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10篇

城镇化篇1

翻开近期的报刊,“城镇化”无疑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潜力行将耗尽之际。“有效需求不足”的凯恩斯幽灵笼罩着中国经济。在过剩产能的沉重压力下,企业再也不敢扩张投资规模;各级***府虽有信心有决心,财***和银行却已捉襟见肘,难以为继;雪上加霜的是外需疲软。

忽然间,地平线上出现一道曙光,城镇化!据说,城镇化将拉动基础设施投资40万亿,相当于2012年GDP的80%;据说,城镇化将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的投资一消费失衡,因为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是农村3倍。忽然间,不必推动改革就可拉动需求了,忽然间,不必触动复杂利益关系即可调整结构了。据说,只要抓住城镇化这一环。中国经济就将以8%的速度至少再增长20年!

市场化的结果而非***策工具

先让我们看看历史吧。读史未必使人聪明,忽视历史却是不可饶恕的愚蠢。

改革开放30多年至今,我们可记得什么时候搞过城镇化的规划?可曾制定过什么样的城镇化***策?从来就没有。没有宏伟蓝***,没有统筹兼顾,没有配套***策,没有资金安排,甚至连试点推广都没有,不知不觉中,城镇化率就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2年的53%。即使扣除进城不落户的农民工,城镇化率也达到了35%左右。

城镇化的提高并非来自***府主动的和有意识的推动,而是城乡社会、经济、市场、产业和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府不应自己动手、圈地迁入、按***造城,而应该并且只能是营造有利于城镇化的法律和***策环境。

回顾过去的历史,对我国城镇化贡献最大的,当属农业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解散了,打破了僵硬的计划体制,长期束缚在故乡和故土上的宝贵生产要素——劳动力开始自由流动,经过乡村副业和乡镇企业。最终进入了城镇工商业和服务业。

农村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城镇经济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而且还在于农业剩余的大幅度增加。古往今来。世界上城市扩张的制约因素都是农业剩余,即农业产出减去维持农村人口自身所需后的剩余。我国明、清时期的城市规模小于前代的宋朝,原因就是明末的人炸,在农业生产效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可供城市人口消费的粮食减少,导致城市规模的萎缩。建国后实行至今的户籍制度,其初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是限制城镇人口的增长,缓解粮食供应的压力。

农业改革彻底打破城市扩张的这个瓶颈制约因素。“包产到户”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激励机制,集体经济的“大锅饭”让位于真正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单位土地产出随之增加。在短短几年内就解决了城镇的粮食和副食供应问题,为城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农村劳动力变为多余。幸好我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启动了城镇经济改革,快速增长的民营企业及时吸纳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而民营企业的发展又得益于国有经济的改革与收缩。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释放出原材料、能源、机器设备。民营企业由此在市场上获得了生产所需的投入品。在这个资源从农村到城镇、从国有到民营的重新配置过程中。既没有***府规划,也没有***策扶持和指导。***府做的只是打破计划体制,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无声无息而又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了城镇的经济活动。价格信号指导了城乡资源的流动与组合。这里所说的价格信号不仅指企业投入和产出品的价格,而且包括资本回报率和工人工资等生产要素价格。

在价格信号的指导下,资源必然流向更有效的地方。企业追求资本回报最大化。力***实现成本最小的投入品组合。这导致投入品的有效利用:追求收入最大化。农民一定会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意味着劳动力的有效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重新配置。自利的企业和个人无意中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在无意中提高了城镇化的程度。“无心插柳柳成荫”,迄今为止的城镇化是谁也没有、也不可能预料到的一个结果。***府过去做的和今后应该做的是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或者更现实一点讲,起码不要为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制造障碍。

就***府的作用而言,回顾“傻子瓜子”事件是非常有意义的。设想当初若以“走资本主义道路”为名,将民营企业家投入监狱,民营企业就无法生存,而没有民营企业,进城的农民到哪里去就业呢?如果没有那时的民企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今天的城镇化率又会是多少呢?

改革***了资源和生产要素。资源与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企业与人口集中到城镇地区。聚集效应越来越显著,城镇经济的效率进一步提高,而产生聚集效应的,依然是那只看不见的手。

若干具体的改革

这当然不是说***府无所作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府的职责是:(1)放松管制,减少干预,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2)公正***,保障市场自愿交易的顺利进行;(3)提供市场供应不足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围绕这三项职能,我们简要讨论几个和城镇化相关的改革问题。

城镇化篇2

4月26日-5月3日,对俄罗斯、匈牙利、比利时和欧盟总部进行了正式访问。一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宋涛所言,一周行程中,欧盟总部是重点。

多年来,欧盟一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11年中欧贸易额达5939.7亿美元,同比增长13.6%,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过去30年,中欧经贸合作更多集中于产品和资本层面,并推动造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大陆的经济引擎之一――出口愈发不振。而启动内需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加快和优化城镇化进程,刺激投资与消费,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型。

这将为包括欧盟在内的各经济体提供无限商机。专家们估计,以城镇化合作发轫,中欧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将进入新阶段,双边贸易和投资均有望较快增加,尤其是欧盟对华出口的增长,对缓解陷入债务危机的欧盟经济压力,大有益处。

在中国,未来城镇化之路也渐渐清晰,新的决策共识浮现: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城镇化;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镇化,即通过转型,走全面、协调的城镇化之路。

新合作领域

“只有城市(镇)化才能救中国。”这是最近五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建反复提及的观点。从“十二五”规划方案看,城镇化的确承载着重要使命。

在次贷危机开始影响中国的2007年、2008年初,王建算了一笔账: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大概增加了1亿城市人口,与之相对应,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52万亿元。

从实际测算看,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还会引来几十万元潜在消费。

按照2007年的城市人口计算,如果城市人口翻一番,中国大陆的消费总额有望翻番,即每年可增加10万亿元以上的消费额。彼时,中国大陆的出口额约为9万亿元人民币。“如果城市人口增加1倍,就是一分钱不出口,内需也能把这一块吃掉。”王建说。

在乐观者看来,曾让人头痛的“世界工厂”的过剩产能,在城镇化加速趋势下可望找到新去处。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姜克隽的计算,城镇化所带来的内需扩大,足以让钢铁、水泥等支柱产业再红火十年。

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其智认为,城镇化与拉动内需的关系,需要综合平衡考虑。从世界城镇化进程来看,英国、美国、日本的城镇化都是使用了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所以如果从历史的经验,我们这样的提法还没有被实践证明。能不能仅靠中国的资源和市场就完成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城镇化发展,这确实是新挑战”。

