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危机篇1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鲍尔·克鲁格曼(PaulKrugman),罗伯特·弗勒德(RobertP.Flood)和彼得·M.加伯(PeterM.Garber)。Krugman在其1979年发表的AmodelofBalance-of-PaymentsCrises一文中所构造的模型是关于货币危机的最早的理论模型,贝Flood和Garber则在1984年发表CollapsingExchange-RateRegimes,SomeLinearExamples一文,对Krugman提出的模型加以扩展与简化。这两篇文献是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代表作品。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假定***府为解决赤字问题会不顾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会无限制抛出外汇直至消耗殆尽。该理论的基础在于当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采取的特定***策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这一丧失的累积将持续消耗***府外汇,在临界点时,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基本面(economicfundamentals)决定了货币对外价值稳定与否,决定了货币危机是否会爆发、何时爆发。当一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以支撑其固定汇率长期稳定时,该国储备是可耗尽的,***府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干预外汇市场的必然结果是外汇影子汇率与目标汇率发生持续的偏差,而这为外汇投机者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机会。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即一国固定汇率制面临的问题源于为弥补***府不断扩大的财***赤字而过度扩张的国内信贷。公共部门的赤字持续“货币化”,利息平价条件会诱使资本流出,导致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在储备减少到某一个临界点,投资者出于规避资本损失(或是获得资本收益)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起投机冲击。由于一国的外汇储备是可耗尽的,***府所剩余的外汇储备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将被投机者全部购入,***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货币危机就此爆发。事实上,由于投机者的冲击,***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的时间将早于***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社会成本会更大。字串6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表明,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微观投资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模型(rationattackmodel)。
从该理论的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些***策主张。例如,通过监测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对货币危机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经济运行,避免货币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其冲击强度。避免货币危机的有效方法是实施恰当的财***、货币***策,保持经济基本面健康运行,从而维持民众对固定汇率制的信心。否则,投机活动将迫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调整***策,市场借此起到“惩罚”先前错误决策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管制将扭曲市场信号,应该予以放弃。
二、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主流代表人物是MauriceObstfeld、GerardoEsquivel和Felipelarrain。
第一代货币危机的缺陷在于其理论假定与实际偏离太大,对***府在内、外均衡的取舍与***策制定问题论述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而且经济基本面的稳定可能并不是维持汇率稳定的充分条件,单纯依靠基本经济变量来预测与解释危机,显得单薄。80年代中后期,经济学家开始从经济基本面没有出现持续恶化这一角度解释危机,并探讨货币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这就是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这一论有两个重要的假定:
1.在该捻论中,***府是主动的行为主体,最大化其目标函数,汇率制度的放弃是央行在“维持”和“放弃”之间权衡之后作出的选择,不一定是储备耗尽之后的结果。***府出于一定的原因需要保卫固定汇率制,也会因某种原因弃守固定汇率制。当公众预期或怀疑***府将弃守固定汇率制时,保卫固定汇率制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
2.引入博弈。在动态博奔过程中,央行和市场投资者的收益函数相互包合,双方均根据对方的行为或有关对方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选择,而自身的这种修正又将影响对方的行为,因此经济字串4
可能存在一个循环过程,出现“多重均衡”。其特点在于自我实现(self-fulfilling)的危机存在的可能性,即一国经济基本面可能比较好,但是其中某些经济变量并不是很理想,由于种种原因,公众发生观点、理念、信心上的偏差,公众信心不足通过市场机制扩散,导致市场共振,危机自动实现。所以,这类理论模型也被称为“自我实现式”危机模型。这个典型代表是Obstfeld。在其ModelsofCurrrencyCriseswithSelf-FulfillingFeatures一文中设计了一个博弈模型,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展示了动态博奔下自我实现危机模型的特点,并表现出其“多重均衡”性质。
以0bstfeld为首的一些学者在模型中仍然注重经济基本面,在其理论论述中勾勒出基本经济变量的中间地带。他们认为,在经济未进入该地带时,经济基本面决定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此时,危机完全不可能发生或必然发生;而当经济处于这一中间地带时,主导因素就变成投资者的主观预期,危机是否爆发就不是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所能解释的。该理论认为问题主要仍然在于内外均衡的矛盾,***府维持固定汇率制是有可能的,但是成本可能会很高,***府的愿望与公众的预期偏离越大,维持固定汇率制的成本越高。因此,当公众产生不利于***府的预期时,投机者的行为将导致公众丧失信心从而使***府对固定汇率制的保卫失败,危机将提前到来。该理论认为,从这一角度而言,投机者的行为是不公正的,特别是对东道国的公众来说,是不公正的、不道德的。字串8
货币危机篇2
关键词:本币升值 货币危机 人民币汇率
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1998)》,在被研究的53个国家经历了158次货币危机,其中发达国家42次,发展中国家116次。近年来货币危机的发生频繁,传染性和破坏力也在增加。
一、本币升值引发货币危机的机制
根据货币主义的国际收支分析法,构建本币升值引发货币危机的分析框架。
(一)基本假设
1.a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2.在不假定a国资本开放的情况下,国外资本仍可以从各种渠道(包括虚假贸易、虚假外国投资等不合法渠道)进入a国市场。逐利的国际资本对一国外汇市场供求的影响远大于进出口变动的影响。
(二)基本方程式
1.md= p·l(y, i)
md代表国内货币总需求,是国内物价水平p与总收入y和利率i的函数,md与p和y正相关,与i反相关。
2.ms= k(d+r)
ms代表货币总供给,是基础货币国内信贷d(包括***府信用dg和商业银行信用db)、国际储备r和货币乘数k的函数。
3.ms= md
货币市场供求均衡。
4.fs = x +cif(δee, i)
fs代笔外汇供给,由出口x和资本流入cif构成。cif是汇率预期变动率δee和利率i的函数,与δee反相关,与i正相关。
5.fd = m+cof(δee, i)
fd代表外汇需求,由进口m和资本流出cof构成。cof与δee正相关,与i反相关。
6.e = f(fs, fd)
e为直接标价法下的名义汇率,是外汇需求和外汇供给的函数,与外汇需求反相关,与外汇需求正相关。
7.δr = fs - fd
δr代表国际储备的变动,货币当局为维持固定汇率,需动用国际储备在公开市场买卖外汇,实现对外汇供求不平衡的调节。
(三)作用机制
a国存在货币升值预期,δee为负,国际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a国,导致fs增加,本币存在升值压力。a国当局为维持e的固定汇率,卖出国债买入外汇,δr为正,r增加,ms增加,并直接反应为物价水平p的上升。
为稳定物价水平,防止通货持续,a国采取紧缩性货币***策,提高利率i及使用窗口指导等***策以减少db。伴随着ms下降,md下降,p下降,a国外汇市场和国内货币市场重新回到起初的均衡。
a国当局通过收缩信贷实现固定汇率及物价稳定的目标,结果基础货币构成中d减少,r增加。r的增加,使国际资本对a国货币升值的预期加强;i的提高增加了国际逐利资本对a国货币的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将继续增加,a国将陷入上述循环,直到dg消耗完毕,db的收缩至最低程度,货币当局失去对维持汇率稳定的货币***策调节手段,最终放弃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货币危机由此开始:a国货币升值的压力得到释放,短时间汇率将大幅度升值,甚至出现汇率超调,对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
二、 防范货币危机发生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资本管制
防范货币危机的首要任务是控制资本流入、鼓励资本流出。
控制资本流入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加强对企业国际贸易真实性的审查,从重处罚出口虚报行为;加强国际资本直接投资项目的监管,谨防外国直接投资转变成间接投资;严格控制企业和金融机构国外债务规模,特别是控制并减少短期外债;建立健全对qfii 投资管理***策,有效监管外国间接投资资本。
在严格控制资本流入的同时,可以通过鼓励资本流出的方式,减缓本币升值的压力。应当逐步放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鼓励企业进行稳健的海外投资;进一步完善 qdii 制度,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创新,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开发多样化的外币理财产品;逐步放开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的对外投资限制,鼓励其进行分散化的全球投资;进一步放开居民个人的对外投资限制,逐步放宽购汇额度,允许个人投资外国的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
(二)深化金融监管
从历史经验来看,本币贬值的货币危机往往与银行危机交织在一起,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会放大货币危机对经济的破坏性冲击。因此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是预防货币危机发生的必要措施。应当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加强对贷款的风险评估,严格控制贷款资金的流向;从严控制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建立起专门的早期预警和应变机制;在对抵押贷款的管理中,强化对贷款资金流向的监控,防范贷款资金流向股票市场等风险较高的资本市场。
(三)促进汇率自由浮动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最终各种影响汇率水平的因素能够通过汇率日常波动被市场吸收,消除对人民币大幅升值或大幅贬值的预期,从而避免货币危机对经济造成破坏性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刘惠好. 国际金融.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4
货币危机篇3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像一柄利剑,插入全球经济的心脏。世界在明争暗斗中,开始了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
量化宽松,不是新鲜玩意儿。罪恶渊薮出自哪里?有人说这是日本的发明创造。显然,这些人对于现代货币的了解,缺乏更长远的眼光。日本不过也是舶来之用,却为此蒙冤,而一旁的美国人则窃笑不已:量化宽松?哼哼,我们不过旧版翻拍,老戏新唱。
货币战争,是金融危机中不可避免的沉重。《危机、战争与货币》于战争的惨淡中,为金融危机添加活泼的旁白。
《危机、战争与货币》,用诙谐的笔法,解说危机、战争与货币三个宏大主题的内在逻辑。从1929年的华尔街说起,云淡风轻地将一段大历史娓娓道来。
资本主义经济难以从根本上克服危机,这是固有的经济规律。
危机一次次上演,清醒的人未必真的清醒,迷惘的人未必真的迷惘,只有成为历史的“历史”,才能清醒地总结……
别了,1929
对美国来说,“一战”后的时光是幸福的。
20世纪20年代,财富似乎向美国人敞开大门,整个国家都洋溢着一片喜庆。1928年12月4日,柯立芝总统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美国从未遇到比现在更加令人鼓舞的繁荣。在国内,人民安居乐业,在国际方面,和平是主流。”总统认为“可以乐观地展望未来”。
这是一个财富时代,“五月花”号的梦想在这一刻实现了。柯立芝总统把财富的来源归因于“美国人民的品质和团结”。
不过,对美国人来说,财富还有另外一种来源:投机。
佛罗里达州的气候总是比纽约好,甚至比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州都要好,一到冬季富人如同候鸟一样到这里消磨幸福时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真的相信,整个佛罗里达半岛都会住满游客,无论海滩、沼泽、湿地,甚至灌木丛都是浪漫而又健康的居住地啊,这里的房产一定会升值!
