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篇1
【关键词】电影;发展;艺术
中***分类号:J9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41-01
一、电影的发明阶段
电影的发明,不得不提到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起先,他发明了电影留影机,随后又加以改进,有了电影视镜。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俩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和“活动照相”,公开放映《火车进站》,从此这天便作为电影诞生的纪念日。
二、电影的发展阶段
(一)经典好莱坞电影(无声)(1908-1926)
1.影城好莱坞的建立。影城好莱坞的建立为世界各地的演员提供了舞台,好莱坞从一个小镇发展成为诸多剧组纷纷前来的宝地,也得益于当时的市场需求。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目前好莱坞不仅成为大牌明星的聚集地,而且持续走在时尚的前沿,成为世界电影的品牌标志。
2.代表人物。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作为经典好莱坞无声电影的里程碑人物,以幽默风趣的肢体语言,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喜剧不仅仅是以逗乐观众为目的,通过电影,也能充分体会到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1919-1926)
表现主义电影产生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将主观感受寄托于客观存在中,表现的是荒诞离奇,充分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惶恐。代表作是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影片人物举止神态与扮装追求怪异的风格,剧情离奇荒诞,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反差性。
三、电影的成熟阶段:经典好莱坞电影(有声)
《爵士歌王》作为第一部有声片,尽管其中对白非常少,但在当时已经起到了很好的视听觉效果。《爵士歌王》讲述了一个犹太拉比的儿子梦想成为百老汇明星,但是家长极力反对,只想让他在犹太教仪式中领唱。最终他背井离乡,更名改姓,在旧金山的夜店酒吧里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四、电影的新发展期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1942-1951)
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批判现实,体现了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在生活中遭遇的苦难。该类型影片充分进行实景拍摄,运用长短镜头切换等技术手段,内容通俗易懂。
(二)法国的新浪潮运动
法国新浪潮运动有两个派别,一是“电影手册派”。《电影手册》杂志推动了新浪潮运动的开展,一大批青年人在杂志主编安德烈・巴赞的影响下,主张在电影创作中尽情展现导演的个人风格,提倡个人自由化、情感化、人性化进行电影创作。二是“左岸派”。相比较而言,左岸派的代表人物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更具现代主义倾向,通过极具现代感的画面,展现人的思想活动,创造了电影中时空交叉的意识流手法,完全打破并超越了以往电影的时空表现。
(三)从当代电影到现代电影
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世界电影有了更加迅猛的发展,电影风格也变得多种多样。从美国的越战片到英国家庭伦理影片,当代电影越来越多地体现了社会性,充分挖掘人类的情感,阶级性、***治性在各类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直到90年代,好莱坞影片凭借自己的雄厚实力占据了世界各地的电影市场。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开始纷纷效仿学习美国电影高成本、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的运作模式,也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已经到了巅峰时期,现如今数字特效时代的运用,大大增加了电影的可观赏性,短短百年时间,电影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五、结语
纵观电影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从电影的发明阶段到成熟阶段,经历了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每一个时代的电影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人文情怀。电影经过时代的洗礼,依旧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电影会得到更好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3]郑亚玲,胡宾.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4]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5](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陈旭光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发展历程篇2
论文摘要:回看中国动画几十年,中国动画曾非常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对于中国动画的发展过程有一个详细了解,对现今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以从中借鉴吸取优良的传统,又可以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
要说中国动画,其实历史实在不短了,大伙都知道的米老鼠,是在1928年,那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而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是诞生在1926年,比世界第一部动画诞生的1906年只晚了20年,所以算到今天中国动画已经八十年了
一、1926年——1949年的中国动画
要说中国动画的起源,就必须提到万氏四兄弟,这万氏兄弟都是从小热爱绘画。在1919年,他们看了《大力水手》、《墨水瓶里跳出来》等几部美国动画,从此是一发而不可收拾,这兄弟四人一起投入了制作动画的尝试中。咱们开始看到的《大闹画室》,就是他们1926年制作的。在那之后,他们又制作了许多动画,其中还有一部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是1935年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
二、1950年——1977年的中国动画
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动画片,也就是通常说的美术片,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可以说是黄金时期啊——除了万氏兄弟投入了新中国的动画制作,一大批技术和艺术方面的人才也在这个时候涌现出来。咱们先给大家说说咱们中国动画另外的几个第一:1953年,我们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在1954年的木偶片《小梅的梦》里,真人和木偶第一次同时出现在了一部片子里。而1956年的木偶片《神笔》,在国际上获得了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到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问世,1958年,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这为我国的美术片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之后,在1960年,令全世界惊叹的“水墨动画”横空出世啦。代表作品就是《小蝌蚪找妈妈》还有《牧笛》,这两部动画都在国外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而且获得了多个国内外奖项。值得一提的是,《小蝌蚪找妈妈》使用的可是齐白石大师的原画,而《牧笛》里的水牛,那也是李可染大师的作品,你想想,这样的两部动画,能不艺术吗?最后隆重介绍的,就是中国动画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另外,这个时期著名的动画还有《小鲤鱼跳龙门》,《骄傲的将***》,《渔童》、《孔雀公主》等。
三、1977年——1985年的中国动画
之后,中国动画又迎来了一个复兴时期,被称为中国动画的白银时代。在这个新的创作高潮时期,我们的动画制作,不但数量上增加很快,而且形式和题材也不断的创新,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动画片《哪吒闹海》。《哪吒闹海》是一部大型的宽银幕动画,故事情节呢,众所周知,是根据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改编的。在动画里,哪吒不畏强权,勇斗龙王的气魄让人痛快,而结局处,哪吒看到生灵涂炭,引剑自刎的场面,让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四、1985年——1995年的中国动画
时光机进入了85年,在85年到95年这十年间,也是80后接触国产动画最多的时间,这十年,应该说是咱们中国动画的一个转折时期,可惜不是好的转折。这段时间呢,咱们的国产动画也出现了一些好作品,这里面,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些动画系列片,比如《葫芦兄弟》。另外还有《邋遢大王奇遇记》、《舒克和贝塔》,到现在还是经典。这段时间的单集动画里值得一提的是《山水情》和《不射之射》,这些动画就不像刚才那些系列片普及面那么广了。从85年开始,有很多中外合资的动画公司进入了中国,大批动画人才都被这些公司挖角了。而相对的,还有很多外国动画却在这个时候低价卖入了中国市场。《变形金刚》、《花仙子》、《OZ国历险记》《铁臂阿童木》,这些动画大多题材新颖,想象奇特,色彩鲜明,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欢迎。
五、1995年——1995年的中国动画
说起这95年以后的动画,确实很难让人骄傲啊,这段时间里,国产动画开始有了粗制滥造,内容幼稚这些问题,而相比之下,进口动画可以说是势不可挡啊,什么圣斗士、忍者神龟、加上后来网络的发达,国外的动画几乎可以同步地进入国内——在这种四面楚歌的形势下,我们的国产动画也开始了反思。这里有几部片子值得一提。首先是1999年的《宝莲灯》,制作这部动画用了4年,投资1200万,它的特点是制作方式与国际接轨,并且,大量的使用了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结合,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创举。另外它面向的观众年龄,也比同时期其它的动画提高了,比如邀请了徐帆、姜文、陈佩斯这些名人为动画配音,还有李玟、张信哲、刘欢为它演唱主题歌,制作非常大气,获得了很好的市场收益。但这部动画也有缺点,比如有模仿美国动画的痕迹,还有,它内容的定位仍然有低龄的嫌疑。另外一部应该提到的动画就是2002年的《我为歌狂》,这部动画在当时可是被动漫迷们看成是中国动画的希望啊,因为它的定位是一部青春题材动画,不管人物设计,还是剧情设定,都非常时尚,甚至有点叛逆。但是,轰轰烈烈的前期宣传过后,好像却没什么动静了,这部片子没有真的大红大紫的原因,就是大家看到的动画成品,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水平,很多地方都显得很不精细,好多不该用Q版的地方莫名其妙地用了Q版人物,这让动漫迷们都非常失望。先别失望得太早,因为我们并没有停止尝试,这些年,动漫爱好者的热情、努力,加上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使得越来越多的动漫产业基地和动画公司在国内建立起来,这些公司也制作出了大量精美的动画片作品。而且这其中,仍然有很多人在坚持进行青少年动画的尝试,比如动画《隋唐英雄传》,电影动画《梁祝》、我们之前介绍的《雨石》、《风云决》也都是很优秀的作品。