中国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亦表示:中国无法效仿美国的城镇化道路。中国人多地少、资源少的格局,与欧洲更相近,与美国人少地多、资源多的格局大相径庭。“如果13亿中国人家家户户住别墅,开私家车,对全世界的能源消耗、环境承载都是灾难。”仇保兴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归纳为三点:紧凑、多样、低碳。这与欧洲城镇化的核心要义大体吻合。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过约50年转型,如今已发展成为清洁能源生产设计中心,其可为中国城镇化提供“低碳”模板。

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建筑能耗接近总能耗的40%,同时,城镇节能建筑占既有建筑的比重还不到25%,大量既有建筑需要进行节能改造,还需要新建一大批节能建筑。“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投入累计将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以及废弃物利用等方面,中欧合作将达到互惠。

对此,指出,去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0%,要达到欧洲超过70%的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欧洲拥有设计理念、先进技术,但其市场并不充沛。“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就会产生显著的效应。”说,“希望欧方在对华高技术转让方面更加灵活开放,这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中欧城镇化合作的可能前景,令此次中欧城镇化高层会议的入场券颇为抢手。据一位与会的国家***官员透露,此番会议原计划280人参加,实际到会超过400人,不少级别较低的中欧官员未能进入会场。

遇阻症结

5月13日,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北路一个汽车维修店内,五名来自湖北宜昌农村的汽车修理工表示,他们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开销,并无余力进行更多消费。

“农民工未能市民化,是城镇化最大的短板。”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进城人口的真正城镇化,应该成为下一步的关键。

国家***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亦认为,尽管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亿,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完整,比如,截至2011年底,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4.1%。

直接体现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以及附着于其上的社保、医疗、教育福利差异,让王建计算的每名进城人口数十万元的消费潜力消弭于无形。

问题正在于各方对城镇化的各种成本估计不足。早在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前,“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等表述已正式出现在“十五”计划中。

城镇化的成本之大,也超乎决策层的想象。在计算住房和社保成本之时才发现,仅健全社保体系一项,即需10万亿元投入,而当年的GDP仅为9.9万亿元,“于是其后十来年都没有具体明白的***策。”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说。

此前,成都市统筹委、国土局官员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曾算过一笔账:农民获得城镇住房和社保,需要***府为每个农民相应投入10万元-15万元。按照理想模式,如将成都600万农民中的三分之二转为城镇人口,***府得拿出4000亿元-6000亿元,这超出了成都过去十年财***收入总和,显然难以承受。

换言之,各地除了施行城乡土地增减挂钩等***策,让农民自身亦负担部分成本,暂时别无他途。由此,“虽然推进城镇化多年前就写进了文件,但***策松动的进展极其缓慢。”王建说。

多年来,在城镇化实际进程中,还出现了以***绩为导向的趋势。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无论是陈锡文、仇保兴,还是袁喜禄,均对“特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大广场”的贪大求洋思路痛心疾首。2007年,仇保兴曾专门做出统计,全国总计有183个城市宣称要建成国际性大都市。

盲目扩张的背后,是土地资源的浪费。今年3月,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在上海召开的一个城镇化会议上指出,从2000年到2010年,土地城镇化速度是人口城镇化速度的1.85倍。如果再考虑到约2亿生活在城市却没有城市户籍的人口,并不能充分享用城镇用地的情况,实际上,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更快。

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告诉《财经》记者,如果细数各地城市规划,实际上都是产业规划。“也就是说,城镇化质量滞后于数量的局面,与主***官员的僵化观念有着直接的关联。”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集约性不够,单位面积产出和发达国家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亦引起陈锡文等人关注。他举例说,深圳在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是相当高的,但是建设用地的每平方公里单位产出是4亿元,而一河之隔的香港是14亿元,新加坡则是18亿元。

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要把符合条件的农民转为市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被写入文件。但在推进过程中,阻力依旧重重。

比如,农业部门非常担心粮食安全。而在另一些部门看来,这无疑忽视了技术进步的因素;农业***策部门对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地票等地方改革尝试基本持否定态度,进一步放大了农民进城的难度。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认为,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将极大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

另外,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和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官员绩效评价体系,也令地方主官追求“短、平、快”,从而忽视农民工市民化的长久之计。

许多人注意到,中国当前城镇化的另一个问题是,沿海和内地、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毛其智提醒,“应该有远见,提早把这种不平衡扭转回来。”

城镇化新端倪

过去一年,决策部门在城镇化方向上不断释放出一些新信号。

一年前,《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下称《规划》)全文公布,实现了中国国土空间规划“零的突破”。其中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领域,包含了“两横三纵”21个城市群,摆脱了30多年来“一城一县一镇一地”的单一规划模式。

新版的中国城镇化,由此初见端倪。作为《规划》的起草者之一,袁喜禄表示,尽管与国际横向比较之后,当前3.6%的国土开发强度并不算高,但考虑到中国六成土地属于山地和高原,加之工业化先于城镇化,工业用地浪费严重,3.6%的开发强度已不算低。

根据《规划》,至2020年,全国陆地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将限制在3.91%之下,届时,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的交通网络将21个城市群彼此内部连接为“一小时经济圈”。

在城市群建设上,各地区确已未雨绸缪。

“城市群背景下,可能会出现不同地区的经济协调机制。”曹远征表示,“比如上海与其腹地昆山、无锡、苏州之间的协同分工,需要超越辖区***府的机构讨论决定,到时会发生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分离的局面,类似于大巴黎地区和大法兰克福地区。”

此前已开发过度的城市和地区,例如深圳、东莞、河北部分地区,则可以转移一些核心城市的部分职能,“比如在香港工作,深圳居住就不难办到。”曹远征说。

《财经》记者获悉,国家***已开始着手制定“十二五”城镇化专项规划,重点突出五个方面:以人为本,即农业人口市民化;空间布局、制度设计与***策安排,包括户籍、社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土地等***策变革;另外,还有城镇可持续承载力和多样性。

《规划》亦对城市群之外的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的转移支付办法、官员绩效考核办法等,均做了细化,在袁喜禄看来,这将为城镇化推进打下务实之基。

城镇化篇3

一些人相信,新一轮城镇化将是拉动内需的最大动力,并且将给房地产业带来春天。万科总裁郁亮在亚布力论坛谈到,城镇化绝对不是房地产化,否则行业将迎来巨大灾难。这是非常清醒的认识。而如果任由新一轮城镇化演变为房地产化,迎来灾难的恐怕不仅仅是房地产业。

春节期间,我在长三角两个县级城市观察到的现象,也许能为此提供一点注脚。

第一个县虽是百强县,但经济在当地属中等偏下。这里的一位远房亲戚,外出打工多年,去年花十几万在老家盖了楼房。他曾经有过在城里安家的梦想,但终因房价高、孩子上学难等原因而放弃。他说,城里没有自己的家。

周边的村子里,这两年很多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盖起了楼房。这些气派的新房只在过年时热闹几天,而旁边那些破败失修的老房子,反而长年住着人——他们的主人不出去打工,也没有能力翻修新房。

