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收入10篇

城镇居民收入篇1

国家统计局城调队对全国31省(区、市)城镇居民调查显示,多数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有大幅增长。反映居民收入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为0.32,与2001年基本持平,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总体水平保持平稳,目前呈现以下四大区域走势特征:

(1)东、中、西部收入差距缩小――2002年东、中、西部人均收入分别为9186元、6334元和6517元,三者之比为1.45:1:1.03,比上年的1.50:1:1.06明显减小。

(2)省、区、市间的收入差距缩小――调查表明,居民收入最高的与收入最低的省市人均收入之比,从2001年的2.45:1(上海:河南)下降到2002年的2.23:1(上海:贵州)。位居前五位省(市)的人均收入平均数与名列后五位省(区)的人均收入平均数之比从上年的2.03:1下降到1.92:1。

(3)大中城市间的收入差距缩小――2002年35个大中城市的收入增长明显,年人均收入为942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19元。位居前五位城市的人均收入平均数与名列后五位城市的人均收入平均数之比从上年的2.37:1下降到2.19:1。前十位省区市居民收入高在何处

分析左上表排名前十位的省(区、市)城镇居民收入走高的原因,首先是***策性因素。表现在2001年国家两次大幅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和离退休人员工资的翘尾影响,及部分省(区、市)上年底实行双薪,由原来的四项基础工资这一范围扩大为应发工资总额范围,这部分收入有相当部分单位跨年度兑现,使国有职工收入大幅增长,此其一;其二是部分效益好的企业参照公务员加薪标准提高职工工资标准,使集体职工收入和其他职工收入亦大幅增长。另外部分地区加大了社会保障的力度,不同程度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也促进了居民的收入增加。

其次是经济形势好于预期。城镇居民收入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均有相当部分企业效益改观,加快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从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这四大类收入构成看,拉动十省(区、市)收入增长的主要是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工薪收入构成中,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和国有经济类型单位职工收入最高,离退休就业者和国有职工收入增幅最大。收入中有69.2%来自工薪收入,25.6%来自转移性收入,而在转移性收入中,有76.8%是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收入,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是仅次于工薪收入的第二收入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云南和广西两个西部省(区)跻身于收入排名前10位,表明这两个地区在经济发展加快的同时,特别注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先看广西,2002年全面实施富民兴桂新跨越战略,整体经济形势是“九五”以来最好的年份。2002年居民收入增长走高,一是由于受机关、事业单位增资***策的影响,同时部分市县机关、事业单位逐步兑现了生活补贴和发放补贴。此外,部分企业实行改制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生产、经营明显好转,经济效益回升,企业职工也增加了工资;二是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明显提高。2002年人均离退休金为1075.0元,同比增长39.7%,增幅居各项收入渠道之首;三是随着各项优惠***策的出台,广开就业门路,鼓励发展联营、私营和个体经济,为下岗、待业和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机会,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354.6元,同比增长34.9%。再看云南,尽管2002年GDP增长率排位并不靠前,但全省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户的比重,由上年的10%上升到20%。有20%的城镇高收入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4040.72元,比上年增长23.5%,高收入户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高收入家庭的就业人员构成是: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占85.2%,比全省平均水平的73.1%高12.1个百分点,表明高收入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单位职工的工薪收入。东西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镇居民收入篇2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化;广西;时间序列数据

中***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城镇化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针对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文献资料比较少。如今,广西属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它的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显得格外的重要。但是,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城镇化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困的出现。

袁伟彦、周小柯(2015)利用2005~2012年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化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而且城镇化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杨朝龙、胡新良(2016)通过时间序列数据样本对湖南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湖南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者的关系,结果得出,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动态关系。为了弥补先前研究的不足,本文以广西为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广西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化现状

(一)广西农村居民收入发展概况。从表1可以看出,2003~2014年广西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增长幅度也在不断提升。(表1)

(二)广西城镇化发展概况。从表2可以看出,在2003~2014年期间,广西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在2003年的城镇化水平达到29.06%,它是最低值。而在2014年,广西城镇化水平达到46.01%,它是最高值。最高值与最低值二者相差16.95%。(表2)

三、建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

根据经验来说,城镇化和农村居民收入是有关系的,但谁先变化谁后变化是不知道的。所以,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分析它们两者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一)ADF检验。广西农村居民收入和广西城镇化分别用Y和X来表示。并采用Eviews软件对其数据进行ADF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3。(表3)从表3检验结果可以知道,原变量是不平稳的,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后所得的变量是平稳的。所以,它们是一阶单整的关系。

(二)协整检验。经过单位根检验得到,广西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化是一阶单整,它们应该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一般使用EG两步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EG两步法按照以下两步进行:第一步,对变量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第二步,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的,那么就说明变量存在着协整关系。(表4)由于ADF检验统计量为0.01829,小于临界值4.66113,可以知道残差序列是平稳的,也就是广西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化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广西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化二者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谁先变化谁后变化并不知道。所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选择的滞后阶数是1和2。(表5)

从表5可以知道,滞后1阶和滞后2阶的检验结果是一样的。广西农村居民收入是广西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但广西城镇化不是广西农村居民收入的格兰杰原因。二者并非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四、***策建议

为了提高广西城镇化水平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建议采取以下三点措施:

(一)健全农业补贴***策。广西需要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幅度,对农业的发展实施补贴优惠***策,让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但是,目前的农业补贴***策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现阶段虽然说农村社会保障已经全面覆盖了,但是目前广西的农业补贴方面的***策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通过健全这方面的***策,以期提高广西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化水平。

(二)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增加农民通过分享土地而获得的收益。可以采用的方式是股份合作制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实现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另外,也可以让农民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经营,拓宽农民收入增加的渠道和途径,最好是能够建立起这方面的制度,通过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期提高广西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化水平。

(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能够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采取优化产业结构方面的措施,以期提高广西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化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城镇居民收入篇3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高速增长,收入差距并没有明显扩大,而是处于高位徘徊状态,基尼系数维持在0.32左右。以省市为考察单位的地区差距要小于总体差距,基尼系数在0.13左右,而且出现阶梯状下降趋势。从区域看,地区差距主要来自沿海省份内部差距和沿海内陆的跨区域差距,但是二者变动趋向不同,沿海内部差距对地区差距的贡献率在下降,而跨区域的差距在明显扩大。从收入来源分析,地区差距主要来自工薪收入差距和转移性收入差距,二者贡献了90%的地区收入差距。

关键词:地区差距 城镇居民收入 收入分配 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均衡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然而相对于***府急切的收入分配***策需求,目前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很不充分,仍然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收入差距问题有多个研究维度,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区域收入差距研究、行业收入差距研究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地区之间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以省市自治区的收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我国省际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其构成问题。

城镇居民收入的概念和指标

研究地区居民收入差距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界定居民收入和区域划分问题。本文涉及到的收入指标包括家庭总收入、可支配收入、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全部采用国家统计局的统一界定。