度假胜地,投机天堂!
1923~1925年,佛罗里达的地价出现了惊人的升幅,大概升幅在5~6倍,棕榈海滩上的每一块土地都成为资金争夺对象。开始只是海滩距离5英里的地方,逐渐的10英里、15英里……几乎整个佛罗里达州的地产都被炒作起来。
今天北京的任何一个居住小区附近都随处可见的地产中介,做着火暴的交易。但是,和当年的佛罗里达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一个迈阿密市只有7.5万人口,却有2.5万名地产经纪人和2000多家地产公司,大家都在口耳相传:“今天不买,明天就买不到了!”
佛罗里达州的房地产经纪人,做的还是房地产生意,他们不可能和买卖月球的环形山,还要靠当地地产过日子。
一个城市,每个小区边上都有成片的经纪公司,对整体经济来说,这些房产经纪不但不能创造财富、不能节约信息成本,甚至连居住功能都不具备:真要是有人住,这些经纪人早失业了。
如果房产经纪最大的作用是增加投资人成本,那么他们就成了一群骗子。如果一个行业靠欺骗维持生计,那就是经济的毒瘤;如果城市居民都已对欺骗麻木,那么或早或晚会出事情的。
无论多么绚丽的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
1926年9月18日,一场台风卷走了迈阿密数千栋房子,海上游弋的游艇也冲到市区大街。最后,一个人口不算太多的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1.5万名难民。这个城市被毁灭了。
这场台风也摧毁了迈阿密的房地产行业。佛罗里达州的房价一落千丈。
尽管事隔久远,我们已无从查找当年地产下跌的确切数据,但是迈阿密银行1928年的日结算资金量平均仅为1.4万美元,而同样的数字在1925年曾经以百万为单位。
无数人的资产在破灭的泡沫中也灰飞烟灭,其中就包括麦当劳创始人雷・克洛克。当时克洛克甚至潦倒到以卖纸杯为生。后来,克洛克大概觉得自己太穷了,于是就创办了麦当劳这个号称为美国穷人的快餐店(现在,麦当劳已经不靠美国本土业务,开始忽悠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了)。
伴随着地产泡沫破灭,1926年,美国经济已经出现疲态。《纽约时报》工业指数1925年底为181点,1926年1月和2月连续下滑到172点。
如果那个时候美国能预见即将到来的末日,早点祈求上帝保佑的话,也许不会折腾出一个世界经济危机来。
上帝没有保佑美国,反而送来了三位不速之客。1927年初,英、法、德三国央行行长访美,历史记录了他们的名字:英格兰银行行长蒙泰古・诺曼、德意志银行行长雅尔玛・沙赫特和法兰西银行副行长查尔斯・李斯特。
三位央行行长此行的目的无非就是游说美联储放松银根、降低利率,说穿了就是让美联储开动印钞机,向全世界抛撒美元。
黄鼠狼给鸡拜年――良心大大地坏了!
此时,英、法、德三国经济很不景气,它们需要阻止黄金流入美国,进而维持自己的经济景气。
美元升值,是最好的选择,但仅对英、法、德而言。
可能出于一种自大心理,当然更是为了攫取世界金融制高点,美联储就范了。多年之后,美联储将此次行动称为“七十五年来联邦储备系统或其他银行系统所犯的代价最为昂贵的错误”。
用经济学术语,当时美国的货币***策属于宽松的货币***策。用直白的话,就是:钱,多了!
宽松的货币***策给华尔街注射了强心针,道琼斯指数一飞冲天,1927年全年都在暴涨,最高曾涨到380点。
1926~1927年美国汽车产量年增速仍然超过了10%,此时,美国实业增长还能支撑华尔街的虚荣,投机者对经济前景仍然信心十足。
这,不过是幻灭前最后一抹色彩罢了。
转眼至1928年,市场征兆异常,3月12日大盘甚至因为一只无线电新股股价飙升上涨18个点,次日开盘又上攻22个点位。尽管纽约交易所及时公布消息,准备调查这只股票,但仍未彻底遏制市场飙升,整个3月市场都处于高位。
股民不是,也知道光凭营业收入不可能让一只股票在一年内价值翻几番,这比***还有暴利。人们不再谈论公司价值,转而开始议论所谓的大人物。人们猜测,市场之所以如此火暴,是有大人物联手哄抬。
大人物有很多,比如,通用汽车公司董事J・拉斯科布。
1928年3月23日,拉斯科布预测,该年度后三个季度的汽车销售将飙升,并说通用的股价应该不低于12倍市盈率(达到这个价格通用公司的股价至少要上升30%左右)。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通用公司股价真的上涨了30%。
市场盛传,威廉・杜兰特(通用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将挟巨资进入股市。
加拿大谷物投机大腕W・卡腾将在年内投资美国市场……
货币危机篇4
但凡投资者,无利而不往;不专注于逐利的投资者成不了市场的赢家。1929年的经济危机,华尔街并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1929年,全美证券交易所不过1548707个客户,还不包括重复计算的投资者;在这150多万个账户里,只有保证金账户才能做投机交易,而投机账户还不足50万个。
当时美国有1.2亿人口,就算这50万人个个如公仆一样奉公守法、就算这50万人个个有“中海油”的投资水准、就算……就算把所有的“就算”加到一起,华尔街也不可能造成如此大的损失。
该来的,有原因;不过,不是华尔街。
“一战”后美国推动了第二次工业***,电气化在各个行业广泛应用。汽车、收音机、吸尘器、电冰箱已经不再是奢侈品。人们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如此美好,普通人也可以享受这个美好的世界……
然而,美好的时光太过短暂了。
一个产业、一类产品如果成为时尚,在开始流行的时候势必会有暴利产生。回想一下,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电冰箱、90年代的空调……当时的价格折算到现在简直令人咋舌。
这个道理,可以放之四海。
20世纪20年代,汽车行业、化纤行业、电子行业等一系列行业的进步,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生活,当然也为这些行业带来了暴利。资本闻到血腥,马上就像吸血鬼一样吸附到这些行业。于是,这些产业开始扩张,产品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随着产品向普通家庭开始普及,那么,利润也就无多,市场也就开始萎缩了。
但是,投资不能马上收回,前期的产能、企业雇佣的员工都在,产品的供应还在继续,但市场需求却没有了;结果,新的产品只能滞销。
这就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产能过剩”;马克思也曾经总结,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私有之间的矛盾”。
这是所有行业、所有产品的最后归宿,所有曾经辉煌的产业都会归于寂静。如果所有产业真的都长盛不衰,那停滞的就是人类进步。
即使餐饮百年老店也在不断更新,或者真有某个行业在某个地方从来没有衰退,比如,洗浴中心……
也不是每次产业衰退都必然造成危机,如果前期暴利均匀分布在全体国民手中,衰退虽然痛苦,却迟早会催生新产业。
如果社会财富分配极其不均,那么衰退就是灾难。
在上一章我们曾经提到,1920~1929年美国是托拉斯的世界,1929年1%的美国人口占有95%的美国财富,整个美国都在为废除托拉斯而奋斗。何况,分配不均已经不限于美国国内:美国占有世界上接近一半的黄金,欧洲已经穷到家了,战争贷款尚且还不起,何来资金购买美国商品?
这种状况,绝大部分人在繁荣时尚能生存,但没有任何积累,一旦衰退就会把普通人逼上绝路。个把人很有钱,但他们不是,他们的钱不可能回归到实体经济;于是,泡沫也就成为必然,不仅包括股市、房地产,还包括古董、玉石,甚至出租驾照、茶叶……所有有概念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泡沫。
所以,是经济泡沫缔造了华尔街的虚荣,不是华尔街在制造泡沫。
罗斯福的救赎
1930年5月至1932年11月,美国股市连续6次暴跌,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跌去了90%;美国***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车公司从92美元跌至7美元……
股灾中,数以千计的人损失惨重,其中也包括著名的经济学泰斗、货币学派创始人之一欧文・费雪。费雪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在报纸上天天撰文反对市场投机,而私下里对投机却乐此不疲。最后,他损失了几百万美元,弄了个倾家荡产的下场,1947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美国开始了自己艰难的救赎。
当时的美国总统是胡佛,胡佛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拥趸,对经济危机视而不见,所以危机日渐深刻、终至救无可救。
事实关非如此。
胡佛也制定了复兴大纲、成立了复兴金融公司……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增加联邦公共开支。《变形金刚》里幽禁狂派机器人首领“威震天”的那个胡佛大坝(也被称做田纳西大坝),就是当时公共支出的典型代表。
然而,胡佛失败了。
胡佛坚定地认为不能直接补贴公民个人,而应集中财力挽救大机构。尽管胡佛坚信美国经济很快就会恢复,对金融机构日复一日的救助耗空了人们对财富的企盼,也失去了全社会的信任。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有个术语,叫做“预期”。“预期”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甚至可以指鹿为马,如果人们普遍预期经济衰退,那么,经济就会真的衰退。
大家谁都不敢花钱,经济不衰退才怪。
反之,也成立。
1933年,罗斯福受命于危难之际,说出了那句震铄古今的名言:唯一不得不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货币兑换商已从文明庙宇的高处落荒而逃。我们要以千古不变的真理来重建这座庙宇。衡量这重建的尺度是我们体现比金钱利益更高尚的社会价值的程度。幸福并不在于单纯地占有金钱;幸福还在于取得成就后的喜悦,在于创造努力时的激情。务必不能再忘记劳动带来的喜悦和激励,而去疯狂地追逐那转瞬即逝的利润。
如果这些暗淡的时日能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真正的天命不是要别人侍奉,而是为自己和同胞们服务,那么,我们付出的代价就完全是值得的。认识到把物质财富当作成功的标准是错误的,我们会抛弃以地位尊严和个人收益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公职和高级***治地位的错误信念;我们必须制止银行界和企业界的一种行为,它常常使神圣的委托混同于无情和自私的不正当行为。
信心,只有靠诚实、信誉、忠心维护和无私履行职责。而没有这些,就不可能有信心!”
