阳,在人群集中停留处设置密集的遮阳树林,降低室外温度,给人一个舒适的林下活动空间。在冬季应兼顾防风防寒。在夏热冬暖地区,该区长夏无冬,湿度较高,气温差较小,多大风暴雨天气。在景观设计中要注重防晒遮阳,在人群集中区域要设置凉亭等遮阳避雨的设施,给人一个可以阻挡光照、避雨的遮蔽空间。根据不同场地现状,设计应顺应当地原有的地貌特征,减少地表层的破坏,减少施工工程量和对生态自然的影响。保护和利用场地现存的河流、沟渠、湖泊、池塘等水网,在设计中应遵循最小干预,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和动植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于有被污染的水体,应设计湿地系统,净化水质,恢复自然环境,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场地人文历史背景各不相同,在设计中应保留原有的历史建筑、道路、器物等,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历史内涵,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的设计[4]。

2.2营造功能完备舒适宜人的景观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从实际功能出发,根据不同的功能性质,以及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使用,划分出户外的功能空间。例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休憩设施、休闲运动设施、照明设施、艺术装置设施等,以及在老年人和儿童活动的场地设置无障碍通道,以及防滑、防跌落等保护措施,使得景观空间不仅具有观赏性也体现了人性化[5]。通过对日照光环境的分析,户外活动场地位置应选择在光照充足的区域,提升人在空间中的舒适度,也为植物种植的位置提供依据。基于对风环境的分析,在人群活动聚集的区域,应避免选择在强风处,如临近风口处则可以选择通过植物种植的方式以及改善微地形等方式营造较舒适的景观空间。通过对水环境的分析,生态性景观应根据水置合理布局空间,避免对水环境的污染,植物浇灌应采用节水设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以及对声环境的分析,如场地周围存在噪声污染,如临城市道路、工厂、铁路、商业街等附近,应通过设置地形、构筑物、植物林等设计手段将空间围合起来,形成一定的隔离防护带,以减少噪声的污染[6]。

2.3选用环保的景观材料打造生态性景观

首先在植物的选择上应以成本低、适应性强、具有本地特色的乡土植物为主,如贵州的贵州金丝桃、华南五针松、水青冈、闵樟等;北京的沙棘、君迁子、馒头柳等;广东的细叶榕、海南蒲桃、九里香、海桐等;湖北的女贞、杜英、鸡爪槭、石楠、大叶黄杨等。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对维护生态系统也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当前环境污染严重,在植物的选用上还应考虑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的抗污染植物,如华北地区的白皮松、杜松、白毛杨、龙爪柳等;东北地区的刺槐、加拿大杨、大叶朴、冷杉、黑松等;西北地区的臭椿、国槐、白蜡、冬果梨等;华东地区的大叶黄杨、广玉兰、紫荆、夹竹桃、八角枫等;华南地区的高山榕、法国枇杷、木麻黄、黄花夹竹桃等;西南地区的芭蕉、法桐、皂荚、国槐等植物,可通过叶片吸收、吸附和滞留大气中的有害污染物,减少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达到净化和保护环境的作用。在种植时还应考虑搭配速生树,如泡桐、杨树、杉木等,以及慢生树,如黄杨、油松、银杏等,通过合理配置植物品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植物群落,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最后,还应选择节约型、低养护、高能效的植物,通过这些易养护、耐旱涝、耐贫瘠的植物,减少后期的人工养护,实现可持续的生态景观。景观材料不光包括植物还有硬质材料,在设计中应做到就地取材,如砖瓦、木材、竹材等,这样既降低经济运输成本,又减少维护的费用。以及选用新型低碳环保材料,如透水混凝土、人工草坪、再生木等,这些材料具有可再生性、低能耗、生态环保等特点,可节约自然资源,利于节能减排,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还应注重废旧材料的循环再生使用,通过设计手法,将废旧材料融入景观之中,例如,碎石、枯树皮、枕木等材料作为铺装材料,既能减少资源消耗,节约成本,又能体现场地的特色,体现节能低耗的可持续景观设计[7]。

