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中心篇1
自1999年底回归以来,这已是澳门常见的一景。2011年,澳门入境游客人数达到2800万人次,是本地常住人口的50倍,而回归之前仅为700多万。
如今,作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头堡,澳门已不满足于一般的旅游目的地,她吹响了新的号角: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走过400多年风雨的澳门,踏上了新的征程。
探索转型
长期以来,澳门一直主打旅游业,这是澳门的独有优势,然而亦是澳门的瓶颈所在。如何维持澳门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澳门的旅游优势,成为澳门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旅游是澳门的支柱产业。回归以来,澳门特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业快速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澳门旅游业正在向以休闲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回归以来,澳门也创造了微型经济体的发展奇迹,至2010年底,名义GDP增长超过3.7倍,人均GDP稳居亚洲第二,备受关注。
然而,澳门业一业独大,经济内生动力不足。有学者认为,澳门可观的经济成效大多并不是源于本地的劳动与知识创造,而是基于外部地区的财富和收入转移。且继新加坡之后,日本、印度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纷纷考虑将合法化,澳门业将面临世界范围内日益激烈的竞争。
分析人士表示,旅游休闲是增强澳门社会上升力的必然选择。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应是在业的基础上,开拓关联性旅游休闲业,依托延伸和丰富休闲产业要素,丰富和提升澳门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策“东风”
澳门的转型得力于***策“东风”。2008年,《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将澳门定位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2010年11月,***访问澳门期间,提出“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今年颁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澳门的发展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此外,《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也提出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这些***策的出台,顺应了世界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趋势,也为澳门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对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从“世界中心”到“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澳门之变,可谓质变。单从定位上看来,后者的含义已远超前者,它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保健、美食、购物、演艺、世界遗产、会展、娱乐等元素在内的旅游休闲。这些因素无疑将升华澳门的境界,提升澳门的形象,今后人们提起澳门,第一印象将不仅仅是业,而会是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一个观光娱乐的自在天堂。
建设之路
澳门要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并非一朝之功。这个宏大的课题,需要多方的努力及纷繁复杂的工作。
澳门特别行***区行***长官崔世安在2012财***年度施***报告中指出,澳门特区***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并形成一套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配套设施。国家也长期支持澳门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更大力支持澳门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基础上,打造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特区***府将致力结合澳门独有的南欧文化风格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塑造澳门旅游休闲城市的形象。同时,也将休闲融入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生活素质。
崔世安说,为了配合“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建设,澳门将巩固现有的客源,拓展国际客源市场;鼓励兴建经济型的酒店,积极推广优质旅游、会议展览活动与综合性旅游;透过区域合作,发展“一程多站”旅游线路,推动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8月11—13日,《澳门月刊》及澳门新闻通讯社组织的“推广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高峰论坛”在澳召开。此间,澳门特别行***区***府旅游局副局长文绮华在接受《中国对外贸易》专访时表示,“这不仅是旅游业的事情,更是整个澳门的总体发展方向,需要文化、环保、交通等各方面一起协作,大家都将此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
据她介绍,对于这个课题,澳门已经启动了短中长期规划,对此课题的研究也已经广泛展开,旅游局组织了学术界、旅游界的人士集思广益。6月19日,澳门旅游局举行澳门专题研究报告会,公布由亚太旅游协会专家组撰写关于“迈向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研究报告。
该报告首先建议澳门制订全面的旅游发展总规划,内容亦就完善对外交通网络、商务活动及会议展览、多元旅游产品、市场推广及打造澳门品牌、人力资源配搭、创造及输送持续旅游成果以及建立统筹管理机构等,提出具体建议,以配合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多元发展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也要直视一些问题。景点集中度高、过关时间长、游客黏着度低、服务水平待提高等都是突出问题。
游客大量涌入议事亭前地、大三巴、妈阁庙等主要景点,使得这些地方拥挤不堪,难堪重负,游客的体验也失色不少。
“从旅游部门来说,要做的工作很多。重点是多元化发展:使旅游产品多元,旅客来源多元。”文绮华对本刊记者说。“以前提到澳门,大家就想到娱乐,印象太单一。其实,澳门的文化内涵非常深远。澳门有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留下来很多标志性建筑,‘澳门历史城区’已经是中国第31处世界文化遗产。”
这座历史城区见证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与对话,以及中西两种相异文化和平共存的可能性。难能可贵的是,直至今天,她依然保存原有面貌和延续原有功能,不仅是澳门文化和市民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澳门为中国文化以至世界文化留存的一份珍贵遗产。
然而游客似乎并未抵达这座城区的每一处。“我们想让他们不仅去欣赏热门的景点,也去人迹罕至的小巷街道,那里同样有独特的文化。”文绮华告诉记者。
目前,进入澳门的游客数量内地、香港特区、中国台湾分列一、二、三位,韩国和日本分列四、五位。除了大中华区,回归前澳门的国际游客人数年均仅有50万,去年已经达到300万,仅10多年就有了6倍的增长。
“我们计划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比如东亚、东南亚、‘金砖国家’的印度、俄罗斯等。今年,澳门已经和俄罗斯商定了双方相互免签***策。”文绮华说。
澳门的口岸建设也将加快。当前,从珠海人关到澳门,游客多反映等候时间较长。据悉,澳门将新建专供行人使用的粤澳通道,澳门机场旁边的新码头,也将在2014年澳门回归15周年之际投入运营,以减缓通关压力,同时吸引更多游客。
另外,澳门民航业的一系列组合拳,包括特区***府公布机场扩建规划、澳门机场管理公司(ADA)顺利过渡、打造国际机场的绿色及文化机场形象等,也显示出澳门为迎接更多的国际游客做好了准备。
澳门也在其他设施的建设上不遗余力,多个休闲娱乐设施已渐露雏形。此外,澳门也在加强区域合作,深化粤澳合作,全面参与到横琴的大开发中,借以推动澳门旅游的多元发展,辐射整个珠三角的旅游市场。
休闲中心篇2
关键词:休闲经济;商业中心区;交通规划;长沙
中***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083-02
1 背景与意义――休闲经济时代的到来
网络的普及和生产力的提高为城市居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美国人已经有1/3的时间,2/3的收入以及2/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据预言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在我国,每年也已经有1/3的时间用于休闲。当休闲理念植入商业模式并应用到城市空间,原有的商业格局就会发生转变,交通需求是经济活动的重要派生需求,必然会发生相应的转变,商业中心区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发生点、吸引点。也将成为交通模式变革的前沿阵地。
长沙作为中西部重要的省会城市,其城市发展水平、城市空间结构、商业业态形式、路网格局都很有典型性,消费文化又体现了超前性,已经具有了休闲化、娱乐化倾向。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公布的一项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研究报告的排名中,长沙的综合实力排名35位,文化实力为25位,而休闲娱乐类排名竟上升为第1位。作为单中心城市的典型代表,长沙的新商业业态集中在商业中心区,即以黄兴路步行街、***西路酒吧街为核心,向太平街、坡子街、黄兴中路辐射的区域内。如***1所示。巨大的交通压力,成为制约商业中心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 问题与挑战――交通现状的认知
随着休闲产业的聚集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商业中心区发展显现出精神品质提升、组织功能多样、消费时闻延长等新特征。相应的,使用者与使用方式的多元化、复杂化直接影响到商业中心区的交通秩序。具体表现如下:
2.1 交通需求激增
单中心城市结构背景下,商业中心区成为商业、商务、休闲活动的主要目的地,带来了比单一商业功能更大的交通需求量。黄兴南路日均客流量逾10万人次,最高达到40万人次;***西路仅平日夜间酒吧消费人数就有近万人。交通资源严重紧缺,城市干道普遍趋于饱和,如***2所示,停车资源缺口巨大。・同时,交通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占中心区道路长度22%的主干路网,承担了该区69%的交通量。平均饱和度达1.03。流量过于集中:支路网平均饱和度却只有0.72,利用率低:8%左右的路面常年被咪表停车挤占,严重降低了路面通行能力。
2.2 交通流线混乱
休闲商业模式带来的酒吧、KTV、展览、健身等新功能,使得商业中心区交通流的时空特征发生变革,在现有的交通设施状况下,混行问题严重。此问题在***西路、黄兴中路这两条交通性商业街以及司门口、南门口、五一路转盘这三个交通节点表现最突出。交通性商业街模式,会造成大量的过街交通和沿路人流:缺乏过街设施和必要人流疏导的交通节点会带来人车混杂、动静混杂等问题。
2.3 交通时间延长
生活方式的深夜化和休闲商业营业时间的延长,使得以***西路为代表的道路交通时间相应延长。见***3。原有以日间交通为基础的交通管理和资源分配模式不再满足现状交通需求,夜间交通现象正在转化为夜间交通问题。夜间由于管理的薄弱、资源不足和人行比例相对较高等原因,交通体现出秩序更混乱,流量更集中,点状化、瞬时化等特征。
3 反思与愿景――休闲经济影响下交通规划的基本理念
通过以上一系列认知,我们发觉现状交通状况已经发生了显著得改变,随之带来了交通的需求与交通设施供给的不均衡。***府管理部门试***通过疏通和拓宽道路等方法缓解中心区交通拥堵,但是当斯定律(Downs law)表明,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因此单纯的增加基础设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转变交通规划模式,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的关系,加强交通管理,才是治本的良方。
3.1 在交通需求模式方面,认清休闲交通将取代通勤交通的发展趋势
随着休闲行为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交通需求的时空分布规律、交通需求的发生机理等传统的交通规划理论也面临着挑战。从根本上说,以通勤交通为主的交通需求模式将不可避免地被以休闲出行为主的交通需求模式所替代。交通行为将呈现多样化、分散化、复杂化等特征。