第二个县的经济要更发达一些。当地***府掏钱,补贴山区村民移居到镇上。一些经济发达的镇,开始按小城市规划,最醒目的是大片在建的高档小区。但是一些列入移民范畴的村民,并不愿意聚居到镇上,他们私下转让宅基地给城里人自建房子,流转价已经从前两年的五六万飙升到十万以上。而那些高档楼盘的单价更是已经过万。

镇上的房价还在涨,我的一些亲朋也开始考虑贷款到镇上买房、建房,虽然他们在城里大都已经拥有不错的房产。而一般的农民,已经很难买得起镇上的房子了。

在城里打工多年,却安不下一个家,这已是农民工心中的痛。中心镇建设小城市,本该是他们就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而现在连这一通道也可能被堵塞。相比之下,我更担心后者。

斯蒂格利茨曾经判断,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对于中国的下一个十年来说,以什么样的路径推进城镇化至关重要。

许小年教授认为,在城镇化过程中,“市”为效率的源泉和增长的动力,“城”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促进“市”的扩大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这是一条重要的规律。

城镇化篇4

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城镇文化是城镇的灵魂,显示着城镇人群整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风貌以及城镇的气质和品位。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着力建设城镇文化。

关键词:

城镇文化;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和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极大提升。优化配置和提升城乡资源,使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城镇居民往往有产业“无生活”,文化气息缺乏,文化生活贫乏,居民邻里生活被高楼大厦所阻隔,逐渐出现人际隔膜和阶层隔膜,缺乏相互信任,拜金主义成为主导观念,社会普通公众信仰缺失。这些不良现象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来,是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城镇化建设的不良后果。文化是支撑和推动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型城镇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是否形成了先进的、有强大生命力的城镇文化。只有形成了包含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城镇文化的城镇,才会潜力无限,焕发城镇的魅力,才是“人”的城镇化。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与城镇文化

城镇,包括城市和城镇,意味着筑城守民,设市易货,置镇守边。古代的“城”“市”和“镇”基于全然不同思维逻辑而出现,功能上有显著差异,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演进,逐渐走向融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更大程度上体现为乡村城镇化,即同时包含“城”和“镇”两个发展模块。其中“城”代表城市,而“镇”则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是联结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环节,属于城市的范畴。健康、有序的城镇化应当实现城市和乡村同步发展,而不能在发展城市的同时阻碍、牺牲农村的发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有了文化,城市才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意义。城镇和人是城镇文化的两大要素,同时处理好城镇和人的关系,才能铸就健康、有意义的城镇文化。新型城镇化注重城镇建设的内涵和质量,在强调城镇建设数量、规模和速度等指标的同时,更关注城镇建设质量和文化内涵等指标。坚决摒弃传统粗放式扩张的发展思路,坚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向转变。改变传统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和以中心城市带动周围乡镇和农村发展的建设理念,转而实施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同步协调发展的建设方针,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不能牺牲乡村经济的改善和发展。以高收入、低消费等经济指标衡量城镇建设的同时,更关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等发展目标。简单来讲,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本,“新”在彻底摒弃“土地城镇化”,真正实现人口或居民城镇化,“新”在努力实现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的同步协调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摒弃陈旧发展思路、推行科学发展方式的线性过程,更是多方位、全方面“文化创新”的发展过程,进一步强化文化记忆,延续文化的传承。

二、城镇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城镇文化同时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代表物质方面的或者是有形的生活器物,如居民建筑、基础设施、公园和交通工具等;而非物质文化则代表居民的生活习俗、社会价值观念、宗教、法律等。城镇文化是城镇的灵魂,显示着城镇人群整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风貌以及城镇的气质和品位。城镇文化是城镇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共同缔造的,主要由形态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构成。形态文化,主要指地理和生态方面的特征,城镇整体的布局和相关规划,住房和基础设施的建筑风格,标志性建筑和文化遗产等,是有物质实体的、有形的文化事物,有可感知性,是城镇文化的外在方面的体现;经济文化,指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特色、经济资源优势、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等,代表了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体现了当地的现代化程度;社会文化,指所居住居民的族群结构和状态,整体社会所体现出的关系和结构,国家***治关系和法律制度等,社会文化体现的是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以及该城镇中的社会团体和结构关系;精神文化,指哲学、宗教、道德、文艺和社会心理等,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是城镇文化的核心部分。城镇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兼具开放包容的地域性。人类的出现是分地理区域的,因此伴随人类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文化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对城镇来讲,其形成也经过了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历练,地理位置可能发生变化,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最终经过不同阶段相对成熟的文化状态而形成特殊的城镇文化。地域差别对文化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地域性特征也确保了城镇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自然简易的传承性。另外,城镇对居民的吸纳本就体现出无差别性,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需寻求城镇的庇护,也因此随着多个民族和文化风俗的碰撞和交融逐渐形成新的种族和文化风俗,形成新的社会形态。这种开放包容的地域性特征实现了城镇文化的存异求同、多元共生。集聚性和辐射性。城镇文化是一种以城镇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因此城镇的部分特征自然便成为城镇文化的重要特征。城镇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安全的庇护场所,更是重要的***治、经济和文化等汇聚中心,集聚是城镇的突出特征。马克思曾指出城市本身便代表了人口、资本和生产工具以及各类需求的汇聚。城镇从诞生起便成为创造文化和传播、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城镇之中,物质财富、各类生产和生活信息、***治权力,甚至不同族群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相互依存和碰撞,自然成为各类资源的汇聚中心。城镇的文化内容越来越多,所具备的凝聚力不断强大,相应的也造就了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文化沉淀。而同时,城镇的高度发展也必将通过发散传播的方式将地域优势与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先进的制度和***策辐射出去,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和演进。因此,城镇文化同时具备这种集聚性和辐射性。延续性。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是历史的、渐进的,在历史的维度下,城镇的建设发展在漫长的过程中扬弃与继承了历史文化,留下了历史的印迹,沉淀出今天的城镇文化。顺着城镇文化的历史往上追溯,就可见一条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这就是一个城镇的文脉,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传承与延续。

三、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着力建设城镇文化

城镇化篇5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率大约在2030年就能达到70%。从2013年到2030年的17年内,我国的城镇化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还有大约18个百分点的快速提升空间。在中国城镇化新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正是由于这些新的使命和内涵的赋予,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记者:***的十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可见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那么该如何理解“新型”?

