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篇1
《国文月刊》是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文学院与师范学院合办的一份杂志,主要刊载国文教育方面的论文,留存有国文(语文)教育观念变迁的珍贵资料,是当时持续时间最长、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国文教育期刊。其中朱自清、叶圣陶、浦江清、余冠英等主办者均参与了教材问题的大讨论。讨论和争议的中心是选择什么语体、体裁、性质的文章作为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材料。本文试***从历史论争的角度剖析当下的问题,以期为现时语文“课改”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文言还是白话?
谈到语文教学(那个时代叫“国文”教学),文言与白话是基础性、前提性的问题,对它的质疑和探索便首当其冲。虽然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就掀起了广泛的白话文运动,虽然1920年***就正式宣布普通小学须使用白话文教学,但直到40年代,中学语文课仍旧以古典文言为主,正如浦江清先生说的:“小学教育单训练语体,所以问题简单,到中学的国文方始迎着复杂的问题。在课本方面,现在初中课本文言语体夹杂着,显得很不调和。高中课本差不多全是古文,色彩是纯粹了,但多数学生是作语体文的,所以课本与作文就脱离了关系”。[1]正如大多讨论者所言,学生课上学的是经典的古文,课下看的是白话的文艺,社会上需要的却是简洁的“民国文言”——这教与学的分离就成为当时最受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么,什么是“民国文言”呢?
叶圣陶曾说,当时的“文言”已经“不该是唐宋的文学,六朝的文学,汉魏的文学,甚至先秦的文学,而该是应用文言字汇,文言调子,条理上情趣上和语体相差不远的近代文言”“如梁启超先生蔡元培先生写的那些”——他称其为“民国文言”。[2]实际上,最有趣的是,我们如果翻阅当时诸君讨论白话文的书信,会惊讶地发现他们使用的竟都是文言。翻阅从五四时期直到40年代的新闻报纸,我们也会发现很多消息都是以半文半白的形式写出。“民国文言”意味着社会需要。针对这种社会现状和对语文工具性的要求,语文教材就不光是文言或白话的问题,而是具体到选什么文言的问题。当时很多学者反对通行教材编选过多上古文字的做法,认为这样不仅不利于传播文化,还妨碍了语文的社会实用。例如浦江清先生就说:“教本深不足以提高学生的程度,反而可以减低学生的趣味。”[3]多数人认为语文教材应该着重编选近人的、更易懂能用的文言。这不仅反映出当时国文名家对国文教学的关注和思考,同样也反映出在那个时代,普通中学生难以掌握当时的国文教材,国文水平普遍“低落”的历史现实。
当时学者们也在刊物上对中学生国文低落现象进行了更深层的分析,正如朱自清所言:“这并不是说现在学生的国文程度低落到不成样子的地步了,像一些感叹家所想的那样;而是说现在学生能够看书,能够作文,都是他们自己在暗中摸索,渐渐达到的;他们没有从国文课程上得到多少帮助。”[4]有识之士便开始重新编选教材。叶圣陶在《国文月刊》同一时期,与朱自清、周予同、吕叔湘、郭绍虞、覃必陶等,尝试改革,把文言文课本与白话文课本分开,编出了《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开明文言读本》等教材。这是“在文白混编混教占据主流位置二十余年后”进行的大胆尝试。①与20年代的你死我活不同,40年代后文言和白话在国文教学这一点已经统一到人才培养的大目标上,也统一到国民塑造和文化更新的更宏远的目标上了。
二、文学还是非文学?
在教材编选上,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学殊的组分一直备受关注,选什么样性质的文章,选什么类型的文章也一直成为争议的话题。《国文月刊》从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离合的角度对此曾有一次比较大规模的论争。论争双方分别是希望“中学国文应以文艺性的语体文为主要教材”的李广田和重视学术文章的张清常以及看重应用文的阮真。张的文章是发表在《国文月刊》18期的《对于坊间中学教科书所选“学术文”教材之商榷》,阮的著作主要是《中学国文教学法》一书。论争中李广田的特殊性在于,他既反对教材中编入大量学术论文和应用文,同时也对当时“人文性”要求中关于文化传承的要求表示排斥。
语文教材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分层教学 讲读课教学 自读课教学 阅读课教学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让教材牵着鼻子走,依然是逐篇讲授教材,唯恐学生不会;有的教师只是讲考试的篇目,其余教材不管不问。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教师、教材、学生三位一体的观念,准确找到课文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
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人教版的教材,是根据单元编排为体例的语文课本。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体例,结合教学实践,把教材分设为讲读课文、自读课文和阅读课三种类型,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讲读课的教学。
讲读课文是教材的重点篇目,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规律,指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编排的是诗歌,共有五篇,有三首诗讲读篇目,两篇自读篇目,编排的主题是“土地情思”,内涵是爱国思乡。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关注“诗中包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和“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教学这个单元时先教学《乡愁》这篇讲读课,教学前先让学生搜集有关思乡爱国的诗歌或文学作品。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激发兴趣,接着问学生:“你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你记忆深刻的东西吗?今天我们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新课时先抽查学生自读诗歌,再让学生跟名家对比读、自由读、小组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反复诵读初步地感知课文后,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懂得什么是物象,懂得作者为什么选这些事物,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2.自读课的教学。
自读课的教材就是教材目录中带*号的课文,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时点拨。教师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时所学的阅读,分析问题的方法,在自读课文中会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要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如教学八年级上册《说屏》导入新课时,先板书课题《说屏》,然后问学生:“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有怎样的疑问?”学生思考后纷纷回答:(1)屏是什么?(2)屏有什么作用?(3)屏是一幅画吗?(4)这里得“说”和“爱莲说”中的“说”意思一样吗?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里要让学生先回答第4个问题,“说”是说说、谈谈的意思,“爱莲说”中的“说”是议论的意思,前三个问题课文中有答案,请学生读课文寻找答案,并用圈点法标注。学生读书后很快找到答案并回答。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1)你从课文中还获得关于“屏”那些知识?(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回答问题,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对课文整体感知后多媒体展示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有什么作用?(3)课文里引用大量古诗词,有什么好处?(4)举例说说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5)说说这篇课文的说明顺序?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回答。由于在学习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时,已经反复强化训练说明文的方法、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文语言的运用等说明文的练习,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就容易得多,也巩固讲读课文所学的知识。
3.阅读课的教学。
阅读课的教材以配套的自主阅读教材和名著阅读课外古诗为主要学习内容。教学这些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培养语文素养。在教学中大胆放手,激发学生自读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好读书笔记的摘录、读书心得的撰写。每学期教师抽出一定的课时,上名著导读课和古诗词欣赏课,引导学生如何读书,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欣赏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吃透教材,研究教材,灵活机动地发挥教学的优势,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汪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实施语文因材施教.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2.28,期刊.
