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货币10篇

基础货币篇1

随着互联网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支付系统和快递三足鼎力,撑起了一个巨大的互联网交易市场,其中网络支付系统的发展,使传统门店销售方式过渡到网络,网络金融随之繁荣起来。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对货币的传统定义,它的发展将进一步影响全球金融市场。

一、货币及电子货币的定义

在美国经济学家费雷德里克・S・米什金所著的《货币金融学》中写到:货币是指在支付商品和劳务或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它具有计量单位、价值贮藏及支付的功能。电子货币是一种电子存储的货币,是货币的一种,有借记卡、储值卡、电子货币及电子支票等形式。

二、货币供给量与货币乘数及基础货币的关系

在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及基础货币的影响之前,必须要先了解央行和商业银行是如何影响市场货币供给量的,其中,货币乘数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关,而基础货币主要受央行的影响。

(一)存款派生乘数及影响因素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可以用存款派生乘数 来表示。派生存款乘数表示一笔原始存款经过商业银行的最大可能扩张的倍数,它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即:存款准备金率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及现金漏损率 ,可表示为公式:

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央行要求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超额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率。从形态上看,它是现金,亦可是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如在央行账户上的准备存款等。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或现金比率,指客户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及现金漏损率均与派生存款乘数成反方向变动,即是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或现金漏损率越大,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会越低。

(二)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基础货币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是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给总量有决定作用。它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的存款准备金,其中,金融机构持有的存款准备金又包括库存现金和其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而央行的准备金存款又包含了法定准备金存款和超额准备金存款两部分。

货币的供给量与货币乘数及基础货币的关系可以表示公式:

式中, 为货币供给量, 为基础货币, 为货币乘数。从该式可以看到,货币的多少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基础货币由央行决定,而货币乘数影响商业银行。

由公式(2)推导出货币乘数:

包括现金 和存款 两个部分,基础货币 包括现金 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的存款准备金 两个部分,由公式(3)得出公式:

由公式(4)分子分母同除以 ,可得出公式(5)

其中,C/D为通货-存款比,即流通中的现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这一比率升高,说明流通中的现金增多,商业银行的现金漏损率越高,其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越低。C/D越大, 越小;反之,C/D越小, 越大。R/D为准备-存款比,即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占全部存款的比重。R/D越大, 越小;反之,R/D越小, 越大。

三、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及基础货币的影响

(一)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电子货币的使用直接导致流通中的现金减少,银行的现金漏损率 降低,在存款准备金率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变小,由前公式 ,派生存款乘数 会变大,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会增加,这样必然影响银行储备金和央行储备。电子货币的使用使现金减少,银行的现金漏损率 降低,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增强,这使市场货币供给量增加,央行若保持之前的货币供给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必然调高存款准备金率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这样又会使 值变化。因此,随着电子货币的使用的量和面的增加,央行对市场利率的操作会变得复杂。

通过公式(5)亦可证明此点,电子货币的使用使现金 减少而存款 增加,就是C/D越来越小, 越来越大, 变大后商业银行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存款货币。

(二)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电子货币的使用,会使 变大,基础货币 如果保持不变,由前公式(1) 可知, 货币供给量会增加,这样会引起货币贬值。电子货币的使用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速率提高了货币的使用效率,此时需要的基础货币数量减少,这促使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 、额存款准备金率 进行调整。如果央行此时仍保持原来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有更多的货币可以贷出,这会使市场利率下跌,低利率会增加市场的非理性投资,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电子货币的使用,要求基础货币 减少,这会明显缩减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并使货币***策中介指标(如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更加难以测度,最终影响货币***策的抉择与实施。

参考文献

[1](美)费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贾玉革.金融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10.

[3]李文斌、王成珠.引入电子货币后的货币定义及货币乘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0(05).

(作者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

基础货币篇2

关键词:基础货币;内生性;货款投放与回流

中***分类号:F8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9)12-0041-04

一、引言

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国际化的提法很多,表达了人们对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良好愿望。但是,笔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机制的规范问题。

一般说来,基础货币的发行要形成稳定的回流机制,使得基础货币始终运行在一个封闭式的循环之中,中央银行以此为基础进行货币***策操作控制基础货币的供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央银行一般是以国债、黄金和外汇作为储备,通过对储备资产的买卖,决定基础货币的发行和回流。在现代法定货币制度下,由于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是不可兑换的,所以公众只能通过市场将自己手中的货币兑换为中央银行的储备资产。所以,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市场上的交易,影响相关储备资产的价格,从而影响公众的预期,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同时,这样的货币发行制度现实也成为理论研究的前提,主流理论中的货币***策研究也都是以此为规范。

我国人民币的发行制度采取的是一种汇兑本位币制度,即人民币参照一篮子货币保持汇率稳定,人民银行按照相对稳定的汇率发行人民币,也就是说人民银行的储备资产是外汇资产。同时,我国采取强制结售汇制度,外汇须卖给人民银行。根据这样的制度安排,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具有两个途径,一是境外资金直接对我国的投资;二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差。在第一种途径中。国外投资者基于对我国经济良好的预期,用外币兑换成相应金额的人民币投资我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外币资产增加和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也就是人民币基础货币的增加。第二种途径中,贸易顺差的背后实际上是商业银行的贷款通过贷款的投放与回流的循环体系转换成人民币基础货币的过程。但是。笔者认为,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却没有形成稳定的回流机制,人民银行通过市场手段并不能有效地收回基础货币。人民币基础货币始终是在一个开放式的循环之中运行。如果人民币国际化,我国的货币***策必然影响其它国家,人民银行只能通过市场化手段控制基础货币供应量而不能使用行***命令手段。因此,在人民币基础货币开放式的循环之中,由于人民银行通过市场化手段控制基础货币供应量的能力有限,这就必然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本文从介绍人民币贷款投放与回流的循环体系开始,探究我国基础货币的发行机制,对人民币基础货币运行的开放式循环的形成原因及其对货币***策影响展开分析,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人民币贷款投放与回流的循环体系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与回流的循环机制有两个不同的循环,一是国内贸易的循环体系,另一个是国际贸易的循环体系。

1、国内贸易的循环。

这个过程相对简单。首先,商业银行根据风险和预期收益的分析,向实体经济中的企业投放贷款fa过程);然后,实体经济的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向国内提供商品和劳务(b过程),换回人民币收入(c过程),企业将人民币还款给商业银行(d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涉及基础货币的增减,都是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贷款发生时,派生货币增加,偿还贷款时,派生货币减少。

2、国际贸易的循环。

首先,商业银行根据风险和预期收益的分析,向实体经济中的企业投放贷款(a过程);然后,实体经济的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向国外提供商品和劳务(b过程,为了简化分析,b过程为进出口贸易的净额),换回外汇交给人民银行(c过程),人民银行按照当时的汇率将等量的人民币兑换给实体经济的企业(d过程),企业偿还贷款(e过程)。这里是关键,在这个环节商业银行用自己的负债换回了人民银行的负债,前者不能进行货币创造,后者可以进行货币创造,是基础货币。其表现形式就是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账户的余额增加。人民银行根据经济的运行状况,通过货币***策工具在银行间市场上收回部分基础货币ff过程)。这就是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与回流的循环过程,这是一个扩散过程,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货币发行量也不断增长。

将国内贸易循环与国际贸易循环过程相对比。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国内贸易循环没有将贷款即派生货币转化为基础货币的环节:国际贸易循环中的换汇过程即是派生货币转化为基础货币的过程。

三、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的数量分析

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的增量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外商直接投资引起的货币发行,设为D1t;二是由人民币贷款通过对外贸易引起的发行,设为D2t,下面的方程就是对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的描述:

方程(3)需要说明一下。由于企业生产和销售是有周期的,企业得到贷款,采购材料进行生产,完成销售获得收入,再将收入偿还贷款完成一个生产周期。因此,贷款形成基础货币也需要周期。本文选取3个月为一个周期进行实证检验,也就是说贷款投放量对基础货币增加量的影响滞后3个月。

下***是2005年6月到2008年12月的外贸顺差数据,2005年3月到2008年9月的贷款投放量的月度数据。

通过相关性检验,二者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条件下,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四、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的特点

所谓人民币基础货币的内生性是指人民银行不能决定基础货币的发行。通过前文分析,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外资投资,一个是对外贸易顺差。

外资投资我国,主要取决于对外来投资圊报的预期,而影响这个预期的是我国整体经济状况,包括成本、市场以及利率、汇率等各方面因素。外资投资我国是自愿的,是不受人民银行控制的,人民银行可以通过汇率和利率的调整影响外资投资的预期,但是人民银行不能决定外资是否投资,也就不能决定这个途径下的基础货币增加或是减少。

贸易顺差也不能由人民银行决定。根据方程(3)

D2t=β1-3N1-3(1+πt-3)=A1e1

影响贸易顺差的是:β1、N1、π1和e1这四个因素中。在这些因素中,β1和π1是由经济体自身决定的。关于Nt是重点,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决定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来决定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但是,在我国开放的经济环境和制度安排下,商业银行的贷款通过发行与回流的循环体系转换成人民银行基础货币,而这部分基础货币又可以作为下一期贷款的准备金,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是一个自我循环自我增强的扩散过程。et是人民银行可以影响的因素。人民银行通过et影响贸易顺差,进而影响

基础货币,但是人民银行仍然不能决定基础货币的发行。

综上所述,我国基础货币的发行是内生的,人民银行可以影响基础货币的发行但不能决定基础货币的发行。

2、基础货币回流不充分。

基础货币的回流是指基础货币的减少。按照教科书的理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是通过购买国债发行货币,基础货币增加;卖出国债回收货币,基础货币减少。中央银行通过买***债使得其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和负债同增同减,进而影响基础货币的发行和回流。在这里,国债成为中央银行的主要储备。

但是,打开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我们会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资产,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外汇资产,而国债只占很少一部分。按照资产与负债相等的原则,也就是意味着央行的负债有三分之二以上是以外汇资产作为储备发行的。这就大大制约了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空间。对于人民银行来说,基础货币回流最有效的方式是外汇储备的减少。

3、利率和汇率具有重要作用

理论上,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市场利率的形成,进而影响实体经济。但是,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管制利率,也就是说贷款利率是由人民银行规定的。所谓利率手段调控,就是人民银行规定各商业银行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各个商业银行统一执行,并以此为标准确定各个期限的贷款利率。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是决定贷款发行的重要条件,当借款者不能承受过高的利率时。就不会借款。贷款不发行,就不会有派生货币,更不会通过贷款的发行与回流的循环过程形成基础货币。所以,贷款利率是形成人民币基础货币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外国投资的净头寸I。还是对外贸易顺差A汇率e。都是决定性的力量。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银行通过市场化的操作使人民币的汇率与一篮子的货币挂钩。e。的当前值影响对外贸易顺差A1未来的预期值影响外国投资的净头寸I。,从而影响基础货币的发行。

五、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机制对我国货币***策操作的影响

Nt:t期的贷款总额;

d:准备金率。

a是人民银行的预期目标:a、π不是人民银行所能控制的:人民银行能够直接操作的目标是B1和d;e。和N,都不是人民银行能够直接操作的目标,是间接目标。由此:

1、对货币***策操作直接耳标的影响。

在我国目前的货币***策操作中,人民银行是通过使用货币***策工具来调控直接目标。调控BI所使用的工具包括:国债、央行票据;诃控d,就是直接调整准备金率。利用这些货币***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的供应量是人民银行采取的主要***策手段,其核心是对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账户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相对于整个银行体系存款的比例)进行调控,控制新增贷款的数量,从而完成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人民银行对央行票据和国债的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从绝对量上增加或者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账户的余额,准备金率是从相对数上提高或者降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规模。前者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市场化调控手段,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一致的预期;后者实际上是行***规定,人民银行拥有绝对的自。

