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篇1
摘要:《红楼梦》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的译本中,最为著名的英译本有英国汉学家代维・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的全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我国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全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本文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指导,对两种《红楼梦》英译版本中俗语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帮助理解两种译本的语言特点,以及两种翻译方法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红楼梦》
《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先生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在众多《红楼梦》英译版本中,英国汉学家代维・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的全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我国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全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影响最大。霍克斯与杨宪益的译本分别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2008年,冯庆华在其著作《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中,概括了霍译本的优点:“第一,霍译的语言表达详尽生动;第二,霍译的归化处理更容易为英美大众所接受;第三,霍译词汇量大,搭配丰富,特色词、独特词多;第四,霍译文本书面与口语体风格泾渭分明。”(冯,306-307)为了更好地理解杨译本与霍译本的语言特点及作者的翻译手法,本文以《红楼梦》中俗语的翻译为例,结合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针对杨译本与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帮助理解两种译本的语言特点,并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获得启发。
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在其著作《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首次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概念。纽马克指出,交际翻译指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则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上下文意义。(Newmark,38-62)交际翻译强调译入语,其目的更多地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而语义翻译强调源语言,以原文作者为中心,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上下文意义。从定义上看,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交际翻译重效果轻形式,而语义翻译则重形式轻效果。
二、霍译本与杨译本的对比分析
俗语是民间集体创造、言简意赅、广为口传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言,是民众生活经验的艺术总结和语言智慧的充分展现。恰当地运用俗语可以使语言鲜活生动、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艺术吸引力。(***,149)因此,成功的俗语翻译,可以使得译入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中包含的民族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语言特色。
《红楼梦》中,俗语的使用十分常见。而霍译本与杨译本中对这些俗语的翻译又各有特点。以下将选取两种译本中若干俗语的翻译,结合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对比分析两者各自的语言特点。
1.生米煮成熟饭
霍译:The rice is cooked and know that it can’t be uncooked.
杨译: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
汉语中,通常用“生米煮成熟饭”表达“为时已晚”的含义。译文中,杨宪益运用了语义翻译,原文的含义与句法结构都保留了下来;而霍克斯不但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还“再创造式的”增加了隐含意思。很显然,霍克斯这样做是为了帮助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交际翻译法在这里的运用,虽然起到了很好的交际效果,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使译文丧失了俗语应有的美感。
2.求人不如求己
霍译:Self-help is the best help.
杨译:It’s better to ask of one’s own folk than of outsiders.
两种译文都清晰地表达出了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区别在于,杨宪益的译文更趋向于语义翻译,其译文的语言特点显然也是遵循原文的语言表达的,而霍克斯的译文则简练许多,他运用了交际翻译,直接译成了原俗语的引申义,与此同时,self-help与the best help还产生了对应效果,增加了译文的美感,使得意义与效果兼顾。
3.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霍译:The toad on the ground wanting to eat the goose in the sky.
杨译:A toad hankering for the taste of swan.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喻一个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从两种译文可以看出,杨译本更趋向语义翻译,无论是含义还是语言句法特点都遵照了原文,而霍译版本中,译者则添加了“on the ground”和“in the sky”两个介词短语。霍译本中,不但表达出了原文的含义,一组介词短语更增强了“癞蛤蟆”与“天鹅”的对比度,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更体现出“不可能实现”,使得译文更加生动,也更便于理解。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杨宪益的翻译手法更趋向于语义翻译,更注重保留原文的语言内容及其形式,而对于原文中一些内容的引申义则有待于读者去体会;而霍克斯则更趋向于使用交际翻译,他在翻译使尽量使用了译入语来取代原语中的文化,通过“增词”甚至是“再创造”的形式,完全地表达出了原文中可能晦涩难懂的部分,使得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可以说,两种译文各有千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翻译风格。
结语
通过对霍克斯、杨宪益两种《红楼梦》译本中俗语翻译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霍克斯主要采用交际翻译,而杨宪益主要采用了语义翻译。其中,对于交际翻译而言,虽然它可以让目的语读者迅速明白原文的含义,却可能因为使用了译入语中的替代词而造成与原文存在细微差别甚至是欠译;同样地,语义翻译虽然再现了原文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却可能使译文缺乏美感,无法实现原文对源语言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因此,翻译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只要能使译文发挥其最好的效果,就是合理的翻译方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altion[M].London:Prentice,1986:38-62.
[2]***争胜,《英译艺术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149.
[3]冯庆华,《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306-307.
[4]王***,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关照下的译文评析――简评《红楼梦》中“元春省亲”两种译文[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1).
英语翻译篇2
【关键词】英语翻译 探析 英译汉 技巧
1. 前言
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同国外交往的增多,特别是WTO实质化阶段的到来以及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和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筹办,中国翻译产业正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近年来,翻译已经从原来的***府和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工作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翻译服务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产业,正成为文化经济中仅次于教育行业的又一新兴产业。我们以英译汉来进行探讨。
2. 英译汉技巧
(1)主语分句汉译技巧。
A man spending twelve days on the moon would find ,on returning to the earth ,that a year had passed by already.
一个人如果在月亮上度过了十二天,回到地球以后就会发现一年已经过去了。
(2)谓语分句汉译技巧。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oxygen is the most active element in the atmosphere.
不言而喻,氧气是大气中最活泼的元素。
(3)定语分句汉译技巧
He managed to raise a crop of 200 miracle tomatoes that wEighed up to two pounds each.
他居然种出了二百个奇迹般的西红柿,每个重达两磅。
(4)状语分句汉译技巧
Sunrays filtered in wherever they could ,driving out darkness and choking the shadows.
阳光射入了它所能透过的地方,赶走了黑暗,驱散了幽影。
(5)同位语分句汉译技巧。
Mary normally a timid girl ,argued heated with them about it.
玛丽平常是个腼腆的姑娘,现在也热烈地和他们辩论起来。
3. 英语翻译带来的思考
英语翻译可看作一门科学,它有着自己的内在科学规律;英语翻译也可视为一门艺术,因为英语翻译好比作画,先抓住客观人物的形态和神态,然后用画笔把它惟妙惟肖地表现在画面上;英语翻译还可认作一门技能,因为就其具体操作过程而言总是离不开方法和技巧的。但是总的看来,英语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为它集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信息理论等学科之特点于一身,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已经拥有了它自己的—套抽象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形成了它自己***的体系,而且在相当—部分的语言材料中这些方法正在逐渐模式化。可以肯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英语翻译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必将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变得更加完善。
英语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是各国进行***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内容交流的重要手段。外语教学少不了英语翻译,比较文学离不开英语翻译,比较语言学也需要英语翻译。英语翻译不应仅仅看作是一套规则和方法的集合体,而应看作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规律,它们是前人翻译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掌握它们有助于我们进行翻译实践时少走或不走弯路,而翻译实践反过来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翻译理论和客观规律的领会。因此任何轻视翻译理论学习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同样,任何空谈理论而忽略必要的翻译实践的做法也是应该予以反对的。理论和实践不可割裂开来,只有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是学好英语翻译的正确态度。
英语翻译是“把—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既要忠实又要通顺,决非易事。因为语言是最难掌握、最难精通的东西。一个作者只需熟悉一种语言,译者则受精通两种语言,并要善于克服两种语言巨大的差异所造成的困难。茅盾说道:“精通本国语文和被翻译的话文,这是从事英语翻译工作的起码条件……”。鲁迅曾经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客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得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模一个急于打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严又陵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是他的经验之谈,的的确确的。鲁迅和许多翻译大师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英语翻译工作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英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差异,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很不容易;而译作到了外国编辑那里,还有一个他们是否理解和认可的问题。因此,做好英语翻译工作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吴丽君.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J]. 辽宁教育行***学院学报 , 2006,(09) :115-117
尹祥凤, 罗凌云. 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的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 2009,(01) :45-48
秦君婵.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探讨[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4):123-125
英语翻译篇3
【关键词】英语翻译 探析 英译汉 技巧
1. 前言
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同国外交往的增多,特别是WTO实质化阶段的到来以及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和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筹办,中国翻译产业正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近年来,翻译已经从原来的***府和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工作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翻译服务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产业,正成为文化经济中仅次于教育行业的又一新兴产业。我们以英译汉来进行探讨。
2. 英译汉技巧
(1)主语分句汉译技巧。
A man spending twelve days on the moon would find ,on returning to the earth ,that a year had passed by already.
一个人如果在月亮上度过了十二天,回到地球以后就会发现一年已经过去了。
(2)谓语分句汉译技巧。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oxygen is the most active element in the atmosphere.
不言而喻,氧气是大气中最活泼的元素。
(3)定语分句汉译技巧
He managed to raise a crop of 200 miracle tomatoes that wEighed up to two pounds each.
他居然种出了二百个奇迹般的西红柿,每个重达两磅。
(4)状语分句汉译技巧
Sunrays filtered in wherever they could ,driving out darkness and choking the shadows.
阳光射入了它所能透过的地方,赶走了黑暗,驱散了幽影。
(5)同位语分句汉译技巧。
Mary normally a timid girl ,argued heated with them about it.