[2]樊永平.因材施教法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鲁东大学,2013.04.25.硕士.
语文教材篇3
关键词:因“材”施教 精讲 背诵 写作
平时,我班学生学语文倍感兴趣,多人次作文获奖、发表;中考时,大家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最高分138,班级均分122。我觉得主要得益于:三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语文教材,采取了因“材”施教的做法。
一、语文课本 精讲精练
人教版教材选用了很多精品文章。我们主要采用精讲精练的做法。
教师认真备课是关键:钻研教材,把握重点、难点;注重一课一得;编写符合本班学生特色的教案;精心设计好学习目标和思考问题,利用投影仪出示。(要求明确,可供学生仔细揣摩,又节省时间。)其次,分析学生的接受状况,每节课前,布置好预习工作。(预习作业大体有规律可循,长期以往,也培养了自学能力。)
课堂以出示学习目标,自由散读,个人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学生质疑,师生答疑,阅读训练为大致流程。课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讨论为主,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老师往往只作适当引导和精当讲解。日积月累,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提高。而且,课堂气氛活跃,人人参与,问题大多会在课内解决。课后的主要任务是自读课本。
二、自读课本 以读促写
散文家韩愈说过:“学以为耕,文以为获。”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而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自读课文的阅读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也是学生作文模仿和借鉴的好范文。
首先,我们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将自读课文中的语段,设计成阅读题,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引进课堂。例如:第四册自读课本中的说明文就是很好的训练材料。其次,每周根据单元教学目的,要求读五篇自读课文。每周安排一节自读课,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组织学生质疑、交流;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所读文章。鼓励同学们每周写读后感,或仿写,让所学知识真正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周爱云同学读过《草原屋顶》后,写出了文字优美,比喻精当的《梦境童年》。(刊于升华首期作文专集)学生的作文多人次获奖、发表,大量的阅读,当然功不可没。
三、古诗文诵读 背诵浸润
2001年秋季新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推荐了120篇古诗文。我们就占用每节课的课前2分钟,按学号轮流简介或诵读一首古诗,每周布置背诵一首古诗,每一个假期布置诵读任务,开学后,搞一次名句填空比赛。我们曾模仿人教版第三册书中所附的语文实践活动——《诗海遨游
意兴盎然》搞了一次活动。先布置复习,接着,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题目,然后是热烈的竞赛,是赛后以百倍热情再投入。日积月累,同学们自然会逐渐感受到古文学的巨大魅力。况且,“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学生必将出口成章,妙笔生花。
四、推荐书目 趣味引路
语文教材篇4
一、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预习前给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说明方法的指导,在《新课标》中仍没有摈弃。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听到的都是汉语,看到的都是汉字。孩子一出生就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加之,小学生学习语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自觉拓展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指导,扫清生字词障碍,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课堂中给时间。《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所以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的沟通。只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圈划,读中品美,读中创造,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3.总结时给机会。善于总结,才会有提高。学生的总结,既是前一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综合,又是下一个学习过程的起跑点。当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对话达到颠峰时,一些生成性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洋溢万分,教师给了机会,让学生自主总结,在情感声得以升华,在学法上得以概括,与读本对话将会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自主学习才有保证。
二、变单一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1、告诉学生合作交流去学什么。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合作交流的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之前,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出作教学预设,哪个阶段要解决哪些问题,选择哪种最佳呈现方式,让学生明确这阶段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2、告诉学生合作交流怎样做。首先要明确小组角色、分工,做到全面参与,然后告诉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交流意见,让个体在小组中动起来,最后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探索实践能力。
1、探究自己的疑问。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问题,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让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得到充分尊重,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语文教材篇5
关键词 语文教材 编写改革 语文本质 工具理性。
一部优秀的语文教材是保证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素质培养与传承的基本载体。从对历史和对中华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角度考察,语文教材编写的改革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当下语文教材编写的改革与创新呢? 本文就目前语文教材编写进行一些理性思考。
一、语文教材的编写需当作国家和民族最伟大的“公共利益”。
自从***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各个有条件和能力的地方可以自行编写语文教材以来,中国语文教材顿时百花齐放,涌现出了数十种版本的语文新教材。经过大规模的实验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批评之声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是越来越激烈,甚至部分教材遭受到了社会的严厉批评和诟病。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争议,成了学界及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众多对语文教材的质询声中,对某些编者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语文教学的规律,各自为***,不顾及各学段教材基本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的做法,也进行了尖锐批评。众所周知,母语教育是关系到民族未来及民族个性培育的重大事业,是我们最崇高的“公共利益”。这要求参与教材编写的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崇高的道德感、责任感与对民族语文教育的神圣感。
与此相反,随着语文版本增多,经济利益、学术纷争日趋激烈,少数编者忘却了民族及国家的利益,忘却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而难以真正从一个学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高、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虽同处一个城市却是各自编写一套。王教授领衔编“高中”,而陶教授领衔编“初中”,两套人马基本没有语文教材编写的学术性往来与会议研讨,却把本地区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连贯性生硬截断。这样的教材编写,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在一定程度制造了语文教材编写的混乱。
叶圣陶、夏丏尊作为语文教材编写的“大师”,其品格风范值得语文专家们反思。虽然历史发展了,时代语境不同了,编写的教材内容有所改革,但是他们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民族及后代高度的责任感永远值得学习和敬仰。在语文教材的编写历程中,坚持这种崇高的语文道德精神,将是我们前行的不懈动力。这也正是当前我们重新翻读《文心》、《国文百八课》等经典时,仍然一往情深的原因所在。
二、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坚持语文本质特征及语文理性精神。
语文是什么? 语文的本质就是对母语的语言文字及文化的学习与继承。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任何文科教材,虽然有人文性,但语文的工具性是其一切特点中最首要的特征。对字、词、语法、语言现象、语言写作的学习,是语文基本功的表现。坚持语文的工具性,就是坚持语文的理性精神。这种工具性是科学、逻辑、***和思考的,而不是道德、玄学和精神的。长期以来,一些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总是以道德家、文学家、启蒙家与精神导师自居,所编教材中占据语文教材内容核心地位的是“人文主义”的精神说教与感化,而缺少一种质朴、本真、语文自身的工具主义精神。他们把语文自身的工具性诬蔑为“庸俗的技术主义”,而打着“人文精神”与“生命意义”、“个性主义”的口号,倡导语文教学的“娱乐主义”、“表演主义”的教学方式,让语文教材的编写越来越远离语文,而越来越靠近谁也无法说清楚的“生命”哲学和“人文”精神。