3.2 在城市规划理念方面,倡导一地多用模式,协调土地利用和交通需求的关系
美国学者惠特曼和克里斯廷(Whitmanand Christine)指出良好的土地利用和完善的交通系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精明增长(smartGrowth)等新兴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休闲经济时代带来的一地多用、一楼多用的综合用地模式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他虽然导致了交通流的复杂化,但是却为改善更为棘手的通勤交通造成的瞬时交通量提供了契机,分散化的交通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均衡利用。同时。在中心区用地改造过程中应该摒弃交通商业街的做法,力***实现商业建筑街区化、用地功能多样化、道路系统网络化,充分发挥支路网的作用,疏解干道上的交通压力,从而减少堵塞而提高运输效率。
4 探索与变革――交通问题的改善建议和措施
结合以上理念,针对商业中心区交通混杂状况,本着整合交通资源、适应发展规律的原则,从执行的层面对长沙商业中心区交通问题的改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重构路网系统
构建日夜分化的路网系统。针对日间潮汐式通勤为主的特点,在黄兴中路等通勤干道,设置可变车道处理车行问题,通过渠化快慢行线路规范人行流线;在***西路等对外联系道路,采用交通拥堵费等措施疏导过境交通。针对夜间以多点休闲为主的特点,通过交通管制将人流集中路段变为步行区,减少人车冲突。
4.2 优化公交体系
灵活配置公交系统。在时间上,实现日夜分线、忙闲分线、长短分线等灵活的布置方式,规范出租车数量。在空间上,可考虑将城市公交换乘节点尽量引出商业中心区,尽量取消八角亭等公交站点,设计内部公交系统。24小时经营,形成明确的内外分流,将公交换乘站点尽量设置在五一路、人民路、城南路等交通干道上。
4.3 加强人流组织
加强人流的疏导。减少交通冲突。增加轨道线、地下通道、过街天桥等建设,尤其是黄兴中路、司门口、南门口等主要人车冲突点,实现集散点人行交通立体驳接:组织起商业中心区高效的慢行系统。渠化流线,尤其是黄兴中路等兼具商业商务功能的道路,实现行人之间的快慢分行,实现快行工作流线和慢性购物流线的分离,减少干扰,提高效率。
4.4 共享停车资源
功能复合化使得地域相邻,功能不同的建筑之间的停车共享成为可能。因此,除了扩建、加建停车场外,可利用同一天中停车高峰时段显著不同的建筑共享停车。例如,白天平和堂、锦绣中环等地的办公车辆可以就近利用周围的居住建筑和五一广场转盘下公共停车场,夜间***西路酒吧街的车辆,可以利用办公车位、就近道路停车等进行,以达到停车的相对平衡。
休闲中心篇3
休閒與文化
古人雲:“流水之聲可以養耳,青禾綠草可以養目,觀書繹理可以養心,彈琴學字可以養腦,逍遙仗履可以養足,靜坐調息可以養筋骸。”這體現了中國人的休閒價值觀。“休”,倚木而休,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閑”,是指嫺靜、思想純淨。先哲們闡釋了“休”與“閑”所特有的精神底蘊,表達了人類生存過程中勞作與休息的辯證關係。
不過,我手頭上的兩組資料,值得澳門***府官員和廣大市民深思:
一是:2011年,深圳市綠化覆蓋率為50%,常住人口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6.3平方米;2011年,珠海市城市綠化覆蓋率60%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67平方米;而澳門近年來綠化覆蓋率一直在21.5%上下浮動,人均綠地面積約12.5平方米。
二是: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2011年環境統計公佈,北區監測站有294日錄得空氣品質水準屬良好;水坑尾監測站錄得空氣品質水準屬良好的日數270日;而2011年,珠海有201天空氣品質級別為Ⅰ級(優),其餘為Ⅱ級(良);2011年,深圳市環境空氣品質達到優良的天數是362天。
從上述兩組資料中可以看到,澳門與自己的鄰居就存在如此大的差距,那麼,澳門離建設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究竟還有多遠呢?
休閒,在文字語言學中是“休”與“閑”的聯合。《說文》的解釋是:“休,息止也,從人依木。”意為人在勞作之余,倚靠于樹木或依樹而坐的休息。目前,較為認同的休閒概念是指,人們從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中超脫出來,在閒暇時間自願從事各項非報酬性的自由活動。
休閒與文化是不可分離的,休閒文化是人們在業餘閒暇時間,經過充分自由選擇和純粹愛好所致用於自我享受、調整和發展的觀念、態度、方法和手段的總和。
我國古代的休閒思想與實踐豐富多彩,休閒文化體現在哲學、宗教、文學藝術及人文情懷、民間習俗等各個層面,當然也包括與生存、生命、生活休戚相關的醫學領域。節日休閒的文化背景,是以飲食起居、社會交際、娛樂體育為中心的,並且具有濃厚的時令和節俗特色,尤其是與“吃”有關的特色(如春節的餃子、元宵的湯圓、端午的粽子、臘八的粥、中秋的月餅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道家文化對休閒文化的形成和文化風格的確立發揮了巨大的推手作用:儒家詩詞抒懷、書畫言情、著述立言和道家親山近水、琴棋勉志、隱逸修行的休閒之道,都極大地豐富了休閒文化的內涵,提升了休閒文化的品位,拓展了休閒文化的意義,傳承和發展了休閒文化的精髓。
所謂休閒文化,是人類社會傳統文化的繼續和現代文明的創造,是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它是以個人的文化修養為背景,以探求和享受文化生活為目的,以獲得現實生活中個人的心理滿足、精神愉悅、身體康健為目標的生命活動過程。它具有悠閒自得、顧慮最小、感覺最放鬆的共用性特徵,使人于淡泊寧靜之中盡可能擺脫物欲的牽累,知足常樂、曠達處事,從中獲得心靈的高度自由,用樂以忘憂的生活方式進入人生的最高境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種軀體與精神統一、主體與客體統一的要求,正是新的健康觀——健康不僅僅是機體不發生疾病,而且包括健康的心理狀態、健康的社會適應狀態和健康的道德觀所折射出的全部內容和及的基本精神。
休閒文化涉及的範圍很廣,作為人們生活的有機構成,休閒正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養生保健熱的升溫而呈現出日趨熱鬧的局面。休閒文化形成之中就已嵌入的與健康相關的基因,決定了它們之間無時不發生對接的法則:既包括休閒對健康的正向支撐,也包括休閒對健康的反作用力。人們亟待得到有關健康休閒、健康文化的科學指導。
休閒文化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領域,必須以先進文化為指導,以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精神境界、道德情操為目的,引導大眾選擇健康高尚、注重品質的休閒方式,提升休閒文化的品位。而澳門只有永樂戲院、澳門大會堂、旅遊塔四樓劇院、銀河等四電影院和水舞間劇院 、何黎婉華庇道演藝劇院、玫瑰堂、文化中心等四家劇院,加起來不到一萬個座位。不說每年2500多萬遊客,就咱們澳門50多萬應該到那裏去“休”,到那裏去“閑”,我是說不清楚的。
休閒 讓生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充實和豐盈
人們習慣地把休與閑連在一起,稱為休閒。其實休與閑是兩會事。休,即休息,就是不工作、不做事。閑則是一種心情,一種意境。休不一定閑,閑也未必因休而致。
休閒的生命哲學意義,其本質特徵還在於要讓生活在世俗社會的人們,懂得如何在有限的個體生命當中去獲得生命的無限價值與意義的超驗證明,並由此建構生命的終極關懷,讓生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充實和豐盈。
休闲中心篇4
关键词 大学校园 教育 健康 休闲治理
中***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校园休闲治理存在的问题
所谓休闲治理,就是从休闲的角度来梳理、分析、研究、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而所谓大学校园的休闲治理,就是规范大学生活与大学生个人行为的基础性教育治理,它以休闲学和教育学为基础,应用建筑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心理学等对大学校园软硬件及其管理进行综合的治理。它的基本要义是:鼓励大学生采取健康、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活和行为方式,倡导正确的休闲动机和观念,培养有益的休闲类型和技能,构建良好的休闲氛围和环境,让大学生学会自由、创造、欣赏、乐观积极地生活。总之,大学校园的休闲治理,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通过发掘出自身的潜能培养个人的爱好、才能与个性,以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大学校园综合质量的一种治理。
调查表明,对比我国普通民众而言,大学生是一个拥有较多闲暇时间的群体,与他们的同龄非大学生群体相比,他们具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同时,较于社会开放性的一般市区与社区而言,大学校园无疑是人们的理想休闲之地。但事实上,我国现今大学生休闲生活现状却令人堪忧:首先,大学生休闲生活缺乏组织性、被严重忽视。其次,大学校园休闲治理还不存在。再次,大学校园建筑设施不能满足休闲需要。最后,大学校园治理模式的不合理。由此,当前大学生尚未拥有充实健康的休闲生活。正当、健康的大学休闲生活应能够使学生放松过分紧张的情绪,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雅的德行,增进学生个人的心智和各种技能,发掘出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并且还能够调节学生身心的平衡。
2大学校园休闲治理的具体实现途径
2.1大力推广休闲体育与休闲艺术的普及
做好大学的休闲治理,就要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多多丰富休闲学科种类,加强休闲学科建设。在大学校园和师生中间普遍推广休闲的理念和认识,普及一系列学科的休闲教育,如体育、美术、音乐等,为社会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除了常规的专业学习课程外,大学校园的休闲治理首先要重视体育休闲建设。休闲体育是人们在休闲时间中从事的有益于身心愉悦健康的体育活动。休闲与非竞技的体育活动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休闲是体育活动的前提,体育活动是休闲的重要形式,休闲体育是心灵与身体、精神与物质和谐统一,是人生品位的升华。休闲体育具有调节身心、磨炼意志、强身健体的价值功能。因此,休闲体育很有必要高校大力加强。总体看尤其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为大学生休闲体育创造必要条件。其次,要创办完善休闲体育机构。再次,要提供学生接受休闲体育的课程或项目。另外,大学校园的休闲治理还要重视艺术休闲建设。
2.2加强休闲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休闲场所
我国新建设的校园建筑具有多功能化、综合利用等优点,其中也注意了休闲观念的贯彻。例如建设的文体活动中心,大多可以满足文化、娱乐、休闲、体育、会议、演出等各种活动的需要,购物中心也可以具有商场、超市、餐饮、书店、综合修理、酒吧、咖啡馆等服务功能,***文信息中心也具有书刊资料藏阅、数字信息管理、网络中心、电教中心、会展设施等条件与功能。但是,这还不够,高校管理针对学校师生的休闲需要,还需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应建立免费高校休闲俱乐部。其次,完备交通设施,提供公共乘车服务。再次,合理管理现有设施,充分满足学生休闲需要。
2.3加强***书馆休闲建设,提倡知识休闲
大学校园还应尽量有优质服务的***书馆和开放书吧等,营造大学浓厚的学术、艺术氛围,创建高雅的休闲环境,完善休闲教育的硬件基础。高校***书馆有丰富的藏书、深厚的精神内涵、安静幽雅的环境等特点,高校***书馆提供休闲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大学生还被各种课堂教学所束缚,很少有时间去思考、去完善宁静心灵,而高校***书馆却能提供这样的条件。由此,高校***书馆在休闲教育方面可以加强以下两点:一是对***书馆硬件设施进行休闲建设与管理。二是在***书馆管理中加强休闲观念的贯彻。
2.4注重校园绿地的休闲治理
大学校园的绿地占据学校土地面积的很大一部分,除了教学楼、公寓、食堂、主道之外,草坪、树木、河湖以及河岸湖岸、小径和路两旁、护墙、家属区绿化地等都属于校园绿地。对校园绿地进行的休闲治理是高校开展休闲治理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校园的绿化和美化,校园的景点是校园精神和文化的语言符号,是学校悠久历史积淀的外在体现。在鸟语花香的湖边看书、意气风发地走在林荫路上、在傍晚后坐在亭台下棋娱乐,不仅是大学校园的学生生活,而且是大学休闲教育的重要组成。因此,从休闲角度对校园绿地进行休闲规划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校园绿地休闲治理应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生态性、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等原则。大学校园绿地的休闲景区规划应该“以面为主、点线结合”,既要考虑大面积绿地的休闲性综合使用,又考虑配置合理的亭楼、道路、高低错落与疏密有致的树木植物去体现自然美和意境美,同时满足学生的休闲需要,如:晨读、晨练、交谈私事、娱乐、恋爱等。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重点课题“文化与科技融合视域下的河北省休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01302004,刘邦凡)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与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对策研究”(12BJY005,刘邦凡)。