忽悠完了,就该干活了。
罗斯福的第一招:开足马力印钞票。
从1929年开始,美国始终处于一个通货紧缩期,债务人负担不断加重,债权人也因为欠款难收而破产,这对双方都不是什么好事。只有恢复物价上涨,才有可能恢复债权债务平衡,才有可能阻止经济继续崩溃。
联邦***府开始推行虚金本位,名义上35美元仍可兑换1盎司黄金,实际上黄金和美元之间的兑换机制已经被切断。而且,罗斯福***府宣布,联邦***府可以铸造银币,银币和美元间的兑换比例由联邦***府指定(这个***策倒足大霉的是中国,后面提及)。
这就是凭空创造货币了!
罗斯福的第二招:扩大信贷投放。
胡佛曾经建立复兴金融公司,负责对即将破产的银行、铁路和其他机构提供贷款,罗斯福扩大了复兴金融公司权力,开始还只是收购银行业股权,恢复银行信誉,1934年6月后,复兴金融公司开始对工业界直接贷款,刺激恢复生产。
1934年,美国国会同时通过《农业抵押再放款法》、《农业抵押品取消赎回法》和《农场破产法》,三部法律只有一个目的,向农户贷款,《农场破产法》更是规定:即使破产的农场也可以靠信贷资金赎回农场。
货币危机篇5
关键词:汇率制度;货币危机;理论模型
中***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08)10-0006-05
一、货币危机的成因
货币危机是金融危机的一种类型。当前国际经济学关注的重点已非只涉及一国国内金融机构的银行危机,那些由于短期国际流动资本或其他外部冲击,导致一国或地区不得不放弃原有汇率制,进而造成本币汇率大幅贬值和经济动荡的货币危机也不容小觑。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金融危机日益表现为多国和地区货币危机的形式。Paul Krugman(1998)估计,世界每19个月就有一次较严重的货币危机发生。
从货币危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理论模型分析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情状况,诱发货币危机的因素是不同的: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强调了一国经济的基本面因素,而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则强调了市场主体行为的博弈过程是危机的诱因,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更注重微观分析及由于***府干预导致的扭曲行为分析。
无论是经济的基本面变化,还是微观主体行为的变化,最终将导致对本币汇率的看空,给投机性冲击提供了机会。从根源上说,货币危机的发生是一国经济内外均衡目标间发生冲突和***策手段不协调的结果。但具体到每一次危机而言,引发危机的经济因素又有所不同。目前主要有以下观点:
第一,国家的财***赤字导致货币危机。一国财***赤字增长会促使通货膨胀上升,造成出口成本增大,外汇储备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当外汇减少到某一程度,投资者对该国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的能力失去了信心,开始抛售本币,兑换外币。该国***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使外汇储备进一步减少。当金融投资者认为该国确实己经无法维持固定汇率时,就会发起投机性攻击,从而引发货币危机。
第二,银行体制不健全也会导致货币危机。由于银行体系的不完备、缺乏必要监管制度和实行***府担保,导致其向高风险项目过度投资,并推高资产价格,形成泡沫经济。随着需要救援经营不善银行的数目增加,救援成本加大,***府救援意愿下降。当***府担保能力下降,贷款收益最佳预期值下降时,就会导致资产价格整体下跌,并使得由金融机构促成的泡沫破灭。而经济泡沫破灭又会引起汇率波动,招来投机者进攻。
第三,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货币危机。由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和***策体制的不透明,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使得主体之间难以获得一国或世界金融市场充分信息,致使金融交易出现风险,交易风险往往造成金融市场的较***动,引来投机者套汇、套利,进而导致货币危机。
笔者认为,诱发货币危机发生的因素要从两方面考虑:一国国内经济基本面的恶化以及国内市场主体微观行为变化固然是因素之一,国家间的经济周期不一致也是货币危机发生的关键。在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就是汇率制度。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采取固定汇率制或钉住汇率制,中央银行往往通过利率***策来保持币值稳定。当本国与钉住货币国经济周期不一致时,将导致汇率与利率水平的差异,此时金融投机者认为其中一方货币贬值的条件己经成熟,就会对该国货币发动投机性攻击,进而演变成为货币危机。这种固定汇率制度或者钉住美元等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正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特征。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危机主要是经常项目逆差、保卫固定汇率的国家储备极其不足而导致的。货币危机的传递过程是这样的:为了发展本国的经济,***府通常采用通货膨胀***策,导致本币的购买力下降,投资者及投机者都会争购外汇,从而***储备大量流失,当储备损失到一定程度,***府只有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危机就此爆发。
事实上,在经常项目长期逆差状态下,只要有扰动出现,就会引发大量资本流出和外汇投机,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即使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也会出现危机。因为国际金融投资者要求获得国际货币或者硬通货而不要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他们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很大程度上是被发展中国家高利率、证券市场发育初期的高回报率和出口增长所带来的外汇收入所吸引,而非真正需要当地金融资产。在固定汇率条件下,他们的金融资本投资能换取更多国际货币资本,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但如果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长期逆差,外汇储备流失很大,固定汇率制度便难以维持,(以国际货币表示的)金融投资就很可能亏损,因此一遇上风吹草动,资本就会大量抽逃,导致货币危机。不但是外国投资者,只要允许本国居民拥有外汇资产和移居国外,国内居民也会抛出本币大量购买外汇,造成货币危机。
二、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的关系
(一)固定汇率制与货币危机
固定汇率制度在减少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由于汇率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方面有很大优势,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流动,因而在特定的时期――如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时期,或者在特殊的地域(如欧洲货币体系)都发挥过或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货币危机都表明与资本自由流动结合的固定汇率易受到外汇投机攻击,并引发“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基于固定汇率制度本身的特点,固定汇率制度更易引发货币危机:
1. 固定汇率的承诺将外汇风险集中于中央银行,易引起货币危机。对于一国的货币当局而言,使用固定汇率制就意味着将本币的汇率固定在了一个名义锚上,那么本该由市场交易主体承担的分散的外汇风险便集中于货币当局,而中央银行成功维持固定汇率的前提是其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有先进的风险监控系统,有对风险的快速反应和决策机制,而我们看到发生危机的那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几乎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而易于发生货币危机。
2. 固定汇率制具有风险积累的特点,货币***策失灵不能化解风险。在开放经济下,本国的市场利率水平不仅取决于国内的可贷资金供求状况,还受到国际资本追逐利差的套利行为的影响。因此,国内市场利率会趋近于国际市场利率。当国内因经济紧缩需要降低利率刺激经济时,就会发生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导致可贷资金供给减少,国内市场利率又上升到与国际市场利率持平,从而抵消了扩张性货币***策的效果(见***1)。在资本完全流动且本国实行固定汇率制的情况下,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策时,若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购买证券,则LM线右移至LM1,这样会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和利率的降低,中央银行必须动用外汇储备来应付国际收支赤字,外汇储备减少使得基础货币的增加被抵消,LM1线左移,直到本国利率恢复到与外国利率一致的水平,LM线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货币***策在短期内完全无效。
3. 固定汇率制易招致投机性货币攻击。固定汇率制下,一国***府是外汇风险的承担者,投机资本也搭了便车,不用承担外汇投机的风险,因此固定汇率的承诺实际上在引诱外汇投机,固定汇率下的货币危机可以说是诱致性的货币危机。同时实行资本项目开放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最易遭到国际投机性资金的冲击。***府承诺维持一定的汇率水平,在庞大的投机性资金抛售的压力下,一国外汇储备往往是杯水车薪,最终只能放弃干预,投机性资金从***府的干预失败中可获得高额利润。如果投机失败,投机者们也能以原有汇率水平进行抵补易。
4. 固定汇率极易导致实际与名义汇率的偏差。僵硬的固定汇率不能反映实际经济变动对实际汇率造成的影响,必然使名义汇率常常偏离实际汇率。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汇率水平在货币危机发生前已与其名义汇率水平有较大差距。原因如下:
(1)出口下降和预期出口水平下降会导致实际汇率的下降。出口导向型的发展道路使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当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进入这种发展轨道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此时需要技术竞争,而这些国家技术开发方面较落后,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而且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往往集中在某几种产品上,技术类产品出口的集中度更强。当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和价格变动时,出口很容易受到打击,并产生预期的出口下降。
(2)通货膨胀率上升,实际利率下降,造成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偏离。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成本低,经济开放程度高,在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战略的引导下,经济的工业化程度较快。经济繁荣带动了国内的投资和消费热,在金融资产和房地产方面出现盲目扩张,加上过多的外资流入,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在韩国、泰国和墨西哥都曾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这些国家为了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和继续吸引外资,均出现长期贸易逆差。
(二) 浮动汇率制与货币危机