现在,一些编者还普遍强调语文教材的审美性教育,事实上如果把基础教育的汉语课程转换成以欣赏和审美为最主要特征的文学教材,则偏离了语文自身的轨迹。语文教材变成了历史学、地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治学课程的补充教材,则是离开了语文教材的本质。语文课不是一般道德的语言理论课、知识课,而是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实践课,是教师以语言理论去指导学生言语实践的应用课。语文作为社会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必须进行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
遗憾的是,语文课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显得越来越浮躁,语文的工具性、知识性都没达到理想的语文教学目的。据报道,南方某省高考语文题卷中,有一段“根据阅读材料写一段话”的 12 分试题。几年考下来,学生成绩很不理想①。由此看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普遍下降已成了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各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使用虽各不相同,但都毫无例外地将教学目标设定在课文所体现的“人文性”上,教学中作者思想的哲理性强调有余,关注词语的表现力明显不足。这是语文教材编写及语文教学对语文本身的偏离,是一种以表象的人文关怀思想代替真正的语文理性运用。为此,必须强调在语文教材编写时,一定注重语文的工具理性本质。
三、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学习借鉴国外语文的编写经验与方法。
虽然不同的母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语文教育特色与个性,但是语文( 母语的语言文字教学) ,在对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思维规律及把握语文的技巧方法上,有很多是相通的。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多年来太注重功利化主义的教化作用。虽然现在打破了“人教版”一统天下的格局,但语文思维却依然是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中国特色”的语文驯化思想的灌输,语文课程变成了其他课程的延展课程。中国语文教材编写在编写思维及编写原则上,应该学习美国的编写经验,摒弃肤浅的虚伪说教,强调词汇、阅读、作文、文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强调阅读与语言训练的紧密结合; 注重培养直觉、注重观察能力、注重积极的思考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注重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思考。只有将语文教学内涵与个性化结合,那么,中国语文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回归到“语文”教学本身。譬如,美国的作文教学改革与国内写作教学普遍重视写作技巧训练不同的是,十分强调作文思维训练,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美国的教师们认为,“批判性思维”不是专指给人挑毛病、提出批评,也不是同意或不同意的简单线性思维,而是***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的价值追求。要求学生在掌握充分论据的基础上去分析、判断和推理,使得出的结论或作出的判断尽量客观公正。②西方语文教材编写非常注重语文对逻辑思维的训练,强调语文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清晰的表达能力。逻辑是判断的起点,是一种高级的认知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分析、归纳的保证。在语文教材编写中,通过对语言逻辑及语义的分析概括,把握语词的构成及变化规律,提升学生对逻辑能力的把握运用。在西方及美国的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哪一个年级,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类、历史、宇宙、生物等多种知识性的阅读文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各种知识的满足渴求,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科学判断的逻辑能力。我国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曾经选编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石拱桥》、气象学家竺可桢的《向沙漠进***》、数学家华罗庚的《统筹方法》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范文名篇,对于学生理性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改革与创新理论以指导实践。
目前的各种语文教材“经验型”居多,难有大的质量上的飞跃,主要原因是语文观念守旧,缺乏创新,缺乏借鉴和指导,决定教材编写质量的是“教学理论”而非“课程标准”。
教学理论影响和决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影响和决定教材编写。教学理论的发展创新在前,课程标准研制和教材编写在后。在语文教材及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在百年语文教学的理论建构中,无论是启发式教学、自主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关键是中国语文教学在多大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及文学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一生的语言应用有多大的积极作用。我们时常提出“教材创新”和“教学创新”,到底应该以什么理论作为指导来进行创新? 本文认为,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及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在理论上进行多个方面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前的现代语文教学,基本上比较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思维的相互融合,注重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今天香港、台湾及新加坡华人区域,他们的华文语文教学思维,依然沿袭着新中国成立前的语文教材编写经验。虽然课外的部分内容有所改变,但有些课文进入语文教材几十年一直没变,无论古文诗词还是现代文等,都是民族语文千锤百炼的经典范文。他们对语文的经典性、语言性、人文性及实用性的思考与利用,都值得大陆语文教学界借鉴、思考。大陆语文教材被指责不适合现代语文教育的课文较多,并不是指传统人文经典与古代语文的内容较多,恰恰是一些庸俗的社会学与***治学的文章较多,不仅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无益,还教会学生虚伪与说谎。
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必须走出庸俗的道德及社会工具论的怪圈。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学基本上滑向一种***治工具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治说教,语言文字本身反而成了***治教育的附属品。以制度性及***治意识形态来对语文教材进行编写,完全忽视语文的个性教育。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但语文教材庸俗的道德、***治视角依然束缚着语文的价值作用,束缚着语文的人文意义。从小学到高中,与***治、道德及虚假的“伪崇高”、“伪经典”相关的文章,至今仍有数十篇。大陆中文系的教授、学者们曾写文章猛烈抨击这些充满现代虚伪道德说教的文章。③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必须接受现代语言学的洗礼。改革开放后,教育理论成果层出不穷,打破了苏联语文模式论,特别是西方现代教育价值理论得到借鉴与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我国语文学界影响很大。虽然语言生成理论和功能主义语言学等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材尚没有成型,但是,现代语言新理论的确在改变着一些教材专家的思想。譬如,行为主义心理学非常注重行为对认知、感觉、记忆、联想及知识个性的影响,如果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导语文教学,则是以学生的自我行为为主,对课堂的动嘴( 朗读) 性重复要求很高,反复背诵、加深记忆和理解,教师则不需要满堂输入。有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 听、说、读、写、书) ,提高人文素养。显然,语文教学一定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 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教师由以往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④百年语文,百年探索,百年争鸣。在不断争执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研究有三次转变。第一次是以语言为视野,代表人物是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第二次是以文学为视野,代表人物是王丽、钱理群、王富仁等。第三次是以课程论为视野,代表人物是王荣生等。第三次转向,使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逐渐成为现实,语文教材将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但是,在“多样化”繁荣的虚假层面后,人们更多的是对语文教材的迷惑和对语文教学的犯难,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到底该怎么改? 有专家认为: “要解决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改善语文课堂教学,归根结底要依赖于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材编制的完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需要从‘资格型’向‘智能型’和‘智慧型’转变,用语文教育来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⑤还有专家认为: “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在观念、体制上完全可以做一些大胆尝试,比如只要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内,完全可以放开语文教材编写市场,同时将对教材的选择权交到学校、一线教师手中,让小学语文教材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⑥无论有多少种意见,多少种方案,在这个浮躁与喧哗的时代,语文教材编写需要沉淀,语文教材编写不应成为一些人发家致富的工具,而是一种民族公共利益的历史使命,需要更多的理性精神,责任精神和民族精神。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真正回归到语文的本质,以欧美发达国家民族语文教材编写为借鉴,转向一种现代、开放、民主、理性及科学的语文精神上来。