但是这样的调控手段是以基础货币外生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上述手段的有效性取决于人民银行对基础货币发行具有决定作用。通过前文分析,我们知道我国人民币发行具有内生性,因此,人民银行针对货币数量的***策操作就显得很被动。

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不得对***府透支。也就是说,人民银行不能以对***府的债权作为抵押发行货币。人民银行只能参与国债二级市场的交易而不能参与国债一级市场的发行。这意味着人民银行通过货币市场上的公开操作收回基础货币的时候,却面临着没有足够数量国债的尴尬。为此,人民银行选择了央行票据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这虽然解决了***策工具的数量问题,但却带来了更大的问题。央行票据的发行对冲了大量的外汇占款,可以使商业银行准备金账户余额减少。实际上,央行票据发行就是人民银行的负债由A科目到B科目的过程。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暂时性地锁定一部分基础货币,控制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规模。但是人民银行的债务货币本身并没有消失。只是改变了形式,只不过是将今天的基础货币推迟到以后再发。同时,央行票据会形成大量的利息,由于人民银行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最终的利息支出将由财***买单,这样就形成了财***补贴银行的局面。所以,央行票据的发行不是可持续的。目前央行发行票据的发行已经不是为了收回基础货币,而是为了收回以前发行的不断到期的央行票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新债还旧债。

2、对货币***策操作间接目标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管制利率,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与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人民银行通过直接决定贷款利率来影响贷款数量,用表达式表达就是Nt=f(r)。由于Nt是形成基础货币的重要因素,所以这就形成了贷款利率影响基础货币的局面。进一步来说,基础货币的变化直接影响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而公开市场操作会形成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也就是说,央行通过外生性地决定贷款利率,整个经济体系内生性地生成基础货币,进而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

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机制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利率市场化有两个先决条件,一个是基准利率,市场化的利率体系需要市场形成基准利率,而不是指定某个利率为基准利率。另一个是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在公开市场中,中央银行拥有大量的国债,可以通过交易影响市场价格的形成。中央银行调控利率的关键就在于,中央银行是否能够拥有足够多的国债。一般来说,央行拥有足够数量的国债是市场化调控利率的前提。国债的价格实际上就可以反推出市场利率。不是人民银行不想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决定利率,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国债来完成这样的操作。而要拥有足够的国债,就必须改变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机制,而这要改变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策导向和与此相关的制度安排。

基础货币篇3

论文摘要:东亚经济整体上无论是经济规模、各国***策目标,还是通货膨胀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东亚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不具备同时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东亚地区一方面要积极为汇率合作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尝试建立辅助的、较初级的货币合作,为进一步的深入合作创造条件。

东亚货币合作在近年来有了加速发展的趋势。东亚货币合作的根本目标,是以高度的经济一体化、紧密的***策协调、一致的***治承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货币联盟。然而,从目前的合作形式看,东亚国家距离实现这一长远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一)区域内贸易及经济开放度

一方面根据IMF的统计数据,东亚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内贸易比重近年来不断提高,从1970年不到30%,发展到2003年已经超过了50%。可见,东亚区域内贸易的依赖性很高,区域内长久的贸易合作及发达的贸易投资,将促使亚洲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也内在地要求东亚各国之间货币的相对稳定,为东亚地区进行货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6)的数据,由贸易依存度指标来衡量,东亚的经济开放度水平很高,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文莱、柬埔寨,其开放度均在100%以上,新加坡甚至超过了200%。从2001年到2005年,东亚各国的开放度平均值高达129·88%,普遍高于2001年前的欧盟15国经济开放程度,这说明东亚各国对外部的贸易依赖程度很高,是具有吸引力的。[1]

(二)东亚各国***策目标相似性

根据IMF及ADB的统计数据,对1987年~2004年东亚国家(地区)进行比较发现,1987年至今,东亚地区绝大多数经济体都存在财***赤字,但就相对规模而言,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的财***赤字规模相对较小,财******策倾向相对比较谨慎。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近年来财***赤字水平较高。由于***府财***状况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倾向,财***赤字越高的国家,越依赖于对本国货币铸币税的控制,因此进行货币与汇率合作的成本越高。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来看,东亚地区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货币供应量也持续增长。总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体货币供给数量增长相对平缓,反映其经济发展相对成熟而宏观调控能力比较高。从利率水平看,经济开放度较高的亚洲“四小龙”,马来西亚和泰国之间利率差幅最小,而金融开放度相对较低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的利差则比较大,反映出不同国家货币***策取向,也为进行货币合作的***策协调带来了一定困难。

综合上述诸项分析,可初步作出以下判断,东亚经济整体上无论是经济规模、各国***策目标,或是通货膨胀率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东亚地域作为一个整体不具备同时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二、东亚货币合作中的障碍

(一)内部阻力

1.缺乏区域内的主导货币

欧盟在其成功时期是以德国、法国为核心主导国,以德国马克作为锚币来推动货币一体化进程,因此,不管是区域经济或是货币合作都是不能没有核心国和核心货币的。与欧盟相比,东亚地区尚无法形成这样强有力的依托。日本虽是东亚经济和金融势力最强的国家,但由于经济衰退,加之由于二战中日本侵略给东亚各国造成的苦难,使其在东亚国家中缺乏广泛的信任和支持基础。这使得日本要成为核心国,面临***治与经济的双重障碍。而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尽管人民币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不贬值,但缺乏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严格的资本管制,薄弱的国内金融体系,使得人民币难以成为锚币。因此在现有条件下,以区域内货币为核心展开货币合作存在一定困难。

2.***治障碍

欧洲货币合作实践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区域货币合作要有一个***治联盟为后盾,与欧盟相比,东亚汇率协调的障碍可能主要在***治方面。长期以来东亚各国和地区一直存在分歧,包括历史上的积怨、领土纠纷等,因此他们更多的是把彼此视为竞争对象而不是潜在的合作伙伴。造成东亚内部***治形势复杂多变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对待其二战期间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侵略灾难历史的态度。同时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问题也是造成东亚内部***治复杂的另一个原因。由于历史原因,东亚地区存在大量的领土、岛屿归属和海洋划界争端。如日韩的“独(竹)岛”之争、中日的***之争等等,造成东亚地缘***治的复杂化。

(二)外部阻力

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外部影响最大的是美国。东亚大部分国家与美国有着紧密的经济贸易关系。[2]以贸易为例,依据IMF2005年贸易统计年鉴,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额的17.7%,菲律宾对美国的贸易额占其总贸易额的17.3%,中国的这一比例也高达13.7%,东亚地区对美国的贸易额占该地区贸易总额的13.4%。紧密的经济贸易关系增强了美国对东亚的经济影响力,加强了东亚经济对美国的依赖性,而东亚货币合作的快速推进,毫无疑问会增强东亚货币的实力,这无疑会影响到美元在东亚的地位,这是美国所不愿看到的,因此美国否定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就是例证

三、东亚货币合作的构建思路

(一)推进区域内大国间的协调

经验表明,在区域合作进程中,关键性大国的推动力量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协调至关重要。在本地区两个大国——中国与日本中,任何一国在目前条件下都难以单独承担这一责任。中国是本地区潜在的“市场提供者”,但金融领域相对薄弱。日本则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都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尤其是日本对东亚其它经济体均有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妨碍了日元发挥关键货币的作用。但作为发达国家,日本金融部门较中国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在此条件下,中、日两国若想通过单边努力推动乃至主导区域金融合作进程,都会面临很大困难;若两国在该领域产生竞争,则会产生更加不利于自身的结果。实际上,中、日两国在东亚金融合作中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或竞争的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中国所能提供的巨大市场和日本的金融资源结合起来,恰恰能够满足其它东亚经济体对出口市场和储备资产的需求。因此,两国应当通过合作来共同推动区域金融合作的深入发展,使其摆脱对“美元体制”的过度依赖[3]。

(二)区域货币区(Sub-clusters)的形成

由于东亚地域作为一个整体不具备同时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但可以先在东亚内部形成3个次级货币区,即依据地缘经济***治交往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中华货币区、东盟国家货币区和日元区。这些次级货币区将为进一步深化东亚货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中华货币区

中华货币区是包含港澳和大陆的货币区[4]。

首先,香港和澳门已经具备了货币一体化的有利条件。从货币层面上看,由于澳门实行与港币挂钩的联系汇率制,两地间的汇率相当平稳;从实物层面上看,两地的人均GDP相差不多,经济增长速度较为接近,经济结构都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两地的失业率也几乎相同,两地又都是高度开放的地区;从现实基础来看,两地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治制度,这创造了两地货币统一的基础。其次,人民币和港币正在逐步融合。由于中国大陆和香港在文化传统和地理位置等方面较为接近,两地的贸易和投资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大陆已成为香港首要的贸易伙伴,而在东亚地区,香港也已成为大陆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港币和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正逐渐形成,因此港币和人民币之间正在不断融合。

2.东盟国家货币区

东盟近年来经济趋同性越来越高,为区内货币一体化奠定了基础。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开始进行金融改革进程,重组金融体系,强化金融监管。东盟国家意识到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金融合作机制是抵御金融危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东盟拥有较强的经济基础,东盟正在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2002年1月3日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大幅度降低关税(几乎所有的商品关税都降低到了0%-5%)。特别是东盟老成员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印尼)在经济发展水平、***府财***赤字、通货膨胀率等方面比较接近和相似,实现较高层次的货币同盟更加容易。

3.日韩货币区

日本和韩国都是地区经济大国,地理位置接近。由于地缘优势以及它们分别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双方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1999年3月,两国共同发表了以《通向21世纪更紧密的日韩经济关系》为题的研究报告,日、韩双方都认为通过振兴两国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和加强彼此的经济联系,可以巩固双边经济伙伴关系,进一步迈向21世纪。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两国必须尽可能消除存在的各种障碍,并同意在投资促进、税收条约、标准认证、知识产权和WTO新一轮谈判等领域开展合作。2003年,两国正式开始建立双边FTA的谈判并争取尽早完成实质性谈判。2004年,日韩两国贸易总额达664亿美元。

(三)以平行货币推动次区域货币区的融合

平行货币是指在区域货币合作或联盟中按照共同签定的条约、由区域金融组织发行,同区域内各成员国货币同时流通,具有固定购买力的一种货币。[5]平行货币的优点是达到减轻单一货币在期初推行的难度,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平行货币的过渡,欧元的成功发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东亚单一的货币演进过程同样可以运用平行货币。比如,在“中华货币区”发行流通于该次区域的平行货币“中元”,在东盟货币区和日韩货币区,新加坡元与日元可以分别充当各次区域的平行货币,当然也可以创新出新的货币。从整个东亚区域来看,未来的“亚元”可以充当过渡时期的平行货币,从而把三个次区域货币区逐渐融合到一起。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东亚货币合作仍困难重重。为此,东亚地区一方面要积极地为汇率合作创造条件,促进信息交流,加强区内贸易合作和投资合作,促进宏观经济***策的协调;另一方面,在东亚区域汇率协作问题研究、货币合作方面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在不具备建立制度性的框架协议之前,尝试建立辅助的、较初级的货币合作,在可能的空间上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总之,东亚区域汇率协作的最终构建虽困难重重,但仍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杨栋梁.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与课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95.

[2]李晓,丁一兵.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构建:必要性、可行性与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03(4):72-85.

[3]李晓,丁一兵.新世纪的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中国的地位与作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27-30.

