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篇1
职教兴业风雨不改教育报国大爱无疆——记山东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魏荣庆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专访青岛市职业教育研究室主任刘振海
2011年济南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纪实
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努力打造职教品牌
重视技能大赛推动职校教学改革
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综述
以服务企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研究
教育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刍议
绥远平民教育对内蒙古农村教育发展的启示
教育评估不可忽略成本指标
让创业教育绽放奇葩
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支撑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职辅导员绩效考核
浅析法治视野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搞好技能大赛的几点思考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之我见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思考
刍议高校***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功能拓展与优质服务
新形势下中职***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探析
齐涛厅长调研职业教育工作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根本性变化
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综述
在尽责中求满足在奉献中求幸福——记寿光工贸职业中专校长、书记李振奎
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研究综述
尼采基于生活的历史教育观及其启示
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打造特色的农村职业学校
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院校聘任制改革创新——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高校***书馆工作杂谈
脚踏实地成就美好人生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综合高中的发展对策
论民办教育教学质量文化建设
塑造中职学校文化之魂
习惯养成与学校文化建设
新产业背景下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改革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水平——以淄博职业学院为例
基于多元整合视角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问题、原则和对策——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胶南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突破潍坊带动“黄蓝”实现山东职业教育新跨越——评省部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工作调度会上的讲话
关于印发《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分级标准(试行)》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大力推进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
以《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为抓手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求实夯根基创新谋发展——记胶南市职教中心主任、胶南市职业中专校长石兆胜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长远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心理学启示
中职经费投入要调动社会投入的积极性
论成人教育传播的根本动力
工学结合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能力评估研究
成人学习理论:大学生安全教育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从通专结合教育理念看现代企业大学
新任教师面临的困境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现代教育篇2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多年来,教育技术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及教学组织待方面,显示了强大的和独到的作用。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编制和运用教学媒体,并进行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部长***曾强调:“……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也就是运用教育技术对教育内容、方法体系进行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到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并强调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应该说,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多样化个性的素质教育的方法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垢有效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可以超越时空和宏观、微观的限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把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事物的固有属性,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生经验和思维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教育技术中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等手段的运用,动静结合的教学内容和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系统性的优势,使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犹如身临其境,感染力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中,不断地从感性向理性过渡,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和素质形成的智力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个别化教学,可以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掌握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呈现次数,可以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使得教学活动更能突出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全面笥、发展性、全体性、开放性、基础性等特点,真正实现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促进对学生的智慧潜能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现代意识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和宗旨,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薄弱学校的历史由来及与素质教育总体要求的差距