玛丽平常是个腼腆的姑娘,现在也热烈地和他们辩论起来。
3. 英语翻译带来的思考
英语翻译可看作一门科学,它有着自己的内在科学规律;英语翻译也可视为一门艺术,因为英语翻译好比作画,先抓住客观人物的形态和神态,然后用画笔把它惟妙惟肖地表现在画面上;英语翻译还可认作一门技能,因为就其具体操作过程而言总是离不开方法和技巧的。但是总的看来,英语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为它集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信息理论等学科之特点于一身,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已经拥有了它自己的—套抽象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形成了它自己***的体系,而且在相当—部分的语言材料中这些方法正在逐渐模式化。可以肯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英语翻译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必将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变得更加完善。
英语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是各国进行***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内容交流的重要手段。外语教学少不了英语翻译,比较文学离不开英语翻译,比较语言学也需要英语翻译。英语翻译不应仅仅看作是一套规则和方法的集合体,而应看作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规律,它们是前人翻译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掌握它们有助于我们进行翻译实践时少走或不走弯路,而翻译实践反过来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翻译理论和客观规律的领会。因此任何轻视翻译理论学习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同样,任何空谈理论而忽略必要的翻译实践的做法也是应该予以反对的。理论和实践不可割裂开来,只有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是学好英语翻译的正确态度。
英语翻译是“把—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既要忠实又要通顺,决非易事。因为语言是最难掌握、最难精通的东西。一个作者只需熟悉一种语言,译者则受精通两种语言,并要善于克服两种语言巨大的差异所造成的困难。茅盾说道:“精通本国语文和被翻译的话文,这是从事英语翻译工作的起码条件……”。鲁迅曾经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客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得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模一个急于打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严又陵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是他的经验之谈,的的确确的。鲁迅和许多翻译大师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英语翻译工作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英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差异,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很不容易;而译作到了外国编辑那里,还有一个他们是否理解和认可的问题。因此,做好英语翻译工作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吴丽君.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J]. 辽宁教育行***学院学报 , 2006,(09) :115-117
[2]尹祥凤, 罗凌云. 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的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 2009,(01) :45-48
[3]秦君婵.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探讨[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4):123-125
英语翻译篇4
【关键词】英语翻译 定语从句 翻译方法
就定语来说,虽然我们在汉语表达中也常会用它,但是它的存放位置却与英语不同。英语中,通常将定语放在所修饰词的后面,而在汉语中多见于修饰词语前面。所以英语和汉语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很多学生在接触定语从句时,常用汉语的表达方式来思考问题,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定语从句的翻译掌握一定的技巧,不仅可以使翻译工作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取得良好效果。反之,则会使得译文思路臃肿混乱。
一、定语从句的定义
在英语表达中,通常将定语从句置于先行词之后,用来限制描述先行词。先行词有三种:单词、短语或句子。其中单词包括代词、名词、形容词等。定语从句和主句的连接需要借助关系词,它包括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关系代词有that, which, who, whom, whose,as或but。关系副词有when, why,where。
名词性从句或者副词性从句在进行翻译时只需要依据固定的模式即可,但是对定语从句来说,它包括限定性定语从句、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以及兼有状语功能的定语从句等,下面我们进行具体的说明:
二、定语从句的翻译技巧
1.限定性定语从句的译法:
(1)前置式。该方法适用于句子成分较短的限制性定语从句。此时需要翻译为“……的”的形式,既没有破坏句子的完整性,而且也使得行文清晰明了。例如:Some years ago I was offered a writing assignment that would require four months of travel through Europe.可翻译为:几年前,我接了一个需要到欧洲出差四个月的写作课题。
(2)分译法。该方法也能用于限制性定语从句,但是不如用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取得的效果好,它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比如句子结构长而且比较复杂,又比如一个句子包含着许多***的结构或者代表着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此时为了译文满足汉语表达上的习惯,可以先理清句子主干,然后将定语从句和先行词分开,将句子分成若干***的结构,然后各个击破,最终在将其整理通顺。
(3)融合法。在进行限制性定语从句的翻译时,如果句子结构需要,用这种方法再适合不过。比如说,The water that are heaver than some metals.翻译为:水比一些金属的分量重,突出强调的是水的性质,并非水本身或者金属。
2.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译法。与限制性定语从句所不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是对主句的补充说明,不仅主句和从句之间需要用逗号隔开,而且先行词的囊括范围也不一样,主要用于对主句中的特定名词或者整个主句的修饰。在进行翻译时,所用到的方法与限制性定语从句没有太大差别,唯一存在差别的就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在使用分译法时,需要将句子划分成若干***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1)分译法。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主要用于对先行词等进行具体的描述,一般不进行限制,它和被修饰词之间的关系不如限制性定语从句与修饰词之间的紧密。所以,基于此我们多用分译法来翻译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在进行具体的翻译时,主要用到三种方法。第一,翻译时去掉先行词,直接将从句翻译成并列的分句。比如,Days and nights are very long on the moon, where one day is as long as two weeks on the earth. 翻译为:在月球上,白天和黑夜都相当长,一天等于地球的两周;第二种,就是翻译时重复先行词所要表达的含义,比如,We will put off the traveling until next week, when the weather may be better. 翻译为:我们要将旅游会延到下周,那时天气也许会好。;第三种就是翻译成***的句子,比如,Nevertheless the problem was solved successfully, which showed that the computations were accurate. 翻译为:不过,问题还是圆满地解决了。这说明计算很准确。
(2)后置式译法。后置式译法多用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中。在进行翻译时,可以先找到先行词,然后在其之后进行翻译。在长难句中,使用该方法相对符合汉语中的表达习惯。
(3)状语转换法。简单点来说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定语从句都起到定语的作用,也存在一些成分起到了状语的作用。翻译时,先搞清楚定语从句和主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后,根据具体的语境需要转换成状语从句。
(4)译成***句。此时我们可以将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主句分开,将其作为一个***的句子进行翻译。
三、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英汉之间思维习惯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所以导致英语中对定语从句的翻译是一个难点、重点,但是它并不是没有任何根据可寻的,需要在考虑汉语表达习惯的基础上,灵活翻译。英语和汉语中定语放置的位置不同,所以翻译时我们首先应该理解主句和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对定语从句进行各种形式的变化,使其形成具有因果或者让步、假设等关系的状语成分,或者是***的句子类型,判断使用哪种翻译技巧后进行翻译,最后根据流畅性和层次性原则,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
英语翻译篇5
姓名是用来指代社会成员的符号,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不管这种符号形式如何变化,其基本功能是相同的。交际过程一开始,交际者遇到的问题往往是需要了解对方的姓名,以便交际正常进行。比如,在称呼,介绍,问候语中,姓名是比不可少的,离开姓名,人际交往几乎无法实现。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国际不同文化间的交往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经常与异文化的人们进行面对面的交际或需要到异文化环境中去生活或工作,姓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使交际畅通,在特定的环境中使用某种文字的姓名是一个交际策略问题。运用这个策略可能有助于交际的正常进行。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姓名的态度以及重视程度会有所不同,而同一文化的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外文姓名问题也会持有不同的看法。如何翻译英语国家的人名,值得探讨,本文主要以英汉语言为例, 从跨文化交际以及文化交流的角度讨论英文姓名问题。
关键词:英语姓名翻译;跨文化交际 ; 文化交流
Abstract
Name, which is used for representing social member, is a sig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No matter how this kind of sign change, the basic function is the same. When the intercourse is starting, the successful communicators should know the counterpart’s name first, so as to achieve th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When we refer to addressing, introducing and greeting, name is necessary. Communication nearly cannot be conducted if we have no names.
Nowadays, the world has become smaller and smaller ,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More and more people need to frequently communicate face to face with people of another culture or need to live or work in another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significance of name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lso becomes more obvious and attracts more people’s attention. In order to make communication convenient for people, it is a communication tactics to use the name of one sort of character. To make use of the tactics may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ful progress of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 the name. And the people in the same culture also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 the issue of foreign names in th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is worthwhile to discuss how to translate the name of English countries. This thesis refers to the issue of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ames.