基础货币篇4

关键词:倒逼特性;协整;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反应

货币供给属性之争是货币经济理论界长期存在的现象。在实际争论中,无论是货币供给外生论者还是内生论者都将货币供给机制的运作方向作为其立论基础。外生货币供给理论坚持货币供给“乘数机制”,认为货币供给是基础货币通过乘数效应实现的,是基础货币决定货币供给量。而内生性理论则相反,其货币供给机制可称之为“倒逼机制”,而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供给的“倒逼”是最后一个环节。同时,在现实经济实践中,货币***策制订者都以货币供给机制的运作方向为依据而制订货币***策,故以基础货币供给为主要货币***策工具。因此,研究一国的货币供给机制运作方向,尤其是基础货币供给机制的运作方向,无论是对货币经济理论的发展,还是对一国现实货币***策有效性的评判以及货币***策工具的选择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理论综述

目前,对货币供给机制运作方向的理论研究都体现在货币供给属性的研究之中。现代主流内生货币供给理论都体现出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Siney・S・Weintraub(1978)在论述其货币供给内生性时,基于工资加成的价格形成定理认为,货币工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导致货币收入的增加,造成既定实际产出水平下的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增加,假定货币流动速度不变,中央银行为了维持充分就业和实际产出的增长,就必须增加货币供应。Nicholas・Kaldor(1982)在从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职能的角度论述货币内生性时认为,虽然从形式看,现有的货币供应量都是从中央银行渠道出去的,但实质上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自主决定,是中央银行被动地适应公众货币需求的结果。这是因为公众的货币需求经常大量地表现为贷款需求,而银行贷款和货币供给量是紧密相关的,银行贷款的增减实际增减了现有货币供给量。Basil・J・Moore(1988)在论述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时,基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三大法宝”,认为基础货币的投放取决于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需求。

上述货币供给理论的逻辑可以概括为:“实际经济因素货币供给基础货币供给”的一般形式。可以看出在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中,货币供给对基础货币供给的“倒逼”是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由于各国中央银行都把基础货币供给作为主要的货币***策工具,因此,从经济实践角度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倒逼”环节。

经验研究的程度取决于理论研究的发展水平。基于当代货币供给内生理论,国外学者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具体到最后“倒逼”环节的实证研究文献比较有限。其中比较有名的是Lombra、Torto(1973)以及Forman、Groves和Eicher(1985)的实证研究,他们证实了美国基础货币的变动是被动的和适应性的。

我国学者在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研究中,其“倒逼特性”只体现到实际经济因素对货币供给量的“倒逼”这一层次。然而,外生货币供给论者都将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作为其主要立论基础:M・Friedman,A・Schwartsz(1963)、Phillips・Cagan(1965)、Jerry・L・Jordan(1969)、Albert・E・Burger(1971)等都分别从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决定货币供给量这一角度论述其货币供给外生性思想,并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因此,从这一角度说,我国相关学者的实证研究是不够彻底的,并不能从外生货币供给论的立论基础角度反驳外生货币供给理论,其实践意义也必然是有限的。

对我国货币供给“倒逼机制”的实证研究必然涉及到实证研究路径的选择问题,而合理的路径选择取决于相关理论争鸣的焦点及其表现形式。因此,笔者将以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量为主要变量,展开对我国货币供给“倒逼机制”,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环节的实证研究。

二、数据说明和计量分析

基于上述理论探讨,本文将通过对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之间计量关系的研究,以检验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运作方向问题。为了表述的全面性,文中将同时分别检验广义货币供给(M2)和狭义货币供给(M1)与基础货币(B)的关系。

由于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统计制度进行了较大调整,因此,1997年以后的数据与以往的历史数据是不可比的。本文选取从1998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三季度的数据,共35组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各期,其中2006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月报。为了消除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本文对其取对数值,得三个变量:LNB、LNM2、LNM1,分别代表基础货币、广义货币供给、狭义货币供给。实证检验过程如下:

(一)ADF检验

由于采用非平稳序列建立模型将很可能导致伪回归。故在分析时间序列问题时,进行单位根检验是必要的。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原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后得到的ADF统计量若大于给定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则所检验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反之亦然。若为非平稳序列,则继续对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以确定其单整阶数。本文采用麦金农临界值,对上述各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LNM2、LNM1、LNB都具有单位根,而其一阶差分为平稳序列,即为I(1)序列。

(二)协整关系检验

协整是指若干个单整阶数相同的时间序列的某种线性组为平稳序列,它可以表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关系。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两步检验法(EG检验),分别对LNM2、LNB以及LNM1、LNB进行协整检验。

1、对LNB、LNM2进行协整检验

第一步:对LNB、LNM2建立协整回归模型:

LNB=2.243+0.696LNM2

第二步:令

E2=LNB-2.243-0.696LNM2

对E2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E2已经是平稳序列。故LM2与LNB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这样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以表明LNB和LNM2之间的短期变动关系。经过多次试验,删除不显著的滞后量,采用广义差分法得到方程如下:

上式四个变量的系数都有正确的符号,并且各系数都是显著的,DW统计量表明残差项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因而上式是理想的单方程误差修正模型。

2、对LNB、LNM1进行协整检验

第一步:对LNB、LNM1建立协整回归模型:

LNB=2.803+0.708LNM1

第二步:令

E1=LNB-2.803-0.708LNM1

对E1进行单位根检验,同样发现E1也已经是平稳序列,故LNM2与LNB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同样经过多次试验,删掉不显著的变量,我们可以得到误差修正模型:

上式四个变量的系数都有正确的符号,并且各系数都是显著的,DW统计量表明残差项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因而上式也是理想的单方程误差修正模型。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1969)提出,如果由yt和xt滞后值所决定的yt的条件分布与仅由yt滞后值决定的条件分布相同,则称两序列存在格兰杰非因果性;若加入xt滞后变量有助于改善yt的预测精度,则称两序列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对上述各货币供给对数序列两两配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在1998到2006年的季度数据样本区间内,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LNM2是LNB的格兰杰原因,LNB却不是LNM2的格兰杰原因;LNM1是LNB的格兰杰原因,LNB却不是LNM1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我国货币供给体系存在明显的“倒逼机制”,具有显著的“倒逼”特性。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国货币供应体系中,是广义货币供给以及狭义货币供给决定基础货币供给,而不是外生货币供给论所认为的狭义货币供给通过乘数效应决定广义货币供给的外生货币供给思想。

(四)VAR模型的方差分解和脉冲反应分析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只能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不能说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强度。本文通过对VAR模型的方差分解和脉冲反应分析,揭示出货币供给对基础货币的动态影响过程。

1、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的基本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各部分,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方差分解不仅可以对样本期间以外的因果关系检验,而且还将每个变量的单位增量分解为一定比例的自身原因和其他变量的贡献。笔者通过建立VAR(2)模型,进而得出方差分解结果。为了更形象地反映各变量贡献的变化趋势,文章用趋势***给出(见***1和***2):

从***1可以看出,从第三期开始,广义货币供给(LNM2)对基础货币供给(LNB)的影响持续、显著地增大,而基础货币对其自身的影响却持续地明显降低。

从***2可以看出,从第一期开始,狭义货币供给对基础货币供给的作用就显著地增强,在第十二期就占到基础货币供给预测误差的50%,并且之后依然持续增强其对基础货币供给的影响。而基础货币对其自身的影响却是相反的。

2、脉冲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是试***描述任意一个变量的扰动是如何通过模型影响所有其他变量的,并最终又反馈到自身的过程。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利用脉冲反应函数来分析LNB对LNM1、LNM的动态冲击的反应。

从***3可以看出,在第一期基础货币(LNB)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新息立刻有较强的反应,供应量增加了约0.042左右,但影响的时间不长,到第四期就回到原来的水平,以后一直以一个持续的、稳定的微弱负值影响基础货币的供给;而广义货币供给虽然在第二期对基础货币有一个微弱的负向影响,但很快从第三期开始就以一个持续的、稳定的较强正值影响着基础货币的供给。这与上述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吻合的。并且广义货币供给对基础货币供给有较强的决定作用。

从***4可以看出,其基本结构与***1相似,第一期基础货币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立刻起反应,但很快就回复到一个持续、稳定微弱的负值影响;从第二期开始,狭义货币供给(LNM1)就以一个较强的正向值作用于基础货币供给,并且之后以一个较大正值持续稳定地作用于基础货币的供给。而且与***3中不同的是,狭义货币供给并没出现任何对基础货币供给的负向作用,这应是狭义货币比广义货币具有更强流动性的缘故。

三、结论

通过对我国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供给(对数)变量之间关系的计量检验发现,各层次货币供给对基础货币供给具有持续的、显著的决定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得到的基本结论如下:

第一,在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长期均衡关系上,无论是广义货币供给还是狭义货币供给都与基础货币供给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我国的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一点,主流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和外生货币供给理论都是认可的。

第二,从货币供给和基础货币的Granger因果关系来看,无论是广义货币供给还是狭义货币供给对基础货币的变化都存在显著的Granger影响,表明我国货币供给机制存在显著的“倒逼”特性,而不是外生货币供给论者所长期坚持的由基础货币通过乘数效应决定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思想。

第三,通过方差分解分析,识别了货币供给对基础货币变动的动态影响过程。方差分解的估计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在长期和短期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非常显著而持续的,“倒逼”特性非常明显。

第四,通过估计VAR模型的冲击反应分析,可以看出货币供给对基础货币冲击的动态反应路径。发现货币供给对基础货币的冲击效果是持续而稳定的。估计结果不仅再次验证了货币供给对基础货币的“倒逼”特性,而且具体描述了货币供给对基础货币的动态影响。

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弗里德曼.货币稳定方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盛松成等.现代货币经济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宁咏.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假设与经验事实[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刘斌,邓述慧.货币供求的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基础货币篇5

关键词:货币***策;信用传导;理论;模式;格兰杰因果检验

作者简介:程肖芬(1963-),女,山西太原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科研处教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中***分类号:F12;F8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3-0149-04

收稿日期:2009-03一16

一、货币***策信用传导理论:赁币经济学理论新范式

货币***策信用传导理论起源于Roosa(1951)。提出的信用可得说(Credit availability doctrine)。20世纪70年代中期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信贷配给说提供新的理论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信用传导理论的发展;同时,大量实证研究(stiglitz etal,1981;Bernanke et a1,1995)也对该理论发展超到推波助澜的作用。Bernankc和Gertler(1995)总结了信用传导的两个主要途径:银行贷款渠道(Banking lending channel)和资产负债表渠道(Balance sheet channel)。

(一)银行贷款渠道

20世纪50年代,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因为通货膨胀开始反思凯恩斯的赤字***策,同时重新探讨货币***策有效性问题。Roosa等(1951)从资金需求者可获得的信用可能性来分析货币***策传导。提出信用可得性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策传导不仅要考察利率对储蓄行为和借款人的影响,还要分析利率对贷款人的影响。但当时有部分经济学家对依赖于信贷配给说的信用可得性理论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认为信贷配给行为与银行利润最大化动机是相悖的。20世纪7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为信贷配给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信贷配给行为不仅不与银行利润最大化动机矛盾,而且与之相一致。Stiglitz和Weiss(1981)证明信贷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在一定的价格(利率)水平上信贷市场不能出清,出现信贷配给。Williamson(1986)证明即使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如果贷款人监控借款人发生监督成本,那么“免费搭车”现象会导致监督乃至借贷难以进行,信贷配给现象也会发生。