薄弱学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当时***府实行倾斜***策,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是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教育效益,这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迅速发展、需要全民族素质提高的今天,这种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和存在,便导致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东北学校的问题日渐暴露出来。更何况,一些地方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在一些原来办学条件好的中小学校总能得到“特殊关照”,而那些原本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的学校则始终处于“饥饿”状态。长此以往,就使得基础条件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基础条件差的学校越来越薄弱。同时,虽然我国教育界一直呼呈要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并要求中小学必须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事实上,现行的大多数中小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搞“应试教育”、“精英教育”那一套,视高分学生为人才,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依据。在这各具才观和教育凤的影响下,必然导致许多办学条件差却又长期得不到改善的中小学校,其师资的配备和每年招生计划的落实都不能如愿,学生纷纷择校离去,教师也不安心于工作,从而造成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因此可以说,薄弱学校是多种社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据统计,就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小学而言,薄弱中小学约占学校总数的15~20%。如果加止广大乡镇和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所占比例可能更大。薄弱学校的现状与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社会角度看,薄弱学校的社会声誉不佳,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也引起学生及其家长的很大不满和社会的强烈反应,干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并导致了大中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和高收费的现象愈演愈烈。从教育本身看,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使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教育质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全民性、平等性、强制性原则。从学校内部看,薄弱学校的生源较差、办学经费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学校工作运转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所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精神压力较大,学生在学习上则被动应付,学习目的不明确。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学校的发展,不利于少年儿童的素质培养和健康成长,又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人们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必须加大薄弱学校的建设和改革力度,这既是贯彻义务教育法的要求,是教育公理原则的体现,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
三、根据薄弱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构想
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10月29日颁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根据《教育法》提出的要求,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逐步达到规范化,是***府依据法律规定应承担的责任。……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要争取在几年内使薄弱学校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在薄弱学校的建设与转变过程中,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力量。一是***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给予财力、师资、物力及办学***策上的支持。二是学校自身团结奋斗、自力更生、不懈努力。其中***府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加强薄弱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力量,帮助改善办学条件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办好薄弱学校的前提条件。但办好薄弱学校从根本上讲必须要靠学校自身的艰苦努力。学校自身的努力在转变教育观念、内部管理机制、教育教学方式和效果等方面起着实际有效的作用。没有自身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薄弱学校是很难建设好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并不差,但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的精神面貌以及办学质量都属薄弱一类。由于薄弱学校面貌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所以面对大面积的差生和学历达标程度不高的师资队伍,薄弱学校应采取什么样的方略入手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端正办学思想,改变经验型的教育教学方式,彻底放弃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拼升学率”的传统做法,探讨一篥切合实际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转变途径。这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务真求实地从多维度进行探索、实践,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具体来讲,一方面由于任何好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落脚点都在教师身上,所以要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并进行信息传播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优化组合理论、教学软件的设计、编制、使用、选择和评价等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认识和能力,以促进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条件差的可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常规电教媒体,条件好的则可结合课堂教学尝试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并根据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设计、制作或选择富有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和创新意识的软件或课件。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离不开教育媒体和配套软件的支持,因此薄弱学校在改变与建设过程中,在不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下,应将添置教学媒体和软件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各薄弱学校可根据自己的经费来源情况和现有教学设备情况因“校”制宜、因“材”制宜。经费充裕、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可考虑建立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交互式教学控制系统、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环境。经费紧张、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可以以投影仪、幻灯机、录像机、电视机、银幕等常规电教媒体进入教室、进入课堂为目标,并可购置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科书相配套使用的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带、VCD和多媒体渔船等教学软件。但各薄弱学校一定要在充分发挥原有教学设备作用的基础上,考虑更新或添置急需的教学媒体。不能谋求一步到位或站在较高起点上(这一点对绝大多数薄弱学校来说目前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使原有常规教学媒体闲置或弃之不用。更不能把多渠道筹措经费所购置的先进教学媒体仅仅作为学校硬件建设的一个条件,而忽视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真正作用的发挥。
另外,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参与在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实验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并建立奖励机制,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总之,只有把教育技术真正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之中,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现代化的使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和未来知识密集型劳动者,此时,教育技术也才能真正体现它的素质教育功能和自身价值。
摘要薄弱学校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薄弱学校改造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教育技术;薄弱学校;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思想;多媒体;网络
