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10篇

社会发展篇1

【关键词】社会公平 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 特色社会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谈“公平”时认为:“在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状态下,要尽力作出和谐安排,既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又要提供公平机会发展的均等条件”。我国目前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违于社会公平的工作方法,尤其是在教育、就业、社保等领域较为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研究社会公平的本质,从而加强对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的认识深度。

社会公平的涵义

社会公平理念的产生是区别人类社会与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的重要标准,是人类对社会认识与思想觉悟的必然结果。柏拉***在《理想国》中首先提出了公平正义的问题,强调公平即和谐,正义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德”。伊壁***鲁则提出了社会契约理论,把公平正义看作是人们彼此约定的产物。近代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卢梭等人也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目标。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人对公平的感受和认识很不相同,但人们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公平的基本内涵,即以平等为基础,允许存在差别;公平是正义的基本体现,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社会公平是法治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在发达国家中,社会公平已成为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特别是在法治社会,通过立法来实现社会公平已是其显著的特征和最为有效的工作途径。在当代文明国家中,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都会在其指导思想中阐明宪法的社会公平理念,进而维护社会公平,这也为建立国家制度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社会公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人自成立之时便确立的***治主张和奋斗目标之一。中国***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设计――基本经济制度、***治制度、文化制度都包含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近十几年来,公平正义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的文件和文献中,我们国家也一直把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作为涉及全社会的重要战略问题加以解决,我国目前建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正是社会公平正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作为和谐社会六个重要特征之一,指出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根据宪法规定,平等权具有了人权和公民权的双重属性,它蕴涵的基本价值是人格尊严,要求其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机会、公共资源,未经法律允许不受包括国家在内的任何其它主体干涉。这个旨意已成为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制定具体***策的基本出发点。

这种对社会公平的讨论如此密集的现象,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是不多见的。促进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战略选择。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社会公益性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因此必须强化***府责任,加大财***投入和***策支持,优化各种惠民结构,扩大社会公平机会,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构建社会公平,拓展社会公共资源,让公共资源向弱势地区倾斜,稳步实现基本公共资源服务均等化,从而打造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与竞争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

公平与竞争关系到所有社会主体成员。我们国家也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正因为如此,竞争理论成为许多人诟病社会公平的一个利器。但是有一点应当明确,即自然界的态势仅仅适用于自然界,并不适合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范畴。在人类不同类型的社会形式中,公民权利的尊重和社会民主、法制的建立健全一直在以进步的趋势完善着社会公平。竞争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上的确发挥着巨大的优势,但是也抹杀着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一些东西。

例如,教育涉及天下苍生。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把教育的机会的不公推到了社会面前。我国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涉及面广,这使得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成为近几年全社会的焦点问题。城乡之间、城市之间或城市内部都显现着明显的不公平。近几年***府虽进行了教育资源的重新调整,但也显得杯水车薪。对于这样一个涉及民生切身利益的矛盾,如果我们的意识再明确一些,我们的能力再强一些,那么我们就有信心有希望去解决。***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对教育的指示,充分说明了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惠及弱势群体,也同时肩负起更多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使命。

社会公平体现在多个领域。社会公平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制度公平、教育公平、效率公平、和社会保障公平等等。每一个社会主体在其生活环境的影响下,或多或少都要体验到社会公平带来的影响。也就是在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均在社会公平的引导下来完成。如果任何一个阶段或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影响其“社会人”综合素质和对社会的个体表述。因此,社会公平不只是在一个方面突出体现,而是体现在各项人权的均衡发展。各项公平必须相互联系,互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公平体系。中国***府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如“村村通”、“电网改造”、“取消农业税”和分配制度改革说明,***人已经把社会公平从理念发展到实际,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平

根据我国国情,建设与之发展程度和速度相适应的社会公平是一种必然选择。但社会公平的建设也不能全盘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这种中国模式的社会公平,是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产物。因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建设也是一种长期的探索,是必须在***建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发展来实现的。如收入差距日趋缩小的社会公平,直接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的协调性。通过各种***府***策的出台并实施,我们***在二十一世纪初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业不断增效增收,从而逐步在发展中缩小城乡经济差别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发展。再如制度公平的建设。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利。深化***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利。同时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防止各种权法相争,杜绝冤案假案的发生,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从宏观平台倡导社会公平理念,提高职能部门执***公平水平

社会发展篇2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当代价值/把握方式/寻求途径

【正文】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11站在时展新的起点上来重新审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已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发展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对接?其当代价值究竟有多大?如何看待和把握其当代价值?这些都是研究中需要首先澄清的问题。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命运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在其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中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同马克思主义的总体发展情况一样,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也经历了坎坷的发展。一方面,随着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众多学者都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抱以极大的兴趣,并给以特别的关注,尤其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一些原则性意见以及关于非西方国家发展的观点等,受到了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可以说,一个真正严谨的学者,在其研究中都不敢轻易否定马克思的理论地位,尽管评价不一。另一方面,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其研究过程中也确实遇到不少质疑。在西方学界,有的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产物,而在今天后资本主义时代和全球化时代,这一理论很难解释当展现实,因而只能作为一种理论参照;有的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侧重的是对社会发展的宏观说明,而不是对发展问题的微观分析,用这样的解释框架难以回答今天的具体发展问题;还有的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完全是一种现代性的宏大叙事,这样的宏大叙事对于当代社会的多样化发展来说,没有什么解释力和穿透力。类似的观点还可以罗列很多。但不管什么样的观点,都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即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命运问题。亦即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今天究竟是否还有生命力?

对于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不能靠简单的评判,也不能靠意识形态性的认定,而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用事实来回答。为此,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直接相关的这样几个基本问题必须加以理论上的澄清:一是时代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二是时展的内在逻辑是否发生了根本改变?三是时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

应当看到,自马克思去世后,资本主义历经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现在已经发展到国际垄断阶段,世界局势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反映的只不过是资本主义具体形式的变化,而不是其实质的变化。只要时代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那么,产生于这种时代并直接用于分析这种时代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就没有过时。对此,美国学者凯尔纳明确地指出:“我们仍然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且,只要我们还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那么马克思主义将仍然是合乎时宜的。”[2]35美国学者卡西迪也这样认为:“不管他(指马克思——引者)有什么错误,他确实是一个通晓我们的经济制度的人。只要资本主义继续存在,他的作品就值得拜读。”[2]10既然时代的性质未变,那么决定这种性质的内在逻辑就没有改变。就总体而言,现代社会依然是按照资本的逻辑行进着,各种社会现象仍是受资本的逻辑支配和制约的。要说变化,只不过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资本的逻辑已不再局限于一个个国家、民族,而是扩展和贯彻到整个世界。只要资本逻辑没有被超越,围绕这种逻辑所阐发的各种发展思想也就很难被超越。诚如美国学者德里克所说,只要资本的逻辑继续发挥作用,“只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马克思主义就还有意义,无论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学者。”[2]216至于时代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很难说得到了有效解决。马克思当时所着重分析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各种主要表现,在今天依然存在,只不过是以新的方式在产生影响。德里达在其《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曾经指出当代资本主义有10大无法愈合的伤口,“经济战争、民族战争、少数民族间的战争、种族主义和排外现象的泛滥、种族冲突、文化和宗教冲突,正在撕裂号称民主的欧洲和今天的世界。”[3]115伴随着财富的巨大增长,资本主义世界矛盾、冲突的势头也在进一步发展。

正由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所面对的时代性质和所存在的基本问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因而作为对这种社会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表现,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仍具有重大的穿透力。不能依据它创立的时间来判断它是否“过时”,是否具有合理性。有效性与时间性毕竟是两回事。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不仅体现在它所直面的时代与问题仍在“当代”之中,而且体现在它自身所特有的理论价值中。首先是体现在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正确揭示和把握上。马克思不是用观念来解释历史,而是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来研究历史,因而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哲学与以往的“客观历史编纂学”不同,它是建立在事实分析基础之上的,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和科学把握。对此,法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就曾经这样评价过:“马克思的天才,马克思的影响经久不衰的秘密,正是他首先从历史长时段出发,制造出真正的社会模式……马克思主义是上个世纪中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分析;它只能在长时段中恢复和焕发青春。”[4]202—203正因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对历史长时段的揭示并是在长时段中发生影响的,所以它不仅为分析以往历史的发展,而且对分析当代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理论基础的作用。其次是体现在马克思在考察社会发展问题时所具有的批判精神上。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以至他的整个哲学,不是仅仅局限于解释世界,目的是要改变世界,所以它对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不是一般性的诠释、理解,而更重要的是突出批判性的考察。尤其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分析上,其批判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现。因此,凯尔纳认为:“马克思主义包含着发展现时代的一种批判理论的源泉。”[5]30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不仅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而且具有高度的自我批判精神。德里达曾经说过:“要想继续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中汲取灵感,就必须忠实于总是在原则上构成马克思主义而且首要地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批判的东西,那就是随时准备进行自我批判的步骤。这种批判在原则上显然是自愿接受它自身的变革、价值重估和自我再解释的。”[3]124今天,强调马克思的这种自我批判精神,对于深入推进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创新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再次是体现在社会发展研究的科学方法上。马克思始终是以严谨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是随意演绎社会历史发展,因而所作出的分析和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经得住推敲的,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尽管在新的形势下有的需要修正和发展。对于这种严谨的研究方法,许多西方学者都给予高度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就曾经指出:“我觉得,在马克思出现以后的时代,认真研究马克思应当是每个抱严肃态度的思想家的中心问题,掌握马克思的方法和成果的方式和程度决定着他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6]215实际上,只要是“抱严肃态度”的思想家都不会否认马克思研究方法的价值。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或当代价值不仅仅表现在上述基本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对有关具体问题的分析之中。西方一些学者把马克思的发展论只看作是对社会发展的宏观说明,而缺少对发展问题的微观分析;只解释成是一种现代性的宏大叙事,而缺少对现代性的细微解剖,借此来贬抑其当代价值。这样的理解并不是客观的、中肯的。综观马克思的文本,确实可以发现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宏观说明较多,微观分析较少,但这种研究的特点和方式与其理论的价值并无必然的联系。马克思当时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驱除历史发展观上的迷雾,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尤其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由这样的主旨所决定,研究的重点必然要放在社会发展的宏观考察上,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马克思在对社会发展宏观说明的同时,也并没有轻视对社会发展的微观分析。如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研究上,实际上就是交替运用宏观与微观两种分析方法,既注意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考察,又注意“显微镜下的解剖所要做的那种琐事”[7]8,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这样的研究方法不仅对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是适用的,而且对于研究任何社会都是有益的。因为整体与要素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具体问题的研究来说,如果只是孤立地进行,而不从更大的视野、不从它与其他问题的联系来考察,那么对于具体问题也无法获得真正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管中窥豹,其实是连一斑也不能得到真正认识的。所以,不能完全用发展学上的实证方法来排斥马克思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总的说来,尽管历史条件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并没有失去其当代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被重新发现;随着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被重新得到关注和开掘。当然,指出这一点,并不等于这一理论不需要有新的发展。应当看到,自这一理论创立以来,毕竟是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其间世界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所有这些,都给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可能仅仅从原有的经典理论中来寻求解释。新的实践必须有新的理论探索,因此,必须结合新的发展现实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推进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当代价值的把握方式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并不是自然显现出来的,而是需要人们的自觉把握。把握的程度如何,其当代价值也就体现得如何。这绝不是要倡导解释学方法,而是旨在突出研究的主体作用。为什么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当代价值?原因就在于研究主体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对文本有不同旨趣、不同视角的观照,从而使得文本中的某些思想、观点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凸显其当代价值。

如何把握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但从“当代”的视野来考虑,重要的是应通过如下方式来把握:

1.从问题出发来看待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作为一种实践哲学,其当代价值就在于能够分析和回答发展中重大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从问题出发来寻求马克思主义的合理解释,正是把握和实现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当代价值的重要方式。因此,不能泛泛谈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应当通过问题的审视与考察,使其理论价值能够得到真正的彰显。

应当看到,同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一样,我们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无论其规模还是力度都是空前的,由此引发的问题也是空前的。与那些西方早发的现代化国家相比,由于我们在发展的背景、发展的起点、所处的国际位置、发展的导因、推进的方式上不尽相同,因而导致的发展逻辑不同,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也颇为特殊。这些矛盾和问题之所以特殊,原因就在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在一般现代化的过程中,尤其在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是不曾遇到或很少出现的,因而都具有“悖论”的性质,以致常常被称之为“两难困境”。这些“悖论”性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浓缩与循序的矛盾、滞后与超前的矛盾、机会与压力的矛盾、解构与重建的矛盾、民族化与世界化的矛盾等。所有这些矛盾,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来说都举足轻重。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矛盾?简单地搬用西方的现代化理论显然不行,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对这些矛盾、问题予以深刻的分析,以形成新的认识和解决办法。这样的分析、研究,既促进了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又促进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使其真正具有当代价值。