(二)资产负债表渠道

资产负债表渠道又称净财富额渠道(Net wealthchannel),它从不同货币***策态势对特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或由净资产决定的金融地位的影响角度解释信用在传导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谢富胜等,2002)。其理论基础可以看成:借款人面临的外部融资溢价取决于其内部财务状况,资产净值越高,外部融资溢价就越低,因此借款人资产负债表质量的波动就会影响其投资和支出决策。借贷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银行等贷款人带来风险,因此银行授信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以借款人的资产净值为基准。Bernanke和Gentler(1995)认为,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市场的均衡投资水平正向取决于借款人的资产负债情况,即取决于借款人净值与其负债之比(借款人净值指企业流动性资产与可售抵押品之和)。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改善,能得到更多的资源,既可直接为项目融资,又可作为抵押品得到外部资金。因此,会减轻外部投资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降低外部融资成本(即外部投资者因信息不对称面向借款人索要的补偿包括贷款人评估及监督借款人的预期成本、借款人行为扭曲成本)。

(三)信用传导CC-LM模型分析

传统的Is―LM模型对银行的资产(债券、贷款)和负债(存款货币)的重视度是不同的,货币被包含在LM曲线之中,而债券、贷款被排除在瓦尔拉斯定律之外。Bemanke等建立的CC-LM模型。(***1)对货币***策信用传导进行分析,试***让银行资产和负债在模型中都发挥作用(闻超群,2006)。CC―LM模型中的cc曲线是指商品(Commodities)和信用(credit)曲线,即描述产品市场(商品)和贷款利率(信用)的-一条曲线。cc LM模型涉及三个市场(商品市场、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和两种利率(债券利率和贷款利率)。

在CC―LM模型中,货币***策传导效应可以理解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策的变化影响银行准备金,银行准备金变动具有双重效果,既影响LM曲线,又影响CC曲线。从***上看,假设初始状态LM曲线和cc曲线相交,得到的利率是i,如果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策,货币供给减少,一方面是LM曲线左移至LM’,导致利率从i升高至i’,产出从Y下降到Y’;另一方面,由于银行贷款供给随之减少,CC曲线也相应左移(从CC到CC’),利率从i’下降到i”,产出进一步降低,从Y’下降到Y”。可以看出,利率从i上升至i’,然后又下降为i”,i”

(四)信用传导理论发展意义

信用传导渠道的存在性已是毋庸置疑,学术界的最大争议在于货币***策能否直接影响银行贷款供给以及信用传导渠道的重要性。但是从简单的货币信用关系到银行贷款渠道再到资产负债表渠道,货币***策信用传导机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理论界对金融因素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反思和争鸣。从关注信贷总量、研究信用可得性理论来探讨货币***策有效性开始,到以信息经济学理论重新审视微观主体的资产组合和资本结构选择行为对货币***策传导的影响,货币理论开始与公司金融理论相融合。Stiglitz等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货币经济学理论范式(索彦峰,2007)。其理论研究对象和方法表现出了三种转变:一是由单一银行信贷变量到包含各种形式、来源的信用总量的转变;二是由静态的信用变量到银行和企业动态的资产组合行为调整的转变;三是由单向的银行信贷变化到双向银企交易关系的转变。上述转变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在于经济基础和制度环境的不同决定了货币***策传导渠道的相应差异。

二、我国货币***策信用传导分析:银行信贷成为信用传导现行模式的关键

从理论上讲,不同经济学派关于货币***策是否中性持有不一样的观点,但各国往往采取货币***策干预经济,货币***策至少短期影响经济得到大多数人认可。以下分析信用传导渠道在我国货币***策传导中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货币***策信用传导发展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策是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被正式确立为我国中央银行开始的。以1998年转变宏观调控方式为标准,可以把1984年开始至今的时间

划分为两个阶段:1984年~1998年和1998年至今。

1984年~1998年这一阶段,中央银行通过对贷款规模的控制来实施***策意***,实现***策目标。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批准的综合信贷计划,分别核定各专业银行和各地区贷款增加额的最高限,各专业银行和各地区按照限额发放贷款。这段时间的信用传导途径可以表示为:中央银行―贷款规模―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贷款配给―企业―***策目标。从理论上讲,人行只要控制住贷款规模,就能够控制企业,进而控制资金流向,实现***策目标。王振山和王志强(2000)的实证分析认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信用传导渠道是我国货币***策传导的主要途径。从效果分析,这一时期财******策作用有限,货币***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信用传导途径由央行直接调控,信用传导效率很高。

1998年,我国宏观调控方式发生较大转变,由直接调控方式转向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间接调控方式,取消了贷款规模限额管理,对商业银行实行全面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等等。商业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内部管理机制和风险控制加强,追求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最佳组合。这一方面为中央银行实施间接调控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削弱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力。从实际分析,央行从1998年起出台的一系列增加货币供给、扩大信贷规模和内需的货币***策,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可知1998年以后我国货币***策信用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减弱了。

我国正在建立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但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健全,非货币金融资产与货币金融资产、金融资产与实际资产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金融体系与实际经济体系各行为主体和运行环节之间还未有效衔接成为联动体,因此货币传导渠道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也被我国许多学者的实证分析所证明(楚尔鸣,2006、2007;魏永芬等,2002;董亮等,2008)。信用传导在宏观调控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减弱了有效性,但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以下从信用传导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来分析我国信用传导渠道。

(二)银行信贷是我国信用传导渠道的关键

货币***策信用传导机制发挥作用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不可替代性,即借款人不能找到完全替代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供给具有可控性,即中央银行町以通过准备金操作影响贷款的供给。与发达国家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不同,许多发展中国家所处现状恰好满足上述前提条件,这为非信用传导渠道因缺乏市场机制和微观基础而发挥作用受限的发展中国家找到了货币***策作用的原理。

货币***策信用传导渠道的环节是央行***策工具变量――商业银行信贷供给――企业和公众,因此货币***策信用传导渠道有效要求央行、商业银行以及公众和企业三个环节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组成一个综合体。在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甚至包括许多发达国家中,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都大于直接融资,金融机构都是全社会的信用中心,而银行又是金融机构中经营信贷业务的主体,信贷业务对各国的经济都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因此银行信贷在各国货币***策信用传导渠道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我国而言,尽管证券业和保险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迅速,但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仍居于主体地位,银行信贷仍占全社会筹资绝对大的比重。在我国信用传导渠道中,银行信贷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信用传导渠道的原动力。它通过货币***策工具的实施,控制货币***策的操作目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商业银行是信用传导渠道的支点,是中央银行货币***策意***的直接接受者。它通过信贷供给量的改变传递中央银行的***策意***,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即货币***策的中间目标),进而影响企业和公众的行为。企业和社会公众则是信用传导渠道的着力点。中央银行货币***策的实施,必须最终传导到企业和居民手中,改变实体经济的投资行为,才能达到货币***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目前以间接金融为主的格局下,我国银行金融中介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货币***策的信用传导途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承担着向企业和居民供应货币的主渠道作用,是连接央行和实体经济的媒介。银行信贷成为我国货币***策信用传导现行模式的关键。

三、我国货币***策传导的实证检验

1998年转变宏观调控方式后,我国***策传导方式从单一的信贷传导为主的直接调控方式逐步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间接调控方式过渡,而现阶段则是货币传导和信用传导渠道并存。以下通过ADF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进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

GDP、M2和CR分别代表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余额。我国M1、M2以及一年期实际银行存款利率r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且M2相对于M1的可控性较强,本文以M2作为我国货币***策传导的货币渠道的代表变量。银行贷款在我国货币***策信用传导渠道中处于核心地位,本文以银行贷款余额CR作为我国货币***策传导的信用渠道的代表变量。最终目标选择GDP,作为检验货币***策有效性的代表变量。通过计算M2和GDP、CR和GDP的关系来考察我国货币***策货币渠道、信用渠道的有效性。

(二)样本数据说明

样本区问为1998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来源为财汇金融分析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统计局网站。为消除季节性影响,针对季节性较强的样本数据采用x―ll法’消除;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样本数据通过消费物价指数调整后得到实际值;为消除异方差等影响,作对数处理。

(三)计量分析

1,ADF检验

平稳的时序数据可以进行传统的回归方法进行估计和检验,但是如果时序数据非平稳,则会产生伪回归现象。本文首先采用ADF检验方法对GDP、M2和CR进行单位根检验,来判断平稳性。使用的分析软件是Eviews5,O,采用AIC准则确定时间序列模型的滞后项。

检验结果表明,变量GDP、M2和CR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接受原假设,而一阶差分拒绝原假设,所以均为I(1)的单位根过程,应采用处理非平稳变量的方法来分析。

2,协整检验

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变量GDP、M2和CR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构成平稳时序,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协整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间序列变量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则这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GDP、M2和CR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GDP和M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存在协整关系,GDP和CR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在我国货币***策传导中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共同作用于经济。GDP、M2和CR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协整方程,即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

上述检验表明我国货币***策传导中,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都发挥作用,但是协整检验只说明GDP、M2和C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并没有指明这种关系的方向。下面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分析变量影响方向。

检验结果表明,M2是GDP的格兰杰原因,说明货币供应量是影响我国GDP变动的原因;CR是GDP的格兰杰原因,说明银行贷款是影响我国GDP变动的原因;其余则不明显。所以可以得到结论,在我国货币***策传导中,M2和CR对GDP增长具有解释能力。

实证分析我国货币***策传导现状结果表明,货币传导和信用传导在我国货币***策传导中并存,从长期来看,共同作用于经济发展。

四、小结

信用传导理论证明了金融中介机构在货币传导中的重要性,首次突出强调了银行信贷供给而不仅仅是传统的货币供给在货币***策传导中的重要性,这为本国非信用传导渠道因缺乏市场机制和微观基础而发挥作用受限的发展中国家找到了货币***策作用的原理。在市场体系和金融体制比较健全的发达国家,信用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和作用存在争论,但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资本市场不完善,浮动汇率机制不健全以及相关条件的欠缺,我国货币***策的利率传导渠道、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和汇率传导渠道因为缺乏市场机制和微观基础而发挥作用受限。而现阶段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比重较大,银行信贷是我国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对货币供给数量和结构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信用传导机制尤其是银行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策传导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

基础货币篇6

关键词:基础货币;开放式循环;封闭式循环

中***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9-00t8-04

一、基础货币封闭式循环的含义

所谓货币流通的封闭式循环,是指央行发行基础货币之后,不管它在流通中怎样转换形态,不管商业银行如何进行信用创造,其总量始终保持不变。央行变动基础货币供给,商业银行相应扩张或收缩信贷规模。就能将货币供给调节在央行期望的位置上,从而实现对经济运行的有效调控。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的关系如公式所示,

货币供给=基础货币供给×货币乘数

其中货币乘数为商业银行的赢利倾向所决定,商业银行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它们用足自己的资金,使得其基础货币与存款余额的比例趋近于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相当稳定。同时,基础货币由央行发行进入流通循环后,不管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凭证怎样转换形态,但是,它们之间始终泾渭分明,各行其道。商业银行的信用凭证不会转换成央行的基础货币,央行不会在压力之下增加基础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才能用此公式所表示,为央行调控和把握。

具体地说,央行发放贷款,购买商业银行的有价证券和再贴现等,都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如A银行得到此基础货币后,它的库存现金或在央行账户存款余额增加。因为基础货币可以作为准备金,所以A银行在准备金率允许的限度内信用创造,倍数发放贷款。企业得到贷款后购买生产要素、设备、劳动力和原材料。如果生产要素的供给厂商在同一家商业银行开户,该贷款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资金流回A银行。如此交易没有造成基础货币流出A银行,A银行可以继续发放贷款,直至其基础货币与存款余额的比例达到准备金率允许的限度为止。如果生产要素供给企业在B银行开户,A企业的资金就会流入B银行。这就造成A银行基础货币减少,B银行的基础货币增加。假定原来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已经达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允许的限度,那么A银行的基础货币流失,势必造成实际准备金率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A银行只能倍数收缩信贷规模,以使减少的基础货币与存款余额的比例回到法定准备金率允许的范围内。B银行基础货币增加,其实际准备金率高于法定准备金率的要求,B银行要将多余的资金运用出去,造成信贷规模倍数扩张。因为,A银行信贷规模的收缩和B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大抵相当,所以基础货币供给增加进入一家银行和进人多家银行对社会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相同。

