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战略10篇

社会发展战略篇1

研究社会发展战略问题,首先阐明对社会、社会发展与社会发展战略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明确社会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研究的场域中保持清醒和自觉。

(一)社会发展战略的概念

关于“社会发展”的含义,国内外大致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其划分标准取决于对“社会”一词的理解。广义的“社会”亦称经济社会,泛指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及其发展的一切活动,它是经济、***治、文化、社会(狭义的)、生态多方面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由此定义的社会发展概念,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领域和范畴,是一种包括经济发展、***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在内的多位一体的发展。

狭义的社会发展概念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的社会发展,即不直接反映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动,并着重体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社会发展;另一种正是我们这里要研究的对象,即相对于经济发展、***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社会发展的概念,它涉及的领域和内容与社会学研究的“社会”范围大体相当。主要包括: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丰富多彩,人口增长的适度有效控制,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平均寿命的延长,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安全,等等。

“战略”一词源自***事理论,概指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以后演变为发展战略,泛指经济及与经济相关联的其他社会生活发展中有关决策与指导的理论和方法。一般把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全局性方针和任务亦称之为战略。社会发展战略是由国家(或国家机关)承担主体责任的一种战略,即国家通过立法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等方式,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安全,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增强社会成员的健康水平和延长人们的平均寿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

显而易见,社会发展战略凸现全面性、长远性和根本性三个基本特征。社会发展战略的全局性既有全球性、全国性的宏观意蕴,也有各个地区和相关部门自身的某一特定全局的意蕴,还有体现在社会发展战略系统空间上的整体性意蕴。这说明,社会发展战略是对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的谋划,它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大量的局部或部分优化组合而成,从而具有整体功能效应,并在质和量上都有与局部或部分炯然不同的特性。然而,由于解决全局性的问题往往不是一时可以实现的,所以又必须赋予社会发展战略以谋划长远性问题的含义。同时,一般来说,全局性、长远性的问题,必然都是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因而社会发展战略有了根本性的特征。我们研究社会发展战略始终必须紧紧围绕上述战略的三个基本特征,偏离了这一点就会出现方向和目标的错位,甚至不称其为战略问题。

(二)社会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地位

社会发展战略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不仅包括人口问题、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安全等若干方面。

1.人口问题。人的发展状况表现在一国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构成、健康状况、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人口系统既是经济系统的支持因素,也是社会系统的支持因素。马克思说过,生产包括物质财富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人口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口再生产的发展问题。人口战略是对一定范围内较长时期的社会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生育质量的谋划。对于当代中国来说,这种谋划就是促进人们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提高计划生育的技术服务质量,调整人口结构,完善人口管理体制,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口素质,把众多的人口数量转化为重要的人力资源。

2.社会保障。我国的社会保障作为一个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其中,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主要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

3.社会事业。社会事业是指中央和各级地方***府领导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与行***部门和企业(包括金融机构)相并列的活动。主要包括医疗卫生事业、体育健身事业、慈善事业,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

4.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包括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等。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结构是社会阶层结构。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一般都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亦称“纺锤形”)的社会结构。只有这样的社会结构,才是比较稳定、健康、和谐的社会结构。

5.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又称公共领域,通常也叫“第三部门”,指执行一定的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一般情况下,它是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区组织、社团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其他各类群众组织。

6.社会安全。社会安全是指人群公共生活空间的安全,包括人民生命财产、生活、生产和工作的安全,它直接体现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安全利益需要。如果社会安全状况不断恶化,必然会导致经济、***治、文化、生态的不安全。在现代社会,社会子系统发展较快,社会安全与经济安全、***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

社会发展战略的地位不仅是指它对于社会发展本身的价值,而且也表明它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社会发展战略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个社会领域的角度来说,发展的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相应地就有了经济发展战略、***治发展战略、文化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战略和生态发展战略,从而说明制订和实施社会发展战略是实施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一种结构性必然,并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社会发展战略不是经济发展战略的补充和依附,而是与经济发展战略并列的、有密切联系的一个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战略涉及人口、福利、卫生和分配等诸多方面,在很大意义上是如何分配经济发展成果的问题,主要涉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或者说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同时,社会发展战略与经济、***治、文化、生态发展战略之间,也是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的。因此,社会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二、社会发展战略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发展战略要素同一般战略要素一样,包括战略目的、战略思路、战略决策、战略总结等,其中战略决策要素包括战略依据、战略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以及战略对策等。各要素之间互为制约、互为条件、互为作用、不可或缺。

(一)战略依据

一般来说,一个发展战略的决策和运行需要遵循三个基本依据,即理论依据、历史依据(亦称经验依据)和现实依据。社会发展战略的决策和运行也概莫能外。

从理论层面看,社会发展战略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生产力观点揭示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为社会发展战略要素中的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以及战略保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群众观点则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因此,社会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显然必须以群众观点为基本理论依据。当然,社会发展战略还要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具体理论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为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现实社会发展战略更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此外,社会发展战略还要靠诸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发展战略学、发展社会学等专业理论提供的支持。

从历史层面看,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是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社会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前后相续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要在吸收过去社会发展创造的优秀成果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明和创造。因此,了解本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成果,总结经验和教训,无疑是制订和实施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运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丰富的经验,也有许多值得吸取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制订和实施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历史和经验依据。

从现实层面看,一个国家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该国社会发展战略的最基本的现实依据。“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同样,社会发展战略的决策和运行也要靠我们自己来创造,这种创造必须立足于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即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选择和确定符合中国人口多、资源少、生产力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这个基本国情的社会发展战略方针、目标和对策。同时,现实又是一个宽泛的范畴,既要考虑国内的发展状况,也要研究世界各国的现实发展条件和战略意***,预测未来全球发展的主导趋势,全方位地分析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和未来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二)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亦即制定和实施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战略方针对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以及其它具体措施起着指导性作用,因而是社会发展战略的灵魂。社会发展战略决策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战略方针。

1.坚持以人为本。民生问题,事关群众的生命、生存、生活,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孙中山先生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2]。抓准并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等方面都突出了以人为本,强调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措施,诸如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等***策。这充分表明,解决社会问题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这一价值取向。为此,社会发展战略要始终贯穿“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根红线,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

2.坚持各尽其能与各得其所。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特征,制定和实施社会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这个原则。各尽其能,就是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和释放人们的创造活力。人的活力根本来源于既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又能获得与其才能实现结果相适应的价值。当每个人(全体人民)都充满活力的时候,这个社会无疑就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各得其所,不仅涉及分配和享受,而且涉及人的生活、生存状态和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以及人的价值的实现,等等。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不仅是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赖以实现的内在条件和基础,而且是使社会充满活力的根本动力。

3.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之首,说明城乡关系在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统筹城乡发展,实质上就是把民生问题的解决和改善置于全国城乡联动的格局之中,在根本上有利于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实现社会正义。因此,社会发展战略应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继续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道路,着眼于从社会层面改善民生,进而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4.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社会稳定既是一个重大的***治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只有抓住稳定这一决定性的环节,才能实现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就是把人民生活水平、健康水平和社会安全统一起来,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稳定”的基石。同时,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应贯穿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整个过程。

(三)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的选择和确定尤为重要,它既是动员社会的旗帜,昭示着社会发展方向,也是一定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战略的宗旨和意***的集中体现。作为一个有机的群体,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大体上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持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在人的主体能力、社会关系和自由个性等要素上的综合发展。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的价值追求。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更是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需求。”[3]可见,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要,这是我们制订和实施社会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点。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住房、安全生产、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问题,既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府应当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在这几个方面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诸如失业人口比例过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会救助能力弱、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和谐和稳定。因此,只有科学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

3.保持社会公正。公正即公平与正义,反映的是人们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关系。指出:“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4]因此,坚持公正原则,就是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既要强调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又要坚持反映人民群众要求的合理、正当和公平的利益分配尺度。尤其要通过国家运用制度化手段,直接干预社会的分配与再分配过程,有效地缩小贫富差异,调整社会关系,改变社会分配不公的状况,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4.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安定团结,既是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基本方针,也是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战略重点

简单地说,战略重点就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确定的主攻方向。社会发展战略重点主要包括社会体制的完善、社会结构的优化、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社会管理的强化。正确地选择和解决好这些战略重点问题,对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和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建立和完善社会体制。首先,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以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线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各种社会边缘群体、弱势群体和其他不利群体都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其次,建立和完善社会流动体制。一是地域间的群体流动,使东西、南北、城乡之间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公平地取得同等的资源;二是各阶层间的流动,打通阶层壁垒,使各社会阶层的人员在角色上处于不断更新变换之中。再次,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制。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最后,建立和完善社会预警和应急体制。把社会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加强信息反馈,及时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征兆,给相关部门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对策,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2.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结构合理的社会。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的社会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等。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制订和实施社会发展战略要注重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从总体上说,***府要利用财***、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分配进行科学调控,理顺工资和收入分配的秩序,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实现社会结构的“纺锤形”发展。具体地说,一是要稳妥调整人口结构,关键是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改善教育、卫生状态,做好提高人口质量的工作,争取人口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二是要全面促进就业结构的调整,包括调整劳动力就业的企业规模结构、就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的所有制结构等;三是要加快城乡结构调整的步伐,关键是推进户籍等制度改革,加快城市化进程;四是要实现人在社会中的有序流动,从而使社会结构在总体上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3.理顺和调节社会关系。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实践证明,利益关系的协调是经济、***治、文化和生态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理顺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关键在于调节好利益关系。制订和实施社会发展战略,要坚持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增强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要高度重视和积极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抓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认真解决改善就业环境和维护劳动者权益中的实际问题,继续采取有效的扶贫帮困的社会***策,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同时,教育人民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以合理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