如果说上述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所具有的共性问题,那么,我国在其发展中还有着自身更为特殊的问题。我国的人口如此之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如此之少,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如此之大,发展如此之不平衡,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随便拿出哪一个问题,都是“天字第一号”的难题;再将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可谓难上之难。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既加快经济增长,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我们面对的严峻课题。对于这些问题,当然不是要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寻求答案,但确实需要用其基本的理论观点加以具体分析、探索,以形成新的解决思路与办法。这种分析、探索的过程,自然也是提升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当代价值的过程。所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就在于契合着当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着的重大问题,能够启发人们对问题的思考,并给科学解决这些问题以正确的理论指导。

2.从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待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要减少失误,顺利推进发展,必须注意总结经验教训;要总结好经验教训,必须对发展不断加以认真反思;而要做到成功的反思,又必须具有正确的认识论和方***。这就要求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予以高度关注,一方面从中获取思想资源,吸取灵感、方法,另一方面又促使其自我反思,升华其当代价值。

虽说现代化的推进没有统一的模式,但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还是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的。“二战”以后,众多发展中国家开始了现代化建设,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有些国家的现代化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些国家的现代化则基本没有启动,还有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夭折。总的说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乏成功的经验,但也有着大量沉痛的教训,如盲目模仿甚至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对于发达国家和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过分依赖等。这主要涉及到现代化如何推进的问题。就以现代化推进的条件来说,美国社会学家列维曾进行过专门研究,并提出了四个相互联系的命题来讨论:第一,维持较高水平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并不一定就是获得这种现代化水平的前提条件;第二,“内源发展者”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不一定就是“后来者”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第三,同是后来者,某一国家现代化起步的前提条件并不一定就是另一国家现代化起步的前提条件;第四,在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后来者中,其社会结构中与较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结构最相类似的因素,并不一定就是走向现代化的最好基础。[8]83—84列维的分析应当说是比较深刻的,他提醒我们注意客观估量自己的现有条件,并善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来推进现代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确实给我们的发展研究,尤其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崭新的课题,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经验教训的总结,而且有助于理论上的深入探索。

要顺利推进发展,不光要善于总结国际上发展的经验教训,同时要特别注意总结我国自己发展的经验教训。我国的现代化历经坎坷,可谓“九死一生”。且不说中国近代以来发展的磨难与艰辛,就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也是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现在,又进入一个社会重大转型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是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贫富悬殊加大、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甚至出现社会动荡。正是基于这样严峻的现实,现在才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而要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必须对其理论基础——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重新的理解。应当说,在有关科学发展方面,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尤其在以人为本、克服异化、避免两极分化、注意经济***治文化的协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思想观点,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消化、吸收。这种研究和消化、吸收,既对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丰富和深化,又给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具有当代意义。

3.从不同发展理论的比较中来看待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并不是自封的、自我认定的,而是在同其他发展理论的比较中得以显现的。正像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在其《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所说:“对某种学说进行激烈的论战,乃是争论中的学说在作者的环境中形象高大、甚至对他本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的一种确实无误的标志。”[9]24马克思虽然没有赶上当展研究的各种论战,但其思想还是被卷入了今天的争论。无论是赞成马克思的也好,还是反对马克思的也好,只要谈到发展的基本理论,总是不会撇开马克思。因而考察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不能游离于当展理论研究之外。

应当说,当代各种发展理论都从一定的视角、一定的侧面对发展作了深入的探索,大大拓宽了发展研究的视野,同时也深化了对原有问题的认识。如经济学中各种发展理论对经济发展不同方面的具体研究、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增长与发展的辨析,社会学中关于现代化和文明的发育与传播关系的考察及对发展中国家发展原因、出路的不同理解和强调,***治学中关于***治发展与***治制度化两种思路的提出,未来学中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不同观点的争论,新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批判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社会的揭露等,都从某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意见与思想。但从总体来看,这些观点在其研究上还是缺少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分析与把握,因而整体上并没有超过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高度。马克思在分析发展问题上所体现出来的全面性、历史感以及分析的深度和厚度,都是其他发展理论所无法比拟的。这并不是要贬低其他发展理论的地位与贡献,而是旨在说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有着其他理论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理论价值。只要通过比较,就不难发现和把握这种理论价值。当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因其时代的变迁,也不可避免地存有局限,尤其是对于社会发展各种具体问题的解释,确实比较薄弱。对此,当代各种发展理论均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这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是一个有力推动,其理论价值就是在这种相互比较、相互吸收中不断提升的。

4.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特质与内在品格来看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并不是关于社会发展的认知***式,也不是对于社会发展的具体设计,而是对社会发展的本质揭示和原则性说明,是随着社会生活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1]73正由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始终没有离开“现实的历史”,总是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随时修正原有不合时宜的观点与结论,所以它才体现出显明的当代性或当代价值。这种实践性的理论特质与自我超越的内在品格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研究中是非常突出而富有活力的。马克思向来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更反对将他的理论变成宗教信条和预世预言。认为马克思企***要用一套概念系统和一种理论体系来对社会发展,尤其是未来社会的具体发展加以严格规范和详细说明,这是对马克思的莫大误解。

今天要合理把握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并自觉为社会发展实践服务,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理论的基本特质和内在品格。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新的实际情况正确地辨析、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为此,应当区别这样几种情况来加以看待:第一,对于社会发展的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但应结合新的情况深化其研究和认识,讲出新内容,提升其当代意义,从而以新的思想、见解继承其基本原理。第二,对于一些原本就属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但过去没有给予重视或者被遗忘的观点,应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加以深入开掘、深刻理解。如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东方社会的理论、社会进步的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等,都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深入研究的。第三,对于一些经典文本中已经提及并有所论述,但未深入探讨、充分展开,而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又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思想和观点,应结合新的情况和问题加以认真研究、详尽论证,使之逐渐完善成熟,上升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或基本原理。像马克思关于交往与社会发展的思想、竞争与社会进步关系的思想、对抗与文明关系的思想、利用资本消灭资本的思想、社会发展“跨越”的思想以及生态伦理、人力资源等思想,都是既有重要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第四,对于一些曾经被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已不可能再具有基本原理意义的观点,应当适时加以突破和修正。像社会主义社会应实行计划经济等观点,绝对不能作为基本原理再继续坚持。总之,应当区别不同的情况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加以具体看待,以充分发挥和提升其当代价值。按照这样的思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作为一个整体,其当代价值可以说主要是从这样两个方面生发出来的:一是从其理论中心地带生发出来的,即从其基本原理生发出来的;二是从其边缘地带生发出来的,即从那些曾被忽视、误解乃至被遗忘的思想、观点中生发出来的。不管是哪一地带,最后还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正是实践赋予理论以新的活力、新的生命力。

三、寻求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当代价值的基本途径

重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原则,也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将其落实到具体的研究之中,以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引导发展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寻求发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当代价值的有效途径。

说到寻求途径,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大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不乏成功的探索,但也有值得吸取的教训。常常看到的是这样一些寻求方式:或者是原理加例证,即从现成的原理出发去说明发展的问题与现象(此即外推法);或者是在解释和说明具体的发展问题时,只注重从经典原著中寻找理论根据,以求解释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此即内推法);或者是为了凸显当代价值,更多关注的是话语系统,而不注重内容本身的阐发;或者是用现代解释框架来理解经典理论,把马克思“现代化”,等等。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寻求方式。如果按照这些方式来研究,很难使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得到真正的凸显与提升,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徒有“现代”的外观,实则是一个更为怪异的理论产物。用这样的理论产物去考察和指导实践,其结果可想而知。

实际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尽管体现在诸多方面,但就其实质而言,主要体现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上,要寻找当代价值也只能由此来切入,并由此来实现。这就自然要求突出“问题意识”。谈到“问题意识”,似乎没有多大歧异,但实际的贯彻落实并不理想。反观我们的发展研究,不难发现: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讲得很响,扎扎实实的研究却很薄弱;一般性的论述非常之多,具体深入的问题研究则非常之少;追求体系新颖、话语新颖的热情很高,结合新的实践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则比较疲软。这样的研究,显然不利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走向“当代”。其实,今天讲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性,不在于翻新什么概念、术语,也不在于急于建立什么新的理论体系,而在于真正面向社会生活实践,用马克思的基本立场、观点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就是在分析和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实践课题和理论课题中加以显现和实现的,或者说,这是其当代价值最重要的存在形式和实现形式。当然,这并不是说引入新的概念和范畴、尝试建立新的体系毫无意义,而是旨在强调应突出问题的研究,以此来带动基本理论的研究。如果对事关发展成败的重大现实问题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而一味追求话语的翻新和体系的建构,这样的努力又有何实际意义?

由“体系意识”转向“问题意识”,事实上就要求研究范式或研究方法有新的转换。这就是说,不能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仅仅看作是一个知识系统,而要看到它的重要的方***功能、实践功能。马克思有关社会发展的所有论述在最终意义上都是直接指向现实的,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因而对其理论的研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解释世界”上,更重要的是放到关心“改变世界”上。在实际研究中,就是不光要注意回答社会发展“是什么”,更要注意回答“如何发展”。这就要使发展研究更加切近现实,通过具体考察,提出切合实际的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对策,真正发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方***功能。

要增强“问题意识”,加强研究的方***功能,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提出问题的能力。发展研究不是一般的“做学问”,而是要经世致用。离开问题的探讨和解决,理论研究也就成了无的之矢。无论是领悟经典文本的当代意义,还是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都应以提出问题、把握问题为前提。正是问题的提出,展现了一个新的视域,使研究获得了新的生机、新的意义。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恰好是研究的动力和活力之所在。所以,就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诚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0]59

马克思实际上就是这样从事研究的。凡是“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11]21为此,真正要研究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那种“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2]289。正是在问题的不断提出、不断解决过程中,一方面是世界得到了改造,另一方面是哲学得到了***和改造,这就是所谓的哲学的世界化,同时也就是世界的哲学化。[12]258马克思从早期开始所确立的这种研究方式,贯穿于其一生的研究之中。

这种研究方式在西方哲学研究中也有一定的传统。如苏格拉底就首开了这种方法之先河,其“对话”就是试***去清除蒙蔽而不制造真理。后来的一些哲学发展曾经偏离了这一轨道,“体系哲学”的盛行成了主流与时尚。到了20世纪,这种状况开始得到扭转,一些哲学家重新关注这一方法。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等著作中,对什么是“值得追问的”以及如何“把它作为问题制定下来”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在“哲学追问”上作了较大努力,认为“把自身生活和决定性的实施置于问题之中。这是所有的和最彻底的澄清活动的基本概念”[13]154。伽达默尔在其《真理与方法》中也强调了“问题”在诠释学中的优先地位,把问题探索看作“精神科学的逻辑”,并具体探讨了提问的辩证法。阿尔都塞更是明确提出了“理论总问题”的研究范式,把它看作思想逻辑中的支配性构架、哲学的产生方式。这些思想家尽管思考的角度不同,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突出了问题研究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就意味它总是活跃于智力的前沿,意味着它总是在对知识、真理探索的“途中”而非“终点”,不能简单地宣布对真理的占有。因此,问题的提出比答案更有意义,探索的过程比得到的结论更值得重视。

然而,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的提出,绝不是闭门思索所能做到的。提出问题必须面向现实、面向生活,对社会实际发展过程的矛盾和问题予以及时的发现和准确的把握,并将其转变为哲学上的研究课题。离开了社会现实,“问题研究”只能是一句空话。

要增强“问题意识”和研究的方***功能,还必须强化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并不是一般性地强调“问题意识”,而是要确实通过对社会发展实践中重大问题的探索、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引导社会健康发展。因而我们所讲的“问题研究”,又不能仅仅局限于问题的提出和理论的追问上,应该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最终落脚到问题的解决上。这样,加强研究的方***功能,事实上就是由恰当地提出问题、深入地探索问题、合理地寻求问题的解决共同组成的。按照这样的方***要求,研究应力求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出发,进入到马克思的理论视野,然后再从这种理论视野回到发展的现实,尤其是目前中国发展的现实。这样的互动,可能是寻求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当代价值最为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道格拉斯·凯尔纳.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终结[C]//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5]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卢卡奇自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孙立平.传统与变迁[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9]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0]A.爱因斯坦,L.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1]恩格斯:《资本论》德文版序言[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社会发展篇3

