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定义10篇

无形资产定义篇1

关键词:无形资产 定义 文献综述

人们对于无形资产作用的认知较晚,对于无形资产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以前无形资产一直是作为费用直接从当期利润中扣除的。定义无形资产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何种费用可以***出来作为无形资产?由于各国的国情不一样,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定义标准也会存在很大差异,界定无形资产就会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至今世界上仍未有关于无形资产的统一定义。

一、国内关于无形资产定义的研究

1、会计法律制度方面

我国在无形资产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才有较为成熟的制度出现。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中提到,无形资产包括专有技术、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场地使用权和其他特许权,可以运用“场地使用权”、“专有技术及专利权”、“其他无形资产”了等三个会计科目来核算无形资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中也提到“外商投资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场地使用权和其他无形资产,应当分别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别列项反映。”这两项会计制度都非常具体地指出了无形资产的主要类型,主要包括使用权、专利技术等。《企业会计准则》提到“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进一步地,它还规定:“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另外,《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规定:“本准则所称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本准则不涉及土地使用权的评估)。2006年的新准则规定了无形资产的范围,无形资产可辨认标准包括:(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业务中转移或者分离。

2、国内学者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对于无形资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苑泽明提到,无形资产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不具备实物形态,但是以知识形态存在。它是一种固定资产,可以为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提供权利、特权和优势。于玉林指出,无形资产为一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是一项特殊资产,该项资产的价值可由货币可靠计量。汤湘希认为,所谓无形资产应是不具有实物形态,却能为企业长期带来收益的法律或者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超额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以及有关特殊经济资源的集合。于长春认为,无形资产这一名称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的,与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不具备物质实体。它以某种特有权利和技术知识的形式存在,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它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预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营效益。

二、国外关于无形资产定义的研究

1、会计法律制度方面

“对于企业合并和购买的无形资产会计而言,无形资产是那些不具有物质实体的经济资源,其价值取决于特定的权利和未来经营中获得的利益;不过,货币性资源(如现金、应收账款和投资)不是无形资产”,这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在一份《征求意见稿》中关于无形资产的论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98年在一份文件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非货币财产,没有物质实体支撑,例如生产品的运用、商品或劳务的提供、租金或是管理的目的。它们有如下三个特点:

(1)他们是可以确认的;

(2)它们作为过去交易的结果被公司管理;

(3)公司可以从中获得未来的经济效益。FASB于1999年9月7日公布的一份与无形资产相关的《征求意见稿》认为,无形资产是一项非流动资产,无实物形态。而2001年6月公布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2号――商誉与其他无形资产(SFAS No.142),将无形资产与商誉分开定义,无形资产被定义为:“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商誉被单独定义为:“被取得实体的成本超过分配到索取的各项资产与承担各项债务上的金额净额的差额。”在英国,ASB(会计准则委员会)主要从信誉与无形资产的关系来辨析无形资产的定义,认为所有无形资产应被认为是信誉一部分。此项定义与美国会计准则不同,将无形资产纳入了信誉的范畴,而美国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与信誉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明确区分了开来。同时,ASB也认为无形资产不可确认和分离。

2、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Hatfield曾指出,无形资产的涵义是指专利权、版权、秘密制作法和配方、商誉、商标、专营权以及其他类似的资产。Baruch Lev认为,无形资产是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要求权,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都是这种要求权。他还进一步指出无形资产是以实物资产(如一架飞机中所蕴含的技术)或是劳动力(如员工的知识)为载体,是一种可以取得未来收益的,由发明创造、独特的组织设计或是人力资本产生的非实物形态的价值源泉。White先生认为,无形资产应被定义为信誉,被理解为有利润的企业在有形资产之外的而外支出。Sondhi和Fried(1994)则将信誉从无形资产中单列出来,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信誉和无形资产在剩余的方法购买中产生,代表不能分配到有形资产方面的购买价格的比例。他们陈述信誉为目标商品的名誉、商标或是其他能够使公司获得超额投资收益率而支付的额外费用,他们证明支付的溢价是合理的,自此之后便有了信誉的定义。Belkaoui[1992]区分了无形资产的两种类别:不能确认的无形资产包括信誉,可以确认的无形资产例如专利。这与我国的《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提到的无形资产有可辨认与不可辨认的规定相符,但是我国研究成果的时间相对较晚。Napier和Power[1992]在无形资产的出口分离性和进口分离性之间作了一个很有趣的区分。通过进口分离性他们表示这项财产可被确认,因为它是国内制造或是在外部被公司认可,因此生产或获得物的成本必须可以用资产精确地度量和确认。

三、小结

无形资产定义篇2

【关键词】BEPS;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反避税

一、背景介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BEPS(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越发引起了各国***要、世界组织、媒体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

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行动计划是BEPS题中应有之义,它旨在解决日益严重的跨国公司通过集团内转移无形资产来侵蚀税基和转移利润的问题。和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具有价值难以评估且所有权容易转移的特点,此次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行动计划的任务,就是通过建立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来研究解决无形资产的利润贡献及归属问题。

二、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行动计划内容及其变动

基于加强国际税收标准协调的出发点,2013年OECD了大幅修改后的“关于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报告”。报告探讨的问题是:由于跨国公司将收入从实际发生经济活动的管辖区转移到他们能够更友好征税的管辖区,造成***府大量的税收收入损失。在同年7月的G20财长莫斯科会议上,OECD正式了有关BEPS项目的15项行动计划,其中与转让定价有关的有四项,涉及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为第8项行动计划,对无形资产采用了更为宽泛的定义,以避免某些不具实体形态的特定资产被排除在定义范围之外。

此次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行动计划研究无形资产对企业盈利的贡献及利润归属,以解决税收收入与实际经济活动相分离的问题。这项行动有助于弥补由于国家税收体系间差异而产生的漏洞,从而确保相关国家能够对跨国公司在其境内的子公司利润所得进行合理的税收监管。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行动计划报告,也将同时替代《OECD转让定价指南》现有无形资产一章,指导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问题。与现行指南相比,新的指南值得关注的几点变化如下。

(一)无形资产定义的方式更加宽泛

在如何定义无形资产的讨论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无形资产的定义应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强调法律所有权和合同的重要性;另一种是应从无形资产是否有价值而非可辨认、可计量的会计角度来定义无形资产。经过几次修改后,OECD在中期报告中,采纳了大多数国家的意见,以一种不强调法律所有权和合同的宽泛方式来定义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那些非有形资产或者非金融资产,即在商业经营活动的使用中被拥有或控制的资产,并且在可比的环境中,***企业之间使用或转让了这样的资产将被给予合理的价值补偿。”扩大无形资产的定义意味着,一些以往情况下容易被忽视、但对集团价值链做出贡献的因素(尤其是营销性无形资产),比如子公司对母公司原始技术的改进和应用,已满足成为无形资产的条件,和原始技术一样是价值链的贡献因素。

(二)考虑地域特殊因素

此次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行动计划,不仅将地域特殊因素列为进行转让定价可比性分析的可比性因素之一,而且还在转让定价方法的选择中,明确指出在对跨国公司价值链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考虑选址、特殊市场要素对价值链的贡献。这一重大变化意味着,分析地域特殊因素对跨国公司价值链的贡献,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规则,这为今后在反避税的国际调查中强调特殊地域因素对集团价值链的贡献,提供了国际认可的理论支持。

(三)将无形资产提升、维护、保护和利用确认为无形资产价值创造的环节

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行动计划报告,将对无形资产的开发、提升、维护、保护和利用并列为创造无形资产价值的五大环节。不仅要从对无形资产的开发,而且要从对无形资产的提升、维护、保护和利用角度来分析创造无形资产价值的来源,这意味着在今后的反避税工作中,应全面了解企业在无形资产价值创造各个环节所做的贡献。

三、我国应对BEPS的策略建议

(一)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进行明确定义及单独规定

鉴于无形资产与其他特别纳税调整对象有着明显不同的特性,如价值难以评估及所有权易转移,加上无形资产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有必要对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进行单独、详细的定义。OECD关于无形资产的界定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定义无形资产:一是***于个人劳务存在;二是具有可衡量的价值;三是其价值的衡量标准是无形因素而非其物质形态。我们可以参考、借鉴OECD扩展后的无形资产定义在相应法规中加以补充,使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国际间反避税活动中不至于陷入被动地位。