注释:
①杨连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老师的定位在哪里》,《光明日报》,2010 年 7 月 28 日。
②王爱娣: 《从〈项链〉的教学看美国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现代语文》,2005 年第 9 期。
③黄秋月: 《对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批判的回应》,《上海教育科研》,2011 年第 4 期。
语文教材篇6
关键词:语文教材;发展;特点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
远在奴隶社会,语文教育就已经开始萌芽。但是由于语文教育的外延过于宽泛,所以它一直与经、史、哲等学科教育混在一起发展,没有从开始就单独成为一门***的学科教育。学校在进行语文授教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四书、五经、六艺出发的。所以,如果想从中选出语文教育教材的主体内容,那经学教材、文选教材、蒙学教材必是备选的内容了。
经学教材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经典。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逐渐形成了它一统天下的地位。后来的许多语文教育者都以此作为教学的工具。由于“四书”“五经”在经学中的独特地位,学校教育对它们广泛推崇。这也使得它们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由此也奠定了它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地位。
蒙学教材服务于儿童教育,多以启蒙儿童学习天性为主,充满了趣味性。代表作品《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三字经》内容相当通俗,全用三言,适合儿童朗读背诵。它挑选儿童熟知的小故事,运用优美、简练的语言,灵活多变的句子,将世界万物与人生哲理浅显易懂地讲给儿童听,是儿童开蒙的最佳读物。《百家姓》是与《三字经》齐名的启蒙读物,全书四言。《百家姓》成书于北宋时期,虽然只是一种介绍人名姓氏的书,但作者运用朗朗上口的节奏,将无实际联系的内容串联了起来,使儿童既习得了生字又学得了生活内容,是一部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千字文》是在《百家姓》基础上又进一层识字的课本。它不仅启蒙儿童生活常识而且近一步让儿童认识广袤的自然界,了解自然规律,开阔学习眼界。这三本蒙学教材各有优势却又相互补充,无论是从字数还是内容上,都能随着儿童年龄和心志的增长而循序渐进。三本书合起来,总字数就达到2700字之多,作为8-10岁的儿童启蒙教材,三本书各有特色,又形成互补,无论在语言上、文字上,还是内容上,都可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
文选教材是我国语文教材中一个独特的标志存在。《文选》也叫做《昭明文选》,是以萧统的谥号做名,是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后人李善为其加注后,《昭明文选》为我国语文教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将古今有影响、有深度的文学作品选入教材中,是语文教学教材内容中最主要的部分,后来的语文教材,多延用这种形式进行排版并展开教学。
二、近现代的中学语文教材
近现代的语文教材要以1903年清***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开始,语文开始***设科。一批有代表性的语文教材出现。
以时间为序,在清朝末年,语文教材的编写开始提上日程,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力的教材是林纾的《中学国文读本》和吴曾祺的《中学堂国文教科书》。它们的特点是:按照教学的需要,把教材分册,以每个学期或每个学年为单位的编排方式,把不同的文选开型作品由今至古,由近至远编入分册内,供学生学习。这样编写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让学生先读与现实贴近的清文,再逆溯而上,最后至周秦汉魏文,颇有独到之处。
“民国时期”以谢无量编著的《国文教本评注》最有特色。这本教材不再是以时代为序的编排方式,而是加入了文字及作品深浅两个方面,方便学生学习阅读。不仅如此,作者还加入了单元这个体系来组织课文,这使课本的系统性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此外,在每个单元之后,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教材还增加了文章著作的相关知识、文章背景了解,以及后人对作品的评价,这大大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
也在思想上影响了语文教材的编写者,许多进步思想的作家与人士开始着手用新形式、新思想写作。如著名作家鲁迅,如进步作家蔡元培等。这些作家作品被收录到五四后新编的语文教材中,使教材发出了不同的时代之音。此后,各种以白话和方言混编的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并迅速占领了中学语文教材的阵地。在教材的内容上,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白话文在语文教材中的运用。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语文教材在组织形式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由单一的单元方式向多样化的组成形式发展。教材不再以文章为主,其他为辅的形式体现,而是以文体、作家、时代为不同的单元进行编排,这其中以《国文八百课》最有特色。它以文章为系统,将不同内容的单元进行组合,为语文教育教材的合理化、科学化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到1940年以后,语文教材更进一步发展,如***区的语文教材《中等国文》就是代表。在这本书中,作者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所以整本书都是以实用文体写作作为基本的内容。将能说明语文规律的知识性文章作为正式课文,把语文规律教育和作业系统方面做得更为规范、完整。总之,为应用而编,不应用而弃,一切都以实用为主是本书最突出的特色。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材有以下规律可循:
第一,语言发展规律:文言―文白混合―白话。
第二,内容上已由历史名著向更注重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发展。
第三,教材结构已由孤立的单篇文章发展到具有一定联系的单元组合。
第四,教材编写已由只重文学教育、文艺欣赏发展兼顾文学性与实用性。
第五,教材系统已由单一的范文单元向知识、作业和助读单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语文教材篇7
关键词: 中职 语文 教材 改革
一、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及成因
长期以来,中职语文课一直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它作为基础学科的必修课,在专业林立的中职课堂里一直被轻视,显得无足轻重;另一方面,中职教育作为相当于高中阶段的专业教育的一部分,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对以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又具有重要作用,不可或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教师难教又必须教,学生厌学又必须学的怪圈。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对象发生了变化。
由于社会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高学历文凭成了就业时的“敲门砖”。大学不断扩招,很多学生选择了读高中升大学的道路,致使中职学校不得不降低门槛,甚至完全失去选择余地,导致了中职生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差异性越来越大,语文基础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些未经选择招来的学生,多数语文基础薄弱、语言能力不强、写作水平不高、缺乏一定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甚至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智力或心理障碍等问题。
(二)教材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高教版语文教材(倪文锦主编)虽然分为提高版、基础版,并采用模块化教学,但仍是教材、教法不分专业,采取“一刀切”;选文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作品,知识陈旧,面孔严肃,不能紧跟时代变化;序列安排不完善、选文系统不严密,如基础版第一册(修订版)所选课文《创造宣言》、《安塞腰鼓》、《关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册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都是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知识内容重复,缺乏新鲜感,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导致学生不愿学、不会学、不能学的现象。
(三)中职语文教师的前途得不到保障,教学素质得不到提高。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为了突出职教特色,增加了实际操作和技能课程的学习时间,不断压缩语文课的课时(很多学校只开一个学年),导致中职一些语文教师无课可上,前途堪忧,不得不出现跳槽或转行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考试、升学的压力,教学评价机制单一,教好教坏一个样,同行之间缺乏竞争,又少有观摩、进修的机会等,造成了中职语文教师积极性不高、不思进取、不进则退的局面。这样发展下去,势必导致中职语文教学每况愈下。
(四)家长和学生的“语文无用论”。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技术工人的需求量激增。国家号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社会对中职生和技工学生的就业前景和薪酬待遇也做了积极的报道,甚至还出现了中职生比本科生更易就业的宣传。这些宣传无不透露着拥有“一技之长”便能找到好工作的信息。语文课由于学科的特点,教学效果很难得到立竿见影的提升,所以,家长、学生的“语文无用论”便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了。