郭晓鸣:新型城镇化是针对以往城镇化出现的各种弊端的一个新的发展选择。近几年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这标志着我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也是30多年来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一个标杆。

但是,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增长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的,主要的代价有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城镇化的快速增长是依赖大规模低价征用土地支撑的,中国农民付出了巨大的土地权益损失的代价,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靠剥夺农民的方式实现城镇化发展,这样的过程已难以为继。

二是传统城镇化的快速增长是依赖大量廉价使用农民工支撑的,城市的兴旺繁荣与农民工艰辛的生活状态形成强烈反差,构成城市内部新的冲突性二元结构。就现实而言,继续低价格使用农民工同样越来越难。

三是传统城镇化的快速增长是依靠大规模低代价排放污染物支撑的,资源与生态破坏十分严重,目前已难以维持。

基于传统城镇化模式已经走入困境,因而必须实施重大转型,选择新型城镇化道路。

记者: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什么?

郭晓鸣: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是完整实现农民从乡村到城市的全面市民化的过程。因此,检验新型城镇化最主要的标准,不单单是城区扩大了多少,或者城市人口规模增加了多少,而更关键的是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其基本权利是否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是否真正能够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和分享城镇化的发展成果。

新型城镇化是转化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记者:过去城镇化发展中存在哪些弊端?

郭晓鸣: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两亿多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务工、生活,虽然从形式上已被统计成为城市人口,但农民工这个群体并不能平等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他们在城市之间游走,生活在城市却很难融入城市。这实质上是一种“伪城市化”,这样的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安全的。

另外,在传统城镇化模式之下,城市土地扩张大大超过人口增长,土地城镇化超过人口城镇化1.8倍,由此带来一系列日趋尖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矛盾,加快转化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必然要求。

记者:您认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郭晓鸣:最关键是扫除两方面的制度障碍。

首先,户籍制度改革必须取得重大突破,要让进城农民真正分享均等、同质的公共服务。重点是从根本上破除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包括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别性***策,这将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破冰之举。

“人的城镇化”关键是农民进城之后怎么样。四川全省有2300多万农民工,其中有1000多万人在省外。针对在省内的1300多万人,如果给他们提供了均等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可以同等享有廉租房、保障房,能够有同等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变双轨制为一轨制,可以预见,在这样的条件下新型城镇化才会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持续性。

其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须有重大突破。目前农民对进城持观望态度,除了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导致其对进入城市的不确定性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外,同样重要的是他们不愿意以自己的财产权利被剥夺的方式“光着身子”进城,要强化内在激励,使新型城镇化变为一个平稳有序的过程,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全面加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以财产权利保护为基础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试验区通过确权颁证,明晰并固化了农民的财产权利,可以说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策调整层面实现了极其重要的探索性创新,但是这些***策创新与现行法律是相冲突的。因此从***策创新到法律调整,还亟待顶层设计的支持才能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总之,只有全面深化户籍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改革的双向互动,形成强大的动力和拉力,才能使新型城镇化变成更加合理和有序的进程。

记者:截至2012年底,我国城镇化人口达到7.12亿,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2.5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从整体上已进入初级城市型社会。我省的城镇化水平如何?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

郭晓鸣:我省人口城镇化率大体为43%,相对全国水平更低,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任务更艰巨。我省最核心的问题表面上是数字差别,实际上是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挑战更严峻。四川是经济不发达的人口大省,是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的主要发源地,依靠四川自身财力,将难以承担人均10-15万元左右的农民工市民化的巨大成本。因此,就四川而言,新型城镇化的更快推进除了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必不可少的外部支持,特别是通过财税体制改革的跟进,由中央财***增大对农民工大省的财***倾斜,承担一部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对四川来说,认识到差距后,要明确工作重心,当前要突出地把农民工市民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同步推进户籍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同时最大限度争取中央财***支持,以求我省新型城镇化实现较快的突破性发展。

推广“成都经验”,加快全省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记者:如何引导我省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郭晓鸣:一些方向性的问题值得关注。

首先,要注重城镇体系的均衡发展。农民向城市集中有明显的群体性差异,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向往大城市,希望“落地生根”。而老一代农民工年龄大了会在50岁左右选择回到家乡,“落叶归根”,他们选择县城或者集镇居住,度过晚年,照顾和教育孙辈。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防止单一的大城市化。要看到当前大城市人口增长快、中小城市增长相对迟缓的问题已十分突出,因此要特别关注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均衡,对县城和部分中心镇的发展给予足够重视。

其次,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制度创新先发优势。成都市从2003年开始探索统筹城乡发展,2007年正式启动全国统筹城乡综合试验区建设,目前已经探索出了相对完善可行的经验,具有可推广、可复制价值。因此,现在应系统总结成都经验并在全省推广,使全省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减少阻力,少走弯路。

城镇化篇6

去年十前后热议的新型城镇化,越来越被看作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甚至被称为唯一的出路。但是,理智地从当前地方与行业实际动态来看,它极易走向偏失的新一轮土地城镇化的路径。

众所周知,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城镇化进入到30%以上的发展区间,即“城市化中期阶段”。巨大的城市化动力,无疑与经济的开放式增长相互促进,形成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快速成长周期。值得反思的是,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概率已达52%,理论上正处于城市化速率最快的阶段,本应伴随的是内需增长强劲、分配差距缩减、经济增速较快的特征。但是,事实却与之相反,出现了增速放缓、内需乏力、分配差距明显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十多年来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所致。因此,我们不难判断,新型城镇化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分配差距调整、社会转型发展而提出,并不是由新一轮的刺激性***策而衍生。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土地使用规则与金融规则相结合,上演了一出土地货币化的“戏码”,然而,金融规则渐次偏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轨道。一轮轮信贷投放的原始驱动,大多和地方***府的土地财***规则相契合,推高了地价和房价,最终演变出“房地产绑架国民经济”的中国特色事件。在这般结构之下,一旦外需增长放缓甚至下滑,必然导致严重的内部过剩和失衡,令宏观经济总量波动,调控***策立即失效。

如今,我们所面临的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从纠正结构性偏失、启动中小企业活力、***府管理转型等几个方面入手。但是,想要回到正确的城市化建设道路中的困难,还有结构调整中产生的增收和就业压力。同时,需要***府的财税体制进行转型支撑,大力保障民生底线,为实现结构调整争取空间与时间。转型策略需要综合统筹的宏观思维,更需要解决问题的技巧、决心和勇气。从目前观察来看,地方***府迫于财***压力,急于短期扩大投资规模,新的产业***策被歪曲其意、错误解读。更可怕的是,“产业潮涌”现象仍在低水平徘徊,看似开发产业创新园区,实际新瓶装旧酒,走的还是传统地产模式,无非利用产业创新的概念,为地产发展开拓了新的“虚拟空间”而已。逐渐清晰的思路是,新型城镇化应当围绕“城市群”的发展思路,推动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财税体制改革、中小企业***策、分配制度改革等为内核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创新,而不是单纯地着眼于“信贷究竟该不该放开”的问题。

城镇化篇7

关键词贺州;城镇化;评价指标;对策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和潮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正确分析和认识贺州市城镇化水平、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探索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思路、办法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城镇化的含义和评价指标

