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幻觉10篇

货币幻觉篇1

关键词:主观货币函数;传统货币函数;货币幻觉;显性数字;隐性数字;最优化分析;价格粘性

中***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1-0023-05

一、文献回顾

传统经济学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之上,其中理性人假设处于核心地位。理性人具备高超的计算能力,可以准确、快速地完成数字计算,而不受备选项外在形式的迷惑。然而货币幻觉的存在却对理性人在计算能力方面的假设形成了挑战。费雪(1928)认为货币幻觉源于行为者忽视购买力变化的心理错觉;haberler(1941)则认为货币幻觉是选择行为违反了里昂惕夫“齐次性假设”的结果;marschak(1943)利用多元回归方法构造了需求函数,验证了货币幻觉的存在。richard dusansky和peter j. kalman(1974,1980)则把名义收入和价格同时引入效用函数,证明了需求函数的非齐次性;ernst fehr和jean r tyran(2001,2005)认为在给定的博弈中,即使行为者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消除货币幻觉,但只要其他对手行为存在不确定性,那么货币幻觉仍将对均衡结果产生影响。在行为经济学领域中,shafir,diamond和tversky(1997)认为人们脑中的 “决策框架”使其在选择时关注更加明显、简单的备选项。gamble等(2002)则通过实验发现消费者普遍倾向于认为以大单位小数字货币计价的商品看上去更加便宜,以小单位大数字货币计价的收入看上去更丰厚。raghubir和srivastava(2002)发现,人们在对以外国货币标价的商品进行估值时,往往无法充分考虑汇率的影响。desmet p和jonas等经济学家(2002)通过实验发现,由于欧元的价值高于马克的价值,当商品价格用欧元来标识的时候,人们认为商品变得更便宜了。mishra et al(2006)发现,相对于持有少量大面值的购物票,消费者在持有总额相等但数量更多的小面值购物票时的购物意愿更强。

尽管行为经济学家的实证结果表明货币幻觉源于人们固有的认知偏差,但缺乏相关的数理分析使其一直没有被纳入到经典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中。本文通过构建“主观货币函数”,运用约束条件下求最优解的方法,实现了对这类认知偏差行为的数理化分析,为货币幻觉奠定了微观基础。

二、显性数字与隐性数字

在主观货币函数中,自变量不再是数量本身,而是表达数量的数字符号,它由显性数字和隐性数字两个部分组成,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任意货币备选项。显性数字是指相对容易辨认的数字符号形式。例如:价格标签10.00美元中的“10.00”,购销合同20 000欧元中的“20 000”等。隐性数字则是指相对较难辨认的数字符号。例如:对于10.00美元和69.00元人民币的两种货币形式,隐性数字就是它们的汇率,其需要通过计算才能得到。如果假设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恰好为6.9∶1,那么隐性数字值分别是6.9和1(或1和1/6.9)。显性数字和隐性数字并不是两个绝对的概念,在某种货币形式中是隐性数字,在另一种形式中则可能变成了显性数字。两者的区分依赖于给定的表达形式是否便于行为者的理解和计算。如***1所示:22l中的“l”,在这里是隐性数字,因为它表达的数字含义不如“22”明显。但是,如果写成“贰拾贰l”时,l就成了相对容易识别的显性数字。

三、主观货币函数

六、行为实验检验

1. 行为实验的目的。第一,人们对于显性数字部分和隐性数字部分的弹性随着消费值的增大而递减;第二,对数量相等的备选项,人们对显性数字形式的敏感度大于对隐性数字形式的敏感度。

2. 行为实验的方法。有90名18~22岁的学生参加了该项实验。实验要求每个被试者都把自己设想成一个日用品零售商。一位知名洗涤液公司的营销人员来到他们的店里,告知被试者正在为公司的新产品进行容量定价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被试者了解到,该洗涤液公司将产品的容量设定在500毫升~3 750毫升,并且公司已经为500毫升的产品定价为10元人民币。他们需要做的就是为剩下的容量确定建议出售价

格。问卷共分为2个类型:第一类问卷的数值用隐性数字来表达,即所有容量的表达形式都是以中国汉字的形式显示出来的,如200ml表示成“二百毫升”,2l表示成“二升”等;第二类问卷的数值则用显性数字来表达,即所有容量的表达形式都是以阿拉伯数字的形式显示出来的,如200ml、2l等。

此外,实验规定了以下4个方面:第一,90人分成两组各45人分别填写这两类问卷。第二,要求每个人在阅读完实验材料后,必须在规定的6分钟内填完。由于每份问卷一共包含12个子项,因此要求每个选项平均在30秒的时间内被填写完毕。第三,问卷里容量的数据是随机设定的,即容量不一定是按照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等有规律的顺序列示的。第四,主观货币的弹性用价格变化的百分比除以容量变化的百分比近似表示。

3. 行为实验的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显性数字和隐性数字的弹性,***3呈现出明显的弹性下降趋势,并且大部分显性数字弹性高于隐性数字弹性。通过计算,显性数字平均弹性值为1.36,隐性数字平均弹性值为0.82。

分别对容量值和价格进行对数换算,以价格的对数作为因变量,容量的对数作为自变量,利用spss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到线性回归后的系数,如表1所示。显性数字问卷的自变量系数为0.743,t=11.46,而隐性数字问卷的自变量系数为0.711,t=28.67。显然,回归得到的结果也表明,人们对显性数字的敏感度高于对隐性数字的敏感度运用方差分析,比较显性数字形式和隐性数字形式下被试者对各个容量设定的平均价格结果(如表2所示)。显性数字的洗涤液价格明显大于隐性数字的洗涤液价格(f(2,21)=7.488,p<0.05)。此外,从***4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洗涤液容量的增大,定价的差异越来越大。因此,实验的结果再次验证了货币幻觉现象的存在,并且支持了文中关于主观货币函数的弹性差异化和弹性递减假设。

七、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建立主观货币函数并进行约束条件下最优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货币备选项的不同表现形式会对人们的选择行为产生影响,对于实际值相同的不同收入形式,行为者偏爱显性数字较大的形式;第二,货币幻觉的程度取决于人们对显性数字和隐性数字敏感性的差异,当隐性数字弹性绝对值大于显性数字弹性绝对值时,差异越大,货币幻觉越明显。

未来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扩展:首先,当选择者面对表现形式更加复杂的备选项时,如复合货币形式?姿n1u1+(1-?姿)n2u2,?姿?塬∈(0,1),他们的行为将会表现出何种特征?其次,经济计量工作可以被用来估计特定环境下的主观货币函数参数,从而有针对性地定量分析人们在该环境下的行为。最后,主观货币函数也可以被纳入到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框架中,从而为价格粘性现象进行新的解释。

参考文献:

[1]carole b. burgoyne,david a. routh, anne-marie ellis.the transition to the euro:some perspectives from economic psychology[j].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1999,(22),pp.91-116.

[2]david h.krantz,r.duncan luce. patrick suppes and amos tversky,foundations of measurement[m].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1.

[3]desmet p. a study of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the conversion to euro[j].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2002,(3):pp.134-46.

[4]edmund cannon, giam pietro cipriani. euro-illusion:a natural experiment[j]. 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2006,(38):1392-1403.

[5]eldar shafir,peter diamond, tversky,a. money illusion[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2):pp.341-374.

[6]ernst fehr, jean-robert tyran.“does money illusion matter?[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5):pp.1239-1262.

[9]james s, dyer, rakesh k. sarin measurable multi-attribute value functions[j]. operations research,1979,(4):pp.810-822.

[10]jonas e,greitmeyer t,frey d,schulz-hardt s.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the euro-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perception of salaries and price estima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

02,(32):pp.147-69.

[11]johnson ej,payne jw. effort and accuracy in choice[j]. management science,1985,(31):pp.395-414.

[12]kahneman d., tversky a. on the psychology of predic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73,(80):pp.237-251.

[13]kahneman,d,amos tverksy.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 economitrica,1979,(47):pp.263-292.

[14]kahneman d, slovic p, tversky a, judgement under 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82.

[15]kahneman,d. new challenges to the rationality assumption[j].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1994,(150):pp.18-36.

[16]marschak,j. money illusion and demand analysi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43,(1):pp.40-48.

[17]marini g,piergallini a,scaramozzino p. inflation bias after the euro:evidence from the uk and italy[r]. working paper. centre for financial and management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2004.

[18]pria raghubir,joydeep srivastava. effect of face value on product valuation in foreign currencies[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2,(29):pp.335-347.

[19]pria raghubir.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review of the subjective value of money and price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pp.053-1062.

货币幻觉篇2

关键词:外汇储备 人民币升值 财富幻觉 通货膨胀

中***分类号:F830文献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2-08-03

伴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升值预期的长期存在,在我国特定的外汇管理制度和货币***策情况下,在我国产生了一系列的财富幻觉,需要我们理性认识和正确处理。

一、外汇储备快速积累带来的财富幻觉

在我国目前特殊的外汇管理制度下,国家净出口一批货物可以形成两笔等值于出口货物价值的货币资金,即出口企业得到的结汇收入(人民币)和国家央行结汇所得的外汇储备。相当于我国企业和居民赚取一美元结汇时被复印成两美元,正本保持在国家手中,副本交给企业和居民在国内流通。从表面上看,我国净出口一批货物可以带来两倍于净出口货物的货币资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人造成了财富泡沫的幻觉,即***府和出口企业都很有钱。但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和居民要对外购买商品,必须拿人民币向国家购买外汇,外汇储备的规模大小代表着某一时点我国对外购买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说国内企业和居民的对外购买力要通过外汇储备转换才能实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外汇储备是国内企业和居民购买力的备付和暂存。但是我们从表面上看,出口企业觉得出口货物已经取得了人民币报酬,国家认为取得外汇储备已经支付了购买成本,都是货款两清的买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把外汇储备和国内发行的人民币视为没有区别的财富,认为国家的财富总和就是国内人民币资产总和加上外汇储备总额。

随着我国近几年外贸顺差持续维持高位,给我国带来了明显的财富效应,国内居民和国际社会认为中国***府很有钱,因为中国***府手中掌握了两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国内企业出口也赚取了应得的利润,也显得很有钱。这种财富效应给中国***府和企业带来了幸福感和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动力。

现实中能带来外汇储备增加的不仅仅是外贸顺差,而且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净流入、国际游资、个人汇入款等。所有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渠道流入的外汇,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还是有可能以各种形式流出,外汇净流出会带来我国外汇储备和国内等值人民币财富的同时消失。外汇流出时需要国内外投资者拿人民币来买外汇,人民币回流到央行就意味着退出流通领域,这是一笔财富的消失,外汇储备流出国内,这也是一笔财富的消失。所以外汇净流入时,国内似乎产生了两倍于净流入外汇价值的财富产生,但外汇净流出时,也会产生两倍于流出外汇价值的财富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讲,外汇储备和与其对应发行的人民币资产应看作是一笔财富,其价值应等于净流入的外汇储备,而不能看作是两倍于后者,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财富幻觉中。因此我们不能只沉浸在外汇净流入时期的财富膨胀的幻觉中,而且要看到外汇储备净流出时巨额财富灰飞烟灭的可能性。

由于外汇储备在我国和货币发行捆绑在一起,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外汇储备不属于资产,而是属于债务,因此***府和央行不能像处置普通国家资产那样处置外汇储备。任何想处分资产而不同时带走负债的做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甚至引出了外汇储备“无用论”。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些偏颇。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我国的外汇储备被敌对国家冻结并宣布废除,外汇储备下降为零,那么对应于外汇储备发行的人民币也不会自动消失,只不过是丧失了巨额的对外购买和支付能力,可能会引起人民币汇率暴跌而已。我们可以认为结汇时投放的人民币是对传统货币发行渠道的替代和挤占,这部分人民币是和社会财富的自然增长部分相对应的,和外汇储备并没有严格的捆绑关系,具有相对***性。