2.4运用先进的技术打造可持续的生态性景观

在景观场地的设计中,还应根据当地的降雨量在人行步道、景观路等处合理设置透水铺装材料及排水渗透设施,并在周边配有溢流结构,使得雨水可以快速下渗,避免积水。在道路、广场等旁应合理设置生态植草沟,在确保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植草沟的植物选择上需要考虑到植物的耐淹性、耐旱性、净化能力等,还需要综合植物季节性变化如叶色、花期、株型等因素。多样化植物的组合,不仅满足生态排水的技术要求,还可以提升周边环境的舒适度。以及根据地形的特征,设置下凹式绿地,使得雨水径流可以自然下渗,下凹式绿地还可以将污染物以及大量沉积在下凹式绿地中并且促使污染物在下凹式绿地内得到净化,既可转变成园林植物的营养物质还能增加绿地的土壤肥力,还能消除有机污染物残留对人的影响[8]。

3结语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性景观设计,对于保护资源环境,创建一个健康有益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景观设计要避免在选材上浪费资源和能源,降低景观建设费用。其次,还要具有适应性,深入了解地域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环境,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可持续性的景观。最后,我们应在遵循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系等前提下进行设计。生态性景观设计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处理人与环境景观关系中的重要工具,受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启示,在设计规划阶段,要遵循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采用最小干预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李岚.人文生态视野下的城市景观形态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2]俞孔坚,李迪华.可持续景观[J].城市环境设计,2007(01):7-12.

[3]王磊.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21(06):101-102.

[4]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06):3-10.

[5]童芸.中国当代可持续景观营建的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3.

[6]陈琛.可持续性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7]刘燕华,李宇航,王文涛.新时代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再探讨[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Z1):49-52.

可持续发展观篇8

关键词:水景观;可持续发展;用水理念;发展对策

我国城市水景观的重要性和水资源日益稀缺的现状,提示人们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水的节约、保护、涵养和再生。对景观中的水要素进行优化设计,以符合可持续水景观的要求,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1-2]。

1可持续水景观用水理念

1.1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

可持续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优美宜人的水景观的营造应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人造水景观的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应可以长期满足水景观的需水要求。水景观的规模不可盲目求大而超过水资源承载力。

在缺水地区,可持续水景观设计的首要追求是尽可能利用当地降水资源,同时尽可能减少外水补充。人造池塘、湖泊应首先应收集和利用周边的雨水、洪水资源以维持水面,其次是选择经过处理的废水作为水源,在前两者均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才从外部补充少量水。其手段一方面是挖掘当地降水资源的潜力,另一方面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可持续水景观设计还要求有利于水源的涵养及水质的净化[3-4]。例如应充分保护河流、湖泊等水景观补充地下水的功能,水体岸坡的处理不应损害水体的自净能力,水流的设计、水生植物的布设应该有利于污水净化等。

1.2城市水利工程的景观化

城市水景观的另一个发展理念是以人为本。水景观不仅要赏心悦目,还应该提高与人的亲近度,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城市水利工程的景观化设计和改造。城市水利工程是城市水景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很多城市水利工程例如闸坝工程、堤防工程、河道渠化工程等,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往往只考虑单一的水利功能,而忽略了生态、景观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随着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出,城市水利工程必须符合生态化、景观化的要求,新的工程应当按新的要求进行设计,已有的工程也应按新的要求逐步改造。

要尊重水的自然规律,使城市水景观的建设规模和用水与当地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严格执行城市河道控制线和地面标高控制线,防止侵占水域、破坏水系;防止以牺牲水域面积为代价换取城市发展的短期利益;坚持治河与治污同步;河道治理宜弯则弯、宜宽则宽、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坚持生态自然、人水合一的建设方式,把水质还清作为河道治理的第一目标。

2水景观可持续发展对策

城市水景观的优化设计,既需要观念的更新,也需要经济杠杆的推动。应充分利用水权和水价调节等经济手段推动水景观用水的可持续发展。

2.1运用水权管理水景观

运用水权的管理,其中取水权指用水户自己从天然水体取水用于水景观的权利,可与目前水资源管理中的取水许可证对应;用水权指用水户从集中供水者(包括原水提供者、自来水厂、中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等)获得供水并用于水景观的权利,可与用水管理中的用水指标对应。不同水景观的取水用水权需要分类考虑,对于原本存在于城市中的天然水景观,如天然河流和湖泊,其用水属于天然生态用水,其最低需水量应优先于其他用水予以满足,并无需支付水权费用。对于人工建造或改造但历史久远、有特殊意义的水景观,其用水也应保证,但从外部取水应获得取水用水权。对于新建的水景观项目,在建设前应进行水资源论证并获得所需补水的取水用水权,并且必须为获得取水权付费。随着水权制度的改革,将来取水权有可能从***府获得,也可能通过水市场来获得。取水用水权的管理还可以与定额管理相结合,即对各种类型的水景观制定用水定额,对超过定额的用水不予审批。在特别缺水的地区或季节,可以强制性地禁止某些类别的水景观用水。