假定货币乘数为7,汇率为1:7。不讨论企业的赢利。对外贸易不影响基础货币供给

一旦企业完成产品的生产,并将其销售出去,它就能用此资金偿还A银行的贷款,A银行获得此资金后再倍数贷放给别的企业,社会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若购买此产品的资金来自C银行对别的企业的贷款,或者购货人动用自己的资金,这两种方式都会造成C银行的基础货币流失,以及C银行信贷规模倍数收缩,社会货币供给量也保持不变。

假定货币乘数为7,汇率为1:7,不讨论企业的赢利,央行筹资买入外汇,A银行信贷扩张,B银行信贷收缩,货币供给总量不变

如果该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获得外汇,并将此外汇卖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买人外汇,基础货币减少。贷款倍数收缩,社会货币供给相应减少。该商业银行得到外汇之后,要将其贷放给进口企业,进口企业进口商品,在国内卖掉商品之后,获得本币,偿还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可见,商业银行买入外汇时收缩信贷规模,与出口企业卖出商品存入商业银行的本币大抵相当,商业银行贷款引发国际贸易之后,社会货币供给基本保持不变。此过程如***1所示。

发达国家的央行也要参与外汇市场的交易。但也同样不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如美国用外汇平准基金买卖外汇,或者进行外汇掉期。外汇平准基金不是新发行的货币,而是央行预留的、属于流通中货币。按照美国的规定,这资金需要在交易中滚动结存增长。因为是流通中的资金,它此时此地使用的增加一定是彼时彼地资金的收回或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给不变。即便采取外汇掉期的方式,也是现在美元供给增加,买人外汇;到期日外国人买回外汇,美元供给减少,此两者在时期中基本相当。日本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它购买外汇的资金来自向***的融资,***融资要用税款还,税款提取得自流通中货币减少,所以***府的外汇收购也不增加货币供给。英国的《外汇平衡账户法》规定,当外汇平衡账户需要外汇时。国家贷款基金通过发行外币债券筹集外汇,然后转移给外汇平衡账户。当外汇平衡账户需要英镑时,国家贷款基金则通过发行本币债券筹集英镑然后借给外汇平衡账户。发债券时货币流通减少,与外汇帐户用出去时的数量相当。欧洲央行也可以通过货币互换筹集外汇,其效应与前数者基本相同。可见,发达国家的外汇交易不会造成货币供给的增加。其过程如***2所示。

综上,央行一次性增加货币供给,商业银行将贷款扩张到位,然后,不管各银行资金如何流转,不管其信贷规模如何扩张收缩,也不管贷款是否转换成外汇,基础货币与贷款规模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不变,社会货币供给量增加。反之,如果央行一次性减少基础货币供给,上述过程逆向传导,社会货币供给量减少。只要央行不改变基础货币供给,社会货币供给量就基本保持不变。在封闭式循环中,基础货币流通不会对央行造成压力,更不会迫使央行追加基础货币供给。

二、我国货币供给开放式循环的弊端

与发达国家货币流通采用封闭式循环不同。我国的货币供给采用的是开放式循环。

所谓基础货币开放式循环,是指基础货币流出央行以后,在商业银行之间流通转让的过程中,不断与商业银行信用工具转换形态,最后形成央行增加基础货币供给的压力,致使基础货币供给增加,这就是基础货币的开放型循环。

与封闭式循环大致相同,在开放式循环中,央行的基础货币供给进入一家商业银行,该银行信贷规模扩大,社会货币供给倍数增加。在不同商业银行之间流动,流入银行的货币供给倍数扩张,流出银行货币供给倍数收缩,社会货币供给总量不变。可一旦发生对外贸易,按照我国目前的有关规定,央行就不能不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于是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就此变成央行的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流通自己创造基础货币供给,这就是基础货币的开放式循环。

具体地说,商业银行贷款给外贸企业,其信贷规模倍数扩张,外贸企业实际上是依据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进行生产,并将此产品卖到国外获得外汇。按照我国一直实行至今没有取消的结售汇制度,企业得到外汇以后要卖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必须卖给央行。

企业拿到外汇转换的基础货币后,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商业银行拿到基础货币后,倍数发放贷款,货币供给量增加。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基础货币最终由央行发出,但是,这发出的依据是商业银行得到的外汇,而这外汇由企业的出口产品转换,企业出口产品则由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转换。简而言之,央行实际上依据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发放基础货币。这就是说,商业银行对外贸企业发放的贷款越多,派生存款的规模越大,央行必须增发的基础货币也就越多,不管央行愿意还是不愿意,它都没有办法选择。基础货币循环可以自动转换成基础货币供给,基础货币循环因此是开放的。

有人会说,我国央行并非完全被动地顺应国际收支顺差,增加人民币发行,它也可以发行央票,收回过多投放的人民币。这样做确实可以缓解人民币投放过多的影响。但是,就货币发行的循环而言,这货币是先投放出去,再回笼回来。因为央行不是控制投放,也控制不住投放,而是增加回笼,所以央票发行并不改变货币的开放式循环。此外,这种回笼不具有可持续性。因为国际收支顺差越来越大,央票发行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还非降价不可,而不降价会造成央票发行流标,降价则会形成利率上升压力。而且,央票终究要偿还,这种偿还与国债的偿还不同。国债的偿还来自于税款。税款缴纳是流通中货币量的减少,偿还则是流通中货币的增加,两相抵消,流通中的货币量大抵不变。央票的偿还只能来自新发行的货币,流通中的货币将随央票的偿还越来越多,一直会达到经济运行不堪忍受的地步。这就是我国基础货币开放循环,经过外汇交易后,自创基础货币供给,央票发行无助于改变这样的现实。我国的基础货币循环还是开放的。此过程如***3所示。

假定货币乘数为7,汇率为1:7,不讨论企业的赢利,对外贸易在结售汇中,增加基础货币供给

三、两种循环方式的利弊比较

两种体系的利弊,不仅要比较这两者的本身,还要充分考虑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匹配性。

封闭式基础货币循环可以保证央行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因为商业银行要依据央行的基础货币进行信用创造,没有基础货币供给的增减变动,社会货币供给不会扩张收缩,有了基础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才会相应变动。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活动不会形成对央行基础货币发行的压力,更不会带动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央行主导和主动,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和从属,央行能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而不受实际经济运行的牵制,不得不买入或不得不卖出。然而,如此调控效果的实现,需要宏观经济运行比较规范有序,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就业压力不是太大,调控的范围比较有限,这才能保障基础货币封闭式循环的合理有效。

开放式基础货币循环不利于央行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一般来说,没有央行基础货币供给的增减变动,社会货币供给也不会扩张或收缩,但是,只要对外贸易有较大的发展,央行就会承受压力,不管它愿意还是不愿意,都要增加基础货币供给。这就使得央行只能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不是主动地调节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供给量,而是被动地追认实体经济对基础货币的需求。这确实是开放式循环的体制的最大缺陷,但是,它却很能满足市场成熟程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实体经济的需求。要是在我国目前就业压力非常之大,外向型经济占整体经济60%-70%,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情况下,采取封闭式循环,则势必出口增加,货币供给无法增加;或者出口企业资金增加来自内销企业资金减少。其结果要么是出口企业活跃不起来;或者出口企业活跃起来了,内销企业则要萎缩下去,这都不利于就业、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只有采取开放的基础货币循环方式,出口企业可以得到资金补充,内销企业资金不减少,就业和经济增长都有保障。

基础货币封闭式循环有助于发挥国际储备货币的作用。因为货币币值的稳定归根到底在于货币发行数量的稳定,在封闭循环的体系中,货币供给为央行事前决定,不会随着进出口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币值也能够稳定。而在开放循环的体系中。货币供给为央行事后决定,并随着进出口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币值不容易稳定。或许有人会以中国这些年国际收支顺差和人民币的升值证明,开放循环的币值不仅稳定,而且可以升值。这个经验论断只适用于人民币尚未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情况,因为国际收支顺差再大,人民币不能自由走出国境,国际市场上的人民币供给都不会增加,人民币需求增加,人民币当然升值。而一旦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各国都持有人民币储备,他们就会非常关注人民币的发行量,如果人民币的发行随国际收支顺差而增加,他们就会担心人民币贬值,并抛售人民币,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就会遭遇坎坷。

基础货币开放循环置宏观调控于两难境地。国际收支顺差,外汇收入与人民币供给一起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央行只能增加央票发行,收回过多人民币。央票越发越多,央票收益率势必上升,进而对市场利率上升形成压力,市场利率上升形成人民币汇‘率上升和经济趋冷的压力。这就是说,现在不增加人民币供给,现在的经济运行有困难;现在增加人民币供给,将来经济运行越来越困难。现在人民币M2与GDP之比在1.6左右,虽低于最高的2.0,但仍处于国际较高水平。此外,最近央票的收益率也攀升至6%。这些都表明在基础货币开放循环中,宏观调控将越来越难,而且,在现有体系中耽搁越久,转轨的难度就越大,所以需要尽快地实现开放循环向封闭循环的转轨。

四、实现货币循环方式转轨的思考

我国的金融体系要成为发达的金融体系,这就决定了我国基础货币的开放循环一定要向封闭式循环转轨,但是,在走向封闭循环的过程中,还将遇到很多限制和制约,所以需要慎时度势,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两种循环模式的转轨。

金融体系的改革不仅取决于金融体系的本身,更取决于经济体制运行的要求和许可,因为金融体系终究要为经济体系服务,没有经济体制的要求和许可,金融体系的改革就无法顺利推行。我国目前实行的出口外向型经济无法推进基础货币的封闭循环,因为这么做的结果,要么是出口企业得不到足够资金的补充,要么将内贸企业的资金转移到出口企业去,其结果都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出口的增加。所以只有将出口外向型经济转移到内需拉动型经济上来。我们不需要那么多出口,国际收支相应缩小,这才能给基础货币的封闭循环留下空间。

基础货币篇7

关键词:货币发行;基础货币;央行资产负债表

基金项目:2015年度***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资助:“***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XJUFE2015K006)阶段性成果

中***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日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货币发行机构,其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与货币发行量直接相关。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规模也经历了一轮急速膨胀的过程。截至2015年10月人民银行资产规模为327,313.84亿元,相比1999年总资产规模增长十几倍。其中,外汇占总资产比重由1999年的49.3%上升至2015年的79.6%,外汇的增加是资产增加的主要原因。负债方的基础货币也由1999年的3.36万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7.58万亿元,增长约8.2倍。1999年我国央行的外汇占款为14,061.40亿元,基础货币为33,620.00亿元,外汇占款只占基础货币的41.8%,而到2015年10月底我国外汇占款为258,777.74亿元,基础货币为275,791.37亿元,外汇占款为基础货币的0.94倍,外汇储备完全支撑了我国基础货币的发行;同时,多余的外汇占款被央行发行央票所冻结,如2015年10月底我国央票余额为6,572.00亿元,若央行不发行央票冻结部分资金,我国的基础货币还会上升。实际上,从总量上来看,2015年10月底我国的外汇资产之和(外汇占款+黄金占款+其他国外资产占款)为262,817.13亿元,而基础货币和央票之和为282,363.37亿元,两者非常接近。这意味着外汇资产完全支持了基础货币的发行,而且多余的货币被央行发行央票所对冲。