4.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只有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治、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因此,社会发展战略要把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作为重点任务来推进。一是,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相适应的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领导、***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二是,完善社会管理***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改善社会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和各类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加大管理监督力度。

三、社会发展战略对策与创新

落实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实现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制订相应的对策。这些对策既包括作用于社会发展战略本身正常运行的对策,也包括针对社会发展战略所涉及的领域和环节等作用对象,以相应采取社会管理机制、优化社会发展环境、解决社会突出矛盾、保持社会持续稳定等方面的措施。

(一)战略对策。社会发展战略对策是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相联系的措施和手段。简而言之,就是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究竟用什么手段来实现。这里主要包括制订战略规划(方案),综合运用经济、***治、行***、法律和文化等手段,实施宏观调控,加强过程管理,完善社会发展战略机制和方法,推进社会发展战略创新。

(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为实现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和目标,对社会发展战略作为一个系统本身的运行及其所涉及的社会各个要素和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实施战略管理是社会发展战略决策和实施得以顺利进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保障。一是,社会发展战略管理就是人们(战略主体)基于对社会发展战略运行规律的把握,通过一定的手段、一系列的措施,促成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有效结合与合理利用,保证社会发展战略作为一个系统而正常运行,并不断增强运行的有效性。二是,社会发展战略管理就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三)战略机制。战略机制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战略机体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互相连接、互为因果的联结方式,是社会发展战略各个要素环环相扣的运行过程。建立长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社会发展战略机制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引导、约束机制,利益调节、补偿机制,利益表达机制等)、调控机制(领导、组织机制,协调、控制机制,导向、激励机制,评估、反馈机制等)、管理监督机制,以及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等等。同时,要加快***策法规建设,加强***策理论研究,加大开放度、增强透明度、扩大参与度,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完善社会发展投入机制,加大对社会发展战略实施的物质支持力度。

(四)战略方法。战略方法是关于如何推进发展战略或怎样达到发展战略目标的理论。从一般方法上说,社会发展战略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统

一、历史与现实相统

一、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以及正确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从具体方法上说,社会发展战略的运作方法是一个多方面的集合体,诸如目标管理的方法、榜样示范的方法、指标评价的方法,以及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战略调控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法,等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既要根据社会发展在各个时期和不同地区或领域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又要注重异中有同,渗透综合,多种方法交叉并用。

(五)战略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也是一个******进行正确决策的灵魂和动力”[6]。社会发展战略创新的前提是观念创新,即在注重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不断更新社会发展的理念。社会发展战略创新的关键在于社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创新,而改革是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本质,因此,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要从改革上想办法、要动力。社会发展战略创新的关键还在于实现目标创新和内容创新,这是比较具体的创新体系,其中根本的在于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社会问题,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做出新的回答。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2]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355.

[3].在庆祝中国***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43.

[4].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6]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

论文关键词:社会发展战略要素策略选择

社会发展战略篇2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经济规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的条件下,我们***提出的指导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是***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和具体体现,是应对当前国内、国际环境的需要,是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自觉用以指导实践,适时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于我们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发展是一个广泛的、历史的范畴,人类对其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首先是“增长第一主义发展观”,认为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有增长无发展”。其次是可持续发展观,其基本要求是既要重视代内公平发展,又要重视代际公平发展,以此为基础树立循环经济观。现在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看作是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得到发展、人性自我得到实现的过程。

增长第一主义发展观是战后形成的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经验为依据的传统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对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战略曾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20世纪50-60年代盛行全球。其特征是强调工业化,经济增长第一,把经济看作是利用有限资源尽可能多地生产所需物质的活动,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主要目标,并以此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的唯一尺度。然而,毫无理性地追求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一系列日益严峻的问题,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猛增、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恶化,导致“生态危机”逐步加剧,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局部地区社会动荡,甚至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加剧了人与资源的矛盾;二是伴随对资源掠夺性开采和浪费,造成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三是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这就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努力寻求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既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即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扬弃了单一、片面和畸形的发展观,比增长第一主义发展观更具综合性、全面性和进步性,追求的是一种人-自然-社会之间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协调发展。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发展观和思维方式。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人在总结世界各国和中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治、文化、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指向。它包括两层含义: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合理的发展”,关注的是发展的意义,即“为了什么发展”和“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这样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增长本身看作目的和惟一的价值尺度。把人只是看作发展的手段或工具,从而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当人们把发展仅仅看作是物质生活的改善、生产力的增长、工业化的进步时,其实遮蔽了发展的价值和伦理审视:它不考虑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是为什么的发展、是为谁的发展,发展的终极价值是什么等关系人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和社会的意义等的重大问题,从而使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增长、等同于工业化的进程、等同于善待环境,这就难免导致发展的手段和发展的目的的双重迷失。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终极价值不是经济的单方面增长和简单的善待环境,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使全体人民获得幸福。以人为本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价值标准,因为只有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才有意义。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建立在科学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多重统一。

二、科学发展观是***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和具体体现,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一系列关于发展问题的精辟论述,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最大、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指导思想。自从***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提出全***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和1992年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以来,中国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发展,从1978-2003年,年均GDP增速达9.4%,处于世界前列,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6位,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发展理论的特点突出表现为:首先,它是拨乱反正的发展观,目的是把被颠倒了的***治和经济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所以必然突出经济的决定作用。其次,是温饱尚未完全解决时期的发展观,目的是通过快速发展进入小康社会。当时主要的矛盾是经济欠发展,还谈不上全面和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进一步深化,这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发展的目的性,即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和社会之间、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都要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世界潮流,也是我国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如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是对***关于发展的理论的具体运用和进一步发展,是适应新的国内国际形势,指导我国实现更好和较快发展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并举,作为我***一个完整的价值目标确定下来。科学发展观是一种融物质文明、***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于一体的,把经济、社会和人统一起来的,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当代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和落实。

“三个代表”的第一个“代表”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要考虑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考虑科学地运用生产力。生产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生产力的能力有多大,对自然破坏的能力就可能有多大。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应该科学地运用生产力。在人类改造自然能力非常强的情况下,如果不科学地运用生产力,一味追求增长速度,满足人类无穷尽的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就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有的灾难可能在现在产生,有的可能会发生在子孙后代身上。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在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科学运用生产力。坚持以天人合一、普遍和谐的理念来选择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

文化对***治、经济、***事、科学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不仅是要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而且包括在审视和规划未来社会时,要考虑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要考虑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先进文化,推广我们的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一种激励性,它节制人对物质无穷的占有欲,只有通过文化的提升和价值观的调节来控制人对物质资料的占有欲,才能建立一种高文明的和谐社会。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倡导“勤俭节约”,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给它赋予新意:“勤”就是勤奋,就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发展生产力、发展科技、发展教育、发展经济。“俭”就是俭朴,就是以简朴为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来培育人们的消费观念,控制人对物质资料无穷的占有欲。“节”就是节制,要节约时间、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和资源,以天人合一、天人共存的理念来选择中国的发展道路,构建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模式。“约”就是约束,人要约束人的行为、***府要约束***府的行为、国家要约束国家行为,要以大同世界和共产主义的理念在世界***治生态体系中推行我们的价值观念,约束敌对势力的霸权行为;要以“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构建我们的制度框架,约束***府行为;要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亲和力和吸纳力构建新时代新的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约束人的社会行为,培育和奠定和谐社会的根基。

什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利益不仅包括当代人的利益,也包括子孙后代的利益。我们把国家的不可再生资源都消耗掉了,以高能耗、高资源消耗换取高速增长,我们快速富裕起来了,实际上是吃了子孙后代的饭。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唤醒人们注意:不要吃子孙饭,富当代人。必须对我们国家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能源、富矿资源短缺的状况有清醒的认识。这个问题,不只是制定国家发展规划的人认识到就可以,各级***府、全体人民都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全***、全国人民都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三、以科学发展观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几个思路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树立正确的***绩观,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

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简单地用GDP指标作为衡量***绩的标准。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GDP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对国家来说叫做国内生产总值,对地区来说叫做地区生产总值或本地生产总值。诚然,在宏观经济学所有概念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GDP,但GDP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不能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因此GDP只是一个描述经济增长情况的统计概念。

因此,应当非常关注它却又不能看得太重,更不能只看其增长速度,不要给地方***府下GDP指标,要以平稳的心态,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绩观。因为创造***绩是为了发展,是为了造福人民,所以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眼光看待***绩。所谓用全面的眼光看***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所谓用实践的眼光看***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绩应该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

(二)采取重大战略措施,构筑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系和新型机制

北方水资源稀缺和南方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能够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需要在宏伟的跨世纪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中,构筑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系和新型机制。(1)强化和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地宣传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使人们从概念上和认识上不断深入和系统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同时应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公众普遍地、积极地参与可持续发展。(2)加强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立法与实施工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有与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作保证,而体制和机制则依靠法律作保障。在可持续发展相关立法和实施工作中,应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力度。(3)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有效利用市场机制保护环境,包括三个方面:加快经济的改革,减少和取消对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率低的国有企业的补贴;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价格体制;推行环境税。(4)同经济增长相适应,将公共投资重点向环境保护领域倾斜,并引导企业向环境保护投资。***府应在清洁能源、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城市公共交通、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的投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利用合理收费和企业化经营的方式,引导其他方面的资金进入环境保护领域。

(三)建立经济结构的外向型战略调整和战略转移

中国正在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明显增大。目前,我国国内发展的资源、能源约束及矛盾更加突出,开放度的提高给国内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

