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舞蹈10篇

苗族舞蹈篇1

关键词:麻文化 苗族 文山 女性 表现形式 舞蹈动律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阔、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善于纺织刺绣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和广西等省区。由于苗族在历史上迁徙频繁, 分布广阔造成支系繁多,在苗族整体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支系之间,或者是同一支系内部之间的文化,又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表现在服装的不同、语言的不同、舞蹈的不同等等,因此造就了苗族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翻开苗族的历史我们发现,有一种技术它从古至今、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那就是苗族人民引以为荣的麻纺织技术。它在苗族发展的过程具有特殊的意义,是整个苗族独特的、共同的经济活动现象之一。如今苗族人民对麻的需要已由最初的御寒,发展到现在已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需要,已由生存的需要发展到文化传统的需要,构成了苗族特有的麻文化,它和苗族人民世世代代生在一起形影不离。

本文就以云南省文山州苗族为案例来分析在麻文化影响下的文山州苗族女性的舞蹈特点,向人们展示文山苗族独特的麻文化、审美风格和舞蹈特点。

一、文山州特有的苗族麻文化历史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壮族和苗族为主要的居住民族的自治州。文山的苗族支系大致分为:素苗、白苗、花苗、汉苗、歪苗、红头苗、青苗、红苗八种。据文山州《邱北县志》所记,苗族进入文山是从14世纪以后由湖南、贵州、广西等省迁徙而来。由于他们迁来的时间比较晚,坝区和河谷区已为其他民族所居,只得进入山林,住在高山山巅和半山腰,聚族而居。文山地区有句俗语:“苗族住山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这句俗语反映了苗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

虽然苗族擅长于利用植物进行纺织,但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温度的不同,各地的苗族种植的纺织必需品又有所不同。居住在西部川黔滇次东部和中部的苗族,因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暖,所以这两个地方的苗族主要种棉花织棉布,也种麻,但是数量很少。居住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地区的苗族则因为地处高山峡谷和石山地带,土层薄,海拔较高,气候较为寒凉,所以主要种植苎麻、大麻,羊毛和野生火草来纺织麻布。但是,云南省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的苗族,由于地处高原山区气候寒凉,土地贫瘠,他们只种大麻来纺织麻布。因此麻在文山苗族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麻纺织活动在苗族生存中的重要性,为了尊重苗族的风俗习惯,照顾苗族群众的特殊需求,50年代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府还专门给苗族社员留了麻塘地。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在1958年割资本主义尾巴时,保留了这一特殊的***策,规定每户苗族留0.3亩麻地。由于***的这一民族平等***策,使得苗族的麻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文山苗族还大量地使用麻进行纺织。由此文山苗族使用麻的历史比其他地区长,因此又产生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苗族麻文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二、文山州苗族女性舞蹈的表现形式及动律特点

(一)麻文化影响下的表现形式―题材特点

文山州苗族舞蹈的题材主要来源于三大方面:1.反映人民生产劳动的舞蹈题材,如:纺麻舞;2.反映祭祀的舞蹈题材,如:铜鼓舞;3.反映人民生活习惯的舞蹈题材,如:芦笙舞等。而文山苗族女性舞蹈大多数则是以反映人民生产劳动的舞蹈题材为主。

苗族人民对麻制品的喜欢度及使用率,是其他民族中少有的。在日常生活中,麻制品广泛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拴牲口、打猎用的的麻绳;盛放粮食的麻布口袋;日常所穿的麻布衣服、裙子等。而这些麻制品都出自于勤劳、富有创造力的苗族妇女,苗族妇女只要双手一闲下来就会不自觉地搓麻线,纺麻布,直到90年代初期,文山城的大街小巷随时都还能看到苗族妇女们三三两两地坐在街边、聊着天,走着路搓麻线的情景。由于文山苗族比其他地区的苗族使用麻的历史长,所以它在保留传统的麻文化的同时又融合了一些现代的审美元素及现代气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苗族妇女对服装的色彩、花系的审美变化、对舞蹈动作元素的创新发展等。当地的这一特点在文山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的大量的苗族女性舞蹈中得以充分体现,如:《纺麻》《花裙舞》《滚新麻》《搓麻》《七彩裙》等舞蹈,都是以苗族妇女纺麻过程到织出漂亮的麻裙这一生产过程为题材线索,进行加工提炼创作出的舞蹈,它充分体现了文山特有的麻文化,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地苗族妇女勤劳善良、乐观向上、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

(二)舞蹈的动律特点

文山苗族女性舞蹈的动律特点有几个方面:

1.麻裙的影响

一条用纯麻做的麻裙是非常沉、垂的,因此苗族妇女穿着它走动时,裙子就会随身体的移动自然地左右摆动起来。在90年代初期时,苗族妇女穿着纯麻做的花麻裙来赶集,裙子随着胯部的左右摆动而向两边摆起来,就像挂钟的钟摆一样向两边摆荡,再加上麻裙发出的嚓嚓声,真是文山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当时能拥有一条苗族花裙是多少其他民族女孩梦寐以求的事情,可见苗族花裙的魅力所在!在舞蹈中,随着大幅度的胯部摆动,麻裙像一片翻滚的浪花,让人眼花缭乱,形成了苗族女性舞蹈的一大亮点。所以苗族麻裙的摆荡这一特点,是文山苗族女性舞蹈的动律核心及根本。

但随着全球的一体化,全球性的禁种大麻***策的原因,现在苗族麻花裙已由其他面料代替,使得花裙的垂感和动感大打折扣,为了保留苗族女性的舞蹈中裙子的摆荡这一特点,现在的舞蹈中则加强、加大、强调了胯部的左右摆动和左右划圆的舞蹈动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留苗族舞蹈裙子的摆荡这一风格特点。

2.摆裙的动律特点

文山苗族女性胯部的左右摆动和左右划圆的动律特点是:在苗族舞蹈特有的共性特点一顺边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特有的舞蹈动律――摆裙,即交叉式的扭腰摆胯。

交叉式是指左胯对右手,右胯对左手的交叉动律。而交叉式的扭腰摆胯,即:上左脚,左胯带动左手同时向前顶胯出去,左手向前时左手手臂以肩关节为轴心做顺时针划前半圆, 这时左胯于右手相对,随后,右手手臂从前向后以肩关节为轴心做逆时针划后半圆;上右脚,右胯带动右手同时放松向前,右手从后向前时右手手臂以肩关节为轴心做逆时针划前半圆, 这时右胯于左手相对,随后,左手从前向后时左手手臂以肩关节为轴心做顺时针划后半圆,就这样交替进行,它不同于其他苗族一顺边的顺拐动律。

3.前脚掌为支撑点、重心向上

前脚掌为支撑点、重心向上也是文山苗族女性舞蹈动律的另一个特点。贵州的苗族舞蹈是重心向下,全脚掌进行踩踏的上下动律,而文山苗族则是身体重心向上、两脚前脚掌为支撑点的左右动律。在这一舞蹈动律的基础上胯一直以摆裙动律摆动,两手手臂在放松的状态下跟随身体在体侧交替划圆,这一基本动律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苗族的整个舞蹈动作中。这一基本动律使得苗族女孩的步伐更加轻盈、灵活,仿佛是在山林中飞舞的蝴蝶。

文山苗族在麻文化的影响下,舞蹈表现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呈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一个摆裙动律,一个前脚掌为支撑点、重心向上是文山苗族女性自己特有的舞蹈动律,前者不同于贵州苗族一顺边的动律,而是交叉式的,后者又不同于贵州苗族舞蹈的重心向下,全脚掌进行踩踏的上下动律,则是身体重心向上、两脚前脚掌为支撑点的左右动律。其次在舞蹈风格上文山苗族女性舞蹈和贵州苗族女性舞蹈热烈、奔放、飒爽英姿的风格截然不同,它具有轻快、妩媚、轻盈、婀娜多姿、柔中带韧性的特点。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气候及风土人情的不同,使得苗族各支系之间的舞蹈又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真正地充分体现了苗族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也正是这些多样化形成了苗族民族文化的斑斓万千和繁荣昌盛!

基金项目:

本文为校级科研委托基金项目《文山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开发》的支撑材料,课题编号11WSWT01。

参考文献:

[1]马曜.云南民族工作40年[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2]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3]熊丽芬.云南苗族原始麻纺工艺[J].云南文物,1996,(02).

苗族舞蹈篇2

关键词: 苗族; 舞蹈技巧; 课堂运用

中***分类号: J7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114-02

一、苗族舞蹈的基本技巧及其特点

苗族舞蹈种类繁多,有木鼓舞、芦笙舞、铜鼓舞、古瓢舞、踩鼓舞等等,当然,苗族舞蹈技巧也多种多样,有转、跳、翻等,而每种技巧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1.反排转技巧

反排转是反排木鼓舞中的主流动作,也是它的一大亮点及难点,其动作以胯为动力,转前送胯、下旁腰、身体稍前倾,转时转胯甩手、双脚离地、留头甩头、最后双脚落地稍弯曲,转有180°、360°、720°等,该动作粗犷豪放、潇洒刚劲、热情奔放、洒脱和谐,使得反排木鼓舞充满生命活力,备受大家喜欢。

2.原地点转

原地点转是最基本的一个转的技巧,也是苗族舞蹈中最常用的一个技巧。转时,以主力腿为动力,先屈蹲,主动力腿伸直的同时,动力腿以主力腿为轴点步转,转时,手为苗族舞蹈中的2位手,上身直立,留头甩头。

3.跳转

跳转也是苗族舞蹈中常用的一个技巧,锦鸡舞、踩鼓舞等舞蹈中经常出现,跳转有原地勾脚跳转、行进跳转和后屈腿跳转。

(1)原地勾脚跳转

原地勾脚跳转是最基本的跳转,双腿微屈,双手为苗舞中的三位手,起跳同时右脚屈膝勾脚向后划,向右空转360°回到1点,双腿落地稍屈膝。[1]

(2)行进跳转

行进跳转时,也是三位手,左右腿后屈换跳,连续进行180°的行进跳转,在跳的过程中,注意单腿旋转的直立重心的移动。

(3)后屈腿跳转

后屈腿跳转是跳转中稍难的一个动作,左腿抬大腿屈膝绷脚,手为右五位手,下胸腰抬头看右手,右脚原地小跳步向右旋转,转的过程中,保持好舞姿。[2]

4.摆手平转

脚是双颤步半脚尖的行进旋转,转时,双手手臂在胸前左右摆动,转时,双膝松驰,腰不能放松,双手肘关节放松,顺身体转动的力量摆动,头看前进的方向。

5.蹲转

蹲转在芦笙舞当中较为常用,该动作为深蹲的地面转,一腿迈出下蹲,另一腿跟上,身体要转,双膝并拢,快速深蹲和直立,双手为3位手。

6.仰身顶胯转

该动作要注意胯的顶、转,首先踏步半蹲,然后胯往上顶,头和身体尽量后仰板腰控制,以胯动力再转回准备位。

二、苗族舞蹈技巧在课堂上的运用

如何把苗族舞蹈技巧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是我们苗族舞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苗族舞蹈文化发展的需要。笔者通过对苗族舞蹈技巧的研究及平时课堂上的一些实际经验,从而形成了以下组织教学程序:

1.反排转技巧的训练

(1)动作要求讲解

动作以胯为动力,转前送胯、下旁腰、身体稍前倾,转时转胯甩手、双脚离地、留头甩头、最后双脚落地稍弯曲,此动作,胯非常重要,要注意扭胯、顶胯,手是同边甩。

(2)动作单一训练

先练单一的送胯动作:先做右边,1―2拍,右脚往前踢,同时左脚坐胯,身体稍往右下旁腰,手是反排手,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头向左倒送右边的腮,3-4拍,右脚收回旁点地,身体稍向***,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头向右倒送左边的腮,5-8重复一次;左边跟右边一样,是左脚做,节奏一样。

转的单一练习:右脚往前踢,然后身体往左边转180°,同时双脚离地,转胯,最后双脚落地弯曲,身体稍向前,屁股稍向后,变为面对5点,反面做左脚,最后又回到1点,动作要求一样,先练单一的180°转,再练单一的360°转。