我受州人民***府委托,报告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年计划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州***协委员提出意见。

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是“***”开局之年,在州委领导下,在州人大和州***协监督支持下,州人民***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了经济既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州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成功实现“开门红”。

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持续增长,质量明显提高

实现生产总值87亿元,超出年度计划目标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高于年度计划目标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增长3.1%,高于年度计划目标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6.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增长17.4%,高于年度计划目标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4.5亿元,超出年度计划目标1亿元,增长12.8%,高于年度计划目标2.8个百分点。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制定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实施方案,兑现农牧民粮食直补资金和综合直补资金1268万元,粮食直补受益551155人,综合直补受益559192人。州级财***专项安排1500万元用于高半山及边远牧区农牧业基础设施和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州委州***府“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面貌、倡导新风尚、建立新机制、强化新保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全面启动了13县各1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示范点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产业化取得新进展。九寨沟红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红星葡萄酒庄干红葡萄酒产量已达300余吨;宝清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小金投资的果蔬加工厂建成投产;四川红樱桃公司在九寨沟、茂县等地新发展甜樱桃4500亩;牧区培育养殖大户和联户牧场试点100余个;半农半牧区实施人畜分离,建设养殖小区雏形65个;PIC生猪规模化养殖稳步推进。

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小春粮油连续三年丰收,产量达1.2万吨,增长1.9%。大春农作物受伏旱影响大幅减产,产量预计13.6万吨,下降13.2%。粮食总产量预计14.8万吨,完成年计划的92.5%,同比下降12.1%。畜牧业连续24年丰收。预计大牲畜存栏225.2万头,同比增长1.9%。牲畜总增率和出栏率分别达到28.6%和30.5%,同比分别增长2.4%和1.4%。肉、奶产量分别达8.2万吨、9.4万吨,分别增长6.2%和3.7%。

(三)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推进工业强州。20*年是工业强州年,各项扶强做大工业经济的***策措施相继实施。制定了《关于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的决定》,提出打造工业加工“三条龙”的发展新思路。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3500万元。开发农畜资源,建成红原牦牛***业公司液态奶生产线,小金宝清果业公司果蔬加工厂。依托水电和矿产资源优势,开拓下游工业产品,延伸产业(产品)链。格桑花牦牛角梳厂、四川羌寨绣庄、茂县九环水晶加工厂、高原食品有限公司、九寨沟绿色产业发展公司、岷山农业有限公司等旅游产品加工企业产能及品质均有新提升。

工业增产提效。新型工业化初见成效,企业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明显增强,更加注重速度、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5.7%。工业增加值达25.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1.2%,比上年增长2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7亿元,增长23%;实现利税总额13.1亿元,增长19.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8.7亿元,增长19.2%;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49.1,提高10.8个百分点。

(四)旅游业高位强劲增长

积极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出台《阿坝州旅游市场管理办法》,提升了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开展驾、导、娱、购、游、吃、住等专项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净化、优化了旅游环境。制作《阿坝自驾手册》,为自驾游提供人性化服务,增强亲和力,促进了自驾游迅速升温。大熊猫栖息地申遗成功,强劲带动了西线旅游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77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1.8亿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3%和112.4%,分别比上年增长16.3%和29.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0.9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9700万美元,分别增长25.2%和10.6%。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力带动了餐饮宾馆、商贸流通、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拓宽了消费市场,增强了消费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2.3%,同比增长16.4%。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日益明显。

(五)公共财力增强,金融保障有力

实现辖区内财***总收入12.5亿元,增长18.8%。其中,地方财***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1亿元,增长23.4%。财***一般预算支出34.9亿元,完成年预算的93.7%,增长12.7%。上级补助收入达27.6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达6.3亿元,公共财***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金融机构既认真贯彻宏观调控***策,优化信贷结构,防范金融风险,又深入开展企业、市场调研,优化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地方建设。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91.3亿元,较年初增长12%,各项贷款余额达71.4亿元,较年初增长14%。累计净投放货币11.1亿元。

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认真分析国家“有保有压”宏观调控***策对我州项目建设及投资的影响。明确要求全州上下既要坚决贯彻落实好国家的调控***策,又要鼓实劲、巧应对,坚持在调控中发展,确保超额完成全年投资目标。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2亿元,超出年度计划目标4.2亿元,同比增长20.4%。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准确把握国家、省投资方向,以公益性项目寻求上级资金支持。全年国省两级共下达我州预算内专项资金5.4亿元。其中:农网完善工程4*3万元;县城电网建设8310万元;通乡公路4500万元;林业企业给水改扩建454万元;天保工程3298万元;退耕还林工程185万元;退牧还草工程12641万元;青稞基地310万元;牧区节水灌溉示范100万元;农村沼气300万元;动物防***体系468万元;乡镇兽医站设施316万元;农村饮水安全519万元;特色农牧业产业化420万元;***权建设5334万元;城建环保2750万元;教育4190万元;卫生3*5万元;高新技术产业200万元;文化、计生、旅游、广电等2445万元。

全力推进重点建设。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切实做好水电移民及补偿工作,搞好重点工程的社会治安,为重点建设创造良好环境。竣工投产项目16项,预计完成投资65285万元。黑河塘、竹格多等电站建成发电,新增装机42万千瓦,凤仪500千伏变电站及茂县至德阳输电线路全部完工。九黄机场跑道拦阻工程提前竣工。金小公路完工。阿壤路阿坝段基本完成路基、路面改扩建。农村移动通信扶贫工程、天府农业信息网建成投入使用。重点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竣工。小金县果蔬加工项目已形成年深加工4.4万吨苹果、1.3万吨梨、0.7万吨胡萝卜的能力。加快建设项目27项,预计完成投资399866万元。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完成当年建设任务,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草场补播129万亩的任务全部完成,围栏建设任务完成430万亩。杂谷脑河水电梯级开发进展顺利,预计今年底薛城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白水江水电梯级开发多诺、双河、青龙电站完成投资83089万元。黑水色尔古电站进展顺利。都汶路、郎川路等省重点建设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开工建设项目14项,预计完成投资8*24万元。通乡通村公路、省道303线映小路、黄龙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都完成了投资进度。加快前期项目26项,预计完成投资28928万元。马尔康机场已完成首次选址踏勘,初步确定三个场址推荐方案,与川航签订机场建设合作关系意向性框架协议。巴郎山隧道已上报工可待批。雪山梁子隧道正在编制可研报告。阿坝州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大渡河流域马奈电站完成梯级开发研究报告审查,金川电站正在进行地勘。绰斯甲流域、足木脚河流域开发、双江口电站、岷江十里铺电站、毛尔盖梯级电站、汶彭路、茂绵路、九绵遂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三、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扎实推进“两基”攻坚和“十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13953万元,改扩建学校103所,面积达13.3万平方米。黑水、若尔盖实现整县“普九”,全州“普九”人口覆盖率已达96.4%。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收学杂费14.3万人,免费提供教科书8.6万人,补助了6.3万名贫困住校生生活费。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培训力度,参加国家、省、州培训教师达2900余人,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实施了82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其中7个按州***府年初承诺由州财***承担。按照州***府年初承诺,以1.5万元/个的标准为226个乡镇卫生院添置了设备。恢复和新建294个村卫生站,超出州***府年初承诺目标22个。在汶川、松潘、茂县、若尔盖4县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农业人口27万人,参合人数20.1万人,占全州农业总人口的29.4%,筹集参合基金903.3万元。在马尔康、茂县开展了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形成,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

其他事业协调发展。“纪念中国***成立85周年文艺演出”、“四川省纪念红***长征胜利70周年文艺演出”等重大活动圆满完成,提升了阿坝州对外形象。基层文化阵地得到巩固,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全州摄、录、编、播设备实现数字化,广播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分别达到77%和93.7%。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优惠***策,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素质继续提高。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国企改革除马尔康电力公司外,州属企业全面完成“三个百分之百”的改革任务。有序推进和完善水、电、气、成品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产品价格改革,疏导发、供、用电价格矛盾,确保了成品油两度提价后营运市场的稳定,完善了水价形成机制。围绕行***审批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核准制、备案制。围绕建立公共财***框架,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和完善部门预算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规范***府采购监督和执行制约机制,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教育、科技、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激活了发展动力,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金融、流通、粮食购销等改革取得新进展。

对外开放取得实效。引进省外资金21.5亿元,比上年增长45%。实际利用外资78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出口企业发展到31户,出口产品由单一的高载能产品逐步向多元产品发展。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64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8%。

五、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就业和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实施积极的就业***策,全面落实再就业各项扶持***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服务,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新增就业4650人,105户“零就业”家庭和585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共计参保24.6万人,同比增长4%,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2.4亿元,增长17%。

加大社会救助。全面启动农村低保,保障178*户、5.23万人,支出保障金993万元。城镇低保支出保障金27*万元,保障15731户、29675人。共计拨付救灾救济资金1283万元。

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新村扶贫178个村,移民扶贫5235户,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持续下降。国家将我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工作纳入了全国特殊类型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试点,试点工作总评规划编制完成,病情普查全面开展。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8680元,人均增收85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085元,人均增收204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整体实力不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工业产业链短,增长方式粗放;社会保障能力不强,县域城乡间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尤其是电网建设滞后,电力输出“瓶颈”制约明显;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今后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及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按照州第九次***代表大会确立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和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99亿元,增长12%左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增长11.5%左右。地方财***一般预算收入6.6亿元,增长14.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2%,全州水、空气质量保持优良。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做好七项工作。

一、着力建设新农村

认真落实惠农***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和“着力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面貌、倡导新风尚、建立新机制、强化新保障”的新农村建设思路,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居民帮助农民”的长效机制。切实落实好“三高于、三不变、三强化、三增加”的支农惠农***策。

规范新农村建设管理。制定全州统一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从村民开始实行自下而上的申建制,以县乡为管理主体,以实物补助为主,农牧民为建设主体,发挥受益人的积极性。州县乡镇都要制定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计划和分区域指导计划,先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有序推开,不能盲目求快,一哄而上。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以国家投入为主,群众投工投劳为辅,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实行山、水、林、田、路、电综合治理。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抓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改善高半山、边远牧区基础设施这个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实施牧区“人草畜”三配套建设及深化升级工程,完善农网工程,提高农村电网覆盖面。抓好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新型能源,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向清洁、环保、低耗方向迈进。实施“集雨节灌”工程,推进“微水工程建设”,恢复和改造传统灌溉系统,推广和应用喷、微、滴、灌等先进技术与设备,大力开展机电提灌站建设,增强抗灾能力。继续开展农村移动通信扶贫工程,启动农村宽带通信网、互联网建设,办好“科普热线”,促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人口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农牧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逐步解决农牧民“四难”问题。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深化结构调整。以发展特色种植业为着力点,增加经济作物比重;以开发牦牛、藏绵羊为支撑,做强做大畜牧业;以发展PIC生猪为重点,改良畜禽品种;以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突破口,提升农畜产品竞争力。加快产业化进程。突出比较优势,强化名、特、优、新、稀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为纽带,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推进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动物防***、植保植检、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检测体系,做好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和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申报工作,推行订单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发展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牧经纪人队伍和农牧产品营销大户,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基地、农牧户与市场之间的纽带联系作用。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集中科技力量,重点攻克新品种引进培育、畜种草种优化、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难题,加强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做到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在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拓宽农牧增收渠道。依托资源、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壮大农村二、三产业,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造更多务工机会,离土不离乡,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府扶助、社会办学的培训体系和机制,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提升农牧民素质,增强农牧民外出务工、经商能力。解决好农牧民进城后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子女就学等问题。保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牧民向城镇转移。

二、着力推动工业强州

优化布局。一是调整工业结构。集中精力打造工业产品加工、农畜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三条龙”,以工业经济园区为中心发展高载能工业,以茂县为中心发展绿色食品、轻工产品和旅游商品加工,以牦牛经济园区为中心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二是调整区域布局。三是实施集中发展战略。办好工业经济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提升水磨、桃关、牦牛园区,创造条件尽快启动下孟、东兴集中发展区,增强集聚力。

延伸链条。以产业(产品)链培育和延伸为主线,以“两大两优”和工业集中点为载体,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促进大企业主导产品向上下游延伸,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加附加值,形成专业分工,社会协作的良性发展态势。培育水电—矿产—高载能、绿色食品、天然药业、旅游产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良性互动,彼此相长,增加关联效益。