(一)家庭总收入

家庭总收入指调查户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

家庭总收入=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1.工薪收入。工薪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他劳动收入。

2.经营净收入。经营净收入指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它是指全部生产经营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税金后所得的收入。如当期收入小于生产费用的开支,其差额记入“其他借贷支出”中。

3.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房屋、土地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不包括出售财物获得的收入。

4.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理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二)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计算公式为:

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

本文以省级行***单位作为考察地区差距的基本核算单位,数据包括了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地方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本文所使用的绝对收入数据都是当期现价计算的,没有进行跨区和跨期的调整。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及其差距

(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出现了持续增长的趋势,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上升到了2011年的21810元,按照名义增长率计算增长了64倍,按照实际增长率计算增长了10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4%(见***1)。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十五”时期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6%,“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7%(见***2)。2008年以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增速放缓的趋势,2011年虽然实施了一系列提高居民收入的财******策,但是2011年的实际增长率只有8.4%。

(二)城镇居民收入结构的演变

从表1和***3的数据看,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工薪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经营净收入的比重出现了稳步的上升。1990-2010年,工薪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从75%下降到了65%,而经营净收入的比重从1.5%上升到了8%。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工薪收入的比重下降了3个百分点,而经营净收入上升了2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从1%上升到2.5%,虽然比重有所上升,但是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是微不足道的。转移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中位于第二位的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没有太大变化,波动区间维持在21%-24%之间。

(三)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学术界通常采用基尼系数来测度收入差距,我国统计部门一直没有公布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对此解释:城镇居民中的高收入阶层的收入调查数据失真。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是人们判断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

城镇居民收入篇4

一、吉林省城镇居民收入问题原因分析

近年来,吉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收入大幅提高,为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与全国相比,吉林省城镇居民收入偏低,与自身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深入分析,工薪收入、财产性收入是两大重要影响因素。工薪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最高,对总收入的影响最大,工薪收入低严重拉低了吉林省城镇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工薪收入低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二是整体就业水平偏低;三是***策因素影响。此外,吉林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企改制和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下岗、分流人员比较多,这部分人群大部分属于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非常低。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占比极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吉林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财产性收入低的原因,一是居民财富占有量低。长期以来,由于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偏低、民营经济不发达、社会福利水平不高等,城镇居民占有的财富量十分有限。在当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为应对养老、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城镇居民收入绝大部分用来消费和储蓄,所以真正能够用于投资的财产非常有限,财产性收入必然减少。二是投资渠道有限。房地产市场是吉林省居民主要的投资渠道,但其高投入、高风险、流动性差,限制了普通居民的参与;资本市场投机现象严重,价格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造成居民财产性收入波动较大;投资理财市场可供选择的产品有限,门槛偏高,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投资起点至少在5万元以上,导致中低收入群体参与理财受限,居民多样化的投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二、提高吉林省城镇居民收入的***策建议

按照吉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2%以上。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收入要与全省经济保持同步增长。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首先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扩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这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策建议:

(一)扩大就业创业,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积极的就业***策。一是完善和实施扩大就业的各项***策措施,包括设立就业援助基金,支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以实现充分就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通过转变***府职能,营造良好环境,扩大市场准入,采取金融、税收优惠***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不断扩大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规模,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建立职业培训制度,健全职业院校、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统筹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建立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技能培训,加快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依托有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不断提高居民的自主创业能力。三是加大创业帮扶力度,有效利用各类创业***策、资金和信息资源,打造创业公共服务基地,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小额担保贷款和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帮助更多的创业者实现创业成功的梦想。通过为创业者提供有效的扶持和帮助,调动劳动者创业的积极性,以创业带动就业,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二)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升工资收入水平增加吉林省城镇居民收入,关键是要提高工资收入水平。一要不断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建立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公务员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根据经济发展、财***状况、企业相当人员工资状况以及物价变化等因素,定期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根据吉林省特点增加提高工资收入的地方补贴项目,及时调整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及津补贴标准,确保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与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收入保持同步增长。二要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实行职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确保企业利润增加时职工工资能够得到合理、持续增长,确保职工工资能够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时足额支付。此外,要继续贯彻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提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适时调整企业职工艰苦岗位津补贴标准,切实保障一线职工工资收入;继续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指数变化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动职工工资收入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三)加大***策支持力度,扩大居民财富积累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就要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做到“藏富于民”。一是继续争取国家***策支持,为居民提供稳定和充分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不断增加社会财富。二是实行***府财***补贴,使居民能够享受教育、住房、汽车消费等方面的无息或者低息贷款,能够享受到储蓄存款利息收入、国债利息收入及股票价差收入个人所得税的减免待遇。通过采取一系列***策措施促进居民消费,同时不断增加居民家庭的财富积累。

城镇居民收入篇5

[关键词]收入;消费;误差修正模型

[作者简介]何庆光,广西财经学院统计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3

[中***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2―0100-03

一、引 言

近几年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成为了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受***府拉动消费的***策影响,并在住房、养老、教育、就业以及医疗等方面改革的推动下,广西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发生了变化,消费需求也发生转化,通讯、教育和旅游已成为消费的热点,医疗保健支出呈现较快速度增长。因此,对广西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收入与消费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广西的消费情况,对进一步缓解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有着积极的作用。

根据居民需求决定理论,影响广西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诸因素中,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对于消费和收入关系的研究,诸多的经济学家以不同的消费理论假设,建立了各种形态的消费函数,如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等等。到了20世纪80年代,计量经济模型建模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的产生,它们为解决伪回归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研究收入消费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本文将利用这一理论,对广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分析。

二、广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简介

(1)单位根和协整关系检验

在进行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检验前,先要确定时间序列的单整性。当时间序列的均值与时间无关,同时其方差是有限的,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系统的变化时,时间序列的变化是平稳的。如果一个序列在成为平稳序列之前经过d次差分,则该序列被称为d阶单整序列,记作I(d)。

设时间序列为Xt。则用ADF检验方法进行检验。ADF检验模型为:

其中α为常数,ρ和θ为系数项,β1为时间趋势项,εj,为残差项。ρ为滞后阶数,它的选择可依据AIC准则和SC准则进行。

协整是指如果时间序列向量Xt=(Xlt,…Xkt)的每个分量都是d阶单整,存在一个向量a=(a1Λαn),使得Zz=αXt。表示为I(b),其中b>0,此时序列Xt。是(d,b)阶协整的,α称为协整向量。特别当d=b=1时,称Xt为(1.1)阶协整。协整检验的模型为:Xt=(Yt,Xlt……,Xkt)是k+1个I(d)时间序列构成的向量。如果{Xt}分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有:Yt=αO+αXt+ut,其估计残差为:υt=yt-αo-αXt。

在检验过程中可通过检验协整回归方程的估计残差项的平稳性来判断协整关系。如果估计残差序列是平稳的,那么就表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意味着两个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2)误差修正模型(ECM)