(3)动作连贯训练

要求动作要连贯,甩手要连贯,先做原地的反排转,4个180度转加4个360度转,然后做行进的180°转。最后配合音乐练习反排转。

2.原地点转

(1)动作要求讲解

转时,以主力腿为动力,先屈蹲,主动力腿伸直的同时,动力腿以主力腿为轴点步转,转时,手为苗族舞蹈中的2位手,上身直立,留头甩头,注意重心要在主力腿上,整个人的力量要聚中,不能分散,身体与胯要在同一个平面上。

(2)动作单一训练

先练留头甩头:先练单一的甩头,面对1点,头向左转看7点,回到1点,再向右转看3点,循环反复,注意转的时候要有劲,要甩过去,动作要干净利落。配合脚练头:双脚并步,双手擦腰,面对1点,双脚原地碎步,身体向左转,转的同时头一直对1点,在身体快到面对3点的时候(眼睛不能再看到点的时候),头要啪地甩过去看1点,如此反复,注意留头时要持续,甩头时要脆,要干净利落。节奏:4拍转一圈。

点转的单一练习:左脚为主力腿,右腿动力腿旁点地,双手为2位手,面对1点,先练动力腿90°一个位置的点地,准备位,动力腿对3点,身体向左转,动力腿分别点1点、7点、5点、再回到3点,4拍一个位置,头留头甩头,然后练180°一个位置的点地,动力腿分别点3 点、7点,反复练习,节奏也是4拍一换。

(3)动作连贯训练

动力腿连续点步转,头留头甩头,注意转的时候,重心要一直在主力腿上,上身保持直立,节奏要均匀。

3.跳转

(1)动作要求讲解

原地勾脚跳转:双腿微屈,双手为苗舞中的三位手,起跳同时右脚屈膝勾脚向后划,向右空转360°回到1点,双腿落地稍屈膝,注意跳转时,力量要集中,全身收紧,不能放松。

行进跳转:行进跳转时,左右腿后屈换跳,连续进行180°的行进跳转,在跳的过程中,注意单腿旋转的直立重心的移动,手为三位手,。

后屈腿跳转:左腿抬大腿屈膝绷脚,手为右五位手,下胸腰抬头看右手,右脚原地小跳步向右旋转,转的过程中,要保持好舞姿。

(2)动作单一训练

原地勾脚跳转:先练跳,面对一点,双手3位手,双腿屈膝勾脚向后交替跳,再加转。

行进跳转:先单一练转,把方向找准,,注意身体和胯在一个平面上,头要留头甩头,再加上跳。

后屈腿跳转:面对1点,先练舞姿,手为右5位手,头看手,下胸腰,左腿抬大腿,同时屈膝绷脚,然后单一练右腿原地小跳步,最后再加上转一起练习。

(3)动作连贯训练

原地勾脚跳转:面对1点,双手3位,脚为正步位,1-双腿微屈,2-原地双起跳,右脚勾脚向右后空转360°,最后回到1点,双膝并拢稍弯曲,3-4再做一次,5-8左脚勾脚往左边做两次跳转。

行进跳转:准备位:身体对8点,左脚直立,右脚前点地,手为3位手。

1-右脚后屈膝向旁跳出落地,同时身体转180°,左脚抬后屈腿,2-左脚落地跳,身体转180°,同时右脚抬后屈腿,如此重复,此动作先在斜线上进行。

后屈腿跳转:准备位:面对1点,脚为正步位,手1位。1-4保持舞姿,右脚向旁迈跳转两周,5-8左脚向前迈1步,右脚上并步,双脚半脚尖,手变为2位,然后做反面动作。

4.摆手平转

(1)动作要求讲解

脚在双颤步半脚尖上行进旋转,转时,双膝松驰,腰不能放松,双手手臂在胸前左右摆动,双手肘关节放松,顺身体转动的力量摆动,头看前进的方向。

(2)动作单一训练

先练摆手动作,准备:面对1点,脚为正步位,右手弯胳膊肘在腹前,左手在身体旁稍弯曲,1-2双手同时摆,变为左手在前,右手在旁,3-4双手同时摆,变为准备手位,5-8重复练习。

脚的单一练习:右脚向旁迈,左脚向右脚并步半脚尖,同时身体向右转360度,再重复练习。

(3)动作连贯训练

准备位:身体面对2点,左脚直立,右脚前点地,左手3位,右手弯肘在胸前,1-右脚旁迈出,双臂向右摆,变为右手旁,左手前,2-左脚向右脚并步半脚尖,同时身体向右转360度到2点,双手向左摆变为右手前,左手旁,5-8再重复两次。

1.蹲转

(1)动作要求讲解

该动作为深蹲的地面转,一腿迈出下蹲,另一腿跟上,身体要转,双膝并拢,快速深蹲和直立,双手为3位手,注意蹲、起的动作要快、干净利落,不能拖。

(2)动作单一训练

蹲起的单一练习:1-右脚向旁迈,2-左脚跟上同时深蹲,3-4两腿快速直立,5-8重复一次,单一训练不加转,就只训练腿的蹲和起。

(3)动作连贯训练

准备位:面对1点,左脚直立,右脚前点步,手3位手,1-2右脚向旁迈,左脚跟上同时深蹲,身体转为1点,3-4双腿快速直立,5-8做反面动作。

2.仰身顶胯转

(1)动作要求讲解

该动作要注意胯的顶、转,首先踏步半蹲,然后胯往上顶,头和身体尽量后仰板腰控制,以胯动力再转回准备位。

(2)动作单一训练

右前踏步蹲,左手弯胳膊肘在胸前,右手在身旁,身体前倾,下前腰,头向下看,1-向左转90度,身体下右旁腰,双手伸直,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头看右手下方,2-再向左转90度,胯往上顶,双腿稍弯,向后下板腰,头控制看上面,双手打开伸直,3-向左转90度,身体下左旁腰,双手伸直,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头看左手下方,4-向左转90度,回到准备位,反面单一练习,动作要求一样。

(3)动作连贯训练

准备位:右前踏步蹲,左手弯胳膊肘在胸前,右手在身旁,身体前倾,下前腰,头向下看,1-4快速向左顶胯转360度,回到准备位,5-8右脚向旁迈一步,左脚跟上又成踏步蹲,双手由双晃手连接到准备位,再重复转,反面动作一样。

三、结语

在今后的苗族舞蹈教学中,我们要在吸收别的民族的先进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以及内容的同时,加大探索符合苗族舞蹈实际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形成我校舞蹈教育的体系,办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很规范和科学化的苗族舞蹈教育方式,为使我校的苗族舞蹈教学内容和方法走在西部艺术院校前列,并成为全国有影响的苗族舞蹈教学和研究的基地而努力。

苗族舞蹈篇3

湘西苗族傩愿舞是在举行“还傩愿”仪式时所表演的一种舞蹈, 它是一种内涵“巫傩”信仰而又不乏“审美”表达的民间艺术形式,宗教、民俗以及艺术杂糅一体,属于巫傩文化范畴。苗族人民通过“还傩愿”仪式来达到除灾去邪,***求吉的目的,彰显了湘西苗族傩愿舞所意蕴的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的深层文化内涵。

湘西苗族傩愿舞它从是祭祀傩公傩娘的仪式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湘西苗族老艺人石昌秀说:“苗族的《傩愿舞》很早以前是从汉巫传入,但在苗族天长日久,已经苗化,为苗族老司所掌握,成了苗族人民所喜好爱看的舞蹈艺术之一。”另从文献康熙二十八年《凤凰厅志》记载“岁时,祈赛不一,其名宰牲,延巫为诸戏舞,名曰还傩愿”与乾隆十年《永顺县志》记载“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师巫唱与傩戏……至晚,演傩戏,敲锣鼓,人各纸面”。① 史料记载充分表明了湘西苗族傩愿舞产生的历史久远性。湘西苗族傩愿舞是以许愿还愿为基本形式,集驱鬼、除邪、祈福、娱神、娱人功能为一体,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意识和信仰体系的宗教戏剧表演性的宗教仪式。湘西苗族“还傩愿”仪式主要在秋后进行,还愿时堂屋正中供桌上摆上木刻的傩公与傩母像以及各种供品,主家请来苗老司还愿酬神,仪式中戴着各种不同性格人物的面具且唱且跳,其典型动律为“颤膝”,再配以脚下各种步伐以及上身“顺、拧、摆、圆”的运动方式,形成了傩愿舞原始、古朴、沉稳的艺术风格。傩愿舞主要表演节目有“开山舞”、“土地舞”、“开路郎君舞”、“仙锋舞”、“八郎舞”、“打铁舞”和“绺巾舞”等。舞蹈表演在酬神时气氛显得格外威严而神秘,在娱人时表现的则是一派诙谐、幽默和风趣场景,其生活化的舞蹈动作和淳朴的舞蹈风格使得傩愿舞深受湘西苗族人民喜爱。

在湘西地区“还傩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几乎每家每户都做过,但凡遇瘟***盛行、人口不安、五谷不丰、六畜不旺、财运不佳、口角纷争,经巫师卜知后,都要举行这种酬傩祭典,通常是以消灾愿、求子愿、太平愿、求福愿为主内容,其基本仪程有剪纸、写字吊、布置神坛、设神案、扎五彩楼。神案设在正屋中央,神案后放置傩公傩母神像,坛前用竹及彩纸扎成五彩门楼,俗称“桃花洞”。左边门外用晒席扎成王庙一座,挂一张总坛***象,点一盏灯,放泥巴一块,烧上香。所有程序完毕后,再由苗老司主持祭祀仪式,其间表演唱傩歌,跳傩愿舞,整场法事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湘西苗族傩愿舞动作归类及其特点

1.湘西苗族傩愿舞动作归类

湘西苗族傩愿舞动作来源于苗族的日常劳动生活中,经过加工、提炼,凝聚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具有很高的审美功能和艺术价值。傩愿舞动作形式多样、体量庞大,按其表现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生活型动作:湘西苗族傩愿舞中的生活型动作表现的是湘西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景,如《扮先锋娘》中表演的洗脸、梳头、擦身、穿衣、围围裙、洗脚和穿鞋子等等一系列轻柔大方、细致入微的生活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女性的日常生活,极富生活情趣。此类动作体现的是对生活细节的模拟,反映了湘西苗族人民的现实生活。生活型动作直观明了,简单易学,在湘西各市县的广场上经常可以看到由这一类型动作组编的广场舞蹈,男女老少乐在其中。生活型动作充分反映了湘西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

(2)劳作型动作:湘西苗族傩愿舞中的劳作型动作表现的是湘西苗族人民的日常劳作情景。如《土地舞》中表演砍火畲、挖土整地、担粪播种、打鸟除虫、种豆种瓜时,动作表演诙谐风趣;在《开路郎君舞》中表演砍路、烧路、打岩、铺路、扫路时,动作表演刚劲有力。此类动作主要是对苗族人民日常劳作情景的再现,这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其实就是苗族祖先传授耕种和劳作知识的行为,充分展示了苗族先祖的智慧和其对风调雨顺以及获得好收成的美好期盼,同时体现出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3)祭祀型动作:湘西苗族傩愿舞祭祀型动作主要是在拜神祭祖时表演,其功能是压邪、镇恶、灭害、除灾、谢神、还愿等。表演时苗巫师左手握绺巾,右手握司刀翩翩起舞。其主要动作有:“三拜”、“撒梅花”、“拜五云”、“拜将”、“飞巾”、“扬尘”等,动作庄重有力,柔中有刚。祭祀型动作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祖先的缅怀之情。由于历史原因,加上如今民间大型的“还傩愿”活动基本消失,以及随着老艺人们的相继离去,大量有价值的祭祀动作已失传,空有动作名称载入书册。

2.湘西苗族傩愿舞的动作特点

(1)模拟性:湘西苗族傩愿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作品里很大部分的舞蹈动作都是在模拟和再现生活劳作场景,如《开路郎君舞》的表演中,表演者手持大刀做“砍路” 烧路动作、换拿锄头做挖土、打岩、铺路动作,又换握扫把做扫路等动作;再如《土地舞》表演中的砍火畲、挖土整地、担粪播种以及《扮仙锋娘》中表演的播种、收割、打谷等动作,生动模拟了湘西苗族人民日常劳作的情景,同时,舞蹈中还有大量模拟生活情态的动作,如洗脸、梳头、擦身、穿衣、围围裙、洗脚和穿鞋子等,模拟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可以说,舞蹈动作的模拟性是少数民族舞蹈的共性,也是湘西苗族傩愿舞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这种模仿性还体现着强烈的教育性,湘西苗族后辈在生活中欣赏和参与舞蹈表演时,即可从模仿中学习和掌握到众多的有关生产、生活的经验和知识。