创新机制。鼓励地区间联合进行工业集中点的开发建设。积极整合企业资源,鼓励各类所有制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产权多元合理、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灵活、管理手段先进、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立足实际和发展需要,针对性出台促强扶优***策。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投入的主体,着力构建工业自主创新体系,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节约能源、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转变增长方式。

强化保障。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加强银***、银企合作,搭建金融支持优势产业、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落实担保资金,扩充企业发展资金。完善招商引资优惠***策,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快电力网站建设。加快水磨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毛尔盖—茂县输电线路及银杏—汶川—茂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提高电力输出能力。搞好电力调度,改善电能质量,落实电量留州比例,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三、着力旅游二次创业

按照建设最大国际旅游精品区的要求,改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突出旅游人性化。加快发展复合型、外向型、休闲型、文化型旅游,积极拓展高端旅游市场。确保全年接待游客8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3亿元,推动旅游二次创业。

实施精品战略。根据旅游发展非均衡和阶段性特点,整合旅游资源,突出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条主线,完善大九寨,打造大熊猫,建设大草原,开发大冰川。以四大品牌带动旅游精品区建设,巩固九黄线国际旅游精品区,提升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生态旅游区,构建藏羌民俗文化走廊,建设黄河大草原旅游区,开发大冰川旅游区。

拓展旅游市场。细分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准确定位,由近及远,巩固与拓展并重,不断扩展旅游客源市场。加强区域合作,与甘孜、雅安、乐山、都江堰等市州共同推出“川西高原风光游”、“川西少数民族风情游”、“四川世界遗产游”等跨区旅游精品,推动川甘青旅游合作营销。加强与北京、西安、丽江、拉萨、张家界等城市合作,实现全国范围的遗产联线促销。加强与海内外大旅行商、旅游宣传媒体以及驻外机构的联系与交往,做好旅游形象宣传,形成互促互补的市场网络体系。

增加文化内涵。提升少数民族节庆档次。建设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城镇,推出藏羌文化走廊旅游线,川西北黄河大草原民俗风情旅游线,唐蕃文化、茶马文化旅游线,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文化旅游线,“雪山草地”红***长征文化旅游线等多条文化旅游专线,促进文旅结合,相融互动。

开发旅游商品。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适用、方便、美观的中小型旅游商品、纪念品、工艺品为重点,不断增强旅游商品创意,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和科技含量,逐步建立上规模、上档次的各类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

着力扩大消费。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促进信息、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扩大住房、汽车、通信、教育、文化、体育健身等消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提升。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拓展城乡市场。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4亿元,增长17%。

四、着力建设和谐阿坝

夯实教育基础。扎实推进“两基”攻坚和“十年行动计划”,完成红原、阿坝、壤塘整县“两基”督导评估,实现整州“两基”目标。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狠抓师德师风和教育行风建设,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力度,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办学质量。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6.5%以上。

提高科技服务。加大科技和科普投入,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完善推广体系。探索建立以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技示范户为带动的农村科技发展机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推广运用,切实为“三农”提供针对性强的科技服务。实施中药科技产业“210”工程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扩大科普覆盖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抓好医疗卫生。新建和改造17个乡镇卫生院、119个村卫生站,完善乡、村卫生机构设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扩大到80%的县。继续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站)、卫生***监督机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完善重大疾病监测、控制方案和措施,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启动实施阿坝、若尔盖包虫病防治项目。

建设和谐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体系,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抓好文艺创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建设乡文化中心站,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实施好“州、县、乡、村群众文艺互动计划”,定期组织送文化下乡。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整理发表《岷江上游石棺葬考古发掘报告》,完成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完成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和树立保护标志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强营业性演出市场管理,培育繁荣文化市场。

落实好“十大惠民行动”。全面启动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解决1.5万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2万名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好扶贫解困行动、就业促进行动、最低生活保障行动、教育资助行动、医疗保障行动、农村交通建设行动、安全饮水行动、农民工培训行动、农村安居行动、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基本建立起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继续做好奖励扶助、少生快富的利益导向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成果,开展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作业设计评审。加强森林防火,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继续推进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控制和减少各种污染,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实施清洁生产。合理优化配置水、土资源,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五、着力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重点建设。完善重大建设项目协调机制,在注重规划和环评的前提下,加大综合协调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努力缓解资金、用地、电力三大瓶颈,为重点建设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确保“四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有效改善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力争九黄机场扩建工程、省道303线映秀至小金公路、都汶公路汶川段、郎木寺至川主寺公路、茂县至黑水公路、县城电网改造、西部农网完善工程等建成。完成新增10万吨电解铝、20万吨电石生产线等工业技改项目。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黄河第一湾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晶金隆阿坝会议中心等项目竣工;加快退牧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通乡通村公路、杂谷脑河流域开发、白水江流域开发、赤不苏流域开发、柳坪电站、色尔古电站、卫生体系建设等重点建设;争取开工汶川至马尔康公路、红星川甘界公路、刷经寺梯级电站、大禹文化旅游开发、甲蕃古城二期等工程;加快双江口电站、绰斯甲河流域、足木脚河流域、马奈电站、金川电站、十里铺电站、毛尔盖电站、巴郎山隧道、雪山梁子隧道、黄土梁隧道、茂绵公路、马尔康(大草原)机场、阿坝州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和叠溪松坪沟景区开发建设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项目管理。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策,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加强项目监管,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建立项目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核责任制,对违反规定程序、超权审批、规避审核的行为,违反国家行业发展规划、产业***策、技术标准的行为,违反环保、土地、安全生产、信贷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加强建设项目检查、稽察和审计,对项目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加强重大项目从前期、立项、开工、资金安排、招标投标、工程建设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监管,防止违规违纪问题发生。理顺重大项目报批(核准、备案)程序,实行规范化运作。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土地占用、城镇拆迁中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六、着力机制创新

推进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并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征地制度和水资源补偿机制改革,切实保障农牧民合法权益。推进***府行***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审批制度,更好地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自,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坚持***府社会公共管理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坚持***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各类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推进价格改革,创新价格调控监管方式,制止不正当的价格恶性竞争。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其他事业改革。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干部管理和目标考核机制,激发社会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发展速度。

七、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开放资源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坚持***府招商和社会化招商、传统招商和商业化招商、常规招商和现代化招商一起上,突出企业招商、产业招商和园区招商,多渠道吸引外资,提高招商效果。完善招商引资优惠***策,健全外来投资促进机制,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和东部产业西进的机遇,有选择地吸纳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资本来州投资兴业,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提高引进利用国内外项目资金质量。优化公平的***策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安全的生产环境、放心的治安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营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开展重点建设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在维护群众合法利益的同时,坚决打击破坏建设秩序的人和事,树立开放形象,提高开放实效。

社会发展篇4

我受市***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经济转型工作为统领,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合力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总量保持高速增长,财***收入实现新突破。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1.6亿元,同比增长25.2%(以下简称增长),完成年计划的100.4%。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收入完成10.13亿元,增长35.1%,实现了突破10亿元的历史性跨越,完成年计划的112.6%;其中市本级完成7.62亿元,增长40.5%,完成年计划的117.2%。

(二)狠抓工业提速增效,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60.3亿元,增长46%,完成年计划的10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3.3亿元,增长43.3%;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3.32亿元,是2005年的5.3倍。“三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工业总产值131.6亿元,增长46%,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2.1%。

(三)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

大力实施投资拉动,加快发展的基础和后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2亿元,增长82%。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已有财富产业园特种车、东北袜业工业园、金刚集团、麦达斯铝业二期、金翼集团等新开和续建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巨峰生化等项目即将投产。雷尼森(*)生物药城、国能生物发电等项目开工建设。大唐*热电二期、振源机械掘进机和采煤机、采煤沉陷区补充工程、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有新的进展。辽伊高速公路、辽西铁路、三座立交桥、亚行供排水工程、辽河三角地、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分户供热改造和调峰锅炉建设、东辽河清淤和水源地沉淤、东辽河城防渭津河回水堤等重大工程有序推进。

(四)改革开放成效明显,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提升。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209万美元,增长66.2%,完成年计划的152.8%。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287万美元,增长10%,完成年计划的100.1%。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全年208户改制企业盘活资产35.1亿元,改制后98%的企业启动生产或扩大规模。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农业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达到26.7亿斤,增产2.1亿斤,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5元,增长11.9%。畜牧业快速发展,牛、猪、禽、鹿等饲养量分别增长2.6%、3.1%、8.5%和12.9%。建成标准化牧业小区83个,牧业集约化规模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牧业人均收入1757.6元。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稳健开局。首批启动省、市、县三级试点村镇总数达到了48个,占全市村总数的9%。先后共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179个,完成投入7105.5万元,实施了试点村镇的村路建设、旧房改造、美化绿化等公益性工程建设。“村村通”乡村公路建设实际完成868公里,总里程达到了3000公里。

(六)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和谐*建设成效显著。

全年共开发城镇就业岗位3.8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3.65%,低于年计划1.15个百分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8%,全市社会保障面达到了50%以上。提高了职工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缴费基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部分兑现了省定津补贴***策,提高了干部群众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74.33元,增长15.1%。推进科技创新,有36个项目列入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迪康药业博安霉素等项目列入部级新产品计划。基础教育工作质量明显提升,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信息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网站获全国十佳品牌网站***府上网工程获突出贡献奖。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13‰以内。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基本结束,已有一万多户五万余人喜迁新居。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面积120.4万平方米,市中心医院重建工程主体封闭,显顺琵琶学校、*博物馆、福寿宫广场交付使用,体育场改建工程圆满竣工。*年,我市被国家权威机构评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200强魅力城市之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产高速度、低效益,三产高比例、低层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低;生产要素配置不到位,资金、人才、技术制约比较严重;部分企业管理薄弱,自我发展能力差;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繁重。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预期目标

*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增强发展基础,集聚发展能力,转变增长方式,加快经济转型步伐的关键一年。根据*市第五次***代会和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215亿元,增长25%。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7.3%、36.4%和18%。工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44%;

──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收入12.6亿元,增长25%,其中市本级9.5亿元,增长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增长4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30亿元,增长43.5%;

──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增长89.1%;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0元,增长13%;

——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增长6.3%;

——万元GDP能耗降低6%;

——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2.7%。

(二)主要任务

1、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全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组织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续建项目97个,总投资378亿元,*年计划投资106亿元;新开工项目64个,总投资73.8亿元,*年计划投资30亿元。一是在新材料领域,重点谋划、推进彤坤新能源科技公司年产1000吨高比能电池材料及5000万支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麦达斯铝业大截面铝合金系列型材、北方工业硅集团年产1万吨硅铝合金及硅铝铁合金等项目建设。二是在健康产业领域,重点谋划、推进雷尼森(*)生物制药城、博大药业公司依达拉奉、*真雨药业“蒲瑞地奥”生物中药等项目建设。三是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重点谋划、推进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振源机械公司掘进机和采煤机、佛罗萨国际皮革公司年深加工100万张坯皮和500万双皮鞋、重型公司新增1.5万吨矿山设备生产能力等项目建设。四是加强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国能*生物发电公司生物发电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大唐*热电公司2台30万千瓦供热机组扩建项目前期工作。抓好*至伊通高速公路、*至西丰铁路和*七一、红五星和连昌立交桥等重点工程建设。按照投产项目抓达产、在建项目抓竣工、新建项目抓进度、规划项目抓开工的要求,层层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千方百计落实项目条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快项目达产达效。

2、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优势资源向“三大产业”集中,以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在全市重点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加快高新技术的转化和高科技产品的研发,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起区域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坚持以高科技创造高效率,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装备水平,支持企业在抓好核心产品生产开发的同时,积极抓好上下游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产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

3、推进工业提速增效,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五大”建设,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在大企业建设方面,着力抓好麦达斯铝业公司、金刚集团、迪康药业公司、利源铝业公司、博大药业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发展。在大园区建设方面,抓好*财富产业园、雷尼森(*)生物制药城、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继续抓好东北袜业工业园建设,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重点塑造以万厦水泥、麦达斯型材、龙泉春酒、大寿塔机、欧蒂爱棉袜等为代表的知名品牌,发挥品牌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快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园区和骨干企业群,集聚生产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以提高项目达产率为核心,实施100个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实现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引导和鼓励企业多渠道融资。加强企业管理,抓好节能降耗。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创诚信企业”活动,不断塑造企业新形象。