(二)制订无形资产转让的事后调整制度

鉴于中国的税收征管力度薄弱且效率较低,不可能在每个纳税年度都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进行核定。我国可采用延长定期调整时间如三年或五年核定调整一次,或采用不定期调整的方法,即当税务当局发现原先核定的数额与事实有较大出入时自行确定调整。

(三)规范“走出去”企业的无形资产转让定价

在“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策驱动更多国内企业“走出去”。首先,应重点关注哪些“走出去”企业适用于转让定价条款,督促其及时报送关联企业申报表,若逃避税款则给予相应处罚。其次,鼓励投资和研发活动。如实施中国企业自海外收取的特许权使用费免税等优惠措施,鼓励中国企业创新并扩展其技术影响力(可借鉴日本的做法,设立科技产业海外所得特别扣除)。最后,由于当前税务机关在处理境外投资经营涉税事项方面,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故而需要强化“走出去”企业涉税处理案例库的建设,为今后类似情况的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参考文献:

[1]周自吉,转让定价基础理论与实务操作[M].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11

[2]刘天永.中国转让定价实务与案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谢敏.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收研究[D].***财***科学研究所,2014

无形资产定义篇3

【关键词】 无形资源; 概念内涵; 企业价值; 竞争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有形的物质资源转向无形资源。国内外无形资源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无形资源概念内涵的界定,将资源、资本与资产概念相区分。二是定义无形资源的外延,对无形资源内容进行具体分类。三是讨论无形资源与企业价值的相互关系,无形资源的获取是否会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从而对无形资源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进行判断。进一步地,研究如何获取、利用和配置无形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把握无形资源对竞争优势的作用过程和机理(如***1)。本文拟将对这几部分主要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

一、无形资源的内涵

学术界对于企业无形资源的相关概念界定不尽统一。为把握无形资源的概念,必须对无形资产、无形资本的概念同时加以明确。

(一)无形资产

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如杨汝梅(1926),于玉林(2001),汤湘希(2004),熊淡宁(2008),Paton(1922),Davidson S(1983),Baruch Lev(2001),从不同的角度对无形资产进行了界定。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会计学中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无形资产定义为:用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出租或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①该定义将产品的产销和运营作为无形资产的单一持有目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②由于成本不能够可靠计量,商誉以及内部品牌等不予以确认为无形资产。会计学中的无形资产概念强调可辨认和可计量性,没有全面地包括能够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经济资源。

(二)无形资本

马克思将资本定义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对企业而言,资本是能够创造价值增值的无形的价值,企业任何资产的价值形态都属于资本范畴。因此,无形资本是一种能够带来增值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王仲兵(2001)认为无形资本是在无形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将无形资产进行资本化。从资本的投入和收益分配角度而言,贺云龙(2010)认为无形资本是无形资产所有者以无形资产投入企业,并按约定收取一定使用费或分享企业净收益而形成的资本要素。

(三)无形资源

Sayan chatterjee(1991)认为企业资源主要分为物质资源、无形资源和财务资源。无形资源是通过作用于人力资本,以知识和经验的形式存在的资源。江若尘、陈宏***(1995)认为无形资源是某些不具有实物形态,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为所有者提供特定权益的资源。张庆龙(2005)认为无形资源泛指一切给企业运行带来影响且无物质形态的经济要素。③简单地说,企业无形资源就是企业以某种形式获取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各种非物质条件。无形资源概念包含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无形资源的取得方式具有多样化,有外购、投资者投入、自主开发以及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等方式。二是无形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即具有经济价值。三是无形资源是企业的各种非物质条件,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可辨认资产化资源,如专利权、商标权等,也包括至今未被确认的非资产化资源,如品牌、关系、文化资源等。

由此可见,对照以上三个相关的概念,不难得出三者的相互区别与联系(如***2)。无形资产概念侧重于会计学意义,是无形资源的会计化和货币化,也是无形资本的对象化和具体化。会计中将易于货币化计量的可辨认无形资源视作无形资产。无形资本作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素,更偏向财务学领域概念。无形资本对无形资源进行价值化抽象,是能够不断产生增值的价值。而无形资源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广义地概括企业运行中的经济要素。无形资源比无形资产概念内涵更为宽泛,更强调资源的经济意义。当前财务会计系统仅仅对可辩认的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并对外报告,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价值来源,不利于企业信息的传递。无形资源的概念跳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局限,全面讨论企业价值创造的资源基础。

二、无形资源的外延

无形资源作为一种非物质资源,学者们对其类别的划分方式不尽相同。Annie Brooking(1998)将无形资产主要分为市场类、关系类、人力资源类、技术类、基础结构类无形资产五大类别。吉全贵(2001)根据无形资产的性质将其分为五类:智力成果及应用类(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专有技术、信息网络等)、特种权利类(如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优惠等)、组织关系类(主要包括企业与采购、销售等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关系网络)、信誉类以及其他类。这种类别划分扩充了会计学中的无形资产内涵,但并没有将主要的无形资源全面包含其中,如企业的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金建国(2001)认为无形资源从范围上分为内部和外部资源,具体包括能力资源、企际关系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制度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其他。这种分类方法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无形资源的各个方面,但仍缺乏对资源类别的总体归纳。王维平、刘旭(2005)认为广义的无形资源包括:商誉、营销关系网络、信息技术系统、组织文化、战略规划与***策、人力资源,主要是从管理学和资产经营角度来进行的分类,视角较为宏观。笔者认为其中部分具体分类还有待探讨:组织的战略规划与***策是建立在各项资源基础之上的活动,是针对如何协调资源与市场环境关系以使得企业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决策,不应将其划入资源的范畴。

从已有文献来看,不同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对无形资源采取不同的分类方式,企业无形资源的分类缺乏统一的体系。本文结合相关定义,将企业无形资源划分为四大类别: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关系资源(如***3)。其中,知识资源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和信息网络系统;人力资源包括企业家人力资源和员工资源;组织资源包括制度资源、文化资源、品牌资源等;关系资源主要包括客户关系资源、企际关系资源和***治关系资源。

三、无形资源与企业价值

在对无形资源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之上,学者们也对无形资源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了思考。在“物质资本至上”的大环境下,无形资源是否对企业价值创造存在重要影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规范研究中,李海舰、冯丽(2004)根据劳动价值理论、资本价值理论和客户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对价值创造机理进行阐述。其中,无形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客户都是创造价值的关键因素。冯丽霞、肖一婷(2008)从内部资本市场角度分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和关系资源创造超额价值的方式,即人力资源配合关系、信息资源提高财务资源的价值存量和效率。

实证研究中,Rajgopa(2002)研究了电商企业中网络资源这种无形资源的价值相关性问题,证明客户的网络访问量与股价显著正相关。Sharma(2003)认为出口型企业在成长期进行研发活动能增加市场销售增长率,即企业在成长时期增加无形资源量能够带来好的市场效果。王化成等(2005)发现无形资产总量与未来业绩和股价显著正相关,投资者对无形资产相关信息的反映存在滞后性。邵红霞、方***雄(2006)根据不同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各种无形资产的明细信息,得出高新技术行业企业的股价与土地使用权的增加呈反相关,而与技术性无形资产量呈正相关。Lidia Oliveira(2010)发现1998年至2008年所有在葡萄牙上市的非金融企业的可辨认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发现商誉等无形资产与股份正相关。无论是规范分析还是实证分析方法,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证明了无形资源与企业价值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即无形资源对企业价值创造举足轻重。

四、无形资源与竞争优势

企业实现整体竞争力的首要基础在于企业拥有的特殊能力或资源。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源正在成为最有异质价值、最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经营这些无形资源将为企业创造更持续的竞争优势。许多学者就无形资源如何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展开了探讨。