投机性资本和大规模热钱使得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发生了多次货币危机。尤其是东亚货币危机使得经济学家们认为类似浮动汇率制的较灵活的汇率制度,比固定汇率制度更易于利用货币***策和市场本身的力量来吸收或化解金融风险和投机性攻击。在当今开放经济条件下,投机性资本最容易攻击资本项目开放、同时又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对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投机性资本显得没有那么“嚣张”。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化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浮动汇率制度把汇率的风险完全推向了市场,外汇风险被市场交易主体分散承担,市场交易主体还可以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避险;当供求不平衡时,汇率的市场变动能够反映真实的经济状况,自动地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阻止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同时,货币当局可以自主地运用汇率杠杆,实施***的财******策和货币***策,在短期内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然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有时需要采取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如提高关税、出口配额、进口许可证、苛刻的技术安全及卫生检***标准等。但在浮动汇率制下,由于国际收支可自动达到均衡,因此无须实施贸易保护措施,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浮动汇率制可从几方面来有效抑制货币危机:
1. 浮动汇率制没有“名义锚”,导致投机性资本失去攻击的参照系。浮动汇率下,由于汇率随时进行调整,***府也不承诺维护某个汇率水平,投机性资金不易找到汇率明显高估的机会,且要承担汇率反向变动的风险。投机者要风险自担,恶意投机的可能性较小。浮动汇率把汇率风险交给了外汇市场,在市场上每一个参与的主体都平等地享受利益和承担风险。在资本流动频繁的当今世界,固定汇率应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策。布雷顿森林体系最初的成功和后来的失败,说明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是特殊环境的产物――成功是因为适应了二战后发展多边贸易的需要,失败是因为它有一个公开的名义锚,货币当局不能作为一个平等的参与主体,它其实就是一个“靶子”。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贸易,吸引外资,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等目的,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固定汇率是对的,但一旦这些目标达到后,就要及时地改变汇率***策,平稳过渡到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
2. 货币当局实行扩张货币***策来抑制货币危机的发生。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可在不动用外汇储备的情况下,平抑国际收支赤字,维持本币汇率的稳定,不给投机性资本留下机会。在资本可以完全流动的条件下,货币当局可以利用扩张性的货币***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并在短期内达到促使产出上升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本币会有一段时间的贬值,通过贬值和经常账户的调整来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而且,由于商品市场比资本市场调整得要缓慢,价格在短期内是有粘性的,汇率还将会出现超调,即本币先在短期内过度贬值,然后再升值回到其长期水平(见***2)。
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BP线是水平的,外汇市场是均衡的),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利用扩张性的货币***策是有用的。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证券导致基础货币量的增加,LM线右移到LM1,在新的商品和货币市场均衡点E1处,利率降低,资本外流压力立即促使本币贬值,同时IS线右移至IS1,经济迅速从E1点移至E2,但这只是短期影响。在E2点,产出超出充分水平,价格将上涨,使实际货币余额下降,这将使得LM1线左移,推向原来均衡点E0。同时利率上升,吸引资本内流,本币汇率升值,IS1线也被推向E0点。在长期,产出回到最初的水平,货币存量、价格、汇率以相同比率上升。可见,在此情况下,中央银行货币***策是有效的,这对货币危机发生的确能起到抑制作用。
(三)中间汇率制与货币危机
1. 中间汇率制度下***府公信力不足,维持汇率制度的成本高昂,易成为游资攻击对象。相对固定汇率制度而言,中间汇率制度作为一种行***部门的相机***策而非立法部门所制定的法律,导致了公众对***府承诺的信任危机(易纲、汤弦,2001),再加上由Frankel等人(2000)所提出的“可检验性”问题,即汇率的决定机制透明度低,***府***策可信性不高,因此***府维持中间汇率制度的成本很高,这就为投机者攻击中间汇率制度增添了成功的概率,投机攻击也因此内生地产生了。
在汇率遭到攻击而贬值时,***府一方面不能通过降低利率或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国内债务的真实价值,以保护银行体系,因为如果它为银行提供信贷,实际上是增加了货币供给,使储备兑换需求上升,加剧储备的流失,增加外汇市场投机攻击成功的概率。同时借贷者还会要求提高国内利率以抵消汇率下降的损失,而如果利率升高又会使金融体系更加脆弱,债务进一步增加,超过货币当局的救援能力,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如果它对国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坐视不管,则将面临银行挤提,出现银行危机、经济衰退甚至金融、经济危机。因此中间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时常会陷于这种两难处境中,而这又会影响到当局的抉择,延缓危机的解决。为维持中间汇率制度,将汇率维持在有限浮动范围内,***府有时不得不面临用光外汇储备或者使利率水平偏离与国内经济目标相一致的水平的危险,在汇率遭到投机攻击时这两种情况的成本更高。
2. 中间汇率制度推动了大量短期资本流入,助长了经济泡沫并加剧其脆弱性。在东亚金融危机之前,东亚各国或地区的经济确实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其国内宏观经济发展不平衡、投资泡沫膨胀、金融机构脆弱、腐败盛行、法律不完备等现象一直存在,大量市场投资者明明清楚东亚经济的缺陷还大量地涌入这些国家,国内银行体系和公司体系就是这些外资的中介机构,外资进入后大量从事冒险性的投资活动,如在某些领域和某些项目上过度借贷、不对冲其外汇借款、进行借短贷长的贷款或投资、以不动产进行抵押后再进行不动产的投资等等。这些国家实行的中间汇率制度提供了一个隐性担保。市场投资者本身也许是理性的,但在中间汇率制度产生的扭曲的激励机制下,形成了集体的非理(贺学会、姜建强,2002)。就像Krugman(1998)所说的那样,投资者虽明知道他们的借款人是“弱的借款人”,但***府的隐性担保使得他们感到受保护。借助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及衍生产品的杠杆效应,巨额的短期资本就可以对一国货币发起一次次的攻击,加速金融危机的到来;而一旦危机发生,巨额资本的逆向流动更会对一国经济产生灾难性破坏。
三、汇率制度与危机易发性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和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1994―2004年为样本期间。由于危机发生期间各经济变量并非是***的,当危机发生时,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会增加,考虑到这一点,本研究的样本剔除了危机持续期间的样本点,只保留了危机发生前的年份、危机爆发的年份和危机结束后的年份的样本。样本国家选取了一些资本流动日益加剧的国家,具体有加拿大、厄瓜多尔、哥伦比亚、澳大利亚、保加利亚、印度尼西亚、意大利、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日利亚、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根廷、泰国、土耳其、英国、巴西、俄罗斯等20个国家(数据来源于IMF、ADB和中宏数据网)。
我们选取两类变量:经济变量和虚拟变量。经济变量包括GDP增长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M2/外汇储备、国内金融贷款/GDP、国内信贷的增长率,将汇率制度的选择作为虚拟变量,即当汇率制度是管理浮动和自由浮动时变量值为1,否则,变量值为0。
使用多变量logit模型研究汇率制度的选择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将汇率制度的选择以虚拟变量的形式作为解释变量之一,通过模型得出其对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这一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
在样本观察期的每个时间段内,一个国家的危机状态有两种可能:存在金融危机或不存在金融危机。则危机这一被解释变量为一个二元变量,设以
使用logit估计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得到系数向量β的估计值。但β并非是它所对应的解释变量的弹性。只是β的正负号说明被解释变量发生的概率变化方向:如果β为正值,则解释变量与危机发生概率呈同方向变动;如果β为负值,则该解释变量与危机发生的概率呈反方向变动。
(二)研究过程及结论
先对所有的七个变量进行回归,结果由D1表示,在此基础上,选出统计检验显著性较好的变量,对这些变量进行回归,结果为D2。表1列出了对七个经济变量的几个回归结果。
在两个方程中,虚拟变量(汇率制度)都以90%通过了统计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汇率制度的选择对危机发生概率存在影响。
在比较logit模型的回归结果时,AIC值较小的模型回归效果较好。表1所示的回归结果中D2的效果最好,这是由于该模型的解释变量选择是建立在前一回归模型结果基础上的。使用D2对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引发货币危机的概率做研究,结果显示,固定汇率制度下诱发货币危机的概率大于浮动汇率制度。具体而论:(1)平均看,将近3/4的危机发生在实行钉住汇率(包括严格钉住和软钉住)的国家,尤其在新兴市场经济体,钉住的和有限灵活性的制度安排似乎比管理浮动和自由浮动安排更容易引发货币危机。(2)对于那些资本市场比较封闭的国家,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引发危机的可能性相同。
实证表明,随着汇率灵活性增加,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也降低。但从历史演变考察,无论是过去实行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或是现在名义上的浮动汇率制度,均非最优或所谓理想的汇率制度。联系中国身处的东亚地区实际来看,要有效规避货币汇率震荡,从过于依赖美元的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的迷思”中跳出,亟待通过国家层面协调汇率制度改革,合理地构建区域性的汇率制度安排,有效促进东亚货币合作。
参考文献:
[1]潘淑娟、忠等:《新编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忠:《人民币汇改疑难问题辨析》,《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6期。
[3] Mckinnon,R,“After the Crisis,the East Asian Dollar Standard Resurrected: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ghFrequency Exchange―Rate Pegging”[R],Lecture given in Shanghai, 2000.