参考文献
[1] 刘邦凡,王金华,周海娟.试论我国城市河湖的休闲治理[J].城市发展研究,2010(4).
[2] 刘邦凡.论城市休闲经济的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8(2).
[3] 刘邦凡,刘丽波.从休闲文化看人的全面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8(10).
[4] 杜鹏.浅析高校休闲教育[J].法制与社会教育文化,2009(10).
[5] 王镜.大学生休闲状况调查与休闲教育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6] 尹惠,蔡阿雄.大学生休闲与休闲教育的思考[J].高校高职研究文教资料,2010(5).
休闲中心篇5
关键词:和谐休闲;基本道德规范
休闲是从工作和必须履行的义务中解脱出来的一种自由生活,其本质是自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休闲作为生命质量的重要尺度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将越发突出,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然而,就在人们开始接触休闲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不和谐休闲的问题也随之而出。也因此,把休闲生活纳入道德教育的范围,引导人们去追寻生命的意义,过上一种有道德的、和谐的休闲生活,已成为时代的一个命题。任何生活都需要教育的配合。尽管休闲的本质是自由,但这并不必然地让人们过上健康、文明、幸福、和谐的休闲生活;尽管休闲内蕴了道德的意义,但这并不必然地为人了然于心且遵循之。因此,明确那些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基本休闲道德规范,是实施休闲教育、发展和谐休闲的首要任务。笔者基于对休闲及休闲本质以及现实休闲生活存在差异性和层次性的认识,认为和谐休闲的基本道德规范应包括四个方面。
一、健康快乐,是个人参与休闲最基本的目的
健康快乐,即要求休闲主体在参加休闲活动时,能保证其行为及行为后果有益于、至少无损于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要保证用一种愉悦的心态去选择和从事休闲活动,并进一步获得休闲的快乐,至少应保证休闲活动不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痛苦。健康快乐是个人参与休闲最基本的目的。
1.健康快乐是休闲得以持续性进行的基本保障
“健康是一种道德义务”,这是说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否,不是纯属私人的事情。因为人是社会的存在,总是处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他的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存在,也对其他人产生影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不仅自己不能很好地参与社会活动,而且还会影响他人顺利地参加;一个生理患有疾病的人,必然会削弱他履行义务的能力,客观上会减少他对社会的贡献,增加社会的负担。休闲具有健康价值。美国著名休闲学教授杰弗瑞·戈比曾说过:“休闲生活可以成为紧张生活和疾病之间的缓冲。”休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要减轻人们的工作压力使人们有机会放慢生活节奏、享受生活乐趣,重新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快乐是人们选择和从事休闲活动的原因之一,也是休闲活动的一个结果。人如果在休闲的自由时间内不是快乐的而是无聊地打发着这段时间,那么就可能导致许多问题。休闲中备感无聊的个体比较习惯于不良的行为形态例如嗜食、酗酒、性活动、药物依赖等以解除无聊感所带来的不愉快。显然这些行为会危害到个人的身体健康。
多项研究还表明,休闲无聊感倾向也与不同的心理疾病、社会适应有关,如忧虑、人际疏远、寂寞、害羞、较差的社会能力等问题。在无法以合适方式参与休闲活动时,有些人会冒着风险,以失范行为来换取更多的刺激感,来排遣无聊;有些人还因不能解决无聊问题,而无法摆脱不良情绪给生活带来的苦恼。
2.休闲的理性首先在于合理的节制
所谓合理的节制,就是我们既反对禁欲主义,也反对享乐主义。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观的禁欲主义,主张抑制甚至摒弃个人的感性欲望,把人的欲望需求视为邪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劳动,甚至只有物质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休闲只是对现有财富的消费,是不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此,过去,不讲休闲,只提艰苦奋斗,认为休闲是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这种无视人的生存质量的极端禁欲主义做法,毫无疑问有损人的健康,是反人道的。
与禁欲主义道德价值观截然相反的是享乐主义的道德价值观,这种道德价值观主张放纵人的各种感性欲望。受此影响,不少人认为休闲就是享受,甚至就是及时行乐。马克思主义并不一概否定“享乐”,恩格斯就曾肯定过人有享乐的需要。但享乐主义是将享乐极端化,将享乐看做是至高无上的,是人的最后的唯一终极目的,所以人只能跟着感觉走,被自己的感性欲望所支配。把休闲完全等同于享乐,必然对休闲采取不理性的态度,使原本可以让人的生命更精彩,让人“成为人”的休闲堕落成满足感性欲望的工具。休闲会失去本来的意义,休闲的健康价值也将不复存在。因此,二者都要否定。笔者主张休闲生活的合理节制。节制是否合理,取决于是否以影响身心健康为度。
3喜于在休闲活动中获得健康快乐
正确的休闲不仅能够实现其在内在目的,而且对人们的许多方面都有改进或完善的益处。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会使大多数人的身体状况有所改善,在自由时间中阅读则会提高人的智力水平。积极参加公益性活动,有利于调整自己的心态,获得心理平衡。至于如何在休闲当中获得快乐,根据奇克森米哈伊(1975)的畅爽理论,当一项活动或任务既不太难(那将导致压力)也不是特别容易的时候,人们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只有当活动所带来的挑战与参与者的自身技能水平大体平衡时,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在这种“畅爽”状态中,人们全神贯注于他正在做的事情,他忘记了时间和自我,并且充满信心。因此,人们如果能拥有适当的休闲生活形态,则能从中学习到与自我或世界有关的新技能及知识,并从有意义的休闲中体验到高度投入的成就感,能避免无聊带来的问题。
二、求真求善,是维系休闲主体资格的根本要求
“求真”,就是休闲主体在休闲时要做到诚明,致心致志,对自己真实无妄,对他人诚实无欺,做一个通达事理的“真人”。“求善”就是要怀有良心、善心和爱心,做善人、行善事,至少不去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求真求善”是维系休闲主体资格的根本要求。
1.在诚明中发现自我
休闲活动呵以使人们发现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可以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休闲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现自我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是,并不是说有了休闲自由时间这一条件,人人就可以进入到“畅爽”的休闲意境。欺骗和自欺欺人,都是休闲障碍的主观因素。不诚明,就会戴着面具去休闲,去同他人交往和游戏,带着功利即“非我”的目的漂浮在休闲的自由性上面。他在蒙蔽他人的同时,也在掩盖其真实的自我。对他来说,休闲的过程是达不到内心的通达的。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是实现不了“畅爽”。那么,放弃虚伪和欺骗,让真实的自我走进有意义的休闲,让休闲陶冶自己、改善自己,反向教育自己,从而实现一个德性的自我。
2.休闲最需良心“监管”
休闲中心篇6
关键词:休闲;休闲伦理;和谐社会
中***分类号:13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5―0168―04
伴随休闲时代来临,休闲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因而,关注休闲伦理和人们的休闲道德状况,研究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已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在休闲伦理思想、休闲伦理建设、休闲伦理基本原则和休闲伦理价值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开始形成相对专业化的研究领域,初步具备了新学科的雏形,休闲伦理作为一门新的伦理学学科正在孕育之中。不过,学界关于休闲伦理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学科比较单一,缺乏对休闲伦理的学理价值和社会实践价值的总体性考察,从而导致对休闲伦理与当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在新世纪新阶段,认真探讨和发掘中国传统休闲伦理思想的当代意义,把公民道德建设与休闲伦理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休闲伦理建设,培育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公民休闲伦理精神,既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项现实性课题,也是进一步深化伦理学研究的内在需要,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
一、休闲伦理研究的多维视野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休闲是人们在自由时间里自愿选择的、能获得自由和愉悦感的一切有益于身心健康和追求生活意义的实践活动。所谓休闲伦理,就是人们在从事与休闲相关的一系列活动时应遵守的价值秩序和行为准则,其本质是对人的休闲生活的道德性追问,因而,它强调休闲生活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所肩负的道德责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为价值旨归。休闲虽然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但是人们对休闲中的伦理问题的研究则是近一百年来的事情。随着休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凸显,国内外相关学者将理论兴趣聚焦于休闲及其伦理问题,从而形成了休闲伦理研究的多维视野。
1,关于休闲伦理思想研究。刘慧梅、张彦从休闲与工作关系的交接变化的历史视角,分析了古希腊以来西方休闲伦理的历史发展与演进,以及在四大历史时空中休闲伦理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托马斯・古德尔和杰弗瑞・戈比考察了休闲从古雅典出现直到当代的发展,研究了休闲思想在历史、哲学、经济学等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及其对人类发展的价值,影响休闲的各种因素,休闲被异化及造成的现实后果,阐述了休闲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在休闲的领域中,人生的意义才得到了真正的揭示。他们提出了“探索与思考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准和人类生存的真正目标问题”,并且以大量的史料为依据,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休闲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价值,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理解了什么是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准,从而揭示了休闲伦理的价值意义。
2,关于休闲伦理建设研究。刘慧梅、黄健认为,中国休闲伦理建设借鉴儒家德性伦理的相关资源,对作为休闲主体的人进行了德性伦理规约,倡导休闲实践中人的德性修养,其基本思路和对策是提高人的自身免***力,使之能够自觉地抵御一切非德性或危害德性修养的不良因素的侵入,发挥作为主体的人的强大作用,建构以德性伦理为主导的休闲伦理体系,使人们能更好地通过休闲活动,撑起德性的一方天空。