城镇居民收入篇6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化

中***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4日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在十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在2014年3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城镇化的目标、意义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部署,同时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也将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之一。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2年的53.73%,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城镇化进程中不断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那么,城镇化达到什么程度,城镇化如何发展才能带来国民收入格局的改善并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这需要对城镇化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结论:城乡收入差距随城镇化发展而缩小或随之扩大,或者影响不确定。陆铭、陈钊(2004)采用的是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表明:城市化的发展,可以显著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陈斌开、林毅夫(2010)通过研究发展战略对城镇化和城乡工资差距得出,城镇化水平越低,城乡工资差距越大。符想花(2011)模拟与预测了城市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从时间数据上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同时从横截面数据上看,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降低。郭***华(2009)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城市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和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并非简单的正向或负向,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城市化对其影响会产生变化,即如果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小,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如果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城市化的发展反而会继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0年以来,虽有个别年份出现回落,但整体上呈现长期扩大的趋势。2000年的农村居民收入为1,61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45元,城乡差异系数为3.49,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为4,027元。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2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874元,城乡收入差异系数为2.72。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趋势来看,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表1)第一阶段是2000~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1)2000~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从3.4增加到3.51,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由4,027元增加到4,691元;(2)2003~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一定的回落,差异系数从3.32降到3.21,绝对差额从4,900元增加到5,508元。第二阶段是2006~2009年,城乡收入差距先处于一个平稳状态,差异系数一直在3.21左右徘徊,差额由6,134元增长到8,375元。第三阶段是2010~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下降的趋势,差异系数由2.93降落到2.73,但是绝对差额已经达到12,578元。(***1、***2)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整体趋势完全符合中国城乡改革的阶段性特点。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的重心从农村逐步转向城市,伴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也愈加明显。2000~2004年,农民增加收入增速的阶段,国家出台包括推出农业税、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一系列支持农民增收的重大***策,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迅速提高,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差距有所缩小。2005~2008年,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整体经济形势较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与城市相差不大。2009~2013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超过城市居民增长率,主要是得益于国家对***的新一轮的***策扶持,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人均收入的增加。

三、***城镇化发展态势分析

***下辖3个地级市、6个地区、5个自治州、13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62个县、6个自治县。2000年的城镇化率为33.75%,城镇人口为633.21万人;到2013年***的城镇化率为44.47%,城镇人口为1,006.93万人。与同期的全国城镇化水平相比,***的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水平。(表2、***3)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但是收入的绝对差额还在扩大。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到底有没有影响。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化动态关系实证分析

(一)指标和数据的选取。本文选取两个指标来探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与城镇化趋势之间的关系:首先,用城镇化比率反映城镇化水平(X),数值上等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其次,用城乡收入差异系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Y),数值上等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本文采用******自治区2000~2013年数据,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

(二)模型的分析与估计

1、平稳性检验。使用Eviews7.2软件对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数据进行ADF检验以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如果是同阶平稳序列下面就可以对它们进行相关性分析。表3中的(C、T、K)依次代表单位根检验方程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原序列Y和X没有通过平稳性检验,而对它们进行的一阶差分全部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ADF单位根检验,说明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和城镇化水平具有一阶平稳性,均为一阶单整数列。(表3)

2、协整检验。回归方程需要建立在平稳变量的基础上,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各自长期波动规律的变量,如果它们之间是协整的,则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为了分析城乡差异系数(y)和城镇化率(x)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笔者先做两个变量的回归,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比率之间的长期均衡方程,关系式如下:

3、模型结论。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的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异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在增加。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提高5.7个百分点。

(三)结论及***策建议。通过对2000~2013年的数据分析,表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增加,主要的原因如下:

首先,***城市化动力以***府为主导。一般情况下,城镇化是在来自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这两种力量的合力作用下向前发展的,由于拉力和推力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因此二者之间呈良性循环状态。***来自农村促进城市发展的推力很薄弱,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主要靠来自城市的拉力。但是,***这种城市拉力不同于一般的通过中心城市巨大经济能量的辐射扩散产生的吸引力,而在很大程度上靠外来力量――***策、资金、人才、技术的注入和刺激产生的。***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开发基础上,且这些资源的开发基本由国家主导,由此形成***城镇化发展模式带有较浓厚的***府主导色彩,是一种以***府推动为核心,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导、优先发展大中城市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投资,城镇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大中城市带动。

其次,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城市数量少,经济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化主要靠重工业推进,吸纳非农劳动力较低;经济基础薄弱,自我积累有限,城镇建设投入不足;***属于欠发达艰苦民族地区,人口素质与市民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城镇建设的各类人才。

最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执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村居民要向城市居民身份转化,主要还是通过在城市购买房产落户、到城市结婚就业,甚至是以直接户籍买卖等方式实现。也就是说,农村中那些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通过这些渠道转化为城市居民的机会更大,这必然会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统计数据的进一部扩大。

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城市化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规划先行,发挥***府主导作用。在国家实施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大背景下,既要充分利用国家援疆***策,积极争取国家、对口援疆省市和中央企业的大力支持,又要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走出一条帮扶、引导、强化自身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的财***支持力度。地方财***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通过财***再分配***策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加大教育支农、技术支农力度,从根本上为农村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提高创造优越条件。

第三,加快制度改革创新,突破城镇化发展体制障碍。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施积极的人口迁移***策;二是实施灵活的土地***策,盘活土地资源,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逐步使农村转移人口离乡又离地;三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程度是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的基础条件;四是加快***府职能的转变,把由***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一些问题交由市场解决,***府重点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公益性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等;五是建立和完善城市投融资体制,单靠财***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投入,既无法满足城市规模扩张的需求,也无法实现城市规划的要求,要开发城市金融业,建立城市投融资平台,树立城市经营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1]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城镇居民收入篇7

一、居民消费价格呈现结构性上涨态势

自2002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呈现结构性上涨态势。以江西省为例,虽然2002年~2007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上升0.1%、0.8%、3.5%、1.7%、1.2%和4.5%,但各年度之间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均有升有降。具体来说,结构性价格上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居民消费价格有升有降。2002年~2007年累计,江西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12.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9.5%、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4%、衣着价格下降9.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2.2%、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4.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升2%、居住价格上升25.3%,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现出“四涨四降”的特征。即使是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2007年,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仍呈现“五涨三降”的结构性上涨态势。

――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统计表明。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涨幅突出的商品主要是粮油和肉禽及其制品。2003年~2007年江西省食品类价格分别上涨2.9%、9.0%、3.1%、1.1%和11.1%,其中2004年粮食价格上涨27.3%,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7.4%,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2007年价格上涨也主要是食品涨价引起的。江西省统计局的监测显示,2007年11月上旬,全省每500克标一早籼米、晚籼米平均零售价格为1.34元、1.54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16.52%、19.38%;每桶(5升装)一级花生油、一级大豆调和油的平均零售价格为88.07元、55.54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44.76%、50.84%。