可持续发展观篇9

关键词: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观;辩证分析

前言

土地作为人类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特定历史时期的开发利用模式。但土地作为一种相对固定且有限的自然资源,需要人类社会结合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有效合理的利用开发。而所谓的土地整理指的是在不去额外开发新的土地资源的条件下,根据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规划,获得最大效益[1]。本文主要从土地整理和可持续发展观之间的关系、推进可持续性土地整理的具体措施等两大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1土地整理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1.1土地整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关于土地的利用贯穿整个人类的发展史。特别是在农业时代及农业时代之前,人类对于土地是极度依赖的,人类历史上关于部落或民族的扩张正好印证了土地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到了工业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密集的地方开始出现对于土地的紧张情况,人类的进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诉求使得自然资源在加速的缩减,这就逐渐导致了诸如荒漠化、泥石流、森林锐减、生物减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人类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更多的地区开始思考对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巨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如何高效利用土地成为国家社会一直思考的话题,因此,如何在不扩大土地面积的情况下,实现土地利用价值的最大化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程。

1.2土地整理的功能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这种土地的可持续不仅是说要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及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将后代对于土地的需求考虑进内,不至于当代人的土地利用对后代人造成威胁。这种土地的可持续其实就是通过土地的整理进行实现,土地整理的初衷就是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因此,这种对于土地的整理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历史的长河里,土地整理的生命力正在于其发挥的独特价值,通过土地的整理利用来协调国民甚至外来民族国家之间的经济***治利益,最终推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1.3落实土地整理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进土地整理是将可持续发展观落实到土地领域的实际行动,而土地的整理也能够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提供服务。从历史上封建帝国推行的井田制,到建国后中国***府推行的“承包责任制”等等,这些措施也是国家在不同时期结合当时的国情推出来的。土地整理最重要的两点内含是,一是调整土地关系,二是组织土地的利用[2]。土地整理方面的内容有耕地利用调整、水利开发、居住地建设、废地开发、土地变更、道路建设等等方面,关于土地的整理涉及到农村及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必须将土地整理落实到实际。

2推进可持续性土地整理的具体措施

2.1制定有利于土地整理的***策法规

土地的有效整理离不***家***策举措的实施,这种***策法规的制定同时也是对国家土地整理的一种规范和保护。因此,需要在***策制定上结合国家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土地管制体制,积极鼓励企业等加入到土地的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当中,特别是对于土地进行合理的整理后生成的收益等方面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处理。通过国家和个人之间的有效协商和按规则行事,最终保障投入者都能获得收益。

2.2实行土地管理的产业化模式

土地的整理产业化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的再生产,另一种是扩大化再生产,前者是维持性再生产,即通过一些保护性措施确保土地的可再生;后者是一种提升性的,即通过一定的模式及治理使得土地质量得以提高,确保土地的利用程度得到最大化。我国当前的土地管理产业化模式主要有市场化管理模式、***府和企业联合管理模式、***府宏观调控,市场企业实际运作模式等三大类[3]。这三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因此需要实现主体管理的多元化,通过拓展多种资金来源渠道,实现土地管理的产业化、效益化。

2.3建立具备专业素养的土地管理团队

土地的管理和规划对于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这就需要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队伍进行具体的操作落实,这也是土地管理高效益的前提保障。因此,需要加强土地管理及策划人员的建设,通过定期的学习培训来加强队伍的综合素养能力。同时也需要定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土地管理经验,通过不同地区成功案例的借鉴,再结合本地的实际进行创新发展,最终能够建立可行的管理模式。因此,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建设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郑志林.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现代测绘,2011,34(4):40-42.