因此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认为外汇储备是中国一笔巨大的财富,从***府的做法看,也是把外汇储备作为资产开展了战略性投资。但考虑到外汇储备担负的功能,国家在战略性使用外汇储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值增值,避免重大亏损,否则会影响我国的对外购买和支付能力,影响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当然这种财富幻觉是在我国人民币不能完全兑换情况下的一种情形,即人民币的对外购买力必须通过外汇储备在体现。在当前的外汇管理制度下,如果人民币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国际化和完全可自由兑换,则对国家而言,是有可能存在投机收益机会的。在人民币没实现国际化和自由兑换之前,中国的整体对外购买力受制于外汇储备的规模,因为此时国内只能拿人民币向中国***府购买外汇完成对外支付,而不能直接拿人民币到国际金融市场直接购买外汇或在国际商品市场购买商品。而一旦人民币短期内实现了国际化和完全可自由兑换,则国内的人民币不仅可以向中国***府购买外汇,也可以直接到国际金融市场购买外汇或者在国际市场购买商品,则中国整体上的对外购买力不再局限于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也就是说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赋予人民币对外直接的购买力,其财富价值和国际购买力不再依赖外汇储备来间接实现,那么目前按我国***策把1美元分解为对外和对内各1美元来使用的做法有可能转化为真正的2美元的对外购买力。从表面上看,我国***府将会拥有巨额的额外财富,可支配性进一步增强。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实行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是有可能获得人民币国际化的巨额红利的。当然这种红利的大小取决于国家对结汇发放人民币的冲销程度,如果冲销力度很大,那么这种红利就较小。

二、通货膨胀带来的财富幻觉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GDP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地位捷报频传,连续超越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2010年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04年的时候我国的GDP还只有136515亿元,居世界第六位;到了2009年,预计我国GDP已经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7.1%,远高于国家公布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这其中除了实际的经济增长率之外,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和国家统计数据调整等因素都对我国GDP规模的提高发挥了重大作用,也就是说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对我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在人民币升值和预期升值的背景下,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人民币投放快速增加,并不会引起人民币汇率下跌,即会出现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的情况,如果国内通胀率不是很严重,维持较高的通胀率,那么在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和国际化之后,在国内贬值***策中发行的人民币的对外购买力会得到一次性承认,中国将会由于实行较高的通胀率而增加本国对外的总体购买力,提高国家经济地位。当然这要取决于人民币国际化之后的汇率稳定,否则将会以汇率下跌的方式调节通货膨胀虚增的财富。

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人民币汇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因此国内货币的增发不会立即引起人民币汇率下跌,这为国内实行宽松货币***策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增长,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持续维持在高位,国内始终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从货币供应量来看,1990年的时候,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还仅为1.53万亿元人民币;2003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0.62万亿元;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2010年截至8月末,M2余额已经高达68.75万亿元。货币供应量的超额供给,曾经一度引发了国内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造成国内房价和股市的高涨,当然也造成了***府宏观调控的困难,例如房价已经超越大多数居民的购买能力,成了一条“悬河”,一旦泡沫破裂,必将给银行和国家造成大量坏账。

伴随着宽松的货币***策,我国经济地位逐步上升和国家财***收入屡创新高,尤其是伴随着房价快速上涨和股市连创新高,国家和居民沉浸在财富快速膨胀的幻觉之中,如同当年日本民众的感觉。货币超量发行造成了我国物价连番上涨,造成了房价调控的困难,使我国呈现出越来越像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前的特征。而这种宽松的货币***策将伴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的加强,会吸引国际投资和国际游资加速进入我国,进一步增加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进一步催生资产泡沫和孕育金融风险。

在全世界主要大国都在实行通胀和贬值***策情况下,我国实行适度的通胀***策是有必要的,但要适度,防止对国内经济运行造成严重的冲击和扭曲,并且要严防人民币升值预期逆转。只有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我们实行通货膨胀而增发的货币才能在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时被赋予按当时汇率计算的对外购买力,否则现有的财富泡沫将灰飞烟灭。

三、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情况下的宏观***策建议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很容易造成超额货币的供应,如果有合理的***策相配套,理顺和解决各项主要矛盾,也许不会造成重大冲击,否则将会带来严重的资产泡沫和结构扭曲,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货币供应增加,国家经济总量快速膨胀时期,国家财***力量也会比较雄厚,需要重视处理以下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收入分配问题,让居民和劳动者的收入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完善社会保障,使得社会的消费能力适度增长,以便和增长的生产能力以及增长的物价水平相适应,保证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不下降或有所上升,以便维持国民的满意度。目前我国居民的工资总额不足国民生产总值的10%,而发达国家的工资总额一般在50%左右。我国的这种总体分配格局注定我国消费难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主要作用,采取任何强度的消费刺激措施都不会有很大的效果,至多是透支未来的消费能力而已。

其次,国家应该把增加就业问题作为重要的问题来推进。国家财富快速增长时期,社会有实力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否则增加的财富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共享,新增财富将按原有分配格局流入垄断企业系统,进一步加大社会的两极分化程度。国家可以通过对增加就业的企业减税来鼓励企业增加就业,以税收买就业。从2004年我国GDP膨胀了两倍多,以美元计算膨胀更多,但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特别是实际收入并没有增加很多,不少人感觉是不升反降的,如果经济增长成果不能被大多数人共享,那么这样的经济增长一定是出了问题。增加就业是推进财富共享的最基础机制,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应该把增加就业作为宏观经济***策的重点来推进。

第三,国家应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少***府投资,逐步降低外贸依存度。国家新增的资源和财富在分配上只有更多地向消费者倾斜,通过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才能逐步形成需求导向型资源配置,培养经济长远增长的推动力,减轻***府投资的浪费和低效率。2009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下降到了29%,而投资的贡献率达到67%,这种经济增长结构与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作为在特殊的经济环境下采取的特殊措施还可以理解,但不应该常态化。

最后,国家在货币供应量超常增长时期,一定要严格控制资产泡沫的过度膨胀,防范资产泡沫破裂的风险。货币供应量大很容易生成资产泡沫,资产泡沫膨胀时期会给部分行业带来高收益率,会吸引实体经济部分资金,影响实地经济发展,资产泡沫破裂会形成大量坏账,造成经济长期萧条。在这方面日本就是前车之鉴,而对货币升值时期资产泡沫问题处理较好的德国则值得我国学习。

总之,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一个趋势,如果处理得当,有可能成为我国大国崛起的两个杠杆。当然人民币升值幅度和国内通货膨胀幅度都必须是适度的,即不能严重冲击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收支平衡,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倍受其害。

参考文献:

1.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看分外汇储备的戏剧性[N/OL].中国经济时报.2009-3-24(2009-3-24)[2009-04-14].finance.省略/roll/20090324/09112747282.shtml。

2.刘崇献.我国外汇储备的性质及其使用问题探讨[J].新金融,2009,(6).

3.刘崇献.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王光伟.货币、利率与汇率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货币幻觉篇3

以“货币—资本—财富”为内在逻辑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成,昭示着抽象财富与有形财富的严重背离。资本不同于前工业社会纯粹追求使用价值的物态形式财富,资本生产的目的是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自身的无限增殖。伴随着财富社会形式的嬗变,财富由物质实体形态流变为货币形态,再嬗变为信用货币,财富的社会形式和物质内容也逐渐开始分离。财富的社会形式游离于财富之外,其形式的运动突破了物质内容的界限,形式对质料的超越,除了赋予质料以相对价值外,形式的主观性已经突破了财富的物质内涵和外延。[2]这种形式对质料的无限超越为意向性财富的生成提供了充盈的运行空间,人们追求财富的动力逐渐源自“意向性财富”,并逐渐使人的认知领域发生变化,产生拜物意识的财富幻象。财富幻象实质上是人们背离财富的物质实体构成、财富产生的历史关系以及财富的属人性,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形成的“意向性财富”。这种“意向性财富”把财富的一般形式颠倒为财富的本质;把资本看作单纯的物,想象为财富产生的内在依据;把人们对财富的占有和享受,想象为对人的本质的占有以及人的本性的回归。[3]财富幻象脱离了财富生成的本来意义,把作为资料因的财富翻转为动力因的财富,把对财富的追求意念化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财富幻象有以下四种表征:

(一)商品幻象

商品乃是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起点。商品是由价值和使用价值构成的,是二者的统一体。相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则更关注商品的价值。通过对商品价值构成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所物化的社会关系。当今时代,在各种媒介不断强化凸显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及商品的强大功能的渲染下,商品生产无处不在,丰裕的商品堆积成“商品景观社会”。德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就是景观社会。“在现代生产条件下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4]媒介与商品的勾连使得商品景观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文化不断膨胀起来,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表现为商品与商品的关系。个人的存在就不再由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所表征,而是通过对商品的占有表现出来。于是,商品幻象就成为社会中重要的决定力量,幻象产生欲望,欲望刺激消费和生产,由此不断循环往复,生成了商品的“景观社会”。

(二)货币幻象

货币不是天然存在的,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交换的最初形式是“物物交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物物交换”的困难日益显现,越来越需要一个一般等价物形式的出现。于是,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得以产生。货币幻象主要根源于以货币为基础的有效需求以及以个人的愿望为基础的无效需求之间的差异,是个体的观念与现实事物对个体存在的观念之间的差异。货币具有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以及把现实变成观念的能力,具有通约一切价值的力量。人们开始把货币符号主体化,把货币意念为购买一切、创造一切的万能之物,对其高歌颂扬和顶礼膜拜。货币幻象在其本质上是对人性被货币异化之后的人对货币崇拜的一种表达,是人性中“恶”的一面的幻觉想象。

(三)资本幻象资本

虽然以物的形式来表象自己,但资本不是纯粹的物,不是物质的和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的总和,它表象的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5]资本的天性就是实现自身增殖的最大化,通过扩张运动,把物质世界不断资本化。资本就像一部“永动机”,通过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吸附力的漩涡,将世界的一切要素都吸附到自身的运动之中。在这个永无止境的运动中,所有的要素都是资本增殖的要件和环节,工人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工具,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也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者。[6]资本以其强大的经济权力宰制着社会的进程,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念和生存理念,进而使得人们把资本神圣化,把资本理解为财富创造的源泉。于是人们对财富的欲望和渴求嬗变为对资本的崇拜,产生资本幻象。

(四)符号幻象

当下消费社会的特点已经从“物的消费”转变为“符号消费”。鲍德里亚指出,当下社会已经不再是19世纪的工业社会,而是一个符号的社会。商品不仅仅具有马克思所描绘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还具有符号价值,即彰显个性、地位、身份以及权力等象征性意义。“物成为了符号,从而就不再从两个人的具体关系中显现它的意义,它的意义来自与其他符号的差异性关系之中。”大众媒介的营销强化了符号对社会的控制,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人们在对符号的追逐中丧失了主体自我,成为符号的“傀儡”,消费已不再是物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消费。人们被湮灭在浩荡的消费欲望中,通过符号的消费来表征自身,成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在这种消费伦理的导引下必然会呈现一个盛行于消费社会的“符号幻象”:个体通过符号消费获得身份和地位的认可,彰显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成为被符号所牵引的消费的木偶。