――居住类价格上涨明显。除食品价格上涨之外,对城镇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是居住类价格上涨明显。据统计,2002年~2007年江西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0.8%、2.1%、4.8%、5.7%、5.6%和4.1%,在类商品和服务中涨价持续时间最长。

――液化气的价格持续走高。目前江西省液化气价格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而持续走高。监测显示:2007年11月12日,全省11个设区市中瓶装液化气(14.5公斤装)零售价格全部突破百元,平均每瓶零售价格达到109.91元,较10月31日价格上涨9.31%;涨幅在两位数的有4个市,宜春市由每瓶100元上涨到115元,涨幅为15%;上饶市由每瓶96元上涨到108元,涨幅为12.50%;新余、九江市涨幅分别为11.11%和10.78%;涨幅最低的鹰潭市其价格也上涨了6.19%;赣州市每瓶零售价格高达118元。

二、价格上涨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的影响

2004年~2006年江西省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升3.3%、1.5%、0.9%,城镇低收入居民因此每人每月增加支出8.89元、4.6元、3.42元。以2007年1~10月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测算,城镇低收入居民因价格涨每人每月增加支出17元左右。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弱、食品消费比重高,价格上涨对其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重了城镇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负担。食品消费在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支出中占主要地位,价格上涨使其食品消费支出增加、生活负担加重。2004年~2006年江西省城镇低收入居民人均月食品消费支出为148.55元、156.91元、168.3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9%、5.63%、7.28%。同期因食品涨价,全省城镇低收入居民人均每月增加支出12.14元、5.60元和2.16元。2007年1~10月,因食品价格上涨,城镇低收入居民人均每月增加支出16.8元。居住类商品价格上涨也加重了城镇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负担。

――降低了城镇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质量。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人口多、负担系数高,有限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价格上涨更使其捉襟见肘,生活质量下降。为了应对价格上涨造成的生活开支增加,不少城镇低收入居民不得不适当降低生活标准,减少食品的消费量和消费品种,并压缩教育文化娱乐等支出,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2006年与2004年相比,城镇低收入居民粮食消费支出减少12.84%,出现应付生活压力的“节食”现象;2005年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减少比上年减少3.22%,表明事关其发展的消费明显不足。

――改变了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方式。为了应付价格上涨城镇低收入居民不得不改变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通过缩减某些生活必需品的数量或购买价格低廉的商品来减少消费支出、维持生计。有的城镇低收入居民为了缓解生活压力,最大程度地减轻价格上涨对其生活的影响,通常在选择商品品质、购买时间以及购买地点上做文章,改吃晚稻米为吃早稻米,改买瘦肉、排骨为买五花肉或猪头肉等,同时选择中午或下午价格低的时段买菜,且以消费便宜的大路菜和超市打折的食品为主。有的城镇低收入居民千方百计减少对调味品、糖烟酒、干鲜瓜果、在外用餐等方面的支出,尽量少坐公交车以及少打电话,减少娱乐或休闲活动,减少看病次数以及小病尽量不看等。

――增加了城镇低收入居民的后顾之忧。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使部份城镇低收入居民陷入入不敷出、收支倒挂的窘迫境况,在心理上产生不满、苦闷、焦虑、急躁情绪,难以自我调适,进而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应对子女上学、养老、就医以及改善住房条件等一系列问题更是忧心忡忡。有的为子女教育费用而发愁,有的为日常生活费收不抵支而担忧,有的为医疗费用负担重而烦恼,有的为住房困难而苦闷。

以上分析表明,对城镇低收入居民来说,生活必需品的涨价使其仅处于温饱状况的生活更为艰难。

三、建立城镇低收入居民价格补偿机制

建立城镇低收入居民价格补偿机制,尽可能保证其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有利于改善***群关系、增强城镇低收入居民克服困难的信心、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界定补偿对象。建立城镇低收入居民价格补偿机制,应在研究确定城镇低收入居民原则的同时,根据国际惯例和与我国统计制度衔接的要求,以国家统计局和各地统计局对城

镇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作基础,采取比例标准法确定城镇低收入居民,将其作为价格补偿对象。如根据江西省统计局统计,2006年占全省城镇居民家庭20%的低收入户,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为454.6元。因此,凡是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低于454.6元的城镇居民均为城镇低收入居民,都应成为价格补偿的对象。

――确定补偿依据。各地应把编制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提到议事日程,建立价格上涨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影响的统计分析制度,为实施对城镇低收入居民价格补偿提供依据。根据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补偿期价格补偿额=基期城镇低收居民人均月消费支出额一基期城镇低收居民人均月消费支出额÷补偿期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假设2007年12月江西省城镇低收居民人均月消费支出为400元,2008年1月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6%,那么2008年1月城镇低收入居民价格补偿额=400-400÷106%=22.64元。

――选择补偿方式。实行价格上涨动态补偿,即在价格上涨超过一定幅度时对低收入居民进行价格补偿,并根据受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这种方式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价格上涨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的影响。不过动态价格补偿应以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依据,与之联动。因此,建立城镇低收入居民价格补偿机制应选择价格动态补偿方式,根据价格上涨幅度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实行足额补偿,以确保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

――明确资金来源。一是设立价格补偿专项资金。建议各级财***设立城镇低收入居民价格补偿专项资金,将其列入财***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二是建立调价补偿资金。***府管理的商品或服务价格调整时,由申请提价的相关企事业单位负担一部分城镇低收入居民价格补偿资金。三是完善价格调节基金。价格调节基金是我国在宏观经济调控实践中探索并由法律明确规定的***府调控市场价格的重要经济手段,是***授权地方***府多渠道筹集,用于调控居民生活必需品等重要商品价格的专项资金。

城镇居民收入篇8

关键词:中低收入;城镇居民;高房价;住房保障

近年来,我国不少城镇的房价上涨过快、过猛,已经成为了***府和很多学者关注的经济热点和担忧的社会问题。***明确指出,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调要坚持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各地官员要走进老百姓的“民生”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经过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和研究,得出的“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已成为新民生三大问题,而在这新民生的三大问题中,“住房贵”,又因为和百姓收入的关联度最高、影响他们生活水平的力度最大,已成为民生中的头号难题。