我国要素结构很不平衡,人多地少,资本形成能力差,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其他国家更需要利用好外部机遇和条件。国内一些重要资源短缺,亟须加大利用外部资源的力度。国内加工生产能力很大,亟须努力扩大出口。不少行业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国内市场的容量,若不出口,许多企业将难以生存。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就业矛盾日益突出,也亟须以开放促进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扩大劳务输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所以,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为此目的,(1)加快制定并实施境外资源利用战略。世界大国高度重视在世界范围内开发利用资源,都实施了不同形式的全球资源战略。要保障我国一些重要资源的供给,必须加快制定实施境外资源利用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综合运用贸易、对外投资、对外援助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跨国经营,提高利用境外资源的能力。(2)更加注重在开放中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学会在开放中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我国不仅缺乏一些重要资源,而且资源利用效率也很低,因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就相当于创造新的资源。(3)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把资源型、耗能型产业向境外转移。

(四)积极应对已经出现和可能更严重的贸易抵制性反应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渐显脆弱,发达国家纷纷将贸易壁垒的重点转向隐蔽性更强、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保护性措施——技术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的主要特点有:广泛性、系统性、合法性、双重性、隐蔽性和灵活性。在目前的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已占非关税壁垒的30%,而且有日益增加的趋势。技术贸易壁垒已成为阻碍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首要的非关税壁垒。随着国际环境压力的增加以及一些国际公约的实施,技术贸易壁垒广泛地冲击着我国农产品、纺织品、机电产品、玩具、医药产品等的出口。(1)要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对外贸易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建立技术贸易壁垒数据库。(2)要以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府应制定财***、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3)尽快建立我国技术法规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建立有效、完善的国内技术贸易壁垒体系。(4)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有关条款,特别要用好、用足该协定的“例外条款”。应依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规定的在产品法规、标准、认证和检***制度方面实行非歧视的原则和国民待遇,防止发达国家对我国商品实行双重标准。

(五)依靠科学技术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和能源瓶颈性约束,大幅度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

随着未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以及有色金属、铁矿石、木材等资源的需求量还将大幅度增长。目前国际初级产品市场已经形成了中国市场价格板块,价格不断上涨。如果不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降低能耗和资源消耗,努力开辟新的资源利用空间,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将会被不断上扬的国际资源、能源价格所抵消。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之一是依靠科学技术,通过资源勘探开发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并积极开发替代能源,不断扩展资源能源的获取能力;同时必须通过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广泛利用,以及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建立,最终解决资源能源的瓶颈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实现“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和条件。当前,我国企业的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石油化工装备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形成了潜在威胁。应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基础,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大幅度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

(六)化解矛盾,确保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安全是指国家处于没有危险,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失序的客观状态。在一般意义上,当代的国家安全主要包括领土安全、人口安全、资源安全、经济安全、安全、***治安全、***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10个方面的内容。人口安全是目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领域。虽然人力资源是决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但是,由于人口高峰、就业高峰和人口老龄化高峰将同时而至,“人口拥挤及其成本”将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发展中大国,即使今后十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1%以内,每年仍将净增人口1000万左右,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峰、老龄人口高峰将接踵而至,人多资源少、就业岗位少、赡养成本高等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难题,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人口健康安全、人口素质提高的要求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的对教育、公共卫生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形成的人口阶层或群体之间的矛盾已经显现。解决人口安全问题不能只是思考如何调整计划生育***策,即使现在调整计划生育***策,影响的也是二十年后的社会人口构成。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审视今后二十年社会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积极应对,选择与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相一致的***策,平衡、化解矛盾,释放可能影响社会安全与稳定的消极能量,保证我们国家走好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至关重要的今后二十年的历程。

参考文献

1..论科学发展观[N].(摘自***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做的题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重要讲话).

2..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3、1.

3.凌湄、刘晓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出、丰富和发展[J].经济论坛2004(13).

4.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5.佩切6.里奇.世界的未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7.赫尔曼·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社会发展战略篇3

[关键词] 区域战略 国际分工 协调发展

***2007年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即简称“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湖北省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这里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长株潭是长沙、株洲、湘潭的简称,是湖南省经济的重心所在。“选择“两型社会”作为新综改试点,可以破解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等诸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来实现体制机制的整体创新,其改革试验具有全局影响和意义。

一、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实验区面临的新形势

国家批复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实验区是在国际国内经济格局发生趋势性变化下的情况下做出的英明决策。主要是东南部沿海地区已逐步发展起来,东北三省地区的扶持***策已初见成效,西部开发已进入战略攻坚阶段。从国际上看,西方经济这只“垄断的资本主义”经过改良后工业社会发展有了新的起色。20世纪亚洲、太平洋地区与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产业对接相当成功。虽然出现了东亚“金融危机”,但是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控下,又出现了环太平洋东部、东亚经济持续发展的起色。而同时期欧美与太平洋经济产业链的产业由产业链的中端(生产)向上端(研究与开发)转移,基本完成了产业链的蜕变。而我国在承接产业链中端(生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了拼资源、拼环境的趋势。因此,发达地区和国家的产业链由物资有形经济向非物质的无形经济(研究与开发)转移。而中端产业链生产这一环节被挤到利润的最低层级,而牺牲环境与资源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我国从加入WTO后的已有过渡期的结束,中部地区产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在新的游戏规则下面,我国的商业模式发生了由国内主导向被国际大型产业化集团主导的变化。如果没有新的商业模式的产生,我国中西部对接国际产业转移(中断)将面临难以弥补的战略失误。而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付出了牺牲环境的惨重代价。

二、“两型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定位探讨

“战略定位”是由杰克特劳彻于1969年提出来的,当时是基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的决策的核心问题,而“两型社会”实验区的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定位,对两省区的试验联合体的长期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两型社会”的战略定位要从1978年的南方特区的实验中跳出来,解决一些带有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如武汉如何扮演在湖北的龙头角色,长株潭城市群如何实实在在的联合在一起。这就要思考以武汉城市圈的钢铁、汽车、化工、电子为主业重组。长株潭城市群以机械、有色制造冶炼、服装和现代农产品深加工进行重组。以大物流业为龙头的中部商业服务基地。以文化教育产业成为拔尖人才的培育基地。全面增强“两型”社会作为国内中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对接。部分高精尖产业与全球化经济对接的接合部、转换桥的承接――辐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两省乃至中部相关地区由被动接受国内产业分工,与被动出口导向型经济到主动参与国内国际产业分工,与主动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与资源合理分配的竞争力。力争在5年~10年内建成颇具规模效应,经济实力最旺盛的实验区域经济体。

这一战略定位要求:湖北、湖南的决策层在进一步巩固其原有产业与资源的同时,要优化并有超前呼应国内国际产业分工的渐变与突变的有利时机与趋势,发挥承接东西部产业,领导中西部产业分工与信息化的大演变。合理的在国内、国际产业经济与资源的大循环中,捕捉商业经济发展的战机,实现几大战略转变:

由传统密集型工业经济向现代化视野的集约型产业经济过度转变;

由区域的制约因素实现途径向地区共同发展的愿望出发转变;

由注重增量和提高存量向体制、机制创新转变;

由重视大型企业集团向跨省、跨区(境)连锁联盟转变;

由注重本地资金向境内外资本市场转变;

由***策主导的粗放式开放战略向资源配置最优化战略转变;

由被动式接受产业分工向主动参与国际化产业分工转变;

由生产型产业功能向创新服务型功能转变。

因此,我们这个“两型社会”的战略思维要站在后工业化经济与产业战略转变:这种战略的转移将在下一个10年、20年甚至更长久的范围内,促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两省实验区战略定位应包括:一是广义的思维战略空间定位,从决策层的思考上要加强两省区高管阶层的合作、沟通,定期的分析会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制以来,两湖地区定位是农业大省、工业稳步发展战略,基本上少有参与国内国际的产业分工。而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国内本区域的农业化优势正在逐步的略化;二是时间上的战略定位,两省的不合理竞争一直在延续,如何在时间上更好布局两型社会的发展空间值得实验区的管理层的高度关注与预测。特别是面对全球的产业经济、服务经济、知识创新经济快速发展的前瞻性;三是功能定位,从本身各自为战的区域经济和两省经济产业功能的联合体进化,特别新经济、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合理分工与资源的调配,以实验区的经济一体化来布局大工业、大农业。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为基础,形成两省区的龙头产业并带头整个中西部地区自主研发产业能力,服务示范先导能力、制度创新的领袖能力。

参考文献:

社会发展战略篇4

关键词:十八届三中全会;执***理念;治国方略;治理;社会工作;战略

如今,我国已经迈向小康社会,正在努力奋斗创造“中国梦”的实现。在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期,社会形态、经济结构以及社会意识等都逐步发生着改变。在这一关键时期,我国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新的指导思路,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下文简称《决定》 )这一决议。决议中提出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为基准的社会发展道路。

1 创新“治理”思想理解的重大意义

1.1强调平等、民主、协商、自治等基本理念的重要性

“治理”思想中将更多的关注平等、民主、协商以及自治等理念,将其作为核心价值理念,为进一步实现治理目标。如今我国快速发展,面对着这样多样化的社会时展,由管理转变为治理,由善***转变为善治是合理治国的必然趋势,是治国理念的升级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文明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引导,才能有助于推动富国强民、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不断促进公平正义、扩大人民民主、社会参与以及社会组织充满生机活力,才能为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与***策制度建立良好的平台,才能最终实现国家、社会以及公民互利共赢的思想***。

1.2强调***府、市场、社会和公民等多元主体

社会治理体制中创新的表现在于***府要将简***放权的脚步逐渐加快,要大胆的将权利给予给市场,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不断发挥着主动权。除此之外,还需要***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之间分开分离,共同合作治理。让该是社会管理的交还给社会,该是由市场管理的就让市场自行解决,逐渐为社会组织发展解绑,使得社会组织发展不断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力量以及管理活动的作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将***治组织、***权组织、经济组织以及社会组织进行专门化区分,使得社会管理由过去的单一主体转变为多元主体的共同协作治理,使得相互之间形成制约作用,达到治理的最佳效果。