发展历程篇3
一、国际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
网络教育的研究可以说与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分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提出,它推动了网络教育的发展。美国克林顿***府于1993年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建设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动作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响,许多国家的***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极大推出了网络教育的发展。
据Fulcrum Analytics研究公司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01年年初,全球1/5的成年网络用户都接受了一种或多种网络培训,培训课程包括在职进修、大学本科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等。截至2001年年初,共有1630万成年网络用户参与了某种***培训,较之1997年同期的数字多出60%。其资深分析师本・库特勒表示:"虽然我不认为***培训有一天会完全取代正式的大学教育,但现在的趋势是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熟悉,大家都希望能够利用这一先进的传播方式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近年来,美国的网络教育发展趋势很快。据美国联邦***国家统计中心对中等后教育机构远程教育的调查,1997-1998年,美国5020所大学中有1690所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占高等院校的34%,约166万学生注册接受各种形式的远程高等教育,占所有类型高校在校生总数(约为1434万)的11.6%。而又据美国联邦***国家教育统计中心1999年的调查显示,58%的高校采用异步教学的INTERNET课程,19%的高校采用同步教学的INTERNET课程,8%的学校采用多媒体教学包,也就是说采用网络教育课程的学校占85%。近些年来,美国各机构及公司针对成人远程继续教育的实践日益多了起来,据统计,美国60%的企业通过网络教育方式进行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例如HP公司、IBM公司等。
1993年加拿大工业部启动的校园网旨在使学生为知识社会作好准备,与各个省、地区***、***书馆及私营伙伴共同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终身学习环境和建设世界级的教育资源。1999年3月30日,其校园网成功地把全国所有的16500个中小学校,3400个公共***书馆,467个土著民族学校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使加拿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所有学校都联网的国家。
二、国内网络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发展网络教育的目标是与中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行分不开的。早在1998年,***开始推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而推动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随后2000年6月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则提出了3年内构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框架。在2000年的全国教育会议上,***又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该决定中提到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目前国家已建成八家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ChinaNET、中国金桥网(GBNET)、中国联合通信网(UNINET)、中国网络通信网(CNCNET)、中国移动通讯网(CMNET)、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网(CIENET)、正在建设的二家是:中国长城互联网(GWNET)、中国卫星通信网(CSNET)。这些网络的建成推动了网络教育的发展。
1998年***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湖南大学举办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2000年,国内已有30多所高等院校开办网上远程教育。到2002年已有67所学校获准举办远程教育试点。据最新资料统计,通过这些网络学院学习的学员在2002年秋季开学后,人数达百万以上。
发展历程篇4
一、中国近现代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1. 师范美术教育创立之初。清朝末年,早期的新式中小学美术教育在中国出现并且开设了我国最早的现代学校美术课程———***画手工课。随着***画手工课的开设,美术师资的缺乏已成为美术教育最紧迫的问题。创建于 1902 年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开创了我国最早的高等师范教育,这一时期设立的还有天津的北洋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等,虽然这些新式学堂培养的不是单纯的美术师资,而是中小学的艺术教师,但早期的美术师资却来源于此,如吕凤子、姜丹书等。
2. 师范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交错发展。20 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由于社会对美术人才,特别是懂得西洋美术的人才的迫切需求,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足,私立美术专门学校纷纷出现,如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些美术学校承担了培养美术专业人才和美术师资的双重任务。
随着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异***突起,国立美术专科学校纷纷建立,这批学校有: 国立美术专科学校、杭州国立艺术院,这些美术学校创办的目的是: ( 1) 为社会教育提倡美育, ( 2) 为中小学提供师资, ( 3) 为社会实业界改良制造品。这批国立美术专科学校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数量可观的专业美术人才和美术师资。
此时的美术教育还包括一些业余的美术教育团体,这些业余的美术教育填补了美术教育的某些空白,在教学方法和学术上均有建树,也培养了许多出色的美术家、设计师和美术教育家。
3. 师范美术教育目的逐渐迷失。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处于危难存亡之际,美术教育转而以抗日救亡为目标。这时期美术院校与师范美术系科培养了一批美术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这对师范美术学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是可以理解也是应当之举措。
随着新中国建立,百废待兴,大多数美术院校也积极地参与了美术师资的培养工作,前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成为中国各美术院校与师范院校美术系科学习的典范。1955 年文化部组织召开的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上进一步推广了契斯恰阔夫素描教学体系,但这套教学体系是偏向于专业美术教育的,师范美术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20 世纪 60 年代中叶, “***” 爆发,出于***治目的,***期间一度招收工农兵学员,各地师范美术系科也受到这场运动的劫难,学校的正常教学遭到破坏,教学内容***治化、培养的学生也主要是各部门、各行业的宣传、文化干部,同时教师受到迫害,大学停止了正常招生,师范美术教育也就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办学方向与培养人才的目标。
4. 师范美术教育重新复苏。“***” 结束,为了弥补中小学美术师资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全国除一两所美术院校外,几乎所有的美术院校都设有师范美术系培养美术师资。同时,针对师范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启动。1979 年,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美术教育研究机构———南京师院美术教育研究室诞生,标志我国师范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开始得到重视。90 年代,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美术教育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术教育的反思也越来越强烈,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这时的师范美术教育既包括师范美术院系也包括美术院校,所培养的美术师资在数量上得到相当的发展。到 1990 年,全国的师范美术系科已由1981 年的 41 个发展到了总数 150 多个。
师范美术教育的规模扩大了,但经历了百年风雨历程的中国师范美术教育却并没有走出一条体现自己师范特色的道路来。师范美术教育创立之初是以培养美术师资为已任为目标的,当时有自己明确的教育宗旨、教学大纲、课程方案、教育方法,以及虽弱小却是相适应的师资力量。后来,随着师范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的交错发展,特别是各种原因而深受专业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师范美术教育也逐渐迷失了 “自我”并异化地走上了专业美术教育发展的道路。虽然师范美术教育的社会化逐渐加强了,但其教育的专业化却始终没有体现出来,这样的师范美术教育既没有专业美术教育的“学科艺术”特色,也没有师范美术教育的 “学科教育”特色,而这两者的区别就是师范美术教育除要求相关的美术专业知识、技能与创作能力外,还要具有相关的教育方面知识、素质与能力。整个师范美术教育只是充当着 “二美院”的角色。透过历史的明镜,拂去落定的尘埃,顺着历史的足迹来看一看是什么原因使我国师范美术教育走到今天的境地呢?