Wernerfelt(1984)开创了从企业资源角度来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先河,首次提出“企业资源观”的概 念④。Haanes&Fjeld(2000)创造性地将无形资源竞争力的来源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家能力,表现为企业家在面对新问题和挑战时的决策能力;二是签订合约能力,即企业利用资源、渠道等优势迅速构想商业化的能力;三是经营能力,是指企业最大化其要素投入产出比的能力。刘志彪(2003)在对无形资源竞争能力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移动产业发展案例将上述三种无形资源竞争力与企业发展中的探索、扩张和开发三个阶段相结合,分析不同层面的无形资源竞争优势在不同竞争层面上的作用。文章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对竞争优势的能力进行分类,对具体无形资源如何在不同竞争力层面上发挥作用的问题没有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汤湘希(2004)认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依据是无形资源的质与量,根据平衡计分卡原理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进而建立无形资源经营效率评价体系。结合以前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分析无形资源对竞争优势的驱动机制(如***4)。

无形资源作为企业的资源基础,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竞争优势,对其产生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无形资源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流程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市场定位分析后进行战略发展规划,在确定企业竞争战略后将其流程化,以确定完成战略目标所要进行的内外部流程设置。最后通过对资源现状与潜力的分析,将战略流程落实到无形资源的获取、利用和配置的管理上,即将具体无形资源(包括知识、关系、人力和组织资源)与战略流程配合起来以推动竞争优势的形成。现阶段相关研究缺乏将资源、战略、流程、竞争优势结合起来的系统分析,后续研究可就企业无形资源对竞争优势的驱动机制问题进行系统的规范分析和实证验证。

五、结语

综观国内外企业无形资源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数量较少,该研究领域仍有较大研究空间。本文对已有企业无形资源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从无形资源内涵、外延、无形资源与企业价值、无形资源与竞争优势四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和评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 参考。

【参考文献】

[1] 冯丽霞,肖一婷.内部资本市场超额价值创造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8(4).

[2] 贺云龙.无形资本的识别与确认[J].财经科学,2010(5).

[3] 金建国.企业无形资源的相关问题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1(8).

[4] 刘志彪.基于无形资源的竞争优势[J].管理世界,2003(2).

[5] 罗志凯,袁龙龙.企业无形资本运营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2(4).

[6] 汤湘希.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无形资产经营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

[7] 张庆龙.对企业无形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05(6).

[8] 王维平.广义无形资产及其功能分析[J].管理世界,2005(11).

[9] Barney J. 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7(6):643-650.

无形资产定义篇4

一、资产

《条例》对资产结出的定义是;“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条例》的这一定义,比照1993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中对资产的定义“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两者有很大不同。其差别主要表现在:《条例》中强调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资源,以及强调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准则》均无此限定。《准则》中强调资产是“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以及指明资产“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而《条例》则无此说明。

从上述差别入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资产本质特征的理解,提高对资产概念的认识。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资源。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它不是由现在正在进行而没有完成的,或未来将进行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资源。例如,企业已与某公司签署了购入某原料的购销合同,这一业分属于正在进行。但还没有形成企业拥有该资源的结果;再如,企业的一项未决诉讼虽已有胜诉把握,届时可得到百万元的赔偿,但这也不是资产,只能是或有资产。因此均不能列入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下。

(二)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是资源的一部分,但资源不等于资产,只有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才是资产,这是资产内在的本质特征。企业拥有或控制资产的目的是取得资产的效能,这一效能将会给企业带来净现金流入。不具备这一特征的不应属于资产。例如,某企业因盲目引进,使进口的自动生产线中的后道工序的设备无法使用,价值60万元,闲置了近十年,而在这十年的会计报表中都将其按未提折旧的价值列入固定资产项下。显然,这种列示没有客观反映企业资产的情况,虚增了资产,少列了费用,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而,在新颁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于长期闲置不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应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就是基于这一概念。

(三)以货币计量并不是资产独有的特征。我们知道,会计信息与其他信息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其计量手段主要是货币计量,这是包括资产在内的六大会计要素计量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说,只要是会计核算的对象,就一定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因此不必在资产定义中特指。更何况,“货币计量”本就是会计的一项基本假设,没有再在要素定义中重复的必要。

(四)资产的表现形式要比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更为广泛。随着经济的发展,资产的表现形式不仅局限于以上三种形式,而是更为多样和复杂,对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也会更加复杂。例如,企业为引进人才所作的未来物质上的承诺,决不能简单理解为无偿赠予的行为。因为人力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理应属于资本性投资行为,即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应作为资产予以确认和计量。再如,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已把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均列为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也就是说它可以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可见,《条例》未对资产形式作出限定,可为今后资产内涵的发展留有空间。

(五)资产类型的重新划分是资产新定义的具体体现。《条例》中在资产定义之后,将资产负债表上资产项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五项。与以前的资产项相比较,少了递延资产。是不是递延资产被归集到其他资产之中呢?笔者的理解是:按照递延资产的原定义,“指不能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结合资产的新定义,我们不难理解,递延资产其实是一次性支出的费用,它不会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它是已经耗费并需在今后若干期间平均分摊的费用。按新《企业会计制度》,可并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处理。《条例》对资产的重新分类是资产定义的具体体现,适应了经济的发展,将促进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的提高。

二、负债

《条例》对负债结出的定义是:“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准则》的定义为:“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两定义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条例》中强调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以及“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而《准则》均无此规定。《准则》中强调“能以货币计量”,以及指明“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而《条例》则无此说明。

根据以上两定义的差别,我们可加深对负债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负债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负债应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当前实实在在存在的义务。它既不是过去发生过的而现在已不再存在的义务,也不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义务。如,未决诉讼中若因败诉而可能承担的经济赔偿义务,只是一种或有负债而且。

(二)只有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义务才是负债。负债是现时义务,但现时义务不都是负债。只有现时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才是负债。例如,企业签署的购销合同中规定了双方的责任义务条款,但这些义务在履行前因未形成交易而没有计量且并未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所以不构成负债。如果因企业没有履行合同而给对方带来损失,按照合同条款规定并经司法裁定,则企业因违约责任带来的经济赔偿义务才是负债,因为这一现时义务会使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三)“能以货币计量”是会计信息的共同特征,而非负债所独有。因而如前所述,无需在定义中加以特指。

(四)负债多以资产或劳务偿还,但偿还方式不只是资产或劳务。在特殊情况下,企业负债可以用其他方式偿还。例如,当前的债转股,是我国为帮助国企脱困,促进国企改制实行的过渡性措施。对于负债企业,是以改变债务为股权来偿还负债的。这种方式比照一般偿还方式而言,其经济利益的现时流出虽然没有,但因债权人已成为企业的股东,因而预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出也转变为逐期的分红派息。因而《条例》不强调“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可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所有者权益

《条例》对所有者权益给出的定义是:“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余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准则》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为:“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两定义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条例》强调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以及说明“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而《准则》中无此规定。《准则》中强调: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以及具体指明“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而《条例》的说明则有所不同。

从以上两定义的差别,可对所有者权益作如下理解。

(一)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在企业中享有的经济利益,所有者权益属于异变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对其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所有者权益属于产权范畴,但不同于一般产权。例如,个人所有的房屋可自用、可捐赠、可出租、可卖掉,其权利在法定范围内不受干涉。而属于企业投资人的所有者权益却不同于一般产权,如投资不得任意抽回,收益不能任意使用等。所以新定义将其表述为“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比原定义“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更能体现其本质特征,是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

(二)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不是全部的经济利益,而是剩余经济利益。新定义规定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这一定义内容不仅明确了所有者权益的计算方法和数额,而且也明确了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不是全部经济利益,而是剩余经济利益,同时又规定了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的地位和顺序。因为,站在债权人角度,企业的负债也是企业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而所有者权益这一要求权排在债权人对资产的要求权之后,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剩余经济利益。

无形资产定义篇5

一、 新旧制度关于无形资产核算的差异分析

新制度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都有所变动,下面详细说明新旧制度的具体差异。

(一) 无形资产确认方面

旧制度对无形资产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通过列举法明确了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具体规定“本科目核算高等学校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著作权、版权、商誉等各种无形资产的价值”。新制度比旧制度在无形资产的确认上更科学、更明晰,首先定义无形资产是“高等学校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其次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无形资产类型,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最后还明确了“高等学校购入的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应当作为无形资产核算。”与旧制度相比,由于“商誉”并不完全符合新制度无形资产的定义,因此未将其列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

(二) 无形资产计量方面

1.核算涉及的会计科目。新制度根据目前财务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对无形资产核算涉及的会计科目进行了调整。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最大的不同点是在“无形资产”科目下新增加了“累计摊销”科目,处置无形资产时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进行;另外在核算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对方科目由于新制度的整体变动而有所不同,如“固定基金”变为“非流动资产基金”,支出类科目在旧制度基础上有所增加。这些科目的增加和调整使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更加科学与合理。