3,关于休闲伦理原则研究。关于休闲伦理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视角:一是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宣兆凯指出,传统工业社会不可持续休闲方式带来的后果使我们不得不对休闲的道德价值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什么样的休闲方式是好的,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休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通过休闲活动,我们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满足和幸福?人们该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择自己的休闲方式?正是在对工业社会时期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及不可持续休闲深刻反省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可持续休闲方式。可持续休闲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社会休闲活动的必然选择,其时代精神与基本特征是: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融为一体的意境,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道德价值取向。二是休闲与人的幸福关系视角。王景全认为,休闲是人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自主选择的活动方式与存在状态,它实现人的乐生价值、健康价值、审美价值、意义建构价值、全面发展价值和自由***价值,对于提升人的生存质量来说,具有无可替代并且日益重要的独特意义与价值。三是休闲公平的视角。卡拉・亨德森等以女性主义为理论基础,采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借鉴更广泛的社会学和文化学的方法,揭示女性与休闲的关系,探讨了女性休闲的公平、赋权与社会变革问题,其理论目标是增强女性的力量与地位的可信度,重新调整现有的社会结构与存在方式,使每一位女性都有生活自由与人身自由的权利,从而在家里家外都能享有公平、尊严与自由选择。四是休闲教育的视角。刘海春认为,休闲教育指对人们休闲生活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引导,使之“成为人”的过程。休闲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如何理解休闲,如何科学安排休闲生活、体验生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但是休闲教育并不是只强调休闲而忽视工作,休闲教育必须有一个伦理限度,就是休闲要以工作为前提,否则人类就丧失了生存的物质基础,休闲也就失去了它的合目的性。
4,关于休闲伦理价值研究。一是人性视角。吴文新认为休闲是人性系统内在生命与身心的和谐,社会关系及心理精神的和谐,人与外部自然、社会的和谐,以及这种和谐不断提升的趋势、状态和境界。二是人的自由的视角。约翰・凯利认为,休闲是在摆脱义务责任的同时对具有自身意义和目的的活动的选择,休闲的目的不仅是自我表达,也是自我创造。三是人的生命意义的视角。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休闲能使个体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使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休闲是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寻求生命的意义。四是人的全面发展视角。本文作者王永明认为,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休闲可以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塑造人的自由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休闲消费从一个侧面确证和体现人的价值存在和人的本质。在当今消费社会中,我们应该摈 弃休闲消费主义,确立科学休闲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休闲伦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内外关于休闲伦理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研究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对休闲伦理的本质及其内容、规范等“元问题”缺乏全面深入探讨。196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闲暇教育专家查里斯・布赖特比尔提出了现代社会应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为人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却忽视了如何发展休闲伦理,并在其《休闲的挑战》和《以闲暇为中心的教育》两书中对休闲之于人类价值、情感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推动了休闲伦理研究。学界虽然在休闲伦理研究中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在研究内容上,没有能够很好地对休闲伦理的本质内涵、价值目的及具体内容等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从而没有系统地探讨休闲伦理的“元问题”,因此并没有对这些基本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学界关于休闲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有关休闲伦理的本质、内容、规范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散见于相关著作中,比较分散,对休闲伦理的“元问题”缺乏系统论述。美国休闲专家托马斯・古德尔和杰弗瑞・戈比虽然在《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中以大量的史料为依据,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休闲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价值,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理解了什么是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准,揭示了休闲伦理的价值意义,但是没有对休闲伦理的“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其次,研究视角偏向于微观的、实践层面,宏观的、伦理学的、理论层而的研究不足,特别是没有能够综合运用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研究休闲伦理问题。20世纪后,关于休闲问题的研究虽然步入更为活跃的时期,在休闲研究范围和理论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极大促进了基础休闲理论、应用休闲理论和休闲科学的发展,但是在伦理学的、理论层面的研究却不足。1950年,美国学者里斯曼(Davis Riesman)明确提出了“大众消费”和“大众文化”的新观点,将休闲问题研究纳入社会学的范畴。1955年,荷兰著名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发表《游戏的人》,这是休闲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该书作者发现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游戏不仅是人类文化的开端,也是生活与文化的中心。1962年,葛拉齐亚在其论著《关于时间、工作与休闲》中指出,休闲是一种难得的使人崇高与成功的理想状态。1963年,皮普尔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充分阐释了休闲作为文化基础的价值和意义。1992年,王雅林、董鸿扬主编了《闲暇社会学》,主要借鉴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方法,但仅限于社会学角度。虽然众多学者关注休闲问题,但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领域,没有能够很好综合运用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研究休闲伦理问题。
最后,在休闲伦理的价值研究方面,目前多侧重于从一般学理意义上说明休闲伦理的价值,缺乏对休闲伦理的学理价值和社会实践价值的总体性考察,缺乏对休闲伦理建设在当代社会的实现机制和实现过程等问题的研究,而对休闲伦理与当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研究不够深入。休闲作为人的生活实践,必须追问其背后的价值理念和合法性问题,必须追问其存在的价值目的。“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休闲是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塑造人的自由个性,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从而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而,休闲伦理的价值目标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社会空间,从而赋予休闲生活以科学性与人文性,改变目前休闲异化和休闲道德失范的状况,提升休闲的人文性和道德境界,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伦理支撑。但是,从国内关于休闲伦理的研究状况来看,一个很大不足就是没有很好研究休闲伦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没有从根本上确证休闲伦理对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克服以往对休闲伦理的研究重实践批判而轻理论论证的倾向,立足于伦理学的视野,既着眼于理论分析,又有针对性地观照社会现实,深入系统地研究休闲伦理的价值目的及其建设措施等,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指导。
三、国内休闲伦理研究的新动向
对休闲伦理进行研究,在理论上主要回答和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休闲伦理的本质内涵;二是如何克服休闲的伦理异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伦理支撑。加强对休闲伦理的研究,奠定休闲伦理的理论基础,对休闲伦理的本质、思想流变及其内容、规范等“元问题”进行全面深入探讨,丰富和拓展应用伦理学的研究领域。因此,在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加强对休闲伦理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伦理学这一特殊学科所肩负的崇高的学术使命。随着普遍化休闲时代的来临,以及当代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和人们思维方式的革新,当前休闲伦理研究出现两大新动向。
第一,探讨和发掘中国传统休闲伦理的当代价值,从中国传统休闲思想中挖掘休闲伦理的思想资源,进一步深化对休闲伦理的本质内涵与价值目标的认识,是当前休闲伦理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国传统思想流派中,具有丰富的休闲伦理思想。儒家的休闲伦理强调个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的,而且认为个人与社会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儒学是一种关于如何成就人、完成人、人如何自我实现的哲学。道家认为,休闲本质上是一种顺应天道的生活,因而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即将休闲生活审美化与诗意化。佛教禅宗将休闲与生命视为一种游戏,倡导人们在休闲中体悟人生的境界。因此,在中国传统的休闲观念中,贯穿着一条通过如何休闲才能重新发现人、发现生命之存在意义与价值的主线。中国传统的休闲观倡导一种积极有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方式的核心是探究人与周围一切生活环境的和谐,追求个体生命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协调与共存。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彰显其价值理想。就休闲方式的日常性和世俗化特点而言,构筑休闲伦理体系、倡导文明休闲方式需要深入发掘中国传统休闲文化资源,以寻求中国传统休闲伦理思想的有力支持。因此,在研究路径上,侧重历史与逻辑、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思维方法,从中国传统休闲思想中挖掘休闲伦理的思想资源,进一步深化对休闲伦理的本质内涵与价值目标的认识,彰显出休闲伦理研究的时代意义与实践价值,是当前加强休闲伦理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休闲中心篇7