4、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优先发展畜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综合实力。重点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围绕牛、鹿、鹅、猪、柞蚕等养殖开发产业和大豆、玉米、稻米等种植加工产业等产业链条,发展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专业村、特色镇,努力打造集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集团和龙头企业群体,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重点发挥金昌集团、德春米业公司、金翼集团、鹏翔牧业公司、大志禽业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农村公路630公里。继续增加新农村建设试点启动资金,加大农村饮水、道路、通讯、电网等公用基础设施投入,着力解决“脏、乱、差”问题。改善农村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购销网络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抓好寿山镇争列全省十强镇试点工作,做好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基础性工作。

5、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落实省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研究制定*民营经济跨越发展计划,作为引领民营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完善优惠***策,放手、大胆发展民营经济。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在项目建设、当期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重点发展以金刚集团、利源铝材、迪康药业、博大药业、东丰药业、裕龙油脂公司、华龙建筑塔机、重型机械有限公司、重科机械公司等为代表的具有较强支撑能力的民营企业,并逐步实现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式发展,快速提高民营企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6、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服务业跨越计划》,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市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坚持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生产业和消费型服务业共同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重点实施砂子山会馆、体育会展中心和寒葱顶部级森林公园、仙城物流园区二期工程等项目。抓住国家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契机,发展以市中心医院为首的社区服务业,解决广大市民求医难、看病难的问题。以现代物流、交通运输、社区服务、信息中介、农业服务等领域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和水平。

社会发展篇5

[关键词]社会发展规律;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张英,中共太仓市浏河镇***委员,中共江苏省委***校2004级研究生,江苏太仓215431;杨余春,苏州大学***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治学博士研究生,江苏苏州215021

[中***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05-0010-03

2004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的执***能力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总体规划和部署。那么,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我们认为,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把握人类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所谓规律,即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改变也不能违背,但我们可以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和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有规律的,人们的社会实践必须是合规律性的活动。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握人类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从历史层面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翻开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和谐与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始终是人类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基本取向。在中国,从孔子的“和为贵”、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到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无一不具有和谐的特性,至于儒家理想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则反映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和谐。在世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主张和谐即美;柏拉***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撰写了《和谐经济论》,认为“一切正当的利益彼此和谐”。他们不仅追求和赞颂和谐,而且力***解答何为和谐的问题。可以认为,人类社会由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阶段的演进,就是一段不断走向和谐和新的更高和谐的历史行程。

在人类社会之中,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和谐社会。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并一致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尽管资本主义文明超过了以往一切社会,但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片面和畸形发展的社会,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用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展望了未来的和谐社会,而且指明了通向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毫无疑问,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构件。

必须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更新类型和更高层次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发展为基本要求、人民利益为核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整合社会的方方面面,调节社会的各种关系,实现一种整体的、全方位的、科学的、人文的、长期的、根本的、稳定的、有利于发展的和谐。一般而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

(二)从现实层面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探究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执***规律的必然选择和必然结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在于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中国***,从来就极为重视探究人类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从来就极为重视探究***执***的规律。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就把实事求是规定为我们***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之“是”,就是规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它发展为***思想、实事求是。在新世纪之初,在“七・一”讲话中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执***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并提出了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和重要观点。在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坚持***的思想路线,***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可以说,中国***是始终以探究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社会前进和发展为己任的。

在探究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愈加深刻。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而将社会和谐列为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之一即是和谐。在此基础上,***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最近.***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人均约2000美元,已处于国际上公认的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社会转型关键期。而现代化可能产生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关键期变得愈强和愈加明显。如果应对得当,社会转型关键期就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反之,社会转型关键期将是一个停滞甚至动荡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和以为***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和发展战略,确是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之举,甚是及时和必要,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三)从实践层面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强化探究和尊重规律的意识。不断提高把握和运用规律的本领。真正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实事求是,努力探究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规律内存于纷繁复杂的事物之中,隐藏于许许多多的偶然性之后,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我们***人最讲认真二字,越是如此,我们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思想,实事求是。我们要在***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出来,勇于实践,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敏于发现,最终到达认识的自由王国。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尊重规律,重在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

认识规律固然重要,运用规律更为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宏大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在此之中,运用规律大有可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坚持科学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尊重规律,重在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展的要求,一句话,真正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

3.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做得更好

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正,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只有做到这“六个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成功。真正做到这“六个必须”,是当前及今后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

社会发展篇6

关键词:社会;控制;社会发展;关系

目前我国正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这种容“世界历史”中的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中介,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的转型及非内源生长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关系的重组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打破了原来相对静止、相对封闭、相对有序的社会生活状态,转向变动、开放和相对无序,引起了社会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的“震荡”。这期间我国结构调整较大,各方面关系复杂交织在一起导致我国原有的法制规范不适应新形势,而新的法律规范尚不健全,出现“规范真空”“控制失灵”的现象。这既需要通过发展经济,完善各种制度与***策来解决,又需要通过强化社会控制功能,完备控制机制来解决。

一、社会控制乃社会发展之引擎与规约

从社会发展的前提即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过程看,社会控制都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

1.从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秩序看,社会控制保障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及维持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同样,社会的协调发展也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这里的社会秩序受怀特海“秩序”观念的启发。他认为无论宇宙还是社会都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进程,有序的状态是有机体的最佳状态。“对有机论来说,它认为秩序问题有基本的重要性。”他的秩序概念相对于混乱而言,不仅有规则、规律之意,还有创造力,结合力,比例关系,和谐之意。社会是一动态开放的大系统,无论其内部诸要素间,还是社会与外部环境间都存在错综复杂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种在远离平衡态的无序下进行的交换有利于社会的相对稳定,社会向秩序状态发展。否则,会出现熵增、混乱的状态。对于社会秩序“人们总有这样一种错觉,认为秩序是由人类遗传特质所要求的优良品行构成的,而不是由社会对人们是加控制引起的……我们的社会秩序决不仅仅是蜂房或兽群的秩序。它似乎是建构物,而不是长成物。”社会秩序的建筑师正是社会控制。美国社会学家白马克也讲“社会秩序不能偶然产生,既经产生;如无外力控制,亦不能维持。”所以,“如果不打算让我们的社会秩序像纸牌搭成的房屋一样倒塌,社会就必须控制它们”社会控制通过内引、外控社会成员的行动、价值观念,调节个领域、各成员间的关系,约制不良行为,惩罚不安分子而形成并维持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也分为两种,一是妨碍变化,窒息新事物产生的旧的社会秩序,一是促进变化、产生新事物的秩序。我们说的是后一种积极的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的终极目标是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的需求达到人的发展。它要求我们必须在变化中保持秩序,在秩序中保证变化。缺少任何一方都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社会的发展。而完善的社会是交织着永恒和流变、变化和秩序的世界和社会。无论是克服社会冲突、危机和反常状态,还是建立稳定的社会系统,都需要通过控制确立社会秩序。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放松了控制,社会就不稳定,不发展。什么时候实施了有效的社会控制,社会就发展、前进。

2.从社会运行的过程看,也需要社会控制发挥作用

第一,适度社会控制具有协调、整合社会运行的功能。社会是一个由***治、经济、文化诸子系统组成的有、复杂、动态发展的整体。各子系统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发展不平行,甚至出现矛盾、混乱状态。这种矛盾、混乱只要控制在不影响社会发展的阈限内,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社会辩正发展的表现。“社会系统的辩证过程一般来说,需要矛盾或冲突的社会过程以及类似竞争的社会力量这样的对话过程”。当这种矛盾、混乱、失序超过一定的度而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时,就必须实施社会控制进行协调、整合以促进内发展。总之,社会系统各部分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整合性需要社会控制。社会,这个关系网,矛盾集,在不同时期矛盾表现各异。所需要的社会控制手段以及控制的度也不同。在我国现阶段的矛盾是: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先锋,已破旧体制的铁皮而出;***治体制改革也已逐步展开;文化方面的改革开放虽也已起步,但都落后于经济方面。三方面的不协调导致社会继续向前发展已是步履维艰。要通过社会控制加速后两者的变迁,以使三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社会良性运行。并且,西方生活方式、价值观及思想文化的进入导致中西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思想文化的冲突进而社会成员犹如无引导的车子东撞西碰。个人的利益冲突导致社会失序,混乱。这需要社会控制整合中西优点,协调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关系,使其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社会朝一个理想的方向发展。

第二,适度社会控制引导社会发展方向,调适发展速度。社会发展在受发展规律支配的同时,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出现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空间。至于哪种可能性成为必然,一方面靠客观环境,另一方面靠主体的选择。作为选择主体同时也是发展主体的人,由于认识的非至上性及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会出现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选择。只有通过社会反馈机制,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才能最终使社会走上正确的发展轨迹。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一个方向是继续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进,推进改革开放的进行,使社会生产力得以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极大改善。另一个方向,抛弃马列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引,退回到改革开放前或补资本主义的课。社会控制通过减缓过快发展、驱促过慢发展起“调节器”功能,使发展速度在社会和人民能承受的最大阈限内达到最大化。我国正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由于缺少经验,摸石头过河,发展速度会忽高忽低,这就需要社会组织体系及***府运用社会控制调适发展速度以保持社会平稳适速的发展。

第三,社会发展的最大――最小原则既社会最优化原理也需要社会控制。社会发展本质上具有最优化需求(最大――最小原则)即以最小代价获取社会发展的最大进步。但现实发展有时与此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从主体角度看,主体的差异性导致竞争性冲突超过社会发展承载力时,会危及社会正常运行而导致社会解体、解构;主体决策的失误及引起的恶性连锁反应导致本可避免社会问题的产生。从客体角度看,课题的被动性及弱势性导致不可避免社会问题的出现。社会解构、解体以及失误性代价的避免,必然性代价的最小要靠社会控制内化社会规律以引导人的行为来实现。

第四,适度社会控制给予发展主体以充分的自由,调动其积极性,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作为发展主体的人在社会发展中具主导地位。他既是发展的参与者又是其推动者。所以发展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得以调动,潜能能否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而这一切都依赖主体的自由度。表面看来,自由与控制是对立的。“自由的减少,伴随控制的增加。”但控制并不意味不自由。尤其是适度社会控制,它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自由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要以尊重别人为前提。社会控制限制越轨行为,唤醒人、引导人、启发人、尊重人,扩大人的自由度,促进社会发展。我国一方面封建的专制制度统治了两千多年,虽然现在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发生了质变,社会生产力也有了巨大提高。但价值观方面的变迁总是滞后于其他方面,少数领导人头脑中仍存在专制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既要解锢,使人民有充分的自由;又要加强控制,使欠度控制造成的纪律松懈,绝对自由的情况得以控制。总之,为了人民的自由,我国有必要进行适度的社会控制。

所以,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在规约人的行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社会控制发挥巨大作用。

总之,适度社会控制对社会发展作用重大,人类之所以能创造伟大的奇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能动的社会控制。社会发展是多种控制手段、控制目的、控制力量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过程。其影响是深远的、建构性的。“纯粹的控制,像维持和保护,是为了社会真正存在下去而必须永远进行的工作……已经获得的平衡不断地为全体成员的变化所扰乱,因此永远需要社会自觉和明智的努力进行修复也即需要社会控制。”

二、社会发展是社会控制的基石

社会发展不是只受社会控制的作用,它还反作用于社会控制。社会发展对社会控制具有促进、规约、限度的作用。

1.社会发展对社会控制的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为控制手段的完善、功能的完备提供了契机。人类社会是庞大、复杂的有机系统,发展道路多元、多位,目标多层。社会发展是结构复杂化、合理化的过程。社会控制是社会结构的功能,结构决定功能,所以,伴随社会发展,总有控制手段的体系化、完善化,功能的完备化。即“随着社会系统在大小和复杂性程度方面的增长,他们如果要真实的起作用,就必定增加某种”这种缔结控制的新层次就是社会控制的完善。社会发展伴随社会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当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新的社会现象日益增多,这既需要社会控制发挥约制、调节、管理、引导功能,又给社会控制提出了挑战,需要社会控制完善手段、完备功能。社会需要向多层性、高层性发展,社会控制还要适应这一趋势。所以,“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很有可能某些更锐利、更普遍的控制工具会逐渐流行。”社会发展还为社会控制提供完善的物质基础、技术保障及发挥作用的优良环境。

2.社会发展对社会控制的规约作用

社会控制要以发展规律为基础,符合发展规律。社会虽是以人的活动为主的特殊活动领域,但并不依人的意志转移,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受历史合力支配。发展过程严格受规律支配。必然规律决定社会按预定方向前进。具有巨大能动性的人可以通过社会控制影响发展历程但不能改变发展方向。社会控制必须以发展规律为前提,否则,会受到铁的法则的惩罚。社会控制的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的程度取决于它在何种程度上符合发展规律。控制越来越有手段有不断软化、体系化的趋势。社会控制要符合发展规律并以其为杠杆,寻找合适的指点发挥自己的作用。