[4]APEC,省略/ [DB],APEC Econo-
货币危机篇6
关键词:白银外流 货币危机 币制改革
货币制度变迁理论
旧制度经济学认为,货币是一种社会制度,需要得到人们的认同,货币的演进过程受进化论所支配。正如康芒斯所言,货币在现代意义上是关于因交易而产生的债务的创造、可转让性及其解除的社会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货币的定义就应该从静态的、数量的观念改变为动态的、过程的观念。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货币简化交易,货币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货币形态与制度安排的发展是为了响应技术创新与相对价格变化所创造的获利机会。“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在同一种经济中存在几个并行的交换体系,原因就在于从交易成本角度看,参与交换的每个个体和各种交换物都是不同的”(思拉恩·埃格特森,2004)。
历史的制度分析理论则认为货币的产生与演进是参与者共同确认的结果,“我们每个人接受货币是因为其他人过去接受它,以后还会接受它。基于人们的这种预期,货币交换在交易博弈中逐渐演化并持续成为一种均衡,它反过来又证实人们的预期。一旦这种预期被动摇了,货币惯例也将随之动摇,物物交换将取而代之”。“货币策略取决于参与人的信念,即关于使用货币的交易机会的概率估计”,“这些信念形成于过去的经验,又持续被均衡所证实”(青木昌彦,2001)。
笔者认为,明清时期,在白银的稳定供给与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中国之所以选择银两与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而不是银本位货币制度,这既是各种参与人策略互动、共同确认的结果,也是由中国历史上长期沿用的货币制度与惯例所决定的(即路径依赖性)。早在先秦时期,铜铸币就已经被广泛使用,秦朝将方孔铜钱推行全国,并确立了以铢两为单位的铸币制度。这种铸币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到明清时期,制钱在人们的日常小额交易与地方小市场上依然是非常有效的。而从秦朝以后,中国先后以黄金、布帛、粮食、纸币等各种形式,作为大宗交易与区域之间经济往来的媒介,但由于供给量与价值的不稳定性,这些货币形态及制度先后解体。在一定时期内,人们不得不使用物物交换。
明清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往来增加,以及大量白银的获取,白银逐渐被人们认可并被普遍使用。白银与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最终形成,不仅实现了货币的各种职能,而且满足了各种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因此,技术创新与获利机会只是货币制度变迁的前提,而其具体演进路径则是在历史与文化的影响下,参与人之间策略互动、共同确认的结果。
正如Clower所言,许多商品都具有作为交换媒介所要求的物理特性(如可携带性、不损性、同质性、不可分割性和可识别性),而选择通用的媒介物则基本上是一个社会性的决策。“在被选作‘货币’时,商品本身的专门特征几乎没有什么经济重要性,起作用的是由习惯和法律所组成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促进个人可有效地进行交易,如果这些人遵循一定规则的话……”(康芒斯,1962)。因此,从社会博弈的角度来看,历史上交换媒介(及其制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内生的与自我实施的,但由于特定环境与随机因素的影响,其发展路径又是多样化的。
在均衡策略制度观看来,制度是作为博弈的均衡结果来维持的,颁布一项“制订的”法律本身不能看作制度,法律必须由包括***者在内的参与人的策略互动而得到实施才能视为制度。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与耐久性特征,能够经受住环境连续的、微小的变化与一定限度的外部冲击。只有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各种影响因素积累到一定规模,超过某个临界值而引起困局和危机时,即旧制度的效率与合法性受到普遍质疑,从而影响到大多数参与人的预期和决策规则时,新的制度系统才可能逐渐演化出来。
制度的耐久性主要源于:制度化与参与人能力发展之间的反馈机制,即参与人围绕制度所需技能的竞争,将有助于积累对制度耐久性意义重大的资源;制度也同时按照维持现状的方式,依据参与人的***治权力和技能赋值,即从现存制度获益较多的参与人赋有维持现状的资源和能力;整体性制度安排的内在性质,诸如制度的捆绑、制度的互补性等也使得制度变得更为稳固。而制度演进的特征则可以概括为路径依赖和创新,也可以概括为间段和进化选择均衡。通过学习、模仿、试验与多种方案、决策的相互竞争,最终使一种信念系统成为预期收敛的聚焦点,进而上升为新的制度(青木昌彦,2001)。
中国货币制度变迁历史解释
白银与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也经历了货币供给量、货币价值,以及其他环境变化的冲击,如因白银供给量不足所引起的嘉靖朝财***危机、17世纪下叶的“康熙萧条”、嘉庆时期的经济危机、道光时期的经济紧缩等。但直到鸦片战争以前,这一货币体系均维持了极强的稳定性。19世纪中期以后,一系列战争、赔款、对外通商、借款、白银外流等因素的相互影响、累积,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预期与决策,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才逐渐解体。
如银钱比价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府的财***危机,因对外借款所造成的巨额的“镑亏”,白银外流所造成的冲击等。通过不同的***策建议、方案、法规的诱发与反馈,新的聚焦点逐渐形成,其过程几乎贯穿了整个近代时期。在所有影响因素与环境参数中,如技术、市场扩张、战争冲击等,白银外流及其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是中国近代时期货币形态与货币制度变迁的最直接因素。
以19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一百余年间的数次白银外流为例,如***1所示(***中数据来自表1-表3),从1814-1941年的一百多年间,中国分别在1825年至19世纪50年代中期,1887-1892年,1900-1908年,1913-1917年,1931-1941年发生了程度不同的五次白银外流。而且白银输入的减少大多是从此前一段时间开始的,第一次大约开始于1800年前后;第二次开始于1877年,并从19世纪80年代起开始明显减少;第三次开始于1895年,并于同年开始明显减少;第四次白银输入的减少与外流都发生在1913年;最后一次是从1930年开始减少的,并于第二年开始外流。近代时期,中国一些比较重要的货币***策、法规的出台,也恰好是在白银外流或者输入明显减少的时期做出的。虽然这些***策、法规自身并不一定构成制度,但它却能够诱发特定的信念系统,成为预期收敛的聚焦点,进而制度化。很明显,白银危机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币制改革进程。
如前文所述,鸦片战争前后白银的大量外流及中国货币供给量的减少,沉重打击了商业、手工业、农业等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当时的人们虽然仍然坚守着既定的货币体系,但也认识到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货币供给量不足的危机。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经济的紧缩和财***上的压力,清***府曾像早期重商主义者一样采取了禁止白银出洋的措施,但却诱发了一种腐败的走私鸦片的体制。19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府在极力对鸦片贸易进行限制的过程中,触发了一场鸦片战争,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从此开始被限定在不平等条约的框架之内。19世纪50年代,清***府试***通过铸造大钱、铁钱、铅钱与小制钱,并发行钱票与银票等办法来弥补货币量的不足,但在市场上,大部分物价仍是以制钱计算;大钱和纸币,多按市价折合成制钱。“买东西的时候,搭用几成大钱,物价就上涨几成”(彭信威,2007)。咸丰朝的通货膨胀***策不仅没有解决“银荒”及“钱荒”危机,反而导致通货膨胀危机出现并迅速恶化。与此同时,世界白银产量增加,世界经济出现较好的发展态势,白银又重新流入中国。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经济恢复与财***压力的缓解,使得清***府发行货币与改革币制的尝试也很快停止了。因而,鸦片战争前后白银外流的冲击及各种影响因素的积累仍然保持在临界值之内,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仍然得以维持。
1887-1892年、1900-1908年间的白银外流与其他相关影响因素的积累,使得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开始发生变化。在进一步的货币本位争论中,银本位逐渐收敛为聚焦点,并在清末最后几年间确立了形式上的银本位货币体系。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的解体与银本位货币体系的确立过程,首先是通过在既定的货币体系中“嵌入”银元的流通与铸造,进而通过制度的互补机制引发了铜元的铸造与流通,并在学习、借鉴国外制度与各种方案的实验、竞争中确立了银本位制度。银元嵌入的成功体现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机制,由于外国银元早在明代后期就已经流入中国,并被人们当作称量货币而广泛使用,中国自铸银元也就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银两与制钱制度是一种紧密相连的互补关系,银两制度的变化也推动了制钱制度的解体。在新因素(银元)的影响、推动之下,在中国流通了两千余年的方孔铜钱迅速被铜元所替代。而货币本位的争论与变革则体现了制度的“重新捆绑”机制,通过学习、模仿、吸取国外经验,并与旧有的制度相互作用、相互强化,最终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银本位货币制度。
清末民初时期,各地的货币状况非常混乱,流通中的货币有银两、银元、银角、铜元、纸币等多种形式,银本位货币体系仍然处于收敛聚焦的过程中。在白银外流、***治变革等各种因素的推动下,货币统一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受国际银价的影响,第二、三、四次白银外流时期较短(见***1),白银供给不足的危机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破坏力,很快随着白银的重新流入而迅速减弱,因而***府也就因势放弃或停止了相关币改努力。直到1933年的“废两改元”,银元替代银两与货币统一的进程才最终完成。20世纪30年代,大量白银流出中国的趋势和程度前所未有,中国白银危机十分严重且愈演愈烈,已经到了非放弃银本位不可的紧急关头。在进一步的白银外流、通货紧缩与经济危机的压力下,南京国民***府于1935年11月成功推行了法币改革,中国币制由银本位转向汇兑本位,通货由金属货币转向信用货币。在***府***策与法规的引导下,法币很快被人们所认同,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从此以后,中国彻底摆脱了白银货币供给不足的束缚,结束了长期以来受世界白银供给和银价涨落摆布的艰难历程。但由于抗日战争、***战争与恶性通货膨胀的冲击,法币收敛聚焦与制度化的过程不仅被中断,而且出现了混乱与危机,各种金属货币、物物交易重新返回流通流域,并最终被人民币所替代。
结论与启示
中国近代的货币危机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既环环相扣又各具特色,或因货币短缺,或因币制问题,或因通货膨胀,造成了经济萧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等一系列难以控制和容忍的恶劣局面,进而推动历届***府实施货币改革。
在19世纪上半叶全球金、银减产与世界经济萧条的国际大背景下,英国为争夺白银财富将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导致中国发生“银荒”危机。白银外流不仅造成中国白银通货严重紧缩,也导致铜钱供给增加率下降,从而使中国货币供给不足的危机严重恶化。1830-1856年,货币供给严重不足及银贵钱贱的双重危机迅速导致中国经济严重萧条,***府税收因而大受影响,国家财***危机紧逼而至,社会危机重重。当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清***府试***通过实行铸造大钱、发行票钞的通货膨胀***策,暂时弥补其财***赤字,却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危机发生,中国经济、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在“银荒”危机的强烈冲击之下,清***府丝毫没有触动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其严重后果是,中国被外国列强所裹挟,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经济附庸。晚清中国经济深受世界贵金属产量和世界经济景气周期的影响,1850年以后,全球金、银产量大幅增加,世界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大量白银开始回流中国。1857年以后,中国白银通货相对于铜钱有所增加,银钱比价逐渐正常。但是,通货紧缩的危机并没有任何扭转的迹象,流通中的铜钱严重不足,“银荒”危机日益严重,并上升成为货币危机的主要表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制钱严重缺乏的“钱荒”危机恶化至极致之时,中国地方各省开始铸造铜元,新铸铜元代替制钱流通,大受民众欢迎,通货严重不足的危机暂时得以缓解。然而,因铸造铜元获利甚厚,财***困窘的各地方***府随即竞相多铸争销;各地私铸盛行,屡禁不止;外国侵略者亦加入盗铸行列,并利用权势大行破坏干涉之举;而财***窘迫、权力衰竭的清朝中央***府除任由各方强势势力摆布之外,根本没有能力对货币发行实行有效监管,其颁发的有关币制改革的各项法令如同一纸空文,无法在全国各地推行。再加上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也一直处于入超状态,而中国偿付外债和赔款输出白银数额更为巨大,故白银净流出量颇大。于是,铜元迅速贬值,物价飞速上涨,银根紧缩的供求矛盾激化,中国社会经济深陷危机之中。
清末时期最终确立了银本位的货币运行体系,但对日益混乱的货币流通状况并没有来得及进行清理,货币危机依旧持续蔓延。1912-1928年,日益复杂、严重的货币危机愈演愈烈,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财***危机空前恶化,社会矛盾空前加深。历届北京***府为缓解财***危机,维护其统治地位,在千方百计寻求外援的同时,也曾多次试***推进币制改革。然而,这一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当中,国家又受到帝国主义严重侵犯,中央***府缺乏威信,因此货币危机推动下的币制改革的成效相当有限。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国内战事不断,币制紊乱至极,货币危机日益恶化。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金贵银贱风潮出现,致使中国在金融上处于不利地位;而当世界各金本位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时,白银价格重新上涨,导致中国白银又开始由内流转变为外流。1931年8月以后,中国物价因通货信用骤然收缩而跌落,中国白银危机出现。再加上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华步伐,在1931年进攻中国东北以后,又于1932年进攻中国上海,导致中国货币危机进一步恶化。南京国民***府终于在1933年实行“废两改元”,统一全国货币流通,以新铸银元逐步取代银两和旧银元。“废两改元”是中国币制史上的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货币改革,它结束了中国长久以来的传统称量货币制度的历史,确立了新的更加完善的银本位制度。“废两改元”的成功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金融体系向现代的转型。