1.3关注基层、 底层百姓和服务等民生重点

多年来,我国一直将关注基层、底层百姓生活以及服务作为社会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也是治理国家好坏的直接体现。社会治理可以从基层社区治理出发,通过强化治理,使得***府行***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府依法行***与社区居民依法自治之间形成有效的衔接。为此,推动经济与社会实现并重,合理处理好“制作蛋糕”与“切分蛋糕”的区别,使得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都能更加公平合理,也适当的向社会弱势全体倾斜,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受益。要推动物质与精神实现并重,合理处理好:“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区别,使得我国文化、意识形态等精神建设的“软实力”成为我国社会群众提升自我参与意识以及服务意识的有利条件,进而满足日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2 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工作发展战略

2.1参与创新社会治理能提升工会的社会资本

美国著名社会主义学家普特南曾说:“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决定》中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创新理念,正确处理***府与社会的关系,使得***社分开,促进社会组织更快的实施权责明确、依法自治,并直接提出任何可以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能够解决的事项都应该由社会组织承担解决。这表明,过去传承了许久的国家垄断、分配资源的治理模式将逐渐走出社会市场。社会现象中更多的将体现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将鼓励公民广泛参与到社会事业发展与服务的进程中,发挥多元化主体的积极作用。使得社会资本在各方主体的制约下不断茁壮成长,为社会治理提供条件。另外,工会组织将更多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开展以及与******府合作,成为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资本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坚守一个判断

事实证明,面对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我国就必须坚守一个判断,将社会工作初级发展阶段作为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我国社会工作开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也不断迈向更加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如果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社会工作实践性、是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府社会工作开展的效果等方面我国处于劣势。为此,我国就只有利用不断发展的优势去推动社会工作事业问题的有效解决。集中表现为:可以强化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社会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提升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进而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发展。

2.3 把握一个方向

我国社会治理工作开展要把握好方向,具体要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制度的方向。这一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招考的核心要求,是我国***治体制建立过程中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为满足我国社会工作文化精神需求的客观要求。为了更好的建立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作治理,就必须强化“六化”目标与治理要素的协调发展,要逐步提升社会治理的层次标准,使得社会工作变得日益专业化;就必须不断优化社会治理结构、利用百姓听得懂、看得见以及能理解、得实惠的大众化方式推动实现社会治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达成,进而推动社会治理方法成功转型。

2.4发挥两大作用

要更多的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府的监管作用,使得***府与市场共同为社会工作发展所服务,***府与市场均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工作开展的两大作用。从市场角度考虑,要重视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以及竞争机制等市场可变动因素,这些可变动因素是确保服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从***府职能上考虑,***府在发展战略以及规划部署等方面起着引导作用,要转变***府职能,使得***府真正为社会所服务。社会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要认清楚这两个作用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使得社会工作人才提高效益目标的决断定位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面对市场经济非均衡发展具有抵御能力,提高社会工作组织的目标定位能力和竞争能力。适当的放权,将会给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府机构高效运行提供基础条件。给予更多的社会工作人员广阔的发展空间,营造更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综上所述,社会组织改革和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工会要脚踏实地、做好基层管理工作,提高认识、建立改革思想基础,将工会建造成为一群自发的结合在一起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使得在参与创新社会治理中工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游正林. 60 年来中国工会的三次大改革[J].社会学研究, 2014(4) .

[2]韩宇等. 以工会职能转型缓和工人制度外抗争[J]. 工会理论研究, 2011(1) .

社会发展战略篇5

一、推进科学跨越发展的总体构想

按照黑龙江省建设“经济区”和双鸭山市打造“五大特色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饶河县将按照市委、市***府提出的把饶河建设成为“旅游大县、生态名县、边贸重镇和全市对外开放的黄金通道”的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四大特色经济区”,确保实现全县综合评比指标在全省位次前移3~5位的科学跨越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生态、平安、和谐、富裕饶河。

第一,加快建设绿色文明生态区。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饶河最大的资源优势,是饶河县实现更好更快和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饶河县将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引领,按照“规划先行、保护为主,兼顾开发、科学实施”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县属、农垦、森工三方协作力度,切实保护好区域内生态环境。

第二,加快建设对俄综合贸易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饶河县将紧紧依托口岸优势,抢抓黑龙江省加强沿边开放带建设的难得机遇,加快构建商贸旅游、进出口加工、跨境投资合作三个产业体系,增强外贸经济对县域经济的拉动能力。

第三,加快建设特色旅游观光区。发展旅游产业是饶河县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为此,饶河县将以黑龙江省打造旅游口岸城市新形象为契机,整合区域内县属、农垦、森工多方旅游优势资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营销,打造区域特色优势旅游品牌,构筑以大顶子山、喀尔喀山和乌苏里江为龙头,以出入境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界江旅游、民俗风情游、农业观光游为主打品牌的区域旅游格局。在旅游规划编制方面。完成《饶河县域旅游总体规划》和控详规划编制,明确旅游产业发展方向,规划建设核心旅游项目,并制定优势特色旅游线路营销方案,叫响饶河旅游品牌。在景区景点建设方面。加快小南山、饶河岛、喀尔喀山地质公园、四排赫哲族风情园续建,启动大顶子山、团山子岛、珍宝岛、依饶公路两侧和乌苏里江、挠力河周边景区景点开发和建设。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扩大鱼皮和木雕木刻等工艺品生产规模,加大东北黑蜂、熊胆、刺五加等系列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提升产品档次。深入挖掘赫哲族独特文化内涵,积极开发赫哲族特色产品。在旅游市场开拓方面。突出俄罗斯特色民族风情,建设俄罗斯民族饶河聚居区。加快开发旅游线路,在境内将对俄旅游市场延伸至区域内其他县区、农林场和内陆地区;在境外将对俄旅游线路延伸至俄腹地发达城市和著名旅游胜地。

第四,加快建设绿特食品加工区。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饶河县发展绿特食品加工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下步工作中,饶河县将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把绿色做大、特色做强,增强绿特食品加工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在构筑绿特产业体系方面。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将种植结构向绿色、优质、高效品种上调整,扩大对俄出口蔬菜、芸豆、白瓜、红小豆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鼓励农民发展黑木耳、北药等特色种植;将畜牧养殖结构向特色、良种上调整,扶持农民扩大野猪、鹿、生猪、肉牛和珍贵毛皮动物养殖规模,构筑绿特农业产业体系。在培育绿特龙头企业方面。发挥东北黑蜂公司、野宝熊蜂开发公司、新新然刺五加公司的牵动作用,发展东北黑蜂、熊胆、刺五加等特色产品加工业,形成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在打造优势绿特品牌方面。发挥区域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扩张能力,构建区域肉牛、面粉和米业加工等龙头企业联合体,合力打造“东北黑蜂”、“乌苏里江”、“珍宝岛”、“大顶子山”等知名品牌,最大限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二、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关键措施

建设“四大特色经济区”,关键要全力落实四个关键措施:

第一,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总牵动力。项目建设是保发展、促增长的重中之重,是县域经济社会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灵魂所在。因此,饶河县将以加快项目建设为总牵动,抓项目带产业,靠项目增实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和跨越发展。饶河县将抢抓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确保增长”的***策机遇,围绕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口岸兴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投资重点领域,谋划一批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有牵动作用的项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饶河县将重点加快推进总投资2亿元的饶建、饶虎、饶抚公路项目,确保两年内全部完工;加快推进总投资5 600万元的口岸“浮箱固冰通道”项目,确保年内建设完成;加快推进总投资20亿元的风力发电项目,力争年内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15亿元的饶创铁路建设项目,确保年内启动;加快推进总投资2亿元的支线机场建设项目,力争年内立项。

第二,紧紧抓住区域协作这个广阔平台。饶河县境内有5个国营农场、2个森工林业局的11个林场,县场局在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策共用、品牌共创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协作前景。因此,饶河县将实施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内生产、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和聚合,全力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在资源共享方面,制定区域内资源共享***策措施,共同开发利用区域资源,重点抓好区域内特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开发利用,叫响特色区域旅游品牌。在产业共兴方面,加快推进农业协作,充分发挥和利用农垦大型机械优势、农垦现有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作用,推行土地代耕、承包租赁和委托管理等经营方式,拓宽农机跨区作业合作范围,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标准化作业模式和先进管理方式,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工业协作,发挥肉牛、面粉、黑蜂、米业加工等龙头企业的扩张能力,整合区域内同类企业资源,构建联合体,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加快推进外经贸协作,鼓励和引导农垦、森工企业,共同开拓俄罗斯市场。在***策共用方面,破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障碍,统一区域各类各项***策,逐步建立相互开放、行为规范的一体化区域经济社会合作体系,在生态环境保护、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打造高效合作平台。

第三,紧紧抓住优化环境这个发展基础。当前,区域间的竞争正逐步演变为环境和服务的竞争,良好的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形成优势明显的集聚效应。为此,饶河县将切实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千方百计做到“硬件更全、软件更优”。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按照建设山水生态魅力边城的定位,完成饶河岛保护性开发、沿江公园续建,加快镇内白色路面建设,完成城镇部分供水、供热管网改造,全力争创省级卫生城市,努力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和商务环境。按照“规划先行、基础先导、优化环境、强力推进”的原则,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投资乐园。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优化***策环境,完善招商引资优惠***策,从土地、收费、金融服务等各个方面,为投资者创造优良的***策环境。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投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确定综合优惠***策,确保项目尽快投产达效;优化服务环境,树立亲商、爱商、扶商、助商理念,深化行***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并完善从审批到项目建设、运营服务的全程“绿色通道”,对外来投资项目提供及时便捷的全程服务;优化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哄抬物价、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不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优化金融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银企对接与合作,在银企之间搭建起互信、互利、互助、互惠的良好合作平台,促进银企双方坦诚沟通,精诚合作,共同发展。