对于城镇化的含义,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历史学等不同的学科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但归结起来,可以对城镇化作这样的定义: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换而言之。城镇化从其含义上讲,就是一个地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口、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是指某一地区(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二、贺州城镇化历程及现状

(一)贺州城镇化历程

回顾贺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归结为两个阶段:

一是徘徊不前至缓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指1992年以前。当时的贺州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发展缓慢,城镇发展缺少工业发展的推动。1992年底,全市GDP只有25.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2.6亿元,第二产业7.04亿元,第三产业5.57亿元。全市共有建制镇21个(不包括县城),城镇化水平只有17.11%,比全国平均水平(27.6%)低10.49个百分点,比广西平均水平(17.24%)低0.13个百分点。绝大部分城镇是依赖于圩市贸易、农副产品初加工以及行***管理职能发展,乡镇企业不发达,城镇二三产业总量很少。作为***府,对城镇的发展也缺乏应有的科学认识,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二是稳步发展至加快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指1993年至今。这期间,各级***府对城镇的发展有了新的科学认识,对城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1993年。原梧州地区地委、行署提出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1997年,经***批准撤销梧州地区和贺县设立贺州地区和县级贺州市,地区行署迁至贺州市,地区行署明确提出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促进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长点来抓,以八步镇、钟山镇、昭平镇、富阳镇四个县(市)***府所在地城镇和信都、贺街、公会、桂岭、马江、五将、巩桥、公安、望高、西湾、朝东、麦岭、莲山等13个地区片中心和城镇体系主轴线上的中心镇为重点,全面加大城镇建设力度。2002年6月,***批准撤销贺州地区和县级贺州市,设立地级贺州市。行***区划的调整,给贺州的城镇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2003年市委、市***府提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和大力发展商贸业、旅游业“三化两业”的阶段性工作重点以后。城镇化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贺州市委、市***府成立了推进城镇化建设总指挥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决定》,为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了***策依据。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经济的持续加速发展,目前贺州市的城镇化进程已明显加快,步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2007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1%,比1992年底增加13.89个百分点。

(二)贺州城镇化现状

1城镇化规模小。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集中型城镇,只是有了块状城镇的雏形,辐射功能不明显。全市现有建制镇41个(不包括钟山镇、昭平镇、富阳镇3个城关镇和八步、西湾2个街道办事处以及已纳入市区的黄田镇)。从人口来看,只有八步区的信都镇和贺街镇城镇人口超过1万人,其中信都镇2.9万人;从建成区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是信都镇,也只是300公顷。而集贸性城镇占总数的90%以上,主要起着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等功能。

2城镇化总体水平低。据统计资料反映,2007年世界的城镇化水平为48%,全国的城镇化水平为44.9%,广西的城镇化水平为36.2%。贺州城镇化水平只有31%,分别比全国、全区低13.9、5.2个百分点,仍有69%的人口是农村人口。

3城镇化质量不高。表现在缺乏辐射和带动市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功能不够健全,缺少发展动力。大部分建制镇尚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本市的财力积累贡献不大,份额不多,导致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和生计难以保障。

4城镇服务功能不完善。贺州市大部分城镇财力薄弱,大多靠中央的转移支付来运转,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而导致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功能不完善。目前全市41个建制镇只有20个建有自来水厂,享有人口仅为16.45万人。大部分农村城镇常常存在“灯不明。路不平,自来水常停”的现象。

5城镇体系发育不全。相当部分城镇职能单一,尚处于集市贸易这一最简单的职能上,各城镇职能分工不明确,功能发挥多处于盲目的、无序的自然状态,不同等级城镇间的纵向联系仅限于行***隶属关系,同一等级城镇间的横向联系十分薄弱。整个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缺乏有机联系。

三、贺州城镇化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工业化滞后影响城镇化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只有大规模的工业发展才能真正推动地区城镇化发展。尽管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目前贺州市工业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工业不发达。2007年,贺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是118.01亿元,占GDP的49.33%。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早在上世纪的90年代,工业产值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0%以上。由于贺州市工业化得不到快速发展,城镇缺少产业支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不强,直接导致城镇化水平不高。

(二)第三产业不发达影响城镇化发展

无论是从世界经济历史发展看,还是从中国城市发展历史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都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提高。可以说,第三产业是城镇化形成和发展的后续动力,第三产业越发达,吸纳的劳动力越多,城镇化水平就越高。长期以来,贺州市以农业为主,第三产业不发达。近年来,随着商贸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提高,2007年贺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约为56.65亿元,占GDP的23.68%,可见其总量仍然很小,水平仍然很低。正是由于城镇第三产业不发达,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不大,直接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经济增长缓慢影响城镇化发展

长期以来,贺州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小。2007年,全市GDP只有239.2亿元.人均GDP只有11552元,低于广西平均水平12408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713元。人均GDP低,表明城镇经济实力不强,城镇二三产业不发达,反映城市实力的人均财***收入不高。2007年,全市财***收入只有15.81亿元,人均财***收入仅为731元左右。正是由于经济实力不强,***府无力安排更多的资金搞城镇建设,影响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四)农业发展滞后影响城镇化发展

贺州的农业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力量严重不足,以农户为单位的经营规模小,难以***消化吸纳先进的技术以及对信息的有效收集、分析整理、使用,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

(五)缺乏高素质人才影响城镇化发展

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城镇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农技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接受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现有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

(六)其他相关因素影响城镇化发展

城镇户籍制度、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土地的流转及置换、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等方面也对城镇化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加快推进贺州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涉及到社会的多个方面,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城镇化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体制***策环境,这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二是产业发展水平,这是推进城镇化的基础。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推进城镇化的保障。从贺州市的现实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加快城镇化建设要认真落实好以下措施:

(一)体制***策环境方面

1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城镇常住人口的准入条件,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凡在城镇有合法的职业,有稳定生活来源,有稳定住所的,其本人及其随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均可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与原有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并以此作为贺州市城镇化进程中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2构建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建立由***府、用工单位和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就业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策。二是改革传统的就业制度,实施全面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和劳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和人才市场。三是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福利事业,鼓励和发动民间组织、企业、个人以独资、合资、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发展各类社会福利事业。

3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逐步割断转移劳动力与土地的“脐带”。按照明晰土地产权、激活流转机制、规范操作秩序的总体思路,吸引产业资本介入农业,鼓励农户将他们承包的少量耕地转让或折算成股份加人农场,部分农户以农业工人的身份成为新组建的农场职工,更多的农民则进城务工经商。

4坚持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在加快城镇化建设中要特别强调生态环境建设,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相适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产业发展水平方面