尽管中国经济从1932年国际银价回涨后即受到沉重打击,但对中国白银外流和汇率升值起关键性推动作用的,则是1934年美国购银法案的实施。白银的大量外流,不仅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治困境,也使原已失去平衡的远东局势更加复杂。1934年以后,中国白银危机愈演愈烈,国内银根紧缩,借贷无门,物价猛跌,工商业和金融业纷纷破产倒闭,农村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与此同时,***府税收损失严重,南京国民***府为应付日益庞大的***费、债务等支出,不断增加税收,发行公债,从而导致中国人民的负担与日俱增。再加上这一时期国内战事不断,灾荒频频,广大中国人民不堪重负,无法安生,不得不起来反抗,社会矛盾因而急剧恶化。南京国民***府因而面临着巨大的统治危机,不得不积极推行货币改革,1935年11月,法币改革成功实施。法币改革实施以后,中国货币实现了统一,以纸币代替银元作为流通货币,使中国成功摆脱白银危机,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1936年至193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复苏发展的良好局面。
1938-1949年,中国通货膨胀的危机愈演愈烈。国民***府依靠货币发行弥补财***赤字,采取扩张信贷的***策以刺激生产,通过从国外进口以增加供应,结果导致财***赤字日益膨胀,通货膨胀危机急剧恶化。中国经济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沉重打击下,完全瘫痪。国家税收因而大幅减少,公债信用一落千丈,国民***府的财***危机急剧恶化,并很快全面崩溃。国民***府在实施一系列反通货膨胀***策失败之后,又实行金圆券改革,展开疯狂大掠夺。结果,通货膨胀以更快的速度严重恶化,南京国民***府在这极度疯狂的恶性通货膨胀风暴中,彻底了。
通观近代中国货币危机与币制改革的全过程,不难发现:第一,货币危机推动币制改革;第二,***府可从货币危机中寻求改革玄机;第三,***府要随时防范货币危机的再次发生。当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的货币危机发生之时,***府应在第一时间把握危机的命脉,并及时制定出正确对策,然后周密而果断地推行改革,以取得制度上的跨跃发展,并进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迅速复苏与发展。在危与机并存的关键时刻,更不能犹豫和迟疑。一旦错失良机,危机蔓延趋势会加速恶化,进而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财***深陷困境,难以自拔。而即便把握住机会,成功实施了币制改革,***府还必须制定相关预警机制,以防范危机的再次发生。尤其是在面临外敌入侵或世界经济危机袭击的非常时期,***府更应该灵活运用经济***策,谨防通货紧缩危机或恶性通货膨胀危机的再度上演。
参考文献:
1.[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62
2.[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M].商务印书馆,2004
3.[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远东出版社,2001
货币危机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应对措施
中***分类号:F8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29-03
由最初的次贷危机到2008年9月全面爆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目前已席卷全球,其速度之快,破坏力之大,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关于华尔街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人归因于人性的贪婪,有人归因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泛滥和金融监管的缺失,还有人归因于美国过度举债的消费模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以上原因共同促使了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产生,但这些仅仅是表面原因,华尔街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华尔街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货币体系是为了使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各国***府共同遵守的有关国际惯例、协议、规章和组织形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际货币本位的确定、国际汇率制度的安排和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历史上曾经实行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现行的牙买加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延续,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比较起来,更加不公平和不对等,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早期的国际货币制度建立在贵金属充当世界货币的基础上,实行以黄金和白银为国际货币的复本位制。19世纪开始由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在国际金本位之下。黄金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自由兑换,汇率围绕铸币平价在黄金输送点之间自由波动,国际收支自发进行调节。由于黄金的开采量满足不了国际之间支付手段的需要,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期间国际金本位崩溃,国际货币关系一片混乱。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英美两国为了改变混乱的国际经济局面,积极筹划建立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经过长时间的争辩和妥协,1944年7月经过国际金融会议协商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黄金储备占世界3/5,GDP占世界1/2。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是“双挂钩”机制,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使美元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双挂钩”机制和货币储备机制为日后美元的霸权地位打下基础。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了近三十年,与此同时它的内在矛盾也逐渐暴露。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决的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形成“美元荒”;如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则易引起美元贬值,发生美元危机,形成“美元灾”。事实上,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际收支开始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从60年代到70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1971年美国***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主要西方国家货币开始自由浮动。
1976年IMF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的合法性,宣布黄金非货币化,开始了被人们戏称为“不成体系的体系”的牙买加体系时代。尽管美元不再承担兑换黄金的义务,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没有改变,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产生新的不公平和不平等。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储备货币的美元,其发行不受任何限制,实际上是一种“信用”本位,美国几乎可以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但其偿还却因为汇率的“浮动”而得不到保障。美元霸权地位确立后,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美国***府采取“双赤字”***策并大量发行货币。1971~2007年,美国经常收支逆差累计为67841亿美元,而其中2001~2007年为47748亿美元,占70.4%。与此同时,“9・11”后,美国为了***事扩张而不断增加财***支出,导致财***赤字急剧上升,2004、2005年财***赤字连续两年超过4000亿美元。美国***府一方面通过这种支付贸易逆差的方式,越来越大规模地向世界输出美元,获取铸币税收益,另一方面又通过财***赤字的方式源源不断地向国内输入美元。同时,美国通过促进金融机构提供高度衍生化的金融产品推动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泛滥并导致了资产价格泡沫的急剧膨胀,促成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
第二,为了防范危机,各国在没有其他国际货币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大量持有美元,以购买美国***府和公司债券的形式,使资金流回美国。也就是说,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但其偿还却是不对等的。美国还可以通过美元贬值,在减轻外债负担的同时刺激出口,实现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此外,大量美元的流入也使其利率下降,弥补财***赤字的成本得到压缩。这等于引诱美国实行扩张性的货币***策。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使发展中国家为金融危机“买单”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迫使发展中国家积聚大量的外汇储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开放度迅速提高,他们不仅实现了经常账户的自由兑换,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开放了其资本账户,使其经济发展对来自外部的冲击更加敏感。由于储备货币发行国发行货币缺乏约束,国际投机性资本规模迅速增大,而与此同时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经常性的大幅度波动。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构成巨大的冲击。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为其国际收支逆差进行融资的渠道少,成本高。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IMF的融资功能弱化,国际金融市场的私人资本成为世界各国应付国际支付困难的主要融资渠道。但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实力弱,信用等级低,他们难于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即使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其融资成本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而且,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还可能面临资本在短期内大规模逆流的风险。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货币金融危机以后,加强了国际储备,其规模逐年上升。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稀缺,其投资的边际生产率往往很高,其高储备的机会成本就已经十分高昂,此次金融危机势必造成储备货币汇率的大幅度贬值,其外汇资产必将大幅度缩水。另外,美国救市所需资金必定要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而发展中国家所持有的巨额美元储备其最佳投资途径也是购买美国国债。结果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而持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发展中国家为其“买单”。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使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难以摆脱美元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提出了“小国货币的原罪”说:如果小国经常项目不断逆差,它就要靠借外债来弥补其贸易逆差,这会导致其货币不断贬值,积累的
债务负担越来越重,直到破产边缘;如果经常项目顺差,就会不断积累外汇储备,本币不断升值,外汇储备不断缩水,国内流动性充斥,资产价格高企,直到发生泡沫经济。只有保持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且与大国货币汇率保持稳定,才能避免损失。即使是美元滥发引起美元贬值趋势,也是一样,小国必须调整以跟上美元贬值的步伐,不然自己货币升值过大或过小,都会引致大量对本币的投机活动,直至发生金融危机引起本国经济衰退。但目前美国采用的是“弱势美元”***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相对于美元来说在升值,再加上金融危机造成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这些国家向美国的出口难度可想而知。
(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滥币陷阱”,使发展中国家无法对外汇储备进行保值