基于外汇储备的货币发行体制,我国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买卖中央银行票据,而不是买***债,这一点和西方国家的货币发行和公开市场业务有所不同。西方国家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通过买***债,向市场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它的货币发行机制是以国债支撑的,购买的国债越多,基础货币发行得也就越多,而我国是外汇资产买得越多,货币发行就越多。本文比较并分析了这两种不同的机制对货币发行的影响。

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一)中央银行买卖外汇。首先分析央行买卖外汇和发行央行票据对货币发行的影响机制,结合简化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和基础货币的定义,可以对货币发行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基础货币的定义为B=C+R,其中B表示基础货币,C表示流通中的现金,R表示储备。资产包括:对外净资产(NFA)1000,对银行部门的贷款(LB)1500和持有的***府债券(SH)500。负债包括:流通中的货币(C)1000和储备(R)2000。

假定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外汇200(用人民币表示),则基础货币增加200,即B=200。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看:资产方的对外净资产增加200。如果增加的对外净资产是用现金购买的,则流通中的货币增加200。如果增加的对外净资产是用支票支付,对外净资产增加200,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储备增加200。所以当中央银行购买外汇时,无论其是通过现金购买,还是通过支票购买,最终都使得基础货币增加。

(二)中央银行发行和回购票据。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发行金融票据200以回笼货币,那么基础货币将会减少200,即B=200。当中央银行发行票据时,如果商业银行通过现金支付来购买央行票据,这会使得流通中的货币减少200。流通中货币的减少使得基础货币减少,经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之后,一国的货币将会收缩。如果商业银行使用支票来购买中央银行票据,最终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减少,对于央行来说,这个情况等同于金融票据和商业银行超额储备的置换,结果是储备的减少使得基础货币下降。之后,如果中央银行回购金融票据100,那么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金融票据将会减少100。如果央行通过支付现金回购票据,会使得流通中的货币增加100;如果央行通过支票支付回购票据,会使得储备增加100。以上两种回购方式,最终会使得基础货币增加100。

因此,我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发行主要是由外汇储备来支撑,中央银行发行或回购金融票据,将会改变基础货币。2003年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了金额50亿元,期限为6个月的中央银行票据。2003年4月以来,人民银行选择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作为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新形式,在公开市场上连续滚动发行3个月、6个月及1年期央行票据。自2004年12月9日起,央行开始发行三年期央行票据,创下了央行票据的最长期限。除了3年期央行票据这种长期融资工具被频频使用外,央行票据的远期发行方式也被采用。2004年12月29日央行首次发行远期票据,发行200亿元央票,缴款日和起息日均为2005年2月21日,距发行日50余天,是历史上首次带有远期性质的央行票据。进入2005年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明显加大。但是,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中央银行票据功能单一,发行收入不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更广泛的社会效益,央行还要为之支付数以百亿元计的费用和利息。所以,用央行票据执行货币***策成本较高,通常不宜作为主体的货币***策工具。从长远看,应发行短期国债替代央行票据,使市场中债券发行所对应的资金收入控制在财***手里,使之发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才是更为理想的资金运作方式,同时也将有利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

(三)公开市场买***债。我国基础货币发行主要依赖于外汇储备增加,当外汇储备增加时,我国货币发行就增加。而西方国家央行主要是通过买***债控制货币发行。下面先分析买***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这可以从简化的央行资产负债表看出。假定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债券200,则基础货币增加200,即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资产方的***府债券增加200。如果央行通过现金支付购买债券,则流通中的货币增加200;如果央行通过支票购买债券,则储备增加200。无论央行是通过哪种方式来购买债券,最终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200。因此,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购买国债时,基础货币将会增加;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国债时,基础货币将会下降,货币将会回笼。

三、外汇占款增速的放缓对我国现行货币发行机制带来的挑战

基于外汇占款的货币发行机制是种被动投放货币的货币发行,外汇储备增加的途径是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经常账户顺差依赖国外总需求的扩张,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取决于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因此,外汇储备的增减并不由央行主观意愿决定,导致了我国货币***策***性和灵活性大大降低。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面临经济转型压力越来越大,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导致的国外需求降低,我国外汇占款增速明显放缓,并在2011年10月出现了首次负增长。到2015年10月底,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比率只为0.98,而对于这种现象,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趋势已经逆转。这将导致以外汇占款为支撑的货币发行制度将无以为继,随着外汇储备增速的下滑导致由基础货币投放减少引起的通货紧缩,这无疑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央行要逐步改革现存的外汇占款货币发行机制和汇率形成机制,不再承担收购外汇和管理外汇的职责。

四、结语

如果中央银行购买外汇,则直接支持了基础货币的发行,基础货币发行主要是由外汇储备支撑的;如果央行购买***府国债,则基础货币发行是由***府国债支撑的。由于我国外汇储备水平较高,我国的基础货币发行主要是由外汇储备来支持的。

随着利率市场化制度改革的深入,货币***策工具将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将由现在的央票逐渐转变为债券买卖。未来央行资产结构将由现在的外汇储备为主转变为国债占导地位。发展壮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以国债为基础的货币发行机制取代现行的基于外汇占款的货币发行机制是央行改革货币发行的方向。改被动投放货币为主动调节货币的货币发行机制,也极大地提高了央行货币***策的有效性。长期而言央行不改变现行货币发行机制,人民币外汇市场就很难成熟和完善,汇率制度就很难由当前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过渡到相对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Frederic S Mishkin.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Eddison Wesley,2007.

基础货币篇8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恢复扩大公开市场业务,积极创新货币***策调控工具,这标志着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实现了向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2002年,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策,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货币流动性稳步提高。广义货币M2余额18.5万,同比增长16.8%;狭义货币M1余额7.1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增幅总体逐月走高,反映了经济景气回升对货币增长的内在需求和银行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大,银行货币信贷供应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趋势基本保持适应。2002年末,广义货币M2增幅比同期GDP增速和消费物价涨幅之和高9.6个百分点,比“八五”和“九五”时期平均差率高约3个百分点。

从2002~2010年货币供应量增速的来看,狭义货币M1的波动幅度要大于广义货币M2的波幅,在2004年M1的增速达到最低,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家加大投入,2008年和2009年增速达到最高,整体来看,M1和M2的增速基本平稳,在2%的上下波动。央行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进行灵活的控制。

二、货币供给过程的协整分析

1.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

基础货币的供给中尽管有许多刚性的因素,但通过从2002~2010年对货币供应量的分析来看,中央银行还是可以通过灵活的技术操作加以中和,因此基础货币的供给量基本上还是可以由中央银行控制的。那么,控制了基础货币是否就可以完全控制货币供给量呢?从公式M=mB可以看出,这有赖于货币乘数m是否是稳定可测的,换句话说,要求检验基础货币B与货币供应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另外,货币乘数m还受到存款准备金率和市场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货币供给量M与基础货币B、存款准备金率和市场利率等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我们就可以更加精确的估算出基础货币B与货币供应量M之间的变化关系。

基础货币随着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金融负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本文采用一般意义上的分类,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我国的基础货币具有特殊性,非金融机构的存款(DNFI)也被认为是基础货币,因此储备货币(RM)具有基础货币的特征。本文的基础货币意指央行的储备货币。

本文利用2002年1月到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货币供应量(M1、M2)、基础货币(B=RM)与存款准备率(R)和市场利率(I)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分析。市场利率用一年期定期贷款利率减去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表示,存款准备金率用央行规定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表示,近年来央行频繁的使用这种工具应对通货膨胀,2010年末,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5%。

首先,对M1、M2、B取自然对数,并仍用M1、M2、B表示。在考虑协整关系之前,先对相关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测试水平数据的单位根时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而在测试其一阶差分的单位根时,仅包含常数项。滞后阶数初始选取12阶,通过AIC、SC准则进行判断,每次降低三阶。

表1 单位根ADF检验结果

注:括号内表示的是滞后阶数

表1显示了个序列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接受M1、M2、B、R、I均具有单位根的假设,拒绝其一阶差分序列具有单位根的假设,即其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因此可以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本文采用Johansen似然比检验来考察M1或M2与序列B、I、R之间的协整关系。首先考虑两个序列的情形:货币供应量M1或M2与基础货币B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根据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趋势,把时间区间分为四段:2002~2005,2006~2007,2008,2009~2010,这样便于分析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对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长期影响的关系。

表2 (M1,B)协整检验结果

表3 (M2,B)协整检验结果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2002年~2005年,2009~2010年,不论是迹统计量检验还是极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都表明货币供应量M1和M2与基础货币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而从2006年~2008年来看,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这种关系。从2006年到2008年,由于国内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央行频繁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变动,确实给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稳定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在随后的两年,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间恢复了稳定的关系。这说明,金融制度的变革与调整不可避免的会对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冲击,但这种波动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恢复到均衡状态。因此,中央银行是可以通过基础货币调控货币总量的。

2.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率之间的关系

由于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加入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因素,研究三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表4表5给出了检验的结果。

表4 (M1,B,R)协整检验结果(2002:01~2010:12)

注:含有常数项,但不含线性趋势项,滞后阶数为3

表5 (M2,B,R)协整检验结果(2002:01~2010:12)

注:不含有常数项,滞后阶数为3

从表4和表5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和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率各存在一个协整向量。其长期协整方程为:

M1=1.2491B-4.7294R+1.8512

M2=1.7067B-11.9699R-6.1917

两个方程的调整系数都偏小,说明长期协整关系的约束力较差,也就是基础货币与存款准备金率的短期波动对货币供给有较强的短期效应,再慢慢调整到长期均衡。另一方面,两个方程的存款准备金率的系数都很大,说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很大,央行通过这一货币工具可以很好的控制流通中的货币。

3.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

由于货币供给过程还会受到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市场利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加入市场利率因素,进一步考察这四者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表6、表7是协整检验的结果。

表6 (M1,B,R,I)协整检验结果(2002:02~2010:10)

注:含有常数项,但不含线性趋势项,滞后阶数为3

表7 (M1,B,R,I)协整检验结果(2002:02~2010:10)

注:含有常数项,但不含线性趋势项,滞后阶数为3

从表6和表7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M1,M2)与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利率之间各存在一个协整向量,对应的协整方程分别为:

M1=1.2994B-5.0141R+13.2940I-2.8248

M2=1.2365B-2.6297R+46.8093I-2.4391

可以看出,方程误差修正项的调整系数都很小,说明长期稳定关系的失衡对短期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有限,也就是说短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主要是由近期的基础货币、实际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等因素的波动决定。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市场利率通过货币乘数加速效应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远远高于基础货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面对的现实情况是沉重的历史包袱、高比例的不良资产、盈利能力差等,加上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利率管制***策和欠发达的金融市场,这不利于商业银行吸收大额存款和到资本市场去融资,从而提高了资金成本和降低了资本边际效应,丧失了资本来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种利率的“倒逼机制”使得基础货币的供给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央银行,这可能是造成狭义方程调整系数为正的原因。

三、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对我国货币供给过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我国的货币供给量主要受到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利率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利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是行之有效的,2010年以来,央行已经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最近一次2011年3月25日的上调冻结资金超过3 600亿元,紧缩效比较明显。

2.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倒逼机制”使得基础货币的供给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倒逼机制”是我国货币供给实践中所特有的现象,是国有改为商业经营遇到的问题,即***策性负担,向中央要钱。来自商业银行的“倒逼”迫使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在成立***策性银行以后,***策性贷款业务从商业银行中剥离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倒逼”的作用,但由于资金短缺,***策性银行为了实现自身的正常运行不得不继续向中央银行和各个商业银行寻求资金来源,这事实上仍然给商业银行留下了“倒逼”的机会,迫使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