Key words: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am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exchange
一、 正确翻译英语姓名的意义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中国人接触到的外国人也日益增多起来。虽然在某些场合我们可以把他们统称为“老外”,但在更多情况下便不得不称名道姓。这样姓名翻译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面孔与我们相似的日本人,朝鲜人,越南人好办,他们历史上用过汉字,现在也还经常用汉字写自己的名字。尽管许多字他们读不同的音,我们听起来陌生,写起来却基本上是一样的,翻译是求其同(字)而存异(音),照写就是了,他们之外的其他“老外”就不那么好办了,不但长相与我们相去甚远,姓名也跟我们不大一样。从古到今,欧洲人对国王或者皇帝一般是称名而不道姓,理由很简单,同一个王朝的国王都姓“Stuart”只有称名才能相互区别。对于普通人情况就不同。除在家人及亲密朋友之间直呼其名以外,在其他场合通常都是称姓而不道名的,只有在要区别“姓”相同的人的时候,才用其名。例如英国历史上有过两个着名的克伦威尔,一个是亨利八世的宠臣,对于英国皇室与罗马教皇决裂起了重要作用的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约1485-1540),另一个是 比他晚一百多年的***事独裁者奥利弗 ·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如果不指明是“Thomas”还是“Oliver”, 就不好区别他们,人们熟悉的拿破仑,全名拿破仑﹒ 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一生就经历了一个“由道姓到称名”的过程,他原来是叫波拿巴先生的,即使当上将***以后,人们也只叫他波拿巴将***,只有当他当上皇帝以后,才称他拿破仑皇帝,在这个问题上破了例的只有意大利人,他们对自己四位杰出的文化名人是称名不道姓的。这四个人是诗人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和文艺复兴时的三位伟大画家,列奥纳多(Leonardo da Vince.1452-1519),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otti,1475-1563)和拉斐尔(Raffaello Sazio或Santi,1483-1530英语通常称为Raphael).而美国英语中的称谓方式与欧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主要有三种方式(1)彼此直呼其名(the mutual exchange of first name)(2)彼此选用头衔加姓氏的方式(the mutual title +last name).(3)交际双方的一方直呼对方的姓名,而另一方则用头衔加姓氏的呼语。对方用相互直呼其名的方法称呼对方,目的是要建立“同等性”关系。[1](P197) 有些美国的英语姓并非英语原来就有,而是随着德国移民的到来才带到的美国的德语姓。如194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美国人穆勒(Hermann Joseph Muller 1890-1967)出生在纽约市。他的名字“Hermann”还保留了德语字母辅音字母双写(表明前面的元音短度)的做法,但姓(Muller )已经英语化了,以“U”代替了德语变元音“ü”。还有美国着名地球
化学家罗德(Ewdin Roedder)的姓名告诉我们,他是德国移民的后代,但已经一句德语也不会说,自认为是纯粹的美国人。类似的问题在法国,意大利等其他欧洲国家移民的后代,以及数量很大的西班牙语移民后代身上也同样存在。美国是一个至今没有规定***语言(official language),但是通用英语的国家;虽然通用英语却又从过去到现在都有大量非英语移民进入。这些移民中的许多人,到美国后会取一个英语名字,但是保留原来非英语的姓(例如,原来的中国影星陈冲,现在便是“Joan Chen”)。这些姓也通常用英文字母来拼写,原来文字中英文没有的符号,例如德语的变元音,法语、西班牙语的开音符,闭音符,起初也许会保留,但时间长了往往就会失去。它们的发音有的基本保持原“英语化”的。汉语音译为“温伯格”的“Weinberg”就是一个例子,它里面“ei”已经不按德语读作[ei]。所有这些都使美国人的姓十分多样,十分复杂,但人们又不得不承认他们都是英语姓—尤其是那些拼写,读音已经“英语化”了的。
现在国际上用得最普遍的是英语,所以不管那“老外原是什么国籍,姓名是什么语言取的,我们接触他们的姓名,常常是通过英语书籍,报刊广播和电视。因此,在英语姓名的汉译上,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使用频繁的”Charles”这个名字汉语现译为“查尔斯”一种汉译。其实,这个名字汉语最初多半是读作“查理”的早期取了洋名字的买办,便有不少张查理,陈查理,宋查理。时至今日,可以说“查理”与“查尔斯”都是“约定俗成”的译名,作为国王的名字一般译作“查理”。时至今日,用作其他人的名字则多为“查尔斯”。成问题的是,目前英国王储也叫“CharlesⅡ”,其他之后,应该是CharlesⅢ”。届时我们是翻译成“查理三世”呢?还是翻译成“查尔斯三世”?有趣的是戴高乐的名字也是“Charles”,所以他的全名是“Charles de Gaulle”,虽然一般情况下我们只称他“戴高乐”;但少数情况需要说完全就得说“夏尔·戴高乐”。原来欧洲语言里还有一些人名有着共同的来源,“Charles”便来自顿语(Feutonic,即日耳曼语),意思是“大丈夫”,西班牙语作“Carlos”(卡洛斯),德语读作“Karl(卡尔),法语虽然拼写与英语一样也作“Charles”,读音却不同。法语字母组合”ch”的读音类似英语“sh”,词尾的“s”则不发音,这样法语,“Charles”既不能翻译为“查理”也不能翻译为“查尔斯”,应该翻译为夏尔。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我们按德语翻译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同理,许多人按英语翻译的西班牙“查理五世”,就应为卡洛斯五世”—他也可以叫做“KarlⅤ”(卡尔五世),因为他除了西班牙国王以外,还被德意志第一帝国的“选帝侯”们选为皇帝,因而以德语名字相称也是合理的。[2](P45)
二、英语姓名的命名方法及其历史渊源
外国人姓名的翻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中的姓名各有特点,比如各民族的命名方法及其历史渊源都有很大的不同。英美姓氏起源主要分下列六大类:
⑴取自祖先所从事的行业名称而形成的姓氏。例如
Miller(磨坊主)米勒,Smith(铁匠)史密斯,Baker(面包师)贝克, Fisher(渔夫)费舍尔,Taylor (Tailor的变体,裁缝)泰勒,Barber(理发师)巴伯,Carpenter (木匠)卡彭特,Cook(厨师)库克,Singer(歌手)辛格。
⑵取自自然界的山,水和动,植物名称而形成的姓氏。例如:
Book(小河)布鲁克,Bush(树丛)布什,Wood(森林)伍德,Stone(石头)斯通,Lake (湖泊)莱克,Hill(小山)希尔,Rice(稻谷)赖斯,Fox(狐狸)福克斯,Wolf(狼)沃尔福,Bird(鸟)伯德。
⑶由于祖上有人在生理有某些特征,而起的诨名所形成的姓氏。例如:
Red (红色)瑞德,Brown(棕色)布朗,Black(黑色)布莱克,White(白色)怀特,Long(身长)朗,Short(身短)肖特,Strong(强壮)斯特朗,Yong(年轻)扬,Russell(=redhaired,红发)拉瑟尔。[3](P82,P83)
⑷按家庭/族中的长幼关系来命名。例如:
Johnson(John+son,约翰的儿子)约翰逊,Richardson(理查德的儿子)理查森Judson(贾德的儿子)贾德森,Edson(edgar+son,埃得森的儿子,Wilson(William+son,威廉的儿子)威尔逊,MacDonald,还有MacArthur.但苏格兰的习惯是在名字的前面加上Mac-’或Mac- ’。这样,在英格兰叫Donaldson的人在苏格兰应叫做MacDonald,还有MacArthur 。爱尔兰的习惯是在名字的前边加上O-’,所以the son of Patrick 叫O’ Patrick; Watkins the kin of Watte 和Thomas Tom ’ s这两个姓氏也是根据家庭或家族关系而起。
⑸根据同名人居住区域的特点来命名。
如两个住在同一个村而不住在同一个地点的同名人可以被叫做Tom by the wood 和 Tom in the Field, 渐渐地人们把中间两个小品词去掉,就出现了Noman,Moor, Hall,Chesterfield, Street, Lake, Forest, Free, Wood Field 等姓氏。
⑹有个别姓氏来源于种族或法律地位。
如Cohen 是个犹太人的姓氏,起初限用于犹太世袭教士。还有Freeman,过去如果奴隶从主人那里逃走后在城市里呆上一年零一天而还没被抓获,那他就获得自由,成为Freeman。[4](P45)有一些英语姓名中还有中间名(middle name).常有人将母亲的娘家姓(maidden name)或至爱亲朋的姓作中间名,又称second name ,如第40任美国总统里根的全名是Ronald Wilson Reagan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其中Wilson他母亲的娘家姓,可以说是借姓为名的主要渠道,位于全名之首的为赋名也叫道名(Forename/first name),英语名族一般信教,按宗教习惯,婴儿出生后约一个星期就抱到教堂行洗礼仪式,并起个名,所以赋名又称教名(Christian name)或洗礼名(baptismal name)中名通常是一个,有时二,三个,而皇室贵族有多达四、五个乃至十几个的,写起来可只用几个。如美国作家Robert Peter Tristram Coffin ,但叫起来一般只用赋名和姓,即Robert Coffin 。[5](P123)
三、英语姓名蕴涵的文化内涵