二、财富幻象:历史生成与问题本质

(一)历史生成:物化—异化—幻化

作为一种“乌托邦”,财富幻象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历史形成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财富幻象存在着自身生成的内在机制:“物化—异化—幻化”。1.物化马克思对“物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物化不但是商品的特点,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所有范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物化存在于“一切已经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式”[8]中。物化是主体的对象化过程,借助于社会分工并在商品生产和市场条件下,以各种实存的物质作为劳动对象,借助于劳动工具和设备,在人的操控下进行改造、加工,使之符合人的主观意志。正是通过人类的劳动,自然界被打上人的“烙印”,被物化为人类的创造物。同时,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劳动者把自身智力和体力放大的同时,也把自己物化了,使之成为可以进行交换的“物件”,劳动者本身成为商品,并通过劳动力的形式进行买卖。物化是商品经济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自身生存的必要过程,这一过程将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持续,只要存在商品经济社会,物化现象就不可避免。在商品经济形态下,物成为统治社会的主要力量,人之间的关系转变为物之间的关系。2.异化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立场和前提出发,观察到国民经济学所谓的“经济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为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9],工人的劳动对工人而言是使自己更加贫困的异化劳动,而工人的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工人相对立。这种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讲已经不是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更不是人的原初存在方式,而仅仅是一种满足自身生存的活动,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工人劳动创造的产品不再属于工人而属于资本家,工人获得的只是能够维持自己生命的必需品。资本家窃取了工人的劳动果实和劳动自由,也就意味着剥夺了工人作为人的本质。3.幻化异化的社会现实会侵蚀人的主观精神,使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发生根本嬗变,特别是在货币被神圣化和人格化后,某些抽象符号价值可以通兑现实世界的固有价值时,拜物意识的精神幻化得以出现,财富幻象得以生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集中批判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幻象本质。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是人们对商品的顶礼膜拜而产生的精神幻化的结果;货币拜物教主要源自于当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生产者的命运就取决于商品能否转换为货币,对商品的幻象开始发展为对货币的幻象;资本拜物教的产生使资本主义社会嬗变为一个颠倒的、幻觉的世界。在经验世界里,社会的一切皆颠倒过来,作为人类发展手段的财富转变为人的存在的目的。而在抽象的世界里,颠倒的假象在资本主义世界***景的排序中,符号开始转变为实体性存在,成为客观价值形成的第一因。[10]

(二)问题本质

1.财富幻象:劳动异化的必然结果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本质意义的生命活动,即感性生命活动。正是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才成为一种社会存在物,因为劳动不仅创造劳动产品,同时也创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11],财富的价值只有扎根于生命过程中才具有意义,一旦离开生命过程,这些财富只不过是一堆原子和分子,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因为在劳动过程中,人把自己的体力与智力渗透到外面的客观世界(包括物质财富),使得这些死的物质财富成为能够表达人的意愿、展示人的力量的有生命的东西。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展现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的过程,这才是人生惟一有意义的事情。[12]财富的本质只能是“劳动”,这是由人和劳动的本质共同决定的。一方面,人的本质是由“劳动”这一“类本质”和“社会关系”这一“社会本质”共同构成的。另一方面,劳动的本质实际上也就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13]财富的创造只有根植于劳动中才能展现其应有的价值,彰显生命的意义。一旦财富创造背离劳动过程,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财富幻象则是脱离了劳动的本质创造,是劳动异化的必然结果。2.财富幻象:财富创造的手段因和目的因的颠倒如果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归宿,那么财富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但当社会财富发展到以资本为内在逻辑的财富扩张体系时,财富就被资本所座驾、所异化。资本具有无限增殖的扩张本性,通过资本制度运作使得社会的一切存在都被纳入到资本的控制之下。其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具有宰制社会的经济权力,而这种经济权力的执行者就是资本家。资本家的行为和意志体现出资本的意志和本性,作为资本的“傀儡”,资本家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其二,人格的资本化。所有可以想象的人类行为,只要在经济上成为可能,那么就能得到道德的许可,以至于个人的人格、尊严成为交换价值进入市场,被打上价格标签进行买卖。[14]其三,价值通约主义。其通俗表达就是“金钱万能论”。当然,这一通俗观念是以一切东西都可以用金钱来计量作为前提预设的。价值通约主义的基本内涵是基于资本原则之上的,并且从属于资本无限自我增殖之生命原则的价值通约主义,即资本原则已经取得了支配整个社会行为的至高无上的权力。[15]资本无限增殖的扩张本性必然会导致人类终极追求的失落,尤其是当资本与权力相勾连时,更使得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堙没在少数人追求财富最大化的目的中。作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工具因的财富嬗变为人的存在的终极目的因。人存在的唯一价值和目的就是追求和占有财富,甚至不惜采取投机和欺诈的手段去获取财富,以此来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成为财富的“仆人”,被财富所奴役。

三、超越财富幻象:人的本真存在状态的复归

(一)感性活动:人的本真存在状态的复归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张毫无疑问要消灭人的异化状态以及要消灭作为人的异化状态之根本的私有财产关系。财富幻象有其积极的一面,在财富幻象的推动下,社会总财富必然呈几何数倍增,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进程加快。此外,财富幻象也有其现实的物质作用,这是由于它可以为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资本家“作为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者,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17]。换言之,财富的幻化不过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炼狱,更是通达自由王国的必经路径。要真正实现人的彻底***,最终途径必然是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财富幻化对于人的统治,进而通过对财富幻化的扬弃,最终实现人的本真存在状态的复归。消灭财富幻象之后呈现出的是一种社会劳动的状态、一种感性的对象性活动的状态,在这种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中发生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一种感性的对象性关系。感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在此基础上生产出的劳动产品,是劳动者自我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存在。感性活动过程也是劳动者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客观化为劳动产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界只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但决不是人的丧失和被奴役。感性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对象的过程,是人作为主体性存在的本质力量的实现过程。感性活动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状态。

(二)财富幻象扬弃的必由之路:利用资本消灭资本

货币幻觉篇4

教学模式作为沟通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决定着课件设计的主导思想。理论界提出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分别反映着不同的教育哲学观:一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这一模式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严格按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教学,但相对忽略了调动学生能动性,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单纯地充当具体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二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新一代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有效的“建构”和领悟。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中国实际教育环境,以及作为课程学习者的低年级本科生的普遍特征,货币金融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吸取上述两种模式之长,既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教与学兼顾,并以“学”为重。教师在教学课件设计中,首先应确立自身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培养学生主动地探寻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货币金融现象的性质、运行规律以及金融体系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课件设计的首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在此前提下,教师对关键知识点和难点作重点讲解,并对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方法中出现的偏差进行修正。

2现代教学策略在课件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模式的确立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提供了主导思路,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加以实现。

2.1基于“教师中心”的教学策略

从“教师中心”的角度看,教育学家瑞奇鲁斯(Reigeluth)认为教学设计中有四种关键的教学策略: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激发学生动机策略。这里重点讨论课件设计中的教学组织策略。

(1)教学组织的“宏策略”与课件的框架设计。教学组织的“宏策略”的主旨是揭示学科知识中的结构性关系,是教师对课件的框架结构进行设计的关键环节。其代表理论是细化理论(ElaborationTheory),即对知识按层次结构加以组织,抽象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教师应该从全局考虑,合理安排货币金融学课件的总体结构。首先,教师应从课程内容中选出最基础和最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作为课件开篇的“教学概要”。在首次授课时,不宜直接切入具体知识的讲解,而是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结构***向学生展示现代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说明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的关系,及各自在金融学理论体系中的角色,然后,向学生进一步展示现实中货币金融体系的组成和运行机制。从简化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建立对学科体系全局性的认识,了解其内在逻辑。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的过程中,教师要逐级区分不同层次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确各级知识点在本课程学习重要性中的差异,突出重点,避免平均地投入教学和学习资源,顾此失彼。比如,“金融市场”部分包含大量专业术语,教师可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市场”作为1级概念,子市场作为2级概念,各层级概念用不同字号和色彩标明,一目了然。教师不仅需要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本课程的新知识,同时也要建立当前所学知识与先导课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解。

(2)教学组织的“微策略”与课件的局部主题设计。“微策略”研究如何对某个教学主题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根据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DisplayTheory),教师可以将《货币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归为概念性、过程性和原理性和事实性四种类型,它们对学习要求(记忆、运用、发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据此确定教学主题,并选择适合的多媒体信息传递方式:对于原理性知识,比如利率理论,可以用公式和曲线***描述理论模型;对于过程性知识,如股票发行与交易过程,可用流程***辅之以动画演示展示其全过程;对于事实性知识,如道•琼斯股价平均数等代表性股价指数,可用股市成交量价走势***加以演示。

2.2基于“学生中心”的教学策略从“学生中心”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1)学习情境创设的课件设计。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手法,为学生构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比如,介绍“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时,可在课件中插入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历史照片等资料,重现当年的严峻形势,自然地引出凯恩斯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接着通过“提问”和“求解”营造理论研讨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进而用结构层次***解析货币理论在凯恩斯理论逻辑和***策主张中的重要地位。

(2)协作学习的课件设计。对存在争议的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例如“网络虚拟货币的本质”或“当前央行货币***策的有效性”等,教师可围绕主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首先,教师提前公布讨论主题;提出正反两方的观点立场,让各学习小组进行选择,并要求每组制作论证自己观点的幻灯片;各组在讨论课之前向老师提交幻灯片,教师对各方的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并制作相应的幻灯片;在讨论课上,首先由各组代表上台演示自己的幻灯片,并阐述观点,最后,由教师配合预制的幻灯片进行总结和点评。

3货币金融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

3.1课件的脚本设计

教师通过脚本设计,对将要向学生展示的教学内容、演示顺序及各步骤间的关系进行规划。首先应构建《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流程,并将知识内容按其属性以及逻辑关系划分为各个知识单元,并对知识单元进行解析。教师应编制课件的文字脚本,确定各知识点占用的屏数以及展示次序,并对每幅幻灯片进行屏幕设计,包括版式、配色与字体、动画设计等,并描述课件结构中内含的链接关系。

3.2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制备

教师可在课件中穿插各种表现手段,如***表、***像、动画、视频、声音、音乐等,使课件富有表现力。教师可通过各种渠道采集素材并进行加工。对于银行同业拆借简况、债券和股票成交量价走势***、各类债券发行量、全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年度排名等资料,可在专业网站采集。对于交易合同、票据单证等,可扫描或拍摄实物。教师还可收集有教学价值的视频素材,如新闻媒体对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访谈。教师也可亲自制作素材,比如用PageMaker和Photoshop绘制矢量***和位***,用Visio绘制流程***,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并为课件录制解说词。教师可建立课程素材库,将各种素材分类存贮,按需选用。

3.3课件的程序框架设计

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可以通过交互性、非线性的方式将信息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将课件框架设计为顺序结构或是交互式结构。前者顺次安排教学模块,适用于讲授层次递进的教学内容。交互式结构的特点是在各教学模块之间相互跳转。比如,教师可在每一章的幻灯片首页上设置导航系统或内容选择菜单,根据教学安排在各部分间自如地切换。

4课件的艺术处理与教学效果优化

多媒体课件并非教学内容的堆砌,而是融合美学、心理学的一门艺术。通过将***形、文字、动画、色彩及各种特技的有机结合,教师可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对课件主题设计不同风格,或庄严深沉,或委婉清新,或幽默诙谐,或生动活泼,强化课件对情境营造的感染力、冲击力,并令观者产生愉悦的美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创造最佳学习心理条件。

4.1色彩运用

色彩在学生的视觉感受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容易走入两个极端,要么色彩单调,寡淡无味,要么杂色铺陈,令人眼花缭乱。在货币金融学课件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基本配色原则,并结合教学内容具体特征,对色彩合理搭配。首先,幻灯片背景色与前景色应形成较强烈的明暗对比,使教学内容醒目突出,减少学生视觉负担。其次,同一知识单元的背景色应保持一致,单幅幻灯片中出现的色彩不宜过多,色彩变化节奏简洁明快,总体风格整齐统一。在***表制作中,对核心要素或重点环节可使用高纯度的色彩加以突出。色彩运用还可和文字内容相呼应,对学生产生心理暗示。