基础货币篇9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发行;铸币税

中***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11-0014-04

一、研究现状

电子货币的发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电子货币发行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形成的挑战是讨论的一个焦点。多数学者认为电子货币发行对央行货币发行的垄断权产生了冲击。梁歌春(2004)和李成、刘社芳(2004)认为电子货币替代现金,使央行的现金发行减少,导致央行铸币税损失;同时,电子货币发行主体多元化,也对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造成了威胁,使央行“发行的银行”的地位受到挑战。欧阳勇、唐晓林(2004)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央行货币发行权是指央行垄断基础货币的发行权,电子货币减少现金流通,但通过增加银行存款增加等额的准备金(法定准备+超额准备),电子货币没有减少基础货币,因而电子货币不能完全代替现金,电子货币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不会造成影响。

本文通过会计分析剖析央行货币发行的内涵和机制,通过讨论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商业企业发行电子货币的情况存而不论)发行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和自身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电子货币发行的内在机理以及电子货币发行如何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产生影响。

二、央行货币发行的职能和机制

央行的货币发行指央行通过增加资产发行现钞,进而增加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现金+准备金。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基础货币=发行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的行为;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即指央行对基础货币发行的垄断权。央行发行基础货币的程序如***1,央行在发行基础货币的过程中获得了全部发行货币的铸币税(不论是以现钞面值减印刷成本计算铸币税,还是以货币发行引致央行资产增加带来的收益计算)。

就现钞流通而言,商业银行减少超额准备会增加流通中现金,但是对基础货币没有影响,因此,上述商业银行的行为不会增加货币发行(见***2),从这个渠道流通出去的现金不属于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行为,商业银行的行为对基础货币没有影响,但是,其行为增加流通中现金,从而增加狭义货币,进而影响广义货币,因此,对货币总量产生影响。(见***3和***4)。

三、电子货币的发行与流通中现金和基础货币

电子货币由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一些企业发行(我们只讨论商业银行的电子货币发行)。电子货币的发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电子货币作为现金替代和预付费用发行,另一种是电子货币作为债权形式发行。

(一)发行作为现金替代和预付费的电子货币

这种发行对流通中现金有影响,但是没有增加货币发行,其过程如下: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

上述发行过程中,商业银行在发行电子货币的时候,客户是用其在该银行的活期存款购买的,这种情况符合目前商业银行的业务情况:以活期存款为依据申请电子货币――银行卡。从***5看,这个过程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是其超额储备,而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的减少,或者等额增加流通中现金(现金进入流通领域),或者等额增加了另一家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现金作为存款流入另一家银行),因此,这种电子货币发行对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影响,也不会增减基础货币。如果客户用现金购买银行卡办理活期存款的同时办理银行卡和用现金购买银行卡类似。这种方式和其他企业发行电子货币的效果相同,故不另外分析。,商业银行把增加的活期存款存入央行的准备金账户,流通中现金减少,但是基础货币仍然没有减少(见***6)。

如果商业银行发行电子货币所得的现金资产留存在商业银行的现金库房(准备金)或者发放贷款(流通中现金),对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影响电子货币发行对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可能造成影响,由于法定准备金率的原因会影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一方的结构――法定准备和发行货币等量增减,但基础货币仍然没有变化。,没有减少或者增加基础货币,这种形式的电子货币发行对央行的货币发行没有影响。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这种情况:即客户用现金购买银行卡,商业银行把所有现金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为了以下的说明具有代表性,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一个经济中所有在银行体系之外流通的现金资产都兑换成电子货币,而所有购买了电子货币的现金都回流到中央银行。

进一步假设: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所有的流通中现金都回流到中央银行,央行的现钞发行为零。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情况下,央行垄断的基础货币发行权是否被商业银行等商业企业所代替。这里改用央行货币发行的收入――铸币税,来衡量其货币发行的权力。央行货币发行的垄断权体现在其铸币税收入的垄断权之上,电子货币发行对央行货币发行的挑战最终表现为是否对央行铸币税收入的冲击。把货币发行的铸币税定义为央行发行钞票的票面值和印刷成本之差,如果忽略印刷成本,那么铸币税就是央行发行钞票的票面值。央行发行钞票的铸币税,从央行的资产一方看是央行发行钞票所购买的资产数量,即现钞发行增加的央行资产(如果把铸币税视作央行由于发行货币增加的资产带来的净收益,以下的解释同样有效)。假设央行发行的现钞总量是1000单位,通过购买证券发行出去(忽略居民,假设经济中只有企业),于是,我们有:

如果商业银行把这1000单位的现金发放贷款,现金重新进入流通领域,对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影响,进而对央行的货币发行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商业银行把这1000单位的现金作为超额储备存入央行。那么,于是就有:

从央行货币发行的角度看:央行发行的现钞全部回流到央行,经济中流通的现钞为零,但是,央行的资产没有减少,即央行的铸币税收入没有减少(不论是以央行资产衡量还是以资产净收益衡量,央行的铸币税都不会减少――假设央行成本是常数,资产不变,资产净收益亦不变)。商业银行发行电子货币没有减少央行的铸币税收入,因此,商业银行发行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没有造成威胁。从分析基础货币的变化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看(***8),即使现金流通为零,基础货币仍然没有变化。现金全部回流对央行的货币发行没有影响。这个结论和用铸币税的变化来分析是相同的。此时,现金流通减少导致狭义货币减少,以及电子货币发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对广义货币数量产生影响,但是,广义货币的增减与央行的货币发行权没有关系,因为即使在没有电子货币发行的情况下,广义货币变化也不是央行能够***控制的――央行没有垄断广义货币供给的权力。有些论者把电子货币发行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归结为对央行货币权发行的影响,结论非常勉强。

(二)作为债权形式发行的电子货币

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商业银行通过预付费业务发行电子货币类似于代币券,商业银行没有从电子货币的发行中获得铸币税,也就没有发行任何货币,这时的电子货币就不是真正的货币。商业银行还有一种发行电子货币的方式,就是通过增加债权的方式发行出去,如***9所示:

客户得到这100单位电子货币之后,到市场去消费。假设客户购买某种商品,价格恰好100单位(或者,这种电子货币可以分割),客户把这100单位电子货币支付给商家,商家没有即刻到银行要求结算,而是把这100单位电子货币支付给另一个客户。这个支付链条可以延续下去,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客户到银行进行结算,银行支付100单位的现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如下:

从商业银行发行电子货币购买债券到客户要求结算,再到商业银行支付100单位现金这个期间,商业银行发行的电子货币创造了100单位的信用,形成购买力在经济领域流通,同时,商业银行获得了100单位的铸币税收入(或者这100单位债券从买入到客户兑换现金期间带来的资产净收益)。因此,此时商业银行发行的电子货币是真正的货币,商业银行发行电子货币取代央行职能,对央行的货币发行的垄断权形成替代。但是,问题是商业银行能不能发行如此流通的电子货币?也就是说电子货币的结算是不是可以不同步。第一,我们知道用卡消费的时候,银行账户、商业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之间的资金划拨是同步的;第二,目前的银行发卡仅限于付费或代币功能,没有通过贷款和购买证券发行电子货币的业务。因此,这种理论上可能的电子货币实际中不存在,其对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挑战只是虚拟的存在,而非现实的威胁。

(三)其他形式的电子货币信用化渠道

银行的信用卡的透支功能能否发行电子货币呢?信用卡的透支是持卡人在消费或支取现金时银行给持卡人的一笔贷款。只要持卡人在支取现金或消费时,银行的现金是同步减少的,就不会有银行信用的流通,因此,也就没有电子货币的发行。

有一些其他的信用形式,替代央行现金在商业经济中流通,对央行的货币发行造成了替代。比如,商业银行不用现金支付购买资产,而是开具一个债务凭证,用这个债务凭证作为支付工具在市场流通,这种流通的债务凭证充当了货币的职能,银行则在开出这些债务凭证的同时发行了货币。再如,商业银行签发本票或者给贷款人开立一张支票,企业或者个人用本票或者支票通过不断的背书方式进行支付,这张本票或者支票从银行开出,经过一系列的支付,最末的持票人到期到银行要求兑现,这个期间,这张本票或者支票的“发行”等同于货币,因为,银行通过“发行”本票或者支票发行了货币并获得了铸币税收入(见***11和***12)。

上述货币发行过程中,本票和支票具有和现金一样的购买力,这种本票和支票的流通使经济中的现金流通增加,总的影响是基础货币构成中的流通中现金增加,从而增加基础货币,其过程如下:

基础货币=流通中现金+准备金流通中现金=央行发行现金+商业银行等发行现金基础货币=央行发行现金+商业银行等发行现金+准备金

需要指出的是:商业银行(企业)发行货币和央行不同,央行发行的货币是法币,是不可兑换的货币――不能到央行去要求兑换(等值黄金等),但商业银行发行的货币是可兑换货币――在流通一段时间,到期有人到商业银行要求兑换成法币――央行发行的现钞。因此,我们看到商业银行发行货币是阶段性的,但是,如果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包括银行体系中的所有商业银行)“发行”本票或者支票,则商业银行(包括商业企业)发行的货币对央行货币发行的影响是连续的;经济中市场化程度越高,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就越普遍,这样,商业银行的货币发行对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冲击就越大。

设想由于技术进步和管制放松,商业银行等以信用为支撑,能够发行电子记账式本票和支票,假设这种本票和支票的期限足够长并且能够突破现有本票和支票的物理限制,可以无限背书和随意分割,这样,这种电子货币就可以无限次进行支付,这种本票和支票便充当了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无限期作为支付等手段流通。这种电子货币可以完全替代央行发行的现钞在经济中流通,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造成颠覆。我们看到,一切以银行或商业信用为基础、以电子技术为支撑,由商业银行或者商业企业发行的、可以用来支付、流通的债权、债务工具都可能充当真正的电子货币,从而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形成冲击,如果现代电子技术支持下的金融创新发展到这个阶段,央行货币发行的职能就要重新界定。其实,这个时候,对什么是货币也要重新界定,同时,与之相联系的经济、金融活动的内涵和外延等一系列活动都应重新界定或者确立。

四、结论

本文对电子货币发行的过程进行了会计分析,结论如下:1.目前发行的所谓电子货币其实是现金替代物,这种形式的电子货币发行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不会造成冲击。2.商业银行通过资产增加发行电子货币,如果这种电子货币在支付过程中不是同步结算,从支付到结算的时段内,这种电子货币充当了货币的职能,商业银行在发行这种电子货币的过程中获得了铸币税收入。这种电子货币发行增加了基础货币,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形成某些冲击。但是,由于目前电子支付的同步性,这种形式的电子货币不可能成为基础货币,对央行的冲击只是在逻辑上存在,现实中无法实现。3.真正能够成为信用货币的电子货币是以电子货币形式发行,到期期限足够长且可以无限背书的银行本票和支票(包括企业发行的本票)――电子本票和电子支票。一旦技术成熟,这种形式的电子货币将彻底颠覆央行货币发行的垄断,一个新金融时代就将来临。

参考文献:

[1]韩冬梅,赵振全.电子货币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及金融***策的操作[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101-105

[2]梁歌春.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挑战[J].金融研究,2004;5:238-240