(2)简朴性:湘西苗族傩愿舞动作的简朴性主要表现在表演时的自然性、生活性和真实性,表演时没有过分的夸张动作和修饰。湘西苗族傩愿舞它直接来源湘西苗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其动作表演散发出了浓郁的、古朴的乡土气息。如《开山舞》中的表演者挥舞板斧,边唱边做劈、砍动作,舞蹈动作简单质 朴;再如《开路郎君舞》中表演的砍路、挖土、铺路、扫路等动作,表演者手中拿的都是些大刀、锄头、扫帚等日常生活道具,所有的动作表演都散发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土地舞》中的表演更是充满着诙谐风趣的喜剧之感,表演者在做每一个动作时,到处抓围观的小孩当“牛”来拉犁耕地。这些动作都是基于在苗族日常生活劳动中的一种提炼和加工,没有夸张和华丽的表演,完全是对生活的一种本真还原。其充分反映了苗家人的生活情趣、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最终体现的是湘西苗族傩愿舞动作的简朴性特征。

(3)神秘性:湘西苗族傩愿舞动作因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显得极具神秘感。如《扮仙锋娘》中,表演者手持两面仙旗,飞舞表示腾云驾雾,摆动表示扫五瘟湿气、牛瘟猪瘴。再如《绺巾舞》中的“飞巾”、“扬尘”、“撒梅花”、“拜五方”、“拜将”等系列动作,表演时苗巫师通常先要进入一种纵情忘我、人神合一(即神灵附体)的状态,痴迷舞态的半梦半醒,动作或急或缓、或重或轻、或浮或沉、变幻多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分析此举可得出,在整个“还傩愿”仪式中,苗巫师的表演要达到神人同影同行,从而代神传达旨意。神舞(神附体的舞蹈)在傩愿舞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人神合一的体验,是宗教经验中最神秘的部分,属于宗教神秘主义研究范畴。因此,这些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动作也形成了苗族傩愿舞的神秘特征。当苗巫师进入到特殊的意识状态,使自己成为人神沟通的使者,借神之威,为氏族祈福,为户主驱邪、消灾,酬恩得太平。透过傩愿舞“歌舞祈神”的神秘氛围背后,反映出的则是苗族人民渴望追求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

三、湘西苗族傩愿舞艺术形态解析

1.傩愿舞动作的艺术表现形态

动作是舞蹈艺术的本体,它是构成舞蹈表演最为核心的艺术材料,所以说舞蹈也是一种动作艺术。舞蹈动作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仿,而是通过对情态化的生活、感悟后的事物包括生命,进行艺术化提炼与加工,从而创造出一种艺术美的动态形式。如《扮仙锋娘》中的“迎风旗”动作,挥舞手中的仙旗表示腾云驾雾,摆动则表示扫五瘟湿气、牛瘟猪瘴。前者以肩关节为支点,整个手臂为轴,竖旗飞舞,动作舒展潇洒;后者以双手手腕发力,在胯两旁垂旗摇摆,动作轻柔飘逸。通过对动作外部形态的改变,即对动作在空间的运动幅度、运动方式和方向以及动作力度等方面的处理,使其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再如《绺巾舞》中的“飞巾”动作,动作表演时在空间呈现出“一顺边”的形态特征,即左脚向左上步,右脚也向左上成右“虚点步”, 颤动左膝一次,同时左手划至左侧“抖刀”,右手向左上方“掸巾”扣右腰。②飞舞的绺巾和“一顺边”的舞姿形态,让整个舞蹈表演充满了生机和韵味;而在“扬尘”、“撒梅花”、“拜五方”、“拜将”等系列动作表演中,上身及上臂随着脚下步伐顺边摆动,膝盖、胯和躯干在空间面上更使身体形成了一种“顺边”和“拧摆”的复合表现形态特征,这种身体形态有利于在劳作过程中更好的借力、发力,使劳动生产事半功倍,充分体现了苗族先民的智慧。“顺、“拧、摆”所形成的舞姿加之颤膝动律,给舞蹈造成了一种或浮或沉、忽闪忽现的迷离感;而《土地舞》中的动作都是对苗族先民生活生产、劳动情形的直观模仿再现,通常表演者的肢体在空间呈现收缩、内聚、封闭的运动态势,运用夸张的“拟态化”肢体动作,使整个舞蹈表演充满着诙谐、滑稽、风趣的喜剧之感。

通过傩愿舞各种不同形态动作的艺术表现,彰显了湘西苗族傩愿舞的艺术表演特色,其舞蹈动作一方面体现了原始巫傩舞神秘浪漫的宗教色彩,一方面又充满了世俗舞蹈娱乐化的喜剧效果,从而既满足了以“舞”祭祀的原始功能,又使人们在身心方面获得了劳动之余的轻松和精神上的愉悦。

2.傩服傩具的物质外化表现形态

傩服傩具是指傩愿舞表演中所穿戴的面具、服饰以及法器与道具,它是苗族傩愿舞本体动作以外最具视觉效果的物质外化形态。通常对于傩愿舞的认识都是源自于其表演时所戴的面具,因此,面具是湘西苗族傩愿舞最显著的外形特征。在整个湘西地区,傩舞面具种类众多、色彩斑斓、造型各异且制作精美,苗族傩愿舞表演中正是通过运用各种不同造型的面具来装饰并完成对傩戏中人物性格、形象的塑造和身份的识别。“土地舞”主要内容是表现一位老人手执拐杖去南山开荒种地、精耕细作的场景。因此,“土地公”面具刻画成面目慈善、精神矍铄、气色红润且留有白眉白须的老人形象,表演者戴上这种艺术化的面具,不但强化了“土地公” 朴实的形象和憨厚性格,还体现了“土地舞”古朴、诙谐风趣的表演风格;传说“开山舞”中的人物开山长相丑而力大无穷,所以“开山神”面具制作以赤色为底,刻上犄角、獠牙、火眉、金目、剑鬓、面部狰狞凶悍,显得威风凛凛,戴上此面具就是手握板斧的“开山神”,因此,舞蹈表演中的劈、砍、斩等动作,必须做的刚健、粗犷、有力,以表现“开山神”劈斩精邪及与自然作斗争的雄伟气魄。“半截脸子”是“八郎舞”中屠宰神蛮氏八郎的专有面具,此面具在苗族傩愿舞所有表演节目中表现的最为艺术化,通过截留的艺术制作手法造就了其形态的残缺美。“半截脸子”造型独特,头顶发髻,红脸粗眉,微眯眼、八字胡,而嘴和下巴则空留出来,戴上这种“残缺”的面具表演,不但可以调动和发挥观众的艺术想象力,同时还使表演者真正达到融入“人神合一”的表演境界。③同时 傩愿舞表演时所穿的五彩缤纷的服装、配饰及各样式的法器和道具,进一步渲染了整个表演气氛和增强了傩愿舞表演的观赏性和仪式感。

傩服傩具是假面模拟巫术与傩事驱赶巫术下的一种产物,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发展,已成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并有着独特表意性质的一种象征符号。傩舞面具更是 成为了美学意识作用下的一种***艺术形态,它在湘西苗族傩愿舞表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傩愿舞最具标志性的外部形态特征。

3.舞蹈叙事的内部结构方式

舞蹈内部结构是指舞蹈作品内容的组织和构造。利用某种方式使单一、散乱、无序状态下的动作按照舞蹈艺术规律,使其形成统一有序的,具有逻辑关联性的舞蹈整体。湘西苗族傩愿舞以祭祀傩公傩娘为主线,用歌、舞为艺术材料来组织和构造,把苗族的历史传说与民族生息、发展、迁徙、战争的历史功绩以及渔猎、农耕等内容在舞蹈表演时串成有序的、统一的整体,形成艺术的讲述湘西苗族社会历史生活情况。

湘西苗族傩愿舞历经千年至今还在湘西苗族地区流传,除了因其别具一格的艺术表演形式外,还同其内在的舞蹈叙事性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湘西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人们为了表达情感、传授知识、经验以及记录民族史实,需要一种“长于叙事”的舞蹈作为载体。傩愿舞正是通过以“舞”叙事的结构方式,用舞蹈语言在记录着并向后人叙述着苗族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一些事,比如“土地舞”表演的是一位面戴精神抖擞面具的老人,手执拐杖在南山开荒耕种的场景。通过砍火畲、挖土整地、担粪、播种、打鸟、除虫、种豆、种瓜等大量的原始农耕动作,真实记录了苗族先民刀耕火种的生活历程。再如“打铁舞”中的表演,舞者头包红帕,手持马鞭,腰挂和牛角,舞姿有劈山、架炉、拉风箱、打铁、打虎叉等,动作表演时而飞速旋转、时而腾踏跳跃,身体忽前仰忽后翻,脚下步伐变化多样,舞蹈生动记录了苗族先民早期的冶炼活动,并通过舞蹈向后人传授冶炼技术知识;《八郎舞》、《开山舞》则以其折折扣扣的舞蹈动作,层次分明的舞蹈节奏以及刚健而优美的舞姿,模拟了苗族先民的原始生活,整个舞蹈表演内容翔实的记录了苗族先民迁徙、开发家园以及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艰辛过程。可以说,湘西苗族傩愿舞都是通过提炼创造的舞蹈动作语汇和组织加工后的艺术形象,来记录着并向后人叙述着苗族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一些事,傩愿舞通过其叙事性结构舞蹈,有力展示了苗族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制度和历史面貌特征。

湘西苗族傩愿舞通过其丰富而生动的舞蹈动作、色彩斑斓、形态迥异的傩服傩具以及其舞蹈叙事性的结构方式,极力地展现出了苗族人民的情感生活、精神思想以及审美追求。湘西苗族傩愿舞的艺术形态特征,遵循了其民族的记忆逻辑和普世生存理念,诗化了苗族人民最基础的生活情感和生活经验,从而使得湘西苗族傩愿舞艺术形态延续发展至今。

注释:

①②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M].湖南省保靖县印刷厂,1984.

③陆群 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M].湖南省保靖县印刷厂,1984.

[2]陆群.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2.

[3]杨选民,杨昌鑫.文化人类学的湘西文本——土家族苗族历史文化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民族出版社,2003.

苗族舞蹈篇4

关键词:苗族;反排木鼓舞;审美特征;民族传统体育

1 引言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对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美学研究并不多,查阅相关文献得出,目前学者们主要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构建、民族体育产业化等研究方面较多,然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美学研究少之又少。贵州省黔东南州是苗族聚居地,盛产鼓舞的民族苗族当然不让,在黔东南,最有代表性的鼓舞有木鼓舞、铜舞和睬鼓舞三种。本文以反排木鼓舞为例,对其审美特征展开分析,以研究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审美文化。

2 苗族反排木鼓舞文化溯源

2.1 苗族鼓舞文化溯源

苗族鼓舞在苗族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追踪溯源,苗人举行“鼓舞”,实质上是一种同祖先沟通的方式,这才是“鼓舞”深层的文化功能所在。在气氛热烈而庄重且喜庆而华丽的舞蹈中,再度唤醒起整个社区的苗族人民对祖先功德以及自己历史出身的文化记忆,在纵向的历史追忆中巩固了民族身份的源始认同。舞蹈区域中的整个苗族族群通过这种身体性的意义表达以此在横向上强化了族群内部成员之间的族群认同感,加强了族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此意义上,苗族“鼓舞”堪称是由该族群用身体符号编码而成的一种文化记忆和叙事的一种方式。

2.2 苗族反排木鼓舞文化溯源

木鼓舞,苗语称“Zuk niel”,源于苗族牯藏节仪式,是苗族人民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祖先的舞蹈。苗族鼓舞丰富多样、种类繁多,具体有《女子单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双人花鼓舞》《男子徒手鼓舞》《单人猴儿鼓舞》《三人猴儿鼓舞》《四人跳鼓舞》《团圆鼓舞》等。从古至今,反排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传。反排木鼓舞,苗语自称“方百牛浆”或“著牛方白”,“方白”是反排苗寨苗语的称谓,“牛”是木鼓,“浆”是鼓社,一个盟的意思,“牛浆”即为鼓社祭鼓时所用的木鼓,“著牛方白”就是跳反排木鼓舞。它的具体内容主要是:作为一个仪式系列,开始在椎牛祭祖的“醒鼓”时跳木鼓舞,通过它把沉睡在鼓中的祖先亡灵唤醒;然后,在“招魂”仪式上踩跳鼓舞,召唤祖先灵魂回来过节;第三次在鼓藏头家举行“敬鼓”仪式上,许多舞者和鼓灵一起跳木鼓舞,以获得祖先的认同和保佑;最后在“藏鼓”仪式上跳木鼓舞,与祖先之灵依依难舍,起舞送别。