姓名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可以折射文化,折射人们的价值观念;透过姓名这一窗口,我们可以对社会与文化有所了解。姓名需借助语言来标记,而语言有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姓名各要素的不同也反映了文化上的差异,其次,姓名中音节数目也各不相同,至于英,汉两种语言里姓和名的数量,虽然人们统计的数字相去甚远,但可以肯定地说,英语里的姓大大多于汉语,而名却大大少于后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再如,传统文化里成员不但有姓、名,而且还有字号;英语里通常则有Given name (教名),middle name(中间名),family name (姓)。汉族人的姓、名排列 方式与欧美民族就有很大不同;姓名的表现形式可以归结为三个模式,而汉族中与欧美各民族则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模式。英,汉两种文化在这些方面均形成对照。[6]( P68 )尽管姓名是符号,但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英汉姓名均蕴涵着深远的文化底蕴。
1、英、汉语名字都与人们的社会观念及社会地位的差别有关。如:
英、汉名字中性别特征所体现出的男女有别,分别反映了两种社会中不平等的社会观念。英语名字中女作家以男性名字为笔名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社会地位底下。汉语名字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封建社会妇女中的名字,妇女在结婚前根本没有名字,只有在结婚后才有名字,而且要一律随着丈夫的姓,名以“氏”字结尾,如丈夫姓“赵”,妻子的娘家姓“李”,则被称为“赵李氏”,这体现了落后,闭塞的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
2、英、汉名字都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有关。
如在两种语言的名字中,人们用勇敢、力量、智慧等同为男性取名字,是人们对勇气、信心的寄托与追求。用兰,花,珠,玉为女性取名。则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7](P75)名字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代号,它表示一定家族,民族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通过取名用字了解民族,世界文化传统。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透视古迹今中外深远的文化底蕴,一睹世界文明的风采。因此,姓名翻译得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信息的传递。
四、 英语姓名的翻译要求
(一)将尽可能多的文化信息译到译文中。
1、尽管在对名字进行音译的时候会做些调整。但应该谨记保留专有名词的民族性。但是如何保留专有名词的民族性呢?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解决:
(1)避免音译中看起来是译文的姓名。
在音译专有名词的时候,一些译者为了姓名更有可读性,喜欢使用看起来是译名的专有名词。但是这样会阻碍文化交流,给读者一个错误的印象原文与译名在取名的方式上是相同的。例如“Franklin”应该音译为弗兰克林而不范克廉,而“Stubbs”应该译为斯塔布斯,而不是司徒拔。
(2)音译中保持姓名的在原文中的排列顺序。
中国人的名是在姓之后的,然而西方人会恰好相反。因此,在音译中要按西方人的习惯,保留外国人名的味道。例如,巴尔扎克的着名小说Eugenie Grander 译成《欧也妮·葛朗台》,而不是翻成《葛朗台·欧也妮》。如果原文中有中间名,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例如一位叫“Marx Ernest Luduig Planck”应该译为马克思·卡尔·埃纳斯特·路德格·普郎克。
(3)译名应尽可能从姓名使用者的母语译出,遵从“名从主籍”的原则。
如本文上面举例“Charles”,“Heinrish, John”等例子。对于已经英语化了的姓名,如果英语读音与原来语言的读音有较大差别。应该分别列出两种语言的译名来。例如一个姓“Weiss”的人,如果是德国人应该译作“怀斯”,如果是美国人则应该为“韦斯”。西班牙人是把现在的英国王储称为“Carlo”(卡洛斯)的,但我们显然应该按英语译为“查尔斯王子”:反过来,英国人把现在的西班牙国王叫做“John Charles”,我们则应按西班牙语(Juan Carlos)译成“胡安·卡洛斯”。[8](P45)
(4)未做任何改动的直接借用一些原着语的人名。
此种做法,是保留姓名民族性的最佳办法,可以运用到翻译一些欧洲语言中。由于会削弱译文的纯正以及困扰那些对原着语一无所知的读者。因此,这种做法经常遭到批评。这种借用原着语的姓名的方法,现在只运用于科学上的翻译以及人名中含有缩写当中。例如“George D Kerr”译成乔治·D·克尔
2、避免交流错误的文化信息。
在翻译姓名时经常也会发现误译,此种做法将导致交流错误的文化信息。因此译者须避免交流错误的文化信息。以下几种情况将会导致错误文化信息的交流。
(1) 原着语不正确的发音。
在音译人名只有外延义时,主要传递的文化信息是原着语的音位。音位越近越多的文化信息传递到译文中。不过许多音译的人名都是根据不正确的原着语的发音。因此,减少了传递到译名中的文化信息。例如,一位着名的英国女作家“Charlotte Bronte”,音译为“夏绿蒂·勃朗特”。根据正确发音,须音译为“夏绿特·勃朗蒂”。另一个很好的误译例子是美国前任总统“Reagan”,在汉语中译为“里根”,根据正确的发音,须音译为“雷根”。因为这个错误,里根总统的***长的名字本应该音译为里根。为了区别这两个***治家,只得译为里甘。
(2) 音译在英语环境中的日本语人名,韩语人名,越南人名为中文。
如果在英语中第三种语言是日语,朝语,越语或东南亚国家的一些语言。因为这些语言原先可能有中文特征,因此要特别注意。总之,要做到避免传递错误的文化信息,译者对原语人名的发音要准确,而且在汉译专名时,不应对源自地名的民族名称进行音译,也不应对英语文章中出现的日语,朝语,和越语的专名进行音译。
3、传递仅有外延义的原着语人名的文化背景,传递的文化背景主要包括:
⑴ 人名的性别之分。
英语人名跟我们的名字一样在用字上都表示出性别,我们在音译英语人名时,要注意用相应的汉字进行性别显现。[9](P86, P87, P88, P91 )
男性名称 女性名称
Andrew—安德鲁 Katharine— 凯瑟林
Jackson—杰克逊 Helen— 海伦
Mark—马克 Susan—苏姗
Paul—保罗 Marie—马丽
⑵ 父子同名现象。
英语民族儿子与父亲或祖父同赋名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区别,英国人在父亲的姓名后加the Elder(年长的),在儿子姓名后加 the Younger(年轻的),如George Colman,the Elder(父),George Colman ,the Younger(子),美国人则是在姓名之后加Senior(常略作Sr.)在儿子的姓名后加Junior(常略作Jr.),如Martin Luther King ,Sr.(父);Martin Luther King, Jr.(子),如果子孙三代同名,就在姓名后分别加上Ⅰ,Ⅱ,Ⅲ。如Henry FordⅠ(祖),Henry FordⅡ(父),Henry FordⅢ(孙)。[10](P91)
⑶ 西方人使用的汉名。
一些西方人为自己取中文名字。他们的中文名必须翻译成汉语,但是他们的母语名也必须翻译成汉语。用中括号标住。这样读者才能了解其文化背景。直接音译他们母语姓名将导致误解。例如,Joseph Needham 一位着名的英国学者在学习中国科学技术历史时,为自己取中文名。翻译成中文他的名字译为李约瑟。(Joseph Needham)或李约瑟(约瑟夫·尼达姆),而非约瑟夫·尼达姆或约瑟夫·李约瑟。
⑷ 含有地名的人名。
人名中含有地名的命名方式一般是:姓名+介词+地点;这些命名方式在英语中区别经常可以看见。例如,
原着语 恰当的译名 不恰当的译名
Paul of Venice 威尼斯的保罗 保罗·威尼斯
William of Occam 奥康的威廉 威廉·奥康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 人名必须译成“某地的某某”。才能传达文化背景。[11](P95)
⑸ 由名和贵族构成的人名。
有时候“名+介词+另一个专有名词”的形式不属于包含地名的人名。第二部分可能是贵族家姓。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词也必须音译成中文。例如一位叫“Jacob van Maerlant,”的荷兰诗人应音译成雅各布·范·马尔兰特。
⑹ 昵称
亲朋好友间常用昵称(爱称,小名)互称;以示亲切,如Cathy, Cathie, Kate, Kathy, Katy, Kit, Kitty都是Catherine的异体。
4、传递内涵义和外延义的姓名的文化信息。
人名常有字面上的意思,明确的或含蓄的,一些姓氏与名字,例如“Cook”,“Smith”,“Green” , “Smith” , “Mill”, “Long”,“fellow”, “ Faith, “ Constance”, “Pearl”, “ Ruby”, “ Ivy”, “Christian”, “ Victor”等都是有明显的字面意思。其他姓名的字面意思也许不会这么明显,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Charles”意思是士兵或英勇。“Henry”意思是“家规”等等。[11](P95)当绝大多数的人名只有外延义。所含的字面意思或文化信息并不起到相关作用。例如,一个叫“Victor”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胜利者,当然他也不是一个失败者,用这个名字不是蓄意挖苦。在这种情况下,字面及语义上的翻译,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一种任意更改他们民族习惯的行为尽管如此,人名有时兼有内涵义与外延义。我们一般有以下几种译法:⑴音译加注 ⑵直译或语义翻译加注 ⑶音译与直译或语义翻译结合。