中***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214-01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必须实现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现代教育理念
(一)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使人们深入地看到了教学中许多被忽视的价值和功能。最早对“生活世界”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的是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E.Husserl)。他提出现象学研究要“回归生活世界”。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1.呈现现实生活的教学。教学要回归生活必须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心理世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丰富场景,使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使教学充满趣味,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验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2.体验性教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强调体验、实践的重要。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获得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获得。
3.利用生活世界中的教育资源。固守于书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知识不仅仅源于老师,源于教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因特网、电子***书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抹杀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重要了。因为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疑,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
(三)教学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过程,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情景性,实际教学的情景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教师必须灵活地运用教育理论以解决个性化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高自己的基础能力、职业能力、自我完善能力;与时俱进的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一)现代媒体
1.现代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包括:光学投影教学媒体,包括有幻灯机和幻灯片、投影器和投影片、电影机和电影片等;电声教学媒体包括有电唱机、扩音机、收音机、语言实验室以及唱片、mp3等;电视教学媒体有电视机、录放橡机、影碟机、录像带、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和微格教学训练系统等;计算机教学媒体包括计算机、计算机课件、计算机网络教电、计算机校园网等;数字媒体由计算机和网络、DVD、数字摄录机、数字投影仪等。
2.教学媒体的选择。面对众多的教学媒体,是不是教师都要采纳那,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教授对象的特点、以及教学媒体的特点综合的考虑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学习情境上,首先学习环境的选择,即为特定的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学习环境。如适合于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的多媒体综合教室,适合于协作学习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适合于个别化学习的电子阅览室,可实现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的学校闭路电视系统等等;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文字、***形、视频、音频等各种形态的信息资源。既包括通过互联网和局域网,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得到的信息资源,也包括通过其他媒体得到的信息资源。
(二)常用的现代技术手段
1.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要求,用文本、***形/***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与超文本结构去展现教学内容,并从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记录、存储与运行的一种教学软件。随着科技的进步,在高校的课堂上采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多媒体课件教学。老师在讲课时,想把所要传授的知识清楚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讲课时,老师写的、讲的往往都只是单一的文字表现。一旦用多媒体将文本制作成为课件,不但能方便老师讲解,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老师所要表达的内容。
2.互联网网络资源的利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其利用的快速发展,因特网也得到日益广泛的普及与扩张。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它为人们检索资料提供了广泛的平台。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划分为类: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网上数据库、虚拟***书馆、百科全书、教育网站、虚拟软件库和新闻组(如BBS)等。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和网络手段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活跃在高校教学的各个方面,为高校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充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教师在这样的气息的感染下要不断的采用新技术,与时俱进、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开展教学活动。
现代教育篇4
英文名称: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办单位: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1610
国内刊号:43-1358/G4
邮发代号:42-17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现代教育篇5
从古至今,道德在***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中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甚至是主导地位。在我国,几千年来以儒家为代表的道德体系是依靠***治制度来维持的,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约束机制。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治环境获得了巨大进步,社会对道德的呼吁不断提高。当前我们面对的道德问题主要有:道德认同感弱化、道德评价标准混乱、道德反叛。
改革开放使人们从计划经济跨入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巨大发展,时至今日,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多元化,还有***治、文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合理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并且培养和突出自己的个性。但是,在任何一个年龄段,我国道德教育从计划经济时期继承过来的那一套过分强调集体利益,过分强调共性,而剥夺了个人发展机会,不具有主体针对性的道德及道德教育模式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得到多少改进。
以涂尔干的理论来说,在当前这个时代,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和共性的道德标准或原则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发生了冲突。旧的道德不再适合这个时代,却仍然起着作用,新的道德还处在探寻成长阶段。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原则不能相互认同,发生着斗争。这就形成了我国现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以及个体和集体之间相互的道德认同感不强。而且,随着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知识结构水平差异的扩大,道德认同的鸿沟也在拉大。