二、形成我国师范美术教育现状的原因
1. 培养美术师资的目标时常与培养美术专门人才的目标相互模糊。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上个世纪初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封闭的国门被打开,随着西洋美术在宫廷外的民间传播,社会对西洋美术的需求增大了,而传统师徒相授的美术教育不可能培养懂得西洋美术的人才,也不可能满足社会这方面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要求,早期师范学堂的美术教育出现了。我国师范院校第一个美术系科———***画手工科,采用的就是日本师范美术教育的体制,所设课程较完备,并且注意突出了师范美术教育的特点,在此方面,甚至为目前我国的师范美术院系所不及,如当时***画手工科开设的课程为: 教育为总主科; ***画、手工为主科; 本科的课程主要为:“教育: 包括教育史,教育学、训育论、心理学、伦理学、各种教授法,教育行***及小学设置等,每周约四五小时。”这种教育目标非常明确,是培养师资。但这种师资是具有多种教学能力的师资,美术教学能力仅只是其中一部分,每位教师除了美术教学外还要进行其他科目的教学。就当时情况而言,要发展中国的美术教育,仅靠几所师范院校培养美术师资只能是杯水车薪,所以一些专业美术院校也就承担起了这一工作,如上海***画美术院等设的***音科。身处于这样的专业美术院校的师范美术教育,总是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也正是在这种师范美术教育同专业美术教育的交错发展过程中,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美术师资的目标与培养美术专门人才的目标相互模糊了。
2.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中,执教者兼有艺术家的身份,使师范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没有区分开来,这些美术家兼教师在教学中的美术取向大于教育取向,而较少在教学中注意到师范美术教育的特点。
早期的美术师资主要是: 国画教师由知名国画家充当,西画教师基本上由外国人担任,其中不少是国外的艺术家,也有在本土画家。这种师资结构导致了中国早期的师范美术教育状况。后来,一些美术教育先驱者吸收和借鉴国外美术教育的经验,不断探索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专业美术教育体系,他们的艺术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了 20 世纪我国的师范美术教育。因为他们特殊的身份———艺术家,他们对美术教育的影响也大多是在专业美术教育领域。如徐悲鸿强调创作,他的艺术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同时在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方面也影响很大。林风眠研究本国文化艺术的辉煌传统,并广泛吸收古典主义、印象派、野兽派等艺术流派的思想,创建了中西双科并修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改革传统绘画作用较大。应该承认这些大师们的美术教育思想对发展我国的师范美术教育思想并未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拓荒者之一的刘海粟,对中国美术教育影响深刻。他认为学校教育是发展人的才能的机构,注重学生才能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使中国美术教育初显出注重教育的气息来。但从 “师范性”来说,其教育的专业化在培养师资方面的比重都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这种状况也一直没有得到改观。
3. 社会动荡使中小学美术教育相当薄弱,严重阻碍了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由于战乱不断与 “***”等原因,严重影响了我国普通美术教育的发展。1916 年以前的学校美术教育是一种混沌无序的状态,学校美术教育只有教则规定而无具体的培养目标; 1923 年以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开始树立起来,按学年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程序,并且有教育方法的相应规定,以及对学校美术教育最后成果规定了毕业最低限度; 1936 年以后,中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开始走上规范化,其普通美术教育也开始逐渐普及,但整个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滞后,仍然制约了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小学美术教育又陷入了更严重的危机。所幸的是***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呈星星之火的景象,但也只是在这有限的区域内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新中国成立后,1956 年***颁发的 《初级中学***画教学大纲( 草案) 》和 《小学***画教育大纲 ( 草案) 》,使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 “***”时期的学校美术教育又与整个社会一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总之,中小学美术教育在动荡的中国一直是步履维艰,师范美术教育发展不得不受其影响与制约。
4.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浸染了浓厚的***治色彩,这种***治工具的作用,影响了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中浓厚的***治色彩从一开始就很明显。徐悲鸿写实主义美术教育的兴起,林风眠现代主义美术教育的隐退正说明了这种***治的影响作用。师范美术教育也是如此。由于师范美术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批宣传、文化干部的重任,这就相应弱化了其美术师资的培养。“***”期间,中国的师范美术教育更是被一种短浅的***治目的所左右,为了***治需要,反对在校园里教学,提倡“开门办学”或者组织师生参加 “儒法斗争”、“批林批孔”、 “批黑画”等***治活动。整个教育无视教学规律,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教学质量大大下降。这样,师范美术教育在这场运动中又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发展历程篇5
邮***储蓄的发展历程
中国邮***办理储蓄业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前经营邮***储汇业务的“邮***储金汇业局”在当时的金融界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邮***储蓄一度停办。1986年邮***储蓄恢复开办以来,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年~1989年):为发挥邮***点多面广的优势,向广大群众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积聚社会资金、发展国民经济,根据***的指示,邮电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文规定,于1986年4月1日正式开办邮***储蓄业务。邮***储蓄吸收的存款全部缴存人民银行统一使用,人民银行根据缴存存款的平均余额付给手续费。
第二阶段(1990年~1998年):邮***部门和人民银行缴存存款的业务关系转变为转存款关系,邮***储蓄存款转存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支付转存款利息,邮***储蓄由代办转为自办。邮***储蓄计算机联网工程开始建设,实现了部分重点城市之间邮***储蓄活期的通存通取;办理了工资等中间业务。
第三阶段(1998年~2003年7月):1998年邮电分营、邮******运行后,邮***储汇业务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建成了全国邮***储蓄计算机异地实时交易系统,活期储蓄异地通存通取业务深受客户欢迎。
从特定的历史时期来看,邮***储蓄资金转存人民银行的制度安排,对于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促使邮***部门集中精力抓好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和信息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国家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邮***储蓄转存款***策的调整也势在必行。
第四阶段(2003年8月至今):以国家对邮***储蓄存款实行新老划段、老转存款仍存放人民银行,新增资金开始自主运用的***策为标志,邮***储汇业务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邮***储汇向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全面、协调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邮***储蓄20年的发展成绩
一是网络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了全国覆盖面最广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全国邮***储蓄通存通取联网网点达3.5万个。作为中国网点最多的储蓄机构,遍布全国、沟通城乡的庞大网络是邮***储蓄最大的特点与优势,为用户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经过多年强有力的、不间断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以邮***储蓄核心业务系统为基础,灵活接入各省区域性中间业务平台的金融信息化网络,实现了业务交易、数据存储、后台管理、稽查监督等的全流程电子化处理。
二是业务品种逐步丰富,形成了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系列。从开办之初仅能办理活期、整存整取等最基本的储种,发展到可以办理活期、定期、定活两便、通知存款等所有储种,实现了各储种的通存通取,并可灵活使用存折、绿卡、礼仪存单、一本通等多种凭证。