4.2插***、动画和音效的组配

货币幻觉篇5

次贷危机激生金本位***梦

越来越像新一轮“大萧条”的次贷危机让很多人重新回想起鲍姆的故事,国际、国内一些略显激进的学者和分析人士认为,***金本位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从混沌和动荡回归平静和稳定的唯一出路。虽然我们不可能对1870年至1914年的古典金本位时代和1919年至1939年的金汇兑本位时代有任何感同身受的触觉,但在许多人看来,黄金真实价值的存在构成了金本位货币体系的定海神针,在“自由兑换、自由铸造和自由流动”的规则指引下,金本位似乎与通货膨胀、汇率波动、国际收支失衡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没有任何交集。

必须承认,一旦远离了真金白银这个所谓的“野蛮的遗迹”,信用货币体系中就充满了虚幻的色彩,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受货币愚弄的人多。”早在1928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就睿智地发现了“货币幻觉”,对“信用货币机器”缺乏了解的人们往往会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购买力产生心理错觉,利用这种幻觉,别有用心的霸权者往往可以通过转动货币魔方不为人知地完成财富再分配的“乾坤大挪移”。对此凯恩斯有过一段经典描述:“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用这种办法可以任意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一百万人中也不见得能有一个人看得出问题的根源。”

次贷危机不知不觉中已经变成了财富蒸发器,从2007年8月1日到2008年12月12日,全球股市市值已经从57.16万亿美元骤减至30.76万亿美元,缩水幅度达到46.19%,而与此同时黄金却依旧炫目,从2007年8月1日的666.9美元/盎司,到2008年12月15目的834.4美元/盎司,黄金在危机动荡中身价徒增。毫无疑问,大多数与次贷危机紧密相关的要素都产生于信用货币体系的框架之中,比如有失审慎的次级房贷、金融衍生品以及格林斯潘的宽松货币***策,因此很多人将次贷危机的危害归结为信用本位的失败,并将期盼救赎的目光投向坚挺的黄金。

***金本位为何不切实际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次贷危机的爆发只能说是以“华尔街文化”为表征的一种特有微观金融发展模式、宏观金融监管模式和经济调控方式的失败,更进一步地说,也可能包含了以美元为核心的特有信用货币体系的失败,但并不意味着整体信用货币体系的失败。虽然美元在2008年下半年走出一波令人瞠目的强劲升值路线,但次贷危机从一开始就动摇了牙买加体系美元本位的基础。彭博系统对包括主要国际金融机构和咨询公司在内的56个机构的预测进行综合,市场主流普遍认为美元未来将经历“先扬后抑”的走势,中长期内美元对绝大多数主流货币都将出现贬值,双边汇率拐点大多出现在2009年下半年,美元中长期弱势的原因包括:其一,大量救助***策的出台可能导致美国财***赤字未来难以改善;其二,美元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的相对强势可能导致未来美国贸易赤字重新扩大;其三,次贷危机的纵深发展可能导致美国实体经济中长期的整体受损幅度大于其它经济体;其四,次贷危机在中长期终将逐渐平息,信心恢复将减少美元在非常时期的避险需求。虽然美元走下信用本位的霸主神坛已经不可避免,但美元的失败并不等同于信用体系的失败。

其次必须指出,市场价格在次贷危机中的上升并不必然意味着黄金有能力担负起世界货币的重任,只能说在财富储藏这个属性上,黄金显露出了闪光点,但世界货币还必须发挥价值尺度、国际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一个闪光点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黄金能够处处闪光。

而且,最重要的是,某种特有信用货币体系的失败并不对应着金本位货币体系的必然成功。实际上,***金本位更像是绿野仙踪般的童话,有四个理由让我们相信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不会走这段回头路:其一,对黄金总量“有限性”的预期与发挥货币职能所要求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虽然金本位和黄金之间并不完全对等,就如一些人所言“哪怕只有一盎司黄金,金本位也能运转”,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事实上,制约金本位正常运转的,不是存量数字的大小,而是人们对黄金存量有限性的预期,受制于有限的黄金供应量,金本位下的货币供给必将收敛于一个极限,而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空间及其对应的货币需求则可能没有极限,在所有理性的预期者看来,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冲突,这意味着金本位货币体系并不能带来安全感,一旦有风吹草动,市场主体往往会争先恐后地挤兑黄金,争取让有限的黄金更多地落袋为安,这种矛盾使得金本位难以稳定维持。

其二,黄金对“总量有限性”瓶颈的突破则将动摇自身的货币基础。非常尴尬的是,虽然黄金总量有限性使其难以有效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但如果突破了这层约束,黄金的未来不仅无法海阔天空,反而会走进另一个死胡同。“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的原因在于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本身也具有真实价值,商品与货币的双重属性使得黄金在作为货币时具有币值稳定的优良特性,一旦科技发展让“人造黄金”不再是梦想,那么黄金稀缺性的瞬间消失也将让表面上的金本位货币体系一夜之间骤然演化为实质上的信用货币体系,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这种随时可能发生的大变化就像一枚定时炸弹,将时刻威胁着金本位下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的安全。

其三,金融危机之中的金本位更像是风险催化剂而非稳定器。由于金本位相比信用本位具有更多的“真实因素”,因此很多人相信金本位对金融危机更有免***力。且不争论这一观点客观与否,一个简单的常识就是免***力更强的人一旦生病则更难痊愈。事实上,金本位之下,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策几乎无力可施,这使得市场失灵缺乏“看得见的手”的及时纠正和调整。更可怕的是,维系金本位的种种努力很可能会加深危机,当一国陷入金融困境的时候,国际资本往往会出于避险需要而大幅撤出,此时维系金本位必然要求该国货币当局提高利率以吸引资金内流并平衡国

际收支,而不合时宜的紧缩***策对进入下行周期的实体经济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在弗里德曼和伯南克等人看来,大萧条之所以持续43个月之久,并造成了深远的经济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Roy A.Young维系金本位的行动加剧了通货紧缩。因此,在次贷危机引发信贷市场流动性紧张的背景下,***金本位十分危险,就算是在危机平复之后,未来市场与***策共同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互补性也将日益增强,与宏观调控的内在冲突使得金本位不具备回归的客观条件。

货币幻觉篇6

经济个人主义

经济个人主义是个人主义抽象形式在市场经济领域的表现、延伸和拓展。经济个人主义以自私的人性论为基本假设前提,以个体为分析单位,认为国家或社会集团,都应还原为人类个体的行为和行动。“我们惟有通过理解那些指向其他人并受其预期行为所指导的个人行动,方能达致对社会现象的理解”(F.A.冯.哈耶克,2003)。经济个人主义认为,个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天然合理、合乎道德的。作为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的个人———“理性经济人”,为在竞争中获胜,总是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资本利润的最大化。经济个人主义追求最大化利润的取向是与资本最大化原则相契合的。经济个人主义作为解说西方市场经济行为的理论范式问题上的轴心,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它促使了个人意识的增长,使个人由“习俗性存在”变为“经济性存在”,神性转为俗性。从人性出发的经济性、自利性的追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它也使经济学理论研究公理化、精细化、体系化、逻辑化成为可能,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实证、直观、方便、实用的实践方案。经济个人主义的本质:(1)私向性。经济个人主义以个人为本位和中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无论社会、国家还是市场、企业抑或自然生态,都只是他用以实现其实质性价值(求利)的手段或条件。个人是“自在的目的”,个人的存在才是最真实的存在。经济理性是个体理性,而非集体理性;关注的是资本利益,而非社会利益。(2)经济性。追求经济利益是终极目的,经济是社会的全部,货币、资本、财富就是一切。(3)极大性。“理性经济人”乃是最大化利益的追求者,追求最大化原则乃是一切经济行为者唯一的心理坐标。(4)无害性。个人的逐利被视为一种美德,它会带来社会的普遍丰裕。拥有经济上高效率系统的社会就是一个好的或有道德的永恒理想社会。(5)自由性。经济个人主义主张应尽可能让个人得到自由地自我发展的一切机会以实现社会进步,***府是市场的守夜人。(6)确定性。经济个人主义崇尚理性至上,是绝对抽象。一切经济现象与经济活动严格服从一种内在的逻辑和秩序,如同自然科学的发展遵循线性逻辑和服从“自然秩序”一样。经济个人主义是算计理性。(7)当下性。经济个人主义考虑个人的当下经济利益。市场既不相信过去,也不相信未来,只相信当下的现实结果和实际利益。追求现实性、现世性而不追求超越性的生活,利润、财富就是当下的一切。总之,经济个人主义的本质就是追求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即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人类对经济个人主义方法的关注及其运用本毋庸讳言,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它恰恰是人类自身文明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明证。但经济个人主义的无限泛化及其极度膨胀,以此为基础设定制度框架必延伸出“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问题。经济个人主义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经济人总是自利的,其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个人目的。尽管经济人也有可能做出利他行为,但利他行为通常在经济人认为其行为“划算”时才会做出。换言之,经济人的所谓利他行为仍然是利己行为。在此意义上,利他就是利己。如此,尽管真实市场中利己和利他行为都存在,利他行为也被排除。经济人的理想是追求经济活动效用的最大化,虽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这一理想往往不能完全实现,但追求最优对经济人有着巨大的内在促动作用。一个空间、一个地域如像斯密宣告的那样,每一个经济行为是最大化完备理性的实现,所有市场、人的行为都是经济行为,是利己行为,市场必然变成经济动物的原始丛林。市场经济奉行的最高原则不是互利合作,而是自由竞争的利益最大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下,利己主义的原子个人忙于追逐自己的私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冷漠,更不用说去关心自己身外的大自然。假若市场设定为此,自然生态即是利己的对象,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手段,生态自然随之变成资源与商品,成为资本预付金的投向对象。自然一旦被商品化、资本化,其间交易属性不可替代。自然在人面前是可交换的商品对象,是交换价值的对象,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交换价值关系。如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紧张。经济个人主义逐渐渗入物态领域上升到心智、精神、沉入到心灵领域,成为“心灵的习性”。利己主义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断促逼着资产者以投资意志和利润指标进行经济扩张,同时把生态自然作为经济持存物来解蔽。当下性的利己主义似乎与价值判断无涉,利己主义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它需要关心的是,如何用分析的和数学的精确性来仔细设计变量函数的模型,以解决对象系统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必然去除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产生对自然生态的败德行为,必然对自然生态肆虐开发、掳掠,生态伦理无立足之地。资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利润,是不可能超越当下,不可能顾及生态和谐的。经济个人主义生活规则原本就与超现实的生态自然有着天然的内在紧张,如果失去必要的道德伦理约束,任由经济理性扩张,资本扩张,那么,生态危机就会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不言而喻的命运。在资产阶级市民社会,追求私利的经济人表现为追逐利润的资产者,资产者即资本的人格化。利己主义经济利益最大化必然从资本原则出发。资本原则即资本扩张原则,资本扩张必然要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讲是资本过度扩张造成的。