5、保留仅用内涵义的人名的意义和形象。
有些人名用于只有纯粹的内涵义而未涉及实际的人或地点。例如,在《新英语教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五课“It’s all Rubbish Really”中有一句短语“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a person who is able to do different kinds of work, but not good at any of them)此处的Jack并非指“Jack”(杰克)其人,而是泛指“杂而不精的人”。类似的还有:Every Jack has his Jill. (人皆有其偶)Jack泛指男人,Jill泛指女人。
在英语称谓中,有一些传统的姓名被引申出其他意义,这些绰号和引申义或出现自俚语,或出现自小说或戏剧等,运用非常广泛。例如,Tom, Dick and Harry (people at random)相当于汉语的“张三,李四,王五”之说,泛指普通人。如,We donot want any Tom, Dick and Harry using the club bar.( 我们不能让随便什么人都用俱乐部的酒吧。)[12](P44)
(二)有效地传递人名的文化信息。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尽可能传递多的文化信息,同时也要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为了能做到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名翻译的不一致。
我们在翻译时尤其要注意,要准音,防方音。要准音就是要用准确的音,既所译的音既符合人名所在国的发音标准,又要符合我国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这样才能准确,确保不同的翻译工作者翻译同一人名时做到“殊途同归”,而不至于同一人名出现五花八门的译名。[13](P82)人名翻译的不一致会阻碍文化交流的有效性。保留约定俗成的音译名,以免造成混乱。
2、约定俗成译法的,就不应另译新名。
例如把英国着名诗人蒲伯(Alexandex pope .1688—1744)译为“坡”,这就与通常译为“坡”的“poe”,例如美国着名诗人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18—1849)相混。把纳粹德国着名人物戈林(Hermann Goring )译为“格宾”,戈培尔(Joseph Goebbels)译为“格贝尔斯”,里宾特洛甫(Gertrud von Ribbentrop)译为“里本特罗普”我认为,凡有约定俗成译法的,应该一律从“俗”,即令原来的译法不大合适,也不必更改,例如“John”译为“约翰”,“Johnson”译为“约翰逊”。
3、注意选用通用汉字,避生僻字,忌联想字。
音译要采用译音所规定的汉字不要用那些生僻字和容易引起联想的字,Rudolph鲁道夫不译为蓼帱稃,联合国前驻华代表Kulessa可译为“孔雷飒”,不能译成“裤里塞”,忌联想词,也包括不同贬义词。如Kenndy肯尼迪,不译啃泥地。[14](P82)姓名并不是简单的符号,人们在对待自己姓名的问题上会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采取不同的做法,它反映了人们意识形态深层的价值观念的文化心理,可看到人们思想观念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同文化中所载信息不同,如何处理跨文化交流中的姓名问题上,对姓名有个统一的理解和一致的选择标准,将十分有利于跨文化交流。对待别人应该强调名从主人,对待自己应以入乡随俗为首要的原则。
参考文献
⑴ 任海棠.冯宁霞.王荣花. 汉英社交称谓对比分析. 西北大学学报, 2004年 1月,第34卷第1期。
⑵ 戴问天.人名如何翻译 百科知识 ,2003年8月。
⑶ 牛道生. 英语国家姓名内涵和历史渊源初探 . 山西师大学报 ,第23卷第1期, 1996年1月 P82 P83。
⑷ 穆怀旗. 英美姓名趣谈. 大学英语, 2002年10月。
⑸ 洪文翰.关于英美姓名实际应用的若干问题. 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7年, 第1期。
⑹ 潘炳信.姓名的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第19卷, 1998年。
⑺ 杨金豹.英汉姓名的异同及其所与蕴涵的文化底蕴.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6月。
⑻ 同上⑵
⑼ 郑声滔.翻译与文化交流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年10月。
⑽ 许红花. 英汉姓名的社会心理差异 .延边大学学报 ,2002年12月 ,第35卷, 第4期。
⑾ 同上⑼
⑿ 韩青.姓名的指代含义 .大学英语 ,2001年9月
英语翻译篇6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因此,将其译成英文一直是东西方译者的乐趣所在。实际上,自十八世纪起,已有部分中国古诗词被不同的译者以不同的方法译成了英文。文章试***从“期待视野”的角度来论证直译法在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的优势和可取性。
一、引言
中国是诗的王国。那些传诵至今的古典诗词,短小凝练、含蓄隽用,可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因此,东西方译者都很醉心于将其进行译介。早在18世纪,WilliamJones翻译了《诗经》中部分诗歌。19世纪后,JamesLegge、H.A.Giles、ArthurWaley、EzraPound、WitterBynner和KennethRexroth等都进行了中国古诗英译实践,而华人世界中也涌现了如杨宪益、许渊冲、叶维廉、余宝琳等译者。他们笔耕不辍,在各自的翻译观指导下译出了不少作品。同时,他们也形成了诸多流派,带来了多样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许渊冲将译诗派分为三派:以ArthurWaley为代表的直译派、H.A.Giles为代表的意译派和以EzraPound为代表的仿译派。而知名翻译理论家AndréLefevere则列举了主导翻译过程的七种译诗模式:音位翻译、直译、韵律翻译、散文体翻译、韵体翻译、无韵诗体翻译和解释性翻译。这些流派和翻译方法各有支持者。在本文中,笔者将从Jauss的“期待视野”角度来论证,直译法,即尽可能追随原文语境意义,寻求对等词语,忠实传递语意方法在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的优势和可取性。
二、Jauss的“期待视野”理论
Jauss的“期待视野”指的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们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包括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同时也包括他们的直觉能力和接受水平等。读者带着这种期待进入阅读过程,并在阅读中实现、修正或改变这些期待。在阅读中,若新作品和读者既定的期待视野一致,读者想要得到熟识美的愿望可以实现,但也会产生失望情绪,不能获得审美感受。而当这两者出现不一致,即读者的阅读感受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那么,新作品就可以丰富和拓展读者的文学视野:一方面,作品会唤醒原来的阅读记忆并利用原先的知识结构来帮助阅读活动的进行,同时激发读者开放某种特定的接受趋向,使读者对新的作品产生期待态度;另一方面,新的知识会进入读者的知识结构对原先的知识记忆进行修改、调整使阅读继续深入下去,同时使读者的期待视野在阅读过程中做出不断的变化和调整,并重建新的期待视野。姚斯认为每一次对创新作品的接受都会否定先前的接受经验,由新经验产生新的接受意识,这就造成了视野变化。所以,期待视野不但因人而异,而且还因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接受美学的诞生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不仅在文学研究领域掀起巨***澜,在翻译界也引起了极大反响,还为翻译研究开辟新天地提供了卓越指南。所以,子理论之一“期待视野”理论也可指导各种翻译实践,包括中国古诗歌词曲的英译。
三、“期待视野”角度的古诗词直译法之优势和可取性
根据“期待视野”理论,当一部作品的欣赏和读者的期待视野一致时,读者能够得到熟识的美,但也会产生失望情绪。这样看来,若一首古诗英译版本的阅读不要求读者转向新的视野,那么它固然能得到理解甚至满足读者想看到熟悉句法、措辞或意象的愿望,却也只止于此,而且还会让他们感到失望,兴趣尽失。所以,当许渊冲将译诗纳入传统英诗规范,并选取英语民族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将《竹枝词》中“道是无情却有情”意译为“asdeepinloveasthedayisfine”这样地道的英文时,虽然也得到了部分读者的肯定,但近一半的读者仍给予负面评价,并批评这种表达方式为“陈词滥调”(cliché)及“庸俗的摇滚歌词”(badRockandRollballad),至于致使某些读者联想到“as…asthedayislong”,则属于标准的陈词滥调……与此相反,当翻译家Jac-quesDars直面差别,大胆采用直译法,将《水浒传》中的“张天师”和“天子”译为“天之师”和“天之子”,而非意译归化为“道教之师”和“皇帝”时,他的译作深受法国读者欢迎,也得到了译评家的肯定,其原因就在于译作反映了超出当地读者期待视野的中国历史和文明。以上两例一定程度上说明:“文学中如果只能见到我们‘已知熟悉’的东西,那文学就是‘空洞无物’的。另一点上,如果我们读到熟悉的领域也有兴趣,只是因为‘它导致一个不熟悉的新方向’”。因此,译者若想引起英语读者的兴趣,就必须拉开自己与读者审美期待间的距离,为读者呈现“未知陌生”的东西,或者“引导一个不熟悉的方向”。而众所周知,中英文属不同的语系,差异甚大。诗歌,作为两种语言中的精华形式,更存在着巨大差异。叶维廉就指出,和西方诗歌比起来,中国诗歌中的事物直接而具体地演出而超越了分析性和演绎性;物与物、人与物和人与人之间的介质没有限制,它们之间处于自由的关联之中。丛滋杭则发现,中国诗歌含蓄凝练,借物抒情却流情于“漫不经心的客观描写”中,还常使用“互文”(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或处于字数约束,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和“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声都可感的***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以上几点都是中国古诗词特有的,是英语国家读者“未知的陌生的”,超出其期待视野的地方,也是引起其兴趣引导阅读的关键。