欧元诞生之后美元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两大货币并存。在这种两大货币同时存在的体系中,存在着一个“滥币拉良币”的“滥币陷阱”。当美国国内长期财***赤字和居民长期低储蓄造成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时候,美元大量流往美国境外,刺激了美国境内外美元资产的膨胀和积累。美元资产在境外的泛滥导致美元汇率持续下跌,也使得刚刚诞生的欧元不断升值。如果美元不断贬值,欧元不断升值,欧洲的出口就会受到抑制直至衰退;与此同时,在欧元坚挺的时候,企业和金融机构以欧元计价发行债券容易取得成功,经纪商也更容易赚钱。于是,欧元国际债券从2003年起就迅速膨胀。到2004年9月份,欧元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债券和票据市场发行量最大的币种。截至2007年底,欧元在国际债券和票据市场中余额高达11万亿美元,占比为49%,欧元占世界***外汇总储备的比例也从1999年的18%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26.5%。在两大国际本位货币共存的情况下,一个主要货币的滥发一定会迫使另一个货币跟着滥发,且美元汇率下跌终究会拉欧元跟着一起下跌,而其他国家货币又必须跟进,反过来。如果欧元因过度发行而贬值,最终也会拉着美元和其他国家货币跟着贬值。显然,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已经掉进了一个“滥币拉良币”的陷阱,这样发展中国家无论持有哪种外汇资产作为外汇储备都面临缩水风险,通过转换币种来保值不可行也不可能。
三、针对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的走向
此次金融危机后,有可能会形成以美元为主,其他货币为辅的“一主多元”格局,这是因为:第一,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元的霸权地位将受到挑战;第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第三,此次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让世界各国认识到货币地位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实力上升的大国都会力争本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与权力。另外,此次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中以美元为主的地位一时还难以撼动,一是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国;二是此次金融危机使欧盟各国损失惨重。且欧元诞生后的短短9年里,其扩张势头已超过美元,具有内在的贬值趋势,难以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三是日本***府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达160%,已不堪重负,经济发展亦步履维艰,日元也很难得到青睐;四是英国***府债务总额占GDP比重已达387%,远远超过美国的70%,英镑也无法取代美元的地位;五是新兴市场国家,由于经济实力的悬殊目前也无法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
(二)针对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 多方协调,增强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造中的话语权。由于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所以广大发展中国家急切要求变革国际货币体系。在国际***治格局多极化的今天,象二战之后单纯依靠一个超级大国的霸主地位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不可能的,而只能依靠国际社会的多边协商与外交力量的制衡。目前,中国在新的货币体系建立之前可能作出的选择是:一方面促进IMF的决策机制更加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另一方面要进行多方协调,增强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造中的话语权。一是可借鉴欧盟的做法,先在区域内协调,在东亚范围内用同一声音说话,二是要协调广大发展中国家,凭借其整体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抗衡,这样就有可能使欧美接受中国为代表提出的某些方案,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造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货币危机篇8
由于美元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由美国次级债务引起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开始蔓延,全球实体经济开始遭遇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经济增长减缓,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纷纷下降,全球经济开始萧条,各国央行纷纷出台货币、财******策来减缓经济的衰退。
到底是什么引起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深层的根源又是什么?各国学者和官员纷纷指出_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独大”地位、美国***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利以及美国过度扩张的货币***策。共同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回顾
1.金铸币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制度
18实际末19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金铸币本位制,黄金充当国际货币,金币可以自由输出人、自由兑换、自由铸造。各国货币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的比率决定,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汇率上下波动的幅度以黄金输送点为界。在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收支具有自动的调节机制,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由于黄金在各国分配的不平衡以及黄金产量的制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纷纷放弃了金币本位制,取而代之的是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金币本位制下的黄金分配不均、数量不足以及自动调节机制的缺陷,当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到来时候,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纷纷瓦解。
2.布雷顿森林体系
由于二战后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崛起,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日益显现。1944年7月,44个同盟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出席了在美国新罕部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市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体系奠定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其他国家的货币按照各自的含金量与美元定出比价,间接与美元挂钩。他国持有美元可直接向美国兑换黄金。另外,各国***府还必须维持该国货币兑美元汇率的稳定性,只能在上下1%幅度内波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实质上是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美元既是一国的货币,又是世界的货币。这就出现了“特里芬难题”。因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客观上需要结算与储备货币的增加,这只能依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来解决;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或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难免刺激产生了三次美元危机,美国的黄金大量外流,对外债务急剧增加,美元的信用基础发生动摇,最终美国***府停止了美元对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3.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的建立催生了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以及超储备货币“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地位。各国还允许自由选择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开始启用。黄金的价格不再由***规定,取消了黄金条款,黄金不再作为唯一债务清算的工具。虽然牙买加体系丰富了国际储备货币,但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过。
二、经济危机的货币根源
美元的国际地位是由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决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际贸易的结算主要是以美元作为支付手段进行的;其次,在汇率体制上,盯住美元的货币不在少数;再次,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的成交量也遥遥领先;最后,作为储备货币,美元被大部分的国家所持有,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仍旧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
在这样的国际货币体系本质下,美元具有货币和国际货币双重身份。美元的国际供给直接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也取决于美国国内经济***策和本国利益需求。这种货币体系缺乏国际约束和协调机制,容易导致美国滥用美元主导地位向外转嫁风险。
美国是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发源地。为了拯救本国金融行业及刺激经济,美联储采取了定量宽松货币***策,开动印钞机,不断向市场输入美元流动性。这导致了美元汇率近期的大幅波动,给大量持有美国国债和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家带来很大风险。金本位和以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货币体系已被历史和此次金融危机证明存在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
从实体经济方面看,美国以消费和负债为支撑的经济模式由来已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愈演愈烈,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持续的。但如果结合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这一现象就不难理解。当今美元本位体制与黄金本位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可以通过无节制地印钞进行对外支付,满足国内消费,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与之相对应,其他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推动经济的同时,换取了大量以美国国家信用为支撑的美元,随后又将这些资金用于购买美国金融资产,形成了一个以贸易(实物)—金融(资本)为链条的全球大循环。
此次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一系列严重弊端:美元的“霸权”地位是这次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
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各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独大”地位急需改变,这次危机的爆发也给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供了一次契机。
首先促进建立公平有效合理的国际货币新秩序,也是美国尽快化解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理性选择。理论上讲,当一国货币成为全世界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后,该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往往会遇到复杂的问题,这将加大该国未来发生危机的风险,削弱其危机处理的能力。美元作为相对单一的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铸币税和垄断收益的作用下,客观上促成了美国的过度消费、过度负债和货币泡沫,并使金融危机具有极强的传导性。
所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约束美国货币***策及美元的超量发行,防止美国为刺激经济复苏再次运用大幅印钞和美元贬值的方法转嫁危机,为下一个经济泡沫的爆发埋下隐患。这需要主要国家之间达成共识并相互作出让步,美国应更多地从自身经济结构人手寻求经济复苏,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应逐步限制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逐渐改变全球经济失衡的现象。
其次面对全球性的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著文,提出要创立“超越的国际货币”,得到了许多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广泛支持。
这是因为:第一,超货币可以根据全球流动性的需要来发行、监管和协调,使货币发行和流动性的实际需要之间更加匹配。而美元则不能,美国发行多少货币并不根据全球流动性需要而定,美国只管自己,经常出台以邻为壑的***策。第二,超货币的汇率相对稳定,因为它是根据全球流动性的数量进行调节,汇率可以控制得比较平稳。美元则不同,美国并不负有维护汇率稳定的责任。第三、超货币可以免受各国宏观经济***策的影响***地运行,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元充当双重货币身份的缺陷。
货币危机篇9
关键词:虚拟货币 金融危机 风险防范
近些年来,虚拟货币的使用规模随着互联网网络增值产品和服务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为网络公司带来巨额收益,成为继广告业务之后,促进网络公司业绩增长的第二支柱。但金融危机是否会像影响其它众多行业一样,对网络增值服务业务的营收产生的不利影响,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从美国次债危机中又能得到关于虚拟货币监管的哪些启示。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虚拟货币的界定