价值通约主义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私有财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外化和抽象,是对象化的交换价值。货币作为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价值尺度、交换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等功能。货币的特殊功能使之作为经济性符号可兑换对象化世界的一切存在。在马克思看来,市场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有着把一切都还原为价格表的巨大力量。“任何能够想象出来的人类行为方式,只要在经济上成为可能,就成为道德上可允许的,成为‘有价值的’;只要付钱,任何事情都行得通”(马歇尔?伯曼,2003)。这就是价值通约主义的全部含义。货币的价值通约性一方面为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是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货币的价值通约性就是它能购买一切,兑换一切,占有一切,改变一切和创造一切的特性。货币的价值通约性突出地表现在:(1)数量与价值。在货币自身的增殖运动中,货币把任何本质都归结为它的抽象,归结为数量的本质。一切东西都可量化、可计算、可精确化、 平均化。(2)丰富性和单一性。人的感觉本来具有丰富性,但通兑一切的货币消除了人的感受的丰富性。对货币的拥有感是人们唯一追求的真实感觉。社会和个人成为“单向度社会”和“单面人”。(3)观念与现实。货币可把个人想象中存在的本质力量,变成现实的本质力量和能力。货币真正的创造力在于使人梦想成真。(4)手段与目的。货币可以扩张人的本质力量,占有别人的对象性本质的手段成了目的本身。真正、唯一的需要是对货币的需要。(5)是与非。货币可以使人世间的一切事物不论曾经是多么对立都可通约兑换,货币造成了价值判断的混淆和颠倒。(6)经济性与***治性。***治利益的背后往往是财富利益的计算,***治为财富而存在,“经济自由是达到***治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府不惜代价充当市场守夜人。经济制度成为社会制度安排的预设性前提,货币的交换原则也渐次成为***治的利益安排原则。***治的货币化、世俗化成为近现代***治的形象定格。货币使经济性直接等同于***治性。总之,货币的价值通约性使整个生活世界变成了自己独裁下的“货币帝国”。货币的价值通约性使人对货币的顶礼膜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使人匍匐在货币脚下。货币异化导致货币拜物教和拜金主义的盛行。货币替代神、上帝,成了人类新的最高统治者。“人们信赖的是物(货币),而不是作为人的自身。”货币的价值通约性使人在观念上反复留下了货币神话的烙印,在心理上形成货币幻想。货币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归约、同化着一切法则,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唯一性、最高依存性。货币驱使着人们奔走于全球各地。货币的价值通约性使人类的一切行为服从价值增殖。近代社会,随着货币向资本的转换,资本逐渐成为现代社会肌体的血液。资本作为强化的货币形式,是货币意义与本质的拓展。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①他又说,资本不仅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且还包括交换价值,资本所包括的一切产品都是商品。因此,资本不仅是物质产品的总和,并且也是若干商品或若干交换价值或若干社会定量的总和。资本同样具有购买一切,兑换一切,占有一切,改变一切和创造一切的特性。随着货币和资本的产生、发展,世界的一切都货币化、可兑换了。货币最大本质是权力。通约是世界的本质。世界存在的界限在货币世界里消弥了。在货币主义的眼光里全部是通约的存在。如全面发展观化约为唯GDP增长观,排污可用货币来支付,生态文明理念可转换为经济指标。如此,自然有机体的意义几乎不复存在,生态危机也愈加严重。

货币幻觉篇7

    经济个人主义

    经济个人主义是个人主义抽象形式在市场经济领域的表现、延伸和拓展。经济个人主义以自私的人性论为基本假设前提,以个体为分析单位,认为国家或社会集团,都应还原为人类个体的行为和行动。“我们惟有通过理解那些指向其他人并受其预期行为所指导的个人行动,方能达致对社会现象的理解”(F.A.冯.哈耶克,2003)。经济个人主义认为,个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天然合理、合乎道德的。作为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的个人———“理性经济人”,为在竞争中获胜,总是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资本利润的最大化。经济个人主义追求最大化利润的取向是与资本最大化原则相契合的。经济个人主义作为解说西方市场经济行为的理论范式问题上的轴心,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它促使了个人意识的增长,使个人由“习俗性存在”变为“经济性存在”,神性转为俗性。从人性出发的经济性、自利性的追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它也使经济学理论研究公理化、精细化、体系化、逻辑化成为可能,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实证、直观、方便、实用的实践方案。经济个人主义的本质:(1)私向性。经济个人主义以个人为本位和中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无论社会、国家还是市场、企业抑或自然生态,都只是他用以实现其实质性价值(求利)的手段或条件。个人是“自在的目的”,个人的存在才是最真实的存在。经济理性是个体理性,而非集体理性;关注的是资本利益,而非社会利益。(2)经济性。追求经济利益是终极目的,经济是社会的全部,货币、资本、财富就是一切。(3)极大性。“理性经济人”乃是最大化利益的追求者,追求最大化原则乃是一切经济行为者唯一的心理坐标。(4)无害性。个人的逐利被视为一种美德,它会带来社会的普遍丰裕。拥有经济上高效率系统的社会就是一个好的或有道德的永恒理想社会。(5)自由性。经济个人主义主张应尽可能让个人得到自由地自我发展的一切机会以实现社会进步,***府是市场的守夜人。(6)确定性。经济个人主义崇尚理性至上,是绝对抽象。一切经济现象与经济活动严格服从一种内在的逻辑和秩序,如同自然科学的发展遵循线性逻辑和服从“自然秩序”一样。经济个人主义是算计理性。(7)当下性。经济个人主义考虑个人的当下经济利益。市场既不相信过去,也不相信未来,只相信当下的现实结果和实际利益。追求现实性、现世性而不追求超越性的生活,利润、财富就是当下的一切。总之,经济个人主义的本质就是追求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即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人类对经济个人主义方法的关注及其运用本毋庸讳言,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它恰恰是人类自身文明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明证。但经济个人主义的无限泛化及其极度膨胀,以此为基础设定制度框架必延伸出“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问题。经济个人主义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经济人总是自利的,其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个人目的。尽管经济人也有可能做出利他行为,但利他行为通常在经济人认为其行为“划算”时才会做出。换言之,经济人的所谓利他行为仍然是利己行为。在此意义上,利他就是利己。如此,尽管真实市场中利己和利他行为都存在,利他行为也被排除。经济人的理想是追求经济活动效用的最大化,虽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这一理想往往不能完全实现,但追求最优对经济人有着巨大的内在促动作用。一个空间、一个地域如像斯密宣告的那样,每一个经济行为是最大化完备理性的实现,所有市场、人的行为都是经济行为,是利己行为,市场必然变成经济动物的原始丛林。市场经济奉行的最高原则不是互利合作,而是自由竞争的利益最大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下,利己主义的原子个人忙于追逐自己的私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冷漠,更不用说去关心自己身外的大自然。假若市场设定为此,自然生态即是利己的对象,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手段,生态自然随之变成资源与商品,成为资本预付金的投向对象。自然一旦被商品化、资本化,其间交易属性不可替代。自然在人面前是可交换的商品对象,是交换价值的对象,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交换价值关系。如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紧张。经济个人主义逐渐渗入物态领域上升到心智、精神、沉入到心灵领域,成为“心灵的习性”。利己主义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断促逼着资产者以投资意志和利润指标进行经济扩张,同时把生态自然作为经济持存物来解蔽。当下性的利己主义似乎与价值判断无涉,利己主义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它需要关心的是,如何用分析的和数学的精确性来仔细设计变量函数的模型,以解决对象系统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必然去除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产生对自然生态的败德行为,必然对自然生态肆虐开发、掳掠,生态伦理无立足之地。资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利润,是不可能超越当下,不可能顾及生态和谐的。经济个人主义生活规则原本就与超现实的生态自然有着天然的内在紧张,如果失去必要的道德伦理约束,任由经济理性扩张,资本扩张,那么,生态危机就会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不言而喻的命运。在资产阶级市民社会,追求私利的经济人表现为追逐利润的资产者,资产者即资本的人格化。利己主义经济利益最大化必然从资本原则出发。资本原则即资本扩张原则,资本扩张必然要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讲是资本过度扩张造成的。

    价值通约主义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私有财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外化和抽象,是对象化的交换价值。货币作为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价值尺度、交换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等功能。货币的特殊功能使之作为经济性符号可兑换对象化世界的一切存在。在马克思看来,市场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有着把一切都还原为价格表的巨大力量。“任何能够想象出来的人类行为方式,只要在经济上成为可能,就成为道德上可允许的,成为‘有价值的’;只要付钱,任何事情都行得通”(马歇尔?伯曼,2003)。这就是价值通约主义的全部含义。货币的价值通约性一方面为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是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货币的价值通约性就是它能购买一切,兑换一切,占有一切,改变一切和创造一切的特性。货币的价值通约性突出地表现在:(1)数量与价值。在货币自身的增殖运动中,货币把任何本质都归结为它的抽象,归结为数量的本质。一切东西都可量化、可计算、可精确化、平均化。(2)丰富性和单一性。人的感觉本来具有丰富性,但通兑一切的货币消除了人的感受的丰富性。对货币的拥有感是人们唯一追求的真实感觉。社会和个人成为“单向度社会”和“单面人”。(3)观念与现实。货币可把个人想象中存在的本质力量,变成现实的本质力量和能力。货币真正的创造力在于使人梦想成真。(4)手段与目的。货币可以扩张人的本质力量,占有别人的对象性本质的手段成了目的本身。真正、唯一的需要是对货币的需要。(5)是与非。货币可以使人世间的一切事物不论曾经是多么对立都可通约兑换,货币造成了价值判断的混淆和颠倒。(6)经济性与***治性。***治利益的背后往往是财富利益的计算,***治为财富而存在,“经济自由是达到***治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府不惜代价充当市场守夜人。经济制度成为社会制度安排的预设性前提,货币的交换原则也渐次成为***治的利益安排原则。***治的货币化、世俗化成为近现代***治的形象定格。货币使经济性直接等同于***治性。总之,货币的价值通约性使整个生活世界变成了自己独裁下的“货币帝国”。货币的价值通约性使人对货币的顶礼膜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使人匍匐在货币脚下。货币异化导致货币拜物教和拜金主义的盛行。货币替代神、上帝,成了人类新的最高统治者。“人们信赖的是物(货币),而不是作为人的自身。”货币的价值通约性使人在观念上反复留下了货币神话的烙印,在心理上形成货币幻想。货币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归约、同化着一切法则,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唯一性、最高依存性。货币驱使着人们奔走于全球各地。货币的价值通约性使人类的一切行为服从价值增殖。近代社会,随着货币向资本的转换,资本逐渐成为现代社会肌体的血液。资本作为强化的货币形式,是货币意义与本质的拓展。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①他又说,资本不仅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且还包括交换价值,资本所包括的一切产品都是商品。因此,资本不仅是物质产品的总和,并且也是若干商品或若干交换价值或若干社会定量的总和。资本同样具有购买一切,兑换一切,占有一切,改变一切和创造一切的特性。随着货币和资本的产生、发展,世界的一切都货币化、可兑换了。货币最大本质是权力。通约是世界的本质。世界存在的界限在货币世界里消弥了。在货币主义的眼光里全部是通约的存在。如全面发展观化约为唯GDP增长观,排污可用货币来支付,生态文明理念可转换为经济指标。如此,自然有机体的意义几乎不复存在,生态危机也愈加严重。

货币幻觉篇8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行为金融学

消费函数理论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房地产、股票等财富与消费的关系。然而,很多经济现象无法仅仅从经济学自身角度得到解释,比如房价上涨往往得不到基本经济面的支持,股价上涨严重脱离公司价值。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决策科学与金融学、古典经济学结合起来分析金融市场,克服了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些弊端。行为金融学能够很好的从消费者主观因素和心理因素,对房价变动影响消费的财富效应进行解释。

一、预期理论

与理性人假说不同,西蒙(Simon,1955)认识到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和判断决策的主观偏差。基于此,特沃斯基(Tversky)和卡尼曼(Kahneman,1979)对冯.诺依曼(Von Neuman)和摩根斯特恩(Morgenstern, 1944)年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进行了修改,提出新的决策理论——预期理论。预期理论用值函数v(x)和决策权重函数π(p)代替了期望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u(x)和概率P。

期望效用理论的最优决策函数为:

max E(A)

S.T.E(A)=ΣPiU(xi) (1)

预期理论的最优决策函数为:

max E(A)

S.TE(A)=Σπ(Pi)v(xi)(2)

式(1),(2)中,E(A)为效用值;

u(x)为效用函数,P为概率;

v(x)是决策者对x的心理效用函数;

π(p)是决策者对客观概率的权重函数;