所以,这些因素直接的原始的呈现应是译者在翻译中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笔者将通过分析《江雪》后两行的三个译本来显示直译即AndréLefevere文中提到的“尽可能追随原文语境意义,寻求对等词语,忠实传递语意”方法的优势所在。AlonelyfishermanafloatIsfishingsnowinlonelyboat[1]183.(许渊冲译)Aboat.AnoldmaninstrawraincoatAloneinthesnow,fishing
inthefreezingriver.(KennethRexroth译)Singleboat.Bamboo-leavedcape.Anoldman.Fishingalone.Ice-river.Snow.(叶维廉译)据马红***引述,许渊冲属意译派分支诗派,KennethRexroth属仿译派分支改译派,而叶维廉的译文无疑是直译法的产物。哪个版本更直接原始地呈现了原诗的内容风貌呢?众所周知,译文原文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寥寥十字便成一幅洁诗意的山水画,但画内物与物,人与物的位置关系却因人而异。“孤舟”、“蓑笠翁”与“江”的关系具有多种可能性:人可在船内或船外;人可在江上或江边;船可泊在江边或江心。这正是叶维廉所谓的“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处于自由的关联之中”,是超出英语国家读者期待视野之处。相比之下,许和Rexroth的译文因多少排除了其他空间关系的可能性而未能充分传达原文的多重性:前者通过“afloat”和“in”明确指出,人在船内,在江上;后者则通过“in”明确人在江上。惟独叶的直译译文保留了原诗的空间弹性。另外,虽然很多读者都认为,诗人描绘独钓的老翁意在表达自己的清高孤傲,可这终究只是读者的解读,即便他的确用意于此,他也是流情于“漫不经心的客观描写”中。这种未说已道的含蓄美,是中国历代诗人一直追求的。清代的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说:“凡诗恶浅陋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旨,令人再三咀而又余味。”相反,张法指出,西方诗歌向来就有“纵情任我以净化”的传统,即强调情感的宣泄和诗人自我情感的表达。因此,中文原诗的含蓄,超出了英语国家读者的期待视野,将会带给他们独特的阅读经验,非常有必要在译文中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说,许的两个“lonely”决非含情于物。再者,原文的句法关系也很有弹性。
读者可认为作者在后半句使用了列锦手法,即“独钓”是一景,“寒江雪”是一景,两者并置,也可视“钓”为动词,担任本句的谓语,那么“独钓寒江雪”就成了叙事了。既然诗人并未指明,何不采像叶一样用直译法使用原诗形式和最接近的对等词语,同时达到译出形式和保留意义多重性的双重效果呢?笔者这番分析无意进行价值判断,比较孰优孰劣,但无疑,由前可见,在直接地原始地呈现原诗的内容风貌从而使译作超出读者期待视野方面,直译法是有优势的是可取的。另外,直译法的可取性还体现在“期待视野”能够通过阅读进行变化,能够因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特性上。Jauss认为,每一次对创新作品的接受都会否定先前的接受经验,由新经验产生新的接受意识,这就造成了视野的变化。可见,每一部新诗歌译作进入读者的阅读后,都能给阅读者带来新的视野,为未来诗歌的阅读打下基础。这种视野的更新和阅读基础的加深与阅读同在,只要阅读在继续,更新就在继续。以EzraPound为例。1913年左右,Pound还在欣喜于自己的诗学主张和费氏手稿中有关中国象形文字的表述及中国诗注重意向的表现形式以及使用意向并置和叠加而造成的蒙太奇效果不谋而合,并开始使用批评家LawrenceW.Chisolm称为“脱体法”的诗歌手法来译介中国的古诗词,到了1915年,他就出版了《华夏集》,获得好评,并引发了新诗运动中的中国风,其风之盛直接导致1913到1923年十年间,“中国诗的翻译和创作占据第一位”。与此同时,意象主义大风也盛行于美国诗坛,间接促成诸如《红色小推车》等著名意象派诗歌的生成。
显而易见,这十年间,美国的诗歌读者、译者和诗人的期待视野已经发生了变法,否则,其他译者如何能欣赏并翻译其他的中国古诗歌,其他诗人如何能创作出类似于中国诗歌的鲜明意象并置的意象派新诗,而此类的诗歌又如何能够盛行?可见,Pound超出当时读者期待视野的翻译对象和翻译手法,不仅更新了当时当地读者的期待视野,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说,还“丰富了英语诗歌,就像EdwardFitzgerald的《鲁拜集》丰富发展了英语诗歌一样。”这种视野的变化和诗歌的丰富不仅体现在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的更新和接受上,还体现在英语国家读者对中国古诗歌的了解深化上。1984年4月26日,美国总统里根访问中国并参加***在北京举行欢迎宴会时说:Manycenturiesago,WangPo,afamousChinesepoet-philosopher,wrote,“Althoughweresideinfarcornersoftheworld,havingagoodfriendisakintohavingagoodneighbor.”如果说王勃之名在18世纪时还未进入英语国家读者的视野,那么,经过长期的交流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这一名句的英语译文、文化内涵和使用场合在美国读者中,或至少在总统身边的顾问中,一定是有了群众基础。不然,他何以能在祝酒这一场合使用如此贴切的诗文来表达友谊的习惯并拉近双方距离?虽然笔者所趣,深疑笑病症”(《忆江东旧游四十韵寄宣武李尚书》);“高踪非隐遁,下界即狂颠”(《戊午年感事书怀一百韵寄献太原裴令公淮南李相公汉南李仆射宣武李尚书》);“喜是狂奴态,羞为老婢声”(《酬郑司直见寄》;“新知多俊彦,旧态祗狂奴”[((《投宛陵裴尚书二十韵》)。在“狂”这一点上,张祜特推崇李白,“古来名下岂虚为,李白癫狂自称时”(《偶题》),“问余曰张祜,尔则狂者乎”(《梦李白》)?狂与傲又往往是难以分开的,所以我们又能看到其傲世***的一面。他喜欢常用阮籍“青白眼事”,或表示喜逢知己“相逢青眼日,相叹白头时”,(《喜王子载活旧》);或自喻杰才“白衣逢圣主,青眼赖时英”(《戊午年寓兴二十韵》);或盼望遇知己获识用“诸侯青眼用,御史紫衣荣”(《赠王昌涉俟御》),“礼宾青眼色,忧国白髭须”(《献太原裴相公二十韵》)。张祜爱用这个典故,可见他骨子里还是欣赏阮籍“傲”骨的。张祜的狂常常是与酒相伴的,如“十年狂是酒,一世癖缘诗”(《闲居作五首》其一),“寂寞春风意未降,酒狂诗癖旧无双”(《所居即事六首》其四),“大笑俯尘甑,高歌笑酒盆”(《江南杂题三十首》其二十五),对于张祜来说,喝酒须醉,方能尽兴。如“余生唯爱酒,师长是山翁。定葬糟丘下,须沉酿瓮中”(《江南杂题三十首》其二十),“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题润州金山寺》),“日暮空斋对小溪,远村归岸醉如泥”(《所居即事六首》其二)。他的这种“醉”已不具有魏晋人的逸兴,盛唐人的豪迈,更多是中晚唐人的痛苦和无奈。
。
如果说张祜的狂和傲是由内而外张扬自我的话,那么他的醉又是由外而内自我麻醉的结果,二者在情绪方向是相反的。实际上张祜在赞扬李白的同时,在***治遇挫后又存在否定自己观点的一面,“笑命诗思苦,莫信狂李白。於狂是空竦,於仙是遐谪”(《旅次岳州呈徐员外》)。可见张祜狂也罢,醉也罢,更多的是悲愤,而不是潇洒。在这个意义上,二者又是统一的。综上可知,张祜赋予自我形象是多重角色。而作品的艺术形象和作家的个性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张祜性格应该是感性的,情绪落差会非常大。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得到佐证,如他喜欢用差异非常大的数字作对比来塑造鲜明意象,“下来千里峡,入云一条天”(《送曾黯游夔州》),“江连万里海,峡入一条天”(《送杨秀才往夔州》)表现夔州的宏阔与险峻;“行却江南路几千,归来不把一文钱”(《感归》)来描写出自己的悲辛与寒酸;“晴空一鸟渡,万里秋江碧”(《西江行》)来描写出西江的净阔与雅静;最为人熟知的《宫词二首》其一“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来体现出宫女离家之遥远,幽闭之长久等,这也许会对我们加深了解其在诗歌中展示的自我形象有一定的帮助意义。
参考文献:
[1]尹占华.论张祜的诗[J].文学遗产,1994(3).
[2]范之麟,吴庚舜.全唐诗典故词典(中“典诠丛书”序第2页)[M].湖北辞书版社,1989.
[3]尹占华.张祜诗集校注[M].巴蜀书社,2007.
[4]仇兆鳌.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1979.
[5]董诰,等.全唐文(卷626)[M].中华书局,1982.
[6]尹占华.论张祜的诗[J].文学遗产,1994(3).
[7]王增学.唐代诗人张祜评传[J].邢台学院学报,2003(3).
[8]彭定求,等.全唐诗(卷626)[M].中华书局,1960.