一、中低收入城镇居民住房现状及原因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25平方米,但不同地域不同收入家庭间住房状况贫富悬殊。相当大部分低收入家庭仍然居住于危房、陋房中,甚至根本没有住房。据相关资料,目前尚有1.5亿平方米的危旧房屋需要改造,156万个家庭缺房,35万个家庭人均建筑面积在8平方米以下[1]。但同时,中国的空置房面积却占很大比例,其中主要是高档的豪宅、别墅、公寓和写字间。住宅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形成了住房供应的绝对短缺和因住房价格极大高于中低收入家庭的支付能力,而引起的住房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归纳起来,中低收入城镇居民住房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住房使用面积小,住房拥挤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居民整体住房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于处于中低收入的城镇居民来说,他们的住房使用面积还比较小。根据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报告,1999年年收入低于0.5万元的家庭住房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下的比例为87%,年收入0.5—1万元的家庭住房面积在平方米以下的比例为80.9%,年收入1—2万元的家庭住房面积在平方米以下的比例为73.2%,年收入在2—3万元的家庭住房面积在60平方米的比例为64%。可见,大多数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住房面积是比较小的。据统计,2004年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的低收入的家庭超过了10000户,这些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都不足5平方米。这说明了我国的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面积小的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居住位置偏僻

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住房一般都是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地方,那里多是交通不很方便,居住条件比较差的郊区,这些地方在受教育水平、收入、消费和居住水平等客观条件方面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而且在社会地位的主观认知方面也给了他们较低的评价。随着中心城区建设日益发展,在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中,更有一部分被拆迁低收入的居民的住房问题更加困难,商品房买不起,只有到处租房,却又难以找到价格合适的房子。

(三)“房奴”现象明显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的《中国房地产金融安全评估报告》,根据东部地区商品房均价得出70%城市居民没有购买新房能力的结论。对于中低收入的城镇居民更是没有购买新房的能力了,如果真的要买房,那就不得不贷款了,那么问题就随之而来,他们贷款买了房子,不但把家庭里的前半生的收入当成首期付款,有些人还得再向亲戚借上一些才足够支付首期付款,并且还要把剩余的后半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用来还债,每月“供”出大半收入,不得不背上沉重的生活负担。

总体说来,我国中低收入居民目前的住房情况比较差,他们也没有购买住房的能力,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中低收入城镇居民已经成为城市住房弱势群体。那么中低收入城镇居民为什么会成为城市住房弱势群体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城镇房价收入比过高

世界银行将房价收入比定义为:某个住宅市场上某个指定时期内销售住宅的自由市场价格平均数和该市场上家庭年收入平均数的比值。通常市场经济国家认为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值是4—6[2]。有些学者认为,目前我国房价涨是很正常的,理由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事实,房价涨也是应该的,但把握尺度,房价涨应该是适度地涨,涨幅是要以收入的增加幅度为基准的。我们来看看我国2008年3月末几个主要的城市的房价与居民收入的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在2008年3月末,深圳的房价收入比达到了16,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都超过了10,远远高于国际认为合理的房价收入比4—6的标准,这就说明了目前我国房价涨的幅度不合理了。如果考虑我国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大部分居民的实际住房支付能力就更低了,而对于中低收入的城镇居民来说,面对如此高的房价更加买不起房子。

(二)住房供给体制不完善

廉租房是专门面对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一种具有一定住房保障性质的住房供应机制,然而就全国平均而言,廉租房的资金来源中***府的投资比重还不到一半,有1/3的资金来源于住房公积金的收益,其他1/4多来源于不稳定资金,这说明,目前廉租房***策仍然没有获得***府足够的重视,缺乏稳定和充足的资金。据统计,从1998年国家提出建设廉租房保障体系的设想,到2002年的4年中,全国受益的仅有几千户,这就是说,仅有7%左右的中低城镇收入者从廉租房制度中获得好处,这说明,廉租房建设还没有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经济适用房是目前另外一种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供应机制,作为经济适用房,土地是无偿划拨的,相关行***事业性收费也要减免一半。国家规定,对经济适用房免征土地出让金。而土地出让金恰恰又是地方***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这项明显带有给中低收入人群福利保障痕迹的***策与地方***府的财源站到了对立面上。因此,土地供应地方***府并不向经济适用房倾斜。中低收入家庭想要买到经济适用房就不容易了。国家制定经济适用房***策本意是想给中低收入家庭予以补贴,以帮助其实现购房意愿。但事实上这一***策并不到位,国家因此减少了大量土地转让收入和税收收入,这些利益很多进了高收入家庭和开发商的口袋。虽然国家及地方对购房者的申请条件进行了限制,但大量的经济适用房被富人买走,中低收入的城镇居民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好处。

(三)农民市民化也是很重要的有原因

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让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据统计,我国农民居民化的比例为70年代12%,80年代25%,90年代30%[3]。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了城市,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成为城镇的中低收入者。由于其在身份、地位、工作生活方式和技能等的弱势导致了他们收入的低下,经济实力也非常有限,因此,他们在城镇住房上都处于弱势地位。

二、解决好中低收入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必要性

联合国人居宣言明确指出,享有适当的住房是居民的基本人权。住房不仅为人们提供日常安全生活的保障,而且也为人们创造一个相对***与私密的个人空间,它也是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条件。而目前我国中低收入城镇居民住房问题比较困难,这就是说我们必须解决好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

(一)解决好中低收入城镇居民住房困难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必要基础

***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必然就会遇到中低收入城镇居民困难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就谈不上发展城镇化,而城镇化又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城镇化出了问题,工业化也就实现不了了。可以说,广大中低收入城镇居民住房困难问题不妥善解决,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

(二)解决中低收入城镇居民住房困难问题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抓住我国处于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这一话题大做文章,认为我国人权问题比较严重,其中也包括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生活状况令人担忧这些话题。城镇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差距教大,并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而70%左右的城镇居民无力购买住房的情况无疑更加体现了我国目前的公平建设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中低收入城镇居民住房困难的问题为国外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提供了把柄,这严重影响我国在国际上大国的形象,不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水平。因此,解决中低收入城镇住房困难问题亟须解决。

三、解决好中低收入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对策

住房是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之一,住房问题解决不好,就无所谓社会和谐。面对目前我国中低收入城镇居民住房困难问题,我们亟需采取相关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促进充分就业,从源头上解决致贫根源

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收入低且收入增长慢,这也就成为了他们买不起房的根本原因。我国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和收入的增长速度。因此,***府部门应采取最大化就业的***策,设法解决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让尽可能多的人通过就业得到相对稳定的收入。如要在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再就业培训补贴、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方面给予优惠***策,以增加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机会,提高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从源头上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

(二)降低高房价,促进社会和谐

高房价已经成为普通百姓正常住房消费的最大障碍。在现有的导向下,中国城镇居民要实现住房的全面小康,已经成为越来越不可能完成的“历史任务”。而在几十年小康社会建设中,人们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如果城镇居民在住房上实现不了小康,那么至少在中国的一半人口中,能否按照既定的目标实现全面小康,就会成为一个不能忽略的大问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时不我待,解决住房小康的问题,更是刻不容缓。从这点来说,降低高房价,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的一步。规范土地价格同降低房价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国家要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宏观管理,加强对国有土地出让的计划、规划管理,制止越权批地、多头批地的行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物价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从体制、机制、法制三位一体的角度,多管齐下,规范土地价格,特别是要规范土地一级市场,从而为降低房价打下基础。加大打击非法操控房地产市场行为的力度,严惩住房腐败行为。

(三)将住房保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仅充分满足了公民生活最基本需要的温饱问题,也极大提高了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应地,人们的需求层次和生活追求也显著提高,住房问题首先凸显出来,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困难问题比较突出。这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安定的角度看,住房保障是避免贫富差距过大、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对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及住房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与此同时,通过市场机制无力解决的住房保障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将住房保障真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当中,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住房保障的长效机制,才会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结语

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就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城市的中低收入者,让他们能够在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后,分享社会建设的成果,而住房是他们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只有解决好了中低收入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我们才能顺利地推行工业化和城市化,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城市贫困家庭住房困境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7,(4).