二、中职语文教材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决定了中职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所以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评价不高。这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对中职生的评价和选择。为了改变这个现状,中职学校必须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对现行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加以调整,开发出适应不同专业特色的语文教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挥“语文教材要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负责”的作用。语文学科和语文教材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更加注意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精神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本,教本,教学所本,教材是教学的依托与凭借,倘若改革教育,势必抓住教材改革作为契机和突破口”。中职语文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正是中职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语文课程是一门主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它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学会人际交往、提高人文素质、完善职业素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而语文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呈现:它既是教师组织教学、传道授业的凭借和依据,又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范本和示例。教材改革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意义非同小可。从教学论方面看,教材不仅要解决教什么,还关系到怎样教。好的语文教材不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全面素质为基础”的教育理念,体现新思想,提供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教师,为他们提出新的理念和更高要求,提供发展机遇和拓展空间,使他们在教材使用和教学活动中锻炼成长。所以,中职语文教材的改革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
三、中职语文教材改革的原则
中职语文教材除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出职教等特点之外,还要做到:
(一)突出专业特点,注重未来岗位的职业要求。
中职语文教材的接受对象是初中毕业生,他们现在的学习主要是为了今后的就业,毕业后将赴一线直接从事技术、生产、服务和管理等工作,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满足未来岗位的职业要求。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注重未来岗位的职业要求,让学生的语文所学能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得心应手。为此,语文教材改革必须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课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以高教版语文教材的模式为例,如果在选文时能突出学生的专业,就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愉快、扎实地学习。如在模具专业的语文教材中,可以适当精选一些有关模具设计与制作、或与本行业成功人士有关的文章,既让学生学会分析赏鉴课文,又深一层地理解了专业知识及从事本专业必备的素质,学生何乐而不为呢!总之,“课文只是个例子”,有意识地将这些例子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让它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就业和前途,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感到语文的魅力,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
(二)体现“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博伊曾呼吁:“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所以,在突出专业特点的前提下,语文教材也要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精神,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处处体现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文关怀,这就是“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念在当今语文教育中的真实体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要重视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真实需要,建构适合他们的主体式教材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学***验获得的过程体验,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学习机会,从而变“教本”为“学本”,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创造条件,形成有利学生成长发展的语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文素质结构。
(三)选文应遵循时代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初级技术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必须能胜任生产第一线的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在学校即应完成相应的知识储备,形成相应的职业技能。因此,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要分别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以后的工作需要,将各类选文的比例关系和顺序处理好,既让学生进一步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并给以推陈出新,又要适应时代、贴近生活、拓宽视野、讲求实用。精选一些反映人生与价值、社会与现代、体现实用性的文质兼美、增知益智的文章,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让学生借助这些“例子”来了解行业、专业信息,学会与人交流沟通相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应用文写作方面,仍以高教版(基础版)语文为例,我认为把《计划总结》、《报告合同》与《广告》、《通报》、《说明书》、《摘要》的安排顺序调换一下,会更符合学生的需要。因为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已缩减为一个学年,学生毕业后一般又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写计划、总结、报告与合同的机会应该比写广告、通报、说明书、摘要的机会多一些。
(四)考察学生的基础,分层设置课程的难度。
中职学校专业繁多,学生的语文基础又参差不齐,所以应该考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置课程的难度。一般来说,文秘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不乏有继续深造的愿望和计划。教材编写要注意与高职内容接轨,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个性才能,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使其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为提高层次。商务英语、财会、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一般,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教材编写要立足基础,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并能模拟撰写简单的求职信、记录、计划、报告等常用文体,为中等层次。机电、汽修、数控、模具等专业中男生占绝大多数,语文基础较差,多数对语文不感兴趣,来中职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一技之长,毕业后马上就业,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上应降低难度,要求其掌握与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语言技能,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口语会话和自我介绍,会撰写简单的常用文体,适应一般企业需求,甚至还要做一些基础文化(字词句篇)的补习工作,为基础层次。考察学生的不同层次,并且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编选教材,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语文水平上有所提高,各有所得、各尽其才。
总之,语文教材改革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语文教材改革成了当务之急。各中职学校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语文教学内容,开发语文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适应自身需要的语文校本教材,逐步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尴尬现状,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语文》基础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许琴.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3]孟光雪.大胆改革重建中职语文课程新体系.