关键词:休闲旅游;休闲时代;问题;发展对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劳动者的劳动时间逐步缩短,这必将带来与人类文明发展同步的休闲时间的增长,世界必将逐步进入普遍休闲的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根本目的之一的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休闲旅游是21世纪中国旅游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休闲消费的需求迅速增长,休闲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大众化的普遍行为,国人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时间与金钱去享受各类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一个大众化的休闲时代正在到来,休闲已经成为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休闲权将成为我国在21世纪休闲时代基本的社会需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尽管人们的休闲方式因个人的生活习惯、偏好和价值观而异,呈现多种形式。但毫无疑问,基于休闲目的在异地寻找精神的愉悦和内心满足的休闲旅游应是人们重要的、比较普遍的、积极的休闲方式。
中国国家国家旅游局公告称,经国家统计局确认,2006年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3.9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国内旅游总收入为6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9%。2007年“五一”黄金周全国出游达到1.79亿人次,同比增长22.7%;旅游收入7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8%。数据表明,当今的中国,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旅游已经成为中国百姓生活消费函数中的常规因子。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出游已不满足于在各个旅游点之间长途跋涉、疲于奔命、赶鸭子一般的旅游方式。旅游目的也从传统的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向通过旅游者能以自己喜爱的相对自由的方式旅游,使身心得到休息放松,增添生活情趣、发展自我、充实精神,充分享受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融合带来的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以及内在的愉悦和幸福体验、创造生活等转变。如以消闲和娱乐为主要目的城市居民,成群去大城市边缘的旅游小镇和乡村度周末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我国旅游需求正经历着从浅层的观光旅游,到放松身心和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式的休闲性旅游转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中的热点。国外,休闲旅游已成为时尚。在欧洲和北美,旅游活动是重休闲轻游览,人们出门旅游不重视看景,重视度假休闲,旅游目的是使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有资料显示,欧洲和北美旅游客源输出的70%以上是旅游度假休闲。可见,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和消费模式三大促进因素共同构成了休闲旅游市场发展的总体背景。催动了旅游市场需求的演变,休闲旅游在整个旅游市场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一个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时代正在来临。
二、 中国休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的休闲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后,被压抑的旅游势头瞬间爆发,一些地方***府过于追求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片面追求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对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发挥和全面提高重视不够,迅速地走上了功利之路,有组织、大规模、商业化的旅游活动则日渐淡化甚至扭曲了旅游原本具有的休闲性质和功能,淡化了旅游的休闲观念,而成为旅游业主赚钱的一种手段。目前的休闲旅游多是从产业的角度,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过程的管理和服务,旅游业的投入和产出等,而不特别注重旅游者的内在感受和休闲效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休闲旅游业当然要取得经济效益,否则休闲旅游业便无法发展壮大。但在21世纪休闲时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休闲旅游业要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就必需更好地满足旅游者休闲、消谴及多方面发展自我的这种社会需要[1]。休闲旅游更强调旅游活动的质量,休闲旅游直接关注的是对旅游者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直接关注的是旅游者的内在感受和休闲效果以及旅游者身心全方位的休闲满足,直接关注的是旅游者的一种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满足人的心理和精神以及多方面发展自我的需要。
因此,21世纪的休闲旅游应是服务于旅游者的休闲――人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服务于产值的增长和业主利润的增加,休闲旅游的核心问题是强化旅游的休闲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旅游服务理念,向旅游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使旅游者在旅游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意,这才是取得休闲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手段。只有如此才能全面提高休闲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尚待丰富
2007年“五一”黄金周资料显示,传统文化景点的吸引力变得十分强大,从山东曲阜孔庙、北京故宫到山西五台山,从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到拉萨的布达拉宫,这些代表我国文明瑰宝的传统文化景点,游人如云,显示出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休闲社会”中依然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出游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而深圳特区及其世界之窗、欢乐谷等著名的甚至一度辉煌的人工景点,接待的游人数量均出现同比负增长局面。这对于文化含量相对较低的人造景观,提出了再次创新的压力。
有调查显示,中国为数不少的休闲旅游景点缺乏文化,现在许多人进行的休闲旅游活动较单调,很多人到了休闲旅游景点甚至不知该如何去打发时间。著名旅游经济学家魏小安说,文化是休闲的指向,休闲旅游者追求的本质是文化,文化也是休闲的灵魂[2]。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这些都表明把旅游业当作文化事业来办,是发展旅游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休闲时代对发展休闲旅游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大力提升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
3.休闲旅游理论研究尚待提高
与国外休闲研究水平相比,目前我国的休闲研究和教育还比较滞后。从研究方面来看,休闲引起我国学术界重视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而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分工细致、涵盖广泛的完善的学科体系。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到研究队伍,我们都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教育方面来看,美国早在1918年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高中教育内容。在发达国家"休闲教育"几乎是所有人(从小到老)的一门必修课。国外的休闲教育主要包括两部分:一类是专门性的理论教育,即在大专院校设置相关专业,进行休闲经济学、休闲管理学、休闲统计学、休闲行为学、休闲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为休闲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另一类,也是更为重要的,是普及性的实践培训,针对社会所有群体开展如何培养良好的休闲习惯,如何提高休闲主体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全社会公民的休闲意识和休闲能力,使休闲成为所有人一生的必修课。在这两方面,我们都还刚刚起步,尤其是后者,对全体国民进行休闲教育几乎处于空白。不仅学校缺乏休闲教育,家庭和社区等也没有休闲教育,自觉而有意识的休闲教育几乎为零。
4.休闲旅游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中,人们追求在一次旅行中参观尽可能多的景点(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显然,过去的游客是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休闲时代的旅游者主要是为了使身心得到休息放松,增添生活情趣、发展自我、充实精神,充分享受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融合带来的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以及内在的愉悦和幸福体验、创造生活,寻求的是个性化、人性化与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这就给休闲旅游产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休闲旅游产品设计没有突出休闲旅游的特点,没有突出个性化、人性化与主题化,休闲旅游产品不能满足休闲旅游不同的细分市场和同一市场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休闲旅游点上,往往看不到适合农民群体的有针对性的休闲旅游消费服务,在休闲旅游业的产品链条上,更缺少适合农民的休闲旅游产品。有专家指出,没有9亿农民参与休闲旅游消费,中国成为旅游大国、强国,就只能圆“半个梦”。 又如有部分休闲旅游景点经营者没有深入领悟休闲旅游的特点,依然只是希望靠景区涨价,“一天不开张,开张吃半年”的方式经营休闲旅游产品。
三、休闲时代中国休闲旅游的发展对策
1.强化旅游的休闲观念,注重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 ***府在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国各级旅游行***部门首先必须强化旅游的休闲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必须针对休闲旅游发展的需要和特性,制定***策,扶持、推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建立休闲旅游产业统计体系;制定休闲旅游行业标准;将休闲旅游管理纳入职能范围,设立专门部门加以管理;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应纳入休闲要素。***府应拨付一定的财***拨款用于休闲旅游设施建设来满足全社会各个层次的需求;***府更应重视休闲教育。
旅游企事业单位也必须强化旅游的休闲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注重提高服务水平。要以旅游者需求为出发点,要正确理解和细心揣摩旅游者的各种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以旅游者满意为目标,使休闲旅游服务将从标准化和集中化转向个性化、人性化与多样化服务。
2.提升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