基于和道德认同感弱化同样的原因,不同群体持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他们评价行为的标准也就不同,他们的价值观也就不同。社会的利益群体如此之多,以至于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也是“多元的”。因此,按照不道德行为的来源来看,道德认同的弱化、价值观的不统一和道德标准的混乱造成了人们的不良偏好、道德冷漠、超道德、道德疏忽和道德缺点这几类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产生道德反叛,明知是不合道德的却要去做的行为。
在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道德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我们所实行的那种以***治制度为保障,过分强调服从,不注重个体思想和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发展的道德教育体制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适合社会整体的发展。现今,探索和建立新的道德教育体系成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社会话题。
二、不道德行为的来源及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
20世纪前后,先后出现了涂尔干的道德价值内化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模式、阿德勒的个体心理观、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取向、马丁·霍夫曼的异情和社会认知理论、科尔伯格普遍适用的多等级形式的道德发展的优势范式等道德教育理论。在此,针对不道德行为的来源,涂尔干的理论及基于这一理论发展和扩展的理论对我国现代社会道德教育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一)不道德行为的来源。“道德是基于道德原则的操作系统。因此,有道德的是与行为中正确操行的原则相关联,行为是与已经接受的、认为什么是正确的、善良的或正义的原则相一致的”。不道德行为正是违反了这一原则的行为。一旦认识到了不道德行为的来源,我们就能更好地区分道德和不道德行为,并且可以进一步避免不道德行为。R.D.米卢利用分类法使不道德概念化,认为不道德行为的三种来源是:不良偏好(或价值观)、缺乏对他人利益的关心、缺乏理性的自我控制。按照这三种来源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的不道德行为。
不良偏好(或价值观)是不道德行为的第一种来源,它包含了持有不道德原则或者是由于偏好导致的超出道德原则的行为两种类型。前者是持有错误的道德原则,认为其行为是道德上要求的或者是道德所允许的;后者则是行为者已经意识到他所做的是错的,但他更加喜欢某种目标的达成而放弃不做错事的原则。
超道德和道德冷漠构成了第二种不道德行为的来源——缺乏对他人利益的关心。超道德是指行为者没有关于争议行为的道德原则,即他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的,也不认为是对的。道德冷漠是指由于拔高了欲求的目标,而做了道德上不好的事,并且行为者完全没有被行为的错误所打动。
第三种不道德行为的来源是缺乏理性的自我控制,他包括道德疏忽和道德缺点两种类型。道德疏忽是指行为者不能防止情绪和欲望歪曲自己的判断,也就是说,持有道德原则的行为者不知道他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原则,并因此认为其行为是正确的。道德缺点指行为者愿意避免做错事,但其行为的欲望要比避免做错事更强烈。这有点类似于由于偏好导致的不道德行为,但这里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道德原则。
(二)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涂尔干认为,道德教育的实质是社会教育,其目标是培养社会人。道德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研究:一是我们试***去发现和理解它;二是在特定的时代,我们去评价它。在道德价值观内化的过程中有三种基本成分:第一是权威和纪律精神;第二是对社会团体的情感;第三是自主性和自我决策。涂尔干在论述道德规范(纪律)的特征时认为,“道德规范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威,正因为这些规范令行禁止,人们必须服从它们”。权威和纪律的结合对人的行为具有极大的约束作用,纪律对被教育者灌输了行为习惯、规范和规则的功能,将儿童整合到稳定的、发展的社会现实的节奏中。法律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目标,它调节着儿童最初的自我中心主义。
对团体的情感说明了人的道德生活应该超越个体达到社会道德生活的层次。“我们必须区分道德两个同样真实的方面:1、由大量规范构成的客观道德,它形成了群体道德;2、每个人的个人良知构成这种道德的主观形式”。“我们精神生活的全部本质都源自于社会。集体理性和非个人理性非常醒目地把科学的构成及其过程称为一种社会性的事物,我们的个人理性也具有同样的价值”。个体道德价值的实现是在于其从事的社会活动,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虽然存在差异,但是现实中这种差异所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在
道德一致性前提下的区别,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这并不影响个体和群体道德的一致。
自主性和自我决策层次接近康德的理论,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并且理解那些围绕道德决策的行为规则,把个体和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达到一致。但同时,涂尔干强调,可求性和义务是道德的两个特征,两者同样重要,不仅要理解道德规范所赋予的义务和责任,还要认识到这些义务和责任的可求性,即认识到道德要求与现实结合的可能性。因此,教育者不仅要反复灌输行为的习惯,还要灌输对社会现实的正确理解。
三、对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涂尔干、杜威、柯尔伯格、迈克尔·斯克里文等都把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任务。我们的道德教育首先要明确的是:道德教育是以个体和社会价值观培养为核心的,塑造的是能适应社会、时代的社会人,我们所实施的道德教育应该是一种社会性的教育。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构建包容的社会价值观。这里的“包容”指的是一个能把各个社会群体价值判断的主流价值观容纳、协调,让大家达到一个对社会共识的认同。这就需要我们在***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得利益分配机制能够得到各方面的认同。毕竟马克思早已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一套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公平的、至少是机会均等的分配机制。让人们认识到自己享有的权利,能够接受自己所处的环境、地位,重要的是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在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意识到社会流动性的可能。这就可以在各个方面抑制和抵消当前的“仇富心理”、“破罐破摔”等消极思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当然,有了统一的价值观,还需要发挥社会监督机制的作用,利用舆论、社会评价、法律等手段来保证价值观的指导作用。价值观的问题解决了,我们才能顺利进行下一步的道德教育。
(二)理解社会道德是道德教育的重点。如前所述,涂尔干认为道德规范具有一种强制性,同时人们还要认识到,规范保障了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规范对人具有吸引力,这样的规范才能发挥其作用。我们的道德教育在儿童时期可以是灌输的,但更要注重理解,强调认知的道德发展意义、重视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涂尔干、杜威等所倡导的“无灌输的道德
教育”,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应是一种“开放的”道德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以封闭、禁锢学生的思想为目的,而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和批评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道德观念是经过理智的思考而自由选择来的;第二,它应是一种“发展性”的道德教育,亦即这种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愿意接受的,道德教育必须服从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服从学生的批评性思维;第三,它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或实践获得道德的成熟。
同时,行为的结果对每个人都具有吸引力,我们要结合后果分析来强化人们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对道德规范的强制力和吸引力作出说明,还要对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加强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当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认知和认同了道德,那么道德对人才具有约束力。当社会成员认同社会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规范,他们才能够进一步进行道德内化。从而,我们的社会可以避免许多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我们的道德教育也应该以对价值观和道德认知、理解为核心,才是卓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社会学与哲学[M].(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梁栋译.上海:上海人们出版社,2002.