2.取得时的会计核算。旧制度对取得无形资产只明确了两种情况,一种是购入无形资产,按实际支出数,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另一种是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按确认的无形资产价值,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但如何确认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并没有明确。

新制度对取得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有较大的变动,首先,在取得方式上更加细化,共区分了四种情况,一是外购无形资产,二是委托软件公司开发软件,三是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四是接受捐赠、无偿调入无形资产。其次,在会计处理上,为满足预算管理和高等学校会计处理收付实现制的要求,将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具体会计处理是按无形资产使用部门不同分别借记“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区分不同资金支付方式分别贷记“财***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再次,虽然新制度在无形资产取得时全部进行了费用化处理,但为了高等学校资产管理和成本管理需要,资产负债表上还需要反映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因此引入了虚拟摊销无形资产的方法,即在无形资产取得时,在确认费用的同时再做一笔分录,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最后,新制度对四种不同形式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进行了明确规定:一是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可归属于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的其他支出;二是委托软件公司开发软件视同外购无形资产处理,成本为实际支付的软件开发费;三是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成本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确定成本,之前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支出,不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四是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无形资产按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的,其成本比照同类或类似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该无形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即人民币 1 元)入账。

3.无形资产推销的会计处理。旧制度规定,各种无形资产应视实际情况合理摊销,摊销无形资产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除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无形资产外,应当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但与旧制度不同的是,无形资产摊销不计入高等学校支出。按月摊销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同时新制度还对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摊销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与旧制度相比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4.无形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旧制度未对无形资产后续支出进行明确规定,新制度则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为增加无形资产的使用效能而发生的后续支出,如对软件进行升级改造或扩展其功能等所发生的支出,应当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进行虚拟资本化处理,会计处理方法与取得无形资产时相同;对“为维护无形资产的正常使用而发生的后续支出,如对软件进行漏洞修补、技术维护等所发生的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不增加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发生时按无形资产使用部门借记相关支出科目,按资金支付方式贷记“财***补助收入/银行存款等”科目。

5.处置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1)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旧制度规定:如果是已入账无形资产,按评估确认的无形资产价值借记“对校办产业投资/其他对外投资”科目,按账面原价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按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如果是未入账无形资产,先按评估确认的无形资产价值将无形资产入账,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再按已入账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的会计处理进行核算。

新制度规定:如果是已入账无形资产,按投资成本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按发生的税费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 科目,同时注销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如果是未入账无形资产,无需做注销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这一步会计处理。

对比新旧会计制度下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主要区别一是新制度下投资成本不仅包含评估价值,而且包含相关税费;二是会计科目的名称有所变动,“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科目变更为“长期投资”,“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和“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变更为“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三是新制度中未入账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不需先增加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这一步。

(2)转让无形资产。对转让无形资产的处理,新旧制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新制度将转让过程中的业务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归集核算,处置完成后结转净收入或净损失,旧制度直接通过收入和支出科目核算。

旧制度规定:转让已经入账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收到的转让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教育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经营收入”科目;结转转让无形资产的成本,借记“经营支出”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新制度将出售、无偿调出和对外捐赠无形资产归为一类统一规定,分步核算:第一步是先将账面无形资产价值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即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和“累计摊销”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第二步是实际转让、调出、捐出时核销“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中对应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即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第三步归集处置过程中的收入和支出,如收到价款时,借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如发生相关税费支出时,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第四步处置完毕结转损溢,如为净收入,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应缴国库款等”科目,如为净损失,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3)核销无形资产。新制度增加了无形资产核销会计处理,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高等学校带来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的,应当按规定报经批准后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核销。准备核销时,将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即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和“累计摊销”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经批准予以核销时,将基金中对应的该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转出,即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6.无形资产科目余额的含义不同。由于新旧制度关于无形资产核算的会计科目设置有所变动,因此两种制度下无形资产科目余额所代表的含义有所不同。旧制度下“无形资产”借方余额代表高等学校尚未摊销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新制度下“无形资产”借方余额代表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账面原值,该科目借方余额减去“累计摊销”的贷方余额后与旧制度下“无形资产”借方余额所代表的含义一样。

(三)无形资产披露方面

旧制度在无形资产对外披露方面无特别要求。新制度将会计报表附注作为高等学校会计报表的组成部分,要求在附注中披露一些重要事项,其中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披露事项包含: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名称、数量等情况,以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理由的说明;重要资产处置情况说明;重大投资说明等。新制度的规定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更详细、客观地了解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相关情况,比旧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二、新制度下无形资产会计核算问题探讨及改进建议

新制度的实施为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提供了更详细、可靠的会计信息,提高了高等学校会计信息质量,也更有利于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方面

新制度在无形资产取得时共区分了四种情况,其中外购、委托开发、接受捐赠和无偿调入这三种方式的初始计量以市场价为基准,比较合理,这里主要针对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初始计量进行讨论。新制度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成本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确定成本,之前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支出,不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这种计量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实际情况看,新制度的实施并未有效推动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管理,大量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并未及时入账。分析原因,一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问题,各部门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掌握无形资产信息的部门并没有将信息及时传递给财务部门;二是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是提前支付的,最终能否批准存在不确定性,而这些费用发生时已计入当期费用,等获得批准后确认无形资产时已过了很长时间,再回过头来找当时发生的费用是非常不易的;三是以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作为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既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也不符合公允价值原则,这些费用只是取得无形资产时所发生费用的一小部分,根本不能代表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同时这些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也不是用这部分费用就可以衡量的,需要进行专门的评估才能确定。这样规定实际上是歪曲了无形资产的成本。

由于高等学校中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数量相当大,必须纳入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客观真实反映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状况,考虑到上面分析的几方面原因,建议对高等学校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初始计量进行简化处理,全部以名义金额入账。这样计价的依据是这些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成本无法准确归集计量,历史成本无法可靠取得,另一方面是这些无形资产尚未进行实质性开发,是否具有市场价值还不能确定,公允价值也无法可靠计量,既然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都无法可靠取得,以名义金额入账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以名义金额入账有利于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因为计价问题简化,只要无形资产管理部门定期将无形资产目录传递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就可以及时入账,不需要再倒查成本,更利于无形资产管理。

(二)无形资产摊销方面

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但由于无形资产类型不同,技术进步对不同类型无形资产的影响也不同,对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一些使用年限确定,受科技进步影响较小的无形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摊销还是比较合理的,但对于一些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应用软件等无形资产,受技术进步的影响非常大,采用年限平均法摊销就不符合谨慎性原则,无法真实反映无形资产价值变化情况,如参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方式进行加速摊销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高等学校无形资产价值。因此,建议对高等学校无形资产区分不同类型选择更加合理的摊销方式。

无形资产定义篇6

[关键词] 无形资产 初始计量 后续计量 摊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每个企业都在千方百计的提升企业价值和核心竞争力,而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特殊资产项目上,并且这些特殊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更好地规范企业这些特殊资产项目的确认、计量及相关信息,***在2006年对2001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进行了大范围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本文将从无形资产的定义、规范范围、初始计量、后续计量等几个方面阐述新、旧准则的主要变化。

一、无形资产定义的变化

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其中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指商誉,同时又规定“本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这样在内容表述上前后矛盾,概念不够清晰。

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新准则中主要强调了它的可辨认性,以后所有的无形资产都是可辨认资产,不再区分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并把商誉排除在外。

二、无形资产准则规范范围的变化

旧准则只规定“本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

新准则更加明确了无形资产准则适用范围,即适用于除下列三项特殊情况之外的所有无形资产:

1.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2.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3.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三、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变化

1.新、旧准则在外购无形资产成本的确认方法上基本一致,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但新准则还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明确规定了外购无形资产的价值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确认的成本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付款期间内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为当期损益(财务费用)。

2.新准则取消了原准则中“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计价部分”,统一规定为“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在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成本入账,所确认的初始成本与实收资本或股本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