我国各级旅游行***部门与旅游企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挖掘传统文化,弘扬新的文化是旅游工作者面对的重要任务。要把了解旅游者的各种文化需求、提升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贯穿于旅游规划、旅游设施与旅游点的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的提供,以及旅游服务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让旅游者在休闲旅游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感受能力和鉴赏眼光,才能让出门旅游成为人们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的休闲方式,才能将休闲旅游真正变成社会文明的一份动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休闲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3.加强休闲理论与休闲旅游理论研究
首先要加强休闲理论与休闲旅游理论研究。要建立专门的休闲研究机构,尽快完善我国休闲研究体系,提高研究水平,真正为***府决策、企业投资、居民休闲提供科学的智力支持,要与有关部门共同配合,研究提出促进旅游休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推动国内旅游休闲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策性建议,促进旅游休闲市场较快发展;要帮助和引导企业,开发休闲市场,促进旅游消费。
另一方面要大力对全体国民进行休闲教育。要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正规教育中,施以有计划的指导和训练,养成学生正确的休闲观念及休闲活动能力,养成学生善于运用休闲时间,享受休闲活动的价值。更需要在在高校设立休闲教育课程,学习适合个人的休闲技能,改变狭隘的休闲观念和消极的休闲方式,一方面是渗透休闲理念和休闲价值观的教育;另一方面,是迅速培养一批对休闲管理与服务业及***府的休闲***策颇有实用价值的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的专业人才。从而促进旅游全行业掌握休闲理论与休闲旅游理论,用以指导工作实践,使中国旅游业永远立于休闲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潮头。此外还需要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书籍等指引帮助广大国民树立正确的休闲旅游观念。
4.开发适应休闲旅游多层次需求的个性化、人性化休闲旅游产品
旅游工作者应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考虑到游客的休闲需求,积极研究出大多数人都能够享受的突出个性化、人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要给旅游者带来亲切感、自豪感,使其感受到被关怀、被尊重,要增加旅游者的互动参与性。
另外为了使人们把更多的休闲时间用到旅游活动中来,旅游工作者应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考虑到休闲旅游的多层次需求,研发出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的休闲旅游产品。如周末度假游、家庭度假游、保健旅游、科技旅游、教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都市旅游、自行车户外旅游、自驾车旅游、探险旅游、长途度假旅游、森林徒步自助旅游等等,以供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选择,无论是钟爱田园风光的休闲游,还是追求文化品位的休闲游,还是体验民俗风情的休闲游,还是纯粹寻求娱乐、消遣、健身的休闲游等等,都能得到满足。只有这样休闲旅游才会有日益广阔的市场。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旅游学院
四川高校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休闲中心篇8
[论文内容提要]健康、适度的休闲对于高职高专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在对广东省四所高职高专贫困生休闲与全面发展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群体休闲活动中的积极合理因素与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促进这一特殊群体休闲与学习、工作的和谐统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休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法国社会学家福勒斯代甚至认为,人的活动方式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休闲活动,一个人的闲暇生活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身处高职高专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境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休闲对于他们来说一直是个有些奢侈的话题。然而,对于贫困学生的人生发展来说,休闲是他们正常的生命或生活状态的渴望,也将越来越成为影响他们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他们的休闲生活,分析他们休闲活动中的积极合理因素,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科学引导,对于促进这一特殊群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调查研究样本来自广东省内四所高职高专院校,即南华工商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得到过贫困补助的学生,兼顾文、理、工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包括普困、贫困、特困三种类型。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个案访谈以及小型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对高职高专贫困生的休闲时间、休闲方式、休闲观念、休闲心理等问题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于2008年3—4月间进行,由课题组成员在四所高职高专院校2006级、2007级各系各专业的贫困生中整体分层随机抽取样本。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效问卷298份,有效率为99%。其中男生占41.5%,女生占58.5%;2007级(一年级)占65.4%,2006级(二年级)占34.6%;来自城市的占7.0%,乡镇的占24%,农村的占69%。问卷取得资料全部上机以SPSS10.0软件汇总和数据统计,并对部分变量作相关分析,主要分析各项次数及百分比。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文献资料、比较分析、演绎推理等方法分析统计资料和个案访谈材料,形成研究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发现,面对沉重的经济负担, 高职高专院校不少贫困大学生休闲时间安排合理,休闲方式丰富多样,休闲观念务实,休闲心理健康,表现出穷且愈坚、 吃苦耐劳、 勤奋好学、 自强自立的积极心态去面对贫困、战胜贫困,在各方面获得了较好发展。但也有部分贫困大学生因贫困而产生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消极悲观、苦闷彷徨,在休闲方面陷入了某种误区,继而影响了学识、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完善与发展。
1.休闲方式上,大部分贫困生动静结合、积极健康,但也存在部分贫困生消极休闲的问题。
在调查中,当问及“你最喜爱或感兴趣的休闲活动”时,在给出的17个选项中要求学生选择1-3个,贫困生选择比较多的依次是“读书报杂志”(55.6%)、“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社团活动”(49.2%)、“参加体育活动”(38.1%)“观看电影电视”(26.1%)、“聆听校内外各种讲座”(17.5%)、“与人聊天”(13.1%)等。被问及“参加学校文体活动热心程度”时,15.7%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67.9%的学生表示“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只有1.9%的“从不参加”。可见,大部分贫困生并没有因为经济条件差而影响休闲,他们的休闲活动依然积极健康、动静结合,既有含蓄安静、修身养性的休闲,如读书报杂志、聆听讲座;更有直接现实、运动健身的休闲,如参加社团活动、进行体育锻炼等。
但是,贫困生毕竟背负着程度不同的生活压力,有小部分贫困生,特别是特困生,休闲对于他们来说,可望不可及。他们或者没有经济条件、或者没有闲暇心情、或者没有某方面的能力去参加一些休闲活动。他们的休闲方式比较被动、单调,往往随机而定(76.4%),没有什么计划和选择空间。而且对自我的休闲方式的满意度也不高,有56.7%的贫困生对休闲现状“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2.休闲时间上,有些贫困生合理适度、一张一弛,但部分贫困生缺少休闲时间。
调查中,57%的贫困生表示自己的休闲时间“还可以”,因目前学习与休闲的安排合理适度,这部分贫困生对生活状态的评价也是“充实,有意义”或“悠闲快乐,身心舒畅”。但是,仍有相当部分贫困生缺少休闲时间。原因是这些贫困生将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其中的部分贫困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要兼职打工。
贫困生一般学习比较勤奋刻苦,以积极争取奖学金来减缓经济压力。从调查结果看,68.8%的贫困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重视”,高职高专院校内一些家境富裕的同学经常表露出的“如果不是父母逼迫,早就不想学”的想法贫困生极少有。这种学习态度表现在行为上就是60.1%的贫困生在周一到周五晚上“经常学习”,问及“双休***会怎样安排”时,在给出的八个选项中,最多的选择依然是学习。可见,贫困生把很多的休闲时间都用于学习。调查中当问及“是否觉得身心疲惫?”时,只有5%的贫困生回答“没有此感觉”,其他的都程度不同地觉得“身心疲惫”。当被问及“是否觉得精神紧张”时,也只有10.2%的贫困生回答“没有此感觉”,其他的都程度不同地觉得“精神紧张”。这与我们课题组之前针对高职高专生,而非贫困生进行的同样问题的调查相比,“疲惫”、“紧张”的比例都大大提高。
3.休闲心理上,大部分贫困生从容自主,积极外向,但也有部分贫困生自卑内向、自我封闭,不敢参加群体性的休闲活动。
调查中发现,贫困生在人生观上务实而不乏进取心。他们追求的人生幸福很平实,“身体健康,家庭美满”是最大的人生幸福(占79.6%),并不奢望“有钱有地位”、“人生可以尽情享受”。在事业上崇尚“自强不息、成就一番事业,创造自己的价值。”正确科学的人生观造就了大部分贫困生的休闲心理积极健康,自信向上。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在大学期间,学习并不是唯一的,休闲对能力、个性、心理的完善和发展都很重要,不会休闲就不会学习和工作。贫困生参加休闲活动目的也很明确,49.7%为锻炼能力,31.2%为拓展学识,12.1%为结交更多的朋友。
然而在调查中也发现, 高职高专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 由于城乡经济差距以及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的不同,以及同学之间物质生活水平的悬殊对他们形成了一定刺激, 使得小部分贫困生逐渐形成了自尊又自卑、坚强又脆弱的双重性格。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毫无疑问,健康高雅的休闲对高职高专贫困生能力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丰富和拓展、心理素质的完善与健全及个人需要的丰富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促进高职高专贫困生休闲与学习、工作的和谐统一在高校的贫困生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尊重生命规律,为高职高专贫困生营造宽松的休闲环境
诚然,高职高专贫困生要改变自己的生存境况,要在学习和工作方面付出双倍的努力,但同样要尊重正常的生命规律和生活状态。在几年艰难的大学生活中,我们高职高专贫困生也不仅仅需要学习和繁重的兼职来维持生存,他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比如积极、健康、适度的休闲,这样才能体现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内在价值和本质的丰富性;在未来漫长的人生中,才能谈得上健康、聪颖、多才多艺和全面发展。