1优先发展工业。实践证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工业的发展,使其他部门或产业相应产生,各部门产生又使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形成商业、金融、交通、中介、媒体等城市功能,使城镇持续发展。近些年,贺州市委、市***府适时地实施了“五业并举,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2004年贺州市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一三二”向“二一三”的转变,这预示着工业化的加快发展已经开始。今后一段时期,贺州要紧紧抓住泛珠三角经济区、泛北部湾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立足本地区位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在发展思路上,要着重形成“四化”发展,即集约化发展、规模化发展、生态化发展和科技化发展。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商贸和现代物流业、商务会展、文化教育和房地产业。鉴于贺州市将要形成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生态优势,要加大力度,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业。要接轨大桂林,融入珠三角,特色鲜明化、旅游网络化、服务精品化。此外,要在扩大、提高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顺应市场需求,加快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商务会展、物业管理、家***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以拓宽服务领域和扩大服务总量。

3稳步发展现代农业。以优质粮食、果木、蔬菜、烟草、花卉、养殖、商品林等产业为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在发展思路上,走规模化、商业化、品牌化、旅游化、科技化发展之路。在发展模式上,以立体农业循环经济为抓手,坚持“面向市场、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富民增收”为宗旨,通过农业产业化、休闲化、科技化、旅游化与农村改造一起实现城乡统筹,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珠三角的菜篮子生产服务产业化基地。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坚持高起点规划,打造个性城镇。城镇规划直接关系到城镇品位的高低、城镇功能的完善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精心编制、严格执行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来规范和推动城镇建设。一是注重规划的先导性。规划编制工作一定要立足现状,着眼长远,独具匠心。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现代城镇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城镇发展的定位、定性、定向,以超前的思维、科学的规划设计,凸显城镇的个性内涵和品位。二是体现规划的科学性。科学的城镇规划,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要按照“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城乡协调”的总体要求,着力完善总体规划。科学编制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并针对城镇防洪、绿化及自然和人文遗产保护的要求,科学编制专项规划。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制好村庄规划,以解决好有新房没有新村的问题。三是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依法实施,不能随意变更。在规划管理中,要坚持不符合城镇规划的项目不得批准立项,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不得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任何建设项目都不得突破规划控制范围。

2坚持高标准建设,打造精品城镇。发展是城镇的永恒主题,建设是城镇的根本任务,特色则是城镇的生命与灵魂。抓城镇建设一定要树立精品意识,精心设计、精心建设。一是抓重点项目,在彰显特色上着力。近几年来,贺州市围绕扩容提质的总体要求,坚持凸显特色、创造精品的原则。突出抓好了一批城镇建设的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各建制镇和相关乡镇也要结合实际,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确定各自城镇建设的重点项目,始终做到“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始终体现城镇特色,确保重点项目建一片、成一片、受益一片。二是抓配套设施,在完善功能上着力。在推进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要狠抓城镇功能的配套完善。不论是市区、县城还是建制镇,对路网结构设计、公共绿地配置、市***设施配套、垃圾污水无公害处理等问题,都要高度重视,尽力实现全面配套。通过完善城镇功能,推动城镇形象的确立和城镇品位的提高。三是抓人文开发,在提升品位上着力。要注重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现有山水资源和城镇历史文化特征,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着力打造精品城镇。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努力把自然、历史、经济文化和地方特色融入到城镇及街道空间,逐步形成城镇标志性地段和标志性建筑,以体现城镇的个性特色。提高城镇品位,创造城镇品牌。同时,注重城镇建设的生态环保效应,按照路旁增绿、空地建绿、拆墙透绿、近山植绿、水体泛绿的思路,全面加大生态城镇建设步伐。

城镇化篇8

关键词:以人为本;生态文明;“人”的城镇化

中***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article by the deepen understanding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model, expounds the essence, significance and should take a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road.

Keywords: people-oriente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rbanization"

自从***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来,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已形成一个新浪潮、新形势和新局面。***的十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做出了战略部署。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要总结过去多年来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经验教训、立足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环境,对于我国城镇化战略进行继承、调整和优化,促进我国城镇化持续、稳定和高效发展。

1 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与核心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达到51.27%,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在此基础上,今后一段时期,更要按照***所提出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要求,认真总结过去多年来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经验教训,进行重大的战略调整,加深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认识,从而走均衡、持续发展的道路。

1.1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

城镇化与城市化不同,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必须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不能单纯追求城镇化的速度,更应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做到以人为本。城镇化应成为劳动生产率更高、生活条件更好、社会更和谐、文化更丰富、环境更适宜、安全更有保障的居民聚集地,而且能以其强大的实力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而要真正实现城镇化的这一性质,就必须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2农民进城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城镇化是人类基本生存方式(劳动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农村居民不断积聚而形成市民居住点的过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就是让农村居民真正进入城市,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全面改变,他们的经济能力得以全面提升,以此来提高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创造社会的经济繁荣。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迅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据国家有关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应的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单就消费而言,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吸收1000多万农民进城,进而带动约15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化不仅是简单的把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而是要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下,导致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资源调配方式的演进,使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经济生活中。为此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一定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实施

***曾经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是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什么是新型城镇化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三项战略部署:一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三是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山东省围绕城镇化战略主线展开“六个着力点”:即坚持城乡统筹,着力实施城镇化提质加速、城乡一体行动;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完善市场配置与***府保障相结合的城市住房制度;坚持提质增效,着力推动建设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着力促进美丽山东建设;坚持管理创新,着力加强工程建设和城市管理;坚持强基固本,着力推进依法行***和行业作风建设。

3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义及作用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进而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社会化进程,也是当代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增长的直接指标。城镇化和市民化要齐头并进,才能形成巨大的内部需求,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动力和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不仅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途径,城镇化将成为未来改革的重要红利,也将是社会经济工作的重点。由此可见,城镇化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结构调整和内需源泉,是推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点。

3.1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奠定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目前我国衡量城镇化质量所考虑的指标是:人口转化、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城乡协调和公共安全等。《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中提出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指标是:健全完善规划体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实行城乡生态共保、推进城乡民生共享、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广东省城镇化发展评估报告》从城镇集聚发展水平、城镇要素流动水平、城镇文明发展水平、城镇生活服务质量、城镇环境建设质量、城乡统筹发展能力作为衡量城镇化质量的依据。由此可见,根据各地与实际情况的不同,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标准对提升城镇化的转型、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2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提高城镇化质量创造条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生态方法和技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集约包括生态资源、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的集约,特别是土地、水、生物资源的集约规划、集约建设和集约管理(为推进适度规模的城镇化,人口密度应控制在每公顷100人左右);智能在城镇化发展中,特别需要将传统技术方法和聪明才智融入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绿色是要把绿韵红脉结合,推进生产高效循环、居民生活幸福、生态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循环是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生态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有机替代以及资源循环再生等。这就是说,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去调整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使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充分保护。