在农村,邮***储蓄部门积极做好代收农电费,农村粮食直补款、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及各种财***补贴资金等服务“三农”的工作,受到广大农民和当地***府的肯定。在城市地区,邮***储蓄继续巩固了在工资、养老金、代收电信资费等业务上的优势,并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三是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截至2006年3月,全国邮***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8万亿元。规模仅次于4家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达到9.7%。在邮***储蓄开立的账户达3.6亿户,其中活期账户为2.8亿户。储蓄业务年交易量达22亿笔。2005年全国异地通存通取和转账交易量达4.13亿笔,交易金额1.66万亿元。
四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创立了社会知名、百姓信赖的服务品牌。邮***储蓄在网络、产品、服务、客户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所提供的基础金融服务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邮***储汇机构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偏远地区,邮***储汇机构是当地居民最重要的金融服务渠道,被称为“百姓银行”、“绿色银行”。
发展历程篇6
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中国文化,早在晚明清初即已开启其由传统而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闸门。但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及其所实施的野蛮的种族歧视和文化统治,使得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进程未能以自发式形态一线顺畅展开。迨至道、咸之世的早期启蒙思潮再兴,戊戌年间启蒙思潮由“早期启蒙”阶段向“近代启蒙”阶段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又一次启动了起来。尽管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胜于晚明清初,但这时的中国已经遭逢到亘古未遇之巨敌——在近代资本主义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近代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新成就,一经产生就有着规范其他地区、国家或民族发展路向的特性。它凭借着先进的科技成就、廉价的商品、雄厚的经济实力、血与火的掠夺,将自己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等强制性推向全世界,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业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而如以道德评价标准来看,这带给西方社会的是福音,留给其他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却是灾难:土地被抢占,财富被掠夺,有的连国家主权也丧失了,陷入殖民地境地;……中华民族即因西方的入侵及与之相伴随的近代西方文明的无情冲击而承受到深重的灾难,不仅破坏了中国社会的传统秩序,而且扰乱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发展路向的理性选择,使得本已迭经坎坷的中国文化近(现)代化进程更加步履艰难。
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何以未能经受得住西风美雨的冲击?中国文化有无自身的价值;倘有价值,其发展前景又将如何?究竟应该怎样应对扑面而来的近代西方文明,并在完成救亡***存重任的同时,谋求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身身的发展?以及为什么中国专制主义文化具有那么顽强的生命力,怎样才能彻底清除专制主义的文化土壤?应该如何评价既明显具有优势、又显然存在诸多弊端的近代西方文明?中、西文化能否交融;如有交融之可能,又怎样使之得以实现?与西方文化交融、会通后发展起来的新型而又保持着自身民族特质的中国文化,在未来人类文明中处于何种地位?……诸如此类的问题,全部摆在了为中国前途而思考和奋斗的中国人民、尤其是知识者的面前。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无论其代表哪一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意愿,无论其有着怎样的学术背景、心路历程、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只要其关注中国的前途命运,就必然会思考这些问题,并依据其自己的方式、从各自的立场或角度作出一定的回应。
“五四”启蒙知识群体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颇有代表性意义。兹仅评述三点:其一,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采取简单化的全盘否定态度。“五四”启蒙先贤中虽曾有人试***阐发中国文化传统之精义,探寻中西文化融汇的途径,但随着反传统呼声日烈,这种探寻在他们那里渐近销声匿迹,而几欲连根拔除式的反传统呼声则成为主潮。不但孔家店必须打倒,极端者更倡言汉字、线装书、国画、中医、武术、京剧等一切固有文化均在必须废弃之列,甚至说:“我们中国民族,从前没有什么重要的事业;对于世界的文明,没有重大的贡献;所以我们的历史就不见得有什么重要。”传统文化的唯一价值,便是其能如死人之于医生一般的为我们提供“病理学上的好材料”。(2)如此激烈,确为人类文化史上罕见,正如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所说: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历史中,“从未出现过象中国五四时期那样的在时间上持续如此之久、历史影响如此深远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3)这种对于传统摧毁性的批判、反对、否定,并不是依据于学理,而另有其现实 的社会与***治背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尊孔复古逆流,特别是针对北洋***阀统治集团利用这股逆流对新思潮横加镇压而发出的逆反性抗议。并且,这种反传统思潮所以能在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中激起相当广泛的回响,也正因其与他们对黑暗腐败的统治集团和以安福系为代表的无聊文人***客们的普遍愤慨情绪相吻合,从而获得强烈的共鸣效应。然而,以现实***治的批判为目的的反传统不是、也不可能是在对传统深刻反思基础上的对传统的理性主义批判。有趣的是,启蒙先贤多把这种主要基于***治背景的广泛回应视为他们所鼓倡的以“打倒孔家店”为表征的反传统思潮取得了真正的全面胜利。不过,事实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虽盛极一时,孔子思想、儒学传统对中国社会、中国民众的深刻影响却依然如故,就连启蒙先贤自身也在许多方面体行着儒家伦理。我们固然应该充分肯定“五四”启蒙先贤们在中国历史上破无荒地第一次向束缚中华民族迈进现代社会的老朽文化发起勇猛而又全面攻击的功绩,但也应看到,他们那种简单的全盘反传统的思想主张,终因其不能在中国现实土地上付诸实践而迟早会成为促使热血青年产生幻灭感的催化剂,更难在普通民众中产生积极的导向效应。其二,与对待传统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相适应,“五四”启蒙先贤们把全面移植西方文化视为革新中国的唯一出路。胡适自不待说,***也断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采用西洋的新路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4)他们以新与旧、是与非的绝对价值标准来评判中、西文化,倡言:“‘国新’不妨和‘欧化’雷同”,(5)即使“极端的崇外都未尝不可。”(6)循此思路,他们自然得出中国“非走西方的路不可。”(7)这种激烈的主张,固然是从期盼中华民族早日实现现代化的爱国之情出发的,但由于中、西社会与文化的具体条件不同,中国不可能完全承袭西方的发展路数。人类社会与人类文化本非单线式的一元化发展,而是多元化、多样式、多路径地发展起来的。所以,无论在理论上,或者是在实践上,全面移植西方文化、完全“欧化”、“极端的崇外”以革新中国的主张都不可能在中国现实土地上真正付诸实践。这就使“五四”启蒙先贤们的文化思想虽在青年知识群体中收振聋发聩的一时效应,而最终却还是因其非现实性而成为促使热血青年产生幻灭感的催化剂,更不可能在工农大众中引起共鸣的回响。其三,他们十分缺乏如何使自己的启蒙文化思想同普通民众、特别是工农大众从切身利益出发产生的呼声有机汇合的自觉意识。“五四”启蒙先贤们提出的自由平等、民主民权和个人尊严、个人权利等等近(现)代意识非常浓厚的要求,固然都是关系到中国如何走向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但当时主要是富于敏感性的青年知识群意识到这些问题 的迫切性,而启蒙先贤们的呐喊、呼吁也主要面向着这一人群。不幸的是,当时这个人群不仅十分狭小,而且其成员也不能一概而论,这群人中,“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8)这就使“五四”先贤们的启蒙主张很难得到甚至包括青年知识者们在内的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对此曾深有感叹)。当然,说他们根本没去做这种探寻也不公正。以鲁迅为杰出代表的一部分启蒙先贤深切意识到,若无广大民众的响应,任何发动革新社会、再造文明的壮举的猛士精英都难免会象夏瑜那样在未曾唤起社会觉醒之前就被黑暗的社会吞噬。鲁迅怀着哀其不幸而又怒其不争的挚烈情怀,力***寻求到一条促使阿q、祥林嫂们觉醒起来的途径,并为之而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佳品。但怎样才能达到目的?鲁迅的结论是必须根本改造由历史凝结在民众心底的国民性——奴性。可是又应如何去改造呢?不认真研究现实大众的文化心态,不顾及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需求,仅仅依凭着一枝挚诚而沉重的笔去猛烈鞭挞就能改造国民性,使中国大众由传统人转化而为现代人吗?