可持续发展观篇10

关键词:水景观;可持续发展;用水理念;发展对策

我国城市水景观的重要性和水资源日益稀缺的现状,提示人们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水的节约、保护、涵养和再生。对景观中的水要素进行优化设计,以符合可持续水景观的要求,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可持续水景观用水理念

.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

可持续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优美宜人的水景观的营造应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人造水景观的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应可以长期满足水景观的需水要求。水景观的规模不可盲目求大而超过水资源承载力。

在缺水地区,可持续水景观设计的首要追求是尽可能利用当地降水资源,同时尽可能减少外水补充。人造池塘、湖泊应首先应收集和利用周边的雨水、洪水资源以维持水面,其次是选择经过处理的废水作为水源,在前两者均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才从外部补充少量水。其手段一方面是挖掘当地降水资源的潜力,另一方面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可持续水景观设计还要求有利于水源的涵养及水质的净化[-]。例如应充分保护河流、湖泊等水景观补充地下水的功能,水体岸坡的处理不应损害水体的自净能力,水流的设计、水生植物的布设应该有利于污水净化等。

.城市水利工程的景观化

城市水景观的另一个发展理念是以人为本。水景观不仅要赏心悦目,还应该提高与人的亲近度,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城市水利工程的景观化设计和改造。城市水利工程是城市水景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很多城市水利工程例如闸坝工程、堤防工程、河道渠化工程等,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往往只考虑单一的水利功能,而忽略了生态、景观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随着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出,城市水利工程必须符合生态化、景观化的要求,新的工程应当按新的要求进行设计,已有的工程也应按新的要求逐步改造。

要尊重水的自然规律,使城市水景观的建设规模和用水与当地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严格执行城市河道控制线和地面标高控制线,防止侵占水域、破坏水系;防止以牺牲水域面积为代价换取城市发展的短期利益;坚持治河与治污同步;河道治理宜弯则弯、宜宽则宽、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坚持生态自然、人水合一的建设方式,把水质还清作为河道治理的第一目标。

水景观可持续发展对策

城市水景观的优化设计,既需要观念的更新,也需要经济杠杆的推动。应充分利用水权和水价调节等经济手段推动水景观用水的可持续发展。

.运用水权管理水景观

运用水权的管理,其中取水权指用水户自己从天然水体取水用于水景观的权利,可与目前水资源管理中的取水许可证对应;用水权指用水户从集中供水者(包括原水提供者、自来水厂、中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等)获得供水并用于水景观的权利,可与用水管理中的用水指标对应。不同水景观的取水用水权需要分类考虑,对于原本存在于城市中的天然水景观,如天然河流和湖泊,其用水属于天然生态用水,其最低需水量应优先于其他用水予以满足,并无需支付水权费用。对于人工建造或改造但历史久远、有特殊意义的水景观,其用水也应保证,但从外部取水应获得取水用水权。对于新建的水景观项目,在建设前应进行水资源论证并获得所需补水的取水用水权,并且必须为获得取水权付费。随着水权制度的改革,将来取水权有可能从***府获得,也可能通过水市场来获得。取水用水权的管理还可以与定额管理相结合,即对各种类型的水景观制定用水定额,对超过定额的用水不予审批。在特别缺水的地区或季节,可以强制性地禁止某些类别的水景观用水。

.制定合理的水价

可通过制定合理的水价来促进景观用水的可持续利用。水价必须反映供水成本及水的边际价值。水价太低起不到促进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作用。同样,不同水景观的水价也应该分类设定。对于天然水景观的生态用水,由***府来做代言人并不需付费,一般也不存在天然生态用水水价,但如果在枯水年份从外部调水来补充生态用水,就需要***府支付调水费用。对于公益性的城市水景观用水,可以采用较优惠的价格。对于一般营业性的水景观用水,可采用较高的价格,至少要保证供水的全成本回收。对于不对公众开放或一般公众难有机会享受的、奢侈性的水景观用水,例如高档宾馆、高档住宅区的水景观用水,可以采用更高的水价。除了考虑水景观类型的价格差别之外,还可以采用阶梯式水价,对于超过定额的用

  

水成倍提高水价。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建立水资源分配与水权综合管理体系,通过建立生产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保证城市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可持续发展观10篇