值函数v(x)的特征在于,在获利区值函数为凹函数,即当x>0,v″(x)≤0;在损失区值函数为凸函数,即x<0,v″(x)≥0。值函数如***1。

值函数的特征解释了房地产价格变动正负效应对消费、国民经济的影响。消费的增加或减少不完全取决于当期财

富价值,还取决于对未来财富增加的预期。当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时,人们基于过去价格的上涨产生房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未来收益的增加将刺激现期消费支出的增加。而房价下跌会加重他们的悲观情绪,从而减少当期消费。预期理论的值函数特征更能解释房地产价格上涨和下跌对消费的不同影响,即房价上涨的正财富效应小于房价下跌的负财富效应。特沃斯基(Tversky)和卡尼曼(Kahneman)把房价正负财富效应的非对称性归因于,人们对于亏损的沮丧程度往往超过同等盈利带来的快乐。

二、财富幻觉和影子财富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928)提出货币幻觉,指出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作出反映,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人们往往根据名义货币额的增加而增加消费支出,从而产生财富效应。房地产具有居住和投资的双重属性,当房屋被用于投资时,房屋具有虚拟性质。房屋的预期价值就是“影子财富”,当预期房价进一步上升时,投资者的这种财富就增加。但只有将房屋变现后,才能得到实际上的财富。影子财富与实际财富的差额称作“财富幻觉”。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仅取决于劳动收入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还取决于对资产增值的预期。而货币、股票和房地产是居民最重要的三种资产(托宾Tobin,2000)。因此,房地产资产增值的预期越高,则影子财富或财富幻觉就越多,当期消费支出就越多,消费的增加刺激需求的增长,房价上涨的预期进一步增强。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房价预期下跌,居民的影子财富缩水,由于财富幻觉的作用,居民消费支出减少,消费的减少导致经济的进一步衰退,房价下跌的预期进一步增强。

***2形象的描绘了财富幻觉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假设供给曲线S固定,初始的需求曲线为D0,相应的价格水平为P0,消费为Q0。当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策时,比如降低利率,或者直接增加银行信贷,消费曲线外移至D1,此时消费为Q1。需求曲线的外移使得一般物价水平增加,同时增强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预期,已拥有住房者或者投资者的住房价值将增加,基于财富幻觉,需求曲线再次外移至D2,相应的消费为Q2。则(Q2-Q1)为财富幻觉引起的消费增加额。

同样的方法可以用来分析房地产价格降低引起的财富缩水的幻觉导致的消费减少(如***3)。房价的降低通过财富幻觉引起消费降低(Y1-Y2)。

三、过度反应、过度自信

“过度反应”描述的是投资者对信息理解和反映上出现非理性偏差,从而产生对信息权衡过重,行为过激的现象。德邦特(Debondt)和塞勒(Thaler,1985)系统地提出了“过度反应”假说,认为“过度反应”是和贝叶斯规则“恰当反应”相对而言的。针对贝叶斯规则中投资者完全理性,对信息理解的一致性、无偏性,“过度反应”认为投资者投资行为的非理性,对信息反应情绪化,易产生过度反应,导致估价的过高或过低。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斯基(Tversky,1974)提出代表性启发式思维对过度反应进行了解释,当一客体具有的显着性特征可以代表或类似所想象的某一范畴的特征时,则它易被判断属于该范畴,人们过分强调了这种显着特征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它属于其他潜在范畴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反应过度。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期能力表现出过分的自信。丹尼尔(Daniel)、郝舒拉发(Hirshleifer)和萨博拉曼亚(Subrahmanyam,1998)将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定义为高估他的私人信号而不是公开信号的精确性。根据本(Ben,1965)的归因理论,人们倾向于把过去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归罪于外界因素。当市场走势与投资者的私人信息一致时,投资者的信心将会膨胀,而当市场走势与投资者的私人信息矛盾时,投资者的信心并不是等量地减少,因为他们倾向于将这种结果归因于客观原因。

当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与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吻合时,往往导致投资者的信心膨胀,因为过去房价的走势进一步提高了房价上涨的预期。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以及过度反应往往把房地产名义财富增长当作实际增长,把房地产财富增长当作永久收入增长,从而扩大消费支出。

四、从众心理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不能做出完全***的判断,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断时,行为主体认为这个结论很可能是正确的,所以也做出相同的判断①。这种行为称为从众行为,或羊群行为。凯恩斯(Keynes,1934)在指出:投资收益日复一日的波动中,显然存在着某种莫名的群体偏激,甚至是一种荒谬的情绪在影响整个市场的行为。费斯汀格(Festinger,1957)在描述从众行为时指出,当遇到冲突时,我们的思想会潜意识地剔除那些与整体关联性最弱的看法,不自觉地寻求平衡。

在房价的持续上涨或下跌过程中,如果多数投资者是理性的,彼此相互***,那么正确或错误的思想对房价造成的影响将可能彼此相互抵消,其结果不会导致房价的暴涨暴跌。然而更经常的情况是,大多数投资者在房价持续上涨或下跌过程中失去理性,有限的能力和特定的行为极易产生盲目的从众行为,导致过度狂热或恐慌情绪,从而追涨或杀跌。从众行为还可能导致消费领域的财富效应,房价的上涨使住房投资者的收益增加,从而增加消费支出。根据位置消费理论,人们不仅追求绝对消费量的大小,更注重自己的相对消费地位,住房投资者由于房价上涨增加消费支出往往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②,即使他们的收入没有增加,从而产生正的财富效应。当房价下跌时,投资住房者消费支出的减少可能引起其他消费者消费支出的减少,从而产生负的财富效应。

行为金融学从上述角度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的主观因素和心理因素,这只是解释我国房地产财富效应的视角之一。应该看到,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房地产市场规模、房地产市场投资者结构、房地产市场的相关制度。完善房地产市场相关***策,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们对房地产投资收益的合理预期,从而持续发挥房地产财富效应对消费、经济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Simon.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choice[J] .Quarterly Jounal of Economics, 1955, 69 (1): 99-118.

[2] 蒋胜,黄迪.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诠释股市财富效应[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4(2), 43-47

[3] 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6-90

[4] 孙敬水.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32-337,340,344-345

货币幻觉篇9

关键词:虚拟经济;虚拟资本;衍生金融商品;电子货币;网络银行

一、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

虚拟资本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对此人们了解得更多的是股票,而股票为什么和怎样成为虚拟资本,则往往做一般地分析。要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虚拟资本论,必须考察其思维逻辑。

1.虚拟资本想象论。在马克思以前,法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曾提出过“想象的资本”这一概念,他说:“国家有息证券不过是一种想象的资本,它代表有来偿还国债的一部分年收入。与此相等的一笔资本已经消耗掉了;它是国债的分母,但国家有息证券所代表的并不是这笔资本,因为这笔资本早已不再存在。但新的财富必然会由产业劳动产生;而在这个财富中每年都有一部分预先指定给那些曾经贷出这个被消耗的财富的人;这个部分是用课税的方法从生产这些财富的人那里取走,然后付给国家债权人的。并且人们根据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①西斯蒙第《***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卷,第229-230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0页】。这样的论述表明:在西斯蒙第看来,国债之所以是“想象的资本”,是因为“与此相等的资本已经消耗掉了”。而以后通过发行国家有息债券,以利息的形式,偿付给国家的债权人,只不过是以征税的形式,从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取走的一部分,这部分的多少取决于“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也就是说“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额度,使“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可见,“想象的资本”,是由于国债不代表资本而产生的,但为了从财富中取走一部分用于对国家债权人付息,又不得不“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用过“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这一概念,他也是从给国家的贷款“本来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这一角度阐述的,由于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因而这种贷款作为资本已经不再存在,所以才把“国家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的资本,看成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如果仅从这一点来观察,则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斯蒙第的这一学说,但需要提出的是,马克思的论述比西斯蒙第前进了一大步:(1)假定“债权人不能要求债务人解除契约,而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他的所有权证券。”这样的假定,意味着***府只付息,不还本,国债所有者要收回本金,只有把它卖掉。(2)假定国债能在市场上卖掉,“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3)指出了“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马克思的论述表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是对投资者即购买国债者而言,因为购买国债的人把它的投入当作对国家的贷款,即当作生息资本来看待,而出***债的***府又不把它当作资本来运用。

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以后,进一步考察股票。他认为:股票是信用制度创造的联合的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为什么是幻想的?他们分析的逻辑是:(1)股票本来是代表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代表的是现实的在企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代表的是股东预付的货币额,但具有双重的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的存在;另一次是作为这是企业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的存在。作为所有权证书产生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作为实际已经投入的资本创造并实现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双重的存在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既然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就不能作为职能资本。(2)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马克思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让股票在市场上买卖,“A可以把这个证券卖给B,B可以把它卖给C,这样的交易并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0页】也就是说,通过交易使卖者把它的证券转化为资本,使买者取得预期可得剩余价值的证书,体现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3)既然要让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在市场上买卖,其资本价值如何确定,是考察股票是否是虚拟资本的又一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价值与它代表的现实的职能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而与它的收益大小有关,收益的大小怎么体现股票的价值,也就是把收益资本化。进一步说,也就是以现有市场利息率去衡量,所得到的收益是多少投资带来的,“假定一张股票的名义价值即股票原来代表的投资额是100镑,又假定企业提供的不是5%而是10%,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利息率是5%时,这张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提高到200镑,因为这张股票按5%的利息率资本化,现在已经代表200镑的虚拟资本。用200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到5%的收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9页】这样的假定表明:股票的价值也就是它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始终是资本化的收益,而资本化的尺度是“现有利息率”,换句话说,股票的价值是按现有利息率计算可取得的收益所幻想出的资本。为什么是“幻想的资本”,因为股票的价值不是由现实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收入决定的,在上述假定的条件下,用200英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出5%的收入。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因为股票的价值除了决定于收益的大小外,还决定于其他因素,如投机等。

从马克思考察股票为什么是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发现,股票之所以成为虚拟资本,不在于股票本身,而在于股票买卖。从股票不能作为职能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双重性存在,导出股票必须买卖才能体现它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再从买卖的价值确定,导出虚拟资本。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体现在收益的资本化上,其资本化以现有的利息率和未来的收益为尺度。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不同,前者含有实现预期的价值的含义,而后者没有这一层意思,因为国债的收益是既定的,而且是有保证的。

2.虚拟资本制造论。除马克思考察国债和股票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外,恩格斯还指出商业汇票也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在商业信用中商品的买卖,其贷款的清算,能够通过商业汇票来进行,商业汇票是企业开出的定期支付的凭据。如果开出的汇票时间间隔过长,得到汇票的企业家就可以把汇票拿到银行去贴现,以期获得货币资本。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在东印度贸易上,人们已经不再是因为购买了商品而开出汇票,而是为了能够开出可以贴现、可以换成现钱的汇票而购买商品”。①意思是:人们不是为了支付而开出汇票,开出汇票是为了贴现,获得资金。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创造虚拟资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存在着漫长的商品运输时间,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制造虚拟资本的方法便丧失了基础。也就是说,由于商品运输时间过长,买者难以在短期内收到卖者发的货,卖者也难以在短期内收到买者支付的货款,因而才具有开出汇票并以汇票向银行贴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消失了。恩格斯把开出汇票并把汇票贴现看成是“制造虚拟资本”,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个以商业汇票代替货币资本作为货币来支付;二是将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提前获得货币资本。前者,是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后者,是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前一个取代节约了社会货币资本,后一个取代,新增了社会货币资本,可见,恩格斯论述的因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而制造的虚资本,有节约和新增社会货币资本的意思。恩格斯从这个意义上考察虚拟资本与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不同:国债之所以是虚拟资本是因为它本身不作为资本而存在,但又要设想出一个资本额度去付息;也与马克思考察股票是虚拟资本不同,正如上述股票之所以为虚拟资本,其价值具有幻想的成份;而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的虚拟资本,其价值不具有幻想的成份,因为一般说来它们的发生都是以贸易为基础(当然在贸易上也会存在着欺诈)。