3.新准则对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的费用处理进行了修订,将其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两个部分分别进行核算。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在发生时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所发生的开发支出符合条件的可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成本。为此,新准则增加了“研发支出”这一会计科目,企业在研究开发阶段的全部支出,首先应在“研发支出”中归集,期末按是否应予资本化再分别结转到“管理费用”和“无形资产”中去。而旧准则则将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支出一律费用化处理。

4.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无形资产的成本。而旧准则只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无形资产的成本。新准则更强调资产的公允价值观念。

5.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应当以其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入账。而旧准则是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相关税费作为成本入账。

四、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变化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主要涉及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摊销和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减值而产生的相关问题。新准则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区分开来,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1.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当在其取得当月在预计的使用寿命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进行摊销,其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残值后的金额。摊销方法有直线法、生产总量法等,但受技术陈旧因素影响较大的专利权和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也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一般应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但如果某项无形资产(如专利权)是专门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其摊销费用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计入该产品的制造费用。而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平均摊销,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无形资产的残值一般为零。除非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愿意以一定的价格购买该项无形资产的,或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的,可以预计无形资产的残值。而旧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残值一律为零。

新准则在会计核算上也采用与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相类似的做法,增设了“累计摊销”科目来核算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不再通过冲减无形资产成本来反映。这样“无形资产”科目真实反应了无形资产的初始成本。

2.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摊销,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应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旦提取就不允许转回,而旧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是可以转回的。新准则这一规定将极大地遏止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整利润的行为。

不难看出,新准则不仅从定义上、范围上对无形资产做了修订,更是从会计核算上对无形资产做了完善和补充。它不仅重新修改了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方法,外购无形资产引入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部分研究开发费用可予资本化的观念,还增加了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明确了无形资产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有残值的观念,使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更完备、更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会计准则(2001)》.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6

无形资产定义篇7

关键词:无形资产;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一、引言

无形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无形资产的流失,必然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无形资产的管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维护合法权益,为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考虑到无形资产的独特性,这导致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难度加大,未能及时、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真正作用。我国企业会计人员必须正确认识无形资产的价值、作用,重视、加强无形资产价值管理,从各个方面做好无形资产的核算。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对提高我国企业会计的整体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概述

1.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概念

无形资产是指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无形资产包括货币资金、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商标权、应收账款、专利权等,因为它们没有物质实体,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但是,会计上通常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即将专利权、商标权等称为无形资产。

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还包括关于商誉和人力资源等的会计核算。企业的无形资产转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资产进行评估,除国家规定以外,还应当对国家的其他规定所得。企业的无形资产应当合理。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企业,应当取得无形资产,费用将被一次性摊销,减少账面余额和当前支出的无形资产;对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实施应平均摊销无形资产的受益期摊销金额,按照减少账面余额无形资产和当前消费。

2.企业无形资产的主要特点

企业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非物质形态的可识别的非货币性资产,主要有四个特点:

(1)垄断性

企业无形资产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资产,法律对非持有人对专利权有偿使用,如专有技术、科学研究等,通过法规来安全措施维护其垄断。

(2)效率高性

无形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了成本。企业自身具有品牌效应,无形资产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3)不确定性

由于无形资产本身的影响因素,外部因素无形资产的风险因素和外部转移,国家产业***策,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策的许多可变因素,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的收入。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直接损失,特别是知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这给经济效益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4)无可比性

无形资产主要是由科技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这是创新性的,单一的,市场一般不能找到相同的,所以几乎没有类似的价格比较。

3.加强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意义

企业会计工作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影响了国家的产权、合理和有效的运用。

第一,加强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有利于提高知识经济的竞争力。关键是人才,核心是科学技术。随着科技、教育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无形资产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它是企业的基本资源,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它是最活跃的技术和经济资源和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的生存,不仅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且也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意识到只有科学的创新,才能在数量上和水平上满足,才能促进更快更好的发展,只有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在科学研究成果的形成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发现和形成财产,才能提高自身的发展优势,才能提高竞争力。

第二,加强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有利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强企业和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无形资产、社会调查和市场预测的目标、经济效益的预测、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其尽快融入社会生产力。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科研相结合,更能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发展。

第三,加强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有利于维护无形资产的合法权益,集中体现企业的实力和科学研究的水平,特别是当无形资产转让或投资时,其价值将得到充分的确认和实现。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竞争激烈的时代,企业要重视自身品牌的建设和无形资产的保护,这有利于企业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无形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无形资产的流失,必然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无形资产的管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维护合法权益,为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现今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无形资产的价值和它的功能,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单位也制定了一些规则,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全面的规定,标准是不统一的,监督和指导的力度不够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在财务管理与实务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几乎是一片空白。其在执行任务、兴办产业等工作中所形成的信息、资料、程序等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由于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个别员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薄弱、知识产权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从而造成大量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被剽窃、泄漏。

2.无形资产核算局限性强,难以计量

(1)确认范围过于狭窄

现行会计核算所反映的无形资产,无论从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不能全面反映现实经济中无形资产的概念和范畴。大量的无形资产游离于会计记录与报告之外,显然不符合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因此必须改革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按照无形资产的真正含义全面确认无形资产。

(2)对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不精确

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在确定的摊销期间内将己取得的无形资产进行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当期损益。但这种平均摊销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土地使用权、商标权、版权和著作权等较为稳定的无形资产,可以采取平均分摊的方法;但对于更新较快的、时刻面临着被新技术替代可能的专利技术,非专有技术和外观设计等,未来的经济效益难以确定,此时若采用均摊的方法,就与会计谨慎性原则有悖。

2.缺少一套权威可行的评价体系,难以量化管理

会计和资产管理机构中的大多数问题都源于一个没有系统的财务管理系统的支持和保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应注重系统结构合理与兼容性,对各方面的任务大致划分,并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以保证其应有的效果。但是目前国家企业中缺少一套权威可行的评价体系,难以量化管理。

四、完善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对策

1.建立健全无形资产评估和相关法规体系

首先,加强无形资产评估法律制度体系建设。为了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维护市场经济条件的有序发展,也要建立相应的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二、有效控制市场经济组织的管理。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系列的工作法律审查评估制度,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和管理规范,提高陪审员和职业培训考核机制。

2.提升管理阶层的无形资产意识,成立专业机构规范管理

转变观念,加强无形资产管理。企业应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应加强宣传意识。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引导职工树立无形资产管理理念;建立无形资产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无形资产管理水平。利用无形资产的信息管理方式实现全过程自动控制,重点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日常维护和监督,不仅提升了管理水平,而且可以提高管理力度,实现无形资产的具体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3.创新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完善量化管理及会计核算

(1)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无形资产会计制度

企业管理理念创新,加强意识,促成了工作更规范的工作突破了盲目的惰性思维,大胆实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实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知识的理论涵养,增强了财务分析的能力,充分发展了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敢于讲原则、坚持原则,寻求管理力度,创新发展,进一步坚实的财务基础工作、会计核算工作,切实做到手续完备、真实,数据准确,账目清晰,用科学的财产提供的分析方法和传统的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的创新,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无形资产的扩大范围的确认,会计计量手段多样化;尊重知识和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完善无形资产会计制度。

(2)创新理念,增强忧患意识,克服老理念,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做好服务保障

随着公司各部门的财务工作,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单位的管理,资金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物流管理和其他一起和谐,所以加强财务管理,金融创新提供管理机制的功能。是从预算概念的转变,预算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充分把握财******策,金融法规,丰富了财务管理的内容;二是在日常工作和各部门的公司和他们的公司更多的交流和沟通,让大家了解财务实质和过程的工作,金融支持的新功能和要求,通过我们的积极合作,实现事前控制,在控制和事后控制。第三是加强服务理念,加强金融部门自身建设,落实责任,进一步增强财务人员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不断改进观念,树立强烈的时代感、效率和质量意识,在工作中具体大胆参与实践,坚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和精神,逐步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公司财务管理机制,为管理层提供财务信息

五、结束语

无形资产作为一项隐形的财富,其带给企业的效益也越来越突出,应给予无形资产充分的重视,正确确认、计量无形资产是企业的责任。广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立足并长久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自身无形资产的管理及应用。所以对无形资产进行开发与管理,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以建.无形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经济视角,2011年第9期.

[2]李煜,王义秋.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8期.

[3]苏航.论无形资产对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科学与财富,2014年第9期.

[4]杨洪.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与对策探讨.知识经济,2014年第21期.