3 苗族反排木鼓舞审美特

苗族反排木鼓舞鼓舞的动作形式多姿多彩、变幻莫测,会呈现出多种多样不同的舞蹈动作,如插秧、犁田、打谷、推磨、纺织、美女梳头等形式。作为黔东南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反排木鼓舞,从审美上进行分析,其具有突出节奏的音乐美、刚柔并济的舞蹈美、单纯并不单调的服饰美、应物象形的神性美等审美特征。

3.1 突显节奏的音乐美

苗族反排木鼓舞的鼓点及节奏在舞蹈动作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把苗族反排木鼓舞看作是一首激动人心的交响曲,那么苗族反排木鼓舞的动作就勾勒出交响曲的旋律,苗族反排木鼓舞的鼓点就是构建出交响曲的骨架――节奏。在鼓点节奏中可以找寻其基本规律。苗族反排木鼓舞自始至终没有乐器伴奏,却可以使欣赏者产生共鸣,主要是得益于鼓舞的鼓点节奏和舞者扎实的基本功,舞者既是舞蹈的表演者又是舞蹈音乐节奏的支配者,它是人们生活与劳动中的律动的艺术化的写照。

3.2 刚柔相济的舞蹈美

苗族反排木鼓舞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其特征是舞者伴随着击鼓的节奏而舞动身体,或者舞者身体的律动与击鼓的动作合二为一而成为一种舞姿。鼓舞的表演过程,给人一种刚健、柔美、恬静的享受。吴萍等在《试论黔东南苗族鼓舞文化的体育功能》中说到:反排木鼓舞动作中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用手、脚、胯于同一拍节进行同边甩,通过侧身顺走变换身体形态。反排木鼓舞其动作主要是源于狩猎生活、农业生产劳动,如“骑马”、“赶鸭”、“捕鱼”、“捞虾”等。木鼓舞动作节奏为二四拍, 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部分,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组成。动作繁杂,变化众多,主要特点是胯部的扭动和上身的摆动,用肢体的表达,呈现美轮美奂的舞蹈动作,借舞蹈的形式衬托一种现代的文化现象,供人欣赏,观看,给人与视觉的冲击。

3.3 单纯精致的服饰美

在表演反排木鼓舞的过程中,舞者会穿上苗族的服装,谈及苗族的服装,不得不谈到苗族错染。这种工艺历史悠久,主要是从植物中提取色素,漂染于衣物。这种工艺生成的颜色在色泽上与现代的漂染技术,有很大的区别。演员的服饰颜色以黑色为主,与苗族人的审美观是分不开的。还有一个不可替代的工艺就是银饰。种类众多,包括:头饰、胸饰、颈饰等,展演中的饰品多由这种工艺制造,再加上精美的苗绣,共同彰显了民族特色。在展演服饰中,男性以短衫,女性以短裙居多,这与该舞动作幅度开合较大紧密相关,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延续,短衫、短裙方便农人的劳作,不仅是苗人热爱劳动的见证,也是苗人果断不迟疑风格的显露。

4 结论

借助苗族反排木鼓舞的形式,传承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生产劳作、、文化展示、生活习惯、民族心理、生命意识形态,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向往,包含深厚的苗族文化内涵和意义。研究其审美特征,发扬苗族优秀文化,丰富苗族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加强其民族凝聚力具有实际意义;对其保持前进、开拓的民族精神,保持其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探寻本土资源、增进民族的繁荣与富强,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让苗族鼓舞走出山区、走出苗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全球人民呈现苗族人民的风采,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许玉明. 谈苗族木鼓舞与踩鼓舞的区别 [N ]. 黔东南日报. 2008- 10- 31( 5).

[2] 吴萍, 刘文燕,,王馨平. 试论黔东南苗族鼓舞文化的体育功能 [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9-6.

[3] 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4] 黔东南州民族研究所.中国苗族民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5] 张中笑,杨方刚. 贵州少数民族祭祀仪式音乐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12).

[6] 陈正府.反排“说舞”―― 一个苗族鼓舞的文化释读和叙述[D].中国学术期刊网.

苗族舞蹈篇5

〔关键词〕芦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地区,在那山清水秀、崇山峻岭的山林里,居住着淳朴热情好客的苗乡侗寨人群。当地的芦笙节在现今属于流传较完整,并一直传承至今的少数民族节日。苗族侗族文化不仅是优秀的民间艺术,还承载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区域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要素。而在侗族和苗族传统歌舞形式中,芦笙歌舞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

关于芦笙舞,早在《新唐书・南蛮列传》中已有“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的记述。这种以芦笙舞为饮酒助兴的风习,明清时代的文献与地方志中多有记载,至今在苗、彝、侗、水、拉祜等民族中,依然盛行不衰。

芦笙舞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等民族聚居区,在各苗族、侗族地区尤其普及。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其中以贵州东南部、湘西南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在那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苗语中音译为滴嘎(“滴”是踩的意思,“嘎”是芦笙的意思,所以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是踩芦笙的意思),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女子左手提上各种颜色和花纹的毛巾,右手握着各式各样扇子,随着芦笙吹出的音乐舞蹈,姑娘们的舞步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时而进,时而退,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旋转,时而停留。

芦笙舞蹈起源于苗族祭祀祈福的仪式中,是湘西南少数民族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是湘西南苗族侗族人民最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它是一种祈福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芦笙节逐渐转向了娱乐性、群体性,成为***收的节日。该舞蹈主要以男吹女踩的形式展现,时而粗犷豪放时而温柔煽情,每一次下沉、转身、停顿都真实地反映着苗家人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堪称人类原始文化的“活化石”。

1、绚丽多彩的特色服饰

七月十五日当天,一大早寨子的人们在吃完早餐后,便开始忙活着芦笙节的前期工作。男子换好服装,带上自家的芦笙到寨子比较宽敞的地方聚集,等着吉时的到来。女人们开始梳妆打扮,穿戴盛典的服装。从简单的上衣开始,再戴上胸前专属的银饰,然后是复杂的头饰:首先把自己的头发绑到一个固定的位置,然后会带上一个银质的内置头饰,一方面用来更好地稳定戴在头上绚丽的头饰,另一方面又可起保护头的作用;为了固定戴在外圈的头饰,会在自身头发后接上一根很长很大、由黑色与多彩的毛线编织成的假辫子,然后绕着里面的银质头饰一圈,接着在花毛线辫子的额头前方一边插上一个三角状的银质吊饰,在头部两侧插上自家用银饰跟色泽艳丽的毛线做的花饰,这样给人视觉效果鲜艳明朗,又有长高个子的效果。头饰戴上后,接着便是苗族的百褶花裙与绣工精致的绑腿;在程序繁多,装饰鲜明的苗族服饰里,会发现很多美妙的细节,当然这里还少不了那根纯手工绣制的腰带和舒适鲜艳的绣花鞋。然后就是各式各样精美的耳环、手环等银饰。

苗族妇女在吉时前给小女孩子与自己穿戴整齐后,一同到寨子里聚集。苗族分草苗和花苗两种,约18000多人。花苗的布料着色要亮一些,布质硬一些。草苗男装较为简单,与侗族男人的装束大致相同。女服主要由头帕、长衣、腰带、百褶裙、绑腿、云头鞋6部分组成,主色为青黑色;花苗男子上装为对襟短衣,夏装多为白色或蓝色,冬装多为青色或深紫色。着便裤,裤脚肥大,冬天裹深蓝色绑腿,脚穿草鞋或布鞋。女性的服饰由头帕、右衽大襟长衣、花带、围衣、裤子或百褶裙和勾鞋组成。苗族精于织染和刺绣,服饰式样繁多,服装一般都用蓝靛染布作底,用黄、蓝、绿、白、红等色点缀,运用绣、挑、织染等工艺装饰。

湘西南靖州的苗族属于花苗种类,芦笙舞蹈的服饰以蓝色为主,服饰不仅仅是美的代表,其中更是包含了苗族人民的、历史概况和***腾崇拜。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可以从服饰上走进苗家人的内心世界,体味苗族人古朴,神秘的精神世界。故服饰也可称作穿在苗族人民身上的“活史书”。

据村寨里的年长者们说,以前苗族所穿的衣服都是苗族妇女们用自制土布靛蓝印染后做衣料,衣服上的花纹是手工刺绣,百褶裙是用石头压制而成,饰品都是银匠手工扭制而成的,***案精美,叫人赞口不绝。

为配合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芦笙节,大家基本上都是盛装出席,苗族人民只有在节日或是出嫁这种好日子里才会穿上这套盛装,平日里很少见。芦笙舞蹈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蓝色布衣和黑色百褶裙打底,再用形态各异精美绝伦的银饰作为装饰。在苗语里上衣念“哦”,衣服为侧边扣,与清朝服饰有些相似。裙子念“德”,之所以祖先设计成为百褶的款式就是因为姑娘们在盛装的情况下能自由舞蹈,百褶提供了旋转的优美性。在此不得不提的便是服饰上的***案。服饰上的***案主要由凤凰、蝴蝶、鸟、鱼、牡丹花、鸡爪花等为组合居多,体现苗族人民对服饰赋予了美的灵性。***案作为“无字教科书”反映了苗族人民的***腾崇拜,展现了苗族人民的信仰文化,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对自然的赞美,对人与自然的讴歌。挂在胸前的银饰有模拟打造的小只“斧头”“镰刀”等生活中常用的工具,这体现了苗族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把生活艺术化,把对生活的情感依附在服饰上,让这份情感得到延续。

花纹独特、银饰细腻的舞蹈服装让芦笙舞蹈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文化部门的重视。它蕴藏了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民族信仰和精神习性。所以说湘西南芦笙舞蹈文化是有着历史文化价值的舞蹈文化。

2、韵味十足的舞蹈动作形态及其动律

在芦笙舞中,男子们手捧芦笙奏乐,女子左手拿毛巾、右手握扇子,进行踩芦笙。据说,最初芦笙舞属祭祀性舞蹈。男子奏出悦耳的曲子,女子右手持扇子寓意着风调雨顺;左手拿毛巾为男子拭去辛劳的汗水,传达出苗族人民和谐幸福的生活。

芦笙舞的动作形态可概括为走、移、转、立、踢、别、勾、翻等,舞蹈动作或庄严肃穆,或节奏紧凑、动作激烈,或轻松明快、活跃敏捷,都因适用的不同而有异。

芦笙舞蹈的节奏,动作一般是:吸气上步,呼气下沉,起伏稍慢,节奏平稳。似乎在模仿犁田、爬坡、栽秧、斗鸡、老虎下山等动作进行表演。

芦笙舞蹈的动作特点,概括为四句艺诀:“吹笙前俯身蹲下,左旋右转膝盖弯,芦笙嘹亮运气足,沉韧稳颤神潇洒”。芦笙舞以脚的动作为主,活动多在脚尖、膝盖、跨三个关节上,摆要自然,吹要气满,点要适宜,绕要稳健。

芦笙舞中踩的动律为:右脚脚后跟先着地,前后摇摆跟小船似的在水中摇荡,左脚微垫一步,再上右脚;然后换左脚踩两步;中间的每一停顿、每一起步、再转身,都是随着芦笙明确的节奏而舞动的。

3、传情达意的芦笙音乐

整个芦笙队伍由男子边奏乐边起舞,女子在男子身后按年龄由高到低,一直到5、6岁的小女生排成一列,随着音乐边奏边舞蹈。所以这里牵动着整个队伍“主心骨”的便是那悦耳动人的原生态音乐。芦笙舞蹈的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呢?它是由葫芦、竹子和铜片组合成乐器的。竹子穿过葫芦的数量不等,长度也不一样。有的是三根竹子,有的是六根竹子,竹子的长度由30公分到80公分不等。当然,为了挑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也会制作出近两米甚至更高大更有难度的芦笙。竹子的直径也由穿插的位置不一样而大小不一样。因为竹子的大小各异所以演奏出来的声音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通俗地说演奏出了高、中、低声部。音乐节奏以“后十六,小附点”为主要节奏拍。