[2]道德发展的理论[M](美)里奇著;姜月飞译.哈尔滨:黑龙江人们出版社,2002.12.
摘要: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道德和道德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治、经济方面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社会的发展是各方面协调发展,人们对道德的诉求日愈强烈。道德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道德教育。本文讨论的是在众多道德理论中,不道德行为的来源和涂尔干道德理论对我国现代道德教育和实践所具有的启发和意义。
现代教育篇6
(一)体育院校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在体育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运用现代化教育设施。虽然在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中开设了多媒体课程,但是其利用层级偏低,没有从实质上提高体育院校的教学能力。不仅如此,体育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改变教育现状的重要性,许多体育院校只是在形式上实行现代教育技术,并没有从本质上进行革新。
(二)体育院校的教学条件还需不断改进
体育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程度偏低,没有从本质上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现有的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体育院校的发展需要。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讲解比较复杂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时候往往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空间性与立体性。
(三)当前体育院校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念
在体育院校管理方面存在重要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管理质量偏低。现代教育技术仅仅融入课堂是远远不够,还应当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始终,加强相关方面的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件制作,利用科学技术设施将课件制作得系统化、直接化。
二、解决体育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问题的对应措施
(一)体育院校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
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体育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设施。体育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改变教育现状的重要性,体育院校要摒弃在形式上实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从本质上进行革新。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课堂上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体育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体育院校的教学条件还需不断改进
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程度,从本质上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现有的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体育院校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国家***府部门以及体育院校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以及设备。体育教师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讲解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三)体育院校要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现代教育技术理念
不断解决体育院校管理方面存在重要问题,从而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管理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仅仅融入课堂是远远不够,还应当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始终,提高相关方面的管理工作质量。
三、结论
现代教育篇7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并且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时展的需要,这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相契合,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才能适应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先进的教育技术集教学、德育、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等为一体,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体系,其包括现代教育媒体、媒传教学法、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将现代科技应用于教育教学当中。现代教育技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面积广泛、教学效果好等一些列优势,可以节约大量教学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相应的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效果。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具备创新性思维,它是源自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是综合传统教育进行不断创新发展而来。现代教育技术充分体现了创新和创造能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实现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以现代教育最优化理论作为发展目标,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融合了教育信息化,并且通过对教育信息化的融合,从而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提升。
2.1实现教育信息化措施
实现教育信息化措施,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推进教育信息化***策的制定与倾斜,大大促进当地院校及教师从事相关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结合***颁布的相关***策,针对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此实现教育信息化。第一,要均衡化投资机制,现代教育信息化的投资应注重应用方面和标准化以及软件和人员的培养,保证硬件与软件的均衡。第二,以应用为导向,确立以教育信息化为应用导向的评估机制,这将有利于确定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方向,从而进行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实用性人才。第三,对教师采取激励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对参与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提高教师投入教育信息化的工作积极性,以此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第四,科研带动机制。以教育改革或课题研究方式,可以推动区域信息化的整合与辐射,以点带面,从而带动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第五,统筹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内部协调的职能,育信息化应用的相关理念及思路,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发展。