所以无论是校方还是社会,亦或是家庭,都应该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作为校方,既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我封闭的紧张心理,科学地安排好学习、工作、休闲的时间;又要注重对贫困生的价值取向引导,让贫困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幸福不仅仅在学习中展现,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多方面才能的发展更重要。作为家庭,不能一味给贫困生施压,甚至把贫寒家庭的全部希望和未来全部寄托在贫困生身上,导致贫困生不堪重负,稍有放松就觉得愧对父母和家人。社会方面,固然要给予贫困生物质资助,但决不能止于这种表层的、生存意义上的生命关怀,贫困生的心智是否自由和充分地生长,各种精神力量在思维、想象和行动方面是否充满生气和健康地成长,是更需要我们关注的。
2、提升审美情趣,引导高职高专贫困生的休闲方式从“俗闲”走向“雅闲”
多元化的现代休闲方式已是当下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从休闲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及对人的影响来看,研究休闲的学者习惯分为“雅闲”、“俗闲”和“恶闲”三种状态。最低层次是“恶闲”,指对社会、自然和自己产生不和谐的休闲生活方式,具有破坏性和自毁性等特点。如社会上一些人一讲休闲便是寻欢作乐、纵情声色。二是“俗闲”,指一种大众化的休闲生活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娱乐性和闲适性。如看电视、泡吧、闲聊、享受美食、大众娱乐等。三是“雅闲”,指文化精神层面的休闲生活方式,其特点是超越性和发展性,最终指向精神的愉悦和自我的提升。
对于高职高专贫困生这个群体而言,“恶闲”要坚决抵制,“俗闲”当然无可厚非,但“雅闲”应是其更高层次的追求。“雅闲”已经超越了对物质的追逐和依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求人们摆脱低级趣味,注重休闲的文化内涵及其高雅品味,这正是贫困大学生在休闲中可以做到而且应该做到的。他们没有钱,但并不影响他们保持传统墨人骚客般雅趣,或以琴抚心,或棋中尽性,或托书抒怀,或画里传情;他们也可以留连于自然、山水之间,在诗、词、歌、赋中淋漓酣畅地表达思想感情,寄托精神追求;他们也许没有经济能力到音乐厅、戏剧院等文化艺术中心听音乐,看歌舞表演,但照样可以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类人文艺术展览、科学知识讲座,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和各种历史人文景观,感受历史气息和增加人文情怀,获得教育和陶冶情操;他们还可以到野外写生、采风,进行文学、音乐、绘画、工艺等艺术创作,满足自己的业余兴趣爱好和发展自我潜能。
3、开展休闲教育,提高贫困大学生的休闲素质与能力
休闲是一种文化,休闲更是一种能力。人的休闲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人们的休闲态度、休闲方式、休闲技能、休闲鉴赏力、休闲的品质都与其所受的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面向高职高专贫困生的休闲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确定休闲教育的核心目标,即教育贫困生面对现实生活的困境而树立积极的休闲意识, 培养良好的休闲习惯, 学会科学使用休闲时间, 真正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其次,向贫困大学生传达科学正确的休闲价值观,何为科学正确的休闲价值观?也许见仁见智,但它基本符合几个原则: 有益原则,即有益于自身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又不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不利的影响。经济原则,即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自己的财力为基础, 不盲目攀比、赶时髦。有度原则,即休闲活动应有节制, 因为它毕竟是学习生活的一个补充, 不能主次颠倒, 影响正常学习。再次,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休闲技能。对于许多休闲活动, 人们是需要掌握它的技巧的, 否则, 就不能享受休闲带来的乐趣。最后, 进行休闲教育的实践。高校要把休闲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学校通过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课堂教育和休闲实践活动相得益彰, 使我们的贫困生在积极的活动过程中, 更加领略休闲的意义, 同时找到展示和确立自身力量的场所,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2]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休闲中心篇9
[关键词]杭州;“休闲之都”;基础条件
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休闲时代,从消费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求温饱时期人们为的是“吃、穿、用”;小康阶段人们为的是“住、行、游”;中等发达阶段,人们追求“文、体、美”,此时是休闲消费普遍化时期;发达阶段,人们追求“多、新、奇”的个性化消费。具体到我国的国情,目前的显著特征是融各个发展阶段为一体,休闲需求普遍存在,休闲方式多样化。此种背景下,一些发展比较成熟或遭遇发展瓶颈的国内旅游城市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完成旅游的转型升级就显得势在必行,休闲是中国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然发展[1]。
一、杭州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的基础条件
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山水完美结合,休闲文化底蕴深厚。2006年4月,杭州与世界休闲组织共同举办了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这一年被媒体称之为“中国休闲元年”;2008年1月,杭州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2009年6月,杭州与世界休闲组织正式签订协议,今后的世界休闲博览会将永久落户杭州。可以说,杭州在休闲城市的建设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分析其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的基础条件,可从城市综合实力、居民休闲需要、城市休闲环境三个方面入手。
(一)城市综合实力过硬
“有为***府”为其提供宏观指导与有效服务。为打造“东方休闲之都”,杭州市委市***府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1年组建旅游商贸系统,为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2002年***府许诺“还湖于民”,次年,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西湖所有绿地和景观全部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2007年,***府着手培育十大特色潜力行业;2009年发放旅游消费券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成立“杭州市旅游特色潜力行业发展中心”,增设推进休闲产业发展的专门编制机构和工作人员,从机构和人力上保障杭州休闲旅游的发展。[2]
城市休闲功能突出。杭州自古便有“人间天堂”之称,自然风光优美,气候适宜居住,文风炽盛,人文传统优雅,在其历史延续和变迁中形成的风土人情、传统工艺、民间技艺、服饰饮食、市井民居、酒馆茶楼、语言风俗等,都精致而又和谐的聚集在西湖山水之间,蕴含着东方休闲生活的智慧。2001年10月,杭州被联合国人居中心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2008年1月,又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其城市整体休闲功能可见一斑。
城市经济实力强大,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结构布局合理,休闲产业蓬勃发展。其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国际区位上,杭州位于太平洋西岸“亚太经济圈”、“亚洲繁荣经济带”的中心,在外资来源、外贸出口、休闲旅游等方面与亚太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态势和现有实力关系密切,互为补充;国内区位上,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中心,而长江三角洲是目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旅游、休闲最发达的地区,其在中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与日俱增;杭州距上海仅180公里,位于“两小时到达圈”内,双方互为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客源地。[3]
(二)居民休闲需要突出
休闲文化底蕴深厚。休闲文化是休闲城市的灵魂,杭州作为“良渚文化发源地”、“京杭运河南终端”、“吴越文化中心地”、“南宋古都临安府”,自古文风炽盛,人文传统优雅,西湖山水与市井生活精致而和谐的融为一体,处处体现着东方休闲生活的智慧,为其打造“东方休闲之都”提供了文化之根、灵魂依托。
大众休闲意识浓厚。也许是秉承了先人的休闲遗风,杭州城中不论个人与企业都散发着浓厚的休闲气息,个人因休闲而快乐,企业因休闲而兴旺,城市因休闲而发达。“杭州菜”作为中国菜新的代表,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对人们休闲生活方式理解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发展,经营者所信奉的“餐饮是休闲,而且是大众参与的休闲”的理念。杭州是“茶馆”生意最为兴隆的城市,价格低廉、服务上乘、轻松随意的自助式茶馆是杭州人休闲生活的象征。[4]
休闲需求日益旺盛。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休闲产品的供给水平和消费水平。根据杭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杭州GDP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根据杭州市城调队对市区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2008年杭州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3%,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杭州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了显著提高。[5]
(三)城市休闲环境优越
人性化的公共休闲空间。首先是人文内涵突出的城市公园,杭州的城市公园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绿为主、适地适树、体现特色、节约资源等原则,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到景观塑造生态化、园林小品功能化、种植设计人性化。其次是休闲功能突出的城市广场,杭州的城市广场兼具集散、商业、休闲、交往等多种功能,是市民使用频率最高的城市公共空间。最后是特色凝练的休闲步行街,休闲步行街兼具游览、观景、购物、休憩等多种功能,可满足海内外游客及本地居民的多元化休闲需求,中山路南宋御街、清河坊历史街区、丝绸城特色街区、梅家坞茶文化特色街区、湖滨商业旅游特色街区、信义坊美食休闲商业街、南山路文化艺术休闲特色街等各具特色,彰显着杭州独特的休闲魅力。[6]
休闲环境优越。气候条件上,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最适宜居住、休闲;自然环境上,市区群山环绕、江河纵横、绿树成荫、风景秀美,西湖风景区位于城市中心,以其国内独有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驰名海内外,西湖南线景观带的开发,更是赋予了西湖更大的魅力。杭州市委、市***府非常重视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实施“碧水、蓝天、绿色、清静”工程,先后获得“中国重点国际旅游城市”、“中国园林城市”、“中国卫生城市”、“中国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中国创建文明先进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因此无论是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还是城市环境质量,杭州都堪称是国内最好的观光休闲城市。[7]
休闲资源丰富,休闲设施众多。杭州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经过多年的经营,目前已基本形成“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的格局,山水相依、山环水抱,处处可赏景、处处可休闲。杭州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餐饮、都市购物、媒体传播等六大类旅游休闲场所和设施,数目繁多、特色鲜明、颇具规模。
参考文献:
[1]魏小安.城市休闲——休闲时代的旅游转型[J].云南画报,2010(2).