3.虚拟资本派生论。继恩格斯考察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以后,马克思指出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是纯粹虚拟的,这是因为:(1)银行家资本的一部分投在有息证券上,这部分资本不在银行的实际业务中发挥资本的职能,而是作为准备金看待,其中包括国债、股票、汇票以及土地抵押证等。国债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股票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应当说与利率相关,都是有息证券,而汇票对开出和收取汇票的人来说,虽然不是有息证券,但对贴现者(即银行)来说,也是有息证券,也与利率相关,贴现要权衡当时利息率的高低。既然与利息率相关,而且利息率是变动的,那么它们的资本的价值就不以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进一步说“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②所以,这里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首先是指他拥有的作为准备金看待的资本价值即取得收益的权利的不确定(不断变动的)而言。其次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并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而言。第三,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还是就“有各种方式使用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人手里以不同的形成出现”而言,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对此,马克思引用了亚当·斯密的论述加以印证,斯密说:“即使在货币借贷上,货币也似乎只是一种凭证,依靠这种凭证,使某个所有者不使用的资本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资本,同作为资本转移工具的货币额相比,不知可以大多少倍;同一货币可以连续用来进行许多次的借贷,正象可以用来进行许多次的购买一样。”③马克思引用斯密的论述旨在说明:(1)对出卖商品的人来说,货币代表的是他商品的转化形式,即实现的价值,但在每一个价值都表现为资本价值的今天,如果出卖商品的人不是将货币作为购买而是将它贷出,则这样的货币就是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2)货币在贷出者手中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能够由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转移是代表一个资本,还是代表多个资本,“取决于它有多少次作为不同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执行职能。”也就是说要看它实现了多少次商品资本的价值。(3)由于商品资本的价值实现为货币后能够用于借贷,而且借入的货币又能够用于购买,所以同一个货币在实现许多次购买的同时,在借贷中又先后代表着各个资本。(4)货币在借贷中,先后代表着资本,使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甚至增加两倍,其实这只不过是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所以,马克思所谓的银行家里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包含着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从而使一切资本翻倍增加的意思。第四,就发行银行而言,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缺乏黄金保证发行的那一部分银行券。由此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之所以是虚拟资本就在于银行家能够通过发行银行券扩大贴现,贴现是要扣除利息的,因而用于贴现的银行券是银行家的生息资本,只不过由于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缺乏价值保证即黄金保证,所以是虚拟的。综述以上四个方面考察银行家的资本绝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内容,能够发现虚拟资本,既反映在银行家的非实际业务中,如保存的准备金中,又反映在银行家的实际业务中,如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中,同时表明,银行家的虚拟资本既在职能资本中存在,又在非职能资本中存在。

4.虚拟资本的相对论。“虚拟”的德文fiktiv有两个含义:(1)是“derphantasieentstammend,nichtwirklich:einc-eweltbeschreiben”,即“来自想象,幻想的,非真实的,如:描述一个虚拟、虚幻的世界”;(2)是vorgetauscht,即“装的、假装的、模糊的”。在德文中,与“虚拟”对应的词是wirklich,意思是:真正的、现实的、事实上的。所以,我们能够确定,马克思指出的虚拟资本(dasfiktivkapital)是相对真实资本(daswirklicheskapital)而言。真实资本是指“已投资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或由股东支出的,用于企业中起资本作用的货币”(《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第484页)。相对而言,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都可以认为是“虚拟资本”。货币资本也是货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作出这样笼统的概括,而是针对具体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同视角,考察“虚拟资本”。可见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总是相对不同的事物而言。如果我们设定在什么条件下,确认某一事物是真实的,那么,离开了设定的条件,就能够确认某一事物是虚拟的。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二、考察虚拟经济需要界定不同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考察虚拟资本时,运用了不同的概念,如“虚拟资本”、“幻想资本”、“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虚拟的货币资本”、“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等,应当说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意思。

但在我国,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总是把不同的概念搅在一起,混为一谈,比如把虚拟资本等同于有价证券把虚拟经济等同于虚拟资本、网络经济、泡沫经济等。由于概念不清,讨论问题时,往往对不上口径。如果细致地思考则:

1.虚拟资本不完全等同于有价证券。评介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够发现虚拟资本存在的形式有:国债、股票、汇票、缺乏价值保证的银行券等。它们作为虚拟资本的物质载体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作为虚拟资本的载体,相对职能资本来说,有以下特点:(1)它不是劳动生产物,本身没有凝结价值。(2)它不能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不是职能资本。(3)职能资本是现实的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是它的价格一般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有价证券是非职能资本,因而也是非现实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它的价格,一般不完全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4)它不是价值符号,而是价值收益索取的证明书。价值符号是价值实体的代表,它能兑换,但不能增值。而价值收益索取证明书,一般不能与价值实体对换,而寻求增值。有价证券的特点表明:虚拟资本只不过是能代表取得一定收益的所有权证书。由于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表现在不断变动的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上,所以把有价证券称作虚拟资本。由此,我们能够说虚拟资本是其价值不确定的生息货币资本。生息货币资本与货币资本不同: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相联系,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过渡的资本形式,而生息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不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资本的过渡形式。生息货币资本与信用制度、利息相联系。

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载体,但不能说虚拟资本都反映为有价证券。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中,我们能够发现,他们从多种角度,在不同的意义上定义了虚拟资本。概括地说,马克思从国债运用的非资本性和利息支付的资本设想,表明国债是虚拟资本;从股票市场价值取决于股票收益资本化,表明股票是虚拟资本;恩格斯从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银行信用又取代商业信用,指出开出汇票和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马克思从银行保持的准备金不代表资本,只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其价值是不确定的意义上,指出了银行家资本的构成大部分是虚拟资本。如果说上述虚拟资本都因以有价值证券作为载体,因而与有价证券有关,则马克思指出的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代表存款人的资本,以及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使得一切资本好象增加了若干倍,因而也是虚拟资本的论述,就不纯粹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而是以所有权的归属和转移作为载体。可见,马克思所指出虚拟资本的含义,既包括着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着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前者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后者以运用资本的权利作为载体。

2.虚拟经济不完全等同于虚拟资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表达新生事物,人们引进了“虚拟”这一概念,如虚拟工厂(virtualfactory)、虚拟办公室(virtualoffice)、虚拟银行(virtualbank)、虚拟大学(virtualuniversity)等。在这里virtual没有虚假、虚幻的意思,而是指事实实际的而不是名义上的状态(almaostwhatisstatedinfactbutnotinname),也就是说事物的现实状态与它自身的过去传统的名义状态相分离。如果我们把这种状态分离用哲学的“异化”来表达,则虚拟是对事物状态异化的理论概括,虚拟经济也就是对经济事物状态异化的概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载体异化的经济活动,如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网上为顾客提供信息,让顾客选择,提供商品,送货上门,一般人称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相比有它们的共性,即提供商品信息,满足顾客需求,但有它们的个性,没有可供观感的商品,没有可容纳顾客的营业场所等,所以,载体异化了。虚拟资本如股票,即可以把它称为载体异化的虚拟经济(因为它的载体是表现为所有权资本的有价证券,而不是职能资本的产出要素),又可以把它称为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股票之所以称为虚拟资本不存在于它具有分割剩余价值的功能,而在于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通过买卖实现增值,这就说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实现价值增值,赋予了它新的功能。除了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外,还有形式异化的虚拟经济,如一种权利派生或转化为另一种权利,如银行资产证券化和期权等。这种状况表明:虚拟经济能够有多种活动或状态存在,如果以货币来计量这种活动的价值,并以此求得增值,则以货币计量的价值便成为虚拟资本,可以说虚拟资本是人们从事的实体经济以外的,以一定的价值求得价值增值的活动。这表明,虚拟经济中包括着虚拟资本,但虚拟经济不完全等于虚拟资本,二者涵盖的内容是有差别的。

3.虚拟经济不同于网络经济。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从网络的客观存在来说,它不是虚拟的,而是实在的,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如果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又成为虚拟经济。问题在于基于什么而言,或者说从什么意义上讲,它是虚拟的或非虚拟的。

4.虚拟经济不同于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转瞬即逝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一般通过市场价格的急剧上升又急剧下跌表现出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为的操纵、人们预期的失误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别于经济周期正常的波动。经济周期正常波动受客观因素制约,时间较长,呈现着阶段性;泡沫经济的波动是非正常的、受主观因素制约、时间较短、不呈现阶段性。泡沫经济除了反映在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外,还会反映在其他领域,如虚报产值、虚报GDP等。前者可称为价格泡沫,后者可称为产值泡沫或GDP泡沫,可见泡沫经济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虚拟经济中有可能存在泡沫经济,但不能说必然存在泡沫经济。这就是说虚拟经济中还会不存在泡沫。所以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而且泡沫经济不等于价格泡沫。这就是说泡沫经济不一定反映为价格过度上涨。

5.泡沫经济不同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经济增长的状况中存在着泡沫,如价格泡沫、产值泡沫等。在经济增长中存在一定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从一这意义上说是正常的。经济泡沫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泡沫经济。可以说从经济泡沫到泡沫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泡沫经济是不正常的,畸形的经济。

三、当代值得关注的虚拟经济

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多注重有价证券的市场特别是股票的上市流通,这自然是需要的。但在当代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虚拟经济,应当是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

1.衍生金融商品是在原本金融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如果说原本金融商品是银行借贷契约、公司股票和***府或企业债券,则衍生金融商品便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派生的金融资产证券、股票及债券期货和期权。衍生金融商品相对于原本金融商品而言有其共性,但更有其个性。最重要的个性是与实体经济过程的联系不同,从而增值能力不同。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是实体资本的副本,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但这一点,国债却不同:国债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而取决于***府的还本付息能力。***府的还本付息能力取决于国家的财***收入,国家的财***收入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相关。如果我们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的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称为第1类虚拟资本,则我们能够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不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国债,称为第2类虚拟资本。

按马克思虚拟资本的相对论,没有投资于实体经济企业,不在实体经济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求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则银行借贷的货币资本也应列入虚拟资本之列,银行借贷活动也是虚拟经济活动。银行借贷活动关系的载体是借贷契约,借贷契约与实体经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因而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但银行作为“存款者的集中和贷款者的集中”,其增值能力又不完全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取决于社会经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虚拟资本的银行借贷资本,处于第1类虚拟资本和第2类虚拟资本之间,可称作准第2类虚拟资本。

金融衍生商品是在前三类金融原本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比如金融资产证券,便产生于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贷款资产证券化使得债权债务关系起了变化:证券化以前,银行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双向的、个别的。证券化以后,银行把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使得债权债务关系集合化和社会化,也就是说,债权人是广大的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债务人不是个别的借款人,而是集合的借款人。这样,证券化资产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而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资产证券与个别经济过程的关系不直接。由此我们把它称作第4类虚拟资本。

股票、债券的期货、期权交易,其对象是期货、期权合同,由于买进与卖出的合同能够抵消,不必在合同到期时实地结算、交割某一种金融资产,所以,绝大多数交易者不必在实际结算时,真正拥有这种商品,只是根据其价格的涨落支付差额。其增值能力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可以说这类交易完全与实体经济过程无关,由此我们能够把这一类交易活动称作第5类虚拟资本。把虚拟资本从而虚拟经济作以上的划分,表明在当代,虚拟经济活动有相当一部分,***于实体经济过程。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因素有别于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因素。虚拟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2.电子货币的兴起,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1)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消费者与企业家之间的交换方式。网上购物,电子交易能够完全取代支票和现金。但在这里需要权威机构的支持和信任,包括商家和银行,它们是能够被充分信任的第三者。(2)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储蓄与投资的方式,有剩余的收入者能够在家通过电脑储蓄和投资,并获取大量的金融产品变动的信息,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去希望去的交易场所。(3)电子货币的出现,使90%以上的财富在电脑网络里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并大大提高创造和追逐财富的速度。有人说,这个速度相对于20年前大约有3倍以上的提高。有人说,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中央银行的真实储备,从1974年的8:1上升到20:1。(4)货币电子化,不仅能节约资金给付、交换的时间,而且能从优选择资金的成本和收益,如能够在最佳的时刻上选择最优的利率和汇率。