2.2关于以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
信息化课题的实现应用第一,确定课题研究背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第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考。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概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开发,实现教学优化。第三,课题研究方法。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前后的效果对比,论证教学效果。第四,课题研究目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构建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以此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3以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意义
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以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将让学生们更好的接纳新知识,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迎接新知识、新技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构建者,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特长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当代教育发展方向,更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将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开拓学生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潜能,对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信息化根据学生求新、求奇的特点,由浅入深的满足学生学习欲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思维,对未来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将有着深远意义的影响。
4结束语
现代教育篇8
摘要本文试***通过对现代体育教育的新课题――心理教育的探索,从三点论证心理教育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必要性,以此来对现代体育教育的新课题――心理教育进行一个理论性的阐述,阐明心理教育在现代社会对体育课程发展发展所能起到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体育心理
一、体育课程与心理教育
(一)现代体育课程改革与心理教育
对于现代人来说,社会压力的逐步增大,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人们的身心都备受煎熬。如何缓解心理压力成为了热门话题,各种心理***的方式出台,人们却忘记了如何防御心理疾病,好像患上心理疾病是里所以当的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活物质的水平逐步提高,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方面压力的严重威胁,心理疾病已不是少数人认为的不是“病”的“病”了,它依然成为当今社会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精神疾病。
我国对青少年的教育目标定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事实上位居第三的体育教育却有重大问题,抛开反复、重复教育不说,就体育课本身而言,喜欢、重视这门课程的人占少数。现代社会对体育课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在单一身体锻炼上了,肢体活动对于缓解心理压力是非常有效的。所以,我认为现代体育教育应在掌握一定体育技能的基础上,着眼于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教育上。这个教育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体育课程本身的心理障碍;二是,对学习、生活压力的缓解。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对缓解心理压力的好处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病是人在承受某种压力,或是过盛精力没有发泄渠道时产生的。一般而言,长期从事某种固定、单一工作,不爱与人沟通,没有其余爱好的人,绝大多数都患有心理疾病,而这种疾病一旦发作,不仅会伤害到自己,更有甚者会伤及他人。而有效释放心理压力或是过剩精力的方法有二:其一是性,其二便是运动。
运动是缓解压力,平和心态的最佳疗法。例如:我们可以制定一套利于身体健康的有氧运动操,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身体锻炼方式,也适当的让学生发泄了内心不稳定情绪。让学生意识到这就是一种心理发泄方式,从而学会如何缓解心理压力,而不是采用其他极端方式,在发泄的同时又增强了个人体质。
(三)体育课本身的心理而难题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
二、体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一)体育课本身对教师的新要求
1.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便是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师德修养心和心理修养是一名健康的体育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同时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个性品质的不断完善,了解学生、爱护学生、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一个健康的、友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便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既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的教育,亦是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教育,这是体育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建立好相互之间的关系,为体育教学中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这样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这样的积极关系带来的融洽情感,练好的教学氛围,都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成绩和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这样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比其它课堂教学所占的整体比重大的多。
(二)心理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精选教学内容。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是选取教材的基础,扩大选取范围,多加入一些专项课、选项课、开放式教学课。游戏可说是体育活动中最受欢迎的项目,通过游戏可促进学生意志、思想、体力、智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群体力量,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也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2.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灵活选择教法。