[2]蒋艳,宋子千.休闲之都,品质生活——杭州市休闲相关产业的形成与发展201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休闲中心篇10
关键词: 休闲 休闲活动 大学生
休闲,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拥有闲暇,从无休止的劳作中摆脱出来;随心所欲,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随遇而安;***于自然和他人的束缚;以优雅的姿态,自由自在地生存,一直是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梦想。所幸,当代科学技术、社会的极大发展,使我们正在逐步进入这样一个“普遍有闲”的社会,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休闲时代也悄然而至。由此,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详细地了解休闲,更好地学会休闲。成长中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注他们的休闲状态,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更大的意义。
一、关于休闲的理论研究
(一)休闲的定义和特征。
“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人倚木而休”。“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论语・子张》曰:“大德不逾闲。”此外,还有限制、约束之意,《易・家人》曰:“闲有家。”“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词意的组合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因而,它不同于“闲暇”、“空闲”、“消闲”。这个颇具哲学意味的象喻,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在英文词义学的考证中同样可以看到相似的暗喻。英文“Leisure”一词来源于法语,法语来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休闲”,在希腊语为“Skole”,拉丁语为“Scola”,意为休闲和教育,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
通过上述字义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休闲的一些主要特征:其一,从状态上来说,休闲是自由的、从容的、宁静的、和谐的、优雅的。休闲是人在没有了工作与生活的紧张压力后获得的一种自由、自主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从容地体验生命的和谐与愉悦,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安适,并且可以优雅地展现自我、塑造自我。其二,从方式上来说,休闲具有层次性。有为缓解疲劳而不得不进行的休息,其目的是为了恢复体力,更好地工作;还有一种有意识有准备的,追求一定质量的有意休闲;真正的休闲是与工作相对而言的,把休闲本身当做直接目标,去体验、去享受。其三,从心理感受上来说,休闲也是有层次性的。不同的休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休闲主体对同一种休闲方式产生的心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休闲主体对同一种休闲方式的心理感受还会因休闲目的和休闲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别。比如同是赏花,文人赋予花无限寓意,而俗人则只是赏心悦目。其四,从效应上来说,休闲具有两面性。积极健康的休闲,如各种娱乐性活动、健身性活动、交际性活动、开放式社会化的学习活动等,具有调剂生活、消除疲劳、培养情趣、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和谐人际关系、增进知识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良;而那些不健康的、消极的、腐朽落后的休闲,则只会危害生态,使人堕落、道德败坏,甚至违法犯罪,最终阻碍社会进步。
(二)大学生的休闲。
休闲主要通过休闲活动来体现。休闲活动是指人类除吃饭、睡觉、学习、工作等必要的社会活动以外,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以调节自己身心为目的的活动。美国学者凡勃伦说:“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休闲生活逐渐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休闲生活的教育显得日益重要。成长中的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其休闲的状态、方式和效应直接关系着其校园生活的质量和身心的良好发展。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要面对论文和毕业等问题,因此我们的调查对象为普通高校里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大一到大三的学生。
二、大学生的休闲现状和问题
此次调查我们共抽取了南京市某高校大一到大三的全日制本科生240名,其中各年级人数相等,并且男女生各半。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休闲存在一些问题。
(一)休闲状态的知识匮乏。
目前我国大学生接受正规系统的休闲相关知识的教育机会很少,对休闲的理解较主观肤浅,许多学生认为休闲就是玩,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休闲学这一学科名称闻所未闻,休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强,基本上处于盲目、自发、随意、放任自流的状态,缺乏相关知识、技巧和心理准备,有的出现消极的休闲活动,还停留在消磨时间的层面上。我国最早提出休闲学研究的学者是于光远先生,他早在1983年就批评“在中国高校中没有一门研究玩的课程”,没有把休闲教育与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休闲现状联系起来。
(二)休闲方式的层次不高。
调查显示,有31.2%的大学生把大部分闲暇时间用于上网聊天、游戏或看影视作品等,有17.7%的学生主要用于谈恋爱,另有23.8%的同学将不少时间用于逛街、闲聊、打牌等低层次休闲活动。而在“你最喜欢的休闲活动中”,依次是听音乐(29.3%)、玩电脑游戏或上网聊天(20.3%)、做运动(15.6%)、逛街(12.1%)。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休闲方式是低层次的,以娱乐、寻求刺激、摆脱单调、消磨时间居多。
(三)休闲生活的满意度偏低。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身和周围同学休闲生活的满意度较低,在被问到“你对自己休闲生活的满意度”时,只有4.5%的同学回答“很满意”,19.1%的同学“较满意”,而评价“一般”的同学达到57.3%,“较不满意”达10.5%,“很不满意”的比例也有8.6%。另外,对主观题“用一句话来概括目前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情况”,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填的是“无聊”、“乏味枯燥”、“闷死了”等字眼,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休闲生活的自我评价是比较低的,他们对自己的休闲生活的满意度偏低。
三、良好休闲的对策
(一)开设专门的休闲教育课程,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念。
在休闲教育的研究领域中,国外已取得了不少成就。美国联邦教育局早在1918年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高中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强调休闲教育的目的是传播普及休闲知识,培养科学的休闲理念,规范休闲行为,建立科学的休闲方式。当前,我国***府和学术界也已经认识到进行中国休闲学研究的必要性,并且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已经展开。2003年,中国国内第一家以休闲经济与休闲文化研究为宗旨的专业网站――中国休闲研究网站建立。同样,我们在高校里也应该开展相应的课程,促使学生改变休闲观念,进而落实到行动上。
(二)重视***书馆休闲功能的发挥。
1947年,美国***书馆协会发起“公共***书馆调查”,调研结果表明,人们使用***书馆的主要动机不是教育,而是休闲消遣。从这以后,美国***书馆协会不再顽固坚持***书馆的教育、教化功能,转而关注***书馆功能的多元化,尤其是休闲娱乐功能。时代的发展要求***书馆正确定位自身的文化休闲功能,创建发挥文化休闲功能的环境,以艺术休闲、文体休闲、旅游休闲和休闲阅读等文化娱乐内容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吸引力,从而引导大众休闲。我国***书馆界对于***书馆休闲功能的研究成果较少,对***书馆休闲功能开发的意义及措施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构建和实际应用的深度研究尚在探索中。但是对于在校求学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研究还是娱乐消遣,校***书馆都应该是大学生休闲的首选,引导大学生自由、积极地利用闲暇时间,使他们全面、完整、健康地发展自己。这对***书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藏书的丰富性、设施的人性化、管理的合理化等是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三)拓展利用体育课这一休闲形式。
体育活动对于身体的放松作用不用多说,大家都是清楚的。对中小学学生“你最喜欢的课程”的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选的是体育课,大学体育课堂因为有更专业的老师,以及根据男女生特点所安排的篮球、溜冰、健美操等选修课,对大多数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但是锻炼器材、场地的使用和开放存在问题,因为涉及维护费用的问题,大部分学校不是免费给学生使用的,甚至一些学校在体育课结束之后,体育场馆基本上就不再开放了。先不说其中造成的浪费,对学生来说也不利于他们保持对体育课的长久的兴趣。因此,如何发挥好高校体育课的休闲娱乐功能,也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惠娣.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01).
[2]高德胜.生命―休闲―教育――兼论教育对休闲的排斥[J]高等教育研究,2006,(5).