城镇化篇9

中央“十二五”规划多次提到城镇化,并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市民化,其原因何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大幅提升,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中期后,更是进入了“跑步前进”阶段。相关数据显示,1996―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近1.2个百分点,是中国城镇化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是,近10年我国城镇化增速却在逐渐减缓,“十五”时朗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约0.9个百分点,回落0.5个百分点。近期出现的“劳工荒”现象及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可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迅速减少。这一“减少”趋势明显难以支撑我国城镇化率70%乃至更高的目标,我国城镇化“人口供需失衡”的“困境”已经浮出水面。

“供需失衡”之忧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支撑上一轮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体。未来,我国城镇化增长空间广阔,仍然有巨大的“人口需求”。

2009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6.59%,城镇化人口为6.22亿人,其中包括1.67亿农民工。我国农村人口仍有7.13亿人左右,需要有2.5亿~3亿的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才足以支撑起我国城镇化70%的目标;考虑到更长远的未来,从农村与城镇劳动生产率大致相同、城乡收入水平大体一致的视角看,农村劳动力仅需要1亿人左右,需转移的农村人口则是5亿左右。

但从“人口供给”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尽管仍有3亿多劳动力,但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这部分是难以城镇化的人口。

蔡教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测算表明,目前40岁以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只有5212万;哈佛大学教授ScottRozzHe对中国的农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其结论是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是40岁以上人口,这部分人群继续向城市转移的可能性很小。***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对全国17个省2749个行***村进行的调查表明,74.3%的村庄认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年劳动力都已经转移完毕。笔者在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开展的调查也表明,这些地区的大部分村庄已经无剩余劳动力可转移。综合来看,进一步向城镇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可能性不大。

综合“供、需”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中国每年仍需要实现1300万左右的人口城镇化,以必要的城镇化增速支撑我国城镇化进程,但另一方面农村又无剩余劳动力可转,也即上一阶段的城镇化主体难以带动未来城镇化率的提高,“供”与“需”之间出现了不平衡。

谁是“失衡”的推手

首先。传统的城镇化模式是导致中国城镇化“人口供需失衡”的“第一推手”。

过去,我国主要采取的是“劳动力进城、家属留乡村”的城镇化模式。这种城镇化模式是“低成本扩张”的模式,主要通过增加城市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但劳动工资较低,由此限制了农民工家属同步向城镇转移,通过劳动人口和供养人口的空间分离,从而降低城镇化成本。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167亿农民工人口中,仅有3000万家属。以此计算,农民工群体的带眷系数仅为0.22。这种模式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也影响到中国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

该模式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处于劳动力绝对剩余阶段,劳动力优势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产业部门依靠压低劳动力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这意味着进城农民工工资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较低水平,直至目前许多岗位工资仅仅略高于一些大中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如表所示),再加上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高,由此造成了农民工“进城赚钱、回村生活”,很少有农民工的抚养人口同步转移到城市。

另一方面,地方***府部门也主要通过劳动力优势支撑经济发展,对于农民工及其家属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关注不够,为农民工及其家属提供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不足,如教育机会、医疗待遇、各类保险等,再加上社会隔离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始终感觉自己是“外来人口”,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将抚养人口带到城市。此外,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相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如果农民工家属随迁进城,就会造成“城市社会保障无法覆盖,农村社会保障无法享受”的尴尬局面。为了防止“两边落空”,农民工家属也很少同步转移到城镇。

其次,统计标准的不完善是我国城镇化“人口供需失衡”的“又一推手”。

目前,我国城镇化人口的统计口径以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为准,其中常住人口是指居住某地6个月以上的人口,主要包括:除离开本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人)的全部常住本地的户籍人口;户口在外地,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者,或离开户口地半年以上而调查时在本地居住的人口;调查时居住在本地,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登记常住户口,如手持户口迁移证、出生证、退伍证、劳改劳教释放证等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即所谓“口袋户口”的人。这种统计口径在“离土不离乡”人口、部分农民工等方面有遗漏。一些在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人口,其居住地也主要是农村,不在城镇常住人口的统计范围之内;再加上部分工作、居住地并不非常稳定的农民工,在统计与核算中容易被遗漏,由此产生了统计数与实际数的偏差。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末,我国约有2.3亿农民工,其中约有1.67亿农民工统计为城镇人口(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数据,2010年),仍有6000万-7000万左右的农民工没有统计在内。随着这部分农民工工作逐步稳定,也会逐渐纳入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调衡”着力点

支撑上一轮城镇化的主体退出“城镇化舞台”后,未来推动我国城镇化增长的主体将会是谁?这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下一阶段我国城镇化的主体将由农民工向农民工供养人口转变。因此,要推动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逐步提高带眷系数,以农民工家属转移为主体,推进城镇化,破解我国城镇化“人口供需不平衡”之困。

如果将已有的农民工全部转为城镇人口,带眷系数提高到0.5(相当于夫妻二人带一个孩子进城),则会向城镇进一步转移5000万左右人口;带眷系数提高到1(相当于每个进城务工人员带一名抚养人进城),则会向城镇进一步转移2亿人左右。在后一种情况下,由农民工带来的城镇人口增量将达到4亿~4.5亿左右,我国城镇化人口将达到9亿~9.5亿左右,基本实现城镇化率达到70%的目标。

要启动农民工家属城镇化的进程,必须本着系统设计、分步推进的方式,科学规避其中可能的财***、经济风险。第一步,

通过全方位的农民工完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第二步,在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民工群体的带眷系数,实现农民工“带眷化”,以农民工供养人口的城镇化推动全国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调衡”之策

第一,充分激发地方***府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农民工带眷系数,地方***府是解决我国城镇化“人口供求失衡”的关键。促使地方***府从思想上认识这种转变对于城镇化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优势开始逐渐削弱,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红利”逐渐开始向“人口负债”转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趋势。因此,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是保证本地产业发展中劳动力供给的必要措施。另一方面,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市民化将会带来消费的扩张,进而带动地方服务业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带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实现农民工“完整的、高水平”市民化。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但该“市民化”又是不完整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低水平”的市民化,各地主要通过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包,’实现市民化,但这一“公共服务包”的水平和质量较低,与原有的城镇人口“公共服务包”内容、标准有较大差异,这相当于在市民和农民公共服务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次,不利于长远上解决这一问题,也不利于实现农民工的带眷化。二是“重物质、轻精神”的市民化,各地***府只注重物质层面,对精神层面重视不够,由于文化层次、生活习惯等的差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之间以及农民工群体内部矛盾纠纷频发,再加上缺少完整的利益诉求和权益维护渠道,农民工群体往往游离在城市社会之外,要实现农民工的完整市民化,必须“物质”、“精神”两手抓。