社会发展战略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继承;发展

发展是人类从古到今的不懈追求。以***为***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在这一重要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以后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物质技术基础。以***为***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中国国情,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21 世纪发展的国家战略。这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新探索,体现了中国***人与时俱进的伟大品格。

一、***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思想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早在1945 年***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治报告》中就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在建国前夕召开的***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即***说的“新民主主义的***治条件”即将获得的时候,***便顺理成章地提出了民主***取得全国胜利后,即无产阶级取得全国***权后,***的根本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不难看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和***即已明确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在1958 年5 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主持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点中,明确把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1964 年12 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和***中央向***内外正式宣告:“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3]至此,四个现代化正式确定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要走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1957 年2 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专门对“中国工业化道路”做出明确概括: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构想的其它方面也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方针上,***提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经济建设问题上,***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和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以及“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在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提出了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在民主***治建设上,提出了扩大人民民主专***,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在文化建设问题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等。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问题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正确思想、观念、方法,但也有一些失误,主要是方法上的失误,有些失误是重大的。

在***社会发展战略中,赶超战略成为发展战略的突出特征。1955 年***就曾谈到:“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究竟需要多长时间,“看大家努力,至少是五十年,也许七十五年,七十五年就是十五个五年计划。哪一年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4]这之后,***曾多次提出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十五年左右赶上和超过英国后,准备再用20 年到30 年的时间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美国[5]。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来看,***当年提出的这个战略目标,至今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为了实现“超英赶美”的战略目标,***通过“***治挂帅”,特别是通过抓阶级斗争,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干扰和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总结我***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时说:“***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例如,搞***、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办事。”[6]

二、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社会发展战略思想

中国***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为***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主题,大力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全新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一个系统、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是***思想、实事求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将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本着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将改革开放作为动力机制,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这些新的内容准确地把握了当今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赋予发展观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分析,后者总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正是前后相承的历史变迁,使中华民族历史的主题越来越鲜明。科学发展观对以***为代表的***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既有继承,更有发展。

(一)关于继承性

第一,***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在领导中国***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在总结中国***多次胜利和失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同***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倡导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辟了中国***的独特道路。在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非常艰难的。要科学认识中国国情以及中国***的特点与规律,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破除教条主义,勇于***思想,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通过延安整风,批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极大地***了全***的思想,促进了全***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的认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确立起来。

***的十六大以来,以***为***的***中央坚持***思想、实事求是,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指出:要紧密联系加强和改进***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在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同志不断地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执***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之真,务发展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7]。

第二,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的***于发展的思想,***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来源之一。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一贯主张和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和发展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8]***把***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福利,看作中国***进行***和建设的根本目标追求。在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治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任务。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具体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种关系。***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要观点,***的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以及***和国家主要任务的论断,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以***为***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思想的社会发展战略的思想,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系统、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的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环节,包涵着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在多方面继承了***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

(二)关于发展性

第一,对发展的科学内涵作了更为科学的界定。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和首要内涵,发展必须是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科学发展。发展的合规律性是指要符合人类社会建构和发展的规律,符合客观条件,符合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发展是经济、***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整体性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当展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发展客体论转向发展主体论,既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价值,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已失去了其合法性和合理性。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实际上把人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无疑是社会发展观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和重大突破。

第二,科学发展观引入“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的群众路线的当代形态,是我们***谋发展、促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工作路线。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总的价值坐标,规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模式、目标和方向。惠及人民大众的发展必须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主***治、依法治国、机会平等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真正满足人民大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明、***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理念的新飞跃。

第三,科学发展观重视并善于从战略与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为***的***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要坚持统筹兼顾,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重大社会关系问题、以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的飞跃。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方***,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牢固树立、认真落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的执***能力和领导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 ***选集: 第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081.

[2] ***. ***选集: 第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457.

[3] ***. ***选集: 下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4: 439.

[4] ***. ***文集: 第6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500.

[5] 乘风破浪(社论)[n]. 人民日报, 1958-1-1.

[6] ***. ***文选: 第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116.

社会发展战略篇7

摘要:佤族是我国云南省独有的同时也是跨境而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和缅甸佤邦。当前,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佤族经济水平较***前有所提高,但情形仍不乐观,受历史、科技、资金、交通等因素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和一些落后的发展决策的影响,使得佤族与外界的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因此,必须用新的思想和策略来指导佤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佤族;经济;社会;发展。

建国以来,佤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一个比较原始落后的民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的一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我国把工作重点转入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以来,佤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比较顺利。

但由于历史和其他条件的局限,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其经济社会仍然发展缓慢,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们收入水平低,单一地从事农业劳作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更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一、佤族经济的落后原因及现状。

佤族经济落后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向前发展,该民族也较原始时期进步了许多。

但是这种进步是相对于本民族内部而言,而与外界其他地区相比却差距较大。

(一)佤族经济落后的原因。

1.历史原因。佤族经济社会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历史的影响。原先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加之在发展中有时忽视了地区特点和民族的文化特点,这是导致佤族地区经济生产落后的原因之一。

2.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佤族主要聚居地区约为东经99°-100°,北纬22°-24°。地处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江山脉南段舒展的地带,当地山岭连绵,坪坝很少。”[1]1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闭和地理环境脆弱的限制,佤族地区交通通达性十分落后,使其与外界的交流少,先进的信息和技术不能进入该地区,导致经济的发展滞后。

3.教育落后,封建思想浓厚。佤族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但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获取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没有更高的追求,这种单纯的思想观念显得很狭隘。

(二)佤族经济的现状。

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调整了生产结构,革除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因素,佤族地区特别是沧源、西盟地区的经济生产得到了新的发展,社会面貌也有所改善。如从严重缺粮的贫困状态到基本满足粮食的需求,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工厂企业,建立了从县城到农村的贸易网,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但是,我们同样应看到,佤族各地区的发展仍然不平衡。边远山区一些农村村寨,佤族人民住的是低矮简陋的茅草屋,靠生产力低下的农业为生,人均收入不高,且人口不断增加,落后的农业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佤族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寻求发展。

二、佤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

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分布地域很广,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赋予了佤族丰富的资源。因此该民族具有较好的后发优势和开发价值。

(一)国家***策优势。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成立了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保证了人民和平当家作主的权利。当今,***府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民族地区带去了新的希望。

我国沿边地区民族众多,边境结合部都具有与邻国山水相连、通道众多、民族和宗教相同、语言相通、边民往来密切等特点。由此,我国***十分重视边疆地区的***治与经济,并制定了兴边富民行动的方针***策。

(二)资源优势。

佤族具备很好的后发优势,资源丰富。但由于技术、地理等条件的限制,许多资源并没有开发出来。

1.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沧源阿佤山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被称为可与西双版纳媲美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1)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约70多科,150多属,300多种。其中淀粉植物15种,芳香油植物20多种,纤维植物15种,树胶植物7种,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油菜、生姜、辣椒及各种蔬菜;经济林木有紫胶寄生树、茶叶、橡胶、油桐等;药材香料植物有胡椒、砂仁、草果等上百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有20多种”[1]11。

(2)动物资源丰富。阿佤山区的动物种类繁多,有不少是我国稀有珍贵的保护动物。其中,尤以白象是国家的国宝,其次是孟加拉虎、金钱豹、云豹等稀有动物及近百种珍奇鸟类。[1]122.丰富的水能资源。“沧源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东经98.52°—99.43°,北纬23.4°—23.30°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2]4阿佤山区山脉走向自北而南,逐渐低缓,山沟纵横交错,构成大小不同的河流,水源充足,是阿佤山乡发展水电事业的丰富资源。

3.土壤资源丰富。“阿佤山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亚高山灌丛草甸土、紫色土、水稻土等49个土类,12个亚类,28个土属,44个土种。”[1]11土壤营养丰富且类型多种,适合不同经济作物的生长。

4.矿藏资源丰富。阿佤山绵延起伏的大山腹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程度不高但价值大。如金、银、铜、铁、锌等矿藏都已探明,种类达二十余种。“初步探明储量1500万吨的莲花塘煤矿是目前滇西南最大的煤炭基地。

在西盟,首次发现地球上的一种神秘矿物质,被定为‘西盟石’。”[2]65.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1)旅游类型齐全:佤族有秀丽的自然山水、名胜古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

(2)人无我有。如喀斯特地貌、白云洞景观、变幻莫测的佤山云海等都是佤族地区的一大景区特色,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3)资源品味较高。如云南省小乘佛教三大古建筑之一———沧源广允缅寺,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7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2139平方米,它是云南省民族地区小乘佛教现存建筑中保存最完美、历史较长、艺术价值较高的一座寺庙,已被列为省级、部级重点保护单位。

(三)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优势。

佤族文化特色也别具一格,主要表现在饮食上,其饮食具有原始自然的特点。如佤族烂饭、风味别致的捣酱菜、汤菜、充满野味的火烧菜、野味浓烈的佤族生拌菜,这些不仅具有当地的民间特色,而且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健胃生津,适合不同人的口味。

佤族的酒文化是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粗犷、古朴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特色。酒的种类多、味美、清香扑鼻,同时也可以御寒、驱邪、解毒、养生、壮胆、提神。

佤族人喜欢喝茶,有时也用茶来治头痛。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民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茶道文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大本民族特色食品、茶、酒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创新,使其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将会大大带动经济的发展。