无形资产定义篇8

关键词:资产属性;计量模式;关系

1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资产的概念是会计学最重要的概念,现行的准则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资产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观点。

1.1未消逝成本观

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性质的早期描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standard)(1940)中明确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观。他们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资产是营业或生产要素获得以后尚未达到营业成本和费用阶段的那部分余额,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额。显然,这种观点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着重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强调了资产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联系。

1.2借方余额观

资产定义的借方余额观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的前身)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在其颁布的第1号《会计名词》(1953)中提出来的。该公告认为:“资产是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某种东西。这一借方余额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规则从结平的各账户中结转过来的,前提是这一借方余额不是负值。作为资产,它代表的或者是一种财产权利,或者是所取得的价值,有的则是为取得财产权利或为将来取得财产而发生的费用支出”。这一认识的基本特征是将资产视为借方余额的体现物。据此,不仅借方余额所体现的应收账款、存货、设备、厂房等要确认为资产,而且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递延费用等项目也可以确认为资产。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会计结账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资产,很难说是在描述资产的性质。

1.3经济资源观

经济资源观是关于资产定义的颇具影响的一种观点。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恃的会计和报表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能总量”。对资产的这一认识,第一次明确地将资产与经济资源相联系,虽然它并未正面提到无形资产的内容,但这一定义至少可能将无形资产包纳其中。另外,它也明确了资产与特定会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即特定会计主体能够借助资产业从事未来经营。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第4号公告中提出了一个资产定义:“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某些虽不是资源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费用”。这一定义虽然明确指出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接受了“经济资源”这一新认识,但它却认为,经济资源应否视为资产,取决于公认会计原则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这就把资产的实质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了。

1.4未来经济利益观

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1962年,穆尼茨(moonitaz)与斯普劳斯(r.t.sprouse)在《会计研究论丛》第3号——《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这一文献中明确提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现在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sfac no.6)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在现实中,虽然成本是资产取得的重要证据之一,而且成本还是资产计量的重要属性,但是,成本的发生并不一定导致未来的经济利益,而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也并不必然会发生成本,例如,业主投资、接受捐赠等。所以,未消逝成本观将未耗用的成本看成是资产,视资产为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不切实际的。而经济资源观强调资产的经济资源属性,把一些不是经济资源但有助于实现未来经济利益的或减少未来经济损失的项目如某些备抵项目排斥除在资产之外。未来经济利益观则将这些项目合乎情理地包括在资产之中。因此,我们说未来经济利益相对于其他观点来说更加全面、合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种定义突出了以下特点:

(1)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2)资产的法律属性即必须是为企业所控制,也就是说,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业,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能力,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

2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不同属性

计量是指会计要素量化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对资产加以量化表述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法。它涉及到计量属性与量度单位的选择。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属性不同,会造成资产的价值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资产的定义、属性选用恰当的计量模式计量资产的价值就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在于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还影响到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现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成本;现值;公允价值;摊余成本。目前,主要运用的会计计

量模式主要有四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

(1)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是资产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其弊端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话,从根本上动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2)重置成本法计量模式表现出资产的属性是资产重置价值,即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公允价值计量法体现资产属性是资产交换价值,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4)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属性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从现行的资产定义来看,现值计量模式最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3现行的计量模式与资产定义、属性之间的矛盾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的趋同更近了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其巨大的变化给传统的会计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例。在38项会计准则中,有近50%的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无疑成为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焦点之一。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以该价格为标准确认的价值即为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存在着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在市场综合因素的影响和行业规范的制约下,其交易价格的形成基本符合“公平、熟悉、自愿”的前提,因此具备“公允”的要求,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这种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比较便利和直接的,并且易于交易方接受并获得关注者认可,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确认的理想状态。(2)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在多方询价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或由评估机构评估,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不存在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可以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搭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并选用适当的参数,参照各方询价因素,结合现金流量折现、期权定价等方法确认公允价值。(3)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交易标的也不适宜进行评估,并且进行多方询价存在困难的,可以参考同类交易的市场价格,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在这种方式下,同类交易标的价格无法由市场直接获得,因此只能用类比的方式,采集同类交易价格,作为估值的依据。这样,如何选择确定同类交易就成了公允价值确认的关键。同类交易不仅要求选取物与标的具有物理上的同质性,同时其实施载体各要素也应具备可比性,比如期望现金流、期限等。这样,现行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以公允价值为主体,多种计量模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因此,体现出资产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成本、重置价值。也有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而现行的资产定义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本质特征“未来经济利益”,因此,资产的价值不是以企业现有的资产为基础,也不认可投入成本,决定资产价值取决于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根据资产的属性其计量模式就是现值,因为只有能现值反映企业未来的产出,最恰当地反映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其他的计量模式均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只有在这一属性无法满足可靠性和可验性的要求,在具体会计实务往往是从投入成本的角度考虑,采用其他的替代计量属性,但也要求排除人为估计等因素干扰,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现值是资产真实价值的最近似的反映。不同方法对资产计量的结果都是对资产现值的代替。因此,根据资产的属性采用的计量模式应该是现值或者是以现值为代表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4资产概念的重新定义

由于企业的资产形态千差万别,资产的特性各有不同,因此现行的资产概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1)现行的资产定义不能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的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现行资产的属性仅对有形资产进行了反映,而对在企业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去未予反映,主要是因为1.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明确计量;(2)现行资产观认为资产都应该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从而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换而言之,现行会计计量仅反映有形资产价值或企业整体资产的一部分。因此,提供的相关信息无用。特别需要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统企业主要制造业为主,以生产、销售商品为经营方式赚取利润,资产形式主要是有形资产;而知识类企业主要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获得利益,一般不进行生产、制造,其资产形式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表现在:品牌、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营销方式、人力资源等,以微软、思科、搜狐、网易等信息技术为代表企业,其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日趋重要,如按传统会计理论计量这类企业资产价值大打折扣,使企业的内在价值未能得到完全的反映。因此,我们认为,自创的无形资产必须要计量;(3)现行资产的概念不能完全反映资产的本质特征。企业资产形态尽管千差万别,但从发挥作用来看,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直接创造企业的未来经营利益,即未来的现金流入,而非经营性资产一般不产生现金流入,甚至是现金流出,因此,如果用现行资产概念度量非经营性资产的话,从理论上讲,非经营性资产不是资产,则与资产存在的实际状态不符;如果用现值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的话,则非经营性资产会出现负数,显然不符合资产逻辑。因此,对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用现值计量,对应的资产属性则不是未来经济利益,而是它的服务作用和其提供的利用的功能,因此其计量的方法应根据资产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计量,由于资产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差异,不同时点上的资产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因此,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资产价值,应采用技术方法折算出时点价值,从而保证资产的可比性、可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行的资产定义应予以修正为:企业过去的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利用的资源。其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上利用;(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形成的。它的优点在于:(1)扩大了资产的范围。修正后资产概念的范围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2)修正后资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其形成的计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计量模式,从而形成了以现值计量方法计量经营性资产,用其他计量方法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解决了现行的一种资产属性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反映的弊端,修正后的资产观认为,资产的概念应依据资产在企业的本质特征及功能予以反映,对能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应持未来经济利益观,对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来说,显然未来经济利益观是不成立的,应根据资产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定义最为恰当,并可以采用除现值以外的方法予以计量。修正后的资产定义使资产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

5结论

总之,资产的属性要求其计量的方法合理地、客观地反映其真实价值,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存在一致性、相关性,会计计量的本质就是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的匹配,是会计学的重大问题,是值的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无形资产定义篇9

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为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目的而持有的、无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指商誉[1].

新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无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2].资产在符合下列条件时,满足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旧准则中没有定义可辨认性,只是笼统的认为可辨认资产以及不可辨认资产应该包括的种类,新版中定义了可辨认性,并且删除了“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而这些修改正是国际会计准则2004年所修改的内容,从而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的定义上保持一致。

二、研究与开发费用

旧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1].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符合会计的稳健性原则且核算简单便于会计人员操作,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策支持使企业获得了税收优惠,有利于企业进行更多的研究与开发。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不符合真实性原则、违反了会计核算应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以及不符合配比原则。目前国际上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研究费用应当计入损益,而开发费用则应资本化;英国会计准则认为,研究与开发费用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可以资本化;而美国会计准则主张将其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依照国际会计准则做了修改,即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2].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而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一定条件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所满足的条件与国际会计准则也是一致的。

三、初始计量

1、外购的无形资产。旧准则规定购入的无形资产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1].新准则规定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为其等值现金价格。实际支付的价款与确认的成本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D%D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利息费用[2].很显然,根据新准则,实际支付的价款并不一定全部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而国际会计准则〗对于主体单独取得的无形资产的规定是一致的[3].