为了回应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下累积着的那些问题,也是深受着现实中由“五四”启蒙者们鼓倡而成的全面、激烈的反传统思潮的刺激,另种类型的知识者以“吾曹不出,如苍生之奈何”的担当,以接续民族历史文化命脉的使命意识,从文化保守主义的学理立场进行着思考、探寻和努力,由此而有了现代新儒学的出现。现代新儒学的出现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积极回应。新儒家敏锐地提出,民族危机的实质是文化的危机。循此理路,他们省察了中国近现代由对中国文化物质层面的否定而到制度层面的否定、再进而到精神文化层面否定的逻辑进程,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西化”论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路线,其实这无助于消解或拯救民族危机,反而会因民族自信心的丧失而使民族危机更加深重。他们据此对“西化”论的思想逻辑及其文化主张进行尖锐批评,并且,不仅针锋相对地大力阐扬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正面价值,而且明确提出现代化不等于“西化”、物质文明程度的高低不足以作为现代化量度的观点。
现代新儒家绝不是简单的复古主义者,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中客观存在着的消极面也有着深刻认识和很多批评。他们也不是文化闭锁主义者,而是既主张了解、接受、吸纳西方化,又要否弃其病态。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充满怀疑与失望之情。堪称现代新儒学先驱者之一的梁启超曾很形象地写道:
一百年的物质进步,比之从前三千年所得还要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象沙漠中失落的旅人,远远望见一个大黑影,拚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9)
这种失落的心态,又使现代新儒家坚信中国以“全盘西化”的方式谋求现代化是绝难行得通的。他们把中国近代以来国内***局的混乱及黑暗状况都归结为“西化”所致,并认为这同时也意味着民族文化精神的沦丧。尤其在内忧外患愈烈的民族危机关头,他们的这种思想更显强烈。这样的情绪和思想的产生与存在,有其客观依据。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自有其内在矛盾和种种固有弊端,这姑置不论,而仅就近代以来中、西接触交往的经验来说,欧风美雨的袭击曾迫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真诚地把西方当作老师,但结果老师又总是一次又一次无情地毒打、残虐着学生。所以,“中国人民并不是憎恶欧洲人民,因为他们间并无冲突,他们是憎恶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府。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人,那些利用自己的所谓文明来进行欺骗、掠夺和镇压的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1851年英法对华的战争)的人,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10)明乎此,我们才能够同情性地理解当年曾十分真诚并了全副心力介绍西学的严复,何以晚年会同样十分真诚地说:“中国目前危难,全由人心之非,而异日一线命根,仍是中国数千年来先王教化之泽。”“鄙人年将七十……以为吾国旧法断断不可厚非。……即他日中国果存,其所以存亦恃数千年旧有之教化,决不在今日之新机。”(11)至于现代新儒家更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把贞定民族文化意识,挺立起民族的主体精神作为唯一的思想进路。在他们看来,这是拯救危亡的唯一途径。
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具有深厚根底和自觉体认,这对于现代新家来说是自然之事。同时,他们也关注着域外文化,吸纳着西学,不过,引起他们高度兴趣并进而予以认同的,主要是西方人文主义。西方人文主义思潮是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一种表现形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庞大而又日益萎缩的个人生活世界的***,以及科技文明日益显露成就的现实世界与人类生存日益面临困境的价值世界的***。显然,这同现代新儒家盯视着物质财富的积累与精神危机的加深之状况,而对于人生存的意义、人的价值等高度关注的致思方向完全吻合。所以,当诸如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等具有人文主义意义的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传入中国时,梁漱溟等现代新儒学的开创者无不欢欣鼓舞,并立即将之作为其民族主义依傍的力量,西方非理性主义对于人之个性的强调遂成为他们强调世俗特性的重要理论根据之一。当然,西方人文主义所表述的内容与现代新儒家所主张的观点也有不同,如前者注重非理性,后者却更多地从心理、意志方面表述着理性的内容;前者否认伦理主义、理想主义的作用,后者却持守着与之恰恰相反的观点。如此等等表明:通过强调人之“理性”以弘扬民族文化意识,充溢着强烈的理想,高擎道德人文主义精神巨帜,这正是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特质。
关于现代新儒家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李泽厚论曰:大体说来,“在辛亥、五四以来的二十世纪的中国现实和学术土壤上,强调继承、发扬孔孟程朱陆王,以之为中国哲学或中国思想的根本精神,并以它为主体来吸收、接受和改造西方近代思想(如‘民主’‘科学’)和西方哲学(如柏格森、罗素、康德、怀特海等人)以寻求当代中国社会、***治、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出路。这就是现代新儒家的基本特征”。“除了马列哲学的中国化之外,在现代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比较具有传承性特色和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就只能数‘现代新儒家’了。只是比起马列来,他们的力量、影响、作用和对时代的贡献确乎渺不足道。”“现代新儒家中,真正具有代表性,并恰好构成相连接的层面或阶段的,是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牟宗三四人。钱穆、徐复观基本上是历史学家。张君劢、唐君毅虽属哲学家,但他们的思想及体系相对来说庞杂无章,创获不多。熊、梁、冯、牟却各有某种创造性,且思辨清晰,条理井然。”(12)青年学者、山东大学哲学系的颜炳罡教授则依据其自身的研究,提出“看一个学者是不是当代新儒家主要有两条:一是看其是不是一位真正的儒者,二是看其是否对儒家义理在当代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前者儒的方面,后者是新的方面;前者是本质,后者是这一本质的具体展现。这两方面缺少了任何一面就不能算是当代新儒家。”他据之申论道:“当代新儒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流派,究竟谁是当代新儒家并不取决于研究者的主观感情和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研究对象的生命格调和文化企向。作为当代新儒家,首先他应是一位真儒,切实契合古圣往贤的生命智慧,视儒学为自己文化生命的归宿;其次在儒学面临生死考验的时代,能够继往开来,在儒学向现代形态的转进中作出独特的贡献。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劢、唐君毅的贡献则表现在道德理想与人文精神的重建上,牟宗三是当代新儒家的集大成者,由他才真正完成了儒学向现代形态的转进,他是当代新儒家的典范。”(13)
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新儒学已经历了三期发展,兹综合有关资料并结合个人之见,对之简单述论于下:
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是第一期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当以反传统成为时代主潮时,梁漱溟率先倡言要走孔家的路,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他一生始终恪守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既以强烈的救世意识时刻关切着芸芸众生的超拔大事,又怀着“王者师”的使命时刻关切着民族国家的兴衰荣辱与未来走向,体现出比较典型的中古传统“圣人”式的品性,以至被美国汉学家艾恺誉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者”。张君劢既具深厚的国学根底,又对西方哲学深有研究,并能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从而以其独特的学术贡献奠定了现代新儒学的思想基础。早年参加辛亥***而颇有功勋的熊十力,因有感于“***人竞权争利,***终无善果”,并看到“福乱起于众昏无知,”遂立志“专力于学术,导人群以正见”。他一度潜心佛学,后转归于儒,以《易》生生不息的动态思想为基础,承继陆九渊——陈白沙——王阳明一系的儒家心学,又参之以王夫之道器不离观和辩证思维方式,创构起以“人本”、“动态”、“感性”为基本精神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熊氏的这一思想体系,对其后的现代新儒家有着思想导向和理论示范性意义,故而被当今的研究者称之为承继又超越了宋明理学,而成为“现代新儒家的第一人”。