(1)营造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形成集体意识,教师应着重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重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和学习互助的习惯。
(2)体育具有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懂得、具备这种精神。体现在教学中则表现为运用集体性项目,使学生能够为共同的目标团结一体,勇于进取。
三、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篇9
关键词 现代教育 体育观 素质教育
中***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Sport Concept of Modern Education
HU Fenglan
(Lincang Teachers’s College, Licang, Yunnan 677000)
Abstract Sport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other disciplines irreplaceable function, quality education suitable to build school sports model, the most important and foremost issue is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sports concept, this paper through years of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proposed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sports concept. Should develop a healthy, safe, happy, beautiful, distinctive, popular sports and the sports industry, is to cultivate qualified citizens, contributing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nation.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 Sport concept;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体育运动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体育实践的发展,而是与人们的体育观念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未来的体育教育不仅在于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运动参与能力,以及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所以,研究体育观的现代化问题对加速体育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现代教育体育观的基本含义
体育观是人们对体育这一客观社会现象的基本认识或总体看法。什么是现代教育的体育观?我们认为就是适合于现代体育实践并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体育实践和发展的新观念。现代体育观念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体育观,它所追求的不仅是大学生体质的增强和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还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技能的掌握,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
2 现代教育的体育观思想
学校体育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体育观的创新或更新是我们开展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前提条件。它们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各段或整个过程,并影响着体育目的和任务的确立和实现。现代教育的体育观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健康是体育的第一要义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桶金,强健的体魄、和谐的心灵是一枚金币的两个方面。让自身的健康保值增值,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根本意义。作为体育人,应引导人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终身受益”的体育思想,为增进身心健康和进行终身体育提供正确的思想保证。这也是践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尤其在应试教育尽显极致的背景下更加变得刻不容缓。
2.2 安全是体育的生命护法
体育的本义,首先在于追求身心健康,健康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如果没有人身安全作为基本保障,体育随时可能会失去健康的要义,生命之歌便会随之呜咽。当前一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在安全的名义下取消了某些体育项目,虽然不完全苟同,但也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体育安全的重大意义。作为体育人,必须牢固树立“体育安全、安全体育”的责任意识,并坚决付诸行动,在体育中唱响生命的赞歌。
2.3 快乐是体育的强大动力
人人都有获得快乐的愿望,都有获得快乐的潜力。愉悦身心、感受快乐是体育的重要功能,也是推动体育的内驱动力。人们通过体育锻炼,拥有了身心健康、唱响了生命长歌,本身就是快乐的事。作为体育人,应善于创造享受快乐的机会,激发人们对体育的兴趣,让其体验到“我运动,我快乐”,进而尝试“我快乐,我运动”,这是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的关键所在。
2.4 优美是体育的艺术追求
在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中,人之美为美上美,是身体与心灵、个性与共性、静态与动态等有机结合的多重美。有道是“体育与文艺是孪生姐妹”。人们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运动获得健康、快乐,乃至增强精神力量、启迪人生智慧,同时可以欣赏到体育所展现出的人体美与人心美、人性美与人群美,稍纵即逝的动态美与回味无穷的静态美等人之美。作为体育人,在自身体育实践中,应注重塑造、展现、传(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87页)播、丰富和发展体育艺术之美。这是体育人应有的艺术追求,也是体育文化韵味的重要表现。
2.5 特色是体育的一大魅力
作为文化的某种体育活动,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虽说体育无国界,但哪种体育运动不是源于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生活实践。许多体育活动即使“背井离乡”后,除了保留某些基本特征,也会融入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生活实践中,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展现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这种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大众特色,正是体育具有的一大魅力。作为体育人,开展体育活动既要通观全国、放眼世界,更要立足当地、注重特色、紧跟时代、面向大众,才能在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6 大众是体育的一片沃土