学习

钢材采购工作计划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钢材采购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关于钢材采购合同合集8篇,钢材采购清单明细怎么写。企业的钢材采购对企业的影响很大,不但影响到企业的成本支出,还影响下游工序的开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收益和形

学习

国际物流发展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物流发展10篇,内容包括国际物流发展现状分析怎么写,国际物流行业发展前景怎么样。外贸与国际物流的发展相协调我国外贸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与国际物流的发展相协调。外贸的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涉及我国外贸市场份额的扩

学习

医务工作者心得体会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医务工作者心得体会,内容包括医务工作者的个人感悟范文,医务工作者心得体会读后感。首先,要清楚医务工作者应该坚守的初心和肩负的使命。什么是医务工作者?一方面,医务工作者,就是在大家相聚的欢乐时刻,还在医院关心照顾患者,在城

学习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会计案例教学10篇,内容包括财务会计教学案例与分析答案,财务会计案例分析答题技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案例库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的教学中至关重要。财务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将深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资本市场

学习

旅游经济发展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旅游经济发展10篇,内容包括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800字,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有哪些。一、旅游经济人们对“经济”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角度,例如交换关系,产业总和,生产或消费,等等。本文所讲的旅游经济,指的是旅游产业,或者广泛一些,

学习

营销培训心得体会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营销培训心得体会,内容包括营销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简短随意的,营销培训总结15篇。管理也好,营销也罢!表面上都是技巧,都是工具;深层次上看却是人的心智,是气场;本质上更是人的修身,修心,修为!培训中老师讲到“销售表面是技巧,内在是

学习

经济发展制度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发展制度10篇,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环渤海经济区由京津冀、山东和辽宁三个部分构成,是我国城市群、港口群和产业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很高,2007年整个区域的GDP总值约占全

学习

电机实训总结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电机实训总结,内容包括电机控制实训总结,电机实训心得体会。一、实训内容整个实训内容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工艺要领与操作技能,及增强学生对机电设备结构的感性认识,将知识点与能力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

学习

课题结题申请书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课题结题申请书,内容包括课题结题鉴定申请书,如何写课题结题申请书。课题负责人:负责人所在单位:课题单位:**省思想***治工作研究会**省思想***治工作研究会为进一步明确**省思想***治工作研究会和课题组负责人的责任和权利,确

学习

八上英语知识点总结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八上英语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八上英语知识点总结外研版,八年级上册英语知识点总结归纳。4.听起来很好soundgood5.毕业leaveschool6.为什么不?Whynot+dosth?/Whydon'tyou+dosth?7.大肚猪apot-belliedpig8.不够有创意notcrea

学习

审计案例教学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案例教学10篇,内容包括审计案例分析学习方法,审计案例与实训心得。[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56-02把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是审计学教学改革的探索。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感到,审计学教学中最突出的问

学习

城市可持续发展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城市可持续发展10篇,内容包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历程,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内容。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正面临着很多的危机,因此,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

学习

低碳城市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低碳城市10篇,内容包括低碳城市比较好的案例,低碳城市试点。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剧,低碳的城市规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低碳城市建设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方式的一种否定,是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

学习

文化企业发展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企业发展10篇,内容包括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文化企业发展计划书案例。(二)约束功能企业文化既然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它就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对员工进行约束和规范。相对于企业规章制度的硬约束,企业文

学习

科学发展观核心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发展观核心10篇,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核心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写入宪法。

学习

可持续发展战略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可持续发展战略10篇,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新提法,可持续发展战略文章怎么写。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统一,努力做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

学习

科学发展观总结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发展观总结10篇,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的十个方面总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

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实践科学发展观10篇,内容包括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达到的目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参考手册。学贵致用。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在学习掌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之后,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成了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

学习

科学发展观论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发展观论文,内容包括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2000字。***队“三化”建设协调发展,首先,要把思想***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的创新理论指导***事实践、武装官兵头脑,强化***魂意识,抵制错误思潮,不断加强各级*

学习

落实科学发展观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落实科学发展观10篇,内容包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十大坚持,科学发展观如何落实。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出发,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历经艰难曲折后对国情作出的

学习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10篇,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的完整内容,***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思想理论,都有自身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不例外,它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

学习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10篇,内容包括科技与可持续发展论文2000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