3.社会发展对社会控制的限度作用

适度社会控制的标准并非永恒的。不同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标准不同。因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压力并非是始终如一的。有些是,控制个人的社会像把老虎钳子,个人几乎是在社会的膝下蠕动。而有些时期,共同的意志展支配地位,个人愈加占优势。换言之,社会控制在强和弱,多和少之间波动起伏的。”这种变迁最明显的原因是社会需求的变化。“……如果社会秩序的维持很困难,更多更好的控制手段就是社会所需要的了。如果社会秩序的维持较容易,社会就要考虑个人自由和信仰自由的需求。社会控制的供给好像是社会控制的需求引起的,供给要适应需求。”需求变化主要是社会发展引起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控制的范围不同,需要控制的度也不一样。社会控制的度最终由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

综上所述,社会控制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它们相互依赖,社会控制是任何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保障及引导系统;社会控制一方面受社会发展规律及可能性空间的制约,另一方面它随社会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内容及形式的变化两方面。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产生不同的控制目的及为这种目的服务的控制体系。

三、目前我国社会控制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目前由于处在转型及转轨的特殊时期,又面临其他发展趋势的挑战。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原有控制体系的控制能力弱化,新的有效的控制手段尚未建立,出现控制真空、规范失灵的现象。所以,社会控制对我国犹为必要。社会控制应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课题。

社会发展篇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十六大以来, 以***同志为***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比较重要的有科学发展观、***的执***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的来看, ***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很大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极大丰富, 这一点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这些理论创新以何种概念作为标志, 目前尚在讨论之中, 主要集中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个概念上。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 它们提出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因而一经提出即受到广泛的关注, 并引起重大的反响。其次, 它们都是覆盖全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再次, 它们都具有长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 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一以贯之。最后, 它们拥有共同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 即以人为本, 社会各方面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如果仅仅从理论的角度看,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各有特点。就字面上讲, 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指一种理论, 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无疑是指实践, 因而从概念来看, 科学发展观更适合于作为十六大以来***中央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概念。但就构筑理论体系而言, 二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思路: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容主要应包括我国的经济、***治、文化、社会、执******、对外关系等各方面的发展战略和策略以及上述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进行执******建设和发展对外关系。这两种理论思路各有特点, 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较新的概念, 在***的文献中, 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出现在***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的执***能力建设的决议中。这个概念颇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但近几年对它的研究并不太多。在此之前,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 反复提三大规律即***执***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其中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近似。这样, 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不能不重视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建设问题时, 是在阐述***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部分讲的, 因而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样, 在最初提出社会建设时, 这个社会也是狭义上的社会。基于同样的原因, 社会建设必然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 从而它也与和谐社会一样必然成为广义上的社会建设。从这个意义上看, 作为理论上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都是含义和内容极为相似的概念。沿着这个思路, 用三个概念讲一个对象, 似乎不是科学的做法,而且在***的文献中这样讲也是不严肃的。因此, 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 还是从狭义上去理解、去展开更有意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也是很多的,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是要区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这两个概念。一般来说,社会发展侧重于社会的客观运行态势, 社会建设侧重于人类主体对社会客体施加影响。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这两者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 一方面, 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人们对社会客观发展的介入越来越多, 社会客观发展中人为的因素越来越多, 其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 人们有意识地开展社会建设, 比以往更加注重避免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失误, 越来越注重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一般要求。如果我们必须区分这两个概念,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主要是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主要是对未来的社会发展进行超前性研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 不仅要吸取过去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 而且要参考国外社会建设的方式方法, 特别是要注意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恰当地运用到当前的社会实践之中, 而这又需要对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阶段及其特征有准确的把握。在这个意义上讲, 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有必要把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研究作为一个突破口或切入点, 由狭义的社会建设推及广义的社会建设, 由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推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而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社会发展篇8

关键词: 社会体育 发展 和谐社会 促进

1.引言

社会体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形式与效用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因此,我们要把社会体育放在整个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系统中去考虑。社会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对体育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也是体育和社会全方位接轨的有效途径。探究社会体育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效能,旨在充分发挥社会体育在社会文化功能、健身功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水准的提高和社会协调的作用,从而为更好地发展社会体育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实践提供科学的服务,以促进诚实互信、平等互利、相互协作、共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

2.社会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

2.1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也称“群众体育”,是人们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社会体育作为一项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的运动,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2.2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充满创造力,稳定有序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具体地讲,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

2.3和谐社会中社会体育的作用。

2.3.1发展社会体育能促进和谐社会个体的身心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出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个体的健康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个体的全面健康,社会也就不完整,更谈不上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体育是赋予人类的最好礼物,在快速、多变的动作过程中,在完成动作的效果和实现动作的目标中,在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顺利与挫折中,人可充分体验休闲体育内在的乐趣,体验到参与感和自我效能感,找回自我,实现自我,使精神思想产生超越,促使身心整合与调适,“身心双修”,得以“身心和谐”。

2.3.2发展社会体育可增进和谐社会人际间的情感交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任孝鹏博士认为,和谐社会不仅是单个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包括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乃至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活力不仅体现在经济、***治、文化上,而且体现在人的本身等方面。参与社会体育的各种活动,平等主体之间在非功利性的场合中营造娱乐、友好、真诚、愉悦和轻松的氛围,为彼此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增进了解、产生认同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多的终极关怀,对于防止精神匮乏、缓解精神贫困、避免精神家园的荒芜具有精神导向价值。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2.3.3发展社会体育能促进社会的***治、秩序稳定。

社会***治和谐、秩序稳定,是建设小康社会高度***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最终目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稳定有序,是与和谐的社会***治环境不可分的。从社会学视野看,就业是民生工程,社会体育的开展普及,可以提高就业率,减少因失业带来的社会冲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从法制教育角度看,开展科学健康和积极向上的社会体育活动,有利于人们***自主地享受健康休闲乐趣,弱化消极的欲望,以愉悦的心态实现精神世界的平衡,潜移默化地纠正不良的行为方式,自觉抵制犯罪活动,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不少体育社会学家都曾将体育运动理解为社会健康运行“安全阀”。有资料显示,在世界杯、奥运会等重大运动会召开期间,各国的刑事发案率明显降低。这表明社会体育对促进社会***治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2.3.4发展社会体育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增长。

首先,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劳动者素质,提高企业效益。据调查,社会体育开展较好的企业,职工出勤率要比一般单位提高2.3%左右。其次,体育作为新兴产业,可影响对物质财富的再分配,使社会财富分配和谐、消费比例结构和谐。社会体育由于自身发展需要,增加了人们的体育活动支出,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结构。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社会体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其消费对拉动社会经济发展,将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它必定会全面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增加就业,促使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可有效化解我国现阶段城乡经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

3.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社会体育的思考

3.1***府要增强对发展社会体育的重视。

各级***府要增强对发展社会体育的重视。首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开展社会体育的实践中,要把握价值取向复杂性,对价值进行整合,逐步地由外在强制走向自主选择,由向自然界索取物质利益走向追求人生的自我完善、发展和自我超越,由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分离走向和谐统一。同时,在发展社会体育的观念上、内容上、形式上和实现机制上全面创新,培育发展社会体育创新人才,加速和谐价值的实现。最后,要继续加强对居民身边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人们有充足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场所。***府要制定相应的***策法规,保障人们参与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权利。各级体育行***部门每年应有计划地组织一些社会体育活动,引导、促进人们参与社会体育的兴趣和技能,鼓励社会团体或个人积极参与开展社会体育教育的行为,建立发展社会体育信息平台,为人们选择开展社会体育活动项目、场所及技能提供指导,以保证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的物质、***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3.2城市、乡镇要加强社区、农村发展社会体育的管理服务。

城市社区、乡镇农村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社区、农村和谐是构建城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它的各项活动的基础效应都与构建和谐社会高度相关。构建和谐社会须从构建和谐城市社区、乡镇农村入手。社区、乡镇体育作为社区、乡镇人们活动的中介,是社区、乡镇成员经常联系的活动方式和重要纽带。城市社区、乡镇农村需要努力创建一个舒适的参与社会体育的环境,为居民提供健身、娱乐、休闲的机会和资源,吸引居民在闲暇时间主动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制定发展社会体育计划,有计划地开展社会体育培训,组织居民参与喜闻乐见的社会体育活动,把体育活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衣食住行之外的第五生活要素。建立轻松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城市社区、乡镇农村成为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场所,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学校要加强对发展社会体育的教学。

学校在发展社会体育的推动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学校开展社会体育教学需分类实施,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体育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淡化学校体育的竞技化倾向,把发展社会体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在课程设计、教材选择上突出健身、娱乐、休闲化,激发学生参与社会体育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健身、娱乐、休闲观和习惯。设立社会体育专业的高等院校,更要把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作为重要的长远的培养目标。此外,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将自己的场地资源逐步向社会开放,以为周围的居民提供便利的活动场所。各级各类学校应尝试与城市社区、乡镇农村长期合作,要逐步把教育资源延伸至社会,开展社会体育培训,在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比较集中的站点进行健身指导,举办各种喜闻乐见的体育竞赛活动,协助群众体育协会全面开展好社会体育活动工作。

4.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奋斗目标。身心健康是和谐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发展社会体育有助于人性的回归,促进人际交往,引导社会风气,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身、娱乐、休闲生活态度,选择科学的健身、娱乐、休闲生活方式,促进人的社会化,在促进身心健康,促进人际交往,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帮助人们获得巨大精神力量,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的同时,还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价值,具有构建和谐精神家园的价值。这与十七大提出的物质文明、***治文明及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方向相一致。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现社会体育发展的和谐,为发展社会体育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对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级教程出版社,2003:312.

[2]汪德华,吴龙,何健.论体育文化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3):43.

社会发展篇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要充分发挥执******的功能,切实提高领导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的执***能力建设的决定》,从提高***的执***能力的高度,要求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从20__年***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到20__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这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执***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表述,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明确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显然,这是对“和谐社会”特征的总体概括。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内涵主要包括:这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物质财富相对宽裕;这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利益和矛盾得到有效调节,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得到有效整合;这是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通过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使有着不同利益和要求的群体和个人各得其所,和睦相处;这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社会成员的民利制度化、法律化,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这些要素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是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作出的思考,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定位,是***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科学决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期,经济处于起飞阶段。国际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特殊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期,充满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调整、冲撞,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凸显。***的领导必须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行业、阶层、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从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人际关系、资源配置、阶层结构的协调与冲突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以同志为***的***中央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执***目标提出来,并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这正是我们***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出的正确选择。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的领导,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基础性工程,包括人的素质提高,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组织的协调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加强***的领导的重要社会基础。***的领导是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作为执******,以建设性的方式承担着发展经济、治理国家的责任,以赢得人民的信任。***的十六大庄严宣告:“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按照***同志“三步走”战略目标,这是一个从小康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在***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执***能力加以提出,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解决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公平正义、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呈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治,为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治保障,通过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并进而推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

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要充分发挥执******的功能,切实提高领导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其一,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全面提高***员干部队伍素质。***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基础性工程,***员干部队伍的个体素质及其能力架构,直接影响***的领导水平、领导能力。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首先,***员干部应该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加强***员干部的理论修养,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坚持“立***为公,执***为民”,牢记“两个务必”,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治行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其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加强***的领导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管干部原则,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良性机制。在当前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民主机制,通过公开选拔或投票表决,让优秀的、人民群众拥护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采取职务或级别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领导干部的发展空间,让更多的优秀领导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保证领导干部在一定时期内的任职、辞职或更换制度化。这些对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领导干部要增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青年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市 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艺术等各种知识,使自己的视野不断开阔,思辨能力、洞察能力、分析能力不断增强,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

其二,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重点,切实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文明的三大支点和三大基本特征,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当代中国***治文明的主体结构。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根本目标是完全统一的。***的领导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从治理国家来讲,***府是主导;从管理社会来讲,社会组织是主力。

为此,一要加快***府职能转变。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行***体制改革,转变***府职能,建立起透明的、廉洁的公共行***部门,依法治理,为全体公民提供高效率的服务,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治文明的主要内容。二要大力扶持社会组织。通过发展完善社会组织,让公民、公民性的社会组织以主体姿态,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保障人民的民利。同时,也应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综合性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合力,以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创新。

其三,以确保社会公平和正义为要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一套全社会能够认同和接受的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准则,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当前,一要促进城乡结构的合理。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实施新世纪的减贫工程,并在“十一五”期间整合农村投入的资源,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框架。二要促进区域结构的合理。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在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策上的倾斜,逐步扭转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三要促进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府利用财***、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调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四要促进就业结构的合理。注重城镇化建设和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的问题,力争把一部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以缓解就业难问题。

其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建设与和谐社会相统一的先进的价值观体系。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为此,***的领导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建设与和谐社会相统一的先进的价值观体系。要进一步加强***治文明建设,用先进文化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进一步以发展先进文化为依托,培育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建立良好的诚信体系、道德体系。要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综合运用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鼓励与惩罚结合起来,构建与和谐社会相统一的先进的价值观体系。

社会发展篇10

Issues 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of China

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we should cultivate not only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that of legislation. The social security of China is fac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hindering legislation, random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insufficient financial investment of the government, small number of the secured, low level of social security, feeble judicial protection, and being far from establishing the systems of enterprise supplement insurance for old age and personal endowment insurance. Perfect legislation and institutions of social security is a sign of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t's an arduous and unavoidable task for us to promote legislation and establish institutions of social security.