英语翻译篇7
关键词:CET新题型;翻译;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分类号:H159
自2013年12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中正式出现了翻译的新题型。翻译部分由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题材。与旧题型相比较,新题型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更高,更具有挑战性。
新题型的段落汉译英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翻译部分在全部试题中的分值比例由原来的5%增加到15%。这种段落翻译要求考生以词、句的翻译为基础,扩大到对整体段落的翻译的把握,段落内容相对完整、结构相对***。翻译时要把整个段落当作一个有机的语篇,注意各句子之间的衔接和段落间的过渡。
现在翻译新题型已考过两次,学生的反应普遍是题目难度增加,要求提高了。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根据变化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综合语言能力。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翻译过程不是单一孤立的转化过程,而是一个复杂,全面的动态过程。涉及到英语学习的诸多方面。学生在进行翻译练习时,首先要全方面的分析原语的语句从段句,逻辑,文化背景知识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语法分析。而语法学习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扎实的翻译练习无疑会提高学生对英语语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有效加强和巩固他们的语言基本功。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翻译是一个重新组织,加工和整理的再创作过程,是一种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表达的前提是要理解原文的含义,理解准确了才能够表达到位,而在选择用何种形式进行表达时,势必会依据自己的判断,充分调动相关背景只知识,尽最大可能去搜集最精准的词汇,最恰当的表达,最符合逻辑的句式结构去进行语言的转化。这自然也会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修辞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能力。
另外,翻译练习会涉及大量的文学作品,历史典籍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翻译教学和实践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翻译一直是大学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究其根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指导思想上不够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一贯注重阅读,其次是听说和写作,在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中“译”处于一种几乎被完全忽视的地位。
二是大学英语教材中缺乏翻译的***单元。当前国内流行的几套大学英语课本都是以英语文章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本内很难见到全面而系统的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间或穿插一点,也只不过是围绕课本开展的零星翻译练习。所以学生的翻译都是自己摸索着进行,缺乏本土性,翻译的生硬,很不地道。
三是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方法单一。大学英语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讲解课文时片面强调翻译出的内容,没有传授翻译方法,也没有专门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课堂上的翻译实践更是相当有限,教师很少当场提问学生来翻译课文,更不用说及时纠正学生的翻译问题了,这自然就导致了学生缺乏翻译技巧,翻译能力不足。
三、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
1、讲解基本的翻译技巧,奠定学生扎实的翻译技能
在长期的翻译实践过程中,人们已经总结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翻译技巧与方法。如增减法,重复法,分和法,溶入法,语序调整法等。通过全面的学习和掌握这些翻译学上的成果,并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可使学生的翻译思想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翻译时能够做到形神兼备,贴切到位。并逐步使学生们的翻译能力更加完善,译文变得愈加规范,最终实现翻译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2、培养文化对比意识,重视汉语文化
翻译理论家谭载喜曾说过:“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由此可见,翻译过程一定会受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制约。所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要强调对学生的文化导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让学生意识到文化背景知识的获取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注意研习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熟悉英语语言形成及变化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并了解中西方在价值理念,和风俗习惯上的种种差异。
从CET的翻译新题型来看,考察内容有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中国茶文化,丝绸之路,剪纸艺术,传统节日文化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熟悉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不能忽略汉语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充分的理解了汉语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才能用英语进行文字信息的转换,才有可能翻译出高质量的作品。
3、在翻译训练方法和过程上追求创新
教师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促进教学效果。例如,找到合适的翻译材料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就翻译任务进行讨论。由于翻译作业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样的分组讨论活动能够让学生有机会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见解,互相比较翻译成果。比较的过程也是鉴别的过程。在比较之中教师指点迷津,何处欠佳,何处过火,何处拘泥,何处酣畅。有比较,有鉴别,也就有了欣赏,也会使翻译教学呈现生机盎然。
总之,教师应该抓住CET考试中翻译题型改革这一契机,利用合理的方法与手段,改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从而加强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富强.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黄权.翻译艺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英语翻译篇8
关键词:翻译教学、大学英语、翻译现状、翻译技巧
大学英语和中文一样,有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而“译”又是作为一门单独能力而存在,学习一门外语,要学会翻译成国语,才能使得这门外语的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反过来还能懂得如何去学习这门外语,所以翻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从考试上来看,不管是期末考试还是cet国家考试,翻译题都只占5%左右,明显把翻译的地位给降低了,而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则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重为主要教学内容。作为一门外语,英语的知识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翻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还缺乏良好的翻译教学方法。所以本文就此讲述了一些翻译技巧,希望能对师生有所帮助: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材和测试的局限性
对于目前很多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没有翻译的基础理论,也没有常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就算很多教材课后有几个翻译句子,但那也是为了巩固或强调课文中的单词、短语、语法、句型等知识,并不是而了训练翻译能力而训练,所以,这样的翻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只能算是单词、短语、语法、句型的综合练习题而已。
大学英语的覆盖面很广,范围很宽,在96年以前的cet过级考试没有翻译这个题型,完全忽略了翻译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致英语教师和学生对英语翻译的轻视。目前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是以四、六级为学习目标,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习,也导致很多高分学生没有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1]。
(二)翻译的理论知识传授得不够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者,翻译需要良好的翻译理论作为基础保障,也只有具备较深的翻译理论基础,翻译才可能会有声有色,但是学校却忽略了对学生传授翻译的理论知识,进而导致教师很少给学生讲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只是教学生“直译法”,所以就算学生拥有很大的词汇量和大量的语法知识,翻译出来的的结果也是非常生硬,没有情感。
目前,很多人都把外文翻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国际之间的一种交际手段,这拓宽了翻译的边界,无形增加了翻译的对象。有学者指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当前翻译存在的严重问题,而对于正在求知的大学生更甚把翻译理论和实践混为一谈,不能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或是不能找到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切合点,所以面对翻译,他们表现出了手无足措。
(三)教学模式的落后
大学的课时相对较少,而翻译基本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上也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布置几道脱离实际语境的翻译作业,然后进行批改点评,这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没有多大的帮助,最多也就让学生多记得一些词汇或短语,收获少之又少,而学生觉得这种翻译没有多大用处,从而对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产生误解,阻碍了英语翻译教学的正常进行[2]。
(四)针对性不够强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层次要求,其中,最一般的要求是相当于大学英语的四级水平,较高要求指的是能够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而最高要求是能够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同时,也对翻译速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五)不注重英汉的语序差别和表达习惯
中西的语言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表达方式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学生长年累月受到中文表达习惯的影响,以致他们在语言表达习惯性的套用中文格式,导致翻译出现别扭状态或者是不符合逻辑。
比如说叫学生翻译:“河的两岸都长满了灌木丛”,有的学生就“对号入座”的翻译为“both of the rivers banks grow fully bush”,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翻译后的句子,both of是介词短语,the rivers banks则是整个句子的主语,grow是谓语,后面的fully bush是宾语, 初看似乎主谓宾都齐全,可是我们看一下,主语和谓语是否能够构成主谓关系,the rivers banks 是“河岸”,是没有生命的东西,而grow是有生命的物体才能发出的动作,很明显不符合逻辑关系,所以这个翻译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译为“both banks of th
e river were covered by bushes”[3]。
再比如说叫学生翻译:“街上人山人海”,有的学生直截了当的就翻译为“on the street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这个翻译真的是让人有点哭笑不得,是学生根据汉语格式用一个词一个字词的像拼***一样拼出来的,这很明显的不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句子里没有谓语,前面的介词短语on the street和后面people没有任何连接词就放在一起,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正确的翻译应为“the street was crowded with people”。
二、翻译的技巧
(一)中英对比法
我们中文有主谓宾,英语也一样,但是英语经常会出现倒置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倒装句,就像用wha引导的感叹句一样,“what a beautiful girl she is!(好漂亮的一个女孩呀)”而正确是顺序应该为“she is a beautiful girl(她是一个漂亮女孩)”,那为什么要倒装呢,因为倒装以后的语气更深,对漂亮做一个强调,强调这个女孩真的很漂亮,表达程度远比不到装的要高。我们中文喜欢重复,因为在我们看来,重复可以起强调作用,但是在英语中,他们不喜欢重复,而是喜欢简洁,比如我们中文是说“我们必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中为了避免重复,就把重复的一个“问题”给省略了,变成“we must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他们只用一个“problems”就代表了两个[4]。
(二)懂得词类的转化
在中文里,也出现了很多词类转化的,特别是古文,词类的或用更为明显,再加上现在思想的潮流,很多词在表达的时候都被转化了,所以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判断词性。比如现在很流行的话“你好牛啊”,“牛”本来是名词,但是在这个地方就充当了形容词的角色,而在英语中也一样,have a rest(休息一下),rest本来是名词,在这里却转化成了动词。
在英语中,词类转化的情况通常有名词、介词、形容词在翻译时转化成动词,还有作为表语的副词翻译时也常常转化为动词。例如说“she is familiar with english”,如果直译的话就是她熟悉英语,很明显不符合逻辑,应该翻译为“她懂得英语”才是合情合理;再举例,“she is out”,直译就是她是外面,同样不符合逻辑,应该把副词out译为动词出去,“她出去了”;再举例说,“she is up”,如果直译就是“她是上面”,这样的翻译也是明显不符合常规,应该把副词up翻译为动词起床,句子就译为“她起床了”。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一定不能太过僵硬的去直译,要懂得词性的巧妙转化,使得翻译后的句子具有逻辑性,这样可以避免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
三、结语
英语是世界上较为普及的一门语言,学好英语可以让学生的未来有着更光明的前景。翻译是英语能力的重要部分之一,良好的翻译技能可以使学生流利的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实现学习英语的真正用处。所以大学师生应该分析目前的翻译教学现状,掌握翻译技巧,使得英语的学习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李 君,顾 楠.探讨如何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2]李 君,顾 楠.探讨如何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1).