[3]李成,刘社芳.电子货币发展带来的制度挑战与思考[J].上海金融,2004;6:52-54

基础货币篇10

[关键词]流动性;流动性过剩;货币乘数

[中***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1-0048-04

一、流动性过剩概念的界定与衡量

按照一般的定义,“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转化为现金与支付手段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从流动性可测量、可统计的角度看,有三个层次的界定:一是将流动性界定在银行体系内,具体是指超额存款准备金;二是将与实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货币供应量(M2)视同于流动性;三是将经济社会中一切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金融资产视为流动性。本文采用第二种定义方式,即将与实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货币供应量(M2)视同于流动性。而流动性过剩,就是指货币供给量增速超过实体经济增速,货币供给量增长过快的一种经济现象。

按照一般的判断标准,衡量一国流动性是否过剩可以从价格和数量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从价格方面来看:货币市场利率是否处于市场普遍认为的低位。目前在我国,银行间资金拆借年平均利率持续走低,维持在1.74%,如***1所示。

从数量上来看,主要从M2增速以及M2/GDP两个指标来看,近几年来我国这两个指标呈现逐步上升态势,M2增速在波动中前行,不过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幅保持在15%以上,M2/GDP这一比例一直增长,达到1.6以上,具体如***2所示。

从上述指标走势来看,结合对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基本上可以断我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问题。

二、基础货币与流动性过剩

基础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主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通货和吸收的金融机构存款构成。在我国现阶段,基础货币主要由金融机构存人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现金发行(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和非金融机构存款三部分组成,其总额等于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储备货币。基础货币属于央行的负债范畴,当央行的资产净增加时,在其他负债项目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总资产等于总负债的原理,基础货币增加;当央行的资产规模不变时,其他负债项目的变化会引起基础货币向相反的方向变化。

近几年,我国基础货币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而仅2003~2006年,我国基础货币年均增幅达12.5%,从影响基础货币变化的因素来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央行可以控制的方式,比如公开市场业务、贴现贷款;另一类是央行不可以完全控制的外生因素,比如维持汇率稳定、预算赤字还有社会稳定等外在因素。

(一)从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来看

央行可以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公开市场业务,其二是贴现贷款。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证券资产,从而相应地投放或者回收基础货币。而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府债券在短期内会影响到基础货币的供给量,但是从长期来看,只能是作为调节货币供给量的手段,不会虚增货币供给量。而目前,一些外生因素的存在使得央行被动地投放基础货币,比如外汇储备的变化、***府存款的随机波动是一个确定的事实。外汇储备近两年激增使得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国外资产(净)部分增加,在其他负债项目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而投放的基础货币的净增量是产生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证明。我们将因为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从M2中扣除,再比较一下扣除前后M2增速以及M2/GDP两个指标,看一下有何变化。

如***3所示,N2/GDP这一指标扣除外汇占款因素后平均下降0.3,而M2增速在扣除外汇占款因素后也平均下降4.5个百分点,如***4所示。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M2/GDP这一指标在扣除贸易顺差占款因素后平均下降0.3,比值趋近于1.3,而M2增速也大幅下降。另外,据统计,2003~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新增额为7798.9亿美元,而同期贸易顺差占比还不到50%,这说明资本项目下国际投资占比超过50%,而这部分国际投资的注入直接使得央行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这种非贸易顺差的外资流入也是产生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央行因外汇占款而释放的流动性是产生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一个影响基础货币变化的重要因素就是***府存款,我们根据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得出如下公式:基础货币=国外资产+对***府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府存款-其他净负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虽然,***府存款不属于基础货币,但是当***府存款存放商业银行时,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府存款会减少,而导致基础货币增加;当***府存款存放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到期收回时,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府存款增加,而导致基础货币减少。因此***府存款的随机波动也是影响基础货币变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目前国库现金管理的背景下,***府存款更应该是央行关注的要素之一。2006年1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中央国库现金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主协议签字仪式,同年12月以利率招标方式实行了中央国库现金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招投标,在目前国库资金央行存款模式下,国库资金的运用将更加加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一步推低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因此,这一因素应该成为央行关注的要素之一。

(二)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来看

存款准备金作为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央行可以控制的,而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自愿的。我国自今年年初以来已经连续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是自2006年以来连续1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今已达到14.5%,2007年12月25日开始实行,调整力度之大、调整之频繁为世人所瞩目。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在逐渐下降,具体如***

5。超额准备金率的下降说明商业银行自身拥有的流动性资产的增强,可以保持较少的流动性就能维持正常经营,也可理解为商业银行将一部分超额准备金转化为法定准备金。

虽然近几年超额准备金率在下降,但是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之和在近两年是逐步上升的,也就是说,法定准备金率提高的幅度大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的幅度,总体来看准备金比例还是逐步提高的。准备金比率的提高一方面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冻结了一部分商业银行流动性较强的可用资金,限制了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在我国目前对存款准备金计付利息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只要简单地将存款转存中央银行就可以得到接近2%的无风险利差受益,而随着准备金率的提高,央行为此所支付的利息收益也会越来越多,而这部分收益如果作为新增的基础货币投放出去,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上的流动性,因此央行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货币***策操作成本。

三、货币乘数与流动性过剩

如果把流动性界定为M2,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乘数乘以基础货币,把货币乘数用m表示,C代表流通中的现金,D为存款货币,R为准备金,则m=(C/D+1)/(C/D+R/D),因此,货币乘数又取决于现金持有比率、准备金比率等因素,从公式可以看出现金持有比率和准备金比率与货币乘数成反方向变化。目前在我国货币乘数是逐年上升的,具体如***6所示。

货币乘数的逐年提高对于流动性无疑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具体分析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就会发现一个矛盾:为何准备金比率一直提高,而货币乘数不降反升?这只能归结于现金持有比率下降和商业银行派生存款能力的提高,商业银行自身派生存款能力的提高抵消了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对之带来的负面作用。

首先,我们看一下现金持有比率。近几年,随着银行卡、网上交易及其他支付方式的运用,现金的使用率逐步降低,现金持有比率下降。据估计,2006年我国网上支付市场规模达320亿元,到2006年底手机支付的规模也在增加,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现金交易的萎缩,据统计,2006年比2001年现金持有率降低了7.2%,现金持有比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了货币乘数的上升。

其次,商业银行自身派生存款能力也在逐步提高。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上市改革,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得到明显改善,资产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截至2006年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至7.51%,资产的流动性在明显增强。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央行票据的大量发行,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变现能力很强的非信贷资产,这为商业银行派生存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商业银行已经逐步改变过去单纯依赖存款进行派生的模式,随着股份制改革的加快,商业银行直接融资的比重在加大,自有资本得到充实,经营效益明显改善,自身派生流动性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基础货币10篇

学习

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材料模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材料模板,内容包括九年级语文教师经验交流发言稿,语文线上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材料特性》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既要学习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与国际接轨。我院的双语教学

学习

朝鲜货币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朝鲜货币10篇,内容包括朝鲜货币的百科介绍,朝鲜货币。本文拟根据阅读到的上述间接资料,力***客观地述评朝鲜这次严重影响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局势的货币改革事件的来龙去脉。朝鲜货币改革内容2009年11月30日清晨,朝鲜***府突

学习

货币供给量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供给量10篇,内容包括货币供给量如何调整,货币供给量从哪里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货币***策的改革和调整,当前实行稳健的货币***策,对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于货币供给

学习

商务英语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英语10篇,内容包括商务英语全部词汇,商务英语论文十篇。1.引言商务英语专业设立以来,学术界基本认为商务英语学科大体归属于语言学学科之下,可以确定为语言学(一级学科)之下的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的英语教学(三级学科)之下

学习

国际商务专业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商务专业10篇,内容包括国际商务专业就业前景,国际商务经济学专业。

学习

货币资金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资金10篇,内容包括货币资金一览表,货币资金的基础知识。1、现金和银行存款控制实施方面。①现金管理中,企业存在不执行库存现金限额的规定,超限额库存额留存现金不及时送存银行;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坐收坐支,没

学习

高频词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高频词汇10篇,内容包括高频词汇100个必背,高频词汇归类及答案。词汇是句子的基础组成成分,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学家Wilkings曾经这样描述词汇的重要性:Withoutgrammar,littlecanbeconveyed.Withoutwords,nothingcanbe

学习

英语翻译10篇

阅读(17)

《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先生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在众多《红楼梦》英译版本中,英国汉学家代维・霍克斯(David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Minford)的全译本TheStoryoftheStone,和我国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全译本A.

学习

国际货币体系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货币体系10篇,内容包括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主要特点,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特点。使用何种形式的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最基础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当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其发行国以外时,它就成为国

学习

小学生交通安全画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交通安全画,内容包括交通安全怎么画简单又漂亮,交通安全画简笔画大全。在美术活动中不断为学生创造机会,通过网络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渗透“三生教育”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的探索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增

学习

新闻稿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稿,内容包括新闻稿8篇,新闻稿范文100篇。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第五届国际矿泉节新闻会。今年的-月-日至-月-日,国际饮水资源保护组织、中国矿业联合会等八家单位在白山市联合主办第五届国际矿泉节。为借助各新闻媒体的作

学习

货币幻觉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幻觉10篇,内容包括货币幻觉怎么样,货币幻觉的表现有哪些。一、文献回顾传统经济学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之上,其中理性人假设处于核心地位。理性人具备高超的计算能力,可以准确、快速地完成数字计算,而不受备选项

学习

货币汇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汇率10篇,内容包括货币汇率高低详解,货币与汇率基础知识。本文从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这一全新视角入手,来对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评析。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货币替代是开放经济下的一种货币性扰动,它对一国的经济金融形

学习

计算机英语词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英语词汇10篇,内容包括大一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大全,计算机英语词汇书籍推荐。当今,计算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随之产生的新名词、新术语等计算机新词汇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和刷

学习

朝鲜货币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朝鲜货币10篇,内容包括朝鲜货币的百科介绍,朝鲜货币。本文拟根据阅读到的上述间接资料,力***客观地述评朝鲜这次严重影响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局势的货币改革事件的来龙去脉。朝鲜货币改革内容2009年11月30日清晨,朝鲜***府突

学习

货币供给量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供给量10篇,内容包括货币供给量如何调整,货币供给量从哪里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货币***策的改革和调整,当前实行稳健的货币***策,对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于货币供给

学习

货币资金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资金10篇,内容包括货币资金一览表,货币资金的基础知识。1、现金和银行存款控制实施方面。①现金管理中,企业存在不执行库存现金限额的规定,超限额库存额留存现金不及时送存银行;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坐收坐支,没

学习

货币升值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升值10篇,内容包括货币升值的基本知识,货币升值前景怎么样。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的确是专家们所说的“双刃剑”。采购进口产品或者出国留学、旅游的人以及拥有投资性房产的人从中受益不少。深切体会到我们的“人

学习

货币制度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制度10篇,内容包括货币制度形态大全,货币制度的演变小故事。不过,货币制度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问题,对发展中的不足应历史地看待,不宜苛求。如所周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一定历史时期的货币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该时期商

学习

货币供给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供给10篇,内容包括货币供给的新闻,货币供给理论及发展历程。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3-0070-06一、引言历史经验表明,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增长模式转变与金融体制变革阶段,都曾出现流动性过剩。一方面,流动性

学习

货币战争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战争10篇,内容包括货币战争全文解析,一口气看完货币战争。被升值恐慌“今年3季度以来,美元进一步贬值,加上美联储执行的宽松货币***策,引发了其他国家货币相对升值,导致货币市场紊乱进一步扩大,甚至陷入过度担心本币升值的恐

学习

货币兑换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兑换10篇,内容包括货币兑换清单模板,货币兑换清单怎么写。在出境游之前,最好要先了解目的地货币使用情况。比如在欧洲的大部分国家,欧元是通用货币,因此如果参加的是欧洲多国联游,身上当然要携带欧元。不过,有些国家和地区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