三、佤族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落实兴边富民行动***策。

1.在国家兴边富民行动***策的指引下,佤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的不利因素。随着边疆地区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人口流动率迅速提高,周边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社会问题所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也对边境民族地区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和危害。佤族地区有来自的祸害威胁,境外跨国贩卖***支弹药、跨国拐卖妇女等丑恶现象也给佤族地区的发展进步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管辖,维护***治稳定和民族团结,为佤族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3]

2.佤族地区具有特殊性,表现在边民的特殊、区位的特殊和经济文化的特殊性。***府应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行多策并举。3.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这是符合我国21世纪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沿边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和开发的构想是:以向周边国家开放为重点,在巩固原有贸易市场的同时,向全面经济技术合作领域推进;以开放发展为契机,扩大与沿海、内陆省区的经济交流与协作,增加经济要素向沿边地区流动,强化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力等。”[4]佤族为跨境民族,中国加强与缅甸的合作,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开拓国内外两个旅游市场,将有利于佤族经济的长期发展。

4.资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佤族最为匮乏的资源之一。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国家和***府要继续加大对佤族经济的投资,吸引民间投资,招商引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大力发展交通。

“交通是人们衣、食、住、行四大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民族地区国民经济的命脉和重要职能部门。”[5]交通运输业可以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佤族尤其是农村地区,交通极其不便,阻碍了佤族与外界的交流。而沧源是通向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门户之一,西盟县许多乡镇都与缅甸接壤,因此,便利的交通条件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还是经济贸易的纽带。在佤族广大农村地区,连基本的公路都没有,基础设施极差。国家应加大资金的投入,改变这种现状,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三)特色市场的开拓。

1.面对国内市场的疲软状态,要及时调整市场导向,使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进***国内市场。

2.利用***府部门的影响力,结合佤族地区大多数特色产品批量小、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特点,促使地方、部门做好协调工作,集中力量,扩大佤族地区特色产品的影响,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选择和培育优势突出的特色资源支柱产业是佤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佤族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贫困民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资源和市场需求,选择和培育一批支柱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单靠农业为生。如可以发展糖、茶、胶、材、矿产等优势产业群体。

(五)合理利用资源。

1.佤族地区资源丰富。由于境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众多河流形成了澜沧江和怒江两大水系,水能资源丰富且开发潜能巨大,因此,可以利用水能资源优势发展电力。同时该地区降水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可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林业。

2.发展民族旅游业与民族文化结合。旅游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旅游业将大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结构。

发展旅游业不仅是旅游市场自身的需要,也是改善本民族地区投资环境的需要。佤族地区,旅游资源具有天然性,且民族文化别具特色。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发挥自身的优势,有利于增加***府税收,同时带动相关部门、行业的发展,吸纳社会闲散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增强佤族的经济实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

(六)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以来,***和***府在佤族地区大力发展了文化事业。

但总的看来,佤族的文化素质仍然很低,封建思想浓重,孩子受教育程度低,对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得少,长大后主要从事传统劳动生产,难以形成突破性发展。要改变本民族落后状态,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改变佤族的命运,必需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知识,培养发展经济的专门人才,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国家还应落实优秀青年去山区的从教***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佤族人民谋长远福利。

四、结语。

总体上来说,佤族地区的经济落后,社会发展程度滞后,与外界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但是,佤族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策优势、本民族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等都会给佤族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便。在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勤劳朴实的佤族人民将会创造出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魏德明。佤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2]陈国庆,谢玲。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佤族[M].北京:中国水力水电出版社,2004.

[3]吴建国,马勇,肖琼。西部大开发与兴边富民行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社会发展战略篇8

关键词:两型社会;武汉物流产业;战略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以武汉为首的“1+8”城市圈获得经***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亦称“两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建设是中央在新发展时期从国家改革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其实质是要探寻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2022年,作为核心城市的武汉,将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城市人口比例将超过70%以上,圈内的城市基本形成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轨道交通网(城际铁路系统)、高速公路网、公用现代网。因此,武汉市将现代物流业作为其支柱产业并将发挥其辐射功能,构建武汉市新型物流产业发展战略,将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关键。

一、 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两型”属性

现代物流产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将物流产业作为其支柱产业,是典型绿色产业之一。现代物流系统是一个与环境共生的系统,需要从环境的角度设计整个物流体系;这个体系是基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它改变了原来经济发展带来物流发展、消费需求增加导致物流需求的直线关联模式,实现与环境和谐友好的理念和态度,设计武汉市物流发展模式,制定武汉市物流发展战略,既是武汉市物流产业本身发展的需求,也是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内容之一。可见,对武汉而言,现代物流产业十分符合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需求,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内容。

武汉物流产业发展同步于世界社会的发展潮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时代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为了实现社会整体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的速度必须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这符合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就是要求我们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实现自身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融洽;武汉市的绿色物流系统恰恰正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该系统要求自身的运行与环境和资源相协调,因此,武汉市绿色物流系统的建设符合世界潮流、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

二、 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中物流产业的发展优势

1、武汉区位优势明显。武汉地处全国经济地理中心,自古以来有“九省通衢”的天然优势。以武汉为圆心400公里半径内,辐射近50个中等以上城市约2亿人,1000公里为半径,几乎辐射全国所有城市。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交通要塞,其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及管道运输发达。主要铁路干线、纵向横向高速公路和国道在武汉交汇,是全国四大铁路枢纽和高等级公路主枢纽之一。此外,武汉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内河航运中心和汉江航运的终点,武汉城市圈内,有武汉枢纽港(属大型内河港口),长江沿线还有鄂州、黄石、黄冈、武穴、嘉鱼等中小内河港口;天河国际机场和规划建设的武昌货运专业机场,以及沿江输油管和川气东输工程,武汉已经成为中部地区最大交通枢纽,全国最重要的综合通枢纽之一。

2、武汉物流设施设备完善。目前武汉市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运输网络,极具水、陆、空“多式联运”的优势,日趋完善的物流运输系统网络,为发展“两型”物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保障。发展武汉“两型”物流产业,必须有快捷、齐全、发达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作为保证。武汉市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轮运输和航空运输设施发达,设施完善。在陆路运输方面,公路有京港澳、沪蓉、福银高速公路,有107、318等国道6条线路;铁路运输设施方面有京广铁路干线、京九铁路干线、武九线、汉丹线等在武汉交汇。水路运输方面,武汉地域长江和汉江交汇处,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有着得天独厚的内河航运发展的自然地理优势。在航空运输方面,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华中地区最重要的航空枢纽站,截至2012年8月底,机场已开通的定期客运直航航线中,包括130多条可以通达国内50个城市(52个机场),13条通达港澳台地区,13条通达6个国家的直航航线,每周进出港航班达2300余班。可直接飞抵全国60 个大中城市及香港、澳门、法国、日本、韩国等, 1小时空中飞行可到达城市数在全国排名第一。

3、 武汉物流与信息网络有机对接优势。物流信息是实现“两型”物流的基础,武汉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是国家通信网“八纵八横”重要节点,仅光纤干线就有京广、汉宁等5条在武汉形成汇集,武汉是全国长途通信的重要枢纽。同时,武汉电信网是我国计算机互联网和公共数据多媒体信息网络的节点之一,也是湖北省“三纵三横三环”光缆传输通信网络的中心。早在2011年,武汉成为首个数字化城市的“副省级城市”,通信网络和数字化对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武汉具有人才与科研优势。武汉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是名符其实的知识城市和创新城市。在武汉市境内有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大学60余所,重点学科65个,在校学生有105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约78万人),居全国第一。近年来,每年约15万左右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全国。武汉科技资源丰富,有105个科研单位,1个国家实验室,13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汉两院院士49人,有11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40多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7个生产力促进中心。武汉市科技竞争力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三、 基于“两型社会”的武汉物流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武汉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在物流产业发展方向、重点、目标的战略上的思考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创新,应该有一些明晰的战略。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可供参考的“两型社会”建设下武汉物流产业发展战略。

1、 基于产业与行业的供应链一体化战略。结合武汉产业发展战略,以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为而核心,整合企业物流资源,形成行业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物流。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每个企业都无法做到绝对意义上的自给自足,任何一个企业都可能既充当供应商的角色,又充当顾客的角色参与经济活动,企业必然是供应链中的一个节点。当供应链中的某非特定企业把物流作为其业务增长的核心战略要素时,就可以形成基于产业或行业的供应链核心企业或领导企业。改核心企业将供应链中成员(包括客户、供应商和企业)联结起来,将供应链中的各项物流职能进行整合,以实现实时配送、加工制造支持、客户服务等,实现基于产业或行业的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模式,优化企业物流系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是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环境条件下,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方法,将企业物流活动的各个功能要素进行有机的集成与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相互协调、联动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供应链中各成员物流活动的一体化。对武汉而言,应该突出其产业发展特色,逐步完善和建立以钢铁、汽车、石化、纺织、制作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为依托的产业型供应链系统。

2、 基于系统优化的物流网络体系发展战略。物流网络是物流合理化、集约化的基本前提,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现有物流渠道,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系统是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现有的物流网络结构直接影响物流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效率、服务和成本,物流网络系统一般由物流节点、物流链接、物流层次和相关的活动有机结合而形成。节点作为物流网络的基础,其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网络资源优势的发挥,这就需要***府宏观管理与***策扶持,并做到科学规划,充分发挥现有物流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实现区域范围内物流节点科学规划与有机地连接,并着力打造物流节点的层次链接,实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仓储配送中心、流通加工中心等多层次的结合,逐步形成覆盖范围广泛、物流功能完善、业务集成度高的物流网络。在物流网络的构建上,突出社会公共物流为主,将企业物流纳入社会物流系统之中,形成区域物流系统、城市物流系统、国际物流系统等交叉融合的物流网络体系。要把物流网络的规划和武汉市整体规划和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如在设计规划物流网络布局的同时应该把用地规划、道路及铁路枢纽建设同时考虑进来。