2、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旧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1].根据新准则,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的三个条件和追加的确认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2].无形资产确认的条件由两个改为三个即增加了满足无形资产的定义,这一点与国际会计准则也是一致的,而[3]追加的确认条件即开发产生的无形资产应予确认的条件也是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情形,在这里,各个国家的GAAP的处理有所不同。

3、其他渠道取得的无形资产。旧准则规定了投资者投入的、非货币***易换入的、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和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的计量[1].新准则除了规定了以上述的方式取得无形资产的计量外,同时还规定了企业合并取得的和***府补助取得的无形资产的计量。但新准则没有规定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如何计量[2].而国际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取得的情形分为单独取得、作为企业合并的一部分取得、以***府补助形式取得、资产交换、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3].新版的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的取得形式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加趋同。

四、关于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如果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相关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按一定原则确定。[1]新准则在这点上有如下几点变化[2]:

1、企业应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其使用寿命,如为有限的,应当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期限的,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用使用寿命取代了“摊销年限”,从而无形资产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并且特别强调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国际会计准则规定[3]主体应评估一项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还是不确定的,并且也规定不摊销不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

2、在摊销方法上,对准则的分期平均摊销做了改变,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从而企业可以选择多种摊销方法,而不是只是限定于直线法摊销。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其应折旧金额,存在多种方法[3].这些方法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和生产总量法。对某项资产所选择的方法与我国规定相同。

3、在确定应摊销金额时应考虑残值,[2]新版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入账价值扣除残值后的金额,已经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还应扣除已经提取的减值准备金额。除以下任一情况外,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1)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果时购买该无形资产;(2)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应摊销金额也是按照“无形资产应摊销金额=入账价值-残值-已提减值准备”规定的[3].

4、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的复核。新准则规定企业应于期末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以及未来经济利益的消耗方式进行复核,若预计使用寿命以及未来经济利益的消耗方式与以前的估计不同,应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2].并且企业应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应估计其使用寿命,并按规定进行摊销。国际会计准则规定[3]对于有限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其摊销期和摊销方法至少应在每个财务年度进行复核。如果资产的预期使用寿命与以前的估计不同,摊销期应作相应的改变。如果该资产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预期消耗方式发生变化,摊销方法应予改变以反映这种变化。还规定主体应在每个期间对不进行摊销的无形资产的有用寿命进行复核,以判断事项和环境是否支持该资产具有不确定使用寿命的评估。若否,使用寿命的评估从不确定变为有限,应当作为一项会计估计变更进行会计处理。

五、结论

在全面分析了无形资产新旧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不难看出我国的新准则已经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这是符合潮流的,因为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的完成,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似乎已成定局。不过,实施新会计准则的挑战依然不容轻视。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层而言,接受新准则首先意味着需要评估准则的变更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做出关键的决策,制定相应的适合企业自身会计***策体系,此后才是新的准则真正融入企业的财务报告流程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在此基础上,中国将在几年后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而这在现行会计准则下很难实现。新会计准则也将助推中国“走出去”的步伐,尤其将加快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M] 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M] 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翻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M] 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5

无形资产定义篇10

1.1未消逝成本观

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性质的早期描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introductiontocorporatestandard)(1940)中明确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观。他们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资产是营业或生产要素获得以后尚未达到营业成本和费用阶段的那部分余额,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额。显然,这种观点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着重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强调了资产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联系。

1.2借方余额观

资产定义的借方余额观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的前身)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在其颁布的第1号《会计名词》(1953)中提出来的。该公告认为:“资产是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某种东西。这一借方余额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规则从结平的各账户中结转过来的,前提是这一借方余额不是负值。作为资产,它代表的或者是一种财产权利,或者是所取得的价值,有的则是为取得财产权利或为将来取得财产而发生的费用支出”。这一认识的基本特征是将资产视为借方余额的体现物。据此,不仅借方余额所体现的应收账款、存货、设备、厂房等要确认为资产,而且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递延费用等项目也可以确认为资产。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会计结账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资产,很难说是在描述资产的性质。

1.3经济资源观

经济资源观是关于资产定义的颇具影响的一种观点。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恃的会计和报表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能总量”。对资产的这一认识,第一次明确地将资产与经济资源相联系,虽然它并未正面提到无形资产的内容,但这一定义至少可能将无形资产包纳其中。另外,它也明确了资产与特定会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即特定会计主体能够借助资产业从事未来经营。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第4号公告中提出了一个资产定义:“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某些虽不是资源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费用”。这一定义虽然明确指出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接受了“经济资源”这一新认识,但它却认为,经济资源应否视为资产,取决于公认会计原则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这就把资产的实质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了。

1.4未来经济利益观

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1962年,穆尼茨(moonitaz)与斯普劳斯(r.t.sprouse)在《会计研究论丛》第3号——《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这一文献中明确提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现在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sfacno.6)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在现实中,虽然成本是资产取得的重要证据之一,而且成本还是资产计量的重要属性,但是,成本的发生并不一定导致未来的经济利益,而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也并不必然会发生成本,例如,业主投资、接受捐赠等。所以,未消逝成本观将未耗用的成本看成是资产,视资产为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不切实际的。而经济资源观强调资产的经济资源属性,把一些不是经济资源但有助于实现未来经济利益的或减少未来经济损失的项目如某些备抵项目排斥除在资产之外。未来经济利益观则将这些项目合乎情理地包括在资产之中。因此,我们说未来经济利益相对于其他观点来说更加全面、合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种定义突出了以下特点:

(1)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2)资产的法律属性即必须是为企业所控制,也就是说,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业,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能力,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

2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不同属性

计量是指会计要素量化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对资产加以量化表述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法。它涉及到计量属性与量度单位的选择。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属性不同,会造成资产的价值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资产的定义、属性选用恰当的计量模式计量资产的价值就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在于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还影响到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现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成本;现值;公允价值;摊余成本。目前,主要运用的会计计

量模式主要有四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

(1)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是资产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其弊端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话,从根本上动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2)重置成本法计量模式表现出资产的属性是资产重置价值,即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公允价值计量法体现资产属性是资产交换价值,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4)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属性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从现行的资产定义来看,现值计量模式最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3现行的计量模式与资产定义、属性之间的矛盾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的趋同更近了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其巨大的变化给传统的会计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例。在38项会计准则中,有近50%的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无疑成为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焦点之一。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以该价格为标准确认的价值即为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存在着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在市场综合因素的影响和行业规范的制约下,其交易价格的形成基本符合“公平、熟悉、自愿”的前提,因此具备“公允”的要求,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这种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比较便利和直接的,并且易于交易方接受并获得关注者认可,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确认的理想状态。(2)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在多方询价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或由评估机构评估,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不存在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可以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搭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并选用适当的参数,参照各方询价因素,结合现金流量折现、期权定价等方法确认公允价值。(3)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交易标的也不适宜进行评估,并且进行多方询价存在困难的,可以参考同类交易的市场价格,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在这种方式下,同类交易标的价格无法由市场直接获得,因此只能用类比的方式,采集同类交易价格,作为估值的依据。这样,如何选择确定同类交易就成了公允价值确认的关键。同类交易不仅要求选取物与标的具有物理上的同质性,同时其实施载体各要素也应具备可比性,比如期望现金流、期限等。这样,现行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以公允价值为主体,多种计量模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因此,体现出资产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成本、重置价值。也有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而现行的资产定义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本质特征“未来经济利益”,因此,资产的价值不是以企业现有的资产为基础,也不认可投入成本,决定资产价值取决于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根据资产的属性其计量模式就是现值,因为只有能现值反映企业未来的产出,最恰当地反映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其他的计量模式均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只有在这一属性无法满足可靠性和可验性的要求,在具体会计实务往往是从投入成本的角度考虑,采用其他的替代计量属性,但也要求排除人为估计等因素干扰,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现值是资产真实价值的最近似的反映。不同方法对资产计量的结果都是对资产现值的代替。因此,根据资产的属性采用的计量模式应该是现值或者是以现值为代表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4资产概念的重新定义