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是第二期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冯友兰是现代新儒家队伍里比较特殊的人物。他既受惠于陆王心学,又得益于程朱理学,从而以“接着”宋明道学的方式展开其新儒学思想理论体系。与梁漱溟、熊十力注重直觉有异,他强调理性,对儒学传统作纯逻辑化的义理诠释。1949年以后,他的思想发生明显变动,由现代新儒家转而成为儒家思想的批判者,但其生命的最后几年又有明显的回归早年思想的倾向。海外的现代新儒家多不认同冯氏思想,甚至对之颇有微辞,但冯友兰作为一位具有理论创造力的智者在现代新儒学发展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仍是毋容轻否的。贺麟并未像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人那样以系统的形式展示其思想,甚至没有一部专门阐述自己新儒学思想的理论著作,其思想主要散见于刊发在各类刊物上的论文之中,故而在思想文化界既未产生过梁漱溟那样的轰动效应,也没能像熊十力那样赢得现代新儒家后学们的尊崇,但他一生精神生命上始终持守着基本的立场和观点,学说上有着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而且,他不仅立足于现时代,会通中、西,对儒家心学传统做出别开生面地阐发,建构起具有现代意识的唯心论体系,更首次提出“儒家思想新开展”的命题,并对其之前的现代新儒学予以总结性的评论。这就使其在现代新儒学发展过程中有了独特意义。钱穆是20世纪中国文化界少有的史学大师。他不是用深奥的哲学语言来表达其思想,而是用历史学家的眼光来看待儒家复兴问题、批判“全盘西化”论者的文化主张,这既使其区别于其他现代新儒家,又使其思想较之那些注力于形而上玄思的现代新儒家(如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等等)更能影响缺乏哲学修养的读书人。堪称诗哲的方东美,是一位以诗人的眼光打量人类历史进程和中国文化未来命运,又以诗人的语言表述自己哲学见解的思想家。诗性的智慧,使其打通儒、释、道,而非株守儒家传统;强调原始儒学的思想价值,而非执着于宋明道学;弘扬中国历史文化固有价值的同时,又把西方思想传统看作有助于复兴中国文化的积极资源。这样,较之其他现代新儒家,其视域更宽阔、心胸更开放;唯其如此,不少论者并不主张将他归入现代新儒家,但现代新儒学就不能在认肯儒学基本精神价值的同时兼容各家传统吗?方东美的精神生命及其基本思想学理应在现代新儒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是第三期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唐君毅泛滥百家,融贯中西,归宗儒学,试***为超拔失去本心灵明的国人提供一叶新的诺亚方舟。其为人为学均极富宗教色彩:为人上,面对欧风美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洗刷,面对国人纷纷丢弃故常而委心西方文化的景象,他生发出强烈的曲尽人散、花果飘零的悲凉心态;为学上,他所有的著述,几乎每一个字都闪现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至于他同钱穆、张丕介一道呕心沥血地创办香港新亚书院,既为当时许多文化保守主义者传扬孔孟儒学提供了机会,又为20世纪中后叶海外新儒家开辟了一块精神根据地;他本人的《人生之体验》、《中西哲学之比较文集》、《道德自我之建立》、《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心物与人生》、《人文精神之重建》、《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等诸多著作,更为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同于唐君毅着重于正面疏通中国文化之精神与价值,使人对于中国文化有恰当理解,以纠正“五四”以来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之弊,牟宗三运思的重点似在批抉中国历史文化之症结,以期荡涤腥秽,开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途径;而唐、牟形式有别,精神实质一致的工作,使得现代新儒学在1949年以后的海外逐渐滋生发展了起来,并终于成为引起世人普遍关注的一大思潮。不过,与乃师熊十力、同辈唐君毅学问与生命融通为一的精神特质有所不同,牟宗三是位同冯友兰一样的大学讲堂上的现代专业哲学家;在他那里,哲学作为其专业与其个性人格以及行为规范之间看不到直接的必然联系。尽管其学问知识与道德人格相互割裂,但他主要通过有关中国哲学史的著述来表达并阐释其自己的哲学思想,还高扬陆王、贬抑程朱,一反传统旧说地提出以《大学》为主旨的程朱是“别子为宗”,以接续《论语》、《孟子》、《中庸》、《易传》为主的陆王(特别是胡五峰——刘蕺山一系)才真正承继了孔子,又借助康德、罗素、怀特海等近现代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来推扬中国哲学的精神价值和思想传统,这就使其把现代新儒学推向了一个理论发展高峰。徐复观一生游离于学术与***治之间,是位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现代新儒学得惠于熊十力的开启,但并没有走上熊氏为新儒家所开出的形上之路,而是主要作为一位历史学家确立了在学术思想界的地位。不过,同样侧重于史学研究,钱穆的目的是要证出一个“古已有之”的结论,而徐复观则真诚地认同民主,热爱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社会***治学说,并对古代中国的王权专制主义***治深恶痛绝。
经过上述几代的艰辛努力,及至今日,文化保守主义者们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反省和“五四”反传统主义的启蒙文化思潮的检讨,复活了儒家生命精神与形上智慧,以现代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承当重建了儒家思想体系。现代新儒学既内蕴着他们自己的文化——社会理想,又对现当代中国人探寻真理、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有着一定影响。
[注 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5页。
(2) 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载《新潮》第1卷第5号。
(3) 《中国意识的危机》第7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 《今日中国之***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5) 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一文。
(6) 傅斯年:《新潮发刊旨趣书》,载《新潮》第1卷第1号。
(7) 常乃德:《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载《东方杂志》第18卷第1、2号。
(8) 鲁迅:《华盖集·导师》。
(9) 《欧游心影录》,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5册。
(10) 列宁:《中国的战争》,《列宁选集》第1 卷第214页。
(11) 《与熊纯如书》,见《学衡》第16期、13期。
发展历程篇7
筝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民族音乐中极具华夏传统音乐特色,约产生于两千年前,因此,人们习惯在其名字前加上一个“古”字。古筝不仅外形上端庄优雅,而且弹奏起来流畅悦耳,风格变化多姿,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是,在很长时间里,古筝艺术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青睐,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曾一度发展停滞,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到80年代,发展尤为迅速,得到极大的推广和普及,这与古筝教育家、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努力是密切相关的。
2、古筝的起源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乐器,关于古筝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是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广泛流传于当时的秦国(现在的陕西)一带,是当时的秦人造出来的,所以古筝又被称为秦筝。另一种说法是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作战时用于竖着挥起打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有人在古筝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的样式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携带不便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现在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还有一种说法是筝乃“五弦、筑身”。但是“筑”是什么样式的,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更有人说筝乃蒙恬所造,不过据后来的研究者证明,蒙恬造筝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因此,可以排除这种说法。但是,一直到今天,筝的起源依然备受争议,至今还是一个谜,还需要我们的继续探求。
3、古筝的发展历程
古筝艺术的发展,使其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表现在古筝乐曲的创作方面。初期古筝表演主要是老一辈古筝演奏家进行创作,创作的基调建立在发扬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上,然后根据舞台表演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使得古筝乐曲能继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
3.1五十年代——古筝艺术进入高校。我国著名古筝教育家曹正先生曾经谈到过历史上有“扬琴抑筝”、“重雅轻俗”的倾向。实际上,“雅俗”的区别是与社会地位的区别息息相关的,那时候,封建社会的知识阶层是“士”,他们都是琴人,文化水平高,所以他们的音乐也就“雅”了。而筝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所以也就被当成是一种“俗”的乐器了。早在1950年,曹正在更名后的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沈阳音乐学院前身)任教。这之后,全国的高等音乐院校才相继设立古筝专业,1955年中央音乐学院邀请山东张为昭任教古筝,1956年再聘任曹东扶。1956年,苏文贤被沈阳音乐学院聘任。1958年金灼南先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古筝,后被山东艺术学院聘任。曹正先生在1964年执教于中国音乐学院。以上的事例足以证明古筝艺术已经进入到专业音乐的行列了。同时,赵玉斋在50年代创作的筝曲《***年》,推广了古筝双手弹奏法,开辟了古筝双手弹奏的新纪元。