一、科学的发展观与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理念

一种先进制度的建立,除了有高度发展的经济基础之外,还必须有先进理念的指导。在西方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本国的***治、经济和文化等决定因素外,哲学、***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先进理论及其思想,都对其产生过巨大的作用。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一些既是经济学家又是思想家的学者们,往往要通过对社会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研究,来为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些方***的指导。例?quot;西方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就业理论、贫困理论、制度学说和私有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后备基金与六个扣除学说,等等,"

都为现代社会保障立法及其制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透过现代社会保障立法及其制度100多年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大家们的学说和思想,对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立法及其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是如此的前所未有。从19世纪的放任主义到贸易保护主义;从20世纪上半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到20世纪末新自由主义的出现;从20世纪50-70年代产生的中间道路的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末期,西方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即淡化左右,取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之长)的实践,直至英国首相布莱尔《第三条道路》一书的出版在欧美国家所引起的轰动,无不充分地证明了先进理论及其思想与社会保障法的血与肉的关系。同样,世界经济学学说及其思想的发展和回归,也无不表现出与其社会保障立法的产生、发展和改革的相一致。所以,当社会保障立法的完善与否成为一个国家全面发展的标尺的时候,先进理念的指导和指引就显得是如此的必不可少。

我国理论界针对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及其体系的建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出现了不少的先进理论与先进思想。我们认为,就我国国情而言,若站在执******的立***为公、执***为民的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但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而且也应该成为社会保障立法的指导思想。因为加快和完善社会保障立法也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社会保障法作为一种先进法律文化,也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要求,才可能在实践中发挥让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成果、***治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作用。在社会改革的过程中,最不能容忍的是对社会公民权利的漠视、忽视直至权利的被剥夺。2004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终于成为了《宪法》第33条第三款。因此,我们不但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也应该树立科学的立法观,从而尽快制定出以人权为中心的,以"以民为本"的社会保障良法。

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现状

社会保障法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既是一个社会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社会得于全面发展?quot;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公平的"调节器"。

社会保障立法越是全面的国家,社会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就越得到全面地实现,而社会公民的全面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着社会保障立法及其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与其说社会保障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不如说社会保障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基本制度之一。纵观世界社会保障立法史,我们不难看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无一不表现出其立法先行的特征,而各国公民社会保障权利的全面实现也无一不是法律强制实施的一种结果,法律成了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强硬支撑点。从1601年的英国的旧《济贫法》到1834年的新《济贫法》,使英国建立起最初的社会救济法的权利义务关系;从1883年到1889年,德国颁布了 "三大保险法"(即1883年颁布的《医疗保险法》、1884年颁布的《事故保险法》和1889年颁布的《伤残与老年保险法》),拉开了现代社会保障立法的序幕而被世人所推崇,引起了整个西方世界的高度关注并为工业化国家所仿效。

而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则赋予了社会保障以法律的形式和内涵,从而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和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从社会保险开始,以1951年***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 为起点,我们建立起除了失业保险以外的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方面的社会保险制度。而1982年宪法第五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疾***人的生活,抚恤***家属,优待***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安排盲、聋、哑和其它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则为社会保障立法给予了原则性的指导。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社会保险方面,***先后颁布《关于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和《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劳动部颁发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和《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等。在社会优抚方面,***颁布的行***法规有:《******褒扬条例》、《***人抚恤条例》和《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等。在社会救助方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民***部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在社会福利方面,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保障法》等。勿庸置疑,这些行***法规和规章的颁布对调整我国社会保障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或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来说却还显得远远不够。例如,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其法律法规直到现在也未颁布。同时,作为国家比较重视的,也是改革重点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直到现在也无法可依。

从国家的整体立法上看,我国立法工作确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也可以说我们确实是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的立法道路。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国家颁布的众多的法律中,却没有一部是专门调整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在***已经颁布的行***法规中,也没有那一个行***法规是专门为调整社会保障法律关系而制定,这种立法状况既与社会保障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极不相符。 也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障碍。

目前,在完善社会保障立法和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以下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社会保障整体立法滞后

社会保障法作为一个***的法律部门,其调整的对象是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主体比较复杂,但更多地是***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并非是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除了在社会保险项目方面公民应该缴纳一部分社会保险费和提供一定时期的劳动力的义务以外,其他项目方面***府承担着更多的义务和更大的责任。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为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但由于其背后无法律的支撑,所以在实践中法制化程度很低,从而导致用人单位不为职工投保、挪用或挤占社会保险基金现象的不断发生。加之由于现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法律责任的不明确,而在诸如民法、劳动法、行***法和刑法等法律部门之中,对违***保障法法律责任方面也无具体的规定,所以对违法者无法追究法律责任,而只能在报纸上"点名"(例如广州市1996年养老保险金被挪用近9亿元,对责任人追究什么样的责任,讨论到今天还没有什么结果)。同时,由于社会保障立法无程序设计的缺陷,致使公民在社会保障权利受侵犯时难于获得司法救济,

例如,在养老保险权方面,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市高级人民法院"协商一致",通过下发文件,规定劳动者依法要求用人单位补缴养老金的案件不属于法院管辖的范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也不能受理。

这样的规定不但剥夺了劳动者社会保险方面的诉权,而且还剥夺了劳动者社会保险的仲裁权。而在全国范围内,通过"会议记要"决定不受理社会保险案件的现象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法院不受理社会保险案件的话,那么公民的诉权如何保障?而一纸文件能把公民的诉权和仲裁权加于剥夺的终极原因,还是由于我们无法可依。

(二)社会保险立法混乱

1.公民不同权

我国1982年《宪法》第45条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权,适用于全国的公民而非只适用于城市公民。然而,在"城乡分治,一国两策"思想的指导下,国家的立法理念和立法实践却从来都以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而有所区别,在社会保险立法方面尤其表现出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特征 。由于我国农民既无资本,(其生产资料仅仅是一点有限的耕用土地,而且还处于不断的被"剥夺"中),更不占有社会稀缺资源,加之无法律的保护,所以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8亿多农民由于没有"工作",所以其社会保险保险待遇问题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就养老保险而言,我国农民养老除了五保户和***烈属享受1992年民***部出台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的有关规定,实行集体养老以外,大多数农民的养老始终还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而国家扶持的集体养老保险也面临着挑战:1995至1998年间全国有80%以上的县参加了保险,但其也只占应参保人数的12% ;1999年,随着***有关部门的"关于目前不适合推广农村养老保险"文件的下发,2000年,农村养老保险人数急剧下降,全国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6172.341万人。 2002年则下降为5462万人。 目前,除了上海(如上海出现了领工资的"职业农民",其不但可以像职业工人那样可以享受到养老保险,还可享受到失业保险 )等比较发达的农村以外,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处于"流产"状态,***府似乎已经放弃了对其制度的建设。农民(包括身份转化为城市居民的失地农民、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民和未离开土地的农民)的社会保险还是在国家制度建设的视野之外,基本处于无保险状态。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区进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试点外,其他的社会保险制度远未建立。

与此同时,没有职业或者没有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我国城市居民同样享受不到社会保险待遇。

2.社会保险适用对象混乱

在我国不但农民享受不到社会保险待遇,而就能够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有"工作"的劳动者来说,其也被"适用"得十分混乱。

(1)养老保险的适用。在养老保险方面,一是企业职工、国家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干部各享受不同的保险制度,且泾渭分明。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明显低于国家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干部的养老保险待遇;二是同是享受财***养老的国家公务员和国家干部之间的养老保险待遇也不尽相同。三是以去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为标志,适用劳动法调整的事业单位的辞职和辞退干部的养老保险待遇还无制度保障。

(2)失业保险的适用。在***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中,其适用的对象突破了企业的范围,不仅适用于企业的失业职工,而且也适用于事业单位的失业人员,但却把国家公务员排除在失业保险之外,似乎国家公务员不会出现失业的风险。近两年,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一些地方对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予失业保险的享受,不失为社会安定的好举措,但却与《失业保险条例>>中设计的享受失业保险必须缴费满一年的条件的制度的设计不相一致。

(3)医疗保险的适用。在***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决定》中,其不但适用于企业的职工、事业单位的干部,而且把国家机关的公务员、社会团体的职工、干部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职工也都包括在其适用范围内。

(4)工伤保险的适用。在***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中,其适用范围为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及非法用工主体的劳动者,但却既不适用劳动法规定的"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和社会团体建立了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也不适用劳动部规定"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如此的立法状况,如果从公民的角度思考,法律适用的范围越广,公民享受的权利越全面;但如果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的话,积极的方面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断地有所突破(突破"单位"的界限),消极的方面是法律法规的规定混乱不堪,且相互冲突,使***者无所适从。

(5)生育保险的适用.在生育保险方面,由于无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所以还未形成全国性的制度.虽然女性的生育价值无大小之分,但各地执行的标准却不一致.从而造成妇女生育保险待遇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在五种社会保险中,虽然适用的对象有所差异,但就在城市里工作的非正规就业者来说,却什么保险待遇都享受不到。

(三)社会福利立法单薄

在社会福利方面,除了部分特殊主体(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员等)享有法律规定以外,对全体公民而言,国家基本上没有什么法律规定,只散见在其他的法律规范之中。如《劳动法》第67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兴建公共福利设施,为劳动者休息、修养和医疗提供条件。用人单位应该创造条件,改善集体福利,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这里的用人单位指的是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其劳动者也非全体公民。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住房、医疗等方面,劳动者所依附的用人单位的福利在逐渐地减少甚至没有,现在的社会福利只体现在一些公共设施等公共产品之中,具体到个人享受的福利却体现不多,立法也寥寥无几。

社会保障立法的难点表现为,既要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又不能搞平均主义。因此,从立法内容来看,我们还必须掌握住一个度,在吸取计划时期的***府大包大揽的教训的同时,也不能重蹈高福利国家的道路;在吸取发达国福利病的经验的同时,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多地强调企业和个人的太多的义务。或者说,尽管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已经从国家福利向着个人责任的方向发展,但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目前却还必须强调国家的责任。

在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加快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步伐不但是当今中国融入国际主流社会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顺利发展和保护中国公民社会保障权的前提。因此,国家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快社会保障立法的步伐,制定出以人权为中心的、以"以民为本"的社会保障良法。

三、社会的协调发展与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构筑

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支持。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健全的社会保障立法不但是构筑其完整法律体系的基础,而且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坚强后盾"。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建设由于缺少基本法律的支撑,所以在构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框架的过程中,始终缺乏长远性的总体思考,表现出随意性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无统一规划的现象,其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框架结构随意

围绕着国有企业的改革,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社会保障的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六大部分;1994年《劳动法》第73条所设定的社会保险的框架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部分的内容;1998年随着下岗社会现象的出现,国家对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框架设计又基本上是社会保险(而且主要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部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大部分,并了两?quot;确保"的***策;2002年***的十六大对社会保障的提法是: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2003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对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强调的是"三条保障线"(失业保险、下岗生活费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费)和"两个确保"(确保下岗职工的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费),提倡建立的是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提法也与此相同。我国是一个***府主导型的国家,其优势是能够高效地形成全国一盘棋,便于推行***府的各种决策和***策,但由此带来的负效应是太多的"随机而变",其与法律法规应该具备的稳定性显然相悖。

在2003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思想,其对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设置为,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推行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障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对贫困农民的医疗救助。

通过《决定》有关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设定,我们不难透视出执******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的勾画,而最大的亮点应该是要加快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而且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概念使用混乱