语文教材篇8
一.旅游专业《导游语文》教材改进是专业特色、客观现实的需要
***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第四条“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我国各地旅游专业《导游语文》之类教材的现状是:未能较好突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尤其是没有合理地兼顾导游资格证考试的相关要求。笔者对全国各地导游资格证考试课程之一的《导游语文》之类教材进行了抽样分析,选取了某司组织编写的中级导游员系列丛书之《汉语言文学知识》、《导游知识专题》教材,某省旅游局近10年来组织编写的导游考试推荐教材中的三套不同版本的《汉语言文学》教材,进行了研究,发现既有可取的地方,亦有不少欠缺,很有必要进行改进。
(一)现有旅游专业《导游语文》之类教材,有的存在严重的知识错误和印刷错误。笔者对某省旅游局组织编写的《导游语文》进行过精读,发现其中知识错误和印刷错误高达十几处。例如:汉字规范标准中的汉字排序法本只有音序法和形序法两种,而教材写成音序法、形序法、部首法、笔画法、号码法;“句式类型”中的“整句和散句”等是属于修辞范畴的却编入语法章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中的“沉舟”、“病树”本是刘禹锡的自喻,其中不乏悲愤和牢骚,教材却写成是“对新陈代谢客观规律的清醒的认识”;赋和骈体文本是不同的文体,对联一节中却出现了小标题为“对联和赋的骈体文”的奇怪说法;刘义庆的小说《幽明录》写成了《幽名录》;石玉昆的《三侠五义》本是光绪年间的作品,却写成了道光至咸丰年间的狭邪小说和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写成了《啼笑姻缘》;孔捷生变成了孙捷生;说屈原创作了《九歌》、《天问》、《楚辞》等篇,则是把作品集《楚辞》与其中的篇目《九歌》、《天问》等并列了;将欧阳予倩写成欧阳与倩;元曲四大家关、马、白、王写成王、马、白、郑;列举对联“对开”现象时,把“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写成“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殊不知,对联上联的末字应为仄声,下联的末字应是平声;引用南朝江淹《别赋》中的片段时,把“剑客惭恩”写成“剑客渐思”,把“离邦去里”写成“离邦去时”等。总之,或为印刷错误,或为知识错误,若不加以改正,不但带来麻烦,而且会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二)现有旅游专业的《导游语文》之类教材,有些章节存在内容过于芜杂的现象。例如:某省导游考试推荐教材三套不同版本的《汉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学”一章,简直就是一部系统的中国文学史的压缩版。中专、大专层次的旅游专业的学生考初级上岗证,是否有必要学到这么深广?另外,该章介绍作家作品,基本上是只提作品中的人物名字和作家名字,而极少涉及作品内容,根本没有具体的感性材料。又如某省导游考试推荐教材中的第三套《导游语文》教材的地方文学史部分,更是囊括了文学之外的***治、思想、哲学等内容,远离了旅游职业岗位要求。
(三)现有旅游专业的《导游语文》之类教材,有的内容与同属考证的《导游基础》、《导游实务》、《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教材存在大量重复。例如:某司组织编写的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系列教材之一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教材的第二章普通话知识就与《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教材内容重复。同属中级导游员系列丛书之《汉语言文学知识》、《导游知识专题》教材中都有“汉字形体演变”内容。同一个专业的教材内容出现程度不同的重复,不但没有意义,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四)现有旅游专业的《导游语文》之类教材没有合理地兼顾导游资格证考试的相关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现行《导游语文》之类教材没有配套的实训内容。
二.旅游专业《导游语文》教材改进建议
根据***2006年16号文件提出的“加强教材建设,重点建设好3000种左右国家规划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的指示精神,笔者认为编写《导游语文》之类教材应该以职业岗位为导向选取内容。
(一)教材内容要突出紧扣本专业职业岗位要求。若在全国各地《导游语文》之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话,笔者认为如下内容必须加以补充或充实:
1、教材中的汉语言基础中不能缺少汉字与旅游的关系、汉字在导游中的应用、汉字的演变和造字方法、繁体字的识辨等内容。因为,旅游景点的诗词对联一般都是用繁体字书写,导游人员不能在繁体字面前成为“文盲”,要加大力度对对甲、金、篆、隶、草等不同字体的阅读训练,不要求他们认识其中的字,但要求他们每看到一种字体时能够从笔划、结体等不同特征方面入手做出结论:这是什么字体。因为游客中有些是颇有书法功底的。词汇部分,所选成语内容最好与旅游景点或旅游文学作品有关。例如:成语“水落石出”出自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2、中国文学史及各地方文学史部分,宜从旅游的角度去遴选不同时期与旅游景点有关的优秀作家作品。不同省份的教材,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核心是突出本土旅游资源的特色。如湖南,就应以岳阳(岳阳楼)、长沙(贾谊、杜甫、刘长卿、辛弃疾)、桃花源、南岳、洪江(王昌龄),永州(柳宗元),娄底(曾国藩、陈天华、成仿吾、谢冰莹)等景区为重点。
3、诗词对联知识部分应介绍点古入声字知识。介绍对古入声字的辨别方法,使学生能读准古诗词及对联的平仄。入选教材的对联应以名作为主,对旅游影响一般的对联则可淘汰;应以雅俗共赏的为主,用典过多和过于生僻的则可淘汰。同时,可考虑多选长联,以供学生断句训练之用。
4、导游语言表达部分宜编入写作指导的相关内容,能学以致用。导游职业离不开景物,也离不开应用文,导游书面语言表达宜编入旅游行业常用的应用文、写景状物、游记、材料作文等的写作指导及相应的范例。此外,修辞、口才技巧、导游语言技巧等亦不能忽略。这些对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表达能力是有实质性帮助的。
5、考虑入选较多的人文底蕴浓厚的山水名胜诗文篇目。“江山也要伟人扶”,有些景点的价值,全在于那里孕育或生活过一些名人。这些名人的代表作,如受教材篇幅的限制,可以考虑在附录里提供作品题目或相关***,也可以选编成专集,供学生课外阅读,以拓展其知识面,提升其导游人员素质。同时,这种课外读物也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满足部分水平较高的学生有志提高个人素质的需求,以利造就不同层次的导游人才。
(二)设计配套的实训教材。职业技能是靠练出来的。旅游专业《导游语文》实训教材的设计既要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又要合理地兼顾导游资格证考试的相关要求。编写原则可考虑:
1、基础实训内容与教材各章内容的水平要保持一致,提升内容则应具有综合性。
2、自测方面的实训应具有典型性,与考证接轨的实训则应具有题型的仿真性。