当前,武汉市物流资源网络建设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主要表现在较为集中的物流园区建设上,如烽火加工型物流园区、阳逻港(国际)物流园区、舵落口城市配送型物流园、武汉航空机场(国际)“后湖一丹水池”综合物流园区、沌口汽车物流园区、关山转运型物流基地、物流园区;但对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子层次的网络建设网络不够,缺乏在各层次网络的规划上同步。根据武汉市整体规划设计,城市将依托发达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重点建设好武汉物流圈、阳逻港转运型物流园区、东西湖配送型物流园区与物流保税区等,在5到10年内,力争将武汉市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物流中心,辐射华中,连接全国,面向国际。

3、 基于服务差异化的专业物流发展战略。物流服务差异化战略是对供应链一体化战略和物流网络优化战略的补充和完善。其核心思想是以客户物流需求为出发点,在物流服务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客户需求差异,设计物流服务设施。武汉作为湖北省的中心城市、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物流服务功能强,覆盖湖北省、中部六省甚至中南地区,构建基于服务差异化的物流,有利于满足空白市场的物流需求,完善物流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服务差异化物流战略的主要内容涉及物流超市的构建、物流连锁经营模式的探索、专业物流市场的形成及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等。

四、 武汉实现“两型”物流业战略的主要措施

1、充分发挥***府主导、市场主体作用。要实现武汉“两型”物流战略,***府、行业、企业与高校要各司其责。首先,要发挥***府主导规划、统筹的作用,***府要制定科学、高效的***策,支持“两型”物流产业的发展,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科学规划物流网络,大力推进物流信息化平台,降低物流交易成本;从税收、融资、物流用地等方面扶持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作用,产业核心企业积极参与物流、供应链一体化;行业协会要组织物流企业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没指定行业标准;高校及科研机构积极参与物流科技发展研究,为物流企业提供智力、技术、科技等方面的支持。作为武汉“十二五”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代物流业,要实现***府、行业、企业、高校共同参与,最终形成发展“两型”物流的合力。物流产业是一个关联产业,其效率直接影响到制造、商贸流通、服务等;同时,物流业又是一个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基础设施要求比较高而且相对集中,单独依靠某一部门、某一类型企业或者行业协会是难以实现物流产业整体发展的,因此需要市***府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才能形成物流产业良好市场发展环境。

2、扶持龙头物流企业,发挥带动作用。现代物流体系的运营主体是企业,武汉要重点培育物流核心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引导示范效应,促进物流产业的整体提升,是实践“两型”物流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物流企业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等公司经过资源整合而成,设施的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相对比较低,许多公司只具有完成单一物流功能的作业能力。对于这种基础薄弱的物流企业来讲,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客户企业整条供应链的一体化服务是很困难的,所以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从事先进的、专业化的单一物流功能服务。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企业集约水平和产业集聚程度的必然途径。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武汉物流企业的行业细分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传统货运企业正加快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和发展,但是,物流企业散、乱、小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物流企业集约化水平和集聚程度低仍然是制约物流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引导示范效应,促进物流资源进一步整合、重组,是提升物流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通过鼓励物流龙头企业运用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重组整合,扩大经营规模;鼓励物流龙头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业务创新,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实现内外向型扩张,培育一批能够提供综合性一体化服务的物流龙头企业。

3、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是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征,也是推进“两型”物流战略的基础。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标准滞后会制约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是标准化的延续,信息化滞后会导致标准失效。目前武汉物流企业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方面相对比较落后,一些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企业及物流活动过程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常见;以EDI、国际互连网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在武汉物流企业中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目前除武汉港集装箱码头实现国际标准的集装箱运输设施与设备外,一些陆路物流企业、水路散货类物流企业、航空物流企业、包装企业等设施与设备基本没有实现标准化,如: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降低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增加了物流的整体成本。因此,需要***府各相关部门制定标准、行业倡导物流标准和信息化的实施,企业积极推行行业、国家及国际标准,实现物流标准化。

4、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多层次物流人才。目前,全国范围内普遍认为物流人才是一种稀缺型的人才,随着物流产业在武汉产业中的地位的逐步提升,物流产业自身的技术与管理升级,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将凸显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就当前而言,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高层次物流规划设计人才需求旺盛,实用型技能人才成为企业热点需求。要鼓励在汉知名高校设置物流高级人才培训基地,按照物流市场需求和湖北省、武汉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支持一般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形成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大力扶持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物流专业,形成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基地;倡导行业组织及各类型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通过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资质证书教育,逐步实行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作者单位:1.江汉大学文理学院;2.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文章系武汉市教育局2008年重点科研课题“两型社会下的武汉市物流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08K030]。

参考文献:

[1]吴 静,胡大华等.湖北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8(03).

[2]王磊.发展武汉现代物流产业战略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2).

社会发展战略篇9

关键词:公共工程;社会评价;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2010年河南省***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642)

中***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

一、公共工程社会评价的内涵

公共工程是指为了适应和推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生活需要以及出于***治、国防等因素的考虑,由***府通过财***投资、发行国债或地方财***债券,利用外国***府赠款以及国家财***担保的国内外金融组织的贷款等方式独资或合资兴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典型的非排他性和外部效应。非排他性是公共工程的本质特性,表明工程建设是为某个区域或某类群体服务,不是针对某个单个的个体。而外部性则是说公共工程建设对项目所在区域资源、能源的消耗、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等的进步,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公共工程社会评价是与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同等重要的项目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系统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的建设、运营产生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分析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通过分析项目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提出项目与当地社会协调关系,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案。因此,公共工程社会评价是分析拟建项目对当地社会(或全社会)的影响和当地社会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

二、公共工程社会评价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摒弃。

随着社会发展观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再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社会评价与经济评价、环境评价一样为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它与可持续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是以各种各样的发展项目为载体的,可持续发展是项目的目标之一。项目为人类社会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服务,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因此,以可持续发展为项目评价原则,开展公共工程社会评价,有利于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保证公共工程与所处社会环境相协调,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完善公共工程评价理论,对公共工程全面进行评价,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并提高公共工程决策的科学水平;有利于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公共工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1、目标的多元性。社会是以人们共同物质生产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总体,包括经济、***治、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因此,社会评价的范围要比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广阔,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还几乎包括社会各个主要方面。公共工程社会评价出发点就是统筹考虑诸多方面,力求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指标具有宏观性和***策性。***策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的,公共工程必须符合相关***策的需要。必须把公共工程社会评价纳入到全社会的宏观轨迹中,以此来评价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

3、指标的长期性。公共工程的经济评价期一般为20年,其社会评价要考虑近期与远期的社会目标,对生态、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其时间跨度较大。如三峡工程,在考察项目对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国家发展的影响时,考察的时间跨度是几代人。

4、间接效益指标多。公共工程的大部分直接收益是非常低的,有的旨在满足社会非经济方面的需要,有的旨在为发展起引导和促进作用。而且公共工程所创造的间接效益要比直接效益更为显著。

5、指标量化难度大。公共工程社会评价涉及范围非常广阔,而且又多是非物质方面,相对于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来说是很难将其彻底定量化的。

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公共工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公共工程社会评价的内涵,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共工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由四个因素集构成,分别为公共工程的社会可持续性、公共工程经济可持续性、公共工程的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和公共工程的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第二个层次由四个因素集下的若干个具体的基层指标构成。

1、公共工程的社会可持续性。维护社会公平,不断提高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公共工程的社会可持续性主要从这一基本目标出发,加以评价。因此,公共工程的社会可持续性可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公共卫生环境和健康、继承当地历史和丰富当地文化几个方面指标来衡量。

2、公共工程的经济可持续性。公共工程经济评价中通常采用平均投资收益率、基准投资回收期、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或基准收益率等作为财务评价指标,采用社会折现率等作为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公共工程的经济可持续性则从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性、长期性考虑,加以评价。公共工程的经济可持续性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当地产业集群以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当地财***收入、提高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几个方面指标来衡量。

3、公共工程的自然资源可持续性。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公共工程最重要的物质来源。我国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相对于人口来说,大多数低于世界水平。如人均土地,我国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6%;人均水资源我国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矿产资源,除钨、稀土外,也均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加之由于地区不平衡,开发利用情况差,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浪费现象严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并节约资源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近期和长远目标。因此,公共工程的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可通过减少对土地、水、森林、海洋、草地、矿产、能源等资源的消耗,促进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节能水平几个方面指标来衡量。

4、公共工程的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认为,生态环境也是资源。生态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生产和消费的服务功能,而且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艺术和道德等的需求,人类既离不开物质性资源,也离不开非物质性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相容性,要求公共工程与生态环境相互适应,保持和增强生态环境对其的承载力,要求公共工程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公共工程的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可通过减少废气排放、降低水污染、有效处理废料、提高绿化地森林和野生物保护投入以及生态美化水平提高几个方面指标来衡量。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级***府的财***收入不断增加,公共工程在国家建设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众所周知,公共工程、特别是大型公共工程是扩大就业、刺激经济增长的常用手段。例如,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府制定了4万亿财***投资计划,主要投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一方面大型公共工程建设具有刺激经济、扩大就业的美好预期;另一方面大型公共工程重复建设和规模过度将造成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浪费。事实告诉我们,在我国大型公共工程的建设与运营维护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支出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等一系列不应支出的成本,并付出沉重代价。工程项目在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因此,公共工程、特别是大型公共工程,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必须从单一的经济评价,发展到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甚至将社会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经济评价、管理评价和技术评价作为项目决策次序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东恺.项目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

[2]花拥***,张志恒,雍少宏.项目评价中的生态资源经济价值研究[J].商业研究,2006.10.