城镇居民收入篇9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GM(1,1)模型城镇居民收入

提高居民收入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保障,居民收入水平和结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将产生直接影响。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陕西省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和水平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挖掘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其他各类不同来源的收入的动态发展态势,为改善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和提高收入水平提供决策指导和科学依据。

一、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确定系统中因素间的关联程度,设为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序列,为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序列,灰色关联分析主要步骤如下:

1.原始数据初始化

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新序列

,其中

2.计算关联系数

3.计算比较序列对参考序列的关联度

4.关联度排序,即根据灰色关联度(i=1,2…m)的大小,作为比较序列和参考序列的相关程度的依据,关联度越大,二者之间联系越紧密,比较序列对参考序列的影响越重要。

二、陕西城镇居民收入的灰色关联分析

陕西省在1998年~2007年10年间的城镇居民收入的历史数据如表1所示。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参考序列,以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作为参考序列,对1998年~2002年和2003年~2007年两个阶段分别计算灰色关联度并进行排序,结果见表2。

对两个不同阶段的灰色关联度和灰色关联序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以下特点:首先,在两个阶段中,工薪收入对可支配收入的关联度均为最大,这说明工薪收入一直是居民收入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和首要的影响因素,第二阶段工薪收入与可支配收入的关联度还要略高于第一阶段,这表明,随着国家和地区不断对劳动报酬***策加强引导和调控,逐渐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居民工薪收入不断提高。其次,转移性收入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联度排序保持不变并位于前列,表明转移性收入是影响城镇居民收入的第二大因素,后一阶段关联度有所增大,这是由于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第三,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虽然也是居民收入的一个方面,但是二者对居民收入的影响较小,且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作用有下滑趋势。

三、结论

在1998年~2007年不同的两个历史阶段陕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同收入来源中,工薪收入都是收入的主体和主要的影响因素,转移性收入的影响程度次之,二者对居民收入的影响重要程度占绝对地位,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影响较小,城镇居民收入过多地依赖于工薪收入,收入结构有向两极化的不平衡发展,是影响居民总收入水平的瓶颈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城镇居民收入篇1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总体上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呈现出“中、底部大,上头小”形状,基本反映出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的作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的分配体制被打破,根据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计算得出的描述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的基尼系数比较适中,从此角度看,大多数人的收入分配基本合理

;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确实还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和问题,如体制内平均主义分配倾向仍较严重,同时,不少单位工资外收入失控,少数行业存在着垄断分配不公,通过捞取非法收入暴富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地区、行业、企业、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虽然是局部性的,但在全社会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应尽快加以解决。

(一)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1、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九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实际增长5.7%。另据《

(二)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依然存在突出问题和矛盾

1、在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中,体制内的“平均主义分配”和体制外的“收入差距过大”两种极端现象同时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正如前述所分析的那样,虽然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平均分配状况从总体上看也有了好转,但是,“平均主义”并没有彻底根除,主要表现在工资收入(不包括工资外收入)分配上,多数国有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工资收入分配差距偏小。据调查,许多企业基本工资最高与最低标准相比,仅为三倍左右;机关单位最高工资仅是最低工资的4.28倍(不含工龄工资);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最高与最低标准相比只有2.81倍(不含工龄工资)。按行***职务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小,按技术职务(技术要素)的收入分配差距则更小。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也是工资外收入失控的重要诱因之一。

在工资外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现象(由于统计年鉴中对于这种收入差距过大难以真实全面显示,这些差距又基本上不被包括在我们在前面所做的关于不同收入群体分布和基尼系数的计算分析之中,所以,我们对这种收入差距过大进行单独考察,而不与有统计数据的收入分配的各方面分析和结论混为一起,这里我们还不妨称之为“非统计收入差距过大”,以示区别)。工资外收入、垄断性收入和非法收入是引起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主要根源。从有统计数据的收入分配差距来看,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每年正在以3.10%的增长速度扩大;最高收入者的消费性支出与最低收入者的消费性支出,每年正以1.81%的增长速度扩大;依据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变动情况,财富正在以1.83%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向少数富人集中。

我们仅以住房分配为例,来说明存在“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根据对某市居民每户人均面积统计数据分析,1998年,反映该市住房面积差异的基尼系数为0.2927,在较为适度的范围之内;但是如果把级差地租等因素考虑在内,则按房产价格计算得出的基尼系数为0.7071,差距很悬殊(见表2)。

收入分配不规范所造成的收入差距过大,是不合理甚至于不合法的,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应采取措施重点加以解决。当然,产生“收入差距过大”也有其合理的因素和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一是高级管理人才、掌握高新技术人才和资本均为稀缺要素,在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下,人力资本、技术要素、资本的拥有者,靠自己的劳动和投资率先富起来。二是在工资外收入分配中,由于制度内收入的过于平均,应当说,制度外差距大一些有其合理的成份(即制度外有一部分劳动报酬,属于应纳入制度内而未纳入的合理收入部分;制度外的其他收入,又分为合理的要素收入与不合理或不合法收入两部分,其不合理、不合法收入又可分为灰色收入、黑色收入等)。三是由于我国城镇普通劳动力的过剩,又压制了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提高。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也会使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对于产生“收入差距过大”中的合理成份,应通过纳入制度内等办法加以解决;对于其他不合理、不合法收入,则应采取限制、取消,甚至于打击的办法加以解决。

垄断行业的不合理高收入问题依然突出。由于某些行业的垄断地位,1999年,按十六个大行业分,职工工资水平最高的是最低的2.45倍;按分细行业分类,最高收入行业的职工工资水平是最低收入行业职工的4.50倍。1994年,垄断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与全社会职工平均工资的倍数关系是1.36倍至2.12倍之间;到1999年,上升到1.38倍至2.36倍之间,差距在不断扩大(见表3)。这里,还不包括制度外收入部分,如加上制度外收入,差距会更大一些。 中部以及部分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和职工收入水平及其增长速度在全国排名长期“双低”的现象,造成地区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其中,“双低”现象突出的省份是河南、山西、河北,令人堪忧。西部大开发,为西部经济和城镇居民(也包括乡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但中部地区也不能忽视,否则,将会拖全国经济发展的后腿。