芦笙的演奏方式跟我国传统的笛子演奏方法大致相同,竹子上方有孔用来控制音乐旋律和音调。在山清水秀的苗寨里,人们会听到各式各样来自大自然的音乐。如: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深山林里发出的树枝树叶声,以及一些原始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等。在人的模仿下,通过芦笙发出各种悦耳的音乐。通过采访老艺人,他们称最初对音乐的记录与传承是通过手指的指法来记住一首乐曲的节奏的。比如先按下哪几个手指,过几秒再换第几个手指……充满智慧的苗族人民通过这样的方式便记录了各式各样优美的乐曲。据说,当地的吹芦笙技术是传男不传女的,所以在芦笙节时,看到的都是手握芦笙的男子带领着女子奏笙起舞。这些音乐时而高兴激昂、时而低落沉闷、时而激情四色、时而欢呼雀跃,在大自然的感染下,苗族同胞把当地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敬重通过音乐表达出来。这一特点也凸显了苗族人民热爱自然、淳朴并充满凝聚力的意识。

4、简单明了的舞蹈队形

湘西南芦笙舞蹈是群众性、娱乐性舞蹈。通常都是由几十上百人组成,舞蹈队形较为单一,一般以圆圈为主,由男子口吹芦笙领入场地,男人们上身以左右摇摆的方式打着节拍,双脚在地面有序地走着舞步。一场芦笙舞会包括三个部分,也就是芦笙演奏在主旋律不变的情况下演奏三大段,自然而然舞者们的舞步也分为三种。分别以前进,后退,前进接后退的舞步为主。青壮年的演奏基本在屈伸的基础上完成,这与苗族人民在深山中刀耕火种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模仿了俯身劳作的姿态。年轻的姑娘们一步一顿,三步一转身,舞姿轻盈干净,身上的银饰不断发出打击声,异常清脆悦耳,仿佛看见了丰收时大家的喜悦。

苗族舞蹈篇6

《贵州通志・舞赋》中云:“眄般鼓则腾清晖,吐哇咬则发皓齿。摘齐行列,经营切,仿佛神动,回翔辣峙。击不致夹,蹈不顿趾。翼不悠往,开复辍已。及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纤形赵远阴折纤谷蛾飞,纷犬若绝超越乌集,黎收而拜,曲虔究毕”。这段是描写清朝时的宫庭鼓舞,李头号注:“眄般鼓则腾清晖”。其注去:“般鼓之舞,载籍无丈,以诸赋言之,似舞人更蹈之而舞节”。古《新成安乐辞》曰:“七盘陈于广庭,时人严琪齐俟;揄皓袖以振策,辣并足轩踌,邪睨鼓下,伉音赴节:安翘足徐击,顿身而倾折”。卡兰《许昌宫赋》曰:“振华足以蹈,若将绝而复连:鼓震动而不乱,足相继而不并:婉转鼓侧,婉蛇丹庭”。般鼓舞,至唐代已绝,李善虽作记载,但只能说其大概。汉代石该鼓舞画像至今犹存。如清代毕沅,阮元同撰的《山左金志》,近代孙文清编《南阳汉画像汇存》有鼓舞***四幅(民国二十七年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出版)。现代,凌纯声、芮逸夫合著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一节中,有南阳石刻鼓舞***两幅。这些石刻鼓舞***,与今日苗族鼓舞十分相似,鼓的放法和苗族花鼓舞完全一样,这些虽不能足以说明汉代石刻就是苗族,但笔者认为苗族鼓舞的起源和发展与当时的艺术有关;从地域来看,相传在很早以前苗族也是居住在河南、江西……等地,既与发现石刻艺术的地域相连。可以这样设想:今日苗族鼓舞既便不是先于汉代鼓舞,但也会与当时盛行一时的鼓相互影响,得以丰富和提高,才会保留这种形式至今。更说明鼓这种器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在人们的劳动、战争、竞技、艺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至成为鼓文化,记载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态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这些舞蹈特点鲜明,表演者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动作舒展大方。猴儿鼓舞灵巧多变,风趣诙谐;花鼓舞温婉妩媚,身态柔美;男女鼓舞多为屈膝矮桩,动作豪放刚健;女子鼓舞步伐灵活,含蓄抒情;团圆鼓舞场面宏大,激荡活泼。

湘西苗族鼓舞民族风格十分独具:一是动作,手舞足蹈,舞姿十分丰富。首先在击鼓的表演上,因其情绪的不同,分打鼓、踩鼓、嗲鼓。其次根据内容可以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舞蹈姿态。1、表现生产劳动的动作有梨田、耙田、插秧、割谷;还有纺纱、牵纱、织布、砍树、锯料、扯炉、打铁等。2、表现生活方面的动作有洗脸、美女梳头等。3、模仿动物的动作有水牛擦背、猴儿打鼓、猫儿洗脸等。这些动作在代代相传中逐步形成了《苗族鼓舞》基本舞蹈动作及特点。二是《苗族鼓舞》因其表演的形式和表演人数不同,分为:1、双人花鼓舞;2、男子徒手鼓舞;3、女子双人鼓舞;4、女子单人鼓舞;5、单人猴儿鼓舞;6、三人猴儿鼓舞;7、四人跳鼓舞;8、团圆鼓舞;9、多人鼓舞;10、跳年鼓舞;11、踩鼓舞;12、盾牌鼓舞等。

花鼓舞 主要流行在凤凰县的腊尔山、禾库、两林、山江、大田和勾良等地。过去,《花鼓舞》多在春节前后、六月六、四月八、赶秋、跳年、百狮会等节日表演。形成有“双人花鼓舞”,即架一面大鼓横于木架上,两女各打鼓的一端,同时打鼓起舞。也有的是两男各打鼓的一端,同时打鼓起舞。要求鼓点一致,二人动作对称一致。一男一女的《双人花鼓舞》。凤凰县有这样的风俗:新郎在春节时去岳父家拜年,岳父家门口设有一面大鼓,进门之前,新郎和新娘必须合跳一次《花鼓舞》,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一男一女的双人花鼓舞。此种花鼓舞也有人同打一端鼓的,一人打鼓一人陪衬,动作完成一样。其特点为单鼓点,(指鼓点节奏的单数,即一、三、五、七;但也有双鼓点的,而这种双鼓点,一般是用来作为两个动作之间的衔接点子),每打一个动作必须打两面(即一正面、一反面),动作幅度大而开朗,节奏较慢而稳重。

猴儿鼓舞猴儿鼓舞是苗族鼓舞中较原始的一种舞蹈形式。后来的单人鼓舞、双人鼓舞或多人鼓舞都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说古时苗区有一座古庙,猴子进庙偷吃供果,无意碰响了更鼓,开始是害怕,可无人管它,后来就习以为常了,而且还爱上了打鼓,高兴地边打鼓边跳起舞来了。猴子打鼓的声音恰被一个聪明伶俐的小伙子听到了,他偷看了猴儿打鼓的全过程。回家后,便学着猴儿打鼓,于是产生了猴儿鼓舞,就这样一直流传到现在。

女子单人鼓舞 女子单人鼓舞是苗族妇女最熟悉的一种舞蹈,表演时将一面大鼓斜放在鼓架上,选出一妇女两手各持尺许鼓棒一根,由另一个敲边伴奏,或敲包锣与大锣伴奏。舞蹈者跟随敲边的节奏,打鼓起舞。其主要动作有梳头、照镜、纺棉花、织布、插秧、挖土、摘花、戴花等。它多在春节和其他节日表演,在“椎牛”盛会中也有女子单人鼓舞的表演。其基本步伐为左右梭步或前后梭步。如古丈县的女子单人鼓舞动作欢快热烈,大方活泼。而花垣、吉首、保靖一带则文雅平稳。

男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是由一人敲边伴奏,一男击鼓表演。动作粗犷而有力,节奏紧奏鲜明。苗族人民常用来庆祝丰收和节日,打法有两种:一是拿鼓棒打鼓;另一种是赤手握拳打鼓。此种舞蹈的动作最多,有穿裆、转身、翻身、扯须、挖土、插秧、割、谷、打谷、推磨、上山、下山等等。还摹仿动物动作的“猫儿洗脸”、“猴儿戏鼓”等。

团圆鼓舞 团圆鼓舞是流传在古丈县一种较古老的集体歌舞。起舞前,选一人在坪中央打鼓(鼓平放于地上)众人随歌的节奏继续舞蹈,鼓停舞不停。现在因参加人数太多,只从其中抽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人来,每唱完一段山歌,群喊“阿荷”,气氛异常热烈,然后又继续打鼓跳舞。主要动作有大摆、小摆、细摆三套。男的多跳大摆,女的跳小摆和细摆。

团圆鼓舞的特点是:节奏鲜明,动作以腰和肩的摆为主,快速时加以手的摆动。表演时,人越多越好。舞蹈服装为苗族古盛装,下穿百褶裙,锦镶花边,脚着古式花鞋,服饰鲜艳夺目。舞者全系女子。

此外,苗族鼓舞鼓的放置还因其地域表演风格的差异,分平放、斜放、直放等三种。

二、《苗族鼓舞》的音乐特征

一套苗族鼓舞的完整音乐分祭祀及击鼓音乐两部分。

(一)祭祀音乐

据考察证明,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就有三十六堂鬼,七十二堂神的说法。旧时,苗族人民遇上天灾人祸,就向神祈祷,求神保护。请苗老司做法事驱赶鬼巫,求得苗寨太平。此时,苗老司根据各套法事的不同内容,用清唱的形式,演唱苗老司歌。

苗老司歌的音乐别具特点。

首先是曲式结构的特点。一首完整的苗老司歌是由引子、唱腔、尾子三个部分结构而成。引子是苗族乐器牛角号吹奏几个单音开始,接着由苗老司清唱苗老司歌,最后由打击乐演奏尾子。结构***示如下:

引子――――――苗老司歌――――――尾子

(牛角号吹奏)(苗老司清唱) (打击乐演奏)

其中苗老司歌的曲式结构是由起腔、主腔、收腔组成。曲式结构***示如下:

起腔――――――――主腔――――――收腔

(乐句) (乐段多句体连接) (乐句)

其次是苗老司歌的旋律发展因其法事的内容不同,其旋律的进行方法多种多样,但最独特的还是同音反复出现,与苗歌的旋律有些类似。调式多为宫、商、徵、羽四种,角调式较少。

(二)击鼓音乐

苗族鼓舞的击鼓音乐有纯鼓点、鼓点加唢呐、鼓点加苗歌等三种音乐形式。

1、纯鼓点乐:苗族鼓舞的鼓点与舞蹈完全统一,完美结合的。有人说,苗族鼓舞只要听其鼓点,即可想象其舞;只观其舞,即可听其鼓点。

常用的鼓点有:

三点鼓:咚咚咚踹 咚咚 暨诉 咚

五点鼓:咚咚咚咚 暨0

七点鼓:咚咚咚咚 暨诉 咚

九点鼓:咚咚咚咚 暨诉诉诉 暨0

单人鼓舞、猴儿鼓舞、徒手鼓舞鼓点有:

(1) 咚咚 咚 暨诉 咚 暨诉 0咚 0咚咚

(2) 一咚 咚粢贿 咚粢贿 咚粢贿 咚

(3) 咚咚咚 咚 暨诉诉 咚 暨诉诉诉甩暨诉诉诉恕

(4) 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 暨诉诉诉 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暨 0

(5) 一咚咚咚咚咚咚

(6)咚 咚 暨 咚 暨0 粢贿 咚粢贿 咚粢贿 咚 咚

(7) 咚 咚 咚 咚 暨诉艘贿 粢贿 咚

2、鼓点加唢呐:苗族唢呐,是苗族吹管乐当中最有民族特色的一种乐器,构造特殊,声音特别清脆优美,苗族唢音乐的曲牌非常丰富,常用的就有100多首。

3、湘西苗歌从内容区分:有情歌、古歌、叙事歌、祭祀歌、风俗歌、苦情歌、儿歌、生活歌等。

4、苗歌从歌腔曲调上分:又分为高腔、平腔、叭咽腔、仡佬腔、飞腔、傩阳腔六类。

(三)特色乐器

苗族鼓舞在表演中使用一些苗族较丰富的特色乐器。吹管乐类(除了前面讲的苗唢呐外),还有苗族双管竹唢呐、牛角、海角、竹笛、长号、椿皮号。打击乐有鼓(分大鼓、小鼓、手鼓)、苗钹、苗锣、铃、竹柝等。