对于虚拟货币的含义,学术界经常引用的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做出的对电子货币的定义,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产品和预付机制。但是除此之外,一些学者也从其它角度对虚拟货币做了新的界定,他们认为虚拟货币是指一定的发行主体以公用信息网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网络或有关电子设备中,并通过网络系统以数据传输方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网上等价物。本文观点正是基于这种定义而阐发。
随着网络技术在国内的普及,虚拟货币因其便利性和时尚性得到大量应用,逐步成为虚拟产品和网络增值服务提供者实现利润的重要工具。当前我国网络上存在的较有影响力的品种主要有q币、popo币和狐币等。
金融危机中的虚拟货币消费
国家统计局宣布的数据显示,受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gdp增速呈逐季回落态势,四个季度的同比增长分别为10.6%,10.1%,9.0%和6.8%,尤其是在第四季度,由于金融海啸已深入我国有关行业,国民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而按照腾讯、搜狐和网易三家的财报披露,其虚拟货币收入的同比增长率却远远高于各期的gdp增速(见表1、2、3)。
但综合2008年全年走势,虚拟货币消费量与2007年相比有了显著提高。与整体经济水平的下滑程度相比,虚拟货币还是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御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业务的效用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互联网增值业务收入主要来自***游戏收入和其它服务性收入,如qq会员、qq秀等。因为这些网络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不是其它活动可以轻易取代的,即一般情况下消费者不会轻易放弃这些服务,所以这两部分收入水平受宏观经济水平的影响较小或者说影响传导得较慢。只要网络公司能够适时推出新款网络游戏或者及时优化服务水平,提高“享受特权”,就可以牢牢抓住消费者,维持并增加此部分的营业收入。
消费者构成特定。由于网络虚拟产品和服务可以满足年轻人“自我认同”和“追逐时尚”的心理需求,所以25岁以下的青年人就成为其消费主力。这些消费主力的生活费用全部或大部分由其监护人提供,排除一些不可抗因素,在其生活水平维持不变的条件下,用于网络消费的部分也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因而网络虚拟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总是存在。
此外,虚拟货币购买具有“单向性”,使用范围具有“锁定性”。单向性决定了虚拟货币的消费者不能通过虚拟币发行方将虚拟币换回人民币,即虚拟币“一经购买概不退还”;锁定性指虚拟货币只能在发行者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即某种虚拟币只能应用于发行者提供的产品池。当产品池中的产品足够丰富时,虚拟币的购买能力就得到展现,从而形成一种网络范围。发行者通过这种网络范围逐步建立了自身的市场份额和网络品牌,随着品牌深入人心,发行者的有关业务对危机就会产生一定的抗御能力。
业务所需的平均支出较低。虚拟货币消费一般情况下为小额消费,所以大多数网络消费者不会太过于缩减这部分支出。因此互联网增值业务虽然不能完全抵住全球性经济萎缩带来的冲击,但相对于网络广告业务等大额交易来说,它对金融危机有更强的抵御力。
金融危机对虚拟货币风险防范的启示
加强发行过程的管制,遏制信用危机于萌芽。降低信用标准,鼓励房地产金融机构向低信用等级的借款者放款;同时放松金融管制,允许金融机构以低成本借贷投资于高风险资产,允许投资银行不断设计结构复杂的高杠杆衍生品用于出售为次贷危机埋下了祸根。而虚拟货币的发行人为网络公司,其发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垄断地位。由于虚拟货币发行量由公司利润最大化决定,所以它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甚至出现通货膨胀,不仅会给消费者带来“贬值风险”,也会给货币市场带来强烈的信用冲击。因此国家应对虚拟货币的发行实施严格的管理,如设立一个专门的虚拟币发行机构,这样一来虚拟币的发行量虽然还是由公司经营者决定,但国家可以在其数量上加以控制,能够有效地避免“通货膨胀”的产生。
加强“二级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抑制风险的传导。次贷危机的传导根源是成熟金融市场条件下的资产证券化。因为缺乏可靠的价格信息参照,所以美国监管部门允许对冲基金按照内部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作为资产评估标准,吸引大量不知情的投资者购买。但基于次级房屋贷款的衍生品都高度个性化,流动性很差,当基础资产面临信用风险时,危机会沿传导机制产生连锁反应。同时由于对冲基金的信息不透明,危机产生后,市场无法清楚判断对冲基金在冲击中的受损程度,由于对风险的自然规避而产生赎回风波。
虚拟货币的二级交易市场即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如国内的我有网、5173和美国的gameusd、ige等,消费者通过这些平台将多余的虚拟货币进行交换或出售。一般情况下,虚拟货币不能被全额交换,这样就出现了虚拟货币与法定货币之间所谓的“汇率”,普通的虚拟货币消费者就要承担全部的流动性风险。但是,由于虚拟币交易双方的信息量严重不均衡,信息量占优势者倒卖虚拟币从中获取价差而牟利的现象层出不穷。虽然国家已开征虚拟货币交易税,将个人“通过网络收购玩家的虚拟货币并加价出售”所获得的收入列入个人所得税纳税范围,然而虚拟币及其交易形式的不可见性加大了监管难度,也不能从本质上分担虚拟币普通消费者的流动性风险。
健全赎回体制,及时消除已然风险。次贷危机产生后,为了避免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变现相关资产导致更大的损失,个别基金甚至停止对基金净值估值并拒绝了投资者的赎回申请。投资者对未来预期不乐观,投资信心低落,产生了空前高涨的市场风险规避倾向,从而由次级按揭问题引发了市场信贷危机直至发展为整体的经济危机。
建立虚拟货币的赎回体制,统一规定其赎回价格和赎回单位(网络公司)不但能完成虚拟货币“发行——流通——赎回”的标准生命周期,使其运行过程更科学化,也可以规范二级交易市场的交易行为,有效地消除挤兑风险,降低虚拟货币的发行使用对法定货币流通体制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吴怀琴.网络虚拟货币的电子商务分析[j].商业时代,2007(10)
货币危机篇10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欧元;欧洲债务危机
中***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059-03
欧元的诞生是对传统货币理念的挑战,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建立由超国家机构管理的共同信用货币毕竟是一件伟大的历史性创举。但当前的欧洲债务问题是一种暂时性的外部冲击的困难、还是暴露了统一货币的根本问题?是最优货币区理论存在错误、还是管理上存在失误?欧元是否因此崩溃瓦解?当前欧元区国家的财***和债务危机问题至少在实践上已经表明,由于货币统一,实际上财***手段也受到限制,故当出现外来冲击、成员国之间出现明显的发展不均衡时,倘若市场机制不能自动调节,如果硬要实行财***扩张***策,只能出现由一国到另一国、不断蔓延的财***困难或债务危机问题。
一、货币***策与财******策目标冲突
欧元区建立以来,物价稳定成为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调控目标,而各成员国则根据各自情况以财******策作为主要***策工具进行调控。由于统一的货币***策的实施,欧元区各成员国将原属于范围的货币***策制定权移交给欧洲中央银行,而欧洲中央银行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要求,以保持物价稳定、抑制通货膨胀为其首要目标。为实现物价稳定职能,欧洲中央银行具有高度的***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及其他相关法令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定统一的货币***策规定了制度框架。从欧洲中央银行的实际运行来看,欧洲中央银行根据欧元区整体经济情况,而不是个别成员的宏观经济状况制定货币***策。具体操作上,欧洲中央银行选择了“两大支柱”即4.5%的M3增长参考值目标(第一支柱)和基于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第二支柱),将中期通货膨胀率在保持在0%~2%之间,由此货币***策退出了各成员国自主用于解决各自具体宏观经济问题的***策工具。
丁伯根原则认为,为了同时实现多个***的经济目标,需要使用多个不同的***策工具,单独的某一***策工具难以实现多个宏观经济目标。蒙代尔***策分配法则也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财******策和货币***策需要搭配使用才能更好地解决内外失衡问题。由于货币***策的统一,欧元区成员国只能过度依赖财******策解决金融危机这一外部冲击后带来的经济增长乏力、失业加剧、收支逆差等内外失衡问题。Dixit和Lambertini(2003)分析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下成员国货币***策和财******策目标不一致情况下的***策博弈问题。他们认为,如果财******策和货币***策保持相一致的产出和物价目标时,财***和货币***策可以有效地保证社会最优目标实现。如果财***当局和货币当局***策目标出现差异时将导致两种***策工具之间的竞争,这时通货膨胀目标应当降低,并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货币当局和财***当局应当适度调整***策目标保持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目标的适度一致性。在中央银行受规则约束下,为解决各自内部失业和增长问题,财******策的不受约束性将破坏央行的货币承诺。
欧元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生的情况印证了这一分析的正确性。欧洲中央银行自金融危机爆发后仍然坚持物价和通货膨胀目标,保持了较为紧缩的货币***策,各国财***当局为解决危机后的失业和增长问题大都实施了扩张性的财******策,从而使货币当局和财***当局目标出现较大的差异,其结果是两种***策之间的互相掣肘制约导致各自***策目标难以实现。在货币联盟内扩张的财******策具有强烈的外溢效应,在扩大“内需”同时外溢而引致“外需”,扩张的财******策效力下降,由此***策将再加码,区内面临通胀压力,从而货币***策更趋紧缩,财******策更趋宽松,演变下去的必然结果是导致其中某一***策链条无法持续,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正是扩张性财******策无法持续的必然结果。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欧洲债务危机虽然有欧洲经货联盟体制安排上的缺陷引致,但更应当理解为财***当局和货币当局***策配合失误的必然结果,如果欧洲中央银行和各国财***当局能够及时进行***策目标的协调,或许局面不至于如此糟糕。因此,欧元区的未来经济前景、欧元的未来地位和表现仍然取决于财***当局和货币当局在***策目标上的协调。
二、财***约束松弛、各国竞相突破
为了防止各成员国滥用财******策影响欧元的国际地位和稳定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建立了一个成员国之间的财******策约束机制(也是欧盟成员加入欧元区的两个重要标准),即规定欧元区成员国的财***赤字率不能超过3%,国债占GDP的比率不能超过60%。通过不救助条款限制欧洲央行向出现问题的成员国提供直接贷款。
为确保已加入成员遵守公约,欧元区还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机制(罚息直至罚款)。《稳定与增长公约》明确并强化了对违反财***纪律成员国的处罚机制,制定了实施过度赤字程序的条件。在确定某成员国出现过度财***赤字到真正实施制裁,约有两年左右的缓冲期,如果两年之后还存在过度赤字,则对相关成员国实施制裁。最初的制裁是一笔无息存款,如果两年内不能纠正过度赤字,无息存款就会被转成罚款。
根据Torben Andersen(2002)的分析,在欧洲经货联盟框架中若出现对称冲击和财***当局参与者增加的时候,非合作的财******策的成本很大。因此欧元区成员通过趋同标准确保准入条件并对已加入成员的财******策施加约束显得十分必要。从制度设计上来看,这种制度安排可以克服货币联盟中财***控制“搭便车”问题,即如果货币联盟中成员国主动控制债务和赤字,提供财***纪律公共品,则其他国家可能会放松自身预算约束,最终导致财***纪律松弛,危及统一货币的信誉和货币联盟的稳定。当然财***约束的制度安排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存在,如Dornbusch(1997)认为,在货币联盟中如果货币***策统一且信守承诺,在货币***策既定刚性约束下会束缚财******策经济职能的发挥。
三、结构失衡和市场机制不充分
欧元区财***和公共债务危机促使人们思考:在欧洲联盟现有框架下这些问题能够解决吗?答案是这取决于货币区的是否为最优货币区。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当面临外部冲击时,货币区若有良好的资源流动机制或有充分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可以使各成员国不依赖于汇率变动,就能在维持对外平衡的同时恢复内部平衡。这种货币区就是“最优货币区”。
总之,欧元区的财***困难和债务问题说明在外部冲击下,区域统一货币确实需要构建有效的新的调节机制,而不能依赖传统的财***与货币***策,也不能依赖市场机制的缓慢与不灵活调节,但这些并不构成对统一货币的根本威胁(正像一国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哪怕是出现了严重的通胀问题,也不一定非要进行币制改革一样);说明伴随区域统一货币的过程,确实需要加强***治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在在成员国之间建立财***平衡协调和有效的转移支付机制,需要各国做出更大的让渡。
参考文献:
[1] 王德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9.
[2] 刘宁宁.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策协调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
[3] 李长久.欧元危机深化或超希腊 被指存在机制性缺陷[N].经济参考报,2010-04-22.
[4] 克鲁格曼.欧元区的致命缺陷[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5).
[5] Mundell, RA,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 (4): 657-665. http:///stable/1812792.
[6] Avinash Dixit,Luisa Lambertini,Fiscal Discretion Destroys Monetary Commitment,http:///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3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