一般而言,首先,工资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工资的增长速度越快(见表4、表5)。

其次,工资水平低的地区,其工资的增长速度也慢(见表6、表7)。

无论是分配过于平均还是收入差距过大,都是一种分配不公的表现。都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和劳动价值的扭曲。

2、收入分配行为不规范

一是工资支付不规范;二是工资提取不规范,在实行工效挂钩企业,计划外、基数外提取工资现象较普遍;三是部分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超过工资总额4%的标准进成本,变相提高收入;四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位消费随意性强,缺乏合理有度的约束;五是事业单位创收活动没有规范的制度规定,分配行为不规范,透明度低。

3、整体收入分配结构仍不合理

一是工资收入结构不合理,制度内工资低,制度外劳动报酬高,项目繁多,未纳入工资内;二是按多种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不大,与中央关于"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要求尚有差距。1990年至1999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工资收入占人均全部年收入的比重,不仅没有相对下降,反而从上升了0.56个百分点,这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近年来福利工资化起到了抵制工资比重相对下降的作用,但是,也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按多种要素分配还远没有真正调整到位,其它要素参与分配还需要进一步增加比重(这里,我们没有把统计数据以外的制度外收入、不合理收入、非法收入考虑在内,这将作为另一类问题加以解决)。

4、不同收入群体分布形态不够理想,低收入群体所占比重很大

在各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上,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群体相对较小,合计只占总人数的28.62%;由于收入水平提高较快的少数最高收入者将其他收入群体相对性的向下排挤,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相对过大,合计占总人数的64.15%。这一不同收入群体分布结构,容易造成人们对收入差距拉大心理失衡(由于群体内部收入差距不大的中低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居多,中等和中等偏上收入者偏少,所以,低收入者往往把目光定位在最高收入者那里。从心理上讲,这些低收入者一抬头仰视比较,就看见了最高收入者,而忽视了介于他们与最高收入者之间的规模不太显眼的过渡性收入群体,造成很大的心理反差)。不同收入群体的不合理分布是我们当前收入分配问题中要解决的首要矛盾。

5、再分配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是利用经济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不够,作用不明显。从城镇居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洛伦茨曲线重叠的情况可以看出,***府通过个人收入所得税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几乎还没有表现。由此说明,其一,我国当前的再分配主要是***府的转移支付行为,是全体公民的税费贡献;其次,在初次分配中,真正高收入人员的纳税额不多,不纳税现象严重,经济杠杆还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调节再分配的作用。

历史上形成的空帐运转等原因,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财***不得不每年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确保社会保障金的按时足额发放,致使社会保障基金压力问题成为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

6、与世界接轨存在很大距离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在世界上只是刚刚进入中下收入水平行列,即使是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最高、增长速度最快的上海,其城镇居民收入水平,1999年也仅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四分之一。所以,在加入世贸组织和对外经济交流中,国内劳动力市场价位过低,与国际劳动力市场价格不相接轨,尤其是国内高素质人才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比,相差十至数十倍,一旦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极容易造成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流失。

二、对2001年至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趋势估计

根据上述对“八五”和“九五”时期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状况的分析,结合对“十五”期间宏观经济社会形势发展估计,我们对今后五年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做出以下初步预测。

1、城镇居民收入将面临新一轮增长期

按照前面计算得出的关于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数据结论和趋势,我们预测,“十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年平均增长将保持不低于“八五”和“九五”期间实际增长水平。

主要理由:“十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以7%较快的速度增长;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将会较快;固定资产投资比以往的时期扩大更快,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基础建设投资规模巨大;对外贸易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过去迅速恢复和增长;经济结构将有大的调整,经济运行状况将处于一个良好的时期,社会环境将保持长期稳定。

2、以按多种要素分配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多元化继续向前迈进

按劳分配仍然是主体,但其(以工资收入为主)占城镇居民全部收入的比重开始相对下降;按其他要素分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主要理由:***策支持为按要素分配打开了广阔的空间;要素市场发育完善将有实质性的进展;技术更新快将使按技术要素分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居民储蓄增多,个人金融资产和各种投资增多。所有这些,将为收入分配多元化奠定基础。

3、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不可避免

根据“十五”计划,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收入将超过8000元,比1999年城镇居民年平均收入5889元(17)增加2111元,年平均增长率将大于5.24%(从“八五”和“九五”期间实际增长率大于计划增长率来看,估计今后五年的城镇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率还要高一些)。由于1994年到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平均每年上升1.83%,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基尼系数平均每年上升5.37%,按照这种趋势估计,2005年我国的城镇居民收入、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性支出的基尼系数都将会进一步增大。

差距拉大的主要理由:首先是基于前面两个趋势的预测作为基础依据。此外,还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理由,一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外商增多,会对收入的增长产生长期影响,随着外资、外企与内资、内企之间的人才争夺战的展开,高素质人才的收入会迅速提高;二是农村大量劳动力脱离土地流入城镇以及城镇失业率的上升,致使普通劳动者供大于求,导致其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甚至于绝对水平下降;三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地区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四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可能伴随某种程度的通货膨胀,对货币工资的增长产生影响;五是垄断高收入依然存在。所有这些将使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无论是在绝对水平方面,还是在相对水平方面,都有可能进一步被拉大。

三、关于形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新格局的对策建议

根据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基本情况的评价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针对前面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现提出关于形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新格局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一)关于形成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新格局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在正确认识和估计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下一步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调整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群体分布结构为主线,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为落实措施,实施“扩中、保低、调高”战略,顺应收入差距拉开的趋势,改变现有不同收入群体分布的“中、底部大,上头小”状况,以形成“中部大、两头小”的新格局。

1、“扩中”就是将中等和中低收入群体中的一部分人提高其收入,使之进入到中高和中等收入群体之中。具体讲,就是逐步将中等收入者由目前的19.67%扩大到30%至40%,将最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者由目前的64.15%降低到40%左右,将中等偏上收入者由目前的8.95%提高到15%左右,大致形成15:25:40:12:8的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群体分布的新格局。通过调整,使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呈现出较为对称的正态分布形状。中等收入者大大增加,能从分配的结果上较好地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使包括高、中、低各不同收入群体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的收入分配基本合理;能在保持效率的前提下,促进共同富裕;同时又为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奠定基础。

2、“保低”继续保障困难户和最低收入户群体的基本生活来源。以保障最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为最低收入标准,尽快遏止中低收入群体相对扩大的势头,遏止困难户和最低收入户群体相对收入水平下降的势头。困难户和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水平不能低于城镇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30%,而1999年为30.17%,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3、“调高”:即调节过高收入,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对部分过高收入者加大调节力度,缩小再分配后的收入差距。调节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合理调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二)关于形成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新格局的对策措施

1、“扩中”方面的措施

总的措施是,通过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市场的发育完善,人才的充分竞争,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来实现。在初次分配环节,要避免依靠违背经济规律的人为因素、行***计划手段来完成。实践证明,违背规律的做法,总是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