苗族舞蹈篇7

关键词:民族艺术;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应用研究;贵州苗族舞蹈

中***分类号:J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5-0183-005

民族艺术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创造的文化宝库,是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的结晶,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文学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剧艺术、建筑艺术以及工艺美术等。[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民族艺术的价值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民族艺术的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2-4],但针对旅游价值的研究较少,也没有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本文基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贵州苗族舞蹈为例,探讨民族艺术的旅游价值,构建评价体系,并作应用性研究,为民族艺术的旅游市场开发提供合理的依据。

一、民族艺术的旅游价值

相对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显性旅游资源而言,民族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隐性的旅游资源,民族艺术的介入使得文化旅游实现了艺术增殖,提高了旅游市场开发价值,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民族艺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民族艺术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源价值

由于受到全球化、现代化以及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许多民族艺术逐渐消失,传承并保留至今的就成为了一种稀缺的旅游资源。她们还保持着自身的民族特色,有的还保存着原真的生态环境,巨大的文化差异对于大众游客来说,产生了极强的旅游吸引力,是民俗体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和艺术欣赏的宝贵旅游资源。

(二)精神价值

民族艺术展现出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功能。透过民族艺术,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等,以及民族的心理意识。民族艺术富含气韵与意境,表达了对美的向往和享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5]。

(三)经济价值

民族艺术的特色性、稀缺性、原真性和观赏性以及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让前来欣赏的游客逐年增多。这些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消费,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就业率,还增加了当地***府和居民的收入,同时扩大了民族艺术的影响力,树立了民族艺术的品牌,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民族艺术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一)研究方法

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又名专家意见法,是在 20 世纪40年代由美国的赫尔姆和达尔克首创,经过戈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成的一种预测工具。德尔菲法是一种常见的评价征询法,借助于专家丰富的学识和经验而汇聚的群体决策行为,采用背对背的专家组成员意见调查方式,经过多轮征询,各成员的意见趋向统一,具有较高的准确性[6],其实质是有反馈的函询集智。本文利用德尔菲法确定民族艺术旅游价值各项评价指标。

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运筹学理论研究方法,主要针对一些事项进行决策性判断,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迪(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层次分析法是依据调查者对调查事件两两对比的重要性进行赋值,用特征值法、和积法等方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适用于处理数量较小的专家样本。[7]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二)专家组成员的确定

为确保指标和权重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笔者选取20位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专家(1),事先征得他们的同意和支持。其中,民族学学者占20%,艺术学学者占20%,旅游学学者占30%,他们皆为大学教师;资深游客占30%,资深游客的条件是每年出游三次以上,且须是贵州籍人。专家组成员较高的条件要求,是准确构建民族艺术旅游价值体系的基础和保障。

(三)旅游价值评价指标的确定

在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8]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针对民族艺术的特点,笔者选取其中部分指标,采用匿名通信方式征询专家组成员意见,他们可以增加或删减其中的指标,但需说明理由。通过三轮征询,建立一个递阶层次结构的模型树,即目标层、项目层和因子层。目标层即民族艺术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项目层分别是资源禀赋、内涵质量、保障条件、精神价值、影响力、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等7个项目,因子层有20个要素因子,具体见表2。

(四)各项指标权重的确定

1.专家赋值

将上述确定的模型树发给20位专家,让他们对项目层和因子层中的各项指标两两之间确定重要性,分为9个级别,如表1。

2.构造判断矩阵

对于目标层A,建立矩阵A=(Bij)n*n (n=7),

即A=1 B12 … B17

B21 1 … B27

[…] […] […] […]

B71 B72 … 1

其中Bij(i=1,2,3,…,7;j=1,2,3,…,7)表示相对于目标层而言,项目层中指标Bi与指标Bj比较的相对重要性赋值。矩阵A是专家通过指标间成对比较判断得到的,因此,A称为判断矩阵,也是一个正互反矩阵[Bij>0,Bij=1(当i=j),Bij=1/Bji],矩阵对角线为各要素自身的比较,所以数值为1。

同样,对于项目层B,建立7个矩阵。如

B1=1 C12 C13 C14

C21 1 C23 C24

C31 C32 1 C214

C41 C42 C43 1

表示相对于项目层B1的判断矩阵,以此类推建立判断矩阵B2至B7。

3.权重计算

利用和积法求上述各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以矩阵A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将A中元素按列归一化

Bij =

(2)将归一化后的矩阵的同一行的各列相加

w′i =Bij

(3)将相加后的向量除以n即得权重向量

wi= w′i /n

(4)最大特征根为

λmax=,(Aw)i表示向量Aw的第i个分量。

以上各式中n=7,i,j=1,2,3,…7。

4.一致性检验

萨迪引入了一致性比例C.R.(Consistence Ratio)用于评判构建的判断矩阵是否可以接受。公式为:

C.R.=

其中,R.I.(Random Consistency Index)为随机一致性指标。(2)当C.R.<0.1时,认为权重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否则就需要对本层次的判断矩阵进行调整,直至一致性检验满足要求为止。

运用上述方法对专家赋值的数据处理后,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2:

根据表2的权重结果,得出资源禀赋和内涵质量等自身资源条件是决定民族艺术旅游价值的最重要的二个指标;其次是保障条件,保障旅游的顺利进行;思想和情感追求的精神价值处于第四位;民族艺术的影响力、区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对其旅游价值产生一定的作用。

三、贵州苗族舞蹈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应用研究

(一)贵州苗族舞蹈介绍

1.概况。苗族人口为942.6万人(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是我国第四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等省。在贵州,苗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人口占了全国苗族总人口将近一半,所以贵州省也被称为“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是歌舞的民族,擅长的舞蹈多种多样,多以乐器命名,如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古瓢舞等,他们几乎同稻米和粑粑一样,是苗族人民的生活必需。苗族的舞蹈,婀娜多姿,矫健优美,风格独特,富有节奏感,都是伴随着音乐一起进行,苗谚说:“芦笙响,脚板痒”,生动地说明了苗族人对音乐的条件反射及与舞蹈的密切关系。苗族的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苗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表达了苗族浓烈的感情和勃勃的文化精神,是民族艺术特色的体现。其中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都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保护。其中,许多村寨的舞蹈表演团队代表地区和国家演出和比赛,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和一致好评。苗族的舞蹈大多在节日中进行,多以芒筒、芦笙、鼓等乐器伴奏,集体进行的多,个人表演的少,而且集体舞蹈简单易学,富于群众性。另有些竞技、表演性的舞蹈较复杂,只有少数熟练的人能掌握。

2.种类。苗族的舞蹈有芦笙舞(贵州全省)、古瓢舞(丹寨县、榕江县、三都县交界)、花灯舞(怀仁市)、踩鼓舞(黔东南州、黔南州)、木鼓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东地区)、板凳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黔南州)、夜乐舞(罗甸县)、踩园舞(息烽县、开阳县)、花棍舞(关岭县、镇宁县)、马刀舞(惠水县)、粑棒舞(惠水县)、铜鼓舞(雷山县)、迁徙舞(黔西北地区)等十几种。[9]

本文选取芦笙舞、铜鼓舞、夜乐舞和古瓢舞来进行应用研究,这四种舞蹈艺术来自贵州不同地区,其资源条件、文化内涵、发展程度等旅游价值各有不同,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芦笙舞。芦笙舞是苗族人民最喜爱,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舞”,它流行于贵州省全境,具有多种形式和分类,按照表演形态划分为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锦鸡舞,按照舞蹈形式划分为群舞、集体舞、双人舞、单人舞,按照活动内容划分为自娱性、表演性、习俗性、祭祀性、礼仪性芦笙舞。

跳芦笙舞时,舞者同时吹芦笙伴奏,芦笙又有大芦笙(长为5000毫米以上)、中芦笙(1000~3000毫米)和小芦笙(800毫米以内)之别,材质多样,以杉木、松木为佳。边吹边舞、边舞边跳,观赏性和技巧性俱佳。

(2)铜鼓舞。铜鼓舞在云南省壮族和彝族群众中流传最广,在贵州省,仅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大塘乡掌坳村的苗寨较为流行。跳铜鼓舞时,用手有节奏地击鼓,根据鼓点的节奏和节拍,舞者进行有规律地跳跃。铜鼓舞的创作源于生活,舞姿模仿日常农事劳动、斗鸡斗牛、捕鱼捞虾、猎兽套禽等生活原型,如斗鸡舞、捉螃蟹舞、打猎舞、送鼓舞等,别有韵味,也有别于苗族其他舞蹈。铜鼓舞的跳法原有很多种,现传承下来的只有11种,有不同的风格、队形和形式。舞姿或豪放粗犷,或生动活泼,队形有方形、圆形、半圆形、一字形等,有适宜老年人跳的,有适合青年人跳的,也有适合男女老少一起跳的,集鼓点、歌声、舞蹈于一体,是掌坳村独特的文化瑰宝,也是苗族历史传承的特有文化遗产。

(3)古瓢舞。古瓢舞是用古瓢琴伴奏的一种苗族民间舞蹈,是一种乐舞,是苗族人民***腾崇拜的活化石,流行于丹寨县、榕江县、三都县交界一带的苗寨。古瓢琴用松木制成,状似水瓢而得名。跳时由古瓢琴领舞,少则两三把,多则几十把,其中有大有小,高低音相隔八度,边歌边舞。男操琴奏乐于前,女起舞随于后,少则七八人,多则数十百人不等,排成“一”字长队逆时针方向转圆圈。

(4)夜乐舞。夜乐舞顾名思义,是苗族人民在夜晚抒发欢乐心情而跳的集体舞,流行于罗甸县栗木乡拉来寨,苗族语音为“哦莫支呃”,是过年玩耍的意思。最初是在丧葬仪式上或者过年时欢跳,在月明之夜,男女青年集中在寨上的广场、院子里或空旷的草地上,敲着欢快的皮鼓翩翩起舞。如今,随着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夜乐舞已不限定特定的场合和时间,在通常的节庆活动期间都可以表演。

(二)评价方法与结果

根据表2的20个要素因子,要求前述20位专家以贵州的芦笙舞、铜鼓舞、古瓢舞和夜乐舞为对象分别进行1~10分的赋值。其中,9~10分代表该指标评价高,7~8分代表评价较高,5~6分代表评价一般,3~4分代表评价较低,1~2分代表评价低。二级指标赋值以后,乘以权重并累加,得出每项一级指标的分值。取其平均数,最终得出贵州苗族舞蹈的旅游价值评价结果,见表3:

(三)分析

上述评价结果是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民族艺术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再按照专家组成员对指标的赋值,计算得出的。根据表3的结果,我们分析如下:

1.综合分析

横向看,资源禀赋的值较高,说明贵州苗族舞蹈具有较强的民族艺术特色,传承着原生态的艺术文化内涵,这是贵州苗族舞蹈艺术的先天优势,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保障条件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旅游基础设施还亟待完善。纵向看,芦笙舞和铜鼓舞的各方面综合指标明显要比古瓢舞和夜乐舞高,前二者旅游资源开发拥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四种舞蹈艺术平均分值为6.789分,其中,芦笙舞的评价价值最高,为7.921分,夜乐舞的评价价值最低,为5.815分,说明贵州苗族舞蹈艺术的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分项分析

芦笙舞在贵州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发展较为成熟,相对于苗族其他舞蹈艺术,其突出的特点是:观赏性强,有较深的文化内涵,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她的旅游价值最高,对其进行旅游市场开发有较多的有利条件,是旅游市场开发重点扶持对象。铜鼓舞属于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贵州省并不像芦笙舞那样流行,影响力较弱,她是来自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旅游开发潜力较大。古瓢舞浓缩着苗族人民的文化和情感,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在贵州省流行的范围较小,旅游开发潜力不大。夜乐舞是罗甸县栗木乡拉来寨所独有的舞蹈艺术,是稀缺的文化珍品,与外界接触较少,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其传承与保护,避免不恰当的旅游开发致使宝贵的艺术文化资源枯萎消亡。

四、小 结

民族艺术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沉淀了民族的思想精髓,蕴藏着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民族群体的创造和发展,代表了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无可替代的财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艺术与旅游业的融合也越来越紧密。一方面,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和条件,民族艺术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内涵能极大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许多保持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养在深闺人未识”,其旅游价值的开发不仅是保护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理据,而且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民族艺术所处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较为封闭,与外界交流甚少,经济欠发达。而旅游,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桥梁,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民族艺术的旅游市场开发应注重市场调查,对于旅游综合价值较大的民族艺术,可以先行开发,带动其他民族艺术的旅游市场发展。在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原生态的保护,突出民族艺术特色。

民族艺术的旅游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评价体系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民族艺术的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并以贵州苗族舞蹈为调查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评价四种不同舞蹈艺术的旅游价值,分析结论符合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旅游价值的评价指标以及准确地确定相应的权重,才能使最终的评价结果更合理。

注释:

(1)20位专家中,学者有14位,分别来自中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和贵州凯里学院的教师,他们皆为笔者的老师或同学;资深游客6位,是笔者在调研时选择的贵州籍游客。

(2)随机一致性指标需要通过查表获得,如表4:

参考文献:

[1]张铁山,赵永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209.