由于企业的资产形态千差万别,资产的特性各有不同,因此现行的资产概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1)现行的资产定义不能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的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现行资产的属性仅对有形资产进行了反映,而对在企业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去未予反映,主要是因为1.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明确计量;(2)现行资产观认为资产都应该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从而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换而言之,现行会计计量仅反映有形资产价值或企业整体资产的一部分。因此,提供的相关信息无用。特别需要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统企业主要制造业为主,以生产、销售商品为经营方式赚取利润,资产形式主要是有形资产;而知识类企业主要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获得利益,一般不进行生产、制造,其资产形式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表现在:品牌、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营销方式、人力资源等,以微软、思科、搜狐、网易等信息技术为代表企业,其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日趋重要,如按传统会计理论计量这类企业资产价值大打折扣,使企业的内在价值未能得到完全的反映。因此,我们认为,自创的无形资产必须要计量;(3)现行资产的概念不能完全反映资产的本质特征。企业资产形态尽管千差万别,但从发挥作用来看,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直接创造企业的未来经营利益,即未来的现金流入,而非经营性资产一般不产生现金流入,甚至是现金流出,因此,如果用现行资产概念度量非经营性资产的话,从理论上讲,非经营性资产不是资产,则与资产存在的实际状态不符;如果用现值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的话,则非经营性资产会出现负数,显然不符合资产逻辑。因此,对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用现值计量,对应的资产属性则不是未来经济利益,而是它的服务作用和其提供的利用的功能,因此其计量的方法应根据资产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计量,由于资产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差异,不同时点上的资产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因此,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资产价值,应采用技术方法折算出时点价值,从而保证资产的可比性、可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行的资产定义应予以修正为:企业过去的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利用的资源。其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上利用;(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形成的。它的优点在于:(1)扩大了资产的范围。修正后资产概念的范围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2)修正后资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其形成的计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计量模式,从而形成了以现值计量方法计量经营性资产,用其他计量方法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解决了现行的一种资产属性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反映的弊端,修正后的资产观认为,资产的概念应依据资产在企业的本质特征及功能予以反映,对能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应持未来经济利益观,对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来说,显然未来经济利益观是不成立的,应根据资产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定义最为恰当,并可以采用除现值以外的方法予以计量。修正后的资产定义使资产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

5结论

总之,资产的属性要求其计量的方法合理地、客观地反映其真实价值,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存在一致性、相关性,会计计量的本质就是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的匹配,是会计学的重大问题,是值的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无形资产定义10篇

学习

财务预算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预算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写财务预算管理论文该怎么找资料,论文财务预算管理意义。3.围绕实现财务预算,落实综合质量考评制度。预算与控制密不可分。预算的编制既是一个计划过程,同时也是确定控制标准的过程,而预算的执行

学习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化学教学论文,内容包括初中化学教学心得论文文献,初中化学论文1000字。2.不注重实验教学。化学教学本身就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需要将实验教学放在重点,在“教学硬件四配套”工程的

学习

销售规章制度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销售规章制度,内容包括销售管理制度通用7篇,销售规章制度的范文。4、积极完成公司交予的设计工作,同业务人员进行详细的交流和沟通,准确领会客户的要求,设计方案力求做到新颖,布局合理,新潮,适应时代潮流。5、如业务员要设计方案,

学习

资产评估法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资产评估法10篇,内容包括资产评估法开始施行时间,资产评估法对评估机构的解读。一、资产评估法律责任资产评估法律责任是指资产评估机构或者资产评估人员在接受委托方委托之后,对评估标的进行估价过程中,因自身的过错行为而导

学习

资产评估与管理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资产评估与管理10篇,内容包括资产评估与管理学习心得,资产评估和人力资源管理哪个好。在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起步较晚,1989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评估管理中心的成立标志着资产评估行业的诞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资产

学习

流动资产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流动资产10篇,内容包括流动资产知识点总结,流动资产的分类口诀。

学习

课程顾问实习总结

阅读(29)

一、利用回顾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总结回顾法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课堂总结方法,利用回顾法引导学生反观课堂所学内容,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在总结过程中查漏补缺。首先,利用知识回顾法实施课堂总结。知识回顾

学习

国有资产流失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国有资产流失10篇,内容包括国有资产流失套路,国有资产流失的现实案例分析。国有资产;流失;监管;评估国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因此国有企业资产一旦出现流失现象,必然会使国家乃至每一个纳税人的利益遭受到严重损失,同时国有企业资产

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结束语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结束语模板,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结束语200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结束语。以前不是没机会来进行自我的剖析,而是一方面因为不知道方法,不知道怎么去做;二是因为懒惰形成的惯性让自己哪怕是有些奇特想法时也被玩

学习

春季学期安全工作计划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春季学期安全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秋季学期安全工作计划,小学春季安全工作计划。1、晨检医生检查后,作为老师我们也坚持每天晨检,保证幼儿不带危险物品入园,如发现要没收,并教育幼儿,和与其家长沟通。2、保证教室的通风、干净,保证区

学习

招生自查工作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招生自查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招生自查自纠报告范文,招生问题自查自纠情况汇报。1、我校没有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2、我校无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的行为。3、我校没有为校外培训机构有偿补课提供教育教学设

学习

固定资产投资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固定资产投资10篇,内容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报告范文大全,固定资产投资新提法。1.1固定资产投资的意义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

学习

资产流动性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资产流动性10篇,内容包括资产流动性怎么分析,流动性高的资产。“跨时空”是金融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说一个人在本地赚到的钱可以拿到外地去消费,这是金融的“跨空间”;而今天赚的钱可以留到未来去消费(存款形式),也可以把未来才能

学习

消耗性生物资产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消耗性生物资产10篇,内容包括生物资产最基本的特征是哪些,消耗性生物资产。一、对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认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指出生物资产指的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物资产包括三类,即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

学习

无形资产评估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无形资产评估10篇,内容包括无形资产评估真实案例范文,无形资产评估案例近几年。一、无形资产的内涵关于无形资产的概念,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8年的《国际会计准则》,明确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为用于产

学习

因数的定义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因数的定义10篇,内容包括因数的定义原文,因数的基本性质。1地理空间事物的椭球面定位1.1地心坐标系以地球质心为大地坐标原点的坐标系,即地心坐标系。这种坐标系统是阐明地球上各种地理和物理现象,特别是空间物体运动的本始参

学习

幸福的定义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幸福的定义10篇,内容包括幸福的定义经典语句,幸福的十种定义。再走,漫步到公园里。这时的公园,一副热闹景象。老大爷与老奶奶在学跳舞。看到自己的老伴脚没踩稳,赶紧拉她一把。也许,幸福就像现在这样。走出公园,来到车站,车站里早

学习

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及具体运用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及具体运用,内容包括出租无形资产摊销额计入什么科目,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应计入哪个科目。【摘要】本文根据不同的无形资产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阐述了无形资产的不同摊销方法,指出每一种方法的特点及适用的

学习

重新定义UT斯达康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重新定义UT斯达康,内容包括ut斯达康现在还存在吗,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虽然占收入主要部分的小灵通业务仍处于“青春期”,但一直不愿意被称为小灵通制造商的UT斯达康早就开始拓展自己的新定义,他们会再次找到市场的盲点吗?不

学习

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税法规制研究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税法规制研究,内容包括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避税现状,试析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无形资产的特点使得其转让定价不同于其他资产,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进行税法规制具有实践和理论上的重要意义。我国存在转让

学习

高中物理概念的定义方法和物理量的教学策略初探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物理概念的定义方法和物理量的教学策略初探,内容包括高中物理基础概念定义大全,高中物理各物理量的定义。物理概念是人类对物理世界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的产物,它既是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又是更高层次的物理思维的

学习

重新定义新兴市场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重新定义新兴市场,内容包括新兴市场什么时间开业,成熟新兴市场的现状。新兴市场的发明者,名叫范艾格特梅尔。这位年近7旬的投资界的老将,从1971年以来一直从事新兴市场的分析和研究,并与相关机构合作,创建了相关的首个股票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