一是在继续深化国企改革的同时,加快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根据科技贡献率对科技要素进行分配,提高科技人员、技术工人的报酬;通过年薪制、长期激励、外部竞争、自我约束等办法,按管理要素分配,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

二是相当部分事业单位要在改制为企业的同时,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实行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新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快科技和管理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的形成;与此同时,不改制的事业单位,也要改革分配制度,根据科技人员的工作岗位、实绩、贡 献确定报酬,拉开其与一般岗位的差距。三是机关单位要在机构改革、精减富余人员的基础上,

根据所负责大小和业绩,打破平均主义,较大幅度地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实现“以薪养廉”。通过这些措施,使科技人员、技术工人、经营管理人员、******机关骨干等较大幅度地增加收入,这部分人员是我们“扩中”的对象。

2、“保低”方面的措施

完善和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要适时调高城镇居民各项最低收入标准(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优抚待遇等),切实保障最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要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办法,以保证一般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同时,要拓展普通劳动者就业门路,通过提高最低收入者的就业能力增加他们的收入,促使其中一部分最低收入者进入到中低收入户群体之中。

3、“调高”方面的措施

首先,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缩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距。对于5%的最高收入者,要摸清底数,通过加大个人所得税征缴,尤其是通过加大个人所得纳税申报力度,采取重点征收措施,使对最高收入群体个人收入的调节落到实处。

其次,对垄断行业要在打破垄断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直接调控措施调节其总体收入水平,同时,对垄断行业中处于一般工作岗位的职工,使其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相应岗位的工资价位接轨。

第三,通过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落后地区、资源互补等做法,适当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第四,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对收入分配的指导监控作用,从培育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基础调节作用方面,对各类过高收入进行调节。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城镇居民收入10篇

学习

电子书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书10篇,内容包括推荐二十册电子文集,1200页电子书推荐。中午十二点,我放学回家,正在写作业。说是写,实际上只用说这道题的答案,就会立刻出现在电脑上。写完后,我看了一下成绩显示表。不错,全对!&rdquo

学习

人力资本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人力资本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的论文,人力资源论文案例。

学习

企业管理信息化论文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管理信息化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十篇。一个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广,操作人员众多,生产岗位的情况复杂,企业的外部环境经常变化,国内外原材料市场和产品市场更是每天都在

学习

毕业展考察报告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展考察报告,内容包括考察应届毕业生考察报告怎么写,大学生外出考察报告3000字。(一)科学安排,全力以赴,搞好***会课题调研我委今年以来自觉服从***协机关的统一部署,始终把***会协商课题作为视察调查的重点任务,做到全力以赴,

学习

中国城镇化进程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城镇化进程10篇,内容包括中英城镇化进程特点,中国城镇化发展快的原因。“城市病”这个词最早发源于工业***后期的英国,当时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把英国工业***之后由于城市爆炸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称之为“迈达斯灾

学习

小城镇建设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小城镇建设10篇,内容包括小城镇建设论文十篇,小城镇建设发展思考参考文献。主办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2-8439国内刊号:11-4418/TU邮发代号:2-556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

学习

水利普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水利普查10篇,内容包括水利普查档案整理,全国水利普查条例。二、普查的对象和内容普查对象:我镇行***区域内的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利机构以及重点取用水户。普查内容:一是河流湖泊基本情况,包括数量、分布、自然和水文特征

学习

装备制造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装备制造论文,内容包括先进制造论文对照表,机械制造参考文献。2.1研究样本本研究选取来自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航空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企业的具有高价值和独特人力资本的员工为研究对象,

学习

绿色生活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绿色生活论文,内容包括关于绿色生活的论文,大学生的绿色生活论文800字。1.在普及应用方面的差异(1)南北差异。建筑节能工作在20年前从北方采暖居住建筑启动,是由于当时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而居住建筑相对又不很复杂

学习

实训焊锡总结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实训焊锡总结,内容包括焊锡实训总结,焊锡培训记录表。四段教学法包括组织准备、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总结评价四个阶段。电子信息类专业基本技能模块的教学无需过多的理论知识,只求掌握基本的操作技术,可以采用四段教学法实施

学习

城镇化建设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化建设10篇,内容包括新型城镇化建设范例6篇,城镇化建设的做法和成效分析。引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重心,主要是扩大大中城市的规模,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还是资金投入,都

学习

销售每日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销售每日总结,内容包括销售每天总结范文大全,销售差的原因分析总结。(二)考核频次:1、月度考核,每月评分一次。2、年度考核,公司于次年元月核算每一位销售员年度考核得分,即销售员年度考核得分=(销售人员该年度12个月度考核分之和)1

学习

新人启动培训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新人启动培训总结,内容包括新人培训总结1000字,索菲亚新人培训总结。张小启1978年出生于吉林省***门市,24岁大学毕业后到广州找工作。手持英语八级证书的她,在广州人生地不熟,没有任何靠山,初期的打工生涯与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

学习

开发区招商工作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开发区招商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开发区个人招商工作总结,汇报招商工作情况报告。从周边地区来看,都凭着土地价格优惠、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强、经营成本低等各自的区位优势大搞招商引资,与我们开发区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

学习

中国城镇化进程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城镇化进程10篇,内容包括中英城镇化进程特点,中国城镇化发展快的原因。“城市病”这个词最早发源于工业***后期的英国,当时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把英国工业***之后由于城市爆炸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称之为“迈达斯灾

学习

小城镇建设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小城镇建设10篇,内容包括小城镇建设论文十篇,小城镇建设发展思考参考文献。主办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2-8439国内刊号:11-4418/TU邮发代号:2-556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

学习

就地城镇化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就地城镇化10篇,内容包括农村就地城镇化,县城城镇化原文件。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是我国尤其是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首先,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了先决条件。浙江省通

学习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居民养老保险10篇,内容包括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知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攻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包括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居保)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覆盖的是16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

学习

城镇化发展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化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城镇化改革论文,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论文3000字。1、正确理解和认识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全面实现小康,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首要的是重新认识和审视我们的工作思路、目标定位和工作方法,并由此产生与

学习

城镇居民低保申请书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居民低保申请书10篇,内容包括城镇居民申请低保怎么写申请书,城乡居民低保申请书。妻子,,1950年生,没有参加过工作,没有任何收入。儿子,,1973年生,先天性呆傻,无工作无收入。我还有一女儿叫xx,1977年生。现已出嫁。住河北小区#楼#

学习

城镇化建设规划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化建设规划10篇,内容包括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工作汇报,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在十报告中提出,推进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吸纳就业等功能,加快完善城乡

学习

城镇医疗保险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医疗保险10篇,内容包括城镇医疗保险怎么填写,社区医疗保险2017。第三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范围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以外的具有本市户籍的居民,包括:未成年人(未满十八周岁的居民以及十八周岁以上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