[2]田定湘.永远的民族艺术 永远的精神植被――试论民族艺术及其社会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05,(6).

[3]崔鸿飞.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J].广西民族研究,2013,(1).

[4]张淑萍.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价值实现――以张家界《魅力湘西》为例[J].中国音乐,2012,(2).

[5]西迪厄斯・奥班恩.艺术的涵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65.

[6]邓苏,张维明,黄宏斌.决策支持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48.

[7]张炳江.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案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28.

苗族舞蹈篇8

(男)各位朋友

(合)晚上好!

(苗语问候……)

(女)秋风送爽,美景良宵,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四海朋友,八方贵宾齐聚一堂。

(男)今晚是一个无眠之夜,今晚是一片欢乐海洋

(女)今晚摒弃生活的负荷,今晚远离城市的喧嚣

(合)今晚 只有真诚 友谊 和欢笑

(苗语翻译)

(男)让我们一起倾洒激情,放飞渴望

(女)让我们共同用真诚把夜空照亮

(苗语翻译)

(合)现在,我们宣布:苗族风情篝火晚会正式开始!

(击鼓 吹号)

(三名弓箭手跳着舞蹈出场 主持词同时响起)

(男)在庄严肃穆的鼓号声中,三位苗族勇士跳着粗犷的舞蹈,慢慢来到了中央,他们将以苗族传统的方式把篝火点燃……

(勇士围着柴堆舞蹈三圈 然后用弓箭射燃篝火 全体演员集体高呼三声:呵 呵 呵 )

(女)点燃熊熊的篝火,点燃澎湃的激情,苗家儿女用甜美的歌声喜迎贵宾们的光临。一曲情深意重的敬酒歌,苗族姑娘、小伙子们要向尊贵的客人献上家乡酿造的醇香美酒。

(男)朋友们,尽情畅饮吧,竹盏里盛满的岂止是佳酿玉液,那是苗乡人滚烫的心、火热的情啊!

(苗语解说)

(随后 芦笙曲响起)

(女)看火光冲天,我们的心情也变得无比灿烂,苗族人民一贯用舞蹈表达出他们的欢乐。朋友,你快乐吗?你希望快乐吗?那就伸出你的手吧,让我们一起走进晚会的欢乐世界

(男)让我们沐着优美的旋律,踏响欢快的节奏,在火光辉映中尽情舞动,让我们用美妙的舞姿谱写崭新的友谊篇章。

(主持词开始后 所有演员主动邀请游客一起围着火堆手拉手跳舞直至20分钟的音乐结束)

(女)一段笙歌热舞,晚会气氛因朋友们的参与而格外热烈,我们希望在下一段音乐中,能有更多的朋友参与进来。现在,有请我们的苗族演员为大家献上一首芦笙歌……

(芦笙歌演唱)

(男)苗族人民不仅歌舞优美,他们的民风民俗也多姿所彩,远古时候,苗族人民为抵御野兽侵袭,便点起油烟,吹起牛角,拿起木刀,在房前屋后游九圈,以驱邪除恶。后来,在丰收之时,他们也常以这种方式庆贺。下面,我们就将为朋友们献上以这种习俗改编的苗族舞蹈:《舞坛》。

(舞蹈表演完后 唢呐曲 舞坛曲陆续响起)

(女)乐曲再度奏响,又到了狂欢时刻,苗家儿女以饱满的热情期待着朋友们一同分享喜悦。跳起来吧,朋友,丢掉犹豫和羞涩,让我们敞开胸怀去感受僰乡民族歌舞的魅力。

(集体舞)

(男)篝火越燃越烈,我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苗族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苗寨山歌是送给客人最好的礼物。请听苗语合唱:《我们的名字叫苗族》。歌词大意是:我们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穿着独特的服饰,我们讲究规矩、礼仪,还有奇异的习俗。因为我们的名字叫苗族。我们理想远大,感情丰富,我们有壮志热血,铮铮铁骨,我们历史悠久,我们的足迹把世界遍布,因为我们的名字叫苗族。

(合唱)

(女)唢呐是苗族极具特色的传统乐器,音质浑厚粗犷,乐曲回味悠长。下面,请欣赏唢呐演奏:《苗岭欢歌》。

(唢呐曲)

(男)乐声悠扬,舞姿飒爽,置身于这片欢乐世界,面对尊贵的客人,苗家姑娘春情萌动,情丝翩飞,是谁的身影,在牵动着她们多情的目光……请欣赏:情歌对唱

(对唱情歌,唱最后一段时,两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开始边走动边唱,两位姑娘分别把毛巾送到游客手中,“新娘”选准目标,另一姑娘毛巾注意送给安排好的备用演出人员手中)

(女)朋友们,朋友们,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刚才唱情歌时,我们的苗族姑娘为客人献上了随身挟带的毛巾。在这里,我要透露一下,我们的苗家姑娘随身毛巾只有在找到了意中人才会赠送。正好我们今天的婚俗表演还没有物色到新郎倌,现在我宣布,在…..(地方)穿……(衣服)的这位朋友就是我们今天的新郎倌了,大家用热烈的掌声请出我们的这位朋友好吗?

(男)既然是表演,当然不必太当真的了。我们既不需要开证明,也用不着扯结婚证。所以,请这位朋友尽管放心,如果你还没结婚,就算是提前感受一下,为今后结婚总结点经验,如果你结过婚了,就当是重新感受一次别具风情的婚礼吧,虽然我们保证不了你回去是否被揪耳朵,但可以保证法院不会找你的麻烦。

(女)在场的朋友们,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为这位朋友打打气,加加油,好吗!

(师爷出来主持婚礼全过程)

(男)苗女情醉酷帅郎,满山歌舞满山情。唢呐高奏,鼓声喧天,一对新人喜结良缘,天地同庆,日月同欢,朋友们,让我们重新跳起欢快的舞蹈,共同为他们献上真诚的祝福吧……

(集体舞 牛皮鼓曲)

(女)朋友们,今晚是歌的世界,今晚是舞的海洋,今晚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狂欢之夜。

(男)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璀璨的僰苗文明,僰乡大地、苗家儿女,永远向珍贵的客人敞开热情的胸怀。

(合)让我们再次同携手,共欢笑,让我们用一颗颗真诚的心筑起一道不朽的长堤,愿我们的友谊之花长开不败……

(集体舞 主曲:《花山情》)

(20分钟的舞曲完后,主持词响起)

(男)朋友们,今天的晚会即将结束,祝愿大家生活幸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天天开心。

(女)僰人故里永远热情欢迎大家随时光临。朋友们,晚安!

苗族舞蹈篇9

反排木鼓舞兴起于台江县城东南方26公里处的方召乡反排村。传说,反排木鼓舞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兄妹。在远古时候,反排的祖先故耶古居住在东方,后来被外来部落攻击,几乎全族覆没,他的儿子勇耶古和女儿仰妮耶古逃到今天的反排,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他们常以虫鸣鸟叫为音乐,手舞足蹈,自娱自乐。他们听蝉鸣就学蝉唱歌、遇虫在水里转圈就学转圈、见蜜蜂飞舞就学跳舞。一天,他们听到啄木鸟啄木时发出“哆……哆”的声音,觉得清脆悦耳,就缘木而上,发现原来是棵空心树,于是砍倒制成木鼓作为舞蹈的伴奏乐器。某个丑年,两人为使失散的亲人团聚,举行了斗牛活动,然后宰杀它们来祭祖,并把平时在山中学来的舞蹈传授给大家,于是就成为了今天的反排木鼓舞。从此以后,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每逢丑年,反排木鼓舞便要大跳一次,与宰牛祭祀和盛大的节庆活动相配合。

反排木鼓舞的基本动作是踏二四拍,用手、脚、胯于同一节拍进行同边甩,通过侧身顺走变换身体形态。要求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个节拍中统一进行,使人体在不协调运动之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整个舞蹈粗犷豪迈,矫健敏捷,灵巧活泼。反排木鼓舞根据鼓点节奏,可分为5个部分:

斑***舞。据说是因为鼓点类似于斑***叫声而得名,是整个木鼓舞的前奏曲,舞步为进退各跳两步。

斑***长舞。有斑***舞之二的意思。跳时每人手擎一把砍牛刀,随着舞蹈动作不停晃动,舞步为每三步一转身。

希方舞。希与方均为当地苗族支系名。表现希与方两支系相亲相爱的亲密关系,跳舞时,舞蹈者和观众都要齐声高唱:“希与方,希与方,有事共商量,相好万年长。”舞步为左跳两步,右跳两步,再往前走。

五祖先舞。这是祭祀率族西迁的五对祖先舞,舞步为每四步一转身。

五祖狩猎舞。这是反映祖先们打猎情景的舞,有的动作具武术性质,舞步为跳三步,上前三步,后退三步,再一转身。

总之,反排木鼓舞启、承、转、合的结构完整,舞蹈动作简练,组合丰富,风格热烈豪迈,表现先民的生活场面和地理环境,叙述先民的由来。舞蹈发展采用递进方式,逐步把情节推向高潮,每个情节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演员歌舞并进,五体皆动,甩同边手,踏二四拍,动作粗犷奔放,洒脱和谐、舞姿优美,头、手、脚开合度大,摆动幅度宽。整个舞蹈可谓“并有鲲鹏展翅之势,收存雄鹰护窝之威,跃如猿揉攀缘之捷,旋似鹞子翻身之迅”,舞蹈以缓起、中渐快、尾愈紧的方式逐级发展,在最高潮结束,把气氛推到顶峰而突然告终,形成峰与谷的鲜明对比,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韵味。

苗族舞蹈篇10

关键词:麻阳花灯;音乐舞蹈;传承;发展

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苗族占总人口的 79%。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花灯”艺术源远流长,已有“南方二人转”之称。“麻阳花灯”是广泛流传于湖南省麻阳境内每个村寨的“花灯歌舞”“花灯演唱”以及通过改革发展创新的“花灯戏”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扎根在五溪地区乃至湘楚大地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它从外省传入麻阳,吸收了江南小调的柔美,与当地文化的粗犷、神秘等相交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苗乡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麻阳花灯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全国稀有剧种曾一度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虽然麻阳县不懈努力地保护、创作和传承,并取得一定成果,但今后的抢救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一、麻阳花灯的历史演变

(一)麻阳花灯的起源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沅水支流辰水(又称锦江)流域,古属五溪蛮地,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是苗族的聚居地,两汉、三国(公元前206至公元281年)时期,分属沅陵、辰阳两县。“五溪蛮”“武陵蛮”“盘瓠蛮”,系指居住在武陵山区的民族集团,统治者将南部氏族反对者统称为“蛮夷”,并以重兵征讨。麻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屯兵驻勇的桥头堡。驻扎在麻阳的兵勇,多为汉族人。他们长期与这里的苗人往来,后来,由于汉人的陆续迁徙到此,以及与苗人互通婚姻,使得麻阳较湘西、黔东其它边远的苗族地区,更早、更多地接触到了汉族文化。苗、汉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于是便出现了源远流长的麻阳花灯。花灯流传的历史极为悠久,源远流长,据老民间艺人聂榜榜、张冒冒等口述,早在公元六一八年,唐朝统一后,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身后的安定,也相应地带来了文化的兴盛,因而民间歌舞也十分流行。如唐朝就有过薛刚反唐,大闹花灯,打死太子,惊煞龙王的传说。这就说明在唐朝兴盛时期,就出现过花灯。