3.2六十年代初——古筝的演奏技法得到丰富。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及使用无效区的噪音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之后,张燕双手快速弹奏的曲目《草原英雄小姐妹》、《东海渔歌》、《钢水奔流》等相继出现,这些曲目的演奏技法比《***年》的演奏技法更进一步。这众多的演奏技法为古筝演奏技法的完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3八十年代后——古筝教育进入普及阶段。随着王昌元的《战台风》对古筝艺术的影响不断深入,80年代开始,古筝教育者越来越多,古筝开始全面普及,这个时候学习古筝的人数已经达到几十万了。业余学筝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相应的出现了全国性的古筝考级,用以检验个人的学筝水平。并且,全国各地的筝艺社团、古筝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为古筝艺术的繁荣发展去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4九十年代后——筝曲创作和演奏技术飞速发展。90年代以来,古筝艺术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新作品层出不穷,如《黔中赋》《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庄曜曲)等,促进了古筝演奏技法的变革。并且随着现代音乐、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冲击,古筝的演奏技法呈现多样化。这个时期里,筝曲的创作更多的还是用五声音阶定弦法,如《秦桑曲》、《临安遗恨》、《铁马吟》等等。同时亦陆续推出古筝的重奏曲作品,说明人们注意到发挥古筝在群体中的表现力。如:古筝与高胡二重奏《渔舟唱晚》;古筝琵琶二重奏《大浪淘沙》、《水乡高歌》、《春江花月夜》;古筝高胡三重奏《丰收之歌》:古筝四重奏《采蘑菇的小姑娘》、《步步高》等,这些演奏曲基本上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受到了一致的好评。但是,这个年代古筝艺术的发展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更进一步完善古筝艺术的发展。
发展历程篇8
关键词:农业灌溉;分类;地下滴灌:科学发展
中***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314-2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农立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不论工业化如何发展,农业发展依旧是我国的一个重点发展对象。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城市化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农业又一次被提上议程,而农业灌溉又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我国处在亚热带地区,地形非常复杂。东临太平洋,南靠大西洋,又受季风影响,气候多变,并且各地降水量在地区、时程分配上很不均匀,变率非常大。从南方到北方,从东边到西边,降水量不断减少,形成东南部地区潮湿多雨,水资源丰富,西北部干燥少雨,水资源短缺的格局。就全国范围而言,南方水多,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人口占全国的54.7%,耕地只占全国的35.9%;北方(不含内陆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14.4%,耕地却占全国的58.3%,人口占全国的43.2%。北方水资源短缺严重,这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 灌溉历程
农业灌溉经历了一个由人工灌溉到机械自动化灌溉的过程,由地面灌溉传统灌溉技术到利用水资源作用于作物根部节水灌溉技术的过程。
1.1传统灌溉技术
传统灌溉技术是指水从地表面进入田间,靠重力作用与毛细管作用浸润土壤的方法。目前该方法在全世界普遍使用,占全世界灌溉的90%以上,特别是像我国这样还处在发展中的第三世界。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人口的急剧增长,该灌溉方式有很多弊端,譬如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特别是对于水资源尤为短缺的我国,该方式又易引起土壤板结,所以我们应该寻求节水且利用率高的灌溉技术,利用同样的水量甚至更少的水量获取更多的农产量。
1.2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改进现有技术或者创造新的技术来达到节水目的的灌溉技术,它与传统的灌溉技术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优点: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
1.2.1喷灌喷灌是由地面灌溉发展起来的,依赖于水源的输送和分布形式,利用专门设备进行灌溉的灌水方法。该设备主要利用有压水,将水流喷射到空中散碎成水珠并且洒落到农作物上,像天然降雨那样降落到作物和地表面,具有节约用水、节省工时、提高土地利用率等优点。喷灌可以有效控制水量的喷洒,喷洒的方向以及喷洒的时间,能够避免产生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漏损失,并且便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节省大量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喷灌淋洒到农作物上可以冲掉植物茎叶上的灰尘,有利于植物呼吸和光合作用,利于农作物增产。
1.2.2地下灌溉地下灌溉系统是一套复杂的工程,首先要设计灌溉线路,再设计管道,最后将各个管道埋设在所设计的灌溉线路地层下面,使灌溉水作用在田间作物根部吸水层,这就形成了地下灌溉系统。地下灌溉主要依靠土壤毛管吸渗作用向四周扩散,又因重力作用向下流动,从而使作物重要根系部位充分吸水得到单位面积节水增产的灌溉方式。管道埋深一般采用40~50cm,间距一般控制在100-150cm以内。每条渗水管道的长度,所用管径大小,供水水头大小等,要根据灌水强度要求和农田坡降而定,以能满足田块首尾渗水均匀为准。该方法能使土壤湿润均匀,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能减少地面蒸发水量,保持土壤疏松状态,改善土壤通气和养分状况,因此能避免地表土壤板结,节约灌溉用水量。但是它需要埋设很密的管道,工程造价高,所需田间工作量大,在我国仍处于小面积适用阶段,但在某些发达国家已经普遍采用,例如该设施在美国东南滨海平原地区已有十余年的运行历史。
1.2.3滴灌滴灌是利用专门的管道系统和设备将低压水输送到灌溉地段并缓慢地滴到作物根部土壤中的一种灌溉方式。它使作物主要根系分布区的土壤含水量经常保持在最优状态,保证土壤一水分一植物三者的协调关系。滴灌是目前最先进的灌水技术,具有省水,省工,省地,省肥的特点,并且能控制温度和湿度,保持土壤结构,使农作物增产增收。滴灌在干旱缺水地区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受到技术和经济的阻碍,该方法在我国尚未得到广泛适用,而在以色列等农业水利比较发达的国家得到广泛利用。
2 节水灌溉与时代的连接
随着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下达,农田水利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文件指出“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怎样才能使农作物得到节水增产效果,是摆在全国特别是北部地区的一个问题。地下滴灌虽然在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不仅系统造价高,维护、管理费用昂贵,而且水中杂质容易引起灌水器堵塞以及土壤中盐分堆积等问题,但是它确实是具有显著的节水增产效果,对促进农业生产转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是一个科技强国的时代,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国才能逐渐步入科技强国之林,真正的与时代接轨。
3 总结
在农田灌溉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所以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我国应该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其应用水平,研制出一种既可防止灌水器堵塞,又具有较佳灌溉性能的地下滴灌灌水系统,向国际上其他国家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晓东,盛国成.喷灌技术特征与喷灌机的使用[J].现代农业装备
[2]赵宇航,张强.浅谈节水灌溉技术[J].中国新科技新产品,2009
发展历程篇9
关键词:陶瓷刀具 发展
中***分类号:T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246-01
几十年来,虽然由于新型刀具材料的出现,使切削速度和切削加工生产率成倍增加,然而,随着航空航天工业、动力工业、超高温、超高压技术等的发展,黑色金属及难加工材料(包括铁基、镍基、钻基、钦基高温合金、高硬度钢、铸铁及其合金、模具钢、耐热合金、钦合金等)的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和刀具材料研究越来越迫切,同时,制造技术向高精度、高柔性和强化环境意识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高速切削已成为切削加工的主流,一般高于常规切削速度5一10倍。而高速切削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高速切削刀具和高速切削机床的发展,其中,高速切削刀具材料起决定性作用[5]。
由于陶瓷刀具在1200一1450℃高温下尚能进行切削,并且可在切削速度500一1000m/min下进行工作,陶瓷刀具的研制成为刀具材料研究的热点。并且随着烧结理论的深入研究,各种氧化物、碳化物及氮化物等粉末制备技术的不断改进,多种陶瓷烧结及加工设备和工艺的不断开发研制,使得陶瓷材料成为高速切削、干切削刀具的理想材料,几乎可以加工包括多种难加工材料在内的所有黑色和有色金属[5]。