3、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实训应具有开放性。例如: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任务中的“汉字字形的规范”。实训中宜编排学生课余外出观察店铺招牌,记下不规范的汉字并加以改正。针对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口试要求,实训中宜提示学生平时留意电视百家讲坛和风景名胜解说词。
(三)避免重复的内容。
1、旅游专业《导游语文》之类教材内容既要要避免本身前后重复又要避免与同属本专业其他考证课程的重复。
2、“山水名胜诗文选”篇目要避免与小学、初、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诗文篇目过多的重复。
(四)内容编写要严谨。
1、教材是学习、考证的蓝本,绝不允许出现知识错误。
2、教材内容中涉及到学生不熟悉的术语,应做必要的注释。例如:旧体字的概念。
3、对读音特殊学生又少见的汉字,应注音。例如:古人爱在自己的大门上挂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神荼、郁垒”,应加注汉语拼音“shēnshū,yùlù”。
4、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应对教材所选作品的有关格律知识加以相应提示。例如:李东阳《游岳麓寺》“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其中的“看”应补注汉语拼音“kān”,因为律诗偶数句的末字应为平声。
参考文献:
[1]羊春秋《散曲通论》[M] p231-232.湖南,岳麓书社出版,1992,12(第一版).
[2]汤国恩等《中国文学史》[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2005,06.
[3]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主编《导游知识专题》[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08.
[4]屈中正主编《导游语文》[M]. 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09.
语文教材篇9
关键词:教材插***;强化运用;策略思考
综观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插***可以说是篇篇都有安排,插***因为直观形象深受小学生的青睐。运用插***资源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对阅读文本来说有一定的辅助解释作用,插***可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学生借助插***也可深入地了解文本内涵,增强德育和美育。现拙于笔端的是笔者平时插***运用的思考,恳请方家指正。
一、语文教材插***运用强化需学生以慧眼去读懂
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内容丰富且覆盖面广。从形式上看,有单幅也有多幅;从内容上看,有绘画也有照片,绘画插***有国画有油画有工笔有写意;从具体来源看,有专门为教材而作的,也有从公开发表的绘画作品中选用的。插***风格各异,对小学生而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从语文教学实际去看,大都比较简单。虽然我们让小学生阅读插***,但往往都是让学生去一扫而过,或者就是教师指着那些画面,围绕教材文本所需,给学生进行有目的地阐释。学生虽然也对插***产生一定意义上的感触,但感悟不是那么自主和明显。对此,我们应当思考,插***的安排,可以说凝聚着编者的汗水与智慧,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做出的抉择虽然与教学需求是相融的,但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其作用何在?因此,作为语文教材插***运用的强化,我们应当让学生以慧眼去读懂画面。譬如,教学《船长》一文,其中有船长随着船只沉入大海的插***,教学时,就让学生在适宜的时候阅读画面,让学生紧紧抓住此时此刻船长的面部神情,以自己的一双慧眼去阅读。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眼力和脑力有效而且是比较高度的结合,产生比较理想的思维。学生们不仅看到船长的神情,且而看到了船长那高度而又强烈的责任心。
二、语文教材插***运用强化需学生以个性去识别
我们应当肯定,入选文本中的插***,透露着一些信息,蕴含着一些情感。其中的信息也好,情感也好,对小学生而言站的角度不一样,产生的感悟应当是有异的。作为阅读教学对于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感悟,应当力求做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哈姆雷特从哪儿得来?需要从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得来。借鉴阅读感悟经验,小学生对课文插***的运用,十分需要学生做出个性化的识别与感悟。结合课文插***的应用实际,似乎人们总是围绕着教材文本,也总是围绕教师的意识,极力把学生引到非个性化识别的轨迹上来。因此,语文教材插***的应用上众口一词,很少体现出学生充满个性化的识别性表达。应当说课文插***运用,是不可能形成学生比较理想的语文素养的。由此可知语文教材插***运用强化需学生以个性去识别,完全有必要。让学生以个性去识别课文插***,作为老师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不要以自己对插***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识别,应当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在识别上的个性见解,或者就是独特见解,也许就是曲解。在个性化识别插***中,坚持让学生在获取共同见解上表达自己的不同,促进学生的个性识别兴趣、欲望的形成,在识***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语文教材插***运用强化需学生以辨微去促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一般说来不仅仅是一幅,有两幅,也有三幅的。尤其是那些叙事性比较强的作品,有比较多的插***。人物形象丰满的叙事性作品,不仅有人物的肖像,还有人物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细节描写上的特写镜头。这样的多幅插***相互之间是有区别的,但也有相同之处,具有极强的连贯性。作为语文教材插***的运用需要让学生去辨微,促进学生对插***内容的识别,促进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的感悟。课文插***的学生辨微,让学生去连贯起所叙事情的过程,让学生能够从插***中发现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课文插***的学生辨微,如果注意让学生去做些适当的人物肖像的辨微,学生极有可能从人物的肖像上展开思维,揣度出人物的内心、人物的精神境界。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最后的姿势》,作品中安排两幅插***,一幅是谭千秋老师的正面免冠照片,一幅是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画***。在教学时,让学生揣摩谭老师的照片,学生便从老师极为善良的面容上进行思考,得出这样的结论:谭老师是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老师,谭老师是一个深爱着自己学生的老师。由此意义上的思考和揣摩,促使学生的阅读感悟走上顺利而有效的轨迹。再比如让学生去看轮椅上的霍金,学生仔细地端详霍金的生活照,仔细研究着霍金的生活,发现霍金为科学做出那样的贡献,需要付出的是空前的,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应当看到现在的教材插***不但具有开放性,也具有活力。有了开放、活力的教材插***,我们怎么运用它们改变语文课堂,还需要我们进行多元性的研究。