英语翻译篇9
1.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的联系和区别
高职院校要想让学生们学好英语,就要先明白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之间的关系,这样高职英语的教学才好开展。翻译教学是总的概念,承载着培养学生们的翻译能力的重任,而教学翻译是英语教学课堂中的一部分,是翻译教学中的一部分,翻译教学的实现离不开教学翻译。
2.培养高职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重要性
(1)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内在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碓酱螅人才的需求不光是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还有语言人才的需求。我国现在很多企业或者是活动是和外国的企业合作,现在拥有英语专业能力的人才很受社会欢迎,这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原因。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内在需求[1]。
(2)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习惯的迫切要求。我们都知道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他们一般都是来自技校或者是普通高中,即使是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是比较差的,所以说高职院校学生们的英语水平总体来说不高。但是要将他们培养成为英语方面的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们的英语翻译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校期望的人才,学校也才能完成艰巨的人才培养任务。
3.高职英语课堂翻译教学现存问题
(1)课程要求不清晰。我们国家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是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要灵活处理,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涉及交际的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进行简短的交流,涉及英语材料的时候就需要学生们去翻译了,学生们可以借助字典以及电子器械来提升自己的翻译效果,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自学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要求是希望学生们可以获得全面的发展,但是现在很多的高校都只是注重学生们的听、说方面的教学,翻译方面的教学涉及得不多,这样就使得学生们的翻译能力一直很难提升[2]。
(2)教学模式设计不科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并且逐步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代。但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课本,不灵活改变课堂,没有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的环境,还有就是许多教师的英语发音并不标准,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很难听懂。
4.翻译作为课堂的手段和目的
(1)词汇语法教学。词汇语法的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翻译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词汇语法,我们的翻译工作才能顺利进行。高职院校的学生们的词汇量一般很少,所以教师在讲解词汇的时候一定要把单词和语法讲解清楚,还有就是要把词汇的意思告诉学生们,这样学生们翻译的时候就简单很多。
(2)语法及语篇教学。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都会发现,即使句子中的单词和语法都懂,但是有时候也是翻译不出来的,所以教师要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们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有些很长的句子语法很复杂,学生们可以把句子拆分开,然后再把每个部分翻译好,最终就翻译出来了。
5.总结
高职院校英语翻译的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学生们英语学习的发展,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们学好英语,然后学生们才能通过教学翻译的方式达到翻译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英语翻译篇10
关键词:习语; 理解;翻译;内涵
一、引言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在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中英语惯用词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惯用词组包括成语、谚语、俗语、典故、俚语等。英语惯用词组也可称为英语习语。这些英语习语是固定的词组或短语,它们在英语语言和文化中已经用了很长时间。可以表达完整的意思,是在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不能被分隔或重组。比如说成语,在英语语言和文化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形象化的意义来理解它,而不是以一个固定的形式来理解它的字面定义。
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习语随处可见,比如在人们的谈话中,报纸里和杂志上等。正确使用和翻译习语往往是一个人学好英语的标志之一。然而由于对习语的理解不足会导致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们在使用和翻译英语习语上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英语习语中的文化特点。这样能有利于我们学好英语。
二、英语习语的特点
英语习语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即闪烁着思想智慧的光芒,又闪耀着语言与艺术的光彩,对他们的研究是随社会而发展,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懂得其规律和特点。从不同角度来看,习语有着不同的特性。比如整体性;地域性,固定性等。每一个习语都有自己的特点,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成语,谚语以及典故的特点分析。
1.成语的特点
当我们读英语和汉语中的一些固定的短语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惊人的相似,其中一些意义和形式也极为巧合,有的可能完全相同。英语成语数不胜数,人们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有着共同的资源和材料,并且经历着相似的发展过程。所以它们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并体现在语言上面。
2.谚语的特性
正如谚语在词典中的定义,它是简单的,熟悉的,民间智慧的格言。通常是以压缩形式,通俗易懂,容易记住,顺口溜形式出现。要想成为谚语,它必须是出色的,明智的,而且必须含有不朽的智慧,因此,有人称它为“日常经验的女儿”。谚语包含民间智慧,但它没有科学性以及准确性。它们只是提供了线索,让人们来瞥见社会的看法和态度。谚语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水平和环境。沿海岸住的人们所说的谚语就会于帆船还有水有关,而游牧人的谚语就与牧场、土地、 羊、马、还有狼有关。
3.典故的特性
在英语中,根据一些参考。典故是一些带有间接的隐含的参考。英语中典故的运用多是在历史典故和文学典故。在中国典故的定义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其中每一个典故都有一个故事,像名落孙山,朝三暮四,一鸣惊人等,他们可以作为一个历史参考的重点,同时也后人们启示和告诫。英汉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典故,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典故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三、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并与环境,意识,和惯常的做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习语来源于生活环境,人们的认知,,历史典故,神话等。习语之间也有一些分歧,我们要不断的扩大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多读,多想,多思考。才能更好的理解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成语和谚语的文化内涵。
1.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涉及到道德。下面看一个例子。To ride one’s high horse意思是傲慢和自豪,这个成语在中国相当于趾高气扬。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都是贬义的。
成语涉及到哲学。例如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是指一个人在小社区很重要,影响力很大。在中国它可能对应着鹤立鸡群。这个成语是非常形象化的。两种解解的不同之处是一个人在两种语言下,以不同的动物进行的比较。换句话说,在英语中一个人比作是鱼,而在汉语中比作的是鹤。
成语涉及到婚姻。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这句话字面的意是真正的心灵婚姻我们可以理解为有一致的利益,共同的目标,相互尊重而在一起。当然不仅仅限于婚姻中,这句话就与汉语的珠联璧合意思相同了。
2.谚语的文化内涵
我们都知道谚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宗教,许多的英语谚语都与基督教有关。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一些英语谚语来自“圣经”。在西方“圣经”是最广泛阅读的书籍和最有影响力的经典作品。它的谚语格言已成为流行智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英语谚语关于地理。在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中,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框架。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必然反映在国家的语言上。例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四、翻译习语的方法
英语习语的翻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沟通。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传输。习语是广大文化的信息库,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以及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联想。著名翻译家严复吸收了翻译中国古代佛经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为了弄清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特殊困难之间的巨大差异,有三个比较实用的方法,自由转换,替代和释义。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成语和言语的翻译方法。
1.成语翻译方法
自由翻译。
由于有一些两国的文化非常相似,我们可以找到对应的目标语言,我们就可以采用直接翻译,这样就可以保留其意义和形式的完整。
替代。
当等值的一些语言不能用于要翻译的语言上时,替代就可能用于翻译。换句话说,两种文化之间的形式虽然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含义是相同的。
释义。
在一些情况下,读者不可能从字面上把源语言理解或翻译成中文,这时候释义的方法可以用来解决他们。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解释其内在的意义,然后进行翻译。何自然教授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举的一个例子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读者会不明白,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入乡随俗”,若译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则更为形象生动,关于译成以上两者中的哪一个,则要视原文原文体、上下文语境而定。
多重翻译。
在实际翻译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英语成语有多个中文翻译,或者一个中文成语有多个英语翻译。这时,我们就可以选择我们喜欢的,或者一个适当的译文。
2.谚语的翻译方法
直译。
如果它们很容易被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首先在翻译谚语上使用。因为大多数的英语谚语比较生动形象。
替代。
如果我们不能以直译的方式翻译英语谚语,我们就可以采用替代的方法。换句话说,当一个谚语英语和汉语之间意义和修辞非常相近的情况下,我们会找一个代替目标语言的源语言。
自由翻译。
因为我们知道谚语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在这种情况下,直译不能应用因为翻译后其意义牵强,难以理解。因此,可用于自由翻译。此外,谚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不提供一般的替换方法。换句话说,人名、地名的英语谚语是不能直接复制中文版本,类似中国的人名和地名是不可以用在英文版本。
文字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有时候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翻译英语谚语。这样我们还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五、结论
为了做一个好翻译,我们不仅要记好词汇和语法点,也要接触底层的文化,尤其是英语习语。当我们在做翻译的时候,我们必须始终考虑到我们只是学习者,没有办法很容易的翻译好一个习语,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实践和积累,随时准备查阅词典,经常与别人讨论,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做更多的阅读。如阅读圣经,希腊和罗马神话,著名的戏剧,童话和其他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名作。综上所述,在习语翻译中,我们应该保持忠实于原文,保留原习语的修辞效果,生动的描述,丰富的联想,以及国家和地方的色彩,同时,我们应该尽力做翻译更生动、更意味深长。
参考文献
[1](作)赫胥黎(译)严复.天演论[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