3.网络银行的出现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金融领域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银行又称虚拟银行,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虚拟经济不能不关注网络银行。1995年10月,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在美国诞生。这家银行没有地址,只有***,营业厅就是主页画面,所有交易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员工只有10人,1996年存款达1400万美元,估计1999年存款金额达4亿美元。在美国,已经有400家金融机构推出了网络业务。据调查,在2000年以前,有16%的家庭使用互联网的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所有银行利润的30%。网络银行的出现对经济的影响是:(1)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银行的规模不能再以分行数、人员数去衡量。(2)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各银行的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客户很容易挑选出最有利的产品,银行很难再靠单纯的存放款业务生存,而必须推出特殊、高附加值的投资理财业务。(3)不论是实体银行还是虚拟银行,当前都处于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时代,设计出高附加值、个人特色强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经营的核心所在。个人只要在网络银行上留下姓名、年龄、职业、家庭等资料,只要用鼠标回答薪金所得、不动产状况,电脑就可以自动评估信用等级。中国台湾玉山银行开办了个人贷款业务,只要信用评级在60分以上,就可获得60万元以下贷款。(4)网络银行对人才的需求有新的标准,不仅需要银行家,而且需要经济学家、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们能设计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成为金融世界的先知先觉者。当然,网络银行的发展也要受到制度环境、投入成本、运作条件和法律保障等约束,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理念的更新,网络银行在虚拟经济中的地位将与时俱进。

虚拟经济源于经济主体又超越原经济主体,扩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缩短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时间,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观、信息掌握、资源配置以及运作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李晓西、杨琳,2000:《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第6期。

刘立达,2000:《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研究报告》第11期。

刘骏民,1996:《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第12期。

货币幻觉篇10

马克思的《资本论》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开始,分析了商品的两重性和商品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尽管这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分析,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也仍然是处于人类社会商品生产的阶段;中国的生产力还无法达到按需分配的产品生产阶段,因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新中国建立近60年来的实践证明,每当我们尊重价值规律时,经济就能够平稳发展;每当我们违背价值规律时,社会经济生活就会出现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一问题表现为商品的奇缺;改革开放之后,则表现为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理论对中国金融宏观调控影响最大的是货币理论。如何把发行货币控制在商品流通必要的数量之内,不要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尽管后来我们把货币的概念从现金扩大到货币供应量,并引入了中央银行制度,但这只是信用货币创造的技术问题,商品经济中货币的本质和货币流通的规律并没有改变。抛开马克思对货币本质的论述与西方经济学的不同,在货币流通量的计算上,马克思主义与货币主义学派有许多的共同点。中国人民银行长期以来在考虑货币供应量时,一般是用GDP增长率加计划调价幅度加2~3个百分点的不可测因素来制定和计算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对流通中的货币量计算进行了描述,但他是文字描述;我们的***治经济学教科书把它表述为这样一个公式,即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售出商品的价格总额减去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减去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流通速度。马克思的这个公式考虑了信用带来的对货币需求量的减少,但用这个公式时,货币流通速度是难以测量的,社会信用量也是难以统计的,因而我们只能给予2-3个百分点的不可预测量。售出商品的价格总量,我们可以用不变价的国民生产总值代替;计划调整幅度,其实是可以容忍的物价上涨幅度。在贵金属货币流通时,贵金属所包含的价值的变动,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因而物价上升与通货膨胀不是同一个概念。而在信用货币时代,我们可以设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不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商品价格上升所反映的必然是货币量的多发,可以理解为是通货膨胀。然而在价格体系扭曲的情况下,完全用商品比价的调整来理顺价格体系是不现实的,会激化社会矛盾。因而容忍一定的物价上涨幅度,可以缓和价格机制改革和理顺价格过程中的矛盾。也就是说,如果货币供应量和价值总量是相等的话,那么在价格调整的时候,一类价格的调整必然会引起另一类价格水平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利益关系就会对价格下降的行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因而用适度的通货膨胀来调整价格比价关系,可能是转型期改革当中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

许多人会说这不精确。是的,但诸多复杂的货币需求模型也会因为经济参数的设定而出现大的误差。货币供应量仅是货币***策的中间目标,最终目标要通过通货膨胀率来检验。马克思说:货币当作商品价格的暂时的客观反映,本来也不过是当作它自己的符号来发生功能,因此能够用符号来代替。这是信用货币得以存在的基础,但符号是不可以任意创造的,国家固然可以把印有任意的铸币名称的任意数量的纸币投入流通,可是它的控制同这个机械动作一起结束。价值符号或纸币一经被流通所掌握,就受流通的内在规律的支配。货币创造过多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现今社会还会带来资产的泡沫。

对于扩张货币供应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也是经济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实践证明,货币对经济的增长是中性的,短期的效应是货币幻觉。把货币幻觉与货币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时间差来管理经济是非常危险的。

中央银行制度是人类社会在信用货币时代的伟大创造,它的历史使命就是把信用货币的创造控制在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之内。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范围不断扩大,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货币需求的因素也发生了诸多的变化,但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性是不会改变的。过量创造信用货币或信用中断造成货币奇缺,都会使商品交易回归贵金属交易或者是物物交换。对于宏观经济而言,货币的适度创造是重要的。在市场经济中,货币市场利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货币的需求,比货币供应统计有更大的时效性,可以作为货币供应适度与否的指示器。但即便如此,对货币供应的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欧洲央行货币***策实施的是双支柱原则,即在控制央行融资利率的同时,也参考货币供应量指标。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中国的货币***策在操作中也是双支柱原则,即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同时,参考货币市场利率。市场环境不同,操作的重点也不同。

按经济发展预测目标和物价调控目标确定货币供应量预测目标,是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至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是操作中的技术问题。现实经济的复杂性,决定了信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和技术的复杂性。应该给中央银行更多的相机抉择权,增强中央银行操作的***性,这有利于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形势。国家要管的是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但至于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应该是中央银行相机抉择的过程。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性,决定了它与金融产品有本质的区别。近年来,否认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策中间目标的论据之一,就是货币的概念扩大了,因而货币供应量难以统计。但现今的金融危机,恰恰证明了货币与其他金融产品还是有本质的区别。信用货币的价值在于其信用,而在危机中,能够保存价值的是以国家信誉为保证的现钞,尽管它也会因通货膨胀和汇率变化使它对商品的购买力发生变化;银行存款在有存款保险的范围内,也是可以保值的。而其他任何金融产品,其价格相对于货币而言都有损失的可能,即跌破面值。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货币市场基金也跌破了面值就是明证。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其基金份额未来可以代替银行存款。这是前一个时期金融学当中很流行的观点。但在危机当中大家可以看到,什么是货币?什么是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和货币绝对是有区别的。如果我们相信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货币只不过是一般商品的特殊的等价物的话,就应该相信这个真理。

货币幻觉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货币幻觉10篇

学习

新闻稿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稿,内容包括新闻稿8篇,新闻稿范文100篇。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第五届国际矿泉节新闻会。今年的-月-日至-月-日,国际饮水资源保护组织、中国矿业联合会等八家单位在白山市联合主办第五届国际矿泉节。为借助各新闻媒体的作

学习

小学生交通安全画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交通安全画,内容包括交通安全怎么画简单又漂亮,交通安全画简笔画大全。在美术活动中不断为学生创造机会,通过网络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渗透“三生教育”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的探索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增

学习

国际货币体系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货币体系10篇,内容包括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主要特点,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特点。使用何种形式的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最基础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当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其发行国以外时,它就成为国

学习

英语翻译10篇

阅读(23)

《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先生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在众多《红楼梦》英译版本中,英国汉学家代维・霍克斯(David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Minford)的全译本TheStoryoftheStone,和我国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全译本A.

学习

基础货币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基础货币10篇,内容包括基础货币有什么特征,现代货币基本知识。在美国经济学家费雷德里克・S・米什金所著的《货币金融学》中写到:货币是指在支付商品和劳务或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它具有计量单位、价值贮藏及支付的功

学习

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材料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材料模板,内容包括九年级语文教师经验交流发言稿,语文线上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材料特性》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既要学习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与国际接轨。我院的双语教学

学习

朝鲜货币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朝鲜货币10篇,内容包括朝鲜货币的百科介绍,朝鲜货币。本文拟根据阅读到的上述间接资料,力***客观地述评朝鲜这次严重影响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局势的货币改革事件的来龙去脉。朝鲜货币改革内容2009年11月30日清晨,朝鲜***府突

学习

货币汇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汇率10篇,内容包括货币汇率高低详解,货币与汇率基础知识。本文从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这一全新视角入手,来对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评析。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货币替代是开放经济下的一种货币性扰动,它对一国的经济金融形

学习

计算机英语词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英语词汇10篇,内容包括大一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大全,计算机英语词汇书籍推荐。当今,计算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随之产生的新名词、新术语等计算机新词汇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和刷

学习

货币银行学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银行学10篇,内容包括货币银行学黄达,货币银行学教程。

学习

精准扶贫村工作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精准扶贫村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村精准扶贫年终总结,村精准扶贫半年总结。各位领导:根据安排,我中心负责驻村帮扶工作。自2017年8月工作开展以来,在正确领导和州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帮助指导下,按照全州精准扶贫工作部

学习

中学历史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历史论文,内容包括中学历史论文发表,中考历史小论文怎么写。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用饱含情感的言语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情感,推动课堂教学

学习

结算货币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结算货币10篇,内容包括结算货币的好处,五大结算货币。二、实证研究(一)长期均衡关系1.变量平稳性检验。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时间序列平稳的基础之上,所假设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服从正态分布。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

学习

国际经济贸易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经济贸易10篇,内容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国际经济贸易专业。2、国际经济贸易是否面对可持续、生态化等问题对于我国当今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国在欧盟的绿色贸易里受到的限制惩罚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我国的国际经济

学习

国际货币体系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货币体系10篇,内容包括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主要特点,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特点。使用何种形式的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最基础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当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其发行国以外时,它就成为国

学习

基础货币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基础货币10篇,内容包括基础货币有什么特征,现代货币基本知识。在美国经济学家费雷德里克・S・米什金所著的《货币金融学》中写到:货币是指在支付商品和劳务或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它具有计量单位、价值贮藏及支付的功

学习

朝鲜货币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朝鲜货币10篇,内容包括朝鲜货币的百科介绍,朝鲜货币。本文拟根据阅读到的上述间接资料,力***客观地述评朝鲜这次严重影响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局势的货币改革事件的来龙去脉。朝鲜货币改革内容2009年11月30日清晨,朝鲜***府突

学习

货币供给量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供给量10篇,内容包括货币供给量如何调整,货币供给量从哪里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货币***策的改革和调整,当前实行稳健的货币***策,对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于货币供给

学习

货币资金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资金10篇,内容包括货币资金一览表,货币资金的基础知识。1、现金和银行存款控制实施方面。①现金管理中,企业存在不执行库存现金限额的规定,超限额库存额留存现金不及时送存银行;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坐收坐支,没

学习

货币升值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升值10篇,内容包括货币升值的基本知识,货币升值前景怎么样。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的确是专家们所说的“双刃剑”。采购进口产品或者出国留学、旅游的人以及拥有投资性房产的人从中受益不少。深切体会到我们的“人

学习

货币制度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制度10篇,内容包括货币制度形态大全,货币制度的演变小故事。不过,货币制度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问题,对发展中的不足应历史地看待,不宜苛求。如所周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一定历史时期的货币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该时期商

学习

货币供给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供给10篇,内容包括货币供给的新闻,货币供给理论及发展历程。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3-0070-06一、引言历史经验表明,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增长模式转变与金融体制变革阶段,都曾出现流动性过剩。一方面,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