(二)麻阳花灯的发展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灾难深重的历史中,一些民间的“灯班”及花灯艺人为谋生计,以乡村为活动场所,没逢新年去各家各户“送灯”,从此,花灯得以在民间扎下了根,逐渐地发展成为娱乐性很强的群众性文艺艺术活动。据考证,清朝乾隆年间民间花灯表演艺术得到了发展和普及,不论城镇还是乡村都有花灯出现。1765年《辰洲府志》十四卷十一页记载:元宵前数日,城乡多为剪纸为灯,或龙或狮及鸟兽状,十岁以下童子扮演采茶、秧歌诸故事,至十五日夜,笙歌鼎沸盈于达旦,仕女聚欢,统曰“闹元宵”。这里第一次明确地记载了当时闹花灯的情景、时间、地点、演唱的内容,参加观灯的人员和活动方式。花灯在麻阳却被封建贵族压制不能等大雅之堂,百般摧残,可是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厚的乡土风味流传在人民之中,象一枝曾芳吐艳的绚丽花朵扎根于西晃山下,飘香在锦江两岸,遍及每个山村角落。每一台灯班演出时,男女老少跟着灯班,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真是一人唱灯百人和。

***前,群众性的花灯活动,遍及麻阳的村村寨寨,活动也比较频繁,但是从内容到表演还是有它的局限性,有点表演比较单调,少部分内容掺杂着不健康的东西,加上封建文化的摧残,花灯这一艺术形式,几乎快奄奄一息了。光绪二十七年间(1901年),麻阳花灯艺人聂榜榜用阳戏《刘海砍樵》的套路,表演花灯曲目《癞蛤蟆拜年》,麻阳花灯始有“灯戏”之称。从这可以看出麻阳花灯借鉴了戏剧表演艺术,使它的表演得到了提高。地方傩戏、阳戏、辰河戏对麻阳花灯影响较大,其道白、台步以及伴奏形式被吸收在表演之中,并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舞姿套式。新中国成立以后麻阳苗族花灯得到蓬勃发展,地方***府对花灯进行了重点的保护和挖掘整理,成立了大量的花灯班,麻阳花灯从此登上了大雅之堂。

(三)麻阳花灯的现状

麻阳花灯戏剧团在不断挖掘民间花灯歌舞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创新,将麻阳花灯与戏剧表演有机的结合,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民族风格的小戏――麻阳花灯戏,通过演出交流,吸取花灯舞蹈的精华,丰富了花灯艺术的表演,由原来的二人舞发展到多人的群舞。1990年被收入于《湖南地方剧种志》。2009年元月中旬,麻阳花灯被湖南省人民***府确定为第二批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麻阳花灯的人文生态保护构想

麻阳花灯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发展,让人们看到了久违了的麻阳花灯舞蹈,听到了它独具特色的舞蹈音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其它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等汉民族舞蹈音乐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比之下,挖掘并创作的麻阳花灯音乐、舞蹈作品太少,一些作品缺乏鲜明的民族特征,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麻阳花灯及生态环境是现阶段我们舞蹈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我们也应该为其传承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麻阳花灯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要想保持麻阳花灯原汁原味的被保护起来,就得先保护它的生态环境。对已经恶劣的生态环境进行重新建设和保护,使其生态环境能恢复到良性状态。对于“麻阳花灯”这一全国稀有剧种,应把人们口头上的口号变成实际行动。首先让麻阳人民认识到麻阳花灯是非物资文化遗产,将保护的对象扩大到文化遗产遗存的区域,并引进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方式,强调主人翁的精神为麻阳花灯未来延续和发展铺垫道路。这样全民总动员将保存的是整体的文化内涵,应参考麻阳传统民俗,通过正式制度的相关法律***策,保护传统苗寨的整体自然生态环境和具有典型性的与麻阳花灯生态相关的文化元素。

(二)加强麻阳花灯音乐、舞蹈的创作

现阶段,舞蹈音乐创作人才的匮乏,使舞蹈的音乐滞后于舞蹈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舞蹈艺术的高水平创造。麻阳花灯舞蹈的发展依靠于舞蹈音乐创作的发展。麻阳花灯舞蹈音乐的创作既要反映麻阳人民的民间生活,又要具有时代精神。麻阳花灯舞蹈音乐的创作应当真正的掌握麻阳人民的生活习俗、心理素质、共同语言与音乐风格的关系,把从民间挖掘的、有限的民歌和舞曲素材进行提炼、加工,从中发掘出民间固有的舞蹈音乐风格与艺术规律,然后积极借鉴、吸收外来营养,才能使满族舞蹈音乐既有自身特点又充满生机。

(三)突出麻阳花灯的音乐舞蹈特点

音乐在舞蹈艺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常用“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来形容音乐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地位。麻阳花灯舞蹈音乐的创作者不仅要掌握麻阳花灯音乐的风格特征,还要了解麻阳花灯舞蹈的韵律特点,把麻阳花灯舞蹈和麻阳花灯音乐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舞蹈音乐作品。对于有些失传的舞曲应根据麻阳花灯音乐的特点和舞蹈的动律特点、表现内容等进行新的创作。舞曲的伴奏音乐应该是富有形象性、旋律性、充满热情和舞蹈性的,舞蹈音乐应充分和动作和谐配合,相映生辉,共同担当起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麻阳花灯舞蹈音乐创作形态应该是多样化的,从而适应不同舞蹈种类的要求。

(四)创新传承模式,音乐舞蹈教材化进课堂。

将麻阳花灯引进课堂教学,开设一门新课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等作为支撑,所以是一项长期艰难的工作。作为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我系经常组织舞蹈专业生编排了许多优秀的文艺节目,参加了许多大型文艺节目的演出,比如,怀化学院五十周年校庆文艺汇演,中国教育电视台演出的民族舞蹈剧目等,这让学生不仅得到了民族原生态特色舞蹈的熏陶和锻炼,在舞蹈的技术技巧上更是提升了一个空间。但如果将麻阳花灯引入课堂,在舞蹈动作上就会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将动作统一化、规范化、系统化。动作也将会由简单变为复杂,更具有难度性,学生的表现力会更加丰富,技术技巧得到提升,也能让麻阳花灯能够更好更快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在表演时就会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麻阳花灯不仅是麻阳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汉民族与麻阳少数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对麻阳花灯的研究,还仅仅是一个开始,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搜集整理和研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音乐、舞蹈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更好、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音乐、舞蹈。在其传承发展上,麻阳花灯一定要形成自己的品牌、经营自己的系列文化产业,找到自己的特色,才能得到更好地生存和不断的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苗族舞蹈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苗族舞蹈10篇

学习

餐厅整改措施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餐厅整改措施,内容包括餐厅整改报告怎么写,餐厅服务整改方案怎么写。2、整改措施:上班时间穿整洁、统一工作服、帽,服务人员着长裤、布鞋或休闲鞋、皮鞋,并要穿袜,杜绝穿拖鞋、凉鞋、短裤进入工作场所,要求长发、长指甲员工及时

学习

园长研修总结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园长研修总结,内容包括园长高级研修总结,园长研修心得体会范文。二、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园本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研组活动是园本研修的主要培训模式。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是教研,教研的主要成员是教师。

学习

舞蹈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舞蹈症10篇,内容包括舞蹈病的成因,舞蹈症的医学名称。1.2临床表现5例均为急性起病,突然出现患侧上肢舞蹈样动作。所有患者均意识清醒,3例患者肌张力减低,3例病理征阳性。1.3实验室检查5例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均正

学习

展会招商工作计划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展会招商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展会个人招商计划,2023年招商展会时间表。为完成好**区***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年策划、包装高质量项目不少于30个,引进项目不少于20个,力争引进资金8亿元”的目标任务,在项目的推进和建设上,我们主

学习

文化演出策划案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演出策划案,内容包括文艺演出策划书范文案例,文化演出策划方案怎么写。二、组织是搞好大型文艺演出的关键因素大型文艺演出的组织工作,是为了达到圆满完成演出这一共同目标,经由当地***府,文化行***部门以及市***、供电、

学习

儿童舞蹈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舞蹈10篇,内容包括儿童舞蹈100个内容,带有故事情景的幼儿舞蹈完整版。一、选材多彩的现实生活,飞速前进的时代决定儿童艺术兴趣和审美需求是多采多样的,而编导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决定了儿童舞蹈创作

学习

基金净值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基金净值10篇,内容包括基金净值走势文案,基金净值高低排行。我们常说的基金净值,其实就是基金单位净值,即每份基金单位的净资产价值,等于基金的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余额再除以基金全部发行的单位份额总数。基金估值并不是真正

学习

冬奥会开幕式语言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冬奥会开幕式语言,内容包括冬奥会开幕式的稿子,冬奥会开幕式经典语言总结。然而在闭幕式上,局势出现了大逆转。七百名演员从四面八方奔向舞台中央,他们不断变换各种***案,就在他们即将汇成五环***案的时候,右上角那一环却再次“

学习

安全方面毕业论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方面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安全方面毕业论文,安全论文范文参考文献。2.学生认识不足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

学习

舞蹈串词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舞蹈串词10篇,内容包括舞蹈节目串词大全通用30则,骁的舞蹈串词。2、(杨):舞蹈(开门红)演出单位:六一中队。舞起醉人的红绸,敲响震天的锣鼓,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园春,六月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也是一个欢乐的季节,我们载歌载舞,欢天喜

学习

创业之星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创业之星10篇,内容包括创业之星推荐词大全,创业之星收获与感悟。创业需要远见,更要勤奋。我现在讲叙一位从一无所有成为2004年福布斯大陆富豪榜。他名叫祝义才,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市肖店乡,那是一个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地

学习

教育基金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基金10篇,内容包括教育基金保险,教育基金方案。河南油田实验小学二年级:贾一诺

学习

创业板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创业板10篇,内容包括创业板首批公司行情一览,创业板行情。这个数字意味着,如果投资者在创业板上市首日买进并一直持有,目前仍然有近八成的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比起亏损的外伤,创业板的内伤才是最致命的。指数低迷,业绩变脸,巨额

学习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高三历史教师工作总结,内容包括高三历史教师年终总结,历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学习贯彻***的教育方针,

学习

舞蹈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舞蹈症10篇,内容包括舞蹈病的成因,舞蹈症的医学名称。1.2临床表现5例均为急性起病,突然出现患侧上肢舞蹈样动作。所有患者均意识清醒,3例患者肌张力减低,3例病理征阳性。1.3实验室检查5例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均正

学习

儿童舞蹈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舞蹈10篇,内容包括儿童舞蹈100个内容,带有故事情景的幼儿舞蹈完整版。一、选材多彩的现实生活,飞速前进的时代决定儿童艺术兴趣和审美需求是多采多样的,而编导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决定了儿童舞蹈创作

学习

学舞蹈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学舞蹈10篇,内容包括舞蹈赏析十篇,舞蹈训练100篇。舞蹈历史这门学科既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又是舞蹈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发展规律,并对历史上促进舞蹈艺术前进和发展的一些着名舞蹈

学习

古典舞蹈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古典舞蹈10篇,内容包括古典舞蹈名称大全汇总,中国古典舞蹈。FormBeautyofTraditionalChineseDancing:RulesandtheirApplicationofFormBeautyDUANXiao-juan舞蹈是直观的艺术,是通过肢体语言传情达意、透露情怀

学习

民族舞蹈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民族舞蹈10篇,内容包括民族舞蹈素材100个,民族舞蹈大赛美篇。在壮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壮族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壮族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壮族自身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养牛的民族文化,其中,尤以舞蹈

学习

舞蹈班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舞蹈班10篇,内容包括舞蹈班初级文案,舞蹈启蒙班美篇文字。二年级:郭钟盈

学习

少儿舞蹈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少儿舞蹈10篇,内容包括少儿舞蹈比赛完整剧目,少儿舞蹈大赛完整版教育题材。一、情趣的转换少儿很容易对舞蹈活动表现出热情和兴趣,但是这种表现是浅层的,往往带有情绪色彩。我们要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将其浅层的表现眼成为积

学习

舞蹈病10篇

阅读(29)

1Huntington舞蹈病Huntington舞蹈病又称慢性进行性舞蹈病、遗传性舞蹈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男女患病均等。患病率为4~7/10万。病理表现为底节,特别是尾状核及壳核,以及大脑皮层的变性和萎缩。其临床特征由舞蹈样动作、痴呆和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