作者:胡巍 单位:江苏省句容市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高本大.让学生宁静地学语文[J].小学教学研究,2010,(9).
语文教材篇10
广告专业开设的语言文学课程在教学目的和课时安排上均与中文专业有一定差异,如何从广告专业的角度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二度设计,着力体现广告专业特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教学内容上广告特色之体现 目前广告专业的语言文学课程没有专门教材,一般分享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资源。在这种教材体系的限制下,广告专业语言文学教学必须在教学内容上作出适当调整。 在调整过程中我们本着以教材既定框架为基础,结合中外广告史和广告创意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增减教材中的某些内容。 教学重点随着教学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教学重点正是体现教学特色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改革广告专业语言文学教学时,集中力量整合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以培养语感、掌握修辞技巧为核心,大刀阔斧地砍掉了现代汉语语法部分。同时,选取经典的广告口号、广告文案作为讲解修辞技巧的案例。把爱立信手机的广告语“一切尽在掌握”纳入双关的例证;举“格力空调‘非洲到南极一步之遥’”讲解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在这些案例进入现代汉语课堂后,打消了学生对于开设这门课程的疑惑,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以提高古代文献阅读能力为指针,灵活处理古代汉语语法部分的教学。以“是”为例,语言学需要说明“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义和用法,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语言环境。而广告专业在讲授这个语法点时完全不必如此大费周章,只要交代清楚“是”的常用义项为“这”即可。 通过以上语言文学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我们就能够在缺乏专业教材的条件下,较好地解决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方法上广告特色之体现 突出广告专业特色,除了从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方面着手外,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势在必行。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首先,创新教学思路,变专业教育为素质教育。实际上,对于广告专业而言,广告专业的语言文学教学这些课程应该以涵养人文素为主,把文学视为认识社会人生的一个窗口。另外,“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操,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广告语言文学教学又一重要思路。 其次,强调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把文学知识转化为广告创作素材和表现方法的意识。作为优秀的广告人才,必须能够把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这一点在后现代广告创作上表现尤为明显。后现代广告作品往往通过广告***像及其文案符号与古典的、现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意象互转,刻意营造超脱现实的陌生感和幻觉感。 第三,在作品分析中增加“广告”这一纬度,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广告元素。比如《水浒传》,不仅描写了梁山泊众好汉的传奇故事,还透露出那个时代大量的商品经济信息。从广告学的角度介入研究,不仅彰显了广告专业语言文学课程的特色,而且开辟了语言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第四,突出文体知识介绍,帮助学生掌握可以充当广告载体的古典诗词、楹联和剧本等体裁的写作要点。在我国广告史上,从唐朝开始,诗词广告和对联广告就源源不断。因为这些广告形式契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而且在文人的参与下,提升了广告文化的品位。因此,语言文学教学应该把这些文体作为重头戏,培养学生的广告文案写作能力。 三、广告特色得以体现的理论基础 广告专业是一个交叉性的边缘专业,对理论训练和知识多样性整合有较高要求。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沟通学科间的研究纽带,既是对现代教育者开阔的学术视野的要求,又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广告是一个新兴的边缘交叉专业,其专业性质是语言文学课程广告专业特色得以体现的基础之一。 首先,尽管广告专业以广告策划、营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但是,现代广告大多超出简单的商品叫卖行为,往往借助艺术包装,以审美遮蔽功利。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广告效果,广告创作者必须研究受众审美心理,遵循艺术创作原则和方法。 其次,广告专业与文学在研究人类心理,认识人性上有其共同的追求。广告学发源于心理学和营销学,随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又分化产生了***的广告心理学。尽管不同的心理其活动机制存在差异,但人性是永恒的。只有在了解人性、认识人性基础上制定的营销策略才有成功的保证。 最后,广告专业与文学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上殊途同归。一个合格的广告从业人员,不仅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语言文学课程广告专业特色之体现,是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主要在于教学对象的千差万别。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受众。我们在设计广告专业的语言文学教学时,应该从广告专业学生的视角出发,突出学以致用的特点,突出广告专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