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是体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如果脱离群众,脱离实践,脱离生活,体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干涸、注定枯萎。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人民大众身心健康、生命升值、生活快乐、生存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是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即使是培养“体育精英”、“竞技人才”也难以例外。作为体育人,开展体育工作应紧紧依靠群众,深深扎根基层,在人民大众的肥沃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在事业中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时代,也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总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应该发展健康的、安全的、快乐的、优美的、特色的、大众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为培育合格公民、提升民族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作为体育人对体育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我们应该始终践行的根本方法和根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陈佳鹏.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趋势之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5).
现代教育篇10
一、现代人:“人”的觉醒与社会的进步
现代中国的现代性既体现为制度的进步,也体现为“人”的觉醒,而归根结底,“人”的觉醒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中国的“人”是从两重束缚中———等级制和礼教———***出来的。等级制表面上把人分为若干等级,实际上,只有上、下两个等级。上、下等级不是固定的,而是因情势而变化的,每个人都在上、下等之间升降沉浮,这就是君臣父子的伦常所规范的“人”。处于下等的人要无条件地服从上等人,否则,就被视为“犯上”、“忤逆”,遭受舆论的谴责、私刑的惩罚、甚或法律的制裁。等级制把人限制在长幼秩序、上下级别的结构中,以辈分、年龄和权力控制人、压迫人,毫无人身自由,更遑论思想自由。与等级制相配套的伦理规范是封建礼教。作为漫长的封建时代的伦理规范,其内涵是丰富而庞杂的,但本质上是以“礼”制“欲”,发展到极致,就是众所周知的“存天理,灭人欲”。个人的欲望,特别是本能欲望被彻底否定,人被抽象为只具有道德理性而没有本能欲望的“伪人”,并由此形成了一套针对女性的贞节观念,其弊害不言而喻。现代作家以巨大的勇气和成熟的艺术创作,解构了这套由来已久的害人观念,鲁迅、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张爱玲等大家,都以如椽之笔揭露、批判等级制的荒谬,并将“平等”的观念作为其创作的出发点。而对于以“礼”制“欲”的伦理观念,现代作家更是不遗余力地批判,例如鲁迅的《明天》、许杰《大白纸》、许地山的《春桃》、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王统照的《湖畔儿语》、冯沅君的《贞妇》、张爱玲的《金锁记》、鲁彦的《安舍》、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等等,共同创造了一个正视人性、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这一社会思潮改变了传统社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男女关系。马克思指出:“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因而,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教养程度。”而人的教养程度则决定社会的文明程度,现代中国之现代性首先来自对于人性的认识和男女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在解构传统人学观念的同时,现代作家还在两个维度上积极传播现代人道主义思想。一是对他人的同情,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认识,即如李健吾所说:“一个批评家,第一先得承认一切人性的存在”。不仅是批评家,作家更是如此,他们在对底层、对受难者的同情中,流露出温暖的人道情怀。二是弘扬真诚、坦荡、无所畏惧的主体精神及人望,高扬自我意识,抒写人性的真实,充实了现代人学的内涵。总之,现代文学对于现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意义和贡献首先是把“人”从传统的伦理规范中***出来,同时传播现代的人道主义思想,从而使现代中国人摆脱了等级制的压迫和“灭人欲”的惶惑,在理论上形成了对同情、宽容、平等、自由的新的人际关系的广泛共识,以及对人的本能欲望的正视、探究、追问。现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人”的***堪称首功。
二、现代性:现代中国的起点与目标
在西方学界,“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充满歧义的概念,而对于中国而言,“现代性”的含义则是相对明确、统一的,因为任何概念的内涵都离不开其赖以存在的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现代中国的“现代性”是在否定旧中国的现实处境和思想基础的前提下产生的,因而李欧梵先生将“现代性”在中国的含义恰当地归结为:“进化与进步的思想,积极地坚信历史的前进,相信科学和技术的种种益处,相信广阔的人道主义所制定的那种自由和民主的理想。”具体来说,现代中国的现代性,在***体上体现为封建专制、建立现代国家;在世界观上体现为以科学精神为标识的唯物主义;在人文精神上体现为以自由、民主、博爱为标识的人道主义;在中外文化关系上,体现为师事西方。简言之,现代性即是对旧的***治体制和思想基础的全盘否定。现代中国的现代性观念通过演说、论文、文明戏等形式传播,但更有力、更深入人心的传播方式是现代文学经典。现代作家的现代性追求主要不是靠对旧的***治体制的批判来完成的,因为现代作家面对的是封建***体崩溃后的中国,不存在旧的***体是否合理的问题,因而也就少有象晚晴谴责小说那样的文学经典。但是,对于现代作家而言,***体虽已更新,但旧的思想却并不像***权一样一夜之间更替,而是隐性地、顽强地留存,因此他们在思想领域中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奋斗,彰显民主与科学,反对落后与蒙昧,是其共同的选择。鲁迅弃长篇小说而专注于杂文、胡风咬住“精神奴役说”不放、萧******不羁、巴金“讲真话”、沈从文标举“乡下人”的“尺子和秤”、艾青含泪的歌吟、张爱玲苍凉的故事……,无不源于他们与陈旧思想斗争的激情。这些作家的背景、经历和趣味各不相同,但在一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那就是以笔为旗,毫不含糊地与旧思想进行斗争,纵然“积毁可销骨”,也义无反顾地前行。他们以各具特色的文本揭穿了旧思想的毒害,撕下了专制主义、愚民***策的画皮,共同传播现代民主思想,使民主、科学、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思想上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从而为***体的现代化提供了最有力、最深远的保障。追求现代性是现代作家自觉承担的历史使命,而内在的动力则来自他们“感时忧国”的精神和真诚、理性的爱国热情。现代作家的聚散离合、爱憎恩怨无不受这种精神和热情的驱使,他们为此付出了失业、逃难、坐牢、乃至流血牺牲的代价。在现代性的追求中,凝聚了现代作家坚定的信念和赤诚的爱国之情。他们一方面为反对残存的特权思想而斗争,另一方面又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内心满怀同情和挚爱的底层民众,特别是乡土社会的贫苦农民,探寻导致其痛苦的种种原因,其中农民自身的蒙昧、麻木被醒目地揭示出来,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没有深切的爱、冷静的理性和巨大的勇气,就无法形成这样的艺术品格。现代中国与旧中国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具有明确的现代性追求,现代性既是现代中国的起点,又是它的最终目标。今天,现代性追求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常识和共识,虽然现代性是一个永远都无法穷尽的目标,而我们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思想和认识的一致无疑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力量,而现代文学经典则是传承现代性思想的重要资源,凭借文学接受的广泛性和文学审美的潜移默化功能,较之于其他任何一门人文科学,文学经典对人们思想的影响都要深入、持久、广泛得多。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