陶瓷材料作为三大材料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被分成了两大类:普通陶瓷和特种陶瓷。普通陶瓷按其用途分为日用瓷、建筑瓷、电瓷和化工瓷;特种陶瓷又可分为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两大类。结构陶瓷强调材料的力学性能或机械性能;而将具有电、磁、声、光、热、化学及生物体特性,且具有相互转化功能的陶瓷定义为功能陶瓷[2]。陶瓷刀具是现代结构陶瓷在加工材料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陶瓷刀具是含有金属氧化物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高硬度、高强度、摩擦因数低、优异的耐热性、耐磨性(耐磨性为硬质合金的3~5倍)和化学稳定性等优异性能,能够在其他材料无法承受的恶劣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它已成为高速切削刀具材料的首选[4]。
陶瓷刀具材料的出现也有半个多世纪历史,从1913年陶瓷材料最早试作切削刀具开始,陶瓷刀具材料的发展,在20世纪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50年代后期以氧化铝陶瓷为主,现氧化铝系陶瓷刀具材料是目前所有陶瓷刀具中应用最广泛,年消耗量最大的陶瓷刀具材料[5]。由于Al2O3系陶瓷刀具化学稳定性好、耐热、耐磨性能优异且价格低廉,所以目前所占比例很大;60一70年代以Al2O3/TiC陶瓷为主,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发展了Si3N4系陶瓷刀具及相变增韧陶瓷刀具材料,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在晶须增韧陶瓷刀具材料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各种复相陶瓷刀具材料的研究也倍受重视。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氧化铝系和氮化硅系陶瓷刀具材料。20世纪70年入使用的Al2O3/TiC热压陶瓷材料,强度、硬度和韧性均较高,仍是国内外使用最多的陶瓷刀具材料之一。此后在Al2O3中添加TiB2、Ti(C,N)、SiCW、ZrO2等陶瓷刀具也相继研制成功,其力学性能进一步提高,广泛应用于碳钢、合金钢或铸铁的精加工或半精加工[6]。
目前陶瓷刀具的研制己建立起融合切削学和陶瓷学为一体的、基于切削可靠性的陶瓷刀具材料设计研究理论体系[5]。现代陶瓷刀具材料多为复相陶瓷,根据材料不同的使用环境,以一定的设计理论为基础,采用各种超细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和硼化物等为基本组分,并依据不同的增韧补强机理进行微观结构设计,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复相陶瓷。
陶瓷材料本征脆性,大多抗拉强度低、韧性差,因此陶瓷材料的强韧化是拓展其应用的关键。最近的研究表明,梯度功能材料(FunetionalGradientMaterial简称FGM)、表面改性陶瓷、纳米复合陶瓷刀具材料将在今后得到较大的发展[3]。
其中,纳米技术(Nano一ST)是于上世纪80年代迅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紧密联系的高新技术,它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包括分子、原子)的内在相互作用和特性,它所涉及的领域是人类过去很少涉及的非宏观、非微观的中间领域,英国著名材料专家.RW.Cahn在《自然》杂志上撰文说:“纳米陶瓷是解决陶瓷脆性的战略途径”[5]。经过纳米改性的材料可提高强度、增加韧性、降低烧结温度。目前使用纳米技术制备的陶瓷刀具材料主要有两种:纳米复合陶瓷刀具材料和纳米涂层陶瓷刀具材料。
纳米复合结构陶瓷的概念是由K.Niliiara于1991年提出的,可看作是对复构陶瓷微观结构设计的应用。纳米复合材料是纳米材料的重要应用,它由两相或多相构成,其中至少有一相为纳米级尺寸。将纳米颗粒、晶须及纤维弥散到陶瓷基体中,制备成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切削性能实验表明,纳米复合陶瓷刀具的耐磨性能远高于同组分的微米级的陶瓷刀具,且断续切削的能力也有了明显增强[2]。
纳米技术的出现为陶瓷材料的改性和增强提供了条件,纳米技术在现代陶瓷的应用方面将带来***性的变化。将纳米颗粒增韧、纤维(纤维)增韧、相变增韧等手段相结合,在保持高硬度、高耐磨性和红硬性的基础上,研制出高强度、高韧性、智能化、经济环保、具有更好的耐高温性能、耐磨损性能和抗崩刃性能,满足高速精密切削加工的要求的高性能复合陶瓷材料,将是廿一世纪陶瓷材料学的发展方向[1]。
通过对近几年发表的关于陶瓷刀具切削性能研究的文献,了解了刀具材料的发展历程、陶瓷刀具材料的主要种类和特点,笔者认为陶瓷刀具类型的开发必将是高精度、高柔性和强化环境意识的现代制造技术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 徐立强.新型Ti_C_N_基金属陶瓷刀具材料的研制及切削性能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丁代存.Si_3N_4_TiC纳米复合陶瓷刀具材料的研制与性能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Krestic V D.Fracture of brittle solids in the presence of ther-moelastic stresses.J Am Ceram Soc.1984,67(9):589~593.
[4] 宋新玉,赵***,姜俊玲.加工Inconel718时陶瓷刀具的磨损机理.中国机械工程.2009,4:763-768.
发展历程篇10
【关键词】马头琴;抄儿;奚琴;西纳干抄儿;呼日哲抄儿
Matouqin course of development
Sun Xiao-qing
【Abstract】Great nation of Mongolia, in the the human the ancient livestock civilization long history in Asia hinterland in the east of the world, the mother - on the northern frontier of white flowers blooming prairie, has created animal husbandry economic civilization unparallel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ancient world, the military commander resourcefulnesscultural, the dance musical instrument heritage. Matouqin is the the prairie musical instrument heritage garden he created in a wonderful work. It is accompanied by the Mongolian nation to go to the country of a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ner in the Mongolian cultural life. So As a learning Matouqin, should study its course.
【Key words】Dances and music; Copied children; Xi Qin; The Messina dry copied children; Calls day Zhe copy children
引言
中华民族乐器文化历史悠久,内容繁荣。从原始社会弓箭弦乐起到今,这部珍贵的历史长卷中蒙古族人们创造发明的马头琴拉弦乐器无疑占有显赫的地位。它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蒙古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经历一千多年的经历以来,不少乐器史家,东方学家一直对它进行细蜜研究,它的历史足迹演变发展,都是我们一直以来研究学习的“迷渊”。马头琴是蒙古族的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精美而活灵活现的马头而得名。但是最早蒙古人民不把这种乐器叫马头琴,叫“抄儿”。琴的上端的装饰也不是马头。它的发音柔和,浑厚而低沉,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主要用于独奏曲,器乐合奏和为说唱,民歌,舞蹈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
1. 蒙古元帝国时期“抄儿”
马头琴的产生年代,史无明载。众所诉说不一。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马头琴的鼻祖—奚琴,就已出现在奚族民间(在今昭乌达盟)。十三世纪初马头琴便在蒙古族中广泛流传了。成吉思汗时代也有马头琴(抄儿)。北元蒙古族史家罗卜桑丹津在其自著《黄金史》中记载,成吉思汗征西夏胜利后逝世,其手下文臣武将用专车将其遗体运往漠北故乡,但在母纳山下车轮陷沙深齐中轴,不能行进。此时成吉思汗帐下虎将古将乌阔台唱歌,歌词中讲到抄儿和由抄儿奏出的乐曲。这是成吉思汗时代马头琴的明证。之后忽必烈时期的,王挥(1227-1304)元代汉族文人。字仲谋,别号秋涧。河南汲县人。生于成吉思汗辞世之年。卒于成宗铁穆真大德八年。他是忽必烈汗时代至元初之大官。他在《中堂记事》中记载;“张抄儿赤奏,随路乐人善发事,仰行下各路宣抚司与民一例当差,止免杂。仍仰各处官司,都不得因而骚扰不安,遇有乐入赴阁,承应官司斟酌与起发者”(见《秋涧大全集》)。这段教字中的说到的张抄儿赤,是个演奏“抄儿”的人,是马头琴手。“抄儿”就是马头琴这时期的称谓。此处讲到的张氏,可能是个管理音乐的官吏,但他是会演奏“抄儿”的。对于上述的问题,少数学者有论证。他们的考证说明蒙古帝国建立后和元王朝时代马头琴已存在。史书明载,无可怀疑。但不能据此说马头琴就滥觞于此时。哪里有社会建设和社会环境的改革,哪里就有乐器的创想和对社会娱乐的影响就渐渐形成。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相应那样生活的乐与乐器,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从那样生活中产生出来的乐与乐器。更何况一种乐器被社会广泛承认,甚至进入朝廷乐队是有一个过程的。马头琴既然在蒙古元帝国时代被社会广泛承认,说明它已是一个从形制演奏效果都是相当成熟了的乐器。据此,完全有理由推断,马头琴产生或滥——的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