社会发展战略篇10

论文摘要: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在发挥人力资源本身作用的同时,不断地再造与重塑社会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重要的是她能够也应该引领社会的先进文化、选择与传承优秀的人类文明,从而区别于其他生产要素而为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纵观企业管理的全部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总的趋势是管理的软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这一背景下兴起。中国改革开放后,对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在理论上迅速与世界接轨,但在实践中还比较滞后。一个总的发展趋势便是更加注重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全面、科学的发展。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稀缺资源,而教师人力资源位列所有人力资源之首,为社会再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后备力量,而超出诸如石油等其他资源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教师自身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将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均衡与科学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意义

人力资源强国思想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的在于解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将成为我国寻求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把我们巨大的人口资源优势变成人力资源优势需要一个踏踏实实的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得到真切的尊重,即实现“人本位”而不是“官本位”,这就需要***府作出痛苦的抉择,接受外部的批评,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由“官本位”转变为“人本位”。否则的话,目前大量的人才与资金外流的状况就不会改变。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不断增长,一些体育、影视等明星纷纷取得外国国籍,官员的家属与子弟的移民,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这些人并不看好中国的发展,怀疑它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人力资源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发展战略,对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是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怎样依靠人民、如何为了人民、如何由人民共享这些具体实施与操作层面的问题,必须有人来做详细的分解方案,扎扎实实地推进,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和口号。而这些都是要由人来做,由有知识、有才能、有道德的人来担此重任。所以,要给予这些人位置、待遇与发展的平等机遇,要有一种环境和制度,以保障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中国今天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名。人口巨大的中国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就是对世界的一个贡献,但是我们一直号称的和平崛起却使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出现与和平不协调的声音和行动。一方面,南海问题的多边化与国际化已经成为无法挽回的事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错失了很多机遇,这也说明我们在这方面人才的匮乏;另一方面,人才在泱泱大国没能有机会贡献自己的智慧,这是一种悲哀,其实我们有能力为人类和平发展提供创新模式。

人力资源强国思想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的在于解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这是我国有别于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强国之路的重要特征。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将成为我国寻求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对社会的独特作用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作用是通过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来体现的。最初象牙塔式的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舞台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日益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更加开放的大学校园难免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日益行***化的高校管理很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有学生,又有教师。“官本位”依然会是主流的追求,学术权威往往会屈从于行***的权威。法国的狄德罗曾说过:“除去真理和美德,我们还能为什么所感到?”——那是一个单纯而美好的年代,大学是神圣的,曾寄托了多少圣洁的理想与期待。今天,当人们开始抱怨大学的世俗化的同时,也说明我们教师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大学作为先进的组织,其运行机制与文化氛围应该成为所有其他组织效仿的对象,这就是大学的文化引领与文明的选择与传承功能的发挥。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特别是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以来,教学、科研与服务构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职能,并至今在社会***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三大职能随着社会变革的需求在不断调整其内涵与外延。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质性的合作形成良性的互动,这已经为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证实。比如,美国的硅谷就是以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教学(培训力量)、科研为依托形成了令世人瞩目的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和加速器。而且,因此高校所形成和向社会传播的“文化生产力”氛围将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注入更深的底蕴。这些作用的充分发挥要依赖于教师人力资源的言传身教,教师对社会的贡献不单是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量化指标,而在于教师是如何把孩子们引领上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热爱生命、关心他人等拥有良好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幸福人生。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缓慢进行这样一个状态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知识的传播、道德的示范、创造力与心智的开启,所有这些美好的东西都是要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前提条件是要让教师在学校得到尊重,让知识在学校得到尊重,学术的事情由学术的专家来决定,而不是屈从于行***权力,改变目前高等教育过度的行***化倾向。

今天,我们慨叹社会发展了,很多人富了起来,有了大房子,有了车,一天忙忙碌碌,但是幸福感并没有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增长。如今我们面对的是:宽阔的大街上车辆的愈来愈多,我们呼吸的空气越来越污浊;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或逃逸或者更加令人发指的行为;毒奶粉与地沟油,加上各种激素、化肥的蔬菜水果,哪里还有安全的东西,人们无处藏身;道德的沦丧、学位的贬值……所有这些,有人把它归结为教育的失败,这是不公平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体制背景下,教育承担不了这么多的职能,仅靠教育解决这些问题,就像我们把官员的廉***寄托在官员自身的道德品质上一样是不靠谱的。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在发挥人力资源本身作用的同时,他们是在育人,教师身上的任何瑕疵都会作用于学生的身上,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工作呢?教师人力资源不断地再造与重塑社会人力资源从而塑造民族的未来。同时,教师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她能引领社会的先进文化、选择与传承优秀的人类文明,从而区别于其他生产要素而为社会和谐与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简介:郑立新,副院长,副教授,从事教育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天翔.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

[2] 吴彩星,杜学元.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及意义的再认识[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社会发展战略10篇

学习

计算机硬件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硬件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知识整理大全,计算机硬件现状。从计算机面世以来,计算机的使用就已经涉及到了各个领域当中,计算机带来的方便快捷也让很多人将它带到了生活中。所以,计算机的硬件对我们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影

学习

超市发展战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超市发展战略10篇,内容包括超市发展战略方案,2021超市发展战略高峰论坛。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零售业巨头纷纷进入,超市业竞争愈演愈烈,我国超市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业界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加入wto对中国超市发展的影响加

学习

人才发展战略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人才发展战略10篇,内容包括人才发展战略如何做,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执***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变化以及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要求,首都人才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和

学习

会展策划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会展策划10篇,内容包括会展策划内容大全,商务会展策划。二、会展预备阶段的文案种类:一般来说,会展预备阶段的文案包括展会立项策划书、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参展说明书、展会招展方案、展会招展函、招展进度计划、观

学习

奥鹏教师教育培训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奥鹏教师教育培训模板,内容包括奥鹏教师培训日志,奥鹏教育教师培训日志数学。三、进一步完善河北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1.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式,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方式传统的学历教育始终是由学校和资源导向方做决策。在以

学习

外科开题报告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外科开题报告,内容包括医学类开题报告梳理,医学类开题报告模板范文。指导教师:年月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

学习

社会发展10篇

阅读(24)

社会公平的涵义社会公平理念的产生是区别人类社会与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的重要标准,是人类对社会认识与思想觉悟的必然结果。柏拉***在《理想国》中首先提出了公平正义的问题,强调公平即和谐,正义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德”。伊壁***鲁则提

学习

师生结对帮扶工作计划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师生结对帮扶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师徒结对帮扶工作计划实施目标,幼儿园教师结对帮扶工作计划。大家好!下面我代表渭源四中,将上街村帮扶工作做一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2017年9月,我校被县上确定为莲峰镇上街村帮扶单位,我校2

学习

旅游业发展建议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旅游业发展建议10篇,内容包括旅游业发展如何提建议,大理旅游业问题建议。长江三峡旅游船业,是指从事长江三峡水上旅游观光客运及接待服务,经营三峡旅游航线的旅游客运企业。游船业属于旅游服务型企业,既具有旅游交通的功能,又具

学习

计算机技术发展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技术发展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的感想和认识,计算机技术发展史学习心得。所谓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过程中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电子商

学习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社区卫生管理论文,内容包括政府管理社区卫生论文目录,社区健康管理论文1000字。(3)动态性:业务数据和模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系统应能够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的变化而调整,且应该留有与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等外

学习

社会发展管理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发展管理10篇,内容包括社会发展管理,社会发展视角案例分析。(一)原始社会的管理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对自然的认识缺乏,认知能力差,因此管理体系没有有效形成,处于萌芽阶段。管理在这一时期的特点

学习

安全发展意见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发展意见10篇,内容包括安全发展意见或建议是什么,安全发展意见怎么签。(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

学习

代办委托书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代办委托书,内容包括代办委托书范文通用版,移动代办业务委托书。户名:开户银行:账号:委托人(签名):被委托人(签名):委托人单位审核签章:年月日年月日

学习

超市发展战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超市发展战略10篇,内容包括超市发展战略方案,2021超市发展战略高峰论坛。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零售业巨头纷纷进入,超市业竞争愈演愈烈,我国超市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业界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加入wto对中国超市发展的影响加

学习

人才发展战略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人才发展战略10篇,内容包括人才发展战略如何做,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执***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变化以及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要求,首都人才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和

学习

社会发展10篇

阅读(24)

社会公平的涵义社会公平理念的产生是区别人类社会与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的重要标准,是人类对社会认识与思想觉悟的必然结果。柏拉***在《理想国》中首先提出了公平正义的问题,强调公平即和谐,正义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德”。伊壁***鲁则提

学习

产业发展战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产业发展战略10篇,内容包括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产业发展模式大全。较早系统提出战略产业问题的是王小强先生。“如果我们说某一个产业是战略产业,也就是说,该产业不是从个人、企业、地方或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而是从国家整体

学习

公司发展战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发展战略10篇,内容包括公司发展战略范本,发展战略论文十篇。(一)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现在的家具行业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核心管理团队是家具公司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管理的随意性和缺乏计划性,使的

学习

体育发展战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发展战略10篇,内容包括体育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体育公司发展战略500字。1从“优先发展”战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有学者又称其为“赶超战略”)初步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战略的形成主

学习

和谐社会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和谐社会10篇,内容包括和谐社会经典范文,和谐社会文章一百字。不过怎样的社会才叫做和谐社会呢?当然,每一个人的答案都会不同,李大爷会说,所有的小偷都改邪归正;王大妈可能就有另外的说法。我觉得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和平、安详,具有

学习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10篇,内容包括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例子,城乡经济发展事例。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和分散经营的小农大国,这样的国家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和印度。前者要求我国***和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民问题,特别是要实现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