要实现完整的市民化,必须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提供与城镇户籍人口相同的“公共服务包”,通过分步推进化解市民化标准提高后带来的财***风险。从我国农民工的产生增长速度来看,年均约为500万人,要在未来10年到15年内完成市民化转变,每年约需要转化1200万-1500万左右,考虑到农民工市民化会带来较大的财***压力,“十二五”时期每年安排转化1000万~1200万左右的农民工较为适宜。

此外,还应加快建设有利于社会融合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实现更高层次的市民化。鼓励外来务工人员踊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营造包容多元文化、富有亲和力和归属感的城区生活环境,推动完成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身份重构和角色转换。

第三,逐步推动农民工的带眷化。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已经市民化的农民工和就业相对稳定、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民工接出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逐步实现劳动人口和供养人口的空间弥合。

城镇化篇10

7月初,国家***对外了《***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这份报告被解读为是在投石问路。舆论普遍认为,下半年***会公布城镇化的细则和具体规划。

这份报告的主要着力点在于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大量农村转移人口的持续涌入已经让城市面临严峻的挑战。残酷的现实是,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

***提出的思路是“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此外,***开出的另一剂药方是城市群,***内部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解决城市病最好的办法是建城市群。

***称对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将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江淮、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乌昌石等10个区域性城市群纳入规划。这10个城市群中,中西部地区占据大半名额。

开弓没有回头箭。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来说,毫无疑问,城镇化已经被寄予厚望。在过去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城镇化一直由***府主导,还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府平台加土地财***的模式。地方***府靠出售土地获得收入,而更多的房地产开发商涌入地方城镇建设了一座座的楼房被认为是城镇化的一种最为基本的表现形式。

但问题也很快随之而来,一方面,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被粗放式开发,土地以及由此而来的商品房价格高涨、地方***府债台高筑;另一方面,农民工们并没有伴随户籍改革的完成而被接纳。相反,他们成为了城镇化过程中最尴尬的一环。农民工这一新型城镇化地区的大部分居民,其实并没有完成城市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城镇化10篇

学习

水利建设基金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水利建设基金10篇,内容包括水利建设基金每年什么时间报,水利建设基金按月申报。(一)从中央有关部门收取的***府性基金(收费、附加)中提取3%。应提取水利建设基金的中央***府性基金(收费、附加)项目包括:车辆购置附加费、港口建设费

学习

刷牙教案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刷牙教案,内容包括如何教小朋友刷牙教案,正确洗手刷牙的方法教案。活动过程:1、复习歌曲《小手歌》。(1)齐唱歌曲。(2)为歌曲创编新的替换词,并边唱边用动作表演。2、熟悉《刷牙歌》乐曲旋律。合着音乐拍手、做刷牙动作。3、

学习

统计报表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统计报表10篇,内容包括统计报表案例分析范文,统计报表月报截止时间。(一)数据来源相同财务会计报表与统计财务报表中最大的相同点就是数据的来源。二者在资产和负债方面对于数据的来源主要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而利润的分配方

学习

新型城镇化试点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新型城镇化试点10篇,内容包括新型城镇化试点红安县,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一、试点的意义和目标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在中国这样拥有十几亿人口、资源相对稀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

学习

城镇化水平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化水平10篇,内容包括城镇化水平的标志,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水平关系。根据***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建设部汪光焘部长明确指出:规划调控目标要从确定城市规模和功

学习

城镇化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化率10篇,内容包括城镇化率年提高多少百分点,城镇化率哪里统计。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城镇化率=国家(地区)城镇人口/国家(地区)总人口×100%中国城镇化进入加速期依据第六次

学习

统计学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统计学10篇,内容包括统计学原理心得总结,统计学的内容简介。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

学习

部门主管述职报告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部门主管述职报告,内容包括部门负责人述职报告怎么写,部门述职汇报。一、作为一名对公客户经理,不仅要加强学习好--年的信贷***策,重点掌握招行“总体信贷策落,客户与业务信贷***策,行业聚焦等信贷***策部分,更要在此基础之上,做

学习

生产与质量论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生产与质量论文,内容包括生产质量管控论文,生产管理论文7000字。本文就论文选题的理论依据及现实依据进行说明。第一节是对经典贸易理论及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综述,交代论文选题目的理论背景,阐述选题的理论意义;第二节通过对

学习

出纳工作内容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出纳工作内容总结,内容包括出纳个人工作总结范文集锦7篇,出纳工作总结范文10篇。3、清点库存现金(其中包括账面备用金、公寓备用金及按金,墙砖费、内部卖废品费)4、查询银行余额与帐面余额核对清楚,并查询已开发票的金额是否

学习

新型城镇化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新型城镇化10篇,内容包括新型城镇化特色案例,新型城镇化建设。事实上,早在今年初,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牵头,中央编办、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等14个部门组织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

学习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10篇,内容包括水利水电工程资料整理要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实务案例分析。2、工程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问题难以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方面大多是以很大的工程量来实现工程建筑发展的,资金之大,财务管理

学习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篇,内容包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排名,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珠海市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岸,是中国南方港口城市,经济特区。珠海1953年建县,1979年建市,1980年成立经济特区,2008年***颁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地

学习

本人年度思想工作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本人年度思想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个人思想工作小结范本,思想工作总结的范文。认真学习***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内容和***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教育,深入把握其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

学习

新型城镇化试点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新型城镇化试点10篇,内容包括新型城镇化试点红安县,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一、试点的意义和目标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在中国这样拥有十几亿人口、资源相对稀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

学习

城镇化水平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化水平10篇,内容包括城镇化水平的标志,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水平关系。根据***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建设部汪光焘部长明确指出:规划调控目标要从确定城市规模和功

学习

城镇化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化率10篇,内容包括城镇化率年提高多少百分点,城镇化率哪里统计。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城镇化率=国家(地区)城镇人口/国家(地区)总人口×100%中国城镇化进入加速期依据第六次

学习

城镇化建设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化建设10篇,内容包括新型城镇化建设范例6篇,城镇化建设的做法和成效分析。引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重心,主要是扩大大中城市的规模,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还是资金投入,都

学习

中国城镇化进程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城镇化进程10篇,内容包括中英城镇化进程特点,中国城镇化发展快的原因。“城市病”这个词最早发源于工业***后期的英国,当时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把英国工业***之后由于城市爆炸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称之为“迈达斯灾

学习

就地城镇化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就地城镇化10篇,内容包括农村就地城镇化,县城城镇化原文件。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是我国尤其是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首先,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了先决条件。浙江省通

学习

城镇化发展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化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城镇化改革论文,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论文3000字。1、正确理解和认识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全面实现小康,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首要的是重新认识和审视我们的工作思路、目标定位和工作方法,并由此产生与

学习

城镇化建设规划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城镇化建设规划10篇,内容包括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工作汇报,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在十报告中提出,推进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吸纳就业等功能,加快完善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