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立法的目的方面,世界各国***府的目标方向应该是大概一致的,但由于经济发展的成熟程度和文化的差异,加之制度的不同,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与构架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与构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目前,我国虽然没有制定和颁布《社会保障法》,但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五个方面已经是一种定势。然而在理论和实践中,我们在使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时,不但概念不清、内容交叉,而且往往以点带面,十分混乱。如或把社会保险就视为社会保障、或把社会保障视为最低生活保障,甚至就把社会保险中的某一项保险项目视为社会保障或者是以社会福利来替代社会保障等。概念使用的混乱,难免会带来立法方面的混乱。

(三)人为因素干扰

在社会保障方面,国家***策性的规定不但多如牛毛,朝令夕改、并且前后矛盾和相互矛盾现象严重。整个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使人感到体系性不强,破碎感明显,甚至出现某项社会保障项目受重视的程度,会随着不同社会群体***治呼声的大小、部门势力的大小或者个人影响的大小而发生变化的极不正常的情况。

可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是执******的任务,也是社会保障法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景天魁所长所讲的那样:对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应该从体制入手,重新进行国家公共权利的整合,初步在我国建立起一个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 。

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努力,而社会保障制度则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其离不开***府的财***支持和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府财***投入太少

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我国***府在财***方面的投入一直都比较少,而在欧盟国家,中央财***对社会保障支持的力度都比较大,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都比较高。例如1994年丹麦为33. 7%,德国为30.8%,法国为30.5%,荷兰为32.2%,芬兰为34.8%,英国为28.1%。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多少,国家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数据,只是有学者认为,目前国家用于失业保险金支出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合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6年为0.16%,1999年为0.51%。

在社会保险费用占财***支出的比例方面,德国1994年为33%,新加坡1996年为42%,匈牙利1998年为50%,丹麦1998年为70%,而我国2001年社会保险费用才占总财***支出的6%左右。

发达国家高福利高财***教训固然值得我们吸取,但我国中央财***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力度也未免太低。当然,我国***府已经统筹考虑,计划在"十五"期间,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指出的比例,逐步达到15%--20%。

我国进行改革的目的是要使一部分人富起来的同时,带动大部分人达到中等生活的水平。然而,不在一个平台上的竞争和稀缺资源占有的不同,使一大部分人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陷入了贫困,且从相对贫困走向绝对贫困。当农村的贫困问题还未解决好之时,城市的贫困面却随着房改、医改、子女受教育等新问题而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9月26日公布的《首次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总报告》披露:在我国,10%的最高收入的富裕家庭占有了45%的全部居民资产总额,最低收入家庭的资产总额,仅占全部居民总额的1.4%。

如此巨大的贫富差距,不但需要国家***策的调控,而且需要国家财***的支持,

(二)社会保障面太窄

在社会保障面方面,我们远未建立起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仅仅是对一部分特殊社会群体的特殊待遇。例如,4亿多城镇公民成为了13亿多中国公民的特殊主体,可以享受到8亿多农民享受不到的社会保障待遇;1亿多城镇有职业者,又成为4亿多城镇公民的特殊主体,可以享受到其他城镇公民享受不到的社会保险待遇。由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太窄,所以,到2001年底,尽管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了1.4亿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也有1亿多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有9400万人,但是其加起来的总数不及中国总人口的1/10。

(三) 社会保障水平太低

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约有3100万,约占城镇总人口的8%。 2001年中央财***用于城市低保的资金为23亿元,按当年领取低保金的人数1170.7万人计算,人均16.37元/月;2002年,全国城市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费的人数为2053万人 ,中央财***用于低保的资金翻了一翻,而其低保对象也几乎翻了一翻。截止2002年11月,我国3.2亿非农业人口中,有1998万人陷入绝对贫困,需要***府的救助。2002年***府为此开支近105亿人民币。

2003年度,我国城市低保对象达到2235万人,比2002年增长了170万人。

全国共投入低保资金近14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央投入92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百分之百。目前,全国城市居民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155元,但实际平均补差为每人每月56元,个别地区仅有20元。

(四)有关制度远未建立

首先,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我国养老保险一方面出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系数不断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规模日益扩大的现象(养老金目标替代率最初设计为58%,实际平均在80%左右,有些地区甚至高达100% ),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空账户" 问题 。为了让个人帐户的"空帐"变为"部分实帐",使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的发展,中央每年给予财***补助300多亿元。2002年,中央财***补助408.2亿元 。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我国养老统筹基金在未来25年间年均缺口为717亿元,总缺口1.8万亿元。如果按现行退休年龄推算,赤字运行年限将延长28年,年平均1030亿元,总缺口扩大至2.88万亿元。 根据则算,在未来五年内,我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基金的资金缺口高达1000亿元,当期收不低资的状况比较严重。

同时,我国还存在着企业严重欠费的问题。如2001年全国欠缴养老保险费9000万,2002年欠缴6600万,2003年1-5月欠缴5000多万,目前的欠缴总数为439.9亿元。 据世界银行专家分析,我国要安全平稳地渡过养老保险金支付的高峰期,必需准备3万亿元左右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在未来30年,***府将负担近7.6万亿元人民币的隐性债务。 可见,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除了依靠国家的财***补助以外,显然还迫切需要企业保险和个人保险的补充。

在德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对劳动力的覆盖率高达65%,一个参加了企业养老保险德国的雇员,在退休时其养老金总额将达到他在职收入的80%-90%。其中,养老金替代率约为70%,企业年金约占养老金总量的8.5%。

德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属于自愿性养老保险,并由私人公司经营,但***府并非完全放任自流。1975年德国联邦***府国会通过《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法》并规定,企业雇员除了必须参加法定社会保险外,还可以参加雇主开办的企业内部保险,开办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雇主必须对雇员承担一定的义务。

我国外资公司一般都较早地为员工建立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积极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并把之作为留住人才的手段之一)。但是就全国而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基本未形成。虽然早在1998-1999年就有保险公司推出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等类似企业年金的产品,但事实上远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年金市场。当然,也有专家预测,未来三年内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市场每年将有1000亿元的增长规模,各类年金总量可达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其次,个人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在德国,一个参加了个人养老保险的雇员,退休时在其养老金总额中,个人保险约占其10%,超过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8.5%。在我国,尽管银行近几年来在不断地降息,但2003年,我国居民个人储蓄存款高达11.6万亿元。我国居民个人储蓄款无疑为个人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如果我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对个人养老保险报积极参予态度的话,那么其制度的建立并不难。

最后,社会保障司法制度的建设。社会保障程序法和社会保障司法制度,是社会保障法的实体规定得于实现的途径,在国际社会,有的国家专门设有社会法院来处理劳动纠纷和社会保障纠纷。劳动者如发生其争议,可到社会法院提起诉讼,以保障自身社会保障保权的实现。在我国,既没有社会保障法的颁布,也无社会保障程序法的规定,更没有社会法院的设立。虽然有些地方的人民法院设立了社会保障法庭,然而,就全国而言,法院普遍没有社会保障法庭的设立和不受理社会保障案件,劳动者社会保障权受到侵害时,基本处于无法可依和告状无门的状态。我们认为,如果说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话,那么诉权应该是劳动者实现法定权利的最好武器。无司法保障的权利不是真正的权利,因此,健全社会保障司法机制,使劳动者在其社会保障权益受不法侵害时获得有力的司法保护,应该是***府的一种责任。

结语

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即意味着其改革的开始。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无不是在改革中前进,在前进中又不断地进行再改革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而也正是有了这个过程,才使其构筑起以社会安全为目标、以社会立法为手段、以社会公平为原则、以人道主义为本色的全面而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发展50多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近20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人的实惠应该是有目共睹。但是迄今为止,我国既无社会保障法的制定,也无社会保险法和社会救助法的颁布,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颁布,也以某大学生的惨死为代价。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当社会创造出无数个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的同时,我国却只有25%的老年人能享受到养老保险待遇,10%的人能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20%的非农劳动者能享受到工伤保险待遇,数以千万计的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远未建立,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等各项福利事业均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公民发展的需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社会发展10篇

学习

旅游业发展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旅游业发展10篇,内容包括旅游业发展的最新信息,旅游业发展的案例。以***的*大、省委第九次***代会和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坚持***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

学习

农村发展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发展10篇,内容包括农村发展史文案,农村发展战略的书。一、新农村的建设是农村发展观的核心现阶段,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是农村发展观的主要部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农村与农业之间的含义发生质的变化

学习

困难职工补助申请书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困难职工补助申请书,内容包括退休职工困难补助申请书,职工疾病困难补助申请书。1.由于家庭困难,全家三口一日三餐只能靠大鱼大肉维持,根本无钱购买五谷杂粮,无法进行营养的粗细搭配。为此,全家人长期处于高度营养不良状态,并不得

学习

消费扶贫工作计划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消费扶贫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消费扶贫月工作计划,消费扶贫实施方案模板。为加快临县煤电化产业园区建设,缓解临县城乡集中热源不足的压力,改善临县环境质量,进一步推动临县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发展,依据国家及山西省有关规定,**发电公

学习

实习生总结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实习生总结,内容包括神外实习生出科总结,护理实习生带教总结。当然我根本没有想到,在之后的一个半月里,我会在这里收获一段快乐而难忘的时光。如今四十五天已经结束,实习工作也接近尾声,回顾这两个月来我在四年级(1)班的实习班主

学习

产业发展战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产业发展战略10篇,内容包括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产业发展模式大全。较早系统提出战略产业问题的是王小强先生。“如果我们说某一个产业是战略产业,也就是说,该产业不是从个人、企业、地方或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而是从国家整体

学习

公司发展战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发展战略10篇,内容包括公司发展战略范本,发展战略论文十篇。(一)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现在的家具行业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核心管理团队是家具公司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管理的随意性和缺乏计划性,使的

学习

外科开题报告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外科开题报告,内容包括医学类开题报告梳理,医学类开题报告模板范文。指导教师:年月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

学习

奥鹏教师教育培训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奥鹏教师教育培训模板,内容包括奥鹏教师培训日志,奥鹏教育教师培训日志数学。三、进一步完善河北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1.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式,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方式传统的学历教育始终是由学校和资源导向方做决策。在以

学习

会展策划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会展策划10篇,内容包括会展策划内容大全,商务会展策划。二、会展预备阶段的文案种类:一般来说,会展预备阶段的文案包括展会立项策划书、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参展说明书、展会招展方案、展会招展函、招展进度计划、观

学习

人才发展战略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人才发展战略10篇,内容包括人才发展战略如何做,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执***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变化以及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要求,首都人才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和

学习

超市发展战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超市发展战略10篇,内容包括超市发展战略方案,2021超市发展战略高峰论坛。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零售业巨头纷纷进入,超市业竞争愈演愈烈,我国超市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业界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加入wto对中国超市发展的影响加

学习

计算机硬件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硬件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知识整理大全,计算机硬件现状。从计算机面世以来,计算机的使用就已经涉及到了各个领域当中,计算机带来的方便快捷也让很多人将它带到了生活中。所以,计算机的硬件对我们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影

学习

社会发展战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发展战略10篇,内容包括发展战略论文十篇,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思路。关于“社会发展”的含义,国内外大致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其划分标准取决于对“社会”一词的理解。广义的“社会”亦称经济社会,泛指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及

学习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10篇,内容包括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例子,城乡经济发展事例。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和分散经营的小农大国,这样的国家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和印度。前者要求我国***和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民问题,特别是要实现全面

学习

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社会发展论文,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1000字论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论文模板范文。规划的调控功能取决于战略目标与***策措施的有效组织方式。我国一直在探索加强规划的调控功能,但成效不大。除规划本身的问题外,更深层次的

学习

化学与社会发展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与社会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化学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题目,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论文2000字。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进入了发展旺盛期,基于国家***策方针,体育人文社

学习

社会发展研究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发展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论文,社会研究论文格式范文。培训了从事调查和采访的专门人员近200人。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西部10个省区20000人,回收有效问卷17197份,回收率86%。通过走访、电话、英特网等方法采

学习

经济社会发展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社会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论文范文,经济社会发展小论文1000字。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正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知识化、产业化、市场化转化的变革时期。围场地处塞外,曾是清代著名的皇家

学习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内容包括城乡经济发展的背景,辽宁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是《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快建立促进城乡

学习

开发红色资源 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

阅读(148)

本文为您介绍开发红色资源 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内容包括湖北省红色文化调研报告,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内容提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发红色资源是湖北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必然要求。目前,在湖北红色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

学习

贵州省信息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58)

本文为您介绍贵州省信息社会发展概况,内容包括贵州省发展现状及前景报告,贵州省发展统计。一、贵州省信息社会发展概况(一)总体概况2016年,贵州省信息社会指数(ISI)达到0.3559,指数值处在0.3~0.6区间,自2014年首次进入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